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物质溶解的量

幼儿园量教案

发表时间:2021-03-29

物质溶解的量。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物质溶解的量”,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7.2物质溶解的量
教学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4.初步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5.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6.认识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7.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释。
教学重点
1.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
2.溶解度曲线绘制的探究。
3.气体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2.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关系。
教学用具
烧杯、药匙、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
硝酸钾、蔗糖。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用具
烧杯、药匙、酒精灯、带铁圈的铁架台;硝酸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溶液?
[设问]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水中,是否能无限量的溶解某种物质吗?
[观察活动]【实验7-6】室温下,在各盛有15mL水的两个烧杯里,分别加入3g硝酸钾和3g氯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搅拌,观察溶解情况。(完成教材空白)
[板书]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在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补充:1.该种物质不能溶解了,但还能在溶解其他物质,这个溶液
是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但不是其他物质的饱和溶液。
2.对于这种物质来说,该物质的量与溶剂的量之比在饱和状
态下是一个固定的比值,而且是该温度下的最大值。
[板书]2.二者区别: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是否能继续溶解该
物质
[设问]在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一定指明“一定温度”和“一
定量溶剂”?某一溶液达到饱和后,能变为不饱和吗?不饱和溶液怎样
才能达到饱和?
[观察活动]【实验7-7】向含有硝酸钾不饱和溶液的烧杯里,继续加入硝酸钾,直到有固体硝酸钾剩余。将所得饱和溶液,连同其中剩余的固体颗粒,转移一半至另一烧杯中。向其中一烧杯添加水,边加边搅拌,观察硝酸钾的固体颗粒是否继续溶解。把另一烧杯加热,发生什么变化?(完成教材空白)
[板书]3.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课堂练习]1.P.189检查站
2.下列有6种操作,选出其代号填入下列转化关系的括号中:
A.加硝酸钾晶体B.加水C.恒温下蒸发掉一些水
D.升温E.降温F.加入较稀的硝酸钾溶液
硝酸钾的硝酸钾的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小结]1.溶解量——物质在溶剂中被溶解的量。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溶液是否饱和,必须指明温度及溶剂量两个前提条件。条件一旦改变,饱和与否可以转化。
4.饱和与否,是以“不能再溶解”为标准的。易溶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可以较浓,微溶物质的饱和溶液仍会很稀。

相关推荐

物质的溶解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物质的溶解”,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单元3物质的溶解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
2.了解结晶现象,初步学习用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3.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结晶现象
【学习难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结晶现象
【教学手段】探究实验,多媒体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流程】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
出示尝试题:
1.将50g食盐放入100g水中,请问,溶质、溶剂各是多少?理由是什么?
2.为了加深对溶液饱和性的学习,你试一试,列举生活实例加以说明。自学课本相关知识,进行探究实验,讨论后,再回答问题。通过自学,学习溶液的饱和性,亲自进行实验探究后,讨论问题,然后处理实际问题。从而实验成为探究的一部分,而不是验证式的实验。
通过自学、探究、解决问题1,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精髓,加于运用到问题2中,从而进一步巩固自学成果。用时约5分钟。

教师讲解
注意定义中的两个“物质”代表的含义及条件。
关注定义要点。
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教师讲解

3.展示图表:同温下,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溶解度
(20℃)/g>101~100.01~1<0.01
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填写:20℃时几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溶解性
物质蔗糖食盐硝酸钾碳酸钠氢氧化钙碳酸钙
C12H22O11NaClKNO3Na2CO3Ca(OH)2CaCO3
溶解度/g204.036.031.621.50.1650.0013
溶解性
4.人们常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试解释其原因。

自学课本,讨论填表后,提升对同温下,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解度的理解。
用时约15分钟。
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
教师讲解
5.不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变化
学习下表,分析数字的变化情况,从中选取三种特殊物质,将其温度与溶解度的关系,用坐标图表示出来,对每一种物质选择至少三个特殊点,进行三点间的变化分析。
物质0℃20℃40℃70℃100℃
KNO312g35g65g136g250g
NaNO376g88g106g134g176g
NaCl36g36.1g36.2g36.8g40g
CuSO412g20g30g48g78g
蔗糖176g200g300g360g380g
Ca(OH)20.17g0.16g0.13g0.11g0.06g
坐标图分析结果:
6.从上题中选取一种物质,对其100℃时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你猜想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习过程中,注重先自学,再讨论。

通过自己分析数据来理解概念。

用时约10分钟。
师生共同归纳板书。
用时约5分钟。

【板书设计】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连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连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二、溶解性和溶解度
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称为溶解性。
2.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该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三、溶解曲线图
溶解曲线图:用来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变化。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第一课时: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一、情境导入:
镇上有一家洗衣店,有一天,化工厂的一名工人拿了一批工作服来清洗。工作服上的污渍主要有氯化钠、蔗糖、润滑油、碘等。假如你是洗衣店的工作人员,你打算怎样清洗这批工作服呢?
学生讨论,交流答案。教师总结。
衣服上的氯化钠、蔗糖,很容易洗去,但油污和碘却不容易清除,大部分同学都不知道怎么清除这些物质,对这方面的知识还不是很明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学习了本节课,我们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这些问题了。
二、明确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溶液及溶液的基本特征。并能够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2、了解溶质溶解的过程。了解电离的概念。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热爱化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依标导学:
同学们在家里都洗过衣服吧?洗衣服时,你用到的最主要的物质是什么?(水)
你认为水起到什么作用呢?(溶解)
我们回到故事情境中,进行——→活动探究一。
工作服上的污渍主要有氯化钠、蔗糖、润滑油、碘等。这批衣服上的污渍都能用水洗去吗?(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实验一:
我们来进行一组小实验,同学们分组合作,共同探究。分别将食盐、泥沙、植物油、蔗糖和硫酸铜五种物质溶于水中,并认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学生实验)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
食盐、蔗糖和硫酸铜这三种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植物油浮在水面上,形成上下两层;泥沙不溶于水,沉淀在试管底部,也形成上下两层。
通过刚才的小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工作服上的哪些物质可以用水洗去呢?
(氯化钠和蔗糖能够用水洗去,它们都能溶于水。)
食盐、蔗糖和硫酸铜能够溶解在水中,它们是怎样溶解的呢?我们从微观角度来观察一下。
——→并由此引导出电离的有关知识。
刚才的小实验,我们还可以发现植物油不能溶解在水中。也就是说工作服上的润滑油和碘不能用水洗去。用水不能洗去的污渍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进行活动探究二:
通过探究,我们知道润滑油能够溶解在汽油中,碘能够溶解在酒精中。
学生实验二:
小组实验,分别将植物油溶解在汽油,碘溶解在酒精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将植物油溶解在汽油,碘溶解在酒精中,它们溶解后形成的是和食盐、蔗糖、硫酸铜溶于水后一样的液体。
引导学生总结——→溶液的两点性质。
总结出溶液的概念,特征及组成。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了解实验室及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溶液。
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及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确定。
知识小结:——→总结溶液的有关知识。
活动探究三:
污渍中的泥土、碘、润滑油用水清洗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清洗它们后得到的是溶液吗?
结合刚才的学生实验一,总结浊液的有关知识及特征。
活动探究四:
通过开始的探究,我们知道植物油能够溶解在汽油中。可是衣服上沾染了油污,我们都是用汽油来清洗的吗?除了汽油,我们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呢?(学生回答)
家里厨房中的油污,都是如何清除的?
学生实验三:
将第一个分组实验中的植物油和水形成的浊液,加入几滴洗洁精,振荡后观察实验现象。
了解洗洁精等乳化作用。
思维拓展:
(1)乳浊液中加入洗涤剂后振荡,植物油溶解在水里了吗?
(2)用汽油擦除衣服上的油污,用洗涤剂清洗盛过植物油的试管,分析二者原理是否相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假如你是洗衣店的工作人员,你现在知道如何来洗这批衣服了吧?
小结:
本节课的收获一——→自理能力
完成挑战自我
本节课的收获二——→化学知识
完成学以致用
课外探究

物质的溶解性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物质的溶解性”,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学案
知识归纳:
1.溶解性是指,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和。
2.在一定,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还能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
3.对于大多数物质来说,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有。
4.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在溶剂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大小的外在因素是:,大部分物质如硝酸钾的溶解度随,少数物质如食盐的溶解度随,只有极少数物质如溶解度随。
5.利用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比较,可以查出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还可以看出,不同物质随。
6.通常把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可用的方法使溶液中的溶质结晶出来;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可用的方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方法研习:
1.下列关于饱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在相同温度下,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C.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解溶质的量一定达到了最大值
D.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2.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B.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一定变成饱和溶液
C.浓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D.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或液体
3.对于多数固体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之成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同种溶质;④加溶剂;⑤恒温蒸发溶剂。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⑤
4.20℃时,在100g水中不断加入食盐固体,充分搅拌后过滤,称量所得溶液的质量如下表所列,其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选项ABCD
加入食盐的质量/g10203640
所得溶液的质量/g110120136136
5.向一杯接近饱和的KN03溶液中,逐渐加入KN03晶体,下列图6—6中符合溶液中溶
质的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6.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
温度
物质0℃20℃30℃50℃80℃
甲13.3g31.6g36.2g85.8g169g
乙35.7g36.Og36..2g[来36.5g37.1g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进行判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3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使乙物质从它的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析出,一般采用冷却的方法
D.升高温度可使甲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
7.氯化钠和碳酸钠晶体的溶解度(O℃~30℃)如下表所示:
温度
物质0℃10℃20℃30℃
NaCl35.7g35.8g36.0g36.3g
Na2CO310H2O7g21.5g38.8g
(1)从溶解度表中,可获取的信息有:,

(2)要分离氯化钠和碳酸钠晶体的混合物,你设计的实验操作步骤是

拓展探究:
1.一木块漂浮于50℃时KN03的饱和溶液中如图6—7a所示,当温度改变时(不考虑由此
引起的木块和溶液体积的变化),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随时间(t)发生了如图6—7b
所示的变化。
(1)由此推测出温度的改变是(填“升温”或“降温”)。
(2)同时观察到烧杯底部KN03晶体(填“增多”或“减少”)。

2.溶解度曲线中的任何一点都表示溶液的一种特定状态。当溶液状态发生变化时,表示溶液状态的点的位置(坐标)也将发生相应的改变。某固态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根据图6—8回答下列问题。
(1)当处于A、B点状态的该溶液分别发生下列变化(其他条件不变时),试参考表中示
例描述A、B点的变动。
A点的变动B点的变动
①升高温度向右平移
②降低温度
③蒸发溶剂
④稀释溶液

(2)将该溶液从状态A改变到状态B有多种途径。试设计并简述一操作最简单、结果
最准确的实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