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07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故乡教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4故乡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4 故乡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呐喊》。
(2)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2.生难字词
(1)字音
阴晦(huì) 脚踝(huái) 潮汛(xùn)
髀骨(bì)嗤笑(chī)瑟索(sè)
惘然(wǎng)恣睢(zìsuī)猹(chá)
(2)词义
【萧索】萧条冷落,缺乏生机。
【无端】无缘无故地。
【如许】这么些。
【鄙夷】看不起。
【愕然】形容吃惊。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转】现在写作“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放任。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第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执着信念。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作者在小说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2.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明确: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4.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明确:其实这也是一种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5.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品味语言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
交流点拨: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人感受。
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明确:悲凉、悲哀。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冷淡、隔膜。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文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明确: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我”为什么“害怕”?
明确: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6.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明确:闰土的愿望只是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说“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明确: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希望才有实现的可能。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故乡》是一篇感情凝重的小说。鲁迅将民族与个人命运发展之惑,图画般展示在这长长的画卷之中。既有金黄色的幸福,又有苍黄色的悲凉;既有人性的朴实善良,又有生命活力的丧失。细腻笔法下的故乡故事,包蕴着前行者的良苦用心和深刻思考。希望如地上的路的感悟,启迪我们满怀信心地去追求、去拼搏。
2.拓展延伸
与闰土对话
小说中的闰土,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小说中的故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代表。生活在农村的我们,生长在农民家庭的我们,感受着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
明确:师生畅谈新农村:例:
(1)我家昨天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独生子女费,全家可高兴了。
(2)我家生活比较困难,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
(3)我家领到了一大笔种粮补助款。
(4)邻居女儿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是无息的。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3)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并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故乡
鲁迅
少年 中年
外貌:结实健康饱经风霜
动作语态:活泼刚健迟钝麻木
对“我”:纯真友好隔着障壁
对生活:天真无虑悲苦无奈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篇课文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处境,由闰土联想到自己,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和自我好胜的心情。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他们掌握的比较好。但是,一些背景知识虽然讲了,学生理解的也不深,因而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还不很全面。
相关阅读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3乡愁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3乡愁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3 乡愁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2017),台湾诗人、散文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代表作《乡愁》。
(2)背景链接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与亲人的多次聚散离合之中度过的。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2.生难字词
(1)字音
邮票(yóu)窄(zhǎi)矮(ǎi)
大陆(lù)乡愁(chóu)坟墓(mù)
(2)词义
【乡愁】思乡的愁闷。
【邮票】邮政部门发行的、用来贴在邮件上表明已付邮资的凭证。
【海峡】两块陆地之间连接两个海或两个洋的狭窄通道。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明确: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1)师述:诗歌的语言无时不在敲打着我们的心灵,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感知诗意。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四个小节的内容。
明确:母子分离、夫妻分别、母子死别、家国分离。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乡愁萦绕了诗人一生?
明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概括了诗人整个人生,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哪四个人生阶段?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
小时候(少年)——母子分别——家愁(亲情)
长大后(青年)——夫妻离愁——家愁(爱情)
后来(中年)——丧母哀愁——家愁(亲情)
现在(老年)——思归浓愁——国愁(祖国情)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写信可寄家愁
船票——乘船可解相思
坟墓——生死隔绝,哀思难诉
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
步骤四 深层探究 领悟感情
1.这首诗诗人借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具体的事物来表达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乡愁离绪。其实呢,除了这些形象的事物,还有很多物象能触动你心中的痛,触发你的情感,引起你的愁绪。请你以“乡愁是……”为乡愁打个比方。
明确:乡愁是一根长长的电话线。
乡愁是一封小小的电子邮件。
乡愁是一缕轻烟,缭绕在游子心头。
2.“乡愁”应该是一种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都用了哪些形象的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3.《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明确: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置上的诗行字数相等。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冗杂。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明确: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古诗中有许多像余光中的这首“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最后,让我们一齐来吟诵这首深情的恋歌,再一次体会诗人内心涌动的思乡爱国情感。
2.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完成课后练习。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乡愁
余光中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朗读非常重要。因为《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入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因此学生对这篇诗歌非常喜爱,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2018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14故乡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18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14故乡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4 故乡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呐喊》。
(2)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2.生难字词
(1)字音
阴晦(huì) 脚踝(huái) 潮汛(xùn)
髀骨(bì)嗤笑(chī)瑟索(sè)
惘然(wǎng)恣睢(zìsuī)猹(chá)
(2)词义
【萧索】萧条冷落,缺乏生机。
【无端】无缘无故地。
【如许】这么些。
【鄙夷】看不起。
【愕然】形容吃惊。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转】现在写作“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放任。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第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执着信念。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作者在小说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2.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明确: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4.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明确:其实这也是一种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5.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品味语言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
交流点拨: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人感受。
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明确:悲凉、悲哀。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冷淡、隔膜。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文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明确: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我”为什么“害怕”?
明确: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6.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明确:闰土的愿望只是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说“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明确: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希望才有实现的可能。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故乡》是一篇感情凝重的小说。鲁迅将民族与个人命运发展之惑,图画般展示在这长长的画卷之中。既有金黄色的幸福,又有苍黄色的悲凉;既有人性的朴实善良,又有生命活力的丧失。细腻笔法下的故乡故事,包蕴着前行者的良苦用心和深刻思考。希望如地上的路的感悟,启迪我们满怀信心地去追求、去拼搏。
2.拓展延伸
与闰土对话
小说中的闰土,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小说中的故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代表。生活在农村的我们,生长在农民家庭的我们,感受着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
明确:师生畅谈新农村:例:
(1)我家昨天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独生子女费,全家可高兴了。
(2)我家生活比较困难,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
(3)我家领到了一大笔种粮补助款。
(4)邻居女儿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是无息的。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3)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并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故乡
鲁迅
少年 中年
外貌:结实健康饱经风霜
动作语态:活泼刚健迟钝麻木
对“我”:纯真友好隔着障壁
对生活:天真无虑悲苦无奈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篇课文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处境,由闰土联想到自己,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和自我好胜的心情。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他们掌握的比较好。但是,一些背景知识虽然讲了,学生理解的也不深,因而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还不很全面。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6孤独之旅教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16孤独之旅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16* 孤独之旅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佛祖问众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说:“用菩提叶去遮盖它。”“用净水瓶去盛它。”佛祖微微一笑:“把它放到大海里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学生自由答:孤独、寂寞、疯狂)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轩(xuān) 嬉闹(xī) 凹地(āo) 雍(yōnɡ)
掺杂(chān)胆怯(qiè)撅(juē)给予(jǐyǔ)
觅食(mì)撩逗(liáo)
(2)词义
【厚实】①丰富;富裕。②宽厚结实。③(学问等)深厚扎实。④厚。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驱除】赶走;除掉。
【乖巧】①机灵。②(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歇斯底里】①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②癔症。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课文录音,注意正音。
(2)学生自由诵读,用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并谈谈阅读课文的感受。
明确:小说讲述了杜小康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说一说“孤独之旅”的含义。
明确:有两方面含义:(l)指现实中杜小康所处的环境的恶劣,并不是其他少年所处的幸福的环境;(2)主要指出了杜小康由原来不能体谅父亲的难处到后来能帮父亲一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并勇敢面对恶劣的环境,以顽强、不畏惧的精神战胜了困境,真正成长起来。
2.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明确:(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说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2)有关芦荡的描写。让杜小康“害怕”“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3)有关风雨的描写。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出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同困难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步骤四 深层探究 领悟主旨
1.当我们陪着杜小康走完这段孤独之旅,结合杜小康的成长,你认为怎样算是长大了?
明确:独立、不依赖别人、勇敢、坚强。
2.那么是什么促使杜小康的成长呢?
明确:孤独。杜小康年幼时家道中落,饱尝物质生活的单调、精神生活的痛苦,可最终用稚嫩的双肩扛起这一切。孤独并不可怕,困难并不可怕,挫折也不可怕,只要我们勇敢去面对,它们就是我们成长的催化剂。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再回首课文,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旅。
3.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
明确: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小说描写了一个少年在孤独中成长的故事,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希望同学们能够勇敢地战胜成长中的一切艰难困苦,谱写出一首健康的成长之歌。
2.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和环境总是互相依存的。离开了环境,人物便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性格的发展便失去了依据。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写一篇文章,注意要有一定的环境描写。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仿写。
示例:孤独是一种状态,需要慢慢地面对它的真实。
明确:孤独是一场邂逅,需要美美地咀嚼它的甜蜜。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想学生对文本有真“感受”,真“体验”,一定要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取极为珍贵的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本来就应该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