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21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朗读后,使学生读通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品读课文语段,感受小仲马永不言败、迎难而上、坚持不懈的精神。

三、主题升华,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对挫折,应该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

教学过程:

一、走进大仲马和小仲马。

亚历山大?仲马,1802—1870,文学史上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他自学成才,一生写的各类作品达300卷之多。主要以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代表作为《三个火枪手》和《基督山伯爵》。大仲马被著名评论家别林斯基称为“一名天才的小说家”,也是马克思“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小仲马(1824-1895年),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茶花女》是小仲马的成名作、代表作。据称,《茶花女》当时一经出版即轰动全国。小仲马也因此一举成名,他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1852年,五幕剧《茶花女》上演了。剧场爆满,万人空巷。当小仲马将《茶花女》演出大获成功的消息,告诉远在比利时的父亲时,电报上写道:“第一天上演时的盛况,足以令人误以为是您的作品。”父亲立即回电:“我最好的作品正是你,儿子!”小仲马后来写了20余部剧作,现实主义倾向更为鲜明。其中有《半上流社会》《金钱问题》、《私生子》、《放荡的父亲》、《欧勃雷夫人的见解》、《阿尔丰斯先生》、《福朗西雍》等。小仲马作为法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先驱者之一,其剧作富有现实的生活气息,以真切自然的情理感人,结构比较严谨,语言通俗流畅。

二、引入,听到这些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1、其实,在了不起的背后,还有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

2、初读课文。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讨论交流。

出示幻灯片:(1)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

(2)一张张冷酷无情的退稿笺。

4、解读“总是”、“一张张”、“碰壁”、“退稿”

5、面对这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的父亲是怎么对他说的呢?

6、(1)假如小仲马接受了他父亲的建议,情况会怎么样?编辑会怎么想?

(2)这样做对今后的发展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7、小仲马有没有接受父亲的建议呢?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1)找到文中的语句幻灯片“小仲马说,不,我不想坐在您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有味道。”

(2)理解小仲马说的话的意思?

(3)那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齐读,理解“不露声色”。

他都怎么做的呢?jAb88.COM

(4)尽管他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笔名,不露声色地坚持创作,此时此刻,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5)对呀,正因为他心里是这么想的,所以他才会这么说,他才会这么做。

三、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退稿,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面对一次又一次地碰壁,而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正因为我们的小仲马这样不露声色,正因为我们的小仲马这样的坚持创作,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文中,哪些地方可以反映《茶花女》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

1、指名读4、5两节,划出相应的语句交流。

2、小仲马为什么会获得这么大的成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3、幻灯片出示:“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碰壁,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挫折,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财,我们应该像小仲马一样”。读这句话

四、同学们,悠悠岁月,漫漫人生,挫折与困难会常与我们相伴,我们只有像小仲马一样(读上述词语)才能实现自己“真实的高度”。

五、面对小仲马的一举成名,你有什么感言?(坚持就是胜利……)你们说得都很好,不是名人也说出了名言。把这些名言写下来,最后写上自己的名字。

精选阅读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案设计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在我来给大家上课之前,大家已经初读了《木笛》一文,现在,就让我们继续跟随着作者赵恺先生的思绪再次走近那位手握木笛的青年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悄然离开考场,而面对一片莹莹烛光,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那么,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

生:“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师:这么长的一段话,你一口气把它读了下来,而且通顺流畅,字正腔圆,可见你平时的语文基本功非常扎实,请坐。这就是那曲木笛声,她听到了。你们听到了吗?

生:(齐)听到了。

师:继续听,这曲木笛在课文的结尾处还在吹,还有谁听到其它声音了吗?来,你来。

生:“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是的,这一处不太容易被人发现,被你发现了,非常关键,真好。这曲笛声散见在课文的最后2个自然段的字里行间,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都听到了这曲笛声。老师还特地把描写笛声的优美词语摘录了下来,谁来字正腔圆地读读这4个词语?

(大屏幕出示词语: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生:“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读得不错,有个地方需要纠正一下。读“脉管滴血(xiě)”。大家跟我读。

生:(齐)“脉管滴血(xiě)”

师:我再请一个同学字正腔圆地,不紧不慢地,一板一眼地读读这四个词。请你读。

生:“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读词语光做到字正腔圆还不够,有时候在读词语的时候,你需要用心听,由词语散发开来,词语,它有魔力呀,你往往能听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声音。请看大屏幕,听老师读这4个词语,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

师:(课件呈现“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4个词语flash动画。)(深情范读)“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你好像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来,你说。

生1:我仿佛听到了一种非常凄凉的木笛声,让我感觉浑身发冷。

师:好极了。还有谁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

生2:我觉得好像四周围荒芜人烟似的,独自一人时听到很凄凉的声音,非常的恐怖。

师:凄凉、恐怖、可怕。还有呢?你说——

生3:这木笛声非常的悲伤,好像在哭诉,让人很难过。

师:悲伤!难过!哭诉!是这个词——如泣如诉(板书)。这个“泣”,三点水加个“立”,什么意思?

生:哭泣。

师:那么这里的“诉”难道是告诉的意思吗?

生:应该是倾诉的意思。

师:是啊!倾诉、倾吐的意思。

师:是的,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夜空中回旋,孩子们,你们都听到了。来,让我们一起看大屏幕,一齐有滋有味地、很有感觉地再来读一读这4个词语。(课件呈现“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4个词语flash动画。)

生:(齐)“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跟着这种感觉,读着这些词语,耳畔听着这曲木笛声,你就想像一下,站在你面前的青年朱丹,孩子们,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冒出来了,想要问问朱丹呢?

生1:朱丹,你为什么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音乐?

师:是啊,问得好。

生2:我想问一下,为什么朱丹吹奏的这曲笛声,如此悲凉?

师:是啊,如此悲凉,你这个问题问得多好啊,还有谁想问?

生3:朱丹,你吹奏这曲悲凉凄切的笛声,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

师:是啊,问得好,你来。

生4:朱丹,你在考官面前不肯吹欢乐的笛声,而现在在这里(面对这片烛光),为什么吹奏悲凉凄切的笛声?

师:是啊,你把课文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问得很有价值。

师:是呀,朱丹,你是为何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笛声?你为何而哭泣?你又是在向谁倾诉些什么?让我们一齐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走近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先随着笛声去寻找他为何流泪?显而易见,众所周知,朱丹由“一丝悲戚”到“苦涩泪涌”,是因为——是因为——

生:是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师: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朱丹这样想着,脑海里不由地回想起那一段我们每个人都不堪回首的血泪史——

(大屏幕呈现南京大屠杀的画面及配乐解说词:“上海失守一个月后,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陷落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开始了。东京在狂欢,南京却在燃烧;东京在庆功,南京却成为人间地狱。侵华日军把南京变成了屠杀场,日军对被俘的中国军人,对成千上万的难民,对无数的男女老幼用机枪扫射,用火焚烧,甚至用中国百姓的头颅做赌注,展开杀人比赛。”)

师: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要屠杀300000万人,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组血红的数字。

(大屏幕适时呈现: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要屠杀300000万人/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其中数字颜色为红色)

生:齐读这一组文字。

师:孩子们,这是什么?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这是什么?你说——

生:这是我们不能忘掉的国耻。

师:这是国耻!(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精品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抓朱丹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领悟人物精神与事物品格喻指的高度统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聆听生命心曲

师:这节语文课,我们继续随着作者赵恺先生的思绪,再次走进手握木笛的青年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离开考场,而当他面对一片莹莹烛光时,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那么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品一品。

(指向如泣如诉的乐声,直达人物心灵)

回答范围:“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评价,应对学生发言,从内容的准确,朗读的流利,情感的传递等角度予以引领。

师:真是慧眼识珠,如果我们继续将句子读薄,将描写笛声的语句读成几个词,你认为哪些词最能代表这首木笛曲?

生:

师:看来,我们拥有高度的共识。请看屏幕

(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谁来字正腔圆,字字入心地读读这四个词。

生:

师:词语是能够传递情绪的,它还带有母体语句所特有的情感色彩,请你用心的听,静静地想,你一定会听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声音。请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想象。(师读)

师:你好象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

生:汇报同时请他们把感情带入句子中。

师:最后落在“如泣如诉”

泣::(板书“诉”)

师:是的,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南京城飘雪的夜空中回旋,你们听到了,我们大家都听到了,让我们一起很有感觉的把我们的情绪、感觉递进这些词语中,再来读一读这四个词语。

生:

师:保留着这种感觉,读着这些词语,如果朱丹此时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朱丹?(意在指向那段痛楚的历史)

生:

生:

二、揭开惨痛历史

师:朱丹,你为什么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笛声?你为何而泣?你又向谁倾诉?让我们一起叩问朱丹。显而易见,朱丹由“一丝悲戚”到“苦涩泪涌”再到“一曲悲音”,是因为______生: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师:是因为__________生:

师: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那是一段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不堪回首又绝对不能泯灭必须铭记的血泪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片:呈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佐证:教师解说词: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沦陷。丧心病狂的侵略者悍然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30万以上的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遭到屠杀,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惨痛的一页,也是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章节。

师: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遇难同胞超过300000人,大约每12秒钟就有一个生命消失。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一组数字。

(屏幕打出: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小时/大约60000分钟/屠杀300000人/大约每12秒钟消失一个生命)

生:

师:这是什么?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这是什么?(国耻)

师:以朱丹的艺术才华,演奏欢快的曲目并不难,但他是那么的热爱他的木笛,已达人、笛合一,乐曲即心曲的境界。所以当朱丹想到今天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他又怎么能让自己心爱的木笛流淌出欢快的乐曲呢?来,现在你就是考场上的朱丹,酝酿一下情绪,谁愿意和我一起对读考场上朱丹与大师的对话,体验朱丹内心的痛楚与决绝。

就在这段话中,朱丹放弃了什么?他在坚守什么?为了祖国的尊严,别说是艺术前途,即便是自己的生命,他也会无所畏惧的放弃,所以话语中即便不忍,但却万分的坚决,没有丝毫的回旋,没有丝毫的卑微。来,谁还愿意再做一次朱丹。

(对读)

三、烛照一片心灵

师:孩子们,不要从朱丹的苦涩中走出来,就这样融进去吧,从考场走出来的朱丹泪流满面,他能向谁倾诉呢?他披着雪花,径直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师: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

生:接读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课堂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1.以重点语段的自读、感悟为凭证,感受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内涵,在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和言语实践的过程中,追求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2.通过文本的互参、比照,加深对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及其表达效果的理解,主动构建语言文字和形象意义的关联。

3.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强化言语实践,并体现分层原则,关注个体,注重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交流让每个孩子学有所得。

教学目标

借助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形象,领会人物不忘国耻的爱国情操以及为了民族大义不顾个人利益的高尚气节;在阅读中尝试文本的互文、参照,主动构建语言文字和形象意义的关联。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用三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反馈,聚焦全文重点内容

在读课文的时候,读到哪个地方,你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聚焦课文第9自然段。

三.品读文字,感受音乐形象。

1.朱丹究竟演奏了怎样一首乐曲呢?找出写朱丹吹奏木笛的一段,好好读读。(课文27自然段)

2.指名朗读第27段。

3.抓重点词,感受音乐形象和文字表现力。

自己读一读,哪几个词最有表现力?画下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联系本组第五组课文《我爱你,中国的文字》,再用心读读这几个词语,你能体会到什么?

4.假如你就是那些孩子中的一员,听着听着,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问朱丹?在音乐声中默读语句,边想问题。

四.了解历史背景,自读、写话,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1.由学生发言,引出屈辱历史。

2.投影文字介绍。默读,了解那段屈辱的历史,牢记民族血泪和耻辱。

3.阅读考场上的对话,读后填写:他放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他没有放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结,写话。

从两个话题中任选一个写几句话:

朱丹一边演奏木笛,一边心里默默地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们静静地听着,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心里会想些什么。

五.感受人物形象,领悟精神内涵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朱丹的形象的语句。

2.指名朗读,读着这个片段,你想起了本学期哪篇课文?

3.联系旧文《梅花魂》,重读重点语句。

4.读了这些,你理解了课文为什么这样描写朱丹的形象吧?

六、小结,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创新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创新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抓朱丹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感悟他用“笛声”如泣如诉内心的情怀。

2、领悟人物精神与事物品格喻指的高度统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提升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聆听生命心曲

师:这节语文课,我们继续随着作者赵恺先生的思绪,再次走进手握木笛的青年朱丹,走进朱丹的内心世界。通过初读课文,我们了解到朱丹由于拒绝吹奏欢快的乐曲挥泪离开考场,而当他面对一片莹莹烛光时,他却伫立雪中,尽情地吹奏起来,那么课文是用怎样的语句来描写朱丹吹奏的那一曲木笛声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品一品。

(指向如泣如诉的乐声,直达人物心灵)

回答范围:“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师:评价,应对学生发言,从内容的准确,朗读的流利,情感的传递等角度予以引领。

师:真是慧眼识珠,如果我们继续将句子读薄,将描写笛声的语句读成几个词,你认为哪些词最能代表这首木笛曲?

生:

师:看来,我们拥有高度的共识。请看屏幕

(悲凉凄切、脉管滴血、翩然回旋、如泣如诉)

师:谁来字正腔圆,字字入心地读读这四个词。

生:

师:词语是能够传递情绪的,它还带有母体语句所特有的情感色彩,请你用心的听,静静地想,你一定会听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声音。请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想象。(师读)

师:你好象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

生:汇报同时请他们把感情带入句子中。

师:最后落在“如泣如诉”

泣::(板书“诉”)

师:是的,这流着泪的,款款倾诉的笛声在南京城飘雪的夜空中回旋,你们听到了,我们大家都听到了,让我们一起很有感觉的把我们的情绪、感觉递进这些词语中,再来读一读这四个词语。

生:

师:保留着这种感觉,读着这些词语,如果朱丹此时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朱丹?(意在指向那段痛楚的历史)

生:

生:

二、揭开惨痛历史

师:朱丹,你为什么要吹奏如此悲凉凄切的笛声?你为何而泣?你又向谁倾诉?让我们一起叩问朱丹。显而易见,朱丹由“一丝悲戚”到“苦涩泪涌”再到“一曲悲音”,是因为______

生: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师:是因为__________

生:

师: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那是一段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不堪回首又绝对不能泯灭必须铭记的血泪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片:呈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佐证:教师解说词: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沦陷。丧心病狂的侵略者悍然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30万以上的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遭到屠杀,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惨痛的一页,也是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章节。

师: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遇难同胞超过300000人,大约每12秒钟就有一个生命消失。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一组数字。

(屏幕打出: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小时/大约60000分钟/屠杀300000人/大约每12秒钟消失一个生命)

生:

师:这是什么?这难道仅仅是几个鲜红的数字吗?这是什么?(国耻)

师:以朱丹的艺术才华,演奏欢快的曲目并不难,但他是那么的热爱他的木笛,已达人、笛合一,乐曲即心曲的境界。所以当朱丹想到今天是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他又怎么能让自己心爱的木笛流淌出欢快的乐曲呢?来,现在你就是考场上的朱丹,酝酿一下情绪,谁愿意和我一起对读考场上朱丹与大师的对话,体验朱丹内心的痛楚与决绝。

就在这段话中,朱丹放弃了什么?他在坚守什么?为了祖国的尊严,别说是艺术前途,即便是自己的生命,他也会无所畏惧的放弃,所以话语中即便不忍,但却万分的坚决,没有丝毫的回旋,没有丝毫的卑微。来,谁还愿意再做一次朱丹。

(对读)

三、烛照一片心灵

师:孩子们,不要从朱丹的苦涩中走出来,就这样融进去吧,从考场走出来的朱丹泪流满面,他能向谁倾诉呢?他披着雪花,径直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师: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莹莹光亮,

生:接读

师:请大家把眼睛闭上,让我们一起用心去看,这段话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师:读

生:听

师: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萌动的,初绽的,晕染的,自发的,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的,幼松林。

师:侍机板书(幼松)

师:敲打“显然”

师:“显然”这个词在语段中想强调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感觉到了什么?

师: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将这句话作了修改: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整齐的排列在那里。他们的头上、肩上......”

师:请谈谈你对这两组语句的理解

(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的反差)

师:源于自发的挚诚,祖国自在心中。那萌动的曙色,那初绽的蓓蕾,那无声晕染的墨滴,以其内在的神圣,悼念上世纪遇难国人的亡灵,自发的他们才是真正的幼松林,将来_________

生:接答

师: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诺贝尔诗人伊利·威塞尔(美国作家,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年前就曾提出警告:忘记大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列宁也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一刻,朱丹并不孤独。

师:他看到了这一片莹莹烛光(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案设计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纤弱悲戚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曙色萌动伫立晕染蓓蕾初绽脉管滴血如泣如诉等。

2.理清文章脉络,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住细节描写,走进课文人物内心世界,感悟“笛声”如泣如诉的悲戚情怀。

4.唤起学生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激发学生不忘国耻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抓住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悟“笛声”如泣如诉的悲戚情怀。激发学生不忘国耻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习生词、理清脉络:

1.同学们,在你家有没有一个特别的日子让家人都铭记在心?在老师家里也有这样一个日子:1992年4月29日,那年我和你们一样上五年级,一艘渔船被风浪掀翻了,我最可亲的、最勤劳善良的爷爷奶奶双双被富春江水吞噬了生命,这一天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2.、其实,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有一个日子我们应该铭记于心。,预习了课文,你一定知道。直接出示,齐读: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板书12月13日)

3.让我们记住这个日子,走进课文--“木笛”,齐读课题。

检查预习:指名读,正音,齐读。

纤弱悲戚伫立晕染

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曙色萌动

蓓蕾初绽脉管滴血如泣如诉

4.课文题目是“木笛”,其实是写吹木笛的青年--朱丹。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朱丹在两个不同的场合做出了不同的举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两个场景?朱丹做出怎样不同的举动?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5.概括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事情、人物,谁能根据这四要素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先试着自己说一说--指名说

同学们,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把这四要素弄清了,就能把较长的课文浓缩成简短的两三句话,这就是概括。(板书)

二、走进考场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考场”:默读课文1-23自然段,考场上,朱丹的哪个细节让你心头一震?请用横线划出。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反馈:

句组一、: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轻轻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听到这句话,朱丹的眼中顿时涌出苦涩的泪水。

A.学生读句子,师引:朱丹的说的这句话让你心头一震,也让在场的考官心头一震,大家震惊的究竟是什么?

师:你们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真好!如此高水平的考试,朱丹挤进终试,可见朱丹是一个--很有音乐才华的人。我们还可以从考场上朱丹的一两个细节中感受到他对音乐的热爱,谁找到了?

引出句组二:1.朱丹轻轻走进屋,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子。

2.他向主考席鞠了一躬,把抽出的木笛小心地放回绒套,转过身,默默地走了。

是啊,小心地取出,小心地放回,好一个热爱音乐的青年啊!让我们来读读这两句话。

B这样一个热爱音乐的人,在这么重要的考试中,却说了一句如闷雷般的话:“……”。这是为什么呢?请你自由去读读朱丹和大师的对话:

出示:朱丹拒绝吹奏欢乐的曲子,不是因为(),也不是因为(),而是因为今天是()。

C“12月13日”这个日子,对大师而言再平常不过了,可是对朱丹,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可怕的噩梦啊!让我们走进那段不堪的血泪史,补充资料:这一幅幅画面,这一个个数字,让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日子?

准备评价语:那是一个屈辱的日子;那是一段让人毛骨悚然的历史;那是我们祖国的悲哀啊!那是我们祖国蒙受奇耻大辱的日子;那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国耻。(板书国耻)

D因此,当朱丹看过卡片,他的眼里……当朱丹听到大师叫他回去的时候,他的眼中……(引出两处眼神句子)

一个“悲戚”,一个“苦涩”让我们心头一震,让我们感受到考场上的朱丹是极度?极度?同学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悲戚的眼神,这苦涩的泪水,仿佛在说?

准备评价:朱丹宁可放弃这次大好机会,也绝不吹奏欢乐的曲子。

在别人看来朱丹失去了这次机会有些遗憾,但朱丹却做出了自己神圣的决定。

E那么一个热爱音乐的艺术才子,最终果断的拒绝吹奏欢乐的曲子,这拒绝意味着他放弃了?这放弃都缘于他有着?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处句子。

同学们,轻轻说的一句话,不露痕迹的一个眼神,不起眼的一个小小动作,就是这一个个细节,让我们心头一震。(板书细节)

三、走近纪念碑

入夜,南京城开始飘雪。朱丹披着雪花,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走去。让我们一起走近纪念碑,请你默读课文24-32自然段,纪念碑前的哪一幕也让你心头一震?把句子划下来并反复读读。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反馈:

笛声处:出示句子,谁也为此而心头一震,也请你来读一读。

A同学们,让我们静静地来聆听这悲凉凄切的笛声,请你再去反复读读这几句话,你想朱丹是要用笛声告诉我们什么?出示:

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在叹息;

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在诉说;

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在呐喊……

B这悲凉凄切的声笛我们读懂了(齐读),这悲凉凄切、如泣如诉的声音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读懂了(齐读)。

C这笛声吹响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坚强和不屈,这笛声化作了浓浓的爱国情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这笛声怎能不让我们震撼呢?在朱丹的身上我们分明可以看到一种?(板书国魂)让我们来看看朱丹出场时的那一幕,出示句子:话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中站起一个人来,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了一株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作者借梅花是为了突出朱丹那--强烈的爱国精神。

此时此刻,你想起了这学期我们学的哪篇课文?出示《梅花魂》片段,齐读。

孩子们:出示句子谈感受

同学们,你从这些手擎红烛的孩子们身上看到了什么?是啊,这一个个孩子和朱丹一样心中有祖国,他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啊!(板书希望)让我们合作着来读读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大师:出示句子谈感受

A是啊,之前那严肃、冷峻的音乐大师也被朱丹的笛声打动了,也被这些手擎红烛的孩子打动了,大师做出的决定不禁让我们心头一震。

B.站在纪念碑前,大师感慨万千……让我们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写写他心中的话。生练笔

C.反馈交流。

朱丹的一举一动,让大师敬佩不已!。

大师被朱丹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震撼着。

四、总结升华、走进历史:

1.同学们,正如作者赵恺在原文结尾处写到

出示原文对话:

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是啊,一个真正的音乐家应该是一个有灵魂的人!吹木笛的青年朱丹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仅热爱音乐,更是深深地爱着我们的祖国!让我们把12月13日这个日子铭记在心。阅读推荐:赵恺《军刀》

2.引出教材第七组提示,主题: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板书:

木笛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木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3、领悟作者描写朱丹外貌语句的作用。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抽出词语,引入文本探究

(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木笛》,(板书课题)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中抽出关键词语:“进入终试”,“放弃终试”,“破格录取”

面对“放弃终试”“破格录取”你有什么疑问吗?

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大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二:关注对话,引入资料,了解放弃原因

(一)、关注对话,初步感知

1、浏览课文,看看朱丹是在什么情况下放弃了考试?为什么放弃?

教师引导过渡:你是通过朱丹和大师的对话读懂的,让我们都来读读朱丹和大师的对话。

边读边思考,从这部分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到“沉寂”,

追问学生考场上因为什么而沉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二)、引入资料,震撼心灵

1、有关南京大屠杀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2、教师引入资料:

师述:1937年12月23日,日军攻占南京,日寇的刺刀疯狂地刺杀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日军的枪弹疯狂地扫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多少无辜的南京市民被焚烧、活埋、水溺……多少父母失去了孩子,多少孩子变成了孤儿,原本美丽繁华的南京城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30多万人惨遭杀害!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

引读:同学们,读一读这串带血的数字吧。(齐读)

这仅仅是一串数字吗?(再读从这些血淋淋的数字中你还读出了什么?)

3、读着这串数字,你们心中有着怎样的感受(用一个词概括)?(再读集体)

教师小结:在朱丹的心里,这是一种永远的痛,这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感受得到的耻辱的痛。

(三)、品味感悟,体会原因

1、教师引读:所以当大师冷峻地问朱丹为什么不能演奏欢乐的乐曲时,朱丹说——(教师指示屏幕引导读出朱丹的话)

2、就是这样的日子里,当朱丹接到这张(出示卡片:第一项,任选一首表现欢乐的乐曲)卡片时,他在想什么呢?请你读读有关段落,说说你是通过什么读懂的?(画出相关词语,适当批注)

出示: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歉疚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3、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悲戚”“沉默片刻”“深深鞠躬”等词语,体会朱丹的难过(为什么)、矛盾(为什么)、歉意(为什么)……

★联系一、二自然段中“要求苛刻”“竞争激烈”体会机会来之不易。

★抓住文中描写朱丹对木笛珍爱的语句,体会对音乐的酷爱。

4、教师引导:在考场上朱丹放弃了什么?坚守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放弃了考试、艺术前途,坚守了爱国心、民族魂,坚决、勇敢)

教师小结:为了祖国的尊严,别说是艺术前途,即便是自己的生命,他也会无所畏惧的放弃,所以话语中即便不忍,但却万分的坚决,没有丝毫的回旋,没有丝毫的卑微。来,谁还愿意再做一次朱丹。师生对读(一对一、一对全体)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等词语的意思。

2.品读朱丹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的语句,适当引用资料,体会他真挚的爱国情怀。

3.初步了解小说是如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的。

教学重点难点:在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的描写中感受朱丹炽热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赵恺的小说《木笛》,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小说主要是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本文到底写了一个怎样的朱丹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木笛》,走近朱丹。

二、品读考试,

1、《木笛》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

2、这是一场怎样的考试,快速浏览课文第1-6自然段,找出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理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意思,学习抓关键字义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3、在这么重要的考试中,朱丹却选择了放弃,大师能接受吗?为什么?你体会到大师怎样的心情?

4、朱丹为什么放弃考试,他的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补充材料,理解背景。

理解朱丹不愿吹奏欢乐曲目的原因,感受朱丹炽热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

指导朗读,读中体会朱丹的情感。

了解语言描写的特点,在表达内心情感上的作用。

你还能从朱丹的穿着打扮上读懂朱丹的情怀吗?

朱丹取出木笛,又放入木笛,从一取一放中,你又能体会他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语言、动作、外貌描写是小说表现人物的重要手段,反复品读这些关键语句,你就能读活人物,读懂人物。

三、感动悼念

1、引读课文,说说朱丹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为什么说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2、配乐范读,理解是什么让朱丹感到寒冷,又是什么让朱丹感到温暖。

3、配乐诵读,升华情感。

4、小练笔:笛声中有什么?内化情感。

四、感动结局

朱丹被破格录取的原因是什么?大师被什么打动了?这个故事打动你的是什么?

朱丹的手中仅仅握住木笛吗?

五、升华情感,点化主题

对本文写作特点总结,对朱丹性格特点的总结。

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木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木笛

引导读题:见过木笛吗?听过木笛吹奏的声音吗?

2、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起来认识一位叫朱丹的木笛乐手。

二、初读感知:

1、组织自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课文。不认识或有困难的请教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2、指导读正确重点词语:

苛刻纤弱打量悲戚歉疚冷峻婉惜乐坛应试者

正襟危坐不苟言笑蓓蕾初绽

3、交流:课文写了朱丹的什么事?

根据回答

五年级语文桃花心木教案学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五年级语文桃花心木教案学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荣成市实验小学五年级《语文》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题

桃花心木

课时

一课时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设计

1.学会本课5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面词语“插秧、枯萎、锻炼、勃勃生机、语重心长、莫名其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通过对含义深刻语句的理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教学方法设计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阅读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在学习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本课的教学,要把大胆提问,感悟人生哲理,引导学生发表见解作为重点。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组块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长大成才的桃花心木的图片。

2.出示“仅及膝盖”的桃花心木树苗。这株小树苗你们认识吗?谁也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3.是啊,仅及膝盖的树苗是怎样长成参天大树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教师

桃花心木的五年级语文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单元9个生字,掌握“枯萎”“汲水”“依赖”“一旦”“一番”“锻炼”“优雅”“勃勃生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作者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赖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受到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

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自己的见解。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疑点

1.种树人给树苗浇水的时间为何没有规律?浇水量为何不一定?

2.为什么说:“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三)解决办法

教师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CAI课件。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自读自悟、合作解疑、联系实际谈感想等形式进行深入的探究,指导学生通过编演课本剧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6桃花心木)

(二)初读,自学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学习,谈感悟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喜欢的部分,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在学生畅谈自己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再组织学生讨论,谈感受,谈见解。

着重理解以下句子:

(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2)“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的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3)“不止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3.抓品读,促感悟。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的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比赛读。

第二课时

(一)主动探究,悟道理

1.重点探究:“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挑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挑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我”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二)综合实践,练能力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写课本剧,练写作。

2.小组内排练课本剧,练表演,练表达。

3.班上演出,赛水平。

(三)总结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何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四)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萎”“锻炼”等字。

八.板书设计

6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长成百年大树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太阳》教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太阳》教案设计

【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科普短文,文章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课文内容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远”“大”“热”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第二部分讲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这两部分内容互相关联。正因为太阳那么大,温度那么高,距离我们又那么远,才能给地球送来适合人类生存的光明和温暖,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这么美丽可爱。

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是写法上的重要特点。课文在介绍太阳时,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方法,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好懂的知识显得具体、通俗、明了,这样描写太阳的特点因此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庄稼、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课件出示课文第一段前两句(学生自由读)

2、说一说:

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故事?(指名说)

师:《后羿射日》是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神话故事,但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太阳》与它在写法上完全不一样。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它将会给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多拼读两遍,把课文读通,不通顺的地方再读一遍。

2、学生按要求自读。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⑴课件出示:(指名读开小火车读)

摄氏度差不多生存繁殖估计

杀菌治疗蔬菜比较凝成

⑵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4、说一说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教师:概括起来讲,课文围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下面我们来深入学习介绍太阳特点的这部分课文。

三、学习课文1~3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

这三个自然段介绍了太阳的哪几个特点?

2、学生汇报交流:

⑴交流“远”的特点:

①师:我们知道太阳离我们居住的地球很远很远,那到底有多远呢?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它说清楚的呢?请从课文中找出句子读给大家听。

“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②比较:“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

③师:这样写好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数字来进行具体说明,这些数字要精确、有科学依据。用人们熟悉的例子来说明,学生很容易理解)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松鼠》教案


教材内容:《松鼠》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第10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文章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聪明活泼,所以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松鼠;2、能力目标:学习,细致观察特征,抓住事物特征描述的方法;3、情感目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理念:

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2)的结构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掌握整体的思路,对课文不作琐细的分析;(3)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关注动物。

教学难点:对事物特征的观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有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又有千姿百态的花鸟虫鱼,还有形形色色的飞禽走兽。其中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热爱动物是儿童的天性,上课伊始,就让我们一起先到美妙神奇,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走一走,看一看吧!(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图片)

欣赏了这么多精彩的动物图片,接下来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小朋友——松鼠。(多媒体课件展示松鼠图片)

二、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他利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本课布丰所著的《布丰文选》中《松鼠》一文改写而成的。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注意加线字读音(板书:驯良缨蛰伏)

2、用圈点批注法,做阅读提要,教师巡回释疑。

3、把学生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读,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三)擂台赛(多媒体课件展示擂台赛图表)

1、学生概括文中松鼠的特点,并解释这三个词是什么意思,分别就松鼠的哪一方面来说的(漂亮是美观,好看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外形来说的;驯良是和顺善良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习性来说的;乖巧是言行符合人心意,讨人喜欢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性格来说的)。

2、展开课堂活动“看谁得第一”的擂台赛

学生自愿分为“漂亮”“驯良”“乖巧”三组,精读各段课文,按屏幕显示填写图表,看哪一组填得既快又准确。

擂台赛结束,各组填写图表,并根据屏幕展示的松鼠图片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学生在回答填写图表时,有时是选取了课文中的一句话教师可引导学生做适当的删减)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了解松鼠是一种漂亮、驯良、乖巧讨人喜欢的小动物。最后教师要对各组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鼓励。(板书:讨人喜欢)

三、拓展练习(多媒体课件展示17幅松鼠图片)

请学生在这17幅松鼠图片中任选一组(4张)设计邮票小型张,要求给设计的这一组邮票定个名并谈谈设计理念。

四、课堂升华(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世界图片)

1、请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关注动物的生存危机。为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你想说点什么?

2、请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用各种方式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然后用二三百字生动准确地写出它讨人喜欢的体态和动作以及生活习惯等。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


《月迹》教案设计

二.重点、难点:

1.体会教学设计文章表现出的优美的意境和美好的感情。

2.体会作者形象、充满童趣地表现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特点。

3.学习教学设计文章精巧的构思。

4.揣摩文中所写孩童语言的特色。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

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作者在回忆童年的不幸遭遇时曾这样追述道:“慰藉以这颗灵魂安宁的,在其漫长的二十年里,是门前屋后那重重叠叠的山石,和山石之上的圆圆的明月。这是我那时读得有滋有味的两本书,好多人情世态的妙事,都从它们身上读出了体会。”“山石和明月一直影响着我的生活,在我舞文弄墨挤在文学这个小道上后,它始终左右着我的创作。”(《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1983)《满月》《对月》

二、本课字词

1、易读错的字。

觑倏砌嫉酥糙

2、辨字,注音组词。

袅:仰:偎:掬:

凫:抑:猥:鞠:

鸟:柳:煨:拘:

三、学习课文

我们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唱过许多与月相关的歌曲,有的是纯粹歌颂月的美好和纯洁,有的是借天上明月表达心中的情感和思绪。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相关的文学作品、古诗和故事。

(一)咏月诗歌

1、你还记得有关月亮的儿歌吗?

月亮圆圆

真正好玩

我走它也走

我站它也站

我来看看它

它也把我看

我跟它说话

它假装没听见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上坐

只看见

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2、咏月诗

江楼感旧(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郎月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李白《把酒问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李白《把酒问月》

月亮的传说一

天地间本来是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人们只能点火把来照明。也不知过了多少年,也不知是哪一天,突然间,特大的狂风把两个持火把的人吹上了天,天上就有了两个太阳。两个太阳轮流照耀着大地,照得人们无法合眼休息,庄稼也都被烧焦了。又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一位箭术高明的神箭手用强箭射中了其中的一个太阳,从此,它的光芒减弱,变成了月亮。

月亮的传说二

天上的月亮原来是方不方、圆不圆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热得使人透不过气。一对青年男女立志兴利除弊,为人民做好事。力大无比的男青年将一支支利箭射向月亮,硬是把月亮一点点修理得圆圆的。可是,月亮光还是太亮,而且白白的月亮也不好看呀!女青年是位织锦能手,她潜心为月亮编织了一幅美丽的丝锦,让男青年挂在箭上射到月亮上去把它盖起来。这样,月亮光就不那么刺眼了,原先织在丝锦上的图案、房子、牛羊、桂花树等就成了我们看到的月面图案了。后来,男女青年也来到了月亮上,男放牧,女织锦,过着美满幸福的日子。

3、中秋赏月的由来

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二)梳理情节,整体感知

1、朗诵课文,结合旁批,概括教学设计文章内容。

盼月镜中看月

院中望月

寻月杯中“饮月”

河中寻月

眼瞳见月

议月

2.整体把握感情基调。

你认为孩子们在寻月过程中有哪些心理体验?表现了孩子们的什么感情?

高兴失望奇妙甜蜜满足

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三)品味感悟

1、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是怎样体会到情趣的?(看到的、想到的)

(1)月亮从竹窗帘里溜进来爬上了镜子

惊奇——高兴——不敢出气——失望

(2)院中的月亮大而圆,玉玉的,银银的。我们疑心花骨朵儿是繁星变的(“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疑心?)

(院子没有满月,只有银色的月光。为找月亮,看到了像星星一样闪着荧荧银光的花骨朵,疑心这是繁星变的,抬头寻星,才看见了头顶的一轮明月。因此作者才有这样的联想)

美好而奇妙、充满幻想的感受。

(3)我们都面面相觑,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

把庭院里的桂树和月亮上的桂树想象成一体,庭院里桂树的馥郁花香好像就是月亮中桂树散发出来的香气,利用想象出的嗅觉和触觉的感受增加一种神秘的体验,我们好像也在了月里。

惊奇——神秘——令人心痒

(4)我们争执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

(为什么要争?表现了孩子们的什么心理?)

因为月亮里边有漂亮的女子,而三妹却想独自占有这个美好的东西。因此引发了我们的羡慕和嫉妒,我们也要拥有这个好东西,所以争执起来。这表现了孩子们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和占有的心理。极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

(5)我们把月亮喝到了肚里。

酥酥地颤——微微地晃动。

可怜儿的样子——令人喜爱的样子。

所以我们都高兴得喝下肚去,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了有漂亮的嫦娥、有桂树的神秘气息的月亮,我们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愉悦和满足。

(6)我们在院里、在水里的好多地方,在很多人的眼睛里发现了许多月亮。我们好像到了月亮上。

奇妙——惊讶——兴奋,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拥有。人人在处处都能拥有美好的事物。

2、在文中,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奶奶是一个童心未泯,对生活充满爱心的一个人。她了解、爱护并有意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引导孩子们发现、感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3、总结全文

本文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子在中秋夜追寻月亮的过程,从中体会到奇妙、美好的情趣,表现了孩子们奇特敏锐的想象。作者借此表达了一种要培养孩子发现美、追求美的高尚的情趣。

(四)课文疑难探讨。

1、散文在结构上看是自由的,可是在文中都有一条线索将教学设计文章的材料组织起来——形散而神不散。请同学们讨论分析本文的行文线索。

2、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答:不满足——在孩子的眼睛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那么新鲜好玩,发生的任何现象他都充满了好奇,他的心里有无数个为什么,总想打破沙锅问到底,所以对孩子来说,他们总是“不觉满足”的。

满足——孩子们在寻月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

在寻月的过程中,孩子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寻月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追求美的过程。

3、“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答:“好”就是指美好的东西——月亮那么美丽和纯洁,给每个人都带来美的享受。

3、理解“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答:一轮圆月衬着无边无际的天空,像一枚小小的印章盖在书本上,既然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那无垠的天空也是属于我们的了。

4、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分析,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教学设计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月迹的含义)

答:月迹是教学设计文章的线索。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以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就是孩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它既是月的变化轨迹,又是孩童成长的轨迹。

(五)拓展阅读

1.有关月亮的诗词名句。

2.贾平凹的《对月》《满月儿》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基础知识

1、易读错的字,注音并再组一个词。

面面相觑:()倏忽:()

雕栏玉砌:()嫉妒:()

酥酥地颤:()粗糙:()

2、辨字,注音组词。

袅:()仰:()

凫:()抑:()

鸟:()柳:()

偎:()掬:()

猥:()鞠:()

煨:()拘:()

二、写作

1、中秋将至,请给亲朋好友发一条短信,表达你的问候。

2、自由畅想

200字左右。

【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

1、易读错的字,注音并再组一个词。

面面相觑:qù小觑倏忽:shū倏地倏而

雕栏玉砌:qì堆砌嫉妒:jí嫉贤妒能

酥酥地颤:sū酥软粗糙:cāo糙米

2、辨字,注音组词。

袅:niǎo炊烟袅袅仰:yǎng仰望

凫:fú凫水抑:yì压抑

鸟:niǎo飞鸟柳:liǔ柳树

偎:wēi相依相偎掬:jū掬起

猥:wěi猥亵鞠:jū鞠躬

煨:wēi煨牛肉拘:jū拘束

二、写作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木笛》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