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复习教案

自然的教案幼儿园

发表时间:2021-05-07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复习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复习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16讲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探究点一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与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地区差异

例1以下地理现象属于地带性现象的是()

①尼罗河绿色走廊②—山有四季③南岭山区有色金属矿产丰富④我国江南地区的红壤非洲没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

A.①②B.④C.③⑤D.②④

命题意图:本题从整体上考查了自然带的三种分布规律,需要学生在真正理解其本质的情况下才可真正完成,从而达到使学生真正理解其分异规律的目的。

解析:“—山有四季”的原因在于随海拔的上升,水热条件发生相应的改变,属于垂直地域分异;“我国江南地区的红壤”是在湿热条件下发育的酸性土壤,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都属于地带性现象。其他三个属于非地带分异。

答案:D

关于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在各纬度带的表现相同

B.山地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越多

C.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

D.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相同

命题意图:本题从具体层面上进一步考查了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原因、表现等,是对例题的补充和延伸。

解析: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其主导因素为水分,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显著。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相似,但不相同。垂直自然带的多少受纬度位置和山地的海拔影响。非地带性分异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而海陆分布、地形等主要是由地质作用中内力形成的,而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由以上分析可得出只有C表述正确。

答案:C

探究点二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分布对照图

1.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荒漠带,温带大陆气候内部是温带荒漠带;

2.热带草原带带又叫萨瓦纳带;

3.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热带季雨林带;

4.同一气候类型对两种自然带,该种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气候,两个自然带分别是温带荒漠带(内部)、温带草原带(外部);

5.两种气候类型对应同一个自然带,这两种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同一自然带指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6.亚欧大陆的中纬度自然带呈现阔叶林、草原和荒漠的对称分布;

7.欧大陆同为亚热带,东西两岸的自然带植被叶面存在差异:一个是常绿阔叶林、一个是常绿硬叶林;

例2(2011届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图9为“非洲和欧洲大陆沿某条经线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⑴~⑵题

⑴图中P、Q处的自然带分别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冰原带 B.热带草原带、苔原带

C.高山草甸带、温带荒漠带 D.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

⑵关于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环境干湿度地带分异现象各纬度间无差异

B.自然环境纬度地带性分异性现象大陆东西岸相同

C.自然环境垂直分异现象与纬度地带性分异相似

D.形成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的判断和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特征,难度中等。

解析:⑴解题关键首先在于读出P,Q所处的地理位置,其次是正确解读剖面图及横纵坐标对应的地理事物。由图可知,P地位于10°S~20°S的非洲大陆,应为热带草原带。Q地位于北极圈以内的欧洲大陆,为苔原带,正确选项是B。⑵干湿度地带分异与纬度、经度位置有关;自然环境纬度地带性分异现象东西岸不一定相同;自然环境纬度地带性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而经度地带性主导因素是降水,故排除A,B,D项。

答案:⑴B⑵C

探究点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例3(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海南卷)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地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⑴~⑶题。

⑴该山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A.较暖、较湿B.较凉、较湿C.较凉、较干D.较暖、较干

⑵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A.干冷北风B.干热南风C.上升气流D.下沉气流

⑶该山可能位于

A.四川B.新疆C.安徽D.山西

命题意图:本题组通过山地垂直带谱的分布,考查考生空间定位能力及对自然带垂直变化规律、影响气候的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解析:该山3000米以上,两个山坡的自然带带谱都是四个,但是东坡自然带比西坡的海拔低,说明气温比西坡低;东坡的雪线比西坡也低,说明东坡的降水更加丰富。⑵一般情况下,河谷地带气候湿润,但是此处的河谷气候干旱,说明下沉气流的影响导致河水不易蒸发,更难降雨。⑶我国横断山区的山河相间,南北走向,且有高山冰雪带。也可用排除法获取正确答案:安徽、山西的山脉没有冰雪带,新疆的山脉没有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⑴B⑵D⑶A

探究点四地理环境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表现

1.某些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例如:南半球大陆上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缺失,是因为,南半球同一纬度(56°S—65°S)的地方是海洋(影响因素是海陆分布);

2.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例如:南美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处于西风的背风处,成为温带荒漠带(影响因素是地形起伏)。

3.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分布,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的自然带割断,这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

4.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例如,荒漠中呈现斑块状分布的绿洲,这是由于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所形成的。我国天山麓地带众多绿洲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形成了与周围温带荒漠截然不同的景观,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例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黑色阴影区所反映的地理事物,在气候类型上名称叫,在自然带上名称叫。

(2)图中黑色阴影区从自然地带规律上看,A地区属于地带性规律,B地区属于(地带性规律),C地区属于

(地带性规律)。

(3)请指出D处气候类型呈带状分布的形成原因。

命题意图:本题较好的考查了同为荒漠地区,但分属于不同地域分异规律的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内涵。

解析:正确判读世界区域地图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从黑色阴影部分的分布地区看,大部分在非洲北部和亚洲中部,据此可判读该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沙漠气候,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A区域的荒漠带只局限于沿海地区,应属于非地带性。B沿纬线延伸,南北方向递变,应为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应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位于南美洲西海岸,附近有秘鲁寒流流过,对该地区的荒漠带具有一定影响。

答案:(1)干旱气候(热带沙漠和温带沙漠气候)荒漠带(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 (2)非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3)终年受副高影响 受秘鲁寒流的影响 安第斯山对海洋水汽的阻挡作用

探究点五几种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地带性或非地带性的判断方法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2.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一些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

一、单项选择题

(2011广州模拟)①②③④四图是某大陆从地质历史时期至今、沿45°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箭头指示地形演变趋向)。读图回答1~2题。

1.图④中大陆东岸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A.常绿硬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荒漠D.常绿阔叶林

2.图①和图④大陆东岸植被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海陆分布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D.大气环流

(2011徐州调研)读模拟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回答3~4题。

3.自然带从①→②→③→④→⑤→⑥和自然带从⑦→⑧→⑨→⑩的分布规律分别符合

A.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规律

B.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规律

C.沿海到内陆和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布规律

D.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

4.A山地自然带带谱与下列图示自然带吻合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5.B自然带的出现说明其自然带的分布具有()

A.地带性规律B.非地带性规律

C.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D.垂直地带性规律

(2011盐城模拟)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及“植物景观照片”,回答6~7题。

6.对自然带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X方向湿度减少B.沿X方向热量减少

C.沿Y方向湿度增加D.沿Y方向热量增加

7.与③自然景观类型一致的地区是()

A.山东丘陵B.江南丘陵

C.德干高原D.巴西高原

(2011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读图“中国部分区域图”及下列描写地理景观、地理规律的佳句,完成8、9题。

8.“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花落时。”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A.反映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C.由于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9.“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的地理寓意是

A.冬季风不能到达玉门关B.西风不能到达玉门关

C.从沿海到内陆水分条件差异明显D.玉门关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的生长

(2011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图3示意北半球某森林带分布上限海拔高度与经纬度的关系。据图回答10、11题。

10.该森林带分布()

A.最南界线为25°S

B.最北界线为60°N

C.上限海拔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D.上限海拔最高可达5000米以上

11.自沿海向内陆,引起该森林带分布上限海拔高度逐渐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B.地形C.水分D.土壤

(2011届临沂市高三教学质量阶段性检测考试)下图中的阴影部分为某自然带的分布地区,据此12~13题。

12.影响该自然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C.洋流性质D.地形地势

13.下列地理过程最能反映该自然带地理特征的是

A.坡地垦荒→水土流失→农业减产B.围湖造田→湖泊萎缩→洪涝频发

C.过量引水→河流干涸→绿洲萎缩D.干旱缺水→过采地下水→地面沉降

二、综合题

16.(2010盐城调研)下图是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坡向:B表示________坡,D表示________坡。

(2)D坡自然带数目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B坡冰川分布的下限高度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乙山的针叶林相比,甲山的云杉林分布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山A坡没有云杉林,简述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

17.(2011合肥模拟)读“某国地理环境要素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国最可能是()

A.印度尼西亚B.英国

C.日本D.新西兰

(2)结合上图,试简述该国气候、地形和水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3)某科考队赴该国实地科考,见证了以下景观的变化,试探究其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①同种植物开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逐步推迟。

②山脚森林茂密,山顶白雪皑皑。

③该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的北界纬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4)该国的传统民居多为木制结构,试分析其自然地理原因。

18.某位同学对照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画出了亚欧大陆自然带分布的理想模式图(见下图),以便更好地记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各自然带名称: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

(2)图示自然带名称相同,而其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__________;自然带名称不同,但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数码是__________。

(3)没有画出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没有详细画出的自然带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影响自然带的因素中,画此图时没有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纬度45°处应终年盛行西风,到了图④所示时期,陆地上形成了高山,因此东岸地区处于盛行西风的雨影地带,降水量小,故该地可能会形成温带荒漠。

C

2.图①所示时期大陆东岸为森林植被,而到了图④所示时期大陆东岸则形成了荒漠,这是由地形的变化导致的,而地形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的运动。

B

3.①→②→③→④→⑤→⑥体现出南北方向上随着热量变化自然带的变化,属于纬度地带性;⑦→⑧→⑨→⑩体现出东西方向上随着水分条件变化自然带的变化,属于经度地带性。

A

4.A山地位于副热带地区,其基带是荒漠带;荒漠带以上应是草原及阔叶林。

B

5.B是在荒漠带出现绿洲,属于非地带性分布。

B

6.读图可知:X方向为南北方向,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Y方向为垂直方向,海拔升高热量减少,湿度变化无明显规律。

B

7.纬度40°~60°大陆东西两岸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A

C

12.由图中自然带的分布位置可知,该自然带为热草荒漠带,分布在热带沙漠气候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的控制,属于大气环流影响,B项正确。

B

13.该区域是热带沙漠地区,主要发展绿洲农业,若过量引水灌溉,会导致河流干涸,水源减少,绿洲萎缩,C项正确。

C

14.从材料和图可知,该地为我国的鄂尔多斯高原,从图中可看出该地自然带呈东北一西南方向延伸;从图中湿润期和干燥期的变化可知,自然带数量的变化与水分相关,而与热量关系不大;该地为高原,自然带数量变化与地形关系不大。故C项正确。

C

(1)北 南

(2)纬度较低 相对高度较大 面向北冰洋、大西洋的迎风坡,降雪量大

(3)甲山纬度较高,温度较低

(4)地处亚欧大陆内陆腹地 受周围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

17.由各要素关系图可知该图为日本,分析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应主要把握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以山地为主的地形特征。

(1)C

(2)该国气候主要为季风气候且海洋性特征明显,降水丰沛,河流水量充足,地形受流水侵蚀和冲积作用明显;由于地形坡度大,水力资源丰富。

(3)①反映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②反映了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拔高度的变化。

③反映了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主要影响因素是暖流的影响。

(4)该国森林资源丰富,取材方便,又多火山、地震,木制结构利于防震。

18.解答本题应依据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分析归纳。第(1)题,由图中自然带的分布可知,①为亚寒带针叶林带,②④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⑤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第(2)题,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下的自然带不同,但其气候成因都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第(3)题,没有画出的是中纬度内陆的温带荒漠带,因此不能详细呈现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第(4)题,理想模式下没有考虑洋流、地形起伏等因素。

(1)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②④ ④⑤

(3)温带荒漠带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4)洋流、地形起伏

相关知识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复习教案


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鲁教版教学案第12讲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探究点一自然带的分布规律与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地区差异

例1以下地理现象属于地带性现象的是()

①尼罗河绿色走廊②—山有四季③南岭山区有色金属矿产丰富④我国江南地区的红壤非洲没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

A.①②B.④C.③⑤D.②④

命题意图:本题从整体上考查了自然带的三种分布规律,需要学生在真正理解其本质的情况下才可真正完成,从而达到使学生真正理解其分异规律的目的。

解析:“—山有四季”的原因在于随海拔的上升,水热条件发生相应的改变,属于垂直地域分异;“我国江南地区的红壤”是在湿热条件下发育的酸性土壤,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都属于地带性现象。其他三个属于非地带分异。

答案:D

关于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在各纬度带的表现相同

B.山地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越多

C.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

D.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相同

命题意图:本题从具体层面上进一步考查了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原因、表现等,是对例题的补充和延伸。

解析: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其主导因素为水分,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显著。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相似,但不相同。垂直自然带的多少受纬度位置和山地的海拔影响。非地带性分异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而海陆分布、地形等主要是由地质作用中内力形成的,而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由以上分析可得出只有C表述正确。

答案:C

探究点二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分布对照图

1.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荒漠带,温带大陆气候内部是温带荒漠带;

2.热带草原带带又叫萨瓦纳带;

3.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热带季雨林带;

4.同一气候类型对两种自然带,该种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气候,两个自然带分别是温带荒漠带(内部)、温带草原带(外部);

5.两种气候类型对应同一个自然带,这两种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同一自然带指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6.亚欧大陆的中纬度自然带呈现阔叶林、草原和荒漠的对称分布;

7.欧大陆同为亚热带,东西两岸的自然带植被叶面存在差异:一个是常绿阔叶林、一个是常绿硬叶林;

例2(2011届南通市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图9为“非洲和欧洲大陆沿某条经线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⑴~⑵题

⑴图中P、Q处的自然带分别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冰原带 B.热带草原带、苔原带

C.高山草甸带、温带荒漠带 D.热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

⑵关于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环境干湿度地带分异现象各纬度间无差异

B.自然环境纬度地带性分异性现象大陆东西岸相同

C.自然环境垂直分异现象与纬度地带性分异相似

D.形成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的判断和自然环境地域分异的特征,难度中等。

解析:⑴解题关键首先在于读出P,Q所处的地理位置,其次是正确解读剖面图及横纵坐标对应的地理事物。由图可知,P地位于10°S~20°S的非洲大陆,应为热带草原带。Q地位于北极圈以内的欧洲大陆,为苔原带,正确选项是B。⑵干湿度地带分异与纬度、经度位置有关;自然环境纬度地带性分异现象东西岸不一定相同;自然环境纬度地带性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而经度地带性主导因素是降水,故排除A,B,D项。

答案:⑴B⑵C

探究点三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例3(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海南卷)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地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读图,完成⑴~⑶题。

⑴该山3000米以上东西坡各带分布差异反映出同海拔东坡比西坡

A.较暖、较湿B.较凉、较湿C.较凉、较干D.较暖、较干

⑵干旱河谷灌丛带所在的河谷终年盛行

A.干冷北风B.干热南风C.上升气流D.下沉气流

⑶该山可能位于

A.四川B.新疆C.安徽D.山西

命题意图:本题组通过山地垂直带谱的分布,考查考生空间定位能力及对自然带垂直变化规律、影响气候的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解析:该山3000米以上,两个山坡的自然带带谱都是四个,但是东坡自然带比西坡的海拔低,说明气温比西坡低;东坡的雪线比西坡也低,说明东坡的降水更加丰富。⑵一般情况下,河谷地带气候湿润,但是此处的河谷气候干旱,说明下沉气流的影响导致河水不易蒸发,更难降雨。⑶我国横断山区的山河相间,南北走向,且有高山冰雪带。也可用排除法获取正确答案:安徽、山西的山脉没有冰雪带,新疆的山脉没有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⑴B⑵D⑶A

探究点四地理环境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表现

1.某些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例如:南半球大陆上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缺失,是因为,南半球同一纬度(56°S—65°S)的地方是海洋(影响因素是海陆分布);

2.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例如:南美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处于西风的背风处,成为温带荒漠带(影响因素是地形起伏)。

3.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分布,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的自然带割断,这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

4.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例如,荒漠中呈现斑块状分布的绿洲,这是由于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所形成的。我国天山麓地带众多绿洲呈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形成了与周围温带荒漠截然不同的景观,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例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黑色阴影区所反映的地理事物,在气候类型上名称叫,在自然带上名称叫。

(2)图中黑色阴影区从自然地带规律上看,A地区属于地带性规律,B地区属于(地带性规律),C地区属于

(地带性规律)。

(3)请指出D处气候类型呈带状分布的形成原因。

命题意图:本题较好的考查了同为荒漠地区,但分属于不同地域分异规律的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内涵。

解析:正确判读世界区域地图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从黑色阴影部分的分布地区看,大部分在非洲北部和亚洲中部,据此可判读该区域为热带沙漠气候和温带沙漠气候,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A区域的荒漠带只局限于沿海地区,应属于非地带性。B沿纬线延伸,南北方向递变,应为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远离海洋,降水稀少,应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位于南美洲西海岸,附近有秘鲁寒流流过,对该地区的荒漠带具有一定影响。

答案:(1)干旱气候(热带沙漠和温带沙漠气候)荒漠带(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 (2)非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3)终年受副高影响 受秘鲁寒流的影响 安第斯山对海洋水汽的阻挡作用

探究点五几种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2011广州模拟)①②③④四图是某大陆从地质历史时期至今、沿45°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箭头指示地形演变趋向)。读图回答1~2题。

1.图④中大陆东岸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A.常绿硬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荒漠D.常绿阔叶林

2.图①和图④大陆东岸植被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A.海陆分布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D.大气环流

(2011徐州调研)读模拟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回答3~4题。

3.自然带从①→②→③→④→⑤→⑥和自然带从⑦→⑧→⑨→⑩的分布规律分别符合

A.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规律

B.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规律

C.沿海到内陆和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布规律

D.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

4.A山地自然带带谱与下列图示自然带吻合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5.B自然带的出现说明其自然带的分布具有()

A.地带性规律B.非地带性规律

C.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D.垂直地带性规律

(2011盐城模拟)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及“植物景观照片”,回答6~7题。

6.对自然带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X方向湿度减少B.沿X方向热量减少

C.沿Y方向湿度增加D.沿Y方向热量增加

7.与③自然景观类型一致的地区是()

A.山东丘陵B.江南丘陵

C.德干高原D.巴西高原

(2011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读图“中国部分区域图”及下列描写地理景观、地理规律的佳句,完成8、9题。

8.“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花落时。”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A.反映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C.由于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9.“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的地理寓意是

A.冬季风不能到达玉门关B.西风不能到达玉门关

C.从沿海到内陆水分条件差异明显D.玉门关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的生长

(2011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图3示意北半球某森林带分布上限海拔高度与经纬度的关系。据图回答10、11题。

10.该森林带分布()

A.最南界线为25°S

B.最北界线为60°N

C.上限海拔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D.上限海拔最高可达5000米以上

11.自沿海向内陆,引起该森林带分布上限海拔高度逐渐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热量B.地形C.水分D.土壤

(2011届临沂市高三教学质量阶段性检测考试)下图中的阴影部分为某自然带的分布地区,据此12~13题。

12.影响该自然带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C.洋流性质D.地形地势

13.下列地理过程最能反映该自然带地理特征的是

A.坡地垦荒→水土流失→农业减产B.围湖造田→湖泊萎缩→洪涝频发

C.过量引水→河流干涸→绿洲萎缩D.干旱缺水→过采地下水→地面沉降

二、综合题

16.(2010盐城调研)下图是我国不同纬度的两座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坡向:B表示________坡,D表示________坡。

(2)D坡自然带数目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B坡冰川分布的下限高度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乙山的针叶林相比,甲山的云杉林分布较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甲山A坡没有云杉林,简述其主要原因:___________。

17.(2011合肥模拟)读“某国地理环境要素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国最可能是()

A.印度尼西亚B.英国

C.日本D.新西兰

(2)结合上图,试简述该国气候、地形和水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3)某科考队赴该国实地科考,见证了以下景观的变化,试探究其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①同种植物开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逐步推迟。

②山脚森林茂密,山顶白雪皑皑。

③该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的北界纬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4)该国的传统民居多为木制结构,试分析其自然地理原因。

18.某位同学对照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画出了亚欧大陆自然带分布的理想模式图(见下图),以便更好地记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各自然带名称: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__。

(2)图示自然带名称相同,而其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__________;自然带名称不同,但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数码是__________。

(3)没有画出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没有详细画出的自然带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影响自然带的因素中,画此图时没有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纬度45°处应终年盛行西风,到了图④所示时期,陆地上形成了高山,因此东岸地区处于盛行西风的雨影地带,降水量小,故该地可能会形成温带荒漠。

C

6.读图可知:X方向为南北方向,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Y方向为垂直方向,海拔升高热量减少,湿度变化无明显规律。

B

7.纬度40°~60°大陆东西两岸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A

C

12.由图中自然带的分布位置可知,该自然带为热草荒漠带,分布在热带沙漠气候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的控制,属于大气环流影响,B项正确。

B

13.该区域是热带沙漠地区,主要发展绿洲农业,若过量引水灌溉,会导致河流干涸,水源减少,绿洲萎缩,C项正确。

C

14.从材料和图可知,该地为我国的鄂尔多斯高原,从图中可看出该地自然带呈东北一西南方向延伸;从图中湿润期和干燥期的变化可知,自然带数量的变化与水分相关,而与热量关系不大;该地为高原,自然带数量变化与地形关系不大。故C项正确。

C

(1)北 南

(2)纬度较低 相对高度较大 面向北冰洋、大西洋的迎风坡,降雪量大

(3)甲山纬度较高,温度较低

(4)地处亚欧大陆内陆腹地 受周围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进

17.由各要素关系图可知该图为日本,分析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应主要把握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以山地为主的地形特征。

(1)C

(2)该国气候主要为季风气候且海洋性特征明显,降水丰沛,河流水量充足,地形受流水侵蚀和冲积作用明显;由于地形坡度大,水力资源丰富。

(3)①反映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②反映了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拔高度的变化。

③反映了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主要影响因素是暖流的影响。

(4)该国森林资源丰富,取材方便,又多火山、地震,木制结构利于防震。

18.解答本题应依据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分析归纳。第(1)题,由图中自然带的分布可知,①为亚寒带针叶林带,②④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⑤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第(2)题,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下的自然带不同,但其气候成因都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第(3)题,没有画出的是中纬度内陆的温带荒漠带,因此不能详细呈现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第(4)题,理想模式下没有考虑洋流、地形起伏等因素。

(1)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②④ ④⑤

(3)温带荒漠带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4)洋流、地形起伏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2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

一、考试说明——有的放矢

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归根结底:光合作用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

水圈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岩石圈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促进土壤的形成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例如: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城市--------吸烟除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考点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进行和,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

①地理环境各要环境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

②地理环境要素之间是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热带雨林的砍伐、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③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影响其他区域。

3.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在思想观念方面

①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因此人类应该树立动态的发展的观念对待地理环境问题。

②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要求人类具有全局观念。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①认识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意义a利用自然资源;b修复生态系统;c改善环境质量。

②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实际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如:人类利用煤炭作为燃料,是利用了其中蕴含的能量,产生废物有对自然环境构成了污染。

③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需要进行保护、综合开发利用;因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得自然资源间具有联系性。

4.实例:如厄尔尼诺现象与全球气候,秘鲁渔场;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

三、典例分析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做(1)—(4)题。

(1).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B.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C.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D.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2).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是()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加强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C.氯氟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D.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

(3).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目前,这种平衡关系失常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最有可能是()

A.引起海平面下降B.腐蚀建筑物

C.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D.皮肤癌患者增多

(4).图中所示的各项内容之间的平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规律性D.不均衡性

(1)洋面封冻,阻断了洋流的热输送,会导致该海域气候变冷,CO2浓度降低,温室作用减弱,也会导致气候变冷。生物衰落,光合作用减弱,CO2含量增加,导致温室作用加强,气候变暖。(2)二氧化碳具有保温作用。“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气候变冷,则大气对地面辐射吸引作用减弱。(3)选项D是臭氧层遭到破坏,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含量增加造成的后果。选项A、B明显错误,不符合题意。(4)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是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平衡功能。(1).D(2).D(3).C(4).A

四、备战高考——迈向成功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它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I、Ⅱ、Ⅲ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③①D.①③②

2.图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D.不稳定性特征

3.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

(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4.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独特地域单元。它的隆起是近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重大的事件之一。中国科学家在隆起过程与环境变迁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许多开拓性的进展。读图一,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A、B、C、D四个选项表示图二中序号的含义,请将选项填写在相应序号后的空格内(填字母,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①,②,③,④。

A、阻挡印度洋、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B、中亚、西亚粉尘东输沉积形成高原

C、改变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轮廓D、东亚、南亚形成最强盛的季风区

(2)根据材料探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东部地区地貌、气候、河流的影响。

(3)青藏高原隆起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什么规律?

参考答案

二、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

1、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地貌

考点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物质迁移能量交换2、①一致②相互制约

三、感悟经典——高考真题体验

四、备战高考——迈向成功

1.D2.A

3.此图表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水文对地貌的影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是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是生物对气候的影响,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1.(1)整体性生物(植被)(2)CABD(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4.(1)CDAB(2)形成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使地势变得西高东低,引发并加强了亚洲季风,使我国东部成为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分布区,河流水量较大,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3)整体性规律,地理环境中的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和整体的变化。

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微专题7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回扣导图
1.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和地形等,它们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主要有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形成自然带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的基础因素是热量;导致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的基础因素是水分。
4.山地山麓地带的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山地雪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5.非地带性因素主要有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和洋流等。
读“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关联图”,回答1~3题。
1.图中甲代表的地理现象可能是()
A.人口激增B.资源短缺
C.气象灾害频发D.气候变暖
2.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经度地带性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3.图示地理现象的变化明显表现出北半球快于南半球的态势,主要原因是北半球()
A.陆地宽广B.矿物能源丰富
C.人口数量庞大D.植被覆盖率低
答案 1.D 2.B 3.C
解析 第1题,依据图中所示的因果联系可知,CO2含量增加导致的温室效应,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引发蒸发量增大、冰川融化等一系列问题。第2题,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成分,并导致气候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3题,北半球气候变暖趋势快于南半球,主要原因是北半球人口数量庞大,矿物能源消耗量大,植被破坏严重。
图示为某国东部沿海地区,M、N地分别位于两大自然带,箭头①②分别代表洋流和盛行风。读图回答4~6题。
4.M地等温线分布受箭头①的影响,与M地东部沿海地区1月份等温线分布最相符的是()
5.箭头②对M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增加温度B.增加湿度
C.减小湿度D.减少飓风登陆次数
6.从M地至N地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
A.纬度地带性B.干湿度地带性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
答案 4.B 5.B 6.B
解析 第4题,依据图示经纬网,可判断出该国为澳大利亚,东部洋流应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受暖流的影响,M地等温线应向高纬凸出;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水温向南降低。第5题,箭头②代表的是东南信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因而会增加M地的湿度,但对该地温度、飓风登陆次数的影响不大。第6题,M地为热带雨林带,N地为热带草原带,从M地至N地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干湿度地带性。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复习:区域与区域差异


第29讲区域与区域差异

探究点一正确理解区域的特征

特征含义实践意义举例图解(A、B为两个不同的区域)

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们必须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导致整体环境的恶化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西北干旱区的整体性表现为A内部、B内部各自的地理要素组成一个统一整体

差异性

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区域内的一致性只是相对的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本区优势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新疆长绒棉基地、陕西苹果基地建设表现为A、B内部分别具有相对一致性,但A、B之间有差异性

开放性

区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我国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经济全球化表现为A、B之间的联系性,能提供彼此所需

例1右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

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了对区域特征的理解。

解析:虽然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这里无法看出,在本图中可以看出各个自然区的自己的共性。

答案:B

探究点二区域差异的比较内容与方式

1.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2.人文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

⑴经济发展比较的主要内容有:经济发展特点,工业生产及其布局,农业生产方式,主要农畜产品,第三产业的特点,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条件(资源、交通、人口、科技等)

⑵农业的比较:发展水平、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农产品、农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可持续发展方向等。

⑶其他社会经济环境的比较内容。

例2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分析形成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①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其原因是。

②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其原因是。

③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其原因是。

(2)下面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楼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

①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其原因是

②建同等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其原因是。

命题意图:本题凸现了区域内部的整体性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的整体性不仅表现为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也表现为人文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同的区域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环境,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解析:北方地区比南方纬度高,特别是冬春季节获得的能量少,正南正北的方位能够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利于提高室内温度。北方地区特别是在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风沙比南方大,墙体严实厚重,利于防风保暖为了御寒,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所以建筑成本比南方。我国的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湿度也逐渐加大。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是为了便于排水、通风、除潮。

答案:(1)①北方地区比南方纬度高,特别是冬春季节获得的能量少,正南正北的方位能够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利于提高室内温度。②北方地区特别是在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风沙比南方大,墙体严实厚重,利于防风保暖。③我国的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湿度也逐渐加大。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是为了便于排水、通风、除潮。

(2)①因为北方地区比南方纬度高,特别是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为了御寒,北方民居的墙体应严实厚重,所以建筑成本比南方高。②特别是在冬季,北方的太阳高度比南方低的多,为使北方地区的楼房获得较充足的阳光,楼房的南北间距应比南方大。

探究点三我国三大自然区的比较

区域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地势海拔较低,平原多而广阔海拔较高,但差别显著海拔最高,主要为山系、高原

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突出,气候干燥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辐射强,风力大,水汽少

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主要为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

土壤多为在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多荒漠、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发育程度差,土层浅薄

生物种类繁多种类远比东部季风区少动物稀少,只有少数耐高寒物种

水文河流为外流河,湖泊为淡水湖。地表水以雨水为主要补给来源多为内流区,河流短小。湖泊较多,多为咸水湖多为内流区,湖泊众多,多为咸水湖

农业重要农耕区,以种植业为主,但需要注意避免水旱灾害牧业、绿洲农业为主,但需要注意解决水分问题以畜牧业为主,还有河谷农业,需要注意解决热量不足问题

城市众多较少很少

人口稠密较少很少

例3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据此完成(1)~(3)题。

(1)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

①区域面积依次减少,人口比重依次减小②冬季气温逐渐升高,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③人类活动依次减弱,自然生态变化逐渐减少④土壤发育程度降低,生物种类由多到少再到较多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2)新疆瓜果特别甜,主要原因是()

A.云量多,光照弱,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B.降水少,瓜果水分含量少,糖分含量高

C.昼夜温差大,营养物质消耗少,糖分积累多

D.晴天多,云量少,温差不大,有利于作物生长

(3)我国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限制条件是()

A.土地资源不足B.化肥、农药不足C.劳动力不足D.水资源不足

命题目的:本题考查了我国三大自然区之间的特征比较,试题比较基础,需要结合本探究点进一步落实相关知识。

解析:第(1)题,回顾所学基础知识,不难回答。第(2)题,西北地区,白天气温高、光合作用强,有利于营养物质生成;夜晚气温低,呼吸作用弱,营养物质消耗少,故糖分积累多,所以瓜果特别甜。第(3)题,西北地区光热条件较好,但水源不足,农.业生产最主要的限制因素就是水源。

答案:(1)C(2)C(3)D

根据我国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依下列字母a、b、c、d、e所代表的内容,下列答案符合下图所示的是()

a.热量资源不足b;有台风的影响c.有充足的灌溉水源d.地势平坦e.土壤肥沃

A.①—a②—b③—c④—d⑤—e

B.①—b②—c③—d④—e⑤—a

C.①—a②—c③—e④—d⑤—b

D.①—a②—d③—c④—b⑤—e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两区的比较,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解析:松嫩平原和珠江三角洲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东部季风区,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珠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因此土壤肥沃也是两地共同的区位条件。但松嫩平原因纬度高,因此热量条件不足;珠江三角洲位于东南沿海,夏秋季节经常受台风威胁。

答案:C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区域内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区域都是按一定的指标来划分的B.同一级别的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

C.区域的分布位置都是非常明确的 D.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2.干湿地区划分的指标是()

A.降水量B.蒸发量

C.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D.气温与降水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特征。据此完成3~5题。

3.下列地理事项中,与青藏高原的“高”“寒”特征无关的是()

A.雪山连绵,冰川广布B.日照强烈,太阳能丰富

C.地热资源丰富D.城镇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

4.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它表现的区域特征是()

A.整体性 B.开放性 C.差异性 D.阶段性

5.“干旱是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总特征,其他地理要素总是与其力求保持协调一致”,这句话反映的区域特征是()

A.整体性 B.开放性 C.差异性 D.逻辑性

下表是亚洲东部某国产业结构变化(1953-1984年),回答6~8题。

年度

项目19531962197219791984

第一产业4737262115

第二产业1016232532

第三产业4347515153

6.该国可能是 ()

A.中国B.日本C.韩国D.新加坡

7.关于该国自然环境的叙述:①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利于发展耕作业;②南部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利于水稻生长;③有较长的海岸线,多良港,利于发展海上航运;④目前环境问题突出,沙尘暴频发,严重影响大气质量()

A.③④B.①②C.①④D.②③

8.关于该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工业经济起飞于60年代

B.工业发展经历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C.本国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经济的对外依赖性不强

D.各经济部门的发展不平衡,农业发展相对迟缓,粮食自给率下降

右图是我国三大自然区图,读图完成9~10题。

9.根据三大自然区分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三区划分的依据是气候和植被B.Ⅰ区与Ⅱ区的分界线是200mm等降水量线

C.地跨三大自然区的省区是甘肃省D.流经三大自然区的河流是长江

10.在Ⅰ区内部地理事物由南向北的分布,排序正确的是()

A.农作物:水稻、春小麦、冬小麦

B.植被: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

C.土壤:黑土、黄土、红壤、砖红壤

D.地貌:平原、高原、盆地

读“我国两区域示意图”(图Ⅰ和图Ⅱ)。据此完成11-12题。

11.两区域农业生产相似的有利自然条件有()

①雨热同期②地势低平③土壤肥沃④河网密布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12.两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

①全球气候变暖②耕地资源减少③灌溉水源不足④土壤污染加剧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读下图,回答13~14题。

13.关于两图所示地区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两地农业发展多取决于灌溉水源B.两地多为红壤

C.两地水土流失都很严重D.两地皆全年少雨

14.关于两地生产、生活方面的正确叙述为

A.图甲所示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小麦、谷子B.两地都是我国重要的牧区

C.图乙所示地区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D.出现图甲居住景观的最主要原因是水源

二、综合题

15.读“北纬30°附近三个三角洲位置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三个角洲的气候类型分别是:甲,乙,丙。从区域开发的历史看,三地中开发最早的是,最晚的是。

(2)三个三角洲地区都是本国主要的农业区,其发展农业生产的共同优势是

;都盛产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3)在经济作物种植上,甲三角洲的棉花生产世界著名,乙三角洲油菜播种面积很广,丙三角洲亚热带水果产量很大。这种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从区域产业结构看,甲三角洲钢铁、石油工业所占比重很大,乙三角洲机械制造业十分发达,丙三角洲石油化工和航天工业十分著名。这种产业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6.甲、乙两图为世界著名钢铁工业基地示意图,读图回答。

甲图乙图

⑴甲图钢铁工业基地A是,该钢铁工业基地布局属于型,该国发展钢铁工业的条件是。

⑵乙图钢铁工业基地B是,该钢铁工业基地布局属于型,该国发展钢铁工业的条件是。

⑶甲图中新兴的电子工业主要分布在,乙图中新兴的电子工业主要分布在,它们的布局条件是①、②、③。它们的布局方式属于型。这反映了当前世界工业布局的新趋向是。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B以文化区为例,政治文化社区常有明确的边界,如山东省与江苏省之间的界限明确;而经济活动类型的文化区不一定有明确的边界(如陇海——兰新经济地带的界限不明确),没有明确边界的区域有时与其他同类区域发生重叠(如陇海——兰新经济地带与东部沿海经济地带的包含区域有重叠区域)。

2.C干湿区的划分为单一指标划分,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如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且降水量大于增发量的区域为湿润区,年降水量介于400~800毫米,且降水量大于增发量的区域为半湿润区,年降水量介于200~400毫米,且降水量小于增发量的区域为半干旱区,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且降水量小于增发量的区域为干旱区。

3.C青藏高原地热资源丰富是由于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活跃。

4.B经济全球化一般是指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信息和人员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散的现象,所以体现了区域开放性的特征。

5.C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生物,水文、气候)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切联系,总是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并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6.B根据图表,可判断该国20世纪60世纪以后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而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说明该国经济发达,所以为发达国家,该国最可能是日本。

7.D日本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块狭小,不适合发展耕作业;日本位于大陆东部,属季风气候,因纬度差异分为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日本是岛国,海岸线曲折,有许多优良港湾,利于发展海运;日本国内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环境问题较少。

8.C本国资源贫乏,市场狭小,原料和燃料主要来自国际市场;产品也主要依赖于国际市场。

9.C在我国,气候和地貌是决定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综合这两个要素,可以把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成三大自然区;Ⅰ区代表东部季风区,Ⅱ区代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两者大致以400mm等降水量线为界;长江流经青藏高寒区(Ⅲ区)、东部季风区两大自然区。甘肃省地跨三大自然区。

10.B区内部由南向北主要由热量差异而导致地理事物分布的不同。A选项的顺序应为水稻、冬小麦、春小麦;C应为砖红壤、红壤、黄土、黑土;东部季风区内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其分布不具有地带性特征。B选项符合因热量差异而导致的从赤道向两极的植被分布规律。

11.B从图中经纬度和轮廓形状可以判断图Ⅰ、图Ⅱ分别代表东北地区、长江三角洲,两者均位于季风区,因此雨热同期;东北地区有肥沃的黑土,长江三角洲分布着水稻土,因此均土壤肥沃。

12.C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及非农业用地增多,造成耕地资源减少;而化肥、农业等大量使用,又使土壤污染加剧。

13.A两地多粉沙性土壤,B错;图甲为黄土高原的窑洞,图乙是干旱区的坎儿井。甲水土流失严重,乙风力侵蚀严重,C错;甲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D错。

14.A可采用排除法。我国重要的牧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与半干旱区,黄土高原不是我国重要的牧区,B错;坎儿井显示气候干旱的特点,不会是精耕细作的水稻产区,C错;出现甲所示景观的主要原因是土质,D错。

15.解析:本题以三个角洲为例考查了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1)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甲地丙地(2)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②水热资源丰富,③交通便利等水稻(3)甲地光照充足,十分利于棉花的生长。乙地人多地少,冬季气温低,种植油菜可充分利用冬闲地,实行稻油轮种,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丙地国家的亚热带地区面积少,亚热水果市场需求高。(4)甲地国家的铁和石油资源丰富,三角洲地区交通方便。乙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和能源都缺乏,但交通发达,科技力量强,适宜发展机械制造业。丙地石油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16.解析:本题对比分析日本和英国钢铁工业基地的有关知识。二者都是岛国,都是海洋运输业发达的经济大国,具有很多可比性,本题同时考查了两国的新兴电子工业的分布、成因,从而分析当前世界工业布局的新趋向。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善于对比、归纳地理知识。

答案:⑴福山临海有优良港湾,海运发达⑵伯明翰煤铁复合体英国中部山地煤铁资源丰富⑶九州岛苏格兰中部①依靠高科学技术②现代化高速交通运输条件③洁净优美的环境临空由集中趋向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