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农业发展知识点

小学总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4

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农业发展知识点。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农业发展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案31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概况。

(1)范围:黑龙江、________、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____________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答案:(1)吉林 (2)林业生产基地

2.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

①气候:大部分地区属温带____________的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

②地形:高原、平原、山地均有分布。

③土壤:黑土、________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2)社会经济条件。

①良好的________。

②交通发达,________方便。

③与周边国家相比,在农产品、______________方面有明显优势。

④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

答案:(1)①湿润、半湿润 ③黑钙土 

(2)①工业基础 ②对外联系 ③农业种植技术

以练促记

读我国东北地区轮廓图,完成(1)~(2)题。

(1)关于东北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包括黑、吉、辽三省全部,被称为“东北三省”

B.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温较高,水热条件配合较协调

C.春小麦、大豆、玉米为本区三大主粮

D.本区跨四个温度带,作物均可一年两熟

(2)黑土分布区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产地,由于各种原因,其肥力不断下降,其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被冲刷变薄 B.气候干旱

C.生物活动微弱 D.秸秆还田

解析:第(1)题,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小麦、水稻、玉米为本区三大粮食作物;东北地区北部、中部、南部分别属于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作物一年一熟。第(2)题,由于不合理的垦殖和耕作,导致水土流失,黑土肥力下降,土层变薄。

答案:(1)B (2)A

1.划分依据:气候、地貌、____________和土壤等农业生产________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三大农业生产区。

(1)耕作农业区分布:主要为 、三江平 原和辽河平原主要粮食作物: 、大豆、 小麦、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和长白山区。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答案:1.植被 自然条件

2.(1)松嫩平原 玉米 (2)大小兴安岭 (3)西部高原

以练促记

读我国东北地区图,完成(1)~(2)题。

(1)关于A、B、C三地的农业生产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A地为水稻生产基地

B.B地为林业生产基地

C.C地为畜牧业生产基地

D.三地中A地的单产效益最高

(2)发展农业生产本区优于我国南方的条件有()

A.水热条件好 B.劳动力充足

C.平原面积广阔 D.农业历史悠久

解析:第(1)题,A地位于小兴安岭,为林业生产基地;B地位于东北平原,为种植业生产基地;C地位于呼伦贝尔草原,为畜牧业生产基地;单产效益最高应为种植业。第(2)题,本区纬度高水热条件不如南方地区;分布有我国第一大平原,但开发较晚,地广人稀。

答案:(1)C (2)C

1.地位: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________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突出特点大规模 生产地区生产

答案:1.三江平原

2.机械化 专业化

以练促记

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占全国16.8%,水资源占全国4.01%。读下面两图,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双选)

(1)有关东北三省农业灌溉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A.农田灌溉用水量都呈增长态势

B.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自1996年以来呈快速增长态势

C.灌溉用水量自1998年以来呈减少趋势

D.有效灌溉面积与灌溉用水量同步增长

(2)有关东北三省水土资源利用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A.水土资源丰富

B.耕地资源集中在东部

C.水资源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

D.耕地资源丰富,水资源相对短缺

答案:(1)BC (2)CD

1.存在的问题及后果:人口激增,高强度的________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________退化。

2.发展原则:从改善农业________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________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________的统一。

3.发展方向: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________和高水平的__________。

4.不同区域发展方向及重点。

区域发展方向发展重点

平原区面向国内,强化________、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确保国家粮食需求①提高________和竞争力;②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③建设______基地

西部

草原区围绕__________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________强化__________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实施,发展______________畜牧业

山区以____________为核心,半山区实现“____________”,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________并举的转变

答案:1.农林 生态环境

2.生态环境 治理、保护 生态效益

3.绿色食品基地 农业专业化区域

4.商品粮 产品质量 绿色食品 生态建设 舍饲畜牧业 人工草地 集约化草食性 森林资源保育 立体开发 产品加工

以练促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目前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和粮食流通格局图”。

(1)甲商品粮基地的主要优势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商品粮基地的主要优势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商品粮基地的主要优势条件是____________,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丁区域曾经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现在地位下降,从外地调入粮食量逐年增多,其自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社会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甲位于东北地区,乙位于西北内陆,丙位于江淮地区,优势条件与限制性因素从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水资源等方面分析。

第(2)题,自然原因主要有河流众多,地块小,土壤黏重;社会原因主要有人多地少,城市和工业发展占用大量土地,发展经济作物占用大片耕地。

答案:(1)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 热量不足 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水资源不足 光热水充足 旱涝灾害频繁

(2)地块小、河网密,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人口稠密、城市化占用土地、农业结构调整

1.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条件。

①地形:西部为________,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间是广阔的________。

②气候: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________条件适宜栽培多种作物。

③土壤: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利于农业机械化和________。

④水源:有密西西比河等河流灌溉。

(2)社会经济条件。

①经济效益对农业区域________化起决定性作用。

②交通运输条件。

③国家的政策与法规。

答案:(1)①落基山脉 平原 ②水热 ③大规模经营 

(2)专门

2.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

①________带;②________带;③________带;④棉花带;⑤水果和灌溉农业带;⑥畜牧和灌溉农业带;⑦混合农业带;⑧亚热带作物带。

答案:乳畜 小麦 玉米

3.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发展生态农业、______、节水农业、________、“处方”农业。

(2)制定了一系列________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政策、法规和计划。

(3)推广农业新技术。

答案:(1)有机农业 精确农业 (2)保护耕地

以练促记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②地广人稀 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 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2)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①劳动力充足 ②机械化程度高 ③市场广大 ④复种指数高 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⑤

 解析:第(1)题,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地处较高纬度而热量条件相对较差,都可以算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但这不是有利于玉米生长的自然条件而是商品率高、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其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也是夏季降水较丰富,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都是平原地形、世界黑土分布区,故两地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③④⑤。

第(2)题,两地都是地广人稀,实行农场化经营且机械化程度较高,中美两国本身都是人口、经济大国,则玉米的市场需求大,两地交通条件都很便利;但由于纬度较高冬季较冷而复种指数低,故共有的社会经济条件是②③⑤。

答案:(1)D (2)C

 

读下面区域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A.耕地、林地、草地

B.耕地、草地、林地

C.草地、林地、耕地

D.草地、耕地、林地

(2)图示区域粮食商品率高于全国其他农业区,主要原因是()

A.土壤肥沃B.地形平坦

C.水热条件好 D.人均耕地多

解析:第(1)题,甲为内蒙古草原,乙为东北平原耕地,丙为大小兴安岭林地。第(2)题,东北粮食商品率高于全国其他农业区的主要原因是人均耕地多。

答案:(1)D (2)D

读2011年3月公布的“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农业七大主产区图。农业发展过程中,“七大主产区”存在问题及其主要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A.河套灌区:土地盐碱化——植被破坏

B.长江流域:水旱灾害——季风气候

C.东北平原:土地沙漠化——过度农垦

D.甘肃新疆: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

解析:河套灌区土地盐碱化主要是因为不合理灌溉;东北平原过度农垦易造成黑土冲刷;甘肃新疆耕地面积减少主要是土地荒漠化造成的。

答案:B

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对比分析完成(1)~(2)题。

(1)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D.过度养殖

(2)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解析:解答本题组的关键在于对地形结构与农业用地结构关系的分析。(1)由左图可知,该地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对应的农业用地应为林果业;但右图中显示此地种植业比重过大,林业、畜牧业比重偏小,即存在过度开垦的现象。(2)丘陵地区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大牧场放牧业应该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种植业的比重已过大,不应继续扩大种植业面积;全面封山育林,不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答案:(1)A (2)D

从2000年起,我国一直存在粮食缺口。2004年中央政府提出的粮食预期生产目标是4550亿kg,当年的国内总需求大概是4900亿kg,有350亿kg的缺口。从2004年开始,我国增加了粮食的进口。读下表,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谷物单产比较(2002年)

黑龙江吉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全国

人均耕地面

积/hm20.310.210.100.020.070.070.10

单位面积谷物

产量/kghm-24916587258707044620761754885

(1)分析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2)东北平原不仅现在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将在我国的商品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你认为这一论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低,这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解析:(1)土地辽阔,耕地面积广;人口较少,人均粮食产量较高。故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较高。(2)东北目前单产较低,增产潜力较大;同时还有宜农荒地可开垦。而其他商品粮基地,由于人口增加,城市发展等原因,耕地面积有所下降;同时由于现在单产较高,已没有多大的增产潜力。(3)东北还存在明显的缺点,如: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投入明显不足,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答案:(1)土地辽阔,耕地面积广;人口较少,人均粮食产量较高。

(2)有道理。东北平原目前单位面积产量较低,增产潜力大;同时还有宜农荒地可开垦。而其他一些商品粮基地,由于人口增加、城市发展等原因,耕地面积会有所下降;同时目前单产较高,增产潜力已较小。

(3)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农业科技水平低;农业投入不足等。

相关阅读

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知识点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知识点”,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学案33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1.原因。

(1)自然原因。

①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__________,存在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______________。

②自然资源在区域间一般不具有________。

(2)经济原因。

区域间发展水平________,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________。

答案:(1)①很不均匀 资源贫乏区 ②流动性 

(2)不平衡 不匹配

2.案例——西气东输。

(1)基础:________天然气资源。

(2)起止点:以长江三角洲、____________为天然气的主要目标市场,建设从新疆至________、________的输气管道。

答案:(1)新疆 (2)珠江三角洲 上海 香港

以练促记

下图为某国四地(四地相互之间大体等距离分布)某种重要自然资源储量和需求量的关系图。四地间最有可能产生资源跨区域调配现象的是()

A.①→②B.①→④

C.③→④D.②→③

解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由于资源的分布和消费不平衡,该国的四地中,①地的资源储量大而需求量小,④地的资源储量小而需求量大,故最可能出现①地资源大量调往④地的现象。

答案:B

1.我国能源资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____________,对能源的需求量__________,但是能源相对贫乏,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2)西部地区因____________的限制,使丰富的________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答案:(1)发达 大 (2)经济水平 能源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一直以____________为主,带来一系列____________问题。

(2)________给铁路、公路运输造成很大压力。

(3)具有清洁优势的____________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仅占2.7%。

答案:(1)煤炭 环境 (2)北煤南运 (3)天然气

3.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1)天然气分布的总体特征:西多东少、________。

(2)四大气区:新疆、____________、川渝、陕甘宁的__________。

(3)油气发展战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答案:(1)北多南少 (2)青海 鄂尔多斯

1.意义: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________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________,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答案:煤炭 大气质量

2.影响。

(1)对西部地区将优势转变成 优势,使之成为当地一个新的 经济增长点推动 建设,增加就业机 会,强力拉动 的发展

(2)对东部地区缓解状况,优化 能源的 发挥、技术优势,推 动相关产业及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经济发展

(3)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将西部地区的________优势与东部地区的__________优势合理配置,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答案:(1)资源 经济 基础设施 相关产业 

(2)能源紧缺 消费结构 经济 

(3)资源 经济技术 

(4)煤炭 环境保护植被破坏

以练促记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0年10月18日《亚洲时报》报道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土库曼斯坦阿姆河右岸地区发现了一个大型油气田,将为连接中国和土库曼斯坦的中亚天然气管道提供更充足的供应。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起始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边境,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到达中国霍尔果斯。该天然气管道与“西气东输”二线相连,构成一条横贯东西的中国天然气“主动脉”。

材料二 “西气东输一线”、“西气东输二线”走向示意图。

材料三 广东是能源消耗大省,人均能源储备不到全国水平的二十分之一。广东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我国积极参与中亚地区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最主要的目的是()

A.扩大出国劳务规模,缓解就业压力

B.拓展国外市场,赚取外汇

C.保证我国的油气进口,维护我国的能源安全

D.发挥国际主义精神,援助友好邻邦

(2)西气东输一线和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线路重合地段的地形区为________,它们共同穿过该地区的主要原因为________。

(3)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将使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现在的3.5%提高到5%以上。与用煤相比,每年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亿吨、二氧化硫144万吨、粉尘66万吨、氮氧化物36万吨。这反映出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建设具有哪些意义?

(4)简述西气东输二线工程主干管道向南跨过长江后所经主要地形区的地表环境特点以及铺设管道要克服的困难。

(5)为解决材料三所反映出的问题,广东省目前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有哪些?

解析:(1)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能源相对短缺,积极开发中亚的油气资源,可保障我国的能源进口。

(2)从图中可以看出西气东输一线和西气东输二线工程重合地段位于甘肃省的河西走廊,这里地形起伏较小,有利于管道的修建。

(3)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将使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由现在的3.5%提高到5%以上,说明西气东输二线工程能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亿吨、二氧化硫144万吨、粉尘66万吨、氮氧化物36万吨,说明西气东输工程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环境质量,促进减排降污。

(4)结合材料二可以判断出西气东输二线主干管道跨过长江以后所经过的主要地形区是江南丘陵,可以从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描述其地表特征。众多的水系和各种地质灾害会为管道的铺设带来困难。

(5)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广东的能源自给率很低,且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较快。解决广东省所面临的能源问题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答案:(1)C

(2)河西走廊 地形平坦

(3)有利于优化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改善东部地区环境质量,促进减排降污。

(4)二线工程主干管道跨过长江以后所经过的主要地形区是江南丘陵,该区为湿润地区,地表水丰富,山间多河谷、盆地,红壤广布,植被覆盖率较高。铺设管道要克服我国南方丘陵山区地表崎岖不平,水系发达,多滑坡、泥石流等困难。

(5)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风能、核能、沼气能等新能源,使能源结构多样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耗能产业;跨地域输入能源,如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

读我国某种资源跨区域调配线路图,完成(1)~(3)题。

 

(1)图中跨区域调配的资源为()

A.能源资源 B.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土地资源

(2)与乙图中资源调出区制约其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相符的是()

A.资金 B.技术C.能源 D.人才

(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A.改善了调出区资源浪费问题

B.促进了调出区的资源保护意识

C.资源调配的前提是调出区和调入区经济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D.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前提是市场需求

解析:(1)甲图中反映了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可判断甲图表示南水北调西线调水路线,乙图为南水北调东线调水路线,由此可以判断图中跨区域调配的资源为水资源。

(2)南水北调的东线从江苏扬州调水,该地区工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能源短缺。

(3)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前提是调出区和调入区经济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1)B (2)C (3)C

读下面我国西气东输路线图,完成(1)~(2)题。

(1)西气东输工程最有利于解决我国哪项资源问题()

A.水资源紧张

B.资源浪费严重

C.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协调

D.木材短缺

(2)关于西气东输工程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A.能积极推动新疆及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B.加速优化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缓解能源紧张状况

C.可有效改善我国东部城市的大气污染状况,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D.该管线东西跨距大,不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解析:(1)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城市众多、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但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常规能源短缺;而我国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丰富,由于经济欠发达,自身消费量较少,能源资源的生产地与消费地并不统一。

(2)西气东输主干管线,途经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地区,管线的建设对生态环境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答案:(1)C (2)D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下图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1)“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采用的一种工程。上图右上角为丁坝景观图。试推断丁坝的作用。

(2)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解析:(1)本题考查河道整治工程措施的作用。读图可知,“丁坝”的存在,减小了流水对河岸的直接侵蚀,起到保护河岸的作用;“丁坝”的存在还可以提高河流中部流水速度,减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积;而两岸的沉积还可以提高枯水期水位,利于通航。

(2)本题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结合材料可知,辽河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少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所以积极影响可从缓解用水紧张、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区域联系等方面回答。

答案:(1)保护河岸;提高枯水季节河流水位,利于通航;提高河水流速,减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积。(答对一点即可)

(2)增加水资源量,促进工农业发展;发展内河航运,加强区域间的联系;改善环境,促进旅游业发展(或优化投资环境)。

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产业转移知识点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产业转移知识点》,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学案34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______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产业转移产业转移

答案:1.原生产地 2.国际 区域

1.产业转移的目的:追求更高的________。

2.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1)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影响因素原因影响

劳动力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________很小,且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数量、质量、价格差异________具有充足、________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内部交易

成本发达国家____________很高,内部交易成本很高发展中国家改善____,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

市场①产品的国内市场趋于________或国内市场无法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就会开辟________。

②一国产品销往另一国往往会受到多方面的______①企业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

②企业的产业转移方向随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

(2)其他影响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原生产地用地紧张、________________、环境污染严重等。

答案:1.利润

2.(1)流动性 较大 高素质 社会消费水平 

投资环境 饱和 国际市场 限制 市场广阔 市场 

(2)国家政策的调整 地价昂贵

以练促记

20世纪80年代,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经济合作中逐步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加工贸易模式。90年代中后期,这种分布格局逐渐改变。如今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粤北山区及粤东、粤西等地,正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在当地划出专用土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

(1)20世纪80年代,香港大量________型产业逐渐北移,珠江三角洲成为香港产品的________基地,香港利用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的优势担当研究开发中心和________中心的角色,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加工贸易模式。

(2)结合所学简述图示地区产业发展与转移的趋势。

(3)粤北山区设立的产业转移园区主要有哪些区位优势?

解析:本题以珠江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的产业转移为主题,按照问题探究的思路,逐步给出信息,层层深入,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逻辑性。劳动力与土地价格差异是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产业的转出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故具有土地、劳动力的优势。

答案:(1)劳动密集 加工 销售

(2)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步向优势明显的周边地区转移,珠江三角洲地区着重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

(3)优势: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地价较低。

1.产业转移的意义:使某产业从____________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成为带动整个地区____________的重要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存在着区域差异,其差异如下表所示:

 

不同 

国家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发达国家原主导产业向________转移,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发展______产业,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期的产业,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组织营销将环境污染工业向国外转移,环境污染状况得到________就业机会向国外转移,减少了国内就业机会,引起________增加

发展中国家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加快本国________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组织产品的加工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接受了________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________

答案:1.创新地 经济发展

2.国外 相应优势条件 改善 失业人口 经济结构 

环境的负面影响 就业压力

以练促记

下图是我国产业转移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我国产业转移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外产业首先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

B.海外产业向我国转移,最初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

C.目前,制造业开始向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转移

D.目前,资金和技术占优势的产业大量转移至中西部地区

(2)下列有关我国产业转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使沿海地区工业产值呈下降趋势

B.促进长三角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经济发展

C.三次产业转移均促进了珠三角的产业升级

D.可能给迁出地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

解析:(1)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海外产业首先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最初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目前,制造业大量转移至中西部地区,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等地区以发展技术和资金占优势的产业为主。

(2)产业转移尤其是第一次产业转移使沿海地区工业产值上升,三次产业转移均促进了珠三角的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可能给迁入地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答案:(1)A (2)C

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南北差异较大,目前相对发达的苏南将部分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这既为接收地增加了发展动力,也为转出地产业升级腾出了空间,从而实现苏南与苏北的双赢共振。结合苏南某市与苏北某市投资要素对比表,完成(1)~(2)题。

投资地区招商门槛土地价格平均工资环保门槛

苏南某市5000万元100万元左右3000元左右要求高

苏北某市1000万元20万元左右1000元左右要求较低

(1)苏南地区开始“腾笼换鸟”,被“逼走”的产业所具有的特点是()

A.劳动力需求量大 B.生产规模大

C.技术含量高 D.环境污染较轻

(2)江苏省内部出现的这种产业转移,对苏北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 ④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结合表中信息分析苏南地区招商门槛、土地价格、平均工资、环保门槛都较高,适宜发展经济效益高、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较轻的工业,对比四个选项,需要转移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选A项。第(2)题,对产业转入地来说,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但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同时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答案:(1)A (2)C

读“世界汽车产业四次大转移示意图”,完成(1)~(2)题。

(1)第一次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汽车产量迅速增加的有利条件是()

A.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B.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为发展汽车工业创造了条件

C.美国出现逆城市化,促进汽车工业发展

D.国土地域辽阔,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许多著名汽车生产公司纷纷落户中国,使中国汽车产量迅速上升,其主要原因是()

A.中国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适宜

B.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高

C.发达的经济和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

D.经济发展迅速,潜在市场广大

解析:第(1)题,汽车工业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不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随着美国钢铁等工业的迅速发展,给汽车工业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为发展汽车工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2)题,世界汽车巨头进入中国设厂,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潜在市场广大。

答案:(1)B (2)D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85—200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图。

材料二 继日本三大汽车企业本田、丰田、日产分别落户广州黄浦、番禺、花都区后,近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汽配产业迅速发展,该地区成为全国三大汽车产业基地之一。

材料三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该地一部分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企业向省内的边远地区转移,并在本省边远地区产生集群效应。

(1)材料一显示近20年来珠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

(2)分析日本汽车产业集团近几年来纷纷在珠江三角洲投资设厂的原因。

(3)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分析该地区产业转移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材料一显示1985—200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由原先以轻纺工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说明了其产业的升级。材料二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接纳了一批国外汽车产业转移,成为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材料三显示珠三角原先的一些产业开始向其他地区转移。这一切都说明珠三角的经济结构及经济发展形势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答案:(1)产业结构由以轻纺工业为主转变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丰富的廉价劳动力;改革开放的政策;侨乡;地处沿海,交通便利;邻港澳、近东南亚。

(2)占领中国市场;避开关税壁垒;土地及劳动力价格低;经济发达,制造业基础好;社会协作条件好。

(3)劳动力价格上涨;房租、地价上升;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

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世界地理概况知识点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世界地理概况知识点,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学案35世界地理概况

1.世界海陆分布。

从全球来看,地球表面面积的__________%为海洋,__________%为陆地。

答案:71 29

2.七大洲和四大洋。

(1)七大洲和界线。

①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图中字母所在的大洲:A____、B____、C____、D大洋洲、E______、F北美洲、G______。

②界线。

大洲分界线

北美洲与南美洲________运河

非洲与亚洲__________、红海

亚洲与北美洲________海峡

亚洲与欧洲________山脉、________河、大高加索山脉、________海峡

 (2)四大洋。

按照面积大小,依次为甲__________、乙大西洋、丙__________、丁北冰洋。

答案:(1)①亚洲 欧洲 非洲 南极洲 南美洲 

②巴拿马 苏伊士运河 白令 乌拉尔 乌拉尔 土耳其 

(2)太平洋 印度洋

1.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2.七大洲的主要地形特征。

特征

洲别主要特征

亚洲地形复杂,______高、______低

非洲地形以______为主,称为“________”

南北美洲三大地形区,西部______,中部平原,东部______

南极洲冰雪覆盖,海拔最高的大洲

欧洲地形以______为主,海拔最低的大洲

大洋洲(澳

大利亚大陆)

 三大地形区,西部________、中部平原、东部__________

答案:中部 四周 高原 高原大陆 山地 高原 平原 高原山地

3.海陆变迁。

(1)六大板块:A____________板块,B印度洋板块,C________板块,D非洲板块,E________板块,F亚欧板块。

(2)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________的地带。

(3)两大火山、地震带:______________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答案:(1)南极洲 美洲 太平洋 (2)板块交界 

(3)地中海—喜马拉雅

以练促记

下图所示为“23°26′S的海陆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①、②、③所代表的大洋分别是()

A.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B.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C.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D.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2)图示区域穿越了全球六大板块中的()

A.两大板块 B.三大板块

C.四大板块 D.五大板块

解析:第(1)、(2)题,南回归线自180°向东依次穿过了太平洋、南美洲、大西洋、非洲、印度洋和大洋洲,没有穿过亚欧板块。

答案:(1)A (2)D

1.世界居民。

(1)人口分布不均。

①稠密区:A___________、B___________及C__________等中低纬度近海的______地带。

②稀疏区:极端干旱的__________,如D;气候过于潮湿的________,如E;终年严寒的________地区,如F;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如G。

③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表现为人口增长过快发达国家表现为人口增长缓慢, 甚至出现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

答案:(1)①东亚、南亚和东南亚 欧洲西部 

北美洲东部 平原

②热带沙漠区 热带雨林区 极地

 

(2)不同的人种。

人种主要分布地区

A白种人欧洲、________、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大洋洲

B黄种人________,美洲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

C黑种人非洲的____________、大洋洲和美国境内

答案:(2)北美洲 亚洲东部中部和南部

2.世界的国家。

(1)面积位于前六位的国家。

(2)人口大国(2007年过亿)。

共11国: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墨西哥。

(3)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分布世界贸易

发达

国家欧洲、北美洲、

________输出资金、技术、经验、信息、工业制成品和粮食等,进口原料、能源、热带农产品等

发展中

国家 亚洲、非洲、

________输出廉价劳动力、原料、能源、热带农产品等,进口工业制成品和粮食等

答案:(1)俄罗斯 加拿大 美国 巴西 澳大利亚 

(3)大洋洲拉丁美洲 

 

以练促记

读俄罗斯自然地理要素分布图和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1)~(3)题。

(1)自然地理环境由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构成,俄罗斯自然地理要素分布图中图例甲、乙、丙表示的自然地理要素是()

A.气候类型 B.地形

C.降水量 D.土壤

(2)根据澳大利亚年降水量分布图,下列关于澳大利亚降水量分布规律及成因叙述错误的是()

A.降水量从东向西递减

B.东西两岸降水差异较大

C.东岸因受东南信风及暖流的影响,降水多

D.北部降水有季节变化

(3)俄罗斯与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的共同点是()

A.两国均大力发展重工业

B.两国草地面积广阔,都大力发展乳畜业

C.两国工业体系完备,工业发达

D.旅游业是两国的经济支柱

解析:本题组把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进行了对比。第(1)题,由图可知甲、乙、丙分别是俄罗斯的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故所示的地理要素是地形。第(2)题,由图可知,澳大利亚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从北、东、南三面沿海向内陆递减,南回归线附近东西两岸降水量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洋流的影响,北部因受季风环流影响,降水有季节变化。第(3)题,两国国土面积广阔,矿产资源丰富,工矿业较发达,形成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答案:(1)B (2)A (3)C

读“地球表面海陆起伏曲线图”,完成(1)~(2)题。

(1)从成因上看,世界最高山峰与世界最深海沟都位于()

A.两大板块的消亡边界

B.两个大陆板块交界处

C.两个大洋板块交界处

D.板块的内部

(2)分析图中信息可知()

A.全球陆地面积约为海洋面积的30%

B.全球陆地近一半海拔在大陆平均值内

C.海洋平均深度远远大于大陆平均海拔

D.大陆架的海水深度是全球海水平均深度的1/2

解析:第(1)题,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两者都位于消亡边界,故A项正确。第(2)题,根据图示可知,海水平均深度明显大于大陆平均高度;大陆架海水一般不超过两百米;图中信息无法判断A、B两项。

答案:(1)A (2)C

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A半岛自然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西侧河流短促

B.雪线西坡高,东坡低

C.地势东高西低

D.多优良港湾,海运发达

(2)影响图中0℃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因素为 ()

A.地形和纬度

B.洋流和地形

C.纬度和盛行风 

D.海陆热力差异

解析:第(1)题,由图示信息可知A半岛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受中部山脉和地域面积制约西侧河流短促;该半岛西侧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降水较内陆多,雪线应该是西低东高;结合等高线可知该地地势西高东低;该地受冰川侵蚀作用,优良港湾少。第(2)题,影响图中0℃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原因是受北大西洋暖流和斯堪的纳维亚山脉的影响。

答案:(1)A (2)B

“VISTA”是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阿根廷五个国家的简称。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 “VISTA”五国的经济发展概况和地理位置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举行。会议决定正式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发达国家承诺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无偿提供至少1000亿美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材料三 南非和阿根廷畜产品统计表(2009年)。

国家牛牛肉产量羊羊肉产量

万头/只万吨万头/只万吨

南非1376.277.73134.813.1

阿根廷5075.0283.01670.06.2

(1)“VISTA”国家在地理位置上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德班气候大会期间,“VISTA”国家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国家是________,其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

(2)印度尼西亚和土耳其主要的地质灾害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3)“绿色气候基金”可用来资助“VISTA”国家中的______和________保护热带森林。

(4)比较南非和阿根廷畜牧业结构的不同点,分析两国发展畜牧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5)分析“VISTA”国家近年经济高速增长的相同原因。

解析:(1)读图可知,“VISTA”国家都是位于沿海地区,德班气候大会期间(11月28日至12月11日),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国家是纬度较高的北半球国家土耳其,其沿海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在会议期间温暖多雨。(2)印度尼西亚和土耳其都是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主要的地质灾害是地震。(3)根据提示“保护热带森林”,五国中只有越南和印度尼西亚有热带森林。(4)南非和阿根廷都有畜牧业,但牧养的牲畜不同,阿根廷以养牛为主,南非以养羊为主。两国发展畜牧业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是气候和草场资源两个方面。(5)结合材料,可知“VISTA”国家都是发展中的沿海国家,近年经济高速增长的相同条件主要从自然资源、劳动力、对外交通、市场等方面来回答。

答案:(1)沿海 土耳其 温暖多雨

(2)地震 位于板块交界处

(3)越南 印度尼西亚

(4)不同点:阿根廷以养牛为主,南非以养羊为主。有利自然条件:①草原(草地)面积大。②气候温暖湿润,牧草生长良好。

(5)①自然(或矿产)资源丰富。②劳动力资源丰富。③海运廉价便利。(以上三点必答)④消费市场大。

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知识点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案3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1)________产业所占比重下降,________产业所占比重上升。

(2)________________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下降,________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上升。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区位: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__________,靠近东南亚。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答案:1.第二 第三 (2)劳动力和资源 技术、知识

3.港澳

1.工业化进程呈现两个发展阶段。

(2)主导产业:产业面临问题:优势不明显, 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需进行产业升级

答案:(1)劳动密集型 国内 工业增加值 

(2)高新技术 政策

2.城市化。

(1)现状:我国城市分布最为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区之一。

(2)表现城镇猛增,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城市迅速扩大

答案:(1)密集 (2)数量 规模

1.问题产生的原因受地区和市场腹地 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 在下降缺乏合理的与管理

2.问题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问题日趋严重

3.对策。

(1)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升级。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__________、广州、____________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加强________与管理。

答案:1.(1)产业基础 规划

2.产业升级 生态环境

3.(2)香港 深圳 (3)规划

以练促记

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图是“中国和日本的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变化曲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①——日本工业化率B.②——中国工业化率

C.③——日本城市化率D.④——中国城市化率

(2)关于中、日两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于日本

B.日本工业生产总值呈现下降趋势

C.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相适应

D.日本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

解析:第(1)题,日本工业化、城市化起步都较早,由此判断①④曲线为日本,其中①曲线目前水平高达70%以上,可确定为日本城市化率;④曲线为日本工业化率,日本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率在降低。②③则代表中国,中国城市化率落后于工业化率,故②曲线代表中国工业化率,③曲线代表中国城市化率。第(2)题,由图可知,1980年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处于加速阶段,日本处于成熟阶段,进程较慢,但总体进程中国远慢于日本,故A项错;日本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率在下降,但工业总产值在上升,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故B项错,D项对,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工业化,不相适应,C项错。

答案:(1)B (2)D

1.进程。

(1)工业化:目前总体上处于________阶段,其进程呈现________特征。

(2)城市化:进程不断________,但城市化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答案:(1)中级 明显加快 (2)加快

2.存在的问题。

(1)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

(2)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了________。

3.主要措施。

(1)调整__________,加大城市的__________和辐射力。

(2)________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________。

(3)以工业发展促进________。

(4)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______有了稳固的基础。

(5)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答案:2.(2)环境问题

3.(1)行政区划 聚集力 

(2)“组团式” “城市圈” 

(3)小城镇建设 (4)农村城市化

以练促记

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比较迅速。结合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结合上图,分析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年份

区域 20002005

苏南地区59.667.0

苏中地区37.746.3

苏北地区31.239.5

(2)结合上表,描述江苏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该差异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得出江苏省城镇人口不断上升,说明城市水平不断上升,20世纪末尤为明显。

第(2)题,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出江苏省城市化的空间差异。造成该差异的原因要从它们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20世纪末城市化速度加快。

(2)苏南、苏中、苏北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自苏南向苏北逐渐降低。影响因素: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经济基础、科教水平等。

图甲是我国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率统计图,图乙是世界发达国家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率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中信息判断 ()

A.第一产业对城市化没有贡献

B.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

C.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三产业对我国城市化贡献率差异逐步增大

D.二战后,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与发达国家相比,图中信息无法反映我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是 ()

A.产业结构不合理B.城市空间分布不合理

C.单位产值耗能高D.城市环境污染较严重

解析:第(1)题,据图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三产业对我国城市化的贡献率差距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而二战后,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这句话本身没错,但图中没有信息可以判断。第(2)题,我国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大,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大,说明我国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第三产业比重小,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说明单位产值耗能高;对城市化的贡献大,说明城市化是由工业带动的,环境污染较严重。

答案:(1)D (2)B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迅速提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③良好的区位条件 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⑤工业基础雄厚

A.①②③ B.③④⑤C.①④⑤ D.②③④

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工业基础薄弱,借助良好的区位、优惠的政策及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答案:D

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是当前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据此,完成(1)~(2)题。

(1)2010年广东省第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89%,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约52%,这两个比重的差距如此之大说明广东城市化()

A.明显滞后 B.明显过快

C.发展比较合理 D.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2)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的特点有()

①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②城乡差别很小 

③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④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第(1)题,从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看,该区工业化水平高,从城市人口占的比重看,城市化水平较低。第(2)题,城市化到高级阶段时,城镇人口比重增长减慢,城乡差别缩小,在产业构成中以第三产业为主。

答案:(1)A (2)B

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读图1和图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其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防治该地区水体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同时考查对图表资料的判读分析能力。由题干可知:①由图1可知酸雨在1998—2005年间出现的频率总体上升,但在2000年、2003年相对降低,说明有波动。②由图2可知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大,污染严重,生活污水排放量总体上是逐年上升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变化较小。③该区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是酸雨、污水污染等,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工业造成的“三废”污染和农业造成的化肥、农药污染)和生活污染。针对污染源采取具体的解决措施。

答案:(1)酸雨出现的频率较高,总体趋势上升,但有波动 (2)环境污染严重 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生产活动);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3)①节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②兴建污水处理厂。③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发展生态农业。④加强环境监管(或限制高污染行业发展),污水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