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论文_浅谈《荷花》的课堂教学艺术

小学艺术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8

论文_浅谈《荷花》的课堂教学艺术。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论文_浅谈《荷花》的课堂教学艺术,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文_浅谈《荷花》的课堂教学艺术

曾春玲

六年制第六册《荷花》是一篇很朴实又很美的散文,它描写公园里一池生机勃勃的白荷花和表达“我”看荷花时的感受。教学时,我运用语文教材中丰富多彩的“美育”内容,努力从课文本身发掘美、渲染美、创造美的因素;采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在课文美育因素的基点上,升华美、发展美。我从“美”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把学生引进课文的“自然美”的艺术境界中去理解课文内容的美,语言内涵的美,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美育的熏陶,发展观察、想象和语言能力。

一、营造教学氛围美

放美的抒情音乐,以充满激情的优美的教学导语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以赏花者身份,假想和作者一起到公园欣赏荷花,亲身感受课文描述的白荷花的美丽迷人:

首先,我展示同学们在一年级时学过的《王冕学画》幻灯图,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我们大家都熟悉的画家王冕小时侯最爱雨后的荷花,因为他觉得大雨过后,荷花粉红的花瓣上清水滴滴,碧绿的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的景象最美。”以熟悉的事物唤起他们的感知。紧接着,贝多芬那优美的《月光曲》钢琴音乐响起,电视屏幕上出现了迷人的白荷花,我用充满感情的声音诵读:“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最爱月光下的荷花。月光下,碧绿的荷叶像亭亭玉立的舞女的裙。肩并肩密密挨着的圆荷叶之间,还零星地点缀着一些白荷花,有婀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得打着花骨朵儿的。它们像一粒粒的明珠,像碧天里的星星,微风吹来,还能闻到缕缕清香,让人心旷神怡。荷花这么美,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块儿去公园欣赏荷花,好不好?”听着有感染力的导语,学生审美情趣油然而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怀着强烈的求知欲,以赏花者的身份进入课文境界。

二、感受课文情趣美

课文《荷花》所表达的自然之美,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教学时,我巧妙地展开“品味词句”——“境中赏美”——“激发情感”——“导读激情”的教学过程,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情境的美和情趣的美,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触发情感共鸣,掀起情感的波澜。如:

1、

引导感受荷叶长势美

我采用了比较句子的方法:

(1)荷叶很多很大。

(2)荷叶挨挨挤挤的,一个个象碧绿的大圆盘。

师:这两句都写了什么?

生:都写了荷叶很多很大。

师:哪一句写得好?

生:第2句。

师:第2句好在用上了哪些词语?

生:用上了“挨挨挤挤、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师:“挨挨挤挤”是什么意思?课文里指什么?

生:课文指荷叶靠着荷叶,荷叶之间的距离很密。

师:(出示图画)你从“挨挨挤挤”知道荷叶长得怎么样?

生:荷叶长得多、茂盛、生机勃勃……

师:“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写出了什么?

生:……

师:生意盎然的荷叶又大又圆,你们喜欢吗?谁能带着喜欢的心情来读这句话?

经过品评,学生悟到,这短短的一句话,写出了荷叶颜色绿、形状大又圆、长势茂盛,令人喜不自禁。接下来,学生带着喜悦的感情去朗读,去体会作者看到美荷叶时的喜悦心情。

2、引导感受荷花生长美

我抓住“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中的“冒”字,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谁能给“冒出来”换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生:长出来(生出来)……

师:“冒出来”这个词语用得最好。为什么呢?谁来说说“冒出来”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在课文中指白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中透出来。

师:白荷花在挨挨挤挤的荷叶中都能硬挤出来,说明什么?生:白荷花的生命力很顽强。

师:生气勃勃的白荷花一朵又一朵地冒出来了!它们朝气蓬勃地展现在你的面前了!看到这里,你的心情怎么样?(学生答后指导开火车读出喜悦的感情)

真是一字传神,意境全出,通过仔细品评“冒”,学生感受到了荷花那旺盛的生命力,那喜人的生长美,达到了“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效果。

3、引导感受作者情感美

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咀嚼品味,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美,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如在教学“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一句时,我抓住“活的画”来设疑:

师:画本身已经够美的了,把这池荷花看作一大幅画,说明什么?

生:说明这池荷花很美。

师:你从这个“活”字知道这是一池怎样的荷花?

生:这是一池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荷花。

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池荷花充满活力呢?请大家联系第2节的内容,带着问题看录象。

生:我从第2节中的……(略)

师:是谁创造了这一大池充满活力、美如图画的荷花?画家是谁?

生:是大自然!

师:让我们来赞美那神奇而伟大的大自然吧!(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理解“活的画”,我通过字面解词,借助课文录象,结合上下文思考,抛弃了脱离语言环境孤立、静止地进行词句教学的弊端,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领略文字的韵味,感受课文情趣美,体会作者的情感美,从而在小学生的心田里播下了热爱大自然的种子。

三、引导想象课文情境美

我国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在理解白荷花开放时的三种姿态时,我依次向学生展示了三幅不同姿态的栩栩如生的白荷花油画,用充满激情的语调,丰富的表情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引发了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师:看!这半开半合的荷花多像个——

生:含羞答答的小姑娘!

师:这时,我们把鼻子凑近去闻一闻,哗——好香呀!你们喜欢吗?

师:咦,这嫩黄色的小花托是什么?

生:小莲蓬!

师:瞧!躲在里边的小莲蓬探出头来了!真像个——

生:胖娃娃张开笑脸在向我们打招呼呢!……

师:看到这里,你们高兴吗?

师:哟!将开的还是花骨朵儿!这是怎样的花骨朵儿?

生:颤动着就要裂开的花骨朵儿!……

师:眼看着花骨朵儿颤动着就要裂开,你的心情怎么样?

这时,想象的欲望不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作用于他们幼小的心灵了。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范读、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加上动作朗读),把荷花的美和对荷花的爱从读中表达出来,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这种从美的角度出发所构思的教学设计,借助图画,努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课文语言的学习和品味,展开了发现美、升华美的导美、讴美活动;借助导语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唤起学生的美感,把学生的情趣、学趣激发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美的情境中去,这种引导学生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表现美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爱上了语文学习。

四、创设课文情境美。

小学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我们对文章的理解离不开思想感情的体会。如果单纯进行字、词、句、篇的教学,师生游离于感情之外,则把本来生动感人的课文,讲得形散神离,枯燥无味,文章的思想感情便体会不出来。失去了对感情的体会,也就抓不住文章的灵魂。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的意境,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中的感情因素。在《荷花》一文的教学中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眼前出现的景象……”这一个语言片断比较难懂,教学时,我以我的感情为主线,创设情境,以情激情,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在情境之中唤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1.导语、音乐、范读创设情境美

在教学“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这节的开头,我带着梦幻的表情,用抒情的语调对同学们说:“看着看着,我们也陶醉了,陶醉了,展开了神奇而美妙的想象。请大家慢慢地闭上眼睛,闭上眼睛,听,听——”于是,扣人心弦的《爱的谐奏曲》的钢琴音乐响起,加上我饱含感情的范读,学生沉浸在我所创设的赏花情境中。

2.舞蹈创设情境美

就在学生“赏花赏得入了迷”之际,我说:“同学们,现在让我们也变成一朵荷花,一阵微风吹来,我们也翩翩起舞,好不好?”瞧,全班同学都变成了婀娜多姿的白荷花,在微风中摇曳,他们的舞姿多么迷人!这时,我走向一位跳得正起劲的同学面前,微笑着问他:“你为什么翩翩起舞?”顿时,“白荷花”纷纷变成了思维活跃的孩子,高高地举起他们的小手回答我的问题。“因为我看到白荷花这么美,心里高兴。”“因为我看荷花看得入了迷,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微风吹,荷花动,变成荷花的我也跟着动,就像在跳舞那样。”大家的发言,说明同学们理解了作品中描绘的“人和荷花融为一体,人和荷花共同欢乐”的意境,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作者产生了共鸣。创设美的情境,大大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想象创设情境美

从情感入手,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使学生进入酿情、入情、动情的情感美体验活动中尽情地去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如在讲到“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时,我向学生发问:“蜻蜓在荷花上空飞行,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小鱼在荷花脚下游过,会做什么好梦?”孩子们思维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他们争着讲述他们神奇的想象,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紧接着,旋律优美的《爱的谐奏曲》的钢琴曲再次响起,“现在,谁愿意变成蜻蜓和小鱼,分别向荷花仙子说说你的快乐和好梦呢?”通过这一提问,我让学生自发地进行分角色表演,在生动活泼的表演中再现情境,使学生对荷花的热爱在表演中进一步得到升华。这时的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将课堂气氛推上高潮,将讴美活动不断深化。

四、渗透情感教育

在《荷花》的课后总结中,我立足于“以美育德”。我用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教育性、号召性的语调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欣赏了荷花的美丽,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你们知道吗?大自然中许许多多的景物都是很美的,只要我们能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我们就每天都能生活在长满鲜花的世界里,你们说,对吗?”这样的总结语言,使学生们为之动情,大有“保护大自然,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之势,使知识的掌握、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扩展阅读

于永正言语交际课堂教学艺术特色例析


于永正言语交际课堂教学艺术特色例析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言语交际说写训练实验开拓了写作教学的新思路,对我们的口语交际训练有很好的指导价值。读他的言语交际课堂实录,常常被他独出心裁的设计所折服。于老师用他无穷无尽的智慧,把每一个口语交际都设计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细细品读,均如一道道大餐,让人回味无穷。于老师总结自己的语文教学,提出了“五重教学法”。今研读于老师的言语交际课堂实录和小学语文专家的评点,一个个艺术特色跃然纸上,浮出纸面,我把它冠以“五重”艺术特色,以飨读者。

一、重情境创设

进行言语交际训练必先创设言语交际的情境,为交际说话构建必要的环境与氛围,以此来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克服为作文而作文、作文没有目的、对象的弊端。如何创设课堂情境,使训练具有实践意义,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而于老师的创设情境之巧却常常让人拍手叫好。于老师常常采用“表演”的形式,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抓住生活提供的机会、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等方法进行说写训练。这种在一定环境中的说写训练,贴近学生的生活,大大激发学生言语交际的积极性。正如杨再隋老师所说:“当学生的表达欲望被激发起来的时候,兴致所至,妙语连珠,情之所生,妙笔生花。”

案例一:

在《当解说员,写通讯报道》的说写训练中,于老师是这样创设情境的:

(黑板上挂着“动物王国扳手腕决赛”的横幅会标。同学们好奇地看着。)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看动物王国扳手腕决赛。看看是哪两个队参赛的,各有几名队员参加,裁判员是谁,比赛结果如何。

(3名戴兔子头饰,3名戴猴子头饰和1名戴大象头饰的同学上场。大象为裁判。两队将进行比赛。)

师:谁把刚才看到的说一说?

生:今天参加动物王国扳手腕决赛的是兔子队和猴子队,每队有三名队员,裁判员是大象。比赛结果,兔子队获胜。

师:说得不错——我来介绍一下……同学们,刚才是练习,不是正式比赛。告诉大家,正式比赛的时候,动物王国小蜜蜂电视台现场直播,但是缺一名解说员,想请我们来担任……

然后引导解说员介绍双方队员,介绍比赛情况……

案例二:

这是于老师创设的〈描述人物外貌,转述通知〉的交际情境:

(上课铃响,于老师没有来。一位陌生的年轻的女教师走进教室,小朋友都瞪大了惊奇的眼睛。)

女:小朋友,于老师在这个教室上课吗?

生:是的。他还没有来。

女:怎么,还没来?——小朋友,我是鼓楼区文教局的,找于老师有点事。局长要他带着教学计划参加座谈会,时间是今天下午两点,地点是文教局一楼会议室,请于老师按时到会,不要迟到。我还有别的事,不等他了。等于老师来了,请小朋友告诉他,好吗?

生:(高兴地)好!

女:谢谢小朋友。我再把这个通知说一遍。(说完,走出了教室。)

(于老师走进教室,小朋友纷纷举手。)

二、重随机批改

听于永正老师的言语交际课,读于永正老师的言语交际课堂实录,常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在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于老师堂堂使用随机面批的方式评点学生的说话和习作。

学生说得好,用词用得准,于老师就及时加以肯定,并指出好在哪里;学生用词不当,于老师就随时指出学生用词不当之处,并通过推敲,帮助学生选用准确的词语。更让人佩服的是:“用词贵在恰如其分,不到位不行,过了头也不行;话怎么说才得体,词怎么用才准确,取决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于老师对这两种情况下出现的语言现象都能准确无误地随机点评,引导学生遣词造句。我想:这是最切实际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形式之一。学生当众读,教师随时改,收益面大,见效益高。这样的训练久而久之,就能养成学生认真推敲用词的良好习惯。

常常感叹于老师捕捉学生语言信息的能力是那么强,暗暗佩服于老师扎扎实实的语言基本功。每每听到此,仿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当然,这不是一日之功,但也并不高不可攀,只要我们勤学苦练,不断实践,就能够不断提高我们的随机面批水平。

案例一:

师:还有人这样写字。(老师的眼睛离本子很近很近。)

生:这位小朋友离本子太近了。

生:这位小朋友写字的时候,眼睛离本子很近。

师:近到什么程度?谁来形容一下?

生:这位小朋友写字的时候,眼睛都快碰到本子上去了。

师:“碰”字用得好,很形象。

生:眼睛都快跟本子亲嘴了。

师:你说得真有意思。

唐老师课堂-以《荷花》为例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


唐老师课堂-以《荷花》为例浅谈莲山课件中的审美教育

以《荷花》为例浅谈莲山课件中的审美教育

湖南省衡山县城西完小唐婉联系电话:1390747****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文艺对话录》中说:“让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丽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汲取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使得教育教学工作者日益注重审美的教育,怎样将审美教育贯穿于课堂更是教师们思索的要点。美,包含于一切优秀作品中,作家塑造了美,我们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继而创造美。究竟如何来开启这扇美育之门呢?下面,我就以《荷花》一文为例浅谈莲山课件中的审美教育,供大家参考。

一、通过朗读感受自然美。

前苏联教育家斯米尔诺夫曾说:“作品的朗读占着我们工作的大部分。假如我们认为朗读的材料是第一流的作品,那么,这种作品的艺术方面:色彩、形象、语言的生动,必须用这样的方式来教,那是保证学生对没的了解,作品读的越好,学生就能懂得和受它感染。”朗读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感知作品的内容,形成立体思维,获得较多的审美感受。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朗读。读叶圣陶先生的《荷花》:“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股清香……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通过朗读,眼前的字句不再陌生,仿佛一切都是亲眼所见,颇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清丽朴实的自然美。当然,需要强调的是,朗读不能局限于一遍两遍,也不能局限于一种形式,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才能让学生感悟其中之美。

二、通过点拨重点词句感受语言美。

一篇好的文章,作者的用词是经过再三斟酌,仔细推敲的,每一个词句无不闪动着美的艺术,教师要善于点拨重点词句来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细读《荷花》,你不难发现叶圣陶先生字斟句酌、锤炼语言的功夫,许多字句包容了极丰富的内涵,其简洁、确切是别的字句所无法替代的,既浅显易懂,又惟妙惟肖,恰如其分。如“荷叶挨挨挤挤的”,这里“挨”和“挤”是一对近义词,但又不完全一样,引导学生体会到它们的相同,而且不忽略它们之间的差异,让人似乎看见一个个绿娃娃,这儿亲密地“挨”在一起,那儿又顽皮地“挤”在一块.又如:“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作者不用“长”、“露”,而用一个“冒”字,让我们似乎看到一幅动态的荷花生长图,从而体会到荷花旺盛的生命力。这样的描绘,出神入化,由此可见作者谴词之匠心,语言艺术之高超。

文章的修辞美当然也是语言美的重要部分。《荷花》中运用了几个贴切的比喻,如:“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简单一个比喻,不但写出荷叶的色彩美,而且写出了荷叶的形状美。美,就是那么简单,让人非常自然,而又让人耳目一新,只要能准确地抓住重点词句,并对比分析,不难带给学生美的感受!

三、通过想象感受意境美。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境”便指“意境”。“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主观情思,“境”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客观的景、物、事。因此,“意境”是作者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或自然环境的结合,是行神合一的艺术境界。把握“意境”美,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凭借联想和想象,进入作者创作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感情和描写的事、物交织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品尝到作品最深处的美。《荷花》一文中第四自然段渲染了一个恬静、和谐、优美的梦境:“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小鱼从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朗读时不妨放点轻松的音乐,带领学生将思绪放飞,把课堂想象成荷塘,把自己想象成阳光下、微风中的荷花,有蜻蜓、有蝴蝶、有小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发言:你还好象看见什么?如此,将想象与文章相扣,水乳交融,丝丝合拍,完成形和神的统一。可见,合理的想象可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更深处的美。

只要认真思索,敢于实践,我们便能将审美教育融入莲山课件,使语文课真正变为美的欣赏课!

窦桂梅教学艺术——为了“阅读”的阅读教学


窦桂梅教学艺术——为了“阅读”的阅读教学

窦桂梅教学艺术——为了“阅读”的阅读教学

为了“阅读”的阅读教学

王鸣迪

师:稀疏的篱笆下,一条幽静的小路伸向远方,看见了吗?

生:看见了!

师:什么样子?

生:“篱落疏疏一径深。”

师:树上的花落了,叶子还没长大,还没形成树荫呢!

生:“树头花落未成荫。”(学生抢着应声回答)

师:小朋友们急忙跑过来抓蝴蝶啦!

生:“儿童急走追黄蝶。”

师:抓到没有?

生:“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时,一个叫刘宗文的学生大声喊:“老师,请等一等,我马上就要抓着它了!”大家静静地等着他,过了一会儿,刘宗文睁开眼睛兴奋地说:“终于抓住了,嗯,真难逮呢!菜花是黄色的,蝴蝶也是黄色的。”正说着,他还做着手捏蝴蝶翅膀的姿势呢,再看表情更是一脸的喜悦……

这个动人的教学片段发生在窦桂梅的阅读教学课堂上。当时,师生一起诵读《宿新市徐公店》一诗,窦老师描绘诗意,学生一边想象一边概括描绘的是哪一个句子。在闭着眼睛想象画面的过程中,学生的灵魂在诗歌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个人的审美体验与教材文本实现了“无缝对接”,享受着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幸福。

这种“过电影”的方法是窦桂梅经常使用的,它能有效地将学生的阅读体验转化为审美想象,帮助学生体会一种“朦胧而舒心的快乐”,正是这种快乐有可能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窦桂梅认为,对于阅读而言,最重要的永远不是懂不懂,懂多少。很多时候,一种朦胧而舒心的快乐,才能引导孩子进入“阅读的森林”。

窦桂梅还在每次的寒暑假要求学生给自己喜爱的诗人写信。中国古代有名的诗人达2000多人,自村夫到皇帝,从稚童到老叟,可谓群星灿烂。她让学生寻找诗人的足迹,了解诗人的生平、代表作、成才的经过或悲凉的人生,写出对诗人的认识或者鉴赏评价。有的学生写到:“李清照奶奶,你的心情还好吗?”“谭嗣同,您够男子汉!”“李白,你的铁杵磨针的故事是真的吗?”“虞世南先生,你的那首《蝉》难道仅仅是写的不停叫着的‘知了’吗?不,你同时也在表明自己的心迹,也在描写着自己。‘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感悟到其中蕴含着一个真理:自身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在这种与诗人“面对面”的交流中,孩子们关心古人的喜怒哀乐、质疑其生活细节的真实性、品味出诗句中的弦外之音,与历代诗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平等交流。这正是阅读的魅力——让人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找到与自己心灵相通的知音,让人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思考人生、提升境界。而教师在这里却“消失”了,学生直接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这就是窦桂梅追求的阅读教学的“一见钟情”:学生不需要教师这个“媒婆”就能直接爱上文字、爱上阅读。

窦桂梅在阅读教学领域内的建树是与她的深层思考分不开的。她始终在想: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不同的,通过怎样的阅读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的真正阅读?教师不能把阅读教学的目标简单理解为让学生读懂课文,而应该是学会读书。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支离破碎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和阅读体验。阅读课应该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地方,成为学生讲故事的地方,成为学生观点碰撞的地方,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地方!

此外,窦桂梅还对小学语文教学中“阅”与“读”的割裂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在“课标”的引领下,在语文先辈的强烈呼吁下,小学语文教师懂得了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读”,并且要书声朗朗,这实在难得。能够高举“读”的大旗呐喊:要读,真正的读!读出感情,读出形象,读出感受更是难得!不过,静静想来,很多人对“课标”表述的“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理解得并不全面和深刻,也没有具体弄清阅读的真正内涵。结果导致教师在语文学习中把“阅”和“读”割裂开来,只注重读的声音、读的形式、读的技巧,一句话,强调的是学生的嘴巴,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内心,把“阅”字几乎是扔掉了。“阅”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理解、揣摩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会有“读”。“读”并不是单单表现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有静思默想的默读。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明白:课堂要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默默品味的“场”,也就是营造一个“静静的学习的场”。

其实,每一个人读书更多的是默读品味,读到动情处流泪,读到气愤处生气,读到感慨处叹气,很少看到一个人读书后放声而有语气地朗读。现在,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知道哪是重音,晓得在哪里停顿,听起来很动人,但也许他的心灵却依旧空无。我们读书是读给自己的,读的是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听、动听。

《赵州桥》课堂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在提示课题和生字词教学以后)

师:下面我们学习课文。赵州桥为什么有名?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请翻开书听老师读课文。(范读)

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个别辅导)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下边让我们用心地把课文读懂,要特别注意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谁先把第一段读一下(指名读)

师:这座桥世界闻名,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这座桥。这座桥为什么这么闻名呢?因为它在设计上有独特的地方。第二段就写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一边看课文,一边看书上的插图,弄清赵州桥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也就是它和别的桥比,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学生默读。在默读中教师再次强调上面的要求。并且说同学们可互相商量)

师:好,让我们集体研究一下。大家来看赵州桥。(出现幻灯棗赵州桥彩色图)拿它跟别的桥比较,特别是什么呢?(同学们认真观察后纷纷举手)

生:它跟别的桥不一样,别的桥棗(没说上来)

师:不要着急,坐下,一会儿想起来再说。后边那个同学说。

生:赵州桥和别的桥不一样,别的桥下有桥墩,这座桥没有桥墩。

师:噢,他注意观察,认真看书,抓住了一个特点。这座桥没有桥墩,只有一个什么呀?

生:拱形的大桥洞。

师:对,这是它的第一个特点。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板书: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继续研究,还有什么特点?

生:一般的桥只有一个大桥洞,没有两边的小桥洞。

师:噢,他又看出了一个特点。两边,哪两边呢?讲清楚。

生: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师:好,这就清楚了。小桥洞在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什么形状的?

生:拱形的。

师:小桥洞。这就是第二个特点(板书: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大家观察得很好。下边咱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课文,不要拉长声。

(学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认真,谁还有不懂的地方?

生:横跨怎么讲?

师:后边那位同学告诉他。

生:就是横着跨着。

师:对,就是横着跨在河上。还有不懂的地方吗?都懂了。好,让我们看下一段。这一段是写赵州桥的什么呀!谁用一句话告诉我?

生: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师: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这一段写赵州桥栏板上的雕刻。

《插秧》课堂教学实录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插秧》课堂教学实录”,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略)

二、学习课文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学习课文《插秧》。(学生在小组内互助读课文,认生字。)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指名学生读。学生评价订正读音,老师随机利用卡片指导学生巩固认读生字。)

师:读得不错,评的也很好。你们能很快背诵吗?

生:(异口同声)能!(学生读课文,练习背诵。)

[评析: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后,找一两名学生读书,然后大家共同评价,指出易错的读音,集中指导巩固。为学生的读书实践扫除了障碍,再让学生自由读书背诵,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师:谁想背给大家听?(生背课文。有的学生背错了顺序。)

师:这篇课文很简短,可是很容易背错了,怎样才能背不错呢?读一读,想一想,看哪个小组能想出好办法。(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汇报。)

生: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顺序正好反着。

白云是在蓝天上的,绿树是长在青山上的。

为了不背错顺序,我看了看,蓝天在白云上面,白云在青山上面,青山比绿树高,是从高到低的顺序,下一段是从低到高的顺序,这样就背不错了。

师:你们总结的真好,一边想一边再背一背。

师:背熟了吗?下面咱们来看一段电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背一边想,你就能看到精彩的电视节目了。(学生背诵想象。)

师:在小组内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节目?(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象。)

生:我想到了:一天,我来到了南方,看到了很多水田,水田平静得像一面大镜子,蓝天、白云、大山和绿树都照在水田里。农民在插秧,把秧苗插在了蓝天上,白云上,大山上,绿树上。我觉得很好玩,也去插秧,把秧苗插在了蓝天上,白云上,大山上,绿树上,还插到了我的笑脸上。

生:

[评析:形象性和情感性是语文的基本特点,通过自读、互助读、练习背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体会诗情画意和文字的优美,对课文形成初步的领悟和整体感知。在学生背诵出现困难时,结合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学自悟,自主发现诗歌的描写顺序,得到充分的心理满足和成功的情感体验。然后利用看电视激发起学生读书想象的兴趣,使课文中的生动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习课文的独特体验也会由此而生。]

师:水田是镜子,他还能映照出什么?在小组内照课文的样子,编一编,写一写。(学生讨论交流,记录员做好记录,然后小组汇报。)

生:水田是镜子,映照着太阳,映照着飞机,映照着小鸟,映照着楼房,映照着亭台。农民在插秧,插在太阳上,插在飞机上,插在小鸟的翅膀上,插在楼房上,插在亭台上。

生:水田是镜子,映照着森林,映照着鲜花,映照着小草,映照着飞舞的蜜蜂和蝴蝶。小松鼠在插秧,插在森林上,插在鲜花上,插在小草上,插在飞舞的蜜蜂和蝴蝶上,插在自己的小房子上。

生:

师:(出示未插秧的水田图和插了秧的水田图)同学们,观察图画,想想,水田像镜子,还像什么?

生:水田像一块花玻璃,农民像在花玻璃上插秧。

水田像我们的学习园地。

水田像一幅画,上面画着蓝天白云飞翔的小鸟,还画着高山绿树和五颜六色的鲜花。

水田像一块绿色的大地毯,农民在插秧就像在编织大地毯。

水田还像熊猫的大肚皮。

[评析:教师改变以往教学中常见的串讲方式,抓住一个点水田像镜子,带动了整篇课文的学习。教师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思考余地,营造了思考问题的情景气氛,让学生大胆的想、大胆的说。由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富有创意的语句就随口而出了。]

三、拓展延伸

师:南方的水田很美丽,我们北方的田野也很美丽。想想,我们的田野像什么?农民在田野里种什么?

生:春天来了,我们的田野像五颜六色的大海。

冬天我们的田野像黄地毯,春天来了,冰融化了,大地变得软软的,踩上去像蹦蹦床。

小草出来了,小花开放了,田野像一床花被子。我们在上面踢足球、打滚,玩累了,晒着太阳睡一觉,可真舒服。

农民在田野里种棉花,种玉米,过一段时间,棉花、玉米出来了,像是在黄地毯上绣上了绿色的小花。

师:南方的田野很美,作者给它配上了插图,我们北方的田野也很美,放学后请同学们,再观察观察,也把咱们美丽的田野画一画、写一写好吗?

[从对课文的理解延伸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使课堂学习与学生生活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树立生活就是语文的思想观念。]

四、总结评价(略)

总评:本节课体现了教师、学生互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生动口、动眼、动手、动脑,把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调动起来,将以视听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沉闷一扫而光。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适度的兴奋中真切的感受优美诗文的熏陶,潜移默化的提高语文素养。教师非常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表达机会。学生在开放、民主的环境中创新的思维火花才会迸发,再创造的激情和灵感才会闪现。

《松鼠》课堂教学实录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松鼠》课堂教学实录”,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师:通过自读和讨论,我们整体感知了松鼠“很讨人喜欢”以及它“漂亮、驯良、乖巧”的特征。同学们喜欢松鼠吗?假如小松鼠就在你面前,并很想跟你沟通,你愿意和它对话吗?(投影松鼠图片)

话题一:假如请你介绍我

师:小松鼠的第一个想法是请同学们以课文有关内容为依据,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来介绍它。内容当然不一定要全面,可以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某个特点进行介绍。

生1:我们有着非常漂亮的外表。我们容貌清秀,眼睛闪闪有光。小巧玲珑的面孔,衬上一条帽缨一样的尾巴。夏天我们让它一直翘到头上,好让身子躲在它下面歇凉。这条美丽的尾巴呀,既实用又让我们显得格外漂亮。

生2:我经常在高处活动,喜欢在高大的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一般不到地上来,更不接近人的住宅。我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我们虽然也捕捉鸟雀,但不属肉食兽类,我们正常吃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师:你重点介绍了小松鼠的驯良性格。

生3:我非常警觉,白天在窝里歇凉,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一触动,就会从窝里跑出来。我的跑跳非常轻快,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是连蹦带跳。我有锐利的爪子,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能爬上去。

师:小松鼠是这样的乖巧。它的乖巧还表现在哪里呢?

生4:我们搭窝是最好的表现。我们通常选择又干净又暖和的树枝分杈处搭窝。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将苔藓挤紧踏平,这样搭好的窝宽广又坚实,住在里面舒适又安全。我们在上面留一个很狭窄的窝口,窝口上再搭上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好,雨水便可以向四周流去而不会落到窝里了。

师:好灵巧的小松鼠呀!

话题二:让你更多地认识我

师:除了课文的介绍,小松鼠还想让同学们更多地认识它,了解它。请看《辞海》中对它是怎样说明的(投影):松鼠亦称“灰鼠”,哺乳纲,松鼠科。体长20—28厘米。尾蓬松,长16—24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冬季耳有毛簇,林栖;用树叶,草苔筑窝,或利用鸦、雀的废巢。嗜食松子、胡桃等果实,有时食昆虫和鸟卵……年产1—4窝,每产5—10仔。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以及欧洲各地。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从材料中,大家了解到课文以外关于小松鼠的哪些知识?请以第二人称的口吻对小松鼠说说。

生1:你也叫“灰鼠”,身体长20到28厘米,尾巴长16到24厘米。每年产1到4窝,每窝产5到10个——这比课文中所说的“一胎能生三四个”要稍多一些,不知是为什么。

师:你善于发现问题,这是进行探究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哪位同学能代小松鼠回答他的疑问?

生2:我们有的分布在中国东北到西北,有的分布在欧洲各地。由于分布地域的不同,我们形成了不同的种类,不同种类间每胎产仔数量是略微有些差异的。

师:这位同学能够利用资料中的信息解决问题,而且听来很有道理。你有具体的科学依据吗?

生2:我会查找到相关的资料来证明的。

师:老师相信你。现在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课文和《辞海》中的语言,如果你是小松鼠,你更喜欢哪一种介绍你的语言?为什么?

生3:我喜欢课文中的语言,因为它将松鼠的特点介绍得既准确,又生动活泼,能让人感受到松鼠的具体形象。

师:本文是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生动说明是科学小品主要的语言特点。

生4:《辞海》中的语言也有它的好处,它文字比较少,但却介绍了关于松鼠的丰富的知识,给人内容准确、科学性很强的感觉。我喜欢《辞海》中的语言。

师:这属于平实说明,准确严谨、言简意丰是它的主要特点。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是两种不同的说明语言风格,同学们可以各有所爱,但要理解它们的区别和各自适应的语言环境。

话题三:请你也来帮助我

师: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上有些不法分子的捕杀,“讨人喜欢”的小松鼠正面临着生存危机。现在小松鼠想得到你的帮助,请你为松鼠保护行动设想一个可行性办法。

生1:我将面向所有中小学生发一个倡议书,号召大家积极参与到行动中来,为保护松鼠作出一点努力。

生2:我要研究一个森林保护与开发的计划,因为保护森林同时是在保护松鼠的生长环境。

生3:我建议邮局发行一套松鼠题材的邮票,内容由我来设计,4张邮票分别突出松鼠的“漂亮尾巴”“敏捷跑跳”“灵巧窝”和“母子欢”,以此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松鼠的生活,引起人们对松鼠保护行动的关注。

师:几位同学的想法都有一定的可行性,我代小松鼠谢谢大家。作家刘墉说过:“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人生的大爱’,爱人群,爱大地,爱宇宙,爱每一个小小的生灵。”就让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保护松鼠这一可爱的小生灵贡献出应有力量吧!

[注]本文载《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5期。

《鸟的天堂》课堂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认知目标

1,认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识本文中的动态和静态的描写。

感情朗读课文。

(二)情意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南方的优美风光,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

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育学生养成主动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情境设计:

《鸟的天堂》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写景散文,它描写的是生长在我国南方的一株美丽的大榕树。文章以鲜明的动静对比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这株大榕树是鸟的天堂,从而赞叹了我国南方水乡自然环境之美。

在教学本课时,为了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我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和多媒体录像,设置了以下几处情境:

情境1:多媒体出示大榕树上百鸟鸣、群鸟飞的录像,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了我来到大榕树下的情境;情境2,伴随着音乐的录音,播放大榕树的录像片断,使学生进入我欣赏大榕树的情境中;情境3,伴随着音乐的录音,播放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录像,使学生进入我欣赏鸟儿的情境中。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放大榕树上百鸟叫,群鸟飞的录像):同学们,在我国南方生长着一种美丽的榕树,树上住着许多鸟儿。看,鸟儿们飞呀,叫呀,它们生活得多么自由,多么欢乐啊!这棗就是鸟的天堂。(板书:鸟的天堂)

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著名作家巴金一起去欣赏这鸟的天堂。

2,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每次是什么时候去的?看到了什么?有不懂的词、句子用直线画出来。

生:读(略)

师: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生:两次。

师:第一次是什么时候去的?

生:傍晚。

师:看到了什么?

生:榕树。

师:(板书:榕树)第二次呢?

生:早晨,看到了鸟儿。

师:(板书:鸟儿)

3,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懂的真不少,把读不懂的也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生:那翠绿的颜色,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逼近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

生:逼近就是*近、接近的意思。

生:作者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同学们读懂的多,提的问题更好,我想,只有认真读课文,才能做得到。

二、问题探究,自读自悟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描写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后感受最深的句子。

生: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电脑出示)这是个什么句子?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生:感叹句。

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对鸟的天堂发自内心的赞叹。

师:大家一起来赞叹鸟的天堂。

生:齐读。

师:作者看到了什么,才发出这样的赞叹?

生:作者看到了榕树、鸟儿,才发出这样的赞叹。

师:课文是怎样写榕树、鸟儿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电脑出示)

1,作者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用曲线画出课文中描写榕树、鸟儿的句子,想一想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2,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

生:读、画、小组讨论(略)

三、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师:作者是怎样写这株大榕树的?

生:读(略)

师:傍晚,我们划着小船向河中心移去。(放配乐录象:大榕树)

生:(欣赏)

师:现在你有什么感想?

生:榕树真美。榕树真大。

师:这真是一株大榕树啊!(电脑出示)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上又生(),有许多()直垂到地上,()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填空。

从这段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红字部分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生:(读。讨论)。

师:谁来做填空?

生:(读)。

师:从这段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这段话里读出了榕树大。

师:你是怎样读出来的?

生:它的根多、枝多,可以读出树大。

师:(板书:枝、根)红字部分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出示插图)

生:这是大榕树的真面目。

生:枝上生根,根伸进泥土里又成了新的枝干。这真是一种奇特的景象。

师:看到这大得罕见的榕树,我们能不惊喜吗?把这段话大声朗读,体会一下。

生:读。

师:这棵大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它怎样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电脑出示)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从这段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红字部分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为什么会有这种景象?

生:自由读。

师:从这段话里你读出了什么?

生:叶子绿。

师:(板书:叶子)

生:叶子有光泽。

生:榕树充满活力。

师:颤动是什么意思?

生:快速抖动。

生: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一闪一闪的样子。

师:红字部分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生:榕树叶一闪一闪的,充满活力。

师:为什么会有这种景象?

生:因为南方气候湿润。

生:榕树正处于旺盛的时期。

师:谁能用一句话回答。

生:因为南方气候湿润,榕树正处于旺盛的时期,所以才会有这种景象。

师:让我们和作者一样从心底发出赞叹。

生: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师:大声朗读,体会体会。

生:(读)。

师:大榕树枝繁叶茂,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可我却没有看见一只鸟。这是鸟的天堂吗?

师:第二天早晨,作者又经过鸟的天堂,看见了什么?

生:鸟儿。

师:你能读一下课本上写鸟的句子吗?

生:(略)

师:鸟儿真多呀,我们的眼睛都看不过来了,课文中那个词说明这一点?

生:应接不暇。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解释一下吗?

生:到处都是鸟,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眼睛都看不过来了。

师:我们也到鸟的天堂去看鸟儿,听鸟鸣。(放录像:鸟儿在榕树上活动。)

生:(欣赏)。

师: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什么?

生:鸟儿真多。

生:鸟的天堂真美。

生:鸟的天堂真热闹。

师:这种热闹的气氛,作者写出来了吗?(电脑出示)

读一读:

我们继续拍掌有的(),有的(),有的()。

填空。

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填空。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写出了鸟多的程度。

生:表现了鸟的大小不一。

生:写出了鸟的颜色各异。

生:还写出了鸟的动作。

师:鸟儿在干什么呀?

生:(读)。

师:(板书:叫、飞、扑。)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生:(读)。

师:面对这奇妙的景色,作者不愿离去,从心底发出赞叹。

(电脑出示)

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用曲线画出课文中描写榕树、鸟儿的句子,想一想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

生:读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师:(板书:鸟的天堂)现在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谁说?

生:(略)。

师:这这些活泼可爱的鸟儿在他们的乐园里生活的多么自由,多么欢乐啊!哪里是我们的天堂阿?

生:学校。

师:为什么?

生:(略)

师:为什么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

生:大榕树周围的景色美。

生:大榕树枝繁叶茂,便于鸟儿筑巢休息。

生:农民不让捉鸟,使鸟受到保护。

师:作者写大榕树的美丽抓住了它的枝、根、叶,也就是事物的静态来写的,(板书:静态)而写鸟则抓了鸟的活动变化,也就是事物的动态来写的,(板书:动态)这一静一动,互相映衬,写得生动活泼,富有变化,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像作者一样舍不得离开鸟的天堂。

四、感情朗读。

师:请同学们选一段你最喜欢的课文读一读。

生:(读)

师:谁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读的真好,我们一起学着它的样子读这一段。

生:(读)

师:大家读的好,学的更好,鸟的天堂美,巴金写的更美,大自然中到处有美景,大家想写出自己看到的这些美景吗?

生:想。

师:下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作家写景的这种高超技艺。下课!

简评:

黄慧老师的《鸟的天堂》是一节情境教学的示范课,体现了情境教学的特点。

1,精心设置教学情境。例如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着优美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进了鸟的天堂,学生的积极性也因此十分高涨。2,教师的语言充满感情。《鸟的天堂》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文章,黄慧老师在教学中表情始终是柔和、充满微笑的;不管是引导学生思考,还是指导朗读,她的语言始终充满了感情,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身心完全放松,自然入情入景,口诵心惟。3,教学中注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参与小组讨论,不失时机的点拨指导,及时对学生表扬鼓励,创设了一个拓宽思维、畅所欲言、民主平等的课堂活动氛围,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学习中充满了乐趣。4,重视了朗读训练和语感的培养。教学中教师一直把朗读作为理解体会语言文字及课文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创设情境抓住重点段学习时,也凭借所创设的情境品味语感,采用词语填空、解词、诵读吟味的方法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词语的含义及运用的准确恰当。

综合黄慧老师的这节情境教学课,我觉得她实现了带入情境读全篇、强化情境抓重点、凭借情境品语感的情境教学的阅读程序,基本达到了初读--读通、细读--读懂、精读--读透的目的。[完]

浅读薛法根老师的教学艺术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浅读薛法根老师的教学艺术”,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浅读薛法根老师的教学艺术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如果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是为学生所想的话,就一定要让学生学有所得,一堂课只要让学生在某些方面有所长进,就足够了,千万不要期待一堂课把所有的东西都教给学生,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就能干净一点,语文课目标就能简单一点,从而让学生更轻松一点,更有效一点。”

看到薛法根是从一本教育杂志的封面上,听说薛法根是从同行们观课回来的赞叹中,目睹薛法根是在《爱如茉莉》的“平淡无奇但散发幽香”的课堂上,聆听薛法根则是在“不累、不偏、不空、不假”的讲座中。这次近距离感受薛老师《我和祖父的园子》的教学,,立刻有了一种“语文课的根就在这儿”的感觉。很久以来很多模糊的东西,今天,终于给了自己较为明确的答案。真实、扎实、朴实,就是语文课的灵魂,所以课上精彩纷呈。

1、精彩源自于胸有成竹

薛法根说:“其实教师在学生和课文之间,应该做一个左右逢缘的‘红娘’,而不应做一个令人讨厌的‘第三者’。也就是说当学生对课文没有兴趣的时候,教师应当将课文中最有魅力的地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从而愿意甚至主动地阅读课文、开掘课文的内涵。”我想做好这个‘红娘’,首先得对学生和文本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在其中“穿针引线”。

整整两节课的时间,薛老师没有看一次教材,也没有带教案,但课却如行云流水般让人赏心悦目。他思路清晰,先让学生找到“园子里有什么”,再说说“我在园子里怎么样”,最后提出疑问“我为什么会这样?”从而明确了本课的中心:因为祖父的爱和宽容,让儿时的我享受到快乐。教者匠心独运,让学生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词语概括园子的美、概括“我”在园子里的感受。同时,让学生揣摩文章短短的第一自然段,尝试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果没有对文本充分的研读,怎能有如此的潇洒,“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用在这里也是恰如其分的吧!

这样的胸有成竹来自于平时的积淀,因为自认朗读不行,就钻研“朗读与技巧”,所以他能自信地说,虽然我自己的朗读不怎么样,但我会指导学生个个读好课文;出道时为了研究作文教学,买回贾志敏的光碟一遍遍观摩学习,所以有了成功;拉着同事一起读书的事情“屡见不鲜”……“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厚积而薄发”正是薛老师课堂上潇洒沉着的原因呀!

2、精彩源自于简单明了

薛说:“语文课承载着太多的‘使命’,……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他还提出了“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媒介简单,教学用语简要。”的“六简”好课设计观。

在这节课上,薛老师没有让实物投影、电脑、多媒体、各种精美的音乐动画占领讲台,占领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所能表达的都是自己的理解,独特的个性化的感悟。这节课上教学程序简单。他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没有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也没有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围绕课文就是解决了三个问题: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写?从扣读导入,读中渐悟,引导学生感悟,整体感悟。真正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记得他说过:“语文,要追求深刻的简单!”我想,这个简单不应该是随便的,应该是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构建出适合本班学生认知规律、能力的“语文”,能够在简单字词的平面上有所发展的“语文”薛老师努力在原本“复杂”的

教育教学之中求“简单”。做到“简单”教学必须有内功。没有长期的积累,无从简单。

简单到了极致,就是美丽。简单才是教育的真谛,才是教学的真功,才是教改的目标。

3、精彩源自于真诚赞美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错误的出现是难免的,问题是如何对待错误呢?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薛法根说:“就学习的意义而言,错误本身就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学习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找到了科学的方法,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增进了情感的体验。”所以在教学一开始薛老师就对孩子们说:“你回答错了,我也要表扬!因为失败乃成功之母,因为你错误的回答,让其他同学知道了什么是正确的。”

在这节课上,薛老师始终微笑着,弯着腰倾听学生的回答。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薛老师大加赞赏“你真聪明。”“你真会朗读。”“给他掌声!”“我发现你读得越来越流利了,能再读读吗?”当学生回答有困难时,薛老师仍是一脸笑容“看来,你还没思考好,再想想,好吗?”“有谁想帮他回答这个问题?”……在他的课堂,学生畅所欲言,没有顾忌,他们不需要顾忌答错的后果,他们也不需要顾忌同学的讥讽。在薛老师的课堂上,充满民主、和谐,正像这堂课所讲授的祖父的园子一样,充满自由和快乐。孩子们个个小脸通红、小手高举,愉快地学习着。

4、精彩源自于扎实训练

课前,薛老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和他们原来的老师有哪些不同。刚开始,学生还不怎么敢说,渐渐地,在老师的微笑鼓励下,学生们说了很多。但在学生的回答中,薛老师不断地用“你看得真仔细。”“这个你都看到了!”……有意无意中让学生体会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同。

课上薛老师给予了学生充足的静想默思的时间,第一次三分钟,第二次又差不多三分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老师说:这个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你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吗?学生各抒己见:生机勃勃、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丰富多彩、、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美丽动人、烂漫等。答案不拘一格,真正体现了新课标发展学生思维、尊重独特心理体验的要求。课堂上有静有动,静中有动,那是思维的灵动;动中有静,那是高潮的前奏。

在对课文理解了一定程度后,薛老师叫学生用笔把作者在园子里自由的生活写下来,足足写了12分钟,真正把写落到了实处。在学生交流中,薛老师对学生说:“你听到了吗?她写的时候,先写了一个总起句,然后再写自由的生活。写得好!”没有硬性地规定,但却明确地告诉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写好!

关于写,薛老师有一段精辟的话:“我们的语文课光说不写似乎成了一种时髦,学生练就了一张巧嘴,却留下了一只笨手,要写,就显得非常痛苦,这是缺少锻炼的缘故。写顺了,写惯了,就不再觉得是一件苦事,反而有一种写后的酣畅淋漓的快感。笔下流出的是文字,是思想……”

是呀,就是这样扎实地指导,扎实地朗读,扎实地练笔,学生的语文怎么会学不好呢?

薛法根说:“站在讲台上,我时刻铭记这样一句格言‘孩子们的名字叫今天’,一个连今天的幸福都不曾拥有的孩子,又怎能拥有幸福的明天呢?而我。我们,正是掌握孩子们幸福今天和未来命运的人。”我欣赏薛大师的课堂,更欣赏他的做人。

浅析《荷花》重点的艺术 :如画?逼真?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浅析《荷花》重点的艺术 :如画?逼真?》,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浅析《荷花》重点的艺术:如画?逼真?

叶老先生以精美的文笔,精确的语句,栩栩如生的再现了公园一角婀娜多姿的水中白玉仙子——《荷花》,使人深受美的陶冶并生发对大自然美妙神奇的由衷赞叹。该文以其描写的形象性和艺术的精湛性,多年来,一直是广大师生读写的典范。前日,在县教研室组织的全县优质课竞赛上,再次感悟了《荷花》给我带来的无尽享受,也再次引发了我对其重点的思考。

该文对一朵朵白荷花竞相开放的景象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后,笔锋一转,“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是《荷花》的精彩之笔,也是《荷花》的重点所在。把真的、活的荷花比作一大幅画(也就是如画);而这一幅画又是活的、真的(也就是画的真实、逼真)。

我们游览风景,赞美风景好,说风景如画,就是“如画”好。看到一幅画,赞美它好,说它逼真,用自己话说,就是画的像,跟真的一模一样,也就是“逼真”好。那么,是真的景物像作品好,还是作品像真的景物好呢?再说“如画”有什么好,“逼真”又有什么好呢?用到文学作品上,描写风景,秀美如画,是好的;描写一个人,写的像,跟真的一样,也是好的。就作品来说,是“如画”好,还是“逼真”好,或是两者都好呢?

如画,风景如画,把这一池荷花比作一大幅画有什么好呢?画是艺术品,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但它又和生活不一样,常为体现某一主题,而把同一主题的材料提炼到一起,抛弃非主题(或不能表现主题)的材料。如一幅为体现美丽景色的风景画,把美丽的景物提炼到一块,抛弃不美丽(或不能表现美丽)的景物。它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更集中、更理想,因此更带有典型性。那么,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比作一大幅画,也就是说眼前的这一池荷花多姿多彩,像画中所表现出来的,比其它地方普通的更能体现水中仙子的美丽,并能反映作者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以如画好。

如画,就是图画、雕刻等艺术品描写的好,同真的、活的一模一样,那又有什么好呢?朱自清在《论逼真与如画》中说:“这就牵连到这个‘真’字的意义了。这个‘真’固然指实物,可是一方面也是《老子》、《庄子》中的那个‘真’,即自然;另一方面又包含谢赫六法的第一项‘气韵生动’的意思,唯其‘气韵生动’才能自然,才是活的。逼真就等于俗语中的‘活脱’、‘活像’,不但像真的,而且活像真的。”(《朱自清文集》三)一大幅画是活的,才有生意,有生机,所以好。所以只求外形相似是不够的。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只求外形相像,那只是儿童般的见识,好的画要把东西写活、传神。眼前的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不但外形相像,而且有生意,有生机,传神,这才是逼真的要求。

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因此就文学作品来说,写的如画、形象、有画意,并且这形象要有典型性;或写的逼真,同真的一模一样,把人或物写活了,写得有生意,有生机,这些都不容易。《荷花》一文的重点,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比作一大幅画,是说眼前这一池荷花比其它地方普通荷花更美丽,更集中;把荷花比作真的、活的画,那眼前这一池荷花不但美丽、婀娜多姿,而且有生意,能传神,意气盎然。不仅如此,这一重点还对前面一朵朵从荷叶丛中冒出来的白荷花那竞相开放景象作了照应,又对后文“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这一难点作了铺垫。仅此一点,足见叶老功底之深厚,技艺之精湛。真是“书写如画,望之逼真”!

于永正老师暗示教学的艺术语文论文


于永正老师暗示教学的艺术语文论文

一、暗示:让体会话中之话。暗示,是指通过形式给对方以暗示,言语者通过说话时语气的变更、语速的变化、语音的高低等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世界,让听者去体悟。听过于老师课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于老师蕴含丰富,但大多知道他的潜台词。请看《关怀》的片断:

字串2

师:小朋友,我们就是山村的那个班。我们正在上课。这时(扮周总理的男生脚步轻轻地走进教室。走到讲台前,一边和老师握手,一边说:“老师好,小朋友好!”)字串5

师:(问扮演总理的小朋友)你的脚步为什么那么轻。

字串3

生:我怕影响大家上课。(笑声)字串3

师:是这样。但是,问“老师好”和“小朋友好”能用一样高的声音吗?想一想。(面向全班)大家都想一想。

字串6

生:不能。问“老师好”声音低一点,问“小朋友好”声音应当高一点。

字串3

师:是呀!因为小朋友多,而且离得远一点,所以声音应当高一点。再来一遍好吗?

字串4

(该生又重新表演了一遍。)字串8

师:演得真好,不亚于王铁成。(众笑)我想,看了表演,小朋友一定会读好。谁来读?(指名读,齐读,读得声情并茂。)

字串7

师:谁接着读第三节?字串6

(指名读。当读到:“他在我身边坐下来,拿起我的课本,轻轻地问:‘是讲这一课吗?’我连忙回答说:‘是的。’”老师示意停下来。)

字串3

师:如果周总理听了你读的这一句,一定会给你提个小小的意见。(对大家)小朋友,周总理会给他提个什么意见?

字串3

生:这位小朋友读对话时声音太大,总理听了一定会说:“小声点,别影响大家上课!”(众笑)字串2

师:对呀!读这里的对话,声音千万别大,悄悄地说。请你(刚才读的那位小朋友)重读这一节。

字串9

(该生这次读得特别有感情,对话读得既轻又亲切。)

字串5

师:大家都像这位小朋友一样,把第三节读一遍。

字串5

(全班自由读第三节。接着又指名读了第四节,齐读了最后一节——第五节。)

字串8

上述片断中,当朗读总理问话时声音大了一些,于老师没有直接指出,而是以“如果周总理听了你读的这一句,一定会给你提个小小的意见,小朋友,周总理会给他提个什么意见?”暗示这个同学读得不准确,暗示其他同学,他读得不够好,想想看为什么,从而让在“该怎样读,为什么”的探究中,加深内容、情境、情感的理解。为了引导认真倾听老师范读,从中领悟读书要求,于老师以“小朋友,学,首先要读,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要把课文读好,还真不容易”的提示,从反面暗示要认真读,并暗示在老师朗读时要全神贯注地听。正因为如此,课堂出现了“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全文,全神贯注地看读”的意境。

字串6

二、形象暗示:使了解形中之意。在课堂中,于老师善于借助自己的体态给传递各种,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种表情,都寄托着自己“丰富的心理话”,以使心领神会。

字串6

如一次于老师按照“基础训练”里关于写一个人的要求,打算上课时请一位会拉手风琴的同学为大家演奏一首曲子,然后将她的动作外貌写下来。可他进教室发现黑板没擦,一黑板题。他略一沉吟,产生了一个念头。于是,他拿起黑板擦一下一下地擦起来,嘴里说:“也许是上节课老师拖堂了,值日生没来得及擦;也许是个别同学的题没做完,不能擦……”话音未落,几个快步走上讲台,夺过于老师手中的黑板擦儿。于老师忙说:“咱们合作,优劣互补,我擦高的,你擦低的。”他对其中的值日组长说,“正好有两个黑板擦儿。其余同学请回座。”这一切不过三分钟。们表情很复杂,有内疚,有自责,也有抱歉。于老师又忙说:“同学们多懂事儿!纷纷争着擦。”

老师一边指着手上的粉笔末儿,一边说:“咱们这节作文课有东西写了。把刚刚发生的事儿写下来怎么样?就叫《擦黑板》。”在上述的课前插曲中,暗示的运用令人折服。当他看到满黑板的题时,当机立断,调整内容,以自己擦黑板的行动给暗示:老师心里焦急,课不能按时开始了;接着以两个“也许”的原因推测给暗示:老师并不知道事实真相,以使转移视线;在出现“内疚”“自责”“抱怨”的心理后,又以“拍粉笔末”的动作暗示:老师并没有责怪之意,以使放松心理。这样,课堂的意外事情竟然成了的意外情境。

字串7

三、活动暗示:使理解动中之蕴。有目的、有地组织各种内容与形式的活动,把意图渗透其中,也可使受到。同时,在活动中往往处于最自然的状态下,各种及个性特征都能在老师面前暴露无余。因此,针对情况进行暗示,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如《小猫种鱼》,于老师就将引导理解童话所说明的道理寓于活动之中。课文结束后,他这样引导:“小朋友,小猫一看种的鱼全烂了,肯定会跑回家去问妈妈:这是怎么回事?我把小鱼种到地里,怎么不长小鱼呢?猫妈妈会怎么说?”讨论以后,他请一位戴上头饰扮小猫,一位戴上大猫头饰扮演猫妈妈,由猫妈妈把道理讲出来。虽然“猫妈妈”不能讲出“生搬硬套”的话,但是鱼不能种在地里,做事要动脑筋之类的话还是说出来了。这样把情理的寓于自我感受、自我体会的表演之中,比直接让说出受到什么,要有趣、有效得多,而且这样的表演以训练为主要目标,又充分体现了学科的本质特征。

字串4

《匆匆》课堂教学实录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匆匆》课堂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师:我们今天讲课的题目是什么?(生答:匆匆)请你把课题写在黑板上。(生板书课题。)

师:匆匆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做事匆匆忙忙的。

师:能不能换一种解释?

生:忙碌。

师:忙碌有可能匆匆,但是所有忙碌的人不见得都匆匆。

生:飞快。

师:我们国家有个运动员叫刘翔,跑得快不快?能说刘翔跑起来很匆匆?(众笑。)

生:急急忙忙。

师:对,急急忙忙比较恰当。事情多,时间短,所以急急忙忙。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他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诗人、散文家,《匆匆》就是他很有名的一篇散文。什么叫散文?

生:散文就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生:是富有韵味的。

师:用富有韵味的,像诗一样的语言写成的。

师:你们读了课文没有?(生点头)从课文中读出了一个完整而有趣的故事吗?(生:没有)这就奇怪了,我们学的课文一多半都是写事的、写人的、写景的、状物的,朱自清既不写人又不记事,既不写景又不状物,他在写散文,他写这散文要干什么?

生:表达心中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师:一语中的。散文多半都是在抒发内心的感受。抒情是它的一个主要的特色,这篇文章也不例外。以你习惯的方式读一遍。(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敢举手说我是全班读书最好的?好,你是第一个,读第二段。(一生读第二段。读得非常好,掌声。)

师:不愧是有自信的同学。你能不能推荐一名同学,比你读得还好那么一点点?(该生推荐一生读第三段。)

师:读得不错。你能不能推荐一位全班胆子最小的同学?(生提名一生。)

师:他推荐说你胆子最小(生笑),敢读吗?接着往下读。(生读第四段。)

师:嗯,读得不错啊。我不相信你是全班读得最少胆子最小的。你再推荐一位比你还胆小的。(该生推荐一生读第五段。)

师:其实你有一定的基础,以后多读多练一定能赶上全班最好的。我发现大家都很会读,但是还有一个缺点,想不想听我指出来?(生答想。)

师:你们除个别同学以外,大多数同学,包括个人读、齐读,都是用嘴读的。这就是缺点。刚才说了,散文是作家在书写自己的内心感受,它是用什么写成的?(生答心。)

师:对,它是他用心灵写出来的,所以读这样的文章也应该用心灵诵读。大家跟我一起来写。(板书:用心灵诵读。)

师:怎么叫用心灵诵读呢?先说用嘴读。用嘴读就是眼睛看到文章,嘴里就把文字念出来。用心灵去诵读要多走一点路,眼睛看进去,脑子里还一边想这句话写的是什么,进行想象,体会它表达的情感。然后再用合适的情感,用相应的声音把它读出来。眼睛看进去,在心里走了一圈,再用嘴表达适当的情感,这就是用心灵诵读。本来想给大家做一个样子,但是我读不好,我请一位老师读一下。闭上眼睛听是一种享受,听一听它表达了什么情感。(播放一女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录音。)

师:陶醉了没有?听出她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呢?

生:是一种懊悔、愧疚。

师:对,她对白白流去的岁月感到懊悔和愧疚。还有吗?

生:对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希望。

师:对,她还赋予人生一种希望。刚开始大家就听出这么多来,有懊悔,有希望还有什么?

生:对时间的珍惜。

师:对,对生命的珍惜,对流逝的岁月感到惋惜,这两种情感都有。你听她读的整个语调,是什么样的语调?

生:我听她的语调有点忧伤。

师:对呀!有一种淡淡的哀伤,似乎在抒发内心的感慨。大家一下子听出这么多情感来,这就是因为她在用心灵诵读,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大家一听就能够受到感染。这位老师虽然读得很好,但她丢了一段,她把第几段丢掉了?

生:把第二段丢掉了。

师:咱们能不能给她补上,好,你来读第二段。(生读。)

师:这位同学非常会读课文,大家要记住,朗读不是声音越高越好,得根据文章的感情色彩读。比如像这样的情感,是很深沉的情感,读的时候就不能读得太实了,不能读得太软了,不能读得音色太亮了,要读得虚一点。今天我们先来学一学虚读。

师:(范读)在默默地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从我手中溜去惋惜之情就读出来了。(学生学习老师的范读。)

师:(范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一起来读这一段,来,一边读,一边看着我的手打拍子,读书也可以打拍子,能帮助你体会。(师生齐读)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

《赵州桥》课堂教学评析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赵州桥》课堂教学评析”,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赵州桥》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从王老师执教的第一课时片断中,可以看出执教者在突出这一重点上的良苦用心。

首先,以简驭繁,为学生理解课文重点扫清字词障碍。字词教学是讲读每一篇课文经常性的任务,同时又最能体现教师驾驭教材的功力。在第一课时中,王老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先后出现的二十八个生字难词轻松愉快地进行了学习。在通过板书强调州济洨三字后,教师打出幻灯片,集中就创举似乎智慧等十四个生词,引导学生讨论发言,在紧张愉快的气氛中初步扫清了字词障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自读,把学生的思路引进课文,为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课文重点做了良好的知识和心理准备。

其次,化难为易,为学生把握课文重点选择最优教学手段。很显然,王老师把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做为课文的重点。限于学生的阅历和知识水平,让学生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是比较困难的,王老师在学生默读课文时,要求对照书上插图,在初步了解赵州桥设计特点的基础上,打出赵州桥彩色幻灯片,引导全班学生研究,把学习热情推向了高潮,经过一番热烈讨论,教师通过板书肯定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课文重点,通过电教手段,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比较容易地解决了。

理解赵州桥在建筑上的美观,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难点。对几种雕刻图案做抽象讲解是比较困难的。当学生提出什么叫戏珠,飞龙是什么样的和抵着怎么讲时,王老师照样以分别放映幻灯片的办法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第三,环环相扣,为突出训练重点巧作安排。如在处理段与段的联系中,在第一段最后抓住世界闻名提出问题,过渡到第二段的学习。为了突出对第二段的理解而又不冲淡训练重点,在讲解第三段时,王老师只出示图画,帮助学生理解栏板上的图案。又如在课文和板书的结合上,为了突出训练重点,王老师首先板书设计特点,引起同学注意,接着把同学讨论得出的赵州桥在设计上体现雄伟和美观的正确答案,都扼要地做了板书。这便是一堂课中学生总在教师指引下围绕训练重点积极主动活动的奥妙所在。

此外,王老师尊重学生的发言,从多方面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师生双向情感交流中启发和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也是本堂课围绕训练重点成功教学的重要特点。◆

《海底世界》课堂教学启示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海底世界》课堂教学启示”,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案例:

在教学《海底世界》时,我先请学生观看海底世界的录像,然后让学生们选择海底世界里的任意一种情景自愿组成小组进行表演。要求以“话剧小片段”的形式自编自演,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小组成员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共同来选择安排角色,共同协商台词与动作,共同制作表演所需道具及化妆品等,最后各小组长共同组织表演顺序。同学们有扮演大鲸鱼的;有扮演可爱的海豚、小海马、大乌贼、美丽的海星的;也有扮演传说中的虞美人、龙王;有扮演一棵海草、一株美丽的珊瑚;以及海洋探险家、海底地质勘探工作者等。在表演的过程中同学们生动地表演了各自的角色,有了不同寻常的经历,仿佛自己真的是海底世界中的一员。

案例分析:

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我们应该努力倡导一种“丰富多彩”的学生观,挖掘孩子的潜力,给他们表现的舞台。本课教学中我为儿童创设自由、宽松的氛围,引导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表演和海底世界录像的欣赏,学生思维已被充分打开,所以进行制作和绘画时,思维活跃。真可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创作的作品形象与色彩都很丰富。在编排组织话剧表演的过程中,同学们群策群力,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使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做好一件事的过程和乐趣,同时还尝试了话剧的艺术表演形式。通过此类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收受益。

《论文_浅谈《荷花》的课堂教学艺术》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艺术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