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走向战略进攻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11

走向战略进攻。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走向战略进攻》,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

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可采用问题解决法和多媒体教学的形式。

联系旧知识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我双方的实力、战略态势,采用问题解决法,结合教学地图,探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所采取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在分析全国战局变化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了解陕北战场和山东战场的情况。

根据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分析指出我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和有利条件。结合地图,讲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经过并指出其意义。

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地图并结合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军事行动及其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让学生深切感受当年宏阔的历史场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用兵如神”的智慧。

通过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强我弱形势下,我军能利用有利条件、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变被动为主动,取得胜利的史实,培养不畏困难、冷静、机智、乐观、坚毅的品格。

重点难点本课所涉及的知识属了解层次,只须知道这三次重要军事行

动的过程及相关史实即可。因此,可将识图能力、结合地图叙述史实的表达

能力作为本课学习的重点。正确战略战术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这是本课

学习的难点。

教学过程

本课以我军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并转入战略反攻为主线,从宏观上勾画了解放战争初期大约一年的军事斗争史,内容精彩,故事性、趣味性强。采用研究性学习、讲述法。指导学生在本课内容中自主选择其一,组成小组,通过课内外收集资料,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如故事会、多媒体展示等)相互交流,体会当时宏阔的历史场面,感受毛泽东的用兵如神。教师也可通过提问题,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地图加深对这一时期事件的了解。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引言中所提问题:中共中央为什么要主动撤离延安与转战陕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指出,主要原因是当时敌我力量的悬殊,并简要介绍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情况。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中共中央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对付敌人的进攻?并引导学生认识:保卫自己的首府和指挥中心固然重要,但大敌当前,面对十倍于己的敌人,决不能硬拼硬打。因此,中央采取了诱敌深入、寻找有利时机、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主动放弃延安。同时,可引导学生认识:在当时危险而又艰苦的环境下,毛泽东、周恩来等不顾个人安危,留在陕北与敌人周旋,指挥全国战场,充分体现了伟人的风范。这不仅极大地鼓舞了西北地区军民,也是我军能战胜敌人的重要精神力量。

2.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作战情况。可先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到有关战役的地点(如延安、青化砭、蟠龙镇、沙家店等),并结合地图介绍我军转战陕北的基本情况(可安排两三个学生介绍,其他学生补充;也可由各小组推举代表上台发言);也可通过多媒体资料使学生直接感受当时的情况。

3,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起到了怎

样的作用?有何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中共中央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粉碎了敌

人对陕甘宁的重点进攻,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斗志。

[孟良崮上火如潮]

指导学生结合地图以故事会的形式介绍这一战役的情况。要着重指出,孟良崮战役是决定山东战场的关键一战,该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千里跃进大别山]

简单分析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的状况,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我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必要性和条件。结合地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字部分,思考课文中的“想一想”问题: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引导学生展开讨沦,教师总结时应指出:大别山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国民党战略上晨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又曾是老革命根据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人民解放军易在这里立足生根。占据了大别山就可以东震南京,西遇武汉,南扼长江,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然后结合地图,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或相互介绍,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情况,内容围绕突破黄河天险、鲁西南战役、千里跃进到达大别山这一主要线索展开。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体会其意义。

相关推荐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学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1、学习目标: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2、学习重点:识图能力、结合地图叙述史实的表达能力。

3、学习难点:正确战略战术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17-121页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

三次重要的军事行动

时间

中共部队及指挥者

结果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947.3

孟良崮战役

1947.3

陈毅、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

全歼国民党“王牌军”整编七十四师,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6

1、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

2、你的疑点、难点: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邓小平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大贡献是()

A.指挥百团大战,增强了人们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B.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为建党打下基础

C.指挥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D.率军挺进大别山

2、人民解放军选择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反攻方向的主要原因是()

A.中原地区群众基础好B.国民党防守力量薄弱

C.中原地区地理位置险要D.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进行大规模作战

3、解放战争中,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的目的是()

A.指挥全国战争B.实现战略转移C.争取战略主动D.转移到河北西柏坡

4、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D.台儿庄战役

5、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反攻序幕的是()

A.孟良崮战役开始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开始D.渡江战役开始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发动突然袭击。

材料二:

毛主席转战陕北纪念馆

请回答:

1、结合材料,指出当时“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在哪里?

2、中共中央为什么要主动撤离?

3、中共中央当时采取怎样的措施对付敌人的进攻?

4、对毛泽东等人留在陕北、转战陕北,你有何感想?

B、选做题

一、选择题

1、战军同学在个人博客开辟的“人民解放战争”专栏中选用了下图。以下所拟小标题最合适的是()

A.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B.由重点进攻到全面进攻C.由战略防御到战略决战D.由战略反攻到战略决战纪念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雕塑2、1947年6月底,率领野战军挺进大别山的将领是()

A.陈毅、粟裕B.刘伯承、邓小平

C.刘伯承、林彪D.邓小平、陈毅

3、1947年,解放军转战陕北的主要作战方法是()

A.阵地战B.防御战C.攻坚战D.运动战

4、指挥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重点进攻的是()

A.朱德B.陈毅C.徐向前D.彭德怀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在前有敌军阻拦、后有重兵追击的险恶形势下,大军是否能够在几个小时内强渡汝河,关系到整个战略行动的成败。指挥员号召大家:“面前即使是横着刀山火海,我们也必须打过去!狭路相逢勇者胜。”

材料二:见右图

材料三:毛泽东说:“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

请回答:

1、以上的情景发生在哪一年的哪一历史事件中?

2、材料二的图片中的人物是这一历史事件的指挥者,请说说他们是谁?所率领的这支军队被称为什么?

3、这一历史事件对解放战争态势有什么影响?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毛泽东说能够打败蒋介石,他凭借的是什么?

八年级历史上册《走向战略进攻》复习学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历史上册《走向战略进攻》复习学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八年级历史上册《走向战略进攻》复习学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2.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得的序幕。

中共中央

转战陕北

①中共中央为什么主动撤离延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主要领导人:、率中共中央陕北,指挥全国战场。

③结果:西北野战军在指挥下,粉碎了敌人的对解放

区的重点进攻。

④意义:极大地鼓舞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17页到11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二、读一读陈毅元帅的诗,结合课本第二目内容,讲一讲与此诗有关的故事。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三、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20页到121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千里跃进大别山

时间:________年____月;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率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

渡黄河,于8月底胜利到达___________。

意义:揭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序幕。

1946年内战爆发前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看右表:在解放战争之初,

国共两党力量众寡悬殊。蒋介石曾

狂妄的叫嚣:只用三到六个月,就

可以消灭共产党。

一年之后,人民解放军不但

没有被消灭,却先后粉碎了国民党

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想一想: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共产党为什么能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1947年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为什么选择在大别山地区?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请你做一个小结,写出本课的内容提纲。

1.右图照片拍摄的历史背景是()

A.长征时B.国民党重点进攻时

C.反”围剿”时期D.反“扫荡”时期

2.(2009咸宁中考)1947年夏,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

主力挺进大别山的是()

①彭德怀②贺龙③刘伯承④邓小平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2008广安中考)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人民解放军发进辽沈战役D.人民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

4、(2010江苏淮安)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是()

A.重庆谈判B.转战陕北C.挺进大别山D.渡江战役

5.(2010浙江温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

我跟蒋显示(指蒋介石)的冲突,就是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

——《张学良口述历史》

(1)在1927~1936年的十年中,蒋介石为了“安内”,对中国革命犯下了哪些罪行?

(2)1936年,为了让蒋介石由“安内”转向“攘外”,张学良、杨虎城采取了什么行动?

全品毛泽东说:“直到现在国民党还是一个大政党,拥有庞大的军队,这个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现在总算也还在打日本……”

——《同赫尔利的谈话》

(3)请列举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的一次战役。

1950年,败退的蒋介石在反思失败的原因时曾说,此次战争(指解放战争)的失败实在是国民党自己打倒了自己!

(4)你如何看待蒋介石的这一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第2课转入战略进攻教学设计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2课转入战略进攻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2课转入战略进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利用表格对比法,使学生明确内战初期国共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国民党在各方面占据优势的史实。在此基础上理解中共中央制定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如运动战、蘑菇战术等。将学生自主阅读、概括教材和教师总结补充相结合,使学生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最终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的战术,从中体会毛泽东等一代领袖的伟人气魄。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应能掌握人民军队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以及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基本情况。
培养学生识别图画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图画的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分析概括教材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和大量图片使学生感知这段历史,达到再现历史的目的。
采用生动讲述和启发式教学法,以增强学生的兴趣,加深理解和增强记忆。
组织学生先阅读教材并分析概括,教师再予以总结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感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教学难点
千里跃进大别山
教学媒体
幻灯片和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方法
讲解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和过程

师:(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全面内战的烈火已雄雄燃烧了起来。(提问上节课“全面内战的爆发”相关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全面内战的战况。
第2课转入战略进攻(板书)

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概括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得出结论)
生:(阅读并分析总结)
师:(结合课件或出示幻灯片进行总结)
国民党方面共产党方面
军队数量总兵力430万人
(正规军约200万)总兵力127万人
(野战军61万)
装备情况有美国援助的飞机、舰艇和大量的剩余物资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没有飞机、坦克,大炮很少,没有外国接济,基本上是抗战中缴获的日伪军的武器
结论:中共处于战略防御。
师:那么中共中央有怎样的对策呢?(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上面的小字部分,总结对策)
生:(阅读并总结)
师:(总结)毛泽东提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在此原则指导下,中共中央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主要作战方法是运动战。在8个月里,解放军就歼灭国民党军7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不得不改为重点进攻,目标首先是陕甘宁解放区。(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0页)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板书)
师:(结合课件)1947年3月,蒋介石集中34个旅共25万人的兵力,从南、北、西三个方向,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陕北的人民解放军只有4万多人,处于绝对劣势。由于敌我兵力过于悬殊,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撤离延安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依靠陕北优越的群众条件和陕北高原的有利地形,采取“蘑菇战术”,与敌人周旋。在艰苦的转战途中,毛泽东、周恩来等运筹帷幄,继续指挥全国各战场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行动。这其中有许多精彩的故事。(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0页,建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看谁找的故事多又好)
师:(组织学生看教材第10页《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示意图》)
师:(组织学生思考“想一想”:毛泽东为什么要坚持留在陕北?)
生:(思考并发表看法)
师:(总结)我军主动撤离延安后,一些人考虑到党中央的安全,劝毛泽东东渡黄河。毛泽东诙谐地说:“我是一块臭肉,走到哪里苍蝇就叮到哪里。”他力排众议,执意要坚持在陕北。他就是这样在关键的时刻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指挥作战。为了减轻其他战略区的压力,主动承担起牵制十倍于我之重兵的任务。毛主席留在陕北,极大地振奋了党心军心民心。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经过5个月连续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二、孟良崮之战(板书)
师: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第二个方向是山东解放区。1947年3月,蒋介石集中60个旅共45万兵力,向华东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著名战役是孟良崮战役。(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11页)(教师结合课件生动讲解)经此战役,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彻底粉碎,人民解放军逐渐居于主动地位,开始了战略上的反攻,主攻方向是中原地区。
三、千里跃进大别山(板书)
师:(结合课件)1947年底,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组织学生分析教材第13页《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示意图》)刘邓大军的千里跃进战略,使国民党统帅部一片震惊。蒋介石立即调集重兵,前堵后追,并派大批飞机侦察、轰炸。刘邓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先后跨越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汝河(可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13页小字部分)、淮河等重重障碍,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于8月底胜利进入大别山区。(组织同学思考“想一想”:刘邓大军为什么选择向大别山跃进?)
生:(思考)
师:(总结)大别山位于南京武汉之间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这里又曾是一块老革命根据地,人民解放军容易在这里立足生根。占据了大别山就可以东震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与此同时,陈赓、谢富治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太岳兵团,开辟豫陕鄂解放区;陈毅、粟裕率领华东解放军主力,进攻豫皖苏地区。这三路大军呈“品”字形阵势,驰骋中原,展开大规模进攻。其他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转入进攻。解放战争的胜利年即将来到!

本课主要学习解放战争中,中共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基本概况。第一目主要学习中共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是本课的重点内容。第二目主要学习孟良崮战役的具体情况,内容比较简单。第三目主要学习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基本情况,是本课的难点部分,教师应组织学生积极思考:刘邓大军为什么选择向大别山跃进。本课主要采取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即教师组织学生先阅读、思考和概括,教师再予以总结补充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板书设计
第2课转入战略进攻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二、孟良崮之战
三、千里跃进大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