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冷战》精美教案

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2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冷战》精美教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冷战》精美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冷战

1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内涵、美苏推行冷战的原因、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知道德国分裂的进程与影响;知道北约与华约的建立与影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认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维和素养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活动,分析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归纳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具体表现,探究冷战政策带来的影响,加深对美苏冷战对峙格局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影响,认识到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教学重点:美国冷战政策及其表现

教学难点:对杜鲁门主义本质的认识和德国分裂的实质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6年3月5日,在杜鲁门陪同下,丘吉尔到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了反苏演说:“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丘吉尔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富尔顿演说后不到10天,斯大林发表谈话,严厉谴责丘吉尔和他的朋友非常像希特勒及其同伴,演说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什么是冷战?冷战表现在哪些方面?冷战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冷战的发生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的内涵和美苏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归纳总结:(1)冷战的内涵: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主要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2.阅读教材,说说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影响与实质。

材料一: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宣称:“美国的政府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二:美国著名评论家李普曼在谈到杜鲁门主义的真实目的时指出:“我们选择希腊和土耳其不是因为它们特别需要援助,也不是因为它们是民主的光辉典范,而是因为它们是通向黑海和苏联的心脏的战略大门。”

(1)材料一“自由国家人民”“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分别指的是什么?材料一反映了杜鲁门怎样的主张?

提示:“自由国家人民”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少数武装分子”是指这些国家国内的进步力量。“外来压力”是指苏联。反映了美国政府支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阻止革命力量发展,遏制苏联对“自由国家”的控制。这个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你认为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宣言书,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称霸世界)。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杜鲁门主义的影响与实质。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说说马歇尔计划的内容、目的(本质)与评价。

设问:漫画反映了什么事件?美帝国主义的“援助”真正目的是什么?你怎样看待这一事件?

提示:漫画讽刺了马歇尔计划。目的是以援助西欧复兴经济为名,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欧洲)的目的。看法:美国加强了对西欧各国的控制;帮助西欧各国度过了困难;防止了欧洲革命爆发,巩固了西欧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归纳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归纳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本质)与评价等。

目标导学二:德国的分裂

阅读教材和《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示意图》,说说德国走向分裂的历程与影响。

设问:“四国”指的是哪些国家?分区占领德国是哪次国际会议作出的决策?后来德国是怎样分裂的?

提示:美、苏、英、法。雅尔塔会议。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目标导学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1.结合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了解美苏冷战在军事上的构建——北约与华约的建立与影响。

(1)图一、图二根据两大“公约”成立了什么组织?这两大组织是何时建立的?

提示:北约和华约;分别成立于1949年和1955年。

(2)这两大组织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的建立有何影响?

提示:都是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2.结合上述内容,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归纳美苏冷战的表现与布局。

美苏冷战全面构建图解

三、课堂总结

二战初期,美国为了称霸世界,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推行了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冷战结束。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给世界和平带来巨大影响,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使世界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冷战虽然已经结束,但是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思维,即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因此各国要摒弃社会制度和思想意识形态分歧,和而不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反思上课的情况,这节课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在冷战政策这个框题内容的学习中用时太多;而且课堂气氛不活跃;对冷战的影响分析不深刻,没有明确指出:美苏冷战打破了欧洲列强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二战后美苏两极划分势力范围的新格局。原因可能是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更多的还是在用一种非常传统的方式上课,即以教师的讲解为核心,以考试为目的,以中考为出发点,几乎很少考虑学生的知识生成目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力争克服这一弊病。

延伸阅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教案


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知识与能力

知道巴黎和会的召开,掌握《凡尔赛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巴黎和会的实质;知道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掌握《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该条约的签署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对比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异同,认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角色扮演参加巴黎和会的主要领导人,发表言论,弄清各国参会的主要意图和要求;通过一系列漫画来掌握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召开的相关知识点;通过一系列的史料分析,了解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实质及影响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凡尔赛条约》是在牺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掠夺性条约,而巴黎和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认识到“弱国无外交”,世界格局建立在各国实力均势的基础上,国家实力决定其国际地位

教学重点:《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教学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对《凡尔赛条约》,教师可以结合中国近代史上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归纳巴黎和会的内容、影响等;对《九国公约》,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华盛顿会议的内容进行简要评价,认识到美国通过华盛顿会议扩大了自己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势力;透过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揭示美国在“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的旗号下向中国扩张的企图。

教师幻灯片出示地图:

教师提问:对比一战前和一战后的欧洲地图,观察欧洲版图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德国的疆域缩小、奥匈帝国瓦解、苏联成立等。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新的世界秩序的建立。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进行了怎样的利益瓜分?形成了哪一新秩序?今天让我们来了解。

一、《凡尔赛条约》

教师幻灯片出示复习提问: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是什么?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帝国主义的争夺会结束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一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严重削弱;英国和法国虽为战胜国,但实力已大不如前;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实力则得到大幅度增长。

(3)不会,新的实力对比变化会带来新的矛盾。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斗将在新的实力基础上继续进行。

教师幻灯片出示表格:

会议

目的

时间

地点

参加国

操纵国

主要条约

影响

巴黎

和会

讨论战后安排

1919年1月至6月

巴黎凡尔赛宫

战胜的协约国

英、法、美

《凡尔赛条约》

构建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体系

教师幻灯片出示巴黎和会相关漫画:

教师提出设问:

(1)漫画中将德国送上断头台的是哪一条约的签订?

(2)漫画中的三个刽子手指的是巴黎和会的三个操纵国首脑,请你写出他们的名字。

学生结合教材P43的内容来回答。

教师总结:

(1)《凡尔赛条约》。

(2)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教师:现在我们就请三个扮演这三位首脑的同学上台,说一说他们的心声。

学生依次上台表演:

同学甲(披着和平外衣的美国总统威尔逊):(作斯文得意状)一战中,我可是狠狠地赚了一笔,380亿美元的利润呀!我要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取英国而代之。我们美国可不能像他们那么赤裸裸的,我只要打着“和平”的旗号,利用国际联盟,加强对国际事务的影响,美国就是世界的主宰了。

同学乙(踌躇满志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作老谋深算状)虽然今非昔比,但仍要继续推行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的政策。一方面要打击德国的势力,但不能太便宜了法国,要让法德相互牵制,这样我大英帝国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继续扩大殖民地,保持海上霸权了。

同学丙(心怀仇恨的法国总统克里孟梭):(作恶狠状)报仇的机会终于来了!我一定要报普法战争的仇,我要从政治、军事、经济上狠狠地削弱德国,让其永远不得翻身,别想再跟我法兰西争坐欧洲大陆老大的交椅。

教师:通过这三位同学的表演,你们能分辨出他们扮演的角色分别是谁吗?请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们在巴黎和会上的诉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美国: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

英国:继续维护世界霸权,反对过分削弱德国。

法国: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重建欧洲大陆霸权。

教师过渡: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这次会议会持续5个月之久了。会议虽然矛盾重重,但最终还是在1919年6月28日于凡尔赛宫举行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的签字仪式,这一条约也称《凡尔赛条约》。

教师幻灯片出示表格:

领土

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

军事

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陆军人数

政治

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提出设问:

(1)军事方面,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的目的是什么?最符合谁的利益?

(2)政治方面,禁止德、奥合并,为什么?

(3)巴黎和会的性质是什么?和约中最能反映巴黎和会性质的是哪一条?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这次会议各国参会的目的以及争吵的内容进行分析。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目的是削弱德国的军事力量,防止德国东山再起。最符合法国的利益。

(2)一战后奥匈帝国瓦解,分为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奥地利是以日耳曼人为主的国家,协约国担心德、奥合并会增强德国的力量。

(3)这次会议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教师过渡:列宁曾这样评价巴黎和会:“这是一群野兽,他们彼此斗来斗去,互相撕咬。他们要决定给谁多一些,于是彼此厮打了五个月。他们已到了不能控制自己的地步,这群野兽会撕咬得只剩下一些尾巴。在这些野兽的争斗中,有些国家失落了,有些国家受到了侵害。”

中国代表在会上要求收回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列强竟不顾中国的反对和抗议,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中国代表团拒绝在条约上签字。

教师设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除了德国还有哪些国家?

学生回答:奥匈帝国瓦解后的奥地利、匈牙利,还有保加利亚和土耳其。

教师讲述:德国在《凡尔赛条约》中被宰割完毕,接下来协约国还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教师设问:这一系列和约的签订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体系。

教师以记者的身份,进行现场采访:

《凡尔赛条约》签订后,各国的反应各不相同,下面我们采访几个国家。

学生代表相关国家回答问题。

假如你是战败的德国,你怎样看待这一条约的签订?

学生:这是宰割、掠夺和耻辱,我们要复仇。

假如你是战胜的法国,你对条约满意吗?

学生:比较满意,我们得到了土地、赔款和殖民地,要是把德国惩处得再严厉些就更好了。

假如你是战胜的意大利或美国,你心情怎样?

学生:高兴不起来,因为没得到什么好处。

假如你是半殖民地的中国,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这不公平!他们竟然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

教师:通过这些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和约签订后,仍存在着哪些矛盾?和约真的能给世界带来持久和平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矛盾: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和约不能带来持久和平,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法国元帅福煦指出,“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列宁指出,“靠《凡尔赛条约》来维持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教师讲述:在凡尔赛体系下,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多数欧洲国家的领土基本上在民族自决的基础上重新划定。同时,巴黎和会还决定建立国际联盟。创设国家联盟的主张是美国总统威尔逊首先提出来的。国际联盟的成立反映了饱经战祸的世界人民根除战争、保卫和平的愿望。盟约中有“维护和平、制裁侵略”的漂亮词句,但这不过是战胜的大国争霸世界的障眼法。特别是关于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规定,暴露了这一机构的帝国主义性质。威尔逊原本指望利用国际联盟来实现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但创设国联的主张一经列为巴黎和会的重大议题,国联就成为推行英、法意志的工具。所以,美国最终没有加入国际联盟。战败国和苏维埃俄国也被排斥在外。

二、《九国公约》

教师幻灯片出示表格:

会议

目的

时间

地点

参加国

主导国

主要条约

影响

华盛顿

会议

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1921

1922年

美国华盛顿

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

美国

《九国公

约》等

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教师幻灯片出示材料:

材料一美国代表在解释第一条“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时说:“中国为一有主权独立之国家,在有效条约所限制之内,中国有行政之自由。”

材料二毛泽东指出,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问题:

(1)结合材料一和教材知识总结《九国公约》的主要内容。

(2)结合材料二分析华盛顿会议的影响。

(3)想一想,《九国公约》对哪个国家最有利?为什么?

(4)华盛顿会议最大的受害者是谁?受限制国是谁?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5的内容进行分析思考。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主要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2)影响:《九国公约》名义上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实际上损害了中国权益。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3)美国。因为《九国公约》的核心是再次确认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维护了美国的在华利益。

(4)最大的受害国是中国,因为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受限制国是日本,会议及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日本自一战以来独霸中国的局面,这也埋下了太平洋战争的祸根。

自由质疑阶段,由学生对华盛顿会议内容提出相关质疑,质疑后小组进行讨论,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

例如:

(1)美国为什么要抑制日本?

答:日本想独霸中国,威胁到美国的利益。

(2)美国重提“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的目的何在?

答:一战期间,日本乘西方列强无暇东顾企图独霸中国,美国重提这些原则的用意就是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3)《九国公约》真的是尊重了中国主权吗?

答:《九国公约》名义上要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实质上是“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丝毫未变。

深入探究问题阶段,教师提出有关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关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共同探究。

拓展思考一: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5的内容进行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因为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都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而巴黎和会只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华盛顿会议则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新秩序,形成了华盛顿体系。

拓展思考二: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哪些内容与中国有联系?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结合《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涉及中国的内容进行思考。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巴黎和会上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华盛顿会议上确立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的原则,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拓展思考三:华盛顿会议与巴黎和会有哪些共同点?

引导学生结合会议的实质、操纵国、对弱小国家的损害、结果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都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都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所操纵;都严重损害了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都形成战后帝国主义新的统治秩序;都不能长期维持下去。

拓展思考四: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作出了损害中国权益的决定,这说明了什么道理?有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结合国家实力的强与弱进行分析。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弱国无外交,外交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教师幻灯片出示图示:

提出设问:

(1)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所形成的战后国际秩序是什么?

(2)分析这一体系的实质。

(3)试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来评价这一体系。

引导学生结合本课内容以及图示进行思考。

教师总结: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是建立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维护战胜国利益和维持战后和平的新秩序。

(3)积极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非洲和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新秩序,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局限性:这个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首先,凡尔赛体系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大量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其次,华盛顿体系也未能有效地抑制日本,日本继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并准备有朝一日与美国再决高低。

1919—1922年,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先后在巴黎和华盛顿召开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条约,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的“和平”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个体系巩固了战胜国的既得利益,维持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暂时和平。由于这一体系既是战胜国强加给战败国的,又是战胜国之间相互妥协的产物,因此该体系不可能持久。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教案


课题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日期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冷战”结束后,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利用“北约”,随意干涉他国事务。轰炸南联盟,占领伊拉克。

2.过程与方法

联系史实和时事,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青少年应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等成为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矛盾,加剧了世界的不安定。

重点难点

重点: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多极化趋势,对霸权主义的正确认识。

难点:分析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揭露所谓“人权高于主权”的实质

突破方法:利用多种形式的史料,分析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局势,从而理解世界政

治格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补充世界大量资料,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经济力量的重要地位,从而理解政治格局的多极化根源于经济力量的多元化。展示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发动战争及其践踏人权、破坏环境等史料和图片,以这种鲜明的对比来提示美国对外政策的实质。

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好奇心强,个性普遍突出,形象思维活跃,抽象思维较弱。而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不易于学生理解,教师如果讲得太多太空,学生就会觉得乏味,所以教师依托大量文字史料、图片、国表来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自己去看,去感悟历史,接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教具和教法

教具:电脑及多媒体设备、自制教学课件、有关插图

教法:情景导入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练习检测法、线索总结法。

教学过程及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多媒体展示肯尼迪与赫鲁晓夫掰手腕的漫画,1991年,俄美领导人亲密接触的照片。教师指出,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对峙的局面不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世界格局呢?

生:学生认真观看。

利用俄美领导人对峙的照片,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新的内容。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教师解释:世界格局的含义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而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

引导学生回顾二战后的两极格局

问题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出现了怎样的新变化?(形成一超多强局面)

多媒体展示材料及图片

问题二1、世界的格局由两极发展成“一超多强”,这其中的“一超”指的是什么?“多强”又指的是什么?

(“一超”是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当今的世界格局可以类比成一个五角形,不过其中的一角要胜于其他角,因为美国无论从经济和军事力量来讲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目前,美国仍将保持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但从长远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2.这个五角星现在看来,的确有一个“角”的力量太大,那么为什么美国能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处于优势?

(学生思考回答: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经济、军事实力雄厚)

多媒体出示“一超多强”的相关材料及图片,使学生对“一超多强”的实力有进一步的认识

问题三:但是随着各国力量的发展,这种局面一定会被打破,多极化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源是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讲述:由于当今世界国与国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国力的竞争,因此,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根源在于经济结构的多极化。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的成为决定性因素)

过渡:冷战结束了,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世界是否变得和平安定了呢?

地区冲突的表现:1999年美国轰炸南联盟,2003年美国占领伊拉克

恐怖主义:2001年911恐怖袭击。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归纳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1、欧盟的发展,有力的冲击了美国的地位

2、日本的崛起

3、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

4、俄罗斯的发展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不结盟运动的历史作用

2、中国的发展主张: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家公平正义。中国始终不渝的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涉别国内政。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学生阅读教材和材料,自主学习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表格和材料,自主学习。

学生自已写出答案,组内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回答。

通过材料的展示,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可以较为轻松地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了解材料、总结概括的能力。

通过分析材料、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活动探究、自我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成因,让学生更深刻了解当时的局面有重要作用。

提供大图片和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历史事实,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加深学生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丑恶嘴脸的进一步认识。

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展示材料,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一、选择题:

1.当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当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日益强大;当东欧发生剧变,苏联最终解体,而目前新的世界格局却尚未形成,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

A.以欧洲为中心的发展趋势

B.两极格局

C.单极世界的发展趋势

D.多极化趋势

2.1999年,在俄罗斯等国的斡旋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停止轰炸科索沃。这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是()

A.恐怖主义日趋泛滥B.全球一体化持续加强

C.单极世界逐渐形成D.政治多极化不断发展

3.苏联解体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趋势()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崩溃 

B.两级格局趋于瓦解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D.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4.有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说,本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军事联盟……推动了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今天看来,“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学者对“这些军事联盟”的评价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改变了对超级大国的认识

B.“冷战”有利于推动世界和平

C.欧盟形成,欧洲实现一体化

D.“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学生生自主完成回答。

学生生自主完成回答。

检测当堂掌握情况。

检测当堂掌握情况。

世界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了联合国的基本准则,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受到严重挑战。这对世界的和平进程是极其不利的,教育青少年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作业设计

1、主体作业:

课后书面作业:相应习题。

2、分层作业:

板书设计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1、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2、美国轰炸南联盟

3、美军占领伊拉克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欧盟

2、日本

3、中国

4、俄罗斯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不结盟运动

2、中国的主张:

教学反思

2018人教部编版九上第3课《乡愁》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8人教部编版九上第3课《乡愁》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3乡愁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教学难点

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度过的。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

3、朗读指导

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学生齐读后提示字的读音。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三、整体感知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答案示例: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答案示例: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答案示例: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

(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四、课堂小结

对于长期飘泊的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现在,我们再来欣赏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台湾》。爱国诗人闻一多曾将澳门、香港、台湾和其他四块与大陆隔离的土地并称为祖国母亲的“七子”,发出“母亲,我要回来!”的悲愤呐喊。让我们一起倾听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澳门》!

结束语:《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我们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也一定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那时,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以待!

五、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母子情

长大后——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夫妻情

后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生死别

现在——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故乡情

托物寄情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