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芦花荡》人教八上18

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案

发表时间:2021-06-01

《芦花荡》人教八上18。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芦花荡》人教八上18”,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教学设计]步步感受
创意说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景物描写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步骤]
导入:历史上,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最早的黄帝曾在河北一带活动,刺秦王的壮士荆轲、三国勇士张飞、宋太祖赵匡胤;到了近代有小兵张嘎、在长长的铁道线上英勇杀敌的铁道游击队员等等。今天我们学习来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去认识一位无名老英雄。
一、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粗略感知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请自由细读文章,准备复述故事。
2、口述: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这是。。。。。。。”复述
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护送两个小女孩的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为受伤的女孩报仇,痛打几十个鬼子的故事。。。。。
3、分小组总述: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4、根据故事梗概理清写作思路:
l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芦花荡和人物老头。
l一天夜里老头护送两女孩,一女孩受伤

wWW.JaB88.COM

l第二天老头设计斗鬼子,为女孩报仇。
二、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小说通过对老头的外貌和事件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与品质?请用:“他是————人”的形式说话,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1、他是一个自信又自尊的人。课文描写他为部队运送粮食、护送干部,从没有出现过意外。当他这一次送两女孩时,一女孩受伤,就使他感到无脸见人,决心为受伤的大菱报仇。这是他自信又自尊的表现。
2、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他六十多岁了,深夜独自一人出入芦花荡,神出鬼没,不带一枝枪,负责淀内淀外的联系,这是他机智的表现。特别是他单身一人,设下计谋,痛打十多个鬼子,更是他有勇有谋的表现。
3、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与小女孩无亲无故,在护送中他与尽了力,但对小女孩的负伤,他是那样的自责,这表现出的是对小女孩、对自己同胞的爱。而痛打鬼子则是体现了他对敌人的憎恨。。。。。。。
作者表现了这样一位无名的老头还有什么深意?
1、他没有姓名,因为他代表着千千万万个与他一样的普通的抗日英雄,像他这样的英雄很多很多。
2、作者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正是喻为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的民族。
三、感受芦花荡的美景,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1、划出全文景物描写的语句,结合课文前的图片,展开想象,用“这是一片的芦花荡”说出来
2、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使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它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了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是融情入景。
四、课外作业
阅读其姊妹篇《荷花淀》,比较异同,进一步感受孙犁作品的特色。

延伸阅读

人教版八上《芦花荡》课堂实录


人教版八上《芦花荡》课堂实录
一、导入:
(课前欣赏电影片段。)
师:大家知道这部电影的名字吗?
生:(异口同声)《小兵张嘎》。
师:知道这个小兵张嘎的故事发生在我国哪个省吗?
生:白洋淀。
师:这位同学真不错,知道影片中生长着大片芦苇和荷花的地方叫白洋淀。但是白洋淀是省份吗?
生:河北省。

二、介绍白洋淀:
师:(多媒体介绍“白洋淀”,附图片。)在河北省冀中平原的北部,有一个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请同学们齐读下列有关白洋淀介绍的文字。
生:白洋淀占地四十多万亩,整个白洋淀被39个村落、3700多条沟壕、12万亩芦苇荡分成了143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淀泊。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遍淀芦苇,漫天芦花,云雾低绕,淀水清澈。

三、概述故事:
师:今天,咱们要讲的就是发生在白洋淀的一个故事——《芦花荡》。大家知道“芦花荡”的意思吗?
生:长满芦花的荡。
师:“荡”是什么?
生:湖泊。
师:对,“芦花荡”的意思是生长大片芦苇的浅水湖。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孙犁(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下面,我请大家结合文章的内容,完成下面一个填空(多媒体出示)。先给大家几秒钟时间快速浏览,然后齐读填空,看看有没有同学滥竽充数的。
生:(齐读填空)事情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运送粮草、护送干部全靠一个近六十岁的不带枪的非常自信的老头子。一次,他护送大菱、二菱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大菱受了伤,他觉得特别愧疚,并发誓要报仇。第二天,他用莲蓬诱敌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钩住鬼子并用竹篙痛打,消灭了十几个鬼子。

四、初步感知:
师:看来,大家对这则故事的主要情节都非常熟悉了,上面这个填空是有关课文内容的,接下来的这个填空是要结合你自己的阅读感受的:
(多媒体出示):初读《芦花荡》,我觉得这篇文章真。(用一个字填空)
生:爽(多数)、美(少数)、好(个别)、妙(个别)
师:好,那咱们就选择“爽”。(板书“爽”)

五、一字品文:
师:接下去,让我们一字品文,探究本文这“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先找出大的方面,然后再从文中找出你的证据来?下面,请你们沉入文本,快速浏览课文两分钟。
师:(边巡视边提示)小说是用文字塑造的艺术,所以,我们在欣赏“美”的时候,还是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分析。
(两分钟后)
师:好,大家应该有很多话想说了吧?
生1:老师,我觉得这个老头子挺爽的,你看他的话: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老头子做事特别爽,也很自信。
师:从他的话中分析出了这是一个自信的老头子。好。
生2:我觉得这位老头子过于自信了。
师:何以见得?
生2:因为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自信过了头,大菱受伤了。
师:(板书:人物:过于自信)很好,老头子还有什么性格特点呢?
生3:他的自尊也过了点。
师:为什么?
生3:你看他,第43段,当大菱受伤后,他说他“没脸见人”了,这说明他很要脸面,很自尊。
师:(板书:过于自尊)分析得有道理。但这里他这么在乎面子是因为什么?(教师把手放在自己的肩上)
生:责任重。
师:(点头)继续分析老头子的性格特点。
生4:这个老头子很聪明,而且很勇敢。他能一个人没带枪去打鬼子,而且消灭了十几个,不简单。
师:说得很对,我也这么觉得,既聪明又勇敢,我们用一个成语是——?
生:智勇双全、有勇有谋。
师:(板书:有勇有谋)
师:大家看第61段,齐读。
师: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了,作者为什么把砸鬼子比作是“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生5:为了说明这个鬼子很顽固。
师:老玉米顽固吗?
生6:顽固的,老玉米很难揉下玉米粒来的。
师:你在农村生活过?
生6:这倒没有,但我见过。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的男孩,确实,玉米如果晒得太老,用宁波话说就变得“拧皮皮”的,很难揉下玉米粒来。这就说明了鬼子确实也比较顽固。其次,大家想想,玉米在农民的眼中代表着什么?
生:丰收。
师:对,所以,用在这里也说明了这是一个丰收的时刻,是吗?
生:是的。
师:多么奇特浪漫的想象啊。此外,玉米这个喻体是就地取材,非常形象又贴近生活的。文中类似的比喻还有吗?
生7:“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我觉得把“鲜嫩的芦花”比喻成“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非常形象。
师:确实,鲜嫩的芦花在阳光底下会呈现出一片淡紫淡红的颜色,多美啊。
生8:第55段中,“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中的“白绸子”是白色的,很光滑,用来比喻“水鸟”很形象,而且白绸子可能也是当地的一种常见的东西。
师:你的分析非常到位,但“白绸子”是不是白洋淀的盛产,我没有考证过,你课后可以去查证一下,我只知道白洋淀出产苇席子。
师:还有吗?大家可以看课文开头几段。
生:“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
生:把“小船”比作“像一片苇叶”。
师:是的,“鱼鹰”和“苇叶”都是白洋淀地道的特产,鱼鹰是用来抓鱼用的,小船像“苇叶”很形象,这种小船在当地被称作是“鹰排子”,两头尖,船底突出呈三角形,因为阻力小,行驶速度极快,可容两三人,本是当地渔民放鱼鹰用的。由此看来,文字艺术是来源于什么的?
生:生活。
师:希望大家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师:大家还有关于老头子的发现吗?
生9:我觉得他很爱两个小女孩。其一,我是从“不怕,洗一洗,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这句话中看出来的,其二,他自己没儿没女。所以,当大菱受伤的时候,他才会这么难过。
师:这位同学分析问题时候条理清晰,“其一、其二”,有理有据,真不错。因为爱,所以,在大菱受伤后,他才会说什么?
生:我没脸见人。
师:还有呢?
生: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师:对啊,这是怎样的爱,又是怎样的——?
生:恨!
师:所以说,老头子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有爱有恨、爱憎分明。
师:(板书:爱憎分明)性格特点还有得分析吗?
生10:我觉得老头子特别厉害,他能不带一支枪出入苇塘,还“像个没事人一样,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师:从中,咱们可以看出,这个老头子他怕不怕鬼子呢?
生:不怕。
师:所以,他的身上还有一股藐视敌人的精神在。(板书:藐视敌人)
师:但是,他藐视敌人是不是只是空口白话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
生11:本领大着呢。他会撑船,会泅水,且技术很高。
师:对,他技艺高超。(板书:技艺高超)
师:大家分析的都特别好,那么在他的这些性格特点中,最主要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
生:过于自信,过于自尊。
师:大家还有证据来证明他的这一性格特点吗?
生12:老师,我找到了三句话,“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这三句话中都有“不怕”这个词,从中可以看出,他非常自信。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真是太棒了,他能从这么长的文章中筛选出这三句关键性的话,可见,他非常善于统观全文来查找信息,值得咱们学习。老头子自信地说“不怕”,但是,最后呢?
生:大菱挂花了。
师:大家知道“挂花”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受伤了。
师:那为什么不直接说受伤呢?
生:这样说比较形象。
师:你们知道这里用“挂花”是什么修辞手法吗?
生:比喻。
师:不对,这种修辞手法可能大家都没有听到过。这叫婉曲,或者叫“讳饰”(板书:婉曲)比方说,碰到有人死了,人们一般都说是——
生:走了、老了、去了、挂了、翘翘了。
师:“走了、老了、去了”都是婉曲手法,如祥林嫂死了,短工因鲁四老爷忌讳多,而说“老了”,而“挂了”、“翘翘了”这两个词对死者不够尊重,而“婉曲”却是为了曲折、委婉含蓄地来表达意思,所以,应该不能算婉曲。还有,比方说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说马克思是“永远地睡着了”,少妇怀孕了,人们一般说她——
生:有了。
师:对,有喜了。
师:说远了,拉回来,咱们再来说说,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头子的过于自信,过于自尊?
生13:当老头子听到大菱受伤了后,他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他本来是一个很自信的人,但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自尊心让他受不了了。
师:这是个细节,你真仔细,分析得也很好,下文中类似的细节还有吗?
生:“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无力地坐下来,船停在那里”,“叹了一口气,停了半天才说”。
生:还有他说的话。
师:对,这篇文章中的对话描写也是非常精彩的。下面,咱们请三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一下文中老头子、大菱、二菱的话。注意人物的神态语气语调。
(三个学生举手朗读。鼓掌。)
师:总体上读得很棒,很用情。但是有几处小的瑕疵。第一,“血”的读音有误,(板书“血”:xiěxuè,并解释不同的读音用法)第二,没有注意到文中提示的特殊的环境和人物表情。如“遭遇小火轮”这一情节中,气氛非常紧张,周围又很安静,老头子说话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小声的。
师:学学看。(生私下模仿)
师:二菱知道大菱挂花了后,她的表情是什么?
生: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
师:虽然是“喊”,声音可能很大吗?
生:不可能。
师:所以,必须把声音沉下去,哭着,又很害怕,很着急。(教师模仿)
师:我们分析了老头子形象,看出了这是一个过于自信,过于自尊;有勇有谋,爱憎分明;藐视敌人,技艺高超的老头。他没有名字,如果,我们给他一个名字的话,你给他取什么名?
生14:鱼鹰。
师:为什么?
生14:因为鱼鹰也是干瘦的。
师:哦,你给他起了个绰号。可是,这个“鱼鹰”不能囊括他的性格特点。老师给他取了个“英雄”你们觉得好吗?
生:可以,但他有缺点啊?
师:英雄又不是圣人,允许他有缺点,这样更真实。这是一个传奇式的英雄。
生:哦。
(板书:英雄)
师:好,关于老头子,我们已经深深地体会到他身上的“爽”了。(板书:在“人物”两字后写上“爽”。)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这篇文章的“爽”还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老师,我觉得文章的情节很爽。(板书:情节)
师:怎么个爽法?
生:扣人心弦。
师:扣人心弦体现在哪里?
生1:护送俩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一开始说“你什么也靠给我”,结果却让女孩受伤了,后来又去报仇,结果把鬼子给打得个落花流水。
师:一开始这样,后来却那样了,再后来又这样了(老师用手势作波浪状),这种情节我们称它为?
生:一波三折。(板书:一波三折。)
师:另外,刚才这个同学“落花流水”这个词可用得真形象。那么,老师问大家,这部分情节大家在看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生2:特别爽,一开始不知道老头子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到最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师:这种写法在小说中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板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师:大家都分析得特别好,还有同学对这篇文章的“爽”发表意见吗?
生:……
师:或者是分析“美”也可以?
生15:我觉得第一段很美。
师:第一段是什么描写?你为什么觉得它美呢?
生15:环境描写。因为这段的文字表现出了一种清幽的氛围。让我向往。
师:“清幽”这个词用得真好。(板书:环境:清幽。)
师:老师有几个小问题要问大家。第一,既然大家感觉都是美的,为什么文中用了“阴森黑暗”这个词来形容大苇塘?
生16:这个“阴森黑暗”是因为有敌人侵占了。
师:那你的意思是感觉“阴森黑暗”的是咱们自己人了?
生16:不对,应该是敌人眼中的大苇塘是阴森黑暗的。
师:那是谁让敌人面对这么美的苇塘,竟感觉出了“阴森黑暗”?
生:像老头子一样的抗日军民。
师:很对。第二个问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这是怎么回事?
生17:因为苇塘很大,和天似乎连在一起了,加上是夜晚,都是黑色的,所以,分不出哪里是天空,哪里是水面,而且水面有星星的倒影,所以,看上去星星像浸在水里。
师:这位同学说得可真在理。可见他有很好的想象联想能力。这种景象不禁让我想起了王勃的一句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非常美的水天一色之景。这种意境在下文中还有,大家谁能先发现?
生18:第9段中,“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师:大家赞同吗?
生:赞同。
师:第三个问题,星星“而且要低落下来的样子”,这是为什么?
生19:因为星星是一眨一眨的,感觉若隐若现,像要低下来了。
师:你的联想能力也很丰富,能从星星的情态来考虑问题,很好。还有同学有不同见解吗?
生:……
(教师启发:比方说,我手尖拿着的这支粉笔,什么情况下它会掉下来?
生:手放开的时候,动的时候。
生20:老师,我知道了,因为苇塘里有风,风一吹,微波荡漾,加上刚才说的星星像浸在水里一般,所以,星星看上去就摇摇欲坠了。
师:说得真好,你一定是一个善于推理的同学。这么美的家乡,被鬼子践踏着,我们该怎么办?
生:生气。
师:仅仅是生气?
生:憎恨。
师:是啊,这该是怎样的恨啊?所以,千千万万个像老头子一样的人民站了出来,誓死
捍卫他们的家乡。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成了一个天然的抗日大根据地,有一支叫“雁翎队”的水上游击队就在这里生根开花,他们利用有利的地形,驾小舟出入芦苇荡中,神出鬼没,声东击西,辗转茫茫河淀上,面对敌人的洋枪洋炮,用小米步枪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他们自发的抗日行为得到了白洋淀周围群众的极大支持,群众们不管男女老少,除去每日回家做饭外,也长期生活在船上,活动于苇丛之间,配合着雁翎队和八路军的水上部队,不屈地同敌人战斗,老头子就是其中的一个。最终他们把鬼子赶出了白洋淀,赶出了中国。下面,让我们一起带着美的感情来朗读第一段。
(全体学生朗读完后,有个学生举手)
生21:老师,我还有话要说。
师:你说。
生21:我觉得第一段中,“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句话写得特别好。
师:是吗?你说说你的理解。
生21:这里的“苇子”本是一种植物,但是,现在它似乎也带有了生命,他们狠狠的往上钻,就表明了他们身上那种旺盛的生命力,这是敌人永远战胜不了的,“苇子”好像就是我们人民,充满意志和力量。
师:这位同学说得太精彩了,老师都没有发现这“苇子”的特别之处,他竟然从它身上看到了当地人民的精神。这也正印证了我刚才所说的人民对敌人的憎恨和抗日意志的坚强。那么老师顺便还想问大家一句,文中的植物具有这种如人般的精神,那么,动物是不是也有呢?找找看。
生:……
师:大家可以看一下第55段。
生:水鸟。
师:是的,大家看,这里的水鸟似乎也是通人性的,仿佛也憎恨鬼子,“往北飞去了”,而且这里的“北”也是有所指的。
生22:老师,是不是指延安?因为延安是在中国的北部,是红军的聚集地。
师:你的知识真是渊博,能博古通今,延安确实是抗日的心脏。这里的“北”到底是不是延安,老师不置可否。但是,老师还可以提供另一种解读。其实,白洋淀是在冀中平原的北部,乾隆皇帝有一句赞誉白洋淀的话:谁知今赵北,大似向杭西。此外,在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出现了“北”的意向。
生:他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
师:对,这里的“北斗”就是人民心目中的指明灯,是队伍所在的地方。
师:咱们说远了。总之,这里展现给我们的环境是非常——
生:美。
师:(板书:在“环境”后加上“美”)
师:大家看板书,这篇小说的人物很爽,环境很美,那么情节呢?
生:趣、曲、奇
师:大家都说得很好,咱们选择一个最好的。
生:曲。
(板书:在“情节”后加上“曲”)
师:因为这个,所以,大家就觉得读这篇文章感觉特别的“爽”,特别的“美”,特别的“棒”,事实上,人物、环境、情节正好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这三要素都是美的,那么,小说自然就充满了美感了。但老师这里有个疑惑了,这是一则抗日故事,按理该是刀光剑影,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硝烟弥漫,但咱们读着怎么就变成美的享受了呢?
生:……
师:文学是一种用“语言文字”堆砌起来的美的艺术。所以,小说的美其实就是来源于什么?
生:语言文字的美
师:是的,孙犁所用的语言非常特别,大家能根据这篇小说概括一下他的语言特色吗?
生:语言很优美。
(板书:语言美:优美)
师: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生:形象。
(板书:形象)
生:……
师:老师让大家看一首诗歌。
(多媒体出示: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师:请大家配乐齐读。
(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大家觉得它写得美吗?
生:是的。
师:能给这首小诗配个题目吗?
生:美丽的芦花。
师:注意地点和时间。
生:苇塘月夜。
师:这个题目不错。老师也想到了这一个,不知道有没有更好的,大家课后再去思考一下。
师:大家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生:是孙犁。
师: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这首诗是从文中拿来的。
师:对了,老师把文中的三句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分开来变成了这首诗。现在,我请大家再来说说本文的语言特色。
生:像诗一样的语言。
师:是的,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写了如诗如画的环境。(板书:“环境美”后写上“如诗如画”,“优美形象”后加上“诗化的语言”。)
师:而这,正是孙犁小说一个突出特点。他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板书:诗体小说)
师:今天我们收获了很多,在美丽的芦花荡中流连驻足,不忍离去,因为美是人人都向往的,这正是孙犁“诗体小说”的魅力所在。

六、作者简介:
师: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孙犁,请大家齐读:
(多媒体出示“孙犁简介”)
生:孙犁(1913~),和赵树理、周立波、柳青三位作家一起,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杆铁笔”。《芦花荡》是孙犁“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就是《荷花淀》,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一位极有风格的作家。他的风格主要就是用清新的诗化的语言来写小说,因此他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后来文艺界以“清新”的“诗体小说”作为标志,创立了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荷花淀派”,《芦花荡》就是这一流派的代表作。
师:好,今天的课我们就学到这里了,我让大家再用一个字来形容这篇文章给你的感受的话,你选择用哪个字?
生:(异口同声)美。

七、布置作业:
师:是啊,美的故事总是让人爱不释手的。下面我留两道作业给大家。
1、课外阅读《荷花淀》,那里还有更美的风景,更美的人物,更美的故事。
2、初读课文的时候,大家的感觉是“美”就一个字。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之后,你一定有更多的话想说了,课后,请你写一首诗歌,选择一个角度,用诗歌语言表达自己的读后感。
题目:1、假如我是一只飞鸟——有感于《芦花荡》
2、假如我是一棵芦苇——有感于《芦花荡》

板书:
人物爽:过于自信过于自尊
(老头子)有勇有谋爱憎分明
(英雄)藐视敌人技艺高超诗

花爽环境美:清幽诗情画意体
荡孙(美)
犁情节曲:一波三折小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语言美:优美形象诗化的语言

《芦花荡》


《芦花荡》
预习课
预习目标掌握生字词及小说三要素等有关常识,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展开想像,体验人物心理。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预习提纲
1.默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标出自然段序号,然后查、写、记生字词、小说三要素等有关常识在预习笔记本上。
2.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查阅作者孙犁的有关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
3.分析课文,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用心感受并评析。
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的景物。
4、把学习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上,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5、自由交流,解决疑难,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理解、分析,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6.展示感想。
学习了这一篇文章之后,你认为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学习目标是什么,你展示哪些内容,用什么形式来展示?你的疑问?让学生发言,谈一下展示设想。
课文内容
一、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1.粗略感知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请自由细读文章,准备复述故事。
2、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这是…………故事”复述
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的故事
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护送两个小女孩的故事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为受伤的女孩报仇,痛打几十个鬼子的故事
3、分小组总述: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4、根据故事梗概理清写作思路:
①交待故事发生的环境芦花荡和人物老头。
②一天夜里老头护送两女孩,一女孩受伤。
③第二天老头设计斗鬼子,为女孩报仇。
二、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小说通过对老头的外貌和事件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与品质?请用:“他是————人”的形式说话,并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1、他是一个自信又自尊的人。课文描写他为部队运送粮食、护送干部,从没有出现过意外。当他这一次送两女孩时,一女孩受伤,就使他感到无脸见人,决心为受伤的大菱报仇。这是他自信又自尊的表现。
2、他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他六十多岁了,深夜独自一人出入芦花荡,神出鬼没,不带一枝枪,负责淀内淀外的联系,这是他机智的表现。特别是他单身一人,设下计谋,痛打十多个鬼子,更是他有勇有谋的表现。
3、他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他与小女孩无亲无故,在护送中他与尽了力,但对小女孩的负伤,他是那样的自责,这表现出的是对小女孩、对自己同胞的爱。而痛打鬼子则是体现了他对敌人的憎恨………
老头子的思想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
三、作者表现了这样一位无名的老头还有什么深意?
1、他没有姓名,因为他代表着千千万万个与他一样的普通的抗日英雄,像他这样的英雄很多很多。
2、作者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英雄品质,正是喻为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中华民族是坚强不屈的民族。
四、教师引导学生深层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
1.要求学生就“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2.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发言,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老人年近六十,身体干瘦,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就是因为他,敌人的阴谋总不能得逞。
表现在老英雄的英雄行为上。老人手无寸铁,独自一人,竟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3.深层探究
提问: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部落空,保证了塘内物质的充足与联络的通畅。两方面的巨大反差,使老英雄富有传奇色彩。
(2)“英雄的行为”更富有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大菱受伤后,老人发誓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而女孩却一再怀疑,先不答话,后来竟说“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女孩的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后来叙述打鬼子,也只交待打鬼子的过程,而不写他事先已设好圈套;写打鬼子的过程,只写老人的行动,也不写其用意,就在剥莲蓬、绕小船中,巧妙地痛击鬼子。让人读后才恍然大悟,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
五、感受芦花荡的美景,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1、划出全文景物描写的语句,结合课文前的图片,展开想象,用“这是一片……的芦花荡”说出来
2、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使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它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了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是融情入景。
布置作业

芦花荡


2芦花荡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性格,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3、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1、把握人物性格,感知人物形象。
2、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流程】

1、给加点字注音。
提防()疟子()寒噤()蹿()
仄歪()飒飒()吆喝()
2、查阅有关孙犁的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上白洋淀的地理环境。
3、感受人和事。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把自己对人对事情的感受写出来。
人物:
事件:
情感:
4、找出最令你激动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5、结合全文,归纳老头子的性格特征。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

6、试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

7、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选择你喜欢的一句进行品味,然后再仿照它写写学校周围的景物。

8、质疑问难: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什么疑难问题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9、请收集一组有关抗日战争的歌曲、图片或故事,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交流。
10、有人认为文章中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子时大意,以致使大菱受伤,这样写不符合英雄的性格和行为,是文中的一处败笔,你认为呢?

2芦花荡
参考答案:学习研讨:4、(1)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2)“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3)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5、这里的景物描写意在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7、(1)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2)简洁;表现了采蒲台人对敌人的恨。(3)有对敌人的恨,有对同志对乡亲对亲人的爱,还有她们应付敌人的聪明智慧,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敬佩、尊敬之情。(4)句中的“血”含义不同:第一个是指英雄的鲜血在冰上凝固了,第二个是指英雄虽然牺牲了,但他的意志是坚定的,是不可摧毁的,是永远留在人民心里的。他的死震撼了每个人。 (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