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3

小学二年级体育教案全

发表时间:2021-05-18

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3。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3”,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

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地图了解历史从课文和插图中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形成清晰的时空概念,正确复述发生在那里的重大事件

分析比较探究原因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不同的领导决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意识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

爱国爱党爱军情感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总是坚韧不拔,并总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校正失误。我们应该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分析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到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在原因上的反差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回忆、联系已学的四次反“围剿”知识,阅读楷体字关于博古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及危害,分析胜利和失利的原因。

2.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本课要按长征路线,依次找到红军经过的省份、江河,找到重要地名(地点),了解发生在那里的历史事件。

3.在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时,要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如比较、联系等。要注意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审视历史。

4.组织、指导学生在课外赏析毛泽东在长征时期写的其他诗词,阅读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斯诺的《西行漫记》等文学作品,欣赏、学唱《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观看反映长征的电影、电视剧和专题片等,并交流心得体会。

四、知识链接

遵义会议

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秦邦宪(博古)、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陈云,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何克全(凯丰)。参加会议的还有邓小平(秘书长)及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列席会议的有红军军事顾问李德和翻译伍修权等。秦邦宪主持会议,并作了关于反五次“围剿”的总结报告,不承认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严重错误,并极力为“左”倾冒险错误辩解。周恩来作了报告。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对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的“左”倾错误进行分析和批判。张闻天、王稼祥、朱德、李富春、聂荣臻、彭德怀等在会上发了言。会议委托张闻天根据毛泽东的发言内容,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随后由政治局正式通过。决议明确指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及退出苏区后遭到的严重损失,其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会议决定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仍由周恩来、朱德指挥。会后常委分工,中央由张闻天负总责,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行动。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军事问题,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革命。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时间:________出发地: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

遵义会议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路线:江西、福建出发→________→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____________→巧渡金沙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雪山→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问题探究

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战略转移?

2、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3、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4、通过红军长征一课的学习,谈谈你对红军长征精神的感想?

七、目标检测

1.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反革命“围剿”开始于()

A.1928年B.1929年C.1930年D.1931年

2.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

A.“八七”会议B.长征的胜利结束

C.第五次反“围剿”失利D.遵义会议

3.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事件是()

A.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遵义会议的召开

C.红军长征的胜利D.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召开③渡过乌江④强渡大渡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5.在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A.遵义 B.会宁 C.吴起镇 D.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6.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A.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B.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C.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

D.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牵制了敌军的力量

7.长征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是在()

A.四渡赤水河后 B.渡过金沙江后

C.强渡大渡河后 D.翻过大雪山后

8、对长征的错误评价是()

A.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B.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C.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D.挫败了国民党第五次“围剿”

9、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若要实地考察工农红军的历史足迹,他们去的地方应包括() 

①井冈山②瑞金③遵义④南京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0、在思维链接中运用历史:

请按右图上标号顺序,回答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上的下列地点发生的历史事件:

A、红军长征开始时间__年__月;红军长征的原因是因为________

B、长征途中,党中央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会议最主要内容是确立了____的正确领导

C、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江,飞夺_________桥

D、红军一、二、四三个方面军会师地点

1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干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

(1)这首诗是谁为什么事件而作?

(2)“三军”指的是哪三军?

(3)从长征的历史中,你受到了哪些革命传统教育?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13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

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结果;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课文复述史实按照时间顺序复述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注意捋出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历史知识点

研究资料理解原因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在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处心积虑、蓄谋策划,蒋介石实行“绝对不抵抗”政策则进一步助长了日军侵略气焰

讨论探索辩证分析中共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的,同时也是依据当时实际情况,推动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主义民族情感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对于当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必须进行历史清算

思想意识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种实事求是、高瞻远瞩的史实证明了党的正确、伟大和光荣

二、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影响

三、学法指导

1.通过指导学生讲述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学生初步掌握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日本侵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的原因,指导学生初步掌握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实质的方法。

3.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清楚简洁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

四、知识链接

自近代以来,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发动侵华战争。主要史实有:

(1)1894—1895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

(2)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划福建为其势力范围;

(3)1900—1901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兵山东,强占胶济铁路和青岛;

(5)1915年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6)1922年起支持军阀发动混战,从中获利。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时间:

九一八事变:经过:

结果:

局部抗战:

背景:

时间:

目的:

西安事变:经过:

结果:

意义:

六、问题探究

1.日本侵略者侵略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

2.西安事变最后是用什么方式解决的?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并释放他。这是为什么?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七、目标检测

1、参考右图,你知道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

A.四一二事变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D.七七事变

2、九一八事变后,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亡的重要原因是:

A、敌我力量对比悬殊B、东北守军战斗力低下

C、蒋介石采取的不抵抗政策D、日军为侵华作了长期准备

3、中共制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矛盾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B、国民党内部分化加剧,多数国民党将领要求与共产党合作

C、国共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D、国共两党的矛盾已经解决

4、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

A、为了打回东北老家B、为了引起全国轰动

C、为了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D、为了逼蒋联共抗日

5.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派到西安调停的是

A.毛泽东B.周恩来C.张学良D.杨虎城

6、西安事变之所以和平解决,主要是因为

A.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张学良、杨虎城的和平意愿

C.中共方面作出的巨大的努力D.蒋介石先生作出了重大让步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二:“不能冲动,感情必须让位于理智!南京政府‘绝对不抵抗主义’的电告不能不听,忍辱方能负重,小退以图大进,不可不慎!”张学良咬紧牙关,声音颤抖地向东北军发布命令:“不能打……我方当忍辱负重,勿使事态扩大,静候中央的外交干涉。”

材料三: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因为当时共产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实攻我心”,“不只对良个人,并已撼动大部分东北将士,至少已渗入少壮者之心。”

材料四:原东北军将领张学良逝世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向张学良的亲属发去唁电,高度评价他的历史功绩,称他是“伟大的爱国者”、“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并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他表示深切的哀悼。

请回答:

(1)材料一这份电文是谁下达的?材料二是谁下达的命令?

(2)材料一这份电令说明对日什么态度?“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什么?这份电令的后果是什么?

(3)材料三中“张学良说,他因‘彷徨无策’而交结共产党”,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张学良为什么会“彷徨无策”?

(4)与材料三有关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5)根据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能谈谈张学良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高度评价,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的原因吗?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14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中共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八一三事变的概况。

掌握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重要史实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教材从课文和插图中认识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体验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民族情怀,控诉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收集资料鉴别整理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的主要罪行,结合学习活动,准备《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一封信——南京大屠杀不能忘记》Jab88.CoM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继承先烈“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思想意识仇恨法西斯,愿为人类的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重点“卢沟桥事变”

教学难点通过南京大屠杀的真相,揭露日本右翼势力的险恶用心

三、学法指导

1.整合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历史资料,获取有效信息,理清线索,形成认知历史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直接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状态,教师则起促进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2.通过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军国主义的危害,从而更能体会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培养爱国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四、知识链接

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前夕,北平的外围形势是:北平的东南面,西起丰台,东到北平至山海关的铁路沿线,已被日本的华北驻屯军重兵占据;北平的东面,已沦为日本卵翼下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统治区;北平的北面和西北面,有日本豢养的察北伪蒙军;只有北平的西南面,尚为中国驻军宋哲元所部二十九军防守。因此,位于北平西南15千米、处于平汉铁路上的卢沟桥,就成为北平通往南方及其他

地区的唯一门户,是中日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1937年7月7日晚,驻丰台日军一个中队荷枪实弹,在卢沟桥以北1千米的龙王庙一带,举行所谓军事演习,蓄意挑衅。23时左右,忽有枪声数响发于宛平城(今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镇)东,城内守军即严密注意。24时,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大佐向北平市政府提出交涉,诡称日军在“演习”中,仿佛听到宛平城内发出枪声,在纷乱中失落日兵一名,日军今夜要进城搜查,并声称“要以武力保卫前进”,遭到北平当局严词拒绝。双方派出代表由北平市前往宛平城调查。当双方代表正在宛平城内会商调查之际,日军向城内开枪开炮。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还击。110旅旅长何基沣、129团团长吉星文,亲赴前线指挥作

战。广大官兵英勇杀敌,打退日军数次进攻,击毙日军大队长一木清直。

日本侵略者遭到中国军队打击后,迫于兵力不足,以“和谈”为缓兵之计,加紧向华北调集兵力。国民政府企图对日本妥协,幻想以地方事件和平解决。到7月16日,日军调到华北的部队已达5个师团,总数在10万人以上。25日,日军已完成了对平津的包围态势,进攻廊坊、广安门等处,切断平津铁路交通线。27日,日军向通县、团河进攻。中国守军奋起应战,但在日军优势炮火的轰击下,伤亡惨重,节节失利。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在指挥作战中壮烈殉国。29日,北平沦陷。日军同时对天津发动了进攻,经过激战,

30日,天津失守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七事变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京大屠杀教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问题探究

1.看一看“卢沟桥事变形势示意图”,你能指出卢沟桥战略位置的重

要性吗?

2.说说七七事变和九一八事变相比,它们发生时的时局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七七事变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作为中国人应当如何对待南京大屠杀事件?

4、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国内出现了一股否定南京大屠杀的逆流,其根源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做?

七、目标检测

1、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下列图片所示历史事件,能够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2.标志着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3.七七事变后,日军向北平、天津发动大规模进攻,为国捐躯的将领是()

A.吉星文、金振中 B.吉星文、佟麟阁

C.金振中、赵登禹 D.佟麟阁、赵登禹

4.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陪都是()

A.上海 B.南京 C.重庆 D.北京

5、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卢沟桥事变②西安事变③九一八事变④南京大屠杀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②①④D.④③②①

6、参考右图:在中国,有这样一座城市,它为

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了自己的名字

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三十万

中国军民的罪行而饮恨,它就是()

A.北京B.南京

C.广州D.上海

7.材料分析题

1、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以为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材料二: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和后退。

——第二十九路军司令部命令

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我们看出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了什么政策?

(2)从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军队什么样的精神?

(3)在二十九路军中为国捐躯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有哪两位?

(4)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什么国民政府的态度前后有如此大的变化?

2、材料一:日本侵略者在旅顺疯狂屠杀我国同胞,死难者达一万八千余人,为掩盖罪行,日军将被害者的尸体集中火化,把骨灰装进棺材里埋葬,用木牌在上面写上“清国将士阵亡之墓“。

材料二:某日,中国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集体押往南京中山码头,双后反绑,排列成行,用枪扫射后,弃尸江,其中仅有两人逃生。

请回答:(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近代史上日军制造的哪两起屠杀事件?

(2)它们是分别发生在哪次战争中?

(3)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什么想法?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15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16课《血肉筑长城》,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16课血肉筑长城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中共与国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

掌握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识图列表复述战役根据图例符号意思,识别战役空间分布情况,了解进程;配合列表,拟顺知识要素;通过复述,学得论从史出方法

重现情景体验情感通过课本插图以及收集到的资料,重现当年激战情景,体验中国军人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讨论探索多角度分析国共合作抗日的战线,战场及不同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国共两党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不惜流血牺牲,英勇抗击日寇,体现了炎黄子孙强烈的爱国传统

思想意识初步了解抗日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及人民武装是抗日中流砥柱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七大的内容、七大的意义

三.学法指导

1.列表归纳法。本课中涉及三个重要战役,可以通过列表的方法加以对比归纳

从时间、地点、参战部队、指挥者、战绩、意义等详细比较。

2.读图学习法。结合《台儿庄战役形势示意图》学习台儿庄战役时,根据图例观察日军进攻的方向,推断日军下一步行动计划,从而了解台儿庄战役的背景。其次是运用地图,如把台儿庄战役放在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后这一历史背景下,不仅看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日军南下、打通津浦线的进程,而且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的抗日还是比较积极的。

四、知识链接

台儿庄战役

1938年初,侵华日军华北派遣军板垣第五师团和矶谷第十师团,约九个联队,侵入山东南部,企图与南京、镇江、芜湖渡江北上的南线华中日军南北夹击徐州。南线日军进攻淮河之战,因受中国军队严重打击,改变到津浦铁路北段的主攻计划,在淮河南岸与中国军队隔河对峙。北线日军板垣师团和矶谷师团计划分两路南下,以台儿庄为会师目标。板垣师团于2月下旬进攻临沂时被中国军队截成数段。3月中旬被打败,退守莒县待援。此时,矶谷师团更为孤立。他们沿津浦铁路南下,猛攻滕县,中国守军第122师设法拖住敌人,与之短兵相接,血战三昼夜,赢得台儿庄布防的时间。从3月下旬起,矶谷师团猛攻台儿庄。3月底4月初,中国军队与攻入台儿庄寨内之日军反复巷战,大大消耗了矶谷师团的实力。4月3日,中国军队集中40万优势兵力包围日军矶谷师团,并击退从临沂赶来增援的板垣师团一部,到4月6日,取得了歼灭日军1万余人的重大胜利。

百团大战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寿阳县有三个自卫队员在火线救护伤员,第一个、第二个牺牲了,第三个仍英勇地爬了上去,终于把伤员救护下来;一个不知名的老太太在敌人“扫荡”时,一连背了7个伤员上山隐避;山西晋阳有20多位白发苍苍的老年人要求参战。在战斗中我军英勇无比,八路军某团六连全连在敌人包围之中,但身负重伤的指导员仍提出突围的口号,结果未失一支枪。在战斗中我军还发扬了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晋察冀我军在收复井陉煤矿时,从战火中救出了两个日本小姑娘(“兴子”姐妹),她们得到了八路军指战员和聂荣臻司令员亲切的关怀和照顾,并作了妥善的安置。40年后,1980年,我国发表了题为《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文章,在日本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久,日本记者找到了被抢救出来的其中一个叫美穗子的。同年7月,美穗子一家访华,受到了聂帅的亲切会见,并到井陉访问。这一事实表明即使在严酷的战争岁月,中国人民也非常珍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型关大捷参战部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儿庄战役参战部队:_______________指挥者: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团大战参战部队:_______________指挥者: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

中共七大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问题探究

1、你能从目标、规模和战绩方面评价百团大战吗?

2.中共七大制定的党的政治路线是什么?

3、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4..近代历史上日本发动了两次侵华战争,结局如何?对中国有何影响?

五、中考试题分析

1.右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图片。据图片内容判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台儿庄战役B.百团大战

C.平型关大捷D.淮海战役

2.70年前,国民党爱国将领李宗仁领导指挥的是:()

A.西安事变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D.平型关大捷

3.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是:()

A.台儿庄战役B.辽沈战役

C.百团大战D.渡江战役

4.下列属于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胜利的战役有:()

①平型关战役②台儿庄战役③百团大战④辽沈战役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④

5.观察右图,佩戴这种臂章的军队应该是:()

A.北伐战争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D.抗美援朝时期

6.下列对中共“七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D.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7.中国近代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曾经屡遭失败,这一局面彻底扭转的标志是:()

A.北伐战争胜利B.抗日战争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又相继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使帝国主义亡华野心

始终不能得逞。

材料二: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全国侵华战争。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并肩抗战。经过全民族八年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

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写出抗击日军侵略的清军将领和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民间组织。

(2)结合材料二写出抗战中两例著名战役及抗战胜利的标志。

(3)结合上述材料和史实,谈谈你的认识。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16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17课《内战烽火》,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17课内战烽火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和内战初期战局的演变

掌握美蒋勾结、重庆谈判、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识别插图处理信息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资料,认识美蒋勾结的实质、中共的正确对策,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的努力(两手准备)

梳理教材分析时局通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刘邓果断插向大别山等史实,认识中共分析时局的准确性和作战方针方法的正确性

讨论探索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原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中共中央为了争取国家的光明前途,灵活机动地应对和处理复杂局势,显示了作为中国革命事业领导核心的风采,她是值得信赖的

思想意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解放军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必须发扬光大,青年学生必须具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强意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

教学难点:挺进大别山的正确性——战局发生变化、由守转攻时机成熟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收集抗战胜利后,美帝国主义与蒋介石政权相互勾结,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的资料,要求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美帝国主义扶蒋反共和蒋介石积极准备内战的做法。

2.指导学生阅读西北战场战况。引导学生思考: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粉碎敌人的进攻?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是由于中共制定并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作战方法的结论。认识到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四、知识链接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全国性战略进攻的中心目标是夺取中原地区,跃进大别山。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人,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于1947年6月30日夜,从山东东阿至河南濮县约150千米地段上渡过了黄河。蒋介石企图把刘邓大军消灭在黄河与运河的三角地带或逼我军再过黄河去。刘邓乘势发动了鲁西南战役,从7月7日到28日,摧毁了黄河南岸数道封锁线,歼敌5.6万余人。鲁西南战役的胜利,打开了通往大别山的通道,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根据中共中央的不要与敌纠缠、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别山的指示,于8月8日,突然甩开敌人,分三路向南疾驰,开始了千里跃进的壮举。8月18日,涉过了黄泛区。(黄泛区宽约四十多千米,积水污泥没膝。)8月23日,解放军以无比的英勇杀出一条血路,用木板、高粱秆等作渡河工具。刘伯承不顾炮火,亲临先头部队指挥所。最终打破了蒋军的堵截,胜利渡过了汝河。26日,渡过淮河。27日,进入大别山区。进到大别山区以后,迅速实施战略展开,分兵发动群众,集中主力打运动战。至10月底,歼敌3万余人,建立了33个县的人民政权,开辟了鄂豫皖解放区,完全恢复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1946年7月被迫撤离)。它像一把利剑插入了敌人心脏。

精选阅读

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4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4》,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4

五、知识结构

时间:年月

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景:蒋介石在年月对解放区发动进攻,挑起内战,接着大举进攻解放区。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指挥者:和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问题探究

1.为什么抗战后蒋介石要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商谈和平?

2.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毛泽东还应不应该赴重庆谈判?谈谈你的看法

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

七、目标检测

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其主要原因是()

A.中共力量的壮大B.国内人民要求和平

C.美国提出和平主张D.内战准备不充分

2.国共重庆谈判,经过43天的谈判斗争,国民党被迫同中共签订了()

A.《双十协定》B.《停战协定》C.《共同纲领》D.《国内和平协定》

3.抗日战争胜利后,美蒋发动的全面内战开始于国民党军队进攻()

A.中原解放区B.陕甘宁解放区C.山东解放区D.上党地区

4.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

A.山东解放区B.中原解放区C.陕甘宁解放区D.大别山根据地

5.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A.收复延安B.挺进大别山C.渡江战役D.三大战役

6.指挥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的是()

A.彭德怀、贺龙B.陈毅、粟裕

C.刘少奇、邓小平D.刘伯承、邓小平

7.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上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请问这一事件是?

(2)图二是毛泽东与蒋介石的合影。他们为什么能走在一起?你能将他们两个人走到一起的原因说出来吗?

(3)为什么说毛泽东此行是“弥天大勇”?国共之间谈判的结果如何?

8.阅读下列材料

毛泽东对一次战略部署作了生动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请回答:

(1)“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的战略部署指的是什么?

(2)“敌人胸膛”指的是哪里?

(3)这一战略部署有什么意义?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17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理解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使用图表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的方法

分析比较整合教材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力的发展演变,归纳出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活动探究“以史带论”,讨论、列举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环保文保意识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军民避免了伤亡,大家都能比较安定地迎来新生活,保护了许多文物,保护了人文环境,有利于此后北京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三、学法指导

1.导入新课后,设计提问。三大战役的首战,突破点为什么选在东北战场,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2.平津战役当中,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组织学生进行开放性讨论。

3.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

四.知识链接

战略决战前的形势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解放军已增长到280万人,军政素质和战略战术水平亦大有提高。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被大量歼灭,已被迫采取重点防御的方针。当时国民党的5个战略集团已被人民解放军分别牵制包围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东北5个战场上。东北为卫立煌集团,共48万人,分布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孤立地点上。华北为傅作义集团,共60余万人,分布在张家口、北平、天津、塘沽一带。华东战场为刘峙集团,共60余万人,集中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地区内。中原为白崇禧集团,共75万人,分布在平汉铁路南段和以武汉为中心的地区。西北为胡宗南集团,约30万人,被牵制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一隅。他们共360万军队,但能用于前线的只有170万,后方机动兵力也很少。在这种形势下,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全面部署了夺取全国政权的各项工作,并决定人民解放军第三年度仍然全部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作战,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同时决定将战略决战的初战放在东北战场。

五知识结构

背景:

辽沈战役:时间: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淮海战役:时间:___________

三大战役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津战役:时间: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

渡江战役:时间: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放南京:时间:

意义:

六.问题探究

1、将下列内容补充完整

时间三大战役指挥员参战部队战果意义

1948.9~

1949.1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2.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3.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4.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

七.目标检测

1.辽沈战役中,最关键的一仗是攻克()

A.长春 B.沈阳 C.锦州 D.天津

2.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的事件是()

A.北平解放 B.武汉解放 C.上海解放 D.南京解放

3.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4.文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敌人对延安的进攻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5.下列哪次战役的胜利,被陈毅称之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6.解放战争时期,当毛泽东得知一场战役的胜利消息时,欣然提笔写下七律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首诗反映的战役是()

A.挺进大别山战役B.三大战役C.渡江战役D.孟良崮战役

7.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制止战争、是和平。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傅作义作出的贡献是和平解放()

A.锦州B.沈阳C.北平D.南京

8.下列描述符合平津战役特点的是()

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分割包围,翁中捉鳖”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9..读“三大战役形势图”,回答问题。

三大战役示意图

(1)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进行辽沈战役的人是谁?指挥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进行淮海战役的人是谁?

(2)在当时的情况下,你分析徐州对于国民党来说,其在战略上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

(3)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这些战果在三大战区是如何分配的?

(4)三大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18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掌握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原因和特征(明确“謇”与“骞”的写法以及两人之间的区别)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归纳概括从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进程中,划分阶段,训练归纳概括的能力

分析判断形成观点认识民族工业发展各阶段速度的不同是内外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联系比较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观察历史、解释历史,准确把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用张謇等人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思想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之一,它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阶级基础;它的两面性决定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和特殊国情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萌芽→“黄金时代”→凋谢萎缩)

教学难点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形成的内外因和过程短暂的原因)

三、学法指导

1.通过分析张謇纱厂的兴衰与民族工业的发展这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分析方法。

2.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荣氏家族的兴衰,掌握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分析方法。

3.通过讲述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过程,使学生具备简单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知识链接

张謇(1853—1926年),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立宪派。江苏南通人,16岁中秀才,1885年中举人,1894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他认为从政无望,乃致力于实业和教育。1899年,经过数年筹办,建成大生纱厂,后相继建成大生二、三、八纱厂以及盐业、榨油、面粉、冶铁、轮船等企业,形成大生资本集团。与此同时,他把经营实业的部分盈利,投入文化教育实业。他先后在家乡南通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等十余所学校,尤以专科学校为有名,其中纺织、农业、医学三校成绩最好,1920年三校并为南通大学。在南通以外的其他地方,张謇还倡议和资助建立了一些学校。在清末立宪运动中,他任江苏咨议局议长。民国初年,先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后来先后任袁世凯政府农林、工商、农商部总长。1915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活动辞职回籍,继续从事实业活动,但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压力下,陷于窘境。1926年病逝。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人物:

状元实业家:口号:

目的:

结果:

过程:

(三个阶段)

近代民族工业

的曲折发展:

1.

特点:2.

3.

六、问题探究

1、由张謇创办实业你感受到了什么?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几个阶段?

3、为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能得到发展?

4、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非常短暂的原因是什么?

5.民族资本家开办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哪些部门?这说明了什么?

6、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征是什么?

七、目标检测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诞生了一批产业工人和民族资本家。其中主张“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是:

A.方举赞B.陈启沅C.张謇D.孙英德

2.右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自然经济繁荣B.资本主义萌芽初现

C.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D.社会主义经济蓬勃发展

3.民国初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其原因不包括:

A.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推动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保护、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张謇等爱国实业家致力于实业救国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其原因是:

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掠夺

③实业救国潮流的影响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一战期间,以大生纱厂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原因是:D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

C.北洋军阀的分裂

D.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6.右图中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一特点?A

A.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B.沿海地区发展快于内地

C.总体发展比较落后

D.资金少,规模小

7、材料解析题:民族资本是推动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虽然其发展历程艰难而曲折。请回答:

(1)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有大幕被拉开,1882年,李松云在上海创办了铁厂,在其制造的一艘小艇上,“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国旗”,这是为什么?

(2)1895年—1913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哪位民族企业家的创业活动成为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缩影?他投身实业之前的身份是什么?

(3)1914年—1923年,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其外部原因是什么?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19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和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掌握火车、轮船、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的出现,中国社会习俗的演变概况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理解资料处理信息认识近代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顺应人类历史潮流的变化,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付出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沉重代价

认识作用分析利弊火车轮船的传入,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更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

讨论探索我国的科技发明在古代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却落后于西方,主要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制约和农业文明模式的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进步发展观点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改造着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这个历史趋势说明了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着、进步着的,我们必须自觉地与时俱进

思想意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代表着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功不可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学法指导

请同学们做一下社会调查,解放前、改革开放前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现在普通家庭远距离通讯方式是什么?以50家为一组,统计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现在家庭电话的装机比率,移动电话占有比率,家庭网上通讯比率。然后比较书信、电报、电话以及移动电话各具哪些特点和优势?这些变化说明了

什么?试分析变化原因。

四、知识链接

申报

近代中国历史最久的报纸。1872年4月30日,由英国商人美查等在上海创刊。初隔日出版一张,四个月后改为日报。1909年为席裕福购进,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次年由史量才接办。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后,反映抗日救亡要求,并出《自由谈》副刊,发表进步言论。1934年史量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趋向保守。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沦陷,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日战争胜利后被国民党

接收,成为CC系报纸。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停刊。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文化生活的变迁

社会习俗的变化

六、问题探究

1.无声电影里的人说话没有声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观众明白他(她)在说什么?

2.有的报纸上的广告太夸张了,那是不是说明它在欺骗读者呢?

3.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

七、目标检测

1.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位京城的官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及时联系

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有()

A.拍有线电报B.写封书信C.发无线电报D.打长途电话

2.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A.广播电台B.因特网C.电视D.报纸

3.下列改变文化生活的成就中,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可以提供直接帮助的是()

A.照相机B.电影与照片C.《申报》D.课本与字典

4.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

A.鞠躬B.握手C.点头D.跪拜

5.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的改变中,对今天中国成为世界体育强国关系最大的是()

A.女子停止缠足B、男子易服C.废除跪拜礼D.取消“大人”称谓

6.下面哪一剧照反映了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

7.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

新气象。其中最有特色的服装是什么呢?()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火车、轮船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交流

B.近代,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C.辛亥革命后开始取消“老爷”“大人”等称呼,使用“先生”“君”平等称呼

D.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开始在上海等城市创办报纸,主要给中国人看

9.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的报纸创刊于哪一年?创办地点在哪里?它主要刊载什么内容?

(2)图二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字是什么?在当时该出版机构主要出版什么书籍?

(3)今天你用的哪一种工具书是图二这一出版机构出版的?(举一例即可)

(4)以上大众传媒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20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21-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我国近代科技、思想文化的特征和主要成就,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史实和文学艺术巨匠的成就。

掌握京张铁路、侯氏制碱法、《海国图志》、《天演论》中译本等知识点,教育改革的艰难,中国近代后期时代特征对文艺的巨大影响,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范例教学根据课文和插图中有关的资料,讲解、分析魏源的典型事迹,指导学生“照方抓药”,主动学习有关其他三人的史实。

挖掘教材比较概括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取得成就的原因是共同的(精神、意识、品质、文化素养等,学科领域、时代创建京师大学堂与废除科举制的历史必然性,时代对文学巨匠、美术大师、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的锻造。

讨论探索联系原始遗存的知识举例说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道理清末新式学堂教学内容与今天学校教学内容异同之处。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魏源、严复、詹天佑、侯德榜等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努力学赶超世界先进文化,热血报国的赤子之心,讴歌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是近代文艺的主旋律,仍需继承发扬。

思想意识只有先进文化才能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只要谁先进,就要向谁学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新式教育的开端和近代文艺巨匠。

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概括主题思想兼而习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易于混淆的知识。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找出最能说明问题的具体材料。如詹天佑、侯德榜、魏源和严复的爱国精神表现在何处?

2.指导学生列表说明詹天佑、侯德榜、魏源、严复取得成就的共同原因。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民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这个题目比较大。教师可以让学生结成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这个任务。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既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又可以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四、知识链接

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京张铁路全线的难关在关沟,这一带叠峦重嶂,悬崖峭壁,工程之难为当时世界所罕见。关沟路段包括居庸关、八达岭、五挂头、石佛寺等四个隧道工程,总长1645米,最长的是八达岭隧道,长1091米,居庸关第二,长367米。詹天佑顶着帝国主义者的讥讽嘲笑,克服缺少资金、技术设备等重重困难,在开凿号称“天险”的八达岭工程中,采取因地制宜分段施工的方法,精心设计了从洞身中段开一口大井垂直下去与两端相对开凿的办法,詹天佑亲自把关,精益求精,到1908年终于完成了举世著名的八达岭隧道工程。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重要贡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詹天佑突出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

成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功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侯德榜主要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魏源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活时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严复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现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式学堂中国第一所新式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_____________________

鲁迅:____________郭沫若:____________

徐悲鸿:____________丁玲:____________

文学、艺术家冼星海:____________赵树理:____________

及作品聂耳:____________

六、问题探究

1.完成下表

类别姓名代表作

文学

艺术美术

音乐

2.怎样评价《奏定学堂章程》?

七、目标检测

1.詹天佑针对外国人对京张铁路修建中的挖苦,他说:“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这种思想,表达了詹天佑的()

A.对外国的蔑视精神B.民族自强精神

C.以中国为荣精神D.立志报国精神

2.20世纪初,世界上最畅销的纯碱是“红三角”牌纯碱。为中国的制碱工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A.张謇B.詹天佑C.侯德榜D.邓稼先

3.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整体落后,但仍然出现了跃居世界前列的科学技术,这一技术产生在()

A.农业科技B.文化教育C.电子工业D.化学工业

4.“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严复对哪一事件的评价()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废除科举制度

5.为了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顽强的探索。下列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B.严复──“红三角”纯碱

C.詹天佑──京张铁路D.侯德榜──师夷长技以制夷

6.清政府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的标志是()

A.京师大学堂的创办B.《奏定学堂章程》的拟定

C.科举制度的废除D.新式学堂的创办

7.小华喜欢看鲁迅的作品,他不可能从《鲁迅全集》中看到的作品是()

A.《狂人日记》B.《阿Q正传》C.《孔乙己》D.《子夜》

8.鸦片战争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右图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人物是谁?他的代表著作是什么?

(2)该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他提出的救国之策是什么呢?这一策略是什么意思呢?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复习本节课。

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1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1”,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1课 鸦片战争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探索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自由阅读卡,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史识

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情感、

态度

价值观思想意识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

爱国情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教学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史料、自由阅读卡,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2.结合时代背景、学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发展过程中,指导训练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分析《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给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四、知识链接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一字少穆,晚号竢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11年考取进士,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江宁布政使、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职。1831年任河东河道总督时曾修治黄河。1832年任江苏巡抚,疏陈连年钱漕之累、小民之苦,坚请缓征,并修白茆、浏河等水利。1838年,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上,颁布了六条禁烟章程,实行禁烟,取得一定效果。他从烟毒泛滥中预见到“贫民”、“弱种”的深远后患和“兵弱银涸”的政治危机,上书道光皇帝,痛陈鸦片之害,主张严禁鸦片。12月,道光帝召林则徐到北京,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到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他与两广总督邓廷桢等采取措施,坚决惩办鸦片贩子,迫使外国鸦片商交出鸦片20200余箱,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1840年1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6月,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由于林则徐备战认真,防守严密,英军在广东未能得逞,于是北上占定海,犯大沽。清政府把英军的侵略,归罪于林则徐。10月,林则徐被革职。1841年,林则徐被派赴浙江筹划海防。不久被发配新疆,在新疆垦辟屯田。1845年,署理陕甘总督。1846年,任陕西巡抚。1847年任云贵总督,奏请准许招商集股,开发矿产。1849年,因病返籍。1850年,清政府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广西巡抚,前往广西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他在赴任途中,病死于广东潮州,终年66岁。著作辑为《林文忠公政书》《信及录》等。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积极抵抗外来侵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他不愧是一位民族英雄。

五、问题探究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3.“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导致的,如果没有林则徐

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呢?为什么?

4.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

带来什么危害?

项目主要内容影响

割地

中国社会开始性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赔款

通商

关税

5.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六、目标检测

1、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A、虎门销烟B、鸦片战争C、太平天国运动D、第二次鸦片战争

2、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中国近代历

史时期,这期间我国的社会性质是()

A、封建社会B、殖民地社会C、半殖民地社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清政府的腐败无能B、禁烟运动影响了英国在华利益

C、英国出于为中国经济发展考虑D、英国资产阶级对外侵略的需要

4、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尼布楚条约》B、《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

材料二“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

之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货”指什么?“人”指谁?

(2)材料二中的“本大臣”指谁?“此事”指何事?

(3)材料二表现了“本大臣”的什么态度?对“本大臣”应如何评价?

七、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八、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1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农民起义军的反抗斗争等史实

识记圆明园被烧毁,主权进一步丧失,领土被大量割占的耻辱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综合理解

探索分析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听、看、议,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理解列强肆无忌惮侵略我国的根源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将清政府作为自己斗争首要目标的原因

识图填图新学案91页第三题:沙俄割占我国领土及其条约名称

情感、态度

价值观爱国情感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是息息相关的,要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思想意识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三、学法指导

 1.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看看有哪位同学从电影、电视或者课外书籍中,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如果能由学生来述说最好,否则就由教师介绍,学生通过听,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2.第二部分中,学生的主要活动是看和议。学生的议,可以有两个主题:“痛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谴责沙俄野蛮割土占地”。让学生通过“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且加深对这段史实的印象。

3.第三部分,教师可以将问题打在屏幕上,让学生思考,而后四个小组的学生分别上台书写答案,每人写一题,一个接一个上来写,看谁写的既快又准确,教师最后评分。

四、知识链接

英法联军劫焚圆明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联军司令部下令,官兵可以自由抢劫三天。这群贪婪凶残的强盗,把园内的金银珠宝洗劫一空,凡是搬不动的就棒打棍敲,任意毁坏。英国《泰晤士报》的随军记者从北京发回的通讯写道:“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时计和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一个名为赫里斯的英国军官,第一次抢到一个缕金花盆,盆中栽着一株高1英尺的黄金树,树上挂着以红玉为核心的蓝宝石果子。他将这个金花盆和其他宝物,装了七大筐,归为己有。第二次,他又抢到一座7英尺高的金塔和大批宝物。10月11日,英国侵略者又组织了一支1200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的庞大抢劫队,再次洗劫圆明园。10月18日清晨,英国骑兵团3500人,开进圆明园,手执火把,到处纵火。据当时记载:“倾刻工夫,几十处地方,都冒出了一缕缕的浓烟密雾,……不久这缕缕的烟,聚成一团团的烟,后来又集合为弥天乌黑的一大团,万万千千的火焰,往外爆发出来,烟青云黑,掩蔽天日,所有庙宇、宫殿、古建筑,被视为举国神圣庄严之物,其中收藏着的历代富有皇家风味的精美物品,都付之一炬了。”

五、问题探究

1.这次侵略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

2.列强为什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3.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主观原因是什么?人民做出什么反应?

4.农民政权抗击的目标是什么?结果怎么样?

六、目标检测

1、2008年4月26日,三张133年前拍摄的圆明园原版照片在北京华辰

春季拍卖预展中亮相,照片中记录的圆明园和现在的圆明园遗址截然不同,

主要原因是()

A、时间久远,建筑坍塌B、自然力量的风化和腐蚀

C、英法联军纵火禁烧D、城市规划拆除

2、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成语“趁火打劫”用来比喻乘人之危

谋取私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干此勾当,强占中国大片领土的国家是

()

A、英国B、法国C、俄国D、日本

3、太平军占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的时间是()

A、1851年B、1852年C、1853年D、1855年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凶是()

A、法国、英国B、日本、美国

C、俄国、美国D、美国、英国

5、洋枪队头目华尔被击毙是在()

A、青浦大捷中B、上海战役中

C、浙江的一次战斗中D、安庆保卫战中

6、割占中国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的条约

是中俄()

A、《北京条约》B、《瑷珲条约》C、《天津条约》D、《改订条约》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统计,被劫掠和破坏的财产,总值超六百万镑,在场的每个

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宫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

——英国《泰晤士报》

材料二“俄国不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

到更多的好处。”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被劫掠发生在哪次战争中?这次战争的发动者

是谁?这次遭劫掠和破坏的地方是哪儿?

(2)材料二中说的俄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请用史实

说明俄国得到了哪些好处?

(3)由此可见,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七、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八、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2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3课《收复新疆》,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3课收复新疆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

掌握新疆行省设置于1884年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综合理解新疆伊犁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重要性

联系归纳联系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有效管辖突厥、乾隆年间在新疆平叛和1884年新疆行省的设置,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许分裂或侵略

识图填图认识伊犁、喀什噶尔的地理位置等

情感、态度

价值观爱国情感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要坚决捍卫她

思想意识要充分肯定那些抗击外侮、保卫国家的历史人物,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教学难点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以及为此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学会借助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立体思维方法。

2.这一课牵涉到斗争策略,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懂得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做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3.指导学生学会有所失才会有所得,懂得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

4.指导学生懂得:在封建社会,所有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两面性,既反人民,又反侵略,应该客观、公正的评价他们。

四、知识链接

阿古柏

阿古柏(1825—1877年),中亚浩罕国人,军队的帕厦(总司令)。1864年,新疆各族人民举行反清起义,占领大部分地区,但领导权被封建主掌握,出现许多割据政权,互相攻伐。1865年,南疆封建主金相印向浩罕国求援。这时阿古柏在国内争权斗争中失利,便被国王派往支援,他便乘机侵入新疆,占喀什噶尔、疏勒、和阗、叶尔羌等地。1867年其势力到达喀嗽沙尔及库尔勒一带。接着阿古柏仿照中亚汗国制度,建立哲德沙尔国(意为七城汗国),自立为“汗”。1870年继续向北发展,陷乌鲁木齐等地,几乎占有新疆全境。

阿古柏盘踞新疆期间,曾得到沙俄和英国支持。阿古柏也为英俄肢解中国的侵略政策服务,成为“一仆二主”的走狗。1872年、1874年阿古柏先后与俄、英订立“条约”:英俄承认阿古柏政权,给以金钱武器援助,阿古柏则给他们以通商、设立领事、低额关税等特权。英国为了排挤俄国势力,加强对阿古柏的援助,使阿古柏越来越依靠于英国。俄国更在1871年乘机出兵侵占伊犁。

阿古柏统治下的新疆各族人民,受到残暴的奴役和掠夺,生活极度贫困,甚至出现买卖奴隶的历史倒退现象,激起各族人民的仇恨。1876年3月,左宗棠率三路大军入疆,次年5月阿古柏兵败于库尔勒,服毒自杀(一说被部下杀死)。

五、问题探究

1.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请问他的“二主”是哪两个?其中哪

个国家直接出兵占领伊犁?

2.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3.左宗棠在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不乘胜收复伊犁,而主张通过外交

途径解决?

4.中国用一块土地,大量的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

5.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你怎样评价左宗棠?

六、目标检测

1、贡院是科举时代进行乡试和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兰州

贡院曾经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贡院,它的修建者是收复新疆的清朝重臣,

你知道“他”是()

A、林则徐B、左宗棠C、李鸿章D、张之洞

2、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清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设立()

A、府B、行省C、办事大臣辖区D、将军辖区

3、左宗棠的事迹有()

①进军新疆,打败阿古柏侵略军②率兵收复伊犁

③收复新疆(除伊犁外)④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4、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海防、塞防之争、左宗棠曾上

奏朝廷,指出“保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这

段材料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强调东南海防重要B、西北边疆形势严峻

C、强调西北塞防重要D、主张放弃西北塞防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

速战”的正确方针,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附近地区,然后攻占吐鲁番,

打开了通向南疆的门户。清军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进军南

疆时,当地各族人民纷纷拿起武器,痛击阿古柏。1877年,阿古柏兵

败身亡,清军收复喀什噶尔。第二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的

怀抱。

①左宗棠进军新疆采取的军事策略和方针是什么?

②清军能一路胜利进军,最后收复新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七、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八、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3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一、学习目标:

基础

知识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口头

表达让学生介绍邓世昌、徐骧、刘永福等人在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斗争中的事迹,提高复述能力

比较分析综合说明从《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的变化,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历史趋势

讨论

探索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爱国

情感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斗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他们是光荣的民族英雄。

思想

意识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黄海大战、《马关条约》

教学难点甲午战争的性质、中国战败的原因、《马关条约》的影响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帮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

2.通过指导学生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的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知识链接

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年),广东番禺人。字正卿。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毕业生,专长测量、驾驶。历任东云、振威舰管带。后调北洋舰队,任扬威舰管带。1887年,奉命赴英接受定购的致远号巡洋舰等新舰,任致远、靖远、经远、济远四舰营务处兼致远号管带。次年,晋总兵。他治军严整,钻研海军战术。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率致远号将士首先冲锋,奋勇作战。旗舰定远号帅旗被震落后,即高悬致远舰旗,以定军心。在舰伤弹尽的危境中,与日舰吉野相遇。他对大副陈金揆说:“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下令鼓轮怒驶,直撞吉野,不幸于追敌途中被敌舰炮火击沉,与全舰二百五十余名官兵同时壮烈殉难。

五、问题探究

1.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为何叫“甲午战争”?

2.设想邓世昌在亲自驾舰撞向“吉野”的心理活动。

3.比较分析: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

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项目割地赔款通商其他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影响

4.日本是一个小小岛国,却能击败幅员辽阔的中国,这是为什么?有什么教训?

六、目标检测

1、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中日《马关条约》新增的内容是()

A、割地B、赔款C、开设通商口岸D、外国人可在华开设工厂

2、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中割地求和是指清政

府”()

A、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B、与俄国签订《北京条约》

C、与法国签订《天津条约》D、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3、近代前期,中国的对外战争多以失败而告终,从历史发展趋势看,这突出

表现的实质问题是()

A、战争的性质决定战争的胜负

B、综合国力的强弱决定战争结局

C、政府的决策是战争胜负的关键

D、腐败的社会制度不敌先进的社会制度

4、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A、2亿元B、2亿3千万元C、2亿两D、2亿3千万两

5、被清政府任命为全权议和大臣,赴日签订《马关条约》的是()

A、魏源B、林则徐C、李鸿章D、左宗棠

6、《马关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中,位于内地最远的是()

A、沙市B、杭州C、苏州D、重庆

7、19世纪八九十年代签订的中外不平等条约与19世纪四五十年代相比,最

根本的不同是()

A、割占中国领土面积扩大B、索取的赔偿数额不断加大

C、开放的通商口岸深入到内地D、列强获得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梁启超

材料二:“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甲午战败”是指什么战争?结果中国被迫签订了什么条约?

(2)材料二中的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说明了什么问题?

(3)查询你手中的资料,你能说出台湾被日本霸占多少年吗?作为中学生你

对当前中日关系有什么看法?

七、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八、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4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学习目标:

基础

知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

掌握《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能力

训练

过程

方法综合

理解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讨论

分析《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情感、

态度

价值观爱国

情感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02年前的国耻与苦难,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

思想

意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本课图片和历史文献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有关的音像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2.指导学生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危害性的认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

四、知识链接

克林德碑

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时,作恶多端的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东单被清兵击毙。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外国侵略者以此为借口,强迫清政府向德国政府公开道歉,并为克林德修建一座纪念碑。清政府被迫答应这一无理要求,在崇文门用大理石修筑了一座牌坊式的纪念碑,并在上面刻着“为国捐躯,令名美誉”等字样。这是中国的奇耻大辱。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战败而告终,中国成为战胜国之一,北京人欣喜地拆毁了克林德碑。后来,他们把拆下来的牌坊移到中山公园,重新修好,改为“公理战胜”碑。新中国成立后,在1953年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上,为表彰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所作的贡献,决定将“公理战胜”碑改为“保卫和平”碑。

五、问题探究

1.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完成下列表格。

联军名称侵略国占领年代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

八国联军

3.结合《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

项目主要内容影响

经济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

军事

外交

4.《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有道理吗?为什么?

六、目标检测

1、下列侵华战争中,列强攻入北京的有()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20世纪初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前几次侵华战争的不同点是()

A、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

B、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而发动

C、侵略者获得了在中国投资建厂的权力

D、列强联合发动

3、1900年6月,八国联军由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进犯北京。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是为了镇压()

A、禁烟运动B、义和团运动C、大平天国运动D、变法运动

4、《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中列强都要求清政府()

A、割地B、赔款C、开设工厂D、设立馆区

5、使中国完全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辛丑条约》C、《马关条约》D、《九国公约》

6、《辛丑条约》签订后,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的刘家被迫举家搬迁,其

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要在此()

A、开商埠B、建教堂C、办工厂D、设使馆

7、下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他们顺序排列

正确的是()

①《马关条约》②《南京条约》③《辛丑条约》

A、①②③B、②③①C、②①③D、③②①

8、《辛丑条约》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

A、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B、允许外国驻兵

C、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D、赔偿白银4.5亿两

9、毛泽东总结中国近代历次农民起义运动失败时说过:“没有农民办不成

大事,光有农民办不好大事”。下列事件属于“光有农民办不好大事”的是

()

A、虎门销烟B、收复台湾C、黄海海战D、义和团运动

10.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到了一九零一年,它(指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

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极少数的属性的地步。——《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给德皇的报告中供认:“联军占领北京后,

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入抢劫,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

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

据此回答:

(1)哪一事件使中国“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地步?”

(2)这段屈辱的历史对我们今天有何警示?

七、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八、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5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活动课《侵略与反抗》。

第6课洋务运动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所以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步伐,但是又具有明显的保守性

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企业类别或阶段划分)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综合理解本单元标题“近代化”就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出路的过程。其主要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讨论分析文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辩证态度从历史发展趋势观察,洋务运动包含一些成功的因素,使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但它作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却明显地失败了

思想意识我们批判清政府祸国殃民的行径,对于它的“自救”本能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洋务运动在客观上所起的进步作用,懂得只有承认落后、愿意学习先进文化,才有摆脱落后的可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读解课本的有关图片,使学生认识这些新事物,是古老中国迈向近代的起步。

2.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可组织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课本提供的资料进行辩论。正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包含许多成功的因素,使中国成功地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反方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小结。对学生的观点,不强求统一,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知识链接

李鸿章(1823—1901年),清末大臣,洋务派地方代表。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1853年,在籍办团练,协助镇压太平军,屡遭失败,投靠曾国藩当幕僚。1861年在安徽按湘军编制,组织淮军。1862年4月,李鸿章和他的淮军调赴上海。4月25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代理江苏巡抚。在上海,李鸿章雇用外国侵略军头目训练淮军,招募外国工匠制造军火,加强了淮军的反动力量。1862年,淮军配合“常胜军”在江浙地区屠杀太平军。186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任两江总督。第二年11月,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去镇压捻军。镇压捻军起义以后,淮军势力越来越大,大批淮军盘踞在长江中游,另一部分淮军驻扎在直隶、山东等地。李鸿章的势力遍及了长江和黄河一带。1870年,在曾国藩推荐下,李鸿章代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管军事、经济、外交等大权,成为反动统治阶级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从70年代开始,他陆续开办军火工厂和筹建北洋海军,同时,又开办一些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上海织布局等。对于外国侵略,他一贯妥协退让,投降卖国。从19世纪70年代起到他临死前,清政府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一系列丧权卖国条约,大多是他直接参与或亲手签订的。如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在90年代,他先后两次被沙俄以总计350万卢布的巨额贿赂所收买,与沙俄签订出卖中国领土主权的《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卖国贼之一。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问题探究

1.什么是“洋务”?什么是“洋务运动”

2.洋务派为什么要创办民用工业?

3.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和原因是什么?

七、目标检测

1、洋务运动最主要的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

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C.先进的军事技术D.思想文化

2、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的最早的一个军事工业是()

A.安庆内军械所B.江南制造总局

C.福州船政局D.湖北织布局

3、下列各项中,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

A.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B.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建立近代化的国家政治制度D.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4、下列活动中,不是洋务派筹划兴办的是()

A.改组军机处B.设立翻译馆C.筹建海军D.兴办新式学堂

5、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伤感的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

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这段话体现了

李鸿章的主题思想是()

A.北洋舰队全军覆没B.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C.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D.清政府解体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朝中期,内外交困。对如何摆脱困境,统治阶级内部意见分歧,与

顽固派对立的派别,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请回答:

(1)与顽固派对立的派别是什么?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2)请你说出这一派别开展的主要活动(至少答出2项)

(3)如果用一句话评价这一运动,你怎样评价?

八、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九、作业布置

1.记忆和理解第6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2.预习第7课《戊戌变法》,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7课戊戌变法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掌握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搜集整理

资料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的时代背景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比较分析

理性说明社会各界对于戊戌变法的不同反映,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讨论探索变法法令内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进步作用(由此理解变法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改革)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谭嗣同等人不惜牺牲生命,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值得后人景仰和怀念

思想意识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时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提示一些观察问题的角度和搜集整理史料的方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因此教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四、知识链接

光绪帝(1871—1908年),即爱新觉罗载湉。道光帝之孙,同治帝的从弟,醇亲王奕譞的儿子。1875—1908年在位。年号光绪,庙号德宗。是清定都北京以后的第九位皇帝。同治早夭无子,慈禧太后为了继续垂帘听政,于1874年择立年仅4岁的载湉入继大统,是为光绪帝。光绪帝在位期间,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在皇帝和西太后周围逐渐形成两股势力,产生了帝党和后党的权力之争。1889年,光绪帝19岁,举行“大婚典礼”,按清代制度此后皇帝应该“亲政”,慈禧太后不得不宣布“归政”,退居颐和园,但要政还须请示她,她仍掌握着内外大权。光绪帝作了34年的傀儡皇帝,经历了1883~1885年中法战争和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目睹了帝国主义掀起的割地狂潮。1898年6月,他为了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统治权,并振作图强,毅然支持和任用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等实行变法,颁布《定国是诏》和一系列维新命令,企图在维持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发展一些资本主义。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视变法如亡国,以维新派为洪水猛兽,于是年9月21日发动政变,大肆逮捕、屠杀维新志士,并幽禁光绪皇帝于瀛台。1900年8月,八国联军入京,慈禧挟持光绪帝逃往西安,1902年1月回到北京。1908年11月光绪帝死于涵元殿,葬于崇陵,时年38岁。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___________(_____年、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

报刊:_______________

戊戌变法运动的展开:

政治团体:_____________

政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___________思想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军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____________(______年)

六、问题探究

1.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怎样的形势?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

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

2.光绪帝为什么接受和支持维新派的主张?

3.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

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导学案及答案3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导学案及答案3”,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提出“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等要求。那么,青岛问题是怎样由来的?“二十一条”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2.教材上说:“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那么,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呢?它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有什么区别?

3.结合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的史实,谈谈你对“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这句话的理解。

一、选择题

1.五四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是()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2.最能反映出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的口号是()

A.取消二十一条 B.反对在“和议”上签字

C.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D.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3.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胜利?()

①释放被捕学生②推翻了北洋政府③免去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④最终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获胜⑤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③④⑤

4.中共“一大”选举的中央局书记是()

A.陈独秀 B.毛泽东 C.李大钊 D.董必武

二、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

材料二:会议重申中共奋斗的最终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在现阶段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请回答:(1)材料一的内容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通过的?请简述此次会议情况。

(2)材料二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制定的什么纲领?

北京学生界宣言(1919年5月4日)呜呼国民!我最亲最爱最敬佩最有血性之同胞!我等含冤受辱,忍痛被垢,于日本人之密约危险,以及朝夕企祷之山东问题,青岛归还问题,今已由五国公管,降而为中日直接交涉之提议矣。噩耗传来,黯天无色。夫和议正开,我等所希望所庆祝者,岂不曰世界上有正义、有人道、有公理。归还青岛,取消中日密约,军事协定,以及其他不平等之条约,公理也,即正义也。背公理而逞强权,将我之土地由五国公管,侪我于战败国如德奥之列,非公理,非正义也。今又显然背弃,山东问题,由我与日本直接交涉。夫日本,虎狼也,既能以一纸空文,窃掠我二十一条之美利,则我与之交涉,简言之,是断送耳,是亡青岛耳,是亡山东耳。夫山东北扼燕晋,南拱鄂宁,当京汉、津浦两路之冲,实南北之咽喉关键。山东亡,是中国亡矣。我同胞处此大地,有此山河,岂能目睹此强暴之欺凌我、压迫我、奴隶我、牛马我、而不作万死一生之呼救乎。法之于亚鲁撤、劳连两州也,曰:“不得之,毋宁死。”朝鲜之谋独立也,曰:“不独立,毋宁死。”夫至国家存亡,土地割裂,问题吃紧之时,而其民犹不能下一大决心,作最后之愤救者,则是二十世纪之贱种,无可语于人类者矣。我同胞有不忍于奴隶牛马之痛苦,极欲奔救之者乎,则开国民大会,露天演讲,通电坚持,为今日之要着。至有甘心卖国,肆意通奸者,则最后之对付,手枪炸弹是赖矣。危机一发,幸共图之。

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所谓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为目的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即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把它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完整的科学表述。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在五四运动以后,虽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继续参加了革命,但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是属于中国资产阶级,而是属于中国无产阶级了。这时,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俄国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变成了一个觉悟了的独立的政治力量了。” 

结合本课所学,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第11课 北伐战争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由此,中国进入一个大革命的时代。

在长期革命活动中,孙中山认识到:要想取得革命的成功,必须要有一支革命的军队。为此,孙中山创建了哪所军校?这所军校的校长是谁?政治部主任又是谁?

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广东革命政府决定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谁?在北伐战争中,先后进行过哪些激烈战斗?当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时,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一定会弄明白上述问题的。

黄埔军校开学典礼

1.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北伐军就先后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几十万军队,将国民革命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结合教材,请分析一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2.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但为什么国民革命却最终失败了呢?

3.有人说,国民革命虽然打垮了旧军阀,但同时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府呢?

一、选择题

1.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A.黄埔军校的建立 B.“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C.汀泗桥战役 D.贺胜桥战役

2.国民革命北伐在两湖的对象是()

A.吴佩孚 B.孙传芳

 C.张作霖 D.曹锟

二、读图题

请同学们参照教材中的《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依图讲述北伐战争的过程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北伐战争,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北伐军就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占领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北伐战争取得这样重大胜利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北伐战争是革命的、正义的战争。北伐战争是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统治为目的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战争的性质,决定了北伐战争是符合历史潮流发展的。

(2)建立了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在国共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南方各地的工农运动以空前的规模迅速高涨起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革命,对北伐战争起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3)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广大共产党员团结国民党左派,在部队中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革命政治工作,对提高北伐军的战斗力起了重要作用。广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战斗中英勇作战,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4)北伐军广大官兵,在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下,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能够不怕牺牲,奋勇向前。

(5)广大工农群众的积极支援和参战,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重要保证。

(6)苏联的援助也是北伐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2)孙中山晚年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应当怎样评价孙中山的一生?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你看过《南昌起义》这部电影吗?你知道朱德在起义前夕设鸿门宴的故事吗?下图是南昌起义的图片,你能认出图片中讲话的人是谁吗?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同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秋收起义,在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你认为毛泽东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吗?

三湾改编是怎么回事儿?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又是怎样突破重围、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的呢?井冈山会师后,中国革命形势又有了什么新的发展?

这许许多多的问题,都需要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把它们弄清楚。

1.结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请讲一讲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故事。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

2.“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毛泽东的这首词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你能讲讲大致经过吗?

3.“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你会唱这首红军歌谣吗?在艰苦的条件下,红军为什么仍能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呢?

4.请结合本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课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解。

一、选择题

1.下列对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意义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①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②使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③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④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带领部队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的起义领导人是()

A.朱德 B.周恩来 C.邓小平 D.叶挺

二、材料解析题

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毛泽东在文家市对起义军的讲话

毛泽东放弃攻打长沙,向农村进军,意义何在?你同意毛泽东的观点吗?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节选)毛泽东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第一,它的发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的国家,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因为这种奇怪现象必定伴着另外一件奇怪现象,那就是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因为有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第二,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是在一九二六和一九二七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例如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省。这些省份的许多地方,曾经有过很广大的工会和农民协会的组织,有过工农阶级对地主豪绅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许多经济的政治的斗争。……第三,小地方民众政权之能否长期地存在,则决定于全国革命形势是否向前发展这一个条件。……现在中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继续的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地向前发展的。所以,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所以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所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第五,红色政权的长期的存在并且发展,除了上述条件之外,还须有一个要紧的条件,就是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经过一系列挫折后得出的结论。请你结合有关史实,谈谈这一结论是怎样得出的。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在小学、初中的语文课上,同学们一定学习过《丰碑》《七根火柴》《草地的晚餐》等故事。你知道这些故事的历史背景吗?这些故事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你听过这首诗吗?知道作者是谁吗?

(2)这首诗描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哪一次最艰苦的斗争?

(3)诗中反映出红军长征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

(4)诗中的“三军”是什么意思?这场斗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强渡大渡河红军战士雕像遵义会议会址

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中,有一次关系到中华民族及党的命运的生死攸关的会议,这个会议就是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你知道是什么会议吗?这次会议后,长征中的红军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红军最后胜利会师了吗?

让我们带着这一个个问题,进入《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的学习吧!

1.某旅行社准备推出一条“红色之旅”的线路,目的是让游客“重走长征路,学习革命史”。如果你是这家旅行社的决策者,你准备怎样设计这条线路?重点应推出哪几个景点?

2.遵义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会议。请结合当时的革命形势和遵义会议的内容,谈谈你对这次会议的认识。

3.同学们听说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试着举办一场长征故事会,讨论一下你心中的“长征精神”是什么?

一、选择题

1.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召开③渡过乌江④强渡大渡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③②①④

2.在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A.遵义 B.会宁 C.吴起镇 D.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二、读图题

识读《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数一数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省份?渡过了哪几条大江大河?翻过了哪几座大山?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三、看图说话

你能否根据这几幅图来说一说红军长征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红军长征途中吃过的野菜泸定桥

大雪山水草地

长征中的战争艺术

这一史诗般的逃亡,行程约6000英里,在大约一年的时间里翻越十几座大山,跨越了二十几条河流。历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环境的伟绩能与之相比,历史也不能提供一个更好的不间断的即时行动的例子。

指挥艺术的最高境界,莫过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毛泽东正是这样一位杰出的统帅。在长征途中,他不仅善于指挥弱小的红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强敌作战,而且善于指挥和调动敌人,从而在战争舞台上导演了一幕幕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创造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遵义会议前,“左”倾错误领导者把战略转移变成大搬家,中央机关携带的大批辎重,成了红军的沉重负担,队伍拥挤,行动缓慢,削弱了部队的机动能力,以致在湘江战役中遭到严重损失。遵义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在作战形式上必须由阵地战向运动战转变。在毛泽东的指挥下,红军纵横驰骋于四川、贵州、云南、西康广大地区,以高度的机动作战调动敌人,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创造战机,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他善于处理“走”与“打”的关系,既反对消极避战的逃跑主义,又反对同强敌进行决战的冒险主义;既做到避实就虚,又敢于在必要时打好硬仗,击中敌人要害,以打破强敌堵截,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该走就走,该打则打,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为了不把敌人带进根据地,彭德怀指挥红军将追敌一举击溃。战斗结束后,毛泽东赋诗一首:“山高路险沟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收到这首诗后,把诗的末句“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然后将原诗送还了毛泽东。

你能谈谈“我英勇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了哪些困难吗?

第三单元自测题

一、选择题

1.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B.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C.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揭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五四运动 C.辛亥革命 D.义和团运动

3.6月3日以后,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南京

4.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心工作是()

A.确定党的名称 B.建立党的地方组织

C.制定党的革命纲领 D.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5.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

A.中共二大 B.中共三大 C.国民党一大 D.创立黄埔军校

6.1926年北伐战争中任北伐军总司令的是()

A.蒋介石 B.叶挺 C.冯玉祥 D.毛泽东

7.北伐战争的主战场是()

A.江西 B.广东 C.东北 D.湖南、湖北

8.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武昌起义

9.中国革命在农村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湘赣革命根据地 D.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10.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A.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B.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C.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革命的企图

D.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牵制了敌军的力量

11.长征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是在()

A.四渡赤水河后 B.渡过金沙江后

C.强渡大渡河后 D.翻过大雪山后

12.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排列下列事件的顺序()

①秋收起义②“八七”会议③三湾改编④南昌起义

A.②④①③ B.④②①③ C.④①②③ D.④①③②

第三单元自测题新教材新学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13.南京国民政府代表()

A.大地主阶级的利益 B.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C.大资本家的利益 D.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14.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评述,正确的是()

A.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彻底肃清了“左”倾错误的思想根源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D.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例行会议

15.中国工农红军正式创建于()

A.南昌起义 B.三湾改编 C.井冈山根据地建立 D.井冈山会师

二、连线题

请将相应的内容用线连起来

①1919年5月4日A南昌起义

②1928年B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③1924年5月C井冈山会师

④1934年10月D中央革命根据地主力红军开始长征

⑤1935年1月E五四运动爆发

⑥1926年F黄埔军校创办

⑦1927年8月1日G遵义会议

三、材料解析题

“讲起‘八一’历史长,南昌打响第一枪;工人士兵齐暴动,红军战士最光荣;朱德率领队伍走,进军湘南改红军;秋收暴动毛泽东,闹得湘东遍地红;井冈山上朱毛合,创建四军建奇功。”

请回答:

(1)这段歌谣涉及到哪几个历史事件?

(2)材料中有“讲起‘八一’历史长”,计算一下,“八一”历史至今有多长?

四、读史有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请回答:

(1)你知道中国共产党于何时诞生吗?到2007年,他已走过多少年的历程?

(2)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结合所学内容和实际,说说你有什么感想?

五、知史识途

班级即将举办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故事会。

(1)如果你作为演讲者,你将收集教材中哪些相关资料?

(2)假如请你最后作总结演讲,你将如何总结长征精神?

(3)你觉得哪些精神是你最需要学习的?你准备怎么做?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九一八事变后逃难的东北人民

在我国的东方,有一个狭长的群岛国家,我们俗称为东夷,那就是日本。日本侵略中国,自古就有,古人称之为倭寇,近人嗤之为“日本鬼子”。

明治维新后,日本将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作为对外的基本国策。1894年,日本对华发动了甲午战争;1915年,日本又诱使袁世凯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为何28万拥有装备精良的东北军仅四个月就把东北三省大好河山拱手让敌?此后,日本扶植末代皇帝在此建立了什么政权?不愿当亡国奴的东北热血男儿组成的抗日义勇军和中共派出的抗日游击队是如何抵抗日军侵略的?你知道战斗在白山黑水间有哪些抗日英雄?你听说过杨靖宇和马占山的英雄故事吗?

西安事变前夕的张学良、杨虎城

日军占领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哪里?在中华民族危机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对全国人民产生了什么影响?

你一定听说过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他们做出了何等爱国壮举?目的是什么?针对这一举动,各派政治力量主张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派出哪位代表与国民政府谈判?中共解决这一事变的出发点是什么?主张用什么方式解决这一事变?蒋介石最后能接受吗?这一事变的最终解决给中国的抗日带来了什么新局面?

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来弄明白上述这些问题吧。

1.有感情地演唱《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了解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是如何遭受日本侵略的:从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到吞并东北三省,进而把魔爪伸向我华北大地,日本一步步要把中国变成其殖民地。请查找、阅读有关抗日英雄的故事,如杨靖宇、赵一曼、马占山、八女投江等,了解中国人民在民族危难关头,用自己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慷慨雄浑的抗日悲歌。

2.结合教材中日军对华北的进攻、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以及中共的抗日主张,分析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什么叫“兵谏”?张、杨二位将军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

3.1936年12月28日,毛泽东在《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中说:“共产党在西安事变中主张和平解决,并为此而作了种种努力,全系由民族生存的观点出发。设使内战扩大,张杨长期禁锢蒋氏,则事变的进展徒然有利于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讨伐派。”据此,请你分析一下:中共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一、选择题

1.我们把每年9月18日定为国耻日,是因为()

①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②我们要不忘历史③不要忘记我们的历史责任

④我们不要忘记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西安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 B.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C.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的推动 D.国民党内部各派别之间矛盾的加剧

3.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出发点是()

A.改善两党关系 B.粉碎亲日派的企图

C.实现全民族的抗日 D.寻找发展红军的机会

二、材料解析题

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摘自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

请回答:(1)材料中的“此案”指什么事件?

(2)上述材料反映了国民政府怎样的对外政策?

(3)国民政府对此案的态度导致了什么结果?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革命中心任务的变化

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两个主要矛盾,而前者在一定历史时期又会成为最主要的矛盾。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阶级关系和革命的中心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大任务,一个属于国际间的,一个属于国内的。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反对帝国主义这一任务更为突出,并很快成为革命的首要任务。

第二,由过去反对“一切帝国主义”,变成首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这一矛盾主要体现为中日矛盾,反帝的目标集中于日本帝国主义。

第三,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的关系,即抗日与民主、抗日与反蒋的关系,成为现实问题。要抗日,就要求国民党开放政权,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正是由于国民党拒绝开放政权,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出现了抗日民主高潮,抗日与反对国民党统治联系在一起。但与此同时,随着中日矛盾的上升和反帝任务的突出,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即国内阶级矛盾降至次要地位,降低和减缓了反封建斗争的程度和进程。

概括地说,中国革命在此一历史阶段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国内各民族和各阶级的力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并在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过程中,为建立独立、自主、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创造条件。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

(1936年12月13日)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淞沪协定”屈辱于前,“塘沽、何梅协定”继之于后,凡属国人,无不痛心。近来国际形势豹变,相互勾结,以我国家民族为牺牲。绥东战起,群情鼎沸,士气激昂,于此时机我中枢领袖应如何激励军民,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乃前方之守土将士浴血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自上海爱国冤狱爆发,世界震惊,举国痛心,爱国获罪,令人发指。……军民一致主张如下:(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三)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四)释放一切政治犯;(五)开放民众爱国运动;(六)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七)确实遵行总理遗嘱;(八)立即召开救国会议。以上八项为我等及西北军民一致之救国主张,望诸公俯顺舆情,开诚采纳,为国家开将来之一线生机,涤已往误国之愆尤。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临电不胜待命之至。张学良、杨虎城叩文。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扣压了蒋介石。关于如何处理蒋介石,当时面临着上、中、下三种解决方法:上策是“放”,中策是“不杀不放”,下策是“杀”。

请你结合当时中国的形势,对上述三种解决方法的利弊进行一下分析。

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70年前的中国,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事件,它使中国人民陷入了一场空前的大灾难。从此,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八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你知道这一事件是什么吗?这场战争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呢?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你知道1937年12月13日对南京人民意味着什么吗?你知道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外墙上醒目的300000意味着什么吗?

你听说过北京有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和张自忠路吗?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分别是什么人?为什么要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呢?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除了课本上的《卢沟桥歌》外,你听说过以下抗日歌曲吗?《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太行山上》《长城谣》《到敌人后方去》……它们都作于1937年或1938年。你知道为什么吗?

你知道日本的靖国神社是怎么回事儿吗?为什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对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一直保持高度警惕呢?

以上种种问题,都将在本课得到解决。

1.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开始对外进行侵略扩张。请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列举出日本对我国进行侵略的史实。

2.假如你是一名中学历史教师,要在暑假组织学生去外地进行一次“日本侵华史”调查。你准备带领学生去哪些地方?具体调查哪些内容?

3.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不仅对日军侵略坚持“不抵抗政策”,反而调动大批军队围攻红军;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你能分析一下国共两党关系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吗?

一、选择题

1.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于()

A.九一八事变 B.柳条湖事件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在卢沟桥事变中,英勇抗击日军的中国军队是()

A.十九路军 B.二十九路军 C.东北军 D.八路军

3.南京大屠杀中屈死的中国人达()

A.3万多人 B.30多万人 C.10多万人 D.300多万人

二、材料解析题

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一直在为侵略战争的罪行翻案,如否认南京大屠杀,篡改历史教科书等。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几次参拜供奉有“二战”战争罪犯的靖国神社,引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强烈抗议。

请回答:(1)近代以来,日本发动了哪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分别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结合教材,谈谈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城犯下的滔天罪行。

(3)当前,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极力否定南京大屠杀,并不断篡改历史教科书。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总格局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总格局可以用“一场战争、两个战场、三种政权”来概括。卢沟桥事变后,经过一年多的剧烈变化,这种总格局于1938年底形成。直到日本战败投降,这个总格局才消失。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内部的演变,都是在这个总格局中进行的。

所谓一场战争,就是说抗日战争是中国各民族、各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力量共同进行的战争。抗日战争是全国人民一致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它制约着各种政治力量的政策和行动。在抗日战争期间,尽管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很激烈,但都没有超出这场战争性质所制约的范围。“一场战争”最大程度地动员了全中国的抗战力量,这也是中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根本原因。

两个战场,即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国民党军队处于日军战略进攻的正面,负责正面战场作战;八路军、新四军处于日军的后面或侧面,负责敌后战场的作战。两个战场在战略上互相配合,但也存在着矛盾和斗争。在整个抗战时期,中日矛盾是决定一切的。两个战场虽有冲突,但未完全决裂。二者的配合是主要的。从整体上和全过程来看,抗日战争最终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而不是同时存在一个外战和一个内战。

三种政权,即国民党政权、解放区政权、沦陷区政权。随着日本对华侵略战争的进行,伪满洲国、伪蒙疆政府、南京汪伪政权先后建立,这些政权名称虽异,但性质是一样的,都是日本的傀儡政权,它们统治的地区都是日本的殖民地。解放区政权是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它名义上隶属于全中国统一的国民政府,但实际上不存在隶属关系,而是处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国民党政权所代表的是大地主、大银行家、大买办阶层的利益,它在政治上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的统治,在经济上维护国家垄断资本和官僚资本的利益,在军事上则表现为消极抗战。

翻阅一下近两年的报刊,了解日本制造的历史教科书事件和参拜靖国神社事件,深层次地思考以下问题:日本的右翼势力极力想否定那场大屠杀、否定那场侵略战争,其中有什么历史原因?又有什么现实原因?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