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16讲 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2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16讲 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16讲 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16讲 中国古代的农业及手工业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着一贯的指导思想;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也特别重视三农问题。古代农业的复习不能忽视。

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世界各地,享誉海外,其中以丝绸之路和瓷器的外销最为典型。所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在复习中也应引起重视。

考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 

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中国农业的起源:农业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________;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配置水稻和粟的国家;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________

(3)商周时期的农业:松土工具________出现并普遍使用;已经懂得开沟排水,________,沤制肥料、治虫灭害;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人们的生活也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_____。

(4)特点:中国农业________,________,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2.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

①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_______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②西汉赵过推广_______,后来又出现犁壁,汉朝以后,________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________,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耕作技术

①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________已经使用。

②西汉时,赵过推行________。

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________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耕作制度

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________为主。

②宋朝以后,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________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4)农业灌溉

①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_______、汉朝的________、白渠和_______等。

②灌溉工具:曹魏时有________,唐朝时创制了________,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产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______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以及__________的确立而产生的。

(2)特点:以________为单位;男耕女织;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中国传统农业________的基本模式。

(3)有利条件: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4)不利条件:经营规模很小,难以开展大规模生产;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考点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

①夏商周时期:以________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②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③西汉武帝以后,_____、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①素称发达、历史悠久,在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②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重要成就

①冶炼业

A.原始社会晚期中国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

B.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高炉冶铁和________,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________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C.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②制瓷业: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_____;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_______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________;明清时期______、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_____,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________是著名的瓷都。

③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制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________有数千工人;唐朝时期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时期吸收了花鸟画中的________风格;明清时期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2.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几种形式

①家庭手工业:以________为代表,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②民营手工业:主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重要成就

①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________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②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一些行业中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

③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________性质的生产关系。

3.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及影响:长期领先世界,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西汉开始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_____”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上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唐朝起,瓷器远大欧洲、非洲;明清时期适应外国客户的需要及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烧制瓷器,西方国家称中国为“_____”。

一、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1.条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是小农经济出现的前提。

(2)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3)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4)封建政府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具有封闭性。

(3)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具有落后性。

3.作用

(1)积极作用:自己生产自己消费,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生活相对稳定;既是小生产者又是小私有者,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推进农业发展。

(2)消极作用: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很容易破产;随着人地矛盾的日益加剧,恶化了人类生存环境;也是近代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4.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5.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坛,……有财不行商,有相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自耕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式,下面对这一经济形势认识正确的是()

①自耕农经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②自耕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③自耕农经济形势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④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两种主要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了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巨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繁多,生产技术先进。

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

4.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拷打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从经营的方式来看,私营手工业经历了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的转变。在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5.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到南宋时期,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变迁。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工业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在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3.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说法正确的有()

①技术先进②私营手工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③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④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

A.②④B.①③④C.②③D.②③④

4.下图瓷瓶为宋朝的钧瓷。钧瓷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红”,有的以天青或月自与紫红色交相掩映,别致美观,称为“钧紫”。这种瓷器最有可能产于()

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D.瓷器工场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的三种形态

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

5.官营手工业的主要特点有()

①由官府直接经营,集中进行的大作坊生产②主要生产武器和供官僚、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材料优势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并为对外贸易提供产品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未作文之巧。未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研究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的结论。该判断()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这只能在A、C中选,这两项中,又以材料不充分为佳。这个结论只是依据一个材料,孤证不立,只有一个材料,所以说“材料不充分”。但是精耕农业是小农经济的一大特征,确实与专制国家的重农政策相关,所以理解是准确的,结论是合理的。

C

2.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③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④“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的经济特点之一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④

本题考查对自耕农经济的理解,最好用排除法。自耕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反映出自耕农经济条件下的农民并不富裕。因此排除①。

A

3.史书记载:“苏南虽近洋场,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的事实。甚至村镇收租之家,至其时,积布累累。问之,则皆佃者之穷而无告以布当钱米也”。这反映了当时()

A.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小农经济已完全破产

C.商品经济陷入困境D.纺织品产量高、品种多

本题以原始史料的形式出现,考查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中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由此可推断出是小农经济或者说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

A

4.“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当时社会最基本的一种耕作方式是()

A.火耕B.刀耕C.锄耕D.铁犁牛耕

此题容易选择B,因为题干中有“锄禾”字样,但是需要注意题干中的另一重要信息:封建社会。

D

5.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画家的作品《群神宴》上,画有盛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这三件器皿都是来自中国的青花瓷。画家把瓷器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反映出()

A.当时欧洲国家已能生产瓷器

B.当时欧洲国家的手工业发展极其缓慢、落后

C.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格外珍视

D.当时中国青花瓷出口量最大

古代中国手工业成就巨大,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是对世界产生了独特的影响。以此为载体培养对传统文明的热爱及其民族自豪感的情感态度。根据题干可知,三件器皿都来自中国,因此A项不正确;仅凭三件瓷器也不能说明出口量最大,故D项错误;B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出来。

C

1.《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善织屦(麻织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人手工业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2.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3.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主要反映的是()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B.农民狭隘的小农意识

C.古代农民安于现状的情绪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4.古代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在《自然史》中写道:“中国或称赛里斯,在希腊古语里意思是丝。”你从此材料中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A.中国在世界上曾被称为丝国 B.古代中国盛产丝和丝织品

C.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远销欧洲 D.普林尼曾经来过中国

5.《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侯)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业。”《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6.(山东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A.魏晋B.隋唐C.宋代D.清代

7.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8.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语言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田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张我禾黍

A.①②③B.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9.古代西方一直称中国为“seres”和“china”,它们的意思分别是“丝绸之国”和“瓷器”,可见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丝绸和瓷器就是古代中国的象征。下列关于中国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商朝时期我国出现了原始瓷器

B.唐朝时期我国的瓷器制作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C.明清时期洛阳是全国的“瓷都”

D.明清时期丝织业开始使用专门织造花纹的花楼机

10.《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人,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农民如此兢兢业业主要是()

①缴纳租税的需要②商品交换的需要③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从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可见一斑。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

材料二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一文中,热情洋溢地为春秋以来30多位著名的商人立传。他肯定追求富裕是人的本性,“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者也。”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总结了经商的经验和原则,如“人弃我取,我取我与”等。他提出“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也之争”,强烈反对政府与民争利。

请回答:

(1)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2)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

(3)说说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2010天津卷)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

2.(2010浙江卷)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以下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B.秦C.西汉D.东汉

3.(2010浙江卷)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4.(2010重庆卷)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参考答案:

考点1

1.一万年左右刀耕火种耒耜除草培土定居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铁农具耦犁犁壁铁犁牛耕曲辕犁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一年一熟稻麦轮作都江堰漕渠龙首渠翻车筒车

3.铁农具封建土地所有制一家一户社会生产

考点2

1.青铜铸造煮盐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炒钢法灌钢法青瓷南青北白五大名窑青花瓷青花瓷景德镇东西织室写实

2.纺织黄道婆资本主义

3.丝国瓷器大国

1.B2.B3.B4.A5.B

1.D2.A3.A4.D5.B6.D7.B8.D9.C10.C

11.(1)官营手工业、民(私)营手工业、家庭(田庄)手工业。(2)官府的立法保护及对手工业者的干涉;手工业市场狭小,手工业劳动者为防止技术竞争而采取自卫措施。(3)手工业成品往往因此保证了工艺水平,但行业之间相互隔绝,使新技术难以推广;同时因技术传承的封闭性,往往导致失传,最终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B本题考查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

2.D图(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由此,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排除A、B、C三项。

3.B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

4.C阅读材料所说冶炼方法为灌钢法,这一冶炼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精选阅读

专题17中国古代手工业和社会生活


专题17中国古代手工业和社会生活

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进步。中国古代手工业出现世代传承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以及封建文化、自我封闭、官府干涉和控制,其影响在于,有利于手工艺继承,保证了工艺水平,从长远来看,妨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矿冶:①青铜铸造是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并达到很高水平。商朝青铜铸造生产规模大,西周青铜铸造产品趋向生活化。②春秋战国时期发展的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二千多年;青铜铸造中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术,使青铜器皿更为精致美观,如河南新郑出土的春秋莲鹤方壶。③魏晋南北朝时期,百炼钢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又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北魏的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④隋唐已经掌握了切割、抛光、焊接技术。⑤明广东佛山冶铁规模很大。

2.纺织:①长沙马王堆素纱禅衣是丝织品中的精品。②曹魏丝织业中心襄邑、洛阳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锦遐迩闻名,远销吴、魏。③隋唐丝织品种多,(如丝织品有绫、锦等十几类)产地广,兼有外来风格。④明末,在纺织业率先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初,有了缓慢发展。

3.陶瓷:①西周出现了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上的飞跃。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技术日臻成熟。南方盛产青瓷,后传入北方。北方创制白瓷,为我国制瓷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③隋唐陶瓷业进一步发展(唐三彩、秘色瓷)。④宋元时,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中心。

4.其它:①商周制漆技术高,用漆普遍;战国采用夹纻技术。②春秋战国,煮盐业发达;已能用曲造酒;《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手工业的设计规模和制造工艺。③隋唐战舰使用推进器;北宋造船技术世界领先,并使用罗盘针。④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造出纸;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进步明显。质量提高,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北方的洛阳、长安,南方的建业、扬州都是有名的造纸中心。⑤隋唐已有雕版印刷术,北宋发明活字印刷术。11世纪中期,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展,结束了由僧侣和贵族长期垄断教育和使用羊皮作为书写材料的历史。

5.社会生活①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交往频繁,人们的衣食住行、习俗风尚也相互影响,社会生活反映出民族交融的色彩。南方主食稻米饭,北方盛行面食,以饼为主。蜀汉发明了馒头,北魏人会炸油饼,胡饼成为内地人的可喜之物,饮茶成风。南北方穿戴差异明显。②唐朝社会生活发生较大的变化,出现了兼容并蓄、多姿多彩、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这因为边疆与内地交往频繁、中外交流活跃,各族各国和生活习俗涌入中原地区。服装、饮食、住宅、家具、交通工具和玩耍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变化。

高一历史复习要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复习要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一历史复习要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备考复习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备考复习”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2年高考历史备考必知考点(七)──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战国秦汉

三国两晋

南北朝

隋唐

五代辽宋夏金

元明清

金属冶炼

从二里头文化(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开始。我国进入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工艺精湛,器物造型生动,展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南北朝时发明了更先进的灌钢法。生熟铁按比例配合,加热锻打,成为质地优良的钢。

制瓷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时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往国外。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明清,彩瓷。

纺织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

商周时期丝织业产生并发展。

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国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棉纺织业是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棉布到明代后期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夏商周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

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大,官府提供上等原料,集中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古代手工业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春秋战国,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西汉武帝后,煮盐业、冶铁业、铸钱等行业,收归官办。

古代一直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私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兴起。

明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民间私营手工业与市场联系紧密,不断改善经营方式,有力地推动了手工业进步。

家庭手工业

春秋战国,小农的家庭手工业生产十分普遍,“男耕女织”的经济模式下,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业为主。家庭手工业的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有很少一部分也会进入市场。

资本主义

萌芽

1.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明中叶以后出现,以自由雇佣劳动为特征。

特点:(1)产生于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的丝织行业(如苏州)。(2)主要表现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手工工场的出现。(3)只在个别地区的个别部门稀疏出现,且发展缓慢而微弱。

2.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部门增多;区域扩大,规模扩大。

3.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根本原因:封建制度。

1.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的影响。

2.自然经济的抵制。

3.统治者设立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4.手工工场主得来的钱财往往买田置地,而不是用于扩大生产。

1.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指的是()

A.夏朝到春秋时期B.从春秋到战国时期

C.从原始社会到战国D.从商朝到春秋末期

2.下列器物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青铜器②铜器③铁器④钢剑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②③④①

3.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以下文物不可能从该船发现的是()

A.丝绸B.白瓷C.铜钱D.彩瓷

4、电视剧《贞观长歌》中有一组关于魏征的镜头,其中哪一项符合史实?()

A.他身着朴素的棉质长衫

B.正聚精会神阅读《天工开物》

C.案几上摆设着一件精美的白瓷茶碗

D.墙上挂着一幅意境恬淡的文人山水画

5.宋末诗人艾可叔曾写道:“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机杼终年织妇勤”,这反映了()

A.宋代制瓷的高超技巧B.宋代丝织业的发展

C.宋代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D.宋代冶炼技术的进步

6.“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

A.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B.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

C.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 D.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

7.明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大量“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尽逐丝绸之利”,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当时经济的突出特点是()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8.古代手工业品中质量最好的是()

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

9.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不包括()

A.官营手工业B.私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D.官私合营手工业

10.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三者并存局面最早出现于()

A.夏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

11.在古代中国手工业中()

A.多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B.官营手工业主要供平民消费

C.私营手工业主要自己消费D.家庭手工业主要供民间消费

12.《国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13.中国古代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A.家庭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D.官营手工业

14.我国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②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③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④产品主要用于高价出售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5.下列关于官营手工业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明代以前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B.占据人才、技术优势

C.规模较大,分工较细D.产品在市场中颇受欢迎

16.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

B.产品主要供民间消费

C.明以后在许多行业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

D.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孕育出雇佣劳动关系

17.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

B.唐代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是为了满足市场需要。

D.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中孕育出雇佣劳动关系.

18.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手工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国古代手工业分为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③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④在我国古代社会,家庭手工业品主要用来出售,以换取生活必需品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19.私营手工业在诸多行业中已超过官营手工业,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是( )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20.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明朝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比辈衣食无所矣。”材料中反映的情况有()

①工匠技术水平②出现劳务市场③存在失业现象④实行计日工资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国语·晋语》

材料二: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礼记·曲礼》

材料三:(官府工匠)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

──《管子·小匡》

材料四: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弱下去。

材料五:长期以来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来自官奴婢、刑徒和征调来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在强制劳动、囚徒式管理下,工匠常常怠工、逃亡和起义。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古代官营手工业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材料六:清朝雍正帝谕:朕观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将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中少一耕稼之人。

(2)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古代官营手工业相比民营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七:明清时期……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

材料八: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从明朝中叶开始为什么会被民营手工业超越?

材料九:明中后期,在著名的纺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利用积累的资金,购买几张至几十张织机,开设机房──手工工场,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两者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清朝时,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也增多了……

(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明中后期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什么新变化,有何特征,出现这种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有何局限?

22.阅读下列材料:

上古时期,中国丝绸生产的产地主要在北方,秦汉以后养蚕缫丝技术才逐渐传到南方。唐宋以后,北方森林植被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加上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导致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北方再也见不到连片种植桑麻的景象了。

──余桂元《历史教育在环境教育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潜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说明我国丝织业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2)举例说明古代中国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输出丝绸的情况。

(3)北方丝绸生产萎缩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1.A2.C3.D4.C5.C6.B7.C8.D9.D10.B11.A12.A13.D14.C15.D16.B17.B18.C19.C20.A

21.(1)优势:国家扶持;资金充足,设备先进;经营规模大,分工细密;工匠技术水平高劣势: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工匠劳动积极性低。(2)①官营手工业的压制;②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③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市场狭小;购买力低下)。(3)①官营手工业自身的弊端;②明清时期生产力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料;市场扩大;经营方式变化);③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提供劳动力。(4)①新变化:民营手工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②特征:机户与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③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局限性:局限于某些地域和行业;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

22.(1)变化:唐代以前,我国北方丝织业发达;唐宋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丝织品的数量和质量渐渐超过北方。原因:北方人口增加,森林植被遭到破坏;长江流域地理环境优越,气候适宜桑麻的种植;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政治相对稳定,统治阶级重视等。(2)西汉时期出现“丝绸之路”。此后,中国的丝织品远销西亚、欧洲。(3)原因:北方环境恶化,减少桑麻改种谷物。启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人们必须注重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13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13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一轮复习指导:第13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4.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1.用对比记忆法从目的、内容、影响等方面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三大政策”的不同。要认识到,一个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和争取国家利益。此外,外交政策的制定还受到国际形势、国内政局的影响和综合国力等因素的制约。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随着国际形势和国内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2.分阶段把握新中国外交政策内容的变化及原因,是把握新中国外交发展演变轨迹的基本方法。

考点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指导思想:同愿意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________等项原则的任何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外交方针

①“另起炉灶”──不承认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建立新的________的外交关系;

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和残余势力,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③“一边倒”──坚定地站在________一边,使新中国不再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

①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上________、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新中国。

②新中国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在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___个国家建交,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另有英国、荷兰等8个国家承认新中国。

(2)提出:周恩来于1953年12月在会见_____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________、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意义: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1)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①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________问题。

②特点:新中国首次以________之一的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③成果: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④意义: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2)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①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②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________。

③特点:这是二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

④成果:周恩来提出“________”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⑤意义: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

考点2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外交成就

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成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②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

③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许多国家要求________________。

(2)标志: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通过了阿尔巴尼亚、________等23国提案,以压倒多数的优势恢复中国席位。

(3)意义

①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

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

①中国国家地位的提高,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②美国与苏联争霸需要与中国改善关系。

③________,中美关系改善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

(2)过程

①1971年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②1971年7月,________秘密访华,宣布美国总统尼克松将访问中国。

③1972年2月,________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④________年1月,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中日关系的改善

(1)背景

①________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②中日古代友好交往的历史影响;

③关系正常化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2)过程:1972年9月,日本首相________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考点3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原因: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____上来,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2)目标:反对________,维护世界和平。

2.重大外交活动

(1)开展以为________中心的多边外交

(2)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①2001年10月在上海举办________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②2001年,共同创建________,与俄、哈、吉塔、乌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

1.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

(1)特点:“一边倒”。

(2)原因: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

(3)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至于孤立。

2.20世纪70年代

(1)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2)原因: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3)作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3.80年代起

(1)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3)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1.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下列历史事件,其先后顺序是①中国参加第一次亚非会议②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⑤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国际会议()

A.①②③④⑤B.②⑤①③④C.②⑤①④③D.③②⑤①④

2.我国的外交,从建国之初的“一边倒”到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到90年代不结盟运动,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A.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随其他国家变化而变化的

B.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美国对华态度决定的

C.中国的对外政策的变化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D.中国的对外政策变化是由国家实力变化决定的

二、全面认识和把握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国际国内背景:两极格局形成,西方对新中国的敌视与封锁

(2)外交方针和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1953年周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

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认识:概括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各国及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4)外交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和封锁政策。

②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

③1955年在亚非国际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2.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1)国际、国内背景: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变,包括第三世界的崛起、美国的削弱;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2)外交政策的调整:加强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改善同西方大国的关系

(3)重大外交成就:

①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二十六届联大通过。这是国际社会对新中国普遍认同的开始,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它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座桥梁。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访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邓小平访美。打破了由于美国战后长期孤立中国、造成中国外交的僵局,此后国际上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③中日建交: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中日建交。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以来的敌对状态,对于反对霸权主义、缓和亚太地区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并为中日经济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1)国际、国内背景:美苏争霸态势转入均衡,西欧、日本崛起,发展中国家不断壮大,尤其是苏东剧变后,两极格局向世界多极化转变,和平力量增长。我国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中国国力不断增强,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加深。

(2)外交政策的调整: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奉行不结盟政策;重视发展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积极开展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3)外交活动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②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

③着重发展睦邻友好合作。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推动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认识: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扩大并深化了多边外交关系,为中国在新世纪拓宽发展空间奠定了良好基础,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国际信誉,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3.20世纪70、8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新成就主要有()

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建交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中日建交⑤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参加了国际会议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4.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它包括()

①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②中美关系的改善③“乒乓外交”的开展④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③D.③④

三、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影响及存在问题

1.原因: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从美国方面看: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另一方面,随着美国经济增长趋缓,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从中国方面看:改善中美关系,保持一种新的均衡关系,有三种考虑:一是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二是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三是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要作用。

2.标志: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标志着中美结束了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影响: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因素,它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使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彻底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

4.存在问题:中美两国虽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但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仍存在着分歧,影响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台湾问题。

5.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政策经历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C.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

6.促使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人民要求改善同中国关系的呼声高涨

B.美国政府预见到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C.为了使美国产品打入中国市场

D.美国政府认为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1.观察下列同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

图1毛泽东会见斯大林

图1毛泽东会见斯大林

图3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

A.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B.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

C.中国政府始终贯彻同美苏和平共处的政策

D.中国政府对外始终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图片反映了中美关系由敌对到走向正常化,中苏关系由友好到破裂到再次和好的过程。这表明新中国外交政策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C

2.握手,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舞台上“巨人”的握手,有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震动”。以下对三幅图片的“握手”的解读正确的有()

图1(20世纪50年代初)

图2(20世纪70年代初)

图3(21世纪初)

①图1握手的主角是斯大林与毛泽东,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②图2握手的主角是尼克松与毛泽东,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图2握手的主角是卡特与毛泽东,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④图3握手的主角是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图2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尼克松访华促成的。

D

3.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他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具一格的外交艺术和外交风貌,在国际社会为党和国家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下列各项不属于周恩来外交思想或外交实践的是()

A.提出“一边倒”外交方针B.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的三大政策之一,不是周恩来提出来的。

A

4.有一部记录新中国外交历程的纪念光盘,共十二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集中反映20世纪后半期中美关系特点的标题是()

A.“分道扬镳”、“冤家路窄”“峰回路转”

B.“一往情深”、“患难与共”、“情深意长”

C.“求同存异”、“风云突变”、“重归于好”

D.“若即若离”、“冰释雪融”、“锦上添花”

解答本题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要识记20世纪后半期中美关系的要点。中美关系从建国初期的分化、度对到20世纪70年代的改善,虽然实现了正常化,但是仍然存在这许多波折。B项反映了中国玉巴基斯坦等友好国家的外交关系,C、D两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A

5.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9年2月12日前往马里进行国事访问,随后访问塞内加尔、坦桑尼亚、毛里求斯非洲三国。此次非洲四国之行是胡锦涛主席农历新年后的第一次出访,新中国成立后,为中非交往奠定基础的是()

A.日内瓦会议B.亚非万隆会议

C.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日内瓦会议是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会议,C项与中非之间的交往无关,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坚持“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B

1.1960年,一贯强烈反共的尼克松在同肯尼迪竞选美国总统时说:“我们(对中国)的态度,不应该过于僵硬,我们不应对一个六亿人的政府保持永久不承认的态度。”1968年大选时,尼克松又说“时间已经来到,我们必须掌握中国的现实了”这两段话说明()

①尼克松有了结束同中国对抗的想②美国统治阶级内部对中国的政策已经出现分歧③尼克松想通过改善美中关系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④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

2.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否成熟,主要体现在国家的实力、对国际制度的参与程度、世界对其认可程度等方面。据此判断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1949年《共同纲领》宣布的独立自主原则B.1949年与苏联建交

C.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1955年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3.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华盛顿邮报》评论说:“如果尼克松先生透露他要去月球,也许不会在公众中引起这样大的反响。这简直超出任何想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影响不包括()

A.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B.推动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C.遏制了苏联霸权主义行为D.发展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4.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下列大事,按其发生时间先后排列应是()

①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②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③派团出席万隆亚非会议④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④③D.②③①④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于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其基本目的是()

A.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B.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

C.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D.断绝与欧美列强的外交关系

6.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中提出:(中国)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向苏联“一边倒”、六十年代对抗“四面八方”、七十年代反苏“一条线”之后,八十年代的中国开始从热衷“四海翻腾、五洲震荡”转向“首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下列成就是在“一边倒”时代取得的有()

①与苏联建交②出席第一届亚非会议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与日本建交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7.由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引发的“朝核危机”,在中国政府的斡旋下,到2007年10月,已经先后在北京举行了六轮由朝、美、中、韩、日参加的六方会谈,使这一问题由原先的对抗转向了对话。这表明()

A.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

B.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该承担更多国际义务

C.我国政府致力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8.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的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说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应该放弃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抵制,因为中国要与苏联团结。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

C.为了抵抗美国对中国的侵略与威胁,中国不论什么时候都要与苏联结盟。

D.求同存异是我国外交的基本原则

9.20世界50年代,中国的外交取得的下列成就中不正确的是()

A.中国第一次以世界大国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

B.中国参加了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开始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

10.1972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这表明( )

①美国放弃敌视中国的立场②中国外交政策有所调整

③外交工作出现新局面④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⑤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上卷

材料二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决议

材料三邓小平在1984年5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历史的外交特征是什么?新中国建立初期,新中国政府面临的外交困境是什么?面对险恶,新中国政府推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2)据材料二,说一说材料反映了联合国对新中国的基本立场是什么?此时期,新中国外交上还有哪些重大突破?这些突破有何重大意义?

(3)据材料三,材料反映中国这时奉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重要依据是什么?此时期,中国对外政策有了哪些新调整?

1.(2010广东卷)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邮件种类

计费单位(每10克)

邮资(元)

航空

亚洲各国

0.32

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

0.48

西欧各国(捷克转)

0.48

西欧各国(香港转)

0.80

其他各洲

0.80

A.香港已经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2.(2010湖南卷)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3.(2010全国Ⅰ卷)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4.(2010福建卷)照片是“看得见”的历史。图7和图8记录了新中国两次重大的外交活动,他们所体现的共同原则是()

图7

图8

A.睦邻友好B.战略结盟C.另起炉灶D.求同存异

5.(2010浙江卷)阅读表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表5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建交国家

49

54

69

87

88

95

103

107

110

112

①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②中国外交没有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扰

③中美两国关系逐步缓和④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2010上海卷)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①重返联合国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③①②④B.③②①④C.①②③④D.②①③④

7.(2010安徽卷)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它与欧盟的主要区别在于()

A.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B.构建了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

C.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D.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8.(2010安徽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材料二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考点1

1.领土主权平等社会主义阵营

2.不承认17印度互不干涉内政

3.印度支那世界五大国发展民族经济求同存异

考点2

1.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阿尔及利亚

2.中苏关系恶化基辛格尼克松1979

3.中美关系田中角荣

考点3

1.经济建设霸权主义

2.联合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

1.B2.C3.C4.A5.D6.D

1.C2.C3.B4.A5.B6.D7.C8.B9.D10.C

11.(1)近代中国是屈辱的外交;困境: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等基本方针。(2)立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惟一合法代表。突破:中美关系走向缓和;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与中国建交热潮;意义:终于打破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3)不结盟政策;依据:既符合中国人民最高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调整:重视与第三世界发展关系、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坚持长期的对外开放政策。

1.D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从国际邮件资费表可以看出,该时段为两大阵营对峙(冷战)时期,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香港1997年回归,A说法不正确;B项明显可以排除;捷克2005年才加入欧盟,C不正确。

2.D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中苏关系的变化,主要是缔约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政策发生转变。故答案为D。

3.B注意时间提示:1960年。A项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可直接排除;美苏两国此时仍处于争霸时期,两国间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C项亦可排除;欧洲共同体作为资本主义主义国家,它的成立虽冲击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但社会主义仍是它们共同的敌人,D项亦可排除;由于1958年之后中苏关系逐渐破裂,所以为了与苏联对抗,中国不得不调整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B项正确。

4.D此题图片信息易读,主要还是考查两历史事件的比较,常规解法是逐一审核,尼克松访华不属于睦邻友好,两者都不是结盟,也不是另起炉灶,故选D。本题再次说明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掌握的重要性。

5.A从表格中建交国家的数据分析,建交国家逐渐增多,从1969年的49个到1978年达到112个,说明中国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1969年到1971年,建交国家数没有大的突破,但文革后期到1978年,建交国家数却急剧增加,说明中国外交受到“文革”的影响,排除含有②的选项。1970年与中国建交数是54个,但到1971年和1972年迅速增至69个和87个,说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缓和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与中国建交的热潮。表格中的年份是1969至1978年,而中美正式建交时间是在1979年,无此信息,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6.A①重返联合国1971年;②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③参加万隆会议在1955年;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2001年。

7.A本题主要考查上合组织与欧盟之间的区别,安全共同体是一种理想的地区秩序,因此构建一个地区国家安全共同体是两者共同的目标,加强了区域性经济合作是两者共同的影响,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是两者产生的共同时代背景,只有A是两者的区别,欧盟促进了地区经济政治一体化,而上合组织没有推动地区政治一体化,这是两者区别所在,因此选A.

8.本题以外交为切入点,时间跨度比较大,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的对外关系,本题的材料在解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第一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两个问题,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和对外关系的影响,注意分析归纳概括材料。第二问,有两小问清朝官员态度的变化以及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三问,结合三则材料,分别指出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以及形成原因,两个小问,可以分解为,以上三则材料各反映的对外关系特点以及成因是是什么。因此在解答大题的时候要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难懂问题通俗化,进而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参考答案:(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他国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

(3)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