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专题36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

民族的小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5

专题36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完成制定的工作目标!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专题36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专题36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

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占据重要篇章。我们应该运用整体史观和发展史观来看待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等问题。我国是一个统一多的民族国家,各民族为构建华夏族共同历史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中重要的民族现象,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接触与交流,形成了民族融合的高潮,如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民族战争的形式;一种是民族和平的形式。民族战争形式大都处在民族分裂时期,或者是统一王朝反对地方民族分裂和中央集权的巩固时期。民族和平关系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它主要通过和亲、会盟、册封、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设地方机构、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官,以及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学习汉族,摆脱落后状况,向封建社会转化。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和平的民族政策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维护国家的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转型变革时期。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诸侯国的支配权,诸侯争霸,战争频仍,人口流动,民族交融。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西汉与匈奴的关系经历了和亲、征战、和亲的过程。汉初,匈奴不断南下威胁,限于国力衰弱,汉高祖被迫与匈奴和亲;武帝时,国力强盛,曾经派霍去病和卫青三次讨伐匈奴,恢复河南地;元帝时,国力衰弱,匈奴内部混乱,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朝和亲,昭君出塞。西汉的两次和亲背景相似,实质不同。前次是被动的;后次是主动的。为了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管辖,武帝在西南夷地区设郡,在南越设南海九郡,分别管辖西南夷和南越。滇池王归附汉朝后,武帝赐予“滇王之印”。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原与西域各族的联系更加密切。东汉,班超重建西域都府,中原与西域各族联系重又恢复

在处理民族关系中,唐太宗亲自率兵多次打败东突厥,俘颉利可汗,在旧地设都督府。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设地方机构,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有效管辖。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管辖高昌故地;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设都督府,该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中央政府通过对少数民族首领赐封,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有效管辖。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汉、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联姻与会盟也是唐朝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有如下特点:第一,民族政权并立,先是北宋与辽、西夏、大理的并立;后有南宋与金的对峙。与汉族相比,少数民族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处于落后状态,但辽、西夏、金这几个政权自身内部统一,经济、军事的综合实力并不弱。两宋政权都未能完成全国的大一统,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形成均势,才造成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第二,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西夏、金彼此之间战争频仍。第三,两宋时期,少数民族不同程度完成了封建化,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生产方式上,这些民族由渔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制度上,采用汉族的典章制度;在文化生活上,仿照汉族的生活习惯。如辽实行“蕃汉分治”,这是对汉族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西夏仿隋唐建立政治制度,采取科举制,选拔官吏;金阿骨打推行猛安谋克制度;这一些都促进了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第四,民族政策以软弱为特征。两宋政权对辽、西夏、金多次用兵,均告失败。澶渊之盟、宋夏和议、绍兴和议后,只好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不过议和本身是友好的表现,三次议和,结束了宋辽、宋夏、宋金之间的战争局面,使双方长期处于和平状态,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开发,民族融合。第五,民族融合是主流。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民族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交流,形成了民族融合的高潮。民族融合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大一统趋势的出现,使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出现了许多新气象。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疆,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大量迁居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许多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视为汉人。不少信奉伊斯兰教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到中国定居、通婚,形成了回族。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明清之际是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关系,疆域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永乐年间,鞑靼和瓦剌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北方相对安定。明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修好,授于他顺义王,恢复封贡互市。蒙汉和平数十年。清初,清军与分裂势力进行斗争,先后粉碎了准葛尔贵族和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分别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管理天山北路和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维护了民族团结,维护了国家统一。清朝前期,统一国家的强大是土尔扈特部回归的政治前提。1771年,为摆脱沙俄的统治,渥巴锡率土尔扈特部,克服困难,历经艰辛,万里跋涉,东回祖国。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明清之际同西藏地区关系得到加强。明任用藏族人担当各级官吏,赐给印信,让他们管理藏族事务,征收贡赋。还建立僧官制度,对各教派首领酌情封赐,法王是最高僧官,朝廷任免各级僧官。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权。清入关后,五世达赖来京朝贺。顺治帝赐予他“达赖喇嘛”;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由中央政府册封。乾隆年间,清朝还建立了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

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统治办法,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其世袭。永乐年间,宣慰司叛乱,平定后,明朝实行有限的“改土归流”政策。清康熙年间,三藩之乱的平息,为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创造了条件。1726年,雍正帝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改土归流,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相关推荐

专题26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专题26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1.天文历法成就:《春秋》作了世界上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比欧洲早600多年。春秋时历法已成固定系统,基本确立19年7闰原则,早欧洲160年。战国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汉武帝时的“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成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西汉就有被世界公认的太阳黑子的最早记载。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解释,他发明的地动仪,早欧洲1700多年。唐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规律,表明中国古代历法的成熟。北宋沈括改革后的“十二气历”,更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元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他主持编定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2.医学成就:战国“脉学之宗”扁鹊采用的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神医”华佗发明麻沸散,早西方1600多年。“圣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唐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吐蕃元丹贡布编纂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有“东方医药巨典”之称。

3.数学成就:成书于东汉的《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完整体系的形成。魏晋的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南朝祖冲之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七位数,早于外国近千年。并箸《缀术》等书。

4.物理学成就:《墨经》有杠杆原理和浮力理论的叙述,还有光学和声学的记载。关于光影和成像等写的很系统,有“《墨经》光学八条”称誉。

5.地理学成就: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水经注》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流经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是历史、地理和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明《徐霞客游记》是部地理巨著,其中对石灰岩溶蚀地貌的观察和记述早欧洲两世纪。

6.农学成就: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经验、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7.手工业科技成就:《考工记》是战国手工艺专著,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在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的科技成就。被国外学者评价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8.四大发明:西汉前期已有絮纸和麻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了已知世界最早的纸。105年蔡伦用树皮等造出便书写、料易得、造价低的“蔡侯纸”。4世纪起,东传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西传中亚、非洲和欧洲。

我国最早发明火药,唐中期就有配方记载;唐末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北宋在东京没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南宋发明管形火器“突火枪”,从而开创了战史新阶段。13世纪传入阿拉伯,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隋唐已有雕版印的佛经、日历和书籍。在此基础上,11世纪中期,北宋毕升创造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和欧洲,早欧洲四个多世纪。

指南针在宋代用于航海,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专题28中国古代思想的嬗变


专题28中国古代思想的嬗变

春秋战国时期竞相改革的时代潮流,为不同思想家提供了纵横捭阖、游说讲学的广阔舞台。文化觉醒和百家争鸣造就了一批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树立起高大的文化丰碑。春秋末期,礼崩乐坏,孔子创儒学,提出“仁”说,解释为“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以爱人之心谐调人际关系,体现了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孔子的儒家思想为维护周礼和奴隶主贵族等级秩序的政治倾向而具有保守性,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儒家文化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老子创建道家学说,具有辩证思想,他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对立双方相互依存并且不断相互转化。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施行仁政,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和“虐民”、“暴民”。要求给农民一定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仁”和“仁政”说,在春秋战国是非常积极的政治理论。儒家的民本思想与农本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他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社会不公平现象。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不分阶级差别同等地爱;“非攻”,反对一切战争,特别是非正义战争;“尚贤”,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其思想代表平民利益。儒家荀子认为自然有规律,“天有常道,地有常数”。主张“制天命而用之”,造福人类,体现了唯物思想。法家韩非子认为历史向前发展,今必胜古;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不必遵循古代传统;倡导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张以法治国,治法对象是臣民,国君除外,不论贵贱都要受法约束,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法家思想为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学术诸派中,儒、墨最有实力,道家其次。

秦朝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直接导致了知识群体与统治者离心离德,走向了反而。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董仲舒新儒学独尊于西汉,王充唯物论思想弘扬于东汉,反映两汉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点。董仲舒对儒学加以改造,增添了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核心内容,具有官方、神学、经学倾向。光大了儒学,使儒学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儒学与玄学、佛教、道教相互批驳和相互渗透。东晋葛洪结合儒学,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成为地主阶级的宗教。魏晋的玄学,其特点是崇尚老庄的思潮,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学易经,是为士族辩护的消极思想。强调清淡,为逃避现实,崇尚空谈,标榜虚无玄远。奉《易》、《老》、《庄》为经典称为“三玄”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活动地以洛阳为主,代表有何晏、王弼、“竹林七贤”。

宋代的哲学,又称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材料,是第二性的。他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天理”是指封建统治秩序和封建道德,“人欲”是指人民的反抗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质是以天理来克制人欲,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调和阶级矛盾。明初,程朱理学盛行。随着社会动荡,学者深感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思想界出现了反对朱熹把心和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说教,理学演变为王阳明的心学,其主张:心外无物、无理、无善,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忍受压迫。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明朝后期的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反对把儒家经典奉为“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在经济上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顾炎武则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这种思想的矛头也是直接指向君主专制制度的,在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反对高谈阔论;王夫之否定理学的形而上学观点,提出政治上要“趋时更新”。他们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激烈抨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儒家思想的地位。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并未发生动摇。

专题20中国古代的赋税、徭役制度


专题20中国古代的赋税、徭役制度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着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①西周:诸侯必须向周王纳贡(实际上的税收)履行义务,派兵随周王打仗。②春秋,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客观上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有田者按亩纳税。秦商鞅变法时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秦朝按亩纳税,上交收获物的三分之二;兵役、徭役十分频繁。③西汉实行编户齐民。入籍的平民百姓,身份独立,依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田租较轻,但人口税、更赋及附加税很重。有利于控制农民,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封建统治。④北魏至唐前期:北魏实行租调制、隋唐实行租庸调制。隋50岁以上可纳绢代役,称为庸;唐朝庸不受年龄限制。庸的实行有利于保证农民生产时间;唐朝推行轻徭薄赋的方针,体现了“存百姓”的思想。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盛行,政府支配土地锐减,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财政收入减少。780年,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纳户税,按田亩交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一年分夏、秋两季两次纳税。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惟资产为宗,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实物地租代替了徭役地租。⑤北宋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经济基础;王安石变法时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财政改革的措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⑥明清之际,货币地租趋势加强。明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役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纳银代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货币地租代替了实物地租。清康熙帝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称谓“更名田”。又规定以康熙五十年人丁数为准,固定丁税丁数,此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的“地丁银”制度。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人头税,鼓励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但人口的过快增长与社会经济增长不相适应,又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评价: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过渡到以土地财产为主征税标准,直至取消人头税(分别以两税法和摊丁入亩为标志),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一是由赋役分摊过渡到赋役合征,名目和手续更简化,由实物、劳役地租逐渐变为货币地租(以一条鞭法为标志),说明我国商品经济在不断发展。

专题37中国古代、近现代区域历史整合


专题37中国古代、近现代区域历史整合
1.东南区域:突出长三角和台湾。春秋:吴越先后在南方称霸;南方象牙、东方鱼盐在中原市场交流。秦统一越族后,在当地设郡县,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汉朝,华东、华南地区越人总称百越,到魏晋南北朝完全汉化。温州称东越,两广称南越。武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广东是两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六朝时期,江南迅速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三吴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南方盛产青瓷,商业相对活跃。隋朝开通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贯通五大水系,是当时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是我国古代南北水利交通的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隋唐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放便商船航行不绝。扬州、益州是长江流域东西两商业中心。扬州是江南物产的集散地,各国商人在此云集。唐后期,扬州的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成都物产富饶,素有“扬一益二”之称,高考工商业地位重要。明朝中后期,高考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纺织业兴起,在江南发展成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萌芽稀疏地出现了。高考
近代: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中英《南京条约》、高考《南京条约》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高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京变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李秀成进攻上海不敌,退回苏州;安庆陷落,陈玉成被俘就义,防御战受挫。洋务运动前期,曾国藩创立安庆军械所,李鸿章创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福州船政局;后期,李鸿章在上海开办轮船招商局,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就不可能走向富强。但官商合办、官督商办洋务企业刺激和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0、70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地区兴起,有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中国资产阶级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而产生。高考《马关条约》规定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开放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办厂。反映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的时代特点。高考
整合在上海发生的重要事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五卅运动、三次工人武装起义、高考“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十九路军淞沪抗战与国民政府《淞沪停战协定》、高考“八一三”事件与国民政府被迫抗战、淞沪会战与上海沦陷;上海解放、建国后,开展“银元之战”高考和“米棉之战”、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改革开放的新上海和取得的伟大成就。高考
台湾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的领土。元朝设澎湖巡检司、1624年荷兰入侵、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1885年设行省。回归之路曲折:《开罗宣言》、高考《波茨坦公告》的发表与实施,中美建交的三个公报,1971年联大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1979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81年叶剑英发表谈话,高考80年代初,高考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问题由来:国民党反共反人民内战的结果;高考外国反动势力推行“以台治华”高考战略;高考李登辉、陈水扁的分裂路线。高考
2.东北地区:掌握唐宋元明清少数民族的变迁、政治制度、各民族的交往和不同时期中央政府对东北地区管辖机构的变化尤为重要。8世纪前期,黑水靺鞨正式纳入唐朝版图,唐设黑水都督府,任其首领做都督。开元初,大祚荣受唐为渤海郡王,辖忽汗州,渤海也正式纳入唐朝版图。元设辽阳行省。明设努尔干都司。清设黑龙江将军辖区、吉林将军辖区和盛京将军辖区。高考自清以来,西方列强对这一地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如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尼布楚条约》签定、日俄战争、“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残暴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经济上野蛮掠夺,将沦陷区变为其原料基地;文化上推行奴化,以实现其同化政策。其目的是为灭亡中国,发动更大范围的战争,为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准备后方基地并以战养战。新中国建立,作为国家重工业基地,经历了建设、发展、滞后、振兴的过程。归纳“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经济建设的成就。高考
3.西北地区: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丝稠之路开辟具备的条件: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疆域辽阔、国力强大;匈奴威胁解除后,汉与其它各民族和睦相处;丝稠业发达;汉武帝的开拓精神和张骞等不辱使命的探险精神。其意义在于: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诸国进行了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稠、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稠之路”传入中国。)班超重新经营西域、高考班固出使大秦、两汉与匈奴、回纥和西域各族联系;唐朝与突厥、回纥的关系;高考北宋与辽、高考西夏的对峙;蒙古兴起与成吉思汗征伐战争,蒙古军队向西一直打到中亚、高考俄罗斯,向南达到印度河流域。少数民族内迁和黄河流域汉族徒至边地;高考明清与蒙疆的关系;鞑靼、瓦剌先后接受明封号,后期淹答汗与明修好,高考封贡互市,兴建呼和浩特城;清初粉碎漠西准葛尔部分裂势力和回部贵族叛乱,高考分别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伊犁将军,管理天山北路与新疆;土尔扈特部东归;抗战时期的太原会战、昕口之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立;打击东突恐怖分子。高考
4.西南地区:西南各族自两汉至明清没有太大的迁陡和变化。梳理唐元明清与西藏关联的知识,姻亲交往、设宣政院、僧官制度、册封制度、派驻藏大臣;明清对西南少数民族加强统治的措施,设宣慰司、土知府;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平定三蕃;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祖国大陆实现统一,1959年西藏和平改革,废除农奴制度,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一五计划”期间修建了青藏公路、新藏公路、康藏公路;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高考
5.中部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山西、安徽六省。突出长江中游地区。归纳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诸方面的辉煌成就和取得这一成就的动因。农业:秦汉的中原是产粮区,秦开灵渠,连接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与洞庭湖联成一体成为主要的运粮通道,汉水长江成为主要的交通网(在大运河开通前)。六朝时期,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洞庭湖、鄱阳湖成为主要产粮区。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得益于新农具和新的耕作方式的开发,曹魏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犁耕法提高了耕种效力;唐朝的曲辕犁和筒车,提高了农业生产力。隋唐时期,大运河得以开通,中游承东启西,江南地区成为主要的粮食产地。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南移完成。商业在唐后期,出现了“扬一益二”的现象,到明清,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市镇也蓬勃兴起。高考
近代:洋务运动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维新变法谭嗣同、时务学堂、陈宝箴支持变法;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孙中山、黄兴、李烈钧等发动反袁的二次革命;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二七罢工;北伐战争、国民政府迁往武汉、汉口收回英租界、“七一五”反革命事件;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南昌起义、井冈山星火、井冈山会师、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鄂豫皖、洪湖湘鄂边、湘赣、闽浙赣、赣南及反围剿斗争、长征;武汉会战、枣宜会战;三军挺进中原威胁武汉和南京、渡江战役。高考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钢铁公司、湖北二汽、湘黔铁路、京九铁路、长江二桥、长江三桥、葛洲坝、三峡大坝。高考
6.华北地区:北京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金(中都);元(大都);明(北京);清(北京)。近代以来在北京曾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强学会与保国会创立、百日维新、新文化运动、五四反帝运动、冯玉祥北京政变、一二九学生运动、平津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开国大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伟大转折)、2008年北京举办第29届世界奥运会。
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