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史(上)

狮子和鹿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5

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史(上)。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史(上)”,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史(上)

1、国民党名称的演变

(1)兴中会:1894年成立于檀香山,是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中国同盟会:1905年成立于日本东京,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国民党:1912年成立于北京。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限制其权力,防止其独裁,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孙中山任理事长,实际由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主持。1913年被袁世凯武力解散。

(4)中华革命党:1914年成立于日本东京,是孙中山召集部分国民党员组成的。由孙中山担任总理。

(5)中国国民党:1919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简称国民党)。中国国民党的改组:1923年起,孙中山开始改组国民党。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民党改组完成,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6)中国国民党转变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孙中山逝世后,右派加紧争夺领导权。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国民党成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

(7)退居台湾的国民党: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结束。退守台湾后,蒋介石、蒋经国、李登辉等先后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

2、国民党指导思想的演变

(1)兴中会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2)同盟会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发展成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3)国民党宗旨:1912年的《国民党宣言》提出“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

(4)中华革命党宗旨:以“实行民权、民生”为宗旨,“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

(5)新三民主义:国民党“一大”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张,提出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6)法西斯主义: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仍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号,实际上是以法西斯主义为指导思想。

3、政权的演变

(1)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成功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立宪党人汤化龙做了民政部长。湖北军政府内虽有立宪派和旧官僚混迹其中,但仍不失为一个革命政府。

(2)南京临时政府(1912.1—1912.3):1912年1月1日成立于南京。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这是一个以革命党人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3)广州军政府:1917年成立,孙中山为大元帅,后改为七总裁会议制,最后被西南军阀控制,孙中山被排挤。

(4)广州国民政府:1925年7月1日在广州成立,汪精卫任主席。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国民政府取代广州国民政府。

(5)武汉国民政府(1927.1—1927.9):1927年初,国民政府自广州迁到武汉,开始了武汉国民政府的统治。1927年9月,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同南京国民政府合并。

(6)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9月,“宁汉合流”,确立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1928年底“东北易帜”,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大陆。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于1946年重返南京。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了。

(7)汪精卫伪南京国民政府(1940.3—1945.8):这是一个汉奸傀儡政府。

(8)台湾国民党当局:1949年2月,国民政府迁移到广州,10月至重庆,11月至成都,12月至台北。1950年3月,蒋介石在台北复行“总统”职权,取代“代总统”李宗仁。从1949年至2000年,台湾国民党当局历经李宗仁、蒋介石、严家淦、蒋经国、李登辉等人的统治。在2000年3月18日台湾大选中,国民党空前惨败,民进党主席陈水扁获胜。3月24日,李登辉宣布提前下台,结束了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

4、政治独裁和对民主进步力量的镇压

(1)政治独裁的强化:1927年,“宁汉合流”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建立;1939年,成立党政军一体化的国防委员会,蒋介石任委员长,加强了法西斯独裁统治;抗战期间,实行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的互相结合,成为国民党独裁统治的特征;重庆谈判中,拒绝承认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和解放区的合法地位;1946年撕毁了政协决议;1946年制定伪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2)残酷镇压民主运动:1935年12月,在北平镇压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全面内战爆发之前,制造了一系列反对民主、破坏《双十协定》和政协协议的暴行;1947年5月在南京、天津制造了“五二O”血案,镇压学生运动,同年镇压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1947年,宣布民主同盟为“非法团体”,民主党派被宣布为非法,被迫转入地下。

(3)实行文化高压政策:20世纪二三十年代,查禁进步书刊,迫害进步人士,进行反革命文化“围剿”和高压政策;抗战期间,将进步思想和言论视为“非法”,利用审查等手段,查禁进步书刊。

5、重大的军事活动

(1)反帝反封建的战争

①同盟会领导下的反清起义。

②孙中山发动的维护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

③广东革命政府及广州国民政府领导的战争:两次东征、北伐战争。

(2)军阀混战

①新旧军阀混战:1928年开展的第二次北伐战争,这是国民党新军阀同旧军阀争夺北方统治权的战争。

②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混战:蒋桂战争、蒋冯战争和中原大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

(3)国共双方的交战

①十年内战期间:1930年至1934年对革命根据地的五次反革命“围剿”,前四次遭到失败,第五次迫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至1936年对进行战略转移的红军围追堵截,使红军力量受到严重损失;1935年后调集军队到陕西进行“剿共”。

②抗战期间:1939年冬至1940年春,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进攻陕甘宁边区;1941年初制造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

③解放战争期间:抗战胜利后,在美国支持下积极准备发动内战;1946年6月挑起内战,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很快被粉碎;1947年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遭到失败;在1947年开始的解放军战略进攻面前节节败退;在1948年至1949年中共发起的战略决战中,主力被消灭;在1949年4月解放军发起的渡江战役中,千里江防被攻破,国民党在大陆溃退。

(4)组织抗日活动

①抗战开始阶段: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会战,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抗战相持阶段:进行了枣宜会战和豫湘桂战役,遭到溃败。

6、官僚资本的发展和经济概况

(1)官僚资本的发展:

①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利用政权力量,通过垄断金融等途径,建立了“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成为蒋介石政权的经济基础。

②抗日战争时期,四大家族大发国难财,加强经济垄断,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③解放战争时期,先是以“接受”为名,实行吞并和掠夺。在反人民的内战中,又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的掠夺。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的官僚资本被没收,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经济概况:

①国民政府建立后,帝国主义向中国扩大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金融,军费激增、赤字增加、财政困难。

②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济有了发展,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加80%。轻工业、交通运输业、重工业、农业都有所发展。

③抗战中,华北、华中的近代工业迁往西南、西北,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在官僚资本膨胀的情况下,民营企业艰难成长。土地日益集中,通货膨胀严重。在沦陷区,民族工业遭受摧残。

④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将大量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国统区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民族资本受到毁灭性打击。

7、南京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

(1)妥协投降卖国:“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绝对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亡;“一二八”事变后,不支持上海军民抗战,反而签订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中国军队撤出上海,日军“可暂驻扎”;1935年,何应钦签订《何梅协定》,其主要内容是:中国军队撤出河北,取缔一切抗日活动;国民党内亲日派汪精卫公开投敌叛国,于1940年在南京成立汉奸傀儡政权;为求得美国支持内战,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从中攫取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特权。

(2)改订新约运动:其目的一是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创造对外“自主”的新形象,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其基本内容包括实行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结果,列强用条约的形式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权利,废除领事裁判权的交涉,则迟迟不能签约。

(3)组织抗日:“八一三”事变第二天,国民党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抗战;同中国共产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相继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大战役。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抗战相持阶段,由于国民政府积极反共,消极抗日,导致了豫湘桂战役的重大失败。

一、单项选择题:

1、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主要是指

A、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形成B、积极发动广大人民参加革命

C、与保皇派展开激烈论战D、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和纲领

2、孙中山希望通过《临时约法》实现资产阶级议会政治,但实际上《临时约法》并未发生效力,无法限制袁世凯的独裁,其关键因素是

A、革命党人未做进一步的努力B、革命派未得到社会各方面支持

C、革命派的政治设计不周密D、袁世凯实力强大

3、1912年1月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中占主体成分的是

A、立宪派B、旧官僚和旧军官

C、资产阶级革命派D、旧官僚和立宪派

4、“宋教仁案”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A、共和与专制之争B、权利之争

C、国民党与北洋军阀之争D、日、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之争

5、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时,控制北京政权的是

A、直系军阀B、皖系军阀C、奉系军阀D、西南军阀

6、1917年,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其中的“逆”是指

A、袁世凯B、段祺瑞C、张勋D、吴佩孚

7、旧三民主义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B、资产阶级与满洲贵族的矛盾

C、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D、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8、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曾依靠的力量有

①华侨②会党③新军④地方军阀⑤爱国知识分子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

9、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证明了

A、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具有革命性

B、旧式的革命不具有反帝反封建的作用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中国革命的必经之路

D、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10、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

A、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的斗争B、革命与保皇的斗争

C、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斗争D、卖国与爱国的斗争

11、孙中山说:“自北京大学学生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推其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孙中山高度评价五四运动

B、孙中山站在无产阶级立场

C、孙中山没有认识到五四运动的广泛性

D、孙中山对五四运动原因的认识片面

12、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立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其目的是

A、严守国际信义B、以主权换和平

C、向袁世凯妥协D、争取列强的支持

13、在国民党“一大”上,有人提出“本党党员不得加入他党”。其实质是

A、主张改组国民党B、反对国共合作

C、维护三民主义D、企图夺取领导权

14、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新军阀的相似之处有

①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的必然产物②都代表某些帝国主义的侵华利益③都存在中央军阀和地方军阀的斗争④最后都形成了统一的核心力量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5、我们说辛亥革命和国民大革命失败了,主要是因为它们

A、被野心家篡夺了革命果实B、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C、没有成立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D、没有实行土地制度改革

二、问答题

16、有人说:“辛亥革命曾给中国带来一线光明和希望,但转瞬间烟消云散,中华民国招牌虽在,却已面目全非,民国政治是民主政治的扭曲。”试结合中华民国历史,评述上述观点。

1、D2、D3、C4、A5、B6、C7、D8、D9、D10、A11、B12、D13、B14、C15、B

16、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人民获得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获得一些希望。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从此,中华民国成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制独裁的门面和工具。袁世凯独裁复辟,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各派系割据混战,轮流控制政权,卖国独裁。“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对内,加强对国民党内部控制和对人民统治,实行一党专制,制造了多起镇压民主运动的血案;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主权。

从袁世凯到北洋军阀,到蒋介石建立反动政权,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中国已荡然无存,专制独裁始终是旧中国政治的主流,它说明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在中国这块封建专制程度极深的土壤中不能生长,最终都逃脱不了破产失败的命运。

相关推荐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案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案
(本节不列入考试范围,仅提供自学提纲)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政治)
1.背景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政局混乱:
(1)新旧军阀对立。
(2)国民党内部派系纷争,其中宁、汉最有实力。
2.过程
宁汉合流——蒋介石投靠帝国主义,重掌国民政府实权——国民政府北伐——“东北易帜”,形式上统一中国。
3.性质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政治)
1.“训政时期”开始的标志
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宣布“训政时期”开始。
2.“训政纲领”
(1)内容:国民党全代会行使政权;闭会时,国民党执委会行使政权。
(2)实质: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独裁专制。
3.强化国家机器
(1)措施
建立强大正规军镇压人民革命;实行特务统治;制定反动法令。
(1)后果:屠杀革命志士。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军事)
4.原因:军阀间争权夺利。
5.过程: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
6.影响
(1)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2)增强了蒋介石的实力,奠定了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的基础。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经济)
7.政策与措施
(1)整顿税务,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2)建立和改组银行,控制金融。
(3)改革币制,防止白银外流。
(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8.经济发展特点
(1)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
(2)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3)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五、“改订新约运动”(外交)
1.对苏政策:宣布与苏联断交。
2.对帝国主义国家政策: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1)目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缓和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
(2)内容:实现关税自主,废除领事裁判权。
(3)结果:美国首先同中国缔结关税关系的新条约,其他国家相继效仿;基本实现关税自主,但未取得对等利益;废除领事裁判权,因列强借故拖延,难以签约。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教学设计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教学设计

重点:皖南事变
难点: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侵华战略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强调指出,日寇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政策,使国民党内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建立了汉奸傀儡政权;而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其抗战意志也大为动摇,内外政策逐渐发生变化。
一、国民党政策投向反动
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立反动方针
利用图片《蒋介石在五届五中全会上讲话》的图片讲述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五届五中全会制订的反动方针的背景,理解蒋介石内外政策转向反共为主,但不敢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破裂的原因。
日学生分析1939年的五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的反动方针有何历史影响。
2.中国共产党巩固统一战线的斗争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针对在国民党的反动方针以及制造反共活动,中共中央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二、皖南事变
引导学生回忆新四军的组建,并利用历史图片简要介绍皖南事变前,新四军的情况。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事变过程。让学生分析国民党会制作皖南事变的原因。并让学生回答,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行动,其成效如何。教师可以利用相关历史图片进行适当补充。
讨论:蒋介石集团制造皖南事变,将会给中共的抗日战争带来怎样的后果?
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讨论:日本在抗战后期向华中、华南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局部进攻的目的是什么?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将之与国际形势相联系。
利用记录片讲述豫湘桂战役。指出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与抗战初期的失败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执行片面路线而导致的,后者是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恶果。同时,也应使学生认识到,日本虽然取得了豫湘桂会战的胜利,但是,由于其战线拉得过长,兵力更为分散,使其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
四、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可联系上一章有关国民党统治建立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有关内容。指出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是国民党一贯的作为,没有因抗战爆发而改弦更张,相反却更加变本加厉了,充分暴露其腐朽的反动本质。
同时还要指出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是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结合、渗透。抗战中,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大发国难财,官僚资本急剧膨胀,造成民族工业的凋敝,农村经济的衰败。

板书设计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确立反动方针
2.中国共产党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斗争
二、皖南事变
三、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1.枣宜会战
2.豫湘桂战役
四、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1.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
2.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

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中共中央对待国民党顽固派的政策。
2.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破坏抗战罪行的回去。
3.枣宜会战和张自忠壮烈殉国;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的大渍败。
4.国民党在抗战期间的独裁统治;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学习国民党内外政策重心的改变,以及豫湘桂战场的溃败,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通过学习皖南事变以及中共中央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的斗争,培养学生对此分析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学习周恩来、叶挺以及广大人民在皖南事变前后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争取维持国共合作的局面,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进行的斗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十分艰难的形势下,始终维护和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必然会导致其政治上的孤立。
二、重点、难点及其解决办法
(-)重点
皖南事变。
(二)难点
蒋介石集团政治态度的两面性。
(三)解决办法
1.皖南事变的过程学生阅读教材即可。重点是掌握产生的原因,这与国民党政策重心的改变具有直接关系。其次,应重点了解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仍以抗日大局为重,坚持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从而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阴谋,同时,也争取和教育了广大人民和中间人士,推动和维护了全民族的抗战。
2.蒋介石集团这一时期表现为既想投降,又不敢放弃抗比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的两面性特征。这主要是由于蒋介石集团的反共人民的根本立场没有变,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和对国民政府的政治诱降没有变,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武力量日益壮大发展,全国各阶层人民抗日的斗争和要求,国际上英美也不支持蒋介石把主要力量用于反共,所以蒋介石集团的态度呈现了一种相互矛盾的状况,呈现出两面性的特征。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有关皖南事变的视频资料。
2.《豫湘桂战役形势图》。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列表:国民党政府自九一人事变抗战以来的政策演变及其影响。
2.讨论: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时,中共中央的对策有哪些?为什么说是正确的?
六、教学步骤
(-)明确目标
1.使学生能够准确表述: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和执行的路线;皖南事变的前因后果;中共中央对待国民党顽固派的政策及对其破坏抗战罪行的回击;枣宜会战和豫湘桂战役的简单状况;国民党在抗战期间的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2.使学生能够分析说明:国民党内外政策转变的原因、影响;豫湘桂战役溃败的原因。
3.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中国共产党争取维持国共合作局面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进行的斗争和努力,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及其抗日武装力量在抗战中的中流抵柱作用。
(二)整体感知
本节主要内容是讲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及其表现。由于国民党的阶级本质的内因和日本诱降政策,共产党抗日力量的壮大的外因,导致了国民党政策的重要转变。1939年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反共的反动方针,反映出国民党“反共”、“独裁”的两个基本政治立场。
蒋介石集团政策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积极反共,但由于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壮大发展,蒋介石集团的政治态度具有既想投降,又不敢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的两面性。皖南事变就是这一政治态度的反映。
国民党在政治上,坚持独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互相结合、渗透,在经济上,四大家族的侵吞,民族工业发展受到打击,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起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侵华战略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强调指出,日寇对国民政府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政策,使国民党内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建立了汉奸傀儡政权;而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其抗战意志也大为动摇,内外政策逐渐变为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立反动方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蒋介石内外政策转向反共为主,但不敢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破裂的原因。日寇的政治诱降政策和蒋介石集团反共反人民的本质是内外政策重心由抗日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主要原因;但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方针没有改变,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和发展,决定了蒋介石集团既想投降,又不放弃抗战,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的两面性。
同时指出1939年的五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的反动方针,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
2.中国共产党巩固统一战线的斗争
在国民党的反动方针指导下,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活动,掀起反共高潮,犯下了严重罪行。为了粉碎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又顾全抗日大局,中共中央提出了三大口号,以斗争求团结,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维持国共合作,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皖南事变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事变过程。
皖南事变是蒋介石集团两面政策的集中表现,是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的罪行。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坚决回击的方针,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阴谋,维护了统一战线。
蒋介石集团制造皖南事变,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路线,造成了严重后果,一方面削弱了抗日力量,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另一方面,中间派、民主人士进一步认清了蒋介石集团的反动本质而日益倾向共产党,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对其的不满。蒋介石集团在政治上的孤立,说明这一政策从根本上违背了民族大义和抗战大计,是不得人心的。因此,也必然造成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大溃败。
正面战场形势的恶化
首先指出日本在抗战后期向华中、华南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局部进攻,目的是想逼迫国民党政府尽快投降,结束中国战场战争,以便发动太平洋战争扩大侵略。
发动豫湘桂战役,是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不利局面下,为援助南洋孤军,作垂死的挣扎。
指出豫湘桂战役大溃败与抗战初期的失败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执行片面路线而导致的,后者是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恶果。
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可联系上一章有关国民党统治建立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有关内容。指出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是国民党一贯的作为,没有因抗战爆发而改弦更张,相反却更加变本加厉了,充分暴露其腐朽的反动本质。
同时还要指出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是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结合、渗透。抗战中,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大发国难财,官僚资本急剧膨胀,造成民族工业的凋蔽,农村经济的衰败。
(四)总结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年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加紧对人民的经济掠夺和政治上的独裁统治,造成了抗战的不利局面和正面战场的形势恶化,国统区人民生活的困苦。这充分说明国民政府是一个本质上反动、腐败的政府,置国家、民族、人民利益于不顾的政府,必将被人民和历史所淘汰。中国共产党的正义之举,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中国引向光明,是中国人民的希望。

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一、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政治统治及其政权性质。
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理解、归纳史实的能力,整体把握教材内容。
2.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政治统治和经济状况。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阅读理解教材中的关于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军阀混战、“训政纲领”、经济政策和措施沙胶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进一步认清其政策和措施的实质,认识其反动政权的本质。
2.通过学习“东北易帜”,使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世界观,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及疑点解答:
(一)重点
1.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2.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形成。
(二)疑点
对“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客观评价。
(三)解决办法
1.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指出,理解国民政府政权性质应从1927年蒋、汪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和工农群众,镇压革命的史实和建立政权后采取的一系列反动政策和措施,以及该政权所代表的是阶级利益等方面来理解。
2.对于官僚资本这一概念,首先了解官僚资本是以四大家族为首的,是与南京国民政府有密切关系的,其次从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的区别来认识。
3.“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经济政策、措施。除了了解政策本身的具体内容以外,还要从国民政府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客观上对当时经济的影响、以及在这些措施推行中四大家族聚敛财富并建立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几方面来认识。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1.要求学生观察课本的插图。
2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图示总表。
五、学生活动
1.在学生阅读了教材后,针对“东北易帜”、“整顿税务”、“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进行分析评价。
2.学生动手列出一个反映国民政府前期统治主要事件间相互关系、反映其政权性质的简表。
六、教学流程:
(-)明确目标
1.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宁汉合流”、国民政府的“北伐”、皇姑屯事件、东北易帜、新军阀的混战、四大家族、法币政策、改计新约运动等。
2.要求理解的历史概念:“训政”、“法币”、“官僚资本”、新旧军阀。
3.要求学生掌握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政治、经济特点。
4.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1)1927年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2)国民政府前期的政治、经济措施的实施,都是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的。经济方面的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税务状况、金融市场、工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或改善,但与此同时,四大家族借此也聚敛了大量财富,也没有改变其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这一本质。(3)改订新约运动使中国恢复了部分丧失的主权,但由于中国经济落后,在实际上并没有获得与列强对等的利益。改订新约运动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的,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
(二)整体感知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革命后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权。当时中国政局极为混乱,既有新旧军阀的矛盾,又有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新军阀之间的矛盾,还有国共之间的斗争。蒋介石为了维护独裁统治,巩固其地位,在政治上排斥异己,形式上统一中国,实行所谓“训政”,建立特务机构和统治等,以强化国家机器,实行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经济上采取了整顿税务、控制金融和改革币制等措施,形成四大家族对全国经济命脉的控制,以建立其反动统治的经济基础。在外交上也为了达到巩固统治目的,制造对外自主形象。这一切都是围绕建立蒋介石独裁统治这一核心。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指出本节内容属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课,但内容与后面所学知识紧密关联。阅读时,应着重从宏观上理清线索,把握内在联系。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中国的政局是一种什么状况?
三个政权并立:南京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和张作霖控制的北京军阀政府。派系林立:政治上是“宁派”、“汉派”、“沪派”等,军事上有落、唐、李、冯、阎等派。面对这种混乱局面,国民党反动势力要巩固统治,必须要统一全国,控制全国。
2.“宁汉合流”
“宁汉合流”是南京、武汉两个国民政府的合并。它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建立。
促成“宁汉合流”的政治因素是共同反共,蒋介石以退为进的下野为合流创造了条件。汪精卫的辞职最终促成了合流。此外,当时国民党内部的一些情况以及英美帝国主义为维护其在华利益而对合流的态度,也对宁汉合流产生了影响。
宁汉合流后的南京国民政府,成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建立,国共之间十年对峙局面的形成。
国民党新军阀和北洋军阀有什么区别?
新旧军阀在独裁、卖国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但北洋军阀封建性更为浓厚,更多的是依靠封建独裁、靠武力来实现其统治的,国民党新军阀则是代表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是通过实行一党专制来实现其统治的,相比之下,稍具近代色彩一些。
宁汉合流之后,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是否消除了呢?其实不然,斗争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为了共同对付东北的张作霖,各派要求蒋介石复出。蒋介石复出后,一方面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国民党实力派取得暂时缓和,承认各自控制的地盘,一方面排斥异己,加强自己的统治和地位。这样就为后来新军阀之间的混战留下了隐患。
3.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
此时的北伐已不同于1926年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而此次北伐是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军阀争夺地盘的战争。蒋介石的北伐、实际上意味着英美势力,特别是美国势力的扩张,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不能容忍的,为此制造“济南惨案”阻止北伐。说明这种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英美与日本之间对中国的争夺。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和地位,也不敢过分得罪日本帝国主义,只好“绕道北上,继续北伐”。
4.东北易帜
皇姑屯事件之后,日本威逼张学良宣布东北“独立”,企图控制东北,培植新的代理人。在身负国耻家仇的情况下,张学良顶住压力,毅然在1928年底通电全国,改易旗帜。张学良的这一举动,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维护了国家、民族的统一,是有利于历史进步的,是爱国的。
此处,除了让学生了解张学良的义举之外,还应使学生了解,东北易帜后,国民党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因为,国民党内部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还有租界、各自的控制范围,同时,还存在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革命根据地。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
1.“训政”及其实质
首先,了解孙中山曾把“建立民国”的程序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这是孙中山为建立民国构画的蓝图。
国民党召开二届五中全会,宣告实施“训政”,随后又颁布“训政纲领”。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旗号,名日加强中央统治,实为排斥异己,建立独裁统治;名曰“训政”,实为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2.巩固独裁统治强化国家机器
蒋介石除了加强一党专政、形式统一全国的行动之外,还采取各种手段强化国家机器。其中包括加强反动军队的建设,组织特务组织实行恐怖统治,制定名目繁多的反动法令,剥削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利。
通过这些内容,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其政权的反动本质。
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这一部分内容是小字部分,要求学生了解自东北易帜以后,各派新军阀连年混战。目的是争权夺利,扩充自己的地盘。这种勾心斗角的争夺,是国民党反动派腐朽统治的一种表现。军阀的混战,一方面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方面由于蒋介石取得了明显优势,为其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新军阀混战的状况,了解三次主要混战的名称、争夺的地区、交战的双方,以及后果。其中,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
三、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
1.巩固统治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通过阅读教材的小字部分内容,先要求学生归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所采取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l)整顿税务。即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增加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
(2)控制金融。即先后成立中央银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控制全国的主要金融活动。
(3)改革币制。即为防止白银外流,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使货币发行和使用权集中于四大银行,一律使用四大银行发行的法定货币“法币”。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
(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即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工农业、交通运输业。
然后,指导学生对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政策和措施进行讨论,分析评价。
评价:(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和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稳定财政,增加收入,巩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2)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施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客观上对经济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整顿税务,改变了从前“厘卡林立,重叠征收”的弊病,也增加了中央财政收人。控制金融,使国民政府形成了对全国金融的垄断和控制。改革币制,使币制混乱局面得以改观,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了一定作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使工农业、交通运输业也有所发展。(3)国民党政府在稳定经济,促进经济恢复的同时,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也形成,因此聚敛了大量财富。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经济特点
通过阅读要求学生归纳出以下主要特点:第一,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第二,官僚资本迅速膨胀;第三,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特点,仍然呈现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
可以提出问题:如何看待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支持国民政府的同时,提出了实行新的经济政策。取消不平等条约等政治要求,并积极兴办实业。更主要的是人民的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行动,为民族工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国民政府“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也或多或少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当然,这种发展也是相对而言的。民族工业比以前有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又受到外国经济势力、官僚资本的压迫。。
四、“改订新约运动”
在学生阅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国民政府发起“改计新约运动”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实际效果如何?为什么?
目的:1928年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了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而发起。
内容: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
实际效果及原因:列强虽然在条约的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并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也就是说只是形式上的表面的对等。废除领事裁判权,由于列强迟迟不签约,故意拖延,加之蒋介石委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要依靠列强的帮助,所以也就不了了之。
(四)总结
1927年建立起来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国共关系发生了变化,并由此形成了国共的十年对峙。国民党内部的斗争,以及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给人民的生活,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为日本帝国主义在30年代发动对华战争造成了可乘之机。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其政治、经济措施,都是围绕着巩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而展开的。尽管经济政策和措施的实行,客观上对当时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改变其维护反动统治这一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