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8课迈向社会主义教学设计

第一朵杏花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05-18

第8课迈向社会主义教学设计。

第8课迈向社会主义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讲的是我国1953年到1957年的历史,涉及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部宪法、三大改造等知识,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具有重大作用。前两目内容比较简单,本教学设计采用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由教师补充背景知识及一五期间建设成就;三大改造一目对于初中生较难理解,本教学设计为教师主讲,辅之以表格的方法,并适当补充相关资料,使知识条理化、线索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过渡时期”的概念;过渡时期总路线;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一化”同“三改”的关系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在导入新课时,通过补充3年经济恢复时期的知识,使学生明确本课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有利于知识的连贯。
通过学生自学教材,教师提问的方式,掌握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基础知识。
通过表格的方式,使三大改造的知识条理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通过介绍我党在过渡时期所取得的建设成就,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对学生进行坚持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
通过介绍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期间经济建设中表现出来的高昂热情和创造精神,对学生进行优良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
“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和成就、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教学难点
三大改造
教学方法
讲解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自然导入法。(教师应适当补充3年经济恢复时期的知识,从而使知识体系连贯起来。)
当新生的人民政权巩固之后,当新中国的外交也起步之后,经济就成为十分重要的、务必要解决的问题。国民政府留下的是一个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经济形势十分严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精简国家机构,整编人民解放军等等,使得国民经济得到了根本好转。尽管如此,与当时的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水平依然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为了根本改变这种状况,我国从1953年起,开始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那么,我国政府又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呢,这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第8课迈向社会主义(板书)

一、工业化的起步(板书)
(教师讲述)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等主持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该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它就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投资为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两,其建设规模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一五”计划的中心是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基本建设,同时也相应地照顾到农业、交通运输业和文化教育事业,还制定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指标。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53页第二段小字部分,说一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建设成就,之后教师结合图片或课件进行总结,要对教材作适当补充)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五年间,我国进行了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大规模工业基本建设。这期间,我国工业布局不仅有了合理改变,还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等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主要有色金属冶炼业等新的工业部门。工业生产能力也大大加强,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过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础工业建立起来,使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
2.农业连年丰收。
3.交通运输业发展。五年间,新建铁路4600多公里,超过计划的12.8%,新建公路1.3万公里,超过计划的54.4%,提前两年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新藏公路蜿蜒直达“世界屋脊”,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得到迅速发展。
4.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五年间,全国职工实际工资增长42.8%,农民总收入增加30%左右,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工业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有了初步改观。
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板书)
经济建设大规模开展的同时,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提问)
1.这部宪法是什么时候由什么机构颁布的?(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还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宪法的选举情况如何?(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选举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4.宪法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5.为什么说这部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根据我国的国家性质、政治制度以及前几个问题可知)
三、三大改造(板书)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开始了。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板书)
(教师首先补充讲解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概念)过渡时期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中国的唯一经济基础,所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过渡时期即告结束。在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情况好转的前提下,及时提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总任务、总路线问题就急切地摆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前了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提问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内容被称为“一化三改”。实际包括两个任务,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即“一化”,这是主体;二是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改”。
(组织学生分析“一化”和“三改”之间的关系?)工业化为农业、手工业等的发展提供产品,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工业化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的角度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板书)
(回忆土地改革后农村所有制状况,略述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土地改革使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但是,在农村,人们仍然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对于广大贫苦农民来讲,他们缺乏生产工具和资金,难以靠自己解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低。在这种情况下,党随即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①利用自制表格,讲清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②引用教材第56页西四十里铺村的例子,说明组织起来的优越性。再看“农业合作社社员在听传达报告”的插图,进一步认识走合作化道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农民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要求学生根据改造过程思考: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和方式是什么?)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具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特点,改造是通过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实现的。
时间组织形式生产关系成果
1953年以前发展互助组为主个体经营、集体劳动(生产资料私有)1952年参加互助组的农民占全国总农户的40%
1953~1955年底办初级社为主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生产资料私有)1955年6月,发展65万多个合作社,占农户总数的14%
1956年办高级社为主生产资料集体所有、按劳取酬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占全国农户的87.8%
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板书)
农业合作化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改造的过程大致与农业相同,也形成了合作化高潮。据1954年统计,我国个体手工业的从业人数约为2000万,产值约93亿元,我党采取了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同样的政策和组织形式,到1956年底,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
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板书)
(本部分比较难,主要由教师讲解)我国所进行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对民族资本进行改造。其必要性在于:在国民经济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相比,是先进的经济成分,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比,却是落后的成分。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就越尖锐。因此在过渡时期不可能长期保存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特点,创造性地采用和平赎买的办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讲解前,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7~58页的小资料,使学生了解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和定息的含义,以帮助理解)具体情况是:
第一阶段:1953年底以前,实行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将它们纳入国家计划轨道。
第二阶段:1954年至1955年下半年,实行单个企业公私合营阶段。私营企业利润分配实行“四马分肥”原则,即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基金、企业资方红利四方面进行分配,由国家派遣干部参与管理企业。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掌握了领导权、生产资料变为公私共有、工人已开始成为企业主人。
第三阶段:1955年冬至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即按行业,不分企业大小同时实行公私合营。资本家将生产资料交给国家,国家通过清产核资定股给资本家支付定息。这种企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产资料支配权完全属于国家、生产经营直接纳入国家计划、工人成为企业主人,因而基本上是社会主义经济。
到1956年底,私营工业户数的99%和私营商业户数的82.2%实行了公私合营。至此,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为什么要采取赎买政策?
(教师总结)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指的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运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赎买,而不是像对官僚资本那样采取没收政策,是由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民主革命时期,它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二是我国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
三是大多数工商业者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和平改造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四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历史上就形成了盟友关系。
5.三大改造的意义(板书)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已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逐渐确立。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于粗糙等缺点。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而不将新中国的成立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基本标志呢?
(教师讲解)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首先,从中国革命的性质看。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而后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到1956年才基本完成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其次,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特点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公有制的生产关系不可能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只有先推翻旧有的政权,建立起人民的国家政权,然后才能在这个政权的保护下去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所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利用人民政权的力量,接管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官僚资本,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改造农业和手工业,建立起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特点表明新中国的成立是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道路,奠定了政治基础,而不能标志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再次,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来看。任何社会形态都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到1956年底,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农民、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公有制;资本家所有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的公有制。加上原来没收官僚资本后建立的国营经济的巨大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中,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居于绝对统治地位。就是说,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已经建起来。经济是社会制度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些都是上层建筑中保障我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因素;现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已经建立,它们就担负起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工作,实现了二者的统一。
三大改造的完成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改造,因此说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本课讲的是我国1953年到1957年的历史。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公布,使我国由国民经济恢复阶段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新阶段。1954年召开的一届人大和颁布的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为完成过渡时期总任务起了动员和法律保证的作用。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过渡时期结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板书设计
第8课迈向社会主义
一、工业化的起步
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三、三大改造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三大改造的意义

相关知识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14课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课程标准:
1、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2、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3、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4、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5、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6、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知道“文化大革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2、说出我国参与了“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活动,并已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中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就业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此,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过程与方法:
1、读书指导法,通过“你能说出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哪些具体事例吗”这一问题的讨论,培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以身边的事例,以小见大来分析一些问题,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就业制度与观念变化的必然性,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作用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渐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取得辉煌的成就。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2、中央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人民的基本利益。
3、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教学方法:读书阅读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述法
学习指导方法:首先让学生先阅读本课,通过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在教师的贯穿指引下学习本课,最后概括综合本课的主要内容,进而让学生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首先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提问:“我们的国家是怎样迈向现代化的?”
进而引入课题:第14课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进入新课,先引导学生阅读导言,再学习第一节的内容。
二、新课: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在学生看完本节后,教师首先向学生解释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等概念及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注:法制--法律制度,法治--依法治理国家。
提问: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并能举出实例。
应用:针对班级中个人的民主与遵守班规的关系,阐述班级班风建设。初步了解民主与法制的含义、关系,以及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作用。
(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先让学生看完本节后,教师进而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概念。
了解以下几个内容(由教师讲述):
1、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
要求:只要能说出国企改革的基本方向即可(基本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
2、国家的就业制度和人民的就业观念发生变化。
3、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
强调:国家积极维护公民应有的社会保障权力,保障公民的基本利益。
(三)、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
列举事例说明:中国以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提问讨论:1、中国为什么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认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顺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中国为什么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
(四)、高举伟大的旗帜
让学生看书后,了解“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称谓的提出和地位。
(提出:1997年,党的十五大;地位: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作业:
课本后材料阅读,自我测评,《伴你读历史》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学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教学案

一、选择题

1.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A.开展土地革命B.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C.镇压反革命D.开展“文化大革命”

2、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是()

A、浮夸风B、整风运动

C、大炼钢铁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大跃进”时期的一首漫画诗写道:“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它所反映的是()

A、高指标和瞎指挥B、浮夸风和“共产”风

C、高指标和浮夸风D、瞎指挥和“共产”风

4、“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冒进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4、1958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主要教训是

A.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B.经济建设一定要高速度发展

C.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

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5、中共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由于

①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②急于求成③忽略客观经济规律④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中,不包括

A.高指标

B.浮夸风和共产风

C.瞎指挥D.一刀切

7、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B.

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

生产力

C.是对社会主义道路

的一次重要探索

D.制定了社会主义时期的总路线

8、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成为全国人民学习楷模的解放军好战士是

A.黄继光B.雷锋C.邱少云D.董存瑞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

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请回答:

(1)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是什么?当时国内环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八大”对主

要矛盾的分析是否正确?准备怎样解决这一矛盾?

(3)为什么“八大”制订的路线和意见没有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三、问答题

1956年至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

设时期有过严重的失误,但是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条战线也涌现了无数的英雄模范人

物。

(1)这一时期我国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2)这一时期有哪些英雄模范人物?

参考答案

一、1.B2.D3.C4.C5.D6.A7.D8.D

二、(1)1956年,三

大改造基本完成。

(2)正确,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

力。

(3)“左”的错误的影响。

三、(1)成就:大庆油田建成,实现石油和原油产品的全部自给。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

(2)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县委书记焦裕禄、人民的

好战士雷锋。

第6课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学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6课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6课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学案

一.课前导学(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

学习目标

重点: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二)自主学习充分准备(预习时顺带把这些题给做了,试试你的身手呀!)

1.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实现

,逐步。

2.1958年,党中央提出

的总路线。

3、和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二.预习成果展示(自主进行:小组展示、组际交换矫正、评价)3′—5′

三.课堂探究、展示、评价8′—10′(要求: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将答案记在配套笔记本上)

为什么大跃进运动会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挫折?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四.教师反馈与点拨、师生小结5′—7′

五.学生回头看(根据情况有重点的看书或背诵)3′—4′

六.当堂达标(翻番式检查、小组交换矫正、评价)12′—16′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B.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C.农民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D.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A.完成三大改造B.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C.开展整风运动D.发展社会生产力

3、中共八大提出的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右派的破坏B.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

C.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D.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

4、“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一材料反映了我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盛行的一种什么风气?()

A.共产风B.浮夸风C.瞎指挥风D.命令风

5、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原因有()

⑴发动“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⑵连续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⑶反革命集团的破坏A.⑴⑵⑶B.⑵⑶C.⑴⑶D.⑴⑵

6、“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诗中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什么现象?()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背信弃义

7、1958年开始泛滥的“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有

⑴高指标⑵瞎指挥⑶浮夸风⑷共产风

A.⑴⑵⑶⑷B.⑴⑶⑷C.⑴⑵⑷D.⑵⑷

8、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结束了“洋油”历史的标志是()

A.大庆油田的建成B.胜利油田的建成C.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D.“文化大革命”结束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在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某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有关经济建设的口号,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争取一两年内小麦亩产一千斤”、“五年超过英国,十五年赶上美国”……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上述口号产生于什么时期?你对此有什么认识?

⑵你认为这些口号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为什么说中共八大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七.教(学)后记2′—3′第6课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学案

一.课前导学(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

学习目标

重点: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

(二)自主学习充分准备(预习时顺带把这些题给做了,试试你的身手呀!)

1.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实现

,逐步。

2.1958年,党中央提出

的总路线。

3、和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二.预习成果展示(自主进行:小组展示、组际交换矫正、评价)3′—5′

三.课堂探究、展示、评价8′—10′(要求: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将答案记在配套笔记本上)

为什么大跃进运动会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挫折?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四.教师反馈与点拨、师生小结5′—7′

五.学生回头看(根据情况有重点的看书或背诵)3′—4′

六.当堂达标(翻番式检查、小组交换矫正、评价)12′—16′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B.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C.农民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D.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A.完成三大改造B.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C.开展整风运动D.发展社会生产力

3、中共八大提出的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是()

A.资产阶级右派的破坏B.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

C.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D.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

4、“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一材料反映了我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盛行的一种什么风气?()

A.共产风B.浮夸风C.瞎指挥风D.命令风

5、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的原因有()

⑴发动“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⑵连续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⑶反革命集团的破坏A.⑴⑵⑶B.⑵⑶C.⑴⑶D.⑴⑵

6、“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诗中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什么现象?()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背信弃义

7、1958年开始泛滥的“左”倾错误的主要标志有

⑴高指标⑵瞎指挥⑶浮夸风⑷共产风

A.⑴⑵⑶⑷B.⑴⑶⑷C.⑴⑵⑷D.⑵⑷

8、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结束了“洋油”历史的标志是()

A.大庆油田的建成B.胜利油田的建成C.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D.“文化大革命”结束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在我国新中国成立后的某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有关经济建设的口号,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争取一两年内小麦亩产一千斤”、“五年超过英国,十五年赶上美国”……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上述口号产生于什么时期?你对此有什么认识?

⑵你认为这些口号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为什么说中共八大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七.教(学)后记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