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参与——谈《桌椅的对话》教学一得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05-15

参与——谈《桌椅的对话》教学一得。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参与——谈《桌椅的对话》教学一得》,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详细介绍:设计理念: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对话,而我认为能够震撼心灵的,必是印象深刻的。
背景分析:
《桌椅的对话》以桌子椅子的对话形式批评了损坏桌椅的坏行为,使学生知道桌椅来得不容易,让学生懂得不但要爱护课桌椅,而且要爱护所有的公共财物,爱惜劳动成果。
教学过程(片段):

一、谈话引入,揭题

1、谈话引入,初步感知桌椅来之不易。

师:你知道桌椅是怎么做出来的吗?(随机叫一学生简单说说桌椅是怎样制作做出来的。)

生:是工人叔叔做出来的。

师:对。不过呀,需要许多的工人叔叔花很多时间才能造出来。(看投影)

[经过学生自己思考,老师提醒后,学生看图看得更认真啦!]

师:谁能来说一说桌椅是怎么做出来的?(随着老师的指点,学生依次说。)

生:一棵棵的小树慢慢长成大树后,伐木工人把树砍倒,运到工地,木匠叔叔把树做成桌椅,还由漆匠叔叔漆上漂亮的油漆。

师:(点点头)大家看看自己的桌椅,摸一摸,它们来的可真不容易!

[由看听(说)到摸,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桌椅来之不易,为今后爱护桌椅打下基础。]

2、揭题

师:刚才,老师和何扬毅、王心远之间的说话也叫对话。板书“对话”。我们知道桌子椅子是不说话的,但今天他们实在忍不住了,板书“桌椅”。我们来听(播放桌椅对话部分的录音)

二、初知内容

(播放桌椅对话部分的录音,听后学生发表看法)

生1:它们的主人太坏了,一点也不爱护它们。

生2:桌椅太可怜了。

……

三、理解、导行

师:你们想不想帮助桌椅,替它讨回公道呢?(学生异口同声高声说“想”)那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收集证据,找找桌椅受到哪些不公正的对待。

(学生分组讨论、收集)

学生以组为单位汇报、补充。(师随时板书)

师:谁能通过朗读把桌椅的痛苦表现出来呢?自己先试试。

指名朗读(师结合指导)——然后同桌对读。

师:你有了这些证据,该怎样对它们的主人说呢?

生:我会对它们的主人说,你把椅子的腿都摇断了,还在桌子的脸上刻了好几刀,请你把它们修好。

师:虽然心里很生气,但说话仍有礼貌,好。还有让桌椅的主人觉得自己做错的理由吗?WWw.Jab88.CoM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

生1:做桌椅的木料来的很不容易,你怎么还要这样对待它们?

生2:做桌椅要花费工人叔叔很多时间,你这样做是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果实。

生3:……

……

教学反思:

当孩子们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真正与课文融为一体时,他们积极地参与、活跃的思维、准确的思考让人吃惊。但对于这类导行性的课文,并没有因为课文的结束而结束。◆

参与——谈《桌椅的对话》教学一得

延伸阅读

教《花瓣飘香》一得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花瓣飘香》一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语文外延等于生活外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从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为中心、生活为中心上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契机,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

[片段1]

师:(多媒体示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2自然段,看了这幅图,你想起来了吗?谁来说说?

生:“我”家门前有一片月季花。一天清晨,“我”看见一个小姑娘俯下身子,摘了一片花瓣,双手捧着跑远了。

师:如果那天清晨,你看见小女孩摘了花瓣,你当时会怎么想?你有什么疑问?

生:我会想这个女孩真奇怪,她摘花瓣干什么呀?

生:我想知道她为什么不摘下整朵花而只摘花瓣?

生:我想问问她为什么要摘作者家的月季花瓣?

生:我想知道她为什么摘了花瓣后要飞快地“逃走”

师:说得很好,作者和你们一样,也觉得十分好奇,因此他也想寻找答案,机会终于来了,请大家自读第3——10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刚才的问题,找出答案,用线画出来。找到后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生开始自由地读课文,认真地画着,画完后同桌小声讨论起来。)

[评析]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交流的活动。在教学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这一片段让学生把自己融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自主交流的欲望,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地思考、主动地探索,在质疑问难,读读画画,同桌交流的学习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从小养成主动学习、互动、关注、欣赏他人的品质。课堂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片段2]

师:如果你是那个女孩,此时手里拿着花瓣被作者叫住了,你心里会觉得怎么样?

生:我会很害怕,不知道他会不会骂我。

生:我也许会脸红红的,而且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生:我会很紧张,紧张得直冒汗

生:我不知该把花瓣藏哪儿才好,会很慌张。

师:大家体会到了小女孩的心情,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那就是(生异口同声地答到“不知所措”)

师:那么“惶恐”是什么意思?你理解了吗?

生:我觉得“惶恐”就是很“害怕”。

生:我觉得“惶恐”就是既紧张又担心。

生:我觉得“惶恐”就是心里很不安。

师:相信你现在一定能通过朗读把小女孩的这种心情表现出来了!自己把这一小节读一读。然后我们来朗读交流,看谁体会得最好!

(学生开始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读课文,然后有感情地朗读交流。)

[评析]爱因斯坦曾说过:“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的天地是无限的。”这一片段中“不知所措、惶恐”这两个词语较难理解。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想象成为文中的小女孩,设身处地地体会她的心情感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另外,在这教学片断中,教师能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自己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在此教学片断中,教师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课文的感情色彩。

《剪枝的学问》教学一得--余惠斌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剪枝的学问》教学一得--余惠斌”,仅供参考,但愿对您的工作带来帮助。

《剪枝的学问》教学一得--余惠斌

昨晚读了一则关于《争论的故事》的教学帖子,其中提到让学生自己根据

课后习题设置教学目标,学生学得极为主动,深受启发。无独有偶,今天

早上参加培训时又听到李吉林老师关于《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中引着孩

子选择学法之说,便照猫画虎起来:

师:今天早上,我们初步读通了课文,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这节课我们继(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续学习课文。不过,今天我们的学习方法与往常可不一样,老师将请同学

们自己尝试着制定学习目标,然后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

生:(诧异)啊?

师:别担心,你们一定能行的。这个目标怎么制定呢?我们可以以课后的

思考题为依据,认真地读读思考题,想想哪些是我们已经学会的,哪些问

题我们还没探讨的,或者是哪些问题是你们在读文中产生还没得到解决

的,都可以作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现在开动你们智慧的大脑,边读边迅

速搜索吧!

生:(恍然大悟)哦!(纷纷埋头细看起来,不一会儿,举手者众)

生:我们可以讨论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师板书:是什么)

生:我们学完课文后,要认真思考,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板

书:谈感受)

生:还要找出带有“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这四个

词语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师将这四个词语板书于黑板)

师:同学们的目标定得十分准确。那该怎么一个个解决这些问题呢?我

想,我们还是先理解这四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吧?大家可以提出自己不懂的

词语,一起探讨。

生:我对“将信将疑”不大理解。

另一生马上就接过话头:半信半疑!

师:对。就是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

生:什么是“一脸疑惑?”

师:谁理解?可以通过你的表演让同学们明白。

一生上台,满脸不解的模样。

师:看懂了吗?

生:就是不明白!

师:能给它换个词吗?

生:迷惑不解!

师:真棒!那么,小作者对什么“满怀好奇”,又是什么令他“一脸疑

惑”,他起初是“将信将疑”,可最终却“又惊又喜”,为什么?请同学

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一画,等下我们来交流。

接下来,通过朗读与对话,师生共同解决了剪枝的学问指什么,共同领略

了桃园红云片片的美、桃子光鲜红润的可爱。最后,当我问学生:“学完

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吗?”孩子们有的说:“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我们

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有的说:“要善于向有经验的人学习。”还有的

说:“王大伯真不愧为种桃能手。这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反思:

只有师生双边互动式的合作,从教学的“独白”转向师生有效的“对

话”,让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才能实现高效课堂的追求。

在这节课上,目标是学生自己制定的,实现目标的过程完全体现了学生自

主探索学习的过程:自读、自悟、自得。老师在其中穿针引线:指导目标

的制定;以学定教,安排课堂的学习流程;捕捉精彩生成,将之生发开

去。老师或倾听、或点拨、或鼓励、或肯定、或质疑,扎扎实实地引着孩

子与文本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三方对话”。

《桂林山水》句子教学一得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桂林山水》句子教学一得”,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多媒体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同学们,假如把这句话换个写法。(在原句下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请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学生自由读句子)

生: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话写得很具体。

生:当然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具体地写出了漓江的水静得怎么样,清得怎么样,绿得怎么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我也认为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话把漓江水静、清、绿的程度写清楚了,更令人体会到漓江水的美。

师:(去掉第二句)同学们说得真棒。的确,这句话具体地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让我们能够真切地体会到漓江水的美。

师:要是把这句话再换个写法。(在原句下出示句子: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现在哪句话写得好呢?为什么?(请两位学生分别读句子)

生:第一句好,因为这句话用了感叹句,语气比较强烈。

生:我也觉得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话用一些感叹句,把作者赞美漓江水的强烈感情写出来了。

师:(去掉第二句)同学们真会读书,说得很好。不错,这句话运用了感叹句,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之情,让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漓江水的美。

师:如果再把这句话换种写法。(在原句下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绿得很,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现在,哪句话写得好呢?为什么?(同桌一人读一句)

生:我还是认为第一句写得好。因为这句话用了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读起来琅琅上口,而第二句用真静啊、很清、绿得很,感觉有点乱。

生:我也觉得第一句好,因为这句话是个排比句,写得十分有节奏感,更令人体会到漓江水的美;而第二句没有运用排比句,显得有点零乱。

师:你的课外知识挺丰富的,居然还知道排比句,真了不起。(去掉第二句)是啊,这句话运用了一组句式相同的语句,也就是(生齐:排比句)这样一来,语言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生齐:朗朗上口)让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漓江水的美。

【评析】

这个重点句子是描写漓江水的精华所在。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比较感知中,学生对句子差异看得特别清晰,帮助学生领悟语言内涵,获得语感。这三组句子的比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水美。通过第一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形象美;通过第二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情感美;通过第三组句子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韵律美。这样,层层剖析,步步深入,由语言的变化带动情感的升华,体会赞叹之情,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最终使学生既体验到语言之美,又体会出情境之美,达到语言美和情境美的统一。

我眼中的蔺相如──《将相和》教学一得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眼中的蔺相如──《将相和》教学一得”,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谈读后感受,自己则在同学们中间穿梭适时进行指导。由于读课文的声音比较大,同学们读得也很认真,好像没有同学注意到我在什么地方,正走到一个身边,看他正拿着笔专著地在画着什么,凑近一看,这学生正用红笔在课文的插图(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图画)蔺相如的嘴上涂抹,把蔺相如的嘴巴涂得又大又红,整幅图这张嘴显得特别突兀。其实,学生在课文的插图上涂涂画画这是常有的事,给图上的女孩子画上两撇胡子,给男同志按上一根辫子,或者帮着戴上一副大大的黑边眼镜什么的,以前看到这种情形我总是以:要保护好自己的书本,爱护书本为由要他们擦干净或劝告以后不要再画了。再看看眼前这个孩子竟这样专注地为蔺相如涂抹红唇以至我在他身边好一会儿了他都没有发觉,还是旁边的同学发现了我,我摇摇头让他不要说。当他高兴地拿着自己的杰作想让同学欣赏时他才发现了我,赶紧装出读书的样子。不知怎的,看着抹了红唇的蔺相如还确实挺有意思,一个念头蹦了出来,就让大家来聊一聊蔺相如的这张嘴巴。

师:孩子们,廉颇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到他得给他个下不去!蔺相如真如廉颇所说就的一张嘴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不是!

我故意表情凝重若有所思地看着大家,暗示他们要思考之后才来回答问题。

生1:蔺相如是他的嘴

正想继续说被同学们一致的反对意见给打断了。

师:咱们先仔细聆听他说完然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请你继续说。

生1:课文中有许多地方出现了蔺相如的语言,我找了两句: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点给您看。这时候蔺相如对秦王说话的语气肯定是很诚恳的,不然秦王就不会相信他的话把和氏璧给他了。还有,在渑池会上,蔺相如说:现在您跟我只有五步距离,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这里蔺相如的语气肯定是非常坚定的,不然秦王怎么会害怕呢?

师:你能把蔺相如的语气读出来吗?

生1:声情并貌地朗读,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有表情地齐读。

生2:我觉得蔺相如和秦王的战斗也有嘴的功劳,像他说的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这句话就像一把利剑直刺秦王要害,同时也让自己得以脱身。

师:这嘴真的很管用。

生3:蔺相如成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的胆量。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为了保住璧蔺相如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冒生命的危险,这要多大的胆量啊。

生4:蔺相如不但有胆量,而且还有机智。他在请求秦王为赵王击缶时,他先走到秦王面前,遭秦王拒绝后他再要求,步步紧逼,让秦王没有退路。

生5:我觉得蔺相如的嘴确实厉害,秦王见识了,秦王败下阵来;廉颇见识了,廉颇负荆请罪。

师:哦,那我们可得好好读一读蔺相如到底说了什么,这么有说服力?

生:齐读蔺相如对各位大臣说的话。

生6:我认为这是以理服人,蔺相如说得有道理,所以廉颇才会心服口服。

生7:蔺相如的大肚让廉颇不得不服,廉颇要给蔺相如下不去,而蔺相如却为了赵国的利益躲避廉颇。

生8:蔺相如这样为国着想感动了廉颇。

生9:蔺相如知道廉颇也是爱国之人,只要他了解真相后他一定不会再和自己过不去了,结果确实如此。

师:看来,蔺相如不仅仅只是他的嘴巴,更重要的是他的智慧、胆识、忠诚赢得了地位,赢得了人心。

偶然一得让我放弃了课前背好的教案,高兴的是,这一张嘴让同学们议论纷纷,真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真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后,我走到那位画红唇的同学身边,轻声地问他:你为蔺相如涂上唇膏是不是觉得蔺相如的嘴就应该特别一点啊!孩子腼腆地笑了。旁边的同学兴奋地说:他还有很多画着呢!能让我看看吗?他帮我一页页翻下去,呵呵,几乎每篇都有他的点睛之笔:孔繁森的额头上画了几道深深的皱纹,那是孔繁森日夜操劳的见证;邱少云的身旁画了一个水坑,那是孩子希望邱少云身上的大火能够被水浇灭;小李欢的手上戴上了一只精致的手表,上面还画了一颗心写上了love这样的涂画确实让我感动。

经常提醒同学们: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书边做记录,却从没想到原来插图上也可动动笔墨。真为自己以前总是一味地劝告一味地制止感到后悔。当然,无意的添加只能增加笑料或破坏插图的美观,但适当地来上几笔不也是学生智慧的闪光吗?看来孩子们早就在插图这块领地上进行开垦了,佩服孩子天生的破坏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教师也可在插图上做做小文章了。

大小之间-----《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一得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小之间-----《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一得,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大小之间-----《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学一得

《大作家的小老师》一文的课题是很值得研究的,大小之间蕴藏着更深层次的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课题让学生去领悟课文深层的含义。

1、看课题,寻找问题

在导入课文时我就引导学生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对小老师产生好奇的心理。

2、读课文,字面理解大小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就让学生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为何称萧伯纳为大作家,补充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当时萧伯纳的作品,以及当时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体会大作家之“大”。让学生寻找小老师之小,一是从课文的插图上看小姑娘年龄的小,二是在课文中发现小姑娘年龄的小,体会老师的小。

3、悟课文,深入理解大小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扣住小字展开教学。引领学生去感受课文中小姑娘的无意识的模仿心态,引导学生读好人物间同语气的对话,把握人物的内心情感的变化。

师:萧伯纳和小姑娘相处得好愉快啊!但时光匆匆,访问即将结束,萧伯纳必须和小姑娘告别了。读读课文第二到四自然段,看看萧伯纳的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萧伯纳想让小姑娘感到惊喜。

生:萧伯纳想让小姑娘感到自豪。

生:萧伯纳想让小姑娘更加高兴。

生:萧伯纳想让小姑娘记住自己。

师:萧伯纳是想炫耀自己的身份吗?

生:不

生:他是想让小姑娘知道自己的身份,让小姑娘开心

……

师:那他又是怎么做的呢?谁能来学学萧伯纳,给大家演一演。

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语言。满怀期望,突出自己的身份。

师:但事情没有如萧伯纳之想,看看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生:出乎预料。(理解:出乎预料)

师:出乎预料的是什么?

师:谁能读好小姑娘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该怎么读,自己练着读?

生:我觉得是很骄傲的。读课文

生:我觉得和萧伯纳的是差不多的。读课文

师:你们体会得不错,那小姑娘学萧伯纳的口吻说话,是因为觉得他自夸吗?

生:是的。

生:不是。

师:为什么你说不是?

生:因为小孩子喜欢学别人说话。

生:我觉得即是又不是。

师:为什么?

生:小姑娘是学萧伯纳说话。但小姑娘也是感觉到了萧伯纳话中的骄傲,她不知道大作家有什么了起,所以才学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小姑娘感受到了话中的一些骄傲,但她并不是有意识地想去批评萧伯纳,只是学着一说。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心想让小姑娘高兴的萧伯纳自己说话时有没有体会到话中的骄傲?(没有)但小姑娘的话却让(为之一震),因为他感受到自己(刚才太自夸了)。

师:就是这么一件小事,给萧伯纳很多思考,那他从这件小事中感受到了什么?读读萧伯纳的感受,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

指导读好课文。

生:一个人要谦虚。

生:人不能因为成就大就骄傲,要永远谦虚。

……

师:那你觉得萧伯纳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个知错就改的人。他发现自己自夸了,就改了。

生:我觉得他是个很谦虚的人,因为他把小姑娘称做自己的老师。

师:小姑娘是有心教育他吗?(不)

师:小姑娘的话让他有了感触,他就把小姑娘称为老师,他真是(谦虚)

生:我觉得他是个很会思考的人,小姑娘的话就让他感受到了这么多的东西。

生:我觉得他是个很好的人,因为他是大作家了,还可以和一个小姑娘玩。

师:用一个词概括,叫……(平易近人)

4、回到课题,再谈感受

师:课文我们已经读完,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你对这大小两字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我觉得萧伯纳真的是个小作家,他可以从一句话中感受到一个道理。

生:我觉得这个大和小更能够体现萧伯纳的谦虚。

生:我也觉得萧伯纳很谦虚。

师:让我们再读课题,把感受读出来。

在大小间做文章,以小见大,看似平淡的一件小事,会思考的人会发现无穷的秘密。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去课文中发现,让学生学会在课文中发现。 

《航天飞机》一课电化教学的实践一得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航天飞机》一课电化教学的实践一得”,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航天飞机》一课电化教学的实践一得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航天飞机》一课介绍航天飞机的有关知识,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在航天事业上的最新成果。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运用电教媒体的先进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播放录像,导入情境中

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图像、声音的优势多重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情趣较强的课文,在导入新课时运用计算机提供的视听教材,能成功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航天飞机》一课时,我们一开始播放航天飞机在空中飞行的一幅动画,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随后适时听课文录音磁带的范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

二、再现情境,弄懂关键词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些最终要落实到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提供丰富的信息,对学生理解重点词很有帮助。

如理解《航天飞机》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划出有关航天飞机重点句子读一读,再用多媒体演示航天飞机升空时的气势,看过之后让学生畅谈给人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说说什么是“一声呼”、“庞然大物”、“无影无踪”。如果教师仅满足于字面的解释,学生往往就会感到印象不深,认识模糊。而当多媒体演示航天飞机的情景之时,特别是当航天飞机起飞的气势、飞行速度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豁然开朗。

三、对比想象,激发发科学热

航天飞机第三自然段是通过智慧老人的话,写出了航天飞机的快捷和在人类航空事业中的神奇本领,教学时用多媒体展示航天飞机的快捷和神奇本领,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想象、体悟,从而向学生传授了航天飞机的科学常识,激发了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长大了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语文一课一得教案] 《赶海》


[语文一课一得教案]《赶海》

研究意向:朗读指导的有效性。

平常的教学中,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读书的兴趣不浓,有时自读课文显得漫不经心,齐读声音不够响亮,不能入情入境地读……《赶海》内容浅近,写得十分风趣。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读书的指导上,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赶海的乐趣。如何才能让读书指导有效,这是我最头疼的问题,我想也是大多数语文老师头疼的问题。本节课试着采取一些方法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只想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老师献计献策,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溢课堂。

教学目标:

1、以读为主,感悟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2、采取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充分利用插图,激发学生想像,练习说话。

4、阅读教学中适当渗透一些写作教学的指导。

教学重点:读中感受赶海的乐趣。

教学难点:品词析句,感受作者是怎样将事情写得有趣。

课前播放《大海啊,故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这歌声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海边。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课件:课文插图,配上海浪的声音)

师: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赶海》,和作者一起去享受赶海的乐趣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师配乐范读。同学思考:作者写了赶海的几件趣事。相机板书。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以范读加插话的形式交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师: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老师有个经验,在朗读的时候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像课文中的人物那样想、那样说。比如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老师是这么想、这么读的。(示范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那是暑假里的一天,我闹着要舅舅带我去赶海,舅舅答应了。从“闹”字上你想到了什么?(插话)师:(继续往下读)来到海边,刚巧开始退潮,海水哗哗往下退(插话)从哗哗里感受到了什么?(继续读)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插话)浪花会回头吗?(继续读)我兴奋极了,(插话)我为什么兴奋?我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我开心地大笑,也许会兴奋地大喊一声:“浪花,别走,我来了!”

师:这么一想,再这么一读。你是不是好像也来到了海边,和作者一起追浪花。

2、齐读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自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书就是要这样读,把自己放到课文里去!课文第三自然段写得十分有趣。自己先自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然后把你认为写得有趣的地方多读一读。

2、学习小伙伴抓螃蟹一段。

(1)指名读。

(2)激趣:前不久,我们学校举行过美诗文诵读比赛,今天我们来个“抓螃蟹读书比赛”,评委是在座的各位同学,选手是积极举手要求读书的同学。选手读完后,评委可以现场打分,并说出你评分的理由。你觉得这位同学哪些地方读得好,夸夸他;哪些地方读得不够好,请你提出宝贵的意见,帮帮他。

(3)师生交流。要求读出小伙伴可爱的神态:“努努嘴儿”“哎哟”一声叫起来。螃蟹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的样子。我的惊讶等。

3、学习捉大虾一段。

(1)指名读。

(2)故意将这一段写得精彩的地方改掉。指导学生对比中发现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

师:我将这段文字这样改改,同学们看,行吗?

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原来是一只大虾,它有两条长须,很神气的样子,我伸过手去,只一抓,这大虾就被我抓住了,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3)师生交流。要求说出比喻句很形象地写出了大虾的威武、神气。“只一捏”写出了大虾看似威武实则不堪一击。俘虏、武将借代用得妙,语气词用得妙等。

(4)总结:原来要将一件事写得有趣,用上一些比喻句,动词,语气词,能起到这么妙的作用。我们把体会到的好好读一读,加上动作,带上表情。

(5)同桌之间赛读。读得好,一颗星;很好,两颗星;特别好,三颗星。

4、学习“摸海星”一段。

(1)哪一句话是写我摸海星的?谁找出来了,读一读。

(2)这一段里写了赶海的三件趣事,哪些是详写?哪个是略写?

(3)师:有详有略这才叫会写作文,我们平时的作文也要学习这种写法。

5、学习总写沙滩上的人的活动一句。

(1)沙滩上其他人在干什么呢?第三自然段里有一句话总写赶海的人们的活动,谁找出来了?读一读。

(2)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

(4)说话训练。你能加上你的想象,或者你自己的海边的旅游经历,说一说在海边游玩时最有趣的事。

五、学习结尾部分

(1)

赶海的趣事真是太多了,我们怎么说也说不完.但是,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这时的大海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2)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3)这时,如果你站在海边,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播放夕阳下大海的图片)

(4)是啊.!大海非常的安静非常的美.

(5)用你们柔美的声音轻轻地读第四自然段。

六、男女生对读第一、最后一个自然段,说一说发现了什么?介绍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让我们再一次听听《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感受大海给我们带来的欢乐吧。

生配乐朗读全文,再一次整体感知课文。

参与文本对话 触摸文本灵魂——《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参与文本对话触摸文本灵魂——《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参与文本对话触摸文本灵魂——《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215600]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孙静娅徐维亚

[设计理念]

文本的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语言中有动作,有声音,有色彩,有交错的目光,有可触的肌肤,有流淌的血液,有感情的余温,有民族的灵魂。《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文中的对话中去,在阅读中触摸文本的灵魂。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1、课前反复播放歌曲《红蜻蜓》(小虎队演唱)

2、板书课题,学生随教师书空。

3、指名根据老师提示读课题。

4、简要谈谈读了课题后的感受。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评析: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材,朗读才有正确的方向,学习才会主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故事,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通、读顺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学生认真朗读、思考。

3、检查初读情况: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读得最得意的自然段朗读。

(2)交流: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评析:新课标提倡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本环节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自觉思考、交流读后感受。使每个学生都能各抒己见,读出各自的感悟。]

三、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指名读第一段。从第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2、你捉过蜻蜓吗?能给大家说说吗?(学生自由说)

3、课文中的这群孩子捉了蜻蜓后是怎样处置的呢?课文哪里告诉我们了?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孩子们捉了几只蜻蜓?

这只蜻蜓当时是在谁的手里?

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的吗?从哪里看出?

朗读感悟。

引导学生从“纷纷”一词体会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放飞。

引导学生从两个“放了它”体会孩子们放飞蜻蜓的迫不及待的心情。

4、激起悬念

过渡: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掉呢?关键这里面哪个人起了作用?(陶行知)究竟陶先生和这群孩子谈了些什么?怎样谈的?才使得这些孩子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把捉到的蜻蜓放掉了呢?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找找陶行知先生问了孩子们几个问题,孩子们是怎样回答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喜爱的方式朗读他们的对话,再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阅读、讨论、合作理解,教师参与其中。)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去感受课文中孩子们对待蜻蜓的与众不同,从而产生疑问,然后围绕“放飞”这个中心问题去自主阅读,自我感知,再小组合作研读,既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汇报交流,解读“放飞”情结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研读成果,练习分角色朗读,进行集体交流。

(学生自由表达,练习分角色朗读,教师相机点拨,把握重点。)

2、全班一起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相机作适当的指导。

★“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一段

抓住陶行知说话的内容,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说话的方式进行朗读、体会。

抓住“慈爱、七嘴八舌、抢着、拉着”等词语练习对话分角色朗读。

体会:

A陶先生让孩子们明白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等害虫,是我们的好

朋友。

B从“慈爱”“抚摸”“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中可体会出陶先生说话很和气,从而感知陶行知很爱孩子。

C从陶先生问的两个问题“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体会出陶先生对孩子的尊重爱护,循循善诱。

D从“七嘴八舌”中体会出陶先生和蔼可亲,尊重爱护孩子。

小结:陶先生让孩子们明白了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他又是这样地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孩子们心里很快就觉得应该放飞蜻蜓。

★“蜻蜓尾巴和眼睛特点和功能”一段

抓住陶行知说话的内容,动作,方式进行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各自的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

体会:

A集体交流“眼睛和尾巴的特点和功能”,从而感受蜻蜓的了不起。

交流完成表格(课件演示出表格)

蜻蜓

特点

功能

尾巴

眼睛

B(课件播放蜻蜓有关图片):神奇的尾巴和眼睛。

学生谈谈感受。(体会小小的蜻蜓竟有这么神奇的功能,从而对蜻蜓产生敬佩之情)

C陶先生只是告诉了孩子们蜻蜓的的尾巴和眼睛的知识吗?(不是)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

抓住句末省略号让学生再猜猜、说说陶先生还讲了蜻蜓的哪些知识。

学生交流:

蜻蜓是除害飞行家。

蜻蜓低飞可以告诉我们天气要下雨了。

……

D分角色表演朗读,体会陶行知先生知识的渊博,教育方法的巧妙。

4、总结: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掉,为什么?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是我们的朋友,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很了不起,是出色的除害飞行家,更因为陶先生对孩子的尊重、爱护、循循善诱,用和蔼可亲的语气娓娓道来,让孩子们乐于接受,让他们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要去放飞蜻蜓。

[评析: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一环节的教学,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方式的充分朗读,进入了对话情境,充分体验人物的情感。鼓励学生不断探索、讨论,在自读自悟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和学习的能力。]

五、总结延伸

1、学完全文,我们知道蜻蜓的作用很大,它还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那么,你们知道蜻蜓还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吗?还有哪些昆虫是人类的好朋友?如果看到别人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

2、陶行知先生真不愧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这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3、老师也芟不墩馕淮蠼逃?遥?一拱阉?倒?囊痪浠暗弊魇俏业淖?颐???B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4、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这些故事。

[评析:读、悟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读的形式多样,层次分明。在反复阅读中,感悟知——脑海中呈现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动物与人类的和谐相处的图案;感悟情——心灵中品味语言文字所蕴涵的灵魂。]

参与文本对话 触摸文本灵魂——《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参与文本对话 触摸文本灵魂——《放飞蜻蜓》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参与文本对话触摸文本灵魂——《放飞蜻蜓》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文本的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凝聚着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语言中有动作,有声音,有色彩,有交错的目光,有可触的肌肤,有流淌的血液,有感情的余温,有民族的灵魂。《新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文中的对话中去,在阅读中触摸文本的灵魂。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通过朗读感悟,体会陶行知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1、课前反复播放歌曲《红蜻蜓》(小虎队演唱)

2、板书课题,学生随教师书空。

3、指名根据老师提示读课题。

4、简要谈谈读了课题后的感受。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评析: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材,朗读才有正确的方向,学习才会主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故事,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1)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通、读顺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学生认真朗读、思考。

3、检查初读情况: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选自己最喜欢、读得最得意的自然段朗读。

(2)交流: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评析:新课标提倡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本环节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并自觉思考、交流读后感受。使每个学生都能各抒己见,读出各自的感悟。]

三、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指名读第一段。从第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

2、你捉过蜻蜓吗?能给大家说说吗?(学生自由说)

3、课文中的这群孩子捉了蜻蜓后是怎样处置的呢?课文哪里告诉我们了?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孩子们捉了几只蜻蜓?

这只蜻蜓当时是在谁的手里?

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的吗?从哪里看出?

朗读感悟。

引导学生从“纷纷”一词体会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放飞。

引导学生从两个“放了它”体会孩子们放飞蜻蜓的迫不及待的心情。

4、激起悬念

过渡: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掉呢?关键这里面哪个人起了作用?(陶行知)究竟陶先生和这群孩子谈了些什么?怎样谈的?才使得这些孩子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把捉到的蜻蜓放掉了呢?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找找陶行知先生问了孩子们几个问题,孩子们是怎样回答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你们喜爱的方式朗读他们的对话,再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阅读、讨论、合作理解,教师参与其中。)

[评析: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去感受课文中孩子们对待蜻蜓的与众不同,从而产生疑问,然后围绕“放飞”这个中心问题去自主阅读,自我感知,再小组合作研读,既给予了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汇报交流,解读“放飞”情结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研读成果,练习分角色朗读,进行集体交流。

(学生自由表达,练习分角色朗读,教师相机点拨,把握重点。)

2、全班一起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相机作适当的指导。

★“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一段

抓住陶行知说话的内容,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说话的方式进行朗读、体会。

抓住“慈爱、七嘴八舌、抢着、拉着”等词语练习对话分角色朗读。

体会:

A陶先生让孩子们明白了蜻蜓吃苍蝇、蚊子、孑孓等害虫,是我们的好

朋友。

B从“慈爱”“抚摸”“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中可体会出陶先生说话很和气,从而感知陶行知很爱孩子。

C从陶先生问的两个问题“翠贞,你知道蜻蜓吃什么吗?”“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体会出陶先生对孩子的尊重爱护,循循善诱。

D从“七嘴八舌”中体会出陶先生和蔼可亲,尊重爱护孩子。

小结:陶先生让孩子们明白了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他又是这样地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孩子们心里很快就觉得应该放飞蜻蜓。

★“蜻蜓尾巴和眼睛特点和功能”一段

抓住陶行知说话的内容,动作,方式进行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各自的语气练习分角色朗读。

体会:

A集体交流“眼睛和尾巴的特点和功能”,从而感受蜻蜓的了不起。

交流完成表格(课件演示出表格)

蜻蜓

特点

功能

尾巴

眼睛

B(课件播放蜻蜓有关图片):神奇的尾巴和眼睛。

学生谈谈感受。(体会小小的蜻蜓竟有这么神奇的功能,从而对蜻蜓产生敬佩之情)

C陶先生只是告诉了孩子们蜻蜓的的尾巴和眼睛的知识吗?(不是)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

抓住句末省略号让学生再猜猜、说说陶先生还讲了蜻蜓的哪些知识。

学生交流:

蜻蜓是除害飞行家。

蜻蜓低飞可以告诉我们天气要下雨了。

……

D分角色表演朗读,体会陶行知先生知识的渊博,教育方法的巧妙。

4、总结: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掉,为什么?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是我们的朋友,是因为陶先生让他们明白了蜻蜓很了不起,是出色的除害飞行家,更因为陶先生对孩子的尊重、爱护、循循善诱,用和蔼可亲的语气娓娓道来,让孩子们乐于接受,让他们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要去放飞蜻蜓。

[评析: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一环节的教学,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方式的充分朗读,进入了对话情境,充分体验人物的情感。鼓励学生不断探索、讨论,在自读自悟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和学习的能力。]

五、总结延伸

1、学完全文,我们知道蜻蜓的作用很大,它还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那么,你们知道蜻蜓还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吗?还有哪些昆虫是人类的好朋友?如果看到别人伤害动物的行为,你会怎么办?

2、陶行知先生真不愧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这样的一位老师,你喜欢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3、老师也芟不墩馕淮蠼逃?遥?一拱阉?倒?囊痪浠暗弊魇俏业淖?颐?B>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4、陶行知先生教育孩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这些故事。

[评析:读、悟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读的形式多样,层次分明。在反复阅读中,感悟知——脑海中呈现出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动物与人类的和谐相处的图案;感悟情——心灵中品味语言文字所蕴涵的灵魂。]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雨点》教学一得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雨点》教学一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今天教了一首句式整齐、韵律感强的诗歌《雨点》,这是一首很富童趣的诗歌。“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这课的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雨点落进不同地方会有不同表现?于是指导学生看图:“你们说小雨点在这里能睡好觉吗?”学生恍然大悟,有的说:“雨点会被海水冲走的。”有的说:“这大海当床也太大了啊,再说这么多浪花在不停地翻动,这么不平的床谁睡得好啊,不行!”有的说:“我知道啦,雨点只能睡在池塘里,因为池塘里水少,睡着很舒服!”我又启发:“那雨点能够在小溪里跑吗?”“不行,不行。”学生抢着说:“小雨点在小溪那么小的地方跑会撞头的。”

“雨点只能够像人们散步一样,慢慢地走!”看到学生能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我欣慰地笑了:“是啊,其实写这首诗的作者真聪明,因为小溪的水流动跟江河的水流动的速度不一样,所以他用了散步和奔跑两个词。学生很轻松的理解了这几句话,达到了本课的要求。

发挥媒体优势 优化课堂教学——《航天飞机》教后一得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发挥媒体优势 优化课堂教学——《航天飞机》教后一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引进,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语言课堂教学显得新颖、生动、直观,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达到促进学生表达能力提高的目的。下面,我就谈谈执教《航天飞机》后的几点体会:

一、直观形象,有利于解词析句。

苏教版第五册《航天飞机》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一会儿俯冲,一会儿爬升,一会儿翻筋斗,觉得很得意。“得意”一词,真有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而飞机的“得意”是具体通过“俯冲、爬升、翻筋斗”这些动作表现出来的。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飞机洋洋自得的样子,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具体步骤如下:1、在屏幕上出现一架普通的飞机,他面带微笑,背景是蓝蓝的天空。2、反复演示飞机的三种不同动作:俯冲、爬升、翻筋斗。3、让学生说说“你觉得这架飞机当时自我感觉怎么样?“学生从直观、形象的画面中感知了俯冲、爬升、翻筋斗”,,同时体会到了飞机的“得意”。教师不必多费口舌,繁琐讲解,学生便眼见为实。

二、动画效果,有利于突破难点。

《航天飞机》一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航天飞机的样子,体会它速度快,作用大的特点。为此,我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动画效果:

难点一:掌握航天飞机的样子。

现在的学生,对动画片中变形金刚之类神奇莫测的拼装组合特别好奇,特别感兴趣。针对这点,我采用拼装组合的动态显示,先在屏幕上展现一架航天飞机的身体,再把“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逐部分装上去,随着三声“咔嚓”声,学生对航天飞机的样子便一目了然。这又为接下来复述课文的重点做了铺垫。事实证明,学生个个争相复述,且正确率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难点二:感受航天飞机的飞行速度快。

课文为了说明航天飞机的飞行速度快,列了具体的数据“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他只需要飞行七分钟,而你却要四个多小时呢!”“东海之滨”和“帕尔米高原”到底在中国的什么位置,距离有多远?并不是教师一句“一个在东边,一个在西边,相距4000公里”能说得清的。学生头脑中没有具体的地理位置,听了还是一团雾水,而不清楚这一点,又怎能体会航天飞机的飞行速度快,是普通飞机的几十倍。为此,我先在屏幕上出示一张中国的版图----图上用醒目的员点点出这两个地方的具体位置,并标上地名,用一条直线连接两地。学生一看,哎呀,原来“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几乎穿越了整个中国,真是太遥远了。在此基础上,显示两架飞机------一架航天飞机,一架普通飞机,同时从东海之滨起飞,航天飞机转眼便遥遥领先于普通飞机。这一动态效果,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航天飞机无法想象的飞行速度。

难点三:体会航天飞机的作用大。

在介绍航天飞机的作用时,课文中出现了这句话“他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释放”和“回收”卫星,大部分学生都能没能亲眼目睹。这回,教师就让他们在上通过多媒体领略一番:航天飞机缓缓从机身放出卫星又收回卫星。随着几声惊呼,学生对航天飞机神奇本领的叹服写满了脸上。

三、入情入境,有利于感情朗读。

多媒体能为学生朗读创设良好的氛围------生动有趣的画面,和谐摹声的配乐,再加上教师娓娓道来的导语,都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情感。朗读,有感情的诵读,反复感知课文内容,加深理解,使学生从有感情的朗读所创设的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去受到审美素质教育。如指导《航天飞机》第一自然段时,先显示飞机在蓝天做着各种动作的画面,再配以飞机飞行时独特的声响。在隆隆的乐声中,师述:“你们现在就是这架在天空自由自在飞翔的飞机,请把当时洋洋自得的感觉读出来,好吗?”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完成了角色的转换,朗读时那悠然自得的神情,俨然是一架架得意的小飞机。

四、开阔视野,有利于激发志趣。

我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增加信息量,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依靠计算机,就能把与语文教学中相关的资料和图片事先保存好,等需要时再显示给学生看。如教学《航天飞机》,在学完课文后,教师可给学生看一些航天科技方面的图片和资料,同时鼓励学生今后多读科普读物,自己搜集资料。从而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的志趣。

一课一得——咏华山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谈话:小朋友们喜欢学古诗吗?能背一首给大家听听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咏华山,请小朋友们把手拿出来,和老师一起来写这个字。分析:如何记住这个字?指导描红“华”

指导读准“咏”、“华(hua)”;

课题中提到一座山,你知道是什么山吗?

告诉学生题目是两个词:咏华山

3、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咏”是什么意思?华山在哪里?华山怎么样?这首诗是谁写的?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4、哪些问题能自己解决的?

这首诗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个七岁的孩子写的,他的名字叫寇准(板书:宋寇准);

师:华山,人们称它为“西岳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大高山之一,在陕西省华阴市境内。“自古华山一条路”,惊险无比(PP.1—出示华山远景图)。至于其它的问题,如华山怎么样?诗的意思是什么?相信我们经过认真地读书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

1、现在我们要出发去华山了,在去华山的路上有不少困难呢!首先我们要闯第一关:字词关。

(1)出示生字词语(PP.2—出示本课带汉语拼音生字词语):

(2)哪位同学来当当小老师。(“我提醒大家”“大家跟我读”)

后鼻音—顶称前鼻音—难禁吟

翘舌音—称平舌音—颂赞自(读对了大家一起跟读两遍)

(3)拼音朋友都回去休息了,现在你能读准这些词吗?去掉拼音开火车读、齐读。

2、生字词读准了,现在请小朋友把生字词朋友带入课文中,读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尽量把句子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听到小朋友们都在认真地读书,杨老师也想读呢?大家欢不欢迎?但是杨老师有一个要求,大家要在杨老师读书时认真听并且把这篇课文的小节号标好。

4、出示标好的小节号,告诉学生有4个小节。

5、请四个同学分段读课文,指导评议:谁的字音读得准,句子读得通顺?(以表扬为主,声音,字音,流利)

6、请小朋友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交流并板书:高。

三、细读课文,解决疑问。

1、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华山的“高”呢?请大家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句子表现了华山的高呢?

2、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出示有关句子,指导理解、朗读这些句子。

(1)、(PP.3—出示表示华山高的句子之一)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你感觉到了什么?

根据回答板书简笔画并指导朗读。(远远近近的山都一点点矮,华山像个巨人一样;华山高得都能碰到蓝天了)

谁来读读这个句子?(读出华山的高指明读,齐读)

(2)、(PP.4—出示表示华山高的句子之二)

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指导讨论:这句话为什么能说明华山高呢?

指导看书上的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平时我们看太阳、云有什么感觉?现在站在华山顶上,又是什么感觉呢?

根据回答板书简笔画并指导朗读。(男生读,女生读)

(3)、指导齐读以上两句话,用自己的话说说华山给你的感受。(高)

(PP.5—出示表示华山高的句子之三)

指导理解“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了山顶。”“啊!华山真高哇!”

师述:登上这又高又险的华山真不容易呀!

根据回答板书简笔画并指导朗读。(小组读,齐读)

3、小结:刚才我们是跟着寇准和他的先生去登华山的,现在,你们自己也去爬一爬华山。(PP.6—出示表示华山高的四个句子)

(1)引读“我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了山顶。”,现在我们好不容易来到了华山顶上,我们会看到些什么呢?想说些什么呢?

是啊,华山实在太高了,华山上的景色太优美了,杨老师希望能通过小朋友的朗读让我感觉到华山的高,华山的美。(读四个表示华山高的句子,指名读,齐读)

4、小结学习情况:刚才我们通过读读书、看看图、想一想、说一说等方法,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华山在哪里?华山怎么样?这首诗是谁写的?)小朋友们非常了不起。

5、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真正的华山看一看?(PP.7切换“华山风光”)

师述:同学们被华山的风景迷住了,都看得很入神。还有些小朋友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有的还做着手势,这就是“情不自禁”呀!寇准也和大家一样,他也情不自禁地赞叹起华山来,大家来看他写的这首《咏华山》诗。

6、出示古诗(PP.8—出示古诗《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指名读,齐读)

至于这首诗的意思我们下一节课再来解决。

四、复习生字词,指导书写部分生字。

1、读词语。(带读、去拼音开火车等多种形式)

(PP.9—带汉语拼音的生字词语)

(PP.10—去汉语拼音的生字词语)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与齐称

3、指导学生看笔顺图后自己记忆生字并交流记忆方法。(分小组)

4、重点指导:

与:与的第二笔是什么?(PP11—与)

齐:出示“生字小病人”,(小黑板)

称:这个字我们可以如何来记?换偏旁“你”(PP12——称)

5、学生提出需要老师指导摆好间架结构的字,教师范写。

6、学生在书上练习描红生字

7、反馈。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一得


学习了寓言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和孩子们一起认识了两种不同性格的松树。小松树的不明事理、骄傲自满和大松树的执著冷静,不与他人斤斤计较的性格。这篇课文很简单,读起来也很流畅。那怎样让小朋友来了解这两种松树呢?新课程创导的是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为了适应新课程的理念,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在读中感悟,在他们在文本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理解的基础上表演,以演再次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这篇课文有不少对话,教学中我就抓住对话,展开想象,体会人物当时的神态、心理活动。从而来理解文本的寓意。如在多次朗读小松树的话时,提出“读了小松树的话,给你什么印象。”“骄傲”“得意”。这时,我连忙追问:“你是从哪个词或哪个字上看出来的?”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朗读起来就很有感情。在感悟大松树的表情时,我又是这样设计的:“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大松树,你听了小松树的话,你有什么感受呢?”“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呢?”把课文与我们的平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很乐意去探求答案,学习起来也比较轻松。就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易如反掌的理解大松树当时的感受。在理解风伯伯的话时,我也是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感悟。就这样,在既熟读课文又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演这个故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参与——谈《桌椅的对话》教学一得》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