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学案

我的发现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7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学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1.2009年6月27日,华北、黄淮、江淮、江汉、四川盆地东北部、新疆南疆盆地等地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其中山东滨州最高气温达到41.8℃,由于各级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没有造成人员及经济的损失,高温天气造成的危害不是()

A.电线、变压器负载大易引发火灾B.引起人员中暑

C.沙尘暴频发,能见度低D.车辆燃烧事故

2.2009年6月26日,“浪长”台风在广东减弱,由于发布警报及时,且采取了有力防御措施,没有造成重大人员、经济损失。台风的重大危害主要表现为()

①风力大 ②风暴潮 ③大幅降温 ④强降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3.近一个世纪以来,洞庭湖水面面积急剧缩小的主要原因是()

A.退田还湖B.移民建镇

C.围湖造田D.防洪体系建设

4.促使长期居住在长江两岸低洼地带,饱受洪患之苦的数百万人民迁移到安全地带的措施是()

A.三峡工程的建设B.整治江湖、兴修水利

C.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建设D.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

5.兼有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和“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省(区)有()

A.新、甘、青B.青、甘、陕

C.青、甘、川D.甘、陕

6.不属于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减灾工程是()

A.天然林保护工程B.防护林工程

C.城市抗震工程D.城市地面沉降治理工程

7.关于“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北”是西北大部分、华北的西部和东北的北部

B.“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实行乔、灌、草结合,点、线、面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

C.“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10%

D.目前,“三北”防护林体系重点治理区的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改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1989年,我国政府批准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一期工程总体规划,计划用30~40年时间,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2000万公顷。据此回答8~9题。

8.下列地区不属于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是()

A.三峡库区B.金沙江中下游

C.嘉陵江流域D.太湖流域

9.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所属的领域是()

A.建立和完善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B.开展减灾工程建设

C.加强灾害保险与救援工作D.开展防灾减灾科学研究

10.下图为我国防护林体系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虚线表示防护林体系范围)。

(1)防护林体系A的名称是________。主要作用是________。

(2)B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的主要人为原因之一是长江上游地区________。请将下列字母所表示的含义填入方框内,以说明该人为原因造成的严重后果。

A.水土流失 B.涵养水源能力降低

C.水位上升 D.地表径流增加

E.汛期险情 F.滥伐森林

G.河床淤积 H.河流含沙量增加

扩展阅读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案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学案
△课标要求: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重大作用
一、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1、目的:反对,打破
第一颗试爆成功:1964、10
2、进程第一颗试爆成功:1967、6
第一颗(“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1970、4
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与
增强了我国的,提高了我国的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于
促进了其它领域的发展
二、“东方魔稻”——杂交水稻
1、诞生与发展:“南优二号”(1973年)—→“超级杂交稻”
2、效益:20C70年代中期——2001年:增产粮食40多亿吨

“银河—Ⅰ”型(1983年):亿次/秒

三、“银河”系列计算机“银河—Ⅱ”型(1992年):10亿次/秒
“银河—Ⅲ”型(1997年):130亿次/秒

四、“神舟”号飞船:神舟五号——神舟七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
是继“”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中国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影响在未来5—10年里,将为中国带来元的经济效益
成为带动和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增强了
五、中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影响提高了
振奋了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的时间分别是()
A1964年、1967年B1964年、1966年C1964年、1970年D1967年、1970年
2、中国第一颗被送入太空的人造卫星是()
A“东方一号”B“东方红—1”号C“长征—1”号D“银河—Ⅰ”号
3、“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B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D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4、下列各项属于原子能的和平开发利用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D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相继建成投产
5、中国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B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C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
D中国展示了强大的航天技术能力
6、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稻产生的影响,最主要是()
A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B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C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
D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7、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技成就是()
A核武器研制成功B杂交水稻研制成功
C“银河-1”型机问世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8、我国下列科技成就,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是()
A仿制近程导弹成功B成功的爆炸了原子弹
C“第二次绿色革命”D“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材料二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我们认为中国不仅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材料三“神舟”五号的研制从一开始就处于航天技术前沿,使用了大量现代高科技成果,实现了技术大跨越,飞船性能可与美俄现代飞船相媲美。
问答:
1、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国际形势怎样?

2、以上材料体现的我国科技成就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影响?
成就影响

参考答案

△课标要求: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2、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重大作用
一、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1、目的: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4、10
2、进程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1967、6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1970、4
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
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环境,有利于世界和平
促进了其它领域的发展
二、“东方魔稻”——杂交水稻
1、诞生与发展:“南优二号”(1973年)—→“超级杂交稻”
2、效益:20C70年代中期——2001年:增产粮食40多亿吨

“银河—Ⅰ”型(1983年):亿次/秒

三、“银河”系列计算机“银河—Ⅱ”型(1992年):10亿次/秒
“银河—Ⅲ”型(1997年):130亿次/秒

四、“神舟”号飞船:神舟五号——神舟七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
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中国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影响在未来5—10年里,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
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和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增强了综合国力
五、中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影响提高了国际地位
振奋了民族精神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的时间分别是(A)
A1964年、1967年B1964年、1966年C1964年、1970年D1967年、1970年
2、中国第一颗被送入太空的人造卫星是(B)
A“东方一号”B“东方红—1”号C“长征—1”号D“银河—Ⅰ”号
3、“两弹一星”研制成功,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B)
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B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D中国科技水平世界领先
4、下列各项属于原子能的和平开发利用的是(D)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D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相继建成投产
5、中国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最重要的影响是(C)
A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B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C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
D中国展示了强大的航天技术能力
6、袁隆平培育出的杂交稻产生的影响,最主要是(C)
A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B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C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
D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7、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技成就是(A)
A核武器研制成功B杂交水稻研制成功
C“银河-1”型机问世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8、我国下列科技成就,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是(C)
A仿制近程导弹成功B成功的爆炸了原子弹
C“第二次绿色革命”D“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二、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汲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凭借科学有效的管理协调方式、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艰苦创业、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中国在核武器研制领域,以最少的研制经费,创造了最快的速度。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材料二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我们认为中国不仅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材料三“神舟”五号的研制从一开始就处于航天技术前沿,使用了大量现代高科技成果,实现了技术大跨越,飞船性能可与美俄现代飞船相媲美。
问答:
1、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国际形势怎样?
美苏对抗,中苏关系破裂,中美敌对。
2、以上材料体现的我国科技成就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影响?
成就影响
原子弹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和核威胁,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世界和平
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而且对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也有很大帮助
载人航天技术激发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高新科技与防灾减灾


高二年级_地理学科导学案 审核:
授课时间: 班级:高二() 姓名:小组:
课题:第二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课型:自学+展示

1.举例说明科技在洗染灾害预测、灾害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2.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自学辅导小组讨论

一、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减轻自然灾害为高新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领域。
①(②等)、③技术、
④技术、通讯信息技术、减灾工程质量探测技术、先进的防灾建筑技术等已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遥感技术与减灾
(1)应用灾害前兆监测
进行灾害,以便及时发出警报
。决定救灾的轻重缓急
建立灾害模型。更好的理解和解释灾害现象
对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预测
(2)举例对发生的预测
对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预报
对的预报
2.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减灾
GOS与减灾
作用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__________和
三位速度及时间数据
应用防洪、__________、抗震和扑灭林火等减灾领域
举例①灾情发生后的___________和减灾过程中的_________、监测等,利用GPS可以提高减灾效率
②______________,利用GPS可以提高精确度
③救灾人员赶赴发生地点的_____________(辅以配套设施)

二、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前景
1.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1.)应用:灾害监测、_________、预报与灾害信息管理
2.)意义:是灾害监测实现_________化,并实现监测—评估—预测—预警的智能化、自动化、_________,大大提高了灾害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2.其他技术:_____________、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将对__________,有效防治灾害发挥巨大的作用。

1.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有哪些作用?

2.读图4-11,找出重旱、中旱主要在哪些省级行政单位?分析这些地区干旱发生的原因。

3.据图4—13,比较1998年7月30日、8月27日、9月1日的水体面积变化,说一说嫩江地区的水情特征。

4.结合l998年嫩江地区水情监测合成卫星图像,说一说遥感技术对洪水灾害的预报作用。

5.说一说气象遥感卫星在天气预报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6.(教材P.89)通过材料,让学生了解以下内容:
(1)全球定位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工作原理

(2)全球定位技术在减灾中的主要作用:

:由各组学生代表展示探究结果.

1..根据要求,在下面的结构图中完成下列问题:

(1)将洪涝、特大暴雨、台风分别填入A、B、C三个方框内。
(2)在其他方框内填上适当内容。
2..据报道,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对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内蒙古和甘肃的河西走廊、新疆哈密地区共53个县级单位的1986年和1996年卫星遥感图像进行了判读比较,发现上述四省区10年中被开垦的草地和荒地总面积近200万公顷(其中开垦草地约120万公顷,开垦荒地约80万公顷),而实际新增的耕地总面积仅为100万公顷。当地群众看到开垦后被撂荒的土地,心疼地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时采用了先进的 技术手段,发现上述地区10年中被撂荒的土地竟达开垦总面积的 %。
(2)从气候的干湿状况分析,上述地区除三江平原属区外,其他地区大部分属于区与 区,土地被撂荒的主要原因在于 。
(3)上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现象对大气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4)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上述土地被撂荒地区应采取的合理的针对性措施主要有()(填一个或一个以上字母)
A.禁止刨草毁林,杜绝滥垦B.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
C.筑沟开渠、进行合理灌溉D.引进耐碱作物,改良盐碱土
E.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 F.采用机械化耕作,禁止使用化肥、农药
G.退耕还牧,进行合理放牧

知识盘点:

心得感悟:

备注
(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

6.4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学案(人教版必修2)


6.4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学案(人教版必修2)

1.若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地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所受的重力mg等于______对物
体的________,即mg=________,式中M是地球的质量,R是地球的半径,也就是物
体到地心的距离.由此可得出地球的质量M=________.
2.将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近似看成____________运动,行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则有________________,式中M是______的质量,
m是________的质量,r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行星和太阳中
心的距离,T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得出太阳的质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样的道理,如果已知卫星绕行星运动的________和卫星与行星之间的________,也
可以计算出行星的质量.
4.太阳系中,观测行星的运动,可以计算________的质量;观测卫星的运动,可以计算
________的质量.
5.18世纪,人们发现太阳系的第七个行星——天王星的运动轨道有些古怪:根据
________________计算出的轨道与实际观测的结果总有一些偏差.据此,人们推测,在
天王星轨道的外面还有一颗未发现的行星,它对天王星的________使其轨道产生了偏离.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立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地位.
6.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两条思路是:(1)把天体(行星或卫星)的运动近
似看成是____________运动,向心力由它们之间的____________提供,即F万=F向,可
以用来计算天体的质量,讨论行星(或卫星)的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问题.基本公式:
________=mv2r=mrω2=mr4π2T2.
(2)地面及其附近物体的重力近似等于物体与地球间的____________,即F万=G=mg,
主要用于计算涉及重力加速度的问题.基本公式:mg=________(m在M的表面上),即
GM=gR2.
7.利用下列数据,可以计算出地球质量的是()
A.已知地球的半径R和地面的重力加速度g
B.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和周期T
C.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和线速度v
D.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v和周期T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海王星是人们直接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的轨道而发现的
B.天王星是人们依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的轨道而发现的
C.海王星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太空观测而发现的
D.天王星的运行轨道与由万有引力定律计算的轨道存在偏差,其原因是天王星受到轨
道外的行星的引力作用,由此,人们发现了海王星
【概念规律练】
知识点一计算天体的质量
1.已知引力常量G和下列各组数据,能计算出地球质量的是()
A.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及地球离太阳的距离
B.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及月球离地球的距离
C.人造地球卫星在地面附近绕行的速度及运行周期
D.若不考虑地球自转,已知地球的半径及重力加速度
2.已知引力常量G=6.67×10-11Nm2/kg2,重力加速度g=9.8m/s2,地球半径R=6.4×106
m,则可知地球质量的数量级是()
A.1018kgB.1020kg
C.1022kgD.1024kg
知识点二天体密度的计算
3.一飞船在某行星表面附近沿圆轨道绕该行星飞行,若认为行星是密度均匀的球体,那
么要确定该行星的密度,只需要测量()
A.飞船的轨道半径B.飞船的运行速度
C.飞船的运行周期D.行星的质量
4.假设在半径为R的某天体上发射一颗该天体的卫星,若卫星贴近该天体的表面做匀
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1,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G,则该天体的密度是多少?若这颗卫星
距该天体表面的高度为h,测得在该处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为T2,则该天体的密度又是多
少?
知识点三发现未知天体
5.科学家们推测,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就在地球的轨道上,从地球上看,它永远在太阳
的背面,人类一直未能发现它,可以说是“隐居”着的地球的“孪生兄弟”.由以上信
息我们可以推知()
A.这颗行星的公转周期与地球相等
B.这颗行星的自转周期与地球相等
C.这颗行星的质量与地球相等
D.这颗行星的密度与地球相等
【方法技巧练】
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天体运动问题的方法
6.近地人造卫星1和2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分别为T1和T2,设在卫星1、卫
星2各自所在的高度上的重力加速度大小分别为g1、g2,则()
A.g1g2=(T1T2)4/3B.g1g2=(T2T1)4/3
C.g1g2=(T1T2)2D.g1g2=(T2T1)2
7.已知地球半径R=6.4×106m,地面附近重力加速度g=9.8m/s2.计算在距离地面高为
h=2×106m的圆形轨道上的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v和周期T.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练
1.地球引力GMmR2gR2G
2.匀速圆周太阳对行星的万有引力GMmr2=mr(2πT)2太阳行星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半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公转周期M=4π2r3GT2
3.周期距离
4.太阳行星
5.万有引力定律吸引海王星的发现哈雷彗星的“按时回归”
6.(1)匀速圆周万有引力GMmr2(2)万有引力GMmR2
7.ABCD[设相对地面静止的某一物体的质量为m,则有GMmR2=mg得M=gR2G,所以A选项正确.设卫星质量为m,则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GMmr2=m4π2rT2得M=4π2r3GT2,所以B选项正确.设卫星质量为m,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GMmr2=mv2r,得M=v2rG,所以C选项正确.设卫星质量为m,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GMmr2=mω2r=mvω=mv2πT,由v=rω=r2πT,消去r得M=v3T2πG,所以D选项正确.]
8.D
课堂探究练
1.BCD
2.D
点评天体质量的计算仅适用于计算被环绕的中心天体的质量,无法计算围绕中心天体做圆周运动的天体的质量,常见的天体质量的计算有如下两种:
(1)已知行星的运动情况,计算太阳质量.
(2)已知卫星的运动情况,计算行星质量.
3.C[因为GMmR2=m4π2T2R,所以M=4π2R3GT2,又因为V=43πR3,ρ=MV,所以ρ=3πGT2,选项C正确.]
点评利用飞船受到行星的万有引力提供飞船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进行分析.
4.3πGT213π(R+h)3GT22R3
解析设卫星的质量为m,天体的质量为M.卫星贴近天体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有
GMmR2=m4π2T21R,则M=4π2R3GT21
根据数学知识可知星球的体积V=43πR3
故该星球密度ρ1=MV=4π2R3GT2143πR3=3πGT21
卫星距天体表面距离为h时有
GMm(R+h)2=m4π2T22(R+h)
M=4π2(R+h)3GT22
ρ2=MV=4π2(R+h)3GT2243πR3=3π(R+h)3GT22R3
点评利用公式M=4π2r3GT2计算出天体的质量,再利用ρ=M43πR3计算天体的密度,注意r指绕天体运动的轨道半径,而R指中心天体的半径,只有贴近中心天体运动时才有r=R.
5.A
6.B[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GMmR2=m(2πT)2R,可得T2R3=K为常数,由重力等于万有引力有GMmR2=mg,联立解得g=GM3T4K2=GMK23T43,则g与T43成反比.]
7.6.9×103m/s7.6×103s
解析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有
GMm(R+h)2=mv2R+h
知v=GMR+h①
由地球表面附近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即GMmR2=mg得GM=gR2②
由①②两式可得
v=gR2R+h=6.4×106×9.86.4×106+2×106m/s
=6.9×103m/s
运动周期T=2π(R+h)v
=2×3.14×(6.4×106+2×106)6.9×103s=7.6×103s
方法总结解决天体问题的两条思路
(1)所有做圆周运动的天体,所需要的向心力都来自万有引力.因此,向心力等于万有引力是我们研究天体运动建立方程的基本关系式,即GMmr2=ma,式中的a是向心加速度.
(2)物体在地球(天体)表面时受到的万有引力近似等于物体的重力,即:GMmR2=mg,式中的R为地球(天体)的半径,g为地球(天体)表面物体的重力加速度.

第一节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学案


第一节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学案

你能列举出哪些我国古代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你了解科举领先和后来衰落的原因吗?

1.掌握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等基础知识。了解数学、建筑、医学的相关知识。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2.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发展会带来积极作用,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在实践中能用学习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等资源。收集和处理科学技术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科学的方法。全面提高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通过对科技知识的了解,积极主动的观察、感受、体验,学习到坚韧刻苦的精神,踏实细致的作风。内化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追求真理的思想。

重点:古代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的掌握,可以利用图表法整理。以四大发明为主线辅以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建筑、农学、发展进步的情况。形成古代科技发展的基本网络结构,系统地掌握科技发展的多方面成就。
难点:分析科技发展的原因
科技发展的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推进的结果。所以在分析古代科技发展原因的时候,要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对外对内交往、科技继承与发展、科技人员素质、思维方式等多方面去分析。也可以运用比较法,与同时代的其他地区比较,得出结论。

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表现:四大发明为代表
(一)造纸术:
1.书写材料的演变:
①秦汉时期:竹木简牍和丝织品
②西汉;可能发明书写用纸: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新的书写材料——蔡侯纸
④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质量和产量提高,纸取代简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2.意义:
①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②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记录、储存、传播和继承。

(二)指南针和方向测定技术
1.方向测定技术的进步:
①战国:“司南”
②北宋:a、军事学著作《武经总要》中,提到一种指南鱼。它用薄铁叶裁成,用地磁场磁化法使它带有磁性,然后让指南鱼浮于水面,就可以指向南方。
b、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
③南宋:《事林广记》中,还介绍了当时民间流行的指南装置——木刻的指南鱼和指南龟。
④清代:罗盘
2.指南针的传播: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再传人欧洲。
3.指南针技术的应用和意义
(1)指南针应用于方向测定,对于军事实践和经济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2)对于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
①北宋和南宋的书籍里有中国海船使用指南针辨别方向进行航行的记载
②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运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
③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三)火药的发明和使用:
1.火药的发明历程:涉及因素:
(1)实践经验:①炼丹制药;②冶金实践:人们在冶金实践中已经广泛使用木炭。
(2)知识积累:
①春秋战国时期,制作火药的原料硫磺、硝石已经为人们所熟知。
②《神农本草经》中,硫磺、硝石都被列为重要的药材,对炭、硫、硝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
③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提到“火药”
2.火药的应用
(1)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
(2)北宋时除了火药箭外,还发明了火炮、火球、火蒺藜;《武经总要》记录了当时多种火药配方。
(3)明朝时创造了早期的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这些火药武器在当时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3.影响:
(1)改变人类作战的方式: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2)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四)印刷术的进步
1.印刷术的进步:
(1)隋唐: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900年在敦煌发现的《金刚经》卷子,证明我国在唐朝时已掌握了雕版印刷技术。《金刚经》卷子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①发明:北宋平民毕升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②作用:节省了雕版的费用,提高了印刷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3)活字印刷术的改进:
①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②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无锡、苏州、南京等地得到较多应用。
2.印刷术对欧洲产生的影响
(1)推动了印刷术的进步:14世纪末欧洲出现了木版雕印的印刷品;1450年前后,德国出现了受中国活字印刷术影响而制成的金属活字,用以印刷书籍。
(2)推动了社会进步: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二、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传统、思想、对外和民族交流、科学家个人角度去分析。
1、源泉:我国古代人民积累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了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
2、政治:中央集权制度为科技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经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经济基础。
4、政策:政府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也给予一定的关注。
5、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6、对外交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也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得以进一步发展。7、中国古代科学家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明清时期科技衰落的原因:
1、经济: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使科技的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2、政治:君主专制的加强
3.中国“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轻视科技发展
4.思想:明清时期的教育专制尤其是八股取士,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
5、对外: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流,阻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总之,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四、中国古代科学思想
1.进步性
(1)孔子提倡“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又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些观点都是符合现代科学原则的。
(2)中国古代思想中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有合理意义的。
2.局限性
(1)儒家注重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于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2)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五、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
(l).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古代科学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应用科学,经验的终结,缺乏理论探索还处于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描述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认识。而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法,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4)中国古代科技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1、现代火箭推进的基本原理源于中国的火箭发明,中国的这项发明产生于(C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2、我国古代用纸书写和绘图应不晚于(D)
A、唐朝B、三国C、东汉D、西汉
3、四大发明中,从起源到完成,尽力时间最长的一项是(C)
A、造纸术B、火药C、指南针D、印刷术
4、、“蔡侯纸”中的蔡侯指的是(B)
A、蔡京B、蔡伦C、蔡鄂D、蔡文姬
5、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最早在(B)
A、唐代B、北宋C、南宋D、元代
6、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绘有地图的纸出现在(B)
A、秦B、西汉C、东汉D、唐
7、火药传播到西方是在(C)
A、唐B、宋C、元D、明
8、在西汉存在的用于书写文字的材料有(A)
①帛②竹③木④纸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
9、电影《地雷战》几乎家喻户晓,你知道地雷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D)
A、唐B、宋C、元D、明
10.迄今所知世界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记录的印刷品是(A)
A、金刚经B、华严经C、诗经D、圣经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
材料二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三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道:“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把它拿来当饭吃”。
请回答:
(1)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地方发挥了他辨别方向的功能?
(2)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
(3)材料四中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4)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1)战国生产(或)采玉、导航,看风水(2)马克思指出了中国的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到促进作用(3)封建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科技没有能够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4)科学技术能否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