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知识点: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高中历史岳麓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0-06-19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知识点: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知识点: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知识点: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史料链接]“一国两制”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和平统一祖国。那你了解台湾的历史吗?

(1)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澎湖等岛屿,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3)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隶属福建省;(4)1885年:中法战争后在台湾设立行省;

(5)1895年:通过《马关条约》日本强占台湾;

(6)1943年:《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把台湾归还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归祖国;(7)1949年:蒋介石逃往台湾,海峡两岸再度分离。

(一)形成过程:

1、雏形: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除外交外,台湾一切事物都有蒋介石全权处理,后者还可以派人参加中央政府;

2、基础;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等等。这些原则后来称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3、形成: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深刻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4、宪法保证: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5、成为方针:1984年,“一国两制”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注解]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它享有其他省、市、自治区所没有的高度的自治权,但不是完全自治。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还可以保留军队。

问题探究1:为什么“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原因:(1)“一国两制”是我们党和政府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出的,符合中国的实际,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2)用“一国两制”的办法和平解决,可以避免战乱带来的社会动荡,符合人民的愿望;

(3)“一国两制”既可以确保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又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之,“一国两制”是顺应时代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的正确方针,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选择。

(二)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历史回顾]香港问题的由来是怎样的?

①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中被割占;②九龙司:1860年《北京条约》中被割占;③新界:1898年《中英展拓界址专条》中被租借。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条件:

①物质: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②理论:“一国两制”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完善,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指明方向;

2、香港回归:

(1)过程:①提出方案: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国正式提出以“一国两制”方案收

回香港;②签署声明: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政府届时将把香港交还中国;

③恢复主权: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同日,《中华人民共和

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正式生效。

(2)意义:①香港的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香港历史新的一页,中华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②香港的回归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澳门回归的过程:

①1987年4月,中葡双方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到祖国怀抱。

4、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参考人教版):

(1)对中国:①洗雪百年国耻,提高国际地位;②开创港澳和内地共同发展繁荣的新纪元;③标志着祖

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一步;④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正确性,为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了成功典范。

(2)对世界: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创造了用和平方式解决

国与国之间历史问题的成功范例;问题探究2:同是“一国两制”,政府在港澳和台湾的具体应用上有什么不同?

——除了享有香港、澳门拥有的一切权力之外,台湾还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问题探究3:为什么我们党和政府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重要性:①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

望,也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②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发展和繁荣;③解决台湾问题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紧迫性:①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敌视、颠覆活动仍然存在,不断插手台湾事务;②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日益发展,企图分裂国家。

△国际敌对势力和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是台湾统一的两大障碍。

二、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1、文革结束后,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上了议事日程;2、1979年元旦,国防部长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3、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台湾民间回内地探亲、观光、投资经商、文化交流等活动不断加强;

4、两岸还以民间团体对话的形式进行政治经济方面的接触与会谈,并于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一重大问题上达成共识;5、1995年,江泽民主席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就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八项主张;

△八项主张核心内容: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②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意义:体现了党和政府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诚意,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6、2002年,中共十六大关于台湾问题的内容:

①强调“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②呼吁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两岸暂时搁置某些政治争议,尽早恢复对话;

③郑重声明: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

整,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注:其中斜体加黑部分为记忆方法,要求学生了解、能大致复述即可。

[各抒己见]依据以上内容,你认为台湾如何才能顺利回归?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何重大历史意义?答案要点:

1、方式:由学生各抒己见,注意强调“一个中国“立场;

2、意义:①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振兴的根本基础,没有祖国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振兴。②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分割。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突出标志,是民族复兴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

[时政要闻]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两人的这次握手,是时隔60年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

[思维拓展]你认为国共两党60年后能够再度握手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你从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中能得出什么认识?

条件:①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主题;

②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人民渴望和平统一;③祖国大陆经济政治发展迅速,国际地位提高;

④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加强,联系日益密切;⑤“一国两制”政策的提出,并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

认识:①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②中国统一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我们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团结一致、共同排除外国干涉势

力的阻挠,早日实现祖国统一;③台独势力猖獗,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统一;④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1、“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什么问题提出来的?

A台湾问题B香港问题C澳门问题D西藏问题

2、“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构想中的“两种制度”指的是:

A两种管理制度B两种社会制度C两种经济制度D两种法律制度

3、《联合声明》中规定香港、澳门地区50年不变的是①外交制度②经济制度③军事制度④生活方式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

4、台湾问题的产生最主要是由于

A中国内战遗留问题造成的B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造成的

C雅尔塔体系规定造成的D联合国托管造成的

5、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的行使主权的各种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

A新中国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共同愿望

C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D“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有关各方接受

6、邓小平在1984年提出:“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上述观点表明

A反对美国插手中国内政B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是一个中国

C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D“一国两制”只适用于台湾

7、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远占优势的对手的交道。”这段话主要说明

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时坚持不妥协立场B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崇高地位的威望

C英国的霸权地位受到威胁D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就越大

8、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B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自治权

C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中国行使主权D特别行政区原有制度不便

9、我国能够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条件中,最为重要的是

A新中国已经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B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C一国两制的构想为有关各方接受D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10、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深圳特区、珠海特区等经济特区的最大区别是

A、法律制度B经济问题C社会性质D政治体制

精选阅读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祖国统一和一国两制: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形成过程;掌握港澳问题解决的基本史实;概括海峡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认识统一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两岸和平、发展、交流是中华民族的心愿。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目的: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2.过程: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方针;1981年,叶剑英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3.含义:

4.意义: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思考1:如何理解“一国两制”的特定含义?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1.香港回归
(1)条件:
①中国国力增强,不断提高。
②“”的构想不断完善。
(2)过程:1982年,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方针;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时间)香港回归祖国。
(3)意义:香港的回归洗刷了,翻开了
,中华民族在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2.澳门回归
(1)回归:年4月,中葡双方在北京正式签署了《》;
年12月3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2)意义:香港、澳门的胜利回归是的结果,为
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请思考2:中国为什么选择用“一国两制”方式来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原因: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影响。
(2)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
2.概况:
(1)1979年元旦,实现真正停火。
(2)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打破隔绝状态。
(3)1993年,汪辜会谈是一次历史性突破。
(4)2000年以来,台湾政局变化,和平统一进程一波三折。
(5)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处瑜先后访问大陆,标志着两岸关系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3.趋势:统一是海内外华人的共同心愿,祖国的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4.意义:
(1)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的重大原则问题。
(2)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与发展。
(3)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
请思考3:如何认识“祖国统一”?

1.如何认识“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的含义:①“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②“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大陆和台湾、港、澳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等方面有根本的重大的区别。③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④有宪法和法律保证,有实行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一国两制”的提出:它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它是在中国国际地位日渐提高,许多国家纷纷与台湾断交,与中国建交,尤其是美、日与中国建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美日与台湾断交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提出的条件成熟。中国在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已明确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一国两制”的评价问题:“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是地科学地以和平方式解决一个国家统一问题的成功尝试,在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的完整的原则方面毫不含糊,同时在具体政策和措施上又充分照顾实际情况和各方面的利益,完全符合台湾、港、澳地区和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与发展,同时“一国两制”的构想也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对人类历史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2.结合有关史实简述香港问题始末
(1)鸦片战争后,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中英签订《拓展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99年。至此,英国在半个多世纪中,通过这三个不平等条约,占去中国1078平方公里的整个香港地区。
(2)从1982年开始,中英关于香港问题开始谈判,终于达成协议。1984年中英发表联合声明,第一款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此之后,香港平稳过渡,于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

例1.(08上海综合能力,10)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为缅怀周总理光辉的一生,老师制作了一张学习卡片(见下表)。根据老师所列周总理的主要事迹:①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②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③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④参加重庆谈判,同学们自上而上填写表格“主要事迹”一栏,正确的填写顺序是
时间主要事迹评价
20世纪20年代为国民革命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扭转了时局
20世纪40年代争取实现国家的民主与和平
20世纪50年代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贡献
A.①②④③B.③②④①C.④③①②D.③②①④
解析:B。①在1955年,②在1936年,③在1924年,④在1945年。
例2.(2007江苏历史)台湾诗人于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解析:D20世纪80年代,为实现国家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后写入了198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一、单选题:
1.2005年4月29日,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时,在北大发表演讲说:“当然有人会问我,你的勇气不小,你的基础在哪里,我要在这里跟各位坦白,我认为这个基础在哪里呢?在于历史的一个潮流,在于名义的一种驱动,历史的潮流、名义的驱动让我、让许许多多的人有这样的勇气,能够提出来”。这里连战所说的“历史的潮流”指的是
A.中国加人WTO的现实B.经济全球化趋势
C.国民党必然会在台湾重振旗鼓D.海峡两岸人民都希望中国富强、统一
2.阅读下图,目前阻碍我国海峡两岸统一大业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A.台独势力的猖獗
B.岛内主流民意的变化
C.美日反华势力
D.国际社会的压力

(台湾民众反台独)
3.“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最初是为了解决
A.台湾问题B.香港问题C.澳门问题D.钓鱼岛问题
4.我国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是
A.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B.改革开放的实行及其成就
C.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5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规定,香港回归后,其事务由港人自己管理,但不包括①外交②国防③立法④行政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③D.③④
6.两岸三通是指①通邮②通电③通信④通航⑤通商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③
7.台湾的民进党曾指示台湾行政院新闻局把局徽上的中国地图换成台湾地图。最近,台湾当局又提出在新版“护照”封面加印“台湾签发”字样,以陈水扁为首的民进党的这一系列做法说明
A.他想突出台湾地方政府的特点B.陈水扁积极推行台湾独立
C.陈水扁想改善海峡两岸的关系D.陈水扁趋向于承认“一国两制”
8.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理解是
A.接纳了英国“主权与治权分开”的提议
B.给予特别行政区包括外交和国防在内的自治权
C.在主权问题上采取了更加灵活的策略
D.大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
9.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说:“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对以上材料的正确理解①宣布了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②中国政府表示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③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的外交事务④尊重台湾各界人士的正确意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0.在“一国两制”的构想中,最重要的原则是
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B.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C.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D.坚持区别对待的原则
二、非选择题

27.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
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2005年4月26日率领中
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开始为期8天7夜
的“和平之旅”。右图为连战访问大陆的路线示意
图。

读图并回答:

(1)孙中山是国共两党共同敬仰的民主革命先行者。连战访问大陆的第一站就是去南京拜谒中山陵,胡锦涛在与连战的会谈中也说“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
结合国民革命运动的有关史实,举例说明“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

(2)西安是连战访问大陆的重要一站,它见证了70年前国共关系的风云变化。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是什么?并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连战在祭奠祖母时说:我的祖母埋葬在这里,60年来连家没有一个人能够来祭拜,我们当子孙的人感到非常愧疚。这是大时代里的小历史,但对我家族、个人来讲是很辛酸的历史。
两岸分离,导致了连战家族、个人的辛酸历史,同时也是两岸炎黄子孙心中的伤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岸分离的原因。

(4)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对近代中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从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33.阅读下列材料,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50-70年代的宣传画

(1)根据以上三幅宣传画,简要指出在50-70年代解决台湾问题主导思想是什么?(2分)

材料二叶剑英委员长《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节选)
(一)为尽早结束中华民族分裂的局面,我们建议举行中国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
(三)实现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四)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
(九)统一祖国,人人有责。
……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主张。(8分)

材料三
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厦门前埔环岛路上的宣传牌

(3)请简要指出80年代以来解决台湾问题的指导思想。(4分)

材料四
汪辜会谈(1995年)1991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成立
胡锦涛会见连战、宋楚瑜

(4)以上四幅图反映海峡两岸关系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

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DCAAADBDCC
二、非选择题:
11.
(1)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建立黄埔军校;东征及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参与北伐战争;领导工农运动配合北伐。
(2)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原因: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3)国民党内战失败,退居台湾;美国干涉、阻挠中国解放台湾(或: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4)合则两利,分则两伤;两党合作符合中华民族的利益。
12.答案:
(1)武力解放台湾
(2)祖国统一;和平谈判;第三次国共合作;高度自治;两种制度。
(3)一个中国为前提,以一国两制的方式争取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武力。
(4)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并且开始了一些具有政治意义的接触与会谈。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知识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知识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知识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诞生)

1、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河北西柏坡。党的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恢复和发展生产(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确定了中国从农业国转变到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2、人民政协一届全会:1949年9月,北平。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文件;《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4、政治意义: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人民民主政权;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背景:195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和组织基础。

一届人大:1954年9月,北京。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初步确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正式确立:1954年中国人民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召开,为了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共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人民政协需要继续存在和发展。(职能和地位: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背景: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为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

2、概况: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民族关系原则,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已建立,到1958年新疆、广西、宁夏也成立自治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3、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1949年的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A、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B、决定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C、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

D、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共同纲领规定的国家性质是()

A、社会主义国家B、新民主主义国家

C、人民民主专政D、无产阶级专政

3、即使新政府的施政方针,又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D、义勇军进行曲

4.新中国成立标志着()

A、中国领土的全部解放

B、中国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5、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首要任务是()

A、制定根本大法B、选择国家领导人

C、规定一五计划内容D、确定统一战线政策

6、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7、下列关于一届人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共同纲领不再代替宪法

C、刘少奇当选为国家主席

D、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

8、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在()

A、1949年人民政治协商会议B、1954年一届人大

C、1959年二届人大D、1964年三届人大

9、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背景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

C、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D、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0、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管理坚持的重要原则是()

A、区域自治B、民族平等

C、民族团结D、共同繁荣

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点归纳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高一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点归纳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A)1949年10月1日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确立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②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特点)。
它的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建立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当选主席,周恩来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
①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③1956年提出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④1982年中共十三大: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统战方针,
进一步完善了多党合作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
3.①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②1954年宪法也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④中国省级民族自治区有5个: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194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是最早建立的。
注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两项基本政治制度
3、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B)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与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两项基本政治制度
4、“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A)
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5、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99-100页)(A)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982年中共十三大: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统战方针,
进一步完善了多党合作制度
1989年《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6、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B)
(1)确实保障人民参与政权的决策管理,促进国家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
(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3)只有实行社会主义法制才能促进社会的稳定,人民的民主才能得到更可靠的保障,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统一。
7、“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B)(102-104页)
(1)理论:①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统一方针
②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实践:“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1997.7.1,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9.12.20,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3)意义:标志洗雪百年国耻;
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4)两岸关系发展
1979年,宣布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倡议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1990年,台湾海基会成立;1991年,大陆海协会成立。
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
1993年,“汪辜会谈”(汪道涵和辜振甫)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胡锦涛主席会见他,双方重申“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08年12月基本实现“三通“。
7、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C)
(1)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民族复兴创造条件。
(2)维护了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3)能够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表现: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新中国成立时提出。对当时及以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4年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地位参加。
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新中国初期,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述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4、以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多边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中国在联合国、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的多边外交活动,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知识点:世界多极化趋势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知识点:世界多极化趋势”,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1知识点:世界多极化趋势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欧共体:欧洲若干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一个地区性经济、政治一体化联合体。

1、联合原因:

(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2、联合过程: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1957年)

(3)欧洲共同体成立:1967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欧洲共同体

3、影响:

(1)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原因: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的作用

(1)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

A内因:

⑴政府进行大力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⑵重视教育,引进先进科学技术;

⑶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⑷适时提出经济发展的口号——“贸易立国”、“出口第一”。

B外因:

⑴美国大力扶植;

⑵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

2、结果(影响):

①1956年—1972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②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

多极化发展。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日本经济的崛起给我们的启示:

(1)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2)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确立科教兴国战略。

(3)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原因:

①政治基础: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独立。

②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

③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

(2)标志: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举行(时间、地点、倡议国、斗争目标等)

①倡议国:南斯拉夫

②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③政策: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a重要任务:在政治上反对美苏霸权主义。

b行动纲领:在经济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④发展:20世纪70年代起,

(3)意义:

①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2、中国的振兴:

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

(1)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走向相对衰落。

(2)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实力大增。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开展竞争。在外交上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经济格局。日本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4)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

(5)改革开放使中国迅速崛起,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

总之,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各国或区域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此消彼涨,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