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数学四下:《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06-20

人教版数学四下:《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人教版数学四下:《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 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观察、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预计教学时间:1 节

四、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48+36= 75-29= 213= 526= )884=

60+70= 150-90= 40005= 3000+140= 6080=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学校里原有77棵梨树,12棵杏树,又栽了23棵桃树。现在有多少棵果树?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 创设情境,引入例1。

2. 探索规律,解决例1的问题。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3.解决问题,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小结】加法交换律: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4. 创设情境,引入例2。

5. 探索规律,解决例2的问题。

6.解决问题,揭示定律。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运用加法结合律,在下面的 □ 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 □ +147)

(23+47)+56=23+( □ + □ )

654+(97+a)=( 654 + □ )+□

2. 课本31页第4题。

3.课本28页做一做。

4. 课本31页第2题。

【提高练习】

5. 课本31页第3题。

6. 连一连。

83+315 64+(73+37)

87+42+58 315+83

(64+73)+37 87+(42+58)

56+78+44 78+(56+44)

【拓展练习】

7.动动脑筋,看谁能很快算出下列各题。

165+204+335+96 78+53+47+22 36+18+64

8. 新星小学2~6年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情况:去军营 114人,去儿童福利院 76人,去敬老院 86人 , 去社区服务站124人。

(1)请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表格

活 动地 点

人数

(2)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此次活动?

9. 李庄小学今年栽树92棵,比去年少栽28棵,两年一共栽树多少棵?

(四)全课总结

加法交换律: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72+568 803+275 5147+723

2.某修路队计划修路1560米,第一周修了567米,第二周修了483米,第三周全部修完。第三周修了多少米?

延伸阅读

冀教版四下:《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冀教版四下:《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编排特点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具体编排

1. 加法运算定律。

(1)主题图。

旅行途中记录行程的情景。考虑到学生对自行车上的记录仪表比较陌生,所以画了一个仪表表面的放大图,并让小精灵做提示性介绍。

(2)例1。

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并交流;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3)例2。

加法结合律。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接着,还可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出像例2这样的例子,再观察、比较。

(4)例3。

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两条加法运算定律,综合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

2. 乘法运算定律。

(1)主题图。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可以按自己看到的说,也可以把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再根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可解决的一些问题。

(2)例1。

让学生自己发现乘法交换律。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进一步,可让学生在主题图中,找出可用乘法交换律解决的其他问题,并列出算式。

(3)例2。

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小结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在这一活动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自己的发现。

(4)例3。

通过比较、概括得出乘法分配律。小结时,教师有必要指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最大区别,在于乘法分配律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个规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是乘法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

3. 简便计算

(1)例1。

讨论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教材展示了三种算法,同时以小精灵提问的方式给出两个问题:他们都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哪种方法?显然,前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思考、理解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和其中的算理;后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思考它们的适用范围。

(2)例2。

画面是书店的一角,题中包含两个需要综合应用加减计算的实践问题,而且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3)例3。

讨论可用连除计算解答的实际问题。教材给出了两种解法,引导学生思考两种解法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通过小精灵的提示比较两种算法,说出其中的运算规律。

(4)例4。

以王老师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为题材,提出了三个问题。整个例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例4的三个问题,可以一次给出,或依次给出,也可以先出示插图和四个已知条件,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然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5)例5。

教材介绍了按月计算、按周计算的两种思路,以及相应的列式计算过程。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小精灵,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和同学交流。最后让学生根据例题的内容,继续提出其他问题,作为练习题。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如前分析,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的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教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四下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一、本单元知识框架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与本单元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2. 将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学习,虽然系统性很强,但是教师教学难度增大,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有困难,知识内容易混淆,课时安排也显得比较紧。例如乘法运算定律,安排3课时,其中乘法分配律就是一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常见的就有分配混乱或不完全分配等现象,虽然例题以现实的情境为背景,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在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学生仍然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一点我们在备课中应有所意识,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并充分考虑学生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加强易混知识的辨析练习。

四、本单元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 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六、本单元评价要点

1. 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 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七、各课时教学设计

第1节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 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观察、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预计教学时间:1 节

四、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48+36= 75-29= 213= 526= )884=

60+70= 150-90= 40005= 3000+140= 6080=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学校里原有77棵梨树,12棵杏树,又栽了23棵桃树。现在有多少棵果树?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 创设情境,引入例1。

2. 探索规律,解决例1的问题。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3.解决问题,揭示定律。

问:①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②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③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④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小结】加法交换律: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4. 创设情境,引入例2。

5. 探索规律,解决例2的问题。

6.解决问题,揭示定律。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运用加法结合律,在下面的 □ 里填上适当的数。

369+258+147=369+( □ +147)

(23+47)+56=23+( □ + □ )

654+(97+a)=( 654 + □ )+□

2. 课本31页第4题。

3.课本28页做一做。

4. 课本31页第2题。

【提高练习】

5. 课本31页第3题。

6. 连一连。

83+315 64+(73+37) 87+42+58 315+83

(64+73)+37 87+(42+58) 56+78+44 78+(56+44)

【拓展练习】

7.动动脑筋,看谁能很快算出下列各题。

165+204+335+96 78+53+47+22 36+18+64

8. 新星小学2~6年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情况:去军营 114人,去儿童福利院 76人,去敬老院 86人 , 去社区服务站124人。

(1)请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表格

(2)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此次活动?

9. 李庄小学今年栽树92棵,比去年少栽28棵,两年一共栽树多少棵?

(四)全课总结

加法交换律: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验算。

72+568 803+275 5147+723

2.某修路队计划修路1560米,第一周修了567米,第二周修了483米,第三周全部修完。第三周修了多少米?

浙教版数学四下:《乘法运算定律练习》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P19练习五

教学目标:

进一步掌握乘法的运算定律,会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提高学生应用乘法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课本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

(二)揭示课题。

上面这组口算25400、425等题目,你认为这些题目还在哪一类计算题中经常出现?学生回答后引出课题应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计算练习。通过本节课的练习,要进一步搞清三个运算定律的意义,并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三)分类练习

1、 回忆乘法运算定律的意义。

乘法运算定律有哪些?用文字叙述并用字母表示,回答后

完成书本第二题。

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批改,教师巡回检查。

2、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1) 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简便计算。

书本第3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先观察,提问:这组题目的简便计算要应用什么定律?把

怎样的数结合在一起计算比较简便?中间两题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后,同桌合作。

(2) 应用乘法分配律为主的简便计算。

书本第4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观察,根据题目的不同特征,你能把第4题分成不同的几

类?学生回答,教师板演。同时说明应用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特别 强调4(2530)不要与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的题目相混淆,教师补充一道对比题:4(25+30)。

接着由学生按分类的顺序进行计算,完成快的同学自批后再列举同一类中不同形式的题目。

全部学生完成后校对,同时请编题的同学汇报。如;

第一类:24125 第二类:9956

第三类:125(8+10) 第四类:19956+56

每类中各选择1道典的题目,由学生完成。

3、 综合练习

(1) 课本第5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先观察、质疑:上面6个题目中你对哪些题目的解法还有

疑问?同学之间相互质疑、释疑,教师适当引导。然后计算各题。全部学生完成后校对。

(2)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333774+113666 999999+999

学生根据板演讲解思路与理由。教师反馈出示1442+1458,思考:把这题改编成第1题的形式。(2821+1458或1442+7116)

4、 应用题。课本第6题。

(四)总结

(一) 作业《作业本》[15]

数学四下:《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四下:《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课题

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960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复习铺垫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条运算律,有没有同学能告诉老师用字母怎样来表示?各是什么意思?

a+b=b+a

(a+b)+c=a+(b+c)

2、进行一个抢答小比赛:比比谁最快说出三角形角上三个数的和。

21

68

75

227

25

37

73

342

79

3

上面这些数字,我们在进行加法运算时先将能凑成整十数的数先相加能使计算更简便说一说。1-9中哪两个数相加能得到一个整十数。

复习分为两部分,一是运算律,二是渗透简便运算中凑的思想。抢答比赛可以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从而带动新知学习,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一开始能有一个比较活跃的氛围。

二、新课。

1、教学例题。

出示书P57的图,谁能说一说题中的信息。

先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再同桌交流。

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

学生可能这样列式解答:

1. 29+46+54 (依次把三个年级的人数合起来)

=75+54

=129(人)

2. 54+46+29(54和46可以先写,先计算得100)

=100+29

=129(人)

3. 29+(54+46)(54和46可以先凑成100)

=29+100

=129(人)

以上三种算法哪一种是最简便的?

说明:这道连加题按顺序算要用笔算,现在应用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再加另一个数只要用口算这种方法就比较简便。

第一种: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没有利用简便方法。

第二种:前两个数相加能凑成一个整十数,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这样能使计算更简便。

第三种:将56+46用小括号括起来能先得到一个整百数,再同第一个数相加,这样计算也很简便。

师:比较这三种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再次强调凑)

师:如果能在列式的时候已经观察到三个数中,其中两个数可以凑成100,那么可以写在前面,这样不需要运用加法运算律就可以使计算比较简便。当然,也可以在列式后,再利用加法运算律使计算简便化。

2、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69+75+25 78+(47+22)

86+14+58 47+59+42

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练习,指名板演。

核对并小结:

(1)能利用加法运算律的,可以使两个数凑成整百的,可以把这两个数写在最前面,也可以加上小括号。

(2)如果前两个数相加,已经是整百的,就不需要利用加法运算律了,直接计算即可。

(3)如果不能简便的,那就按照原来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三、练习巩固

1、想想做做第1题

比一比,看谁能很快说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和?

数字的顺序:38 18 32 64 19 36 79 59 21

38 18 32师:你是先算谁和谁?为什么?

64 19 36师:你怎样算?(同上)

79 59 21师:你怎样算?

师:同学们有不同的算法吗?哪一种算法更好呢?为什么?

师:第二种,因为第二种将79和21先加能得到一个整百数。用整百数通另一个数相加更简单。

师小结:当方法多种时,选择最简便的方法。

2、想想做做第3题

A:出示:175+201

师:这一题你能简便运算吗?两个数,如何凑呢?

换个思路,可不可以先拆?

我们一般拆那个最接近整数的数。

出示:238+402 354+102 105+216

354+298 204+417 246+408

师:同桌先互相说一说,你打算拆哪个数(体会对接近整百的数动手术的优点)

例:238+402

=238+400+2

=638+2

=640

分组完成在练习本上

B:拓展:361+72+439+128

师:这一题,共四个数,你又想如何解决呢?

C:拓展:1+2+3+4++100

师:一百个数呢?(同学们自己独立完成)

讲数学王子高斯7岁时运用简便运算计算1加到100的故事

D:(100+a)+(100+a)+(200+b)+(200-b)

师:你能迅速说出这一题的结果吗?

2、想想做做第4题。

观察表里的数,想一想如何算比较快。

3、想想做做第6题

师:独立完成第6题,并思考: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各自的发现:1、加数都是200,另一个加数越大,和越大

2、被减数都是200,减数越大,差越小

3、把两个得数加起来,结果都是400

把两个结果相减,结果分别是20、40、60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方法计算。几个数连加时,可以利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将能凑成整十数的数先加,再和剩下的数相加,这样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布置课堂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第5题

五、板书设计:

运用加法运算律简便计算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四、五、六年级参加跳绳比赛的一共多少人?

29+46+54 29+46+54 54+46+29

=75+54 =29+(46+54) =29+100

=129(人) =29+100 =129(人)

=129(人)

新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自己先列式解答,然后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最简便的方法。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发规律。

试一试,先让学生说,再完成在练习本上。主要是想通过说,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而不总是停留在完成作业的层次上。在明确了每一步的意义及所用的运算律的基础之上,再进行练习。

在练习的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通过先观察不动笔同桌相互说等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而不总是笔动。用思维的动代替笔动,并用语言将思维的过程表述出来,从多方面促进学生的思考。

北京版四下:《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简便运算》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北京版四下:《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简便运算》教案”,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正确、合理、灵活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良好审题习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计算的乐趣,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及正确的运用定律性质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3/10、7.4、8、125、5.4、7/10 这六个数,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如学生说出下面的①,则教师就继续说②;如学生直接说②,则教师就不再说①)

①这些数是整数、小数和分数。(评价:观察得很仔细)

②从计算的角度考虑这些数可以干什么?(凑整)

2、请你根据这六个数编出三道口算题。

7/10+3/10= 7.4-5.4= 8 125=

3、对三道口算题再加工,请你继续计算。

3/10+7/1020= 7.4-5.40.9= 248125=

你想说点什么?(预设:不能为了凑整,而不顾运算顺序,应该按运算顺序做。)

这些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设计意图:不能为了凑整,而不顾运算顺序,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

二、进行复习

1、下面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时间三分钟,看谁做得又对又多。可以不按题号顺序,有选择地做。(课前下发答题卡。)

脱式计算下列各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具有简算的意识,及审题的习惯)

2、三分钟到!谁来说一说,你选择的是哪些题目?其他同学呢?

3、思考: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些题?(预设:学生如果回答能简算,则教师接学生的话说:能直接简算。如学生能说出直接简算最好)

4、我没让你们简算,你们怎么知道这些题能够直接简算的?(预设:需要观察数的特征,符号)简算的依据是什么?(小组讨论)

板书:观察数特征 符号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要想判断一道题能否简算,要观察数字的特征及运算符号,运用定律、性质通过凑整达到简算的目的。)

5、追问:是不是数字只要能凑整就能简算呢?不能简算,根据什么?能简算根据什么?

(设计意图:进一步强化不能简算的依据是运算顺序、简算的依据是定律和性质。)

6、现在研究简算的题目,打开书79页,自己先独立填写,填完后再小组交流。

名称 用字母表示 举例

7、集体订正。

8、谁来根据字母式子,说说每个运算定律是什么意思?

师:在进行混合运算时,应用上面的运算定律,常常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便。

(引导学生观察例能不能简算,它的数据和运算符号有什么特征?简算时运用了哪个定律?)

学生观察、思考后独立做出,然后集体反馈。

41/2+41/2

=4(1/2+1/2)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41

=4

三、课堂练习:

1、我当小法官(正确的计算画 ,错的画 )

(1)2532125=(254)+(8125) ( )

(2)36101-36=36(101-1) ( )

(3)2599=25100-25 ( )

(4)510-35+65=510-(35+65)( )

(5)45(20+2)=4520+2 ( )

(6)432-(232-68)=432-232-68 ( )

2、选一选:

40(8+25)=408+4025,这是用了( ),使计算简便。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选一选:

61+72+39+28=(61+39)+(72+28)运用了( )。

A.加法交换律

B.加法结合律

C.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选一选:

56 (57)=()

A.56 57

B.56 75C.56 5 7

3、 动动脑筋,你能用自己不同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吗?试试看

(1)12588

(2)17045+55017

(1)12588

方法一:12588

=125 (80+8)

=12580+1258

=10000+1000

=11000

方法二:12588

=125(811)

=(1258)11

=1000 11

=11000

(2)17045+55017

方法一:17045+55017

=171045+55017

= 17(1045)+55017

=17450+55017

=17(450+550)

=171000

=17000

方法二:17045+55017

=17045+551017

= 17045+ 55(1017)

=17045+55170

=170(45+55)

=170100

=17000

4、计算下面各题,能简便的要简便。

8.5 -(5.6 +4.8)1.3

0.98 99

5 1/32/5 2 /15

12 ( 1/4 -1/6 + 3/4 )

4.05 -(2.05 -0.7)

3212525

14.86.3-6.36.5+8.33.7

1600 2.5

2.5 12.5 4 8

( 21 - 7/8 )1/7

小结:应用运算定律,可以根据算式里数的特点,使一些运算简便。有的算式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算法,所以,在运算前要认真审题,看清算式中各个数的特点,选用一种比较简便的算法,又对又快地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今天你还想说点什么?

(预设:审题重要,观察特征、符号,依据定律、性质,凑整达到简算目的。)

今天的复习对于以前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或想法?

四、板书设计:

观察 数 特征 符号

计算下面各题,能简便的要简便。

(1)8.5 -(5.6 +4.8)1.3

(2)0.98 99

(3)5 1/32/5 2 /15

(4)12 ( 1/4 -1/6 + 3/4 )

(5)4.05 -(2.05 -0.7)

(6)3212525

(7)14.86.3-6.36.5+8.33.7

(8) 1600 2.5

(9)2.5 12.5 4 8

(10)21 - 7/8 )1/7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第一课时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教学内容】

P28/例1(加法交换律)P29/例2(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

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

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

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出示:(69+172)+28、69+(172+28)、155+(145+207)、(155+145)+207

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

P28做一做,P1/4、1

四、小结

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

五、作业:P31/3

板书设计:

加法的运算定律

(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①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88+104+96 104+96+88

=192+96 =200+88

=288(千米) =288(千米)

②40+56=56+40 (88+104)+96=88+(104+96)

(学生举例) (69+172)+28=69+(172+28)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155+(145+207)=(155+145)+207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b+a (a+b)+c=a+(b+c)

第二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内容】

P30/例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

【教学目标】

●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关于加法的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

第四天 城市AB

第五天 城市BC

第六天 城市CD

第七天 城市DE

AB 115千米

BC 132千米

CD 118千米

DE 85千米

根据上面的条件,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性地将问题板书。

请你们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的问题。

汇报自己的答案,并说明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对最后一个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在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对括号问题有异议

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顺序,所以要加小括号。

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

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

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

三、巩固练习

P30/做一做

四、小结

学生汇报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加法运算定律应用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能熟练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口答: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①46+( )=75+( )

②( )+38=( )+59

③24+19=( )+( )

④a+57=( )+( )

(1)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 2)根据每组第一个算式直接说出第二个算式的结果。

①632+85=717 85+632=( )

②304+215=519 215+304=( )

(3)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①140+250=260+130

②20+70+30=70+30+20

③260+450=460+250

④a+400=400+a

通过上面的几道题,你们能小结一下我们都复习了什么内容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学生小结。

练习本独立完成:

(1)一列火车从北京过天津开往济南,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37千米,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357千米。北京到济南的铁路场多少千米?

(2)玉门县要修一条公路,已经修了400千米,还有260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有多少千米?

求:

(1)画出线段图。

(2)列式计算。

比较两题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在比较重视学生明确,第1题只应用了加法结合律,而第2题先用加法交换律把75和480交换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师生共同订正。(简单说明线段图应该怎样画,做简要规范。)

(3)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①369+258+147=369+(□+147)

②(23+47)+56=23+(□+□)

③654+(97+a)=(654+□)+□

(4)下面哪些等式符合加法结合律?

①a+(20+9)=(a+20)+9

②15+(7+b)=(20+2)+b

③(10+20)+30+40=10+(20+30)+40

(5)用简便方法计算:

①91+89+11 78+46+154

②168+250+32 85+41+15+59

计算:480+325+75、325+480+75

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应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 教材第116页例5 ,做一做题目及练习二十七1 - 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58页,做口算练习(六)的前14道小题,把得数直接写在书上,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教师:“谁能说一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二、新课

1.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使学生理解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教师:“前面提到的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中的数都是什么范围的数?”使学生明确这些运算定律都是在整数范围内。接着让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3.2 + 0.5 ○ 0.5 + 3.2

(4.7 + 2.6)+ 7.4 ○ 4.7 +(2.6 + 7.4)

学生算完后,还可以让他们再任意举两个这样的例子,看看交换加数的位置,改变三个加数的运算顺序后得数有没有变化。

教师:“通过刚才的练习,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接着再提问:“现在我们知道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也适用,那么相加的两个数、三个数的范围都可以是什么样的数?”使学生明确,加法的运算定律的适用范围可以包括整数和小数。

2.教学例5。

教师出示例5,让学生观察例题有什么特点。并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你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写出每步的根据是什么运算定律。算完后,让学生把书翻到第116页,看例5的两种算法,并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你的算法与小林、小青的哪一种一样?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可以让学生多说一说,使大多数学生都明白,小青的算法简便。接着再提问:“小青在计算时把0.6和3.4放在一起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7.91加0.09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时,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3.做第116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做第1题,可以提示学生,先观察题中的三个加数,再根据运算定律填数。订正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填的,根据的是什么运算定律。

做第2题,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再了解有多少学生做错了,让他们说一说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怎样改正。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 - 3题。

1.做第1题,教师提示学生按题目的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再让学生做。可指定两名学生到前面板演第二行的两道题,教师检查学生第4小题是怎样计算的。订正时,让板演的两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尤其是第4小题,让学生会用这种简便方法即可,不必说出根据什么。

2.做第2题,做题前先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先看能不能用简便算法,再进行计算。教师巡视,辅导差生。订正时提问:“哪几道题不能用简便算法?右边第2小题是怎样算的?”了解学生有没有把右边第2小题错写成“4.9 + 0.1-(4.9 + 0.1)”的,为什么错,以便及时纠正。

3.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我们可以用哪些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定标、激趣导入

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自学互动

适时点拨活动一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针对上面的问题1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4、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5、乘法结合律有什么作用。

6、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7、1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2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3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4字母表示。

三、活动一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小组讨论乘法的结合律、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四、巩固应用

在什么时候使用乘法结合律。使用这个运算定律的结果是什么。使用它们的优点是什么。

怎样用乘法的结合律计算2532125

五、测评训练

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

(6025)8=60(258)

2、P37/24 P35/做一做2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 = 30(□□)125840 =(□□)□

数学四下:《运算律》教学规划


一、教学内容和编排结构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初步理解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能应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的计算,能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三步计算,并且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放在四年级(下册)结合三步计算的教学加以安排。

教材分两段编排:第一段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第二段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律的现实背景。(教材第56页)

在加法运算律的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计算操场上跳绳、踢毽子人数的场景,乘法运算律的教学安排了计算踢毽子的人数,计算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等熟悉的问题,便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律。并且学生可以以解决问题的结果为依托,经历探索运算律的过程。同时,教材在想想做做和练习中还注意安排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律。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

学生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性质和规律已经有所了解,本单元的教学要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经验。教材引导学生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十分细腻,探索乘法运算律则逐步放手,为学生留下较多的探索空间。要切实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1)引出一个实例。教材以跳绳、踢毽为情境,在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由于28+17和17+28的得数相同,可以用等式表示,初步感知28和17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2)写出一些类似的等式。要组织学生切实计算结果,是否相等。(3)进行观察和比较。在充分感知大量具体等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自己的发现。(4)用个性化的符号表示。体会多样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点,加深对交换律的认识,发展符号感。(5)用字母表示,提升对运算律的认识和理解,体会字母表示的简洁性和概括性。对乘法运算律的教学,要帮助学生把探索加法运算律的经验运用到乘法运算律中来,给学生创设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

3.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学会合理灵活地使用运算律,理解和掌握简便算法。

教材的安排注意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发展。前有孕伏指在教学使用运算律简便计算之前,教材以不同的形式帮助学生感悟算式中数的特点。比如教学应用加法运算律简算之前,在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的后两题三个数中有两个是可以凑成整十和整百的,第2题也安排了这样的例子。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比较哪道算式的计算简便,第5题找出两片树叶上数的和是100,都为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律做了有效的孕伏。

中有突破,指的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尝试计算和比较的过程,经历交流和反思的过程,形成计算前观察数据特征的意识,加深体会运算律可以改变运算顺序,从而使计算简便。教学中还要注意让学生说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体会简便运算的合理性。

后有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简便运算的题型及时扩展,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学习加法运算律后,第60页想想做做第3题,安排了一个数加接近整百数的简算;在学习乘法运算律后,在第63页想想做做第8、9题,安排了一个数乘两位数可以改写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算和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可以改写成乘这两个一位数的积的简算,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二是引导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观察算式的特征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意识,感受简便运算的实际价值。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并对这些运算定律已经有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一些实例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的。本单元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用意: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四、育人价值: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为此,教材设计了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教材选择编排的这些点状的数运算规律固然需要学生去理解、记忆、掌握和运用,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而教学,其更重要的教育价值是要承载起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和能力的任务,承载起促进学生主动成长和发展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中所有结构状的规律都可以成为育人的载体和丰富的资源。通过数运算规律探究的教学,抽象出一般的数学结论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了解从偶然现象中去发现必然规律的一般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发现的一般方法,也就有了不断发现乃至创新的需要和可能;帮助学生形成研究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研究的方法,体验探索的艰辛和发现的欢乐,感受前人的智慧以及渗透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作为培养学生研究意识的载体,它不但提供了学生更多实践和反思的机会,而且有利于学生整体地认识和结构化地把握这些数运算的规律;不但为学生的类比猜想和结构思考提供可能,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不但能使学生形成认知的结构化,而且有利于学生建立起结构化的思维方式。

五、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使用运算律,体验运算律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六、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难点: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使用运算律,体验运算律的价值。

七、教学策略:

1、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学习活动中主动认识运算律。

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为此,教材设计了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教材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得正确的结论。

(1) 引出一个实例。

第56页例题求跳绳的人数,学生分别列出算式28+17=45和17+28=45。由于得数相同,这两道算式可以组成等式28+17=17+28,这是教学加法交换律引出的第一个实例。如果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会列式(28+17)+23或 28+(17+23),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也可以组成等式(28+17)+23=28+(17+23),这是教学加法结合律引出的第一个实例。同样,在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时,教材也都先引出一个实例。

各个实例的要点是等式中的数学内容,在28+17=17+28这个等式中,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调换了位置。在(28+17)+23=28+(17+23)这个等式中,等号左右两边的运算顺序不同,分别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和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要组织学生仔细观察第一个实例,了解其中的数学内容,明白当前的学习任务,产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

教学第一个实例要注意两点: 一是教师参与列算式活动。第57页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可以列出许多算式,但不一定列出研究加法结合律需要的算式。这时,需要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一起列算式,避免在列算式这个环节上的不必要纠缠。二是挖掘等式里的数学内容很重要,要把学生的学习心向引导到对运算律的研究上去。但挖掘要紧密联系算式,不要抽象概括,更不能由此就得出运算律。

(2) 进行类似的实验。

在第一个实例中看到的数学现象是不是普遍性的规律,这需要在类似的情况中验证。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教材安排分别算一算(45+25)+13和45+(25+13)、(36+18)+22和36+(18+22),看看每组的两道算式中间能填上等号吗?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第一个实例中的数学现象在类似的情况中同样存在。教学的时候,不能让学生未经计算就在每组的两道算式之间写上等号。教学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写出几组类似的算式,进行更多的验证,体验现象的普遍性。

(3) 在众多案例中概括。

教学加法的两条运算定律时,教材都让学生从这些等式中说说有什么发现,在教学乘法运算律时,教材要求学生在小组里说说,有什么发现,这些问题都引导学生对众多案例进行概括,把同类型案例的共同特征提取出来。

与过去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没有用文字语言讲述各条运算律的内容,这并不是不需要概括性的表述,而是把概括运算律的活动留给学生进行,以避免机械接受、死记硬背。学生经过自己的观察、验证,再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运算律的内容,才是他们对运算律的实实在在的理解。教学时要十分重视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这是锻炼思维的极好时机。对学生的口头表述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基本正确、能讲清楚就可以了。

概括交换律比较容易,概括结合律比较难,特别是加法结合律。要引导学生应用运算顺序的知识和混合运算的经验,以分别讲述等号两边算式的计算步骤为载体进行概括。如(28+17)+23、(45+25)+13、(36+18)+22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三个数相加;28+(17+23)、45+(25+13)、36+(18+22)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概括要联系等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经常进行,逐步提高要求。

(4) 用符号表示运算律。

教材让学生用图形和字母组成的等式表示运算律,这是过去数学教材里没有的。图形和字母能直观、简洁地显现运算律的本质内容。学生用图形、字母表示运算律时,能充分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优越性,从而既加强对运算律的理解,又培养符号意识,发展符号感。

还要指出的是,教学四条运算律的线索基本相同,在具体落实时仍各有不同。首先是学生对交换律的已有感性认识的积累比结合律多,因此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教材在引出第一个实例后紧接着问学生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教学加法结合律时,教材在引出第一个实例后还继续提供感知材料,安排两组算式,让学生经过计算得出同组的两道算式可以组成等式的结论。其次是把加法运算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向乘法运算律的教学迁移,在教学乘法运算律时给学生更大的主动学习空间。如乘法交换律的第一个实例的等式的出现比加法交换律快,而且让学生填写完整。又如乘法结合律教学中的类似验证比加法结合律放得开。再次,用符号表示运算律的过程也不相同。加法运算律先用图形表示,再用字母表示。因为图形比字母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接受,也喜欢使用。乘法运算律则直接用字母表示,跳过了图形表示这个活动,这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能力和体验。

2、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应用运算律。

应用运算律能使有些计算简便,简便运算应该是学生的主动追求和自觉行为。教材只编排一道例题作为引导,在试一试和想想做做里为学生创设了多次体验的机会,让他们主动进行简便运算。

(1) 体验简便,选择简便。

第58页第4题和第62页第2题都可以先算一算,再比较每组中的两道算式。通过算和比,学生一要看到同组的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二要感到两道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三要感到同组的两道算式中,一道计算比较简便,另一道比较麻烦;四要知道同组的两道算式可以利用运算律相互改写。如果学生有了上面四点收获,那么就为教学简便运算作了有益的铺垫。

第59页的例题求三个年级参加跳绳比赛的总人数,通过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再次体验三个数连加时,如果应用加法结合律把能凑成整百的两个数先加,运算比较简便。另外,在第59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62页想想做做 第3题,创设了简便算法的氛围,引导学生把例题里获得的体验转化成进行简便运算的内在动力,使简便运算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和自觉要求。

(2) 体验灵活,适应变化。

第60页第2题和第62页第4题中,应用加法结合律,有些题先进行后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有些题先进行前两个数的计算比较简便,有些题要同时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才能使计算简便。教材设计这些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时,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处理各种具体情况,不要生搬硬套。

第60页第3题是两个三位数相加,其中一个加数接近整百数。如果把这个接近整百数的三位数分解成 几百加几,原题就从两个数相加变成三个数相加,而且可以利用加法结合律简便运算。类似的还有两个两位数相乘,如果把其中某一个乘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就可以应用乘法结合律使原来不容易口算的题变成容易口算的题。这些技巧都是灵活应用运算律的表现,也是学生充分体验的结果。

教材里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如第60页第4、5两题、第63页第10题等,这些题都可以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设计这些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简便运算不只是数学技能,也能简便地解决实际问题。

体验是学习者的心理行为,外界只能为学习者提供体验的条件,不能代替学习者进行体验。体验既能对数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还能产生情感表现。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应用运算律是教材的编写理念,教材为学生预留了许多体验的机会,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把学生的体验落到实处,让体验产生效果。

八、课时安排:

本单元内容教学可以用5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第二课时: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三课时: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第四课时: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五课时:练习七

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表格式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单元

第三单元

序号

13

课题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课时

1

课型

新授课

学习内容

P34例2(乘法结合律)

主备人

学习

目标

1、会运用乘法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难点探究和理解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学具准备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激趣定标

一、激趣导入

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自学互动

适时点拨

活动一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针对上面的问题1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

2、为什么列的式子不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怎样的。

3、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4、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5、乘法结合律有什么作用。

6、根据前面的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你们能试着自己学习乘法中的另一个规律吗?

7、1这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2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3用语言表述规律,并起名字。

4字母表示。

活动一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

学习任务

1、小组讨论乘法的结合律、结合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2、各小组展示自己小组记定律的方法。

3、分别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运算定律的。

4、讨论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

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巩固应用

在什么时候使用乘法结合律。使用这个运算定律的结果是什么。使用它们的优点是什么。

怎样用乘法的结合律计算25×32×125

测评训练

1、下面的算式用了什么定律

(60×25)×8=60×(25×8)

2、P37/2—4P35/做一做2

3、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30×(□×□)125×8×40=(□×□)×□

教学反思

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复习课导学案


城关镇西街学校四年级数学导学案
教学内容: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复习课审核人:数学组(六)
【学习目标】
1、通过复习整理熟练掌握四则运算的五大定律和两大性质。
2、认真地审题,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导学流程



新知识导图:(用字母表示出来)
1、加法的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乘法交换律:
2乘法结合律:
2、乘法的运算定律
3乘法分配律:

减法的运算性质:

除法的运算性质:



导练简算
(1)628+182+472+18(2)624-85-15

(3)45×11×2(4)96×101-96

(5)3400÷25÷4(6)723-(123+159)





一、填空我最棒
1、26+285+315=26+(285+315),此题运用了()律。
2、7×4×6×25=7×6×(4×25),此题运用了()律,也运用了()律。
4、1200÷(12×25)=1200÷12÷25,这样计算是根据()。
简算
1、444-56-442、101×147-147

3、25×164、88×125

城关镇西街学校四年级数学导学案
教学内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复习课编写人:张高锋审核人:数学组
【学习目标】
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性质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把较大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并能按要求求出小数的近似数。

导学流程



新1、复习数位顺序表:小数点左边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位,计数单位是(),第二位是()位,计数单位是(),第三位是()位,计数单位是()。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即10个0.1是(),()个0.01是0.1,()个0.001是0.1.
2、复习小数的性质:()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3、复习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就()到原数的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4、复习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从高级单位名数到低级单位名数是()进率,小数点向()移动;从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是()进率,小数点向()移动。
5、复习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数改写成以“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①近似数末尾的零能不能去掉?()
②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位
③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位
④精确到百分位表示保留()位小数。


导练㈠填空
①由6个一,5个十分之一和8个千分之一组成成的数是()读作()
②0.26里面有()个0.01,0.45是由()0.1和()个0.01组成
③6.53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单位。
㈡判断。
①大于3小于4的小数有9个.()②三位小数大于两位小数。()
③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都比1小.()④整数都比小数大。()
(三)单位换算。
94507=()万6804300000=()亿437=()万0.45平方米=()5元7角2分=()元30厘米=()米5吨50千克=()




下面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6千米30米=()千米10元3角4分=()元9吨90千克=()吨
8.04吨=()吨()千克()克=345千克27公顷=()平方千米
1.25公顷=()平方米0.58平方米=()平方分米8米6厘米=()米
解决问题。
1、10千克鲜鱼可以晒3.6千克鱼干,1吨鲜鱼可以晒多少千克鱼干?

2、一块菜地有300平方米,每平方米可以收白菜24千克。一共可以收白菜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城关镇西街学校四年级数学导学案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编写人:张高锋审核人:数学组
【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导学流程



新画一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

总结:()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导练1、用下面三组边组三角形(单位:厘米)
(1)6、7、8.(2)4、5、9。(3)3、6、10

2、我们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第三边。




1、练习十四2、3题

3、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12厘米和9厘米,那么第三边可能是多长?

4、下面的三组纸条的长度,哪个能拼成三角形?
(1)5、9、4.(2)8、12、9。(3)6、7、15。

城关镇西街学校四年级数学导学案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分类1审核人:数学组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经历探究数学的过程,猜测----实验----结论,感受数学思想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
导学流程



新三角形的意义:()
三角形的特性:()
三角形的边:()
三角形的内角和:()


导练学习59页例1
(1).观察(59页)图形;每个三角形中3个角分别是什么角?(不易观察的要用量角器度量)
(2).填表:
观察五个三角形各内角和的大小,并照样子填写下表。
(1)(2)(3)(4)(5)
锐角个数3
直角个数0
钝角个数0
(1)三角形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
相同点:(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
不同点:(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大小,可以把上面的这些三角形分为()类:
每一类分别叫做()三角形、()三角形、
()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三角形




判断: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3)、钝角三角形只有一个角是钝角。()
4)、直角三角形中可能有两个直角。()
5)、每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
6)、一个三角形,最小的角是46度,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7)、一个三角形有一个角是40度,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城关镇西街学校四年级数学导学案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分类2编写人:张高锋审核人:数学组
【学习目标】
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过程,知道按边分类,三角形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空间能力。
导学流程



新1、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大小,可把三角形分为几类?
()叫做锐角三角形。
()叫做直角三角形。
()叫做钝角三角形。


导练一、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有一个角是120。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①钝角②直角③锐角
2、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个锐角。
①1②2③3
3、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不小于60°,这个三角形一定是()三角形。①等边②直角③钝角
4、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是75°、30°、75°,这个三角形是()。①锐角三角形②等腰三角形③等腰锐角三角形
二、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1、求下面各角的度数。(每题6分)
(1)∠1=27。∠2=53。∠3=()这是一个()三角形。
(2)∠1=70。∠2=50。∠3=()这是一个()三角形。
2、已知∠1和∠2是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
(1)∠1=35。∠2=()
(1)∠1=28。∠2=()
(1)∠1=47。∠2=()

浙教版数学四下:《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简便计算》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浙教版数学四下:《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简便计算》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教材P14例4
教学目标
1、 根据算式中数的特征,灵活的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 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填空:25( )=100 125( )=1000
2、 把下面各数改成用其中一个数是上题括号中因数表示的
数:36=12=16=32=28=24=44=
第2题中有符合要求的多种填法,要求学生均能填出。
(二)教学新知
1、 例题教学。
(1) 用25与准备题等号左边的数相乘。学生四人小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寻找特征。
(2) 用125与下面哪些相乘,便可以用上面的方法,使计算简便?为什么?由四人小组先组织讨论这一问题,教师巡视,选取典型的做法让学生上台板演,大部分完成后讲评。
(3) 小结: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学习的简便计算有什么特点?
2、 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在下面各题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数。
学生填上合适的数后,校对并说出这样做的理由和最后结果。
(2)练一练第2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纠错。完成后板演、校对、讲评。
(3)变式练习
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完成后校
对。如发现大部分学生后面3题错误严重时,可停下来让学生口答讨论。
(4) 应用题
练一练第4题。先请学生读题,再根据题意说出解题
思路,然后列出综合算式,并选择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三)总结
(四)作业
《作业本》[11]

小学数学四下:《因数与倍数》教学规划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四下:《因数与倍数》教学规划”,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教学内容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因数和倍数》

本单元教材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自然数的知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体会自然数都有因数,而且不同自然数的因数个数是不同的。这些内容还能为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为以后教学分数知识作必要的准备。研究倍数与因数一般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进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二、教材简析:

1.重建知识体系,通过操作并依据乘法算式认识倍数和因数

以前的教材把这些内容归结为数的整除,因此根据大纲要求,要先建立整除的概念,由整除引出约数和倍数,再用能否被2整除定义奇数和偶数,以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定义素数和合数,概念较多并且集中,学生学习困难较大。数学课程标准没有提出认识整除的要求,但要求能找10以内某个数的倍数、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并降低要求,只要知道奇数、偶数、素数、合数,不要求分解质因数和用求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因此,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对这部分内容重建知识体系,依据学生熟悉的乘法算式中积与因数的关系认识倍数和因数。在学生有了倍数、因数的初步感受后,再要求学生根据其他式子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进一步感受在乘法算式里,积是各个因数的倍数,每一个因数都是积的因数,并在叙述中体会倍数与因数的依存关系,及相应的倍数、因数的叙述方法。教学时要使学生认识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掌握正确的叙述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由乘法算式引入倍数和因数,那么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可以借助乘法算式进行。启发学生用乘法算式逐个找出它的倍数,并讨论获得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可以用这个数依次乘1、2、3找出它所有的倍数。同样观察讨论,获得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哪两个数相乘的积是这个数,这两个数就都是它的因数,这样可以一对一对地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并通过解决问题加深体验倍数与因数关系和理解找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

2.充分利用百数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思考,发现2、5和3的倍数的特征。

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目标中,提出让学生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而不是掌握特征。教材主要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特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先分别在百数表中找出100以内2、5的倍数,再分别观察、分析它们的特点,组织交流,获得结论。并依据2的倍数的特征认识偶数和奇数,教材以此定义偶数和奇数,让学生知道。教材还注意让学生通过一些有趣的练习,进一步认识2、5的倍数的特征,发展分析、简单的推理等思维能力。

3.采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 3 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开始可能会产生看个位的想法。通过观察3的倍数产生认知冲突。首先让学生找出 100以内3的倍数,观察它们的个位,思考是否具有2、5的倍数的类似特征,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激发探究结论的愿望。接着要求学生在计数器上分别表示出几个3的倍数,看看每个数所用算珠的颗数是多少;再找几个比较大的3的倍数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看每个数用了多少颗算珠,分析每个数所用算珠颗数有什么共同点并进行交流,获得3的倍数,各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的认识。这样在计数器上表示和观察3的倍数,获得初步结论。再通过验证确认结论的正确性:3的倍数各数上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但有没有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但各数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呢?要求学生找几个不是3的倍数的数算一算,验证不是3的倍数的数,各数位上数的和不可能是3的倍数,确认前面获得结论的正确性。这样做实际上说明了例题里结论的条件是充分的而且是必要的,学生可以从中感受获得结论的过程是严密的。

4.通过学生的活动和思考,认识素数和合数

让学生自己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并引导分类素数(质数)和合数,是以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定义的。教材为了让学生感知、体验各自的本质属性,理解和获得素数与合数的概念,在例题中让学生自己先找一些数的因数,按照因数的个数把这些数分成两类。要形成概念,还得获得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认识。因此教材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研究两类数各自因数的特点,认识每类数的因数个数方面的特征,充分感知一类数里每个数都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另一类数里每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在此基础上,教材抽象概括出素数和合数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同时还通过学生思考、分析,认识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这样通过研究数的因数的特征,概括素数和合数的意义。并通过练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素数和合数内涵的认识,掌握概念。但对素数、合数的判断仅限制在50以内的数,这就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并能吸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素数、合数基本概念的理解上。

5.通过综合性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和激发学生兴趣

精心选题,发挥习题的探索性和趣味性。习题的设计力争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性。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学生的难点在于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特别是在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时,容易混淆奇数、偶数与质数、合数的概念教学。预计学生还在学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能发现了2、5、3的倍数的特征,根据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3的倍数。计划让学生学习完这些概念后,很有必要对这部分知识做个梳理与练习,使学生对这些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帮助学生清晰理解各个概念,区别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在练习之前,引导学生对学习的旧知进行回顾,唤起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回忆,使他们能正确质数和合数这两个概念与奇数、偶数的区别。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好,学习积极性高,希望能做到有的放矢,定必因材施教。】

四、总体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数(本单元指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知道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和3的倍数;知道奇数和偶数、素数和合数 。

2、让学生在探索数的特征的活动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等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验证猜想,或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必要的说明;进一步发展数感。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难点:

1、能熟练掌握求一个数和的倍数和因数的有效方法。

2、通过百数表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

3、利用计算器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自主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六、设计思路:

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直观感知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依据算式具体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利用已有的乘除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究2、3、5的倍数的特征,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并引领学生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并提炼、归纳、验证它们特征。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还要教给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而探索研究的方法学生一般想不到,对学生进行探索方法的引领和指导十分必要。培养分析、判断能力及合作精神和探索意识,增强了学生数学自信心。

七、课时安排:

在整数乘除法的基础上内容分三段安排:

例1~例3认识倍数和因数 ( 1课时)

例4、例52、5、3的倍数的特征 ( 2课时)

倍数和因数 例6素数和合数 (1课时)

练习六 ( 1课时)

八、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

读数导入,巧设铺垫 学习新知,明确概念

巩固新知,适时拓展 全课总结,有效延伸

第二课时:2和5的倍数

活动一:2的倍数特征的探索

活动二: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

激趣导入 探究新知 活动三: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共同特征的探索

活动四:看书,回顾知识

自主练习 总结

第三课时:寻找3的倍数

视频导入,激趣新知 自主探索,总结特征 巩固练习,

强化概念 全课小结,分享收获

第四课时:寻找素数和合数的足迹

开心智力判断

智力找朋友

复习导入 明确概念 生活拓展 开心辞典

开心游戏

全课总结

《人教版数学四下:《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