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葡萄叶的梦

葡萄叶的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2

葡萄叶的梦。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葡萄叶的梦”,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设计意图:

1、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积累语言。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诗句语言的美,在读中想象诗意的美,在读中体会葡萄叶的奉献情怀和葡萄成长的快乐,并通过朗读把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

2、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具体到本课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扮演葡萄叶和葡萄的情境对话中,在由仿写葡萄叶上升到仿写梦想的过程中,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

3、巧用暗示,让学生自悟。比如,播放《小松树》的歌曲,暗示成长的快乐;教师范读第二小节并描述图画,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引用大诗人泰戈尔的诗升华认识等,都能让学生听有所得,读有所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2、品味诗句的美,体会诗意的美。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体会葡萄叶乐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品味诗句的美,感受成长的快乐。

课前预习:

1、读读课文,初步掌握生字字音。

2、查查词典,了解“酿造”在词典中的意思。

启动课堂:

播放歌曲《小松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导入:

由小松树快乐成长引出葡萄叶的梦。→读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先读读词语,再读读句子。

2、指名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葡萄叶的梦是什么?

2、交流: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葡萄叶的梦是什么?②作者用哪句话表示这个意思?

3、品读诗句:葡萄叶用整个夏天,酿造芳香和甜美。理解“酿造”一词。→读读诗句。

四、学习第一小节:

1、自由读,思考:诗人眼中的葡萄叶是怎样的?

2、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评价点拨→引读。

3、交流:你为什么喜欢作者笔下的葡萄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4、拓展:你眼中的葡萄叶是怎样的?能像作者这样用一句有诗意的话来表达吗?的叶片,是。

五、学习第二小节:

1、配乐范读:激发学生想象、朗读的兴趣。

2、自由读。透过诗句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闻到什么?[高分范文网 wWW.977139.COM]

3、交流、创设情境对话,感受葡萄在叶子的帮助下快乐成长。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男、女生比赛朗读→指名读。

5、创设情境:葡萄和葡萄叶会说些什么?

六、学习第三、四小节:

1、引读第三小节,摘一颗葡萄给你尝尝,你觉得怎么样?

2、在学生的赞美中,引出第四小节。

3、质疑:为什么葡萄叶悄悄地笑了,流出开心的泪了?

4、在组织学生解疑中,体会葡萄叶乐于奉献的情怀。→再读全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七、巩固、发散:

1、背诵喜欢的小节。

2、写写自然界中小鸟、小蜜蜂、小青蛙、小草、大树、鲜花……的梦想,还可以写写自己的梦想。

3、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让我们伴随着梦想快乐成长。

八、推荐作业:

1、背诵课文。

2、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3、从课外书中,读一首喜欢的诗歌。

板书设计:

1、葡萄叶的梦

酿造芳香和甜美

悄悄地笑了

扩展阅读

《1 葡萄叶的梦》(全国小学语文(语文A版)教学观摩研讨会观摩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 葡萄叶的梦》(全国小学语文(语文A版)教学观摩研讨会观摩课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设计意图:
1、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积累语言。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诗句语言的美,在读中想象诗意的美,在读中体会葡萄叶的奉献情怀和葡萄成长的快乐,并通过朗读把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
2、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具体到本课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扮演葡萄叶和葡萄的情境对话中,在由仿写葡萄叶上升到仿写梦想的过程中,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
3、巧用暗示,让学生自悟。比如,播放《小松树》的歌曲,暗示成长的快乐;教师范读第二小节并描述图画,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引用大诗人泰戈尔的诗升华认识等,都能让学生听有所得,读有所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2、品味诗句的美,体会诗意的美。
教学重点:
品读课文,体会葡萄叶乐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品味诗句的美,感受成长的快乐。
课前预习:
1、读读课文,初步掌握生字字音。
2、查查词典,了解“酿造”在词典中的意思。
启动课堂:
播放歌曲《小松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创设情境导入:
由小松树快乐成长引出葡萄叶的梦。→读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先读读词语,再读读句子。
2、指名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葡萄叶的梦是什么?
2、交流: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葡萄叶的梦是什么?②作者用哪句话表示这个意思?
3、品读诗句:葡萄叶用整个夏天,酿造芳香和甜美。理解“酿造”一词。→读读诗句。
四、学习第一小节:
1、自由读,思考:诗人眼中的葡萄叶是怎样的?
2、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评价点拨→引读。
3、交流:你为什么喜欢作者笔下的葡萄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4、拓展:你眼中的葡萄叶是怎样的?能像作者这样用一句有诗意的话来表达吗?的叶片,是。
五、学习第二小节:
1、配乐范读:激发学生想象、朗读的兴趣。
2、自由读。透过诗句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闻到什么?
3、交流、创设情境对话,感受葡萄在叶子的帮助下快乐成长。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男、女生比赛朗读→指名读。
5、创设情境:葡萄和葡萄叶会说些什么?
六、学习第三、四小节:
1、引读第三小节,摘一颗葡萄给你尝尝,你觉得怎么样?
2、在学生的赞美中,引出第四小节。
3、质疑:为什么葡萄叶悄悄地笑了,流出开心的泪了?
4、在组织学生解疑中,体会葡萄叶乐于奉献的情怀。→再读全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七、巩固、发散:
1、背诵喜欢的小节。
2、写写自然界中小鸟、小蜜蜂、小青蛙、小草、大树、鲜花……的梦想,还可以写写自己的梦想。
3、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让我们伴随着梦想快乐成长。
八、推荐作业:
1、背诵课文。
2、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句。
3、从课外书中,读一首喜欢的诗歌。
板书设计:
1、葡萄叶的梦

酿造芳香和甜美

悄悄地笑了

芦叶船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芦叶船”,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本课要求要求掌握的词语有:蜘蛛、窄叶。喇叭、远航、浩浩荡荡。

教学重点:

1、字词教学;

2、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出示自制的小纸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或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艇,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大自然,采摘芦叶做小船。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2.同桌合作,轮读课文,互相欣赏。

3.小组合作学习。

(1)组员轮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每人准备提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4.各组代表发言,教师梳理问题。着重引导学生探究下面三个问题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芦叶船给作者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3)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三、自读自悟,创设情景,想象画面。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书写感受或标注问题。

2.小组互相交流

四、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交流认字方法。

2.提示写字中易出错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读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内容,体会作者的童心童趣。

2、写一篇有关童趣的作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词语。

2.同桌互评互改。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乐趣。

(1)同桌一起细细的品读课文。课文写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找出有关段落

有感情地读一读。

(2)我们做成芦叶船,放在家乡的小河里,放在长江里。说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三、朗读训练,加深体验

1.最后一段是作者丰富的联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

2.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

四、读背说写,积累语言

1.指导朗读课文。

2.把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摘抄生动优美的语言。

3.能画一画你想象中的芦叶船吗?

五、拓展延伸

你喜欢作者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自己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六、作业

1.理解句子。

2.同学间简单口述,并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芦叶船

家乡河道多、芦苇多

放学路上做船。放船 童年的回忆、美好的向往

和表哥到长江边放船

天真的遐想

妈妈的葡萄


妈妈的葡萄
预习提示
熟读课文。
理解妈妈的爱是伟大的。
教学要求
会写8个字,学会8个新词。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妈妈的爱是伟大的,学会用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复述课文,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狐狸妈妈的爱。
复述课文,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爱吃葡萄吗?想吃葡萄的时候怎么办?有一只小狐狸它特别想吃葡萄,该怎么办呢?
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教师范读。
抽读生词卡片。
狐狸饥饿采摘附近
冒险山洞一颗嗓子
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思考:
为什么课题是《妈妈的葡萄》
妈妈采摘葡萄容易吗?找出相关词句。
体会:
翻过一座山,翻过两座山,又翻过第三座山,狐狸妈妈终于来到了长着葡萄的村庄。狐狸妈妈实在跑不动了,把葡萄放在一棵树下,打算歇一会。
听到猎狗的叫声,狐狸妈妈是怎么做的?谁来试着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妈妈焦急的心情。
为什么小狐狸能逃脱猎狗的追踪?狐狸妈妈哪去了?
请你们想象一下狐狸妈妈被猎狗追赶时的情景。
山洞附近的葡萄是从哪里来的?小狐狸是怎么知道的?谁来读读妈妈说的话。
如果你是小狐狸,此时你会怎么想?请你读读小狐狸的话。
让我们带着对狐狸妈妈的敬意,再来读读这篇课文。
课外拓展
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同桌听。
想象狐狸妈妈被猎人追赶的情景,续写一段话。
猎人带着狗追来了,怎么办?狐狸妈妈大声喊:“呜-危险!快逃呀!”这时()。
第二课时
齐读课文
学习要求会写的字
用旧字换偏旁的方法学习:狐狸饿险洞
组词:
狐:狐狸狐步狐仙
狸:狐狸狸猫狸子
饿:饥饿饿了饿虎扑食
险:危险保险冒险
洞:山洞洞口洞穴
重点指导
摘:里面是个古,不要写成“”。
颗:颗是量词,用作颗粒状的物品。只有和“棵”的用法区别开。“棵”跟植物有关。
嗓:右面是三个“又”,不要写成三个“口”。对比“噪”和“嗓”
写字
观察生字在田子格中的位置。
写字。注意把字写端正。

绿叶的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3、按认读写的不同要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汇拢、土岗、戒指、乐章、酸枣树、刺伤、陈列、解毒、记忆词语。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搜集树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心情。

2、课文的2-6自然段,感受美妙的梦境。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图片、视频、文字);树叶贴画(或其它树叶、高粱秸制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1、导入:今天我们开始新年段、新学期、新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遨游语文天地吧!

2、浏览单元导读

这个单元给我们讲述的是作者们的童年故事,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和我们的童年生活有什么不同吗?

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又将开始怎样的语文学习?注意提高什么能力?

浏览单元导读,找出问题的答案。

3、交流体会

① 汇报读懂了什么。

② 说说自己想怎样学习这个单元;或说说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难题。

二、初步进行《绿叶的梦》的学习

1、导入: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绿叶的梦》这一课。

2、释题激趣: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思考?(从绿叶、梦、绿叶的梦三个角度谈均可)

[教师提示]① 绿叶:哪里见过?象征什么?可以做什么用?等

② 梦:可以让学生组词,体会梦的情感内涵。

③ 绿叶的梦:启发质疑。

小结:(整合学生发言,导入课文阅读)

3、范读课文,初步感受。

⑴ 边听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事来反映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给你留下怎

样的印象?

⑵ 听读思考,交流感受。

⑶ 小结:作者就是抓住与绿叶有关的几件事,向我们讲述了她快乐的童

年生活,让我们不禁产生羡慕之心。想自己读读这篇课文吗?(导入下一环节)

4、学习本课生字词

⑴ 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

⑵ 自读课文,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词语

摘录到词语花篮中。

⑶ 解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选择)

⑷ 小结:同学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认读,对新词也有了了解,希望通过学

习课文,更好的掌握这些生字、新词。

5、按要求自读课文

⑴ 提出自读要求

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分段。

出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与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存在的问题。

⑵ 学生按要求自学。

⑶ 反馈:检查分段情况;汇总好的词语;指名朗读喜欢的段落;提出需

要解决的问题。

6、作者简介:(有时间再安排)

葛翠琳,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现任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半个世纪来坚持写童话,力求在童话创作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形成自己独具的风格。主要作品《野葡萄》、《会唱歌的画像》、《翻跟头的小木偶》《春天在哪里》等曾获国内外多种奖项,并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丹麦、瑞士、前苏联、日本、泰国等报刊对其作品都有过介绍和评论,港台地区出版过她的繁体字中文版童话图书。

葛翠琳曾出访法国、瑞士、泰国、日本并讲学。70年代末期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80年代末曾任瑞士儿童图书国际奖评委。1990年与韩素音等人创办冰心奖,并一直主持冰心奖工作,为培养儿童文学作者尽心力尽力。90年代曾连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小读者喜欢她的书,是她最高兴的事。

7、布置作业

⑴ 抄写本课生字词。

⑵ 继续熟读课文,特别是自己喜欢的段落。

⑶ 试着自己解决课上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回忆、梳理学生质疑,确定重点问题

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还记得吗?(指名说)

哪些问题在课余学习中已经解决?还有哪些没解决?

3、导入: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些还未解决。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课文,一起解决剩下的问题。

二、学生自学,默读全文,思考问题

1、出示默读要求

⑴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

⑵ 你对那部分最感兴趣,反复阅读。

2、生自读课文。

三、探究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课文

1、梳理内容

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简练概括出意义段或自然段的段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 演示图片,提出质疑

① 出示图片课文中提到的那些儿时的玩具。

②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前几句,齐读最后一句话。

③ 启发:大自然提供我们许多的玩具,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但是作者为什

么最着迷于绿叶呢?

3、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⑴ 浏览课文。

⑵ 交流自己的意见。(可以读一读课文,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⑶ 处理泡泡框,理清与其它各段的关系。[随机板书]

4、根据学生选择,逐段学习课文重点部分:(26自然段)

[学习36自然段,不一定按顺序,学生最喜欢哪个自然段,读一读,然后

深入学习即可]

⑴ 第三自然段:写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

① 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 出示词语练习

(密密)的树林(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

(爬)大树(钻)丛林(串)项链(做)戒指和手镯

照样子摘录词语:元宝树叶(菟丝子草、豆角花、野菊花)

③ 自读课文,注意练习中出现的几组词语,从中体会采集绿叶带给我们

的快乐。[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

④ 指导练习感情朗读。

⑤ 指名读本段课文,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⑥ 小结: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能听出,你们已经体会到作者采集树叶时的快乐。(再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⑵ 第四自然段:写采集绿叶也会争强和探险,甚至受伤。

① 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随机板书]

② 默读思考:采集树叶的活动几乎使每个人受了伤,这与快乐有什么关系?

③ 交流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

④ 练习有感情朗读。

⑶ 第五自然段:写秋天的收获更大。

① 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 结合泡泡框谈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随机板书]]

③ 指导练习有感情朗读。

④ 试背诵本段。(时间允许可以齐背或指名试背)

⑷ 第六自然段:写老师让我们观察并讲述这些叶子,从而我们知道了许多民间传下来的药方,了解了许多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

① 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

② 结合课文内容,同学间交流收获。[随机板书]

四、总结全文

1、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问题课题为什么叫《绿叶的梦》?

2、对比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学习后的感受。

3、回忆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

4、总结语: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他们投身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送给他们的童年礼物,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同学们羡慕作者与大自然的亲近,羡慕他们的快乐,而我们更应该羡慕他们富于创造的一双小手。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唤起我们对快乐的追求,为自己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

五、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预习下一课。

内容:①交流自己童年有趣的故事。

②设计一次活动,享受童年快乐。

③走访长辈或邻居,搜集大人们的童年生活趣事。

板书设计:

绿叶的梦

童年的玩具 着迷

采集绿叶 自由快乐

绿叶的梦 寻找奇叶 争强和探险 童年的梦想

制作标本 精挑细选 对大自然的热爱

了解树叶 增长知识

小鱼的梦


小鱼的梦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梦”等11个生字,会写“玩”等6个生字。

⑵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说说小鱼的梦。

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进程与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自读生字,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边读边想象,帮助学生感悟文本意境的优美。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力。

重难点及辅导措施: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说说小鱼梦见了什么。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认读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说说小鱼梦见了什么。

教学准备:小鱼的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㈠自学生字

㈡检查生字的认读

三.理解课文,读中感悟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四.课堂小结

1、你喜欢小动物吗?为什么?(指名回答)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种很漂亮的小动物,那就是小鱼儿。(老师出示鱼的挂图)

3、引导学生观察图,让学生说一说这些鱼儿的家在哪里?(池塘)

4、老师出示“池塘”指导学生读好。

5、师:小鱼快活地在池塘里玩耍,累了,就睡着了了。小鱼睡得可真香啊!它会梦见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小鱼的梦吧!(板书课题)

1、复习识字方法:谁来说说平时语文课上咱们都是怎样学习生字的,有什么好方法?(读拼音识字法,跟老师同学读一读,把生字分部分来记,查字典)

2、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用学过的方法学习生字。

1、明确要求把生字表里的字音读准,把课文中的句子读通顺。

2、老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集体正音,教师再强调“梦”“浪”是后鼻音,“嘴”是平舌音,“浪”的声母是“l”

3、交流学生记生字的方法,并组织学生用生字进行说词练习。

4、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学生开火车读一读。

5、指名读课文(同学间评读)

6、全班读课文。

1、请愿意读课文的同学齐读课文。(教师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贴出下列动词卡片:睡、落、盖、唱起、推、摆)

2、请小老师带着大家认读这些字词。

3、组织学生从文中把这些动词划出来。

4、结合课文内容,用动作表达自己对这些动词的理解。

5、再读课文,然后说一说。

_______在池塘妈妈怀里睡。

_______从天上落下来。

_______帮鱼儿把珍珠被盖。

_______唱起催眠曲。

_______把摇篮推。

_______摆尾巴。

6、指名反馈,读了这首儿歌,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7、教师导读,多么美的画面呀,同学们我们一起美美地把儿歌读一读,小心点,可别把鱼儿吵醒了。

8、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多么美丽可爱小鱼呀!我们都读了好几遍儿歌了,它还没有醒呢?小鱼在甜甜的梦中,会梦见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小鱼的梦中。

说说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小动物的原因。

仔细观察挂图,说说鱼儿的家在哪里。

读词语

认真倾听

回忆语文课上识字的方法有哪些

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本课的生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习生字的情况,互相检查认读的情况

读词语卡片

用生字口头组词

开火车读词语

评读课文

读课文

齐读课文

小老师教读字词

在文中把黑板上的动词划出来。

再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充分发挥想象力,并描述自己读了儿歌后眼前出现的画面。

有感情地朗读儿歌。

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鱼儿会做的梦。

师生联系实际的对话,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老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情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快乐的境界,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兴趣。

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自主识字的能力。

放手让学生自主识字读文。

加深学生对易读错字的印象。把识字教学落到实处。

词语的积累

在评议同学的朗读的同时,学生自身也得到了发展,知道应该怎样朗读。

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简单有效。

通过填空,帮助学生梳理儿歌的思路,更容易背诵。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儿歌意境的优美和语言文字的美。

给下节课留下了悬念,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

作业设计:

1、认读生字。

2、熟读课文,有感情地读一读。

板书设计:

小鱼的梦

睡落盖唱起推摆

______在池塘妈妈怀里睡。

_______从天上落下来。

_______帮鱼儿把珍珠被盖。

_______唱起催眠曲。

_______把摇篮推。

_______摆尾巴。

第二课时

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说说小鱼的梦。

2、指导写字。

3、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继续学习课文,说说小鱼的梦。

2、指导写字。

教学难点:继续学习课文,说说小鱼的梦。

教具准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字、词。

二.展开想象,说梦境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四.小结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再全班读一读。

2、学生齐读课文。

3、今天,我们再一次走进小鱼的梦,看看小鱼都梦见了什么。

1、音乐创境,播放摇篮曲:小鱼在贝壳里美美地睡着了,还做了一个甜甜的梦呢,在他甜甜的梦里,会梦到什么呢?请你轻轻地闭上眼睛,尽情想象你就是这条可爱的小鱼,听着这美妙的摇篮曲,睡在星光下,躺在摇篮里,你会梦见什么?

2、教师指名反馈:可爱的小鱼们,把你的甜甜的梦说给大家听听吧!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每位同学都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做了这么多甜甜的梦,现在让我们甜甜地来读一读这首儿歌吧!可以边读边加上你喜欢的动作。

4、下面,小组合作来表演一下《小鱼的梦》。

5、试着把这首儿歌背下来。

1、教师导:我们已经在句子中、词语中认识了这些生字,现在把这些字单拿出来,你们还认识吗?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一读。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生字在书写时的注意要点以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教师引导,学生反馈,教师强调要点。

“玩”“把”“做”是左右结构,左让右。“星”横画比较多,书写的时候横与横之间的距离要写窄点。“把”右边的“巴”笔画顺序是横折、竖、横、竖弯钩。

今天,我们进到了小鱼甜甜的梦里,看到了许多神奇的画面。那些美丽、神奇的梦其实是你们做的。你们都是一个个敢于想象的孩子。

读生字、词卡片

齐读课文

想象自己就是一条小鱼,想想在那么美的环境下自己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

说说自己会做的梦

有感情地朗读儿歌,并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

小组合作表演《小鱼的梦》

试着背诵儿歌

读生字卡片

认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书写的美观

复习巩固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引入新课的学习。

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读和感悟为主,让学生感受意境的优美,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

在课堂上解决背诵的问题,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

脱离语境单独识字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作业设计:

1、把本课的生字写一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蒲公英的梦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蒲公英的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自觉增强环保意识。

2、了解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写的,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蒲、废、迫、咳、嗽、聋、啸、遭、源;要求会写的有:梦、恼、迫、饮、遭、遇、污、操;要求掌握的词语有:梦乡、烦恼、迫不及待、饮料、遭遇、污染、体操。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自觉增强环保意识。了解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写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按照事情的发展写的。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录音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生字,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蒲公英的心情和感受。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学习梦

1、师生共同板书课题中的梦字。

2、学习梦:如何记忆?

3、谈话:你做过什么梦?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做梦?

4、课文写的是谁做了一个梦?-----(板书课题)

5、给蒲注音:强调蒲读p,不是pǔ。

6、引入:蒲公英做的什么梦?她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激发情趣是学生上好一节课的前提。课前以梦为题谈话,容易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便于结合自己的感受来理解蒲公英的感受。]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自主识字。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略)

3、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4、两人互相检查。

[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识字能力、挖掘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5、检查识字掌握情况。

(1)课件出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在一定的语境中认读生字。

(2)抽读生词卡片,抢读练习。

6、指名分别读每个自然段。评估朗读效果,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巩固识字。

7、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课文主要讲的什么事?

8、再读课文,发现问题,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9、布置作业:书读课文、查找解决问题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感悟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蒲公英做了一个怎样的梦?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你对课文中的蒲公英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课文主要写的是蒲公英在城市里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中的困扰和对美好环境的渴望,因此,从一开始进入学习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进入情境,才能使学生感同身受,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名读课文:哪部分写的是蒲公英的梦?把课文中相关的内容找出来读一读。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情景?

[采取变序方式引导学生首先从梦入手,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因为学生此时最感兴趣的是蒲公英到底做了什么梦?形象感知梦的美好,才能更好地理解蒲公英在污染的环境中的困扰。]

2、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梦境的美好。

根据学生体会板书

时间:第二天夜里

梦境:草原美、太阳笑、微风吹、蝴蝶蜜蜂飞。

感受:快乐笑

(1)指名读。

(2)自由选读自己认为梦中最美的情景。

(3)引导思考:梦中的蒲公英快乐地笑了现实中的蒲公英快乐吗?

3、品读现实生活中蒲公英的生活环境和感受

(1)默读课文,找出表示现实生活中蒲公英不快乐的句子画出来。

(2)蒲公英为什么不快乐?根据自己找到地句子,把自己的体会跟同学们交流。

(3)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并讨论、朗读相关语句。

根据学生提出的句子投影出相应文字内容,进行感情朗读和感悟。

A:根据学生谈感受归纳板书

开花前:时间:深夜,

遭遇:汽车叫喊废气酸雨

感受:叹息,愁眉苦脸、难受、担心、一直想。

B:总结,过度:是啊,一个弱小的生命,在这种环境下如何能不担心呢?不过还好,第二天一早,椰子树上飞来几只小鸟儿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椰子树伯伯。不料却遇到怎样的遭遇?

C:小组讨论:交流开花后的遭遇和感受,归纳板书

开花后:第二天一早

黑烟呛、汽车叫、罐子砸。

咳嗽弄脏差点震落花瓣痛昏、哭

4、根据板书归纳:课文用什么方法连段成篇的?

[本单元教学重点之一是学习连段成篇的方法,这课书采取的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的方法写作的。在学生深入感悟课文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归纳不同时间发生的不同事件和产生的不同感受,有利于使学生感受这一写作方法。读后总结,水到渠成。另外,教学中安排学生归纳板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合作学习积极性,把学生真正看作学习的主人,给他们时间与空间,进行语言实践。]

5、说说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6、朗读课文把你认为描写得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读给大家听。学生评议读书的情感表达。

[尊重学生个体感受和需求,自由选择朗读。学生朗读过程中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继续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学习惯,恰当进行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蒲公英的梦

汽车的噪音 不排放废气

呛鼻的气味 蒲公英的(希望 ) 不制造噪音

疼痛的空罐 不污染水源

吐鲁番的葡萄沟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吐鲁番的葡萄沟》,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出示一袋葡萄干)孩子们,这是什么?关于它,你能说些什么呢?(颜色、形状、味道、产地等)

2.孩子们介绍得真不错!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进一步了解吐鲁番葡萄沟的葡萄。

(揭示课题)

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整理自己不明白的字词和不理解的问题。

2.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

3.提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

三、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段写了些什么。

2.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3.再读课文,思考每段之间有什么联系,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四、品读课文,感受独特

1.课文主要为我们介绍了葡萄沟的葡萄,它的独特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认真读读课文,寻找答案。(提示: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按这样的顺序仔细找一找)

2.交流自学情况。(提示葡萄沟的独特性)

⑴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地理位置是吐鲁番盆地成为中国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的原因。

⑵进入吐鲁番,在庄园沿途看见了许多独特的石砌的房子,估计与葡萄有联系。

⑶葡萄沟是名副其实的葡萄王国,长廊里的葡萄都是清一色的优质绿葡萄。

⑷葡萄晾房是用来制作新疆特产葡萄干的特殊房子。

3.是啊,葡萄沟的葡萄可爱、独特,让我们像作者一样大声地赞美它吧!(齐读课文)

五、活学活用,模拟描写

1.回忆葡萄沟的葡萄的独特之处。

2.品读文中的优美词句。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思考它有哪些特点(颜色、形状、味道等),完成小练笔。

吐鲁番盆地最低点海拔-155米,是中国陆地上最低的地方。这里盛产瓜果,矿产丰富。它的地貌独特,北面是天山支脉博格达山,南面的绿洲和蓝色的盐湖、黄色的沙漠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吐鲁番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属暖温带干旱荒漠气候,日照长、气温高、温差大、降水少、风力强、夏季漫长、酷暑干燥。吐鲁番总是和葡萄连在一起。在吐鲁番盆地中的火焰山下,有一个绿荫浓郁、流水潺潺的绝妙去处,那就是以盛产优质葡萄而驰名中外的葡萄沟。八九月份是葡萄的丰收季节,山坡上、谷底里,成簇成串的葡萄,有圆的,也有马奶状的;有红的、白的,也有绿中泛红、红中着粉的。晶晶莹莹,像玛瑙、似翡翠,琳琅满目,五光十色,十分让人陶醉。在这绿色的世界里摘葡萄的维吾尔族姑娘,衣着显得分外艳丽,身影更加婀娜多姿。其中,名贵的无核白葡萄不仅供人食用,而且有医药功能。它小而甘,无核,一棵秧能活上百年,耐旱、耐盐碱,果实穗大、粒小、多汁、含糖量高,适于鲜吃,晾制葡萄干等。在这里还可看到山岩上一座座类似蝈蝈笼的大晾房。人们把鲜葡萄挂在晾房中,约40天,就成了嫩绿透明、甘甜柔腻、远销国内外的无核白葡萄干。

摘葡萄


葡萄科是一类双子叶植物,它和其他科植物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将其列入鼠李目,属于蔷薇亚纲。但《APG 分类法》将其单列为不属于任何目的独立科。葡萄科有16属,约有770种,其中火筒树属约有70种。多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有7属约110种,全国均有分布。本科植物除火筒树属外均为藤本或草本,借卷须攀缘;花细小;果实为浆果。葡萄是重要的水果和酿酒原料。

形态特征

攀援木质藤本,稀草质藤本,具有卷须,或直立灌木,无卷须。单叶、羽状或掌状复叶,互生;托叶通常小而脱落,稀大而宿存。花小,两性或杂性同株或异株,排列成伞房状多歧聚伞花序、复二歧聚伞花序或圆锥状多歧聚伞花序,4-5基数;萼呈碟形或浅杯状,萼片细小;花瓣与萼片同数,分离或凋谢时呈帽状粘合脱落;雄蕊与花瓣对生,在两性花中雄蕊发育良好,在单性花雌花中雄蕊常较小或极不发达,败育;花盘呈环状或分裂,稀极不明显;子房上位,通常2室,每室有2颗胚珠,或多室而每室有1颗胚珠,果实为浆果,有种子1至数颗。胚小,胚乳形状各异,W形、T形或呈嚼烂状。

本科有16属,约700余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少数种类分布于温带。我国有9属150余种,南北各省均产,野生种类主要集中分布于华中、华南及西南各省区,东北、华北各省区种类较少,新疆和青海迄今未发现有野生。

《芦叶船》教学设计


《芦叶船》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并会写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并掌握相关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桅杆、舢板”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课文最后一段话,展开合理想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继续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合理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4.进一步体会比喻等表达方式在课文中的运用,积累优美的词句。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作者对家乡、对芦叶船的喜爱之情。

2.感受芦叶船给水乡的孩子带来的快乐,体会水乡孩子的心灵手巧与聪慧。

【教学重点】

1.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的方法,体会作者儿时的童心童趣。

2.感受水乡孩子靠发挥自己的聪慧来创造快乐;

3.体会作者的细致与生动地讲述经历的本领。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纸折的小船、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预习作业

1.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1)初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及新词,把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生字词多读几遍、并借助字典等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

(3)搜集有关江南地理特点及河道、芦叶船的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小纸船)同学们玩过自制的小纸船、小木船,也从商店买过玩具轮船、舰船,但是你玩过从大自然中得到的芦叶船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一起走进江南水乡,走近《芦叶船》。(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效果。

1.指名开火车读课文,正音。(注意:“唾沫”的“唾”念“tuò”,不念“tù”,“沫”念轻声;“喇叭”的“叭”念轻声;“苇”念三声“wěi”,而“桅”念二声“wéi”,要区分清楚。)

2.在小组中分段读课文,互相认真听读,正音。把自己错的句子画出来。

3.自己把自己认为读得不够流利的词句再读一读。

4.多媒体出示本课生词,开火车认读,正音。质疑。

芦叶芦苇桅杆舢板折叠唾沫

喇叭港口崇明岛蜘蛛网大篷船

5.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认读,学生口头组词。

芦崇苇桅篷叠唾沫喇叭港

6.识记生字。

重点指导:“芦”的下边是“户”而不是“卢”,“崇”的上面是“山”而不是“出”,“篷”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半包围结构,“叠”的中间是“冖”,而不是“宀”,“港”的最后一部分由三笔组成,不要写成两笔,而且最后一笔是全封口,要写正确。

三、再读课文,小组探究。

1.出示思考题,在小组中探究:

(1)课文讲了关于芦叶船的什么事?

(2)小组合作,试着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2):介绍自己家乡的环境。

第二部分(3-4):“我”和小伙伴们玩芦叶船。

第三部分(5-8):“我”和表兄到长江边上玩芦叶船。

(3)芦叶船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了什么?

(4)“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

2.交流。

四、课堂小结。

师:小小的芦叶船带给作者儿时许多快乐。芦叶船在水上漂,它会漂向哪里?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芦叶船》。

五、布置作业:

1.写《写字》书。

2.想一想,课文哪些地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把那部分语句画出来,多读几遍,下一节课交流。

随堂小测验:

一、看拼音,写词语。

lúwěiwéigāntuòmolǎba

()()()()

二、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折:____()____()____()

漂;____()____()____()

横:____()____()

杆:____()____()

三、比一比,组词语。

芦()桅()苇()篷()

庐()危()伟()蓬()

唾()沫()叭()港()

睡()抹()趴()巷()

四、照样子,写词语。

浩浩荡荡()()()

又惊又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字词听写,同桌互评。

2.齐读课文。

二、研读品味,感受作者的童年生活。

1.谈话导入。

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非常有趣,读着读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就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吧!

2.合作学习,感受童年的快乐。

(1)多媒体出示上节课的作业要求:课文哪些地方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把那部分语句画出来,和同学读一读,说一说。

(2)交流。注意:每交流好一部分,都要引导着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一读,进而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预设点:

①第一自然段。

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通过读词句,引导学生去想象:如果你就是江边的孩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如读到“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我们就能想到这里的河道纵横交错,像迷宫似的,这样的水乡环境,一定是追寻自由快乐的孩子所喜欢的。

作者在这一段用了三个比喻句,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河道、芦芽、芦叶的样子,而且也让人领悟到了那勃勃的春意,使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对家乡、对芦苇、对美好春天的喜爱。

②第三自然段。

通过一系列具体生动的描写,详细回忆了作者和小伙伴们玩芦叶船时的情景。表现出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巧手创造出一只只各具特点的芦叶船,充满着个性与创造,更充满了智慧。

③第四自然段。

孩子放了芦叶船却还依然牵挂着它,总喜欢在第二天回来找寻。从孩子们的手艺不同,可以看出孩子们都非常地心灵手巧。他们还把找不到的芦叶船想象为“远航”,把能找到的称为“进港”,显得非常地有童真童趣。

④第七自然段。

在这一段,让我们看到了小小的一个三桅杆的芦叶船竟然真的乘风破浪地开走了,真的是非常令人惊叹的。

这里,通过对表兄说话的语气和娴熟和动作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生活在江边的孩子的活泼、聪明与自信。

(3)通过交流,通过感悟课文的内容,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三、比较语句,学习写作手法。

多媒体课件出示:

(1)A、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

B、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

(2)A、只见这只芦叶船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B、只见这只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说说每组句子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第八自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想象芦叶船到底会漂到什么地方?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2.小组交流。

3.各组推荐想象合理的同学与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小小的芦叶船把我们带入了作者的童年,你喜欢“我”的童年生活吗?你希望有怎样的童年生活呢?

六、布置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句段多读几遍,熟读成诵,把生动优美的语言抄在积累本上。

2.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话。

3.课外阅读:故乡的芦苇

4.自己用手头的材料也做一只小船,看看谁做得船有意思。

随堂小测验:

一、根据课文内容加标点。

1.大阔叶折成大篷船小窄叶做成小舢板有时还把三五片芦叶叠在一起做成三桅杆五桅杆的大船

2.我们上学路过的是竖河是直通长江的呀那我们做的芦叶船是不是也开到长江里了呢长江是通向东海的那我们的芦叶船是不是也漂到东海里了呢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一样。一开春,河边就冒出芦苇来,那芦芽一根根直立着,像()。过了几天,芦芽上长出第一片芦叶,于是,桅杆上就像升起了()。

2.表兄说着,()采来三片芦叶,()了一只三桅杆的船。在船底()上口唾沫,()地放进江水中。就见这只芦叶船()着风,()着浪,(),一会儿就看不见了。

三、芦叶船给作者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你呢?什么东西给你的童年带来了快乐?动笔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预习作业以认识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为目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由于我们离江南水乡的生活比较远,学生对他们的生活不了解,所以,还要大家多去查找资料,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很好地整合。此环节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谈话导入很自然,加上有实物,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学生课前已经进行了预习,课堂上要先对其预习效果进行检测。如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便为后面的阅读理解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对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也进行了训练。

本课易写错、念错的字较多,要注意引导对学生进行辨析。

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学习,可以迅速提高其能力和水平,还能充分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试分段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练习,学生合作后,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加强,从而感觉到题目相对会简单,进而促使他们以后学会合作。

为下一节课的交流做准备。

此次练习以字词为主,检验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及运用情况。

检查上节课课后的复习效果。

由上节课的作业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给予学生进行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机会。本环节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及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这段描写得非常生动,也为下文描写小小的芦叶给孩子们带来无尽的快乐做了铺垫。

这段非常地生动,孩子们能够轻易读懂并进入情境,体会到孩子们的乐趣。

这段突显孩子的年龄特点,丰富的想象更让他们产生了共鸣,令其体会深刻。

表兄一系列的表现足以让孩子们佩服得五体投地,更令孩子们产生向往,甚至欲与表兄一比高低。这里,孩子们一定能够体会到芦叶船带给孩子们的快乐。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将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式,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这道题中训练学生对分号、顿号、问号的使用。

这道题中,第1小题是三个非常明显的比喻句,第2小题是描写表兄做船、放船的过程。两段句子描写得都很生动形象,要求学生能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积累语句。

把快乐向学生的生活拓展,引导他们学会发现生活中的快乐。

叶欣荣获南丁格尔奖章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叶欣荣获南丁格尔奖章”,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浙教版第四单元是消息单元,单元教学目标很清晰,就是学会读消息的方法。我上课的内容是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叶欣荣获南丁格尔奖章》。

刚接触教材我就在思索,这样的文章我该如何处理?如果光告诉学生消息该怎么读,那好像就不完全是语文课了。如果光注意文章的人文性提升,就忽视文章的文体了。所以一开始就很难抉择。

经过认真思考,我确定了教学目标:在学习读懂消息的同时,受到人文熏陶。但在实际教学时,尺度很难把握。关于消息的知识很多,我该讲哪些,讲到什么程度?关于南丁格尔奖章的资料也很多,非典的报道更是铺天盖地,该不该在课堂上展开交流?

我最终选取了消息的定义、消息的特点、消息的基本结构以及读懂消息的一般办法四个方面让学生简要地了解了消息这种陌生的文体。在课堂上,我也没有对背景资料展开讨论,尽管讨论可以让学生更直接了解消息这种文体传递信息的作用,也可以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但我想不管怎样我应该首先保证课堂语文的特点。如果是信息科,我当然可以利用网络的特点让学生很快学会怎样在网上选择消息,怎样浏览一则消息,但现在是语文课。所以,我还是想从语言文字的角度,通过朗读、辨析、理解、熏陶等手段,让学生初步学会读懂一则消息的同时,理解消息中包含的人文因素,体会消息在社会舆论导向的积极作用。

理想总是美好的,实际总是有缺憾的。在实践过程中有2个缺憾值得我深深思索:

1、忽视了消息这种文体的写作特点。我只注意了消息的结构特点,和消息的阅读方法等,但没有注意到消息这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它必须准确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发生的事件。在文章中的数字、地点、人物、事件都不能虚假,必须真是可靠,这一特点可以通过学生学习中的复述策略加以检验。如让学生复述消息内容,一方面可以检查文章的记忆程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复述深切感受新闻消息报道的真实性。

2、没有兼顾到整个单元的教学。这个单元特色鲜明,如果在课堂开始时先对3篇文章进行总体的比较学习,上一堂单元导读课,可能学生对消息的理解会更深入。

永不伏枥的老马──叶文玲印象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永不伏枥的老马──叶文玲印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初识叶文玲,是因为她的小说《心香》。那落魄的画家,那美丽聪慧的哑女,那执着的爱,还有哑女那悲壮的死,震撼了我。一直来,我对国内外有成就的作家都崇拜不已。外国太远,我只能望洋兴叹,而国内的作家,我想有朝一日也许能见上一面。于是有两位女作家先后走进了我的梦乡,一位是《百合花》的作者茹志鹃,另一位就是叶文玲老师了。我是分别在两个梦境里看见她们的,好像在讲课,我和许多文学爱好者拥簇着,欢呼着,激动得要命……

叶文玲老师(方城徽摄)

随后好多年,我一直无缘与她们谋面。

1985年夏,我刚刚从工厂调入文联。一天,市委宣传部一个电话把我叫了去。于是我看到了从河南来的叶文玲。她印堂闪亮,皓齿崭齐,还有那稍稍有点塌的鼻梁,怎么看都有点像邓丽君。不过她的体态比邓丽君丰腴多了。也许是因为天气热,也许是因为胖,她那件白衬衣都叫汗湿透了,看起来并不是高不可攀,反倒是有些亲切和面熟。于是我把贾宝玉见了林黛玉的第一感觉改动了几个字:这位姐姐,我好像曾经见过的!

1996年4月20日,钱国丹和黄源老、叶文玲在绍兴参加《曲水流觞》笔会

叶老师此行的目的,是要到家乡的大陈岛去看看。是年元旦胡耀邦同志刚刚看望过大陈岛的垦荒者,所以去岛上采风的人不少。第二天,我们买好了船票就出发了,在大海无情的风浪中,我吐得眼泪鼻涕的,狼狈不堪,而叶老师却安安静静地坐着,面对波涛在思索什么。我想,这个女人不寻常,记得我们上次去大陈,连蔡未名这样的壮小伙都吐得天翻地覆,叶老师她怎么就这么稳如磐石呢?

干完了正事,大陈岛的朋友很诡秘地告诉我们:要安排我们出海去──当时大陈岛的石斑鱼正名扬四海,要出海去钓鱼,却要有点神通。一艘机帆船送到了大海中间的无名大礁石旁。我不知道有几位作家钓过石斑鱼,首先,这钓具就很特别:只有钓线没有钓竿,只有坠子没有浮标。我们往钓钩上挂上斩成段的黄鳝后,就顺着船舷把钓钩和尼龙线放进水里。线很长,卷线的轴子飞快地滚着,我们把线一直放到海底。然后双手握着钓线晃来晃去,那模样有点像海上舞红绸,扭秧歌,很好玩。晃啊晃的,一感觉到手上的重量了,就把钓线一把一把收上来。

钓石斑鱼是非常专业的渔活,对于外行人来说,则完全是碰运气了。船在晃荡,我的胃在翻腾,那感觉实在糟糕,我拼命忍着,把涌上来的食物和胃酸强咽下去。我一次次满怀希望地提起钓线,可钓钩上总是空空如也,这还不算,有几次鱼钩还被礁石挂住了,连陪同者都忙着来给我解困。

没料到的是,初来乍到的叶老师却第一个钓上了一条石斑鱼,大家都为她欢呼。她笑说这完全是撞上的运气,耐心一点,海龙王知道我们的诚心,不会厚此薄彼的。海龙王大概也听见了我们的话,果然,最后我也钓上一条“岩头老虎”,算是石斑鱼的远房亲戚。比叶老师的那条小多了。我想,这也许是个象征——以后我只能望叶老师项背?

几天的同室而居,抵足而眠,我对叶老师有了更多的了解,同病相怜的感觉油然而生。她是因为哥哥的错划右派被剥夺了上高中的权利,我是因为父亲的冤案遭受同样的待遇。她当过小学教师、农场职工、工厂工人;我被下放八年,代了一阵子课,后来当了14年的机械工人;我们都有三个孩子,她把孩子缚在背上蹬着自行车上班,成了城市的一道风景,我左手抱一个右手牵一个儿子匆匆赶路,生生地把自己弄成了胃下垂……

从那以后,我对她的作品特别关注,甚至连报纸上的小文章也不放过。我知道,家乡对少年、青年的叶文玲并不宽厚,成名后的叶老师却对家乡充满着深情厚谊。故乡的大事小事,她都热忱地关注着,故乡的一点点成就,她都会像自己得奖一样地欣喜不已。一江山的战役,漩门港的连通,大鹿岛的开发,新台州的建设;她用她的笔真诚吟诵,满怀激情地讴歌,字里行间充满着她对美的追求,对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的喜悦。

1986年春,她调回浙江,九十年代初任省作协主席。那年我出版了第二本小说集,请她作序。我暗想她是个大忙人,可能应付一下也就罢了。待到我读了她寄过来的序文《一同追梦》,她的认真、她的热忱让我惊诧,她对作品的评价,和对后学者鼓励和肯定,让我非常感动。而后,台州文联为我召开作品讨论会,她带了一拨人赶到台州为我助阵。当时杭台高速还没动工,山高路险,特别难走,当她们一路颠簸风尘仆仆地出现在我面前,我都不知说什么好了。

虽然心里认定她可师可友,可我这人没心没肺,一年里少说也有四五次上省城,却从未想到要给她捎点什么东西。可是她呢,却总是诚挚看待故乡的文友,与我们格外亲近。每次开会或活动间隙,都热情地邀我们去她家作客,不是那种礼仪上的邀请,而是真心实意。我这人不喜欢作客,又怕打扰人家写作或休息,每每都婉拒了。有一次,终于架不住她的热情,我们四五个女作家嘻嘻哈哈推推搡搡地去了花园北村,我以为她家肯定有保姆或什么干家务的人,可是没有。她给我们剥了个大大的楚门文旦,然后把围裙一系,亲自掌勺,一会儿,就给我们弄了一桌可口的饭菜。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经常听一些人叹息:自从干了什么职务以来,就没有时间创作了。可叶文玲身兼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职务,又是好多届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还有这个那个的头衔,想想忙都忙不过来。可她仿佛是一架开足马力的机器,风风火火,东奔西跑,什么都干得欢实,什么都没有拉下。也常听有人说这个那个作家,一把年纪了,江郎才尽了,可她却在年届天命之后,接连推出长篇小说《父母官》、《太阳的骄子》、《无梦谷》《秋瑾》等;《无梦谷》发表后,曾引起强烈反响,在获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所颁的“中国文学创作杰出成就奖”后,再获浙江省优秀文艺作品奖;长篇历史小说《秋瑾》发表后,也是佳评如潮,香港明窗出版社即以《秋瑾之死》重新推出,1998年以《鉴湖女侠──秋瑾》为名由作家出版社一版再版。

2000年的长篇传记文学《敦煌守护神常书鸿》出版后,又引起很大反响。叶老师还创作过一些影视文学剧本:如《太阳的骄子》、《背上的桥》;后者曾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她还将长篇传记《常书鸿》与人合作改编成电视剧《大鸿飞天》;2006年春天,我在台州的一家宾馆遇见了她和著名导演谢晋,原来,早年曾经钟情她的《心香》的谢导,这次又找上门来,请她将中篇小说《浪漫的黄昏》改编成电影,正在商量去选外景呢。

2006年5月22日浙江省第四届作家节,叶文玲在长屿硐天音乐厅赋诗:“温岭物华自娇妍,长屿洞景别有天。飞泉垂落似仙籁,点点滴滴在心田。”

感念影坛老帅的良苦用心,她带着年逾八十的谢导,奔波在故乡楚门镇──(即小说背景长塘镇。)他们访老村,穿深巷,踏勘了清港樟岙村,楚门东西村、东西老街,城关环西村、西青街,坎门钓艚等地,寻找她记忆中的河埠头,那小船穿梭的老桥流水,寻找着她梦牵魂牵的古戏台、石板街,还有那黑瓦、矮墙、疏窗、板门和村口那古老得像哲人的大樟树……?

叶文玲属马,她已经年过花甲、六十奔五的人了,应该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了。说起来叶文玲家也确是人丁兴旺子孙满堂。有人说,什么叫幸福?幸福就是天伦之乐。叶文玲一提起她的四个孙辈,说起那些小淘气们的故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可是,说归说,叶文玲并没有让可爱的小家伙们消磨她的斗志,她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在文坛上一路驰骋。

我以为,叶文玲的精力比年轻人还旺盛:她的成品速度是每年20多万字,她的书一本本地继续码着。“著作等身”对她来说来既不是遥远的童话,也不是夸张,而是指日可待。就这么忙碌,她还能腾出手来,对众多的文学爱好者投以关注的目光,对许多青年作家关爱有加。只要有作家们的作品讨论会邀约,她就马不停蹄地往哪里赶,我常常收到朋友们送的书,翻开一看,很多是叶老师作的序。写过序的人都知道,那化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了自身的写作。

前不久,我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一个例会,会议结束后,大概叶老师觉得我已经从岗位“退下”,以后见面机会少,非要拉我去她家小住两天。说真的,本来她就忙得够呛,弄一个人在家里摆着,笃定是个不轻松的麻烦事。于是,我坚决拒绝。可是她又是劝说又是命令的,最后差不多把我“绑架”似的弄到家里。这次到她家,我既领略到“家常主妇”的叶文玲,又领教了“独断专行”的叶大姐。她给我倒荼递水,一会儿换茶叶,一会儿加蜂蜜;她给我铺床,非要换床单,非要换枕套,弄得自己气喘吁吁的,活像那个演小品的赵丽蓉。即便是家常饭,她也想变着法子烧出点拿手的菜肴。正餐完毕,又搬出一堆水果零食,还让老伴帮着又削皮又剥壳。我说,叶老师你别不安好心,妄想把我也喂得像你一样胖!

就在她的新家,我又一次访看了她的书房,看到她将我赠她的书与一些最要的好朋友的赠书“比邻而居”,作家书房的书籍排列,端端是其本人与作者亲情的晴雨表,这个细节的发现,令我感动,令我温暖……

这两天,我目睹了她的作息时间:清晨七点起床做饭,饭后八点直奔单位或者会场,中午回家匆匆吃饭后小睡片刻,然后又是工作或活动。晚饭后散步半小时,然后就在电脑上敲击键盘到午夜……

叶文玲老师为往来网题写的:“重要的是丰富心灵的网络。”

她是那样的忙,我却像个地道的娇客闲人无所事事。于是,本是友爱的相处却变起了冲突──那两天,她是想为我这个难得出国的人创造一次出访机会与各方联络。我因为此事没有一点把握,又怕给她也给别人添麻烦,就不好意思坚持。可是她非常执着,非要争取最后一线希望,要帮我把好事做好。她在书房里呼风唤雨向这个请示向那个探问。我在客厅百无聊赖,见她放下话筒,立马拿起客厅的电话和朋友聊天,还没有说上两句呢,她在书房里厉声喊:钱国丹,把电话搁下,马上有要紧的电话要打进来……我不解其意,嚷嚷道:下辈子都不住你家了,一点自由也没有!她在那边生气地大吼:没良心的,还不都是为了你?!

后来我才明白原委──情到深处,真是打是亲骂是爱,我们多像老小孩啊!

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自己出新书的事,所以我也不知道她最近又出版了40余万字的《三生爱》。这个文讯,我是前不久才听北京的一位朋友说的──2006年的11月,中国作协隆重地为她开过了长篇小说《三生爱》的作品讨论会。

这匹不肯伏枥的老马啊!

《小鱼的梦》说课稿


《小鱼的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小鱼的梦》是北师大版第二册第五单元“动物”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是是一首优美的儿童歌谣,描绘了鱼儿睡觉的情景,充满着诗情画意。儿歌把小鱼、星星、风儿、波浪拟人化,文词优美,贴近儿童生活,打开了儿童想象的大门,为其创造了巨大的思维空间。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还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小鱼的梦》一课正是体现落实以上课标精神的好课文。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感悟性朗读能力和想象力。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让学生以自己对儿歌的领悟取代老师的讲解分析,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服务。

三、教学目标及策略

根据新课程提出的教学理念“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诵读儿歌、童话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我将本课的研究主题确立为:在美文朗读中边读边想象,激发阅读兴趣;把教学目标定位在:

①知识目标:巩固生字13个;掌握多音字“曲”;背诵课文。

②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体会小鱼做梦时的优美情景。

③能力目标: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渗透性识字“池、塘、盖、珍、珠、催、眠、咂”等。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小鱼睡觉的甜美情境。

教学难点:引导孩子一边阅读,一边想象,激发阅读兴趣。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共设计了三个大的教学环节,即“复习导入”、“感悟性朗读背诵”、“个性朗读,拓展延伸”。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和想象能力。我用优美的导语和动画课件,把学生带入课题情境,使学生想去读书;阅读过程中,讲求趣味性,采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把想象读、表演读融入课堂,让学生主动尝试去品读儿歌;阅读后注意发散延伸,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激起想象的火花。整个教学设计自始至终是围绕“学生个性化朗读、感悟、想象”来设计的,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些新理念,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化朗读能力和创造性想象能力。

《种子的梦》课文


在一个冰冷冰冷的世纪,

我藏身进褐色的土地,

像一条小小的沉默的鱼,

潜身在潜身在碧绿的海底。

鱼儿大海里自由来去,

我却憩睡在母亲怀里:

让水分滋润着铁躯壳,

让梦儿孕育在我的心底。

梦儿伴着我甜蜜的叹息,

根须帮助我轻轻地吮吸,

为了冲破那土层的压力,

我一点一滴地积攒着力气。

我思念那明媚的阳光,

我思念那辽阔的大地,

我想他们也同样思念着我,

于是:降下了相思的雨滴

我会长出两片绿油油的叶子,

去迎接春风悄悄的絮语;

我缓缓地伸展腰枝,

好慢慢地挤碎冰雪的妒嫉。

然后我要开出鲜艳的花朵,

每一个花瓣都娇嫩而又稚气;

蜜蜂会绕着我不倦地飞,

说我比世上的一切都美丽。

我愿意相信它的盟誓,

醉心于它忙碌的许诺里,

我把爱情倾心交付,

把生活酿造成金色黎明的蜜。

风将摇落我的果实,

把它送到另一片土地。

于是我溶化在母亲的怀抱,

并且相信:明年的春天会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