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三单元第2课 伊文思的惊人发现教案

第一朵杏花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2

第三单元第2课 伊文思的惊人发现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三单元第2课 伊文思的惊人发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三单元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

第2课 伊文思的惊人发现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良好的修养

长期接受一流的教育;

从小对历史与考古有兴趣并进行研究;

喜好“行万里路”

良好的个人修养与学识是伊文思取得“惊人发现”的前提与基础

良好的个人修养与个人事业发展、服务与贡献社会的关系

讲授法

问题探究

在学生时代就要重视良好的个人修养与学识的养成

发现古文明

通过印章发现古老文明线索;

搜集并研究印章,认定卡弗拉大土墩为克诺索斯城的遗址所在地

深厚的专业功底、严谨和不懈的工作态度与“惊人发现”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学习中应该具有的态度和方式

图片展示

问题探究

严谨、不懈的工作态度、业有专攻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幸运的发掘

1900年开始发掘克诺索斯遗址,并挖掘出大量文物;

伊文思断定克诺索斯宫殿遗址为“迷宫”所在地并向世界宣布

伊文思“惊人发现”的内涵:这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古代文明──米诺斯文明

图片展示

问题探究

敬畏先人:先人凭借智慧与艰辛的劳动创造出了辉煌的青铜文明

丰硕的成果

“重现”克里特文明,指出它是爱琴文明的开端;就米诺斯文明提出若干基本观点;

其研究成果集中于《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四卷本中

米诺斯王宫出土文物的特征与伊文思对米诺斯文明研究的主要结论之间的关系

用当地出土的一些文物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有根据的解释或推测

图片展示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文明的先驱是爱琴文明,而克里特文明(米诺斯文明)则是爱琴文明的源头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伊文思能取得“惊人发现”的主要原因及其所发现的成果。

难点米诺斯文明及其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以“伊文思的惊人发现”为主题,从“良好的修养”“发现古文明”“幸运的发掘”和“丰硕的成果”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伊文思取得“惊人发现”的原因及其过程,并在这一过程向学生介绍了米诺斯宫殿遗址与米诺斯文明。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具备的良好修养和对历史学与考古挖掘的强烈兴趣,为伊文思以后的考古重大发现奠定了基础。而对迈锡尼遗址和地中海东部遗址出土的印章严谨、不懈的研究,使伊文思找到了克诺索斯城和米诺斯宫殿的线索。通过对米诺斯宫殿的挖掘和研究,伊文思最终有了“惊人发现”:找到了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古代文明──米诺斯文明,并证明了米诺斯文明是古希腊历史和爱琴文明的源头。

本课引言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按时序介绍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两个考古重大发现。第一个是德国人谢里曼对迈锡尼的考古挖掘。这次挖掘的重要成果是发现了迈锡尼文化。迈锡尼文化被证明是希腊本土文化的一部分。第二个是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对传说中的“迷宫”的考古挖掘。这次挖掘证明克里特文明是希腊和欧洲文明的源头。第二部分“探究的主要问题”包括“伊文思是如何发现米诺斯宫殿的”等两个小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的学习重心。第三部分“重要概念”列举了一个人名“伊文思”和一个地名“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这是本课的两个关键词,要准确掌握。建议教师对谢里曼的考古挖掘进行适当补充,使学生对伊文思考古挖掘的历史背景有更深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带着“伊文思是怎样的一个人”“伊文思是如何发现米诺斯宫殿的”和“伊文思考古挖掘的主要成果有哪些”三个问题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良好的修养”

教材以时间为历史坐标,扼要介绍了孩童时期和青年时代的伊文思,突出从小就具有的良好修养为伊文思日后在考古上的“惊人发现”奠定了基础。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伊文思能具有良好修养的原因:客观上,伊文思生活在富裕而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中、接受了一流的教育和父亲的鼓励培养;主观上,伊文思自小就进行古币研究和考古发掘等活动、在名校认真求学、进行考察性质的旅行、开展学术研究并进行著述,这一切使伊文思逐步地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和较深厚的专业功底。

这一部分的教学是以伊文斯具有“良好的修养”展开的,因此主要应理解伊文斯具有哪些“良好的修养”和“良好的修养”是怎样养成的这两个问题。建议教师设计一个问题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进行讨论。此外,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可以按“孩童时代”“青年时代”和“担任馆长后”三个时段适当补充伊文思的有关材料。

(1)孩童时代的伊文思。这一部分教学意在帮助学生加深了解伊文思的家学渊源。

1851年,伊文思出生于英国哈特福德郡的一个村庄。家庭给了孩童时代的伊文思深刻的影响。他的祖父亚瑟·本诺尼·伊文思博士毕业于牛津大学,曾经是古典学和历史学教授,他的父亲约翰·伊文思虽是富裕的造纸商,但在业余时间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古文物和古钱币知识,是英国史前考古学奠基人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文化进化论的鼻祖奥古斯都·兰·福克斯等英国学术界大师经常在伊文思家探讨学术问题。少年伊文思在这种环境下,既培养了对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兴趣,又打下了相当扎实的基础。伊文思从小就痴迷于克里特古老的传说,希望有朝一日能揭开这个迷人的传说。

(2)青年时代的伊文思。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应让学生理解伊文思的主观努力。

青年时代的伊文思继续沿着少年时代的希望努力。1868年从哈罗公学毕业后,伊文思进入牛津大学学习。1871年伊文思前往硝烟未尽的巴黎游览。在这次旅游中,一本旅游书激起了他对土耳其人的兴趣,于是他又继续前往东南欧考察。1873年伊文思前往北欧考察,并在途中进行了一次小规模考古发掘。1875年他为撰写一部历史著作前往德国的哥廷根大学求学。毕业后,他又到东欧旅行、访问,并写成了两本有关巴尔干的著作,由此成为巴尔干问题专家。以后伊文思曾任《曼彻斯特卫报》驻巴尔干通讯员,为英国发回了大量关于巴尔干的报道。一次,为了赶上和历史学家谢里曼见面,伊文思先是黑夜中骑马7小时,又雇船渡过伯克河,再赶走一整天,终于在午夜时分赶上弗里曼。正是在这次会谈后,伊文思和谢里曼的大女儿马格利特── 一位通晓多国语言、具有丰富历史修养的小姐互相吸引、陷入爱河。以后,马格利特成为了伊文思的妻子和得力助手。如果说孩童时代的伊文思更多地是得益于优越的客观环境,那么青年时代的伊文思更多地是开始依靠自身的主观努力。

(3)担任馆长后的伊文思。这一部分教学意在让学生注意伊文思的专业功底与努力方向。

1884年伊文思担任牛津大学阿西莫林博物馆馆长。当时阿西莫林博物馆的收藏很杂,而且藏品逐年减少、占地逐年缩小,馆长也是一个闲职。但在这以后的25年中,他凭借自己的努力,用旺盛的精力和远见卓识把阿西莫林博物馆变成了一座世界知名的博物馆。在这同时,他继续自己少年时代的希望,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学习,经常进行考察访问,对考古发掘也越来越有兴趣。

第二目“发现古文明”

这部分内容是围绕伊文思追踪古老文明的线索展开。1883年的希腊之旅是伊文思考古重大发现的一个新起点。正是通过这次考察,他发现了一个古老文明的线索── 一些带有特殊雕刻的印章。追踪古印章的线索一直到克里特岛,伊文思先是“认定”克里特埋藏着一个未知文明的遗址,然后是“深信”这里埋藏着考古学上的秘密,最终“取得”卡弗拉大土墩所有权。建议教师利用上一节《位于克里特岛中部北岸的克诺索斯城》一图,使学生更易理解伊文思追踪和推断的正确性。

这一部分教学应当围绕“发现古文明”(实际上是发现了古文明的线索)展开。主要应理解“伊文思发现了什么”和“伊文思为什么能发现”这两个问题。建议教师给学生呈现如下问题链:①伊文思发现了什么?他的发现经过是怎样的?②发现线索的为什么是远在大陆、偶然看到古印章的伊文思,而不是长期佩带古印章的当地农人?③“伊文思的惊人发现”是否真的是事出偶然?为什么?为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思考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按“发现线索”和“追踪线索”两个层面适当补充有关材料,包括适时插入一些古印章或古印石的图片。

(1)发现线索。

1883年,伊文思夫妇到希腊旅游,考察访问了著名的迈锡尼和其他的史前遗址。在这期间,伊文思夫妇还专程拜访了小亚细亚特洛伊遗址和希腊迈锡尼遗址的发现者──谢里曼。在谢里曼收藏的众多迈锡尼出土文物中,伊文思发现了许多环状或块状雕石制成的印章。这些印章上的一些雕刻具有海中生物的形状,如同小小的章鱼。一般人往往只停留于对这些出土文物历史悠久的感慨,但伊文思敏锐地意识到,这很有可能是某个未知的海洋文明的特征。由此伊文思发现了一个古老文明的线索。

(2)追踪线索

在希腊之行后的10年中,伊文思开始注意收集古印章。在地中海东部的遗址中,他收集到大量类似的印章。1893年,伊文思在雅典的文物摊上又发现了类似的古印章。据文物贩子介绍,它们来自克里特岛,当地人称为“奶石”,据说有催奶的魔力,因而常被妇女们所佩带。伊文思决定亲自去克里特岛进行考察。调查中伊文思还获悉,离克里特岛北岸不远,有一个叫卡弗拉的大土墩不久前出土过一些巨大的储物罐。经过研究和分析,伊文思认定,这个方圆几英亩的大土墩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米诺斯王的住地──克诺索斯城的遗址所在地。他意识到自己有可能就要实现自己孩童时代的希望。

1894年,伊文思第一次踏上克里特岛,他吃惊地发现,商店里摆着各种古印石,有些雕刻印石甚至成为当地农人脖子上的装饰品。如此丰富的古印章证明了这里就是一个未知古代文明埋藏地。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准备买下卡弗拉大土墩。从1894年至1899年,经过6年艰苦的谈判和讨价还价,伊文思最终取得了这块土地的所有权。

上述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伊文思的发现似乎是偶然的,但这种“偶然”中体现着必然,那就是伊文思的修养、努力和希望,使他必然会考察希腊古文化遗址、必然拜访他的先驱谢里曼、最终必然能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独具慧眼发现线索。

第三目“幸运的发掘”

教材先是扼要介绍了伊文思在克里特岛挖掘的前期经过,然后重点介绍了克诺索斯“宫殿群”和其他一些重要出土文物。建议教师抓住“幸运”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学习一部分内容,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为什么说这次考古发掘是幸运的发掘”“伊文思为什么能有幸运的发掘”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理解“幸运”的内涵。至于时间线索,可抓住“前五天”和“前三个月”这两个要点。

(1)初步发掘

1900年3月23日上午11时,伊文思正式开始他在克里特岛的伟大考古发掘。由于遗址文化层距离地表很近,在前五天中出土文物就堆积如山,有雕刻石印、花瓶、陶罐和泥板等。和一般的考古发掘费时、费力又难以取得成果相比,这次发掘真是一次“幸运的发掘”。在发掘以前,在伊文思的头脑中,克诺索斯废墟下掩埋的史前文明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文明,它只不过是20年前谢里曼所揭示的希腊本土迈锡尼文明在爱琴海上的延伸。但通过对这么多的出土文物初步的研究,伊文思开始认识到,米诺斯文明不仅比迈锡尼文明更古老,而且是一个独特的文明。

(2)克诺索斯宫殿及主要文物

经过3个月的挖掘,伊文思发现,这些遗址并非孤立的建筑物,而是一个庞大建筑物的组成部分。于是他继续扩大发掘范围。后来,考古学家把这些建筑物称为“宫殿群”。

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整体为多层平顶式建筑。建筑围绕着一个长约60米,宽约30米的长方形中央大庭院,四周由住房、庭院、通道、楼梯、地窖和阳台构成,总共有1500多个房间,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因为地势西高东低,所以庭院以西的建筑为二三层的楼房,庭院以东为三四层的楼房。从东麓远望,但见层楼高耸,门窗廊道参差罗列,蔚为壮观。因为建筑物处于不同的水平上,阶梯和楼道必不可少。房间的通风和采光利用天井解决。众多的楼道和天井使建筑物的空间与受光生出无穷变化。整个宫殿由于楼层密接,厅堂错落,廊道迂回,人们在其中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伊文思断定,这就是传说中的克诺索斯“迷宫”所在地,并向全世界宣布了他的重大发现。

不久,伊文思又发现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出土文物。这当中包括他认为克诺索斯遗址上发现的最有价值的单件手工制品── 一张由象牙、水晶、金、银和铅质蓝玻璃刻制而成的赌桌、绘有庄严的宗教礼仪和民间生活场景的众多壁画等。这一切使考古学家们意识到,这里不是一个普通的遗址,而是一个未知的古代文明。

上述教学主要是要帮助学生理解伊文思的这次考古发掘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幸运的发掘”!建议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利用上一节中的“从空中俯视克诺索斯宫殿遗址及周围环境”图和本节中的“有嵌饰的赌桌”图及说明、“克诺索斯宫殿的修复现场”图,再适当补充克诺索斯宫殿遗址出土的其他重要文物,并作简单介绍,加深学生对这次考古成果的印象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伊文思为什么是如此的幸运”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米诺斯文明的高度繁荣、且遗址未遭大的破坏这一客观因素和伊文思个人的良好修养、认真执着这一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分析,使学生能有更深的理解。

第四目“丰硕的成果”

教材主要通过伊文思长期精心研究、出版的《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一书,来说明伊文思这次考古发现带来的考古学和历史学上的丰硕成果,也说明了米诺斯文明的历史地位。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围绕“丰硕的成果”展开的,重点(也是难点)当然是要帮助学生了解这次考古所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而理解这些成果的价值,但也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成果是伊文思穷尽半辈子生命、几乎耗尽其智慧与心血的研究结晶,以此理解“惊人发现”背后的“惊人努力”!

建议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两项任务:①伊文思的考古成果主要体现在他的什么专著中?在这一专著中他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②帮助老师完成《伊文思生平大事年表》(由教师提供不完整的年表)。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这两个任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按以下两个层次适当补充有关文字与图片材料并作必要阐述。

(1)继续挖掘和“重现”米诺斯宫殿

在初步发掘获得重大发现后,伊文思在克里特岛继续挖掘,力图揭示米诺斯文明完整和真实的面貌。从1900年到1931年,从知天命的壮年到耋耄的衰年,他几乎一直在这个岛上进行发掘,获得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在继续挖掘的同时,伊文思也力图“重现”米诺斯宫殿,那就是修复克诺索斯宫殿群。

(2)出版《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

从1902年起,伊文思在继续挖掘和“重现”米诺斯宫殿的同时,开始研究这一文明,并先后出版了专著──《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一至四卷。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卷直到1921年才正式出版,后三卷分别在1928年、1930年和1935年出版。全书共3000多页,3400多幅插图,史料丰富、字句优美,凝聚了伊文思大量的心血。书中的内容和一些基本观点极大地补充了考古学和历史学的不足,成为后人研究米诺斯文明的基础。

关于米诺斯文明的年代和地位,伊文思认为米诺斯文明(或克里特文明)远早于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应开端于克里特文明。其依据是,克里特岛上考古发掘的大量实物资料证实了克里特于公元前3000年便进入了青铜时代,这早于迈锡尼文明。

关于米诺斯政权在地中海的地位,伊文思认为米诺斯王是第一个建立地中海霸权的君主。其主要依据是,在出土的墙壁、柱子和印章上发现了象征着海上霸权的三叉戟。同时,在克里特岛海岸没有发现大量的城防遗址,这从反面说明了当时米诺斯政权确实拥有一支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只有它有能力进攻别的政权,其他政权没有力量进攻它。此外,岛上还出土了一些能够说明克诺索斯君主与周围海洋间密切联系的证据。

关于“迷宫”的功能,伊文思认为其主要是宫殿。由于地震等自然原因或其他人为原因,克诺索斯的宫殿多次被毁,但这些宫殿在被毁后又会得到重建,新建筑物往往依附于旧建筑物上,造成了“迷宫”的出现。很多出土文物证明,宫殿往往就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关于“王权”的性质,伊文思用“祭司王”来解释。也就是说,米诺斯不仅是国王,也是大祭司,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祭司王”。从理论上说,远古时代的君主普遍具有神性。伊文思也推断,“米诺斯”不是某个国王个人的名号,而是青铜时代克里特诸王共享的神性称号,类似于古埃及的“法老”。从出土文物看,宫殿遗址中出现的许多具有宗教色彩的塑像和壁画是有力的证据。如伊文思把“百合王子”浮雕中的王子即视为“祭司王”,由于王子距离走廊尽头还有三四米,伊文思猜想他前面应该还有位女神,他自己则是祭祀队伍的引领者。

关于米诺斯民族的特征,伊文思认为这是一个热爱自然、有文化教养、热爱和平的民族。发掘出来的大量艺术品也显示出这些特点。例如克里特绘画最钟爱的题材是动植物,尤其是海洋生物。雕塑品《收获者之杯》表现了劳动者所洋溢的欢乐情绪。

在学完本目之后,建议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讨论并回答“为什么《泰晤士报》认为,克诺索斯的发掘在重要性上若不能说是超过,也至少不逊色于谢里曼的发现”,以对本课第三、四目进行小结。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良好的修养”一目的教学。为了加深学生对伊文思的理解,教师可以先对伊文思进行扼要的总体介绍。然后通过投影提供问题链:①伊文思“良好的修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②这些“良好的修养”是怎样形成的?③这些“良好的修养”对他以后的“惊人发现”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并请学生结合问题链阅读教材,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分别介绍伊文思孩童时代、青年时代和担任馆长后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提问:19世纪70年代的哪一次考古发掘肯定对伊文思的兴趣起了更大的促进作用?以此又联系谢里曼的考古重大发现,加强学生对当时历史大背景的认识。对问题链,可引导学生从兴趣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锻炼和工作的热情等角度开展讨论,也可以从客观与主观条件这两个角度展开讨论。

关于“发现古文明”一目的教学。教师可先介绍1883年伊文思希腊之旅的情况,着重讲述伊文思拜会谢里曼时对古印章产生浓厚兴趣的细节。再请同学带着问题链阅读教材并思考与讨论。在此基础上,请学生阅读教材“工作中的伊文思”和的内容,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深化对问题链所呈现的问题的认识,使学生对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有正确的理解,并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关于“幸运的发掘”一目的教学。教师可先介绍伊文思初期挖掘的情况,并出示相关的图片资料。然后对照图片,重点介绍克诺索斯宫殿和有嵌饰的赌桌。教学时可追问以下两个问题:①为什么伊文思断定,这就是传说中的克诺索斯“迷宫”所在地?②为什么伊文思会认为这张赌桌是遗址上发现的最有价值的单件手工制品?最后,教师以“为什么说这是一次幸运的发掘”这一问题为中心进行小结。

关于“丰硕的成果”一目的教学。教师在扼要介绍伊文思继续挖掘和“重现”米诺斯宫殿的成果以及《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一书后,请同学阅读教材并指出,伊文思对考古学和历史学主要的贡献有哪些?结合学生回答的内容,教师可以总结或归纳为伊文思的几个主要观点。然后针对以上观点,教师利用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或用提问的方法或用说明的方法加以解释。最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讨论并回答资料所提出的问题,以对本课第三、四目进行小结。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发现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对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第一目“良好的修养”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阅读教材时,可利用计算机或幻灯片打出问题链,然后让各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与小结。①伊文思良好的修养主要表现在:善于培养自己的考古兴趣;努力打好自己的文化知识;在考古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认真而执着地进行工作。②这些良好的修养的形成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环境,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伊文思自己个人的努力。③正是有了良好的修养,有发现古文明的强烈愿望、有扎实的考古和历史知识、有超强的考古发掘能力、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伊文思才能敏锐地发现线索、追踪到线索、直至认定克诺索斯遗址所在地和发现米诺斯文明。

案例二 在讨论、分析“1883年伊文思发现一个古老文明的线索是否偶然”这一问题时,请“偶然派”和“必然派”的同学分别发表看法,然后由教师进行小结:从发现线索的具体时间和场合来看,的确具有偶然性,但从当时考古学发展的大背景和伊文思个人所具备的条件看,由伊文思发现这个古老文明的线索又是必然的。伊文思个人主观能动性在这个“必然”中起了重要作用。

案例三 在介绍米诺斯宫殿时,可以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打出“双斧大厅”和王后寝宫的图片,作如下补充:“双斧大厅”是举行祭祀的场所,分内外两室,以折叠门扇间之,冬可以保暖,夏可以通风。王后寝宫装饰着海豚戏水的壁画,其相连小间内有浴室和冲水厕所,这种卫生设备在整个古代世界仅见于克里特,直到近代为止,还没有人能在取水和排水系统上超过他们。

案例四 在新课结束后,教师可以提供不完整的《伊文思生平大事年表》,让学生根据教材补充完整,并以此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明确:伊文思的“惊人发现”背后是他所作出的惊人努力,他几乎就是为克里特文明而降生、而度过一生的。

附:《伊文思生平大事年表》

1851年出生于英国

1868年(18岁)进入牛津大学

1883年(33岁)游历希腊,开始收集古印章

1884年(34岁)──1909年(59岁)担任牛津大学阿西莫林博物馆馆长

1894年(44岁)第一次登上克里特岛,实地考察米诺斯文明

1900年(50岁)──1931年(81岁)发掘克诺索斯遗址,并进行研究

1902年(52岁)开始撰写《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

1921年(71岁)《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第一卷出版

1935年(85岁)《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第四卷出版

1941年(91岁)逝世四、问题解答

伊文思的工作态度和方式,对你有何启发?

解题关键:伊文思仔细地观看这些石雕,看出了常人未曾注意到的细节;伊文思强烈地感觉到,这些特征是某个未知文化,并且具有海洋特征、与迈锡尼人关系密切。

思路引领:工作态度和方式;启发。

答案提示:在学习和工作态度上要严谨、认真、执着;在学习和工作方式上要善于从小处、细处着手,善于进行分析、联系和比较。

本课测评

1.伊文思探秘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解题关键:良好的修养。

思路引领:主观条件;客观条件。

答案提示:从主观上看,首先,伊文思从小就对克里特的传说有浓厚的兴趣,工作以后继续努力寻找克里特文明的线索;其次,伊文思具有历史学和考古学等方面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杰出的能力;再次,伊文思严谨、认真、执着的工作态度和方式。从客观上看,首先是当时谢里曼考古大发现对伊文思的影响;其次是希腊之行中谢里曼给伊文思参观了众多的文物,尤其是古印章;再次是当时英国的国际地位和伊文思的个人地位的影响。

2.列举米诺斯宫殿的考古发现和伊文思的研究成果。

解题关键:出土的遗址和文物;《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

思路引领:出土的遗址和文物;伊文思对于米诺斯文明的主要观点。

答案提示:米诺斯宫殿的考古发现主要有:克诺索斯宫殿遗址(伊文思认为即传说中的“迷宫”所在地);镶嵌式的赌桌;大量的壁画、浮雕、雕刻印石、花瓶、陶罐、泥板等等(包括“百合王子”浮雕)。伊文思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一至四卷中,包括:把米诺斯文明的历史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大体与埃及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早期相当,因而是爱琴文明的开端;米诺斯王是第一个建立地中海霸权的君主;“迷宫”的功能是宫殿;“王权”的性质是“祭司王”;米诺斯人是一个热爱自然、有文化教养、热爱和平的民族。

相关推荐

伊文思的惊人发现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伊文思的惊人发现,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三单元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

第2课 伊文思的惊人发现

教案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良好的修养

长期接受一流的教育;

从小对历史与考古有兴趣并进行研究;

喜好“行万里路”

良好的个人修养与学识是伊文思取得“惊人发现”的前提与基础

良好的个人修养与个人事业发展、服务与贡献社会的关系

讲授法

问题探究

在学生时代就要重视良好的个人修养与学识的养成

发现古文明

通过印章发现古老文明线索;

搜集并研究印章,认定卡弗拉大土墩为克诺索斯城的遗址所在地

深厚的专业功底、严谨和不懈的工作态度与“惊人发现”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学习中应该具有的态度和方式

图片展示

问题探究

严谨、不懈的工作态度、业有专攻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幸运的发掘

1900年开始发掘克诺索斯遗址,并挖掘出大量文物;

伊文思断定克诺索斯宫殿遗址为“迷宫”所在地并向世界宣布

伊文思“惊人发现”的内涵:这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古代文明──米诺斯文明

图片展示

问题探究

敬畏先人:先人凭借智慧与艰辛的劳动创造出了辉煌的青铜文明

丰硕的成果

“重现”克里特文明,指出它是爱琴文明的开端;就米诺斯文明提出若干基本观点;

其研究成果集中于《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四卷本中

米诺斯王宫出土文物的特征与伊文思对米诺斯文明研究的主要结论之间的关系

用当地出土的一些文物对当时的社会进行有根据的解释或推测

图片展示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文明的先驱是爱琴文明,而克里特文明(米诺斯文明)则是爱琴文明的源头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伊文思能取得“惊人发现”的主要原因及其所发现的成果。

难点

米诺斯文明及其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以“伊文思的惊人发现”为主题,从“良好的修养”“发现古文明”“幸运的发掘”和“丰硕的成果”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伊文思取得“惊人发现”的原因及其过程,并在这一过程向学生介绍了米诺斯宫殿遗址与米诺斯文明。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具备的良好修养和对历史学与考古挖掘的强烈兴趣,为伊文思以后的考古重大发现奠定了基础。而对迈锡尼遗址和地中海东部遗址出土的印章严谨、不懈的研究,使伊文思找到了克诺索斯城和米诺斯宫殿的线索。通过对米诺斯宫殿的挖掘和研究,伊文思最终有了“惊人发现”:找到了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古代文明──米诺斯文明,并证明了米诺斯文明是古希腊历史和爱琴文明的源头。

本课引言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按时序介绍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两个考古重大发现。第一个是德国人谢里曼对迈锡尼的考古挖掘。这次挖掘的重要成果是发现了迈锡尼文化。迈锡尼文化被证明是希腊本土文化的一部分。第二个是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对传说中的“迷宫”的考古挖掘。这次挖掘证明克里特文明是希腊和欧洲文明的源头。第二部分“探究的主要问题”包括“伊文思是如何发现米诺斯宫殿的”等两个小问题,意在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的学习重心。第三部分“重要概念”列举了一个人名“伊文思”和一个地名“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这是本课的两个关键词,要准确掌握。建议教师对谢里曼的考古挖掘进行适当补充,使学生对伊文思考古挖掘的历史背景有更深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带着“伊文思是怎样的一个人”“伊文思是如何发现米诺斯宫殿的”和“伊文思考古挖掘的主要成果有哪些”三个问题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良好的修养”

教材以时间为历史坐标,扼要介绍了孩童时期和青年时代的伊文思,突出从小就具有的良好修养为伊文思日后在考古上的“惊人发现”奠定了基础。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伊文思能具有良好修养的原因:客观上,伊文思生活在富裕而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中、接受了一流的教育和父亲的鼓励培养;主观上,伊文思自小就进行古币研究和考古发掘等活动、在名校认真求学、进行考察性质的旅行、开展学术研究并进行著述,这一切使伊文思逐步地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和较深厚的专业功底。

这一部分的教学是以伊文斯具有“良好的修养”展开的,因此主要应理解伊文斯具有哪些“良好的修养”和“良好的修养”是怎样养成的这两个问题。建议教师设计一个问题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进行讨论。此外,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可以按“孩童时代”“青年时代”和“担任馆长后”三个时段适当补充伊文思的有关材料。

(1)孩童时代的伊文思。这一部分教学意在帮助学生加深了解伊文思的家学渊源。

1851年,伊文思出生于英国哈特福德郡的一个村庄。家庭给了孩童时代的伊文思深刻的影响。他的祖父亚瑟·本诺尼·伊文思博士毕业于牛津大学,曾经是古典学和历史学教授,他的父亲约翰·伊文思虽是富裕的造纸商,但在业余时间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古文物和古钱币知识,是英国史前考古学奠基人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文化进化论的鼻祖奥古斯都·兰·福克斯等英国学术界大师经常在伊文思家探讨学术问题。少年伊文思在这种环境下,既培养了对历史学与考古学的兴趣,又打下了相当扎实的基础。伊文思从小就痴迷于克里特古老的传说,希望有朝一日能揭开这个迷人的传说。

(2)青年时代的伊文思。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应让学生理解伊文思的主观努力。

青年时代的伊文思继续沿着少年时代的希望努力。1868年从哈罗公学毕业后,伊文思进入牛津大学学习。1871年伊文思前往硝烟未尽的巴黎游览。在这次旅游中,一本旅游书激起了他对土耳其人的兴趣,于是他又继续前往东南欧考察。1873年伊文思前往北欧考察,并在途中进行了一次小规模考古发掘。1875年他为撰写一部历史著作前往德国的哥廷根大学求学。毕业后,他又到东欧旅行、访问,并写成了两本有关巴尔干的著作,由此成为巴尔干问题专家。以后伊文思曾任《曼彻斯特卫报》驻巴尔干通讯员,为英国发回了大量关于巴尔干的报道。一次,为了赶上和历史学家谢里曼见面,伊文思先是黑夜中骑马7小时,又雇船渡过伯克河,再赶走一整天,终于在午夜时分赶上弗里曼。正是在这次会谈后,伊文思和谢里曼的大女儿马格利特── 一位通晓多国语言、具有丰富历史修养的小姐互相吸引、陷入爱河。以后,马格利特成为了伊文思的妻子和得力助手。如果说孩童时代的伊文思更多地是得益于优越的客观环境,那么青年时代的伊文思更多地是开始依靠自身的主观努力。

(3)担任馆长后的伊文思。这一部分教学意在让学生注意伊文思的专业功底与努力方向。

1884年伊文思担任牛津大学阿西莫林博物馆馆长。当时阿西莫林博物馆的收藏很杂,而且藏品逐年减少、占地逐年缩小,馆长也是一个闲职。但在这以后的25年中,他凭借自己的努力,用旺盛的精力和远见卓识把阿西莫林博物馆变成了一座世界知名的博物馆。在这同时,他继续自己少年时代的希望,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学习,经常进行考察访问,对考古发掘也越来越有兴趣。

第二目“发现古文明”

这部分内容是围绕伊文思追踪古老文明的线索展开。1883年的希腊之旅是伊文思考古重大发现的一个新起点。正是通过这次考察,他发现了一个古老文明的线索── 一些带有特殊雕刻的印章。追踪古印章的线索一直到克里特岛,伊文思先是“认定”克里特埋藏着一个未知文明的遗址,然后是“深信”这里埋藏着考古学上的秘密,最终“取得”卡弗拉大土墩所有权。建议教师利用上一节《位于克里特岛中部北岸的克诺索斯城》一图,使学生更易理解伊文思追踪和推断的正确性。

这一部分教学应当围绕“发现古文明”(实际上是发现了古文明的线索)展开。主要应理解“伊文思发现了什么”和“伊文思为什么能发现”这两个问题。建议教师给学生呈现如下问题链:①伊文思发现了什么?他的发现经过是怎样的?②发现线索的为什么是远在大陆、偶然看到古印章的伊文思,而不是长期佩带古印章的当地农人?③“伊文思的惊人发现”是否真的是事出偶然?为什么?为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思考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按“发现线索”和“追踪线索”两个层面适当补充有关材料,包括适时插入一些古印章或古印石的图片。

(1)发现线索。

1883年,伊文思夫妇到希腊旅游,考察访问了著名的迈锡尼和其他的史前遗址。在这期间,伊文思夫妇还专程拜访了小亚细亚特洛伊遗址和希腊迈锡尼遗址的发现者──谢里曼。在谢里曼收藏的众多迈锡尼出土文物中,伊文思发现了许多环状或块状雕石制成的印章。这些印章上的一些雕刻具有海中生物的形状,如同小小的章鱼。一般人往往只停留于对这些出土文物历史悠久的感慨,但伊文思敏锐地意识到,这很有可能是某个未知的海洋文明的特征。由此伊文思发现了一个古老文明的线索。

(2)追踪线索

在希腊之行后的10年中,伊文思开始注意收集古印章。在地中海东部的遗址中,他收集到大量类似的印章。1893年,伊文思在雅典的文物摊上又发现了类似的古印章。据文物贩子介绍,它们来自克里特岛,当地人称为“奶石”,据说有催奶的魔力,因而常被妇女们所佩带。伊文思决定亲自去克里特岛进行考察。调查中伊文思还获悉,离克里特岛北岸不远,有一个叫卡弗拉的大土墩不久前出土过一些巨大的储物罐。经过研究和分析,伊文思认定,这个方圆几英亩的大土墩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米诺斯王的住地──克诺索斯城的遗址所在地。他意识到自己有可能就要实现自己孩童时代的希望。

1894年,伊文思第一次踏上克里特岛,他吃惊地发现,商店里摆着各种古印石,有些雕刻印石甚至成为当地农人脖子上的装饰品。如此丰富的古印章证明了这里就是一个未知古代文明埋藏地。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准备买下卡弗拉大土墩。从1894年至1899年,经过6年艰苦的谈判和讨价还价,伊文思最终取得了这块土地的所有权。

上述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伊文思的发现似乎是偶然的,但这种“偶然”中体现着必然,那就是伊文思的修养、努力和希望,使他必然会考察希腊古文化遗址、必然拜访他的先驱谢里曼、最终必然能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独具慧眼发现线索。

第三目“幸运的发掘”

教材先是扼要介绍了伊文思在克里特岛挖掘的前期经过,然后重点介绍了克诺索斯“宫殿群”和其他一些重要出土文物。建议教师抓住“幸运”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学习一部分内容,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为什么说这次考古发掘是幸运的发掘”“伊文思为什么能有幸运的发掘”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理解“幸运”的内涵。至于时间线索,可抓住“前五天”和“前三个月”这两个要点。

(1)初步发掘

1900年3月23日上午11时,伊文思正式开始他在克里特岛的伟大考古发掘。由于遗址文化层距离地表很近,在前五天中出土文物就堆积如山,有雕刻石印、花瓶、陶罐和泥板等。和一般的考古发掘费时、费力又难以取得成果相比,这次发掘真是一次“幸运的发掘”。在发掘以前,在伊文思的头脑中,克诺索斯废墟下掩埋的史前文明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文明,它只不过是20年前谢里曼所揭示的希腊本土迈锡尼文明在爱琴海上的延伸。但通过对这么多的出土文物初步的研究,伊文思开始认识到,米诺斯文明不仅比迈锡尼文明更古老,而且是一个独特的文明。

(2)克诺索斯宫殿及主要文物

经过3个月的挖掘,伊文思发现,这些遗址并非孤立的建筑物,而是一个庞大建筑物的组成部分。于是他继续扩大发掘范围。后来,考古学家把这些建筑物称为“宫殿群”。

整个建筑群依山而建,整体为多层平顶式建筑。建筑围绕着一个长约60米,宽约30米的长方形中央大庭院,四周由住房、庭院、通道、楼梯、地窖和阳台构成,总共有1500多个房间,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因为地势西高东低,所以庭院以西的建筑为二三层的楼房,庭院以东为三四层的楼房。从东麓远望,但见层楼高耸,门窗廊道参差罗列,蔚为壮观。因为建筑物处于不同的水平上,阶梯和楼道必不可少。房间的通风和采光利用天井解决。众多的楼道和天井使建筑物的空间与受光生出无穷变化。整个宫殿由于楼层密接,厅堂错落,廊道迂回,人们在其中就很容易迷失方向。伊文思断定,这就是传说中的克诺索斯“迷宫”所在地,并向全世界宣布了他的重大发现。

不久,伊文思又发现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出土文物。这当中包括他认为克诺索斯遗址上发现的最有价值的单件手工制品── 一张由象牙、水晶、金、银和铅质蓝玻璃刻制而成的赌桌、绘有庄严的宗教礼仪和民间生活场景的众多壁画等。这一切使考古学家们意识到,这里不是一个普通的遗址,而是一个未知的古代文明。

上述教学主要是要帮助学生理解伊文思的这次考古发掘真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幸运的发掘”!建议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利用上一节中的“从空中俯视克诺索斯宫殿遗址及周围环境”图和本节中的“有嵌饰的赌桌”图及说明、“克诺索斯宫殿的修复现场”图,再适当补充克诺索斯宫殿遗址出土的其他重要文物,并作简单介绍,加深学生对这次考古成果的印象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伊文思为什么是如此的幸运”这一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米诺斯文明的高度繁荣、且遗址未遭大的破坏这一客观因素和伊文思个人的良好修养、认真执着这一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分析,使学生能有更深的理解。

第四目“丰硕的成果”

教材主要通过伊文思长期精心研究、出版的《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一书,来说明伊文思这次考古发现带来的考古学和历史学上的丰硕成果,也说明了米诺斯文明的历史地位。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围绕“丰硕的成果”展开的,重点(也是难点)当然是要帮助学生了解这次考古所取得的主要成果进而理解这些成果的价值,但也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成果是伊文思穷尽半辈子生命、几乎耗尽其智慧与心血的研究结晶,以此理解“惊人发现”背后的“惊人努力”!

建议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以下两项任务:①伊文思的考古成果主要体现在他的什么专著中?在这一专著中他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②帮助老师完成《伊文思生平大事年表》(由教师提供不完整的年表)。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这两个任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按以下两个层次适当补充有关文字与图片材料并作必要阐述。

(1)继续挖掘和“重现”米诺斯宫殿

在初步发掘获得重大发现后,伊文思在克里特岛继续挖掘,力图揭示米诺斯文明完整和真实的面貌。从1900年到1931年,从知天命的壮年到耋耄的衰年,他几乎一直在这个岛上进行发掘,获得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在继续挖掘的同时,伊文思也力图“重现”米诺斯宫殿,那就是修复克诺索斯宫殿群。

(2)出版《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

从1902年起,伊文思在继续挖掘和“重现”米诺斯宫殿的同时,开始研究这一文明,并先后出版了专著──《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一至四卷。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卷直到1921年才正式出版,后三卷分别在1928年、1930年和1935年出版。全书共3000多页,3400多幅插图,史料丰富、字句优美,凝聚了伊文思大量的心血。书中的内容和一些基本观点极大地补充了考古学和历史学的不足,成为后人研究米诺斯文明的基础。

关于米诺斯文明的年代和地位,伊文思认为米诺斯文明(或克里特文明)远早于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应开端于克里特文明。其依据是,克里特岛上考古发掘的大量实物资料证实了克里特于公元前3000年便进入了青铜时代,这早于迈锡尼文明。

关于米诺斯政权在地中海的地位,伊文思认为米诺斯王是第一个建立地中海霸权的君主。其主要依据是,在出土的墙壁、柱子和印章上发现了象征着海上霸权的三叉戟。同时,在克里特岛海岸没有发现大量的城防遗址,这从反面说明了当时米诺斯政权确实拥有一支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只有它有能力进攻别的政权,其他政权没有力量进攻它。此外,岛上还出土了一些能够说明克诺索斯君主与周围海洋间密切联系的证据。

关于“迷宫”的功能,伊文思认为其主要是宫殿。由于地震等自然原因或其他人为原因,克诺索斯的宫殿多次被毁,但这些宫殿在被毁后又会得到重建,新建筑物往往依附于旧建筑物上,造成了“迷宫”的出现。很多出土文物证明,宫殿往往就是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关于“王权”的性质,伊文思用“祭司王”来解释。也就是说,米诺斯不仅是国王,也是大祭司,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祭司王”。从理论上说,远古时代的君主普遍具有神性。伊文思也推断,“米诺斯”不是某个国王个人的名号,而是青铜时代克里特诸王共享的神性称号,类似于古埃及的“法老”。从出土文物看,宫殿遗址中出现的许多具有宗教色彩的塑像和壁画是有力的证据。如伊文思把“百合王子”浮雕中的王子即视为“祭司王”,由于王子距离走廊尽头还有三四米,伊文思猜想他前面应该还有位女神,他自己则是祭祀队伍的引领者。

关于米诺斯民族的特征,伊文思认为这是一个热爱自然、有文化教养、热爱和平的民族。发掘出来的大量艺术品也显示出这些特点。例如克里特绘画最钟爱的题材是动植物,尤其是海洋生物。雕塑品《收获者之杯》表现了劳动者所洋溢的欢乐情绪。

在学完本目之后,建议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讨论并回答“为什么《泰晤士报》认为,克诺索斯的发掘在重要性上若不能说是超过,也至少不逊色于谢里曼的发现”,以对本课第三、四目进行小结。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良好的修养”一目的教学。为了加深学生对伊文思的理解,教师可以先对伊文思进行扼要的总体介绍。然后通过投影提供问题链:①伊文思“良好的修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②这些“良好的修养”是怎样形成的?③这些“良好的修养”对他以后的“惊人发现”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并请学生结合问题链阅读教材,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分别介绍伊文思孩童时代、青年时代和担任馆长后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提问:19世纪70年代的哪一次考古发掘肯定对伊文思的兴趣起了更大的促进作用?以此又联系谢里曼的考古重大发现,加强学生对当时历史大背景的认识。对问题链,可引导学生从兴趣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锻炼和工作的热情等角度开展讨论,也可以从客观与主观条件这两个角度展开讨论。

关于“发现古文明”一目的教学。教师可先介绍1883年伊文思希腊之旅的情况,着重讲述伊文思拜会谢里曼时对古印章产生浓厚兴趣的细节。再请同学带着问题链阅读教材并思考与讨论。在此基础上,请学生阅读教材“工作中的伊文思”和的内容,展开进一步的讨论,深化对问题链所呈现的问题的认识,使学生对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有正确的理解,并关注在现实生活中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关于“幸运的发掘”一目的教学。教师可先介绍伊文思初期挖掘的情况,并出示相关的图片资料。然后对照图片,重点介绍克诺索斯宫殿和有嵌饰的赌桌。教学时可追问以下两个问题:①为什么伊文思断定,这就是传说中的克诺索斯“迷宫”所在地?②为什么伊文思会认为这张赌桌是遗址上发现的最有价值的单件手工制品?最后,教师以“为什么说这是一次幸运的发掘”这一问题为中心进行小结。

关于“丰硕的成果”一目的教学。教师在扼要介绍伊文思继续挖掘和“重现”米诺斯宫殿的成果以及《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一书后,请同学阅读教材并指出,伊文思对考古学和历史学主要的贡献有哪些?结合学生回答的内容,教师可以总结或归纳为伊文思的几个主要观点。然后针对以上观点,教师利用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或用提问的方法或用说明的方法加以解释。最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讨论并回答资料所提出的问题,以对本课第三、四目进行小结。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发现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对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带来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第一目“良好的修养”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阅读教材时,可利用计算机或幻灯片打出问题链,然后让各学习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与小结。①伊文思良好的修养主要表现在:善于培养自己的考古兴趣;努力打好自己的文化知识;在考古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认真而执着地进行工作。②这些良好的修养的形成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家庭环境,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伊文思自己个人的努力。③正是有了良好的修养,有发现古文明的强烈愿望、有扎实的考古和历史知识、有超强的考古发掘能力、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伊文思才能敏锐地发现线索、追踪到线索、直至认定克诺索斯遗址所在地和发现米诺斯文明。

案例二 在讨论、分析“1883年伊文思发现一个古老文明的线索是否偶然”这一问题时,请“偶然派”和“必然派”的同学分别发表看法,然后由教师进行小结:从发现线索的具体时间和场合来看,的确具有偶然性,但从当时考古学发展的大背景和伊文思个人所具备的条件看,由伊文思发现这个古老文明的线索又是必然的。伊文思个人主观能动性在这个“必然”中起了重要作用。

案例三 在介绍米诺斯宫殿时,可以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打出“双斧大厅”和王后寝宫的图片,作如下补充:“双斧大厅”是举行祭祀的场所,分内外两室,以折叠门扇间之,冬可以保暖,夏可以通风。王后寝宫装饰着海豚戏水的壁画,其相连小间内有浴室和冲水厕所,这种卫生设备在整个古代世界仅见于克里特,直到近代为止,还没有人能在取水和排水系统上超过他们。

案例四 在新课结束后,教师可以提供不完整的《伊文思生平大事年表》,让学生根据教材补充完整,并以此进行课堂小结,使学生明确:伊文思的“惊人发现”背后是他所作出的惊人努力,他几乎就是为克里特文明而降生、而度过一生的。

附:《伊文思生平大事年表》

1851年出生于英国

1868年(18岁)进入牛津大学

1883年(33岁)游历希腊,开始收集古印章

1884年(34岁)──1909年(59岁)担任牛津大学阿西莫林博物馆馆长

1894年(44岁)第一次登上克里特岛,实地考察米诺斯文明

1900年(50岁)──1931年(81岁)发掘克诺索斯遗址,并进行研究

1902年(52岁)开始撰写《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

1921年(71岁)《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第一卷出版

1935年(85岁)《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第四卷出版

1941年(91岁)逝世四、问题解答

伊文思的工作态度和方式,对你有何启发?

解题关键:伊文思仔细地观看这些石雕,看出了常人未曾注意到的细节;伊文思强烈地感觉到,这些特征是某个未知文化,并且具有海洋特征、与迈锡尼人关系密切。

思路引领:工作态度和方式;启发。

答案提示:在学习和工作态度上要严谨、认真、执着;在学习和工作方式上要善于从小处、细处着手,善于进行分析、联系和比较。

本课测评

1.伊文思探秘成功的要素有哪些?

解题关键:良好的修养。

思路引领:主观条件;客观条件。

答案提示:从主观上看,首先,伊文思从小就对克里特的传说有浓厚的兴趣,工作以后继续努力寻找克里特文明的线索;其次,伊文思具有历史学和考古学等方面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杰出的能力;再次,伊文思严谨、认真、执着的工作态度和方式。从客观上看,首先是当时谢里曼考古大发现对伊文思的影响;其次是希腊之行中谢里曼给伊文思参观了众多的文物,尤其是古印章;再次是当时英国的国际地位和伊文思的个人地位的影响。

2.列举米诺斯宫殿的考古发现和伊文思的研究成果。

解题关键:出土的遗址和文物;《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

思路引领:出土的遗址和文物;伊文思对于米诺斯文明的主要观点。

答案提示:米诺斯宫殿的考古发现主要有:克诺索斯宫殿遗址(伊文思认为即传说中的“迷宫”所在地);镶嵌式的赌桌;大量的壁画、浮雕、雕刻印石、花瓶、陶罐、泥板等等(包括“百合王子”浮雕)。伊文思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宫》一至四卷中,包括:把米诺斯文明的历史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大体与埃及古王国、中王国和新王国早期相当,因而是爱琴文明的开端;米诺斯王是第一个建立地中海霸权的君主;“迷宫”的功能是宫殿;“王权”的性质是“祭司王”;米诺斯人是一个热爱自然、有文化教养、热爱和平的民族。

第三单元第2课华盛顿学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第三单元第2课华盛顿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单元第2课华盛顿

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述其历史贡献。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述华盛顿的历史贡献。

一、维农山庄的主人

1、童年:出生于一个家庭,从小培养起诚实、勇敢、理性又善于等优秀品质。

2、少年:掌握了、牲畜饲养等技术,学会用自己的技能去挣钱。

3、青年:(1)继承哥哥的积累了大量财富。(2)参加英国殖民者组织的弗吉尼亚民团,并参加了。(3)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和领导艺术。

二、领导独立战争

1、背景

(1)主观原因:美国民族经济的发展,以及的增强。

(2)客观原因:英国加重了对北美人民的剥削,影响了北美经济的发展。

(3)导火线:1773年发生的,使北美人民与殖民者矛盾激化。

2、进程

(1)开始标志:1775年4月,。

(2)治军有方:据第二届大陆会议,组建了大陆军,为总司令。他重新编制,严明纪律;改进部队的装备,招募新兵;聘请外国军官训练正规军;正规军与民兵相结合。

(3)首次大捷:1776年初,大陆军围攻并解放了。

(4)宣布建国: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诞生。

(5)传奇胜利:指挥大陆军袭击特伦顿和普林斯顿的英军取得胜利。

(6)战局转折:1777年10月,大陆军又取得,成为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7)军事胜利:1781年,约克镇的英军在将军领导下向美军投降,北美战事结束。

(8)最终独立:1783年,美英在巴黎签订和约,英国承认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三、主持制宪

1、背景:(1)华盛顿坚决反对制度。(2)1781年生效的《邦联条例》,确定了,美利坚合众国为邦联国家,实际上只是由13个州构成的松散联盟。(3)1786年发生的谢司领导的起义,震动了整个统治集团。

2、概况:年5月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华盛顿当选为主席。通过了《联邦宪法》。

3、《联邦宪法》

(1)内容:规定美国是一个国家,总统为国家元首,实行等。

(2)作用:使美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对内有利于的形成,对外有能力保卫国家的安全。

四、首任总统

1、第一任期:1789-1793年。行政上:网罗人才,组成内阁。财政上:建立,巩固银行信用。外交上:改善与英国、周边的关系。还创立了总统否决权制度,完善民主制。

2、第二任期:1793-1796年。巩固第一任期的成果。宣布“”政策,不介入欧洲英法战争。开展。

3、急流勇退:

离职演说:对后继者提出了谆谆教诲;开启了美国外交政策。

解甲归田:不当终身总统,为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创立了范例。

巨星陨落:1799年病逝。

4、功成名就:华盛顿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作出了卓越贡献,无愧于“”称号。

美国人民称颂华盛顿是“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

在美国人民心目中也是第一人”。请结合有关史实评述华盛顿一生的主要功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74年4月华盛顿说:“我想我可以宣布一个事实,单独或集体地争取独立,这并不是这个大陆上的哪个政府或任何人的愿望或兴趣所在。”——《华盛顿传》

材料二:1776年2月华盛顿又说:“我们已决心与如此不公正不通人道的国家一刀两断,我们采取这一必然会促使我们幸福的步骤,是完全应该的。”——《华盛顿传》

材料三:(按:美国独立战争后,农民的债务增加。终于导致了1786年谢司领导的农民起义,在起义被镇压后。)华盛顿说:天呀,人的行为为什么竟然这样反复无常,出尔反尔!前些日子为了建立我们今天的制度,为了建立我们自己选择和创立的制度,我们还在流血牺牲,可是现在我们又拔出刀来,想要推翻这些制度,这件事真难以解释┅┅如无道理,就要马上运用政府的力量,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世界近代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华盛顿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三华盛顿难以解释的历史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3)华盛顿对“以前共同奋斗,而今又反对”的这种制度认识上的缺陷在哪里?这两着斗争其实是什么性质的矛盾?

(4)材料三华盛顿的立场是什么?从他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上看,其阶级实质是什么?

(5)应怎样理解华盛顿在上述三则材料中的活动?

第三单元第2课华盛顿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身为大陆军总司令,开国元勋,建立了丰功伟绩。战争后,反对君主立宪,拒绝做国王,辞去总司令职务,回乡务农。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为美国民主制度的建设作出重大贡献。1789年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创立总统否决权制度。两任总统届满后,坚决再次连任,不当终身总统,为以后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两届树立了范例。华盛顿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赢得美国人民的衷心拥护,无愧于“美国国父”称号。

(1)由主张不独立到主张脱离英国独立。

(2)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和种植园阶级的利益,反对人民革命运动。

(3)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华盛顿没有认清人民斗争的实质都是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的。独立战争是北美人民反对英国资产阶级的殖民统治,而独立后的农民起义则是反对北美资产阶级的统治。

(4)站在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立场上。其阶级实质是镇压人民的革命运动,维护其统治。

(5)材料一具有保守性,材料二代表北美人民的利益,材料三反映其资产阶级本质,有反人民的一面。综合三则材料,华盛顿作为美国资产阶级和种植园阶级的政治代表,有革命性的一面,也有妥协的反人民的一面。

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卓有成效的新制

俸禄制
均田制
三长制
租调制

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改革的作用

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

问题探究
材料分析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

巧设计迁都洛阳

490年孝文帝亲政,495年正式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的原因

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

情景教学
对比分析

雷厉风行
移风易俗

易服装
讲汉话
改汉姓
通婚姻
改籍贯

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

问题探究
教师点拨
综合分析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建议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

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难点

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节引言简单介绍了以太子恂为首的鲜卑贵族守旧势力反对孝文帝改革,于496年接踵发动了两次叛乱,都被孝文帝严厉镇压的史实。旨在通过史事创设情景,激发起学生对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探究,并激发起学生对孝文帝大义灭亲,坚决改革精神的钦佩情感。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这一情景契机,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实施情景教学。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两个时期介绍了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条理清晰。前期改革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建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后期改革是在孝文帝亲自主持下进行,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和文史资料,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鉴于本课教材在整个课题中承上启下的地位,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孝文帝改革每一项措施实施的原因和作用,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这场改革的背景和影响,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第一目是“卓有成效的新制”

教材首先概括指出这一改革措施是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的,是孝文帝改革前期的重点内容,目的是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具体内容如下: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北魏官吏旧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结果吏治黑暗,贪污成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直接威胁到北魏政权的稳定。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484年,实行俸禄制。诏书说:“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魏书·高祖纪》)俸禄制就是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将班行俸禄与严惩贪赃紧密地联系起来,规定了在“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的严厉惩治措施。孝文帝实行的俸禄制,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整顿吏治、惩办贪污,使北魏吏治状况开始明显好转,为北魏政权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成为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因素。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形的。

(2)推行均田制

北方自西晋后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来兵戈不息,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土地大量抛荒,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这就使得均田制的推行成为可能。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采纳大臣李安世的建议,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同时,鼓励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均田制的推行影响深远:首先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农民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出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从而积极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次,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再次是均田制的推行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改变原先落后的游牧生活而向封建农民的转化,推动了这一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还有,均田制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制度的选择、推行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教学建议:均田制的推行是各项新制中的重点内容和中心内容,建议教师结合教材中的史料,让学生首先了解均田制的具体内容,继而分析均田制的实质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推行的出发点。

(3)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486年,朝廷采纳大臣李冲的建议,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设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选择本乡“强谨”的人充当。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其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一是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二是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在实行三长制的同时,颁布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这一制度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这些改革措施以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政权为目的,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项新制实施的影响,把握各项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第二目“巧设计迁都洛阳”

教材首先指出,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亲政,北魏改革进入新阶段,为继续推进改革,孝文帝首先确定迁都洛阳。接下来教材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四个方面分析了迁都洛阳的原因并介绍了孝文帝巧设计迁都洛阳的过程。

北魏建都平城,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在政治上,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相当深,而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迫切需要汉族地主的合作,所以在旧都平城,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其次,在经济上,平城偏北地寒,六月风雪,风沙常起,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说:“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流行的歌谣也这样唱道:“纥于山头(今山西大同市东)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恶劣的气候环境,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而且又无水陆漕运,在人口日益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供给经常出现困难;再次是军事上,与北边的柔然相比邻,时受骚扰,很不安全;还有从地理位置看,平城偏北的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治,基于以上认识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为保证迁都顺利进行,孝文帝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以“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

建议教师:一、结合《洛阳平面图》和中所给史料,对比旧都平城和新都洛阳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条件及北魏一统中原的政治需求,探究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对历史地理的综合认识;二、对孝文帝巧设计迁都的过程不必翔实描述,着重说明孝文帝设计迁都不仅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也体现了一代明君的大略。三,结合孝文帝迁都洛阳,说明改革的成功不仅要顺应历史潮流,还要讲究斗争策略,指出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改革家,政治家,为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三目“雷厉风行,移风易俗”

教材指出,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具体措施有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五个方面。

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北魏政府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鲜卑人的习俗是编发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夹领小袖,多数人不会说汉语,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习俗;且新迁之民初来洛阳,居无一椽之室,食无担石之储,不擅农业,人心恋旧。如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严重地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巩固。在王肃、李冲、李彪、高闾等汉族士人的支持下,迁洛之后,孝文帝立即着手改革鲜卑旧俗,全面推行汉化。主要措施有:

易服装。495年十二月二日,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族人一律改穿汉人服装。孝文帝自己带头穿戴汉族服装,并在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建议教师利用教材中《北魏掌衡武士》和《北魏文官俑》两幅图片,让学生对比指出鲜卑族服装款式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有何意义?使学生从鲜卑族服装变化的感性认识出发,进而形成对孝文帝“易服装”改革措施有力推动了鲜卑族向中原农耕文明的转化和发展意义的理性认识。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六月,正式发布诏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下令官员上朝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改汉姓。太和二十年(496)正月,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单音汉姓。他在诏令中说:“自代郡迁到洛阳的诸功臣旧族,姓或重复,都要更改。”于是,当时,他带头将拓跋氏改为元氏,因为北人称土为拓、称后为跋,魏主认为他们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就姓了拓跋。而土是黄色的,它是万物之元,所以改姓为元。其余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改姓以后,鲜卑族姓氏与汉姓完全相同。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族的门第高低,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建议教师结合的史料和问题,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分析孝文帝在改汉姓的同时又采用汉族的门阀制度对鲜卑族所起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婚姻。为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孝文帝还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他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个弟弟聘室,六个王妃中,除次弟之妻出于鲜卑贵族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巩固统治。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对比汉代“和亲”政策,进一步加深理解这一改革措施对加强民族联系,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并进而认识“政治联姻”是处理民族关系和政治矛盾的一种重要策略。

改籍贯。孝文帝发布诏令,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于是,从代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数间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个体农民。自从魏孝文帝建都洛阳起,先后有四位北魏皇帝葬在洛阳北郊邙山一带,即有魏孝文帝的长陵,魏宣武帝的景陵,魏孝明帝的定陵,魏孝庄帝的静陵。

孝文帝崇尚中国文化,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卓有成效的新制”一目的教学。为了加深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新制建立的原因、作用和彼此之间关系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孝文帝改革旧制度,建立新制度采取了哪些措施?然后引导学生逐个分析新制实施的原因和作用及各个措施之间相互关系。在学习俸禄制时,可提问俸禄制实行之前北魏的吏治状况怎样?接着引导学生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和危害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从俸禄制实行之前官吏的收入来源和分配原则;官吏贪污盗窃,直接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机构迅速腐败,鲜卑贵族依靠攫取的财富追求奢靡,使原来悍犷善战的风气逐渐丧失;官吏贪残,压迫人民,加剧了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等方面进行点拨,加深学生对吏制改革必要性的认识。在学习均田制时,可结合中均田制的材料和教材有关内容让学生概括均田制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然后结合均田制的特点从经济的恢复发展、政权的巩固、封建化和民族融合等分析均田制的影响。在学习三长制和租调制时,可在帮助学生了解两者实施的原因和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均田制为中心,分析上述措施之间的相互联系,最后得出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要求,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设巧计迁都洛阳”一目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讨论。问题一“北魏兴起于塞北,定都平城已历数世,其间,北魏国势不断增强,逐渐由一弱小政权入主中原而一统黄河流域,那么孝文帝为什么还要迁都洛阳呢?”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和材料从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理等方面分析迁都的原因。关于迁都的过程应着重强调孝文帝假“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的策略性,可设计问题二“假设孝文帝不设巧计,面对鲜卑贵族保守势力的阻力,一意孤行,强行迁都会是何种结局?”让学生讨论,以此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物对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关于“雷厉风行,移风易俗”一目的教学。教师可首先让学生明白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鲜卑族进一步向汉族学习,更完整地接受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并继续深化改革。然后利用和《北魏文官俑》的图片材料,让学生把两种服饰进行对比,指出其各自的特点?引导学生回答“为什么说北魏文官俑的服装体现了民族的融合?”“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引起服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利用和中材料对孝文帝移风易俗的功过进行评价,以此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提纲挈领地从改革的背景、内容和作用,孝文帝勇于改革、不畏困难的精神等方面进行小结,以此确保教学过程的完整无缺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整体印象。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可利用课前引言导入新课:

通过引言大家从中得到哪些信息?一是孝文帝改革极大地触动了鲜卑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守旧势力的激烈抵制。二是孝文帝对以太子恂为首的守旧势力不徇私情,坚决镇压。那么孝文帝到底采取了什么改革措施而招致守旧势力如此激烈抵抗?我们又对孝文帝如何评价呢?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一课的学习,我们将会从中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案例二在学习孝文帝设巧计迁都时,用计算机或幻灯片展示“北魏迁都图”。时间,493年~495年。过程,由平城到洛阳。策略,假“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历史上,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而迁都的不乏其例,但孝文帝迁都尤其与众不同。孝文帝不仅顺应了北魏加强对黄河流域统治和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要求,而且设巧计避免了与鲜卑贵族在平城直接冲突,借“南伐”之名,顺利实现了迁都计划。更值得一提的是,孝文帝利用迁都避开了保守势力雄厚的旧都平城,减轻了改革的阻力,同时,加强了与汉族地主阶级的联系,为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深层次改革奠定了基础。这一切体现了一代帝王的远大抱负和雄才大略,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少数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

案例三在介绍通婚姻时,可用计算机和幻灯片出示下列材料。

材料:他(孝文帝)带头纳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陕西李冲等汉族大士族的女儿以充后宫,并亲自为六弟聘室,命长弟咸阳王禧聘故颍川太守陕西李辅女,次弟河南王干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乐女,次弟广阳王羽聘骠骑谘议参军荥阳郑平城女,次弟颍川王雍聘故中书博士范阳卢神宝女,次弟始平王勰聘廷尉卿陕西李冲女,季弟北海王祥聘吏部郎中荥阳郑懿女。六个王妃中,除代郡穆明乐女出于鲜卑八大贵族之一外,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汉族大士族。

利用联姻来解决政治矛盾和民族冲突是古今中外统治阶级的一贯做法和重要策略。西汉的“和亲”政策和“昭君出塞”给汉匈带来了长期的和平,极大地密切了汉匈关系,加强了他们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历史上解决民族冲突的一段佳话。孝文帝的“联姻”政策是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不仅使鲜卑统治者赢得了汉族地主阶级的信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对接受汉文化,巩固和深化改革,促进民族融合都是巨大的推动。孝文帝对鲜卑族的封建化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问题解答

想一想魏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你认为,这些理由是否可以成立?

解题关键:正确解读材料,从旧都“文轨未一,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中原“河洛王里”中提取相关信息。

思路引领:从平城和洛阳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着手进行分析。

答案提示:北魏虽然实现了统一(局部),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偏居塞上,民风强悍,崇尚武力,难以文治;洛阳等地曾是多个汉族王朝建都之地,迁都洛阳就可以在政治上取得正统地位。

(参考教材有关内容和所学知识阐明理由)

北魏孝文帝采用魏晋门阀制度,对鲜卑族起了什么作用?

解题关键:孝文帝后期改革的目的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思路引领:应从鲜卑族的封建化、政权的巩固和后来的分裂两方面回答。

答案提示:孝文帝采用门阀制度取得了汉族世家大族的支持,树立了北魏王朝的正统地位;推动了改革的进行,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建立了稳固的地主阶级统治秩序,有力地巩固了政权。但世家大族掌握大权,也为北魏的分裂埋下了祸根。

(一)本课测评

1.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各自改革重点是什么?孝文帝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

解题关键: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全过程和内容。

思路引领:注意改革前后两个阶段的核心内容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答案提示: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2.从严格意义上讲,迁都洛阳事件并不是孝文帝改革的本身内容,然而,人们大都把它看作是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

解题关键:迁都洛阳对孝文帝改革大业的影响。

思路引领:考虑迁都洛阳的原因及迁都在整个改革过程中的地位。

答案提示:洛阳是历代帝王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首先有利于巩固前期改革的成果,其次有利于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改革。迁都洛阳是整个改革的关键和后期改革的前提,此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二)学习延伸

第六单元第1课玛雅文明的发现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六单元第1课玛雅文明的发现”,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六单元玛雅文明的消失

第1课玛雅文明的发现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征服玛雅文明

后古典期玛雅文明的时空范围、中心;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的过程

西班牙人征服玛雅文明与玛雅考古发现之间的关系

探究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

地图分析

问题探究

有着近三千年历史的玛雅文明被西班牙殖民者毁灭了

玛雅考古的开端

西班牙人在玛雅地区的零星探察活动;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在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活动

探究玛雅文明发现的过程及影响

情景再现

问题探究

斯蒂芬斯使玛雅从默默无闻的失落文明,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对象。玛雅地区的文化具有一致性,属于一种新的文明

启示与疑问

玛雅考古的变革玛雅考古变革的历程

阅读分析

由于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失落的玛雅文明正在回归人间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玛雅文明发现的过程、意义。

难点

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玛雅文明的发现:征服玛雅文明,玛雅考古的开端和玛雅考古的变革。征服玛雅文明是指后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在16世纪被西班牙人武力征服和摧残,由此导致了玛雅文明的失落,导致了玛雅文明的神秘和陌生;玛雅考古的开端和变革是指玛雅文明消失数百年之后,经过几代探险家和考古学家的努力,重新发现的过程。由于学生对玛雅文明了解程度所限,建议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文字和图表资料,增强学生对玛雅文明失落和重新发现的感性了解,为进一步学习玛雅文明奠定基础。

本课引言开门见山,叙述了玛雅文明发现关键过程,强调了关键发现的时间:1839年10月;地点:尤卡坦半岛东岸;人物:美国著名游记作家斯蒂芬斯和英国画家卡瑟伍德;历史作用: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建议教师充分利用导言文字、情节,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导航:(1)文中的两人旅行的目的是什么?(2)为什么说他们的旅行成为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在学生回答问题并存有疑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探究。

第一目“征服玛雅文明”

教材以时间、空间为坐标主要讲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的过程,同时还开门见山地明确了“玛雅”一词的来源,“玛雅地区”的地理范围和殖民者到来时玛雅文明的发展状况。

(1)关于“玛雅”的来源,地理范围和发展状况

由于“玛雅”一词是本章、本节重要概念,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帮助学生建立“玛雅”的空间概念,然后阅读教材,弄清“玛雅”一词的来源。再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能力,明确本目所讲的“征服玛雅文明”,是指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的“后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

关于“玛雅”一词的来源,还有另一种说法。1502年,哥伦布在第四次前往美洲的航海途中,在离洪都拉斯北部海岸线不远的地方,遇到一只做生意的独木舟。独木舟上载着男女老少和各种货物。在这次邂逅中,欧洲人了解到一个重要的信息:这些人来自一个他们称之为“玛伊雅”或“玛雅姆”的地方,“玛雅”的称呼由此而来。

“玛雅”一词的两种来源都与西班牙人有关。9世纪,古典期的玛雅文明戛然而止后,10世纪在这一地区又兴起了奇琴·伊查、乌斯马尔和玛雅潘三个强大的后古典玛雅城邦。12—14世纪处于鼎盛时期的玛雅潘成为尤卡坦半岛北部最具影响力的中心,西班牙到来之后便把这个城邦的名字推广到整个地区。

关于“玛雅地区”,教材分别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是玛雅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北纬14度至22度,西经87至93度的范围内,全部属于热带地区;就现今的国界而言,玛雅地区约有一半地域位于墨西哥境内,中部是危地马拉,东部侧翼是伯利兹,东南属于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二是玛雅地区的总面积三十二万多平方公里;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德国,或者相当于英国加上爱尔兰。据1992年9月在尼加拉瓜中北部的考古中,发现了6座玛雅金字塔,且不属于上述玛雅地区的范畴。据中新网2004年6月1日报道:考古学家在尼加拉瓜的大西洋沿岸的克格拉希尔镇附近地区发现了玛雅文化前的远古遗址,其中包括一个祭祀中使用的圆柱的生产中心。这里出土的陶器和在伯利兹发现的“古典时期”前的文物相似。这里发现的圆柱与在墨西哥的多个遗址发现的、作为祭祀用途的圆柱相同。专家指出,克格拉希尔遗址的发现,显示玛雅文化所涵括的范围,比考古学家原先认为的广大。考古学家继续在克格拉希尔遗址进行研究,并相信能揭示不同社会和习俗最终被伟大的玛雅文化所同化。

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到达美洲时玛雅文明的发展状况。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西欧文明发展程度: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日益增大。15世纪晚期,较早完成中央集权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率先进行了海上探险。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女王伊萨贝拉和她的丈夫菲迪南大公的支持下,横渡茫茫大西洋,到达了哥伦布误以为是“印度”的美洲新大陆,当地的居民也因此被称为“印第安人”。此时,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中,玛雅文明已经接近尾声,墨西哥中部的阿兹特克文明和南美秘鲁的印加文明尚处于鼎盛时期,但远古文明无论如何也无法避免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

(2)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教材从西班牙殖民者对玛雅地区的军事征服和宗教、文化的毁灭两方面展开。首先讲述西班牙殖民者在中美洲的军事征服,军事征服按时间进程和空间变换展开。西班牙人征服西印度群岛之后,便从古巴的哈瓦那基地开始向大陆进犯。1517年,西班牙人科多巴率船队从他们在美洲的统治中心哈瓦那出发,目标向西到附近岛屿上抓捕土著居民充当奴隶,偶然来到尤卡坦半岛北部沿岸,首次见到玛雅人的海滨城市。西班牙人发现半岛上不仅有城郭和居民,还有他们梦寐以求的黄金,于是迅速冲上海岸,掠夺神庙里的财物。玛雅武士奋起抵抗,装备精良的西班牙人伤亡惨重,科多巴“悲伤地返回古巴”。这是殖民者第一次探险中美洲大陆。

1518年,对科多巴有关金子的报告产生了极大兴趣的古巴殖民总督韦拉斯克兹,拼凑了一支有四条船,200人组成的船队,在他的侄子格里加尔瓦率领下远征尤卡坦。在尤卡坦东岸的墨西哥湾巡行时他们对玛雅城市土伦美丽壮观的海滨风光赞叹不已。随后他们又来到尤卡坦西岸,在塔巴斯科地区进行抢劫,最终到达了北部的帕努克河。在返航途中他们又来到查姆坡同报仇,结果又被重创。格里加尔瓦在战斗中负伤,回到哈瓦那后不久死去。

格里加尔瓦的航海在古巴引起了极大的激情。尤卡坦地区被认为是块遍地黄金和富饶的土地,深处墨西哥湾西北大陆腹地,有着上千万人口的阿兹特克帝国,更有大量的他们梦寐以求的金银玉石。等待着冒险家来掠夺它的财富。1519年4月,一个名叫科尔特斯的征服者纠集11条船和500人,配备了马匹与大炮第三次向尤卡坦半岛进发,在半岛西部海岸塔瓦斯科海岸,击败了当地的玛雅人后成功登陆。8月,西班牙殖民者的铁蹄踏进阿兹特克帝国首都铁诺支第特兰。善良的阿兹特克人毫无戒备,把白人当作远方光临的和平客商,给以热情招待。然而强盗们要的是阿兹特克人的土地和财富,科尔特斯对阿兹特克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殖民战争。在铁诺支第特兰的攻防中,出现了美洲殖民史上最为激烈、最为残酷的战斗,1521年8月,经过激烈巷战,城市终于陷落,守城军民几乎全部壮烈牺牲,整个城市六分之五的建筑被毁坏。巴黎国家图书馆珍藏着一位目击者写的长诗《特诺奇蒂特兰被围的最后几天》。诗中写道:

大路上满是折断的箭簇,

撕掉的头发散落各处。

房子被掀去了屋顶,

墙壁被鲜血染红。

科尔特斯在铁诺支第特兰的废墟上重建新城,就是现在的墨西哥城。1522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任命科尔特斯为副王,以墨西哥城为中心设立了“新西班牙副王辖区”(大约为现今墨西哥的版图)。后来,这个副王辖区成为西班牙人向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进行殖民扩张的基地。

随后,西班牙殖民者又把矛头伸向玛雅。1523年12月,科尔特斯的部下阿尔瓦拉多奉命征服了现今危地马拉一带。接着,他们又占领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环抱的地区,侵入现在的洪都拉斯,进攻尤卡坦,成立了“危地马拉都督区”。1527年开始,科尔特斯的另一部下蒙特宙先从东部征服尤卡坦地区,后从西部对尤卡坦进行征服。经过20年持续斗争,终于在1547年最终使尤卡坦地区臣服。16世纪下半期以后,玛雅地区完全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然而当时玛雅的最大灾难,莫过于玛雅人内战的浩劫和外来的疾病。几十年的战争和天花、结核等疾病,夺走了上百万玛雅人的生命。玛雅人渐渐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沦为征服者领地上的奴隶。但玛雅人的反抗斗争一直在进行,墨西哥境内的最后几起玛雅人的革命直到1901年才被平息。

本目教材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述西班牙殖民者在军事侵略的同时,还进行文化侵略,直接毁灭了玛雅文明。

西班牙天主教的神父们,还要铲除玛雅人的宗教和文化,代之以天主教统治。16世纪中叶,玛雅人委派通译者佳觉向西班牙殖民者的随军大主教迪那戈·德·兰达介绍了自己文化经典中的宝贵内容。玛雅经书中记载着精确的历法,比起教会认可的格雷戈里公历(通用迄今)要高明得多,每年误差才1分钟,也就是说大约1500年才差一天。玛雅人的经书中还记载着不止一次的大洪水,人类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洪水前数十万年,这与《圣经·创世纪》关于洪水的说法大相径庭。玛雅人对行星运行轨道的深刻理解,远胜于与上帝创世神圣地联系在一起的地心说。

1562年,大主教兰达为了彻底地从精神上消灭玛雅人,传播他的上帝的福音,竟然野蛮地下令烧毁所有的玛雅文献。用象形文字记载的玛雅历史、文化、科学、哲学全都成了劫后灰烬。更令人发指的是,这位上帝的使者也把欧洲中世纪最可耻的火刑柱搬到了“新大陆”。难以计数的玛雅祭司惨死于熊熊烈焰之中,带走了只有他们才通晓的玛雅文明成就。兰达大主教的所作所为,比中国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意大利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的繁花广场,不知还要恶劣多少倍。他烧毁的是人类花了数千年时间在西半球培育的最为光彩夺目的文明。有着近三千年历史的玛雅文明,就这样被西班牙殖民者毁灭了。

这一悲剧的直接恶果直到今天还在让人品尝。许许多多致力于玛雅文明研究的专家都试图破译玛雅象形文字,从而解决文化史、科技史上的若干重要课题。今天玛雅文明的研究者在庙宇、墓室的墙壁上,在金字塔和纪年石碑上,在陶器、玉器和贝壳上,发现大量的象形文字。有一座金字塔,台阶上竟然雕刻着2500个象形文字。经调查,大约发现了850多个各不相同的字符,3000多个词汇。由于解读这些文字符号的艰难,人们对玛雅文明的了解还大多仰仗玛雅文明的罪魁祸首兰达的记录。兰达的著作《尤卡坦风物志》在玛雅考古学界是无可争议的权威之作。

兰达焚书之后,大难不死、劫后余生的玛雅经文少得可怜。但总算没有斩尽杀绝,幸存的玛雅经文有4部,分别根据收藏地点或发现者来命名,为《德里斯顿抄本》《巴黎抄本》《马德里抄本》《格罗里那抄本》。抄本,顾名思义,这些经书并不是玛雅最早文献的原件,而是祭司们在数百年中陆续抄录绘写的复制品。就是这仅存的4部抄本,为人们窥望玛雅智慧开启了一扇美妙的窗门。

教学建议。可以悬挂中美洲地图,请学生阅读教材,明确教材编写叙述的意图,对照地图解决如下问题:“玛雅文明”中“玛雅”名称来源的依据是什么?玛雅地区在中美洲的何处?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是怎样失落的?教学时还可以分小组自学本目内容,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历史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有关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的过程和方式,可结合时间顺序和空间转移,配合大量的图片资料,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既加深学生的历史印象,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对于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的后果,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件本身说明了什么、时间对玛雅考古产生的消极影响等角度考虑。还可以进一步拓展,结合西方侵略者对中国文明的破坏情况,谈谈西方侵略者“文明”外衣下的罪恶勾当。

第二目“玛雅考古的开端”

教材从玛雅土著居民对遗址的淡漠、西班牙追求金银玉石物质财富的零星探险、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在“大三角”周围有计划的考古、“大三角”中心的解密等几个方面揭示了玛雅考古的开端。

(1)玛雅土著居民对遗址的淡漠和西班牙人在玛雅的零散的探险。

教材从玛雅土著居民和西班牙人对玛雅遗址的态度,从两方面介绍早期玛雅考古的状况。

玛雅土著居民很早就知道丛林之中隐藏着石头遗址,但没人进行过认真的探索。西班牙人征服玛雅之后,西方人有了接触这些遗址的机会。在对玛雅遗址感兴趣的西方人中,既有天主教神父、退役军官,也有学者、殖民地官员和外交官。他们怀着各种物资财富的目的,走进玛雅的城市废墟。结果,许多珍贵文物或者遭到破坏,或者被运到西方各国。

尤卡坦半岛上最重要的现代城市梅里达,即墨西哥尤卡坦州府所在地,1542年建立殖民城市,是殖民扩张势力在玛雅地区的中心。梅里达的附近就有玛雅古代最重要的几座城市,包括玛雅潘、乌斯马尔这样赫亮的名字。然而,戴了眼罩的人们对于眼皮底下的文化成就并没有多看一眼,听任它沉睡数百年之久。

很长时间里,西班牙人只是在玛雅从事零散的探险活动,1773年以后,西方各国的探险者,才正式着手对玛雅的城市遗址进行探察。西班牙的兰达大主教于1566年,见到丛林中如高塔般威风凛凛的神殿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徘徊流连数月之后,他作了如下的笔记:“都是用雕凿得十分精细的石块砌成的,尽管当地没有任何金属器具可用。”1822年英国人陆续着手研究玛雅文化,并推论说,玛雅文明是由旧约圣经中的“失落的十部族”的后裔所建造的。

18世纪30年代初,当时的北危地马拉总督胡安·加林杜来到了崎岖的丛林,先后访问了帕伦克和科班这两处废墟遗址。另一名叫金·佛雷德里克·瓦尔德克的冒险家几乎在同一时间也去了帕伦克,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对废墟遗址进行了素描。18世纪晚期,一些勇莽的旅行者开始对这些废墟打上了主意。墨西哥军官安东尼·德里奥,于1786年探察了位于墨西哥南部帕伦克的废墟。20年后,另一名军官几勒尔莫·都潘克斯再次专访帕伦克时写道:“除了飞鸟外,其他动物极难通过,小径盘旋于崖顶,婉蜒于山间……”两名军官对帕伦克废墟遗址的描述于19世纪初期发表,但由于文章刊载的杂志名气不大,他俩的描述未能吸引世界的注意。

中美洲热带丛林的覆盖,草莽泥土的掩藏,这些并不是真正造成文明“消逝”而需要“发现”的原因。草木泥土挡不住人们的慧眼,而来自文化的视盲症才最为有害。

(2)斯蒂芬斯的玛雅探险及影响。

教材主要从斯蒂芬斯探险的路线、著述,介绍了斯蒂芬斯在玛雅考古的地位和影响。

不难看出,对玛雅文化重新燃起的热情是伴随着文化人类学的兴起而出现的。只有到了19世纪,人们才渐渐获得了新的文化眼光,人们才“发现”了玛雅文明的价值。美国著名旅行家约翰·劳埃德·斯蒂芬斯在拜读了前人饶有兴趣的游记之后,斯蒂芬斯显然大惑不解,他不懂为什么这样的报告未能激起人们更多的兴趣。他毅然决定由他和卡瑟伍德共同担当起这一重任,即把中美洲这些鲜为人知的文化遗址废墟推向世界。由此,斯蒂芬斯致力研究玛雅文化,可说是玛雅的真正“发现者”。虽然,他不是寻访中美洲遗址的第一人,但他却是第一位以自己的作品引导一般大众走向中美洲遗址的人。在他之后,对玛雅文明凭空臆想的浪漫时代终告结束。因此,在玛雅文明的发现过程中,他指导了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工作,既是最后一位探险者,又是第一位严肃的学者。

斯蒂芬斯1805年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富裕家庭,早年是一位律师,后来用了两年时间,前往欧洲和中东游历。游罢归来,他以精彩的文字,发表了他的“旅途历险”(《埃及、阿拉伯、皮特拉和圣地旅途见闻》和《希腊、土耳其、俄罗斯和波兰旅途见闻》)。这些游记既是探险故事,又是一份考古文献,因而大受欢迎。他由此得到鼓励,准备再度出发,搜集新的《旅途见闻》的素材。这样,斯蒂芬斯就放弃了律师职业,成为职业旅行家和游记作家。

1836年,他在伦敦结识了弗雷德里克·卡瑟伍德── 一位英国青年建筑师兼优秀的素描画家,同样也热爱旅行。这两位青年一见如故,谈旅行、探险,卡瑟伍德当下推荐他去读一部作品:附有瓦尔德克版画插图的德里奥报告。斯蒂芬斯回到纽约,马上在书店里找到瓦尔德克的《尤卡坦省览胜记》。作品内石版画表现的美学价值,令他盛赞不已,肯定这些废墟确实又美又别具一格。敏锐的判断能力告诉他:报导一个辉煌、富异国情调、实际上闻所未闻的文明的废墟,大众必会产生兴趣。 

但是当时中美洲大陆正烽火四起。1838年之前,危地马拉、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都属于中美洲联邦。联邦的支持者、各邦分裂主义分子和印第安反抗部落之间,内战方酣。局势如此,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自然无法前往游览。但不久机会来了,美国驻中美洲领事突然去世,斯蒂芬斯立刻毛遂自荐。这样,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总算于1839年10月乘“玛丽·安”号从纽约港起程,驶向尤卡坦半岛东岸的伯利兹城。

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到达中美洲大陆的时候,玛雅的古代文明遗迹早已封闭了。他们雇佣了当地的向导,几天跋涉之后在科班谷地,看见了一条河,河的对面是长长的石墙似的建筑,虽然有些地方已是残缺不全,小树和灌木丛生,但他俩仍然一眼就认出这是一座巨大石建筑的遗迹。斯蒂芬斯后来在回忆中写道,“我们沿着宽大的石阶梯往上爬,有的地方还完整无缺,有的却被石隙里长出的树所拱翻,最后我们来到了一个平台之上。由于丛林杂草的覆盖,很难辨认出它的形状。”尽管科班几乎大部分都被热带雨林所吞没,但是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还是找到了半圆形的竞技场;美洲虎的雕像;还有砖石建筑上部巨大的石雕头像。金字塔的顶部简直就是一座人工的石头山,顶部上原来是一座庙宇,墙体已全部倒塌,并被无花果的盘根所覆盖。周围全围立着石碑或有雕花的石柱。有些雕刻内容显然是人和动物,还有一些图像他们可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他们认为“科班绝不逊色于埃及任何一座著名的金字塔”。

为了急于探察更多的废墟遗址,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穿过危地马拉,进入了墨西哥南部的恰帕斯地区,继续进行范围广泛的探测旅行。他们先后访问了帕伦克和乌斯马尔等四十来座顺路就可以到达的玛雅城市遗址。斯蒂芬斯注意到新发现遗址的石碑上刻有许多和科班石碑上相似的图像。由此,他再结合前人的发现,敏锐地觉察到玛雅文明在中美洲呈三角形分布。这个巨大的三角形,底边右为科班,左是帕伦克,顶角就是尤卡坦半岛。同时,他还断定玛雅地区曾经为一个单一的种族所占领,并且玛雅人的文化艺术是独立存在的,决不雷同于其他任何已知种族,属于一个新的文明。由此,斯蒂芬斯断然拒绝了当时风靡一时的文明扩散论,坚信这些废墟遗址肯定源于美洲本土,其建造者和现在还居住在这里的玛雅人的祖先有相当接近的关系。随着这一论断的宣布,玛雅文化研究从此诞生。

在前后两次的玛雅遗址的探察中,斯蒂芬斯都要缜密记述遗址中纪年碑、金字塔和宫殿等重要发现,卡瑟伍德则仔细临摹,创作出大量逼真的素描和绘画作品,两人合作得相得益彰,为时代树立了新准则。回到纽约后,他们把自己的经历和发现,写成两本带插图的著作,并于1841年和1843年先后出版(1841年,发表《中美洲、恰帕斯和尤卡坦纪闻》;1843年发表他们第二次到尤卡坦半岛经历《尤卡坦纪闻》)。这两部著作,图文并茂,全面而引人入胜地介绍了神秘的玛雅文明,问世后几十次再版。他们把伟大的玛雅城市文明带入了外部世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在此之前,除了尤卡坦和中美洲的土著居民,几乎没有人在意这些城市的存在。在此之后,玛雅默默无闻的失落文明,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对象。斯蒂芬斯的名字,也因此与玛雅文明的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的著作也开了现代玛雅考古学研究的先河。

(3)玛雅大三角中心遗址揭秘和考古开端的成就。不过,斯蒂芬斯的考古活动,仅限于“大三角”的周边地区,并没涉及三角中心的秘密。1848年,莫德思托·孟德斯等在三角中心地区危地马拉的佩藤州,找到了玛雅最大的城市蒂卡尔的遗址。这里曾经是古典期玛雅文明的主要中心。到20世纪早期,被发现的玛雅古城遗址,已经数以百计,布满“大三角”的核心地区。学者们对“大三角”边缘和核心的文物进一步通过对比分析,最终肯定了斯蒂芬斯的判断:玛雅地区的文化具有一致性,属于一种新的文明。

教学建议。可以请学生分组来讨论如下问题:玛雅文明是如何发现的?有人说斯蒂芬斯的玛雅之行是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这是为什么?什么是玛雅文明的“大三角”?玛雅文明的发现和“大三角”有什么关系?教学时,还可以分小组自学本目内容,让学生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历史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有关玛雅考古的“开端”,提示学生阅读联想“分水岭”、“他指导了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工作”、“他们的成就,使玛雅从默默无闻的失落文明,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对象。”关于斯蒂芬斯发现玛雅文明的过程,建议请学生阅读,生动地再现玛雅文明发现的历史片段。关于斯蒂芬斯发现玛雅文明的路线进程和玛雅文明的“大三角”,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插图、地图,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

第三目“玛雅考古的变革”

教材从玛雅考古变革的表现、做出杰出贡献的考古队和学者、玛雅考古的成就三个方面,展示了玛雅文明研究的现状。

(1)玛雅考古变革的三个方面表现。

从斯蒂芬斯时代开始,若干学术团体或个人开始致力于拼凑玛雅神秘拼图。早期玛雅研究主要是个人单枪匹马地进行,偶尔能得到博物馆或大学的资助;公共机构介入研究活动后,学者们可以组成小分队,在某个特定遗址通力合作,开展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也不再以旅行者和探险家为主,而是专业的考古学家或历史学家;玛雅考古的目的,从过去的挖宝探宝,转变成科学发掘和学术研究。

(2)为玛雅考古变革做出杰出贡献的考古队和学者。

严肃正规的考古工作于19世纪80年代在科班展开。哈佛大学的考古与人类文化学博物馆在1888年到1915年之间向玛雅地区派出了若干探险队。每一支探险队都由业内曾经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专家带领。这些考古人员对尤卡坦半岛深处的玛雅废墟遗址进行了考查,他们经常在筋疲力尽乃至有生命危险的条件下潜心研究玛雅问题。

在此期间,摄影师和画家则忙于捕捉废墟遗址和工作中的考古学家的镜头。英国考古学家阿尔弗雷德·P·莫斯莱于1881年来到了中美洲,他自费花了整整15年的时间来拍摄玛雅废墟。他所整理收集的档案,其中包括许多从科班拍下的照片,为那些试图追踪研究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废墟所发生变化的现代科考工作者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他著述出版的《中美洲生物研究》,是第一部关于玛雅文明的科学出版物。英国画家阿黛拉·布莱顿于1900年到1905年之间精心画出了十几幅关于废墟的作品。她的作品也被现代考古学家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

华盛顿的卡内基协会曾经在玛雅地区作了30年的周密研究。每年都有25支以上受过良好训练的探险队奔赴玛雅各地。20世纪30年代,卡内基考古队对位于蒂卡尔北面100公里的卡拉克穆尔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在40年后的再次发掘中,出土了一系列精美的随葬青玉面具,103座纪年碑,6250座建筑。

20世纪玛雅研究的代表人物,当数美国学者西尔维纳斯·莫雷。他一生进行了40次玛雅考古发掘,成为研究整个玛雅文明的著名学者。他编辑出版了所有发现的玛雅手稿和铭文,他在《全景玛雅》一书中,详尽而生动地叙述了玛雅人的人文文化和社会状况,为后人留下了研究玛雅的最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他的著作,被誉为玛雅研究的里程碑,他本人也被称为拉开玛雅圣殿蓝色帷幕的人。

由于玛雅文明是美洲惟一拥有文字系统的古代文明,所以对玛雅文字的解读,无疑是详细了解整个古代美洲文化的惟一渠道。20世纪60年代,苏联语言学者瑞·克洛鲁夫,成功地将碑文分门别类,以统计学的方式来处理和分析,从这些不同的类别中,归纳出相同的象形文字。玛雅文字不像英文那样用二十六个字母组成,而是文字每个字都有四个音节。克洛鲁夫终于成功地看懂了几个文字。不久,苏联数学研究所的学者塔约娜·普罗斯科拉亚科在研究玛雅文字时,意识到许多文字中都含有固定的时间段,相隔大约56年到64年,大致是一代人的寿命。于是她得出结论:玛雅文字里写的不是宗教,而是历史;记录下来的是皇族人员的诞生、统治、死亡及其战争。这使人们第一次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玛雅文字,古玛雅历史突然间变得有了特定意义。通过破译玛雅文字,人们对玛雅文化和社会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玛雅研究的各种新发现──考古学、人类文化学、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农学、植物学、动物学、医药学、流行病学浮出水面。各类专家都从自己的学科背景出发,研究玛雅现象,这些研究综合融汇,最终形成了现代的玛雅研究格局。

(3)玛雅考古的成就。

迄今为止,玛雅考古发现的遗址已有三四百处,找到数万座金字塔,几百块纪年碑。人们初步认识了玛雅文明的起源、社会情况、政治组织、经济发展和文化演变。解读象形文字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失落的玛雅文明正在回归人间。

教学建议。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内容,运用阅读的技巧,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从而掌握本目内容。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征服玛雅文明”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玛雅文明,为本章和本节学习做好铺垫,首先利用教材引言和教材的开始,以生动的故事的形式进行思维导航。教师强调指出本课所讲的“征服玛雅文明”和“玛雅文明的毁灭”指的是“后古典时期的玛雅文明”。同时,运用问题教学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导向教材:“玛雅”一词是怎么来的?在教材地图中找到后古典时期尤卡坦半岛北部三个玛雅城邦的位置,在地图上用彩笔标出玛雅地区的地理位置,大致标出西班牙殖民者侵略玛雅地区的路线。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左图右史”,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理解掌握“玛雅”的来历和玛雅地区的范围,了解西班牙殖民者征服玛雅文明的过程。另外,请学生阅读教材,回答西班牙殖民者除了军事征服玛雅之外,还采取了什么样的侵略手段?产生了怎样的后果。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回答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史实分析、对比,得出后古典时期玛雅文明衰落的历史结论。

关于“玛雅考古的开端”一目的教学。教材展示了三张历史图片“斯蒂芬斯肖像”、卡瑟伍德绘制的“科班遗址中的纪年碑”、蒂卡尔遗址,介绍玛雅地区文化的发现过程。教学时可以按教学内容介绍这三幅图,当作本目教学的一条线索。让学生在历史图片的转换中,理清玛雅文明早期发现的过程,掌握相关信息。讲斯蒂芬斯发现玛雅文明之前,先联系本节导言介绍斯蒂芬斯的简历,让学生了解,一方面欧亚非古老文明的游历给斯蒂芬斯积累了丰富的考古经验,另一方面游记发行的成功激发了他对中南美洲游历的兴趣。讲“科班遗址中的纪年碑”时,引导学生从图片的来源,判断斯蒂芬斯和卡瑟伍德在玛雅考古分工方面的特点,阅读,再现中美洲丛林考古的历史过程。让学生在地图上标出斯蒂芬斯发现美洲的路线,并知道玛雅文明的发现,是从大三角的周围向核心深入的。通过解答“有人说斯蒂芬斯的玛雅之行是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这是为什么?”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能力。

关于“玛雅考古的变革”一目,教师可以提出系列问题。例如,斯蒂芬斯以后,玛雅地区的考古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在玛雅考古研究中贡献突出的考古工作队和学者都是谁?玛雅考古迄今取得怎样的成绩?

最后小结可以利用本课课、目之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征服玛雅文明──玛雅文明的失落;玛雅考古的开端──玛雅文明的发现;玛雅文明的变革──玛雅文明的回归。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导入本课标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1839年10月的一天,英国双桅帆船“玛丽·安”号从纽约港出发,急速向内战纷扰的中美洲尤卡坦半岛进发。船上有两名异常激动的中年男子。他们想去干什么?他们的行动对美洲、对整个世界文明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案例二 在讲解“征服玛雅文明”一目时,悬挂中美洲地图,幻灯或多媒体打出的玛雅文明分布地区图,或者直接利用教材地图。(1)在图中标出奇琴·伊查、乌斯马尔和玛雅潘三个强大的后古典玛雅城邦;(2)在图中用彩笔大致画出玛雅地区的地理范围;(3)在图中标出西班牙殖民者军事征服玛雅地区的路线图(哈瓦那──半岛北岸──半岛西岸──墨西哥城──整个玛雅)

案例三 在介绍“玛雅考古的开端”时,幻灯投影“斯蒂芬斯肖像”。

斯蒂芬斯1805年出生在美国纽约一个富裕家庭,早年是一位律师,后来用了两年时间,前往欧洲和中东游历。游罢归来,他以精彩的文字,发表了他的“旅途历险”。由于这些游记既是探险故事,又是考古文献,因而大受欢迎。他得到鼓励,准备再度出发,搜集新的《旅途见闻》的素材。斯蒂芬斯放弃了律师职业,成为职业旅行家和游记作家。后来成为玛雅文明的“发现者”。

案例四 在学习“玛雅考古的变革”时,向学生实物展示《全景玛雅》一书。

20世纪玛雅研究的代表人物,当数美国学者西尔维纳斯·莫雷。他一生进行了40次玛雅考古发掘,成为研究整个玛雅文明的著名学者。他编辑出版了所有发现的玛雅手稿和铭文,他在《全景玛雅》一书中,他详尽而生动地叙述了玛雅人的人文文化和社会状况,为后人留下了研究玛雅的最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他的著作,被誉为玛雅研究的里程碑。他本人被称为拉开玛雅圣殿蓝色帷幕的人。

四、问题解答

一、本课测评

1.“玛雅”一词的来历是什么?怎样说明玛雅文明的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后古典期三个概念的含义?

解题关键:玛雅潘;玛伊雅或玛雅姆。玛雅文明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后古典期三个时期的划分。

思路引领:联系教材,解释历史概念。

答案提示:“玛雅”一词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种来历的说法是,10世纪在尤卡坦半岛地区兴起了奇琴·伊查、乌斯马尔和玛雅潘三个强大的后古典玛雅城邦,其中12—14世纪处于鼎盛时期的玛雅潘成为尤卡坦半岛北部最具影响力的中心,西班牙到来之后便把这个城邦的名字推广到整个地区。1502年,西班牙的哥伦布船队第四次航海,在洪都拉斯北部海岸线不远处遇到一只做生意的独木舟,舟上的人自称来自“玛伊雅”或“玛雅姆”的地方,另一种“玛雅”的称呼由此而来。

玛雅文明前古典期是指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3世纪,处于形成时期玛雅文明。玛雅文明古典期是指公元3至9世纪,繁荣昌盛数百年,最后戛然而止的玛雅文明。玛雅文明后古典期是指公元10至16世纪繁荣昌盛后,被西班牙人武力征服和摧毁的玛雅文明。

2.玛雅地区包括什么范围?

解题关键:尤卡坦半岛。

思路引领:经纬度范围、现今的国界范围。

答案提示:玛雅地区位于北纬14度至22度,西经87度至93度的范围内,全部属于热带地区。就现今国界而言,玛雅地区约有一半的地域位于墨西哥境内,中部是危地马拉,东部侧翼是伯利兹,东南部属于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总面积三十二万多平方公里。

二、学习延伸

1.有人说斯蒂芬斯的玛雅之行是玛雅研究史上的分水岭,这是为什么?

解题关键: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

思路引领:玛雅文明从默默无闻到成为热切关注的对象。

答案提示:在斯蒂芬斯之前,除了尤卡坦和中美洲的土著居民,几乎没有人在意玛雅城市遗址的存在。斯蒂芬斯指导了玛雅地区第一次有计划的考古,他的有关玛雅地区的著作,图文并茂,全面而引人入胜地介绍了神秘的玛雅文明,开了现代玛雅考古学研究的先河。他把伟大的玛雅城市文明带入了外部世界,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此后,玛雅默默无闻的失落文明,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对象。

2.考古学在玛雅文明发现过程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解题关键:失落的玛雅文明正在回归人间。

思路引领:对遗址的发现作用;对玛雅文明的起源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认识的作用;对象形文字解读的作用。

答案提示:随着玛雅文明的发现,专业的考古学家和考古队成了从事这项工作主要的人或团体。迄今为止,玛雅考古发现的遗址已有三四百处,找到数万座金字塔,几百块纪年碑。人们初步认识了玛雅文明的起源、社会情况、政治组织、经济发展和文化演变。解读象形文字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失落的玛雅文明正在回归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