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九年级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

小学六年级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05

九年级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九年级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九年级化学复习课教案
第一轮
课题:我们周围的空气(1)
一、目标解读:
1、知道空气的组成以及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2、知道氧气的性质和氧气与某些物质反应的现象
3、能熟练书写氧气与某些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理解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概念,并能熟练区分
二、典例分析:
例1、空气中体积分数最高的气体是()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例2、夏天从冰箱里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饮料外壁会潮湿,这一现象说明空气中含有()
A氮气B氧气C水蒸气D二氧化碳
例3、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数据如下
物质XYZQ
反应前质量/g00840
反应后质量/g4624014
则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B置换反应C分解反应D复分解反应
三、达标练习:
1、继“足球分子”C60之后,科学家又发现了另一种“足球分子”N60。一定条件下N60中积累的巨大能量会在一瞬间释放出来,则未来的火箭燃料,N60属于()
A高分子化合物B非金属单质C金属单质D混合物
2、对下列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浓雾B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白色固体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蓝紫色火焰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3、为了除去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又不增加新气体,可燃物最好选用()
A木炭B细铁丝C石蜡D红磷
4、通常情况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小,难溶于水,下列收集方法错误的是()
A排水法B排水法和向下排空气法C向下排空气法D向上排空气法
5、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最理想的化工生产方式是()
A得到的产物为绿色物质B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
C参与化学反应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
D参与化学反应的原子全部重新组合成无毒物质
6、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1)一种暗红色粉末在氧气中燃烧,并产生大量白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种淡黄色粉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种黑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提高:
7、在下列变化中,既不属于化合反应,也不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B石蜡在空气中燃烧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D铝箔在氧气中燃烧
8、甲、乙两种气体混合后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无明显变化;将灼热至发红光的黑色固体丁放到混合气体中,丁燃烧生成新的气体丙,丁熄灭后,测知甲气体已全部耗尽;往乙、丙混合气中加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已知乙气体约占空气体积的4/5,则:
(1)这些物质分别是:
甲:乙:
丙:丁:
(2)丙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9、下列表示的气体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1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其中A是底面积为50cm2、高20cm的圆筒状玻璃容器(带密封盖),上面标有以cm为单位的刻度,B是带刻度的敞口玻璃管(其他辅助装置略)。他们的操作过程如下: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加入水并调整B的高度,使A中的液面至刻度15cm处;
c.将过量的铜粉平铺在惰性电热板上,盖紧密封盖。
d.通电加热铜粉,待充分反应后,冷却到原来的状况,调整B的高度使容器A、B中的液面保持水平,记录液面刻度。(注:A容器内固态物质所占的体积忽略不计)
(1)在操作a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
(2)在上述实验中,下列物质不能代替铜粉的是(填字母)。
A.红磷B.木炭C.铁粉
(3)在操作d结束时,装置A中液面的刻度约为cm(填整数)。如果在操作d结束时,装置A中液面刻度在11cm处,则实验结果比理论值(填“偏大”或“偏小”)。
(4)该小组中有同学提出,用木炭代替铜粉也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只要将水换成一种溶液,则该溶液是,其原因是。

相关知识

九年级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九年级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九年级化学《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熟记本单元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要记住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点燃1、红磷(或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PO25

点燃、铁在氧气(只在纯氧气)中燃烧:铁+氧气四氧化三铁FeO234点燃3、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硫+氧气二氧化硫SO2点燃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碳+氧气二氧化碳CO2点燃5、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二氧化锰6、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二氧化锰制作催化剂):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加热二氧化锰7、实验室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二氧化锰制作催化剂):过氧化氢水+氧气加热8、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课题1空气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如右图。

a、可燃物要求:要足量且产物是固体不能是气体(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选择红磷;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

上升约1/5体积(空气中O的体积约占1/5)。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约占1/5,22

可支持燃烧;N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e、探究:?液面上升2

小于1/5原因: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不能用铁代替红磷。原因:

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不能用碳、硫代替红磷。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氮的氧化物NO:来自煤和石油的燃烧及22

工厂的废气)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SO、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可吸入颗22粒物(粉尘)和臭氧O等。3

二、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氧气O氮气N二氧化碳CO稀有气体其它气体和杂质222

体积分数(不是质量分数)21%(约1/5)78%(约4/5)0.03%0.94%0.03%三、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可以用专门的化学符号(化学式)表示。如:氧气(可用O表示)、氮气(N)、22氦气(He)、磷(P)、五氧化二磷(PO)等是纯净物。25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它们各自保持着原来的性质。如:空气就是混合物(空气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组成的)。

四、几种常见气体:

?氮气: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稳定(即不活泼):可作保护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与二氧化碳一样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不供给呼吸。

用途:?作化工原料(制硝酸、化肥);?作保护气(如焊接金属时常用氮作保护气,灯泡中充氮以延长使用寿命);?作防腐气(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作液氮冷冻剂(医疗上可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

?稀有气体(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等的总称):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稳定(即不活泼):可作保护气;?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与二氧化碳一样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不供给呼吸。?在一定条件下与某些物质反应。

用途:?作保护气;?制作多种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氦制低温环境;?氙作医疗麻醉。

五、保护空气:

1.空气污染的原因: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臭氧层破坏(由冰箱里的氟里昂引起);?温室效应(主要由二氧化碳CO等引起);?2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白色污染(由塑料引起)

2.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3.空气的保护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没有二氧化碳)

化学的学习方法:“注重记忆,深入理解,多钻研,实验很关键~”,你是这样做吗-4-

4/14页
要想在中考取得好成绩,要有“三心:静心、专心、恒心”,你做到了吗?赶快行动吧~老师相信你能行~六、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A+B=AB,“多变一”。(注意化合反应与化学变化的不同。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如木柴燃烧、铁的生锈等都属于化学变化。)

课题2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在标准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但液体和固体时是淡蓝色);比空气密度为略大,不易溶于水。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助燃性(但不能说O有可燃性)。2

三、氧气用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四、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

物质现象

碳在空气中保持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磷产生大量白烟

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硫性气味的气体(注意硫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的不同~)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镁、铝现象相同)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是FeO)。(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只能在34

铁氧气中燃烧,燃烧的产物是FeO,而不是氧化铁FeO;铁、铝燃烧要在集气3423

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蜡烛石蜡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五、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如:A+B=AB,“多变一”。(注意化合反应与化学变化的不同。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如木柴燃烧、铁的生锈等都属于化学变化。)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如:AB=A+B,“一变多”。氧化反应:物质跟氧(氧元素,不一定是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氧化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的,甚至不容易察觉的氧化反应。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腐烂、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熟、钢铁生锈等。缓慢氧化一定放热,但不一定发光。

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课题3制取氧气

一、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根据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属物理变化)二、实验室制氧气(要重点掌握):

1.如何选择发生装置?根据药品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凡是药品的状态是固体与固体(或固体),反应条件是需加热的选A装置,如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或实验室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凡是药品的状态是固体与液体,反应条件是不需加热的选B装置,如实验室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选B装置。

A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B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

2.如何选择收集装置?根据收集气体的密度、水溶性、能不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反应、能否与水发生反应选择收集装置。凡是收集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的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如下图A),如氧气O、2二氧化碳CO等;凡是收集气体密度比空气小且不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的可用向下排空气法(如下图B)如氢2

气H等;凡是收集气体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的可用排水法(如下图C),如氧气O等(二氧化碳CO不222能用排水法收集~)。

化学的学习方法:“注重记忆,深入理解,多钻研,实验很关键~”,你是这样做吗

九年级化学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导学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导学案

(一)学情分析
认知心理分析:三年级学生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好奇,《科学》课中的实验活动是他们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尽管他们通过三年级三个单元的科学学习已有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但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而怎样进行有效探究是迫切的问题。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三年级孩子面对新知识的态度是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对科学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经常会自发地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或现象产生兴趣或疑问,从而引发其探究的需求和愿望,这是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科学教育的基础。另外,三年级学生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观点;通过互动、交流、讨论、甚至辩论加深对科学概念或原理的理解。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学习目标:
1.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2.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与合作,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描述。
(四)学习准备:塑料袋、牙签、气球、泡泡水、空气清新剂、矿泉水瓶、小纸片、天平、水槽
多媒体及实物投影仪
(五)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导语: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做一个“闭眼游戏”好吗?
请同学样缓慢地闭上你们的双眼,放飞你们的想像。
2.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清晨》。
师用语言帮助学生想像: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同闯入了一片迷雾森林,那里有自由流淌的风,穿过浓密树叶的会跳舞的阳光,欢快清脆的鸟叫声。多么美妙的早晨,我们忍不住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做一个深呼吸……
3.睁开双眼,谈谈感受。重点引导学生说说吸进了什么。
方案a:如果学生能回答出“空气”,则顺利地引出课题。
方案b: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来,师可引导:是不是感觉有一股气从鼻子吸入,科学上把这种气叫做“空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以学生再也熟悉不过的“深呼吸”活动引入新课的学习,简单易操作,且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对空气有更深刻的切身体验,同时快速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探究空气奥秘的学习欲望。另外,动听的音乐与形象的语言也带给学生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二、探究新知:
1.空气是什么样的?
我们知道的空气
(1)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课本p75气泡图中。(如果学生感觉有困难,可引导启发: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空气,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可以运用你的各种感官来感受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再想想,除了在教室里,你还在哪里也感受到了空气。没有空气,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2)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学生说,教师运用实物投影或小黑板整理归纳。
→引导学生观察气泡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设计意图: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梳理,为以下的将要开始的有关空气的探究活动打下良好基础,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情况。】
2.空气存在吗?
我们已经了解了空气这么多的特征,可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空气真的存在吗?我们需要用实验来证明。
(1)师演示实验:师介绍实验器材,一边操作实验,一边说实验步骤,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课件出示实验报告单)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3)同学们想不想自己用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老师帮同学们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我们先来看看所需的器材和实验步骤。(课件出示)
(4)生操作实验,并填写好实验报告单。
(5)生汇报
(6)小结:(课件出示)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我们可以借助其它物质感觉它的存在。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培养学生的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其次,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增强他们的合作与实验能力。再者,提供一些除课本以外的实验材料给学生,开放性的实验,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3.比较空气和水
空气和水,是地球上的两种非常重要的物质。因为有了它们,地球上才有了生命,有了植物、动物和我们人类,地球才被人们称为生命的摇篮。下面我们就来比较一下空气和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
(1)相同:从特征来比较,无色、无味、无形状、透明。
(2)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着;空气,看不见、摸不着。
4.活动一:空气和水,哪个轻哪个重?
(1)讨论:比较两种物质的轻重,有哪些方法?
汇报引导得出比较的方法:a.用天平比较。(师示范操作)b.仿照水和油的比较方法。把水和空气放入同一容器中,浮在上面的物质轻,沉在下面的物质重。
(2)设计实验:
①选择实验器材:水、用气球装空气、水槽。
②理清实验步骤:a.先把空气放入水槽中;b.再把水倒入水槽中;c.观察现象。
(3)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5.探究活动二:水会流动,空气会流动吗?
(1)游戏一:谁把香味送到你的鼻子里?
游戏规则:老师在门口喷清新剂,闻到气味的同学就举手,没闻到不能举手。
(2)空气把香味送到我们每个人的鼻子里,说明空气会流动。
(3)游戏二:比比哪组的泡泡吹得高
游戏规则:组内一人吹泡泡,其他组员想办法使泡泡飞高飞远,但自己不能离开自己的座位。
(4)得出结论: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5)描述自然中的风:摇摆的树,飘动的红旗,等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使学生对空气的特征有更多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征的理解。将所学的新知构建到原有的知识系统之中,并不断地进行扩充、完善。根据课堂生成,教师可灵活调整教学进程,引导学生自主研究。】
三、全课总结与延伸: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我们周围的空气,了解了有关空气的哪些知识?
下节课我们想研究什么?
【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与原有的经验进行对比,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本课学习进行一个很好的总结,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对已有经验进行更新。同时,也为下一次的探究活动作好准备。】
设计特色:
空气的存在对学生来说是熟悉的,但究竟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怎样正确地进行科学探究,对于三年级才刚接触科学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搀扶下逐渐放开,先大胆猜测空气的存在,再动脑筋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课能产生的现象,然后思考着去进行亲历实验的过程,学会正确的探究方法,通过先动脑筋想再动手做,动口说,多方位强化学生对空气存在的体验与感悟,增进对空气存在的认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我们周围的空气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九年级上化学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借助对空气组成的认识使学生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
通过实验探究锻炼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
【过程与方法】步步设疑,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
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严密性
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与态度】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现的巨大兴趣和价值
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的组成
【难点】由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研究,引出探究氧气含量时所选实验应考虑到的综合因素,由综合因素的确定得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的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我们身边美丽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须臾离不开的空气
板书:
课题1空气

提问: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
讨论发言:
能够说明空气确实存在的实验或实例

学生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使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过渡

设疑

释疑

小结:同学们对空气一点也不陌生,都深深知道空气的存在对我们的重要性。但是很久以前的人类并不了解空气,直到他们登山、潜水的时候才逐渐意识到身边有空气的存在。

设问: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空气里有哪些主要成分呢?

板书:
(一)空气的组成

(实验)瓶口吞蛋
提出实验的目的:
设法使一只熟鸡蛋完好地进入瓶中。

与学生合作完成实验

提问:鸡蛋为什么能进入瓶中?说明什么?

自由发言:不是。空气中有氧气、有二氧化碳、有水等。

讨论实验方案

学生代表上台实验

根据实验现象,讨论“吞蛋”的原理,得出空气中含有氧气的结论。

帮助学生重新整理已有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易于接受新课。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的能力及从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设疑

评价

小结
(实验)小学的自然课上做过的蜡烛自灭的实验
提出实验的目的和方法

与学生合作完成实验

提问:
蜡烛为何会熄灭?
水面为何会上升?
能否认为杯中液面上升的体积就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回忆,观察实验

讨论交流

小结:
蜡烛燃烧证明空气中含有氧气,当氧气消耗完,蜡烛熄灭。
由于氧气的消耗,杯中气压减小,液面上升。
由于蜡烛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弥补消耗的部分氧气,故液面上升的高度并不是氧气的体积。

培养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通过液面上升体积不等于氧气体积的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过渡

设疑

释疑我们怎样改进此实验,使液面上升的体积等于氧气的体积?

板书: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提问:
选择实验用的药品要注意什么?
实验装置有何要求?
实验过程中有何注意事项?

参与学生设计方案,给予及时评价。
提供学生课参考的反应:
①S+O2点燃____→SO2
固气气
②C+O2点燃____→CO2
固气气
③P+O2点燃____→P2O5
固气固
④石蜡+O2点燃____→CO2+H2O
⑤Fe+O2点燃____→Fe3O4
固气固
(纯氧中发生)
讨论,交流,小结:

药品只能选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且不产生其他气体的。

装置不能漏气。
冷却后再测量水面上升(或进入)的体积。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

评价

小结

提问:如何事先将广口瓶体积五等分?

参与学生探究氧气含量的实验
给予及时评价

提问:
哪些同学的实验成功了,哪些同学实验结果,水面上升不到1/5?

请学生互相评价

提问: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设疑:
根据实验的原理,有没有其他改进装置可以测定氧气的含量

根据实验药品选择的依据,用蜡烛能否测定氧气的含量呢?有其他药品可以替代红磷吗?
设计探究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案
讨论,交流

动手实验:
连接好装置
点燃红磷,伸入瓶中观察
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

学生互评实验:
分析水面上升不足1/5的原因

小结实验成败关键:
红磷的要足量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

讨论,交流,相互评价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实验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过渡

小结提问:
瓶中剩余的4/5气体是什么?

组织学生汇报有关空气发现史的有关资料
氮气
固定成分氧气
空气稀有气体

可变成分二氧化碳
其它

介绍空气中各主要成分的相关性质和用途

提问:
设计实验证明空气中有水、二氧化碳。
汇报各种资料

讨论,整理。归纳对空气的认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化学史教育

培养归纳整理能力

作业1、思考:还有哪些改进实验可以代替课上所作的实验来测定氧气的含量
2、实验中的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的有关性质?
3、通过网络、报纸查找空气污染及防治的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空气(第一课时)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中含有氧气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3、氮气及其他气体
第二节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课时)
一.教学知识点
1.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的用途。
3.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蜡烛在氧气里的燃烧)。
4.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
二.重、难、疑点
1.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2.难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
3.疑点:氧化反应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包括氧气的“气”’为什么不提剧烈反应的“剧烈”两字。
4.解决办法
(1)教师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采用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忆的方法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2)通过对比五个化学变化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归纳典型的氧化反应,并解释氧化反应定义中不写“气”字的原因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点。
(3)采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来突破难点。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2.了解氧气的用途。
3.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4.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的含义,会分辨并准确地区分它们。
(二)整体感知
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本节既为学习氧气的收集准备了条件,又为学习燃烧与灭火储备了感性材料。为分解难点,本节可以介绍几种物质的化学式,如O2(氧气)、C(碳)、P(磷)、S(硫)、Fe(铁)、CO2(二氧化碳)、H2O(水)等。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空气含有哪些组分?各占多少?
2.第一节习题第3题。
3.描述燃烧现象的程序。
[讲解]:说明研究物质的方法:存在、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其中性质是主要的。
[板书]:一.氧气的存在
[提问]:物理性质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回答]: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教师活动]:展示一瓶氧气供学生观察其物理性质。
[结论]: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讲解]:除了刚才我们观察到的性质外,还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得到氧气的其他性质。
[板书]: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度三态变化
无色无味气体1.429g/L不易溶于水-183℃淡蓝色液体
-218℃雪花状淡蓝色固体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物质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镁)反应现象是什么?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下面这几种物质和氧气反应有何现象?
[板书]: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演示[实验1—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无色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碳+氧气→二氧化碳
C+O2→CO2
[实验]:演示[实验1—3]硫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2.硫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结论:硫+氧气→二氧化硫
S+O2→SO2
[实验]:演示实验:磷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3.磷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浓厚白烟。
结论: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O2→P2O5
[实验]:演示[实验1—4]铁在氧气中燃烧
[提问]: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为什么?带着问题观察实验。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4.铁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的黑色固体。
结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O2→Fe3O4
[小结]:装氧气的集气瓶要预先装少量的水或瓶底铺上一层细沙,是为了防止生成的灼热的四氧化三铁跌落炸裂瓶底。
[实验]:演示[实验1—5]石蜡在氧气中燃烧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板书]:5.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火焰十分明亮,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瓶壁有水珠生成,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生成。
结论: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教师活动]:演示和观察按以下四步进行: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质在空气中(或氧气)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
(2)点燃后,引导学生观察他们在空气中是否能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
(3)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的现象(注意光与火焰的区别);
(4)对生成物的色、味、态的描述或检验。
以上实验按“演示(观察)——描述——记录——写出文字表达式”的顺序进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按照描述燃烧现象的方法描述实验现象。
[讨论]:前四个文字表达式有什么共同特征?(通过对比,总结出化合反应的概念)
[板书]:*化合反应:(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特点:“多变一”A+B→AB
[讨论]:以上五个文字表达式的共同特点。(总结出氧化反应的概念)
[板书]:*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可以看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高温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它的化学性质可概括为氧化性,因此它常作为氧化剂。
[板书]:*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
[讨论]: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有什么区别?什么情况下一个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

第三节氧气的制法
(2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氧气的工业制法。
2.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3.催化剂、催化作用。
4.分解反应。
二.重、难、疑点
1.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收集气体的操作方法。
2.难点:催化剂,催化作用。
3.疑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使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2.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3.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4.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二)整体感知
按照研究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模式,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之后安排学习氧气的制法。氧气制取的演示实验是教材中第一个完整的讨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制备典型代表物的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在化学实验基础操作的基础上学习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的基础上研究氧气的收集方法,可以说不是很难的。
本节内容以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为核心,穿插了—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建立,把描述实验部分与理论部分联系起来,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比较全面地描述一下氧气的物理性质。
2.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写出五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空气、氮气、二氧化碳)?
通过第3个问题,教会学生物质的检验方法,即按照“操作—现象—结论”的顺序叙述。
[讨论]:如何鉴别四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教师活动]:讲评学生的叙述。
[板书]:一.氧气的检验方法
将带火星木条伸入集气瓶里,若木条复燃,证明瓶内是氧气。
操作现象结论
[提问]: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
[新课引入]:氧气有那么多重要的用途,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氧气是怎样制得的?
[板书]: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分解反应
[教师活动]:讲述实验室制取物质的原则、特点:原料便宜、操作简单、反应速度适中等。展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
[实验]:演示[实验1—6]加热少量氯酸钾
[观察]:氯酸钾沸腾前,木条没有复燃,证明无氧气放出;继续加热至沸腾后,才有少量氧气放出。
[讨论]:该实验证明只加热氯酸钾能否放出氧气?加热到什么程度才放出氧气?放出氧气的速度如何?
[实验]:演示[实验1—7]加热少量二氧化锰。
[观察]:木条没有复燃,证明无氧气放出。
[讨论]:该实验又说明什么?
[实验]:演示[实验1—8]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观察]:木条迅速复燃,证明迅速放出氧气。
[讨论]:该实验又说明什么呢?比较这三个实验,你认为二氧化锰在实验[1—8]中起什么作用?
[小结]:加热氯酸钾到较高温度能放出氧气,二氧化锰不行;在较低温度下不会放出氧气的氯酸钾,加入了加热时不会放出氧气的二氧化锰,却能迅速地放出氧气.并且二氧化锰的量并没有变化,且还能继续使用,说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6页内容,划出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板书]: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
[板书]: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教师活动]:讲解催化剂的选择性,使学生澄清一下几个问题:
(1)催化剂能改变(加快或减慢)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不能片面地说成是加快。
(2)二氧化锰只对氧酸钾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但不是专做催化剂。
(3)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大或减少生成物的质量。
[举例]:例如:橡胶制品中常加入一些催化剂以减缓橡胶的老化速度。
[讲解]:实验室常采用加热氯酸钾来制取氧气,为了加快反应速度,常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板书]:3.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1)文字表达式:二氧化锰(MnO2)
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加热
KClO3KClO2
[教师活动]:介绍收集气体的常用方法。
[讨论]:根据氧气的性质,可以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
[小结]: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以用排水法;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故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
[板书]:(2)收集方法:排水集气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1-9]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并收集氧气。边操作、边讲解,边讨论。
[讲解]:本实验装置有几处连接口,若装置漏气将影响气体产量,故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讨论]: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处理和装入固体试剂?
[操作]:取氯酸钾、二氧化锰约3:1,混合均匀,放人试管底部。
[讨论]:如何固定试管?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操作]:根据酒精灯的高度,调节铁夹的位置。固定好试管,并将导管插入水槽中,将盛满水的集气瓶倒立于水槽中。
[讨论]:伸人试管内的导管为什么不宜过长?药品为什么要平铺于试管底部?集气瓶口留有气泡说明什么?应如何操作?如何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
[操作]:预热后,将酒精灯火焰固定在试管内混合物靠管口的部分。
[讲解]:酒精灯随反应的进行和需要氧气量的多少向试管底的方向移动,这样做既可防止固体混合物随气流冲向试管口,又便于控制氧气放出的速度和量。
[讨论]:当开始气泡冒出时,能否收集?为什么?何时开始收集?
[讲解]:刚开始冒出的气泡是试管中的空气,不能收集,待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才开始收集。或用带火星的木条在试管口检验逸出的气体,确定空气已经排尽时,再开始收集。
[讨论]:如何判断氧气已经集满,集满一瓶氧气后应如何操作?
[操作]:当气泡开始从瓶口逸出时,取出导气管,盖好玻璃片,将盛满氧气的集气瓶正立于台面上,用同样方法再收集1-2瓶氧气。
[讨论]:实验完毕后,将导管从水中取出,还是先移走酒精灯?
[操作]: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停止实验。
[讲解]:实验室除了以二氧化锰为催化剂加热氧酸钾制取氧气外,还可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演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出示高锰酸钾样品)
[学生活动]:观察高锰酸钾的色、态。
[教师活动]:讲解一团棉花的作用,写出文字表达式:
[板书]:4.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加热
(1)文字表达式: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KMn04K2Mn04MnO2O2
(2)管口塞一团棉花的作用:防止高锰酸钾粉末随生成的氧气飘入导管堵塞导管。
[讨论]:对比两个文字表达式共同点,归纳出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讨论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板书]:5.分解反应
(1)定义: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2)特点:“一变多”AB→A+B
[强调]: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都是常见的反应类型,它们都属于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讲解]:通常,在工业、医疗等方面需要大量的氧气,靠实验室制法制取氧气是不行的。下面我们来看看氧气的工业制法。
[板书]:三.氧气的工业制法——物理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17页内容,讨论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
[板书]:根据液氧与液氮的沸点不同,采用分离液态空气法。
压缩蒸发氮气(沸点-196℃)
空气———→液态空气———→
降温液态氧(沸点-183℃)
(四)总结、扩展
本节主要学习了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氧气的操作,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以及氧气的工业制法,归纳出了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其中排水法适用于那些不(不易)溶于水的气体的收集。加热固体试剂制取气体的原理,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继续接触。
四.布置作业:回忆、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