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专题1化学造福人类

人类的老师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05

专题1化学造福人类。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专题1化学造福人类”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专题1化学造福人类

一、选择题

1.(长沙)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A.用铝制容器盛醋被腐蚀B.将记录有机密信息的纸张粉碎

C.夏天将西瓜榨成西瓜汁D.将石油加热分馏以得到多种石油化工产品

2.(常州市)下列化学仪器需垫加石棉网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B)

A.试管B.烧杯C.燃烧匙D.蒸发皿

3.(连云港市)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B)

A.油脂变质B.榨取果汁C.面包发霉D.菜刀生锈

4.(连云港市)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D)

5.(苏州市)下列有关酒精灯使用或存放的图示错误的是(C)

A.B.C.D.

6.(宿迁市)家庭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C)

A.米饭煮熟B.液化石油气燃烧C.水沸腾D.菜刀生锈

7.(无锡市)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C)

A.滴水成冰B.石蜡熔化C.粮食醇酒D.汽油挥发

8.(南京市)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B)

9.(南京市)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

10.(上海市虹口区)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转化的例子中不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B)

A.燃起篝火烘烤食物B.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C.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D.煤燃烧发电

11.(上海市松江区)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C)

A.木材做成桌椅B.水结成冰

C.燃放焰火D.砂纸除去铁钉表面铁锈

12.(泰州市)你认为下列实验测得的数据不合理的是(A)

A.用广泛pH试纸测得某河水的pH为6.24

B.用托盘天平称得氧化铜粉末的质量为11.5g

C.用l0mL量筒量取8.5m1.某溶液

D.测得某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90.5%

13.(盐城市)下列图示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C)

A.倾倒液体B.装入固体粉末C.加热液体D.读取液体读数

14.(镇江市)下列生产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D)

15.(青岛市)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D)

A.火药爆炸B.木头燃烧C.面包发霉D.湿衣服晾干

16.(青岛市)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C)

17.(枣庄市)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非常重要。下图中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C)

18.(济南市)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A.汽油挥发B.牛奶变酸C.铁锅生锈D.氢气燃烧

19.(济宁市)下列成语所描述的变化与对该变化的判断,不符合的是(B)

A.沙里淘金…………………………………………物理变化

B.滴水穿石…………………………………………物理变化

C.百炼成钢…………………………………………化学变化

D.火树银花…………………………………………化学变化

20.(临沂市)在下面的变化过程中,只有一个变化与其他变化的本质是不同的,该变化是(D)

A.钢铁生锈B.纸张燃烧C.牛奶变酸D.干冰升华

21.(山东省)下列质量增加的变化有一种与其它三种存在本质的区别,这种变化是(B)

A.长期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质量增加

B.长期敞口放置的浓硫酸质量增加

C.久置的生石灰质量增加

D.久置的铁钉生锈质量增加

22.(淄博市)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非常重要。下图中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C)

23.(泰安市)青色的生虾煮熟后颜色会变成红色。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会发生颜色的变化。就这些同学的“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C)

A.观察B.实验C.假设D.做结论

二、填空题

1.(天津市)在实验室中有下列实验用品:①酒精灯②试管夹③10mL量筒④100mL量筒⑤烧杯⑥漏斗⑦蒸发皿⑧玻璃棒⑨铁架台(带铁圈)⑩滤纸,请按要求选择相应实验用品填空(填序号)。

(1)加热试管里的药品应使用;

(2)量取5mL液体应使用;

(3)过滤操作中应使用;

(4)蒸发、结晶操作中应使用。

(1)①②(2)③(3)⑤⑥⑧⑨⑩(4)①⑦⑧⑨

2.(南通市)(3分)正确的基本实验操作是确保实验成功和安全的前提。试回答:

(1)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

(2)用漏斗过滤时,注意液面始终要。

(3)稀释浓硫酸时,切不可将。

(1)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2)低于滤纸的边缘(3)水倒进浓硫酸里

3.(永州市)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请用下列物质的序号填空。

A.干冰B.一氧化碳C.氧化钙D.尿素E.亚硝酸钠

(1)为了防止某些食品受潮,常用作干燥剂。

(2)在炼铁工业上常用作还原剂的是。

(3)据报道,有些建筑工地食堂由于把误作食盐,发生食物中毒事件。

(4)影视舞台上经常出现云雾缭绕的景象,产生这种景象可用的物质是。

(1)C(2)B(3)E(4)A

三、简答题

(永州市)化学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同学们开展“使用农药、化肥‘利’与‘弊’”的辩论,请你从化学的角度各说出一个观点。

(1)“利”:。

(2)“弊”:。

(1)提高农作物产量

(2)造成农产品污染(或造成环境污染)(其他合理答案均给分)

扩展阅读

造福人类的化学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造福人类的化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单元1造福人类的化学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
3.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4.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5.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判断。
6.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教学重点】
1.对木条燃烧和加热碱式碳酸铜实验的探究。
2.掌握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区别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手段】设置情景、活动探究、讨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有关物质化学变化的图片及课堂演示实验有关仪器及药品。
【教学流程】创设情境→举例讨论→演示实验→分析比较→当堂练习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看图1-7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自然界及生活中的变化及现象。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一切物质都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像面包发霉变质、冰雪融化、木柴燃烧变成木炭、葡萄酿酒等,都是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变化。看图片及多媒体,认识物质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让学生分类认识这4种变化,分析出冰雪融化与其他3种变化的区别:冰雪、水是同一种物质,其它3种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从常见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在听课当中看课本的习惯。
举例讨论冰融化成水没有生成新物质,像这样的变化就是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从物质变化前、变化后比较——没有新物质生成,如冰融化成水,固态铁熔化成液态铁等。另三种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像这样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其特点是:从物质变化前、变化后比较——有新物质生成。理解冰是固态水,冰融化成的水是液态水,变化前后都是水,仅是状态发生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理解面包发霉变质等3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科学的概念。
演示实验做课本第8页“请你尝试”的实验2(教师演示):压碎、分解碱式碳酸铜。
(1)将碱式碳酸铜放在滤纸上,轻轻压碎。现象:仍然是绿色固体。问:这是什么变化?
(2)加热分解,介绍仪器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并引导学生观察物质变化前后的现象:用一个烧杯接住生成的水;试管中的物质由绿色固体变为黑色固体;把一个涂过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试管口,一会儿观察到石灰水变混浊。
观察(1)后答:物理变化。
填表
实验
内容变化前
现象变化后现象
压碎碱式碳酸铜绿色固体绿色固体
加热碱式碳酸铜绿色固体有水珠产生、由绿色固体变为黑色固体、产生一种使石灰水变混浊的气体。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意识到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现象的重要性。
归纳引导看碱式碳酸铜压碎前、压碎后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多是物质外形或状态的变化,如扩散、蒸发、冷凝、熔化、粉碎、挥发等都属于物理变化。加热碱式碳酸铜,它分解为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在物质变化中没有生成其他新物质的变化,如压碎碱式碳酸铜。
化学变化:在物质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加热碱式碳酸铜。培养学生归纳的意识和能力。
比较两种变化的异同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
培养学生画表及时归纳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课堂练习判断下列变化是什么变化?
(1)水沸腾(2)锯断木材(3)冰融化(4)铁生锈(5)木炭燃烧(6)食物腐败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来判断两种变化。及时强化训练。
讲述化学文字表达式示例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并介绍反应物、生成物概念,箭头符号、加号的含义
碱式碳酸铜→加热氧化铜+水+二氧化碳初步了解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变化。
小结物质变化及其特征
【板书设计】

1.加热碱式碳酸铜的实验现象:(1)由绿色固体变成黑色固体。
(2)试管壁上产生水珠
(3)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碱式碳酸铜加热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2.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第1课 人类的形成


第1课人类的形成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人类形成的历史,包括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等相关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人类起源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

3、通过氏族社会的产生和原始社会解体等相关重点问题的阐释和分析,使学生认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尺。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以“人类的形成”为主题概述了原始社会的历史演变,主要以人类的出现、氏族社会的产生、原始社会的瓦解三大问题为线索,向学生展示了原始社会的历史风貌。

本课教学重点: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和作用。

氏族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开始的。直立人阶段的原始人类已经过着集体劳动,共同消费的社会生活。在早期智人阶段,人类除在集体组织内部进行按性别和年龄进行劳动社会分工外,同时在婚姻关系上已从原始的乱婚进入血族群婚阶段。也就是说,在一个集体内部禁止母辈和子辈之间的通婚(但同辈人之间却互相通婚),它比原始的乱婚进步。实行血族群婚制的集体,又称之“血缘家庭”。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这种家庭的典型形式,应该是一对配偶的子孙中每一代都互为兄弟姐妹,正因为如此,也互为夫妻。”血族群婚是人类婚姻关系发展的第一步,也是氏族组织的最初萌芽。

晚期智人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实行血族群婚的血缘家庭逐渐转变为实行本血族内禁婚,必须和血族外的异性通婚的族外群婚制,即本血族的兄弟姐妹不再互为夫妻而只能和另一个血族的男女通婚。这种实行族外群婚制的血族就逐渐形成一个界线分明的社会集团,即氏族。通俗地说,氏族就是人们按照血缘关系组成的一个比较固定的集团,它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细胞。

氏族社会的特点。与原始群,特别是与国家组织形式相比,氏族社会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氏族社会是人类第一个正式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二,氏族是按同一祖先的亲属关系(即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社会集团,血缘是制约人类相互关系的最基本的纽带;第三,氏族是原始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基本单位,由于女子和男子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地位,因此在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不同时期,妇女和男子先后成为氏族社会的主体;第四,氏族社会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平等社会,人们过着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

氏族社会的作用。由猿到人的转变,不仅伴随着文化和艺术的产生,而且导致了氏族社会的形成。氏族社会作为人类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有其特定的作用:第一,氏族社会实行族外群婚,这就比血族群婚前进了一步。它有助于人类保持紧密和持久的结合,并且可以避免由于血亲通婚对人的体质造成的危害;第二,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有助于人类之间的凝聚力的加强,推动了人类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本课教学难点:人类是怎样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借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也就是“上帝造人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提问,从而导入新课。

2、“人类的出现”是本课的难点之一,建议教师:

(1)讲清人类起源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基本阶段,即“猿类”、“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三个概念。“猿类”是指生活在千、百万年以前的古代猿类,它们是人类的远祖;“正在形成中的人”是指从猿到人的过渡,他们已能直立行走。使用木棍、石块等天然工具,但还没有进行真正的劳动;“完全形成的人”则是指已能够制造工具、真正进行劳动的人,他们已经从动物中完全脱离出来。

(2)关于人类进化史,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和已掌握的知识中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和讨论,并与教师的陈述和总结相结合。

①提问:《圣经》中说,上帝首先制造了男人亚当,然后又用亚当的肋骨制造了女人夏娃,人类的出现果真如此吗?由此引导学生看书、议论,营造热烈、探究式的课堂气氛。

②在学生的议论、纷争中,教师可出示有关古猿进化的图片和实物资料,或通过电脑多媒体手段将人类进化史进行直观、生动的描述,以配合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辨是非,从而最终得出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而集体生产劳动实践,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因素这一科学结论。

③请一位学生朗读[动脑筋]:请你判断一下,他们谁说得对: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很多人认为火的使用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教师以此要积极引导学生从已掌握的人类进化知识中去尝试新情境下解决新问题的试验。我们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在不断适应自然条件变化的过程中,逐渐习惯于直立行走,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这就为古猿学习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大脑发育提供了可能。正如恩格斯所说:“这就完成了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之后产生的,它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体现,当然在人类的进化史上火的使用确实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并非具有决定意义。

(3)关于人种的起源问题,教师可结合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分子宣扬的“种族优劣论”和所谓的“白种人是最优秀的种族”等相关言论,引导学生积极探讨人种起源的原因,驳斥“种族优劣论”的邪说。考古发现,晚期智人阶段,人类已经遍布亚、非、欧、美各洲大陆,由于混血和地球各区域地理条件差别造成的巨大影响,人类经遗传而造成的肤色、毛发、鼻唇等也极不相同,终于形成黄、白、黑三大人种。但这是外貌特征的差异,各人种在体质和智力上并无优劣之分。人种的划分是人类起源后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环境变化而逐步形成的。近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宣扬的“种族优劣论”是为他们的侵略战争服务的。

3.“氏族社会”是本课的重点,教学时建议教师:

(1)提问:“人类社会的历史开始后,人类最初经历的是什么社会?原始人类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引导学生看书作答,使学生对原始人类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有初步的了解,也为下面讨论“氏族社会的产生及其特点”等有关问题做准备。

(2)讲述氏族社会的产生时,应积极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婚姻关系的变化(即从血族群婚到族外群婚制的转变)角度去分析氏族社会产生的原因。通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教育。

(3)利用[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织讨论:

问题一:氏族社会的产生有什么作用?

问题二: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

打出讨论题后,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答案。

①阅读理解教科书相关内容及材料;②在讨论氏族社会产生的作用时,教师可作适当的提示和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③讨论上述问题时,要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鼓励发表不同意见,再选派代表进行概括和总结,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二是看问题要全面。

4.“原始社会的解体”是阅读教材,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时要注意通过系列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探究能力。例如:(1)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2)国家与氏族组织相比有哪些不同特征?(3)为什么说残暴的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5.最后教师可用本课标题“人类的形成”作全课总结。投影图示: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学会从课本出发,以现有知识为依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2、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突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男孩: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女孩:我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因为很多人认为火的使用才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请你判断一下,他们谁说得对?

答案提示:

①直立行走首先使双手解放出来,用于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而能够制造工具和进行劳动,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②直立行走促进了脑的发育,使人从动物界完全分离出来。

练一练

把下列完全形成的人进行分类(标上相应的字母)

A.早期猿人 B.晚期猿人 C.早期智人 D.晚期智人

中国山顶洞人德国尼安德特人 印尼爪哇人 中国丁村人

法国克罗马农人 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 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

A.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

B.印尼爪哇人、中国北京人和元谋人

C.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

D.法国克罗马农人、中国山顶洞人

活动与探究

辩一辩:全班分成两组,对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原因和后果进行讨论或辩论。

提示:

1.氏族社会产生的作用。①氏族社会实行族外群婚制,避免了血亲通婚对人的体质造成的危害;②氏族社会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凝聚力,推动了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2.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①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②都实行财产、分配的公有制。不同点:①母系氏族公社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公社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②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时期,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③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了私有制和奴隶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v

第二节人类的进化学案


第二节人类的进化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重点)
2、知道现代人种的分化也是人类在一定的地域内经过自然选择作用逐渐形成的。(难点)
3、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提高分析判断能力。
二、预习导航
(一)人类进化的历程
1.人类进化的四个阶段
(1)南方古猿
a.生活年代:距今年前。
b.脑容量:毫升之间。
c.制造工具:能天然工具,但不能工具。
d.运动方式:。
(2)能人
a.生活年代:距今年前。
b.脑容量:平均毫升。
c.制造工具:能制造的工具。
d.运动方式;.
(3)直立人
a.生活年代:距今年前。
b.脑容量:毫升以上。
c.制造工具:会打制不同用途的,学会了。
d.运动方式;.
(4)智人
a.生活年代:距今年前。
b.脑容量:平均毫升。
c.制造工具:会制造的石器和骨器,学会了。
d.运动方式;。
2.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是一个重要因素。
(二)现代人种的分化
1.四个种族:人、人、人、人。
2.种族特点:从上来说,同属于种,他们之间可以,并能产生的后代;拥有大致的基因。但不同种族具有鲜明的。
3.种族不同特征的形成
(1)不同特征:在皮肤,虹膜,头发的、
和特征上有所不同。
(2)形成原因:人类在一定的地域内经过作用逐渐形成的。
三、探究讨论
1、为什么人类学家看过“露西”的化石后就推测她是直立行走的呢?

2、曹植有首诗,批评哥哥曹丕对他的迫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人猿同祖,人类应当怎样对待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呢?

四、当堂检测
1.下列关于现代类人猿与人类区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祖先不同B.运动方式不同
C.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D.脑发育程度不同
2、2005年8月“国际黑猩猩基因测序与分析联盟”公布,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0%以上。这个研究成果可以直接说明()
A、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B、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C、人类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D、人类是黑猩猩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
3、人类进化发展的大致历程是()
A、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B、南方古猿直立人能人智人
C、南方古猿能人智人直立人
D、南方古猿直立人智人能人
4、关于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下列叙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A、人类起源于类人猿
B、语言是人猿分界的标志
C、在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是一个重要因素
D、人类具有动物的特征,所以人和动物没有本质区别
5、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化石为生物进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B、“始祖鸟”是鸟类进化成哺乳类的典型证据
C、在人类近化过程中,发生显著变化的是脑容量增加
D、达尔文提出较为完善的生物进化学说,其核心是自然选择
6、火的使用对人类进化的主要意义在于()
A、垦荒种地
B、烧制陶瓷
C、烧制木炭,用于取暖
D、烧熟食物,使食物易于消化吸收
8.在以下四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填在相应的括号内。
A.南方古猿B.能人C.直立人D.智人
(1)最早直立行走的是()
(2)最早制造工具的是()
(3)直立行走的直立行走姿态最先与现代人相同的是()
(4)最早进行人工取火的是()
(5)最早使用火的是()
(6)会制造和使用骨针的是()
(7)脑容量基本与现代人相同的是()
(8)唯一不能制造工具的是()
(9)四肢骨在长度、形状等方面最早与现代人基本相同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