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教育名家]访窦桂梅

高中教育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01

[教育名家]访窦桂梅。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教育名家]访窦桂梅”,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育名家]访窦桂梅

生命与童年相约

___访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窦桂梅

采访窦桂梅,北京正是寒风劲吹、天将欲雪的时候。

在清华西北的荷清苑,着一袭风衣的窦桂梅把我们迎进了她的新居。

我们的话题从她与孩子们之间的故事展开。说起与孩子一起走过的日子,说起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说起她走进童心的种种感悟,窦桂梅的话语里充满了思者与行者的快乐。

这是一种单纯而高尚的快乐,一种在平凡中演绎精彩的快乐,一种生命与童年相约的快乐。

以人格呵护成长

1986年,窦桂梅从吉林师范毕业。

在师范读书时,窦桂梅就特别引人注目。写字、画画、唱歌、演讲、合唱团指挥、手风琴弹奏,样样都出色。师范学校的领导决定让她留校做文字工作。照理说,这对出身农村的窦桂梅来说是命运的垂青。出人意外的是,她并不情愿。

窦桂梅想去的地方是吉林市实验小学。她曾在那里实习,实习结束时孩子们与她难舍难分的情景总在她眼前浮现。是的,开朗活泼的窦桂梅,喜欢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喜欢回答各种各样充满孩子气的问题,喜欢那些顽皮而淘气的鬼脸,喜欢听他们用稚嫩的童音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浆》……

只要与孩子们在一起,窦桂梅的心情就会变得像蓝天一样纯净。

几经周折,窦桂梅的梦想实现了。走在校园的林阴道上,看着那么多孩子欢呼雀跃,叽叽喳喳,窦桂梅想:从跨进小学起,这群孩子就把大半个童年交给了老师、交给了学校。童年是每个人生命的早晨,一个小学教师将以什么去呵护孩子的这一段生命旅程?

窦桂梅的教育热情简直就是一把火,她很快融进了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每天,只要走上讲台,她的眼睛里都是笑,几十个孩子围在她的周围,师范所学的十八部武艺全都派上了用场。她教学生唱歌、教学生跳舞,教学生游戏,教学生运动,用东北话说,窦桂梅什么事都能“呼哟”(风风火火的意思)。

就在窦桂梅热情四射的时候,一件令她痛心不已的事情发生了。

当时,她班上有个特别捣蛋的孩子,叫魏志恒,矮胖矮胖,经常找人打架,动不动就欺负小同学。窦桂梅为此伤透了脑筋。一天,她正在办公室改作业,两名同学突然气喘吁吁地跑进来:“窦老师,窦老师,快去,魏志恒挂在操场边的大树上下不来了。”

窦桂梅跑过去一看,只见魏志恒骑在一根小小的树枝上吓得直哭。情急之下,窦桂梅仰面躺到地上,朝着魏志恒大喊:你别怕,跳到我身上,让我接住你。树并不太高,魏志恒纵身一跳,正好落到窦老师身上,他的脚当时就在窦老师的脸上蹭出两道口子。

联想起魏志恒平日里的种种淘气,窦桂梅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她全身热血奔涌,竞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重重地给了魏志恒一教鞭!

孩子的家长马上把电话打到了学校和教育局,窦桂梅流着泪给家长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愧疚与歉意写在纸上,更刻进了她的记忆。她说,这是她教育生命中永远的痛!

这次不大不小的风波让窦桂梅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成长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教育的艺术在于关怀与理解、唤醒与期待。要在任何情况下都把热情与爱心洒向孩子,这需要教师的崇高人格。

以人格呵护成长,才是一个教师高层次的追求。窦桂梅的教育热情里从此融入了更多的理性与智慧。

她给记者说起了这样一个故事:班上有个孩子叫刘子慧,字写得特棒,还私下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笔。二年级时,刘子慧在一家小卖部意外地发现一种造型特别的笔,他太喜欢了,以至于设法把它偷了出来。得知情况后,窦桂梅马上领着他去小卖部向阿姨承认错误。阿姨摸着刘子慧的头,说:“孩子,你看,你这样做怎么对得起你‘妈妈’?”

师生相视一笑。回校的路上,刘子慧像个知错的孩子主动跟“妈妈”说起了事情的前前后后,窦桂梅只是指着路边的新柳说了一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刘子慧懂事地点点头。窦桂梅的心头涌起一股暖流,她似乎一小子明白了:什么才是唤醒与期待。

经典照耀童年

窦桂梅常常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她的童年记忆里,有寂静的村舍,葱郁的树林,有欢快的溪流,也有美丽的野花,可是,没有三百首唐诗,没有安徒生,没有白雪公主与小矮人。

当了语文老师之后,窦桂梅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种野性童年所留下的文化欠缺。错过了修炼语文“童子功”的关键时期,她明显了感到自己语文功底的薄弱。

窦桂梅的性格中似乎天生有一种特别好强的因子,既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她就疯狂地阅读经典、背诵诗文。并且,她想通过自己的读与背把全班的孩子带动起来。

以经典照耀童年,这是窦桂梅对语文教育的质朴理解。1994年,她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了“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的课题研究。她规定:小学六年,学生要阅读100本书籍,背下200条格言、300首古诗。为了落实这一计划,窦桂梅与学生一道编写了《诗词集锦300首》《精选格言200条》《精品寓言100则》《成语1000条》。每天,她要求学生提前半小时进教室,利用这段时间,她向学生推介自己读过的好书,诸如曹文轩、秦文君的小说,刘墉的散文等等。利用这段时间,她组织学生交流当天读书与背诵的感受,朗读他们写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每天的语文课上,窦桂梅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每课一背”,有人说,窦桂梅的语文课里,常常是“听取蛙声一片”。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读书,除了经典篇章之外,窦桂梅对很多课文的教学都是删繁就简。有时候,她干脆把教材中几篇相关课文组合到一起,一两节课就解决了。她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花在课堂的超越、教材的超越上。讲《丑小鸭》,她就把学生带进安徒生的童话国,教《争吵》,她就把学生引向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

实验小学的附近有一个书店,每隔半个月,窦桂梅就要带孩子们到书店逛逛。窦桂梅说:“带学生读背经典是我最感充实的时候,为了给孩子作出表率,我不得不逼着自己不间断地阅读与背诵。每当遨游书海的时候,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充实与快乐。”

窦桂梅挤出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她说,小学教师的最大本领在于:以形象直观的艺术形式激发孩子求知的兴趣。比方说,同样是要孩子吃土豆,对于中学生,你可以理性地分析土豆的营养价值,但是,对小孩子而言,你必须变着法子把它变成色香味俱全的土豆丝,变成让孩子垂涎的薯条。就从这种质朴的理解出发,窦桂梅不断探索教学艺术。1995年、1997年,她两次代表吉林参加全国课堂教学大赛,均获一等奖,同时,她课题研究也获得吉林省首届教研成果一等奖。

其实,让学生多读多背经典名文,远远算不上什么教育新论。窦桂梅只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践行者。当别人还在理论的天空“打雷”的时候,她已经在实践的大地“下雨”了。

窦桂梅的教育实践终于有了丰厚的回报。随着学生读背量的增多,她明显地感到学生的阅读的品味越来越高,产生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孩子们对教材的态度。书读得多的孩子,不再满足于教材的内容,有时还会向教材发难。教《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学生从课外读到了更完整的李大钊。课堂上,有学生谈起了李大钊的思想激进、有学生介绍他的博学多才,甚至有学生说到他对爱情的忠诚。教《小杨眉》的时候,有学生说:“在飞机遇险的紧急情况下,周总理还跟小杨眉说那么多道理,这样写是不是不够真实?”

如果翻开窦桂梅班上的作文,你很难相信这是小学生的作文。诗词、名言、警句随处可见,写思念,学生会用“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写秋天,学生会引“洛阳城里见秋见,欲作家书亿万重”,写心情的激动,学生会说“惊涛烈岸,卷起千堆雪”。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汇量更是大大超过了小学生的要求。有个学生叫张一帆,他居然巧用宋词形式,抒写自己考试失败后的心情: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风光还似旧时同,恰如一场春梦/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荣辱成败瞬念空,明朝仍笑春风。

经典照耀的童年,确实是美丽的童年。

以美德滋润童心

诗人说,童年是梦里的真。

小学老师,守护童年梦想与纯真的人。窦桂梅虽是一名语文教师,但她关注的重点不只是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她的眼睛里映着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大字:人。

窦桂梅总把自己的教育眼光总是放得很远,很远。她经常设想身边的这些孩子会在青年、中年、老年时回首童年的种种情景。作为一个与童年相约的小学教师,自己有责任帮助孩子用文字与影像记录他们的成长足迹,记录那些永不重复的生命旅痕。

从三年级开始,每到期末,窦桂梅就开始为孩子们编撰一本“班级史册”――《萌芽》,那都是孩子们用以灵写下的成长故事。到了五六年级,她又把孩子们的作文编成《感悟文集》和《创造文集》。考虑到孩子们喜欢生动直观东西,窦桂梅便将学生的六一联欢、入队仪式、野外春游等活动等一一摄录下来,最成制成一个光碟,作为一份特别的毕业礼物送给每个孩子。

文章与活动都是可见的,师生之间的心灵相知怎么记录呢?窦桂梅想到了书信,她要把对每个孩子的理解与期待化成书信中的文字。毕业前夕,窦桂梅开始翻阅自己的工作笔记,回想孩子成长中的桩桩往事。针对不同的个性,像妈妈给外地工作的儿女写信一样,窦桂梅给每个孩子都写了一篇亲切的文字。可以想像,那些孩子收信后是怎样的惊奇与感动!

回信像雪片一样飞向窦桂梅,这真是深入心灵的一次作文。她们的这些书信后来由吉林人民出版社结为一集,名为《我们一起成长――一个教师与75个学生的心灵对话》。

读着这本心灵对话,你不得不惊叹于窦桂梅对教育的一往情深,她把教育当成了以火点燃火、以心发现心的生命过程。在信中,窦桂梅谈孩子在六年中闪光的思想与行为,特别的兴趣与爱好,鲜明的个性与才情。作文、写字、朗读、口才、画画、弹琴、劳动……孩子的每一“闪光点”,都映入了窦桂梅那双贮满童贞的大眼睛。

然而,不管是班级史册的编写还是与学生的书信往来,窦桂梅总是要挖拙孩子身上的种种美德。诸如勇敢、正直、奉献、同情、诚实、善良、节俭。她觉得,人类的美德是滋润童心的甘露,是点亮夜空的星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使每个人从少年和青年时期就对人的高尚精神深怀赞美,产生敬爱之心。这实际上决定着对人、对人性美的信任。如果缺少这种信任,人的内心世界将是空虚的。”

为了让人类的美德点亮孩子人生旅程中的每一个晨昏,窦桂梅悄悄地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灵。

丰子恺先生曾把天上的神明与星星、地上的艺术与儿童当成他生命中的最爱。窦桂梅虽然不是诗人与艺术家,但她成天生活在童心的世界里,她一直在陪伴孩子走过童年。她说:“岁月可以改变我的容颜,童心却让我青春永驻。”

生命与童年相约,窦桂梅是幸福的。

延伸阅读

名家介绍——冰心


名家介绍——冰心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童年在山东烟台度过。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1923年8月赴美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读书,不久因病住疗养院七个月。这时期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1926年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平女子文理学院。1931年的小说《分》、1934年的《冬儿姑娘》等作品中都表现出对于“爱的哲学”的深化和突破。1946年,与丈夫吴文藻同往日本,应邀在东京大学教课。l951年秋回国。解放以来相继出版散文、小说、诗歌集《小桔灯》、《樱花赞》、《再寄小读者》等。自1954年以爱的哲学”,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1920年开来,当选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现为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冰心除创作外,还翻译过一些外国文学作品。

著作目录:

《繁星》(诗集)1923,商务

《春水》(诗集)1923,新潮社

《超人》(小说、散文集)1923、商务

《寄小读者》(散文集)1926,北新

《往事》(小说、散文集)193o,开明

《南归》(散文集)1931,北新

《姑姑》(小说集)1932,北新

《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33,北新

《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诗集》1932,北新

《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1932,北新

《闲情》(诗、散文集)1922,北新

《去国》(小说集)1933,北新

《平绥沿线旅行记》(散文集)1935,平绥铁路管理局

《冬儿姑娘》(小说集)1935,北新

《冰心著作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43,开明

《冰心著作集之二——冰心散文集》1943,开明

《冰心著作集之三——冰心诗集》1943,开明

《关于女人》(散文集)1943,天地

《冰心小说散文选集》1954,人文

《陶奇的暑期日记》(小说)1956,上海少儿

《还乡杂记》(散文集)1957,上海少儿

《归来以后》(散文集)1958,作家

《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散文集)1960,百花

《小桔灯》(小说、散文、诗歌合集)1960,作家

《樱花赞》(散文集)1962,百花

《拾穗小札》(散文集)1964.作家

《晚晴集》(散文、小说合集)1980,百花

《三寄小读者》(散文集)1981,少儿

《记事珠》(创作谈)1982,人文

《冰心论创作》1982.上海文艺

《冰心作品选》1982,少儿

《冰心散文选》1983,人文

《冰心选集(1—2)1983,四川人民(未出齐)

《冰心文集(1一3)1983,上海文艺(未出齐)

《冰心全集》(1-8)1994年,海峡文艺

《访兰》教学设计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访兰》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19《访兰》

教材简析:

课文写了父亲养兰、赏兰,我随父亲放山中之兰的一段亲身经历,一种真切感受。文章或写景,或抒情,或问答,丝丝入扣,娓娓叙来。作者把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的空谷之兰的底蕴和神采,和盘托出。这些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它不俗,叶纯,开的花纯,有灵性,原因在于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作者借父亲之口,赞美了兰花的不俗,直透人生的真谛,切入生活的本质,让人读来可思,思之有悟。

课文以兰喻人,探寻做人处事之理,行文如风行水上,极为自然。全文以访兰为线索,结构谨严,层次清晰。以我和父亲访兰过程中的对话为重点,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对比,揭示了父亲约我赏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尤其通过家兰和野兰的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旨。文中写野兰的生存环境,尤见功力,只觉扑朔迷离,别有洞天,风光旖旎,极为感人,为下文议论铺了有力的基础。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家兰的甜、媚、俗与野兰的清爽、纯朴、有灵性比较,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中悟出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学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自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

2、抓住描写兰的关键词句,通过对比以及联系实际等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父亲以及作者对野兰的喜爱、赞叹和敬佩之情。

2、感悟兰的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要不失自己的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面对挫折,不在挫折面前低头、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

2、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句、图片等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课型:精讲课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兰花图片

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所了解的兰花,好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是呀,兰花的确很美,人们把它和梅、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它幽静韵高,诗人常以它为题材写了不少诗篇。

3、生交流搜集到的写兰的诗句。

如:兰花

(明薛网)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4、揭题。

兰花形态绰约多姿,幽香清远,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板书课题:访兰)

5、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师作补充)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伊始,美丽的图片先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对本节课充满了期待,随后鼓励学生把搜集到的诗句进行展示,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二、初读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要求:扫清字词障碍。

2、指名分节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读书及预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出示生字,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适时给予指导。

4、默读课文,要求:理清条理。

提示:按照访兰的缘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三部分。

(设计意图: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此环节,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交给学生学习方法,以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三、探究质疑

1、孩子们,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边读边思,看有什么疑问?

2、生交流。

问题预设:

(1)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

(2)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3、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上述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此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围绕重点段落,主要问题展开自主阅读,让学生在自读与交流中,把握重点、加深理解,为后面的研读文本做好铺垫。)

四、快乐温故。

1、抄写生字词。

2、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家长听,并请家长提提意见。

(设计意图: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及时的复习不仅可以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新知,还可以在复习中有新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设疑激趣

孩子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父亲种植的兰花很美,家兰虽然很美丽,可是作者为何还是更钟情于野兰呢?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再次走进文中,到文中去找寻答案吧。

(设计意图: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让学生对阅读充满了期待,激起了探究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

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认真读课文,看我随父亲去山中访兰,我们交谈些什么?找出有关的语句。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体现语文教学中由整体到部分的教学原则。)

三、品读课文。

1、同桌合作读,看从我和父亲的对话中,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问题预设

问题一: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野兰:清妙、清爽,兰草是空谷的幽物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

家兰:叶更嫩、花更繁更大,美,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重点研读句子:(出示)

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

1、指导学生读出源自自然的美。

2、对兰草生长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

(出示)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1、野兰的不俗还表现在哪里?(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只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

2、相对而言,我们可以推测作者认为家兰的俗是什么?(为别人的欣赏而生长,丢失了自己的本色,丧失了自我。)

问题二: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

(从兰的香味和品格引导)

问题三:我对兰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作者要挖到不敢挖,可以看我由对兰赏玩的初衷发展到了敬仰的情感。)

问题四: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通过和父亲去深山访兰,然后就野生的兰草与家养的兰草的区别发生对话,自然引出父亲希望儿子达到的一种做人的境界:保持真性,不媚俗。)

4、作者从自己和父亲的谈话中,更进一步认识了野兰,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请自读最后一段。读后反馈: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喜爱、敬佩野兰;人生态度:做人要不失自己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地面对挫折,在挫折面前不低头。)

5、再读课题,知道课题为什么不是赏兰,而是访兰了吗?(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一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升华情感。

同学们,作者笔下的野兰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它不俗,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有灵性,因为它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从野兰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是呀,作者赞美野兰的不俗,更赞美具有野兰秉性的人们,尤其是父亲的话更令我们深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逐层深入情感的铺垫下,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水到渠成,可谓是情动而辞发,学生倾吐的欲望从心底涌出,内化为语文素养,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五、拓展延伸

1、孩子们,贾平凹先生作为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作品《秦腔》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很多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多次在国际上获得大奖。课下我们可以走进贾平凹先生的其它作品,跟这位大师进行心灵的交流。

2、搜集赞美兰花的诗篇,并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环节,通过向课外延伸,既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厚了文化底蕴,打下了文学功底,可谓是一举多得。)

板书设计:

访兰

得天地自然原气

空谷幽物

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

长山野水畔趣姿

《访兰》探究感悟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访兰》探究感悟”,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探究

1、课文一开始写父亲不再带回来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有什么作用呢?

这样的设置既激起了读者的兴趣,又使行文生出跌宕,并为下文访兰伏笔蓄势。在接下来写访兰的经过中,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兰花的生长环境,衬托了兰草的高雅脱俗,为后文赞美野兰作铺垫。文章还通过父子对话,将野生兰草与栽培兰草进行对比,肯定了野兰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这种纯朴的本性,由此开掘出怎样做人的道理。

2、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味这里的味,既指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

3、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访有寻求之意。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和我对兰草高雅、淳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了,从而突出其象征意义。

感悟

①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这一句景物描写突出了野兰的生长环境:深山空谷,瀑布垂落。优雅的环境衬托了野兰的高雅不俗;为下文赞美野兰作铺垫。

②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自己的灵性。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作者借父亲之口,赞美了兰花的不俗,直透人生的真谛,切入生活的本质,让人读来可思,思之有悟。

关于培根随笔:名家、名作、名译


自古以来,关于书的故事总是迷人的;同样,关于读书的哲理总是跟理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读书之道中西虽异,但培根的《谈读书》数百年来却一直那么有魅力,许多读书人依然能从他的这篇短文中获得启示。

一、名家

提起培根,我们总是将他跟那句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ispower)的名言联系在一起。不过,在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TheThirdWave,1981)之后,人们越来越觉得信息就是力量(informationispower)。在农耕时代,那些掌握了最好的耕作技巧和先进的耕作技术的人是最成功的;在工业时代,那些拥有最好的生产设备和最多的资金的人是最成功的;而在信息时代拥有最多的信息的人才是最成功的。所以人们坚信,在当今社会,任何人只要掌握了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他就是最有力量的。这样一来,很多人便觉得,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理念已经过时。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信息本身并不是知识,它只是一种客观存在;在被人接受之前,它只是客观地、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着。坐拥书城并不说明真的拥有知识;信息爆炸时代,知识贫血症仍然到处可见。信息只有在被有效掌握之后才可以被称作知识。一句话,只有在你对信息这个对象知道了、认识了、掌握了,你才拥有了知识;知识这个词的英文knowledge的构词形式也体现了这个特点;要获得知识,首先得know(知道、了解)。所以,我们认为,强调信息的重要性跟强调知识的力量两者并不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托夫勒和培根是一致的;强调信息与强调知识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他们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知识。因此,今天我们再读培根的《谈读书》并不过时。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是莎士比亚(Shakespeare,1564-1616)的同代人,他们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的骄傲。莎士比亚用他的戏剧叙说人世的悲欢,培根则用他的哲学和论说文追诘人生的哲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培根的哲学可能了解不多,但他的哲学有助于我们认识他的论说文。在培根之前,源自古希腊的唯理主义哲学十分盛行,学者们强调的是符合理性的思辨而忽视实践。培根则强调将知识应建立在对客观事实的观察和积累上;他强调了实践在获得知识上的重要性。从这种哲学观出发,培根的论说文多是根植现实的。

培根的《新工具》《新大西岛》在普通读者中似乎很少有人问津,倒是他的《论说文集》拥有广泛的读者。今天我们读到的《论说文集》是逐渐充实而成的。其初版一五九七年收入论说文十篇,一六一二年版收入论说文三十八篇,一六二五年版收入五十八篇。现在通行的就是最后这个版本。散文在西方文学中并不是一个强大的传统;西方文学的传统主要是史诗和戏剧。培根之前,致力于散文或随笔这种文体创作的且影响较大的恐怕只有法国的蒙田(MicheldeMontaigne,1533-1592)。据说,官至波尔多市长的蒙田在三十八岁时突然隐退回家,过起了采菊东篱下的自由、平静、悠闲的乡绅生活,躲进蒙田城堡的塔楼,研读古希腊、罗马的经典,且边读边记下心得。不知不觉在九年当中写成了几大卷文学。一五八〇年,他把它们拿去出版时,不知该给它们取个什么名字好,因为以前的文学中几乎从未有过这种随随便便写成的东西,于是他干脆就取书名为Essais。essai一词在法语里本来是试验尝试的意思;体育比赛中的试举、试跳、试掷,用法语说都叫essai。看来,蒙田出版他的书跟胡适当初出版中国第一本新诗集《尝试集》时的心情是相似的。大概是在蒙田出版了这两卷书之后,法语的essai始有随笔散文之意;今天,我们便把他的书译为《随笔集》了。培根所写的《论说文集》英文叫essay,这个英文词跟法语的essai是有关系的。可以说,培根写《论说文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蒙田的影响;只是我们没有把他的Essay翻译成《随笔集》,而是将之译成《论说文集》。

《论说文集》中的文章皆是短小精悍的小品文,主题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培根一生的经历非常丰富,他的许多论说文一方面是一个哲人的思考,同时也是他的经验之谈。概括起来,它们主要涉及人与世界、人与自身、人与上帝之关系。《谈真理》《谈死亡》《谈迷信》《谈野心》《谈虚荣》《谈美》《谈谣言》,一事一议,见解独到,鞭辟入里,雅俗共赏。所以,斯韦弗顿(Sweaton)说:培根的《论说文集》可说是少数的世界书的一部,这种书不是为一国而作,乃是为万国而作的;不是为一个时代,而是为一切时代的。

二、名作

《谈读书》更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篇。这篇译成中文不足七百字的短文,闪烁着一位哲人的真知灼见。

文章的第一部分重点谈到跟读书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读书之目的、读书之作用、读书与运用,以及如何读书。文章首先高度概括了古今之人读书之目的:读书可以怡情傅彩长才,并指出了这三种读书姿态在生活当中的具体表现。其次,作用又指出了读书的作用,并洞明了读书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读书是可以补天然之不足,并形象地指出,读书之于天性,犹如修剪之于花草。在这里,培根睿智地点明了读书天然与经验之间的辩证关系,即读书可以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其实用主义的哲学理念从字里行间见出。文章第一部分中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培根谈读书方法的那几句:书有可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这里,培根再次用形象的语言将几种不同的读书方式区别开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多情况下我们缺少的恐怕不是信息,而是如何处理信息;我们缺少的恐怕不是书籍,而是如何高效地去吸收书本知识、整合前人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看,培根的这种对各种书籍的区别对待的阅读方式,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当然,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培根认为,有的书亦可请人代读。这里所说的代读,在培根那个时代的贵族当中是常见的,但在今天,作为普通读者则很难做到。不过,今天有的人还是有请人代读的机会的;不过,硕导、博导们让自己的弟子代为收集整理资料,那是一般读者没法享受的福分。现在的出版社所出的一些经典名作的简写本、提要也可算是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种代读。可是,这种代读太多了自然也会养成一种浮躁的习气;作品毕竟还是原汁原味的好,正如培根所说,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谈读书》的第一部分已简略地提到了读书之作用,认为读书可以补天然之不足。文章的第二部分则重点就这一点展开讨论。同时,这一部分也是这篇文章论述特别有力、逻辑特别严谨的一部分,也是显出作者作为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的睿智的一部分。这里既有格言式的精辟,又有符合情理的推演。一开始,作者便以格言警句的方式写道: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书充实、讨论机智、笔记准确形成三重关系;接着,作者又用辩证的方式对自己提出的判断进行诘难,或作反向推演:即若不做笔记、不参与讨论、不读书将是如何。其中说到若不读书,则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如果说对于不做笔记的补救办法尚可为人们接受的话,那么,从作者在反推当中所提出的应对不读书的办法来看,实际上他是说不读书无论如何是错误的。从读书讨论笔记这一层面,作者进而专门探讨读书一项。换言之,作者这里是紧扣住读书这个主题展开讨论;或者说,是要明确回答为什么读书使人充实。跟以上三重关系相应地,作者提出以下几重关系:读史明智、读诗灵秀、数学深刻、伦理学庄重、逻辑修辞善辩;论至此,一句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大有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感。值得注意的是,培根在他的《学术的进步》中也表达了相近的观点:专心学问者,性格也受陶冶。

如果以上属于正面论述,以下作者则对自己的关于读书的论点进行反论:即前一层次作者强调的是读不同的书可以使人怎样,接下来则是要回答人缺少了什么样的素质可以用什么样的学问来弥补。培根认为,智力不集中者,可用数学来弥补;不能辨异者,可用经院哲学来弥补,诸如此类。总之,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而这药便是书籍。还需注意的是,培根为了引出他的这一层的论点,他采用了譬喻的手法;用各种运动与身体的关系来譬喻读书对于人的精神的关系,十分贴切。

培根的《谈读书》又很自然会令我们想起荀子的《劝学篇》。无论从劝人读书这一点上,还是在强调读书对于人天性的改进上,或是在文章的论述方式上,两位哲人都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从以下可以见出:

首先,在学问或书籍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养成这一点上,荀子和培根无疑是一致的。荀子认为: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培根则坚信: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如何修剪移接。表述虽异,其理却一。其次,在肯定书籍的工具功能方面,虽然荀子没有写出培根《新工具》那样的著作,但荀子却深深地意识到书籍对于君子的工具作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培根作为近代思想的先驱,在《谈读书》已明确强调了书籍的工具功能,他不仅仅认识到读不同的书籍可以养成不同的性格,同时也认识到,缺少什么样的素质则应该读什么样的书籍或做什么样的学问来弥补,虽然他在这里对工具功能的强调不如他在自己的著作《新工具》中来得那样明显。总之,无论是荀子还是培根,皆认为君子善假于物也。再次,从文章学的角度看,《劝学》和《谈读书》亦堪称姊妹篇。两位哲人在时间上虽相距十多个世纪,但在动人求学、催人上进方面,却是心有灵犀;在鞭辟入里,纵横捭阖的气势上,亦是难分伯仲。荀子的《劝学》以设喻见长,培根之《谈读书》亦善将抽象之哲理与事理连类。在设喻上都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总之《劝学》和《谈读书》,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在诗心文心上的相通,在探究指善之理上的遥契;正如钱锺书所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历代名家评《史记》


司马迁是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的人格名扬千古。司马迁的文章为旷代雄文,备受推崇。历人名人对司马迁多有赞语,介绍如下。

一、汉代

汉代是《史记》的传播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将《史记》向社会一公布,立即引起巨大反响,研究者蜂起。汉代研究《史记》的名家当推杨雄和班固,他们都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杨雄(前58~公元18),西汉文学家、哲学家。他在《法言》一书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子长多爱,爱奇也。杨雄是赞扬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实录与爱奇,为历人者所赞同,直到现在。

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汉书》的作者。班固是汉代系统评论司马迁的第一人。《汉书》中有《司马迁传》。班固在赞语中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说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可谓一语中的,世称其当,后人皆服。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二、唐代

唐代《史记》研究的重要贡献在注释。最主要的著作是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加上南朝刘宋年间裴的《史记集解》,被后人称为史记三家注,成为史记注释的经典之作。

唐代研究《史记》成就最大者当推散文大家韩愈、柳宗元。韩、柳肯定了《史记》一书的文学价值,奠定了司马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韩愈(768~824),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十分推崇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

柳宗元(773~819),散文学家。柳宗元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三、宋、元

宋代是《史记》大量刊刻印行,广为流传的时期,官私刻本达数十种之多。现存《史记》最早最好的刻本为南宋黄善夫刻本。

代最重要的贡献是将《史记》中的大量故事改编为民间戏剧,其剧目之多,剧作者之众,令人叹为观止。如:郑廷玉的《楚昭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李寿卿的《伍员吹箫》,尚仲贤的《气英布》,狄君厚的《晋文公火烧介子推》,金仁杰的《萧何月夜追韩信》,高文秀的《渑池会》等名剧一直传播至今,计达180多种。《史记》故事改编为戏剧,大大促进了《史记》在民间的传播。

宋人赞司马迁,其著名者为马存赞司马迁的壮游和郑樵赞司马迁的五体结构。

马存认为司马迁平生喜游,足迹不肯一日休。司马迁壮游不是一般的旅游,而是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所以他的文章或为狂澜惊涛,奔放浩荡;或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妆如浓,靡蔓绰约;或龙腾虎跃,千军万马。司马迁世家龙门,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彷徨齐鲁,睹天子之遗风。所以,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为文章,因而子长的文章变化无穷。

郑樵(1103~1162),福建人,南宋史学家。郑樵认为: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蓍人。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可见郑樵对《史记》评价之高。

四、明、清

时代对《史记》的研究开始兴盛,清代已趋繁荣。明、清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就卓著的学者,对司马迁的人格和《史记》成就作出了惊世骇俗的赞叹。

金圣叹(1608~1661),明末清初杰出的点评家,一个思想敏锐而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把《史记》作为六才子书之一,评论《史记》序赞九十多篇。他在评《水浒传》、《西厢记》中多次赞扬司马迁,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他说: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在评《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司马迁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金圣叹可谓司马迁的知音。他对《史记》与小说关系的探讨独树一帜。《水浒传》方法即从《史记》出来,《水浒传》一个人出来,分明是一篇列传。清人张竹波更直言:《金瓶梅》是一部《史记》。可见《史记》对后世小说写作技巧的广泛影响。

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江苏常熟人。曾任礼部尚书,诗文甚负盛名。他在《物斋有学集》中说: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他认为司马迁创立的五体结构,成为历代史学家编史的样本,发凡起例之功炳如日星矣!

章学诚(1738~1801),清代史学家、思想家。是继唐代刘知几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他在史学理论名著《文史通义》中说: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他认为《史记》一书范围千古、牢笼百家,司马迁有卓见绝识之能,《史记》有发凡创例之功。由于司马迁有卓绝千古的识力和笔力,《史记》是经纬乎天人之际的一家之言,章学诚俨然比于后无来者。

赵翼(1727~1814),江苏武进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长于史学,考据精赅。他在《廿二史札记》中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专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篇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司马迁的五体结构史学框架,一经创立,即为经典。纵观廿四史,无一例外。赵翼称为史家之极则,可谓精当之至。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梁启超对《史记》评价颇高,认为《史记》实为中国通史之创始者,是一部博谨严著作。他认为:史记之列传,借人以明史;《史记》之行文,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史记》叙事,能剖析条理,缜密而清晰。因此他主张对于《史记》,凡属学人,必须一读。

五、现代、当代

建国前《史记》研究收获颇丰,名人迭出。鲁迅、郭沫若等大家的评论惊世骇俗;建国后《史记》研究高潮迭起,人才济济,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一生酷爱《史记》,在《汉文学史纳要》一书中有专篇介绍司马迁。鲁迅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司马迁写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因而《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的评价成为《史记》评论中的不朽名言。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他在《为人民服务》文中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毛泽东对司马迁很佩服,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1958年郭沫若在为司马祠题写的碑文中对司马迁有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赞语。由此可见,郭沫若认为《史记》的文学成就是极高的。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园人,近代史学家。他认为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的开山祖师,《史记》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他说:中国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出发点上一座不朽的纪念碑。他还说:《史记》虽系纪传体,却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司马迁几乎注意到历史上社会之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每一方面的动态,而皆予以具体生动的描写。所以我以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社会史。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福建长乐人。郑振锋认为:自司马迁以来,便视历史为时代的百科全书,所以司马迁取的材料,范围极广,自政治以至经济,自战争以至学术,无不包括在内,其所网络的范围是极其广大的。所谓文学史也常常被网络在这个无所不包的时代的百科全书之中。

杜鹏程(1924~1991),陕西省韩城市苏村人。当代著名作家,原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他在《韩城市志》序中说:韩城素称文史之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里,一向文化较为发达。历朝各代,名人辈出,其中以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最为著名,其宏伟巨著《史记》闻名中外,影响深远。

师哲(1905~1998),陕西省韩城市井溢村人。著名翻译家,原任毛泽东俄文翻译、顾问,中央编译局局长。他说:1940年3月,我从苏联回到延安后的第二天,周恩来领我去见毛主席,他同我亲切握手之后,问我是哪里人,我回答韩城人。司马迁是同乡。对此我十分惊诧,我想,毛主席说:喔,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你和司马迁是同乡。对此我惊诧,我想,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抗日,领导全国人民翻身闹革命,昼夜操劳,日理万机,还不忘读《史记》,而且还能准确记住它的作者的籍贯,真了不起。司马迁刚直不阿,秉笔直书,所以封建统治阶级不喜欢他。现在是人民的天下,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我们应该大张旗鼓地、理直气壮地宣传其人其书其精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给司马迁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像他这样对人类历史文化有贡献的,举世公认的人,历史文化名人,全国有几人?我们应该好好地读其书,学其人,弘扬其精神。

《诗词曲名家》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诗词曲名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揭示课题,引出课文内容

(老师)今天,我们将学习《诗词曲名家》。(板书课题。)

老师问:

1.哪些小朋友会背诗?背给大家听听。

2.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老师小结:能背诗的小朋友可真不少。诗是一种文学形式,读起来琅琅上口。诗盛行于我国的唐代,小朋友刚才背的大都是唐代诗人写的诗,后人把它叫做唐诗(板书:唐诗)。词和散曲也分别是一种文学形式,词盛行于宋代,后人把它叫做宋词(板书:宋词);散曲盛行于元代,后人把它叫做元散曲(板书:元散曲)。学生看黑板读词串:唐诗宋词元散曲

老师问:

1.你知道哪些唐代诗人?

2.其中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板书)。

老师:宋词和元散曲也有它们的代表作家,他们是(板书课文第二、三行)。

二、师生齐读课文

1.老师范读。

2.学生跟着老师读。

3.师生拍着手读,加快速度读。

4.抽学生读。

三、记读生字

1.学生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老师相机指导。

教学过程中重点启发学生与他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对生字的印象。

老师可提问:

1.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字?

2.你认识或知道姓李,姓白,或姓杜的人吗?他们叫什么名字?

四、课堂练习

1.完成课后第二题。

2.完成课后第三题。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曲、散两个字的书写。

3.自主实践。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作家的诗词曲,并与同学交流,简单谈谈自己学习的体会。

《访兰》教案之一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

2.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教学设计

一、引入质疑

1展示有关兰花的绘画作品和实物图片,让学生欣赏,展示有关描写兰花的诗词,让学生朗读。并思考各诗句着重体现了兰花的什么特点。

2谈话:兰花形态绰约多姿,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美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又是怎样的与众不同。

3揭题质疑。如:为什么用访兰而不用赏兰?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二、初读知意

1朗读课文。

2文章按照访兰的缘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三部分,请分别给这三部分拟上标题。然后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在作者笔下,兰花有怎样的引人之处?请把有关描写兰花的语句勾画出来。

侧面描写家兰: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正面描写野兰: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三、重点研读

1读我与父亲在访兰过程中的对话。说说从这一段对话中读懂了些什么。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重点讨论几个问题。

(1)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

(2)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

(3)我对兰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4说说自己对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这句话的理解。

四、深化认识

1读最后一段,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2说说自己读了课文后的体会或感受,谈谈自己今后要做怎样的一个人。

五、背诵

参考资料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花中四君子,梅,冷香四溢,清韵高洁;兰,幽香清远,神静韵高;竹,坚劲挺拔,傲岸坚贞;菊,凌霜自得,潇洒恣肆。所以梅、兰、竹、菊同有花中君子之称。

话题作文名家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话题作文名家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从某一方面讲,中考的指挥棒是高考。高考话题作文从1998年发轫,1999年形成,2000年正式命名后,中考作文也以话题作文为主了,如何在话题中写出新意,展示个性,是广大准考生关注的话题。专家的观点,认真阅读的你可就有了收获。

作文真话生活

各位老师在实践中深切感到,作文不说真话、任意编造的严重危害。北京的赵老师总结学生作文有三招:一凑、二抄、三套。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它来源于应试。赵老师又引了学生的话说作文从不敢直抒胸臆,也不敢文思飘逸,生怕作文大打折扣。山西的卢老师说:学生把作文当作身外之物,作文思路可以是老师给的,语言来自书本,或照搬别人的,既没有自己的语言,更没有自己的思想,唯一的目的是为了考试。看来不摆脱八股腔,不说真话,学生永远不会作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们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可喜成绩。许多学生摆脱了凭空编造的困境,把笔转向摹写自己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兴趣,对作文厌恶情绪逐渐消除了。作文能说真话,这是一大进步。

什么是真话?真话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习作实用性的文字,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四感,记述实有的事件、表达自己的意见等等。写这一类文字必须真实,事实怎么样就怎么写,不允许编造。二是习作小小说、童话、寓言等文学性文字,写这一类允许虚构,发挥想像,越大胆越巧妙越好。但虚构的目的仍然在于表达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虚构不等同于说假话。此外,有一种情景作文,学生身处情景之中,有如演员,也不等同于说假话。把这几种情况区别开来,并进行分别指导,对于引导学生作文说真话是有益的。

倡导学生说真话,就必须有话可说,有说不完的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在哪里?言之有物,物在哪里?答曰:在生活中。帮助学生开发写作源泉,走进生活,打开生活之门,是消除作文灰色污染的最为重要的决定性步骤。如组织参观访问,不只参观展览会,欣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而且采访名人学者,调查民俗,到工厂打工,去农贸市场卖菜,不仅作旁观者,而且作参加者。再如利用电视,扩大学生视野,从家庭学校到社会,更穷千里之目看看世界。以前我认为只有大城市才容易利用电视,其实不然。通过电视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可以增进文化素养,可以学到标准的普通话,可以获得新活的材料,激发写作激情。现在得知,利用电视这个作文联系生活的利器,已经受到普遍重视。现在又有了新的项目旅游。成都吕老师组织学生带者作文的任务到北京旅游,参加北京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学生写出了很好的作文。他们路过秦岭,在站台上遇到一个小姑娘收集易拉罐,回赠你一束栀子花,用以换取微薄的生活费用。师生就此事写同题作文,共同评论,收效很好。

学生获得多种多样的写作材料,是否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来?不一定,要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善于感悟,把接触到的事物,看明白,看仔细,了解期精神实质,捕捉到其中最感人的东西,达到非吐不快的地步。兴趣来了,感到有许多话涌上笔端,再让他说假话、套话,他不干了。近年提倡和推广的研究性学习或探索性学习,我深表赞同。我认为它是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极好的形式。山西卢老师有句话:看来从动态中学习作文能取得最好效果。这话很精彩。确定一个主题,师生共同研究,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发现,不断前进。学生不止于一般参与,而是从事探索、研究,参加全过程。这样得来的东西是生动的,深刻的,据此写出的文章不会停留于一般的摹写,是扎实具体、富有活力的。何况不仅大有益于作文,更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进聪明才智。

作文个性

什么是作文个性化?简单说,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所谓自主,就是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过多的外部干扰。重视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当然,中小学写作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其内部的规律,学生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有条不紊地学习写作的有关知识,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写作的技能。一篇作文常常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这与自主地写作并不矛盾。教师确定的写作题目总有一定的宽度,不会把写作内容规定得过于具体。话题作文的写作,恰恰体现了这种要求。

西湖落霞——访王映霞


风风雨雨前半生

王映霞不姓王。她本姓金,小名金锁,1905年生于杭州。童稚时过继给外祖父王二南做孙女,易名为王旭,号映霞。王二南先生系南社社员,琴棋书画俱精,满腹经纶。王映霞自幼承欢在王二南先生膝下,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她1923年考入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是时,班主任是位刚从北大毕业的文科生,他把五四新文学的清风带进校园。王映霞始知鲁迅、郭沫若,始知创造社有个郁达夫。令她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不几年后的一个偶然机会,在孙百刚先生的寓所邂逅郁达夫。相识之初,王映霞兴奋中举棋不定,后终于敌不住郁达夫的苦苦追求,于1928年结秦晋之好。历12年风雨雷电,王映霞终于又与“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郁达夫离异。

王映霞在新加坡与郁达夫分手后,由香港转道至重庆。经亲朋故旧介绍,曾先后当过保育员、做过秘书及文书科当科员。旋由王正延牵线搭桥,与他的学生、时任重庆华中航运局经理的钟贤道结成连理。

婚后,钟贤道让王映霞辞去工作,专事家政。他们共育一子一女:嘉陵、嘉莉。1948年起他们定居上海。

1956年,周总理发表《关于知识分子》的报告。王映霞曾与周总理有一面之雅,那是1938年在武昌,郁达夫和她曾请周总理、邓颖超吃过饭。王映霞给周总理写了封长信,表达了想参加工作的愿望。1957年,52岁的王映霞当上了小学教师。她与钟贤道抚育的两个儿女,已逐渐长大成人。“文革”之前,他们已经是北大、复旦的学子。

“文革”中,钟贤道、王映霞自无法幸免灾难的浩劫,抄家、隔离、批斗。王映霞在学校一边受审查,一边当油漆工,漆门窗和乒乓球台,当清洁工打扫厕所和为串联的红卫兵洗被子。“文革”后期,儿子分到农场接受“再教育”,女儿分到浙西农村教书,她也告老退休。

初见王映霞

80年代初,王映霞为报刊匡正过一些关于郁达夫往事的误记,兼写一些与鲁迅、许广平、陆小曼、丁玲、庐隐等交往的文字。

1986年,王映霞被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在友人的帮助下,她搜罗了郁达夫书信49通,结集成册,出版了《达夫书简——致王映霞》。她又据自身的经历写了《半生自述》、《王映霞自传》,在大陆、台湾出版。另编就她与郁达夫的散文合集《岁月留痕》等。

时值1995年,王映霞已到90高龄,住复兴中路一条弄堂里。是年夏,我第一次登门拜访她,碰上铁将军把门。邻居老大妈说王老师他们以此称呼她骨折住院了。两个月后,王映霞出院了,我应约到沪住了3天,每天一次到她府上谈书稿、聊天。在谈她与郁达夫的散文合集时,她要我拟书名。我思索了一会儿,信手写了三个题目《爱的罗曼》、《往事如烟》和《岁月留痕》。她用放大镜看了半天后笑了,指着第一个说:“这个似乎不大好,像旧社会‘礼拜六’派文章的题目。”我惊诧她的记忆与思维。问她用后一个怎么样。她说,他人都早已死了,烟飞灰灭,就用它吧。我请她为本书题签。第二天我去取,一看,横的竖的写了好几张,都很漂亮,展示了她的书法功底。

在我编辑她的《岁月留痕》和《王映霞自传》书稿的两年内,我与她电话、信函不断,有段时间几乎周周有信。她对我的称呼花样繁多、有趣:先生、老弟、小弟;落款是:老王、王老、映霞。她每每来信,你必须立即作复,否则她就大为不悦:“信来回要15天真急煞人”“小老弟,你是不是把老朋友忘掉了”或带命令式的:“复我”真有点老小孩的味道。最后的日子由于书稿出版了,我与王映霞也疏于音讯了。

当笔者撰毕此稿时,媒体传来了王映霞去世的消息

窦桂梅:感谢批评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窦桂梅:感谢批评》,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窦桂梅:感谢批评

无论如何,感谢批评

褒扬的话像头上的太阳,照得你暖洋洋——领你向前、向上,一路走来很阳光。批评的话却像身后的剑——逼你向前、向上,蓦然,雷雨过后的太阳更是蔚为壮观。

关于教学

“非典”的中期,学校开展网络教学,便学会上网。刚开始发帖,根本不知道网上的文章还需要在下面打底稿——所以,我的文字都即兴打进发出——直至后来网友的批评和提醒,我才明白——网上文字也如同书中的文字一样,如你的脸。

打那以后,开始注意并且修炼网上文字。渐渐的,当练笔养成习惯,像吃饭一样,一天不可少的时候——蓦然,我发现这两年又是不小的长进。仅去年,我就发表了20多篇文章,还出版了《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感谢那些批评我的人。

至于对我课堂教学的批评,那就太多了。

在我看来,网络的舆论无论如何不是现实的伤害,无论如何都应感谢网友的批评——毕竟彼此不认识,人家想说那是对你的关注,是件好事,因为他们确实怀有一颗热忱的心。不然,何必那么费心费力?所以,网友“老田”、“铁皮鼓”等的批评我很理解,包括这次“成伦”的批评。

张牙舞爪,惨不忍睹——“老田”如此评价我的教态。当时我就笑了,因为,这也是我自己看录像的感觉。我还觉得他们批评得还不如我对自己评价的严重。铁皮鼓和成伦说我的表演,我的一举手,一投足就是有戏。南方的,内向的,或者一些男老师自然看不惯。

教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取悦于所有人。我相信,一个有缺点的教师是真实的,一个没有特点的教师,一如泥胎木偶,他的语文课就像破庙里的庸僧谈禅。一个人的优点往往就是一个人的缺点,关键是努力让缺点成为特点。

也许是教音乐课几年的原因,身上还是脱不去一种“表演”,随着思考的深入,我越来越庆幸我有音乐素质——我发现自己课堂很有节奏感。一堂课下来就像和学生演出的就是一幕活剧。为此,我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璀璨的恒星》发表在《语文教学参考》上。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教师就是演员,只不过演员在舞台,教师的舞台在课堂。演员演绎的是剧本的角色,可教师演绎的是自己的人生。我还想说,一个教师,她除了应该是半个演员,还应该是半个演讲家,半个小品家,半个作家。对于感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喜欢看得见的,摸得着的东西。好多人说我当演员一定也成,我很高兴。我承认自己有点“说、拉、弹、唱”的基本功,也有一定的表现力。为了调动学生,我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一次次”公开课当作第一次来上。努力让自己的“精、气、神”感染学生,努力短时间内和学生“一见钟情”,努力让课堂迅速热起来。

为此,我还写了一篇《不同的叶子》提醒自己:在课堂上教师绝对不能卖弄,故作高深。装模作样——长期如此是多么辛苦的事情,那样会“累坏了”自己,也玷污了自己。所以,面对学生,我是全心投入,激情满怀——毫不内敛地释放自己,此时的我不是演戏,而是演心。

当然,我不希望所有教师都像我一样。记得吴非的《不跪着读书》专著中有一篇《呼唤风格》。文中再一次强调“风格即人”。他回忆了自己上大学的几位老师——有的连上4节课,气如雄辩,唾沫横飞;有的旁征博引,竖行板书,一个问题引十多种说法;有的说词曲忽然发了隐,当堂吟唱,余音绕梁;也有的上着课进行自己的境界,念念有词旁若无人;有的捧着书本从容念上一节课,末了忽然提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有的上课只逼学生提问题,如答记者问;有的信马由缰,黑板上一个字也不写,“吹”到下课才如梦方醒……

而今,身为老师的他很是感慨自己身边的老师,他们的为师大多已经没有特点,一个个一板一眼,一副谦谦君子形象。我还摘抄了吴非下面的话——“为什么听课的老师非要名师按照你的思路进行呢?为什么听课老师总是按照自己的审美习惯审视别的老师的课堂,为什么不能把这种特别的课堂当作别开生面的特殊体验?”。为此,我也写了一片文章《也谈教师的风格》发在我的博克上给我们老师阅读。

关于每堂课“思想”的落脚,我想,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把握,课堂生成到哪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一个人不论掌握了怎样的时代最强音,他都没有一点比他的其他人优越的理由,他不应该违背基本的人类良知。”——陀思陀耶夫斯观点引发我进一步思考:千万不要以所谓的“思想者”自居,除了指导别人,什么事情都不能做。

关于安静

外出讲学,真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曾写《怎么办》在“旅日散记”的主题贴中。文中谈了我的苦恼。这里不再赘述。

的确,邀请我的很多,可以这样说,如果我想出去讲的话,天天都会有。但是,原则坚持的就是学校的事情一点都不能耽误,外出的讲课一定是自己的个人时间。我深知,名师一定墙内开花墙内香。扎根自己的学校老师是最重要的——至于星期天的安排那是我自己的事情,无人可以指手画脚。

邀请讲课的来自方方面面。网上网下的朋友,大多还要亲自北京找我。山东的、江苏的、河南的、辽宁的等等,尤其是吉林各地区的。由于自己性格豪爽热情,只要他们来,我肯定会尽心尽力接待。而且有些不能推掉。比如,我们学校参加的“新教育实验”——会员学校邀请我去,如明天要到的广东佛山九小的活动,比如到苏州盲聋哑学校,比如到张家港等等。

近年参与北师大教材的编写——自然一些培训要责无旁贷的。更有我们北京市教研室,海淀区教委、教研室的指派,北京的怀柔、密云、大兴等县区的邀请。大到国家教委,教育报报刊杂志,小到一所普通的学校,以及西部云南的拉祜族小学,黑龙江的黑河……你说,你哪个不去?不去,人家会说你架子大了,会说边陲小镇需要你的引领,会说我们是“国培班的同学”你不来就是如何如何……有意思的是,你不去被指责一通,去多了,也被指责一通。

谢谢网友的提醒——现在我明白了,很多时候,我应当拉下脸来说“不!”。而且,越是熟悉的我就可以越大胆地这样说。比如浙大的张老师的邀请,比如北师大的庞玉和的邀请,比如李玉龙的邀请……

外出讲课并不意味浮躁。身静并不等于心静。性格问题不是人格问题,关键看你是否会在忙忙碌碌中迷失自己。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反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衡量一个人的心态不是看他怎样风风火火,而是看他是否每一天有所收获。有时你只看到了别人忙碌的几个小时,其实,每个人都是多维的自我,剩下的多重方面并没有发现。实际上,能在这个喧嚣的世界,偷得浮生半日闲,一样“无息无虑、其乐陶陶”——为此我很得意。因此,看一个人,不能光看网上的表现,看一个人,不能光看讲课的那一个瞬间。

因此,当对有的人对名师不满的时候,我也对被批评的人表示理解。名师好不容易在“盆景里”长成“青松”——他们会受到多种压、打、磨才会有出头之日——他们必须在制度下,在委屈求全中获得自我保护……

“不要把自己摆在弱者的位置”

(崔卫平)。面对有的名师之间的互相攻击,甚至有的在某个场合或会议上公开指责我——我总是回避,因为在我的眼里,他也是弱者,我们所有的教师都是弱者。我知道自己成长的不易,所以以“谦虚”出名,见到那些需要成长的年轻教师总是鼓励、鼓励再鼓励。所以,去年对闫学的评课有人说我是评课油子——虚伪,其实,我有我的体会。

如果所有的误解都解释——我啥事都别干了。

塞万提斯说,没有一本好书坏到找不到一点好处,更确定的应该是——没有一本好书好到无懈可击。我想化用之,没有一堂差课找不到一点好处,换句话说,没有一堂好课好到无懈可击;没有一个人坏到找不到一个好处,没有一个人好到无懈可击。

说了这么多,我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名师——自己还不敢确定。

如果是,那是社会对我努力的回报,积极上进的年轻人或许可以从我身上得到经验教训。

如果不是——我将继续努力!

美丽女人窦桂梅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美丽女人窦桂梅”,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美丽女人窦桂梅

美丽女人窦桂梅

作者:苦茶香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玫瑰是在《小学语文教师》上,照片上的她看上去瘦瘦的,不像是一朵含苞欲放闪着晨露的玫瑰,倒像是一枝傲霜独立的腊

梅,她的顽强她的韧性是我的脑海里的第一个表象!对她好奇是听了袁卫星老师的报告后,她说她讲起自己的故事时会流泪会激动,她是一个

很真的女人,能被男人如此称道的还从未见过,那时的她就如一朵花在我心里慢慢开放,淡雅,朦胧,不真切,很想拨开这雾看看这朵玫瑰,

见识一下被万千男人女人称颂的女人,昨天终于让我如愿了!

昨天坐上最早的班车赶到杭州来到树人大学时,学生刚入座。一袭黑色套裙,一条灰白相间的丝巾随意地搭在肩膀上的她出现在我们眼前:纤

细的腰身,高挑的身材,举手投足都透露着自信、优雅,这就是玫瑰!一个37周岁的女人!

做一个美丽自信的女人是每一个女人心里最向往的事!因为美丽是永恒的,美丽的女人不会老!

窦桂梅是美丽的!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们在语文的课堂上演绎着自己的人生!她以她的自信和底气来演绎她自己的人生。她的自信来自于她

对课堂的驾驭,她的底气来自于她平时的努力和积累!

曾在看云的帖子里,了解玫瑰,知道她是清华大学附小的副校长,她总是很忙碌。她的每一堂课都很精彩,因为机会总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1991年,她从数学改教音乐最后定位于语文。那一年,她为了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请领导来听她的课,请老师来评课,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

完善自己,变外界的压力为自己的动力。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她千万次的锤炼,家里,女儿和丈夫是她的学生;教室里,每一张桌子是孩子

们的一张张脸。当她说到她在无人的校园里试讲到忘了接女儿,女儿所在幼儿园的阿姨把孩子送来后,她抱起女儿继续练讲,从开头的“上课

”到结束“下课”,女儿趴在她的肩上睡着时,我的眼睛也不由湿润了!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啊?袁卫星老师说的没错,玫瑰是忘我的,她对

工作的执着是许多人都没法做到的!玫瑰成功了!玫瑰一举成功了!因为她的韧劲儿,因为她的执着,她成功了!这是必然!

玫瑰的人生是精彩的,因为她有那么多的孩子陪伴着。“有玫瑰的课堂,孩子们是幸福的,听课的老师也是幸福的”。这句话我似乎曾在看云

的帖子里看见过,当时没有深刻的感受,反而觉得有点言过其实,昨天我却深深地感受到了!我也这样做了一回幸福的学生!忘情处,玫瑰搂

着小男孩狠狠地拍他的肩,打他的屁股,事后还美其名曰:通过肌肤的刺激加深他的影响!可爱的玫瑰,豪爽的玫瑰!当课上到尾声处,当她

随着音乐读史铁生的一段话时,孩子们被她渲染的情境给感动了,台下好多老师的眼圈也红了,她更是背过身轻轻地擦拭情感深处的眼泪。玫

瑰啊!你让人如何不去爱你?!孩子们在玫瑰深入浅出的引导下体会到人生的含义:我们要好好儿活,我们要好好儿活!那一句句的好好儿活

,深深体会史铁生内心的岂止是在座的孩子,还有我们,还有台下认真听课被玫瑰所打动的我们!

玫瑰让我读到:有追求的人生是美丽的!

西师版《诗词曲名家》教学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师版《诗词曲名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设计理念

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6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汉字的笔画笔顺,进一步体会和表现汉字的形体美。

3.初步接触我国著名的诗词曲名家,产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16个生字,会写10个字。

教学准备

师:生字卡,生词卡,教学课件,古诗词曲配画的小书签做奖品。

生:生字卡。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揭示课文内容

(课前在教室里挂几幅孩子们熟知的古诗条幅或诗配画)

谈话:孩子们发现今天咱们教室和往常有什么不同吗?

想不想去看看?

(学生离座自由观看2分钟左右,边看边吟诵)

师:孩子们有什么发现?(生各抒己见)

小结:诗是我国古代的文学形式,读起来琅琅上口。诗盛行于我国的唐代,孩子们刚才看到的大部分是唐代诗人写的

诗,后人把它叫做唐诗(板书:唐诗)。词和散曲也分别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词盛行于宋代,后人把它叫做宋词

(板书:宋词);散曲盛行于元代,后人把它叫做元散曲(板书:元散曲)。

1有没有孩子会读这几个词?抽生读,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诗、词、宋、散的读音)

2你能给这些生字再找一找朋友吗?(生字组词)

二、创设识字情景,自主合作学习

1师:孩子们,我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个瑰丽的文学宝库。唐诗、宋词、元散曲只是其中几颗璀璨的明珠。孩子们,你们想去宝库看看吗?

(课件出示:文学宝库点击出现唐诗、宋词、元散曲几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在这几颗明珠里,分别藏有它们各自的代表作家,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诗词曲名家(板书课题:诗词曲名家)。生齐读课题。

他们有的是我们的老朋友,有的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小组内比一比,看谁最先认完!不但在宝库里能认识,离开宝库也要能认识,这才算交了新朋友。全班同学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最先和这些诗词曲名家交上朋友。优秀的孩子将获得精美的奖品。

2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师检查自学情况,相机指导。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字。

3小组内交流,组长用生字卡检测组员的学习情况。

4全班交流,评比。(师发奖)

5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字?

6你认识或知道姓李,姓白,或姓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朋友的姓的人吗?他们叫什么名字?(将识字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对生字的印象,培养学生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意识)

7你知道这些诗词曲名家有哪些作品吗?你能背一背吗?(让能干的孩子背一背诗词曲名家相应的作品)

三、课堂练习

1.游戏:找朋友。(完成课后第二题)

2.指导书写(完成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合一合等)记忆字形。重点指导曲、散两个字的书写。

四、拓展延伸

师:孩子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还有很多的名诗名家,你还知道哪些?(鼓励能干的孩子背一背其他作家的作品)

请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更多的名诗名家,咱们开一个诗歌交流会。

附:板书设计

诗词曲名家

唐诗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宋词

苏轼

陆游

辛弃疾

元曲

白朴

马致远

关汉卿

诗词曲名家 教案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诗词曲名家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诗词曲名家(西师版三册识字2第四课)
设计理念: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汉字的笔画笔顺,进一步体会和表现汉字的形体美。
3.初步接触我国著名的诗词曲名家,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8个字。
教学准备:
师:生字卡,生词卡,教学课件,古诗词曲配画的小书签做奖品。
生:生字卡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揭示课文内容
(课前在教室里挂几幅孩子们熟知的古诗条幅或诗配画)
谈话:孩子们发现今天咱们教室和往常有什么不同吗?
想不想去看看?
(学生离座自由观看2分钟左右,边看,边吟诵)
师:孩子们有什么发现?(生各抒己见)
小结: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读起来琅琅上口。诗盛行于我国的唐代,孩子们刚才看到的大部分是唐代诗人写的诗,后人把它叫做唐诗;(板书:唐诗)词和散曲也分别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词盛行于宋代,后人把它叫做宋词(板书:宋词);散曲盛行于元代,后人把它叫做元散曲(板书:元散曲)。
1.有没有孩子会读这几个词?抽生读,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诗、词、宋、散”的读音)
2.你能给这些生字再找一找朋友吗?(生字组词)
二.创设识字情景,自主合作学习
1.师:孩子们,我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个瑰丽的文学宝库。唐诗、宋词、元散曲只是其中几颗璀璨的明珠。孩子们,你们想去宝库看看吗?
(课件出示:“文学宝库”点击出现“唐诗”、“宋词”、“元散曲”几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在这几颗明珠里,分别藏有它们各自的代表作家,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诗词曲名家(板书课题:诗词曲名家)。生齐读课题。
他们有的是孩子们的老朋友,有的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孩子们想认识他们吗?小组内比一比,看谁最先认完!不但在宝库里能认识,离开宝库也要能认识才算交了新朋友。全班同学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最先和这些诗词曲名家交上朋友。优秀的孩子将获得精美的奖品哦。
2.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师检查自学情况,相机指导。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字。
3.小组内交流,组长用生字卡检测组员学习情况。
4.全班交流,评比。(师发奖。)
5.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字?
6.你认识或知道姓李,姓白,或姓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朋友的姓的人吗?他们叫什么名字?(将识字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对生字的印象,培养学生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意识。)
7.你知道这些诗词曲名家有哪些作品吗?你能背一背吗?(让能干的孩子背一背诗词曲名家相应的作品。)
三.课堂练习
1.游戏:找朋友。(完成课后第二题。)
2.指导书写(完成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合一合等)记忆字形。重点指导“曲”、“散”两个字的书写。
四.拓展延伸
师:孩子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还有很多的名诗名家,你还知道哪些?(鼓励能干的孩子背一背其他作家的作品。)
请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更多的名诗名家,咱们开一个诗歌交流会。
板书设计:
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
诗词曲名家宋词苏轼陆游辛弃疾
元散曲白朴马致远关汉卿
(字数:62*28=1756)

《[教育名家]访窦桂梅》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教育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