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6第三节酸的通性pH值。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三节酸的通性pH值》,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三节酸的通性pH值
(2课时)一.知识教学点
1.酸的分类、命名。
2.酸的通性。
3.金属活动性顺序。
4.pH——酸碱度的表示法。
5.碱性氧化物。
6.中和反应的概念。
二.重、难、疑点及其解决办法
1.重点: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溶液的pH值。
2.难点:使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掌握一些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
3.疑点:(1)金属活动性顺序。
(2)酸碱性与酸碱度。
4.解决办法:
(1)通过复习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概括出酸的通性,既让学生了解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又培养了他们的比较、归纳能力。
(2)通过学生分组做实验8-19,理解金属的活动性是不同的,进一步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3)通过学生自学第三节有关pH值的内容和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使学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
三.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第二节的内容。
[板书]:一.酸的分类和命名
[教师活动]:课前准备一些习题,上课时让学生完成下列习题:
[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HCl、HNO3、H2CO3、H2S、H2SO4、H3PO4
[教师活动]:通过学生写出上述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引导学生可按酸的组成情况抓住共性来考虑怎样分类。酸可以按是否含有氧元素可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或者按电离时能生成氢离子的个数,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两种方法进行分类。最后从熟悉的含氧酸和无氧酸的名称抽象出酸的命名方法。
[板书]:含氧酸:HNO3、H2CO3、H2SO4、H3PO4(某酸)
无氧酸:HCl、H2S、HI、HBr(氢某酸)
一元酸:HCl、HNO3、HI、HBr
二元酸:H2CO3、H2S、H2SO4
三元酸:H3PO4
二.酸的通性
[教师活动]:通过复习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概括出它们的共性——即酸的通性。
[板书]: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活泼金属=盐+水
3.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4.酸+碱=盐+水
5.酸+某些盐=新盐+新碱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
[演示实验]:做实验8-19,铜、银、锌、镁、铁与稀硫酸反应,由实验现象讨论其实质,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不同种金属其化学活泼性是不同的,由此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通过看书阅读得出以下两点:
[板书]:(1)金属活动性是指金属原子在水溶液中丢失电子的能力,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中就越容易丢失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泼性就越强。
(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则不能。
[教师活动]:最后强调:“酸+金属=盐+氢气”中:①金属必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前面;②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③金属如果是铁,则生成亚铁盐。
[板书]:四.pH——酸碱度的表示法
[提问]:如何试验溶液中是呈酸性还是呈碱性?
[教师活动]:通过学生的回答,举一些例子说明在生产、科研、生活中,有时只知道溶液是呈酸性或呈碱性还是不够的。例如,电镀厂的酸液和人体的胃液都是酸性的,但是两者所起的作用却大不相同。引出溶液的酸碱度,即溶液酸碱性强弱的程度,进一步引出pH值和pH值的范围和如何测得溶液的pH值。
最后请学生阅读有关材料,使他们体会测定溶液酸碱度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实际意义。
[板书]:pH值的范围:0—14
7
0——————————————14
中性
酸性增强碱性增强
pH值=7时,溶液呈中性。
pH值7时,溶液呈碱性。
pH值7时,溶液呈酸性。
测定溶液中pH值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四.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P164页习题。
相关推荐
第一册酸的通性 pH值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册酸的通性 pH值”,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知识教学点
1.酸的分类、命名。
2.酸的通性。
3.金属活动性顺序。
4.pH——酸碱度的表示法。
5.碱性氧化物。
6.中和反应的概念。
二.重、难、疑点及其解决办法
1.重点: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溶液的pH值。
2.难点:使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掌握一些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
3.疑点:(1)金属活动性顺序。
(2)酸碱性与酸碱度。
4.解决办法:
(1)通过复习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概括出酸的通性,既让学生了解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又培养了他们的比较、归纳能力。
(2)通过学生分组做实验8-19,理解金属的活动性是不同的,进一步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
(3)通过学生自学第三节有关pH值的内容和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使学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
三.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第二节的内容。
[板书]:一.酸的分类和命名
[教师活动]:课前准备一些习题,上课时让学生完成下列习题:
[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HCl、HNO3、H2CO3、H2S、H2SO4、H3PO4
[教师活动]:通过学生写出上述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引导学生可按酸的组成情况抓住共性来考虑怎样分类。酸可以按是否含有氧元素可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或者按电离时能生成氢离子的个数,可以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两种方法进行分类。最后从熟悉的含氧酸和无氧酸的名称抽象出酸的命名方法。
[板书]:含氧酸:HNO3、H2CO3、H2SO4、H3PO4(某酸)
无氧酸:HCl、H2S、HI、HBr(氢某酸)
一元酸:HCl、HNO3、HI、HBr
二元酸:H2CO3、H2S、H2SO4
三元酸:H3PO4
二.酸的通性
[教师活动]:通过复习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概括出它们的共性——即酸的通性。
[板书]: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活泼金属=盐+水
3.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4.酸+碱=盐+水
5.酸+某些盐=新盐+新碱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
[演示实验]:做实验8-19,铜、银、锌、镁、铁与稀硫酸反应,由实验现象讨论其实质,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不同种金属其化学活泼性是不同的,由此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通过看书阅读得出以下两点:
[板书]:(1)金属活动性是指金属原子在水溶液中丢失电子的能力,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中就越容易丢失电子变成离子,它的活泼性就越强。
(2)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排在氢后面的金属则不能。
[教师活动]:最后强调:“酸+金属=盐+氢气”中:①金属必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的前面;②酸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③金属如果是铁,则生成亚铁盐。
[板书]:四.pH——酸碱度的表示法
[提问]:如何试验溶液中是呈酸性还是呈碱性?
[教师活动]:通过学生的回答,举一些例子说明在生产、科研、生活中,有时只知道溶液是呈酸性或呈碱性还是不够的。例如,电镀厂的酸液和人体的胃液都是酸性的,但是两者所起的作用却大不相同。引出溶液的酸碱度,即溶液酸碱性强弱的程度,进一步引出pH值和pH值的范围和如何测得溶液的pH值。
最后请学生阅读有关材料,使他们体会测定溶液酸碱度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实际意义。
[板书]:pH值的范围:0—14
7
0——————————————14
中性
酸性增强碱性增强
pH值=7时,溶液呈中性。
pH值7时,溶液呈碱性。
pH值7时,溶液呈酸性。
测定溶液中pH值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四.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P164页习题。
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教案
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中和反应中pH的变化以及热量的变化。
②②盐的组成,并能初步判断盐类物质。
2、过程与方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金属活动顺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酸、碱、盐对人类生活与社会生产的重要性
二、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学生对酸和碱性质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认识
2、教学重点:认识酸碱中和反应以及反应中的酸碱性变化和热量变化。探究金属活动顺序并能对简单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
3、教学难点:从中和反应中酸碱性的变化,设计实验探究金属活动顺序。
4、课型:探究、讨论
5、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中和反应
【设问】如果把酸溶液和碱溶液混合,会有什么变化呢?
【活动与探究】
1、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2~3滴酚酞溶液,测溶液的温度,用滴管取盐酸逐滴加入,到溶液刚变为无色时停止加入盐酸。溶液的碱性发生了什么变化?溶液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2、取1所得的少量溶液,加入一滴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的颜色又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3、取1所得的少量溶液放入蒸发皿中,加热到干,观察到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酸+碱→盐+水
中和反应
学生完成后交流
【拓展视野】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有沉淀生成
2、有气体放出
3、有水生成
【板书】
中和反应酸+碱→盐+水
【教后小结】
第二课时盐
【交流】酸的组成特征?碱的组成特征?
【探讨】盐的组成特征?
【提问】你知道哪些盐?它们有何共同之处?[
【讲述】依据盐的组成,根据阴、阳离子的组成分类,将盐分为钠盐、钾盐、钙盐等、还可分成盐酸盐、硫酸盐、硝酸盐、碳酸盐等。
【交流与讨论】在前面的学习中接触过哪些物质能与盐溶液反应?
【小结】
1、金属+盐—新金属+新盐
2、酸+盐一新盐+新酸
3、碱+盐一新碱+新盐反应物都可溶
4、盐+盐--新盐+新盐反应物都可溶
【交流与讨论】查阅附录四,探讨盐的溶解性。
钾、钠、铵盐水中溶;
硝酸盐入水无影踪;
盐酸盐(指氯化物)除去银,亚汞;
硫酸钡、铅水不溶。
【要求】学生记忆盐的溶解性
【练习】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问的关系如下:
活泼金属+酸→盐+氢气
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酸+碱→盐+水.
酸+盐→新酸+新盐
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
碱+盐→新碱+新盐
金属+盐→新盐+新金属
盐+盐→新盐+新盐
从以上的归纳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类物质的相互反应中,都有盐类物质生成。所以,我们可以联想到制备盐类的途径,方法有很多。
[想一想]
请用五种方法制备ZnCl2。写出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板书】一、盐的化学性质
1、金属+盐—新金属+新盐2、酸+盐一新盐+新酸
3、碱+盐一新碱+新盐(反应物都可溶)4、盐+盐--新盐+新盐(反应物都可溶)
二、盐的溶解性。
钾、钠、铵盐水中溶;硝酸盐入水无影踪;盐酸盐(指氯化物)除去银,亚汞;
硫酸钡、铅水不溶。
【教后小结】
第三课时金属活动性
【提问】你知道锌、铁、铜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吗?请提出你的假设,并设计实验检验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猜想:
实验方案现象结论
【活动与探究】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
【归纳】
KCaNaMgAlZnFeSnPb(H)CuHAg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学生讨论】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何用途。
【总结】在初中教材中,金属活动性顺序主要应用于在溶液中进行的两类置换反应:
一、金属+酸→盐和氢气.
反应条件: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排在氢前边;b.酸是指盐酸和稀硫酸等非氧化性酸,而浓硫酸、硝酸,不溶性酸、极弱的酸除外。
二、金属+盐→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
反应条件:a.反应物中的金属必须排在盐中的金属元素前边;b.盐必须可溶.
对此两类置换反应在应用时还应注意:
①铁与非氧化性酸或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呈现+2价
②很活泼的金属如:钾、钙、钠、钡与某些盐溶液反应时,是先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然后碱继续和盐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但没有金属生成,故应除去这四种金属。
【教师讲述】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初中化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正确理解和应用。现将其几种应用归纳如下:
㈠判断金属是否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
例1.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金属是()
A.银B.镁C.锌D.铁
分析:镁、锌、铁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所以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而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后边,故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答案为A。
㈡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例2.为验证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将它们分别投入稀盐酸中,只有c不能与盐酸作用产生气体。再把a投入b的硝酸盐溶液中,在a的表面有b析出。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A.bacB.abcC.bcaD.cab
分析:a、b、c三种金属与稀盐酸反应,只有c不能与盐酸作用产生气体,说明a、b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边,而c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后边,故a、b比c活泼;把a投入b的硝酸盐溶液中,在a的表面有b析出,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a排在b前边,综上所述可知abc,所以答案为B。
例3.请你用最简单的方法,证明锌、银、(H)、铜的活动性顺序,至少需要选用下列物质中的(填序号)
①Zn②Ag③Cu④CuSO4溶液⑤稀硫酸⑥AgNO3溶液⑦FeSO4溶液
写出证明过程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利用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氢前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氢后的金属则不能,所以取用锌、铜和稀硫酸,将锌、铜分别放入与稀硫酸中,将见到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而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由此得出结论锌比铜活泼且锌排在氢前铜排在氢后;然后再取用铜与AgNO3溶液看两者能否反应,可见铜的表面附有银白色物质,说明铜可置换出银,所以铜比银活泼。从这两组实验则可证明锌、银、(H)、铜的活动性顺序,所以至少需要选用所给物质中的①Zn③Cu⑤稀硫酸⑥AgNO3溶液。答案为:①③⑤⑥Zn+H2SO4==ZnSO4+H2↑Cu+2AgNO3==Cu(NO3)2+2Ag
㈢判断金属能否与其它金属的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例4.将过量的铁粉放入含Zn(SO4)2和AgN03的混合溶液中,搅拌,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滤纸上留下的金属是()。
A.AgB.Fe、AgC.Zn、FeD.Fe、Zn、Ag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Fe排在Zn的后边、Ag的前边,所以Fe不能与Zn(SO4)2反应,故滤纸上不可能有Zn;但Fe能与AgN03反应换出Ag,所以滤纸上有Ag;又因为Fe是过量的,所以滤纸上有没反应完的Fe。所以答案为B。
㈣判断置换反应进行的程度
例5.向AgNO3,Cu(NO3)2,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锌粉,完全反应后过滤。不可能存在的情况是()。
A.滤纸上有Ag,滤液中有Ag+,Cu2+,Zn2+,Mg2+
B.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Ag+,Zn2+,Mg2+
C.滤纸上有Ag,Cu,Zn,滤液中有Zn2+,Mg2+
D.滤纸上有Ag,Cu,Zn,Mg滤液中有Zn2+,Mg2+
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为Mg﹥Zn﹥Cu﹥Ag,即Zn能置换出Cu(NO3)2中的Cu,能置换出AgNO3
中的Ag,但不能置换出Mg(NO3)2中的Mg。若加的Zn不足,置换反应只能部分进行,锌粉加入溶液后,首先置换Ag+,当Ag+被置换完后,再置换Cu2+。也就是说,当滤纸上有Ag和Cu时,滤液中肯定没有Ag+;当滤纸上有Ag,Cu,Zn,滤液中肯定没有Ag+,Cu2+。所以答案为B和D。[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实质上就是金属单质与金属阳离子的置换反应。如果滤纸上的金属单质与滤液中的金属阳离子能够反应,则这种情况肯定不会发生(即不能共存),因此答案为B(Cu和Ag+反应)、D(锌不可能置换出镁)。]
【板书】一、金属+酸→盐和氢气.
反应条件: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排在氢前边;b.酸是指盐酸和稀硫酸等非氧化性酸,而浓硫酸、硝酸,不溶性酸、极弱的酸除外。
二、金属+盐→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
反应条件:a.反应物中的金属必须排在盐中的金属元素前边;b.盐必须可溶.
注意:①铁与非氧化性酸或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呈现+2价
②很活泼的金属如:钾、钙、钠、钡与某些盐溶液反应时,是先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然后碱继续和盐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但没有金属生成,故应除去这四种金属。
【教后小结】
第三节美洲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三节美洲”,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三节美洲
[教学目的]
1、运用图1-31,了解美洲大陆的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的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这里的居民组成,语言,美国,加拿大的差异
3、利用图1-35和图1-36,分别了解两大洲的环境、地形特征,使学生逐渐掌握对比分析法了解地理事物的异同
4、掌握南北美洲的气候特征,突出北美洲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5、通过事例说明美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使学生理解部分美洲国家的经济部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美洲地形图,气候图,分析南北美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2、难点: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具准备]
世界政区图、美洲地形图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图法、启发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亚美利哥根据他对美洲的考察见闻,写了一本《海上旅游故事集》,向世界宣布了美洲这个“新大陆”的存在,后来人们便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作为这个新大陆的名字,这就是“美洲”
一、地理位置
1、向学生解释美洲被称为“新大陆”的由来
2、展示“世界政区图”,有学生指图说出美洲的地理位置
(过渡)美洲大陆是个整体,而中部巴拿马运河的开凿把美洲分成了两部分,因此人们习惯上把巴拿马运河做为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3、指图讲述巴拿马运河开凿的地理意义
4、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白令海峡的位置,学生自渎P24阅读,了解白令海峡的意义
5、引导学生观察美洲政区图,找出南美洲北美洲的主要国家及墨西哥、中美地峡、及西印度群岛
6、结合教材讲述拉丁美洲的范围、人口及语言
(过渡)南北美洲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地形有差异,因而形成了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
二、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
(一)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引导学生查阅P6图2-15,找出北美洲的平均海拔,得出结论:平均海拔较高
2、观察P24图1-35,找出北美洲海拔最高的地方与海拔最低的地方的海拔差,得出结论:北美洲地势起伏大
3、引导学生继续看图,找出北美洲的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的位置,并看看这三类地形在分布上有何特点?(纵列分布)
4、引导学生在北美洲地形图上找出北美洲的五大湖群的位置和格陵兰岛的位置,教师讲述五大湖的成因,得出结论:冰川作用显著
(二)北美洲的气候特征
1、学生观察图1-35北美洲的纬度位置特征,提问:北美洲跨了五带中的哪几个温度带
2、观察P29图1-41,设问:北美洲有哪些气候类型?以哪两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由此说明了北美洲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气候复杂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为主)
(过渡)北美洲的气候不但受纬度的影响教大,而且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区对北美洲气候的影响也较大
3、地形对北美洲气候的影响
(1)引导学生观察图1-40,思考:从沿海到内陆,北美洲的降水有什么变化规律?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规律?(从地形的角度思考)
(2)结合板图讲述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讲述)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区位于落基山的迎风坡,能接受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气流,而受南北走向的高大山系的阻挡,太平洋的湿润气流难以深入北美大陆内部,同样道理,来自于大西洋的湿润气流,因受东部山脉和高原的阻挡,也不能深入内地,只能影响到沿海一带,所以北美洲的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趋势
(过渡)地形不但影响着北美地区的降水,而且还影响到北美地区的冬季气温
(3)结合板图,分析北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见教P27一段文字)
(4)学生回答P29活动1、2题
[小结]结合板图,引导学生回答小结
、[作业布置]见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第三节美洲
一、新大陆
1、地理位置
2、主要国家、语言、
3、拉丁美洲
三、北美洲的自然环境
1、地形特征
(1)平均海拔高,居第三位
(2)地势起伏大
(3)地形分为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高山,中部平原、东部低山
(4)冰川作用典型
2、气候特征
(1)跨寒、温、热三带
(2)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3)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为主
(4)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显著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北美洲的地形有什么特征?气候有何特征?
四、南美洲的自然环境
(一)地形特征
1、学生阅读图1-36,观察南美洲有哪些地形种类,找出北美洲西部的主要地形,再按照由北向南的顺序查找南美洲主要的地形区
2、设问:由此你能总结出南美洲的地形特征吗?
3、设问:和北美洲相比,南北美洲的地形有什么异同点?(西部都为高大的山系,地形均有平原、高原组成;不同点在于北美洲地形成南北纵向分布,而南美洲的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4、讨论P27活动第4题
(二)气候特征
1、讨论:阅读P29图1-40、1-41,从所处的温度带、主要气候类型、降水量、气温四个方面探讨南美洲的气候特征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3、比较南美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特征有什么异同点?(相同点在于都跨寒温两带,不同点在于主要气候类型不同,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更为复杂,且北美洲的气候受地形的影响显著)
3、学生讨论完成P3活动3题,分析地形对南美洲气温的影响。
4、学生自读P28阅读“学看气候图”,指导学生如何根据气候资料来分析一个地方的气候:
A利用1月、7月的气温值来判断某地是处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B看最冷月平均气温和最高月平均气温来判断所属的大致气候类型:如果最冷月均温在15度以上,属热带气候,若最高月平均气温不超过10,则可视为寒带气候,如果最高月平均气温在0度以下,则是寒带中的冰原气候,否则则是苔原气候
C亚热带与温带气候的分界则以最冷月0度为界
D结合填充图册的有关练习为例,使学生掌握气候资料的判断方法
[小结]
[作业布置]见基训
[板书设计]
四、南美洲的自然环境
1、地形特征
(1)地形以高原、平原、山地为主
(2)西部为高大的山脉,东部高原、平原相间排列
2、气候特征
(1)热带范围广阔,寒带缺失
(2)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
(3)降水丰沛,最湿润,年平均气温高
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南美洲的地形有何特征?气候有何特征?
(设问)南美洲西部高大的落基山对南美洲的河流有什么影响呢?
五、美洲的河流
1、引导学生在“北美洲地形图”和“南美洲地形图”上找出密西西比河和亚马孙河的位置。
2、展示表格,学生讨论比较两条河流,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地图来分析河流
河流发源地流向注入海洋主要流经国家长度
密西西比河
亚马孙河
3、学生讨论完成P30第5题
六、移民和经济
1、学生自读P31,思考材料后的问题,并回答:由此说明了美洲的居民组成有什么特点?
2、复习提问:世界上的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那两种类型?美洲有哪些国家属于发达国家?由此说明了美洲的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不平衡)
3、结合教材讲述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经济发展的概况及经济发展特色,并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上述国家的位置。突出三个国家发展经济的共同点:以单一的商品出口为主
4、结合教材最后一段文字,讲述美洲的经济发展现状
5、学生讨论完成P32表格,教师点拨
[小结]学生小结,教师点拨
[作业布置]见基训
[板书设计]
五、美洲的河流
六、移民和经济
1、种族成分复杂,以移民为主
2、经济发展不平衡
3、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