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考点1北宋时期的政治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05-17

考点1北宋时期的政治。

1.北宋的建立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识记北宋的建立和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结束;从目的、措施(军事、行政、财政、司法、科举制等)、影响(正面积极作用和负面消极作用))等方面掌握、理解北宋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分析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的原因、表现;掌握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措施(内容)、结果;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与失败的原因。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1)历史背景:①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演变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严重影响了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②北宋建立之初,国家尚未统一,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北宋政府实力。③宋太祖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为防止兵变历史重演,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因此,北宋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君弱臣强”的局面和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重演,北宋政府采取分权的方法,从“权”、“钱”、“兵”三个方面人手,把政权、财权和兵权收归中央,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2)影响:积极影响: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宋以后直到清代社会,中原地区再也没有出现过像五代那样的军阀割据、朝代更替频繁的局面。消极影响:①为了剥夺朝中大将和节度使的兵权,政府大量赐田宅,又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快土地的集中。地主官僚肆元忌惮地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北宋初期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不断。②官僚机构膨胀,机构臃肿重叠,官吏日益颓废,办事效率低下。俸禄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日益沉重。③过分的集中地方财权,造成地方上财政困难,地方官吏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搜刮。④过分的集中军权,“强干弱枝”,削弱了地方的武装力量;为了防止军人跋扈,实行兵将分离政策,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状况,军队的战斗力大大下降,使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斗争中,连连战败。⑤由于加强中央集权,又形成了庞大的军事集团和官僚集团,国家要应付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官俸开支,加之每年给予辽和西夏大量的岁币,造成国家严重财政危机,国家出现了积贫积弱的现象,是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重要原因。

2.北宋科举制的发展、作用

(1)发展: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严格考试程序,使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称“天子门生”;考试科目减少,进士为最主要的科目;考试方法上实施糊名制,防止舞弊;录取名额比唐大增,宋太宗在位二十余年,科举取士近万人。

(2)作用:科举考试经过宋代改革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限制了世家子弟对科场的控制与垄断,削弱了门第血缘关系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扩大了寒俊庶士及第仕进的机会,使科举取士向整个地主阶级乃至“布衣草泽”敞开了大门。这样,唐代那种“朝廷选官,须公卿子弟为之”的情形,到宋代便转化为“取士不问家世”的趋势,为地主阶级各阶层通过平等的考试跻身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

3.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王安石变法和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

(1)王安石变法:①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挽救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②变法的内容,主要是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改革的中心内容是富国强兵,为富国,王安石广辟财源。它虽使封建国家收入有所增加,军队战斗力有所增加,阶级矛盾有所缓和,但并没有使社会矛盾得以根本解决。因而无法真正地缓和严重的统治危机。③变法失败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变法对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而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因为变法面临的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的。这一危机是由于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导致的。变法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其次,在封建保守派所代表的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下,新法被废除。

(2)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王朝初期改革比较容易成功,中后期则常常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主要是:①新的封建王朝大多是在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农民起义风暴打碎了旧王朝的国家机器,猛烈冲击陈章旧制,旧秩序土崩瓦解,为新王朝的改革破除了阻力。而王朝中后期,政治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根深蒂固,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势力盘根错节,保守顽固势力强大。②王朝初期,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而王朝中后期要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情况下,进行某些政策和具体制度的调整及利益再分配,必然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③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皇权作保障,而中后期改革的主将则缺乏这种权威。

(3)启示: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与产物。②革除社会弊端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③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着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④改革必然涉及某些阶层的特权与私利,因此改革是会有阻力的,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

两宋时期,先后面临哪些主要社会问题?统治者为解决这些问题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怎样?

(1)北宋初期的主要问题有:第一,国家分裂,南方割据政权的存在威胁着北宋的统治;第二,武将大权在手,拥兵自重,中央集权不巩固;第三,辽占据幽云等地。

解决的措施及结果:第一,宋太祖和其弟宋太宗用了十几年时间消灭了割据政权。结果:于979年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第二,宋太祖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等措施,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和节度使权力;分割宰相权,加强君权;各州设知州和通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集中财政权和司法权,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结果:使五代以来重臣专权和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冗兵冗官现象,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第三,为了收回幽云地区,多次对辽用兵。结果:宋辽议和,达成了“澶渊之盟”。(2)北宋中期的三大问题:第一,冗兵、冗官、冗费现象,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第二,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第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

解决措施和结果:统治集团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进行了两次改革,即“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但最终都失败了。

(3)北宋后期:政治腐败和面临金的进攻两大问题。

解决措施和结果:进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进攻,1127年被金灭亡。(4)南宋:第一,偏安于中国南部;第二,前期面临金的威胁;后期面临蒙古与元的威胁。

解决措施和结果:第一,前期进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进攻,但也妥协苟安,在1141年签订绍兴和议,此后,双方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状态;第二,后期抗元,但实力不敌,1276年被元灭亡。

4.如何全面认识宋朝的历史地位?

大多数国人一提到宋朝,便想到偏安,便想到和谈纳贡。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其历史地位:

政治方面:宋代典制对后世影响巨大,其突出现象就是藩镇割据消除,进一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大国,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元明清继承。

农业方面:宋代人口过亿,不汉唐两倍,垦田也是汉唐两倍,农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手工业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突出,其中商品货币关系进步明显,海上贸易空前发达。

在文化科技方面,三大发明的完善或发明于宋代,对世界影响巨大。文学、史学、哲学都取得突出成就。

总之,宋朝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

例1.(2004年高考上海卷,6)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

本题答案是D。本题实质是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通过材料中的内容和所学历史知识可知:A是不可能出现的,B项只是统治危机的表现而非根源,C项明显与史实不符。如此只有D项的叙述能够正确解释题干的要求。

例2.(2004年全国文综卷,18)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回答: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B.各州设通判C.设立转运使D.设立布政使

本题答案是C。考查的是基本的历史知识点,这类题要求平时对教材基础知识有一个牢固的掌握。知州是北宋中央派到地方的行政长官,北宋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布政使是明朝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的长官。

例3.(2005年高考北京春招卷,13)王安石变法诸措施中,旨在限制高利贷盘剥以缓和社会矛盾的是()

A.青苗法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jAb88.CoM

本题答案是A。虽然四项都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但仔细分析每条措施的影响可知只有“青苗法”符合题意。因为它是便于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受到政府的帮助,进而不需要借地主钱庄的高利贷。

例4.(2005年高考广东单科卷,3)下列各项中造成国家财政负担的是()

A.市易法B.岁币C.两税法 D.一条鞭法

本题答案是B。该题考查对历史上几种经济现象影响的分析理解能力。北宋市易法由官府管理市场贸易、唐后期两税法扩大了税源和明朝一条鞭法根据田亩多寡征收役银,均在一定时期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北宋通过岁币,维持了宋辽和宋夏边境的和平局面,但每年向辽和西夏输送大量的银绢,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B符合题意。

例5.(2005高考广东、广西卷,26)(10分)阅读以下材料: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人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编》

回答:

(1)说明图1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4分)

(2)从图2、3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6分)

此题以唐宋时期的商业发展为中心内容来选取材料,旨在考查学生读图、识图能力。解答时,必须抓住图片上的的效信息,如图一中的大明宫、朱雀街、坊市等,图二中的鱼市、夜市、晓市等,图三中的东京汴河沿岸的繁华的商业场景等,然后联系教材,进行作答。

(1)长安(2分)、唐朝(2分);突破了坊市格局空间限制(2分);突破坊市制的时间限制(2分);(2)出现专门市场(2分)(评分说明:如答商业活动繁盛,可加2分,但总分不超过10分)

例6.(2005年高考广东单科卷,29)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政知事,主持变法,以缓和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社会危机的主要体现有哪些?王安石变法涉及军事、财政、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请说出教育方面的措施,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教育改革措施的?(12分)

本题考查课本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难度不大。只要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有一个整体的掌握,此题就迎刃而解了。

表现:第一,土地兼并严重;第二,农民起义不断;第三,冗兵、冗官、冗费;第四,辽和西夏的威胁。(8分)

教育方面的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2分)

看法:有利于教育发展,有利于人才选拔。(2分)

精选阅读

考点5:秦汉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掌握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术的成就。

2、哲学与宗教

认识两汉时期思想的特点;哲学成就(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王充的《论衡》);宗教新格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3、史学与文学

掌握《史记》、《汉书》,弄清体裁区别;掌握汉赋、乐府诗,比较不同特点。

4、雕塑与绘画

掌握雕塑代表作品(秦始皇陵兵马俑、东汉说唱俑和杂技俑、秦汉砖瓦和瓦当);掌握绘画代表作品(长沙马王堆汉墓彩色帛画、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

1、秦汉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①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进步是秦汉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许多科技成就既是秦汉文化发展的表现,又是秦汉经济发展的动力。

②秦汉形成统一帝国,政治统一,促进各地人民生产生活交流,为秦汉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强有力的政府也促进秦汉文化的发展。秦始皇统一文字,西汉武帝以后大兴儒学教育,鼓励对外交流,东汉明帝求佛法等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④当然封建政府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而采取的一些措施,也会对科学文化发展有不利作用,如秦始皇焚书坑儒等。但总体看来,秦汉统一帝国政府的存在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⑤民族交流的增多也有利于文化的进步。外来文明的传入也促进了秦汉文化的发展。

(2)秦汉时期文化的特点

①统一与多样化的有机结合。秦朝“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汉朝独尊儒术,都具有大一统的特点,同时各地、各族文化也蓬勃发展,形成了统一前提下风格多样的中华文化。

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秦汉大规模吸取外来文化的长处,特别是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华文化接纳包容了西域、印度的文化;秦汉文化也广泛外传,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西域,甚至远播欧洲,向南传到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地区。

③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九章算术》的问世、天文和医学成就等,表明那时的中国科学技术等处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先进行列,文学艺术等也形成与发展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风格。至今,国外仍有人称中国人为“汉人”,称中国学为“汉学”。

④气势宏大。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史记》等都表现了秦汉时期人们的奋发向上的精神,显现出宏大不凡的气势。

(3)秦汉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第一、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从此,中国文明源源不断传到西方。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都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第二、秦汉文明对东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时期,不仅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还有不少移民到日本等国,他们把秦汉先进文化带往邻国地区。

第三、秦汉文明对世界文化影响十分深远。至今,不少国家把中国称为China,即为秦的译音,或把中国人称为“汉人”,把中国学称为“汉学”,都说明中国秦汉文明对世界影响之深。

2、秦汉时期思想的特点

儒学经董仲舒阐发,既使儒学神秘化,又使儒学官方化,成为汉代思想的突出特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哲学观点的对立;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宗教格局开始形成。

3、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大师,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

董仲舒援引阴阳五行学说,重新解释儒家经典,建立了一套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汉代今文经学派杰出的大师。他对儒学的发挥主要包括:(1)大一统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天人感应说,认为天是有意识、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子”,他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这种天谴说既不科学,又有迷惑性,但作为臣下劝谏君主顺从民意的凭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限制君权的意义。(3)君权神授学说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种思想理论,目的是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借以维护封建统治。从这个基点出发又提出了三纲五常说,将封建等级制度神圣化。它所体现的神权、政权、族权和夫权是束缚历代人民的精神枷锁。(4)更化与德政思想,主张以秦为鉴,缓和阶级矛盾,提倡德治,在现实政治中革除秦政余毒,即所谓更化说。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和西汉时期的发展及其所体现出的历史变化规律。

发展:①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他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还主张改良,“损益”旧的章法。②战国时期──发展:孟子进一步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要求给人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③西汉──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规律:①古代思想学说既有继承,也有发展。②古代思想学说总是吸收其他合适的思想主张来丰富和发展。③适合统治阶级需要的思想主张往往受到格外重视。

例1、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

本题答案是D。本题为组合选择题,但体现出一定因果关系,难度较大,试题较为新颖。解题时,要求考生对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原因、影响等作出恰当分析,应遵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一规律,同时,西汉时虽“罢黜百家”但并不是消灭各家,由此可排除④。

例2、(2005上海历史)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书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携书不方便现象首次得益与发明了

A.造纸技术B.雕版印刷C.制墨技术D.活字印刷

本题答案是A。造纸术发明后,轻便价低的纸张逐渐代替了笨重的竹木简,从而改变了携书不方便的现象。

例3、秦汉文化具有统一性与多样化有机结合、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水平居世界前列、气势恢宏等突出特点。其中,造成“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这一特点的直接原因是()

A.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确立与巩固

B.处在封建盛世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达

C.中外交通发达,政府重视对外交流

D.科技文化先进,对周边国家有强大的吸引力

本题答案是C。秦汉时期由于中外交通的发达,中国大规模的吸取了外来文化。

从文化上看,秦汉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其文化成就领先于世界,对中国后世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进步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秦汉文化特点突出,成就巨大:天文历法、地学、数学、医学、造纸等科学领域,都有许多领先于世界水平的发明创造;哲学也有很大发展,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王充的唯物思想,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史学、文学成就卓著,出现了两部史学巨著《史记》、《汉书》和新的文学体裁赋;雕塑成就辉煌,秦兵马俑、东汉说唱俑和杂技俑以及秦砖汉瓦都极具艺术价值;绘画艺术,丰富多彩,出现了许多艺术精品。

注意:应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上全面分析秦汉文化大发展的原因和条件、特征和表现、作用和影响,深刻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关系。

考点7隋唐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的新阶段:

识记隋唐时期文化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表现,对雕版印刷术、火药、天文历法、医学等各方面成就的基本认识和了解,并思考和认识雕版印刷术、火药应用、测量子午线、编写《唐本草》等成就的世界地位;

2、诗歌的黄金时代:

总结唐诗的总体特点、风格;了解中国古代诗歌大致的演变历史和文学特征;找准唐诗在历史上的位置:承前启后,风格众多,技艺高超

3、多姿多彩的艺术:

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分析莫高窟、绘画、书法和乐舞等艺术成就形成多姿多彩特点的原因、表现,并注意一些代表人物或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1、隋唐时期的科学技术上的成就

①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

②《大衍历》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法的成熟;首次测量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③医学的进步,表现在《千金方》《唐本草》等重要著作的问世。

④唐长安城和隋赵州桥的设计建造,表明古代建筑技术相当成熟。

⑤以上这些科技成就在当时世界上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2、隋唐文化发达的原因、特点和世界地位

原因:①国家强盛,经济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③文化交流频繁。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④继承传统文化。秦汉以来我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特点:①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

②兼收并蓄: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强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

③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和火药,僧一行开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④影响深远: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世界地位: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唐文化影响深远,不仅影响到亚洲的文明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3、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

①唐朝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是一切文学艺术发展的基础

②唐朝是庶族地主上升发展时期,他们比士族子弟更了解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

③唐朝科举制度的推动

④唐朝学术文化政策相对开明

⑤各种文学艺术的发展对诗歌的繁荣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⑥诗歌自身发展的原因

关于科技文化发展的规律与认识

1.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交往政策,有利于我国科技文化的正常发展:统治者对外来宗教采取兼容并包”,促进了我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我国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是我国古代科技文化领先世界的根本原因。

2.中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居世界领先地位的成就,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在科学道路上不畏艰苦、勇于攀登的民族精神。历代文化成就都是对以前的文化成就的继承和创新,又为后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发明的大量产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天文历法的进步,有利于农事活动;医学事业的发达,保证了人类的身体健康:文学艺术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尤其是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号称“四大发明”,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例1、唐诗内容丰富,从各个角度和侧面反映现实生活。造成这一特点的最主要的社会原因是

A、封建经济繁荣B、科举考试的实行

C、庶族地主登上政治舞台D、南北文化的交流

此题答案为A。注意题干的要求“最主要”的原因。文化是社会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集中体现。经济是基础。

例2、隋唐时期,中华文化更增添了鲜明的多民族色彩,这主要是由于

A、汉族文化为各少数民族效法吸收

B、各少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各具特点

C、各族交往密切,文化相互交流融合

D、继承了历代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此题答案为C。中华文化具有多民族色彩,是在各族人民交往密切的基础上,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

例3、唐朝对外交往频繁,手工业技艺水平高,并且融入了外来风格。下列唐朝手工业融入了外来风格的是

①丝织品吸收了大食织法和图案风格②冶铸业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等工艺③造船业能造成使用推进器的战舰④制瓷业采纳了波斯的烧法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

此题答案为D。考察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①错误,丝织品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④错误,制瓷业没有吸收外来工艺。

例4、英国学者威尔斯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这句话主要反映了中国唐朝的文化繁荣局面。请回答下列问题

(1)出现这种局面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2)当时统治者为文化繁荣做出了哪些努力?

(3)说说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此题属于概括、归纳型问答题。第一、二问要求对唐文化繁荣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努力进行归纳、总结。第三问要求提炼出唐文化的世界地位

(1)制度先进、经济发达、国家统一、地域辽阔是唐朝文化繁荣的客观基础;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以及周秦以来历史文化的积累,也是唐朝文化繁荣的前提条件

(2)采用科举制度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制度完备兴办专业教育;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对外来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

(3)唐朝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为各国人民所向往。文泽深远,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完成了中化文化圈的总体格局。唐文化至今在世界上还有影响,留下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印迹。

考点6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①和新罗的交往②和日本的交往③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④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1、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史实、特点和原因、影响分析

唐朝和新罗、日本、印度、中亚、西亚各国如波斯、大食等发生过友好往来关系。

特点是:

①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②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最为密切。唐朝是亚洲文化的中心。

③唐朝的对外交往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对外交往的形式多样,有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

原因:

①唐朝政权的强大,有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

②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③唐朝的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④唐朝比较发达的对外交通线(海、陆)。

⑤唐朝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影响:

①促进了唐代经济进一步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亚、欧、非洲诸国土特产品输入中国;唐太宗派人去天竺学习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外来宗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和摩尼教等,唐朝允许它们在中国建寺传教,对中国的哲学、宗教和文化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②大大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洲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唐与各国遣使往还,接纳外商和留学生。民间贸易交往不断。玄奘和义净到天丝探求佛学;鉴真东渡日本;波斯王卑路斯及其子客死唐朝都城,成为中外友好交往史上的佳话。

③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亚洲和世界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a.新罗参用唐朝制度,行科举、设国学、教授儒学;从唐朝引入茶种和制瓷、制铜等手工业技艺,姓氏、服饰节令、风俗等方面,都有中华文化色彩。

b.日本大化改新即是由留唐日本人回国策动的。其中的政治经济制度都是以唐制为蓝本;律令大体采用唐律;儒家经典成为各级学校教材;佛教受到中国影响;文字、建筑、生活风尚都留有唐文化风范。

c.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算法,推动了天竺数学的发展;中国的造纸术传人大食;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促进了各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2、汉唐对外交往的不同特征及原因

不同特征:

①汉代以陆路为主,唐朝水陆并举。西汉张骞沟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中国同西亚欧洲的商贸关系开始发展起来。唐朝“丝绸之路”仍然是中西重要商道。而且新开辟了登州、扬州,东至朝、日,广州至西亚、欧洲的海上商道。

②汉代以商贸为主,唐朝使臣、商贸交往、文化交往全面展开。西汉没有使臣交往。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未成功。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才有了中西使臣的往来。唐朝时与朝鲜、日本、印度、大食都互有使者往来通好。

③汉代以丝和丝织品为主,唐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商贸物品大为增多。

④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不仅传播文化,而且广泛吸取各国经济文化成果,促进唐的繁荣。

原因:

①汉代江南经济较为落后,还不具备打通海上通商条件。

②唐朝南北统一,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南方经济繁荣,造船业发达。

因此,中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盛况。

例1、(2005北京文综)下列史实反映唐代中印友好交往的是()

A.佛教传入中国B.法显游历天竺

C.义净西行研究佛学D.鉴真渡海传播佛法

选C。考查学生对史实记忆的准确性。

例2、(2005全国文综3)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推动了本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国家是()

A.天竺B.日本C.新罗D.波斯

选B。考察唐文化对东亚国家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影响。

例3、唐玄宗派使者出使新罗是说:“新罗号为君子国,颇知书礼,有类中华,以卿学术,善以讲论,故选使充此。”这反映出()

①新罗文化十分发达②新罗与唐朝关系密切③中国文化对其影响大④唐政府重视对外交往

A.①②③B.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不仅要明确材料的含义,还要判断材料反映的史实。其中“有类中华”反映③,“颇知书礼”“善以讲论”反映①,“选使充此”反映②④。

考点3: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先秦时期的文化: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天文和物理,扁鹊

①春秋战国的文化产生的原因就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实际上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②理解诸子百家及其思想。

③掌握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和医学等文化成就。

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异常活跃的社会原因

第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封建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为思想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

第三、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使得思想异常活跃,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四、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的需要和政治要求,纷纷网络人才,优待知识分子,让其为争霸战争和社会变革出谋划策。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裕的地位,有利于文化繁荣。

第五、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

第六、民族融合的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扩大,丰富了华夏文化,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2.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呈现出思想解放、人才辈出的局面,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罕见的现象。它是我国学术思想的重要发展时期。究其原因:①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②社会大变革有利于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的思想家。③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④战国时期处于历史大变革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阶级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因此各阶级、阶层针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各种方案,宣传自己的主张,于是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实际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

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阶段的文化必然是此阶段政治、经济的反映。战国时期之所以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和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它是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阶级关系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3.对儒、法、道家思想的综合认识(我国封建时代治国模式的形成认识)

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

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于我们为人和治国等方面,至今仍然具有其积极意义,只是需要我们有选择的借鉴和吸取。

4、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华文明奠基的重要时期

大变革的表现:

(1)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

(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

(3)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4)民族关系方面:“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

(5)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打破了列国旧的分野,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总体上讲,春秋战国时期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奠基”主要表现可以从民族、农业、工商业、文化、国家等方面来理解:

(1)第一次民族融合形成。

(2)农业技术基本定型。

(3)手工业分工细致、商业兴盛、封建城市兴起。

(4)以黄河流域为主体、中原地区长期领先的经济格局形成。

(5)重农抑商政策形成。

(6)政治上创立了一系列制度。

(7)中华传统文化日趋成熟。

例1、(2000全国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论述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儒家B.道家C.法家D.兵家

答案是A。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主张的理解能力以及从材料中归纳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读懂材料,然后再对所学知识中关于诸子百家的观点进行判断。材料中前者显然是法家主张,后者是儒家主张,后者否定前者,故此段论诉出自儒家。方法:材料是知识的载体,读懂材料联系教材作答;各家思想是高考重点学习中对各派思想要熟练掌握其异同。

例2、(2005江苏历史)孔于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答案是B。本题考查孔子在思想方面的主张,被选项①③体现其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体现了其当时的政治主张,即维护周朝的“礼”。④体现了其教育方面的思想,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和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方法: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求对孔子的主张能够准确记忆﹑分类﹑理解。

1、原因:①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②阶级关系的变革,奴隶制的崩溃,以及封建制度的确立,为思想文化繁荣提供了政治前提。③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剧烈的社会变革,使得思想界异常活跃,这迫使人们去思索,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④各国统治者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上的需要,纷纷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养“士”蔚然成风,这种宽松的环境和优越地位,也有利于文化的繁荣。⑤私学兴起与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有才干,敢于发表自己政治观点的思想家。⑥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使各民族文化交流扩大,丰富了中原文化。⑦夏商周时代的成果,奠定了后来科技文化繁荣的基础。

2、表现:这一时期出现了老子、孔子等思想家,科学技术有了较大进步,文学艺术也达到了较高水平。战国时期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局面,在我国思想学术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