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4

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历史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高三年《岳麓版历史选修I》第5课明治维新第一轮复习教学案

第5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

A、课标、教学目标、考纲

(一)课标要求: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二)高考考纲:明治维新(福建高考《考试说明》)

——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过程和内容、历史地位(全国《考纲》)

(三)教学目标(福建《教学要求》)

1.知道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和幕府统治的内外危机。

(1)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的激化、民族危机的加深等方面

(2)分析闭关锁国政策给日本带来的影响,说明日民族求变自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概述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建立,明治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1)武装倒幕消除了阻碍改革的反对派势力,成为开展明治维新的前提。

(2)按“废旧”和“布新”,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列表归纳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3)联系欧美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不同形式,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推动日本近代化的作用,认识其局限性。

(1)从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近代化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对日本近代化所起的全面有效的推动作用,维新后日本国力发展,体会孙中山“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深刻含义。

(2)结合近现代史上日本对外扩张的史实,认识明治维新留下的浓厚的封建军事色彩的局限性,树立和平崛起的发展观。

B、教学重点:德川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社会状况及危机;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1889年日本宪法制订的背景、内容;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对外侵略扩张的过程。

C、教学难点:日本由锁国走向开国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及其特点;1889年日本宪法的特点、影响。

D、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和师生讨论相结合(课时安排:3课时)

E、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十九世纪后半期,继欧洲和美洲资产阶级革命后,亚洲的日本也出现了一次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全面革新运动即“明治维新”。

(B)讲授新课

一、历史背景、原因、条件

(一)幕府统治的危机(德川;江户1603~1869年)

——封建统治基础开始动摇(内忧外患)

1、内忧:幕府成为众矢之的:19世纪以后,社会各阶层对幕府强烈不满

——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

(1)政治上,四民不等导致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幕府对内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顽固坚持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经济和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①天皇: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没有实权

②将军:掌握国政实权,是最大的封建主,最高统治者,把领地分封给藩主

③大名:藩主效忠将军,结成幕藩体制

④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

——各等级内部又划分出许多阶层,身分等级世代相继

1)武士阶级:是统治阶级,包括将军、大名、武士

2)农民、工商业者:受压迫剥削

2)改革力量形成:中下级武士(领导)、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

——中下级武士穷困潦倒,从幕府统治的基础转变成反幕府统治的力量,有变革体制的强烈愿望,成为明治维新的领导者

(2)经济上,采取重农抑商政策

——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发展,造成了近代日本的落后

①土地归将军、藩主等领主所有

②农民承担沉重的租税负担

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和发展: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

1)商品经济的发展

——出现了经营手工工场的富裕农民和商人

2)引起了日本社会阶级结构和封建等级秩序的变化

——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基础

④严格限制商业活动和手工工场的规模,对工商业者采取歧视态度

1)实行商品专卖,设立关卡、恣意没收工商业者财产

2)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造成了近代日本的落后。

(3)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使日落后于世界发展大趋势

①禁止日本人出海(为维护幕府封建统治)

②只允许荷兰等国的商船在长崎一地从事有限的贸易

2、外患:黑船来航的冲击(1853年)

——欧美列强的侵略,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1)情况

①培理叩关:1853年,率美舰以武力打开日大门

②幕府被迫开国:与美、英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承认开港通商、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

(2)影响:日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引起整个日本社会危机的进一步加剧

①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积极辅佐藩主,探寻救亡图存之路

②吉田松阴等人主张对内广开言路,改革幕政,对外通过开国,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维护民族独立

③产生从锁国到开国的思想转变

④激化了日本社会的内部矛盾

(3)幕府的高压政策:激化了日本社会的内部矛盾

——有志之士通过幕府改革来挽救民族危机的希望破灭

①竭力维持旧的统治秩序

②镇压要求改革的有志之士:处死、禁闭、流放多人

3、武装倒幕运动的成功:建立明治新政府(因幕府的镇压觉醒)

——部分下级武士形成改革派,公开反对幕府从统治阶层中分化出来

(1)主张:“尊王攘夷”“王政复古”“大政奉还”

①对内:用天皇亲政取代幕府统治,抨击幕府篡权,

②对外:要求废除幕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驱逐侵略者

(2)确定武装倒幕方针:胜因

①依靠自己的力量,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新政权,向西方学习

——目的明确,要求富国强兵

②逐渐控制了长州、萨摩等藩的政权

——采取割据富强的策略,努力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

③长州藩打破传统的身分制,得到下层民众的支持

——建立了主要由农民和商人子弟组成的武装力量

④发动京都政变,成立以天皇为中心的新政府

——利用年轻的天皇倒幕,在政治上有一定的优势

(3)彻底消灭幕府势力:经一年多的内战

——结束德川幕府统治

①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长州藩成大本营]

②农民和市民暴动,极大地支持、推动了倒幕运动的发展

4、目的:颁布《五条誓文》作为施政纲领,决心改革

——核心: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机,实现近代化

(1)政治: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

(2)经济:积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建立资本主义新经济,解决政府面临的财政困难

(3)对外:摆脱外来压迫

(4)总体: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

二、过程、内容、措施、情况

——从明治政府建立(1868年)到《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1889年)

措施作用

政治[核心:政体改革]①废藩置县,废除藩国

②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

③实行了政治体制改革,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①明治政府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统一,为进一步推行改革奠定了基础。但改革后,实际上形成了藩阀专制,引发了运动,政府被迫进一步进行政体改革。

②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确立了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但实际上依然实行专制统治,藩阀以天皇的名义掌握着政权。

经济(核心:殖产兴业)①实行土地改革,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地主土地所有制,承认

②殖产兴业的重点是由国家兴办军用工业和重工业,还致力于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③派遣使节团出访欧美,学习西方经验,推进殖产兴业

④突出国企的示范作用,通过创办

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并通过廉价出售的方式扶植私人企业,推动民用企业的兴起

⑤重视科技和人才,聘请专家,派遣留学生,设立了东京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①这种土地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对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料和劳动力,但是,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农民生活贫困,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了的发展。

②殖产兴业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19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文化(核心:文明开化)①改革教育制度,确定了国民皆学

的方针

②介绍西学,掀起了传播启蒙思想

的热潮

③重视传播,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④改变社会习俗,提倡衣食住行的欧洲化①教育改革打破了身份等级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②吸收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习俗,改变了落后愚昧;打击了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东方伏尔泰”福泽谕吉影响巨大,是日本启蒙运动的旗手

1.政治:废除旧体制:

——确立了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新体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废除割据状态的藩国,设置都、道、府、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的直接管辖之下

①对各藩大名,明治政府采取了优抚政策,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②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项措施顺利施行,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2)实行“四民平等”:取消封建等级身分制和武士特权

(3)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

2.经济,殖产兴业:

——利用政府力量发展新经济,大力促进工业化,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1)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

(2)接收幕府和各藩的军事工厂以及矿山

(3)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加以改造,使用蒸汽动力,提高日的生产力水平

——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

(4)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5)土地改革: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6)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兴建了大批近代企业

(7)扶植私人企业:低价转售国营工厂给私人资本家

①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

②建立了许多资本主义企业

——至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8)大力拓展海外市场,积极发展国内市场。

——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掀起工业革命的热潮(19C80年代中期开始)

3.倡导“文明开化”

——大力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1)生活习俗西化:大力引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

①努力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习俗:掀起学习西方高潮

——实行全盘欧化:采用西方历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

②出现追逐西方文明的皮毛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

(2)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提高国民的素质,进行教育改革

①实行义务教育,教学内容增加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

——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②确定“国民皆学”的方针:

——打破传统的身分等级制度,取得显著成果

③实行“求知识于世界”的开放政策:号召人们向西方学习,向文明进军

——大量介绍西方情况和各种学说,掀起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

④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

(3)大力培养本国人才:成为日本推进工业化的重要科技力量

①设立东京大学等高等教育机构

②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

(4)发展新闻出版事业:兴办报社、翻译出版西方著作

——让更多日本国民了解西方文明

4.军事:建立新军队

——加强国家军事国防力量,取消旧军制,建立新军制

(1)1873年,颁布《征兵令》,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仿照欧美组建一支常备军。

(2)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引进新式武器。

(3)设立现代化军工企业,仿制先进武器以作保障;

(4)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新组建的日本军队与英、美等国不同之处在于:

①由军部指挥:只向天皇负责,称为“皇军”,不受内阁干涉,要求军人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

②所有的军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

——强调“忠君”、“尚武”等精神,从开始就保留了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色彩,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核心力量

三、评价、影响、历史地位:

——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资本主义)的道路

(一)作用、意义(积极)崛起为东方强国

——促进了日本社会发展:使日本的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

(1)经济: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增强了国力

——到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已经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①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掀起了工业革命热潮

——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以钢铁和机器制造为代表的重工业迅速发展

——初步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工业化的历程)

(2)政治:建立了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政治体制

——实行君主立宪制,开始了民主化的历程

①结束了封建割据状态,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民族国家

——有力地推动了各项改革措施的颁布和实施。

②在自由民权运动推动下,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1)颁布了近代亚洲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2)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天皇的权利得到加强,内阁只对天皇负责

(3)军事:大大增强了军事力量

——建立了现代化军队

(4)文教:文明开化(西学东渐的历程)

①打破了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传统文化和习俗

②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传播,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5)对外:日本摆脱了沦为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国力不断增强,跻身于世界强国行列,1911年废除了全部不平等条约。

①是东方国家中,受到西方冲击后,经过改革,成功启动近代化的典型

——为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提供了重要的启迪和经验

②亚洲一些邻国纷纷仿效日本,进行变革

(二)历史局限性(消极)

——踏上对外扩张之路,导致日本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之一

1、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1)经济上: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造成农民生活贫困,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了工业的发展

(2)国际:军国主义发展,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狭隘的民族主义,导致日本吞并琉球,征服朝鲜、侵略中国,挑起二战

①为取得海外市场的目标和军国主义传统相结合

——推动日本加入欧美国家瓜分和争夺殖民地的行列

②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扩张

——改革的局限导致日本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战争的罪魁祸首。

(3)政治上:藩阀长期垄断政权,掌权多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阶层

——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

(4)文化:藩阀推行的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根深蒂固

四、胜因:成功原因

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②倒幕派实力较强:推翻了幕府统治

③倒幕派建新政权后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

——明治政府实行全面有效的措施

④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D)课堂练习:课后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

(E)课后作业及答案:课后自我测评

一、课内思考题:

1.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主要是担心各藩通过对外贸易强大起来,这和中国清朝锁国有何不同?

答:幕府实行的锁国政策主要是为了维护幕府统治。中国清朝的锁国是认为天朝大国对外无需求。

2.看一看,出岛设置了几条对外通路?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一条。德川幕府只允许在长崎一地开一条对外通路与荷兰等国通商。

3.想一想,倒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1)目的明确,要求富国强兵,又打破身份制,得到下层民众的支持。

(2)利用年轻的无皇倒幕,在政治上有一定优势。

4.日本人的姓氏反映了什么历史变迁?

答:从幕府统治时期,普通百姓身份低下,没有姓氏。明治政府废除身份制后百姓才有了姓氏,说明明治改革取消了等级身份。

5.国营企业富冈缫丝厂和江户时代的手工工厂有何不同?

答:手工工厂规模小,为家庭作坊式的。

国营企业富冈缫丝厂则是集中的,规模比较大的,采用先进技术生产。

6.当时,有人认为开设国会为时尚早,因为日本人尚未完全开化,不学无智,由民选议会讨论决定国家大事无异于缘木求鱼。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答:这种观点有点保守,开设国会也是民权运动的要求。但从日本历史看,觉悟的知识分子只是少数。

7.你认为近代化取得成功的国家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和对待邻国。

答:将本民族置于世界民族之林,保持与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

二、阅读与思考

答:(1)可以看出明治年间东京已经有近代工厂的兴建、大农业机具的使用,铁路交通和轮船通航,电报邮政的运营,引进西方教育制度以及鼓励穿西服、吃西餐、建洋房、理发等。

(2)明治维新时欧洲已进人工业资本主义时代,亚洲却仍处于落后状态。日本向西方学习,力图摆脱贫困,但又向西方列强一样侵略中、朝等国。明治维新正是按福泽喻吉的思路进行的,所以他的书像被印在日元上。

三、解析与探究

答:日本明治维新采取的是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同时并举,多层次的摄取方法,形成了一个全方位摄取外来文明的机制,从而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但是,在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日本人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尤其在接触的初期,表现了恐惧、不解、憎恨等态度。站在自己文化历史的立场去观察外来文化,包容和客观是应该培养的研究文化与文化交流的态度。

四、自我测评

1、答:(1)

①第一条是为了稳定大名、公卿,便于建立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第二条强调上下一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

③第三条是废除等级身份制。

④第四条是暗示放弃攘夷口号,要与外国交往。

⑤第五条是要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

(2)对这两种观点,孰对孰非并不能简单评价,而应该仔细分析;,没有政府的扶植日本的私人资本业会很快发展。政府的资本来源于对外侵略所得,这正是日本发展近代工业的特点

(3)

议会(协赞天皇行使立法权)

天皇(总揽统治权)内阁(对天皇负责,成员由天皇任免)

军队统率权

五、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1、D2、A3、D4、C5、B6、C7、D8、D

1、.明治维新中改革封建土地制度的措施是(D)

A、土地国有化,统一征收地税B、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拍卖土地

C、国家租赁土地,建立私人农场D、承认土地私有

2、明治维新前,公开反对幕府的改革派的大本营是(A)

A、长洲藩B、萨摩藩C、土佐藩D、肥前藩

3、日本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D)

A、改革建立了民主共和国B、资产阶级是改革的领导者

C、改革废除了封建身份适度D、改革发展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4、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相比,其相同的历史条件是( C )

A、外国资本主义入侵B、借鉴别国受辱教训

C、经济落后于西欧国家D、当权者腐朽与无能

5、近代日本从锁国到开国的思想转变中,哪些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 B )

①洋学的传播 ②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 ③形成改革派 ④黑船来航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6、日本掀起工业革命热潮始于何时( C )

A、19世纪60年代B、19世纪70年代

C、19世纪8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

7、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的近代天皇制度政治体制的标志是( D )

A、幕府统治被推翻 B、明治维新开始

C、明治维新其间自由民权运动掀起D、《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

8、明治政府视为推动近代化关键所在的是( D )

A、工业发展B、废除割据状态C、新闻出版事业D、教育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柏利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唯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和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的时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

材料二: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的文物制度为使命,寻访了欧美各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邮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各国调查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开设的内务省,以劝业为中心,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厂,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植民业的政策。

材料三: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有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用的外国专家,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许多潜在的盟友”指的是日本社会中的哪些人?长州和萨摩两藩主学习西方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答:倒幕派等主张学习西方的维新人士。直接目的是富国强兵,振兴日本民族,摆脱外来侵略。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提炼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情况。

答:政府派团赴西方进行有效的实地考察;政府部门鼓励、推动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有选择、有侧重的向西方不同的国家学习;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起步快;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人才;直接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未全盘西化,以神道确立对天皇的崇拜。

(3)指出明治时代的日本西化给日本社会带来的重大影响。

答:推动了日本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改变了落后状态,为日本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创造了条件;为日本对外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夫以战为主者,镇国之说,以和为主者,航海通商之策。以国家大计言之,欲先发展宏图而驭四夷,非航海通商又何以为之耶?如仍闭关锁国,坐以待之,则势屈国缩,非又如何待也。

材料二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

材料三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应该骤然强搬硬套,吸收外国文明……当取则取,当舍则舍,这样才能调和适宜。

——以上材料均摘自《日本政治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主张,有何意义?

答:提出要实行开放政策,发展工商业。批判了闭关锁国主张,顺应了历史潮流,具有进步意义。

(2)材料二的思想对材料一来说,有何继承和发展?这种主张是从什么事件以后开始的?

答:继承材料一的对外开放思想,但提出了不能被动接受,应该走出去,主动选择西方文明为我所用。明治维新。

(3)材料二、三在对待外国文明上的主张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答:学习西方要结合本国实际,不能全盘西化。这对我们今天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仍有启迪作用。

F、探究过程

(A)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点

(一)相同:都是统治阶级领导的由上而下的改革

(1)都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目的都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统治

(2)都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都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

(3)都开始了近代教育制度

(4)都维护了封建专制

(二)不同:

(1)日本既进行经济改革又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中国就“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较弱,日本的较强。

(3)结果不同,洋务运动给慈禧太后废除了,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

(4)日本是踏踏实实的刻苦学习迎头赶上

——洋务运动则是委手委脚,连自己传统都没勇气打破,是不会成功的

(5)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中的开明地主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所进行的一场旨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向西方学习的运动。这场运动未能使清政府富强起来,原因是这场运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但是在客观上洋务运动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如:促进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于外国的经济入侵起到过一定的抵制作用。中央的代表是恭亲王奕钦地方代表是李鸿章等。

(6)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推翻幕府统治之后为了改变日本落后的状况使日本免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险由明治天皇所进的一场改革,改革涉及到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允许土地买卖,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等方面。最终使日本摆脱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使日本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是不久之后就迅速走上殖民扩张的到路。这和这场改革的不彻底性有关换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1、主要内容的异同:

(1)洋: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海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2)明: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经济方面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军事改革和文明开化政策。

(3)差异:中国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未引进先进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日本:不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还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制度。

2、结果的异同:甲午战争可以证明

(1)洋: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2)明: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

3、原因:

(1)经济原因:中日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

(2)政治原因:中日两国统治者阶级基础不同

(B)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异同比较成败原因分析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日本不仅引进西方技术,更引进西方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中国仅仅是引进技术。中国尽管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在一定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从根本来讲,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上层建筑是要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此,中国的戊戌变法最终会失败。而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它从根本上改造了日本社会。这最终导致两国大相径庭的结果。

1、社会背景不同:

①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的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②中国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危机严重中外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2、时代背景

①国内:

1)明治维新: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

2)戊戌变法: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守旧势力很强大

②国际:

1)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2)戊戌变法:发生在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3、领导力量不同

①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②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③领导者:

(1)明治维新:是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

(2)戊戌变法:是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④参加者:

(1)明治维新: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

(2)戊戌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4、政策措施不同:

①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1)政治方面:

1)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戊戌变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2)经济方面:

1)明治维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企业

2)戊戌变法: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3)社会生活方面

1)明治维新: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2)戊戌变法: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4)军事方面

1)明治维新: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军队

2)戊戌变法: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5、国际环境不同:

(1)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2)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6、思想文化传统不同:

(1)日本明治维新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2)中国儒家思想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7、结果的不同:

(1)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逐渐使日本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

(2)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外势力更加紧密的勾结在一起,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8、小结: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1)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1)封建危机严重(2)中外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领导力量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具体措施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推行。

国际环境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思想文化传统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扩展阅读

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

(一)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倒幕前的日本的封建统治阶级;改革力量的出现;美国首先打开日本的大门;倒幕力量的形成;德川幕府被推翻;明治维新

2.思想教育目标:

①国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入侵,造成了日本幕府封建统治的严重危机,倒幕运动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建立了明治天皇政府。

②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划时代的资阶改革运动,它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3.能力培养目标:

①分析倒幕运动前日本改革力量的形成,帮助学生掌握从生产关系变化入手,正确认识新旧社会交替时阶级关系变动的科学方法。

②论述明治维新对日本历史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既有重点又能全面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意义

2.难点: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引起的日本社会的深刻变化和对明治维新的评价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法,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日本和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古代史部分,我们曾经讲过:1192年,日本进入了什么时期?

[导入新课]统治日本将近700年的封建幕府,终于在1868年被推翻了,这一事件在历史上称为“明治维新”。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是怎样的呢?

[讲授新课]

一、倒幕前的日本(板)

19C中期,日本还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朝延设在京都,但实权掌握在将军德川庆喜手中,将军的政府设在江户(今天的东京),称幕府。德川家族就占有全国土地的1/4,将军以下有大名,全国共有260个,大名的领地叫藩,为了加强对大名的控制,规定大名须隔年到江户参观,侍奉将军一年,妻子儿女留作人质,常住江户。将军和大名有自己的家臣——武士,全国有200万人左右,所以说:“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的统治阶级。

占日本人口80%的是农民,幕府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德川幕府主张将农民置于不死不活的境地,“不要让他们困难,也不要让他们自由,就是对农民的慈祥”。农民世世代代被束缚在土地上,他们终年辛苦,却要将收获物的一半以上交给封建领主,还要担负名目繁多的苛税和徭役。统治者公然声言:“农民象芝麻,越榨越出油”。正是由于这样,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另外,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属于封建等级的下层,也受到幕府的歧视和压制。

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在日本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当时全国雇工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有三、四百家,有的手工工场雇工达一百多人,大阪、京都等城市成为商业中心,一些商人和高利贷者还在农村把农民抵押而过期无力赎取的土地据为己有,并召幕农民开垦土地,成为新兴地主。由于封建经济的衰败,大名、武士生活水平下降,一些大名、武士开始经商。总之,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成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他们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取得政治上的统治权,而一些大名和武士日益资产阶级化,由原先封建统治的支柱变成了反对幕府的一支力量。可见,封建的幕府已成为日本社会的众矢之的了。

日本除了内忧,还有外患。长期以来,统治日本的幕府推行锁国的政策,日本各藩不必向中央政府请示,可以随意击沉一切有登陆日本企图的外国战舰。19C中叶,西方列强打开亚洲许多国家的大门,中国首当其冲地遭到资本主义的侵略。同学们思考一下,184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不久,西方列强也敲响了日本的大门。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闯入日本浦贺港。第二年,它第一个强迫幕府签订了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在这以后,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依仗着军舰和大炮的威力,先后迫使幕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的入侵,激化了日本人民和以幕府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苦难深重的日本人民对幕府的统治更不满。内因和外因结合,造成了幕府统治危机的总爆发。

二、倒幕运动(板)

早在1837年,下级武士出身的大盐平八朗,在大阪发动武装起义,反对幕府的暴政,有几百人参加。尽管在一天之内被镇压下去,这次起义成为打倒幕府统治的一个信号。从60年代中开始,日本人民掀起了斗争的高潮。在这一过程中,日本西南部的长州、萨摩、土佐、肥前四藩中的下级武士,迅速扩大实力,成为日本资产阶级和倒幕的主要力量。

1867年,倒幕派加紧在宫延活动,联络一些权贵,争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持,获得讨幕密诏。陷于孤立境地的德川庆喜见势不妙,立即采取了以守为攻的政策略,辞去将军的职务,“奉还大政”于天皇,妄图以此来分化瓦解倒幕派,等待时机,卷土重来。1868年初,德川庆喜潜出京都,逃往大阪,集结兵力,待机反扑,于是一场公开的内战爆发了。在京都附近的伏见、鸟羽一带,倒幕军与政府军展开了决战。这场战役,幕府军队全线溃败,倒幕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倒幕军乘胜追击,直逼江户,德川庆喜被迫投降。这样,日本最后一个封建幕府政权被推翻了。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从京都迁往东京,并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改革。

三、明治维新(板)

(P161大字)明治维新是日本天皇政府自1868年开始实行的一场资阶改革运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在政治上,“废藩置县”,取消大名对各藩的统治权,打破了国内封建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国家的统一;②在经济上,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实际上是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还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积极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由于明治维新的领导权掌握在地主资阶的代表武士集团的手中,作为幕府统治的支柱,他们同封建势力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起以天皇为中心的地主资阶专政。同时,也由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间较晚,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占有殖民地等都落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后面,强迫日本的地主资产阶级特别狂热地运用对外侵略、掠夺和杀戳的血腥手段,来补充本国财政资本的不足。

[巩固小结]

本节课主要掌握一主题三方面:一个主题,就是明治维新。三个方面是指:产生明治维新的国内外因素;打倒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明治维新及其对日本社会构成的影响。明治维新是在日本的封建制度日趋瓦解、民族危机沉重的背景下发生的,明治维新又是地主资阶为代表的倒幕力量通过军事手段摧毁幕府统治、建立新政府而实现的。明治维新不仅使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渐转变成资本主义国家,而且摆脱了民族危机,很快成为亚洲的强国。

(六)板书设计

第20课明治维新

一、倒幕前的日本

二、倒幕运动伏见、鸟羽战役

三、明治维新

1.内容

2.影响

(七)作业:P163练习

第3课明治维新


第3课明治维新

★课标要求
了解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了解明治维新的四项措施:废除旧体制、发展新经济、倡导文明开化、建立新军队。
2、明确明治维新各项改革措施内容、特点及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政治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通过分析图表认识日本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与英美等国的不同。
3、正确看待日本的文明开化,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的作用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4、对日本军事改革对世界的影响进行问题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符合时代潮流的改革对实现富国强兵具有深远影响。
2、对待外来文化需要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难点: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及其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是本单元的重点,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在政治上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对封建国家进行改造,废除旧体制,确立新体制;经济上动用政府力量大力推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化上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旧文化,并同时进行教育改革;军事上新建一支符合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新式军队。本课内容丰富,建议学习时注意前后教材的联系,以及同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和中国近代史的有关知识结合起来加深理解。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讲故事导入法:
一般国家的纸币上,都是印着开国之父或历史名君的头像,但日本却有些特别,在1000日元的纸币上,印着有日本“国民作家”之称的一代文豪夏目漱石(1867—1916年)穿西装的头像。夏目漱石的成名处女作是《我是猫》,这部长篇小说通过这只猫的眼睛,俯视日本当时的社会与20世纪所谓现代文明的大潮,并以连珠般的妙语警句极尽嬉笑怒骂,化嘲笑为利刃,直刺向“恃众凭势,胡作非为”的拜金主义。鲁迅曾以“轻快洒脱,富于机智”评价该作品。日本最大面值的钞票是万元大钞,上面印的头像是穿和服的福泽谕吉(1834—1901年),即日本近代史上维新派的精神领袖,也是“脱亚入欧”论的始作俑者。福泽谕吉为何要提出“脱亚入欧”论呢?
由此导入新课学习。

幕府被推翻以后,明治政府为实现富国强兵,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废除了旧的封建体制,建立起新的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称之为“明治维新”。
一、废除旧体制:
1、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明治政府推翻幕府统治之后,各地藩国依然存在,并且拥有很大势力,威胁着中央集权,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1871年明治政府宣布废藩置县,废除藩国,设立3府72县,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这样日本封建割据局面彻底结束,真正形成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明治政府各项措施顺利施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当然在废藩过程中,对各藩大名,明治政府采取了优抚政策(如大名得到优厚补偿,迁到东京居住),其目的是为了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宣布“四民平等”,建立新的社会体制
明治政府成立不久就着手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而代之的是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四种身份,并宣布“四民平等”,取消武士特权。这样一种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体制开始建立起来。
这里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平民可以自由择业和迁徙,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二是明治政府用公债的形式逐步收回了华族和士族的俸禄和禄米。华族和士族的上层利用巨额公债投资于新兴工业,成为资本家。其实质是利用国家力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二、发展新经济:
1、币制改革(1871年):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货币。
2、土地改革(1872年):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作用:土地所有权的确认和保护,提高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地税改革(1873年):以土地价格为标准,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土地税,并以货币税取代原来的实物税。
作用: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4、殖产兴业:
(1)背景:殖产兴业”政策是大久保利通1874年在考察欧美国家后提出的。其主要精神在于充分利用政府的力量发展经济,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内容:
①利用政府力量引进技术和设备,创办“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同时由国家兴办近代交通通讯事业,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
②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具体措施:a.政府把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的大部分国营企业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私人资本家。
b.政府通过补助金和优惠贷款等形式给予私人资本家资金支持。
作用:a.日本出现了兴办工业的热潮,建立了许多资本主义企业。至19世纪90年代初日本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b.资本家控制了日本大部分近代工业,这构成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征。
c.得到明治政府鼎立扶持是那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资本家如三井、三菱集团等,奠定了他们后来发展为“财阀”的基础。
③政府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同时积极发展国内市场。(具体内容参见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倡导“文明开化”:
明治政府在推广“殖产兴业”政策时特别注意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提高日本的生产力水平。但只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和掌握这些技术,因此明治政府大力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即所谓“文明开化”
1、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更多日本国民了解和认识西方文明
2、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表现:1871年明治政府成立了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的教育,开始逐步建立了小学、中学和大学三级教育体制。小学为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必须上学。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自然科学的知识。
评价:(可参照教材“学思之窗”:如何评价“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
教育改革为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批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但日本教育强调效忠天皇,向学生灌输忠君思想,封建色彩浓厚。
3、大力推行西化
表现:采用西方历法。穿西服,喝牛奶,吃西餐,住洋房,武士剪掉头上的发结等。
问题:随着学习西方高潮的到来,也出现追逐西方文明的皮毛和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如:
①有的人主张取消日语,改用“文明”的英语。
②许多高级官员散布“脱亚入欧”论。
“脱亚入欧”论
公元7、8世纪,日本曾模仿中国唐朝都城长安建造起奈良;19世纪中叶,随着日本封闭的国门被美国人用炮舰打开,日本人也首次接触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从此,日本走上了学习西方的“脱亚入欧”之路。
福泽谕吉与“脱亚入欧”
福泽谕吉是明治时期第一个提出“脱亚入欧”口号的人,其理论核心就是倡导“全面西化”。
福泽谕吉生于日本一个下级武士家庭,早年曾经游历西洋,面对西方社会先进的生产力,“始惊”、“次醉”、“终狂”。回国后的福泽谕吉著书立说,向日本社会宣传文明开化,先后出版了《劝学篇》和《文明论之概略》,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应一律平等,不能恃强凌弱,意图通过宣传文明开化,使日本摆脱列强欺辱,实现富国强兵和国家独立。
1860年,福泽谕吉随幕府官员乘船访问美国。当这些腰佩武士刀、脚踏草鞋的日本使节走进饭店时,立刻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在日本,只有那些非常富有的人才舍得买一寸见方的绒毡做钱包或烟盒,而美国人竟然把整块绒毡铺在地上,穿着皮鞋在上面走来走去。两年后,福泽谕吉再次随团远赴欧洲,周游了法英荷俄葡等国。由于听说外国食宿不便,他们随船带了几百箱大米和几十个铁丝灯笼。可到了巴黎一看,他们住的旅馆是五层楼,无数汽灯将室内外照得亮如白昼,饭厅里摆满了山珍海味……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考察医院、银行、邮政、兵制、议会等,福泽谕吉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发达,深感日本以前的制度非变不可。
1885年3月16日,福泽谕吉在《时事新报》上发表《脱亚论》一文,称“为今日计,我国不应犹豫等待邻国之开明而共同振兴亚细亚,不如脱离其行列与西方文明之国共进退;对待支那、朝鲜之法,亦不能因其为邻国而给予特别关照,唯有按西洋人对待彼等之法处理之。”
“脱亚入欧”口号一经提出,便被日本政府奉为圭臬,成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列岛上下喊得最响亮的口号。
“求知识于世界”
与当时其他国家一样,国门一旦打开,日本迅速沦为了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开港仅半年,日本黄金就外流了100万两,国内经济萧条,民怨四起。
明治维新后,新政权提出“求知识于世界”,派遣“欧美使节团”出访列强。这个代表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正使,内阁重臣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和山口尚芳等人为副使,使团成员几乎囊括了明治政府的所有要害部门。这个代表团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试图修改幕府末期以来对外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二是考察、研究“欧美诸洲开化最盛之国体,诸种法律、规则等实务”。此外,还要综合研究各国陆海军的律法、海关、军械等一切“可予我国有益之事”。
1871年12月,岩仓使团离开横滨,前往美国,一路颠簸,于次年1月15日抵达旧金山。随后沿铁路东进,在美国广袤的国土上穿行了40多天,才在2月25日到达华盛顿。由于日、美双方在修改条约的问题上各执一词,岩仓使团在废约问题上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只得悻悻然离开了美国,跨海到欧洲去试着碰碰运气。在随后一年多时间里,使团又先后游历了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俄国等国,但各国对于日本人提出的修约要求也一口回绝。
虽然岩仓使团的修约任务没有取得进展,但在学习欧美先进制度方面,却获益良多。在当时的“文明中枢国”英国,岩仓使团参观了法院、监狱、学校、贸易公司、工厂、造船厂、钢铁厂;他们仔细观摩了造纸器械、毛织品、丝织品、银器、玻璃等;连煤矿、盐场以及古寺古城等也不漏过。他们每到一地,都看见当地设有大小工厂,黑烟冲天。这使他们认识到英国富强的原因是大力发展工业和海外贸易。于是,大久保利通一回到国内,就以英国为范本,提出了《有关殖产兴业的建议》。
岩仓使团在刚刚完成统一的德国的收获是最大的。这个收获不仅是他们参观了克虏伯工厂和西门子电机制造厂以及兵营、大学、博物馆等,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其所需要的国家发展模式。
1873年3月,刚刚完成统一重任的“铁血宰相”俾斯麦接见了来访的日本使团。在招待宴会上,俾斯麦告诉日本人:如今世界各国,虽然都说要以礼仪相交,但那毕竟是表面文章,背地里实际上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这番话让日本使团顿有醍醐灌顶之感。他们不仅认同了俾斯麦的强权政治说,同时也醉心于德国的发展模式,那就是由国家来主导工业发展。
“脱亚入欧”的最终完成
如同千年前模仿唐朝长安建造奈良一样,明治时期,日本人在东京银座建起了西化一条街。这里仿照欧美街市,盖起两层楼的洋式砖瓦房,街道上电车穿梭,夜幕降临时煤气灯就会点亮。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后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日俄战争后的十多年间,又进行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电力产业革命”,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经济上完成了“脱亚入欧”。一战后,日本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与新老帝国主义国家英、法、美等共同主持和参与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从而在政治上完成了“脱亚入欧”。
鹿鸣馆
鹿鸣馆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在东京建的一所类似于沙龙的会馆,供改革西化后的达官贵人们聚会风雅的地方。由于来客都是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物很多重要的政策都出自于鹿鸣馆。
鹿鸣馆建成于1883年(明治16年),是由英国建筑师乔赛亚康德设计建造的一座砖式二层洋楼,整体建筑呈意大利文艺复兴式风格,兼有英国韵味。鹿鸣馆名称出自中国《诗经小雅》中的“鹿鸣”篇,即“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意即迎宾会客之所。
1883年11月28日,外务卿(1885年12月实行内阁制后改称外务大臣)井上馨与妻子主持了盛大的鹿鸣馆开业典礼,参加开馆仪式的各级官员、各国公使以及亲王等许多显贵和淑女共有大约1200多人。此后,鹿鸣馆就成为日本上层人士进行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1887年,首相伊藤博文专门在鹿鸣馆举办了有400人参加的大型化装舞会,还在自己的官邸举办化装舞会,将欧化之风推向高潮。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鹿鸣馆时代”,把这时的日本外交叫做“鹿鸣馆外交”。
鹿鸣馆落成后,井上馨还把以前成立的与外国人交际的机构挪到馆内,命名为“东京俱乐部”。该俱乐部实行会员制,一般人不许入会,只有日本皇族、高官及民间有势力的人才能加入,而且交谈只限于用英语,以彰显俱乐部的国际性。在建造西洋风格的交际场所的同时,井上馨还指示实业界的头面人物涩泽荣一耗资23万,于1890年建成了西洋式的帝国饭店,以表明日本人与欧美国民有着同样的生活方式。在他们的努力和影响下,日本上层社会吃西餐、穿西服、留分头、跳交谊舞、盖洋楼等欧化风潮风靡一时。更有甚者,日欧通婚也成了当时的一项倡议,理由是可以提高日本国地位和日本国民的素质。
然而,这种欧化政策并没有改变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的歧视和压迫。1886年10月24日,发生了“诺曼顿”号事件。英国货轮“诺曼顿”号在纪州大岛海面沉没,船长和26名船员乘救生艇全部脱险,而25名日本乘客全部溺死。经过英国的领事裁判,仅判处船长禁锢3个月,对日本乘客分文未赔。而井上馨的修改条约草案仅在名义上废除治外法权,方案公布后,舆论哗然。在群众和部分官员的反对下,1887年7月末,政府宣布改约交涉无限延期。9月中旬,井上馨被迫辞职。
鹿鸣馆后来几经转卖,于1940年拆毁,曾是“文明开化”殿堂的鹿鸣馆,至此销声匿迹。

三、建立新军队:
1、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武士特权,建立常备军;
富国强兵是明治维新的最终目标,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国家军事国防力量。而为增强这个力量就必须取消旧的军制,建立新的军制。1873年,明治政府颁布《征兵令》。实行义务兵役制,取消了武士垄断军事的特权,仿照欧美组建一支常备军。为了确保这支常备军的实力,明治政府一方面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引进新式武器。并设立现代化军工企业,仿制先进武器以作保障;另一方面,设立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
2、武士道教育:
日本的武士道
武士道起源于日本镰仓幕府,后经江户时代吸收儒家和佛家的思想而形成。最初,它还是倡导忠诚、信义、廉耻、尚武、名誉的。但武士道作为封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它吸收的是儒教和佛教的某些表面的东西而不是它的真谛,儒家的“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
为推行侵略扩张的政策,日本需要用武士道去激励士气,巩固军队,也需要用武士道去禁锢和统一国民的思想,为此,他们开足宣传工具的马力,打着“拯救日本”的幌子,强行灌输“皇国论”、“大和魂”、“为天皇尽忠”等思想。武士道本来就是武士争雄天下,崇尚杀戮的非人道伦理观,把军刀当作勇敢与地位的象征。特别是“武士道,就是对死的觉悟”,这种思维方式与狭隘民族主义和扩张政策相结合,就把非人性和反人道发挥到极端,变为虐杀狂和自虐狂。
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猛禽比喻武士、英雄。但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的。因为樱花的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点:首先,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二其次是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武士道精神的典型行为――切腹。永祚元年(西元989年),大盗藤原义在被捕前,将腹部一字割开,然后用刀尖挑出内脏扔向官军,据说这是剖腹的最早来源。至于为什么选择剖腹作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现在普遍认为,古代许多的国家和民族,均主张人的灵魂是宿于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将自己的灵魂向外展示的时候,采取剖腹以示众人的方法和仪式。
明治政府建立的新式军队“新”在哪里?与英美等国军队有何不同?
新组建的这支日本军队与英、美等国不同之处在于:①它由军部指挥。军部只向天皇负责,称为“皇军”,不受内阁干涉。1878年发布的“军人训诫”第一条就要求军人把天皇当作“神”来崇拜。②所有的军人都接受武士道教育。“武士道”本来是封建武士的道德规范,它强调“忠君”、“尚武”等精神。这一切都决定这支军队从开始就保留了浓厚的封建军国主义色彩,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核心力量。

★教学小结:
本节课主要从四个方面归纳了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即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土地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教育改革;军事改革,富国强兵。教师尤其要向学生强调,明治维新采取的各项措施是逐步实施的,即从1868年开始逐年通过颁布一系列改革法令而完成的。对于明治维新的内容可用下表作一小结:
项目主要内容评价
政治:
破旧立新(1)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宣布“四民平等”;日本封建割据局面彻底结束,真正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和统一的国内市场。
经济:
殖产兴业(1)币制改革:日元为全国唯一货币;
(2)土地改革: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3)地税改革:征收土地税,以货币税代替实物税;
(4)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推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国家工业化政策提供了保障;
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资本主义新经济。
军事:
富国强兵(1)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
(2)武士道教育。新式军队的建立对于提高日本的国家地位有重要作用,但其封建军国主义色彩也使日本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核心力量。
文化:
文明开化(1)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让日本国民了解和认识西方文明;
(2)进行教育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
(3)生活习俗大力推行西化。促使日本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但也出现了过于追逐西方文明、崇洋媚外的不良倾向。
★问题解答:
⊙本课测评:
1、用最简洁的名词概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提示: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土地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教育改革;军事改革,富国强兵。

2、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与英国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
答案提示:英国工业革命是本国生产力的自然发展。日本发展工业的进程则是在外侵当前,变革图强的结果,而且,日本发展工业之际,英国等国已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了赶上发达国家,日本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同时,吸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具体表现为:①日本政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创办工厂,建设交通通讯事业。英国工业革命主要技术都是自己研发的。②日本政府对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力扶持和保护,而英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③日本利用政府力量拓展海外市场,而英国主要利用殖民公司的力量开拓海外殖民地。等等。

⊙学习延伸:
(略)

日本明治维新2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日本明治维新2,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2课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优化训练
基础巩固
1.标志尊攘派走上日本政治舞台的历史事件是
A.暗杀井伊直弼
B.高杉晋作组织“奇兵队”
C.大盐平八郎领导大阪平民起义
D.1863年8月的京都政变
2.首先在长州藩起兵夺取政权的倒幕运动领导人是
A.木户孝允B.高杉晋作
C.大久保利通D.西乡隆盛
3.武装倒幕开始的标志是
A.高杉晋作夺取长州藩政权
B.大久保利通掌握萨摩藩政权
C.1866年幕府征讨长州藩
D.西南强藩联合倒幕,成为倒幕的根据地
4.倒幕运动的根据地主要分布在
①长州②萨摩③北海道④土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5.“尊王攘夷”和武装倒幕的相同点不包括
A.都对幕府统治不满B.都希望实现富国强兵
C.都以“攘夷”为重心D.领导力量和根据地基本一致
6.德川幕府统治形式上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
A.“大政奉还”B.“辞官纳地”C.鸟羽、伏见战役D.明治新政府成立
强化提高
7.中下级武士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反对现存秩序,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树立天皇的权威
B.日本新的生产关系尚不成熟
C.列强人侵加剧了民族危机
D.幕府统治者对外妥协退让
8.幕府将军“大政奉还”的主要目的是
A.消除倒暮派讨伐的借口B.保住实际权力
C.联络倒幕派D.把政权奉还给日本天皇
9.鸟羽、伏见战役后,西方列强对戊辰战争的态度是
A.武装干预B.保持中立
C.支持幕府D.支持新政府
10.日本千百年来的封建割据局面被彻底打破的标志是
A.取消幕府的封建领地B.废除封建等级制度C.废藩置县D.建立新的社会体制
课外延伸
11.阅读下列材料
18世纪初至明治维新前农民暴动的次数表
年份次数一年平均年份次数一年平均
1701~1710555.51791~180012212.2
1711~1720737.31801~1810989.8
1721~1730707.01811~182016616.6
1731~1740868,61821~183013313.3
1741~1750130131831~184027927.9
1751~176011611.61841~18501292.9
1761~177010810.81851~186017017
1771~1780787.81861~186719427.8
1781~179022922.9
请回答:
(1)此表反映了哪一趋势?表明了什么问题?
(2)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12.请分析为什么西南强藩会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
高考猜想
13.19世纪的日本社会在内外环境的激荡下,国家处在急剧变革的特殊时期。据此回答:
(1)19世纪,日本出现了“尊王攘夷”运动。什么是“尊王攘夷”?这一运动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2)你知道什么是“大政奉还”吗?其实质如何?
(3)1868年鸟羽、伏见战役后,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倒幕派。请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14.阅读下列材料
1862年,高杉晋作乘千岁丸号船到达上海,亲眼看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认为“中国人没有控制上海的统治权,欧美人是事实上的统治者。”他指出中国衰弱的原因:“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证据为,彼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敌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等亦均绝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因循苟且,空度岁月,……故由此而至于衰微也”。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长为长州攘夷派的急先锋。
——《明治维新》
请回答:
(1)材料中所提到的《海国图志》作者是谁?书中主要阐发了什么思想?
(2)他“亲眼看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是否属实?运用所学知识论证。
(3)他去中国的时候,中国国内正在开始一场什么自救运动?具体有哪些措施?
(4)试比较1862年中日两国有哪些共同的“内忧外患”。
(5)依据所学知识,你认为高杉晋作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参考答案
基础巩固
1.A1860年一批中下级武士暗杀了幕府实权人物井伊直弼,标志着尊攘派走上了日本的政治舞台。
2.B1865年初,高杉晋作起兵夺取了长州藩的政权。
3.D考查武装倒幕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注意识记。
4.B长州、萨摩、土佐等西南强藩联合起来,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
5.C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尊王攘夷”重在“排外”,而武装倒幕重在“倒幕”。C项不符合倒幕运动。
6.A“大政奉还”以后,德川幕府实际上仍然控制着国家政权,还拥有庞大的领地和人数众多的军队,对外照旧可以代表国家,所以说“大政奉还”只是幕府统治形式上结束的标志。
强化提高
7.B日本不成熟的资本主义决定了当时日本新的生产关系还不成熟,不能产生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主思想。为寻求反幕府的理论根据,中下级武士只能树起比幕府地位高且为封建主义所承认的权威,即天皇的权威。
8.B幕府为消除倒幕派讨伐的借口,企图在形式上让天皇执政,而自己依然在天皇之下掌握实权,克服暂时危机,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
9.B鸟羽、伏见战役沉重打击了幕府军队,国内形势也越来越有利于新政府,幕府垮台在即。所以,西方列强从自己本身利益出发,宣布保持中立。
10.DA、B、C三项是其措施之一,但符合题干“标志”之意的是D项“建立新的社会体制”。
课外延伸
11.第(1)题纵向分析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其“趋势“;第(2)题再现史实分析其原因。
答案:
(1)自18世纪以来,农民的反封建暴动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表明:第一,农民的处境日益严重恶化;第二,显示了幕府统治的危机。
(2)原因:幕府统治下,日本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加剧了社会矛盾。
12.该题考查了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根据地的原因。政治上倒幕派掌握各强藩的政权;经济上对外开放,发展经济;军事上进行改革;领导方面以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为首的激进派掌握政权:全国许多地区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动摇幕府统治。
答案:
倒幕派首先控制了长州藩,1864年12月,高杉晋作等潜返下关,发动了夺取长州藩保权力的战争;1865年初倒幕派获胜,重掌长州藩权力。高杉晋作和木户孝允在长州进行改革:军事上,改革军制,从英国购买先进武器,组织新式军队;经济上,新建了造船、冶铁、炼油等藩营手工工场;对外开放,扩大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积蓄倒幕的物质力量。与此同时,萨摩藩以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为首的激进派逐渐取得了政权,走向倒幕。通过改革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力量,成为倒幕派的新据点。随着倒幕运动的深入,长州和萨摩日益接近。1866年11月,长州、萨摩建立经济同盟,由此形成了以两藩同盟为核心的举国讨幕的局面。
高考猜想
13.考生回答第(1)大问时,首先回答①小问的名称,第②小问回答这一名称的“结果”。回答第(2)大问也是首先解释①小问的名称,接着分析其“实质”。回答第(3)大问就是要史实论证。
答案:
(1)所谓“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尊王攘夷”运动的结果说明,日本要想免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不能光靠盲目的“攘夷”,必须改革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首先推翻幕府的统治。
(2)1867年10月,为了消除倒幕派讨伐幕府的借口,保住实际权力,幕府上书天皇,表示把政权“奉还”天皇,辞去将军之职,这就是所谓的“大政奉还”,它实质上是日本幕府的缓兵之计。
(3)在国内,更多的火名同幕府决裂,参加反幕府的战争,进一步壮大了倒幕力量;同时,三井等大商人开始向新政府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在国际上,西方列强见幕府垮台在即,宣布保持中立。
14.解此题要注意材料的时间是1862年,日本处于明治维新前,中国是洋务运动时期。两国此时所面临的问题很相似,根据所学知识对比分析回答即可。
答案:
(1)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2)属实。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洋务运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
(4)内忧:两国的封建统治腐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外患:西方殖民国家的入侵,武力打开国门,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5)高杉晋作的说法很有道理,但有关中国衰败的原因并不够全面。中国衰败的根源是封建制度的没落,游离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之外,落后就要挨打;而因循守旧,武器落后,加剧了衰败。

第7课日本明治维新


第7课日本明治维新一、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1、内部原因:19世纪中期,幕府统治危机严重;(1)危机表现

表现

基本概况

政治方面

德川幕府,闭关锁国,封建落后;

经济方面

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发展;

阶级关系

劳动人民

日益贫困,生活恶化,纷纷反抗;阶级矛盾尖锐,幕府成众矢之敌

新兴地主

经济增强,政治无权,不满统治;(有钱无权);

高利贷商人

中下级

武士

作为幕府统治的基础,有权无钱,经济恶化,不满现实;(2)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和发展;2、外部原因(1)1853年,美国叩关,列强侵入,民族危机加深;(2)鉴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受辱的教训;二、倒幕运动1、历史背景:内忧外患,形势严峻;2、目的:挽救民族危亡,改革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3、倒幕派:

组成力量

基本概况

基本认识

中下级

武士

由幕府统治的基础转化为反幕府的力量;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相对薄弱,资产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力量;成为倒幕力量的领导者;

人民群众

生活困苦,反抗幕府统治;倒幕运动的支持者;

大名

不满幕府统治,赞成社会改革;4、倒幕根据地:西南四强藩(长州、萨摩、肥前、土佐);5、武装倒幕:(1)倒幕政府:1867年,明治政府成立,领导武装倒幕;(2)大政奉还:德川幕府表面上奉还政权,暗中策划反扑;(3)著名战役:1868年,鸟羽、伏见战役,明治政府军摧毁了德川幕府的统治;(4)日本迁都:明治政府迁都江户,改名为东京;三、明治维新1、维新目的(1)根本目的: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2)具体目的: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实现民族振兴;②摆脱外来压迫,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2、开始时间:1868年,由明治天皇领导开展;3、具体措施

主要措施

基本概况

政治方面

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体制;

①废藩置县:废除封建领主制度,建立府、县、道地方体制;削弱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具有国家统一性);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建立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的新身份制度;实现形式上的“四民”平等③取消对下层人民的一些限制;④允许不同阶层人民之间通婚;⑤取消武士特权;使武士阶级瓦解消灭;

经济方面

大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①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废除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从法律上保障了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最能体现新兴地主的要求);②统一征收地税;③殖产兴业: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资本主义工商业官营示范:政府投资兴办国营企业;技术移植:大力扶植私人企业;④废关卡、行会制度,修铁路,办邮局、电报、电话,开工厂,发展对外贸易;

军事方面

推行军事改革;

①推行征兵制度;目的是防止和抵御入侵;对内镇压和对外扩张;②建立新式“皇军”(富有武士道精神,绝对效忠天皇);

文化方面

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①核心: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②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培养资本主义建设人才;4、成功之因(1)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倒幕力量能够迅速壮大;(2)倒幕派掌握了较大实力,推翻了腐朽的幕府统治;(3)建立了新政权,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4)列强正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5)根本原因: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点拨:日本改革的重要经验:必须摧毁阻碍改革的封建势力;5、维新影响

项目

基本概况

积极性

①改变了日本落后状况,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国家主权,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具有民族革命性)

局限

①保存了较强的封建残余势力;②推行军国主义,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是亚洲最具侵略性的国家;

点评

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它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使日本由落后的封建时代过渡到资本主义阶段,基本上完成了民主和民族革命的任务,扭转了日本民族的历史命运。※归纳总结: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维新变法失败之比较

项目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于中国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②封建统治相对薄弱②中外勾结,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推翻幕府统治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力量弱小

政策措施

强制推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

国际

环境

①自由资本主义时期①帝国主义时期②列强加紧侵略中国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