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四年级语文上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教案

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4

四年级语文上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

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一个人的成长不仅需要向老师学习丰富的知识,还要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林巧稚为什么始终坚持在医疗第一线工作。

2.知道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教学

课时两课时

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林巧稚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她当医生五十多年,接生了无数的婴(yīnɡ)儿,救治了无数的母亲。[①从“接生了无数”和“救治了无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她是中国科学院的第一位女学部委员,在妇产科学上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写林巧稚在妇产科学方面做出的成绩。

每当林巧稚回忆起她中小学时期的生活时,总要称赞老师讲授知识时注意联系实际,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句导读:这句话是文章的总起句。接下来就要举例子来对这句话进行说明和概括。]比如上地理课时,老师就把他们带到海边,在海滩上做地形沙盘。大家边玩儿边做,兴味盎(ànɡ)然,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并深深地印在脑子里,经久不忘。[②你喜欢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吗?为什么?]

段导读:概括写林巧稚称赞老师注意联系实际,并简单举例子,说明这种方法使大家兴趣盎然,学到的知识经久不忘。

林巧稚从小对生物课就有很大的兴趣。有一次,老师上生物课时,问道:

“树叶是什么颜色的?”

“是绿色的。”林巧稚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③“异口同声”说明了什么?]

老师又问道:“树叶是什么形状的?”

不少同学答道:“是椭(tuǒ)圆的。”

生物老师当时没有马上对学生的回答作结论,而是把他们带上山去,采集各种树叶。[句导读:体现了老师讲授知识注意联系实际。]采集回来,大家把树叶放在课桌上,老师让大家重新回答上面的两个问题。[④老师能不能直接把答案告诉同学们?为什么不直接说出答案?]原来树叶不仅有绿色的,还有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树叶的形状更是千奇百怪,掌形的、针状的、扇形的……什么样儿的都有。[⑤这时大家得出的答案是什么?]

段导读:这段主要写老师让学生自己到实际中去,通过对事物的了解,去认识事物,获得真知,而不是直接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一堂生物课结束了,林巧稚不仅学到了知识,更体会到了一种人生的哲(zhé)理: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会那么简单,你要认识它,就要亲自到实际中去调查了解,不能人云亦(yì)云。[⑥这堂生物课使林巧稚学到了什么?她为什么能学到这些?]

段导读:这段是写林巧稚从老师的教学方法上得到的感悟。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写林巧稚回忆中小学时,老师的讲授方法使她悟出的道理。

林巧稚小时候从生物课上悟到的这一道理,对她一生的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⑦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她大学毕(bì)业做了协(xié)和医院妇产科医生以后,非常重视医疗实践(jiàn),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在医疗第一线工作,不折不扣地实现了她的诺(nuò)言:[句导读:既写出了林巧稚医生的毅力和韧性,又写出了老师这堂课对她的影响之深远。]“我要做一辈子值班医生。”无数次的医疗实践,使她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cái)料,积累了宝贵的治疗经验。[⑧“我要做一辈子值班医生”说明林巧稚的工作作风是什么?]她在中小学时期形成的思维方法,使她在医学上一再创造出奇迹(jì)。[⑨怎样理解这句话?]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写林巧稚从生物课上悟到的哲理,对她一生的事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林巧稚的相关资料。

一导入

树叶都是绿色的吗?你会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生活中看似简单的事物,实际上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看看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语,随时纠正读音。

启发——启

“启”有几种意思?查字典。

兴味盎然——盎

“盎”是什么意思?

做什么事情会让你“兴味盎然”?

人云亦云——亦

结合生活理解“人云亦云”。

毕业——毕

“毕”字还能组成什么词语?

妇产科——妇实践——践诺言——诺

什么叫“诺言”?许下诺言应该怎样做?

材料——材

通过组词区分“材”与“才”。

奇迹——迹

说说什么样的事情或事物算是“奇迹”。

(2)书写指导。

①疗:要注意“病字旁”里是个“了”。②亦、迹:要注意它们的第四画是“竖钩”。

(3)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可以和大家交流。

4.小组内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可以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写林巧稚在妇产科学方面做出的贡献。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中小学时期的生活使林巧稚懂得要认识事物,就要亲自到实际中去调查了解,不能人云亦云。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林巧稚从生物课上悟到的哲理,对她一生的事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指名读课文。

思考:课文围绕题目讲了一件什么事?

新课标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观。

在“教教材”的观念中,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就是知道课文讲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理清课文的条理,得到一些写作知识。“教教材”是从教材出发回到教材,教材成为教学的中心和主宰,而教学的主体——学生和教师则被偏离于教学的外围,处于被动的地位,一个是被动地接受,一个是被动地执行。久而久之,教师就沦为知识的传声筒,学生就沦为知识的接收器。

按照“用教材教”的观念,教材不是教学的中心所在,不是教学的蓝本,只是一个凭借、一种资源。一个“用”字,赋予教师教材加工者、教材开发者、教材创新者的角色地位,还学生教学的中心地位。“用教材教”要求教学以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需要和成长提高为归宿,教师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处理教材。另外,以往的教学只要求讲知识点,而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1.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林巧稚为什么始终坚持在医疗第一线工作。

2.对林巧稚产生敬佩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林巧稚工作时的一些图片。

一导入

树叶都是绿色的吗?简单的问题后面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细读课文

1.出示林巧稚工作中的一些图片,再结合课文内容,你觉得林巧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重视实践、了不起、工作很认真等。)

2.林巧稚之所以在工作中如此重视实践,取得这么多成绩,源于上学时老师授课方法的影响。自读课文,思考:老师对她有什么影响?

(老师讲课总是联系实际:为了让大家知道树叶的颜色和形状,老师带大家采集标本,在实践中学习。)

3.从这些事情中,林巧稚懂得了什么?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会那么简单。你要认识它,就要亲自到实际中去调查了解,不能人云亦云。)

4.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什么是联系实际。

5.老师能不能直接把答案告诉同学们?(能)那么,老师为什么不直接说出答案?你觉得老师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6.读一读林巧稚称赞老师的话。

7.林巧稚长大了,成了一名医生,她是怎么做的?自读课文第10自然段。

学生甲:林巧稚非常重视医疗实践,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在医疗第一线工作。

学生乙:她要做一辈子值班医生,掌握第一手材料。

8.启发想象,加深体会。

林巧稚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在医疗第一线工作,

她放弃了;

放弃了;

放弃了。

9.林巧稚可不可以休息?可不可以不值班?但她为什么始终坚持,不动摇?(掌握资料,积累经验,为病人服务。)

10.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0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再读林巧稚称赞老师的话,体会她为什么要称赞老师。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1.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大自然中细心观察,在观察中得到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发现。教课文前,同学们把采集的树叶拿出来互相欣赏、互相交流,面对课文,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2.新课标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材只是书面的东西,而且所载的信息是有限的。另外,以往的教学只要求讲知识点,而现在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传统的教学与新课标教学有很大的区别,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从独立学习转向了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变化,从接受式学习转向探究式学习。教师要深入地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他们的智慧是如何建构的,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应该是灌进去的、背进去的,而应该是通过活跃的探索与学习过程建构起来的。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成绩()采集()

重视()影响()

2.照样子,写词语。

(1)千奇百怪

(2)不折不扣

3.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1)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异口同声)

(2)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胸有成竹)

(3)人家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人云亦云)

(4)形容趣味洋溢的样子。(兴味盎然)

4.林巧稚的生物老师的教学方法好在哪里?

5.林巧稚为什么能够在医学上一再创造出奇迹?

因为林巧稚从生物老师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些生物知识,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独立思考的思维方法和人生哲理。大学毕业后,她成为协和医院的妇产科医生,始终坚持在医疗第一线工作,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积累了宝贵的治疗经验。可以说,生物老师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她的事业和人生,使她在医学上一再创造奇迹,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作者简介

盛祖宏,笔名红烛、左宏。生于1935年,上海人。中共党员。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历任《光明日报》编辑、记者、新闻研究部主任,《东风》文艺副刊主编,《文摘报》副主编、主编。196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杂文集《隐私权座次学出国热》,传记文学《华罗庚的童年》《林巧稚的童年》等。

2.林巧稚

林巧稚(1901~1983),中国妇产科学家。福建厦门人。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曾赴英国、奥地利和美国进修考察,回国后任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一生从事妇产科学,成绩显著。她的人生格言:我是鼓浪屿的女儿,我常常在梦中回到故乡的大海边,那海面真辽阔,那海水真蓝、真美……我所经历的一切都告诉我,成功,唯一靠得住的经验就是勤奋,一勤天下无难事。新出来的太阳比什么都好。我爱这明朗的天空和这明朗天空下的生活!

编辑推荐

四年级语文上册《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教案(语文S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教案(语文S版)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启、简、亦、毕、妇、疗、践、诺、辈、材”等10个生字,会认“婴、哲、亦、毕、践、诺、材、迹”等8个生字,准确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积累成语。
2.抓住课文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课文内容思考:林巧稚为什么总要称赞老师的教学方法,成为医生后,她又为什么坚持在医疗的第一线工作
3.朗读课文,让学生懂得独立思考问题、做事要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并学习林巧稚对工作认真负责、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只有留心观察,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2.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收集不同的树叶。
第一课时
一、宣布课题,导入新课。
树叶都是绿色的吗?你会这样回答这个问题?生活中看似简单的事物,实际上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吧。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仔细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根据字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记忆字形。
2、在小组基全班,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的形式,熟记熟读生字词语,,有针对性地正音,提示生字中易错的笔画。
3.反馈学习情况:指名读生字、词语,说说对重点词语的理解,随机纠正。
启发兴味盎然人云亦云毕业材料奇迹
师生交流:你借用工具书理解了哪些词语?如:哲理: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人云亦云:云,说;亦,也。指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没有主见
诺言:应允别人的话。思维: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
4、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
5.指导书写。
“辈”字上小下大。
“亦”字第六画是“竖钩”不要写成“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课文度读熟。
2、默读思考:
(1)课文讲了什么事?
(2)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3)课文可以分几部分?
四、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默读全文
默读时要结合“泡泡框”中的提示来思考。)
1)课文讲了林巧稚中小学时期的哪些事?重点讲了哪件事?
(2)为什么林巧稚回忆起这些事总要称赞老师的教授方法?这方法对林巧稚产生了什么影响?
2.指名朗读,简要回答上面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课文重点讲了哪件事?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情。
讨论、探究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认为林巧稚的生物课老师的方法好在哪里?
2、这堂生物课使林巧稚得到了?她为什么能得到这些?
3、学习了不起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三、理解感悟
第2---10自然段是重点部分其中2—8段简明易懂,可以以学生自学为主,可引导学生理解。
重点理解
1、林巧稚是这样称赞老师的教学的?为什么总要称赞老师的教学方法?
2.老师的教学方法对林巧稚产生了什么影响?
3.出示课件,了解林巧稚的成就
4.说说你从林巧稚的成功上收到了什么启发?
四、评价朗读。
(学生读并互相评价)
五、巩固练习。(课后练习3)
六、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课文学到这,你知道了林巧稚为什么总称赞老师的教学方法了吗?你又知道了林巧稚为什么一直坚持在医疗的第一线了吗?板书:
说说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板书设计
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
生物课给林巧稚的启示
林巧稚从老师的教学直的感悟
林巧稚从生物刘上悟到的哲理在实践中找答案

四年级下册《绿色的记事本》教案


四年级下册《绿色的记事本》教案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要从小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养成保护环的习惯。

2、朗读课文,理解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的内容。学写环保日记。

3、会认“供、耗、攒、购、臭、簿、限”等7个生字。

教学重点:

理解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的内容,知道孩子们在保护环境方面做了些什么,有些什么感想。

教学难点:

理解“这样自觉地严于律己,让大人们也不禁肃然起敬”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用的纸主要是用什么材料造的吗?每年造纸工人都要砍伐大量的木材。为了少耗费木材,人们把废纸回收,再生产出新的纸张,这就是再生纸,也叫环保纸。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张《绿色记事本》中记事本就是用再生纸制成的。

2、板书课题:12*绿色记事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二、依据自学提纲展示互动。

1、自己轻声读课文,要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把自学的生字再认真地读好、记牢。

2、汇报积累的字词。

(1)课件出示会认的字,读字并组词,多种形式读。

(2)你想提示大家注意那个字的读音。

(3)理解词语的意思。濒临、弥补、别出心裁、严于律己、肃然起敬。

a、找出这些词语在课文的哪句话里,用喜欢的符号画出来,并认真的读一读。

b、集体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5、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小组讨论: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7、检查学习研讨情况。

8、学习课文。

(1)自己出声读课文,认真揣摩自学题。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师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

(4)小组合作学习:

A、什么是“绿色记事本”?,它有什么作用?

B、小奥茨和他同学们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了一些什么内容?

C、你喜欢小奥茨和他同学们的“绿色记事本”吗?为什么?

D、学习了课文你有感想?受到了什么启发?

7、学习成果展示,师生评议。

三、总结全文

学生们的“绿色记事本”记录的虽然是些生活中的小事,但可以看出环保意识已在他们心中留下了烙印。作为我们来讲,也应该向他们学习,从现在开始树立环保意识,开动脑筋,创新办法。并且在实践中努力争当一名优秀的环保小卫士。

四、反馈检测:

1、《绿色记事本》这篇课文,说它是“绿色记事本”是因为:()()()

2、绿色记事本的意义是:()

3、这篇课文写了许多生活中关于环保的小事,其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

4、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你的办法是:()。

5、写一篇环保日记,内容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看到的,想到的。

板书设计:

12*绿色的记事本

“绿色”―――――“环保”

记事本封面记录内容制作材料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

教学反思:上完本节课,增强了孩子们的环保和节约意识。课后我让孩子们一篇环保日记,没想到有的同学写得特别好,特别是张小艺同学,我让她在全班读了自己的日记,得到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的热情。

四年级语文上13麻雀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四年级语文上13麻雀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

要求1.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爱的力量是伟大而崇高的。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积累词语。了解作家、作品。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重点

难点1.抓住老麻雀的神态、动作,体会爱的伟大。

2.引导学生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为爱的力量。

教学

课时两课时

麻雀

我打猎回来,走在林阴路上。猎狗跑在我的前面。[①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段导读: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猎狗出场。

突然,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xiù)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②这里的“野物”指什么?“突然”和“嗅”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猎狗放慢脚步,嗅到了野物。

风猛烈地摇撼(hàn)着路旁的梧桐树。[③“猛烈、摇撼”写出了什么?]我顺着林阴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cháo)里掉下来的。[④“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说明了什么?从“呆呆地”和“无可奈何”这两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我”看到了一只从巢里掉下来的小麻雀。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打猎回来的路上,猎狗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句导读:猎狗的动作虽然缓慢,却很可能带有攻击性,小麻雀的处境令人担忧,猎狗的危险与其缓慢的动作形成强烈的对比。][⑤从猎狗的动作描写中你想到了什么?]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⑥“突然”一词表明了什么?作者为什么把老麻雀比作一块石头落下来?]它扎煞(zhāshā)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⑦动物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正当猎狗想伤害小麻雀时,老麻雀很快出现在猎狗面前,并绝望地尖叫。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zhěnɡ)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sīyǎ)的声音。[句导读:此句写出了老麻雀一副“临战”的紧张姿态。][⑧老麻雀为什么浑身发抖,并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bó)斗。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pánɡ)大的怪物哇!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⑨这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老麻雀要跟猎狗进行一场殊死搏斗。

猎狗愣(lènɡ)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⑩猎狗愣住了,慢慢地后退,是因为害怕吗?]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猎狗被老麻雀的勇气震慑住了。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写猎狗想伤害小麻雀,老麻雀飞落下来,保护小麻雀。

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我”为什么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我”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我”为老麻雀伟大的母爱所感动,小麻雀的危险解除了。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能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麻雀和猎狗的图片。

一导入

(课前在黑板上贴麻雀和猎狗的图片)

(老师边指图边说)麻雀和猎狗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动物,它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学生用词语或一两句话描述一下。板书重点词句。)

学生甲:麻雀弱小,猎狗庞大。

学生乙:麻雀和猎狗相比,麻雀显得特别弱小,猎狗看上去显得很凶。

弱小的麻雀和庞大的猎狗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麻雀》,这篇文章选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猎人笔记》。《猎人笔记》写了一个猎人的狩猎所见,以随笔的形式出现,包括25个短篇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梧桐绒掩嘶哑搏庞危险

(2)多种形式认读:带读、比读、分组读,结合生活理解词语。

嗅你知道哪个词和“嗅”意思相近吗?

巢你见过“鸟巢”吗?是什么样子的?

拯救——拯

课文中谁“拯救”谁?

嘶哑——嘶、哑

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出“嘶哑”的声音?

搏斗——搏

你见过“搏斗”的场面吗?给你什么感觉?课文中谁要和谁“搏斗”?

庞大——庞愣住——愣

“愣住了”的表情应该是怎样的?课文中谁“愣住了”?

(3)书写指导。

①绒:右边是“戎”不是“戒”,注意不要多写一“竖”。

②搏:左边是“提手旁”,注意与“博”的区别。

③庞:“广字旁”下面是“龙”字,切记不要丢掉撇,写成“尤”。

(4)分段指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中都出现了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文章中出现了小麻雀、老麻雀、猎狗和“我”。猎狗要吃小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猎狗被镇住了,不由得后退,“我”急忙唤回了猎狗。)

(2)根据提示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我”的猎狗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拯救自己的幼儿,镇住了猎狗。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我”急忙带着猎狗走开了。

(3)明确自读课文时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标注出来。

学生提出自学中不懂的问题,较容易的问题边提边由学生解答;较难的问题可在下节课解决。

四小结

面对庞大的猎狗,老麻雀全然不顾自己可能面临的危险。它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1.根据本学期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特点,教师在这节课上应继续从引导学生抓住主要句子,结合重点词语谈体会来理解课文入手,逐步培养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感悟句意的能力。比如:教学伊始,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你觉得这只小麻雀是一只怎样的麻雀?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从书上找出相应的词语谈体会。通过读书,有学生认识到:这是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是一只从树上摔下来的小麻雀;是一只无可奈何的小麻雀……这些内容都能从书本上找到相应的词语,而后再进行归纳整理,进行总结。以此来训练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能力。

2.在此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句子,理解猎狗的形象及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做法。

3.本课老麻雀全力保护小麻雀的爱子之情是令人震撼的。动物界能有如此令人敬佩的情感,我们人类则更应该拥有。为了让还不太懂得关爱别人的学生受到爱的触动,能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爱,也能学会去关爱别人,教师在教学的最后(在学生体会到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之后),引导学生找自己身边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从而触动他们,让他们从文本中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华,感受爱的伟大,从而教育他们要学会用爱去关爱别人。

1.抓住老麻雀的神态、动作,体会爱的伟大,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爱的力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4、5自然段中描写老麻雀的句子和表现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动画片。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老麻雀、小麻雀、猎狗与“我”之间发生了一件非常感人的事。(板书:老麻雀、小麻雀、猎狗、“我”)谁能简单说说这是一件什么事?(猎狗要吃小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猎狗被镇住了,“我”急忙唤回了猎狗。)

二学习课文

1.猎狗要吃的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让学生读课文中的有关内容。

(1)出示填空,请学生先填一填,再谈谈感受。

我顺着林阴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2)集体交流。

学生甲:我觉得小麻雀特别可怜。

学生乙:小麻雀刚出生不久,嘴角嫩黄,它还不会飞,特别需要帮助。

学生丙:小麻雀一定特别害怕,可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3)有感情地读一读第3自然段。

2.面对这么娇弱的小麻雀,猎狗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在这危急关头,老麻雀是怎么做的?自己读一读第4、5自然段,把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还可以简单批注。

3.集体交流,谈谈自己的体会,再朗读。(根据学生所说出示句子)

(1)句子一: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扎煞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①对比朗读(课件出示句子),谈感受。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形象地表现出老麻雀飞落时动作之快,用力之猛,反映了老麻雀着急、紧张的心情,也表现了它的勇敢。)

②老麻雀“扎煞起全身的羽毛”是什么样子?结合实际说一说,老麻雀“绝望地尖叫着”,既然“绝望”,为什么还要尖叫?

(老麻雀对自己能否挡住猎狗没有把握,但仍尽力尖叫来警告猎狗,保护自己的孩子。)

③课件播放老麻雀落在猎狗面前的动画片,再次加深学生的感受,朗读这句话。

(2)句子二:

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

①老麻雀紧张什么?它真的一点儿也不害怕吗?

②此刻老麻雀在想什么?

③读一读这句话。

(3)面对这么危险的情况,老麻雀很有可能丢掉性命,那么,它可不可以不飞下来?(可以)那它为什么还要飞下来呢?

课件出示句子:

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

(这种力量就是对孩子的爱。正是爱的力量,让老麻雀奋不顾身,将自己置身于险境。)

4.“爱”的力量是巨大的,结果怎么样呢?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1)猎狗为什么“愣住”了,又“慢慢地向后退”呢?

看法一:猎狗害怕了。

看法二:猎狗被老麻雀的勇气征服了。

(2)为什么“我”急忙唤回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三总结全文

1.读了这篇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麻雀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通的鸟。它没有漂亮的外衣,没有动听的歌喉,平时不会有人愿意多看它几眼。然而,在这普普通通的鸟的身上,有着这么令人敬佩、令人感动的精神。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征服了猎狗;强大的爱,感动了“我”;强大的爱,也打动了我们每位读者的心。

1.课文以“我”为线索,生动形象地叙写了“我”的所见所闻,从而勾勒了一幅感人的画面,写成了一个情趣横溢的故事。开始,教师不要直接提出问题,而要设好“铺垫”,创造好条件。学生对故事感兴趣,对感性的材料易接受。故事情节的小有波澜以及内容的生动性,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了基础。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教师有声有色地复述故事等方法,很快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后,教师应顺势提出第一个问题,让他们通过“思考——讨论——发言”的办法去解决。尽管给故事分成几个部分难度并不太大,却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因为学生要对有趣的故事与感性的材料进行分解与综合,要基本弄清其间的逻辑联系。学生通过努力,基本弄清了故事的几个层次:“我”发现可怜的小麻雀——猎狗威胁小麻雀——老麻雀拯救小麻雀——“我”唤猎狗走开。学生还没有学习故事情节的基本要素,但他们却能从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这其实是他们“追踪”情节,进行观察的结果。

2.由于这堂课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适应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因此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每张小脸都洋溢着光彩。许多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老麻雀为什么绝望地尖叫?”“老麻雀为什么像一块石头似的飞下来?”“老麻雀自知斗不过猎狗,为什么还要飞下来,岂不是白白送死吗?”……特别是一位同学提出的:“既然‘嗅’是‘闻’的意思,文中为什么不用‘闻’,而用‘嗅’呢?”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嗅”是有目的地闻,带有辨别味道的意思;有的说“嗅”多用于动物……真想不到四年级的学生对遣词造句还有这么多的研究,孩子们的问题既尖锐又深刻,发人深省。

3.最后,教师还应顺着学生丰富的想象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老麻雀能不能把小麻雀送回巢里?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本文,好吗?

1.读一读,把下面的音节补充完整。

xiù嗅wēi危pánɡ庞xiǎn险cháo巢lèng愣

2.读句子,写出与加点词意思相近的词语。

(1)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保护)

(2)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哇!(巨大)

(3)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连忙)

3.填上合适的词语,把句子补充完整。

(1)老麻雀站在的树枝上。

(2)小麻雀地拍打着翅膀。

(3)一种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4)同学们观看节目。

4.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

5.猎狗是因为害怕老麻雀而退缩吗?

作者简介

屠格涅夫,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18年生于俄国奥廖尔省一个贵族家庭,1883年卒于巴黎。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被称为“小说家中的小说家”。他既擅长自然风景描写,又长于抒情,且常用隐蔽手法描写人物细腻的心理。他的小说结构简洁严整,情节紧凑,语言纯净优美,人物形象生动,作品充满诗意的氛围和淡淡的哀愁,给人无尽的回味。代表作有《猎人笔记》《父与子》《罗亭》等。

四年级语文上28“0”的突破教案


教学

要求1.阅读描写许海峰射击时的语句,体会许海峰当时的心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积累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难点1.通过阅读课文中两次描写许海峰射击时情景的语句,体会许海峰当时的心情。

2.理解为什么说“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

教学

课时一课时

“0”的突破

1984年7月29日,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男子自选手枪比赛开始了。

段导读:这段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身穿绣着“中国”两个大字运动服的许海峰紧握手枪,神色庄严地站在40号靶(bǎ)位上。[句导读:这句话既交代了许海峰是中国选手,又说明了他运动服的特征,还强调了许海峰是代表中国参赛。][①“紧握手枪”“神色庄严”说明了什么?]在他的眼前,靶心上最小的圆圈就像52年来那个令人屈辱(rǔ)的“0”字。[②这里的“屈辱”是说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击碎它!击碎它!”许海峰决心为祖国争光。[③“它”指的是什么?]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主要讲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男子自选手枪比赛开始,我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决心为祖国争光。

许海峰稳稳地把枪举过头顶,又慢慢直臂下落,轻轻地扣动扳(bān)机——砰(pēnɡ)!砰!子弹射向50米外的靶心。[④“稳稳地、慢慢”等词突出了什么?]“10环!”“10环!”一个个红色的“10”字在记分表上延伸……许海峰出色地发挥了水平。

段导读:许海峰出色地发挥,打出了10环。

众多的世界名将都参加了这次比赛。在许海峰的挑战面前,他们哪肯示弱?比赛争夺得十分激烈。[⑤你从这句话看出了什么?]打完前五组,赛前夺魁(kuí)呼声最高的瑞士名将斯卡纳克尔发现自己仍比许海峰落后两环,就憋(biē)足了劲儿,要在最后一组射击中超过许海峰。[⑥文中用什么方法表现出当时场面的紧张、激烈?]

段导读:众多世界名将都鼓足了劲儿,要超过许海峰。

最后的决战来临了。许海峰前三枪打得不错,可是第四、第五枪却只打了两个“8”环。斯卡纳克尔趁机赶了上来,在靶位后面观战的记者们也开始向斯卡纳克尔的靶位那边涌去,仿佛这位名将已经胜券(quàn)在握。[句导读:这句话写出了局势变化带动人们行为的变化,由此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气氛,也反衬了许海峰的镇定。][⑦从这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在这关键时刻,许海峰非常镇定。他静静地坐了一会儿,又走上靶位。只见他轻松地左手插兜,右手握枪,一双大眼睛闪出必胜的光芒。[⑧从“镇定”“静静地坐”等词中可以感悟到什么?“闪出必胜的光芒”又说明了什么?]砰!砰!砰!三发子弹从他的枪口呼啸而出,“10环!”“10环!”“9环!”——胜利了!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夺得男子自选手枪比赛的冠军。[⑨“566环”说明了什么?]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记叙了许海峰勇夺冠军的经过。

这是中国人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块金牌(pái),实现了“0”的突破,许海峰为祖国争了光。[句导读:肯定了许海峰的战果,赞扬他为祖国争了光,与课文开头紧紧呼应,说明了许海峰用实际行动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0”的突破。]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庄严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徐(xú)徐地升上了体育馆的上空。[⑩当奥运赛场上升起国旗,奏国歌时你是怎样的心情?]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自为许海峰颁(bān)发了金牌,他激动地说:“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为什么说“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

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主要讲许海峰为中国人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块金牌的历史意义。

1.朗读课文,自学课文中的生字。

2.通过阅读课文中两次描写许海峰射击时情景的语句,体会许海峰当时的心情。

3.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什么说“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

许海峰参加比赛的实况录像,奥运会赛场上我国健儿获得金牌时升国旗的情景短片。

一导入

1.(播放奥运会赛场上我国健儿获得金牌时升国旗的画面)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上届奥运会赛场上我国健儿获得金牌时的情景。当国旗升起的时候,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甲:我觉得很激动。

学生乙:我觉得作为一名中国人很自豪。

2.那你们知道我国的第一块奥运金牌是什么时候取得的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我国健儿在奥运会上“‘0’的突破”。(老师板书课文题目)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辱憋券牌徐颁

(1)指名读生字。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

三阅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中两次描写许海峰射击时情景的语句,画出其中表示动作的词语。

(2)想一想,这些词语表现出他当时怎样的心情。

(3)小组同学交流。

(4)集体交流。

第一次:稳稳地举慢慢直臂下落轻轻地扣动扳机

第二次:静静地坐走上靶位轻松地左手插兜,右手握枪

①体会许海峰的沉着、镇静。

②想象许海峰当时的心情。尤其是在决战时,面对斯卡纳克尔赶上来的险境,他心中在想什么?(播放许海峰参加比赛的实况)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所画的句子。

3.为什么说“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

(1)在小组内把你的体会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2)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老师简单介绍我国在此之前参加奥运会的历史。

(3)指导朗读。

四拓展学习,总结课文

你还知道我国哪些运动员获得过奥运会冠军吗?能说出他们参加的运动项目吗?把你知道的讲给大家听听。

在学习本篇文章之前,可布置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搜集有关奥运的材料。为了防止学生的搜集漫无目的,只是堆积材料,事先,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讨论搜集资料前的准备工作。如,你打算了解有关奥运的什么知识?通过启发、交流,学生的搜集有了方向、目标。

讲授这篇课文时,以爱国情感为主线,让学生拥有完整的阅读过程。通过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理解语言与积累、运用语言的过程,体会“0”的突破后的激动与自豪之情。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紧握()发挥()

轻轻()神色()

比赛()颁发()

2.把句子补充完整,再加上标点。

(1)阳光

(2)许海峰

(3)小心翼翼地

3.1984年,许海峰为中国取得奥运史上“0”的突破;2008年,中国不但取得金牌榜第一的骄人成绩,而且举办了一届盛况空前的奥运盛会。对此,你有哪些感想?

奥林匹克运动会

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奥运会”,是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世界性综合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希腊,因举办地点在奥林匹亚而得名。奥运会每隔4年举行一届。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是1894年由顾拜旦男爵创立的,是现存历史最悠久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国际奥委会是国际体育的最高权力及领导机构,目前由一百多位委员组成,其中除国际奥委会主席按章程任命十位国际单项总会会长担任委员外,其余委员是由国际奥委会严格筛选并经委员大会全数通过后,派驻各国,担任体育大使工作,负责执行国际奥委会在各个国家及地区的权利及义务,并担任国家奥委会与国际奥委会之间的桥梁。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已于2008年8月8日在中国北京举行。

四年级语文上6观潮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6观潮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

要求1.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积累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重点

难点1.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教学

课时两课时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①这句话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哪两个特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yán)官镇,据(jù)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句导读:这两句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地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句导读:这句中“横卧”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的姿态和气势。]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②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潮水”,而写此刻“江面上很平静”?]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yì)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③“早已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大家昂(ánɡ)首东望,等着,盼着。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出了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象和观潮人的心情。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句导读: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该句用先声夺人的描写手法,用“闷雷滚动”暗示了钱塘江浪潮的气势磅礴,为后文的描写埋下伏笔。]顿时人声鼎沸(dǐnɡfèi),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diǎn)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④此处“一条白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潮水会是“一条白线”呢?]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ɡuàn)江面。[句导读:写出了“白线”的变化,用“横贯”一词比上文的“横卧”更有气势。][⑤“白线”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bēnɡ)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⑥这几个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描绘了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

霎(shà)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依旧风号[háo]浪吼。[句导读:这一句写了潮头虽然西去,可是余波依旧气势宏大,更能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过了很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⑦从哪儿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描写了潮头过后,江水涨了六七米高的景象。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

请学生课前查找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是什么样的。

学生甲:海水涨潮时,浪头特别大。

学生乙:海水涨潮时,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等。)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6课就写了一次观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盐据卧塔沸震吼涨

(2)多种形式认读:带读、比读、分组读,结合生活理解词语。

盐官镇——盐

你知道生活中“盐”的作用吗?

据说——据

(出示课文句子)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用自己的话解释“据说”的意思。

横卧——卧

卧就是躺着、趴伏的意思,你能做一做这个动作吗?

人声鼎沸——沸

你感觉到人的声音怎么样?

(3)书写指导。

①塔:注意别忘了写右边口字上的小“横”。②沸:右边不是两“竖”,是一竖撇和一竖。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即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3.课文可以分几部分。

(1)指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一个内容?(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第2至第5自然段具体写人们观潮前后的情景和大潮的壮观,学生易掌握。难点在于第2至第5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的关系,第1自然段是概括地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与下文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2)讨论明确分几部分,说明理由。(全文按先概括后具体的结构形式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出了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象和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描绘了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描写了潮头过后,江水涨了六七米高的景象。

4.分段读课文。

四小结

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1.结构复杂、容易出错的生字应给出适当的提示。如:“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在文中读méng,并点明另两个读音:mēng和měng;“恢”中“忄”与“火”的书写原则是先两边后中间;“昂”下左部不能多点或撇。

2.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读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宜多读,还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字词的含义。如:“天下奇观”中的“奇”,“横卧”中的“卧”。

3.抓住时间词,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把握全文。

1.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文中重点句子,钱塘潮的视频资料。

一导入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你了解到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吧。

二学习课文

1.讲读第一部分。

(1)第一部分谈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你知道什么是“天下奇观”吗?这个“观”与“观潮”的“观”有什么不同?

(天下奇观是指世界上不同一般的景象。两个“观”是不同的:“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2)师生对读。

师: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生:所以吸引了无数的人前来观看。

2.讲读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潮来前钱塘江江面的景象。)

(2)学习潮来前(第2自然段)钱塘江江面的景象,体会观潮人的心情。

①读中找:边读边在书上画出描写“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用不同符号标出)

②读中听。(边听边答)

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

重点句一:“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引导学生感受潮来前江面上的平静。

重点句二:“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从这句中可以体会观潮人的急切心情。

③小结:此时的江面如此平静,人们翘首盼望,让我们共同观望潮来时的景象吧!

3.讲读第三部分。

(1)感受潮来时的壮观景象。(精讲课文第3、4自然段)

①看录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群中,心情会怎样?潮来时,哪两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②进一步体会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指导学生自读第3、4自然段。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的语句。

③知潮声。在学生找出后,指导学生用书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音像什么?响声怎样?(声音像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响声如同山崩地裂。)

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④知潮形。用上述方法,准确地概括出潮形,并板书: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同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补充有关大潮形成的资料)

⑤明其序。观察黑板上板书的词语,说说从潮的声和形的变化可以看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潮的。(按由远及近的顺序)

还能找出表示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吗?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我们移来、再近些、越来越近。)

⑥把潮来时的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先让全班同学按板书自己练说,再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语。

(2)作者写得特别好,那么他是怎么写的呢?

(按一定顺序:远→近;抓住潮来时的特点:声大、浪大,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举例说明。(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既有声又有形,极为恰当、生动地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刚过一排又紧接着,说明气势大、速度快,给人以势不可当之感。又如“白色城墙”色形兼具地说明浪高,直立向前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这不是一般的浪,是罕见的浪,潮也是罕见的潮。)

(3)激发情感。(再看录像)

提示:想象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钱塘江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请同学们体会这种感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第3、4自然段,评读。

4.讲读第四部分。

(1)还能从课文中哪儿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学生读第5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适时点拨:“霎时”表示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恢复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

(2)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三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江大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它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1.结合课本上的两幅图画,理解“平静”“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想象潮水的变化和声势。

2.第3、4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应以读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读中体悟,并及时评议。

3.录像的运用要恰到好处,不能随意、过多地播放,使学生沉溺其中,这样反而会冲淡对课文的兴趣。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2.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把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说法。

(1)他凝视着墙上的那幅国画。(注视)

(2)我依照妈妈的话又重新做了一遍。(按照)

(3)下雨了,警察叔叔仍旧指挥着来来往往的车辆。(仍然)

(4)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渐渐)

3.请你结合文中的语句简单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变化过程。

4.除去文中直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语句,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它的“奇特”?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顿时人声鼎沸”“人群又沸腾起来”这些地方,从观潮的人数之多和人们高涨的热情中也可看出大潮的“奇特”。

钱塘江涌潮的成因

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的成因除月、日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像半岛似的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千米,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千米,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变窄,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来,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着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的涌潮。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是上好一堂课的必备。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四年级语文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二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

3.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4.能联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发散思维

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点拨指导

1.理解词语:

“呼风唤雨”“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

2.分组讨论:

区别“发现”与“发明”,举例说明,哪些是“发现”哪些“发明”。

3.自主学习生字:

你用什么方法读准“赖、耕、潜、舶、哲”。

写字的时候,注意“赖、耕、幻、核”的笔画。

4.检查自学情况:

抽生认读,开火车组词。

5.熟读课文,勾出不懂的词句。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全文围绕哪一段来写的,勾出中心段(第一段)齐读。

2.抽生读第2自然段,找出关健词,师板书:

人类靠现代科学技术呼风唤雨

3.自读第3段,回忆历史,“千里眼”“顺风耳”指什么?说明什么?师板书:

过去用千里眼顺风耳寄托愿望

4.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明科学技术发展之迅速、之神奇、之美好)。

5.默读第4段,勾画出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归纳、师板书:

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天体探索奥秘

电视电话因特网飞机火车远洋船

6.齐读第5段,师总结板书:

回顾历程科学创造神话美化生活

展望未来科技创造奇迹改善生活

二、联系实际讨论感受

设问:1.想想自己家里都有哪些科技产品?

2.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舒适和方便?

3.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哪些改善?

三、畅谈收获总结提高

总结:1.齐读全文,感受“呼风唤雨的世纪”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20世纪已经过去,二十一世纪属于我们,同学们,你们将怎样畅想未来?

四、布置作业:(选做)

1.练笔:未来的

2.绘画:科幻画

3.办小报:科技之光

四年级语文上15蒲公英的梦教案


教学

要求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保护环境。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积累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

重点

难点1.知道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保护环境。

教学

课时两课时

蒲(pú)公英的梦

深夜的街道,在夜幕的笼罩下,像睡着了一样恬(tián)静。[①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唉!”一声轻轻的叹息,从街心公园里传了出来,惊醒了睡梦中的椰子树。他低下头,看看愁眉苦脸的蒲公英,关心地问:“蒲公英,这么晚了,怎么还没睡呀?为什么叹气呢?”[②在你的面前出现的是一棵怎样的蒲公英?“关心”一词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这段写蒲公英的叹息声惊醒了椰子树。

“椰子树伯伯,明天我就要开花了,可是我担心……”蒲公英仰起头说。[句导读:一个“仰”字,写出了蒲公英的矮小,也写出了椰子树的高大,更写出了蒲公英的楚楚可怜。][③“……”省略了说话内容,为什么省略?你能帮她说完整吗?]

“开花是好事,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三个月前,我不小心降落在街心公园的草坪上。住在这里,我好难受哇!要听汽车的叫喊声,呼吸呛(qiànɡ)鼻子的废(fèi)气,喝有怪味的酸雨。[句导读: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蒲公英生存环境的恶劣,排比句式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我担心明天开不出漂亮的花。”[④蒲公英为什么有这种担心?]

段导读:这段写蒲公英怕听到汽车的叫喊声,呼吸呛鼻子的废气,喝有怪味的酸雨,担心开不出漂亮的花。

“别担心,我住在这里好几年了,还不是长得又高又壮?别再烦恼了,快睡吧!”听了椰子树伯伯的话,蒲公英仍然不放心,脑海里一直想着这个问题,直到眼皮越来越沉重,才不知不觉地睡着了。[⑤从“仍然”“一直”“直到”“不知不觉”可以看出什么?]

段导读:这段写蒲公英听了椰子树伯伯劝慰的话后,仍然不放心。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写街心公园里,蒲公英要开花了,她担心这里的环境太差了,开不出漂亮的花朵。

第二天一早,椰子树上飞来几只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柔和的阳光洒落在蒲公英身上。[句导读:这句话中“叽叽喳喳”的小鸟、“柔和的阳光”写出了自然界赋予我们的美好。]她伸了伸懒腰,揉揉惺忪(xīnɡsōnɡ)的眼睛,赶紧摸摸脸颊(jiá)。“哈,开花了!真的开花了!”蒲公英看着嫩黄色的花,高兴极了,迫(pò)不及待地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椰子树伯伯。[⑥蒲公英开花后的心情怎样?]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第二天一早,蒲公英开花了。

不料,一辆旧汽车,边咳嗽(késou)边喘气,从蒲公英身旁驶过,喷出一股黑烟,呛得她直咳嗽,嫩黄色的花瓣也被弄脏了。还有一辆汽车,发出震耳欲聋(lónɡ)的叫声,从她身旁呼啸(xiào)而过,差点儿震落她的花瓣。[句导读:这句话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写汽车在奔跑过程中毫无顾忌地发出震耳欲聋的叫声,造成了噪声污染。][⑦这是什么样的汽车?有什么危害?]地上一只空饮料罐(ɡuàn)被汽车轮子碾(niǎn)得飞了起来,不偏不倚(yǐ),砸在蒲公英的身上。[⑧你怎样看待这种行为?]“啊!”蒲公英大叫一声,眼前一黑,痛得昏了过去。等到她费了好大的力气,从空饮料罐底下钻出来时,天色已经暗了。蒲公英回想起今天的遭(zāo)遇,忍不住哭了。[⑨看到蒲公英的遭遇,你有什么感受?]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蒲公英被黑烟呛、噪音震、饮料罐砸,不仅花瓣脏了,她也被砸昏了。

椰子树伯伯安慰她:“蒲公英,别难过,我们居住的环境虽然差些,但慢慢会变好的。”蒲公英擦了擦眼泪,说:“椰子树伯伯,如果人们不乱排放废气,不制造噪音,不污染水源(yuán),不乱扔垃圾,我们不就可以生活在美丽的环境中吗?”[⑩蒲公英有什么美好的愿望?]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椰子树伯伯和蒲公英的对话。

椰子树伯伯说:“你说得对,人们也已意识到了,越来越重视环保了。你累了一天,早点儿睡吧!”“椰子树伯伯,晚安!”蒲公英点点头说。[“人们也已意识到了,越来越重视环保了”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椰子树伯伯又一次来安慰蒲公英。

第二部分(第7~10自然段):写蒲公英开花了,她被黑烟呛、噪音震,还被空饮料罐砸昏了过去。她希望生活在美丽的环境中。

蒲公英很快进入梦乡。她梦见自己住在美丽的大草原里,太阳笑嘻嘻地在天空看着她,微风带着她做柔软体操,蝴蝶和蜜蜂围着她飞来飞去,她快乐地笑了。[课文为什么以蒲公英的梦结尾?]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写蒲公英梦见了自己生活在一片美丽的大草原里。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字卡片,蒲公英和椰子树的图片。

一导入

每个人都做过梦,可是你知道吗?在街心公园里的蒲公英也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语

1.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小声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查看生字表或查字典。

2.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起分角色读课文,注意纠正同学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3.出示生字卡片反馈学习情况。

(1)采取多种形式认读。

做梦——梦

你做过什么样的梦?

烦恼——恼

你在生活中有过烦恼吗?这时候,你是怎么处理的?

迫不及待——迫

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说“迫不及待”的意思。

用“迫不及待”说一句话。

饮料——饮

你都喜欢喝什么饮料?

遭遇——遭、遇污染——污体操——操

(2)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你认识吗?

恬静愁眉苦脸呛鼻子惺忪脸颊

4.小组内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话完整、语言简洁。说清楚课文主要讲了谁遇到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2.蒲公英做了一个什么梦?从她的梦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蒲公英特别渴望生活在环境优美的地方。)

3.试着把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蒲公英担心自己开不出漂亮的花,椰子树伯伯安慰她之后,她还是不太放心。

第二部分(第7~10自然段):蒲公英开花了,但是汽车的黑烟弄脏了她的花瓣,汽车的叫声差点儿震落她的花瓣,空饮料罐砸得她昏了过去。她希望生活在美丽的环境中。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蒲公英梦见自己生活在美丽的大草原上。

1.本文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童话,所反映的也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环保问题,内容较为浅显,所以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个别问题给出相应的指导即可。如“废气、酸雨、噪音”,应结合实例给予指导,使学生深刻体会蒲公英所处的环境。

2.用提问的形式直接要求学生理清本文的叙述顺序,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应改换方式。熟悉课文内容后,教师要求学生归纳各部分内容的大意,并让他们画出与事态变化有关的词句,而后引导学生细心梳理,这样,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课文的叙述顺序:既以事情发展变化为序,又以时间的推移为序。

1.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2.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要保护环境。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生活中环境污染的一些图片。

一导入

1.请学生回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蒲公英为什么会做这样的一个梦?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读中感悟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蒲公英都有哪些遭遇?

2.集体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要对一些词语进行简单的解释,如酸雨、不偏不倚等。

(1)请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蒲公英听汽车的叫喊声,呼吸废气,喝酸雨,空饮料罐砸在她的身上。)

句子分析:

地上一只空饮料罐被汽车轮子碾得飞了起来,不偏不倚,砸在蒲公英的身上。

“不偏不倚”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又不改变这句话的意思吗?

(2)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学生只要感受到由于人们破坏环境给蒲公英带来不幸就可以了。)

(3)有感情地读自己画出来的句子。

3.这些遭遇对蒲公英有什么伤害?(无法开花,无法生长,面临死亡。)

4.看到蒲公英的这些遭遇,你想说什么?

学生甲:蒲公英太可怜了!

学生乙:我想对人们说,请大家保护环境。

学生丙:我想说,请大家爱护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

5.面对这些遭遇,蒲公英有什么感受?默读课文,画出表现她心情的句子。(担心、难受)她担心什么?难受什么?椰子树伯伯是怎么安慰她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6.蒲公英为什么会做那么美的一个梦?

(椰子树伯伯的话鼓舞了她,她特别渴望生活在环境优美的地方。)

7.你觉得蒲公英的梦会变成现实吗?为什么?

学生甲:我觉得会,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开始保护环境。

学生乙:我也觉得会,因为大家的环保意识已经增强了。

学生丙:我觉得蒲公英的梦经过一段时间一定会实现。

8.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9.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

三课外延伸

1.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你发现污染环境的情况了吗?

2.出示表现环境污染内容的图片。

3.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4.你觉得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环境?

5.同学们的措施特别好,如果每个人都有这么强的环保意识,我们的生活一定更美好。(出示环境优美的图片。)

6.学习了本课,你有什么启发或想法?写下来。

1.文中有大量的语言描写,而且以对话居多。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先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然后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让学生自制简单的道具,分角色进行表演。

2.本文运用拟人手法记述蒲公英的遭遇,读后令人有感同身受之情。课堂临近尾声时,教师应趁热打铁,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那棵不幸的蒲公英,续写梦醒后发生的事情。这样会使学生若有所思,似乎明白了什么。

1.读句子,找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蒲公英开花了,她高兴极了,迫不急待地想告诉椰子树伯伯。(急—及)

(2)如果人们不乱排放费气,不制造噪音,不污染水原,不乱扔垃圾,我们不就可以生活在美丽的环境中吗?(费—废原—源)

2.读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

(1)椰子树伯伯安慰她蒲公英别难过我们居住的环境虽然差些但慢慢会变好的

(2)椰子树伯伯晚安蒲公英点点头说

(3)妈妈问我明天去活动中心的东西准备好了吗

3.从蒲公英的遭遇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你想为蒲公英做点儿什么?

蒲公英

蒲公英,别名黄花苗、黄花地丁等,为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蒲公英的根为纺锤形或圆锥形,垂直生长,入土较深,单一或多枝。地上茎不明显,长有白色茸毛,含白色汁液。春或秋开花,当花成熟时呈黄褐色。它的适应性较强,生长不择土壤,但在向阳、肥沃、湿润的沙质土壤中生长较好。蒲公英的药用价值很高,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蒲公英的用处很多,除了药用价值以外还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四年级语文上1绿叶的梦教案


教学

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绿叶给作者的童年带来的快乐。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重点

难点1.体会绿叶给作者的童年带来的快乐。

2.感受“绿叶的梦”就是作者童年的梦,是作者童年的快乐。

教学

课时两课时

绿叶的梦

我的童年,是在大自然里度过的。高粱(liánɡ)秆儿剥开来,做成马车、灯笼;河边抓把泥,捏成碾(niǎn)磨[mò]、盆碗;柳条儿、苇叶儿做笛子,葫芦瓢(piáo)做船,荷叶当伞……[句导读:排比句及省略号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令人神往。]一双小手创造了多少可爱的玩具![句导读: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赞美之情。][①课文中为什么提到这些儿时的玩具?]然而,最使我着[zháo]迷的还是绿叶。[②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绿叶是“我”童年时最着迷的玩具。

我永远感激我的启蒙老师。[③“永远”用得好不好?为什么?]除了教我们读书以外,老师还教我们搜(sōu)集标本,采来各种绿叶汇(huì)拢在一起,并讲述它们的知识和趣闻。[④第一、二句话有什么关系?]那真是令人愉快的活动。[⑤这段话有什么作用?]

星期天,我们跑遍密密的树林、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和一道道土岗(ɡǎnɡ)。[句导读:这句话不但列举了“我们”活动的范围,还呈现给读者一片广阔的天地,令人心驰神往。][⑥从“跑遍”一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爬大树,钻丛林,嬉(xī)笑,打闹,欢乐的笑声惊飞了觅(mì)食的小鸟。篮子里装满了各种绿叶。[⑦这两句话点明了什么?]我们用元宝树叶串成项链,用金黄色的菟(tù)丝子草做成戒指和手镯(zhuó),豆角花挂在耳朵上,野菊花插满了小辫儿……[⑧这句话又点明了什么?]在旷(kuànɡ)野的课堂里,绿叶和野花谱(pǔ)写成我们生活的乐章(yuèzhānɡ)。[⑨怎样理解“绿叶和野花谱写成我们生活的乐章”?]

段导读:绿叶编织着“我们”快乐、悠闲、美好,甚至疯狂的梦。

我们每人都想找到一种新奇少见的叶子,因此少不了争强和探险。我们常常有意外的发现,但也少不了刺伤手脚。毛栗子、酸枣树的尖刺儿几乎在每人身上都留下过伤痕。[⑩为什么常常受伤,孩子们还要去探险呢?]

段导读:写采集绿叶也会争强和探险,甚至受伤。

秋天,树叶在风中飘落,像一群群蝴蝶飞向我们。[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我们背着筐,扛着筢(pá),奔跑着,欢呼着,搂[lōu]树叶,堆成垛(duò),躺在上面打滚,翻跟头,坐下来挑选出那些漂亮的叶子。[从这一系列准确贴切的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鲜红的,金黄的,串成长长的彩色叶链挂在教室里,满屋洋溢着丰收的欢乐。那许许多多留做标本的叶子,成了我们的珍宝:[句导读:由于这些标本凝结着“我们”的汗水和辛劳,它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是“我们”的骄傲,所以“我们”视为珍宝。]圆形的、条状的、桃形的、针状的、蛋形的、元宝状的、叶面带茸(rónɡ)毛的……一一陈列开来。[为什么要列举出各种形状的树叶?]

段导读:秋天的树叶更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欢乐和收获。

老师让我们观察并讲述这些叶子。[老师为什么这样做?]羽状的山扁豆叶子可当茶,祛(qū)痰(tán)止渴;细长的垂柳叶子可解酒毒,治皮癣(xuǎn);桑叶清热明目,治手脚麻木;薄[bò]荷叶医感冒头疼……祖辈传下来的民间药方,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也随着一串串叶片,留在我的记忆(yì)里。[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段导读:老师让“我们”了解有关叶子的知识与药用价值。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我”对绿叶“着迷”的原因,搜集绿叶标本,讲述它的知识和趣闻是令人非常愉快的活动。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作者的童年生活。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也许可爱的洋娃娃会陪你度过每一个夜晚;也许威武的机器人会给你带来快乐;也许四驱车会使你着迷……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绿叶给作者的童年带来的欢乐。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汇岗戒章枣刺陈毒忆

(2)多种形式认读:带读、比读、分组读,结合生活理解词语。

汇拢——汇结合具体的事物说说“汇拢”是什么意思。

土岗——岗查词典,说说什么是“土岗”。

乐章——章“章”还能组成哪些词语?和同学交流。

陈旧——陈你曾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词?

毒药——毒结合生活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再用“毒”组词。

记忆——忆“忆”还能组成哪些词语?

(3)书写指导。

①戒:注意不要丢掉第三笔“竖撇”。②陈:注意与“阵”的区别。③忆:注意“忄”的笔顺。

(4)分段指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5)找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集体交流。

比如碾磨、启蒙、标本、觅食、洋溢等。

在理解生词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可以联系上下文,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可以查词典,还可以通过展示图片等。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了课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绿叶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很多快乐。)

2.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四小结

1.请学生说说自己童年的趣事。

2.生活中很多人童年的快乐都源于大自然,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一起感受作者的绿色童年。

1.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较少,所以他们渴望走进大自然,更多地了解大自然。在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生活体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去美美地阅读,细细地品味,体会绿叶给作者童年带来的欢乐,感受作者的情感,抒发对大自然的情怀。

2.首先,教师给学生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如:“童年时,我和我的伙伴们去爬山,我们在树林里捡树叶、摘果子、捉迷藏……玩儿得特别开心。直到现在,我还十分怀念大自然给我带来的乐趣。”接着,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部分朗读。然后学生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学生通过读课文,觉得作者的生活生动有趣,和自己的生活一比较,学生对作者的生活产生了羡慕之情。为了让学生有真实的感受,教师朗读语段:“那许许多多留做标本的叶子,成了我们的珍宝:圆形的、条状的、桃形的、针状的、蛋形的、元宝状的、叶面带茸毛的……”鼓励学生去探索、搜集,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有关绿叶的知识。

3.课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去搜集树叶,充分地给学生们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他们一定会搜集到很多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树叶,他们也一定会对自己的收获喜形于色、津津乐道。这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创造了一次让学生亲近大自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学习的机会,而且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1.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体会绿叶给作者带来的快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怀。

写有课文第3、5、6自然段重点句子的投影片。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随着作者葛翠琳的描绘,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绿色童年。

二感悟语言,体会情感

1.作者的童年是在大自然里度过的。通过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甲:我知道作者的童年生活非常有意思。

学生乙:童年时的作者把高粱秆儿剥开做马车、灯笼;捏河泥;用柳条儿、苇叶儿做笛子……这些一听就觉得很好玩儿,她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丙:作者童年最着迷的还是绿叶。

出示句子:

然而,最使我着迷的还是绿叶。(),最使我着迷的还是绿叶。

换一个词,不改变句子原意。学生可能会换“可是”“但是”等词。

2.作者为什么对“绿叶”那么着迷呢?围绕着自己的童年生活,她选择了很多丰富的内容。上节课同学们都找出了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请你默读课文,回顾找到的句子,告诉大家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一部分。

3.品析朗读。

根据学生说到的句子,随机出示幻灯片。

(1)第3自然段。

星期天,我们跑遍密密的树林、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和一道道土岗。爬大树,钻丛林,嬉笑,打闹,欢乐的笑声惊飞了觅食的小鸟。篮子里装满了各种绿叶。我们用元宝树叶串成项链,用金黄色的菟丝子草做成戒指和手镯,豆角花挂在耳朵上,野菊花插满了小辫儿……在旷野的课堂里,绿叶和野花谱写成我们生活的乐章。

①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

②老师要适时引导。

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如果此刻你也在广阔的田野上奔跑着,和小伙伴嬉笑、打闹,心情会是什么样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第5自然段。

秋天,树叶在风中飘落,像一群群蝴蝶飞向我们。我们背着筐,扛着筢,奔跑着,欢呼着,搂树叶,堆成垛,躺在上面打滚,翻跟头,坐下来挑选出那些漂亮的叶子。鲜红的,金黄的,串成长长的彩色叶链挂在教室里,满屋洋溢着丰收的欢乐。那许许多多留做标本的叶子,成了我们的珍宝:圆形的、条状的、桃形的、针状的、蛋形的、元宝状的、叶面带茸毛的……一一陈列开来。

①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独特感受。

②老师要适时引导。

你和小伙伴搜集过树叶吗?你见过这么多形状的树叶吗?

“丰收的欢乐”指的是什么?文中的“我们”为什么把叶子当成“珍宝”?小伙伴们在一起时会说些什么?

③作者对绿叶着迷,为什么还要写落叶呢?

④想象树叶在风中飘落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第6自然段。

羽状的山扁豆叶子可当茶,祛痰止渴;细长的垂柳叶子可解酒毒,治皮癣;桑叶清热明目,治手脚麻木;薄荷叶医感冒头疼……

①学生谈到这部分内容时,要鼓励学生去探索、搜集,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②叶子不仅可以观赏,还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这么大的益处,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生活知识呢?教师可以适当补充。

三整体感悟

1.课文题目是“绿叶的梦”,可是读了全文好像跟“梦”并没有关系。把题目改成“我爱绿叶”是不是更好呢?

学生甲:改的题目不好。“绿叶的梦”就是作者童年的梦,代表快乐和幸福。

学生乙:“绿叶的梦”这个题目一读就会使人产生美好的遐想。

学生丙:“绿叶的梦”这个题目让人沉浸在淡淡的回忆中。

2.生活中的很多快乐来自大自然,来自我们熟悉的生活,愿每一位同学都能细细品味童年生活的幸福与快乐。

1.城市中的孩子接触到的都是公园、游乐园等一些地方,接触大自然的机会特别少,所以他们渴望走进大自然,更多地了解大自然。读了《绿叶的梦》,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在美好的向往之中。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生活体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体会绿叶给作者童年带来的欢乐,感受作者的情感,抒发自己对自然的情怀,乐于像作者一样关爱生活,关爱大自然。

2.导入新课时,教师可准备一张照片,给学生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带领学生随着作者葛翠琳的足迹,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绿色童年。

3.教师可安排学生在双休日搜集各种各样、不同颜色的树叶,制作精美的标本并在每一片叶子下面写上详细的介绍。然后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一次“树叶展示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树叶的有关知识,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1.认真读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①mò②mó

磨(①)面磨(②)刀消磨(②)石磨(①)磨(②)难

①lōu②lǒu

搂(②)抱搂(①)树叶搂(②)住搂(①)柴火

2.读句子,照样子,写一写。

例:秋天,树叶在风中飘落,像一群群蝴蝶飞向我们。

(1)深秋,柿子挂满枝头,像。

(2)像。

3.童年的“我”为什么会对绿叶那么着迷?

因为“我们”在采集绿叶时能爬大树,钻丛林,嬉笑,打闹。“我们”还能用元宝树叶串成项链,用菟丝子草做成戒指和手镯等;为了找到新奇少见的叶子,“我们”少不了争强和探险,虽有刺伤,但常有意外的发现。秋天一到,“我们”背着筐,扛着筢,奔跑欢呼,搂树叶,堆成垛,躺在上面打滚,翻跟头,挑选出那些漂亮的叶子装饰教室;老师让“我们”观察并讲述这些叶子,丰富“我们”的生活知识。绿叶给童年的“我”带来了很多快乐。

4.课文为什么以“绿叶的梦”为题?

作者简介

葛翠琳,中国儿童文学女作家。1930年生,河北乐亭人。现任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1949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半个世纪以来坚持写童话,力求在童话创作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形成自己独具的风格。主要作品有《野葡萄》《会唱歌的画像》《翻跟头的小木偶》《春天在哪里》等,曾获国内外多种奖项,并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丹麦、瑞士、日本、泰国等报刊对其作品都有过介绍和评论,港台地区出版过她的繁体字中文版童话图书。

S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绿色记事本教案


绿色记事本
教学目标1、教育学生保护环境要从小做起,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2、朗读课文,理解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的内容.写好环保日记。
3、会认“供.耗.捐.购臭.簿.限”等七个字。
教学重点理解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的内容,知道孩子们在保护环境方面做了些什么,有些什么感想。
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交流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1、让学生了解环保小知识。
2、生词卡片
导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小朋友奥茨在新学期开始时,得到了一本记事本,这是一本很特别的记事本。你们想看一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绿色记事本》。(板书课题)
2、质疑课题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问题?(各抒己见)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同学们刚才提的问题都很好,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一起读读课文吧!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画出本课的生字。
2、边读边想:课文中关于“绿色记事本”写了什么内容?
3、小组汇报读文,检查生字
理解词语:耗费、濒临灭绝、购物、收支簿、限额
4、读了课文,你们的问题解决了吗?都知道了些什么呢?
三.默读课文,探究内容.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老师给他的“绿色记事本”很有特点,谁来读一读,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导朗读:你觉得这样的记事本怎样?喜欢吗?读出感情来。
2:这个记事本在用途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读一读
3:关于这个记事本,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4:为什么叫它“绿色记事本”?它和什么关系密切?
(二)学习三到十自然段
师: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了一些什么内容?你喜欢小奥茨和他同学的“绿色记事本”吗?为什么?
1:小奥茨的“绿色记事本”上记录了一些什么内容?
2、你觉得小奥茨记事本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3、你认为他哪件事做得最让你欣赏?把你喜欢的或不喜欢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4、说说你或身边的人有过类似环保或不环保的行为。教师可自我反省一下,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当老师表扬小奥茨得记事本时,他得意洋洋,可是,当他看了其他人的记事本后,就不敢“翘尾巴”了,这是为什么?自己读读课文。
1:小奥茨为什么不再骄傲了?你从哪读出来的?
2:让他佩服的两名同学的记事本记录了什么特别的内容?
3:了解了这些学生的“绿色记事本”中的内容,你有什么感想?
现在,你能说一说它为什么叫“绿色记事本”吗?你喜欢“绿色记事本”吗?为什么?
四.总结全文:
学生们的“绿色记事本”记录的虽然是些生活中的小事,但可以看出环保意识已在他们心中留下了烙印。作为我们来讲,也应该向他们学习,从现在开始树立环保意识,开动脑筋,创新办法。并且在实践中努力争当一名优秀的环保小卫士。
关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你有哪些好办法?
五.拓展训练:
谈谈自己平时在环保方面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生活中的小窍门。
师: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是家庭、国家,还是世界,环境永远是我们的朋友,希望同学们能够善待朋友,也就是善待我们自己。
六.作业:
1、写一篇环保日记,内容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看到的,想到的。
2、搜集生活中节约能源的小窍门,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期环保小报。



计绿色记事本
“绿色”——“环保”
记事本封面记录内容制作材料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人人争当环保“小卫士”
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12球王贝利教案


教学

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贝利的真诚,并懂得“爱好出勤奋,勤奋出人才”的道理。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重点

难点1.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贝利的真诚,并懂得“爱好出勤奋,勤奋出人才”的道理。

2.知道妈妈为什么会称教练为“恩人”,教练为什么会说“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

教学

课时一课时

球王贝利

在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窟(kū)里,有一个小男孩儿。[句导读:这句话交代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人物。]他非常喜欢踢足球,可是又买不起,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lājī)箱捡来的椰(yē)子壳。他在院子里踢,在巷口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①你从这段话中感受到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主要讲在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窟里,一个小男孩儿并没有因为家境贫困而放弃自己的爱好——踢足球。

有一天,当他在一个干涸(hé)的小池塘里猛踢一个椰子壳时,被一位足球教练看见了。教练发现这个小男孩儿球感很好,就送给他一个足球。[句导读:这句话既表明小男孩儿长时间的刻苦训练很有成效,“球感很好”,也反映了教练独具慧眼,发现了小男孩儿的才能,“送给他一个足球”,发掘他的潜力,使他后来成为“球王”。]小男孩儿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卖劲儿了。[②“更卖劲儿”说明了什么?]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随意摆放的水桶里。[③“不久……准确……”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主要讲教练送给他一个足球,他踢得更卖劲儿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讲一个小男孩儿从小喜欢踢足球,一位教练送给他一个足球。

圣诞节到了,小男孩儿的妈妈对他说:“我们没有钱买圣诞礼物送给我们的恩人,就让我们为他祈祷(qídǎo)吧。”[④这句话你读后有什么感受?]

跟妈妈一起祷告完毕,小男孩儿向妈妈要了一把铁锹(qiāo),跑了出去。他来到教练别墅(shù)前的花园里,挖起土来。[⑤小男孩儿挖土干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他想出了为教练挖圣诞树坑的办法。

他正挖着,教练从别墅里走出来,问小男孩儿在干什么。小男孩儿仰起满是汗水的脸,说:“教练,圣诞节到了,我没有礼物送给您,就让我给您的圣诞树挖一个坑吧。”[⑥小男孩儿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体会到了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他正挖着时被教练看见了。

教练被小男孩儿的真诚感动了,他把小男孩儿从坑里拉上来,说:“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⑦教练为什么说得到了最好的礼物?]停了一下,他继续说:“明天你到我的训练场来吧。”[⑧教练为什么让小男孩儿到他的训练场上来?]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主要写这种真诚打动了教练,教练让他参加足球训练。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写小男孩儿为感谢教练送足球,就想出了挖圣诞树坑给教练当礼物的方法,由此感动了教练。

后来,在1958年,这位当时还不满十八岁的男孩儿和他的队友一起,为巴西第一次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的金杯。[句导读:写出了小男孩儿通过刻苦努力取得的成绩。]男孩儿的名字一下子传遍了世界。他就是后来被人们誉(yù)为“球王”的贝利。[句导读:既点题,又写出了一个普通孩子成长为“球王”的过程,说明只要肯努力,每个看似普通的孩子都可能创造奇迹。][⑨贝利坚持锻炼,最后取得怎样的成果?“一下子”说明了什么?]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男孩儿与巴西队球员一起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金杯,他就是“球王”贝利。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体会到小贝利是一个真诚的孩子,懂得勤奋出人才。

贝利在足球场上比赛时的照片。

一导入

1.(出示贝利在球场上比赛的精彩照片)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说说你看到照片的感受。

2.贝利曾经是一个生活在里约热内卢贫民窟里的穷孩子,但他为什么会成为享誉世界的“一代球王”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述的就是贝利的成长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指名读生字、新词,随时纠正读音。

垃圾——垃、圾

读课文中的句子:他非常喜欢踢足球,可是又买不起,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捡来的椰子壳。

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贝利家里很穷;贝利特别喜欢踢足球。)

椰子——椰祈祷——祈、祷

“祈祷”是什么意思?(一种宗教仪式,即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课文中谁要祈祷?为什么祈祷?

铁锹——锹

4.小组内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思考:贝利为什么会成为“一代球王”?

2.交流思考结果。(学生如果说得不全面,教师可以在分析中指导。)

学生甲:因为他特别爱踢足球,球感好。

学生乙:因为他的真诚感动了教练,教练让他到训练场去。

3.默读课文,思考: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贝利爱踢球,球感好?又从哪些地方看出他很真诚?自学过程中要学会作简单的批注。

4.交流学习成果。

(1)从哪里看出他爱踢足球,球感特别好?

①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说一说为什么会找这一句。

学生甲:“他非常喜欢踢足球,可是又买不起,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捡来的椰子壳。他在院子里踢,在巷口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这段话使我感觉到贝利特别喜欢踢足球。

学生乙:我从“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随意摆放的水桶里”中,感觉到贝利不但爱踢足球,球感也特别好。

学生丙:我从“教练发现这个小男孩儿球感很好”中知道他球感好。

②读一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③教练为什么会送贝利一个足球?如果你就是教练,你会怎么想?

学生甲:我觉得这个小男孩儿球感不错,是个好苗子。

学生乙:我会想,他这么爱踢球,又买不起球,我送他一个吧。

④想象贝利得到这个足球后的心情,他是怎样练习的。

(2)贝利和妈妈把教练当成他们的恩人,仅仅是因为一个足球吗?

学生甲:因为他们太穷了,平时没有人会送给他们东西。

学生乙:因为别人也许会瞧不起穷人,而教练却送给贝利足球,说明教练没有看不起这些穷人。

学生丙:因为教练送给贝利的足球给他带来了很多的快乐。

(3)贝利和妈妈没有钱,他们只有为恩人真诚地祈祷。贝利又是怎么做的?读一读你画出来的句子。(贝利给教练的圣诞树挖坑。)

①教练是怎么说的?指名读第6自然段。

②出示:

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

只是一个圣诞树的坑,教练却说是最好的礼物。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这个圣诞树的坑代表了贝利真诚的心,代表了他一颗感恩的心。)

③分角色朗读课文第3~6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

1.指名读课文第7自然段。

2.介绍贝利的故事。

3.了解贝利的成长故事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1.这篇文章讲的是巴西球王贝利小时候的故事。贝利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外,还要有别人奉献的爱心和自己奉献的爱心。贫穷并不能阻挡贝利表达爱心。联系今天多数学生,受到来自各方面太多的爱,习以为常,不思回报,贝利的故事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没有素不相识的足球教练的爱心,贝利连足球都买不起,更别说成为足球运动员,也不可能显露他的足球才华。文章最后一段是一个含义深刻的句子,以此为突破口,深入解读课文,则可理解贝利用自己的爱心去回报他人,他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怀,一步一步成长。

2.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互动是一种最有效的表现形式,因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可以互补。对重点句的理解,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学习,分别寻找贝利对教练的爱心和教练对贝利的爱心,然后通过朗读来体会,最后交流对这不同的爱心的感悟。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互助学习,学生对所阅读的知识能有进一步的理解,在学习伙伴的影响与帮助下,会更好地激活学习思维。

1.读句子,画出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把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

(1)小男孩儿能准确地把球踢近远处随意摆放的水桶里。(近—进)

(2)在1958年,这位当时还不满十八岁的男孩儿和他的对友一起,为巴西第一次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的金杯。(对—队)

2.在括号内填入适当的颜色名称。

(绿)草如茵平步(青)云

吹(灰)之力火树(银)花

名垂(青)史真相大(白)

桃(红)柳(绿)(青)天(白)日

3.你认为贝利能成为“球王”的原因有哪些?

4.贝利的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贝利

贝利1940年10月23日出生在巴西的一个贫寒家庭,小时候只能赤脚踢球。13岁时,开始代表当地的包鲁俱乐部少年队踢球,使该队连续三年获包鲁市冠军,这位天才少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56年,著名的桑托斯队邀其入队,头一年,他即攻入32个球,成为该队最年轻的射手。

1957年,未满17岁的贝利首次入选国家队,并首次参加世界杯赛(1958年),他以惊人的技巧驰骋赛场,使足坛惊呼:巴西出现了一位神童!在这位神童的激励下,巴西队愈战愈勇,一一击溃强劲对手,第一次为祖国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的金杯。此后,在贝利统领下,巴西队又夺得1962年第7届和1970年第9届世界杯赛冠军,贝利本人也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位夺得过三届世界杯足球赛冠军的球员。

贝利是现代足球运动中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功勋卓著,成就非凡,一直是后人的榜样,在其长达22年的职业足球生涯中,共参赛1364场,射入1282个球。他赢得过世界杯冠军、洲际俱乐部杯赛冠军、南美解放者锦标赛冠军,被人们誉为“一代球王”。

1977年10月1日,美国宇宙队为贝利举行了盛大告别赛。赛后,贝利在队友和观众的欢呼声中挥泪离场,结束了非凡的绿茵生涯。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你寄过贺卡吗?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你寄过贺卡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根据阅读材料内容和调查结果分析数据,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体验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2、培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敏锐眼光,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贺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贺卡,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同学们在元旦的时候都收到过贺卡吗?你给谁寄过贺卡吗?

2、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你寄过贺卡吗?的实践课(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发现问题;

1)呈现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学生阅读

平时寄贺卡的行为消耗掉了大量的木材

对废品要有效回收

2)昨天老师布置了小组调查:本小组成员及家庭在去年收到的贺卡数量。

学生制成统计表,填写统计表。

2、分析问题:

1)出示问题:

1)估算一下,全校所有的学生共收到多少张贺卡?所有的家庭收到的贺卡相当于砍掉多少课大树?

2)引导思考:怎样根据小组的统计结果,估计全班、全年级和全校共收到多少张贺卡?

出示阅读资料

(1)小组合作探索

3)引发学生对统计数据的思考,引出结论

4)问题:除了保护森林,少寄贺卡还有哪些好处?提出更多的问题,和同学一起讨论解决。

2、解决问题

实施解决方案——行动起来吧!

全班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同学交流一下。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写一篇数学日记

四年级语文上9满山的灯笼火把教案


教学

要求1.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我”在危急时刻的沉着。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难点1.学习“我”在危急时刻的沉着、冷静,感受全村人对“我”的爱。

2.对文中第7自然段的理解。

教学

课时两课时

满山的灯笼火把

我的父母常年在野外工作。他们无法照顾我,就把我送到远在四川农村的外婆(pó)家。[①这句话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我是和那儿的孩子们一起长大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小时候在农村外婆家生活。

一天,我跟着大人们到田里去干杂活。傍晚,突然狂风骤(zhòu)起,乌云翻滚。[句导读:本句写出了天气的恶劣,预示着将要下大雨。]大人们怕大雨把我淋坏了,让我先回家。[句导读:为下文独自历险埋下伏笔,又写出了大人们对“我”的关爱。]我看了看茫茫雨幕中的田野,决定抄近路回家。[②“我”为什么决定抄近路?]因为舍不得穿鞋,就脱下来拎(līn)着,光着小脚丫,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滑溜溜的窄窄的田埂(ɡěnɡ)上走着。[③从“深一脚浅一脚”“滑溜溜”“窄窄”可以看出什么?]又一阵疾风扑面而来,我不由自主地侧身避(bì)风,不料,脚下一滑,一下坠(zhuì)入田边的土井中,幸亏那上大下小的背篓(lǒu)和我瘦弱的身子恰(qià)恰能卡[qiǎ]住井口。天上下着大雨,身下浸着井水,我哭着、喊着、挣扎着,两手抠(kōu)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希望能爬上来。[④“我”遇到危险时开始是怎样做的?]然而,一番艰苦努力的结果却是又往下陷了一点儿。[⑤从这里可以看出“我”这样做产生了什么结果?]

段导读:这一段主要是写“我”一个人冒雨回家,由于道路泥泞,不小心坠入一口土井,卡在井口上,怎么也爬不上来。

危急中,我突然明白了:不能再这样盲(mánɡ)目地胡乱挣扎了,乱挣扎的结果只会更坏。[⑥为什么乱挣扎的结果只会更坏?]我应该保存体力,坚持着不再往下掉,等人来援(yuán)救。[⑦这一段内心活动的描写说明了什么?]我知道亲人们一定会来救我的。

段导读:这一段主要写在危急中“我”明白了:要勇敢地坚持着。

我不再哭,也不再喊,只是全力拽(zhuài)住井口的杂草,不让自己再往下坠。雨渐渐小了,停了,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句导读:通过描写天气的变化,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写出了“我”的心情由紧张到平静的变化。]四周死一般的寂静,连一个人影也看不见。

段导读:这一段主要写在黑暗中“我”奋力支撑着。

虽然四肢(zhī)已经发麻直哆嗦(duōsuo),身子又可怕地往下陷了一点儿,可是我仍然坚持着,坚信着。[⑧在处境这样危险的情况下,“我”仍坚持着,坚信着,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这一段主要写在身体快不能支撑的情况下,“我”仍然坚持着,坚信亲人会来救“我”。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我”在大雨中一个人从田里回家,坠入一口土井并卡在井口,自己勇敢地坚持着,并坚信亲人会来援救。

突然,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我急切渴望听到的声音。那是一声又一声焦急、亲切而悠长的呼唤。[⑨“亲切而悠长的呼唤”说明了什么?]紧接着又看到了涌出的先是一线,很快是一片、一大片的亮光。那满山遍野的灯笼火把,越来越近,越来越亮……[⑩你从“一线、一片、一大片、满山遍野”中体会到什么?]顿时,我泪如泉涌。[为什么“我”泪如泉涌?]

段导读:这一段主要写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乡亲们打着灯笼火把来了。这种场景是多么激动人心哪!

当人们小心地把我从井口拽上来,紧紧搂在怀里的时候,我已经冻僵(jiānɡ)了,全身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虽然全身已经冻僵了,但那眼泪却“是热的”,两者相互矛盾吗?为什么?]

段导读:这一段主要写乡亲们救助了“我”,“我”非常感激,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你知道有多少人出来寻找我吗?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哪![段末为什么用“!”?]

段导读:这一段主要写“我”对乡亲们的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写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并救助了“我”。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课的生字卡片。

一导入

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有难忘的事。这些事或给我们以启示,或让我们感动,它们都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这篇课文就讲了一件难忘的事。让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看那满山灯笼火把的夜晚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1)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婆杂幕溜亏瘦恰卡盲肢

(2)多种形式认读:带读、比读、分组读,结合生活理解词语。

外婆——婆杂草——杂

查字典理解“杂”的意思。

滑溜溜——溜

“滑溜溜”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举例说明。

雨幕——幕

结合生活说说什么是“幕”。

瘦弱——瘦

你知道“瘦”的反义词吗?(胖)

幸亏——亏恰恰——恰卡住——卡

出示课文句子:

幸亏那上大下小的背篓和我瘦弱的身子恰恰能卡住井口。

把“恰恰”换成别的词,又不改变原意。(正好)“幸亏”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卡住”?

盲目——盲四肢——肢

举例子说说什么是“盲目”。

(3)书写指导。

①杂:下半部分不是“木”。②盲:上半部分是“亡”,三笔组成,不要多加一个“点”。

4.小组内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按照提示看看课文分几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我”是在四川农村外婆家和那里的孩子一起长大的。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雨中“我”单独回家,因为抄近路,坠入了土井中。危急中,“我”没有盲目挣扎,而是保存体力等待援救。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全村人终于找到了“我”,“我”激动得泪如泉涌。

2.交流分几部分的结果,对于不同意见,教师要注意指导,帮助学生逐渐掌握理清层次的方法。

3.指名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雨中“我”独自回家,坠入土井,全村人寻找“我”,“我”终于得救,心中很受感动。)

在语文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这样可以对调动学生的情感,对理解课文有很好的作用。在讲授本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到当文中的“我”被乡亲们救起来时,乡亲们的动作“拽”“搂”,体会到乡亲们对“我”的关心爱护。接着让学生想象,乡亲们搂着“我”,轻轻地拍着“我”的背,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把乡亲们对“我”的那种关爱之情形象地表现出来。这样,在理解后边的“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这句时,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体会到“我”被乡亲们深深地感动了,“我”被救了,因为激动、高兴,所以流下了眼泪,这是激动的泪,是感动的泪……

趁此机会,教师还应让学生想象“我”会在此时说些什么。孩子们可能会说:“谢谢大家对我的关心。”“你们与我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我以后也会像你们一样给需要帮助的人帮助的。”……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孩子们,你们被乡亲们的善良,被他们对他人的这种关爱所感动,我希望,这种善良在你们的内心生根发芽。”

这种对课文的想象,对训练孩子的想象力,训练孩子对课文中难句的体会、感悟非常重要。

1.学习“我”在危急时刻的沉着、冷静,体会全村人对“我”的爱。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写有课文第7自然段的投影片。

一导入

全村一百多人在山间寻找“我”,满山都是灯笼火把,那亮光是那么温暖,让人永远不会忘记。

二细读课文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环境怎么样?

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

(1)从“狂风骤起、乌云翻滚、茫茫雨幕”等词语体会雨很大。

(2)你还知道哪些词语可以形容雨很大?(倾盆大雨、瓢泼大雨等。)

(3)从“滑溜溜的窄窄的田埂”中体会路不好走。

2.“我”遇到了一件什么事?

(1)出示:

又一阵疾风扑面而来,我不由自主地侧身避风,不料,脚下一滑,一下坠入田边的土井中,幸亏那上大下小的背篓和我瘦弱的身子恰恰能卡住井口。

看书中的图,知道什么是“卡住”。

(2)从“不由自主”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3.遇到这种情况,人的本能反应会怎样?

(1)人都会挣扎。

(2)然而,努力挣扎的结果是又往下陷了一点儿。“我”这时的心情会怎样?(恐惧、害怕)

(3)读一读课文这一部分内容。

4.面对危险,“我”挣扎无果后,“我”是怎么做的?如果不这样做,结果又会是怎样?

学生甲:他不挣扎了,他保持着体力。如果不这样做,他还会往下陷,很危险。

学生乙:他没有盲目挣扎,只是在等人来援救。如果他要是继续挣扎,会很快陷下去,会有生命危险。

5.你觉得“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冷静、沉着、会动脑筋等。)

6.这对你有什么启发?一起读一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7.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四周一片苍茫,“我”的四肢已经发麻发硬,但是却坚信着。指名读第4、5自然段。

(1)“我”坚信什么?

(2)对比读,谈谈感受。

①可是我却坚信着。

②可是我却坚持着,坚信着。

(3)有感情地朗读第4、5自然段。

(4)为什么如此坚信?

(因为有爱自己、关心自己的人。)

8.终于村里的人来了!他们焦急、亲切而又悠长地呼唤着,他们在呼唤什么?想象村里人发现孩子不见了,都做了哪些事情。

9.得救了,应该高兴,为什么“我”会“泪如泉涌”?

学生甲:因为得救了太高兴,所以哭了。

学生乙:因为看到大家都在找自己,很感动,所以哭了。

学生丙:因为他很高兴,也很感动,所以哭了。

10.学习第6~8自然段。

有感情地朗读这三个自然段。

投影出示:

当人们小心地把我从井口拽上来,紧紧搂在怀里的时候,我已经冻僵了,全身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只有眼泪在不停地流着,是热的。

(1)全身已经冻僵,是冰冷的,但眼泪却是热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内心的无比感激)

(2)被紧紧搂在怀里是什么感觉?(温暖、安全)

(3)想象村里人此刻会说什么。

(4)课文第8自然段可不可以去掉?

朗读这一个自然段,感受到人多,感受到孩子的感激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7、8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生活中经历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成为我们成长的动力,都会是我们人生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你愿意把自己的成长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1.本文情节紧凑、扣人心弦,朗读时要指导学生注意揣摩“我”心情的变化,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演进,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节奏读出理解和感受,切忌从头至尾不加区别地齐读。

2.可以抓住课后第2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找出令人感动的情景并交流感受。学生一般容易找到“全村男女老少寻找‘我’”这一情景,却容易忽视“‘我’在危急中的表现”这一情景。教学中,应提示学生注意文中的两处泡泡框,准确把握全文。

3.“背篓”中的“背”学生容易读错,应明确其读音bēi。教师应顺势教导学生勤读勤查,扎实基本功。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疾风()的喧哗

()的呼唤()的亮光

2.照样子,写一写。

越来越近灯笼火把越来越近。

3.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4.为什么有满山的灯笼火把?

因为“我”跟大人在田里干活,傍晚狂风骤起,大雨来临,大人们怕“我”淋坏,让“我”提前回家。但是雨天路滑难走,“我”不小心卡在了土井口,无论怎样挣扎也上不来,盼着亲人来援助。结果全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举着火把来寻找“我”,这满山的灯笼火把中饱含着乡亲们深深的情意,使“我”泪如泉涌,激动万分。

小学生怎样进行自我保护

1.不要轻信陌生人。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礼物,不能跟陌生人走,更不能带陌生人回家,以免上当受骗。

2.要学会分辨真伪。不要顺便在马路边购买十分便宜的物品,特别要提防假冒伪劣商品,以免食用后影响我们的健康与安全。

3.避免误入困境并学会摆脱困境。一人独自外出时,应向家人或老师说明去向和归来时间,遇到困难或发生意外时,应保持镇静,并积极想办法向一切能给你提供帮助的人或机构寻求帮助。

四年级语文上25倔强的小红军教案


教学

要求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积累词语。

3.引导学生了解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重点

难点1.了解小红军和陈赓的做法,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理解陈赓为什么会说“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呀”。

教学

课时两课时

倔强(juéjiànɡ)的小红军

陈赓(ɡēnɡ)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①“深情”一词说明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陈赓同志曾经讲过的一件往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ái]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bèi)。[句导读:这句话体现出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艰苦条件,“常常忍饥挨饿”更是突出了环境的恶劣。]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②两个“疲惫”说明了什么?]忽然,他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段导读:陈赓虽然骑着马,但因为马和他一样疲惫不堪,他掉队了。此时他发现前面一个小红军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③从“黄黄”“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可以看出什么?]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④从“上马骑一会儿吧”感受到了什么?]

段导读:讲陈赓同志遇到一个十分虚弱的小红军,想帮助他。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sāi)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句导读:“摆出”意思是装出,小红军是想通过这样的假象,证明自己走得动,根本用不着骑马,加上“微微一笑”更能使对方相信自己说的话。][⑤小红军为什么这样做?]

段导读:小鬼摆出满不在乎的样子让陈赓先走。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⑥“命令的口吻”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陈赓同志知道小鬼走不动了,命令他骑马。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呀,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⑦小鬼是想让陈赓相信什么?小红军是个怎样的人?]

段导读:小鬼装出自己很有力气的样子,让陈赓相信他走得动。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⑧为什么陈赓提出一块儿走?]

段导读:陈赓提出和他一块儿走,互相照顾。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段导读:小红军又找出一个理由拒绝了陈赓。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kē)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⑨“无可奈何”一词指什么?]

段导读:陈赓没有办法说服小鬼,想给他些干粮充饥。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mɑ)。我的比你的还多呢。”[⑩小鬼为什么要“轻轻地拍”?]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终于”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陈赓在小红军一推再推的情况下,只好自己朝前走去。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写了陈赓和小红军之间的对话。

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心情老平静不下来”说明了什么?]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段导读:陈赓虽然骑上了马,但仍然放心不下那个小鬼。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掉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着来路跑去。[陈赓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段导读:陈赓忽然明白自己上当了,可当他看到小鬼的时候,小鬼已经倒在了地上。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xī)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句导读:“牙印”说明小红军曾经啃过这块骨头,暗示他曾处于极端饥饿的状况下。][你从“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体会到了什么?]

段导读:陈赓发现了小鬼干粮袋的秘密。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陈赓明白了什么?]

段导读:小鬼最后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捶(chuí)着自己的腿说:“陈赓啊陈赓,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xiōnɡdi)呀!”[“搂住”“狠狠地捶着自己的腿”反映出了什么?表达了陈赓当时怎样的感情?]

第三部分(第11~15自然段):写最后小红军牺牲在陈赓同志的马背上,陈赓感到深深的歉意。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再划分结构段,概括段意,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插图,课前要求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时代作必要了解。

一导入

(出示插图)用简单的语言说说图意,说清在什么环境下,谁和谁在干什么,两位红军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因为还没有学习课文,对学生的表述内容不应要求过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倔强的小红军》。(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语句读通顺。

2.小组自学生字。并将自学中遇到的难点标出来,集体交流。

3.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中的收获。(说说字形、字音上易错的地方。)

4.指导几个易错的字音。

(1)“忍饥挨饿”的挨(ái)不要读成“āi”。

(2)“薄嘴唇”的薄(báo)不要读成“bó”。

(3)“牛膝骨”的膝(xī)不要读成“qī”。

5.小组合作,互查字音是否读准确。

6.书写指导。

(1)倔:右边是“屈”,不要把“尸字头”写成“户字头”。

(2)饥:末一笔是“横折弯钩”,不要写成“横折提”。

(3)薄:这个字是上下结构,第9画是“横折”。

(4)段:注意右上部分是“竖撇、横折弯”,不要写成“横折弯钩”。

(5)狠:注意右边不是“良”。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自然段指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讲了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宁愿牺牲自己也不肯骑陈赓的马,不肯吃他的青稞面,最后牺牲的故事。)

2.开头的自然段交代了故事是陈赓同志“深情”地谈起的“一件往事”。“深情”是什么意思?(感情深厚)“往事”是指什么时候的事?(以前的事,这里指二万五千里长征时发生的事。)发生在什么地点?(荒无人烟的草地)

3.老师简单介绍时代背景。

4.作者有序而生动地把这件事情记录了下来。那么,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分小组自由讨论。

5.小组汇报,并请学生说明理由。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陈赓同志谈起一件往事。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长征过草地时,陈赓同志遇到一个掉队的小红军,想跟他一块儿走。小红军不仅没有接受帮助,还说服陈赓骑马先走。

第三部分(第11~15自然段):陈赓同志不放心,回去找小红军时,发现小红军已经牺牲了,他深深地自责。

四小结

小红军为什么不肯接受陈赓的帮助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1.这是篇记事写人的文章,教学这类课文首先应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命运,使学生进入故事情境,然后让学生在关注故事情境的发展过程中,抓住人物言行,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内心矛盾,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认识和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落实语文教学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2.在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探究,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要通过创设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这一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勇于探究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分析小红军“骗”时的动作、神情、语言,再将学法迁移到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说服陈赓同志先走的。学生通过自读、自练、自悟,明白了小红军在急需帮助的情况下,为了不拖累别人而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心中对小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大胆地评价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而使学生的心中深深刻印上小红军的光辉形象。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充分,领悟深刻。

3.要重视词句训练,培养学生推敲领悟词句的能力。可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找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重点词句,学生通过对这些词句的品读,对小红军的形象从整体上进行感知,然后又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重点词句读一读,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进一步了解人物的内心。例如,描写小红军的动作,应抓住“摆”“一挺”“一拉”“轻轻地拍”等重点词语;神态方面,应抓住“微微一笑”“满不在乎”“倔强”等重点词语。找出重点词语后,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结合上下文进行揣摩、推敲,最终悟出了运用这些词语的匠心所在。同时,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人物形象。

1.了解外貌描写对表达人物性格的作用。

2.了解红军长征中的艰苦生活,体会红军战士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以及小红军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

写有人物外貌、语言句子的投影片。

一导入

长征途中,面对艰苦的环境,红军战士患难与共的故事很多。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走进那个时代,走近他们高尚的心灵。

二学习课文

1.陈赓第一眼看到的小红军是什么样子?

(指读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2.自由读一读这一句,想想小红军是个怎样的人。

出示句子: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1)学生边读边说体会。

学生甲:天气很冷,小红军双脚冻得又青又红。

学生乙:小红军又冷又饿,还坚持往前走,他非常勇敢,很坚强。

(2)请学生有感情地再读读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3)这位勇敢、坚强的小红军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他最后牺牲了。)

(4)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请你读一读。

(读第14自然段的句子: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还有哪一段也是写结果的呢?

(第12自然段的句子: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3.“陈赓同志全明白了。”他到底明白了什么?快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陈赓明白了这位小同志没有食物,又累又饿,是用假象欺骗了他。)

(1)(出示课件)齐读句子:

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①这是一块什么样的牛膝骨?

(烧得发黑的牛膝骨,说明很难吃。上面还有几个牙印,说明小红军啃过它。)

②教师范读这句话,学生再读。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2)在这之前,小红军是怎样向陈赓同志说的?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的比你的还多呢。”)

(3)这时,陈赓明白了什么?

学生甲:陈赓明白了那时的小红军已经筋疲力尽了,明白了那时的小红军已经没有粮食,饿得受不了了。(板书:无粮)

学生乙:明白了小红军已经没有一丝力气了。

①小红军真的没力气了吗?自由读一读第3~6自然段。

②他为什么说“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为什么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呀,那就比一比吧”?(他这么说是为了能让陈赓骑着马走出草地。)

③分角色读第3~8自然段。

引导:想到这里陈赓又明白了什么?

学生丙:陈赓明白了小红军其实是没有力气,装作很有力气的样子。(板书:无力)

引导:陈赓还明白了什么?自读第7、8自然段。

(板书:无伴)

(4)这时,陈赓全明白了,刚才小红军说的全是假的,其实小红军说的“干粮比你的还多呢”“体力比你强多了”“还要等我的同伴呢”全是假的。

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战士啊!

4.再读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体会“终于”和“只好”这两个词。小红军装得太像了,像得把陈赓同志都“骗”了。

5.陈赓怎么知道自己受骗的?

(学生读有关的句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那些孩子也和这位小红军一样那么高尚。

6.这时,我们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这位可亲可敬的小红军……

(再读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7.同学们,你们不要小看那一小包青稞面。当时,它对于小红军来说,可能就是生的希望。但小红军却把“生的希望”给别人,而把什么留给了自己?(板书:死的危险)

8.人生自古谁无死,但要死得轰轰烈烈,像小红军一样死得有价值。现在,请用你深情的笔,把此时此刻你想说的话写在课文插图的旁边。

三总结全文

同学们,现在请你来夸夸小红军。(真英雄、很无私、有志气、很顽强、了不起。)

1.课前应准备一番,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观看长征的录像集锦,听长征故事,特别介绍红军过草地的情况,感受一下长征的艰险和革命英雄的顽强毅力、崇高人格,使学生奠定学习课文的认知、情感基础。

2.对于文中的重点词句,可以用议词义,或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的方法帮助学生再现情景,加深感受,体会小红军的良苦用心和陈赓同志的善良与无奈。如“满不在乎”“命令”“倔强”“腰一挺”“无可奈何”“一拉”“轻轻地拍了拍”。

3.学完全文后,可以让学生画出文中写小红军的细节,找出小红军骗人的破绽,让学生会联系第2~10自然段,从环境恶劣、小红军饥饿疲惫、处境危险、“轻轻地拍了拍”干粮袋这些细节发现小红军的破绽。

1.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1)他牵着那匹(pǐpī)瘦马,慢慢地(dìde)走着。

(2)小红军摆出一副(fùfú)满不在乎的样子。

(3)他倔(juéjuè)强地说:“好,那就比一比吧!”

(4)他立即(jìjí)掉转马头。

2.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草地的小脸

地捶着地拍着

3.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游泳池里的人真多呀,没游几下,就会碰到人。

(1)公共汽车里真挤呀,

(2)他的歌声很好听,

(3)小弟弟真有礼貌,

(4)他太胖了,

4.小红军是怎样一步步“骗”陈赓同志骑上马先走的?

一骗是说“走得动”。陈赓同志见到掉队的小红军,一心想帮助他,叫他“上马骑一会儿”,而小红军“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微微一笑”,并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陈赓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而小红军为了表现身体强壮,“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来欺骗陈赓。

二骗是说“等同伴”。陈赓同志提出“一块儿走”,这样可以给他一些照顾,但小红军又以“还要等同伴”为理由拒绝了。

三骗是说“干粮多”。陈赓同志在“无可奈何”,没有办法让小红军骑上马或一块儿走的情况下,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好让他充饥时,小红军却拍拍自己“鼓鼓的”干粮袋,又谢绝了陈赓的帮助。

小红军就是这样用种种理由拒绝了陈赓的帮助。当陈赓猛然醒悟,发现自己受骗了,“掉转马头……向着来路跑去”找小红军时,他已倒在草地上了。

5.从“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中的“终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作者简介

陈靖,中国作家。苗族人,1918年生于贵州。作品有小说与电影剧本《金沙江畔》,电影《原子时代》,小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猎鹰记》等。陈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名誉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顾问,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顾问,中国苗族文学顾问,文史研究会顾问,晋察冀文艺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2.陈赓

陈赓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1903年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1916年入湘军当兵。1921年脱离湘军,在长沙参加爱国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战斗。1926年赴苏联学习。1927年回国参加南昌起义,南下途中在贺龙部任营长。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机关做情报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原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1年在上海逝世。

《四年级语文上10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树叶都是绿色的吗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