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复习: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高中优秀教案地理

发表时间:2021-05-07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复习: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复习: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33讲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本讲所涉及到的水土流失问题一直是高考关注的热点,多以区域背景图为载体,考查区域自然特征,开发方向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应注意的问题等知识,特别是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成因→防治的思路分析能力。本讲考点整合清晰的将本讲内容的教材主干知识进行了梳理,可作为课前预习时掌握。教师上课重要引导学生对三个探究点逐一进行说明,探究点一主要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某一区域自然特征分析的一般思路与方法;探究点二、三注意把握水土流失成因分析和防治的原理,以能迁移到其他地区。

探究点一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如下所示:

注意: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但不是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地区。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由于人口、城市、产业集中,加上水土流失也比较严重,因此成为我国水土流失造成危害最严重的地区。

探究点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一方面与地形、气候、土壤、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有关,另一方面还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有关。特别是人类出现以来,尤其进入了20世纪,人为因素表现得更为明显。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改变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状况,加剧水土流失的程度,如下表所示:

原因分类产生的影响

自然原因地理位置的过渡性各种位置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为水土流失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条件

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击力大,水流速度快,为水土流失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

地质灾害频繁滑坡、泥石流、塌陷时有发生,加剧水土流失

植被覆盖差地表疏松的土壤缺少植被根系的保护,易被侵蚀

人为原因过度开垦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

过度放牧破坏草场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毁坏树木和樵采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

露天开矿开矿时,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成倍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战乱和营造宫殿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作为建筑材料

滥用土地轮荒使地表失去自然植被或农作物的保护,滥挖窑洞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源

例1读黄河水系示意图与黄河干流含沙量和水量沿线变化示意图,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A、B两条曲线中,表示流量曲线的是,表示含沙量曲线的是。

(2)青铜峡至银川的一段黄河干流绕行在黄土高原的边缘,两岸附近还有一些沙漠分布,但这一段河水的含沙量却很少,原因是:①;②。

(3)在潼关下游的干流上建设小浪底水利枢纽,其主要功能是。

(4)图2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部分自然要素关联图,将下列选项前面的序号填入相应的方框内,使知识体系成立。

A.华北平原巨厚冲积层的形成B.农业生态条件的恶化C.植被破坏严重D.水土流失严重E.河流泥沙含量增加F.“地上河”的形成G.黄土土质疏松H.降水集中,多暴雨I.华北地壳缓慢下沉J.渤海形状基本未变

命题意图:本题以黄河水系图和黄河干流含沙量和水量沿线变化图为背景,分析黄河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水利枢纽的作用,考查学生读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含沙量与水量和流速的关系,以及第(4)题中各要素的因果联系。

解析:第(1)题,结合图形及所学知识可知,黄河上游地段含沙量小,中游因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急剧增大,至下游河段,因为“地上河”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含沙量又下降很快,故B曲线为含沙量曲线。第(2)题,青铜峡至银川一段因处于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少,黄河本身支流又少,且流经宁夏平原,地势平坦,泥沙大量沉积,故含沙量小。第(3)题,从流量曲线和含沙量曲线可知,潼关以下河段水量大,含沙量大,建水利枢纽主要作用是防洪减淤。第(4)题,抓住D为“水土流失严重”这一点,分析因果关系可知,左三框为水土流失的成因,右框为水土流失的危害。

答案:(1)AB(2)①这一段河流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支流少、来沙少②流经宁夏平原时,地势平缓,大量泥沙沉积。(3)防洪降沙(或防洪、减淤、防凌),确保下游安全

(4)左三框为C、G、H(可互换);中间一框为E;右上框为J;右下框为F。

探究点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例2读图,回答⑴~⑵题。

⑴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

A.甲B.乙C.丙D.丁

⑵甲、乙、丙、丁四地段中,灌溉条件最好的地段是

A.甲B.乙C.丙D.丁

命题意图:本组试题以一幅地形模型示意图为载体,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中信息,应用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析:⑴抓主设问中的关键词“为了加强水土保持”、“最应退耕还林(草)”,获取有用信息:坡度最陡的耕地最应退耕还林(草),即可选出正确选项B。⑵抓主设问中的关键词“灌溉条件最好的地段”,获取有用信息:径流量最丰富的河流沿岸地区即为灌溉条件最好的地段。由此选出正确选项D。

答案:⑴B ⑵D

[变式训练]读黄土高原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⑴—⑶题:

⑴关于下列地理事物变化特点,正确的是()

A.从④到①黄河的径流量和含沙量都明显递减B.从③到①黄土的颗粒逐渐变细

C.从②到①是种植业向畜牧业过渡D.夏季气温从②到④逐渐升高

⑵对该地区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图中a、b、c、d四地治理措施正确的是()

A.在d地打坝建库B.在a地种草护坡C.在c地平整土地D.在b地修筑梯田

⑶当地人们在选择修建窑洞地点时,图中四地最合理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命题意图:本题综合的考查了黄土高原地区的等高线、自然环境环境、小流域治理等相关知识。

解析:⑴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殊,处在很多地理事物的过渡地区。从②到①降水逐渐减少,因此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过渡。⑵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针是“保塬、护坡、固沟”即在塬面平整土地,在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在沟谷打坝建库,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即可判断只有A符合题意。⑶窑洞应建在向阳、背风(冬季风),等高线稀疏且排水较好的山坡处。因此丙地最合理。

答案:⑴C⑵A⑶C

一、单项选择题

读黄土高原景观图,完成1-3题。

1.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地貌特征是()

A.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B.地形崎岖,溶洞广布

C.地表破碎,千沟万壑

D.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2.造成黄土高原地区形成如此地貌特征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

A.露天采矿B.黄土质地疏松C.夏季暴雨集中D.植被破坏严重

3.黄土高原的治理需要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针对图中陡坡地貌,适宜采取的措施是()

A.平整土地,建立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B.封坡育林育草,增加植被覆盖率

C.修建水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D.改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旅游业

水土流失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我国的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水最严重的地区。据此回答4~6题。

4.由于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过渡性特征,使这里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下列有关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过渡性不正确的是()

A.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B.从沿海向内陆过渡

C.从森林向荒漠过渡D.从农业向牧业过渡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①黄土具有直立性和吸湿性②黄土高原地区夏季多暴雨③黄土土质疏松④森林破坏严重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自古以来黄土高原盛行的轮荒耕作制度引起的后果是()

A.土壤肥力得以恢复B.水土流失得到抑制

C.原生林、草场资源破坏贻尽,无法恢复D.林草生长更为茂密

读“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回答7~8题。

7.“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图中a、b、c、d四地最适合建坝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是

A.a地B.b地C.c地D.d地

8.下列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大力建设高标准水平梯田,确保水土不出高原②选育良种属于生物措施③轮作套种属于农业技术措施④塬面上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林网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效方法之一,读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图,回答9~10题。

9.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的近期目标是()

A.彻底改造贫瘠的黄土

B.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C.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D.为大、中流域的治理提供经验

10.下列符合图中甲框含义的内容是()

A.贮水拦沙B.蓄水保土C.提高肥力D.充分利用光热

鱼鳞坑工程是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坑内蓄水,植树造林,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因俯视形状看起来像鱼的鳞片一样,所以叫鱼鳞坑。读图甲、图乙,回答11—12题。

10.如图甲所示,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A.①B.②c.③D.④

11.根据图乙可知,坡面侵蚀强度最大的坡度约为()

A.15°~25°B.35D~45°

C.55°~65°D.75°~85°

读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图,回答12~14题。

12.该小流域综合治理遵循的治理方针是()

A.贮水、改善、合理

B.保塬、护坡、固沟

C.蓄水、提高、充分

D.平整、营造、采用

13.小流域林草植被的主要环境效益是()

A.防风、固沙、滞洪蓄水B.蓄水拦沙、保持水土C.绿化美化、吸烟滞尘D.保塬护坡、固沟保肥

14.关于黄土高原小流域及其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流域可看做是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

B.小流域可相当于黄土高原.上一条河流的整个流域

C.小流域可治理.主要综合运用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

D.小流域不可治理,任其自然发展

二、综合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科学工作者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水土流失成因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到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

材料二:陕西省绥德县韭园沟,是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流域。在进行小流域治理时,通过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水保、生态及社会效益。

材料三:黄土高原上韭园沟小流域治理纵剖面图

(1)阅读材料后,你得到哪些启示?

(2)人为因素是否会造成自然因素的变化?举例说明。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

(4)从客观上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6)从水土流失治理的三大类措施来看,图示治理措施有哪些类型?

16.读“黄土高原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上可见,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导致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有:①黄土结构,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②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③地处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和泥石流等时有发生。

(2)根据下面“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的箭头指向,将下列内容的序号填在图中适当位置。

A.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B.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

C.扩大荒地开垦面积D.农作物产量下降

(3)为了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改善环境。现在该地已经摸索出许多成功经验。一方面,采取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退耕等。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C黄土高原因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地表破碎,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

2.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本题考查人为原因,因此排除BC选项,而长期以来滥垦滥伐造成的植被破坏严重是其最主要的人为原因。

3.B治理黄土高原必须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在陡坡地区,应封坡育林育草,增加植被覆盖率。在塬面上平整土地,在沟谷地区修建水库。

4.C黄土高原地处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

5.C森林破坏严重不属于自然原因。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主要与黄土本身土质疏松,直立性和吸湿性强以及当地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等有关。

6.C“轮荒”是指当开垦的土地表土流失、肥力耗尽之后,人们使弃荒,另择较好的荒地开垦。如此方式长期进行下去,必然导致荒地面积的扩大,地面植被不断破坏。所以,“轮荒”是一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它破坏了地面植被,加大了水土流失,使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等养分大量流失,因此肥力很难恢复。

7.B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要保塬、护坡、固沟。“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固沟”,即在主要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因此最适合建坝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是沟谷发育最为完整的b地。

8.B黄土高原的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保持水土,通过改变沟壑纵横的地表,来实现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水平梯田应在缓坡修建,考虑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条件,水分条件和地貌条件,梯田不应作为黄土高原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选育良种属于农业技术措施。

9.B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10.B森林草地具有蓄水保土、护坡、固沟、保塬等功能,因此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10.B鱼鳞坑开挖流程:风镐或小爆破成坑→槽内装填种植土→种植乔灌木及爬藤类植物绿化→养护。所以②地点适宜植树。

11.B从右图可知,A、B之间侵蚀强度最大,对应的坡度约为35°~45°。

12.B图中看出,宽阔的塬面上,条田纵横;坡地上梯田环绕,林地、果园遍布;沟底有坝地,沟头有防护措施,还有一些沟道中的沟边埂,起到固沟的作用。该小流域在综合治理中,采取了保塬、护坡、固沟的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等。

13.D在判断时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林草植被,二是黄土高原的环境效益,例如A、C项不符合条件二,B项不符合条件一。

14.A小流域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据此可排除B项;小流域可治理,需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者并用,据此可排除C、D项。

15.解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既与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等自然原因有关,也与人类过度经济活动导致地面植被遭到破坏有关。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人为因素成为现代水土流失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土流失带来的主要是负面影响,但也产生了一些有利影响,如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水土流失带来得危害非常严重,但如果人类规范自己的行为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水土流失是可以治理的。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根据课本这三类措施的分类即可回答。

答案:(1)人为因素是现代水土流失形成的主要原因,只要人类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水土流失是可以治理的。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气候都有一定的影响。如地表植被的破坏导致局部地区的气候恶化等,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即是例证。(其他举例只要合理也可)

(3)土质疏松多暴雨

(4)在河流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在河流入海处形成三角洲

(5)黄土高原地区土层变薄、土壤贫瘠,水资源减少等;下游地区河道泥沙淤积,形成“悬河”,旱涝灾害加剧,河流两岸土壤易发生盐碱化;中游水库淤积,调蓄河流径流的能力(或综合效益)降低。

(6)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16.解析:本题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整治措施。

答案:(1)①疏松②暴雨③滑坡、塌陷(2)上行BA下行CD(3)植树种草还林草

精选阅读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复习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鲁教版教学案第33讲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本讲所涉及到的水土流失问题一直是高考关注的热点,多以区域背景图为载体,考查区域自然特征,开发方向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应注意的问题等知识,特别是水土流失的区域特征→成因→防治的思路分析能力。本讲考点整合清晰的将本讲内容的教材主干知识进行了梳理,可作为课前预习时掌握。教师上课重要引导学生对三个探究点逐一进行说明,探究点一主要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某一区域自然特征分析的一般思路与方法;探究点二、三注意把握水土流失成因分析和防治的原理,以能迁移到其他地区。

探究点一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相互影响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如下所示:

注意: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但不是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地区。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由于人口、城市、产业集中,加上水土流失也比较严重,因此成为我国水土流失造成危害最严重的地区。

探究点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一方面与地形、气候、土壤、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有关,另一方面还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有关。特别是人类出现以来,尤其进入了20世纪,人为因素表现得更为明显。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改变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状况,加剧水土流失的程度,如下表所示:

原因分类产生的影响

自然原因地理位置的过渡性各种位置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为水土流失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条件

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击力大,水流速度快,为水土流失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

地质灾害频繁滑坡、泥石流、塌陷时有发生,加剧水土流失

植被覆盖差地表疏松的土壤缺少植被根系的保护,易被侵蚀

人为原因过度开垦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

过度放牧破坏草场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毁坏树木和樵采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

露天开矿开矿时,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成倍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战乱和营造宫殿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作为建筑材料

滥用土地轮荒使地表失去自然植被或农作物的保护,滥挖窑洞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源

例1读黄河水系示意图与黄河干流含沙量和水量沿线变化示意图,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A、B两条曲线中,表示流量曲线的是,表示含沙量曲线的是。

(2)青铜峡至银川的一段黄河干流绕行在黄土高原的边缘,两岸附近还有一些沙漠分布,但这一段河水的含沙量却很少,原因是:①;②。

(3)在潼关下游的干流上建设小浪底水利枢纽,其主要功能是。

(4)图2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部分自然要素关联图,将下列选项前面的序号填入相应的方框内,使知识体系成立。

A.华北平原巨厚冲积层的形成B.农业生态条件的恶化C.植被破坏严重D.水土流失严重E.河流泥沙含量增加F.“地上河”的形成G.黄土土质疏松H.降水集中,多暴雨I.华北地壳缓慢下沉J.渤海形状基本未变

命题意图:本题以黄河水系图和黄河干流含沙量和水量沿线变化图为背景,分析黄河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水利枢纽的作用,考查学生读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含沙量与水量和流速的关系,以及第(4)题中各要素的因果联系。

解析:第(1)题,结合图形及所学知识可知,黄河上游地段含沙量小,中游因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急剧增大,至下游河段,因为“地上河”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含沙量又下降很快,故B曲线为含沙量曲线。第(2)题,青铜峡至银川一段因处于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少,黄河本身支流又少,且流经宁夏平原,地势平坦,泥沙大量沉积,故含沙量小。第(3)题,从流量曲线和含沙量曲线可知,潼关以下河段水量大,含沙量大,建水利枢纽主要作用是防洪减淤。第(4)题,抓住D为“水土流失严重”这一点,分析因果关系可知,左三框为水土流失的成因,右框为水土流失的危害。

答案:(1)AB(2)①这一段河流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支流少、来沙少②流经宁夏平原时,地势平缓,大量泥沙沉积。(3)防洪降沙(或防洪、减淤、防凌),确保下游安全

(4)左三框为C、G、H(可互换);中间一框为E;右上框为J;右下框为F。

探究点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例2读图,回答⑴~⑵题。

⑴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

A.甲B.乙C.丙D.丁

⑵甲、乙、丙、丁四地段中,灌溉条件最好的地段是

A.甲B.乙C.丙D.丁

命题意图:本组试题以一幅地形模型示意图为载体,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图中信息,应用所学地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析:⑴抓主设问中的关键词“为了加强水土保持”、“最应退耕还林(草)”,获取有用信息:坡度最陡的耕地最应退耕还林(草),即可选出正确选项B。⑵抓主设问中的关键词“灌溉条件最好的地段”,获取有用信息:径流量最丰富的河流沿岸地区即为灌溉条件最好的地段。由此选出正确选项D。

答案:⑴B ⑵D

[变式训练]读黄土高原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⑴—⑶题:

⑴关于下列地理事物变化特点,正确的是()

A.从④到①黄河的径流量和含沙量都明显递减B.从③到①黄土的颗粒逐渐变细

C.从②到①是种植业向畜牧业过渡D.夏季气温从②到④逐渐升高

⑵对该地区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图中a、b、c、d四地治理措施正确的是()

A.在d地打坝建库B.在a地种草护坡C.在c地平整土地D.在b地修筑梯田

⑶当地人们在选择修建窑洞地点时,图中四地最合理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命题意图:本题综合的考查了黄土高原地区的等高线、自然环境环境、小流域治理等相关知识。

解析:⑴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殊,处在很多地理事物的过渡地区。从②到①降水逐渐减少,因此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过渡。⑵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针是“保塬、护坡、固沟”即在塬面平整土地,在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在沟谷打坝建库,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即可判断只有A符合题意。⑶窑洞应建在向阳、背风(冬季风),等高线稀疏且排水较好的山坡处。因此丙地最合理。

答案:⑴C⑵A⑶C

一、单项选择题

读黄土高原景观图,完成1-3题。

1.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地貌特征是()

A.远看是山,近看是川

B.地形崎岖,溶洞广布

C.地表破碎,千沟万壑

D.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2.造成黄土高原地区形成如此地貌特征的最主要人为原因是()

A.露天采矿B.黄土质地疏松C.夏季暴雨集中D.植被破坏严重

3.黄土高原的治理需要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针对图中陡坡地貌,适宜采取的措施是()

A.平整土地,建立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B.封坡育林育草,增加植被覆盖率

C.修建水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D.改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旅游业

水土流失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我国的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水最严重的地区。据此回答4~6题。

4.由于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过渡性特征,使这里的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下列有关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过渡性不正确的是()

A.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B.从沿海向内陆过渡

C.从森林向荒漠过渡D.从农业向牧业过渡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是()

①黄土具有直立性和吸湿性②黄土高原地区夏季多暴雨③黄土土质疏松④森林破坏严重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自古以来黄土高原盛行的轮荒耕作制度引起的后果是()

A.土壤肥力得以恢复B.水土流失得到抑制

C.原生林、草场资源破坏贻尽,无法恢复D.林草生长更为茂密

读“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回答7~8题。

7.“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图中a、b、c、d四地最适合建坝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是

A.a地B.b地C.c地D.d地

8.下列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大力建设高标准水平梯田,确保水土不出高原②选育良种属于生物措施③轮作套种属于农业技术措施④塬面上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林网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效方法之一,读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图,回答9~10题。

9.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的近期目标是()

A.彻底改造贫瘠的黄土

B.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C.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D.为大、中流域的治理提供经验

10.下列符合图中甲框含义的内容是()

A.贮水拦沙B.蓄水保土C.提高肥力D.充分利用光热

鱼鳞坑工程是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坑内蓄水,植树造林,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因俯视形状看起来像鱼的鳞片一样,所以叫鱼鳞坑。读图甲、图乙,回答11—12题。

10.如图甲所示,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A.①B.②c.③D.④

11.根据图乙可知,坡面侵蚀强度最大的坡度约为()

A.15°~25°B.35D~45°

C.55°~65°D.75°~85°

读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图,回答12~14题。

12.该小流域综合治理遵循的治理方针是()

A.贮水、改善、合理

B.保塬、护坡、固沟

C.蓄水、提高、充分

D.平整、营造、采用

13.小流域林草植被的主要环境效益是()

A.防风、固沙、滞洪蓄水B.蓄水拦沙、保持水土C.绿化美化、吸烟滞尘D.保塬护坡、固沟保肥

14.关于黄土高原小流域及其治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流域可看做是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

B.小流域可相当于黄土高原.上一条河流的整个流域

C.小流域可治理.主要综合运用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

D.小流域不可治理,任其自然发展

二、综合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科学工作者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水土流失成因研究发现,自然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占到目前总水土流失量的9.6%,而人为因素引起的水土流失量要占到90.4%。

材料二:陕西省绥德县韭园沟,是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流域。在进行小流域治理时,通过开展水土保持工作,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水保、生态及社会效益。

材料三:黄土高原上韭园沟小流域治理纵剖面图

(1)阅读材料后,你得到哪些启示?

(2)人为因素是否会造成自然因素的变化?举例说明。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

(4)从客观上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6)从水土流失治理的三大类措施来看,图示治理措施有哪些类型?

16.读“黄土高原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上可见,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导致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有:①黄土结构,多孔隙和垂直方向的裂隙;②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③地处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和泥石流等时有发生。

(2)根据下面“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的箭头指向,将下列内容的序号填在图中适当位置。

A.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B.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

C.扩大荒地开垦面积D.农作物产量下降

(3)为了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改善环境。现在该地已经摸索出许多成功经验。一方面,采取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退耕等。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C黄土高原因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地表破碎,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

2.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本题考查人为原因,因此排除BC选项,而长期以来滥垦滥伐造成的植被破坏严重是其最主要的人为原因。

3.B治理黄土高原必须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业生产。在陡坡地区,应封坡育林育草,增加植被覆盖率。在塬面上平整土地,在沟谷地区修建水库。

4.C黄土高原地处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

5.C森林破坏严重不属于自然原因。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主要与黄土本身土质疏松,直立性和吸湿性强以及当地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等有关。

6.C“轮荒”是指当开垦的土地表土流失、肥力耗尽之后,人们使弃荒,另择较好的荒地开垦。如此方式长期进行下去,必然导致荒地面积的扩大,地面植被不断破坏。所以,“轮荒”是一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它破坏了地面植被,加大了水土流失,使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等养分大量流失,因此肥力很难恢复。

7.B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要保塬、护坡、固沟。“筑起一条坝,活了一条沟”,指的是“固沟”,即在主要沟道打坝建库,拦泥蓄水,因此最适合建坝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是沟谷发育最为完整的b地。

8.B黄土高原的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保持水土,通过改变沟壑纵横的地表,来实现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水平梯田应在缓坡修建,考虑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条件,水分条件和地貌条件,梯田不应作为黄土高原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选育良种属于农业技术措施。

9.B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保持水土,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建立有机、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

10.B森林草地具有蓄水保土、护坡、固沟、保塬等功能,因此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10.B鱼鳞坑开挖流程:风镐或小爆破成坑→槽内装填种植土→种植乔灌木及爬藤类植物绿化→养护。所以②地点适宜植树。

11.B从右图可知,A、B之间侵蚀强度最大,对应的坡度约为35°~45°。

12.B图中看出,宽阔的塬面上,条田纵横;坡地上梯田环绕,林地、果园遍布;沟底有坝地,沟头有防护措施,还有一些沟道中的沟边埂,起到固沟的作用。该小流域在综合治理中,采取了保塬、护坡、固沟的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等。

13.D在判断时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林草植被,二是黄土高原的环境效益,例如A、C项不符合条件二,B项不符合条件一。

14.A小流域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据此可排除B项;小流域可治理,需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三者并用,据此可排除C、D项。

15.解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既与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等自然原因有关,也与人类过度经济活动导致地面植被遭到破坏有关。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人为因素成为现代水土流失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土流失带来的主要是负面影响,但也产生了一些有利影响,如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水土流失带来得危害非常严重,但如果人类规范自己的行为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水土流失是可以治理的。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生物措施,根据课本这三类措施的分类即可回答。

答案:(1)人为因素是现代水土流失形成的主要原因,只要人类控制和改善自己的行为,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水土流失是可以治理的。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气候都有一定的影响。如地表植被的破坏导致局部地区的气候恶化等,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即是例证。(其他举例只要合理也可)

(3)土质疏松多暴雨

(4)在河流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在河流入海处形成三角洲

(5)黄土高原地区土层变薄、土壤贫瘠,水资源减少等;下游地区河道泥沙淤积,形成“悬河”,旱涝灾害加剧,河流两岸土壤易发生盐碱化;中游水库淤积,调蓄河流径流的能力(或综合效益)降低。

(6)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16.解析:本题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整治措施。

答案:(1)①疏松②暴雨③滑坡、塌陷(2)上行BA下行CD(3)植树种草还林草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导学案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导学案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1.通过图文资料,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2.分组讨论,分析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3.学会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实例,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水土流失的成因、综合整治措施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位置及范围

2.水土流失的危害
状况
程度
黄土高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的地区。
面积
水土流失的面积27万平方千米,严重水土流失的面积11万平方千米。
危害
概述
既造成了当地的恶化,也影响了区域的发展。
表现
①对耕地的影响:使耕地土层变,土壤养分,耕地质量,导致农业减产。
②对黄河的影响: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 ,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 ”。
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了 
的发生。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自然
位置的过渡性: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 比较脆弱;
过渡性从____向山地高原过渡
从____区向干旱区过渡
从森林向____过渡
从农业区向____过渡
土壤质地特殊:由较细的粉砂粒组成,土质,孔隙很多,黄土层极易受到侵蚀;
气候:降水季节分配,多集中于 季,且多雨;
自然灾害频繁: 、 、等时有发生,加剧水土流失。
人为(主要原因)
根源: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增长________,人地矛盾突出。
(1)不合理的土地利用:________、开矿、工程建设→破坏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加剧。
(2)破坏植被:________________、营造宫殿、伐林烧薪、战争→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水土流失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中,人类社会以前,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自然因素所致;进入人类社会以后,随着生产活动的发展,人为因素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其中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水土流失形成的基础,破坏植被是诱发水土流失的根源。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1、水土保持的基本原则:
⑴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实行综合发展。
⑵要以 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改土与治水相结合,逐步建立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质量,大力开展煤炭开发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
2.具体原则(三结合):
(1)________、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
(2)________、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
(3)治理与________相结合。
3.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措施:
工程措施
打坝淤地、兴修 (沟谷)、修筑(缓坡)、平整 (塬面)等
农业技术措施
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耕套种等农耕作业。同时精心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
生物措施
提高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不适宜耕种的地区退还还,恢复。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实行乔、灌、草结合,增加土壤有机持和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能力,防止对表层土的冲击。
3.模式:__________________综合治理。
巩固练习:
1.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据此回答(1)~(3)题。
(1)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
A.地势低平B.地势坦荡
C.沟谷发育D.波状起伏
(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
①黄土土质疏松 ②轮荒制度 ③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频繁
④过度樵采,破坏植被 ⑤黄土高原夏季多暴雨
A.①④⑤B.①②③
C.①③⑤D.③④⑤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
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②破坏植被 ③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④黄土土质疏松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读“我国某地农业建设模式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模式最有可能位于()
A.华北平原B.南方低山丘陵区
C.内蒙古草原D.黄土高原
(2)该模式主要治理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壤盐碱化
C.森林减少D.荒漠化
3.下列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中,属于农业技术方面的是()
①打坝建库②培植草木③地膜覆盖④轮作套种⑤深耕改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④
4.下列土地利用措施中不利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是()
A.扩大林、草种植面积B.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
C.大力开发土地复垦工作D.盲目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
5.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应重治理,轻开发
B.提高植被覆盖率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唯一途径
C.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应实行农林牧综合治理
D.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原因
6.将下列字母代号填写在右图(黄土高原人地关系
恶性循环示意)中空白方框内。
A.扩大耕地开垦面积B.农作物产量下降
C.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
D.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

3.3.1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3.3.1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黄土高原例

【教材分析】

有关黄土高原的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因此可以让学生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

通过该案例,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包括表现(危害)、成因、治理措施。

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可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2.了解人地矛盾是造成本区域水土流失的本质。

3.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危害及治理措施,培养学生掌握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

2.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加强学生的环保观念,区域在资源开发(如开采煤矿)、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

附件下载

3.3.1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教学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3.3.1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教学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

【课标要求】

1.了解该区域的环境问题及其所产生的危害。

2.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该区域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

3.针对该地区的环境问题,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考点要求】

测试要点 具体测试内容和要求

水土流失 知道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

结合实际,提出综合整治措施

【教学目标】

1.通过图文资料,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2.分组讨论,分析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3.学会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实例,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教学重点】

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教学难点】

水土流失的成因、综合整治措施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导入:

播放一首陕北民歌,展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景观图,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进入新课。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概况(判读图3-1-2)

……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