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一元二次方程高中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8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6.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图象上一个点的坐标求二次函数y=ax2的关系式。
2.使学生掌握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图象上三个点的坐标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3.让学生体验二次函数的函数关系式的应用,提高学生用数学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已知二次函数图象上一个点的坐标或三个点的坐标,分别求二次函数y=ax2、y=ax2+bx+c的关系式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已知图象上三个点坐标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如图,某建筑的屋顶设计成横截面为抛物线型(曲线AOB)的薄壳屋顶。它的拱高AB为4m,拱高CO为0.8m。施工前要先制造建筑模板,怎样画出模板的轮廓线呢?
分析:为了画出符合要求的模板,通常要先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再写出函数关系式,然后根据这个关系式进行计算,放样画图。
如图所示,以AB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以过点O的y轴的垂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这时,屋顶的横截面所成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y轴,开口向下,所以可设它的函数关系式为:y=ax2(a<0)(1)
因为y轴垂直平分AB,并交AB于点C,所以CB=AB2=2(cm),又CO=0.8m,所以点B的坐标为(2,-0.8)。
因为点B在抛物线上,将它的坐标代人(1),得-0.8=a×22所以a=-0.2
因此,所求函数关系式是y=-0.2x2。
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函数关系式,画出模板的轮廓线。
二、引申拓展
问题1:能不能以A点为原点,AB所在直线为x轴,过点A的x轴的垂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让学生了解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以A点为原点,AB所在的直线为x轴,过点A的x轴的垂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也是可行的。
问题2,若以A点为原点,AB所在直线为x轴,过点A的x轴的垂直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你能求出其函数关系式吗?
分析:按此方法建立直角坐标系,则A点坐标为(0,0),B点坐标为(4,0),OC所在直线为抛物线的对称轴,所以有AC=CB,AC=2m,O点坐标为(2;0.8)。即把问题转化为:已知抛物线过(0,0)、(4,0);(2,0.8)三点,求这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是y=ax2+bx+c,求这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跟以前学过求一次函数的关系式一样,关键是确定o、6、c,已知三点在抛物线上,所以它的坐标必须适合所求的函数关系式;可列出三个方程,解此方程组,求出三个待定系数。
解:设所求的二次函数关系式为y=ax2+bx+c。
因为OC所在直线为抛物线的对称轴,所以有AC=CB,AC=2m,拱高OC=0.8m,
所以O点坐标为(2,0.8),A点坐标为(0,0),B点坐标为(4,0)。
由已知,函数的图象过(0,0),可得c=0,又由于其图象过(2,0.8)、(4,0),可得到4a+2b=0.816+4b=0解这个方程组,得a=-15b=45所以,所求的二次函数的关系式为y=-15x2+45x。
问题3:根据这个函数关系式,画出模板的轮廓线,其图象是否与前面所画图象相同?
问题4:比较两种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式,你认为哪种建立直角坐标系方式能使解决问题来得更简便?为什么?
(第一种建立直角坐标系能使解决问题来得更简便,这是因为所设函数关系式待定系数少,所求出的函数关系式简单,相应地作图象也容易)
请同学们阅渎P18例7。
三、课堂练习:P18练习1.(1)、(3)2。
四、综合运用
例1.如图所示,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分析:观察图象可知,A点坐标是(8,0),C点坐标为(0,4)。从图中可知对称轴是直线x=3,由于抛物线是关于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所以此抛物线在x轴上的另一交点B的坐标是(-2,0),问题转化为已知三点求函数关系式。
解:观察图象可知,A、C两点的坐标分别是(8,0)、(0,4),对称轴是直线x=3。因为对称轴是直线x=3,所以B点坐标为(-2,0)。
设所求二次函数为y=ax2+bx+c,由已知,这个图象经过点(0,4),可以得到c=4,又由于其图象过(8,0)、(-2,0)两点,可以得到64a+8b=-44a-2b=-4解这个方程组,得a=-14b=32
所以,所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是y=-14x2+32x+4
练习:一条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0,0)与(12,0),最高点的纵坐标是3,求这条抛物线的解析式。
五、小结:二次函数的关系式有几种形式,函数的关系式y=ax2+bx+c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形式。二次函数关系式的确定,关键在于求出三个待定系数a、b、c,由于已知三点坐标必须适合所求的函数关系式,故可列出三个方程,求出三个待定系数。
六、作业
1.P19习题26.24.(1)、(3)、5。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每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在原点,且过点(2,4),求这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2.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A(0,0),B(-1,-11),C(1,9)三点,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3.如果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1,12),(0,5)和(2,-3),;求a+b+c的值。
4.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如图所示,求这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5.二次函数y=ax2+bx+c与x轴的两交点的横坐标是-12,32,与x轴交点的纵坐标是-5,求这个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相关推荐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第2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标继续探索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会列一元二次方程1、2、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都是有哪些步骤?
①审题;②设未知数;③找相等关系;④列方程;⑤解方程;⑥答
1、。
2、能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所得结果是否合理。
3、通过一题多解体会列方程的的实质,培养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问题与情景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温故知新:
1、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都是有哪些步骤?
①审题;②设未知数;③找相等关系;④列方程;⑤解方程;⑥答
(学生口答,教师点评)

复习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步骤?
二、自主学习:
例:(教材P50探究3)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cm,宽21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cm)?
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6000元,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现在生产1吨甲种药品的成本是3000元,生产1吨乙种药品的成本是3600元,哪种药品成本的年平均下降率较大?学生自学课本P50探究3思考下列问题:
1、你能通过探究3,读取到哪些信息?知道哪些数量关系?
2、理解探究3中为什么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的宽度之比也是9︰7?
3、若设封面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cm,左右边衬的宽均为7xcm,则中央矩形的长为
cm,宽为cm.
4、根据怎样的等量关系列方程。
5、解方程后的根多符合实际意义吗?
6、试一试,教材P51“思考”
如果换一种设未知数的方法,是否可以更简便地解决上面的问题?(可作为第二种解法,试着让学生自己完成。)
在解决这个探究时,可以在黑板上作图形,借助图形帮助同学们理解。在问题2中,是要现搞清封面的长宽之比为27︰21=9︰7由中央矩形长、宽与封面长、宽比例相同也是9︰7;由此可以断定上下边衬与左右边衬宽度之比也是9︰7。掌握这种由比例来设未知数的方法,当然,要会通过图形找一些数量关系。
对于问题6,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尝试别的方法。可以点拨以下从新设未知数。
学生通过自学经历思考、讨论、分析的过程,理解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思路。

三、课堂练习:
1、教材P49习题22.3第19题
2、用20cm长的铁丝能否折成面积为30cm2的矩形,若能够,求取它的长与宽;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学生板演,教师点评。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思路。

五、布置作业
教材P49习题22.3第8题
六、总结反思:(针对学习目标)可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作适当补充。
1、在探究3的学习中,注重图形的利用,有时也可利用图形的变换---平移,使一些题目易于解决。
2、在分析题意时,注意间接设未知数法,有时比直接设未知数好理解。
3、还要强调,求出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九年级数学上册《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重点归纳人教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九年级数学上册《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重点归纳人教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数学上册《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重点归纳人教版

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几种形式
(1)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2)顶点式:y=a(x-h)2+k(a,h,k为常数,a≠0).
(3)两根式:y=a(x-x1)(x-x2),其中x1,x2是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a≠0.
说明:(1)任何一个二次函数通过配方都可以化为顶点式y=a(x-h)2+k,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h,k),h=0时,抛物线y=ax2+k的顶点在y轴上;当k=0时,抛物线a(x-h)2的顶点在x轴上;当h=0且k=0时,抛物线y=ax2的顶点在原点
如果图像经过原点,并且对称轴是y轴,则设y=ax^2;如果对称轴是y轴,但不过原点,则设y=ax^2+k
定义与定义表达式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y=ax^2+bx+c
(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
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二次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①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
②顶点式[抛物线的顶点P(h,k)]:y=a(x-h)^2+k
③交点式[仅限于与x轴有交点A(x1,0)和B(x2,0)的抛物线]:y=a(x-x1)(x-x2)
以上3种形式可进行如下转化:
①一般式和顶点式的关系
对于二次函数y=ax^2+bx+c,其顶点坐标为(-b/2a,(4ac-b^2)/4a),即
h=-b/2a=(x1+x2)/2
k=(4ac-b^2)/4a
②一般式和交点式的关系
x1,x2=[-b±√(b^2-4ac)]/2a(即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


17.2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1)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用函数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利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写出函数解析式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第57页的例1,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根据基本公式很容易写出函数关系式,此题实际上是利用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同时也是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材第58页的例2是一道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此题的实际背景较例1稍复杂些,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掌握用函数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补充例题一是为了巩固反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二是为了提高学生从图象中读取信息的能力,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以便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引入
寒假到了,小明正与几个同伴在结冰的河面上溜冰,突然发现前面有一处冰出现了裂痕,小明立即告诉同伴分散趴在冰面上,匍匐离开了危险区。你能解释一下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
五、例习题分析
例1.见教材第57页
分析:(1)问首先要弄清此题中各数量间的关系,容积为104,底面积是S,深度为d,满足基本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由题意知S是函数,d是自变量,改写后所得的函数关系式是反比例函数的形式,(2)问实际上是已知函数S的值,求自变量d的取值,(3)问则是与(2)相反
例2.见教材第58页
分析:此题类似应用题中的“工程问题”,关系式为工作总量=工作速度×工作时间,由于题目中货物总量是不变的,两个变量分别是速度v和时间t,因此具有反比关系,(2)问涉及了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即当自变量t取最大值时,函数值v取最小值是多少?
例1.(补充)某气球内充满了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不变时,气球内气体的气压P(千帕)是气体体积V(立方米)的反比例函数,其图像如图所示(千帕是一种压强单位)
(1)写出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2)当气球的体积是0.8立方米时,气球内的气压是多少千帕?
(3)当气球内的气压大于144千帕时,气球将爆炸,为了安全起见,气球的体积应不小于多少立方米?
分析:题中已知变量P与V是反比例函数关系,并且图象经过点A,利用待定系数法可以求出P与V的解析式,得,(3)问中当P大于144千帕时,气球会爆炸,即当P不超过144千帕时,是安全范围。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P随V的增大而减小,可先求出气压P=144千帕时所对应的气体体积,再分析出最后结果是不小于立方米

六、随堂练习
1.京沈高速公路全长658km,汽车沿京沈高速公路从沈阳驶往北京,则汽车行完全程所需时间t(h)与行驶的平均速度v(km/h)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2.完成某项任务可获得500元报酬,考虑由x人完成这项任务,试写出人均报酬y(元)与人数x(人)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3.一定质量的氧气,它的密度(kg/m3)是它的体积V(m3)的反比例函数,当V=10时,=1.43,(1)求与V的函数关系式;(2)求当V=2时氧气的密度
答案:=,当V=2时,=7.15

七、课后练习
1.小林家离工作单位的距离为3600米,他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时的速度为v(米/分),所需时间为t(分)
(1)则速度v与时间t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若小林到单位用15分钟,那么他骑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果小林骑车的速度最快为300米/分,那他至少需要几分钟到达单位?
答案:,v=240,t=12
2.学校锅炉旁建有一个储煤库,开学初购进一批煤,现在知道:按每天用煤0.6吨计算,一学期(按150天计算)刚好用完.若每天的耗煤量为x吨,那么这批煤能维持y天
(1)则y与x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
(2)画函数图象
(3)若每天节约0.1吨,则这批煤能维持多少天?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