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22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泊船瓜洲》课堂实录。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泊船瓜洲》课堂实录
一、示范朗读,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想给大家朗诵一首诗,请大家注意听,然后说说你的感受。
师(声情并茂,配以动作):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1:这是描写怀念家乡的一首诗。
生2:老师读得真好。
生3:老师读得有感情,有节奏。
生4:从这首诗中我体会到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师:是啊,这是一首描写诗人思念家乡的诗,是北宋诗人王安石所写的,题目是——(
小编推荐
五年级语文上册《泊船瓜洲》教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泊船瓜洲》教案
一、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遥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这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想诗,学习这首诗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我所面对的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诗已怀有一定的热情,但对于学习古诗的方法掌握不够,对诗歌深层内涵理解不透,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诵,提前预习,用心品读,感悟诗歌所写之景之情。
三、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词析句,体会诗人炼字的精妙,品味诗歌的优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怀,感受诗人真挚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我确定本课的重点为: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体会诗词意思,体会作者的心声;本课难点为:体会诗人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深层含义。
五、教法学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将结合教材特点和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的学习特点,我采用的教法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同时我采用的学法有课前预习法、课中圈点批注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主要谈谈教学过程的设计,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要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还要形成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
因此上课伊始,我将通过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出关于月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月亮除代表月饼、嫦娥之外,还和思乡有关,接着我讲鼓励学生回顾小学所学过的关于思乡的诗歌,并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如李白的《静夜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月夜忆舍地》等,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关于思乡新诗,即王安石的思乡名作《泊船瓜洲》。此时我将顺势板书课题。
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能直接切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让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王安石的求知欲望。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可以实现这一目的,因此在此环节,我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安排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诗句,并将学生读不准和不理解的诗词句勾画记录下来;其次我将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用课件出示生字词,尤其是诗中出现的多音字,如“泊、间、重、还”,接着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读准字音,着重讲解课题“泊船瓜洲”的含义,并用课件出示全诗,并播放示范录音朗读,要求学生跟读,指导学生在读诗歌时注重用“/”划出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节拍,读出情感,从而感知全诗内容,走进诗歌所表描写的情境。并在此环节我将进行示范读,全班进行朗诵比赛等形式,评出本节课“最佳朗读之星”。
(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研读是深入地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所以我在研读部分我将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歌大意,我预设学生能够根据工具书及注释能够说出: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紧接着我将继续追问“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而引导学生品读这首诗,弄清楚京口、瓜洲、钟山这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并用笔简单画出来,此时我将顺势板书,通过自己的简笔画示范划出三者的方位,并追问学生“作者此刻站在什么位置,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什么?”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以及黑板我的简笔画,引导学生品读全诗,首联和颔联中,“一水”“只隔”的含义,我预设学生通过了解古代交通工具是车马、船只,了解到从瓜洲到京口再到钟山实际距离很远,而心理距离却很近,正说明诗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那家乡一定是很美的地方,从哪句诗可以看出”,通过这个问题顺势引导学生品读颈联,重点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的妙处,并结合课后资料袋,通过将“绿”换成“满、过、入”哪一个用得好的对比讲解中,加深学生对“绿”字的理解,形容词用作动词,将春景写活了,使春风的形象更加鲜明,似乎有阵阵春风铺面而来吹绿两岸的树木。
我将继续追问“通过这个绿字你们仿佛看到什么?又听到什么?”我将预设学生会说看到碧树,听到了荡漾的春水,还有学生会想到写春的古诗词,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后通过品读诗的尾联“明月何时照我还”设问句句式,并在PPT课件上呈现陈述句“明月照我还”,在句式的强烈对比中体会诗人的思乡心切之情。
总之通过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
(四)再读诗句,延伸思维
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此环节,先请全体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接着播放《故乡的云》这首歌曲,并这样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体会情感,“家乡,在游子的心里,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同学们,如果将来你们在未来的求学过程中离开家乡甚至出国,你会有怎样的心情?”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方式指导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中感悟思乡之情。
这样的设计意图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切入,以情延伸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情感。
(五)小结作业,积累运用
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此环节我将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结束课堂,并在作业超市里布置两道作业,学生任意选做:
1.背诵古诗,想象画面,并画一幅江南春景图;
2.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爱,写一首赞美家乡的诗或写一篇小短文介绍自己的家乡。
《泊船瓜洲》课堂教学实录之二
学习目标:
1.自选方法学习古诗,读读、背背、议议、画画、写写。
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评:依据新课程标准,突出语文实践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准备上课。回忆已学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古朗月行》、《静夜思》、《枫桥夜泊》
2.认识课题。
师: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也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大家首先一起来研究一下泊字。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
p)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师:谁能根据课前的资料搜集说说瓜洲在什么地方?
生: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师:泊船瓜洲的意思是说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课前你们搜集了哪些关于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我们来共同交流一下。
生: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生:
3.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好多古诗了,你打算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生:学古诗要先背诵。
师:先要??
生:读熟,还要懂得意思。
生:还要求默写。
(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议、背、写)
师:我们就按这顺序和方法学习。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制定学习程序与方法,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
二、读诗
1.试读。
师:按同学们讨论的方法步骤,先读诗。请自由轻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试读)
2.正音。讨论并读准以下字。
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jin),钟山只隔数(shshǔ)重(zhngchng)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hihun)
3.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评:没有理解字词句,就让学生读行吗?行!因为古诗虽然比现代文难理解,但由于篇幅短,又琅琅上口。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读准、读通。正音是关键。余下的在读中自悟,稍作点拨,理解内容就容易多了】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师范读。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尽兴,老师也想读,行吗?
生:(齐声)好!
师:(配音范读)老师读得好吗?
生:好!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再读一遍!(再读,学生有激情地高声朗读)
【评:平等地对待学生,真诚地征求意见,注重了对学生的鼓励,课堂充满了亲和力】
三、背诵
1.试背。
师:都会背读了,现在你们想干什么?
生:(大部分)背书!
师:背书就背书。自己试试怎样背得快。
(学生纷纷高声背诵,课堂书声朗朗)
【评:教师根据课堂进度,顺应学生心理,灵活地变动顺序,让学生马上背诵。弹性的教学使学生主体性得到落实】
2.汇报背诵结果。
师:谁愿意背诵?
(三位同学同时站起来背诵)
师:还有谁要背?(全班大部分同学站起来集体背诵)
师:(看到还有几位同学没背)现在给你们一个机会,大胆地站起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背。
(余下的几位同学与老师一道背诵:《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评:班级学生人数多,课堂个体背诵涉及面又小,面向全体不好操作。以上这个片断值得借鉴】
四、议议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
师:通过诵读,你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四人一组交流,再结合你手边的资料讨论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呢?还有哪些词句读不懂吗?在学习片上写下你的收获和疑惑。时间10分钟。
(10分钟后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师:汇报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好吗?
生:老师,我知道了间,在这里读作jin
,是间隔的意思。
生:老师,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师:谁能将诗中瓜洲、京口、钟山的按方位画一个简图?
(学生上黑板试画图)
◎钟山
△△△△
◎京口
~~~~~~~~~~~~~~~~
~~~~~~~~~~~~~~~~
◎瓜洲
师: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
生:请问老师,还是什么意思?
师:老师提供资料让你们自己选择判断。
(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屏幕展示以下内容。
〈1〉数重:几层。
〈2〉绿:吹绿了。
〈3〉还:①指归还。②指的是返回。
(学生对照诗句讨论后选择了第二种解释)
师:还有什么弄不懂的字词吗?谁能按书上注释加上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诗的大意呢?
(说说全诗大意。先同桌互说,再汇报说。)
2、体会诗的情感,简笔勾画。
师:读到这儿,你知道诗人的写作目的了吗?
生: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师: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
生: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的只隔,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又绿可以看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师: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在作诗过程中曾九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呢?
生:可以用到字,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
生:可以用过字。
生:还可以用来。
师:诗的第三句继续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诗人为什么选作绿字呢?
生: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师:绿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评:给予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讨论,对这首古诗无疑是一种好办法。】
五、画画
1、启发。
师: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我们再体会一下,诗人写出了一江之隔的几个地点,还展示了春的新绿,月的皎洁。色泽鲜明,多么美丽啊!在你们头脑里,一定能画出了一幅绚丽的图画。现在,你想做些什么?
生:我想用彩笔来画画看。
生:我想写一写,把这首诗默写出来。
师:好的,请选择你喜爱的方式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写字时,书写要工整。画画时注意自己笔下的景物特点,加点彩色最好。待会将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好吗?
生:好。
2.全班同学安静地写画。
3.反馈。
师:写完的同学上来将作品投影放大给大家欣赏,最好做些介绍。
生:(操作展示仪放大作业)我画的是一轮明月,一道江水,一片新绿,几重高山。诗人站在瓜洲岸边,仰望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同上)我竖着写诗,大人写诗都是这样写的,大家觉得好不好?
(全班鼓掌。又有几位同学展示自己的作品。)
【评:课堂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充分展现儿童的天性。让成功的体验内化为继续学习与发展的动力】
六、延伸
1.补充写王安石的诗供学生选择自读。
师:同学们学得很好。《泊船瓜洲》是小学阶段学习的唯一一首王安石写的诗。王安石是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脍炙人口。老师从其他地方选新编了几首印发给你们,可以自由选读。
(全班同学或自读、或同桌读、或几个人讨论)
2.自由点击课件资料深入学习。
师:老师的课件内有这几首诗的详细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台自己点击。
(几位同学主动上台点击课件相关内容,浏览讨论)
【评: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3.下课了,老师将一张软盘寄放在班长处,让家有电脑又有兴趣的同学借回家自学。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教材说明
《泊船瓜洲》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到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家乡),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学习古诗有了初步的基础,他们在五年级时已掌握了学习古诗的基本功方法。这次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掌握了学法的基础上学习这首诗。但由于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的,教学此首古诗是采取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基本教学法。
【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摒弃以老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教学法,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人,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基本技能,在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中领悟诗人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晖,理解间、数、绿、意恐、寸草等字词,理解诗的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的意境,领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并掌握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品评诗中优美的词句,感受诗的节奏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家园、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并运用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
1、读课文几遍,尝试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
2、回忆并背诵学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
3、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王安石。
教师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写有诗的小黑板,音乐《春江花月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举行一次比赛,这个比赛是背诵关于春天的古诗或者思念家乡的古诗,看看谁最厉害。(意图: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生:以开火车形式背诵。
师:作适当的指导,若有学生背诵了《泊船瓜洲》,应该作及时的肯定与鼓励。(意图: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点,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习《泊船瓜洲》
1、知诗人,解诗题。
师: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首写关于春天的以及表达诗人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这首诗的作者是(引导学生对诗人、诗题作介绍。)
生:
生:
让学生之间作已知的介绍,补充。
师:总结性介绍诗人,解释题目:王安石是宋朝杰出的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还是一位著名诗人。这首诗是他有一次坐着船,在沿着长江向西行驶的旅途中写的。我们可以从题目看出来,是他在旅途中的哪里写的呢?
生:瓜洲
师:瓜洲在江苏省,就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师:那么泊是什么意思,泊船瓜洲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泊是把船停放在岸边的意思,而泊船瓜洲是船停靠在瓜洲。(意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习知识,增强学生对学习诗的学法之一的记忆。)
2、抓字眼,明诗意。
师: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分好节奏。(小黑板出示古诗《泊船瓜洲》,配上轻音乐。)
生:自由读。(意图: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并带着任务读书,是为了让学生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自觉地读书,由被动变为主动地达到读书的目的。)
师:肯定同学们都读得很好了,我想分享一下你们读书的乐趣,请一个同学起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我们将对读得好的进行鼓励,有错误的要为他们纠正,达到共同进步。
生:个别读。
师:(如果学生读对了间jin和还hun就给予肯定,如果读错了就要趁机纠正)注意间的读音,在古诗中读jin。(指图)京口就在瓜洲的对面,(做标记写上京口),在江南,是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和瓜洲分别在长江南、北岸,被一条长江隔开了,所以这儿应该读jin,就是间隔、隔开的意思。而还是回家的意思,所以应该读hun。
我们知道京口和瓜洲了,那钟山在哪儿呢?请一个同学根据诗的意思上黑板来指出来。(在学生无法指明时作适当的引导)
生:钟山就在京口的西边(画钟山),在南京,王安石的家当时就在钟山南面的半山园。(意图:师生共同完成此项任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出现,增加学生学习知识的印象。)
师:请同学们默读全诗,借住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意,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并与同桌交流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再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生:自由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师:(课件显示:数重山、绿、还、何时)相机地在图上画出几重山。
生:在老师的提示下理解这些词语。
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生:京口口和瓜洲只被一道江水隔开,钟山也只隔着几重山。春风又把长江南岸吹绿了,明月什么时候才照着我回家园啊?(意图:让学生自己理解诗意,增加他们对诗的理解、记忆。)
3、想意境,悟诗情。
师:学习古诗,要了解诗的大意,但更重要的还要能体会诗人的感情。刚才同学们读得很好,我也想把我的读书技巧展示一下,欢迎我的就为我鼓掌,如果读得好,再为我鼓掌,好吗?
(意图:表面上看是教师为了取得学生的同意,其实是调动学生听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
生:鼓掌。
师:(有感情地朗读。)你们从老师读的过程中听出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是怎样体会到的?这就是进入了诗人写诗的意境。
生:把自己体会到的说出来。
师:(只要学生说的稍有道理,都应及时肯定。)那么在这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眺望江南,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让我们来想想看。(轻声播放《春江花月夜》)随着音乐提示:在这明月之夜,晚风徐徐,诗人站在船头眺望京口,诗人想到了自己的家乡,现在又是春天了,自己家乡又是多么的美丽,有青山、绿水、田野、江岸看到了这一切,诗人又想到了什么呢?他会不由得说些什么呢?(请学生上台表演,教师相机鼓励、指导。)(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因素,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师:当我们根据诗句,想象诗人作诗的情景,好像自己也成了诗人,从而使我们全会到了诗人深切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深入学习三、四句,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师:诗人用哪句诗来概括家乡的春天美景?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你觉得这一句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呢?(相机引导出绿字)据说,王安石用这绿字之前,曾换了许多字,想想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
生:互相讨论,交流对绿字的看法。诗人可能用过的字有:到、过、入、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互相帮助的好习惯。)
师:(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可给予肯定。)最后总结:诗人用绿字不光写出了春天已到,而且写出春天来到心肝后景物的变化,写出了鲜明的色彩,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尽情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思念。
师:古人们写诗对于用词是多么讲究,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写出来的诗才会有质量。
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师: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背背,注意读出诗中押韵的语气来。(意图:抓住诗的一大特点押韵进行教学。)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主要懂得了学习古诗的三步曲:一、知诗人,解诗题;二、抓字眼,明诗意;三、抓字眼,明诗意。你还学到什么?
生:(自由表达,可讲理解了诗意,领悟了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可讲其它的。)(意图:让学生明确学习后的收获。)
六、拓展练习。
请用上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游子吟〉〉,也可自己选择诗歌来学。让学生对知识学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教学反思】:
这堂课主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以读为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由于学生在前五年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学习这首古诗时,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课上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行为习惯,倡导学生学会询难问疑。其中想意境,悟诗情的这个环节是在让学生对诗的内容有了初步感知之后,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效果来得快些。
对于诗人用词的精妙之处,我认为专靠教师的说教,学生不会有很大的收获,所以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讨论、用心体会的过程中才能有所感悟。我用在这方面的时间比较充足,目的也是让学生深切地去体会,收效也比较满意。
《泊船瓜洲》课堂教学实录之三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学期吴方写的那篇名叫《别离》的日记吗?吴方,你能再把那篇日记口述一次吗?
(吴方口述父母出门打工临行时的那依依惜别的场面。)
师:谁还经历过这样的场面,能讲讲你当时的心情吗?能讲讲你父母当时的种种表现吗?可以小组互说。
(学生自由述说。非典期间,我曾统计过,班上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家长出门在外。)
师:谁能告诉我今天是什么节日呀?
生:(齐)中秋。
师:想一想你那远离家乡的父母,现在你想对他说什么呢?你的父母会想些什么呢?
此时此刻,学生们的那种强烈的思念亲人的感情已被充分调动出来。然后我再把话头一转,切入到了今天要上的两首古诗。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就表达了出门的游子对家乡对母亲的思念和强烈的爱。你们想去感受一下他们的那种强烈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浓浓思念情吗?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对读读这两首古诗,分分哪首是思乡,哪首是忆母,好吗?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愿读读思乡诗?谁又愿读读思亲诗?
(指名读。)
师:哪一个敢站起来说:我比他们读得更好?
(再读古诗。)
师:请你选择你喜欢的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诗人的思念之情吧!可独立完成,可小组合作学习,开始。
(学生学习古诗。)
由于学生多数已养成了那种较为传统的学习古诗的方法(释字、词译为白话文四遍八步法自学白话文悟境,悟情),当我发现班上一个学生在纸上画了一幅《泊船瓜洲》的图时,我开始说话了:唐雨湮同学在用画图的方式来学习《泊船瓜洲》呢!我想你们也一定能像她一样开动脑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学习。为什么一定要用我上学期教给你们的方法呢?
(有少数同学跑去看唐雨湮的图。我说:想去看的都去看一下吧!)
学生的思维就在此时已悄悄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已懂得去寻找自我了。这时,我开始活动了:你还没找到好的方法吗?那我建议你就用老方法吧!、你的图画得好像不对呀,在地图上方向应该怎么标示?能结合其它学科知识来画正确这幅图吗?、你想用写读后感的方式来学习《游子吟》吗?你的方法真好!。
师:同学们都学得很好,老师很高兴。谁来给大家汇报一下你学习的情况呀!我建议一首一首地汇报,大家有没有意见呀!
(学生开始汇报。)
生1:我学习的是《泊船瓜洲》。我来汇报一下吧!我是用图的方式来理解诗的。老师,我能把图画到黑板上吗?我点点头。他跑到前面开始画起来。
师:还有谁学习了《泊船瓜洲》?
生2:我是学习的《泊船瓜洲》。
师:你学习了吗?
生:学会了。
师:你这么肯定?
生:我想应该是吧。
师:我们大家考考他好吗?看谁的问题能把他难倒好不好?
(学生开始积极发难于他:请问诗人在哪里?他的家乡又在哪里?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写的这首诗?诗中哪个词写出了季节?学生逐一提问,他逐一回答,碰到疑处各述理由,集体确定。)
(生1悄悄对我说:老师,我画好了。)
师:好,我们等会儿再考他,现在来看看小画家的杰作吧。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画吗?生1指着图画讲解。
生:老师,他有个地方画错了吧!诗句题目说:泊船瓜洲,他的船画到京口去了。这一说,同学们一看,真的画错了。
师对生1说:你能自己改改吧!(生1改)
师:看来他是个粗心的小画家,我们再来看看他还有没有粗心的地方呀,不过,你可要找到证据了再说话哟!
(学生们瞪大眼睛,仔细观察图画。)
生:老师,他的钟山也画错了!
师:你能告诉老师钟山是什么地方,应该画在哪里吗?你是从什么地方确定他错了的。
(关于这个钟山,有不少同学没弄明白,所以这个地方有了争议。通过他们自己说理,辨论,终于确定了答案。)
下课铃响了。
(我本来想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学法,让学生今后能打破思维定势去开展学习。看来只有下节课再说了。)下课
《泊船瓜洲》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师: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师板书诗题,生读题)
师:诗的作者是谁呢?下面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诗,注意读准字音,可以读出声音。谁愿意来?
指名读。
师:全诗共28个字,有6个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真了不起。读对字音对你理解古诗的意思很有好处。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下面老师要看看同学的自学能力,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可以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生自学)
师:现在小组的同学一起来交流交流,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我们学的是最后两句,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又绿是什么意思?是指春风吹绿了江南,家乡很美丽,他非常想家。
师:从这两句你体会出什么?
生:思念家乡的感情。
师板书。
生:我们学的是第一、二两句,体现了思乡情,长江是很宽的,诗歌把它比作一水间,靠得很近,瓜洲和南京应该相隔很远,诗歌上说只有几座山。
师:老师为你喝彩。瓜洲在哪里?
生:在长江的北岸(师画简笔画)
师:那京口在哪里?
生:在长江的南岸。
师:你怎么知道了京口和瓜洲在这个位置?
生:从注释上看出来的。
生:从图上看出。
生:查资料找到的。
生:从诗句中的一水间知道的。
生:泊船是什么意思?是停船的意思。
师板画小船
师:那泊船瓜洲的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生答。
师:理解了诗意只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刚才同学们也感觉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找出表示思乡之情的字眼。好好品味。
生:我找到的三个词和一个字,一水间,说明相隔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还有又、何时。
师:你找到了,能不能把他读出来?
(生读)
生:还有第三行诗的又绿,这也是表现了江南两岸的景色美,说明他想回到家乡。
师:能不能把下面两句读出来?
(生深情朗读)(一片掌声)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到这个绿,能不能把它换成其它字?
生:吹,拂,碧,到,满。
师:其实,王安石在写诗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些字,但他最后选择了绿,你们知道为什么?
(学生讨论)
生:因为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生:表示家乡的美,有动感,有力量。
生: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找资料。
师:对,读书就应该从多方面吸取。
(齐读)
师:我们的家乡虽然不在江南,但一个绿字让我们感受到江南的风光。
(放录像,欣赏江南美景)
师:美吗?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传开了。通过王安石改字,你觉得我们可以向他学什么?
生: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对字词的推敲实际上是我们小学生最应该学习的。我们进行读诗比赛,请同学们准备一下。
生练读诗。
师:读诗要把自己当成诗人,想像一下,把自己当成诗人。
生:我会想:我的家乡是多么美。
师:再一次请同学来读,我想应该读得更好了。
(生再读)
师:你读错了,下次不能再读错了。
师:下面听老师来读一下(师范读,音乐起)
师:谁来读一读,读得比老师还要好。
(生读,配上音乐)
师:读得真好,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我们学第一首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下面我们来学习孟郊的《游子吟》。
师:学这首诗我们自由组合进行学习,你们打算怎么学?
生:表演,赏析。
生:朗读。
(生下座位小组学习)
师:哪些好伙伴来?
生:感情诵读。
(小组同学读)
生:这首诗写了母亲为出行的儿子缝衣服,把衣服缝得密密的。
生:我们是把诗意串连起来,再表演。(生上台表演)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感情?
生:报答诗人对慈母的爱。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把这种慈母情送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师:你们还找到了哪些思亲的古诗?
生:我找到《静夜思》。
生:我找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业:
1、收集王安石和孟郊的诗,还有思乡思亲的诗
2、写一篇散文《游子吟》
五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泊船瓜洲
五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注释~~~
1.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2.绿:吹绿。
3.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4.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5.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河”,长江特称为“江”之外,大多数情况下称河流为“水”,如
汝水、汉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这里的“一水”指长江。一水间指一水相隔之间。
6.钟山: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
~~~创作背景~~~
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的感情。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乎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
《泊船瓜洲》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也有争议,虽然都认为写于王安石晚期,但具体的说法主要有三种意见: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③神宗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练习题~~~
1、《泊船瓜洲》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
2、作者的家乡在(______),从(______)到作者的家乡只隔着几座山。
3、“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什么意思?(______)。
4、“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诗,作者借()抒情,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泊船瓜洲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泊船瓜洲”,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重点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 师: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前,同学们学过不少的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泊船瓜洲》(相机板书)
2、 齐读课题
3、 读古诗时要从读题目开始就入情入境,再读题。
4、 本诗作者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
二、初读古诗,自解诗意
1、课件出示《泊船瓜洲》,让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声音宏亮。
2、指名读诗,重点指导其中6个多音字的读法。
3、回顾过去学诗的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那些方法自己理解诗句意思。
三、学习古诗,理解诗意
1、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教师通过画图演示,理清瓜洲、长江与京口、钟山等地的位置关系,明确钟山是诗人的第二故乡。
2、结合诗意思考:诗人离家乡近还是远呢?引导学生抓住一水只隔等词语,各抒己见。
3、从学生的辩论中,使他们逐步了解诗人的思乡心切。
4、教师结合资料介绍王安石在钟山的生活,启发学生认识到这里绝不仅仅是他的居住之地,而是见证诗人成长的地方以及他实现政治理想,挥洒青春和理想的地方
5、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前两句诗。
6、学生交流从后两句诗中读懂的内容。
7、引导学生抓住绿字,通过换词比较等方法,体会绿字一箭三雕的妙用。
8、透过最后两句诗,想象江南春天百草逐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之景。文字本是有情物,引导学生想象诗人除了想到家乡美丽的春景,还想到了哪些人、哪些事。
9、教师渲染情境,读出思乡之情。
四、回归全诗,升华主题
1、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综观全诗,引导学生找到诗眼还,发现每句诗与还之间的关系,离家近,应该还,思家切,却不能还,想想有什么问题要问诗人。
3、结合学生的问题──诗人不舍得离家,为什么要离开家乡,为什么靠家乡那么近却不能回去等,教师补充王安石变法失败,辞官回到家乡,皇帝召唤重新任相,两次请求辞官但皇帝不准,只能二次上京赴任的故事,帮助学生认识到诗人的无奈、身不由己,进而更深入地体会王安石对家乡深深的依恋之情。
4、教师配乐创设意境,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五、拓展积累
1、收集积累思乡诗,背诵下来。
2、根据本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剩下两首诗。
《泊船瓜洲》教案之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大意,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
3、使学生能品味诗歌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不少。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泊船瓜洲》。
二、初步参与
1、同学们课外已经做了预习,你对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写这首诗时,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让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2、介绍地真具体。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把这首诗读得正确、流利了。给你们准备一下,马上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
3、指名读,教师充分肯定。并激励其他同学大胆展示自己。
4、古诗琅琅上口,不少同学预习这首诗时就会背诵了。这样,再给你们准备一下,看谁能背诵,比谁背得熟练。
5、指名数名学生背诵。教师夸奖:你们走在了学习的前面,真了不起。
三、充分参与
书读得很准确。不过,如果要带上感情,还须理解诗。今天,
同学们打算以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古诗呢?
(学生有的说结合注释与插图,有的说用字典,有的说抓住重点词理解,把句子补充完整。教师及时肯定,理解古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融会贯通。)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指名说,其他人补充。
四、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插图,看看是否可以读出问题来。如果可以,那你们就更善于读书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明月图上没有。
2、教师赞扬学生的质疑精神,并引入对绿的推敲。
细细地品读这句话,你能从这个绿字中感受到什么?个人思考。
3、小组简单交流。
绿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或者是绿更能表现春风的来无影,去无踪。或者绿能让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机。或者说绿还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满希望,对前途充满信心。
4、他的问题老师也相信你们有独特的见解。学生简单交流后,全班发言。(略)
5、学生朗读,说说自己侧重表现的感情:有的侧重表现其思乡,有的侧重表达其对前途的信心。有的侧重表达他对江南美景的爱恋。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6、那我们课外又了解哪些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词呢?
五、知识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
选做题2: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题,按一定顺序具体介绍春天来临江南的景色。
选做题3:著名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为一个字犯了愁,你能帮帮他吗?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你觉得哪个字更能表现月夜的寂静,为什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窃读记》课堂实录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窃读记》课堂实录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学习重点:
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读书感受导入。
师:我国著名的作家冰心曾说过:“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苏联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
生:喜欢!
师:新学期又开始了,一本本新书又在等着我们去读了。我们每个人至少都有四年的读书经历了,在几年的读书生活中你们有哪些读书感受啊?
生:我觉得读书能带给我快乐,让我的生活充满乐趣。
生:我觉得读书让我更加聪明了,比如我读过《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那里面有各方面的知识。
生:我喜欢读内容新奇、有趣的书,像《哈利伯特》啊、《淘气包马小跳》啊,有的时候读着读着就会情不自禁地乐出声来。
生:对,有的时候,我为了读完一个故事,都忘记了吃饭、写作业。
师:看来,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就让我们走进一篇描写读书滋味的课文——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回忆少年时独特读书经历的作品《窃读记》。(板书课题)仔细观察这个字“窃”,有什么方法记住它?
生:“窃”是一个形声字,上面的“穴”字头表示这个字的意思跟洞穴或者是什么隐蔽的地方有关系,下面是一切的“切”,表示读音。
二、解题、整体感知、读准读通。
1、解题、整体感知。
师:查查字典,“窃”有几种解释?你觉得在课题里应该取哪一种?
生:(查字典后汇报)“窃”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偷,第二个意思是暗中、偷偷地做一件事,第三个意思是谦辞,古时候的人用来谦虚地指自己的建议。
生:我感觉课题里的“窃”应该选择第二个解释,因为选第一个解释“偷”后面应该是跟着一个表示什么东西的词语,比如窃书就是偷书。而课题中“窃”的后面是“读”,是指读书这件事,所以选“偷”的意思就不合适了,应该选“暗中、偷偷地做一件事”的意思,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暗中、偷偷地读书。
师:好,你们都非常善于思考。那么,在“窃读”这个词语中,“窃”到底应该选择哪个解释合适呢?我们先不要急着确定答案,让我们去读读课文吧。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课文后,你会怎么理解“窃读”这个词呢?请在课题旁边写上批注。
(或默读、或轻声读、或和同桌分段读等,读后批注。)
师:怎么样?有答案了吗?
生:课文记叙了小作者因为买不起书而偷偷地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情。所以我觉得“窃读”的“窃”选第二种解释“暗中、偷偷地做一件事”是对的。
师:你们通过自己读书做出了准确判断,好!我们再来齐读课题
生齐读《窃读记》
2、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师:刚才读课文时,你发现了哪些生字、词语或者是句段不容易读好,提醒大家一起读。
生:第三个自然段有几个生字请大家注意。(读第三自然段)请大家注意“腋下”是指这里,胳膊下面;“哟”是个语气词。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生:第四自然段有两个生字请大家注意(读第四自然段)。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匹饿狼”“匹”要读第三声。还有“贪婪”是个新词,请大家跟我读“贪婪”。
师:提醒得好。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遍。
(生齐读)
生:第八自然段的句子都很长。我来读一读。(生读第八自然段)
师:请同桌的两个人每人一段,再来读读课文,看看是不是都读通读顺了,并感受一下作者“窃读”是一种什么滋味?(同桌对读。)
交流初读感受,细品读书滋味。
师:同学们,读书有千百种滋味,通过刚才读课文,你是不是感受到了林海音躲在书店里窃读是一种什么滋味?
生:“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第四自然段的这句话让我感受到林海音窃读的感受是既快乐又恐惧。
师:我们此时此刻无法亲身去体会窃读的滋味,但是,如果一篇文章写得好,就能让我们如临其境,就能和作者的情感一起跳动。再去仔细地读读课文吧,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一读。
(生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汇报自己的体会。)
生:我画了第三自然段的语句,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寻找自己想要读的那本书时的动作和心情,从表示动作的词语中我体会到了作者窃读时的快乐。第三自然段说“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把短发弄乱了”作者都不在意,还说“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挤进来后,“急切地寻找”,从这些动作里面,我体会到作者窃读时是多么快乐!
生:补充!当作者找到书之后。有一句话也让我感受作者窃读的快乐。“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师:那你能来朗读这段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快乐吗?
生:(有感情朗读,读出快乐。)
师:感受到作者的快乐了吗?
生:我感受到了,从这一句“哟,……”
师:你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啊!
生:还有这一句“啊……”他读出了找到了特别想的那本读书时的高兴滋味,都有些兴奋了。
师:是啊,默读有利于思考,朗读有利于表达。尤其是当你能通过朗读,让听众感受到你体会到的作者的情感时,那又是一番读书的乐趣啊!下面谁能把自己体会到的作者窃读时的快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有感情朗读)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师:听出快乐的感受了吗?
生:听出来了,我也来读。(再读)
师:老师也想读一段。(有感情读“我合上书……”)
生:老师,我从您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窃读后心满意足的快乐。我也想读一读。(我合上书……)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获得了知识后的快乐,她在书店里读了两个小时的书,已经是“饥肠辘辘了”,可是,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她的肚子虽然是饥饿的,可是心情却好像享受了一顿美味佳肴那样快乐。
师:是啊,读书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感,会让人无比的快乐啊!
生:我来读这句“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
生:我听出来了,作者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师:是啊,怪不得作者在一开篇就写道:“转过街角……”(师引读,生接读第一自然段。)
师:从刚才朗读的语句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窃读时的快乐。那么,窃读时只有快乐吗?还有什么滋味?你们感受到了吗?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窃读时惧怕的滋味。“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作者只读书,不买书,怕让书店的老板看出来,就得想办法隐藏,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生:还有“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注意不到她的时候窃读,所以当书店里的人少了,她就得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一本书要转好几个书店才能看完,这种滋味也不好受。
生:我对作者下雨天窃读的感受最深。“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作者心里明明喜欢下雨天,她可以假装躲雨而窃读。可是,表面上却还要做出一副不高兴的样子。这种感觉很复杂啊!
师:“假装”这个词说得好!一起看看“我”是怎么“假装”来掩人耳目的呢?每人一句,读读这一段。
生:(逐句接读相关句子)
师:哦,作者表面做的和心里想的可不一样啊!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就是──
生:心口不一、口是心非、表里不一。
师:哦,这么说来,这是一个心口不一、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坏学生了?
生:不对,她不是这样的学生!
师:为什么呢?明明就是做一套想一套呀?
生:可是,她这样做也只是为了能读到书呀!为了能多读一会儿书呀!
师:哦,只是为了──
生:能读书。
师:只是为了──
生:多读书!
师:为了多读书,作者窃读时还要忍受哪些不好受的滋味啊?
生:不好受的滋味还有“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作者读书,常常忍饥挨饿的。
生:还有这种滋味也不好受。“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师:你们通过细细品读,感受到了作者窃读时复杂的滋味。看来,读书还真得要细读,遇到像这样的好文章得细细地去品读,才能读出书中的更多味道。书读到此时,作者在你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呢?
生:这是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学生。
生:这是一个在读书中享受到精神快乐,忘记了饥肠辘辘、腿酸脚麻的学生。
生:这是一个嗜书如命,在读书中长大的孩子。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共同感受一下这个“嗜书如命”的孩子吧。
第二课时
一、听写字词,加强积累。
师听写:(本课较难写的生字和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里的词语: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
生听写后,同桌互相对照、监察、订正。
二、赏析词句,感悟写法。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是怎样“窃读”的和“窃读”的滋味,请同学们把自己印象深刻的语句再读一读,并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
生:“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它写出了作者在下雨天“窃读”时的动作和心理,而动作和心理又是截然相反,正是这样截然相反的对比,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想尽一切办法读书的孩子,仿佛这个孩子的形象就在我面前。
师:是啊,细致的心理描写突出了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再加上具体的动作描写就把嗜书如命的学生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还有哪些语句也给你留下了这样深刻的印象?
生:是第二自然段“我边走边想:‘昨天……’”读了这一段,我仿佛看到了作者慢慢地向书店走去,边走还边回忆着昨天“窃读”的情景。看到书店里人多,很高兴,因为她可以继续“窃读”;同时又有些担心,担心买书的人多会不会把自己没看完的书买走了。
生:我也有和她相同的感受,所以,我觉得这段话应该读得慢一些。
师:好,那你来试试吧。
生:(慢速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看,仔细体会细致的心理和动作描写,还可以让我们想象出作者当时的一举一动呢。像这样一边想象,一边朗读,更能感受到作者写的生动、形象。我们一起来这样读一读。
(生朗读,读出慢慢行走、若有所思的感觉。)
三、体会语句含义,升华情感。
师:(过渡)“我”一放学就急匆匆地赶到书店,“我”一读书就是两个多小时,我腰酸腿疼肚子饿,“我”为了多读一会书,在下雨天变得“表里不一”……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啊?请同学们浏览全文,看看是什么力量在鼓励着作者?
(生浏览课文)
生:我觉得是国文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师:我们都来看看这句话,请大家讨论一下:
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b.交流课前搜集的读书名言,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师: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就像我们长身体的时候需要多吃饭、增加营养一样,我们现在正是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时期,就需要多读书。
生:身体成长需要营养,我们就要通过吃饭来获得营养;我们心灵和思想的成熟,则需要通过读书,从书中获得知识、获得精神上的营养,所以国文老师鼓励作者多读书说:“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师:理解得很好。大家课前搜集了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能结合这些读书名言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我读过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要通过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够学到很多知识、懂得很多道理,才会进步。
生:我国古代大诗人杜甫曾经说过一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就是说读书多了自然就会写出好文章来。我觉得读书多了不仅能写出好文章来,还能懂很多道理、获得好多知识,才能健康成长。
(联系名人读书故事谈体会)
师:古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今有论:“现代人要终身学习。”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是件多么可怕的事呀,就像是鱼儿离开了水,生命离开了阳光。让我们再次来读一读这些至理名言吧。(指名读、齐读。)
四、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不一样”的人,她为了读书可以不吃美味佳肴,她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店才看完一本书,她为了读书可以像一匹“饿狼”,她为了读书更可以“口是心非”!而这个“口是心非”一定是打了引号的,因为她和我们一样!我们都一样明白了“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师:课文学到这里,你喜欢这篇文章吗?
(出示作业)
①自选感兴趣的、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
②根据本课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生抄写后展示)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新型玻璃》片断课堂实录
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教学重点)
师:同学们,这五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呢?请大家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大家不但边读边想,还动笔画。看来“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做法已深入人心了。人人都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好,接着读吧。
(学生继续读、想、画,然后老师请大家互相交流一下,看画得是否准确。)
师:这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不过,我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写什么呢?(板书:自述)“自述”是什么意思?对,就是自己介绍自己。现在我把全班同学分为五组,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第二组写“夹丝玻璃自述”,第三组写“变色玻璃自述”,第四组写“吸热玻璃自述”,第五组写“吃音玻璃自述”。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笑声)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写出来,为自己做个广告。看谁最会夸自己。当然喽,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笑声)
师:大多数同学写好了,有许多人写得很漂亮。下面,我请同学到前面来读自己写的“自述”。先请“变色玻璃”来说。谁愿意来?
师:大家注意听,看他写得怎么样。要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给他评改的,学学修改文章的方法。
生:《变色玻璃自述》。我的名字叫“变色玻璃”,是一种高科技产品。有人可能不知道我,其实,我早就上世了。
师插话:请停一下,把你写的“上市”的“市”写在黑板上。(该生在黑板上写了个“世”字,同学们忍不住笑了。)
师:产品“上市”的“市”,是市场的“市”,就是货物开始在市场出售。(该生恍然大悟,把“世”改为“市”。)
师:对了!这个错误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当你们写作文的时候,因为没经过考虑,好多字就随便写一个同音字代替了,比如这次提到的,“上市”是货物开始在市场出售,不能写成“世”。还有“再、在”“像、向”“已、以”,这些同音字很容易混淆。当你们写作文,要用这些字的时候,千万别慌,要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该用哪个字,才不会出错,这是经验。记住了没有?
生接读:从室内看外面很清楚,从外面看室内却什么也瞧不见。
师插话:加上“什么也瞧不见”有什么作用?
生:因为从外面看室内“什么也瞧不见”,所以小偷就不知道家里有些什么,就没法去偷了。
师插话:说得真明白。不过,不是“没法去偷”而是“不会去偷”。
生接读:我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起到自动调节室内光线的作用,使光线变得柔和,不刺眼,所以有些人把我叫做“自动窗帘”。你们看,老师的眼镜片就是用我做的呢!(笑声)
师插话:对!就是用你做的!(笑声、掌声)
生接读:大家去商店把我买回家,我会尽力为你们效劳。
师:第一,你写得好;第二,你朗读得好。还有一好,就是课文理解得好。如果课文没理解好,哪能写得这么精彩?我得谢谢你,因为你保护了我的眼睛。(笑声)
赏析: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项练习设计形式新颖,颇具匠心。其目的有两点:一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进行作文训练。采用“自述”的形式,是改变“人称”的训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而且还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
《泊船瓜洲》相关知识
《泊船瓜洲》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这首诗写于熙宁八年(1075)春二月。当时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在奉诏进京的途中舟至瓜洲,夜间停泊。此时,诗人虽身在瓜洲,但心仍然依恋着江宁故居,因此,诗人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抒情小诗。
诗文中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曾经过了多次修改。(南宋洪迈《客斋续笔》卷八对该诗草稿的修改过程有记载。)最初用到,后改作过。又改作入,再改作满,这样一改再改,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
八百年来,无数诗人、教师、评论家不断称誉这个绿字改得好。然而诗人何以要这样一改再改呢?
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全诗的主题,绿字用在这里可谓是点睛之笔,其色鲜明,由原来的形容词变为动词,唤起了江南一片春色,唤起了联想,引起了思归的念头,这与下文明月何时照我还密切照应。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教学参考书》上这样说: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坡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了出来。
《王安石改诗》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一首诗,一篇文章都需要作者倾注大量心血,需要对字、词、句进行精心地锤炼方可成就。
小学教案 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是北宋诗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中名句鈥湸悍缬致探习叮髟潞问闭瘴一光€澢О倌昀匆恢蔽怂獭J锈€溌题€澴纸扌蔚拇悍缁拭鞯男蜗螅浯瘛?/p>
从字面上看,该诗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作品原文: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译文:
字词注释
泊船:停船。泊,停泊。指停泊靠岸。
京口:古城名。故址在江苏镇江市。
瓜洲:镇名,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即今扬州市南部长江边,京杭运河分支入江处。
一水:一条河。古人除将黄河特称为鈥満逾€潱そ爻莆€溄€澲猓蠖嗍榭鱿鲁坪恿魑€溗€潱缛晁⒑核⒄闼⑾嫠㈠⑺取U饫锏拟€溡凰€澲赋そR凰渲敢凰喔糁洹?/p>
间:根据平仄来认读ji脿n四声。
钟山:今南京市紫金山。
绿:吹绿,拂绿。
还:回。
白话译文
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我所居住的钟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暖和的春风啊,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2-3]
创作背景:
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有着深厚 泊船瓜洲诗意图 的感情。[4] 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为同平章事(宰相),开始推行变法。由於反对势力的攻击,他几次被迫辞去宰相的职务。这首诗写於熙宁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5] [6]
《泊船瓜洲》的写作时间长期以来也有争议,虽然都认为写于王安石晚期,但具体的说法主要有三种意见: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应召自江宁府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金陵;途经瓜洲时所作;③神宗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途经瓜洲时所作。[7-8]
赏析评价:
作品赏析
诗以鈥湶创现掴€澪猓忝魇说牧⒆愕恪?/p>
首句鈥溇┛诠现抟凰溻€澬戳送兄埃苏驹诠现薅煽冢叛勰贤吹搅四媳甙渡系拟€溇┛阝€澯脞€湽现掴€澱饷唇屑涓粢惶踅1] 鈥溡凰溻€澣郑稳葜坌醒讣玻昕叹偷健?/p>
次句鈥溨由街桓敉蛑厣解€潱砸懒档男那樾此灾由降幕赝醢彩诰坝铀哪辏?037年)随父王益定居江宁,从此江宁便成了他的息肩之地,第一次罢相后即寓居江宁钟山。鈥溨桓翕€澚阶旨灾由街阱氤?泊船瓜洲 。把鈥溚蛑厣降兜募涓羲档萌绱似匠#从沉耸攵杂谥由揭懒抵睿欢率瞪希由奖暇贡烩€溚蛑厣解€澋沧×耍虼耸说氖酉咦蛄私丁?/p>
第三句鈥湸悍缬致探习垛€潱杌媪私睹览龅拇荷耐辛耸撕频吹那樗肌F渲锈€溌题€澴质蔷纳秆〉模涓挥诒硐至ΑU馐且蛭阂弧⑶八淖侄贾淮臃绫旧淼牧鞫畔耄称ご牵源嗣栊纯床患拇悍纾廊幌缘贸橄螅踩狈Ω鲂裕烩€溌题€澴衷蚩匾徊悖哟悍绱倒院蟛钠婷畹男Ч畔耄佣芽床患拇悍缱怀上拭鞯氖泳跣蜗筲€斺€敶悍绶黛悖俨菔忌Ю锝叮黄侣獭U饩托闯隽舜悍绲木瘢家采畛恋枚嗔恕6⒈揪涿杌娴纳蝗坏木吧胧朔钫倩鼐┑南苍眯那橄嘈澈希€湸悍玮€澮淮剩仁切词担钟姓卧⒁狻b€湸悍玮€澥抵富识鳌K紊褡谙纶指赐醢彩南辔唬砻魉鲂囊研路ㄍ菩邢氯ァ6源耍烁械叫老病KM窘枵夤晌屡拇悍缜⒄紊系暮鳎幢浞ǖ男戮置妗U庵中那椋?鈥溌题€澴直泶铮钗⒚睿詈睢H⑩€溌题€澴只雇嘎读耸四谛牡拿埽庹潜臼闹髦肌<诘谝淮伟障嗲跋Τ⑸险味氛募馊窀丛樱杂谡獯沃匦氯胂啵荒懿徊乩锏墓寺恰1浞ㄍ记浚谙5云跏撬恼卫硐耄煌司恿窒拢饔角樾裕撬纳罾硐搿S捎诒浞ㄓ龅角看笞枇Γ救艘彩艿椒炊耘傻拿土夜セ鳎憷龅闹由健⑻窬驳纳搅郑运撕艽蟮奈Α!冻?font face="宋体">路招隐士》:鈥溚跛镉钨獠还椋翰萆廨螺隆b€澩跷端捅稹罚衡€湸翰菽昴曷蹋跛锕椴还椋库€潱际前巡萋逃胨脊榱翟谝黄鸬摹1揪浒蛋等谌肓饲叭说氖猓泶锪俗髡呦M缛沾枪俟榧业男脑浮U庵中脑福两峋涫济靼捉页觥?/p>
毋庸讳言,用绿字描写春风,唐人不乏其例。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晴听新莺百啭歌》:鈥湸悍缫崖体薏荩隙魏炻ゾ醮汉谩b€澢鹞短馀└嘎帷罚衡€湸悍绾问敝粒恳崖毯仙健b€澪峦ン蕖毒创鹄钕壬罚衡€溌袒枨缙悍绨叮煅崧忠八焘€潱=ǖ摹断姓杂晷幸┲辽焦苌源魏ァ罚衡€溨魅松矫怕蹋∫谢ㄢ€潯5龋嘉醢彩峁┝私杓颖硐炙枷敫星榈纳疃壤此担鲜鍪€溕矫赔€濃€溕解€濃€湶葩€澖钥陕蹋习兜穆倘词瞧挠卸校喑鲇诶抖び诶丁?/p>
结句鈥溍髟潞问闭瘴一光€潱邮奔渖纤担咽且雇怼J嘶赝染茫痪鹾烊瘴鞒粒┰鲁跎稀8舭兜木拔锼淙幌г陔实脑律校灾由降囊懒等从婕由睢K嘈抛约和独仙搅郑战腥眨式嵛惨陨栉示涫奖泶锪苏庖幌敕ā5]
作品评价
鈥溛淖制蹈模し蜃猿觥b€潱ā锻墒怠罚┍臼竦免€湷宦趼祝茏分鹄疃盘招烩€潱ā堆逯苁啊罚┑脑抻U庹氢€溒蹈拟€澦隆5馐资募汛Γ⒉幌抻谝蛔种ぃ蓖嫔推淙木袼冢侥艿闷涮逡5]
斟酌轶事:
喜爱改诗是王安石的一大特点。他为同时的人改诗,也为古人改诗,《彦周诗话》评论他改谢贞的《春日闲居诗》,将鈥湻缍ɑㄓ涛桠€澲械拟€溛桠€澴指淖麾€溌溻€澴郑衡€溒溆锒俟も€潯V领蹲约旱氖蔷透玫免€湼纱赴倭垛€澦母鲎至恕U馐住恫创现蕖肪褪且桓隼ぁ>莺槁酢度萜胝省肪戆思窃兀何庵惺咳瞬赜姓馐资脑澹跣词笔氢€溣值浇习垛€潱约喝θモ€湹解€澴郑⒃烩€湶缓免€潱患潭奈€湽€潱秩θィ辉俑奈€溔脞€潯⑩€溌€濃€︹€φ庋还哺牧耸父鲎郑詈蟛哦ㄎ€溌题€澴帧9-10]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谥号鈥溛拟€潱莱仆跷墓?王安石画像 自号临川先生。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宋徽宗时追封为舒王。故世人又称王荆公、舒王。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其诗鈥溠Ф诺闷涫萦测€潱贸び谒道碛胄薮牵朴谟玫涔剩绺皴倬⒂辛Γ倬灿星樵仙钔竦淖髌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著名散文《游褒禅山记》。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人教版五年级《杨氏之子》课堂实录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杨氏之子》课堂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师:同学们,今天咱们要学的,也是一篇文言文,知道是哪一篇课文吗?
生:《杨氏之子》
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上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看老师些课题。(写)齐读一遍。
生:杨氏之子
师:大声读一遍,
生:杨氏之子
师:读了课题,谁能说说课文写的是谁吗?
生:写的是杨家的儿子。
师:读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杨氏之子他有什么样的才华。
师:想了解他。
生:我想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师:接着说。
生:我想知道杨氏的儿子发生了什么事。
师:对,课文写了他一件什么事,还有谁要说?
生:我想知道杨氏之子是谁?
师:想了解这个人物。
生:是跟什么人谈话。
师:看来同学们想了解的还真不少,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这是我们第一词学文言文,同学们可以多读几遍,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书的时候,让老师听到你的声音,看到你的表情。
生:(继续读)
师:课文读完了吗?
生:读完了。
师:谁来给我们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字音读准没有。
生:(读全文)
师:有个生字,她读得真好,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yì
师:同学们读古文哪,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懂句子,这句话,有个人,叫什么?
生:孔君平
师:叫谁呀?这人叫什么?
生:孔君平
师:老师顺便介绍一下,孔君平,是孔子的第26代后人,他学识渊博,现在,你能读这句话吗?
生:(读)
师:对,全班一起读。
生:(齐读)
师:就读这一句,再读一遍。
生:再齐读
师:谁再来给我们读一遍?
生:(读全文)
师:读得不错,有一个字音,同学们听出来没有
生:wèi设果。
师:好,咱们一起读
生:为设果。
师:老师要表扬他,这个字音他读得真好。我们一起来
生:儿yìng声答曰。
师:老师刚才听他读的时候,有两句话停顿不正确,谁会读?
生:孔君平yì
生: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
师:同学们,这“曰”是什么意思?
生:说
师:这句话是谁在说?
生:孔君平
师:好,想想这句话该怎么读?谁会读?
生:孔指以示儿曰。
师:还是儿曰,谁说话?
生:孔指以示儿曰。
生:孔指以示/儿曰。
师:注意停顿,这样一读,句意就出来了,来,读好这句话。
生:读
师:看着屏幕,再读
生:再读
师:最后一句话有点长,谁会读?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禽指的是什么?
生:禽指的是孔雀。
师:指的应该是什么?
生:应该是动物。
师:概念有点大。
生:鸟类。
师:这是谁家的鸟?
生:孔君平。
师:非常好,注意停顿。
生:(读)
师:谁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次成功?
生:(看着屏幕读)
师:谁来读一遍?
生:(读一遍全文)
师: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好像这样读,完整的读一遍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杨家的儿子九岁了,还非常聪明。
师:哪个词告诉你非常聪明?
生:甚聪慧。
师:甚聪慧,在这里,聪慧是什么意思?
生:聪明
师:这个慧字呢?在这里,它和huì字是通用的,那么,很聪明很聪明,哪个词说很聪明?
生:甚
师: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生:很,特别
师:还可以换个词?
生:非常
师:同学们,那么,这个孩子到底怎样的甚聪慧呢?请同学们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注意读懂每句话,的意思,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通过一件怎样的事,写出了他的甚聪慧,开始,静静的读,注意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生:默读课文
师:(提示)实在有困难的,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讨论。
生继续读
师:意思读懂了吗?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他的甚聪慧?
生:(说出了大致内容)
师:他说得好不好?掌声送给她。联系注释,联系上文,她完整的读清楚了这个故事,课文,就是用这四句话,写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仔细品味其中的趣味,去了解人物的(?)
谁来读?谁来说第一句?
一生说第一句
师:哪个字是叫的意思?
生:呼
师:这里的yì是什么意思?
生:yì就是拜见
师:乃呢?
生:乃就是于是
师:你读懂了,同学们,读古文哪,要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出自己的体会,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自己在下面读一读好不好?
生读
师:谁能读好这句话?举手?
生:(读第一句,读完简单说了这话的意思)
师:老师的要求,第一句,谁来读?
生:(读)
师:这是你的体会,谁再来读这句话?
生:(读)
师:读得不错,同学们,你想啊,孔君平兴冲冲的来拜见,可是,没见到人,心里多少有些?
生:有些遗憾。
师:有些扫兴,可他听说这家的孩子?
生:特别聪明
师:何不借此机会叫他出来?问一问,看一看,这时,叫的时候,心情又怎样?
生:叫的时候应该非常小心的去叫。
生:非常兴奋的去叫。
师:非常好,看样子,我们应该读出这种心情的变化来,对吗?再读读
生:(齐读)
生:(一人读)
师:轻声的读,谁来读这句话?谁会读?
生:(读)
师:乃呼儿出,读出它的味道来。
生:(读)
师:这是急切的,读出来了。
生:(读)
师:你们班谁读书读得最好?
班长读
师:乃——呼儿出
班长再读
师:心情读出来了,你们读了吗?
(生一起读)
师:第二句读懂了吗?谁来说说?为设果,果有杨梅。谁来说?
生:(说意思)
师:谁为谁设果?
生: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非常好,咱们完整的一起说一说,谁为谁设果?
生: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如此细腻的情节,如此丰富的内容,作者只用了几个字,再读。
生:为设果,果有杨梅。
师:同学们,杨氏之子如此热情款待,孔君平说了一句话,哪一句话?读
生:此是君家果?
师:同学们读懂了吗?此和君是什么意思?
生:此是这个。
师:在这里指的是什么?
生:指的是杨梅/
师:君呢?
生:君是你。
师:君是你还是您?
生:您
师:为什么是您呢?
生:因为——
师:意思读懂了吗?完整的说一说
生:(完整的说)
师:读懂了吗?同学们,孔君平说这句话,有什么用意啊?这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有什么用意?读明白了吗?
生:因为杨梅的杨同杨氏子的杨。
师:都同一个杨字,还有吗?接着说?这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都有一个杨字,这杨梅成了什么?谁会说?
生:应该是杨家的水果。
师:这杨梅成了杨家的水果,都是杨,这杨梅和杨氏怎样?读懂了吗?
生:(说)
生:(说)
师:应该说杨梅也成了杨家的宝贝,那杨氏子和杨梅呢?
生:一样的,也是杨家的宝贝。
师:也是杨家的宝贝,他们俩是什么?
生:同一个姓。
师:他们是兄弟,读懂了吗?看来这句话,孔先生和杨氏子?
生:应该是捉弄。
师:应该是跟他开了一个?
生:玩笑。
师:读懂了吗?你们自己再读读,看看孔君平是如何跟杨氏子开这个玩笑的。
生读
师:谁来?读孔先生和他开玩笑,怎么读?你来试试好吗?
生:(试读)
师:此是君家果?用杨梅来开玩笑。
生:(读)
师:君子用得好,他才几岁?孔先生称他为什么?成他为君。
生:——
师:逗他玩是吧?
生:(读)
师:此是君家果?谁再来读?
生:(读)
师:君家果,(范读)用什么开玩笑?还可以读?
生:(读)
师:此——是君家果?你来读
生:(读)
孔先生如此妙问,九对小儿如何作答?
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儿应声答曰?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儿应生答曰: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儿应声答曰: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同学们,从他的回答中,你们明白了,这个孩子聪明吧?你们体会到了他的甚聪慧了吗?谁来说?谁体会到了?
生:(读)
师:你怎么体会到他的甚聪慧?
生:(简单说)
师:谁会说?他的回答怎么聪明啊?
生:(说)
师:联系上句,会说吗?
生:(孔君平——)
师:用自己的话说
生:(说)
师:你用杨梅逗我?
生:我就用孔雀逗你
师:用别人的话来回应别人,这一招叫什么?
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以牙还牙
师:还可以怎么说?
生:将计就计。
师:将计就计,这小孩聪不聪明?答得多妙啊!还从哪些话,你们也可以感受道这个孩子的聪明?
(读: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生:我觉得应该还有儿应声答曰,就是马上给他答而不是思考一会。
师:他的话音一落,这孩子就立刻答出来了,怎么答?
生:不假思索。
师:脱口而出,而应声答曰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儿应声答曰——
生:(再读)
师:竟然用孔雀这么一种说法来回应他,为什么这孩子还要说没有听说孔雀是夫子家禽呢?读懂了吗?
生:(说)
师:还有吗?
生:(听不清)
师:把这个玩笑给划清了,这个词用得多妙啊!咱在一起在下面读一读,演一演,好吗?一个扮演杨氏子,一个扮演孔君平。
——
师:好,这个孩子非常的聪慧,反应又是如此之快,让我们体会到他的甚聪慧,你们能把这有趣的故事背下来吗?能背的背,一起试一下,
生:(齐读一遍)
师:同学们,课外大家可以看一部书《世说新语》。《杨氏之子》就选自这部书。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