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专题39中国的交通、通讯与报业印刷

观察中的发现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5

专题39中国的交通、通讯与报业印刷。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专题39中国的交通、通讯与报业印刷》,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专题39中国的交通、通讯与报业印刷

(1)陆上交通:

①西周时修筑了几条从镐京通往全国重要地区的宽广的大道,道路沿线设有旅舍。②秦朝时,统一车轨,修建了几条由咸阳通达各地的驰道,通往燕、齐、九原、陇西、吴楚、西南、南海等重要地区。③西汉开辟了通往中亚、西亚、欧洲大陆的陆上“丝稠之路”,其中在我国境内自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或阳关,分南北两道,至疏勒会合后继续西行达到大秦。④隋唐时期,在北方修了两条大道,改善了北方的交通状况,隋朝李春设计的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⑤隋唐时期,陆路对外交通有向西的“丝稠之路”和向东到达朝鲜的道路。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铁路开始在我国兴建起来,较早修建铁路干线有津浦路、平汉路、粤汉路等,铁路逐渐成为我国陆上重要交通干线。⑦“一五”计划时期,我国铁路建设发展迅速,修通了新藏、青藏、康藏三条进藏公路,大大改善了西藏交通面貌,巩固了国防,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⑧建国以来,我国铁路建设发展迅速,修通了宝成、鹰夏、成昆、京包、高考包兰、高考湘黔、高考京九、青藏等一系列铁路干线,大大改善了我国交通条件。高考与此同时,桥梁建设发展迅速,著名的有武汉和南京长江大桥。高考

(2)水上交通:

1.中国的水上交通:①秦朝时期,开凿了灵渠,高考沟通了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②西汉时期,高考开辟了水上“丝稠之路”,从广东沿海出发,经马六甲,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③隋朝开凿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高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连接了五大水系,大大改善了南北交通。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④隋唐时期海上“丝稠之路”进一步延伸,高考可达波斯湾;从登州、扬州出发,可达韩国、日本。高考⑤宋元时期,由于指南针的使用,海上交通更加便利,高考海外交往超过前代,高考泉州成了最大的海上交通中心和最大的外贸港口。⑥明朝时,由于造船技术的进步,高考海外航行更加便利,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⑦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化轮船运输企业,促进了我国航运业的发展。高考

2.世界的水上交通:①新航路开辟,1488年,高考葡萄牙人迪亚斯抵达好望角;1497年至于高考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高考1492年,高考意大利人哥伦布到达美洲;1519年至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穿越大西洋、高考太平洋、高考印度洋回欧洲的环球航行。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密切的整体。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②第一次业革命中,美国富尔敦发明了轮船(汽船),加快了殖民扩张的步伐,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③苏伊士运河开凿成功,沟通了大西洋与太平洋,放便了航行。高考

(3)通讯:早在商周时期,高考我国已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清朝末年已创办了邮政、电报、电话等通讯事业,高考民国时期进一步发展,高考并逐步成为民间相互联系的主要途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高考电讯事业迅速发展,高考美国贝尔发明电话;意大利人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成功。高考

相关知识

专题24中国工业文明兴起与发展


专题24中国工业文明兴起与发展

1.十九世纪中晚期:①特点:出现了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迹象。②原因:封建社会末期,中国农耕经济比较发达,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为工业文明的兴起创造了条件;西方列强的入侵,冲击了中国旧体制、旧思想,客观上带来了西方的技术、设备、思想文化,并为中国新的生产关系的成长创造了劳动力、市场等条件。③主要表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外国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及洋务企业等近代工矿、交通企业开始兴起并逐步发展;轮船运输、铁路运输等近代交通开始出现;新式学校开始兴起,出国留学逐渐增多;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开始传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兴民权、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等新思想日益传播;对外贸易日益增长,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2.二十世纪上半期:①特点:工业文明开始起步。②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鼓励实业;教育改革的广泛进行及留学热的兴起培养了大量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素质;辛亥革命为工业文明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给全国人民很大鼓舞;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措施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一战爆发使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和群众性抵制外货斗争的推动;外国资本的大量输入,进一步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③主要表现:民族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兴起了大批工矿企业;交通面貌进一步改变,铁路增加,公路运输兴起;新式教育在全国普遍推广;政治文明取得了重大进展,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及其他一系列资产阶级的法令、法规;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日益动摇,资产阶级新思想新文化日益传播;新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日渐流行,新道德、公民意识、法制观念日益加强。

3.社会主义建设初期:①特点:工业文明初步奠定基础。②原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扫除了工业文明道路上的主要阻碍;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文化。③主要成就:重工业较快发展,一些产品逐渐位居世界前列,建成了一大批大中型工矿企业;交通面貌发生重大变化,铁路、公路、航运、航空业迅速发展;轻工业、农业也获得了很大发展;科学教育、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有些成就达到世界先进水平。④主要问题: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片面发展重工业,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日益严重,将党的工作重心转入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严重冲击经济建设;外交形势逐渐恶化,阻碍对外经济、文化交往,造成我国工业文明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①特点:工业文明快速发展。②原因: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们思想不断解放;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国际形势总的走向缓和,外交上取得一系列成就,创造了较有利的国际环境;外国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大量引进,外国文化广泛传入。③重大进展: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轻、重协调发展,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交通、通讯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经济、文化、人员交流日益便捷;对外贸易迅猛发展,迅速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发展成外向型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迅猛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商品经济日趋形成;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基本实现小康目标。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前系统:
1.教学内容分析:
社会生活指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及人们的观念形态变化的反映。陈旭麓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东来使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走这条路不是中国民族选择的结果,而是外国影响造成的。于是而有种种变态”。在欧风美雨的作用下,交通与通讯在艰难曲折中发展。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但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还是有所进步的。本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举例说明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能否从变化中感受到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趋势;能否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些变化。
2.学情调查:
交通与通讯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问卷的形式得知,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课本的具体知识就交给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引导着学生概括。
3.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掌握近代中国铁路、航运、航空及邮政事业的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逐步认识到中国近代化之路充满荆棘,试着分析其原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交通与通讯的差异,从而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唯物主义历史、辨证观点全面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二课堂系统:
1.导入设计:
用图画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讯,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引出近代交通与通讯,从而引入主题。
2.教学过程设计:
师:先指导学生结合图片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扮演慈禧太后、保守大臣、开明人士、在北京读书的学生、黄包车夫等),并用动作、表情或语言反映对这种交通或通讯工具的态度。
生:(表演)。
师:接着让其他同学逐一点评。[提示学生从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原因等方面分析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
师:交通变化不止铁路,还包括轮船航运、航空。我们接着来看轮船航运,请同学们概括近代中国轮船航运的变化。
生:(回答)。
师:(总结)。但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火轮船与羊皮筏子并存,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师:我们来看知识之窗,中国旧式水运的命运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回答)。
师:(归纳)。中国旧式水运由一度繁荣到衰落,充分说明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经济的破坏。但从另一方面说,帝国主义在侵略的同时又促进了近代水运的发展。没有巨痛不会有嬗变。
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近代航空事业是如何发展的?
生:(回答)。
师:(归纳)。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引出古代驿传,指出古代通信的困难,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达作比较,引出近代邮政电讯事业的发展概况。
生:(回答)。
师:近代化交通与通讯是在西风东渐下艰难起步的,但影响不容低估。它一方面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使生活多姿多彩;另一方面还一定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如钱乘旦教授曾指出,火车的发明,使人们变得守时了,自此有了时间观念。
三.课后设计
1.课后作业:
P106-107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
2.学生课后活动建议:
(1)调查家乡交通近二十年的发展变化,并制作图表(或以曲线、柱状图表示)
建议:制作图表示应从车辆数量、种类的变化,公路里程的变化,公路建设的变化等方面入手。
(2)调查交通变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并撰写调查报告。
建议:从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使人们的交往便捷及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等方面入手。3.教学反馈设计:
(1)概述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缓慢的原因。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科技落后于世界;中国的封建守旧势力非常强大;中国的近代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起步的,处处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制约;经济落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又长期遭受侵略,国家财政紧急困难等)。
(2)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气息、新事物,除了教材上介绍的几方面以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其他的例子吗?可以以史实资料或图片说明。(可以借助网络)
(3)对于清末民初发生的巨大变化,保守者难以理解,并极力反对,进步者则欢欣鼓舞,大力提倡。为此,双方经常发生针锋相对的辩论。请你编一个历史短剧,反映双方的辩论。

专题18中国的商业、货币、城市


专题18中国的商业、货币、城市

1.货币:①商朝以贝为货币,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都发行有货币。②秦统一全国后,统一发行圆形方孔钱,为后世所仿效。③唐朝发行“开元通宝”钱。

2.内地商业:①商朝都城已经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商人善于经商。②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比较发达,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各地的土特产,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③魏晋南北朝商业一度萎缩,南方相对活跃。④唐朝城市设有“市”,设官管理,市中有邸店和柜坊(银行雏形),一些大城市有夜市,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唐朝末年,随着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处在运河沿岸的扬州商业繁荣超过长安,享有“扬一益二”称号。坊、市界限被打破,农村集市发展成固定市、镇。⑤明清时期,大量产品投放市场,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江浙等地工商市镇蓬勃兴起。⑥新中国成立初期,投机商人兴风作浪,他们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有的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使物价暴涨。为此,人民政府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结束了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⑦1950年,党和政府合理调整了工商业,理顺了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市场逐渐恢复和丰富起来。⑧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绝大多数工商企业变为国有和集体企业,束缚了企业的活力,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3.民族贸易:张骞通西域后,西域与内地的贸易往来频繁;宋辽、宋夏和议后,双方贸易兴旺(榷场互市);明朝时与蒙古地区封贡互市(万全互市)。边地互市,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融合。

4.对外贸易:①两汉:与朝鲜贸易频繁;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等输往日本。“丝稠之路”的开通是中外贸易的划时代事件。“丝稠之路”通往中亚、西亚、南亚,抵达大秦,以丝稠贸易著称,其它的物品贸易也非常多;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海上“丝稠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②隋唐:唐政府鼓励对外贸易。与朝鲜贸易往来频繁,长安及沿海许多城市有“新罗坊”和“新罗馆”,接待新罗商旅。同日本的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出土了“开元通宝”,中国也出土了日本银币。大量波斯商人、大食商人来中国通商。大量丝稠、瓷器运往欧洲。③明清:1405至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后,基本实行闭关政策,清朝很长一段时间只允许广州一地(十三行)对外通商,对工商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④近代: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对外商品贸易处于出超地位,西方国家大量走私鸦片,导致我国外贸出现严重逆差。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西方列强又攫取了关税协定、输往内地免收内地税(《马关条约》)特权,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外国商品大量涌入,同时中国出口商品相应增加,中国对外贸易额迅速增加。近代外贸是被动的,基本被西方操纵。⑤现代:新中国刚成立,由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我国外贸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入WTO和APCE后,对外贸易迅速增长。目前,我国已发展为世界主要贸易大国。

5.城市:①商都已成繁华城市;春秋战国主要诸侯国的都城有: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秦国咸阳、魏国大梁、燕国蓟等,都比较繁荣。②唐朝长安是繁华的国际大都会,呈棋盘式格局,有坊、有市;唐朝后期有“扬一益二”之说,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③北宋东京是最大的商业都会,内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瓦子”,《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它的繁华。元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业繁荣。④明清城市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专门的商贸城市,如苏州、杭州、南京。⑤近代时期,由于被迫对外开放,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进一步发展起来。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城市带,有些地区已经实现了城市化,内地城市也发展较快,全国城市化到2006年9月已接近40%,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

专题16中国的农业经济


专题16中国的农业经济
1.农作物是中国古代先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①夏、商、周三代已种
植“五谷”。②两汉时期,从西域地区引进了葡萄、石榴、胡桃等传入内地;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从海外传入,对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促进经济作物的种植起重要作用,同一时期,烟草从海外传入。③清朝时期,各种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形成了许多专门生产区域,成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④三国时,吴国已经培养出“八辈之蚕”。
2.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①奴隶社会早中期,虽然出现了金属工具,但青铜工具很少用于农业生产。②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并推广,标志着铁器时代到来;同时牛耕运用和推广,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③魏晋南北朝朝时期,北方环境破坏有所缓解。表现出研制了新农具,推广了新技术。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水碓、水磨用于谷物加工。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在西北嘉峪关被推广。深耕细作、积粪肥田由北方传播到南方。渠堰堤塘大量恢复,边疆地区得以开发。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④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江南兴建修复的水利工程,超过六朝的总和。还创制了筒车、曲辕犁。⑤明朝徐光启著《农政全书》,书中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3.水利:①春秋战国时中原普遍用桔槔灌溉。楚国的芍陂,秦国都江堰、郑国渠,都是著名的水利工程。②隋朝开凿大运河,成为南北水运交通的大动脉,有利于农田灌溉。③明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和工具。④新中国成立后,大力进行水利建设,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为代表。
4.经济重心南移和农业结构: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发展;隋唐时南北经济持平;南宋时已完成重心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战乱时期最突出;二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三是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南移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南移,为南方带去了劳动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南方统治者推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南方有着农业发展有利的地质、气候条件。①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农业开发最早的地区,长期成为我国农耕发达地区。②战国时期,成都平原农业比较发达,素称“天府之国”。③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长江流域、岭南、闽江流域农业有了很大发展,其中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使得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河西走廊的辽东地区开发取得了可喜的成就。④隋唐时期,江南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圩田更加普遍,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但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⑤明清时期,我国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农产品商品率提高,但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⑥近代以来,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造成我国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封建自然仍占主导地位。⑦新中国建立后,农村通过土地改革实现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向农民土地所有制的转变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向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转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土地公有制前提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发展迅速,到了1987年,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大多数农民仍然从事的种植业,不能理解为我国农业实现了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