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精品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22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精品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精品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抓朱丹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领悟人物精神与事物品格喻指的高度统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聆听生命心曲

师:这节语文课,我们继续随着作者赵恺先生的思绪,再次走进手握木笛的青年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离开考场,而当他面对一片莹莹烛光时,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那么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品一品。

(指向如泣如诉的乐声,直达人物心灵)

回答范围:“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评价,应对学生发言,从内容的准确,朗读的流利,情感的传递等角度予以引领。

师:真是慧眼识珠,如果我们继续将句子读薄,将描写笛声的语句读成几个词,你认为哪些词最能代表这首木笛曲?

生:

师:看来,我们拥有高度的共识。请看屏幕

(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谁来字正腔圆,字字入心地读读这四个词。

生:

师:词语是能够传递情绪的,它还带有母体语句所特有的情感色彩,请你用心的听,静静地想,你一定会听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声音。请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想象。(师读)

师:你好象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

生:汇报同时请他们把感情带入句子中。

师:最后落在“如泣如诉”

泣::(板书“诉”)

师:是的,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南京城飘雪的夜空中回旋,你们听到了,我们大家都听到了,让我们一起很有感觉的把我们的情绪、感觉递进这些词语中,再来读一读这四个词语。

生:

师:保留着这种感觉,读着这些词语,如果朱丹此时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朱丹?(意在指向那段痛楚的历史)

生:

生:

二、揭开惨痛历史

师:朱丹,你为什么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笛声?你为何而泣?你又向谁倾诉?让我们一起叩问朱丹。显而易见,朱丹由“一丝悲戚”到“苦涩泪涌”再到“一曲悲音”,是因为______生: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师:是因为__________生:

师: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那是一段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不堪回首又绝对不能泯灭必须铭记的血泪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片:呈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佐证:教师解说词: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沦陷。丧心病狂的侵略者悍然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30万以上的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遭到屠杀,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惨痛的一页,也是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章节。

师: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遇难同胞超过300000人,大约每12秒钟就有一个生命消失。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一组数字。

(屏幕打出: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小时/大约60000分钟/屠杀300000人/大约每12秒钟消失一个生命)

生:

师:这是什么?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这是什么?(国耻)

师:以朱丹的艺术才华,演奏欢快的曲目并不难,但他是那么的热爱他的木笛,已达人、笛合一,乐曲即心曲的境界。所以当朱丹想到今天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他又怎么能让自己心爱的木笛流淌出欢快的乐曲呢?来,现在你就是考场上的朱丹,酝酿一下情绪,谁愿意和我一起对读考场上朱丹与大师的对话,体验朱丹内心的痛楚与决绝。

就在这段话中,朱丹放弃了什么?他在坚守什么?为了祖国的尊严,别说是艺术前途,即便是自己的生命,他也会无所畏惧的放弃,所以话语中即便不忍,但却万分的坚决,没有丝毫的回旋,没有丝毫的卑微。来,谁还愿意再做一次朱丹。

(对读)

三、烛照一片心灵

师:孩子们,不要从朱丹的苦涩中走出来,就这样融进去吧,从考场走出来的朱丹泪流满面,他能向谁倾诉呢?他披着雪花,径直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师: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

生:接读

小编推荐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朗读后,使学生读通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品读课文语段,感受小仲马永不言败、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精神。

三、主题升华,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对挫折,应该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

教学过程:

一、走进大仲马和小仲马。

亚历山大?仲马,1802—1870,文学史上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他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类作品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代表作为《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大仲马被著名评论家别林斯基称为“一名天才的小说家”,也是马克思“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小仲马(1824-1895年),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茶花女》是小仲马的成名作、代表作。据称,《茶花女》当时一经出版即轰动全国。小仲马也因此一举成名,他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1852年,五幕剧《茶花女》上演了。剧场爆满,万人空巷。当小仲马将《茶花女》演出大获成功的消息,告诉远在比利时的父亲时,电报上写道:“第一天上演时的盛况,足以令人误以为是您的作品。”父亲立即回电:“我最好的作品正是你,儿子!”小仲马后来写了20余部剧作,现实主义倾向更为鲜明。其中有《半上流社会》《金钱问题》、《私生子》、《放荡的父亲》、《欧勃雷夫人的见解》、《阿尔丰斯先生》、《福朗西雍》等。小仲马作为法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先驱者之一,其剧作富有现实的生活气息,以真切自然的情理感人,结构比较严谨,语言通俗流畅。

二、引入,听到这些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1、其实,在了不起的背后,还有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2、初读课文。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讨论交流。

出示幻灯片:(1)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

(2)一张张冷酷无情的退稿笺。

4、解读“总是”、“一张张”、“碰壁”、“退稿”

5、面对这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的父亲是怎么对他说的呢?

6、(1)假如小仲马接受了他父亲的建议,情况会怎么样?编辑会怎么想?

(2)这样做对今后的发展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7、小仲马有没有接受父亲的建议呢?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1)找到文中的语句幻灯片“小仲马说,不,我不想坐在您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有味道。”

(2)理解小仲马说的话的意思?

(3)那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齐读,理解“不露声色”。

他都怎么做的呢?

(4)尽管他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笔名,不露声色地坚持创作,此时此刻,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5)对呀,正因为他心里是这么想的,所以他才会这么说,他才会这么做。

三、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退稿,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面对一次又一次地碰壁,而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正因为我们的小仲马这样不露声色,正因为我们的小仲马这样的坚持创作,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文中,哪些地方可以反映《茶花女》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1、指名读4、5两节,划出相应的语句交流。

2、小仲马为什么会获得这么大的成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3、幻灯片出示:“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碰壁,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财,我们应该像小仲马一样”。读这句话

四、同学们,悠悠岁月,漫漫人生,挫折与困难会常与我们相伴,我们只有像小仲马一样(读上述词语)才能实现自己“真实的高度”。

五、面对小仲马的一举成名,你有什么感言?(坚持就是胜利……)你们说得都很好,不是名人也说出了名言。把这些名言写下来,最后写上自己的名字。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案设计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在我来给大家上课之前,大家已经初读了《木笛》一文,现在,就让我们继续跟随着作者赵恺先生的思绪再次走近那位手握木笛的青年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悄然离开考场,而面对一片莹莹烛光,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那么,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

生:“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师:这么长的一段话,你一口气把它读了下来,而且通顺流畅,字正腔圆,可见你平时的语文基本功非常扎实,请坐。这就是那曲木笛声,她听到了。你们听到了吗?

生:(齐)听到了。

师:继续听,这曲木笛在课文的结尾处还在吹,还有谁听到其它声音了吗?来,你来。

生:“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是的,这一处不太容易被人发现,被你发现了,非常关键,真好。这曲笛声散见在课文的最后2个自然段的字里行间,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都听到了这曲笛声。老师还特地把描写笛声的优美词语摘录了下来,谁来字正腔圆地读读这4个词语?

(大屏幕出示词语: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生:“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读得不错,有个地方需要纠正一下。读“脉管滴血(xiě)”。大家跟我读。

生:(齐)“脉管滴血(xiě)”

师:我再请一个同学字正腔圆地,不紧不慢地,一板一眼地读读这四个词。请你读。

生:“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读词语光做到字正腔圆还不够,有时候在读词语的时候,你需要用心听,由词语散发开来,词语,它有魔力呀,你往往能听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声音。请看大屏幕,听老师读这4个词语,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

师:(课件呈现“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4个词语flash动画。)(深情范读)“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你好像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来,你说。

生1:我仿佛听到了一种非常凄凉的木笛声,让我感觉浑身发冷。

师:好极了。还有谁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

生2:我觉得好像四周围荒芜人烟似的,独自一人时听到很凄凉的声音,非常的恐怖。

师:凄凉、恐怖、可怕。还有呢?你说——

生3:这木笛声非常的悲伤,好像在哭诉,让人很难过。

师:悲伤!难过!哭诉!是这个词——如泣如诉(板书)。这个“泣”,三点水加个“立”,什么意思?

生:哭泣。

师:那么这里的“诉”难道是告诉的意思吗?

生:应该是倾诉的意思。

师:是啊!倾诉、倾吐的意思。

师:是的,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夜空中回旋,孩子们,你们都听到了。来,让我们一起看大屏幕,一齐有滋有味地、很有感觉地再来读一读这4个词语。(课件呈现“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4个词语flash动画。)

生:(齐)“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跟着这种感觉,读着这些词语,耳畔听着这曲木笛声,你就想像一下,站在你面前的青年朱丹,孩子们,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冒出来了,想要问问朱丹呢?

生1:朱丹,你为什么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音乐?

师:是啊,问得好。

生2:我想问一下,为什么朱丹吹奏的这曲笛声,如此悲凉?

师:是啊,如此悲凉,你这个问题问得多好啊,还有谁想问?

生3:朱丹,你吹奏这曲悲凉凄切的笛声,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

师:是啊,问得好,你来。

生4:朱丹,你在考官面前不肯吹欢乐的笛声,而现在在这里(面对这片烛光),为什么吹奏悲凉凄切的笛声?

师:是啊,你把课文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问得很有价值。

师:是呀,朱丹,你是为何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笛声?你为何而哭泣?你又是在向谁倾诉些什么?让我们一齐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走近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先随着笛声去寻找他为何流泪?显而易见,众所周知,朱丹由“一丝悲戚”到“苦涩泪涌”,是因为——是因为——

生:是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师: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朱丹这样想着,脑海里不由地回想起那一段我们每个人都不堪回首的血泪史——

(大屏幕呈现南京大屠杀的画面及配乐解说词:“上海失守一个月后,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陷落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开始了。东京在狂欢,南京却在燃烧;东京在庆功,南京却成为人间地狱。侵华日军把南京变成了屠杀场,日军对被俘的中国军人,对成千上万的难民,对无数的男女老幼用机枪扫射,用火焚烧,甚至用中国百姓的头颅做赌注,展开杀人比赛。”)

师: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要屠杀300000万人,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组血红的数字。

(大屏幕适时呈现: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要屠杀300000万人/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其中数字颜色为红色)

生:齐读这一组文字。

师:孩子们,这是什么?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这是什么?你说——

生:这是我们不能忘掉的国耻。

师:这是国耻!(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课堂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1.以重点语段的自读、感悟为凭证,感受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内涵,在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和言语实践的过程中,追求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2.通过文本的互参、比照,加深对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及其表达效果的理解,主动构建语言文字和形象意义的关联。

3.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强化言语实践,并体现分层原则,关注个体,注重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交流让每个孩子学有所得。

教学目标

借助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领会人物不忘国耻的爱国情操以及为了民族大义不顾个人利益的高尚气节;在阅读中尝试文本的互文、参照,主动构建语言文字和形象意义的关联。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用三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反馈,聚焦全文重点内容

在读课文的时候,读到哪个地方,你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聚焦课文第9自然段。

三.品读文字,感受音乐形象。

1.朱丹究竟演奏了怎样一首乐曲呢?找出写朱丹吹奏木笛的一段,好好读读。(课文27自然段)

2.指名朗读第27段。

3.抓重点词,感受音乐形象和文字表现力。

自己读一读,哪几个词最有表现力?画下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联系本组第五组课文《我爱你,中国的文字》,再用心读读这几个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

4.假如你就是那些孩子中的一员,听着听着,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问朱丹?在音乐声中默读语句,边想问题。

四.了解历史背景,自读、写话,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1.由学生发言,引出屈辱历史。

2.投影文字介绍。默读,了解那段屈辱的历史,牢记民族血泪和耻辱。

3.阅读考场上的对话,读后填写:他放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他没有放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结,写话。

从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写几句话:

朱丹一边演奏木笛,一边心里默默地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们静静地听着,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心里会想些什么。

五.感受人物形象,领悟精神内涵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朱丹的形象的语句。

2.指名朗读,读着这个片段,你想起了本学期哪篇课文?

3.联系旧文《梅花魂》,重读重点语句。

4.读了这些,你理解了课文为什么这样描写朱丹的形象吧?

六、小结,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创新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创新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抓朱丹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领悟人物精神与事物品格喻指的高度统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聆听生命心曲

师:这节语文课,我们继续随着作者赵恺先生的思绪,再次走进手握木笛的青年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离开考场,而当他面对一片莹莹烛光时,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那么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品一品。

(指向如泣如诉的乐声,直达人物心灵)

回答范围:“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评价,应对学生发言,从内容的准确,朗读的流利,情感的传递等角度予以引领。

师:真是慧眼识珠,如果我们继续将句子读薄,将描写笛声的语句读成几个词,你认为哪些词最能代表这首木笛曲?

生:

师:看来,我们拥有高度的共识。请看屏幕

(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谁来字正腔圆,字字入心地读读这四个词。

生:

师:词语是能够传递情绪的,它还带有母体语句所特有的情感色彩,请你用心的听,静静地想,你一定会听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声音。请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想象。(师读)

师:你好象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

生:汇报同时请他们把感情带入句子中。

师:最后落在“如泣如诉”

泣::(板书“诉”)

师:是的,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南京城飘雪的夜空中回旋,你们听到了,我们大家都听到了,让我们一起很有感觉的把我们的情绪、感觉递进这些词语中,再来读一读这四个词语。

生:

师:保留着这种感觉,读着这些词语,如果朱丹此时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朱丹?(意在指向那段痛楚的历史)

生:

生:

二、揭开惨痛历史

师:朱丹,你为什么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笛声?你为何而泣?你又向谁倾诉?让我们一起叩问朱丹。显而易见,朱丹由“一丝悲戚”到“苦涩泪涌”再到“一曲悲音”,是因为______

生: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师:是因为__________

生:

师: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那是一段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不堪回首又绝对不能泯灭必须铭记的血泪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片:呈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佐证:教师解说词: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沦陷。丧心病狂的侵略者悍然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30万以上的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遭到屠杀,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惨痛的一页,也是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章节。

师: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遇难同胞超过300000人,大约每12秒钟就有一个生命消失。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一组数字。

(屏幕打出: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小时/大约60000分钟/屠杀300000人/大约每12秒钟消失一个生命)

生:

师:这是什么?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这是什么?(国耻)

师:以朱丹的艺术才华,演奏欢快的曲目并不难,但他是那么的热爱他的木笛,已达人、笛合一,乐曲即心曲的境界。所以当朱丹想到今天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他又怎么能让自己心爱的木笛流淌出欢快的乐曲呢?来,现在你就是考场上的朱丹,酝酿一下情绪,谁愿意和我一起对读考场上朱丹与大师的对话,体验朱丹内心的痛楚与决绝。

就在这段话中,朱丹放弃了什么?他在坚守什么?为了祖国的尊严,别说是艺术前途,即便是自己的生命,他也会无所畏惧的放弃,所以话语中即便不忍,但却万分的坚决,没有丝毫的回旋,没有丝毫的卑微。来,谁还愿意再做一次朱丹。

(对读)

三、烛照一片心灵

师:孩子们,不要从朱丹的苦涩中走出来,就这样融进去吧,从考场走出来的朱丹泪流满面,他能向谁倾诉呢?他披着雪花,径直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师: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

生:接读

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让我们一起用心去看,这段话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读

生:听

师: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萌动的,初绽的,晕染的,自发的,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的,幼松林。

师:侍机板书(幼松)

师:敲打“显然”

师:“显然”这个词在语段中想强调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感觉到了什么?

师: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将这句话作了修改: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整齐的排列在那里。他们的头上、肩上......”

师:请谈谈你对这两组语句的理解

(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的反差)

师:源于自发的挚诚,祖国自在心中。那萌动的曙色,那初绽的蓓蕾,那无声晕染的墨滴,以其内在的神圣,悼念上世纪遇难国人的亡灵,自发的他们才是真正的幼松林,将来_________

生:接答

师: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诺贝尔诗人伊利·威塞尔(美国作家,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年前就曾提出警告:忘记大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列宁也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一刻,朱丹并不孤独。

师:他看到了这一片莹莹烛光(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案设计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纤弱悲戚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曙色萌动伫立晕染蓓蕾初绽脉管滴血如泣如诉等。

2.理清文章脉络,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住细节描写,走进课文人物内心世界,感悟“笛声”如泣如诉的悲戚情怀。

4.唤起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激发学生不忘国耻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抓住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悟“笛声”如泣如诉的悲戚情怀。激发学生不忘国耻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习生词、理清脉络:

1.同学们,在你家有没有一个特别的日子让家人都铭记在心?在老师家里也有这样一个日子:1992年4月29日,那年我和你们一样上五年级,一艘渔船被风浪掀翻了,我最可亲的、最勤劳善良的爷爷奶奶双双被富春江水吞噬了生命,这一天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2.、其实,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有一个日子我们应该铭记于心。,预习了课文,你一定知道。直接出示,齐读: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板书12月13日)

3.让我们记住这个日子,走进课文--“木笛”,齐读课题。

检查预习:指名读,正音,齐读。

纤弱悲戚伫立晕染

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曙色萌动

蓓蕾初绽脉管滴血如泣如诉

4.课文题目是“木笛”,其实是写吹木笛的青年--朱丹。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朱丹在两个不同的场合做出了不同的举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两个场景?朱丹做出怎样不同的举动?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概括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事情、人物,谁能根据这四要素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先试着自己说一说--指名说

同学们,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把这四要素弄清了,就能把较长的课文浓缩成简短的两三句话,这就是概括。(板书)

二、走进考场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考场”:默读课文1-23自然段,考场上,朱丹的哪个细节让你心头一震?请用横线划出。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反馈:

句组一、: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轻轻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听到这句话,朱丹的眼中顿时涌出苦涩的泪水。

A.学生读句子,师引:朱丹的说的这句话让你心头一震,也让在场的考官心头一震,大家震惊的究竟是什么?

师:你们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真好!如此高水平的考试,朱丹挤进终试,可见朱丹是一个--很有音乐才华的人。我们还可以从考场上朱丹的一两个细节中感受到他对音乐的热爱,谁找到了?

引出句组二:1.朱丹轻轻走进屋,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子。

2.他向主考席鞠了一躬,把抽出的木笛小心地放回绒套,转过身,默默地走了。

是啊,小心地取出,小心地放回,好一个热爱音乐的青年啊!让我们来读读这两句话。

B这样一个热爱音乐的人,在这么重要的考试中,却说了一句如闷雷般的话:“……”。这是为什么呢?请你自由去读读朱丹和大师的对话:

出示:朱丹拒绝吹奏欢乐的曲子,不是因为(),也不是因为(),而是因为今天是()。

C“12月13日”这个日子,对大师而言再平常不过了,可是对朱丹,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可怕的噩梦啊!让我们走进那段不堪的血泪史,补充资料:这一幅幅画面,这一个个数字,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日子?

准备评价语:那是一个屈辱的日子;那是一段让人毛骨悚然的历史;那是我们祖国的悲哀啊!那是我们祖国蒙受奇耻大辱的日子;那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国耻。(板书国耻)

D因此,当朱丹看过卡片,他的眼里……当朱丹听到大师叫他回去的时候,他的眼中……(引出两处眼神句子)

一个“悲戚”,一个“苦涩”让我们心头一震,让我们感受到考场上的朱丹是极度?极度?同学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悲戚的眼神,这苦涩的泪水,仿佛在说?

准备评价:朱丹宁可放弃这次大好机会,也绝不吹奏欢乐的曲子。

在别人看来朱丹失去了这次机会有些遗憾,但朱丹却做出了自己神圣的决定。

E那么一个热爱音乐的艺术才子,最终果断的拒绝吹奏欢乐的曲子,这拒绝意味着他放弃了?这放弃都缘于他有着?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处句子。

同学们,轻轻说的一句话,不露痕迹的一个眼神,不起眼的一个小小动作,就是这一个个细节,让我们心头一震。(板书细节)

三、走近纪念碑

入夜,南京城开始飘雪。朱丹披着雪花,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走去。让我们一起走近纪念碑,请你默读课文24-32自然段,纪念碑前的哪一幕也让你心头一震?把句子划下来并反复读读。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反馈:

笛声处:出示句子,谁也为此而心头一震,也请你来读一读。

A同学们,让我们静静地来聆听这悲凉凄切的笛声,请你再去反复读读这几句话,你想朱丹是要用笛声告诉我们什么?出示:

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在叹息;

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在诉说;

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在呐喊……

B这悲凉凄切的声笛我们读懂了(齐读),这悲凉凄切、如泣如诉的声音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读懂了(齐读)。

C这笛声吹响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坚强和不屈,这笛声化作了浓浓的爱国情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这笛声怎能不让我们震撼呢?在朱丹的身上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一种?(板书国魂)让我们来看看朱丹出场时的那一幕,出示句子:话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中站起一个人来,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了一株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作者借梅花是为了突出朱丹那--强烈的爱国精神。

此时此刻,你想起了这学期我们学的哪篇课文?出示《梅花魂》片段,齐读。

孩子们:出示句子谈感受

同学们,你从这些手擎红烛的孩子们身上看到了什么?是啊,这一个个孩子和朱丹一样心中有祖国,他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啊!(板书希望)让我们合作着来读读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大师:出示句子谈感受

A是啊,之前那严肃、冷峻的音乐大师也被朱丹的笛声打动了,也被这些手擎红烛的孩子打动了,大师做出的决定不禁让我们心头一震。

B.站在纪念碑前,大师感慨万千……让我们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写写他心中的话。生练笔

C.反馈交流。

朱丹的一举一动,让大师敬佩不已!。

大师被朱丹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震撼着。

四、总结升华、走进历史:

1.同学们,正如作者赵恺在原文结尾处写到

出示原文对话:

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是啊,一个真正的音乐家应该是一个有灵魂的人!吹木笛的青年朱丹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仅热爱音乐,更是深深地爱着我们的祖国!让我们把12月13日这个日子铭记在心。阅读推荐:赵恺《军刀》

2.引出教材第七组提示,主题: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板书:

木笛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木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3、领悟作者描写朱丹外貌语句的作用。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抽出词语,引入文本探究

(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木笛》,(板书课题)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中抽出关键词语:“进入终试”,“放弃终试”,“破格录取”

面对“放弃终试”“破格录取”你有什么疑问吗?

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大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二:关注对话,引入资料,了解放弃原因

(一)、关注对话,初步感知

1、浏览课文,看看朱丹是在什么情况下放弃了考试?为什么放弃?

教师引导过渡:你是通过朱丹和大师的对话读懂的,让我们都来读读朱丹和大师的对话。

边读边思考,从这部分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到“沉寂”,

追问学生考场上因为什么而沉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二)、引入资料,震撼心灵

1、有关南京大屠杀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2、教师引入资料:

师述:1937年12月23日,日军攻占南京,日寇的刺刀疯狂地刺杀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日军的枪弹疯狂地扫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多少无辜的南京市民被焚烧、活埋、水溺……多少父母失去了孩子,多少孩子变成了孤儿,原本美丽繁华的南京城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30多万人惨遭杀害!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

引读:同学们,读一读这串带血的数字吧。(齐读)

这仅仅是一串数字吗?(再读从这些血淋淋的数字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3、读着这串数字,你们心中有着怎样的感受(用一个词概括)?(再读集体)

教师小结:在朱丹的心里,这是一种永远的痛,这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感受得到的耻辱的痛。

(三)、品味感悟,体会原因

1、教师引读:所以当大师冷峻地问朱丹为什么不能演奏欢乐的乐曲时,朱丹说——(教师指示屏幕引导读出朱丹的话)

2、就是这样的日子里,当朱丹接到这张(出示卡片:第一项,任选一首表现欢乐的乐曲)卡片时,他在想什么呢?请你读读有关段落,说说你是通过什么读懂的?(画出相关词语,适当批注)

出示: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歉疚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3、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悲戚”“沉默片刻”“深深鞠躬”等词语,体会朱丹的难过(为什么)、矛盾(为什么)、歉意(为什么)……

★联系一、二自然段中“要求苛刻”“竞争激烈”体会机会来之不易。

★抓住文中描写朱丹对木笛珍爱的语句,体会对音乐的酷爱。

4、教师引导:在考场上朱丹放弃了什么?坚守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放弃了考试、艺术前途,坚守了爱国心、民族魂,坚决、勇敢)

教师小结:为了祖国的尊严,别说是艺术前途,即便是自己的生命,他也会无所畏惧的放弃,所以话语中即便不忍,但却万分的坚决,没有丝毫的回旋,没有丝毫的卑微。来,谁还愿意再做一次朱丹。师生对读(一对一、一对全体)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等词语的意思。

2.品读朱丹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的语句,适当引用资料,体会他真挚的爱国情怀。

3.初步了解小说是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教学重点难点:在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的描写中感受朱丹炽热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赵恺的小说《木笛》,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小说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本文到底写了一个怎样的朱丹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木笛》,走近朱丹。

二、品读考试,

1、《木笛》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

2、这是一场怎样的考试,快速浏览课文第1-6自然段,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意思,学习抓关键字义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3、在这么重要的考试中,朱丹却选择了放弃,大师能接受吗?为什么?你体会到大师怎样的心情?

4、朱丹为什么放弃考试,他的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补充材料,理解背景。

理解朱丹不愿吹奏欢乐曲目的原因,感受朱丹炽热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

指导朗读,读中体会朱丹的情感。

了解语言描写的特点,在表达内心情感上的作用。

你还能从朱丹的穿着打扮上读懂朱丹的情怀吗?

朱丹取出木笛,又放入木笛,从一取一放中,你又能体会他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语言、动作、外貌描写是小说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反复品读这些关键语句,你就能读活人物,读懂人物。

三、感动悼念

1、引读课文,说说朱丹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为什么说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2、配乐范读,理解是什么让朱丹感到寒冷,又是什么让朱丹感到温暖。

3、配乐诵读,升华情感。

4、小练笔:笛声中有什么?内化情感。

四、感动结局

朱丹被破格录取的原因是什么?大师被什么打动了?这个故事打动你的是什么?

朱丹的手中仅仅握住木笛吗?

五、升华情感,点化主题

对本文写作特点总结,对朱丹性格特点的总结。

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木笛

引导读题:见过木笛吗?听过木笛吹奏的声音吗?

2、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起来认识一位叫朱丹的木笛乐手。

二、初读感知:

1、组织自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课文。不认识或有困难的请教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2、指导读正确重点词语:

苛刻纤弱打量悲戚歉疚冷峻婉惜乐坛应试者

正襟危坐不苟言笑蓓蕾初绽

3、交流:课文写了朱丹的什么事?

根据回答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松鼠》精品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松鼠》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嘘!小朋友们静一静!”“听!是谁在讲故事呀?”

2、画面展示:

画外音:在茂密的树林里,有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它正翘着蓬松的尾巴在树干上跳上跳下,十分灵巧!虽然现在刚刚进入夏天,可小松鼠已经在为采集过冬的食物做着准备工作呢!看!它在认真地观察,准备挑选一些茂密的松树,因为它认为这样的松树上结的松果一定最多,最好吃!

(小松鼠对大家说:“咳!你们好!想跟我一起去走走看看吗?”

展示看到的情景,同时播放轻松的音乐

二、学习第1、2自然段

1、画面出示小松鼠奇怪的表情

教师问:“咦!小松鼠怎么了?”(生:很奇怪)“噢!原来它不知道眼前的东西叫什么名字?”出示:“这是什么呀?”句子。“你能读出问的语气吗?”指名读一读。“你愿意告诉它答案吗?”

小朋友们真热心!看!这只热心的小蚯蚓也从泥土里钻出来了,它也大声地告诉了小松鼠:“这是花生!”

2、看画面,同桌读一读它们之间的对话。

3、“再来看看花生长得怎么样?”观察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引导学生观察叶子、小花。

理解“绿油油、黄灿灿”教师指导:绿油油是说绿得发亮,像是冒出了油似的;黄灿灿是指黄得耀眼夺目。引导学生说说还有什么是绿油油的,黄灿灿的,完成填空。

同时出示:绿油油的()黄灿灿的()

(提示:两个词分开来讲,即讲过绿油油意思后就接着填空绿油油的(),讲完绿油油,再讲黄灿灿。)

4、延伸:像“绿油油、黄灿灿”这类词还有很多,它们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你能说一说在它们家庭中还有哪些成员吗?

启发引导说说ABB

形式的词

5、“颜色这么美!让我们美美地读读这两个词。”出示:“绿油油、黄灿灿”,美读这两个词

“多么好看的花生呀!谁想读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花生的美?”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

1、过渡:我们大家都知道,植物的生长规律一般先是种子、发芽,再开花,最后结果。看到这么美、这么艳的小花,小松鼠的脑子里产生了许多想法。

画面出示:一只小松鼠及脑袋旁出现许多问号

2、小组合作学习

想象、讨论:小松鼠会想些什么?交流回答

3、“想到马上就能吃到香甜的花生果,小松鼠的心里-----”(高兴)就画面展示:小松鼠开心地跑去,失望地回来,反复几次。

启发思考:看了画面,你发现了小松鼠来回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发挥想象:每次在来的路上,小松鼠会想些什么?在回去的路上,它又会想些什么?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4、教师点出:小松鼠找得多辛苦呀!每天都去

指导朗读“从那以后,小松鼠每天都到花生地里去,看花生结果了没有。”这一句

5、“可是,找的结果怎样呢?”

画面展示:一只望着花谢的花生地发呆、失望的小松鼠。

引读句子“可是,直到金色的小花都落光了,也没看见一个花生果。”

此时的小松鼠心情怎样?指导朗读这句,读出失望、奇怪的语气

四、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过渡:在失望的同时,小松鼠还感觉到非常奇怪!你能读出小松鼠心中的奇怪吗?

对照画面,出示句子,练习朗读

2、“为什么找不到花生果呢?我们好心的蚯蚓告诉它了。

3、看画面,练习朗读小松鼠和蚯蚓之间的对话

同桌对读,指名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齐读

4、画外音:小朋友们,听完了故事,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蚯蚓知道花生果长在泥土里,而小松鼠却不知道?指名回答

5、看画面,启发想象;

今天的外出,给小松鼠有了很大的收获,她知道了花生不是长在地面上,而是长在泥土里。想象一下,回到家以后,它会怎么告诉妈妈呢?

(老师做妈妈:“孩子,其实还有许多植物的果实也长在泥土里!自己去想一想吧!实在想不起来就去问问小蚯蚓吧!”)

谁已经想好了?交流回答

(萝卜、山芋、土豆、荸荠、芋头等等)

6、教师总结:“今天,不仅小松鼠收获很多,我们的收获也不小。确实,从童话故事中,我们能学到许多课外的知识,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愿大家多读书,读好书,让书成为我们最好的朋友。”

五、指导写字

“最后,来看看今天要写的三个字。”

1、出示“结、语、谁”

2、读生字,指导先看结构,再看笔画。

指导学生说说结构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3、重点指导:“谁”最重要的是写好中间的部分,撇的起笔最高,右边是四横,还要写紧凑。

4、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时刻提醒写字姿势。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太阳》精品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太阳》精品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太阳》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字——13个: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识字。

3、语、句——发展创造思维编诗句“在哪里,太阳是怎样出来的?”

4、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学法和习惯——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听读法识字

教学难点:

用听读法识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式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来考考你们。“有位老公公脸庞红彤彤,晴天早早起,傍晚就收工。”对,今天我们就进入太阳月亮这一单元,学习太阳这课。

[说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齐读课题。

[说明:吸引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学生眼睛看着字,仔细听。

2、自由读课文,指着字读,不认识的字,用笔在下面画个小圆圈。

3、分句教读。学生留意自己不会读的字。

4、同桌互读。不会读的互相教教。]

6、齐读课文。

[说明: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在读中落实听读识字。]

三、理解课文听读识字,指导朗读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你们想想看太阳是怎样出来的吗?好,老师带你们一起去看看太阳是怎样出来的。

[说明:用语言吸引孩子的注意,激发求知欲。]

2、出示课件:这是什么地方?对,大海上太阳是怎样出来的?(学生回答)你能象太阳那样跳一跳吗?谁来读太阳在大海上是怎样出来的。(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太阳是从哪里出来的?从水里怎样出来的?齐读整句。

[说明:让学生在观察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具体情境中识字。]

3、那么我们来看看太阳还会从什么地方出来呢?点击课件,问:这是什么地方?太阳是怎样出来的仔细看。(学生观察并回答)。谁来读这一句让老师感觉太阳真的是冒出来的。(指名读)(伴随动作齐读)

[说明:通过观察和动作体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达到朗读目标。]

4、点击课件,问:这是谁?山村里雄鸡在干什么?谁出来了?太阳是怎样出来的?谁能读好这一句,把太阳给叫出来?(指名读、分组读)

5、看这是什么地方?对,森林里有什么呀?小鸟在干什么?他们唱呀唱,把谁唱出来了?哪组来试试这一句看你们能否象小鸟一样把太阳给唱出来。(分组读、齐读)

6、注意观察画面会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看见的景色)教师:太阳出来了,染绿了草原,叫醒了山村,照亮了森林。让我们面向太阳赞美这美丽的世界。齐读最后一句三遍。

[说明:充满童趣的语言激发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7、老师也很喜欢这篇课文想和你们一起来读读,我读前面你们读后面好吗?

8、照样子说一句话。例如:教室里,太阳是同学们读出来的。同桌先说一说。个别说,最后组合成一首新诗。

[说明:拓展学习争当小诗人,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四、识字游戏。

1、和字娃娃交朋友。

[说明:“字娃娃”形状的字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和字娃娃打招呼的过程中,既熟悉了生字又培养了学生有礼貌。]

2、字游戏。

[说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之中,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五、总结全文。

1、师:你们喜欢太阳吗?为什么?小结:没有太阳就没有光明,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没有太阳就没有美丽的世界。

[说明:学习的延伸,既有趣又有意义,又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这儿还有一首儿歌,我们来看看它是怎样来赞美太阳的。

[说明: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无名岛》精品教案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无名岛》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的11个生字,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知战士们的精神品质,从而受到思想熏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想象情境,探究课文内容。

2.品读、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其对祖国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海防战士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想象、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朗读,品析将士的言行,体会将士们第祖国海岛的热爱。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审视课题,导入新课。

1.质疑课题

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质疑:

本文中的岛为什么称为“无名岛”?(一座孤零零漂在海上的小的可怜的岛)

课文为什么以“无名岛”为课题?(课文讲了一件发生在无名岛上的事)

2.南海简介

我国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其中南海跨越赤道进入南半球,是太平洋西部海域,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约等于我国渤海、黄海、东海总面积的3倍,其中中国领海总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为中国近海中面积最大、水最深的海区,平均水深1212米,最大深度5559米。我国南海广泛分布着252个岛、礁、沙滩,其中被称为岛的有25个。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南海的最南端,走进“无名岛”,看一看在“无名岛”上发生了什么事。

(板书课题:无名岛)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落

出示课件1: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读、讲生字词。(要求学生介绍自己学习生字词的方法)

(2)认读词语

出示课件2:瞒域艇矛盾哼喉咙勺

搅舀

3.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课件3)

学生交流。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自学第1自然段。

出示课件4:你从第1自然段捕捉了哪些信息?(无名岛树少、草少、土少——环境恶劣;有军队驻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精品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3、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4、练习采用查资料或询问的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传统节日就要到了,你知道是什么节吗?你知道人们过中秋节都要干什么吗?(学生自由谈。)你能背出有月亮有关的诗歌吗?(也可以师先背诵《小小的船》,以“抛砖引玉”)。

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

板书课题:月迹齐读课题“迹”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

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件出示要求:1认真读,掌握生字的读音。2、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的老师做以梳理。

三、师: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1)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

2)全班交流。随机理解“中堂”等词语。

3)哪段是写在中堂里寻到月亮的?

四、品读课文,体会寓景之情。

(一)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划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课件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还在竹帘上爬,……一个失望。“

理解:款款满盈

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你见到过吗?谈谈哪些句子描写的情景你也见到过?(也可课件演示)

3孩子们看到这个景象后,是什么心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

4再来读读这一段落,把孩子们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朗读,教师指点。

师:当月亮不见了时,孩子们又在院子里找到了它的踪迹,哪几段是写在院子里的事?找一找。(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找,在院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议论了什么?孩子们又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交流:在院子里孩子们看到了什么?院子里的景色怎样?你从哪儿体会到的?有感情地练读课文。

交流:月光下的孩子们的心里想些什么?

3、孩子们对月亮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听了奶奶的话,作者当时想到了什么?

理解:面面相觑袅袅

你读了奶奶的话,你在想什么?

(如果没有学生讲出《嫦娥奔月》的故事,老师可补充出来)

4、分角色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师:孩子们又在酒杯里,葡萄叶儿上,瓷花盆上,爷爷的锹刃儿上,上湾,下湾,还有------(弟弟妹妹的眼睛里,让学生补充出来)寻到了月亮,同学们,你还能说出在哪儿还能寻到了月亮吗?

(三)、师:当三妹以为月亮是属于她时,她是什么心情,什么表情,我们呢?

(练习通过有感情朗读来体会美好的月亮,孩子们是多么向往和热爱。)

(四)、师:可奶奶却说,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联系上下文,讨论: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吗?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理解,并做到有根有据,分析到位。

(若学生没有注意到后面几个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文中的孩子们觉得月亮是什么呢?等问题让他们去关注这些话。)

五、总结全文。

当大家知道月亮不仅属于漂亮的三妹,同时也属于每个人时,他们满足了,他们在月光下,相依相偎地睡着了,睡得那么甜。看,睡梦中的弟弟正在笑呢,他会梦到什么呢?

学生想像

同学们,明月寄相思,作者回忆童年的一个中秋夜,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师:同学们,承载着人类美好愿望的月亮也同样属于你们每个人,只要你想要月亮。

六、课后拓展作业

1搜集描写月亮和月光的文章,诗歌,词,故事,做一期手抄报。

2找出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读一读,背一背。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精品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

2、学习猎人海力布热心助人、舍己为人地美好品质。

3、使学生认识到乐于助人,舍己为人是一种美德,从小就要懂得心中有他人。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细心体会人物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门喜欢听故事吗?谁来说一说你读过哪些故事,为什么会喜欢它呢?你的故事讲的真好,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故事,名字叫《猎人海力布》

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蒙古族民间故事,而且具有神话色彩。据说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山村,有一块奇特的石头,传说是海力布变的,大家称这块石头为“海力布”。海力布是一个猎人,怎么会变成一块石头呢?为什么他的故事会流传了这么久呢?同学们想知道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16课。

二、板书课题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20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说的真好)

3、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呢?

现在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同桌可以商量。

起因:海力布救了龙王的女儿,得到了宝石。

经过:海力布劝乡亲们搬家。

结果:海力布为了救乡亲,自己变成了石头。

三、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了解了故事,那你认为海力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板书热心助人舍己为人

看来同学们的课文读的非常认真,概括能力也特别强,

1、在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热心助人的人呢?请同学们在1到7自然段中画出来,然后说说你的理解

2、有一个细节同学们注意到了吗,小白蛇和海力布说话的时候,有一句话重复了两遍,是哪一句,为什么?

3、海力布因为救了小白蛇,而得到了这么好的一块宝石,他想多打猎去卖钱吗?

4、海力布并不贪图宝石,他想得到宝石就是想多打猎,好多分给乡亲们一些。

就是这样一颗宝石,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来看文章的8到14自然段,请同学们画出描写海力布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一说使你感动的地方在哪?

生汇报

抓重点词语指导朗读(急忙、急得掉下眼泪、镇定)

当乡亲们看到海力布变成石头的时候,他们心里会怎么想呢?会怎么说呢?谁来模拟乡亲们来说一说。

乡亲们得救了,可我们可爱的猎人变成了石头,找同学们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呢?为什么用据说这个词呢?

猎人海力布虽然只是一个民间故事,但是海力布舍己为人的精神代代流传,今天在学习结束之前,你想说点什么呢?

四、结束语

老师建议你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周围的人听,我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一定会把海力布的这种热心助人,舍己为人的精神发扬光大,我也相信同学们时刻能做到心中有他人,处处留美名。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精品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