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国防教案小学

发表时间:2020-10-29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高二年级_地理学科导学案审核:
授课时间: 班级:高二() 姓名:小组:
课题:4.1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课型:自学+展示

1.通过举例,了解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2.通过对我国防灾减灾主要成就的了解,增强大家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自学辅导小组讨论

一、非工程性防灾减灾成就
1.目的:为了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_____________发展,必须防灾减灾。
2.指导方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措施:
1.)颁布和实施了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的专门性法律、法规。
2.)成立了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委员会,领导并开展了减灾的一系列活动。
二、重大减灾工程项目
1.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
措施作用
中下游加固堤防、平垸行洪、
___________、移民建
镇、修水库等摆脱了“___________,水致
人灾”的恶性循环局面
上游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实行
________、______措施有效遏制了长江上游不断加
剧的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
范围地跨____、华北北部和____地区,东起____省,
西至______自治区
营建原因历史上由于___________、农业垦殖、__________、大兴土木等原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植被的破坏导致严重的____________、水土流失和____________灾害。
规模3560万公顷
措施采取___________、封山封沙育林和飞机播种造林
植被_________结合,带、片、网结合,多种树、多林种结合。

目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____________得到有效治理、____________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3.淮河流域治理工程
淮河流域治理工程
水灾原因____________,落差小,河道___________,湖泊淤积,____________频繁
治理措施治理___________,对___________、河堤进行除险加固和疏通河道等
目标效益提高淮河流域各地区的________、改善__________、提高_________。发挥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4.阅读“国际减灾十年与国际减灾日”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
①1987年12月,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并形成决议,确定1990—2000年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nternationa1DecadeforNaturalDisasterReduction,IDNDR)
②了解“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的宗旨及具体目标。

③国际减灾日的主题。


1.阅读教材P76的材料“我国与防灾减灾有关的法律”,讨论材料后的三个思考题:
(1)防灾减灾为什么要立法?

(2)除上面列举的与防灾减灾有关的法律以外,你还能补充吗?

(3)收集上述某一法律文本,阅读并找出其中有关防灾减灾的条款。

2.读图4-2“我国主要减灾工程分布”,找出我国重大减灾项目。

3.阅读洞庭湖“4350工程”通过阅读材料,了解:
①洞庭湖在防汛方面的作用:

②洞庭湖面积萎缩的原因:

③4350工程的规划目标:

4.通过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主要防治哪些类型的自然灾害?为什么?

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涉及哪些省级行政单位?

5.通过阅读P83材料,了解:
①淮河水灾的成因:

②治淮工程的目标:

:由各组学生代表展示探究结果.

1.读淮河水系图,回答:(12分)

(1)填出图中有关地理事物的名称。
A、__________(湖)B、_________(河)C、________(海)
(2)结合所学知识,描述淮河的水系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淮河南北两侧支流水文特征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淮河流域旱涝灾害频发,2003年6-7月,淮河发生特大洪灾,简述其形成的原因及整治措施。
(5)“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贻误后代。”一曲民谣唱出了淮河的沧桑。试简述淮河水质变坏的原因。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央视国际2004年7月22日消息,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720”特大泥石流灾害的救灾工作目前正在进行。截至到21日晚8点,灾害已造成12人死亡,48人失踪,4人重伤。
(1)在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时,主要诱发因素是________,我国由于________广布,所以泥石流爆发的频率很高。
(2)为减轻山区泥石流造成的损失,人类能够做到的有哪些?

(3)破坏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是________,当其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做?



知识盘点:

心得感悟:

备注
(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

延伸阅读

高新科技与防灾减灾


高二年级_地理学科导学案 审核:
授课时间: 班级:高二() 姓名:小组:
课题:第二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课型:自学+展示

1.举例说明科技在洗染灾害预测、灾害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2.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自学辅导小组讨论

一、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减轻自然灾害为高新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领域。
①(②等)、③技术、
④技术、通讯信息技术、减灾工程质量探测技术、先进的防灾建筑技术等已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遥感技术与减灾
(1)应用灾害前兆监测
进行灾害,以便及时发出警报
。决定救灾的轻重缓急
建立灾害模型。更好的理解和解释灾害现象
对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预测
(2)举例对发生的预测
对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预报
对的预报
2.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减灾
GOS与减灾
作用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__________和
三位速度及时间数据
应用防洪、__________、抗震和扑灭林火等减灾领域
举例①灾情发生后的___________和减灾过程中的_________、监测等,利用GPS可以提高减灾效率
②______________,利用GPS可以提高精确度
③救灾人员赶赴发生地点的_____________(辅以配套设施)

二、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前景
1.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1.)应用:灾害监测、_________、预报与灾害信息管理
2.)意义:是灾害监测实现_________化,并实现监测—评估—预测—预警的智能化、自动化、_________,大大提高了灾害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2.其他技术:_____________、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将对__________,有效防治灾害发挥巨大的作用。

1.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有哪些作用?

2.读图4-11,找出重旱、中旱主要在哪些省级行政单位?分析这些地区干旱发生的原因。

3.据图4—13,比较1998年7月30日、8月27日、9月1日的水体面积变化,说一说嫩江地区的水情特征。

4.结合l998年嫩江地区水情监测合成卫星图像,说一说遥感技术对洪水灾害的预报作用。

5.说一说气象遥感卫星在天气预报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6.(教材P.89)通过材料,让学生了解以下内容:
(1)全球定位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工作原理

(2)全球定位技术在减灾中的主要作用:

:由各组学生代表展示探究结果.

1..根据要求,在下面的结构图中完成下列问题:

(1)将洪涝、特大暴雨、台风分别填入A、B、C三个方框内。
(2)在其他方框内填上适当内容。
2..据报道,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对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内蒙古和甘肃的河西走廊、新疆哈密地区共53个县级单位的1986年和1996年卫星遥感图像进行了判读比较,发现上述四省区10年中被开垦的草地和荒地总面积近200万公顷(其中开垦草地约120万公顷,开垦荒地约80万公顷),而实际新增的耕地总面积仅为100万公顷。当地群众看到开垦后被撂荒的土地,心疼地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时采用了先进的 技术手段,发现上述地区10年中被撂荒的土地竟达开垦总面积的 %。
(2)从气候的干湿状况分析,上述地区除三江平原属区外,其他地区大部分属于区与 区,土地被撂荒的主要原因在于 。
(3)上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现象对大气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4)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上述土地被撂荒地区应采取的合理的针对性措施主要有()(填一个或一个以上字母)
A.禁止刨草毁林,杜绝滥垦B.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
C.筑沟开渠、进行合理灌溉D.引进耐碱作物,改良盐碱土
E.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 F.采用机械化耕作,禁止使用化肥、农药
G.退耕还牧,进行合理放牧

知识盘点:

心得感悟:

备注
(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

第二节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成就


第二节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成就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对抗中的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一大片”的外交方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与多极化的世界。
思想道德目标
1、通过五六十年代中美关系、中苏关系演变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决不屈服任何外来压力,也从不拿原则做交易。同时,中国致力于促进和加强同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团结,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增强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
2、通过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内容教学,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增强学生坚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和未来、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现代意识。
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中苏关系恶化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中美关系演变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正确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六七十年代中国外交环境变化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美关系的改善,新时期的外交方针
难点:中苏关系的恶化,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而且在成立初期,就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外交成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那么,新中国进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直到今天40多年间,外交政策又是这样发展演变的呢?又取得了哪些成就呢?我们通过学习本章第二节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讲授过程
这节课我们所涉及的时间跨度比较大,从5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今天,达40多年,为了更好的搞清楚中国外交政策演变的脉络,我们把这段时间分成三个阶段。
一、曲折中发展的外交(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中国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结盟,国际环境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利于我们的因素。可是,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变得更加严峻了,外交形势的严峻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严峻的国际环境
(1)、中美敌对关系的继续:美国侵朝战争受挫后,并不甘心失败。一方面,不断在台湾海峡制造紧张空气。另一方面,又发动了侵略越南的战争,企图从南面包围遏制中国。
(2)、中苏关系的恶化:这时候的中苏关系也开始恶化。苏联不断对中国施压。这样,南面有美国的威胁,北面有苏联的威胁,美、苏构成了对中国的丧击之势。美国敌视中国并不奇怪,可为什么苏联也同中国交恶呢?中苏两国曾有过很好的关系,中苏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苏关系的恶化完全是由苏联对中国奉行大国沙文主义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的。大国沙文主义一般指比较大的国家在同较小的国家的关系上,不是平等相待,而以一种大国优越感、惟我独尊,损人利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甚至粗暴干涉他国内政,侵犯他国人民的利益,不尊重以至损害其他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比如苏联提出与中国共同建立长波电台、潜艇舰队等,这些都是对中国主权的损害和内政的干涉。(出示赫鲁晓夫访华的投影片)
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没有变,中苏关系又进一步恶化,确实给中国带来很大困难。这时候中国的外交方针有了哪些调整呢?
2、“一大片”的外交方针:
中国并没有屈服于任何压力,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同美、苏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全力支持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坚决回击了苏联的任何挑衅。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得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发生变化。中国加强了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友好关系,这就是“一大片”的方针。我国领导人频频出访亚、非、拉许多国家。(引导学生看教材中刘少奇、周恩来分别出访印尼、加纳的照片)这些访问加强了中国与亚、非、拉各国人民的友谊和团结,也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处境,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缓和中突破的外交(70年代)
1、国际环境的变化:
60年代末以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表现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积极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进攻战略,美国面临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日本、西欧经济的发展也构成了对美国强有力的挑战。美国由于国内经济危机和侵越战争严重受挫,实力大为下降。尼克松上台后,为保住美国的霸主地位,对外政策做出重大调整。美国主动提出改善中美关系,企图利用中国牵制苏联。对此,中国也做出积极的反映,这是因为苏联陈兵百万于中苏、中蒙边界,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中国需要改善自己的国际环境。在中美两国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2、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1)、原因:
从美国方面来看:A、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B、越南战争使美国陷入泥潭;C、美国经济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展趋缓;D、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从中国方面来看:A、中国国力的增强;B、国际地位的提高,与众多国家建交,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与苏联关系恶化,中美面临共同威胁;D、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2)、过程:1971您月,美国乒乓球队应邀访华,以小球影响大球的“乒乓外交”轰动了世界。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而后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总统将访华,公告的发表镇静世界,正如尼克松回忆录所说,宣读公告之用了三分半钟,但却成了本世纪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与毛泽东主席会见,又与周恩来总理会谈,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这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出示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握手的投影片)
3、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正当中美谋求改善关系之际,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出示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上飘扬的投影片)
4、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长期以来日本在外交上一直追随着美国,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以及民间友好来往的推动,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5、同中国建交的新高潮
中国在乐观后合法权利的恢复,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推动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一年时间里中国就同28国建交,这样终于打破了从50年代美国孤立中国所造成的外交僵局,打开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6、三个世界格局的划分
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反映了中国对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判断。过去我们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将世界分为两个阵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什么是三个世界的含义呢?“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促进了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中国的外交工作又取得新的进展。
三、多变中调整的外交(1978年以来)
1、国内国际环境的巨变:
(1)、国内环境: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这就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的安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保持和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有利于在国际事务中团结战斗,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再搞闭关自守,只有走对外开放的道路才是中国的选择。
(2)、国际环境:8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趋向缓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制约战争的力量有可喜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大有希望。
2、调整的内容:
(1)、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改变:美、苏两国军事实力相当,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更重要的是全世界人民希望和平,反对战争,和平的因素超过战争的因素。因此有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避免战争。这种认识转变充分说明我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种估计是新时期我国对外方针的一个出发点。
(2)、不结盟政策:不结盟政策就是中国不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因为我们总结了历史经验,结盟就会在某种程度受制于别人,就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如果中国同任何国家结盟,就可能影响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不利于世界形势的稳定。随着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外交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国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活动,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呈现出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3)、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这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4)、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5)、坚持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对外开放作为中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已载入1982年宪法。
3、调整的影响:
(1)、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安定的国际环境;
(2)、促进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成为提高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不可忽视的力量。
(3)、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
四、建设现代化的国防
新中国成立前,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任务是保卫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受侵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面对这样艰巨而伟大的任务,人民解放军要进行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下面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就人民解放军进行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有哪些突出的成就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几个要点回答。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并归纳回答。
教师:听了大家的讨论,共归纳了六个要点,基本正确。第一,统一军事编制。最主要是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统率全军。第二,由单兵种向多兵种的合成军队迈进,人民解放军组建了空军、海军、炮兵、装备兵、铁道兵、工程兵等领导机关,成立了各种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第三,实行义务兵役制。1955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草案),这一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服兵役。”这就从法律上保证了我国有稳定的、可靠的兵源。同学们,我们大家都有献身祖国国防事业的义务。一切服从祖国的需要。只有祖国强大,才有我们个人的幸福。第四,实行军衔制度。这一制度也是从1955年开始实行的。到1965年全国共授10位元帅、10位大将、177位中将、1359位少将及其以下各种军衔。(幻灯片打出“十大元帅”的受衔照片,并简单讲解)第五,发展国防工业和国防科学技术。从1956年聂帅主管国防尖端武器的研究和生产以来,尖端武器的研制取得突出成就。同学们可参看课文P156“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表。第六,80年代以来,军队建设新成就。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民解放军进一步加强了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成为共和国的坚强柱石和钢铁长城。(放映“开国大典”阅兵式、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式和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的录像剪辑)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小结
面对纷繁、复杂、变幻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国在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外交方针,不断取得新成就,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在多极化的局势下,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高三地理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27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地理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27”,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四章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
第二节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
示范教案

1.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减灾防灾的主要措施。
(2)学会区分“3S”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具体应用。
(3)了解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2.能力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2)学会认读卫星影象图,并能分析自然灾害的分布特征。
(3)在案例分析中体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是提高减灾效益的基本途径。
3.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形成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志趣,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减灾防灾观念。

“3S”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具体应用、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3S”技术在减灾防灾中应用的原理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
一课时

(引入新课)1.你知道哪些古今中外有关减灾防灾的著名科技成就事例?试举例。
2.这些著名的科技成就在减灾防灾中发挥了那些作用?
3.这些著名的科技成就有何意义?
(课件展示)地动仪、都江堰、避雷针、人工增雨、草障固沙、“3S”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案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79引言内容,结合课件提示内容,分组讨论,总结结果,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1.地动仪、都江堰、避雷针、人工增雨、草障固沙、“3S”技术
2.依靠科技进步来减灾防灾,发展科学技术是减灾防灾的必由之路。其中“3S”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使得“减灾防灾”工作变得更有效。
(板书)
第二节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
一、减灾防灾的主要措施
(课件展示)古代求雨图,现代化的灌溉设施和手段图。
(提出问题)对比两幅图,说明古今灌溉手段不同的主要原因。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古代靠天吃饭,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现代科学技术显著进步,灌溉设施齐全,给农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板书)
1.依靠科技进步是减灾防灾的基本途径
(提出问题)在减灾防灾方面,除了提高减灾防灾的科技水平,我们还必须做哪些工作和努力?
(课件展示)“减灾防灾”宣传、我国部分“减灾防灾”相关法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80以及课件展示内容,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减灾防灾”既需要提高科技水平,更需要加强宣传教育,使更多的民众知道政府制定的“减灾防灾”措施,配合政府制定的“减灾防灾”措施的实施。
当然政府为了更好的贯彻“减灾防灾”的一系列措施,需要加强立法,规范法制。把自然灾害控制在萌芽阶段。
(板书)
2.加强宣传教育和完善法制建设
(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灾害类型多。
对于自然灾害的治理一般步骤为:一、灾前预防;二、灾中救助;三、灾后重建。
那么我们应该把减灾防灾的工作重点放在哪一个步骤上?
(课件展示)展示我国的天气预报工作、我国对某些自然灾害的预警和预报新闻。
(学生活动)思考自然灾害的治理步骤,结合展示引导内容,分组讨论问题,回答所给问题。
(总结归纳)我们对于任何自然灾害的治理,不能等到灾害发生了才开始,更重要的是要搞好预报和预警,尽量减少人民的财产损失和对生命的威胁。所以说:对于自然灾害的防治一定要把“预防”放在第一位!
(板书)
3.预防为主
(总结归纳)在国际减灾领域有个“4P”和“4R”原则,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1,来认识一下。
(提出问题)“4P”和“4R”原则是国际减灾所遵循的原则,那么如何实施好这个原则呢?我们需要借助什么手段?
(总结归纳)我们在必修一和必修二中学过“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知道“地理信息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所以我们不难得到答案。
(板书)
二、地理信息技术与减灾防灾
(提出问题)地理信息技术包括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三部分组成。请同学们回忆必修中所学的知识,再结合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内容想一想:
1.遥感在减灾防灾中有哪些作用。
2.全球定位系统在减灾防灾中有哪些作用。
3.地理信息系统在减灾防灾中有哪些作用。
(学生活动)回忆必修内容,阅读教材P81-85,分组讨论,梳理教材内容,总结答案,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1.遥感是重大自然灾害空间监测技术的核心技术。
例如:1987年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监测与控制等等
2.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近年来在减灾防灾领域应用发展迅速。
例如:救灾车辆在灾区的导航、地震监测方面等等。
3.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集成与减灾防灾有关的多种数据库和模型库,供决策使用。
例如: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的救援与治理、数字黄河、数字长江的建设等等。
(课件展示)高科技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案例、洪灾、地震等灾害的预防和治理与高科技的关系的案例。
(活动点拨)P81-82活动题参考答案:
1.4-5月,气温上升,冰雪融化,卫星影像图上白色区域变小;同时,气温回升利于植物生长,绿色区域变大。
2.图中河流左上为其上游。
3.精确、及时(或者观测的范围广,信息的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
(板书)
三、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P85“知识窗”的内容,想一想:激光预测降水技术会为降水预报、人工影响天气活动(如:人工防雹、人工增雨、人工消雾、人工消云)带来哪些福音?给我们哪些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有了激光预测降水技术可以使降水预报、人工影响天气活动工作更准确、精确。
本案例给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1.随着高科技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会大大提高。
2.灾害预测预报方面,会有更多的高新技术得到应用。
3.会有更多的机会,将自然界强大的力量从致灾的方向引向造福的方向。
(课堂小结)


第二节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
一、减灾防灾的主要措施
1.依靠科技进步是减灾防灾的基本途径
2.加强宣传教育和完善法制建设
二、地理信息技术与减灾防灾
1.遥感在减灾防灾中有哪些作用
2.全球定位系统在减灾防灾中有哪些作用
3.地理信息系统在减灾防灾中有哪些作用
三、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1.随着高科技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会大大提高。
2.灾害预测预报方面,会有更多的高新技术得到应用。
3.会有更多的机会,将自然界强大的力量从致灾的方向引向造福的方向。

分组合作,查阅资料,完成P86“活动”。

本节课用到了很多地理信息技术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必修中已经学过,但是隔得时间太久了,很多学生已经遗忘,所以建议在开本节课之前,先把地理信息技术复习一遍,效果会更好。
本节课案例较多,但教材上的案例缺少文字介绍,建议通过课件补充,丰富。或者干脆另外找一些文字介绍完整的案例

高二历史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


高二历史必修3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近现代)
※A、教学目标、课标考纲要求:
(一)、课标要求: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二)、会考考纲要求: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知道《唐璜》、《人间喜剧》、《战争与和平》,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三)、高考考纲要求: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
※B、知识梳理教学过程
一.浪漫主义诗歌(18世纪末~19世纪初)
(一)、背景: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高潮年代的产物
(1).矛头指向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
(2).揭露了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对未来寄予理想,力图从自己的想像中寻找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
(3).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二)、代表及作品(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异同点)
※相同点
①、经历相似:都出身英国贵族家庭且教育背景良好,都因写作反当局、反宗教的作品为权贵所不容,先后流亡异国;
②、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以渴望斗争、面向未来、崇尚自由和解放的精神为思想特征;
③、都积极参加欧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把诗歌的创作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
※不同点
1、拜伦(英)《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和《唐璜》
(1)、思想倾向:创作了大量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的诗篇
①、激烈抨击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
②、塑造出一些追求个人幸福、爱情、自由的人物
(2)、代表作:叙事长诗
①、《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
②、《唐璜》: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3)、不同点:
①、更具有忧郁的气质,作品常流露出忧郁的情绪
②、表现了对罪恶社会的深刻憎恨和坚定反抗及脱离群众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孤独和忧郁
2、雪莱(英)《西风颂》
(1)、思想倾向
①、将人类的未来寄托于普遍的爱
②、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体现出一种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
(2)、代表作(《西风颂》)体现乐观精神的浪漫杰作
(3)、不同点
①、作品热情洋溢地展现了作者对于胜利的信心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②、鲜明表现了作者在革命运动处于低潮时期的光明、乐观的信念。
(三)、艺术特点: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属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1)、注重描写人物内心情感,构思奇特,情节跌宕
(2)、充满激情与乐观主义精神
(四)、影响、意义:以卓越的诗歌创作和坚决的实际行动
(1)、有力地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席卷全欧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为欧洲文坛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2)、抨击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资本主义的丑恶(矛头)
二.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小说
(一)、背景:19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以批判现实为主要特征的文学思潮席卷全欧,形成欧洲文学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1).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资本主义社会本身存在的种种丑恶现象日益暴露
(二)、代表及作品
1、巴尔扎克(法作家)《人间喜剧》
(1)、法国社会的“书记员”:
①、立意用小说进行社会研究,要使他的作品成为一部完整的历史
②、完成了这部“完整的”小说集,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丰碑
(2)、代表作:《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其中最出色的小说)
①、由91部小说组成,刻画了2400多个人物形象
②、展示了19世纪前期整个法国的社会生活
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罪恶,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④、以资产阶级的发迹与封建贵族的没落为“中心图画”,充分描绘了围绕这一阶级变动所引发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变化,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金钱如何成为主宰一切的力量,如何腐蚀人的灵魂、捉弄人的命运,以及人们对金钱的渴求、追逐和争夺。
2、托尔斯泰(俄文学家)《战争与和平》(长篇历史小说)
(1)、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家:
(2)、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具有非凡的艺术成就
①、描写俄国人民反抗拿破仑侵略的战争场景,赞扬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
②、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出现的种种问题(1861年)
③、展现了在战争与和平交替的年代中俄国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
④、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面
(三)、艺术特点:注重表现社会现实,再现社会风貌;努力揭露和鞭挞社会黑暗
(四)、历史地位、意义
(1)、揭露和鞭挞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与罪恶(矛头)
(2)、反映资产阶级取代没落贵族的历史过程,描绘出极为广阔的资本主义社会复杂丰富的生活图景
(3)、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腐朽和丑恶的本质
(4)、未指出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必然趋势
——主张用阶级调和方法改良资本主义社会
(五)、两种文学潮流的异同点:
1、共同点:都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最大的共同之处则是都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丑恶现象作了无情的鞭挞和批判。
2、浪漫主义文学:注重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
3、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则力图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典型地再现社会风情,深入剖析和揭示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
三.现代荒诞派戏剧(20世纪五六十年代)《等待戈多》(法贝克特)
(一)、背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多次金融危机之后
——资本主义世界正经受着严重的社会精神危机
(二)、艺术特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盛行的一种与传统戏剧风格迥异的戏剧流派
(1)、以荒诞的主题来表现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人们的失望、苦闷和迷惘
(2)、描绘了一幅幅令人心碎的人类受难图画,表现西方荒诞的社会现实和精神危机
(3)、用支离破碎的剧情和反复出现的对白,来表现人们及其理想在现实社会里的荒诞和非理性,从而引发人们关于自身的思考。
(4)、反传统:
①没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②人物语言颠三倒四,道具功能奇特怪异
③舞台形象支离破碎
④没有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
(三)、代表及作品(反戏剧)《等待戈多》(法贝克特)
1、内容:两幕剧,故事发生在荒野的路旁,两个流浪汉在焦急地等待戈多
——表现出人类在一个荒诞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
2、影响、地位
(1)、世界戏剧史上一座不可忘却的里程碑,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
(2)、1969年贝克特因这部剧作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D、课后习题解答
一、阅读与思考:请思考:如何看待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的宗旨?
答:(1)、其宗旨是效法布丰通过一部书表现动物界的全貌,是要用小说进行社会研究,试图把人类按照活动的不同环境划分成各种各类的人,对人类全貌进行全方位的展现。
(2)、他立意使他的作品成为一部完整的历史,“其中每一章都是一部小说,每一部小说都描写一个时代”,在其宗旨指导下,巴尔扎克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誓愿。
三、自我测评
1、拜伦和雪莱的诗歌各具什么风格特点?
答:(一)、拜伦:以“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为其特色
(1)、创作了大量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的诗篇,猛烈抨击封建专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象,塑造出一些追求个人幸福、爱情、自由的人物,人称“拜伦式英雄”。
(2)、以长诗《唐璜》为例,这部作品内容丰富,气势宏伟,批叛锋芒犀利无比,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二)、雪莱:是热情展望未来理想社会的天才预言家,将人类的未来寄托于普通的爱
——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体现出一种真正的乐观的主义精神。
(三)、共同点:
(1)、两人都经历了19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欧洲革命高潮,都支持各国人民的民族民主运动,以诗篇为武器,鼓舞各国人民的斗志,激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2)、他们都积极投身于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并用自己的作品有力地支持了欧洲各国争取自由和民主的斗争。
2、以《人间喜剧》为例,简析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答:(一)、背景:从《人间喜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法国社会里
(1)、金钱主宰着一切。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社会矛盾逐渐尖锐化。资本主义的逐渐巩固和社会财富的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广大人民迅速陷入赤贫。
(2)、浪漫主义的幻想和呐喊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鞭挞资本主义罪恶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二)、影响(意义、艺术价值):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1)、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腐朽和丑恶的本质,描绘出极为广阔的资本主义社会复杂丰富的生活图景,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2)、其经典作品是人们认识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为人类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光彩夺目的瑰宝,善于以精细入微、生动逼真的环境描写再现时代风貌。
(3)、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它未能指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他们“批判”现实,却“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
3、为什么《战争与和平》被誉为“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
答:(1)、《战争与和平》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它描写俄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战争场景,赞扬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展现了在战争与和平交替的年代中,俄国社会广阔的生活画画。
(2)、其情节安排,是以拿破仑入侵俄国期间的俄国社会生活和两军大战的生动画面作为背景的,描绘出俄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波澜壮阔的战争场景,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光辉和阴暗面。
4、如何看待《等待戈多》在现代戏剧中的思想价值?
答:(1)、贝克特所表现的荒诞,这种哲学意义上的荒诞之所以产生,乃是因为人类出于理性总是严肃地选择有意义的生活,而世界总是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于是我们怀疑这种意义,怀疑理性,但又无法放弃对意义的理性追求,于是构成永恒的冲突,特别是在现实生活危机重重的时代,这种荒诞感会比一般时期更为突出,“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
(2)、《等》围绕“迷惘的等待”这个主题展开,它试图论证:我们存在,所以我们等待;因为我们等待,所以我们存在。反映了现代人面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失落,找不到出路的精神状态。
(3)、“戈多”也许只是某种生活的名称,它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它引发人们对于更深度问题的思考,如:从未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就被投入到了世界,投入了生存——我们如何才能和这个事实妥协?我们是谁?自我的本质是什么?看似荒诞不经的喜剧,却引发人们关于本质问题的深度思索,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反映了现代人的失望、苦闷和迷惘的精神世界;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在两次世界大战以来在政治、经济、精神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如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压力加重,精神世界的空白、虚无,理性主义、英雄主义再也唤不起人们的热情,悲观主义、虚无主义于是乘虚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