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等比数列的通项及性质

高中等差数列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05-30

等比数列的通项及性质。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等比数列的通项及性质”,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课时21等比数列的通项及性质(1)
教学目标:
1.继续熟练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
2.理解等比中项。
3.掌握等比数列的性质。
知识梳理:
1.定义:,

数学表示:。
2.通项:==;
=。
3.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则,称为的等比中项。
思考:①成等比数列是否成立?
②等比数列中,(证明等比数列的两种方法之一)。
4.性质: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成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成等差数列
若数列成等差数列,
则数列也成等差数列。

例题:
例1.若成等比数列,则称为和的等比中项,
(1)求45和80的等比中项;(2)已知两个数和的等比中项是,求。

例2.(1)等比数列中,,则=。
(2)已知等比数列中,,公比,则=。
(3)在等比数列中,,则=

例3.在等比数列中,,公比,且,又与的等比中项为2,①求;②设,数列的前和为,当最大时,求的值。

例4.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其和为14,积是64,求此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作业:
1.等比数列中,,则=。
2.数列成等比数列,,,则=。
3.等比数列中,,则=
4.已知成等比数列,都成等差数列,,则的值为。
5.已知等差数列的公差,成等比数列,则=。
6.已知为各项都大于0的等比数列,公比,则的大小关系为。
7.在等比数列中,,求。

8.在等比数列中,(1)若,求;
(2)若,求。

9.已知等比数列中,,求公比。

10.为等比数列,,求;

11.有四个数,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的和为21,中间两项的和为18,求这四个数。

12.已知数列中,,且数列为等比数列,求常数。

13.在等差数列中,若,则有等式,成立,类比等比数列,若,则有怎样的等式成立?
14.⑴已知数列中,,且,求。(提示:两边取对数)
(2)在数列中,,求。(两边取倒数)

问题统计与分析

相关阅读

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


课时20等比数列的概念及通项
教学目标:1.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
2.能根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简单的应用。
教学过程:
1.观察以下数列:
1,2,4,8,16,……
3,3,3,3,……
2.相比与等差数列,以上数列有什么特点?
等比数列的定义:


定义的符号表示,注意点:①,②。
3.判断下列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若是,请指出公比的值。
(1)
(2)
(3)
(4)
4.求出下列等比数列的未知项。
(1);(2)。
5.已知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新数列也是等比数列吗?如果是,公比是多少?

6.已知无穷等比数列的首项为,公比为。
(1)依次取出数列中的所有奇数项,组成一个新数列,这个数列还是等比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和公比是多少?
(2)数列(其中常数)是等比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和公比是多少?

二、通项公式
1.推导通项公式
例1.在等比数列中,
(1)已知,求;(2)已知,求。

例2.在243和3中间插入3个数,使这5个数成等比数列,求这三个数。

例3.已知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1)求首项和公比;
(2)问表示这个数列的点在什么函数的图像上?

例4.类比等差数列填空: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通项

定义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是同一个常数。
首项,公差(比)
取值有无限制没有任何限制
相应图像的特点直线上孤立的点
课后作业:
1.成等比数列,则=。
2.在等比数列中,
(1)已知,则=,=。
(2)已知,则=。
(3)已知,则=。
3.设是等比数列,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是等比数列();(2)是等比数列()
(3)是等比数列();(4)是等比数列()
(5)是等比数列();(6)是等比数列()
4.设成等比数列,公比=2,则=。
5.在G.P中,(1)已知,求;(2)已知,求。

6.在两个同号的非零实数和之间插入2个数,使它们成等比数列,试用表示这个等比数列的公比。

7.已知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的第2,3,6项,依次构成一个等比数列,求该等比数列的通项。

8.已知五个数构成等比数列,求的值。

9.在等比数列中,,求。

10.三个正数成等差数列,它们的和为15,如果它们分别加上1,3,9就成等比数列,求这三个数。

11.已知等比数列,若,求公比。

12.已知,点在函数的图像上,(),设,求证:是等比数列。

问题统计与分析题源:

等比数列性质


课题

1.1.2等比数列性质

课型

新课

课程

分析

等比数列是又一特殊数列,它与前面我们刚刚所探讨过的等差数列仅有一字之差,所以我们可用比较法来学习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在深刻理解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区别与联系的基础上,牢固掌握等比数列的性质。

学情

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对于等比数列学生对比等差数列学习较容易接受。

设计

理念

采用比较式数学法,从而使学生抓住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各自的特点,以便理解、掌握与应用.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等比数列的性质

能力目标

会求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运用等比数列的性质。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板书设计

3.1.2课题探究一练习性质1探究二性质2应用举例探究三性质3

课后反馈

解:设这个等比数列的首项是a1,公比是q,

①②

则:②÷①得:q=③③代入①得:a1=,∴an=a1·qn-1=,8.答:这个数列的第1项与第2项分别是和8.评述:要灵活应用等比数列定义式及通项公式.课堂练习1.求下面等比数列的第4项与第5项:(1)5,-15,45,……;(2)1.2,2.4,4.8,……;(3),……;(4)…….2.(1)一个等比数列的第9项是,公比是-,求它的第1项.解:由题意得a9=,q=-∵a9=a1q8,∴,∴a1=2916答:它的第1项为2916.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一)回顾等比数列的有关概念

(1)定义式:

(2)通项公式:

导入本课题意:与等差数列类似,等比数列也是特殊的数列,它还有一些规律性质,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它到底有一些怎样的性质。

二.推进新课

题:就任一等差数列{an},计算a7+a10和a8+a9,a10+a40和a20+a30,你发现了什么一般规律,能把你发现的规律作一般化的推广吗?类比猜想一下,在等比数列中会有怎样的类似结论?

引导探:…性质1(板书):在等比数列中,若m+n=p+q,有aman=apaq

探究二.(引导学生通过类比联想发现进而推证出性质2)

已知{an}是等比数列.

(1)是否成立?成立吗?为什么?

(2)是否成立?你据此能得到什么结论?是否成立?你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合作探:…性质2(板书):在等比数列中(本质上就是等比中项)

探究三:一位同学发现:若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则也是等差数列。在等比数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结论?为什么?

性质数列是公比为的等比数列,为的前项之和,则新构成的数列仍为等比数列,且公比为。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备注

证明①当时,,则(常数),所以数列是以为首项,1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②当时,则(常数),所以数列是以为首项,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由①②得,数列为等比数列,且公比为。三.应用举例:(理解、巩固)

例1.1)在等比数列{an}中,已知

2)在等比数列{bn}中,b4=3,求该数列的前7项之积。例2在等比数例中,求

例3等比数列{an}的各项均为正数,且,求

的值

例4、在等比数列中,,求的值.解:因是等比数列,所以是等比数列,所以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备注

四.练习(掌握,应用)

1、下列命题中:(1)常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

(2)若{an}是等差数列,则{3-2an}也是等差数列;

(3)若{an}是等比数列,则{an+an+1}也是等比数列;

(4)若{an}是等比数列,则也是等比数列.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_____(填命题序号)

2、在等比数列中,,则的值为_______

3、在等比数列中,,,求的值.解:因为由上述等比数列性质知,构造新数列其是首项为,公比为的等比数列,是新数列的第5项,所以。4、已知等比数列前项的和为2,其后项的和为12,求再后面项的和.解:由,,因成等比数列,其公比为,所以问题转化为:求的值.因为得,所以或,于是.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备注

五.课堂小结

(1)等比数列的性质1、性质2性质3内容及推导方法归纳。

(2)等比数列三性质的探寻,我们是通过类比等差联想到等比,猜想在等比数列中可能存在的性质规律。然后先从简单的等比数列加以验证,再推出一般式,并加以严格的逻辑证明。这个过程所用的类比、联想、猜想、从特殊到一般,最后给予证明得出结论的想法和方法,我们称为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科学发现、探究自然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和手段。它无处不体现在我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希望大家今后留心思考,对提高你们的学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极大的帮助。

等比数列中项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等比数列中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3.2等比数列中项
教学目标:
1.明确等比中项概念.
2.进一步熟练掌握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3.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1.等比中项的理解与应用
2.等比数列定义及通项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等比数列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我们共同来回忆上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生:等比数列定义:等比数列通项公式:
(Ⅱ)讲授新课:与等差数列对照,看等比数列是否也具有类似性质?
生:(1)成等差数列
如果在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成等比数列,即
若,则,即成等比数列∴成等比数列
师:综上所述,如果在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成等比数列,那么G叫做的等经中项.
生:(2)若m+n=p+q,则
师:若在等比数列中,m+n=p+q,有什么关系呢?
生:由定义得:
(2)若m+n=p+q,则
师:下面来看应用这些性质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例1: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与第4项分别是12与18,求它的第1项与第2项.
解:设这个等比数列的第1项是,公比是q,那么:,①,②
由②÷①可得第③把③代入①可得
答:这个数列的第1项与第2项是和8.
例2:已知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求证是等比数列.
证明:设数列的首项是,公比为q1;的首项为b1,公比为q2,那么数列的第n项与第n+1项分别为:
它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所以是一个以q1q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Ⅲ)课堂练习:课本P23练习1.(老师结合学生所做,讲评练习.)
书面练习:课本P25练习1、2、3
(Ⅳ)课时小结:
(1)若a,G,b成等比数列,则叫做与的等经中项.
(2)若m+n=p+q,
2.预习提纲:①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②如何推导等比数列的前n项公式?
小结:
课题
一、定义
等比中项
成等比数列若m+n=p+q

二、例题
例1
例2复习回顾
,A,b成等差数列

作业:P30习题A组7题

等比数列前n项和


课题:等比数列前n项和(两课时)
使用方法
1.上课前注意自主预习完成学案导学和探究部分
2.上课时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
学习目标
1.掌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公式证明思路
2.会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有关等比数列的一些简单问题
重点难点
1.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当时,①或②
当q=1时,
当已知,q,n时用公式①;当已知,q,时,用公式②.
推导方法-错位相减法
一般地,设等比数列它的前n项和是


∴当时,①或②
当q=1时,
推导方法-等比定理
有等比数列的定义,
根据等比的性质,有
即(结论同上)
2.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是,,那么,,成等比数列
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与函数

探究交流
1.求等比数列1,2,4,…从第5项到第10项的和
2.一个等比数列前项的和为前项之和,求

3.已知是数列前项和,(,),判断是否是等比数列

4.在等比数列中,,,前项和,求和公比

5.设数列为求此数列前项的和
课堂反馈
【选择题】
1.若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则等于()
A.B.
C.D.
2.已知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则这个数列的前n项和为()
A.0?B.n?
C.na?D.a
3.已知等比数列{}中,=2×3,则由此数列的偶数项所组成的新数列的前n项和的值为()
A.3-1?B.3(3-1)?
C.?D.
4.实数等比数列{},=,则数列{}中()
A.任意一项都不为零?B.必有一项为零
C.至多有有限项为零D.可以有无数项为零
5.在等比数列中,,前项和为,若数列也是等比数列,则等于()
A.B.
C.D.
6.在等比数列中,,,使的最小的值是()
A.B.C.D.
【填空题】
7.已知数列{}的前n项和=n,则=.
8.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为=1-2+3-4+…+(-1)n,则S+S+S=.?
9.已知正项等比数列{}共有2m项,且=9(+),+++…+=4(+++…+),则=,公比q=.
10.在等比数列中,已知,,则.
11.已知等比数列的前项和为,且,,成等差数列,则的公比为.
【解答题】
12.在等比数列中,已知:,求
13.设等比数列的前项和为,若,求数列的公比

14.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若前前项和为,且,,求
15.已知等比数列共有项,前项和为,其后项和为,求最后项和

16.三个互不相等的数成等差数列,如果适当排列此三数,也可成等比数列,已知这三个数的和等于6,求这三个数.

17.已知数列是首项,公比的等比数列,是其前项和,且,,成等差数列.
(1)求公比的值;
(2)求的值.

18.已知数列中,是它的前项和,且,,设().
(1)求证:数列是等比数列,并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