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3-22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教案

25、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有关发明家的发明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故事:《自相矛盾》。
2、播放文中的插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矛”与“盾”)
矛进攻
盾自卫
3、学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
4、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交流
(1)互相提醒容易读错认错的字词。
(2)想办法记一记要求会写的生字。
(3)组长安排组员分段朗读,读通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纠正发音。
(5)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能自行解决黑板上的哪些问题,先在小组里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问题。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师: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你能自行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解决一个,擦去黑板上的有关问题。
2、课件出示词语: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
集合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
战场长处首次胜利者合二为一大显神威
乱作一团庞然大物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3、运用练习
(1)选用上面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a.中国乒乓球的国手们在奥运会上()。对方队员面对强有力的进攻,虽然(),但最终(),败下阵来。
b.当猎狗这个()出现在受伤的小鸟面前是,小鸟吓坏了。
(2)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句子。
四、指导书写,完成作业
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1、认读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按结构归为一类读,可以选后鼻音或前鼻音的字读,也可以组词读。
2、本课生字以左右结构的字占主要比例,因此要重点写好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难点落在“集”上,右上四横,上部要写得紧凑。
3、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注意写字姿势。
五、课外延伸,阅读资料
坦克:又名战车。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战役。其实,坦克是一名战地随军记者发明的。
六、作业
1、我会写
máobāndùn
(1)敌人的()如雨点()向他的()刺来。
Chíshén
(2)她手()()奇的七色花向我走来。
tǎnzhàngōngtuì
(3)我方的()克冲上()场向敌军发动进(),很快打()了敌人的进攻。
2、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听写句子,引入文本
1、师: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听写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反馈:打开书本,校对、订正。
二、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出示听写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一个词。
学生读句子,回答。提示:自卫——进攻;盾——矛;合二为一。
2、师:把“矛”和“盾”这样一对矛盾的事物合二为一,怎么集合呢?有什么好处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2~4自然段,读完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反馈
(1)怎么集合?
指名回答。
提示: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具体做法是: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出示坦克的图片,简单介绍。
(2)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回答。
提示:“矛”和“盾”的集合实际上是自卫和进攻的集合,既能很好的自卫,又能更好的进攻,这可是“大显神威”。
3、指导学生理解“大显神威”的含义,读第5自然段,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明。
学生读课文、回答。
提示: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你能把大显神威的感觉读出来吗?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引导学生在读中领会“首次、吓得哇哇直叫、乱作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小朋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学生回答,如:“神舟”五号太空飞船、海洋馆的大神龟、我国奥运健儿……
4、师:发明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点什么呢?
引导学生初步领悟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三、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句话,想一想从中可以受到什么启发呢?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
教师可适当提示:充气雨衣、地下多功能车库、双层公交车、节能型马桶、钻井工人的帽子、带橡皮头的铅笔、一个优秀的人……
3、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还有哪些你觉得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可以怎样改进,使之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呢?
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教师鼓励有创意的想法。
4、小结
师: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抄写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记下自己或身边的人留心周围事物、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事例。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的开放,实际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从课本中寻找答案,还会在生活中有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枪口或炮口
矛和盾的集合集合——坦克
盾——防守——铁屋子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6《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要求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多动脑筋,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根据思考、练习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2.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教学方法:讲读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事,往往有些小事能给人以启示。《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就是围绕着一个小木匣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的而又给我们启发的小故事。
1.教师板书课题,问:谁的木匣?
2.学生读课题。
二、学生读预习,按预习要求,自学生字
1.学生读预习部分。
2.学生划出这部分的要求。①自学生字词。②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③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3.自学生字。
本课生字只有5个,请同学们自己按拼音读一读,找出你认为最不好读的字音。
这5个生字分别属于哪种结构的字?填下列表格。
4.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
三、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暂不回答)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思考上面的问题。
学生读后回答: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过了4年,科利亚又重新把埋下的木匣挖了出来,他从中受到了启示。
五、教师带学生读课文练习2,明确分段依据
(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将课文分成三段。)教师板书。
六、学生默读,划分段落
1.首先标出自然段。
2.读每个自然段,明确每段的意思。
3.复习学过的分段方法。
读自然段,明意思。
意相近,并一起。
意相异,就独立。
4.按照“意相近,并一起;意相异,就独立”的方法将课文正确划分三段。
第一段(1~3):讲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讲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段(13):讲科利亚从中悟出的道理。
5.教师问:为什么科利亚要埋木匣,又干嘛把它挖出来,从这件小事中,他又悟出什么道理了?我们先来看看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又是怎样埋的?
七、学习课文第一段
1.教师让学生想一想: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在这一段的什么地方写着呢?(第3自然段)学生读第3自然段。
(1)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东西多,不能都带走。
教师给学生简单介绍课文中的战争——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前后差不多4年。这是场正义的战争。
(2)受到了妈妈的启示。学生读这段的最后两句话。问:“妈妈是怎么做的?(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进地里)科利亚是怎么做的?(量了十步,埋下自己的木匣)妈妈走了三十步,而科利亚为什么只走了十步?(因为他只会数到十,所以就量了十步。)科利亚看妈妈这样做,他也学会了,照着妈妈的样子做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是个善于模仿别人,自己肯动脑筋的孩子,同时他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学生概括说说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教师问:他是怎么埋的?木匣里都有什么呢?
(1)学生读1~2自然段。
(2)学生回答:他先挖坑,再把木匣放进坑里,然后盖上土,最后撒上细沙。
教师问:什么叫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又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埋木匣时年龄很小。)
(3)木匣里都有什么?(学生读)
(4)“盖上土,撒细沙”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认真仔细,想得很周到。)
八、学生有语气地读这段,而后回答: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九、布置作业
写生字新词;预习第2、3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讲读
教师说:妈妈和科利亚在临走时,分别把箱子和木匣埋在地里。那事隔四年,当法西斯被赶走后,他们又挖起自己的东西来,他们挖到了吗?(挖到了)谁先挖到的?(妈妈)科利亚开始没挖到,后来为什么挖到了呢?妈妈为什么能很快地挖着呢?学生读第二大段。
1.请一个学生读第二段,其他同学思考:他的妈妈是怎样找到箱子的?挖到后,她说了什么?
2.读妈妈说的话,体会其意思。
3.“如果……就”是一组关联词语,表示的是假设关系,前者假设的情况,后者是假设情况的结果。前后要一致。教师举例,学生仿教师造句。(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改期举行。)
4.科利亚开始为什么没找到,后来又为什么挖着了呢?
“没找到……仍然没找到”中“仍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还是、照旧)
学生用“仍然”造句。
教师问:“当科利亚没找到自己喜爱的木匣时,伙伴们朝他笑,他说什么了?读他说的话。“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这句话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爱动脑筋,现在他已经发现问题了,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师问:“科利亚只发现问题就完了吗?(不是)他还在找问题的原因。在他找问题的原因时,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同学们用‘△’标出。”(丢、坐、摸、想)从这几个动词中看出什么?(科利亚遇事多思考、动脑筋。)
教师:科利亚是怎样挖着的?(量了五步,找到了木匣。)“果然”一词什么意思?(结果与预想的相一致,在意料之中。)
学生用“果然”造句。
教师:科利亚埋木匣时走了十步,挖木匣时只走了五步,这是为什么?
学生读科利亚的话。思考:从这儿我们知道科利亚怎样?(善于动脑筋,善于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学生读第二段,概括回答:科利亚为什么后来找到了自己埋下的木匣子?
6.科利亚从这件小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读最后一段,理解他的这番话。
教师总结:事物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动脑筋勤思考。
二、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
1.看板书总结内容。
2.总结分段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27《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4.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1.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2.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方法:合作教学法
教学准备:课件;陶罐和铁罐的实物。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流程
一、形象揭题,了解特点。
1.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实物,让学生看一看,还可以摸一摸。
2.学生说说陶罐的质地、特点,进行简单比较。
3.板书课题,指名学生齐读,学习生字“陶”的音、形、义。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了解课文大意。
1.课件出示学生自读要求:
(1)圈一圈: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一画:用“_____”和“~~~~~”分别标记出陶罐和铁罐说的话,同桌可以分角色读一读。
(3)想一想:把生字词语放到有关的句子中读一读,想一想它的意思。
(4)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比比谁知道的多。
2.学生按上述要求自读课文。读后交流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3.激励学生积极读书,展示自己的朗读。请2位同学分别读课文1---9自然段和10---17自然段。其它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
4.教师相机小结。
三、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1.课件显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导理解。教师操作课件,将这一段中的“骄傲”、“奚落”2个词语点红。
2.课件显示铁罐傲慢无礼的样子,教师点拨理解。
(1)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找反义词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骄傲”、“奚落”、“懦弱”、“轻蔑”、“恼怒”。
(2)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呢?请你把铁罐的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3)课件展示铁罐的话,学生表演朗读。注意学着铁罐的动作、神态读出“奚落”的语气。
3.教师启发学生理解陶罐的表现: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是怎样的呢?
(1)课件显示陶罐笑眯眯的样子。
(2)把陶罐的话连起来读读,体会体会。
(3)通过找近义词、找反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谦虚”、“争辩”。
(4)指导学生读好多音字:和睦相处
(5)课件展示陶罐的话,同座互相配合读一读,看能不能学着陶罐的神态、动作读出它的谦虚克制。
4.课件展示对话。请3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1-9自然段,读后评议。评议后,同座再练分角色朗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课文1-9自然段里要求会写的生字,开火车认读出课文中的词语。
2.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并分组,说出分组的依据。
3.引导分组观察:“陶、谦、嘴、恼、吵”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怒、感”都是上下结构,上长下短的字;“虚”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第三笔。
4.学生提出需要教师指导书写的字。教师范写学生提出的字。
5.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进行辅导。
6.展示学生书写的字,互相评议。
五、实践作业
1.和同学们合作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2.课外读文:《骆驼和羊》,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陶罐、铁罐不同的结局,、理解课文讲的道理。交流本文的读书感受。
2.练习写字,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词语。
3.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组织教学
1.课件展示要求会认的10个生字和1-9自然段要求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认读。
2.分角色朗读课文1-9自然段。
3.教师小结过渡:傲慢无理的铁罐和谦虚克制的陶罐有什么样的结局呢?我们来继续学习本文的10-17自然段。
二、师生合作学习课文第10-17自然段。
1.课件显示第10自然段,点红“流逝”,学生利用近义词来理解。教师引导生联系课文句子来理解“时间在流逝”。
2.许多年过去以后,陶罐和铁罐怎么样了呢?学生默读课文后同交流。
3.课件出示对比表格。
陶罐被人挖掘,光洁、朴素、美观很有价值
铁罐连影子也没见到
4.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铁罐为什么连影子也不见了。
三、交流感受,明白道理
1.教师启发: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得到什么启发?
2.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
3.口语交际:
我想对陶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铁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选择一个口语交际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请各组小组长组织。
(2)全班交流。
4.拓展延伸,加深理解。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故事,想到了哪些我们读过的课文或生活中的事情。
【在学生交流感受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口语交际这一环节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师小结:本文通过陶罐和铁罐之间的一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类似的课文有很多:《两只小狮子》、《小白兔和小灰兔》……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课文吗?
【在举例中,学生获得了对本文写作方法更真切的认识,为以后的运用打下基础。】
五、练习写字,抄写词语
1.认读课文10-17自然段里出现的生字。(课件出示)
2.交流记忆这些生字字形的的方法,教师小结: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记,可以利用熟字来记。
3.练习用这些生字并分组,说出分组的依据。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4.学生写字,写完与范字对照,同桌比较检查,学会自我纠正。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5.投影仪展示学生写的字,互相评议。
6.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和观察字间架结构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分析所获得的东西,比教师直接告诉要记得牢。每次都这样训练,学生自学生字的本领会一天天增强。】
五、拓展练习,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还可以抄写课文中其它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
2.用你喜欢的词语写几句人物的对话,(可以写一写回家后与爸爸妈妈有趣的对话)注意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
板书设计
27、陶罐和铁罐
铁罐优点:坚固无影无踪
缺点: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陶罐缺点:易碎安然无恙
优点:宽容能正视自己的缺点

小编推荐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备课教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备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备课教案

第七单元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一篇习作及一个练习。《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写出了作者对恐龙的喜爱。《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的喜爱及对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海底世界》是一篇科学短文,它以生动有趣的笔法,从声、光两方面描述海底的景象,从动物、植物、矿物三方面介绍海底的矿产,激发广大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日月潭的传说》以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有关日月潭来历的动人故事。习作的要求是让学生学习如何写日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本单元所有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
2、理解本单元课文内容,了解远古时代生物的种类、形态及习性;让学生了解大自然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了解槐乡五月的可爱及槐乡孩子的勤劳好客;了解关于日月潭的民间传说。
3、通过对课文重点段的教学来进行句语句之间联系的训练,使学生理解中心句的概念,提高概括段意的能力。
4、能掌握日记的格式,能按要求写一则简单的日记并养成勤写日记的习惯。
5、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6、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1、理解本单元课文内容,了解远古时代生物的种类、形态及习性。
2、让学生了解大自然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3、通过对课文重点段的教学来进行句语句之间联系的训练,使学生理解中心句的概念,提高概括段意的能力。
单元教学难点:
1、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侥幸心理,做事要老老实实,成功要靠诚实的劳动。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意思的能力。
课时安排:
共14课时
《恐龙》(2)《槐乡五月》(2)《海底世界》(3)
《日月潭的传说》(2)习作7(2)《练习7》(3)
20恐龙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76】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写的是一种曾经是地球的主人,但今天已不复存在的爬行动物,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2、这篇课文是以这种动物的名称为题的。当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想知道写什么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前面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指导观察字形,弄清每个生字的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有重点的书写。
(3)指名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4)齐读生字词语。
3、各自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5、理清层次
(1)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2)给文章分段。
三、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77】
一、精读训练
1、导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说一说,从这一自然段中,拟制到了什么。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导读第2—4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仪。如何用“首先……接着……最后……”的句式把这三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1品读第2自然段
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说的。用笔在文中画出有关句子。
课文具体介绍了哪几种恐龙?这些恐龙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读一读,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恐龙的特点的?
(2)品读第三自然段。
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哪一句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再读一读这一段,看看二、三两句话说的是什么?
朗读课文
(3)品读第四自然段
恐龙是怎么样繁殖后代的?
朗读课文
.(4)朗读课文的2—4自然段,感悟一下恐龙的千奇百怪的形态特点以及独特的生活习性。
3导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工有句话,请说好所每句话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3、总结课文。
(1)朗读课文。
(2)教师小结。
二、背诵指导。
1、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脉络先背诵。
2、学生试背。
3、指名试背。
4、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恐龙
种类多
形态千奇百怪
食物食草、食肉
繁殖卵生
21槐乡五月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照样子重叠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背诵课文
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78】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照样子重叠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荷藕之乡、茶乡、橘乡引入)
板书课题,提醒“槐”的写法。读好课题。
当“槐乡五月”这个课题映入你眼帘的时候,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新词。
大声朗读课文,可以自由结合找同伴。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检查生字:洋槐坡坡岗岗瑞雪初降酿出挎走
喜盈盈浓香傻乎乎拌上咸的浇上
(1)读准字音
(2)哪些字易读错?哪些容易写错?
(3)比较:破坡槐环酿浪跨垮挎
(4)找出文章的叠词,仿照形式说说。
2、各自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齐读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说说每一节的意思。(概括能力的训练)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看看最喜欢文章的哪个地方?把自己喜欢的,有把握的句子读给同学听。
三、课堂作业
1、写生字。(描红,评议)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79】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春光明媚的五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你能背诵描写春景或物的古诗吗?(宿新市徐公店,村居等)
2、春天是令孩子们最兴奋的季节。读了《槐乡五月》,你已经有了哪些收获?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槐乡之美和槐乡孩子的美丽可爱。
出示句子: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二、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读文章的哪个地方?你最喜欢什么呢?自由板块式学习课文(根据学生的选择,学习课文)
感受洋槐花开时,槐乡的景美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为什么喜欢它呢?
2、逐步让学生总结归纳出:
花多色白:瑞雪初降茫茫一片
花形多姿:玉雕圆球??
花香花甜:香气扑鼻沉浸香海
3、指导朗读,谁的槐花最美丽最芬芳?
4、引读指导背诵:有的…………远看……有的……近看
小蜜蜂飞来了……孩子们跑来了……
这时候……整个槐乡……
5、小结: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感受槐乡孩子的美丽可爱(2-3)
1、指名朗读第二、三自然段。你喜欢什么呢?
2、讨论归纳:
热情好客、聪明能干(拉到、送、外加)
俊俏美丽(别、戴)
纯朴可爱(大大咧咧、塞上一把)
3、指导朗读,哪些词语写出孩子的这些特点?(各种形式朗读)
4、指导背诵。试背重点句子
5、小结:五月,是……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三、小结课文
1、读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2、教师小结:槐花是洁白无暇的花,是芬芳四溢的花,是装扮孩子,让孩子们大饱口福的花。槐乡的孩子是勤劳能干的孩子,是热情好客的孩子,是纯朴可爱的孩子。作者巧妙地把槐花与槐乡孩子融为一体,写花又写人,真切自然地抒发作者对槐乡五月的喜爱之情。
3、练习背诵课文。
四、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花多色白:瑞雪初降茫茫一片
槐花花形多姿:玉雕圆球??花美
花香花甜:香气扑鼻沉浸香海
槐乡五月
热情好客、聪明能干(拉到、送、外加)
孩子俊俏美丽(别、戴)人美
纯朴可爱(大大咧咧、塞上一把)
22海底世界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引起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2.通过对本课重点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之间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读准多音字“参”,会用“普通”和“物产丰富”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2.指导学生理解3、4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80】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同学们,你到过海边吗?你看见过大海吗?大海一望无际,大海波澜壮阔。这一切都令人感到神奇,感到壮观,你可曾想过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呢?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海底旅行,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海底世界的奥秘吧!
(二)教师范读课文。(配乐),学生边听边想海底世界的样子。
(三)学生听读后简述海底世界的样子。(能找出中心句或训练概括能力。)
(四)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文中生字,并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可让学生采用填表法按要求进行自学。
(五)检查自学。(检查反馈读书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提醒学生注意特殊韵母或整体认读音节的发音。
3.提示学生注意多音字的用法,可采用多音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4.指名分析字形结构。
“却”是左右结构,右半部是“卩”,不要写成“阝”。
“异”是上下结构,上半部是“巳”,不要写成“己”。
5.可采用形近同音字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六)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质疑。
1.比较近义词,理解词义。
奇异——特别,与“平常”不同,与“奇怪”意思相近。但“奇异”多用来形容景色,而“奇怪”可以形容人、事、景物,应用范围广。
蕴藏——与“储藏”的意思相近。用在潜藏而未显露或等待开发的地方。
普通——平常的、一般的。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窃窃私语——原指人们偷偷地小声说话。本课是把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比作人在“窃窃私语”,显得很生动。
物产丰富——物产:天然出产的和人工制造的物品。丰富:(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种类多或数量大。即:天然出产和人工制造的物品种类繁多,数量大。
(七)再次让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八)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第二课时{81}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看录相。
2.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深处是什么样儿的?
(二)抓重点句,了解特点。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让学生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介绍了海底世界的特点?
3.指读有关句子: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4.这句话着重介绍了海底哪些方面的特点?
(两方面特点: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
(三)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并根据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2.指名回答,课堂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弄清文中2、3自然段侧重讲海底世界景色奇异。4、5、6自然段侧重讲海底物产丰富。
3.引导学生回顾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1)思——问题。
(2)画——重点句。
(3)找——重点词语。
(4)说——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感受。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2、3自然段,理解海底景色奇异。
(1)指读第2自然段。思考:海底有风浪吗?有光吗?
(2)指名回答后,出示重点句。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3)课堂讨论:“依然”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将句中“依然”换成一个与它意思相近的词,使句子意思不变。
2.学习第3自然段。
让学生运用学习一段话的方法,学习这一段。
(1)思。想一想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2)指读句子,并分别说句意。
(3)出示句子:
(1)指读重点句,理解词语。
(2)什么是“窃窃私语”?
(“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窃窃私语”指背着人轻轻地交谈。本课是比喻海底动物发出轻微的声音。)
(3)让学生用动作演示“窃窃私语”。
(4)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这个词语赋予动物以人的行为,使它们更加可爱、动人。)
(5)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6)海底的动物只有这几种声音吗?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
(7)教师读句子: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提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8)指读这段话,并小结这段话表述的内容:静中有声。(奇特)
(9)小结学法:学习这段话我们主要抓住了什么?
让学生明白,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就必须注意抓重点句中的重点词语。
(10)让学生自己说说海底景色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黑中有亮、静中有声)
4.用上面的学法自学课文4至6自然段,理解海底世界物产丰富。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海底有哪几类物产?文中分别写了些什么?
(1)指名回答,教师依照学生的回答板书。
5.学习第4自然段。
(1)指读课文,想想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已经知道”这四个字说明了什么?
(说明海底动物不只是三万多种,还有很多很多,只不过现在还没有发现。)
(3)第1句与2至6同之间是什么关系?
(先总述后分述。)
(4)你是怎么知道的?
(从“各有各的活动方法”这一概括词语中看出来的。)
(5)出示填空练习。
(6)填空后指读句子,体会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读5、6自然段。
(1)课文怎样介绍海底植物色彩的?
(2)指读有关句子,找出其中的连接词语。
(“有……有……还有……”作者用这样的排比句式描写海底植物的色彩多种多样。)
(3)让学生找最有特点的植物。
(最大的、最小的)
(4)海底有丰富的矿产,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五)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六)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看图,再激趣、展开想象。
1.出示挂图。
2.谈话激趣。
第三课时【82】
一、教学目标
(一)检查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二)练习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用“普通”和“物产丰富”造句。
三、教学过程
(一)练习造句。
1.理解词义。
2.指读原句,弄清句式及用法。
3.师范引路。
(1)普通。
妈妈是一位普通的教师。
(2)学生口头造句练习。
(3)物产丰富。
原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例句:西沙群岛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
(4)学生口头造句练习。
(二)检查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三)作业:画一幅海底世界的图画。
板书设计
景色奇异宁静有声音
22、海底世界
动物多种多样
物产丰富植物色彩、形态
矿产蕴藏丰富
23、日月潭的传说
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10个生字。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通过了解大尖和水社克服重重困难救出了太阳和月亮的动人故事,学习他们不畏强暴、不畏艰辛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敬重为民除害的英雄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敬重为民除害的英雄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83】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你们知道什么是传说吗?(指的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论述和评价。)请你举个例子说说,我们都学过或听过哪些传说?(《鲁班学艺》等)那这篇课文将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呢?(日月潭)
2、介绍日月潭
日月潭位于台湾省中部的南投县鱼池乡,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湖。潭中有个小岛叫珠仔岛,将湖分为两半。北面为日潭,南面为月潭,因为轮廓近似月亮和太阳而得名。周围有大尖山和水社山等环抱,树木葱茏,是台湾省著名的旅游和疗养的胜地。
3、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给生字注上声调。
(2)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的读音。拯是后鼻音,潭是前鼻音。
(3)再读课文,交流讨论:
(1)写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美丽的自然景色。
(2-5)写日月潭的传说。
(6)写大尖山、水社山和日月潭的名字的由来。
(4)学生再读课文,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和觉得重要的地方作上记号。
4、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些什么?是从哪一句中知道的?(知道了日月潭是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泊。知道了日月潭的景色很美知道了日月潭还有一个传说。)
5、指导书写。
商字的里面要和滴字的里面区别。注意漆的下半部分的书写。筹字注意要写得紧凑一些。
6、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84】
一、复习生字(复习巩固)
二、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通过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日月潭在哪里你们都知道了吗?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月潭,去看一看那里美丽的风景。(教师解说第一自然段1、2句)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日月潭究竟还有什么动人的传说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2~6自然段。
4.能用最简洁的话概括这个传说吗?(大尖哥和水社姐拯救日月)
5.课文是如何具体描述这个传说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谁来读读这个故事的起因?
三、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两条恶龙吞食了日月,天地间漆黑一团(板书:漆黑一团),人们分不清白天、黑夜。这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困难。所以人们必须要杀死恶龙,救出日月。
2.为了降伏恶龙,拯救日月,人们聚集在一起商量办法。
(1)为了降伏恶龙,人们想出了哪些办法?请你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人们商量拯救日月的语句。
(2)出示人们说的两句话。指名读。
(3)人们商量出来的办法是什么?(只有请到水性特别好的人,只有拿到阿里山里的金斧头和金剪刀,才能制服恶龙,暂时能恶龙。)
3.出示两个问句。引读两句问话。
4.此时,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焦急的,无可奈何的)书上用了哪个词?“一筹莫展”
5.就在人们一筹莫展、心急如焚,甚至有点绝望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板书:挺身而出
(1)你觉得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需要什么?(勇气,战胜恶龙的决心)
(2)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把这句话读好。齐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大尖哥和水社姐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那么这两位英雄是如何降服恶龙,拯救日月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学生自读。
(1)他们是如何拿到金斧头和金剪刀的?(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齐读
(2)展开想象,体验艰苦(发挥想象力把故事说得更生动)比较句子
出示:他们终于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同学们,看看这两句哪句好?为什么?除了感受到得到金斧头、金剪刀是那么来之不易,也感受到人物的不畏艰险,为民除害的品质。
(4)继续交流
当他们拿着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金斧头和金剪刀回到潭边。他们又冒着生命威胁降伏恶龙。他们是怎样降伏恶龙的。(板书:降伏恶龙)指导朗读(男女生分读)
五、学习第5--6自然段
4.让我们带着份崇敬之情,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小节。
六、分享幸福,与书相伴(能讲述故事)
七、作业
1.把这个动人的传说说给爸爸妈妈听;
2.大尖哥和水社姐是如何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的,又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在补充习题上。
板书设计:
23日月潭的传说
漆黑一团
一筹莫展
挺身而出
降伏恶龙
为民造福
习作七
教学目标:1、能掌握日记的格式,并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
2、能知道日记的内容比较广泛。
3、能了解这则日记的内容及叙述顺序。
4、能按要求写一则简单的日记,特别要注意把事情经过写清楚。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85】
一、让学生弄清日记的格式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所学的日记的格式吗?
2、指名学生回答。
3、我们不妨再看看例文的格式。
4、教师小结。
二、使学生明白写日记的内容
1观察插图,看看:图上画了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谁?他在做什么?
2、阅读例文,想想:这则日记写的是意见什么事?
3、朗读书上的分析部分,说说日记的内容包含哪些?
三、引导学生了解日记的选材
1、设疑:既然日记的内容十分广泛,是不是不加选择,件件事都要写呢?
2、学生同桌讨论,交换意见。
3、教师不忙下结论,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吃桃子”这件事?
4师生交流,共同小结:选择的材料要有意义,不应该胡乱编造
5、学生讨论交流。
四、引导学生掌握叙述的顺序。
五、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教师讲解一些中外作家勤写日记的小故事。
2、师生共同谈写日记的好处。
3、号召学生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让学生谈谈今后将如何写日记。
第二课时【86】
一、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并指导修改。
宗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讲了托尔斯泰改小说的故事作为范例。修改入手的几个方面1、改病句。方法:自己多读两遍,不通的句子改过来,不会改,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2、添词句。方法:小组讨论,互提建议。修改效果自评办法:自己读读修改前后的作文,觉得有进步就给自己画上一朵红花。互评办法:请小组其他成员或班上其他同学读两篇作文,有进步就给打朵红花,看谁得的红花多。
二、优秀习作全班朗读。
练习7
教学目标:1、看图认识五种花。读懂两则谜语,并能猜出是什么花。
2、能用几句话写出最喜欢的一种花,让同学们猜是什么花。
3、写好钢笔字,一个字有两个捺笔,须分清主次。
4、熟记八条成语。
5、学写毛笔字,写好两个笔画“横折折撇”和“横折折折钩”。
6、口语交际:练习以“我家的一张照片“为话题,具体有条理地说话。
教学重难点:1、练习写片段,积累成语。
2、能通顺的述说照片的来历,画面中人物的动作、神情,照片背后的故事要说清楚。
教学准备
1、让学生翻阅以前的照片并挑选出最喜欢、最难忘的一张照片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87】
学用字词句
教学第一部分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明确练习的要求
2、出示五种花的名称,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投影出示这这五种花朵,请学生说说它们各自的颜色、样子等,随机让学生说出花名。
4、请学生在书中连线,并校对。
5、交流:你最熟悉哪种花?你还了解哪些,向大家介绍。
教学第二部分
1、审题
2、指导
(1)自读谜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并让学生说说从谜语中看出每种花各有什么特点?
(3)猜一猜并说出为什么这么猜
(4)随机出示“仙人掌花”和“荷花”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两种花的特点(荷花可以让学生回忆所学课文)
教学第三部分
1、你们能抓住花的特点给大家出两个有关花的谜语吗?不能自己说出花名,要让大家猜出来。
示例:
几根枝,开满花,叶子小,开黄花。远看蝴蝶在飞舞,迎来春天喜洋洋!(迎春花)
尖尖叶子,火红小花。姑娘用它,染红指甲。(凤仙花)
大大圆盘竿上挂,八月秋来开黄花。朝着太阳把头转,结出籽儿把油榨。(向日葵)
2、指导
(1)指名用几句花说说说自己最喜欢、最熟悉的一种花。
(2)师生随机点评
3、练习交流
(1)学生写句子
(2)请部分学生读自己写的句子,指名猜猜,特别对大家不能猜出来的花进行评议
(3)没有在全班交流的同学与周围的头脑光学交流,互相猜
4、反馈
对没有抓住花的特点的句子,举一例让大家口头修改。
5、学生课后把编写的谜语做成卡片,布置一期:谜语花展。
第二课时【88】
一、教学成语
图片导入:
1、出示插图,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说图片中的内容。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八个和这幅图有关的成语。
教学八个成语
1、回想成语学习方法。
2、要求学生自由读成语,读准字音,同桌互相读成语。
3、指名朗读,纠正读音。
4、理解成语的意思:你了解哪个成语的意思?教师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成语,适当讲解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谈笑风生: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
4、引导学生发现每行两个成语在意思上有关联,读起来押韵上口
5、练习背诵。自由朗读成语,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再同桌练习背诵。
6、指名背,集体背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审题,让学生弄清楚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出示卡片:“途”、“蓬”、“透”。认读要写的这三个字,并了解这三个字的结构。
(2)引导观察字形,发现每个字都有两个捺。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两个捺的写法有不同。
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写法,知道两个“捺”的书写注意点。
(3)指导书写“途”。
引导学生观察字中“点”的写法。教师范写“途”,提醒学生注意,“余”中的“捺”不是主笔,要写得收敛一些。走之的“捺”是主笔,要写得平稳、奔放、有力。
练习。
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写“蓬”和“透”字。提醒学生注意,仿写时要看清范字,再动笔写。
1、学生按照要求认真练习描红、仿影和描写。
第三课时【89】
一、谈话导入:
在过去的时光中,有许多事情、很多人让我们难以忘怀,我们用照片、日记记录下了精彩的瞬间和难忘的事情,今天,许多同学把你们家的照片带来了,那就让我们大家都来欣赏一下你的美好回忆、精彩瞬间吧!
二、审题。
1、启发谈话:你知道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是什么吗?
2、指名朗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三、指导
1、讨论说话的顺序。
2、按顺序试说。
3、班级交流。
4、评议。通过师生共同评议,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1)要介绍清楚照片上有什么人。照片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拍的。
(2)自己为什么喜欢这张照片,要把话讲具体,讲得有条理。
(3)要讲真话,心里话,要表达真情实感。
四、练习
1、分组练习。小组内交流,组员之间相互评议。
2、班级交流。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讲述,师生共同评议。
五、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讲话进行简短的评价,注意要有激励性,尽量以表扬为主,但也要明确讲话过程中明显的错误与不足。
2、再次交流、互相欣赏。
3、学生交换影集欣赏,互相交流,增强了解,进一步练习说话。
六、学生把说的话写下来,与照片保存在一起。布置以“我的美好童年”为主题的照片展览。
板书设计
练习7
先概括后具体
态度大方声音响亮
时间地点人物故事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集体备课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集体备课”,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第七组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组围绕“国际理解和友好”组织教材的课文。安排了《太阳是大家的》《一面五星红旗》《卖木雕的少年》三篇精读课文,《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为略读课文,还有一个《语文园地七》。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有儿童诗,借世界各地儿童共有一太阳表达对和平的热爱;有叙事性文章,反映了外国朋友对中国人民的友好和尊重;有新闻报道,报道了中国人民帮助阿尔及利亚地震受灾群众的事情。从整组课文的内容和主题来看,《一面五星红旗》《卖木雕的少年》描写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尊重和友好;《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描写了中国人对外国人的帮助。这样的课文呈现让学生更深的了解到世界各国的人民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和平,人民才会幸福。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文中,感受课文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学习关心世界大事,培养热爱和平的感情。
二、学生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己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能在读文中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组课文中的《太阳是大家的》内容较浅显,它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全世界孩子们的朋友。孩子们能通过“太阳是大家的”感悟到“世界是大家的”。而《一面五星红旗》、《卖木雕的少年》和《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这三篇课文,内容较深刻,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国际理解”的内涵。三年级的孩子们还不具备这样的思想高度和文化视野。特别是课文中有些较深刻的句子和用处在动作表达内心情的写法都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但是,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孩子们可能有通过不同的渠道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特别是通过中国人民为遭受海啸的印尼捐款,这样的事例,感悟到国际理解和友好的重要意义。
三、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会写31个生字,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国际社会中的理解与帮助。
4、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培养热爱和平的感情。
四、教学时间安排:
本单元教学可用12---14课时
25太阳是大家的2课时
26一面五星红旗2课时
27卖木雕的少年2课时
28*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1课时
语文园地七4课时
单元复习2课时
《太阳是大家的》
学习目标
1.认识“彤、陪”2个生字,会写“彤、霞、陪、趁”4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浪花、睡觉、睡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懂得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太阳是大家的,人类应友好相处。
课前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同步阅读中的诗歌《地球只有一个》。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教师导入:我知道同学们特别喜欢猜谜语。现在老师来说一条谜语,大家可要认真听,动脑筋猜啊!有位长寿老公公,天亮从东来出工。他把光明给世界,还把温暖洒人间。要问公公在哪里,请你仔细看画中。
2.学生猜谜,教师引导。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
1.读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一画:画出本课生字,多读几遍。
3.认一认: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4.帮一帮:四人为一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5.比一比: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课文,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三、品读体验:
1.读一读:自由读文,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2.帮一帮:小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读了这首诗知道了什么,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共同研究。
3.说一说: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感悟诗句中所蕴含的意思,并结合第二小节,启发学生说一说太阳做了哪些好事。除诗中所写的之外,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指导学生仿照诗句进行补充,如:
她使庄稼茁壮成长,
她使动物有了温暖的家;
她陪着小朋友在学校学习,
听他们充满童趣的谈话。
4.朗读最后一节,结合插图,说说这一节的意思。
a.从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等待太阳、盼望太阳的描写中,感受太阳是大家的;
b.太阳是大家的,人和人是平等的,各国人民要友好相处。
5.议一议:提出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练习背诵
1.练一练:用最快的速度练习背诵。
2.比一比:小组内同学互相背诵,比比准背得准确。
3.背一背:指名分小节背诵,其他同学默背。
交流感受
1.想一想:学习了这首诗以后,有什么感想。
2.谈一谈:说说自己的感想或收获。
3.说一说:你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些什么,自由表述。
学习生字
1.记一记: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够快速记住生字的字形,同桌之间交流。
2.教一教:请学生做小老师,教记字方法。
3.写一写:请学生自己先来观察,提出书写要点,教师指导学生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四、拓展延伸:
太阳只有一个,它是人类共同的光明使者;地球只有一个,它是人类共同的生活家园。地球上的人民应和睦相处,让世界充满爱。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读读同步阅读中的《地球只有一个》这首诗歌,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
《太阳是大家的》
1如果有条件,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其他国家小朋友生活情况、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结合自然知识了解为什么说“太阳是大家的”。一年级上册曾经学过《阳光》一课,教师也可以从已学课文导入。
2本课要求认的字和写的字不多,“彤”字本音读第二声“tóng”,在ABB式词组中变成第一声“tōng”。“陪”字可以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部”字,通过区别形近字学习新字。写的字中,要注意“彤”字,左半边不要多写一点,学生常常对这个字的左右比例掌握不好,容易把左边写得太大;“霞”字同样需要注意上下的比例关系,同时还要注意下半部分的正确写法,联系“假”字书写。
3课文是现代诗,要抓住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诗歌的一般特点是想象丰富、形象感强,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
教师在帮助学生疏通文字后,可让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诗歌的结构层次。这首诗共有四节:第一节是描绘太阳落山的景色;第二节是写太阳一天的活动;第三节是承上启下,回应第一节;第四节是写其他国家的小朋友对太阳的盼望。理清结构层次并不是让学生归纳每节的意思,而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顺序。
诗歌的文辞很简单,但含义却不易领悟。教师应带领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在读中略做讲解。让学生了解课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孩子、小树和鲜花的朋友,显得亲切、易懂。诗歌中把孩子、小树和鲜花并列,是因为它(他)们都有蓬勃的生命力,这样写显得新奇、有诗意。太阳来到不同的国家,传递了世界各国小朋友之间的友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太阳在别的国家的情况,提问思考:“太阳在其他国家都会干些什么呢?”这个问题没有一定的答案,教师可以结合重点词句理解,如“欢乐的浪花”等,让学生领会到只有在和平宁静的环境下,世界各国的小朋友才有这样的快乐。文后的泡泡“我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几句话……”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目的是让学生学完课文后,根据诗意说几句话。教师要让学生自由地说,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了解他们是否理解了课文,对表达流畅、说得到位的学生要表扬。
4本课要求背诵,教师先要让学生熟读。课文押了韵,读起来上口、有节奏感。总的来说学生要读出快乐的语气,但各段又不完全一样。如第二节是描述太阳一天的活动,要用比较舒缓的语气来读,第四节,要比其他几节读得稍轻一些,表现出睡梦中的盼望。
5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我们来交流交流读了课文后的感想”,这个题目旨在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学生既可以联系课文来谈,也可以联系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来谈。第三题教师除了让学生抄写自己感兴趣的诗句外,如果学生有兴趣,还可以适当拓展,让学生依照诗意再续写几句诗。
6学生都有了解国外同龄人的愿望。课上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了解的其他国家的儿童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情况,如果资料搜集得比较多,还可以办一个展览。
《一面五星红旗》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原因.
3.感受中外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并懂得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值得尊敬的.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变化的原因,感受中外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教学难点
读中感受中外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并懂得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课前准备:
1.短片(天安门广场庄严的升旗仪式;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时,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2.歌曲VCD《五星红旗》.
3.课件:重点品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指名一生在黑板上写)无影无踪,荒无人烟,身无分文,交易
2,读一读.
师随机提问:交易是什么意思
二、合作交流:
1、找找有交易这个词的段落.
出示:我向老板说明了自己的处境……
2、学习我处境的段落.
(1)出示:不久,筏子漂到了水势最急的一段河面,周围一片漆黑,我想大声呼喊,给自己壮胆鼓劲.还没等喊出口,只觉眼前一黑,便落入激流之中.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被一块巨石挡住了,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我迷路了,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来转去.直到第三天中午,我才来到一座小镇,走进一家面包店.
(2)我当时的处境是怎样的抓住一点说说.(师点击)
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
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包里可能会有什么)
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了近三天.(如果你在这样的处境下,最需要什么,最大的愿望会是什么)
(3)通过朗读,体会留学生的艰难处境.
过渡:本以为走进了面包店,能解他的燃眉之急,想不到老板竟提出要平等交易.
三、品读感悟:
(1)出示:我向老板说明了自己的处境……
(2)按照常理,我应该给老板什么(钱)
师:可我已经身无分文,什么叫身无分文
(3)什么样的交易才是平等的交易读读课文.
生:拿身上值钱的东西与老板换.
师:那我身上值钱的东西是什么呢
(4)你认为这样的交易是平等的交易吗
(5)那中国留学生认为呢从哪儿看出来自由研读,同桌交流.
(6)出示:我愣了一下……
这时的我在想什么
(7)出示:可以吗……
我已经做出了什么样的决定
(8)你想说什么
4,读读资料袋中有关国旗法院的句子.
5,探究老板态度前后的变化
(1)出示:我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费用由我来付.
(2)读读句子,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大家的(面包店老板的态度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板书.
(3)朗读.
6,学习最后一节.
(1)出示:这时我才发现……
(2)模拟采访,深入理解.
记者:面包店老板,你为什么要帮助一个你素不相识的中国留学生呢
面包店老板……
记者:这位中国学生,你想对面包店老板说什么呢中国留学生:……
四、拓展延伸;
1,播放诗歌《国旗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课文中两个人物的看法,引导他们体会国旗在人们心中的意义.
2,看国旗在奥运会上升起的场面.
总结.
是啊,从中国留学生的表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以实际行动维护着祖国的尊严,一直以来,也有许多人以实际行动维护祖国的尊严
同学们,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重合爱护国旗,热爱祖国,同时希望你们好好学习,从小立大志,刻苦钻研,长大报效国家,为我们的五星红旗增光添彩!
《卖木雕的少年》
教材分析:
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矫正、教师讲解
3、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一些四字词语.
教学难点:感受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
教学、学具准备:课件、搜集有关非洲地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请学生展示有关非洲地区的资料.
2、教师出示课件,展示非洲南部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景象,欣赏后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填空:莫西奥图尼亚瀑布真是()。这里游人(),景色十分()。
4、在这个大瀑布的不远处,有许多出售木雕工艺品的人,下面我们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板书课题并齐读,通过预习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叙述顺序怎样的。请学生就课题提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摊点里陈列的木雕(),()。其中坐凳(),大象雕得(),我一看就()。
二、合作交流:
1、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分别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木雕的样子.
(2)、通过学生找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的句子,想象他当时是怎样想的?体会卖木雕少年的为人.
2、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有关木雕的句子并欣赏木雕图片
3、找出描写卖木雕少年言行的句子.指名读一读,其他同学作补充.
三、品读体验:
1、围绕“我们是朋友”出示课件“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等,补充资料理解中非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2、分角色朗读课文,重点指导“我们是朋友”的朗读。
四、拓展延伸
1、请学生提出还没有弄懂的地方,相互质疑,解疑.
2、夸夸那个卖木雕的少年.
3、探讨文章所用的写作方法。
板书设计:卖木雕的少年
听朋友介绍木雕---挑选木雕---放弃木雕---赠送木雕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搜集各种反映世界奇妙的文字、图片和实物,交流同学们所了解的世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自由写一篇习作,培养习作兴趣。
3.积累词语、诗句,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4.感受语文的趣味,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准备
搜集自己准备讲的反映世界奇妙的文字、图片和实物。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每天都发生着数不尽的事情,从国际时事动态,到国内新闻,让人目不暇接;每天都会产生道不完的科学成果,从航天飞机一次又一次的宇宙探素,到生物工程的突飞猛进,使人眼花缭乱。大自然中,植物奇闻,动物轶趣,有太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了解。在我们人世间,真善美、假丑恶,有太多的故事值得我们去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讲述一下大家了解的奇妙的世界。
小组交流
1.交代讲述、倾听要求。
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内容。
3.组内成员以“新闻发言人”的形式交流自己的信息,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出的“最佳发言人”。
2.挑选几名“最佳发言人”,全班交流,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也可以谈谈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激发兴趣,拓展练习
1.世界真奇妙,不说不知道!这节课同学们交流了大量自己搜集的资料。你们每个人介绍的内容,就像打开大千世界的一扇窗口,通过这扇窗口,我们了解到的是色彩缤纷的世界。这么多的信息,你们是从哪里搜集到的,请同学们谈谈。
2.学生交流。
3.同学们这么喜欢交流信息,那我们办一个“世界真奇妙”小小电台,利用课前时间发布信息。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
习作
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也许你到过祖国的秀美山川旅游,那令人心旷神怡的景物让你至今记忆犹新;也许生活中有些事你一想起来就会不由自主地发笑,而另外一些事可能让你现在仍然后悔不迭;也许你一直埋藏在心里的愿望还没有向人倾诉;也许压抑已久的委屈让你时刻苦恼不已;也许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有你喜欢的有不喜欢的,有让你觉得愉快舒服的,有让你觉得别扭难受的;也许你想象力很丰富,经常遨游在想象的天空,有许多的奇思妙想让你不吐不快……这次习作就是一次自由习作,大家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现在请大家读读习作提示,看看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写最想写的,内容要具体,把句子写通顺。
开启思路
1.播放“电影”。
请大家闭上眼睛,像放电影一样把你生活中经历的事、看到的景物、周围接触的人、你的各种瑰丽的想象播放一遍,注意想想哪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最想写什么。
2.定格放大。
请大家睁开眼睛,同学们一定都看到了丰富多样的画面,那么你最想写什么呢?请再闭上眼睛把这组画面定格,并把它放大,仔细“看”好每一个细节。
3.慢放重现。
习作提示中有一条要求:把内容写具体,如何写具体呢?请大家把刚才定格放大的画面在脑子里慢放重现,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看”仔细。如写事情的要仔细看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前因后果;如写景物的,要理清顺序;如写人物的,要想想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他(她)?……
小组交流
1.跟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你最想写什么?初步打算怎样写?如何把它写具体?互相帮助提提建议。
2.全班交流,说说写什么,打算怎样写,互相启发,鼓励其他同学,想他人所未想,写别人所未写的内容。
试写初稿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评议初稿
1.小组内轮流读读自己的习作,共同进行评议。教师巡视,了解有代表性的习作。
2.请一两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师生共同评议。
赏析优秀片段
每个小组推选一两个优秀片段,请同学们进行赏析。
修改习作
1.针对已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
2.誊写习作。注意书写工整。
展示优秀习作
把学生的优秀习作贴在展示台上,其他同学参观评议。
我的发现
读一读
1.请同学们各自轻读词语,读不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向同桌请教。
2.开火车轮读词语。
想一想
读了这些词语之后,你有什么发现?
1.自主发现。
2.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比一比
1.根据这些词语的规律,你还能想出这样的词语吗?现在比一比谁积累的词语多。请学生写在黑板上。(如事事如意、官官相护、夸夸其谈、窃窃私语、念念不忘、闷闷不乐等)
2.比赛速记:一分钟时间读记,看你能记住多少词语。
说一说
任意说一句话或一段话,用上一个或几个词语。□教学设计
日积月累
读读认认
1.轻声读每组词语,要求读正确。
2.投影打出词语,请学生轮读。
3.题中每一组字有什么共同之处?
(每组中左边是已学过的熟字,右边的字是熟字加偏旁组成的)
4.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条中的12个生字。
5.朗读巩固。
6.说一说你还有哪些学习汉字的方法。
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古诗,很多古诗的内容是反映纯真的友情、浓浓的乡情和永恒的亲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各自轻声读书上提供的诗句,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3.指名读──小组齐读──大声自由读。
4.品味这些诗句的意思,并且试着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诗句,师生评议。
6.练习背诵──指名背诵。
7.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积累诗句。如,收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句,反映送别的诗句等。
趣味语文
故事引入
有一对夫妇,丈夫嗜烟成癖,妻子屡劝丈夫戒烟,总不见效。一天,妻子灵机一动,吟了一副叠字联劝他:“根根支支抽抽扔扔张张人民币;丝丝缕缕吸吸吐吐口口尼古丁。”丈夫听到这副对联,沉思良久,发誓戒烟。他拟了一副拆字联自勉:“信是人言,本与取信于人,必然言而有信;烟乃火因,常见抽烟起火,应该因此戒烟。”故事中的那位妻子以叠字联进一句忠言,丈夫以拆字联立一句誓言。这一个忠言、一个誓言,可谓妙趣横生。说到“言”还有很多有趣的不同的说法。(出示主题──说“言”)
说“言”激趣
1.猜一猜:表示吉祥的话叫──“吉言”
名人说过的话叫──?
精炼著名的话叫──?
宣誓所说的话叫──?
临走写下的话叫──?
2.读一读。
a.自主轻声读课本中的内容。
b.指名读。
3.想一想。
类似的话,你还能说出一些来吗?如毕业之际,送给同学的话叫“赠言”。
a.小组说。
b.全班交流。
拓展活动
1.说“笔”。
与写作有关的“笔”,也有很多有趣的说法。如,替别人写文章、写信或其他文件,叫“代笔”;文章里前段为后段所埋伏的线索叫“伏笔”;临死前最后写的文字或字画,叫“绝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字画不好,叫“拙笔”等等。
2.课后积累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有趣的话题,收集在成长记录袋里。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分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分析

古诗两首

设计思路:
[本课安排两首古诗。《江雪》,即“江上雪景”,为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诗歌描绘了一幅广阔而空寂的雪景图,并勾画出“独钓寒江”的“蓑笠翁”形象,读后让人感动和回味。《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写的是诗人在风雪之夜投宿到一户贫穷人家的情景。寥寥几笔,诗人便把苍山暮色、茅屋贫寒、柴门犬吠、风雪夜归的情景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生动地反映出山村人民生活的贫苦,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诗歌作为抒写心灵的艺术,要靠心灵去体悟。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诗,去想象,去感受,去领悟,达到入境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的画面,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径、踪、孤、翁、暮、宿、柴、犬;要求会写的字有:径、踪、翁、钓、宿、柴、闻、犬、归。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描绘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背景音乐。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教学《江雪》)
一、引入课题
(一)说几个表示冬天的成语。
(二)出示挂图(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三)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中的第一首——《江雪》,写的是唐朝诗人柳宗元雪天江边所见。]
(四)简介诗人柳宗元。(展示课件第三屏)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2.猜猜课文大概写了些什么?
(一)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课文注音和工具书,读准生字读音。
2.多读几遍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自读情况。]
(二)了解诗意
1.自读诗句,借助课后注释和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歌的意思。
2.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释字词的意思。
[3.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诗句,披文入情
(一)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练习朗读
(二)理解诗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千山、万径”难道不是指一千座山,一万条路吗?
[2.这里的“千山、万径”并非确数,乃是概述连绵不断的群山和许许多多的路。“千”和“万”在数学上都是很大的数,在文学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千()万()”说几个成语?(既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又进行了词语的积累。)]
(三)理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情?读读后两句。
2.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老渔翁独对寒意袭人的江流,冒着风雪垂钓。你感受到了什么?
[4.这短短的二十个字中,字字都浸透着诗人难言的孤独。找出表示数量的4个词。师板书:千万孤独。]
(四)讨论,升华诗情(展示课件第五屏步骤二):天气这么寒冷,老翁为什么还要在江面上独自垂钓?渔翁冒寒独钓,无疑是迫于生计,但如此严寒中还有孤舟独钓者,正表明他不向生活屈服的精神。柳宗元写这首诗,令人想到他在革新失败后的孤寂落寞而仍不畏缩的品格。(展示课件第六屏)
[(四)反复朗读,指导背诵。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意,在理解诗意中去读。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那大雪覆盖江野的意境,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语音、语调表达出来。]
四、认认写写,正确识记(展示课件第七屏)
(一)出示生字,检查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
[(二)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上的位置,指导书写。利用多种形式巩固学生对生字的记忆。]
(三)学生交流记住生字的好办法,建立音与形的联系。
五、布置作业
(一)继续完成生字的书写。
(二)背诵诗歌。
第2课时(教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一、初读,感受情景
(一)老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画面,竖起小耳朵听听——(是什么声音?)
[风呼呼地刮着,天上飘着鹅毛般的大雪,这时一条铺满白雪的山路上走着一个人,显得十分疲惫,此时夜幕已经降临,他望望四周,隐隐约约看见离他不远处有一户人家,这是一户怎样的人家,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诗中。诗的题目叫:------全班齐读课题。]
(二)简介诗人刘长卿。(展示课件第八屏)
(三)配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苍山暮色、茅屋贫寒、柴门
犬吠、风雪夜归的情景。
[(四)反复读诗歌,做到读正确,读熟。提醒学生读准字音:“宿”的声母是而不是,“芙”“吠”是唇齿音,“蓉”的声母是不是。]
二、再读,感悟诗意
(一)借助课文插图自读诗歌,看看自己从诗歌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组里讨论。
[(二)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小组学习情况,学生自由更正,自由补充,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件出示图)同学们读得非常流利。
现在我们来仔细看看这幅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中感受到了什么?(寒、贫)读读这句诗。
1.诗的一、二两句中,“日暮”、“天寒”点明了投宿的时间是在寒冬的日暮时分;“苍山远”、“白屋贫”写出了主人家的居住环境和家庭境况。“远”字把暮色中的山写得非常形象,“贫”字点出投宿的人家是山村里的贫民。
[再看看插图,诗人是什么时间投宿到芙蓉山主人家的?学生回答后接着问:“你是从哪句诗知道的?”你能读读这句吗?]
2.第三、四句写篱门外听到了犬吠的声音,原来是在这漫天风雪的夜晚,有人从外地回来了。回来的人是谁,诗句没有写明,但从“风雪夜归”来看,这个人必定是辛辛苦苦为生活而奔波劳累的人,很可能是主人家的人,结句这样写,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余地。(展示课件第九屏)
(三)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意境。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在头脑中转换成形象的画面,还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想象的画面。
[听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
三、反复朗读,指导背诵(展示课件第十屏)
在学生对诗句意思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停顿,读出语气,读出味道,并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二、四句押的是“en”韵,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验。
四、复习生字,指导写字(展示课件第十一屏)
[(一)利用上节课交流总结的记字方法,识记本课的生字。
(二)利用灵活的形式,巩固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三)写字教学:先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说一说怎样才能把字写端正、美观;再让学生描、写。]
五、布置作业
(一)抄写会写字。
(二)把自己喜欢的诗句默写在《我的采集本》上。
(三)把本课的两首诗背给家人听。
六、课外拓展(展示课件第十二屏)
古诗朗诵会——每个学生准备一两首古诗,可以是学过的,也可以是自己另选的。先在小组进行朗诵,然后全班举行一次古诗朗诵会。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己去读诗,去想象,去感受,去领悟,达到入境悟情。学生理解了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描绘的意境。
26父亲、树林和鸟
设计思路:
[课文通过一件事,生动地讲述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表达了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文章先概括地讲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再具体讲父亲怎样喜爱树林和鸟,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具体而生动,令人回味无穷。课文以对话的形式推进整个故事情节,适于进行分角色朗读指导,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训练重点,加强词句训练、朗读训练、思维训练,整体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的故事,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学习作者先概括写,再具体写的表达方法。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黎、凝、兀、畅、瞬、掠;要求会写的字有:雾、蒙、鼻、指、浓、舒、畅、猎、翅、膀;要求掌握的词语有:雾蒙蒙、鼻子、凝神、指着、一根、浓浓的、羽毛、舒畅、猎人、翅膀。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了解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故事,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父亲爱树林、爱鸟,进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先概括写,再具体写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朗读录音。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一)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板书课题《父亲、树林和鸟》。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疑惑或者想知道的吗?父亲、树林和鸟三者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他们一起构成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要解决这些疑惑,我们就只能通过学习牛汉的这篇课文找到答案。
[(三)简介作者牛汉。(展示课件第三屏)]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一)听朗读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会读书的同学能把课文读成一句话,你能在默读全文后,在文中找一个句子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
[(二)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自主识字。自读识字→小组内交流记字的方法→教师检查学习情况,注意指导把字音读准。]
(三)同桌互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留足时间,让学生多读。)
[(四)指名学生读课文,教师及时发现学生把文读通、读顺的困难点,及时指导,尽量使学生做到:不读错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不读破句。特别要注意读好文中的长句子,如:“我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鸟最快活的时刻,是飞离树枝飞向天空的那一瞬间”等。]
三、借助插图,整体把握
(一)观察课文插图,说说插图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我”和父亲坐在树林边,高兴地观看树林的鸟和听鸟叫的情形。)(展示课件第四屏步骤一)
(二)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部分的内容描写了这幅插图的情形。(从第2自然段开始到课文结束。)(展示课件第四屏步骤二)
[(三)默读并思考: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什么?与下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后面的内容具体地讲父亲怎样喜爱树林和鸟。这是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层次分明,令人印象深刻。)(展示课件第五屏)]
四、指导书写,掌握字词(展示课件第六至八屏)
(一)检查学生对本课会认字的掌握情况。
[(二)出生生字,让学生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互相提醒:这些生字都是什么结构?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三)教师示范,学生书写,教师再巡视指导。
(四)展示学生书写的字,师生评议。
(五)出示本课的新词,让学生先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六)交流:说说怎样才能更好地识记这些生字新词。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读生字,组词语,用“舒畅”口头说句子。
(二)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
(一)自读,思考,自悟: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
2.在小组中交流,说说自己的看法、感受。]
(二)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展示课件第九屏)
1、读了这段话,你了解到鸟的什么特点?(鸟有气味)
[这是鸟特有的气味,非一般人所能闻到,那如何才能闻到?读第十段最后一句,用刚才的办法,把这个句子读成一个或者两个词语,也就是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
2、我们平常闻气味都是用鼻子闻,可父亲却说要用心闻,那么,怎样闻才是“用心地闻”呢?你能联系前文,找到文中的的话来解释吗?
[(1)“突然,父亲站住了……闻了又闻?(从“上上下下、望了又望”体会父亲仔细看、用心闻。)
茫然地望着……兀立的父亲。”指导朗读,体会父亲静静地用心地闻、仔细地观察。]
(2)随机指导理解:茫然、凝神静气。(查字典、联系上下文)
再读句子,你仿佛看到了父亲是()地站在那。
(3)一旁茫然的我,这时心里想什么?(哪有鸟?父亲怎么知道林子里有鸟?)请位父亲来回答。
[指导读父亲说的话,体会父亲用心爱护鸟的感情以及父亲对鸟的熟悉。]
3、父亲这么仔细观察、用心地闻鸟味,再次读文段,读到父亲的心里去,看看你还能体会到什么。(爱鸟――读第一段)
4、看来,父亲对于鸟来说真是个有心人,而喜欢树林和鸟的父亲对鸟的了解仅止于气味吗?――
[5、默读课文第十一至十六自然段,思考:父亲对鸟还有哪些更深入的了解?(用读句子-读词语的方法找一找)]
6.为什么说“树林和鸟儿最快活的时候”也是父亲“最快活的时刻”?(可通过朗读体会父亲对树林和鸟儿的喜爱之情。)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想知道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是什么样的吗?――看课件。
[理解“群鸟齐鸣”,指导朗读第十一段。
“鸟最快活的时刻,是飞离树枝飞向天空的……”(指导指导朗读句子,体会“快活”,并用“快活”来说一句话。)
鸟儿歌唱着要飞上天空时,心里想的是什么?可是却不知它面临的危险――]
“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所以,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看,父亲知道鸟儿什么时候唱歌,也了解鸟儿最快活与最危险的时刻,父亲真了不起啊!这一切都源自于——读第一段中心句。
听了父亲的一番话,此时,我的心情如何?
[7、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我心情为什么“沉重”,也由衷地感到高兴。]
8、小结:是啊,父亲不是猎人,即使是猎人也不会伤害小鸟,因为――(齐读第一段,即全文中心句)
[9.讨论:父亲说“黎明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我”听了父亲的话,为什么心里掠过一丝沉重,也由衷地感到高兴?(表明“我”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喜欢上了鸟儿,进而产生了保护鸟类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实践(展示课件第十屏)
(一)让学生读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然后再从课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空白花篮上,或写在自己的词语本里。
[(二)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看一看鸟是怎样飞的,听一听鸟的叫声,再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
四、布置作业
(一)摘抄词语。
(二)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对周围的人谈谈你对大自然的看法,向他们宣传你所知道的保护大自然的知识。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我抓住引导学生读悟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父亲爱树林、爱鸟,进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先概括写,再具体写的表达方法。学以致用,突出训练重点。
27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设计思路:
[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过度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护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的大雨之后,小山村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这看似偶然的事件,其实事出有因。通过这一因果关系,课文告诉人们: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本课教学应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以读为本,以悟为魂,继续训练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良好习惯,把阅读与思考有机结合起来,把阅读与感悟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明理悟情,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的滥砍滥伐,破坏了生态环境,终于被洪水卷去的故事,知道小山村被洪水卷走的原因。使学生懂得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保护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3.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葱、犁、扩、曾、括;要求会写的字有:曾、郁、葱、砍、露、减、扩、量、随、囱、消、靠、括;要掌握的词语有:郁郁葱葱、造犁、砍倒、减少、扩大、大量、随着、消失、靠着、黎明、包括。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的滥砍滥伐,破坏了生态环境,终于被洪水卷去的故事。使学生懂得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保护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课文插图)。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看图揭题,激发兴趣
(一)出示课文挂图,让学生观察、描述、感受小山村景色的优美和生活的安适。
[(二)教师导语:然而,就是这个美丽的小山村,一场大雨过后,却不知被咆哮的洪水卷到了何处。这是为什么呢?请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一个小山村的故事》。]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学生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借助拼音和字典读准字音。
(二)(展示课件第三屏)老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纠正读音:“葱”“随”是平舌音,“扩”“括”的韵母是“uo”,“郁”读时口型要圆。
[(三)四人小组互帮互学生字,主动识记生字。提示学生:有些字可利用熟字加上偏旁记忆生字,如匆+心+艹葱;利+牛犁;广+扌扩;舌+扌括等。]
(四)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五)指名学生读课文,着重指导学生读好文中优美的词句。
三、指导书写,掌握字词
(一)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课件展示第四屏),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提出同学们写这个字时要注意的地方。
[(二)教师示范和指导。重点指导“减、随、葱、露、靠、量”几个较难写的字。可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字形和字的结构,要求学生记住13个会写字的字形,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三)学生写字。检查订正,互相欣赏,评价谁写得好、写得美。
[(四)引导学生借助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和体会“郁郁葱葱”、“黎明”、“清澈”、“婉转”等本课应该掌握的生词意思。(课件展示第五屏)]
四、自主学习,读懂课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了解
1.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到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检查自读情况,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小山村的什么故事?
(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1.默读思考:小山村为什么消失了?
2.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如:(展示课件第六屏)]
3、那么原来的小山村是什么样子的?那时会有山洪吗?为什么?
(三)朗读并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第2课时
一、复习所学,导入新课
(一)认读生字词,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三)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小山村的美丽以及小山村的人们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不错。)但结果怎样?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5、6自然段。]
二、阅读探究,悟情明理
(一)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前后两部分的联系。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讨论(展示课件第七屏):
[1.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最后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然而”一词,理解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2.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最后什么也没有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表面原因和深层原因。)

[(1)抓住“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小河”、“鸟儿在林子里婉转地歌唱”、“鱼儿在小河中自由自在地游逛”等语句,感受小村庄自然环境的美丽,并指导朗读、背诵。]

(2)从“一栋栋大大小小的房子”、“各式各样的家具”、“屋顶冒出的浓烟”感受到村子里的人靠着锋利的斧子,日子过得很不错。而这代价是对森林的破坏:“谁家想??就??”、“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3.从小山村的这个现象中,你明白了什么?(结合理解“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引导学生明理悟情。)

(二)交流互动,升华认识,说说自己的感受。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知道长期大量地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削弱了森林的防护能力,是造成小山村被洪水卷去的直接原因。从小山村的人们砍伐树木导致土地裸露以致洪水毁灭村庄的现象中,明白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是其根本原因。从而认识到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保护绿色家园的重要。(展示课件第八屏)]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悟文章的韵味,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回归整体,练习复述(展示课件第九屏)
[(一)出示课文三幅插图,学生边看图想象边练习复述课文。
(二)指名复述,师生共同补充完善。]
四、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并从课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写在空花朵上,或写在自己的词语本里。
[(二)(展示课件第十屏)以“保护绿色家园”为主题,办一次墙报。首先要人人动手搜集图片、资料;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栏目,编文绘图。如果搜集的图片、资料丰富,也可分小组进行,这样就可以资料共享,人人参与,效果会更好。]

(三)把课文所讲的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以读为本,以悟为魂,继续训练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抓重点句子读悟,了解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的滥砍滥伐,破坏了生态环境,终于被洪水卷去的故事。使学生懂得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保护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20恐龙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及生活习性。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写的是一种曾经是地球的主人,但今天已不复存在的爬行动物,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2.这篇课文是以这种动物的名称为题的。当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想知道写什么呢?
(教师深情描述,再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激发学习课文的热情与兴趣)
二.初读指导
(自读课文,积极思考,学会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如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等,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前面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指导观察字形,弄清每个生字的结构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然后让学生有重点的书写。
(3)指名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4)齐读生字词语。
3.各自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5.理清层次
(1)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2)给文章分段。
三.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精读训练
(和学生一起走进“恐龙”,在这一部分教学里,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在读中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描绘不同种类恐龙的不同外形。)
1.导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说一说,从这一自然段中,拟制到了什么。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导读第2—4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仪。如何用“首先……接着……最后……”的句式把这三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1)品读第2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说的。用笔在文中画出有关句子。
②课文具体介绍了哪几种恐龙?这些恐龙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③读一读,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恐龙的特点的?
(2)品读第三自然段。
①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哪一句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②再读一读这一段,看看二.三两句话说的是什么?
③朗读课文
(3)品读第四自然段
①恐龙是怎么样繁殖后代的?
②朗读课文
.(4)朗读课文的2—4自然段,感悟一下恐龙的千奇百怪的形态特点以及独特的生活习性。
3导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工有句话,请说好所每句话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3.总结课文。(整理资料,对恐龙有更全面的了解)
(1)朗读课文。
(2)教师小结。
二.背诵指导。
1.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脉络先背诵。
2.学生试背。
3.指名试背。
4.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恐龙
种类多
形态千奇百怪
食物食草.食肉
繁殖卵生
最后,让学生做小小解说员,介绍自己最喜欢的恐龙,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探究,大大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查资料.交流的方式,获得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最后,让学生猜测恐龙灭绝的原因,学生踊跃发言,答案丰富多彩,极大地发展了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1槐乡五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照样子重叠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学情分析:
本课行文如流水,语言诗化,读起来琅琅上口,是值得学生诵读的好文章。它素洁高雅,恬淡隽永,意境美妙,如同一首田园诗,值得学生背诵积累。由于篇幅较长,学生在背诵时可能有一些难度。
教学重点难点:背诵课文
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照样子重叠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荷藕之乡.茶乡.橘乡引入)
板书课题,提醒“槐”的写法。读好课题。
当“槐乡五月”这个课题映入你眼帘的时候,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问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新词。
大声朗读课文,可以自由结合找同伴。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检查生字:洋槐坡坡岗岗瑞雪初降酿出挎走
喜盈盈浓香傻乎乎拌上咸的浇上
(1)读准字音
(2)哪些字易读错?哪些容易写错?
(3)比较:破坡槐环酿浪跨垮挎
(4)找出文章的叠词,仿照形式说说。
2.各自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齐读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说说每一节的意思。(概括能力的训练)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看看最喜欢文章的哪个地方?把自己喜欢的,有把握的句子读给同学听。
三.课堂作业
1.写生字。(描红,评议)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春光明媚的五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你能背诵描写春景或物的古诗吗?(宿新市徐公店,村居等)
2.春天是令孩子们最兴奋的季节。读了《槐乡五月》,你已经有了哪些收获?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槐乡之美和槐乡孩子的美丽可爱。
出示句子: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二.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读文章的哪个地方?你最喜欢什么呢?自由板块式学习课文(根据学生的选择,学习课文)
感受洋槐花开时,槐乡的景美
(媒体展示了槐乡五月花开的一幅幅美丽画面,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利于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感悟五月的淮乡之美,将课文中的文字与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感受五月槐乡的一片“白茫茫”的美丽意境。同时,为学生进行表达描述槐花的美提供了感性语言与想象空间。)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为什么喜欢它呢?
2.逐步让学生总结归纳出:
花多色白:瑞雪初降茫茫一片
花形多姿:玉雕圆球??
花香花甜:香气扑鼻沉浸香海
3.指导朗读,谁的槐花最美丽最芬芳?
4.引读指导背诵:有的…………远看……有的……近看
小蜜蜂飞来了……孩子们跑来了……
这时候……整个槐乡……
5.小结: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
感受槐乡孩子的美丽可爱(2-3)
(借助于课件,学生能较好地感悟槐乡孩子喜爱槐花.享受槐花的那种心情。)
1.指名朗读第二.三自然段。你喜欢什么呢?
2.讨论归纳:
热情好客.聪明能干(拉到.送.外加)
俊俏美丽(别.戴)
纯朴可爱(大大咧咧.塞上一把)
3.指导朗读,哪些词语写出孩子的这些特点?(各种形式朗读)
4.指导背诵。试背重点句子
5.小结:五月,是……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三.小结课文
(再次整体观察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将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并将作业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将课堂的学习向课后延伸。)
1.读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2.教师小结:槐花是洁白无暇的花,是芬芳四溢的花,是装扮孩子,让孩子们大饱口福的花。槐乡的孩子是勤劳能干的孩子,是热情好客的孩子,是纯朴可爱的孩子。作者巧妙地把槐花与槐乡孩子融为一体,写花又写人,真切自然地抒发作者对槐乡五月的喜爱之情。
3.练习背诵课文。
四.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花多色白:瑞雪初降茫茫一片
槐花花形多姿:玉雕圆球??花美
花香花甜:香气扑鼻沉浸香海
槐乡五月
热情好客.聪明能干(拉到.送.外加)
孩子俊俏美丽(别.戴)人美
纯朴可爱(大大咧咧.塞上一把)
22海底世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引起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2.通过对本课重点段的教学,进行句与句之间联系的训练。
3.学会本课生字.词,读准多音字“参”,会用“普通”和“物产丰富”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2.指导学生理解3.4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同学们,你到过海边吗?你看见过大海吗?大海一望无际,大海波澜壮阔。这一切都令人感到神奇,感到壮观,你可曾想过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呢?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去海底旅行,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海底世界的奥秘吧!
(二)教师范读课文。(配乐),学生边听边想海底世界的样子。
(三)学生听读后简述海底世界的样子。(能找出中心句或训练概括能力。)
(四)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标画出文中生字,并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可让学生采用填表法按要求进行自学。
(五)检查自学。(检查反馈读书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提醒学生注意特殊韵母或整体认读音节的发音。
例:“却”:que韵母中“ue”中的“u”上面的两个点去掉了,这是因为ü见到j.q.x后要脱帽行礼。
“私”si和“异”yi是整体认读音节。
3.提示学生注意多音字的用法,可采用多音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4.指名分析字形结构。
“却”是左右结构,右半部是“卩”,不要写成“阝”。
“异”是上下结构,上半部是“巳”,不要写成“己”。
5.可采用形近同音字组词的方式作巩固练习。
私()兔()煤()
和()免()谋()
异()峡()饥()
导()狭()肌()
(六)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质疑。
1.比较近义词,理解词义。
奇异——特别,与“平常”不同,与“奇怪”意思相近。但“奇异”多用来形容景色,而“奇怪”可以形容人.事.景物,应用范围广。
蕴藏——与“储藏”的意思相近。用在潜藏而未显露或等待开发的地方。
普通——平常的.一般的。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窃窃私语——原指人们偷偷地小声说话。本课是把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比作人在“窃窃私语”,显得很生动。
物产丰富——物产:天然出产的和人工制造的物品。丰富:(物质财富.学识经验)种类多或数量大。即:天然出产和人工制造的物品种类繁多,数量大。
(七)再次让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八)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二)通过课文3.4自然段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
(二)指导学生读懂3.4自然段,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看录相。
2.说说你看到的大海深处是什么样儿的?
(二)抓重点句,了解特点。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让学生思考,文中哪句话概括介绍了海底世界的特点?
3.指读有关句子: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4.这句话着重介绍了海底哪些方面的特点?
(两方面特点:景色奇异和物产丰富。)
(三)粗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并根据海底“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2.指名回答,课堂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弄清文中2.3自然段侧重讲海底世界景色奇异。4.5.6自然段侧重讲海底物产丰富。
3.引导学生回顾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1)思——问题。
(2)画——重点句。
(3)找——重点词语。
(4)说——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感受。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2.3自然段,理解海底景色奇异。
(1)指读第2自然段。思考:海底有风浪吗?有光吗?
(2)指名回答后,出示重点句。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
(3)课堂讨论:“依然”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将句中“依然”换成一个与它意思相近的词,使句子意思不变。
“依然”指依照原来的样子。经过讨论,句中“依然”一词,可换成与它相近的“仍然”,句义不变。用这样近义词替换的方式,让学生从中理解大海很深很深.当海面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却同原来一样宁静。
(4)海底有光吗?回答这一问题时教师读有关句子,让学生从中找出重点词“却”,然后展开讨论:“却”在这句话中起什么作用?
经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却”在句中有转折连接的作用,说明黑中有亮。
2.学习第3自然段。(理解并能体会海底神秘的声音,激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探索欲望)
让学生运用学习一段话的方法,学习这一段。
(1)思。想一想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2)指读句子,并分别说句意。
(3)出示句子: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声音呢?”
让学生讨论:“是否”是什么意思?将“是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使句意不变。“是否”是“是不是”的意思,让学生采用换词语的方式理解句义。
3.学生自读3~5句。想想这几句话是围绕哪句话中的哪个词语讲的?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经过讨论,让学生弄明白这三句话是围绕着第2句“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这句话的意思讲的。
(1)指读重点句,理解词语。
(2)什么是“窃窃私语”?
(“窃窃”形容声音细小。“窃窃私语”指背着人轻轻地交谈。本课是比喻海底动物发出轻微的声音。)
(3)让学生用动作演示“窃窃私语”。
(4)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这个词语赋予动物以人的行为,使它们更加可爱.动人。)
(5)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文中作者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一排比句式具体描写动物发出的声音,同时用“蜜蜂.小鸟.小狗”的叫声来比喻海底动物的叫声,这些都是孩子们熟悉的事物,特别能引起儿童的情趣。讲课时,可采用有感情地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
(6)海底的动物只有这几种声音吗?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
(省略号在这里表示还有许多种动物的声音。)
(7)教师读句子: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提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各种动物还会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换自己的声音。)
(8)指读这段话,并小结这段话表述的内容:静中有声。(奇特)
(9)小结学法:学习这段话我们主要抓住了什么?
让学生明白,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就必须注意抓重点句中的重点词语。
(10)让学生自己说说海底景色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黑中有亮.静中有声)
4.用上面的学法自学课文4至6自然段,理解海底世界物产丰富。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海底有哪几类物产?文中分别写了些什么?
(1)指名回答,教师依照学生的回答板书。
5.学习第4自然段。
(1)指读课文,想想这段话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本段共有五句话。第1句讲“海底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有三万多种,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后四句分别介绍了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和贝类的活动方式。)
(2)“已经知道”这四个字说明了什么?
(说明海底动物不只是三万多种,还有很多很多,只不过现在还没有发现。)
(3)第1句与2至6同之间是什么关系?
(先总述后分述。)
(4)你是怎么知道的?
(从“各有各的活动方法”这一概括词语中看出来的。)
(5)出示填空练习。
________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________每小时能________,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
________利用水的反推力________。
________自己不动,能________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6)填空后指读句子,体会作者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有些贝类自己不动,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这句话作者给贝类赋予了人格化的描写,使它们更加可爱.动人。)
6.指读5.6自然段。
(1)课文怎样介绍海底植物色彩的?
(2)指读有关句子,找出其中的连接词语。
(“有……有……还有……”作者用这样的排比句式描写海底植物的色彩多种多样。)
(3)让学生找最有特点的植物。
(最大的.最小的)
(4)海底有丰富的矿产,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陆地上蕴藏量很少的稀有金属。”稀有金属是很宝贵的矿产资源。在陆地上蕴藏都很少,但海底也有这种稀有金属,说明海底有丰富的物产。)
(5)课文中描写植物和矿产的时候,为什么只写这几种?
(让学生体会作者抓最突出的特点描写的方法,同时说明海底丰富的物产中也包含着“奇异”。海底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是分不开的。)
(五)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六)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看图,再激趣.展开想象。(对全文的深层的整体感知。)
1.出示挂图。
2.谈话激趣。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海底世界是如此美丽多彩,景色如此奇异,物产如此丰富。想象一下,假如你来到海底,你要做些什么?
以此深化和延伸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检查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二)练习用“普通”.“物产丰富”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用“普通”和“物产丰富”造句。
三.教学过程
(一)练习造句。
1.理解词义。
2.指读原句,弄清句式及用法。
3.师范引路。
(1)普通。
妈妈是一位普通的教师。
(2)学生口头造句练习。
(3)物产丰富。
原句: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例句:西沙群岛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
(4)学生口头造句练习。
(二)检查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三)作业:画一幅海底世界的图画。
板书设计
景色奇异宁静有声音
22.海底世界
动物多种多样
物产丰富植物色彩.形态
矿产蕴藏丰富
23.日月潭的传说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10个生字。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通过了解大尖和水社克服重重困难救出了太阳和月亮的动人故事,学习他们不畏强暴.不畏艰辛的精神。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通过学习大尖和水社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太阳和月亮的传说故事,使学生体会他们不畏艰辛.不畏强暴的崇高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词语,理解组成的词语,正确书写部分常用词语。
2.体会在句中补充相关内容可以将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敬重为民除害的英雄的思想感情。
4.默读课文,能口头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敬重为民除害的英雄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敬重为民除害的英雄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你们知道什么是传说吗?(指的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论述和评价。)请你举个例子说说,我们都学过或听过哪些传说?(《鲁班学艺》等)那这篇课文将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呢?(日月潭)
2.介绍日月潭
日月潭位于台湾省中部的南投县鱼池乡,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湖。潭中有个小岛叫珠仔岛,将湖分为两半。北面为日潭,南面为月潭,因为轮廓近似月亮和太阳而得名。周围有大尖山和水社山等环抱,树木葱茏,是台湾省著名的旅游和疗养的胜地。
3.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给生字注上声调。
(2)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的读音。拯是后鼻音,潭是前鼻音。
(3)再读课文,交流讨论:
(1)写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美丽的自然景色。
(2-5)写日月潭的传说。
(6)写大尖山.水社山和日月潭的名字的由来。
(4)学生再读课文,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和觉得重要的地方作上记号。
4.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些什么?是从哪一句中知道的?(知道了日月潭是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泊。知道了日月潭的景色很美知道了日月潭还有一个传说。)
5.指导书写。
商字的里面要和滴字的里面区别。注意漆的下半部分的书写。筹字注意要写得紧凑一些。
6.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复习巩固)
二.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通过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日月潭在哪里你们都知道了吗?
2.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月潭,去看一看那里美丽的风景。(教师解说第一自然段1.2句)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日月潭究竟还有什么动人的传说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2~6自然段。
4.能用最简洁的话概括这个传说吗?(大尖哥和水社姐拯救日月)(概括能力的训练)
5.课文是如何具体描述这个传说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谁来读读这个故事的起因?
三.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两条恶龙吞食了日月,天地间漆黑一团(板书:漆黑一团),人们分不清白天.黑夜。这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困难。所以人们必须要杀死恶龙,救出日月。
2.为了降伏恶龙,拯救日月,人们聚集在一起商量办法。
(1)为了降伏恶龙,人们想出了哪些办法?请你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人们商量拯救日月的语句。
(2)出示人们说的两句话。指名读。
(3)人们商量出来的办法是什么?(只有请到水性特别好的人,只有拿到阿里山里的金斧头和金剪刀,才能制服恶龙,暂时能恶龙。)
3.出示两个问句。引读两句问话。
4.此时,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焦急的,无可奈何的)书上用了哪个词?“一筹莫展”
5.就在人们一筹莫展.心急如焚,甚至有点绝望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板书:挺身而出
(1)你觉得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需要什么?(勇气,战胜恶龙的决心)
(2)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把这句话读好。齐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大尖哥和水社姐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那么这两位英雄是如何降服恶龙,拯救日月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学生自读。
(1)他们是如何拿到金斧头和金剪刀的?(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齐读
(2)展开想象,体验艰苦(发挥想象力把故事说得更生动)
现在就让我们来体验一下大尖哥和水社姐在拿金斧头和金剪刀过程中的艰辛。
①高山挡住了他俩的去路,遇见挡住去路的高山他们就,遇见峻岭就。
②他俩手握砍刀,走在布满荆棘的山林中,遇见带刺的灌木就,遇见密林中的野兽就。
③一路上,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累了就,饿了就,渴了就。
是呀,这金斧头和金剪刀来得可真不容易啊。大尖哥和水社姐不但勇于克服困难,而且也勇于用智慧战胜困难。
(3)比较句子
出示:他们终于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同学们,看看这两句哪句好?为什么?除了感受到得到金斧头.金剪刀是那么来之不易,也感受到人物的不畏艰险,为民除害的品质。
(4)继续交流
当他们拿着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金斧头和金剪刀回到潭边。他们又冒着生命威胁降伏恶龙。他们是怎样降伏恶龙的。(板书:降伏恶龙)指导朗读(男女生分读)
五.学习第5--6自然段
1.师述:降伏恶龙以后,大尖哥和水社姐又累又饿,便用龙肉来充饥,吃下龙肉后,身体一个劲地往上长,转眼间,就化作了两座青山,永远的守卫在潭的两边。
2.人们再也看不到大尖哥和水社姐了,看到的只是两座青山。此时此刻,乡亲们会对着两座青山说什么呢?
3.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为了大家利益而牺牲自己生命(板书:为民造福)的年轻英雄,把这两座山叫做大尖山和水社山,把这个潭叫做日月潭。
4.让我们带着份崇敬之情,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小节。
六.分享幸福,与书相伴(能讲述故事)
1.从此,人们来到日月潭就会看到这两座山。导游也会满怀深情的讲述这个动人的传说。各位小导游,当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日月潭旅游时,你会如何讲述这个动人的传说呢?
练习一分钟,指名讲述。
2.同学们,古今中外流传着很多传说故事,像类似于《日月潭的传说》《大禹治水》这样的传说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己去看一看这些: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
七.作业
1.把这个动人的传说说给爸爸妈妈听;
2.大尖哥和水社姐是如何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的,又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在补充习题上。
板书设计:
23日月潭的传说
漆黑一团
一筹莫展
挺身而出
降伏恶龙
为民造福
习作七
教学要求:
1.能掌握日记的格式,并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
2.能知道日记的内容比较广泛。
3.能了解这则日记的内容及叙述顺序。
4.能按要求写一则简单的日记,特别要注意把事情经过写清楚。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让学生弄清日记的格式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所学的日记的格式吗?
2.指名学生回答。
3.我们不妨再看看例文的格式。
4.教师小结。
二.使学生明白写日记的内容
1.观察插图,看看:图上画了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谁?他在做什么?
2.阅读例文,想想:这则日记写的是意见什么事?
3.朗读书上的分析部分,说说日记的内容包含哪些?
三.引导学生了解日记的选材
1.设疑:既然日记的内容十分广泛,是不是不加选择,件件事都要写呢?
2.学生同桌讨论,交换意见。
3.教师不忙下结论,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吃桃子”这件事?
4.师生交流,共同小结:选择的材料要有意义,不应该胡乱编造
5.学生讨论交流。
四.引导学生掌握叙述的顺序。
五.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教师讲解一些中外作家勤写日记的小故事。
2.师生共同谈写日记的好处。
3.号召学生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让学生谈谈今后将如何写日记。
第二课时
一.学生小组交流学习,并指导修改。
宗旨: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讲了托尔斯泰改小说的故事作为范例。修改入手的几个方面1.改病句。方法:自己多读两遍,不通的句子改过来,不会改,可以请教老师同学。
2.添词句。方法:小组讨论,互提建议。修改效果自评办法:自己读读修改前后的作文,觉得有进步就给自己画上一朵红花。互评办法:请小组其他成员或班上其他同学读两篇作文,有进步就给打朵红花,看谁得的红花多。
二.优秀习作全班朗读。
练习7
教学目标
1.看图认识五种花。读懂两则谜语,并能猜出是什么花。
2.能用几句话写出最喜欢的一种花,让同学们猜是什么花。
3.写好钢笔字,一个字有两个捺笔,须分清主次。
4.熟记八条成语。
5.学写毛笔字,写好两个笔画“横折折撇”和“横折折折钩”。
6.口语交际:练习以“我家的一张照片“为话题,具体有条理地说话。
教学重难点
1.练习写片段,积累成语。
2.能通顺的述说照片的来历,画面中人物的动作.神情,照片背后的故事要说清楚。
教学准备
1.让学生翻阅以前的照片并挑选出最喜欢.最难忘的一张照片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用字词句
教学第一部分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明确练习的要求
2.出示五种花的名称,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投影出示这这五种花朵,请学生说说它们各自的颜色.样子等,随机让学生说出花名。
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目前全世界已拥有8000多个品种,被大量生产的约150种。它色彩艳丽,变化多端,以红.黄.紫色最受人们欢迎。
樱花在世界各地都有栽培,以日本樱花最为著名,共有200多个品种。因此,日本被誉称“樱花之国”。樱花的生命很短暂。在日本有一民谚说:“樱花7日”,就是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7天,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16天左右,形成樱花边开边落的特点。
杜鹃花又叫映山红.艳山红.艳山花.清明花.山石榴等。全世界900多个品种,中国有近600种。五彩缤纷的杜鹃花,唤起了人们对生活热烈美好的感情,它也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杜鹃花有深红.淡红.玫瑰.紫.白等多种色彩。当春季杜鹃花开放时,满山鲜艳,像彩霞绕林,被人们誉为“花中西施”。杜鹃花通常为5瓣花瓣,在中间的花瓣上有一些比花瓣略红的红点。
昙花一般在6至10月晚上8~9点钟以后开花,盛开的时间只有3~4个小时,非常短促。昙花开放时,花筒慢慢翘起,将紫色的外衣慢慢打开,然后由20多片花瓣组成的.洁白如雪的大花朵就开放了。可是只3~4小时后,花冠闭合,花朵很快就凋谢了,真可谓“昙花一现”!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卉,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以洛阳.菏泽牡丹最富盛名。
4.请学生在书中连线,并校对。
5.交流:你最熟悉哪种花?你还了解哪些,向大家介绍。
教学第二部分
1.审题
2.指导
(1)自读谜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并让学生说说从谜语中看出每种花各有什么特点?
(3)猜一猜并说出为什么这么猜
(4)随机出示“仙人掌花”和“荷花”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两种花的特点(荷花可以让学生回忆所学课文)
教学第三部分
1.你们能抓住花的特点给大家出两个有关花的谜语吗?不能自己说出花名,要让大家猜出来。
示例:
几根枝,开满花,叶子小,开黄花。远看蝴蝶在飞舞,迎来春天喜洋洋!(迎春花)
尖尖叶子,火红小花。姑娘用它,染红指甲。(凤仙花)
大大圆盘竿上挂,八月秋来开黄花。朝着太阳把头转,结出籽儿把油榨。(向日葵)
2.指导
(1)指名用几句花说说说自己最喜欢.最熟悉的一种花。
(2)师生随机点评
3.练习交流
(1)学生写句子
(2)请部分学生读自己写的句子,指名猜猜,特别对大家不能猜出来的花进行评议
(3)没有在全班交流的同学与周围的头脑光学交流,互相猜
4.反馈
对没有抓住花的特点的句子,举一例让大家口头修改。
5.学生课后把编写的谜语做成卡片,布置一期:谜语花展。
第二课时
一.教学成语
图片导入:
1.出示插图,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说图片中的内容。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八个和这幅图有关的成语。
教学八个成语
1.回想成语学习方法。
2.要求学生自由读成语,读准字音,同桌互相读成语。
3.指名朗读,纠正读音。
4.理解成语的意思:你了解哪个成语的意思?教师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成语,适当讲解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谈笑风生: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
4.引导学生发现每行两个成语在意思上有关联,读起来押韵上口
5.练习背诵。自由朗读成语,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再同桌练习背诵。
6.指名背,集体背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审题,让学生弄清楚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出示卡片:“途”.“蓬”.“透”。认读要写的这三个字,并了解这三个字的结构。
(2)引导观察字形,发现每个字都有两个捺。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两个捺的写法有不同。
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写法,知道两个“捺”的书写注意点。
(3)指导书写“途”。
引导学生观察字中“点”的写法。教师范写“途”,提醒学生注意,“余”中的“捺”不是主笔,要写得收敛一些。走之的“捺”是主笔,要写得平稳.奔放.有力。
练习。
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写“蓬”和“透”字。提醒学生注意,仿写时要看清范字,再动笔写。
1、学生按照要求认真练习描红.仿影和描写。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具体生动地介绍“我家的一张照片”,介绍时要注意做到声音响亮.语句通顺,语言具体生动。
2.评价别人的发言,态度诚恳,实事求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过去的时光中,有许多事情.很多人让我们难以忘怀,我们用照片.日记记录下了精彩的瞬间和难忘的事情,今天,许多同学把你们家的照片带来了,那就让我们大家都来欣赏一下你的美好回忆.精彩瞬间吧!
二.审题。
1.启发谈话:你知道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是什么吗?
2.指名朗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三.指导
1.讨论说话的顺序。
2.按顺序试说。
3.班级交流。
4.评议。通过师生共同评议,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1)要介绍清楚照片上有什么人。照片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拍的。
(2)自己为什么喜欢这张照片,要把话讲具体,讲得有条理。
(3)要讲真话,心里话,要表达真情实感。
四.练习
1.分组练习。小组内交流,组员之间相互评议。
2.班级交流。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讲述,师生共同评议。
五.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讲话进行简短的评价,注意要有激励性,尽量以表扬为主,但也要明确讲话过程中明显的错误与不足。
2.再次交流.互相欣赏。
3.学生交换影集欣赏,互相交流,增强了解,进一步练习说话。
六.学生把说的话写下来,与照片保存在一起。布置以“我的美好童年”为主题的照片展览。
板书设计
练习7
先概括后具体
态度大方声音响亮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第七组”教材单元主题是“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分别由25课《玲玲的画》、26课《蜜蜂引路》、27课《寓言两则》、28课《丑小鸭》和《语文园地七》组成。单元导语是这样写的:生活中有些事真有意思!要是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要是肯动脑筋,看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能办成。碰到问题,我们要认真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玲玲的画》玲玲这孩子不小心把画弄脏了,经过爸爸的修改,弄脏的地方变成了一只小花狗。《蜜蜂引路》列宁“山重水复疑无路,唯有蜜蜂把路引”。《寓言两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是两篇经典寓言。种田人的急于求成、守株人的侥幸心理如此可笑。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丑小鸭》温暖了一代又一代的孩童纯真的心田。整组教材,除《寓言两则》外,其余文本都印证了“塞翁失马,焉之祸福”的古训。实验教师在整体把握这组教材的前提下,在具体教学时,同样要请大家注意不要拔高人文要求。

“人文”是潜移默化的、长远的、隐性的东西。“人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历经变迁,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那么,语文课中的人文因素,怎样才能形成于学生的素养结构中去呢?最经常、最有效的方法是读──读着读着体会到了;读着读着感悟到了;读着读着共鸣到了……读能激起学生热爱世界先进文化,理解世界人民共同的美好情感;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提升文化品位。“读中自有真情感,读中自有真性情,读中自有真人文。”

25、玲玲的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到了二年级下册,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比较多的识字方法,能够独立认识一些新字。新课程倡导在生活中识字的理念也已经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他们无意或有意间识字能力不断提高,课外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因此,开展小组交流识字,相互评价能够提高孩子的识字兴趣。这篇课文写玲玲准备参加评奖的画不小心被弄脏,已经没有时间得画一张,玲玲着急地哭了。但是在爸爸的启发下,她开动脑筋,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不仅巧妙地掩盖了污渍,还给作品平添了几分家的温馨。生活就是这样,只要善于思考,劣势也可能转化为优势。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妨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一下玲玲的情感的变化——满意、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品味、思索爸爸简短的话语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并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后又走出文本,寻找同类题材的文章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8个生字和带生字的新词,会写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2、把握玲玲的情感变化,体会爸爸含有深意的那句话。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①生字教学及课文片断的课件,生字、生词的卡片。

②准备一些铃兰花、野蔷薇花的图片

课前自学

1、自学方法

1)读。读课文3-5次;拼读生字栏里的生字1-3次,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记。在课文中,给本课生字注音;划出带生字的新词,读一读,记一记。

3)问。问一问自己,读懂了什么;并在不懂得地方打上“?”号。

2、自学作业

1)我会填上合适的词

________地哭____________地看___________地笑

________地说____________地想___________地摸

2)背一背,写一写

好多事民表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读本课生字,会写:玲、狗、糟、楼。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门打开课本116页,板书课题《玲玲的画》

2、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

二、自主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1)同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2)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3)全班交流。

4、自学检测

多种形式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词义,选自己喜欢的两个词说一句话。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小组内读课文,互评互纠正,推荐一位组员。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

1)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3、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设疑: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的奥妙是什么呢?我们第二节课学习。

四、观察发现,指导书写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玲、狗、糟、楼”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书写“玲、狗、糟、楼”。引导学生发现: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玲”字右边是“令”,不是“今”。反犬旁的第二笔不容易写好,指导写“狗”字时要注意示范。“糟”字右边的“曹”字学生没写过,是难点,需作细致的指导,特别是笔顺,引导学生认真书空、反复临写。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同样是“米”,在“糟”字中捺变成了点,在“楼”字中捺却没变。

3、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在多媒体上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五、板书设计

玲玲的画

坏事变好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会写:脑、筋、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3、懂得生活中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一、游戏激趣,复习字词

游戏“大转盘”(转盘上写着生字新词,教师转动转盘,学生开火车读。)

二、自主学习,朗读感悟

1、自学提示:玲玲弄脏的画怎么会得一等奖?学生自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

2、交流并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1)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在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快来和大家交流吧!

2)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原来空空荡荡的楼梯,现在增加了活生生的小生命,变得那样有生气,玲玲能不满意吗?)

3)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肯动脑筋)

(指导目标: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在朗读中体会玲玲情感的变化——满意、着急和战胜困难后的喜悦。)

3、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然后学生进行评议: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4、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三、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在同学们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四、观察发现,指导书写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脑、筋、肯”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书写“脑、筋、肯”。同样是“月”,在“脑”字中瘦而长,在“筋”字中要写得瘦而短,在“肯”字中又把撇变成了竖。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

五、课后自学

A、日积月累:把课后练习“读读抄抄”中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B、阅读课外书中“动脑筋,坏事变好事”的事,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如:《花的学校》中的《爱动脑筋的岳柱》

六、板书设计

25玲玲的画

坏事变好事

肯动脑筋

26、蜜蜂引路

教材分析:

本文是以“找”字为线索,讲了列宁利用蜜蜂做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第4自然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思考事物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3、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1、自学方法

1)读。读课文3-5次;拼读生字栏里的生字1-3次,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记。在课文中,给本课生字注音;划出带生字的新词,读一读,记一记。

3)问。问一问自己,读懂了什么;并在不懂得地方打上“?”号。

2、自学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小山—()房子一()火车一()草地

—()园子一()蜜蜂一()飞机一()绢

2)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里有许多()。他仔细(),

只见那些()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个()里,()旁边有一所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感知全文,学习第一到三自然段。

2、认读本课生字,会写:“蜂、引”等字,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一、谈话激趣,设疑导课

1、板书:蜜蜂。范写蜂字,你还知道什么蜂?

2、板书:引路。引路什么意思?引是生字,范写。给“引”找朋友。

3、设疑:蜜蜂给谁引路?蜜蜂真的会给人们引路吗?

二、自主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自学检测:

认读:常常、往常、惊讶、谈天、附近、敲门、列宁

注意:字音难点是“斯、谈”。

组词:给“谈、列”找朋友。

指名分节读课文。重点读好第一节。

3、蜜蜂给谁带路呢?

出示列宁的雕塑。介绍列宁的身份及当时的时代背景。

列宁是伟大的领袖,出生在俄国。他是个精力充沛的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甚至一天工作二十几个小时,由于革命工作的艰苦、繁忙,他的病情非常严重。1922年,在医生的强烈要求下,列宁到莫斯科郊外的小村去疗养。病中的列宁仍然坚持读书看报的习惯,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这篇课文就是写他在疗养期间找养蜂人谈天,向养蜂人学习的事情。

三、学习课文重点段第三段。

1、自学提示:蜜蜂是怎样引路的?默读第三段,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1)小组交流,完成贴画。指名交流,在黑板上贴画。

2)看图连起来说说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2、怎样找到养蜂人?

1)读第三段,想列宁所想,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2)交流。可以从列宁的观察和思考上做进一步的引导。如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想:跟着蜜蜂一定能找到养蜂人。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心里想:蜜蜂飞进园子,房子一定就在这园子附近。当他发现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心里想:房子里住的一定是养蜂的人。

3、列宁的观察和思考的对不对呢?读句子证明。哪个词语说明列宁想的和看到的是完全一样的?(果然)给果然换个词语?(果真、真的)

4、朗读背诵这段话,练习排列句子的顺序。

5、讨论: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6、过渡:养蜂人和列宁的会面又是怎样一个有趣的场景呢?下节课再学。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蜂、敲、派”。特别是“敲、派”的右边写法。

“谈”强调一个字中不能有两个捺笔。

五、板书:

蜜蜂引路(板画、贴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听写:蜜蜂、引路、派人、谈天、附近、敲门、惊讶、列宁2、学习课文第四段,总结全文。

3、想象说话训练。

一、复习导入

1、选词填空:常常往常

列宁()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派去找他的人不在,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2、给这两个词语分别找一个近义词,代进去读读看。(经常、平常)

3、你能用其中的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吗?

4、列宁又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齐读第三段。

二、学习第四段

过渡:在蜜蜂的指引下,列宁找到了养蜂的人。

1、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指名读第四段。

2、图文结合,说说图上谁是列宁,谁是养蜂的人?从表情看,养蜂人怎么想?

3、那他们会怎么说呢?用浪线划出他们的对话语言。

同桌互读对话——指名表演读——评读: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伟大领袖来看普通养蜂人;不知道他的家也来了)——师生分角色读。

4、结合理解“向导”,蜜蜂真的能当向导吗?列宁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

5、总结:对了,列宁是靠动脑筋,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后要飞回蜂窝的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这就告诉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6、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后,会怎么说怎么做?续编故事。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带着对列宁的敬畏齐读全文。

2、齐读全文。总结全文。

从疗养并没有使病情转好。1924年,在病魔无情地折磨下,列宁离开了他深爱的土地和人民。但是,他的精神却在人民心中永存。他的名言却在人民口中传诵。

3、交流列宁的名言。深情地朗读。

四、课后自学

1、摘录列宁的名言数条进行积累

2、把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五、板书:

蜜蜂引路

常常(经常)

往常(平常)

续编故事:怎么说?怎么做?

27、寓言两则

教材分析:

读罢寓言两则,感悟出几个“好”,几个“真”。

“好”焦急──禾苗长得太慢;“好”办法──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好”辛苦──从中午一直拔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好”结果──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枯死了;“好”愚蠢──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

“真”痛苦──种田太无味、干活太劳累;“真”耐心──日出桩边等,日落茫然归;“真”伤悲──野兔没再来,农田尽荒废;“真”愚蠢──死守旧经验,丝毫不知变。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这样的事今天仍然存在。违反规律,急于求成,这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着吗?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普遍存在着吗?因此本文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妨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教学目标:

1、会认“愚”等10个生字,会写“守”等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体会寓意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收集寓言故事

课前自学:

1、自学方法:

1)读。读课文3-5次;拼读生字栏里的生字1-3次,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记。在课文中,给本课生字注音;划出带生字的新词,读一读,记一记。

3)问。问一问自己,读懂了什么;并在不懂得地方打上“?”号。

2、自学作业:

1)读一读,给带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喘气(chuǎncuàn)乱窜(cuànchuǎn)

碰撞(zhuàngzhuāng)树桩(zhuāngzhuàng)

2)读读比比,然后组成词语

拔——()兔——()喘——()

拨——()免——()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会写:焦、算、费、望、此、丢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好”

一、导入新课

1、寓言两则就是两则寓言。查字典,“寓”就是寄托。寓言就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教训。这个道理或教训就是这则寓言的寓意。

2、两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这两个故事的寓意到底是什么呢?

二、自学检测

1、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2、检查识字:

焦急喘气一大截

“焦急”的近义词是“着急”。“一大截”用手比划帮助理解。

朗读难点句子:

野兔窜出树林,撞死在树桩上。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在树桩旁等着来撞树的野兔。

积累词语:古时候、巴望、转来转去、办法、急忙、一直、落山、筋疲力尽、力气、野兔、忽然、又肥又大每天整天

3、指名分读两则寓言,点出“长”的读法。

4、过渡:这两则寓言分别讲的是什么故事呢?又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我们继续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则寓言

1、(板书:揠苗助长),这是我们要学的第一则寓言,学生读课题,问:题目是什么意思。“揠”就是“拔”的意思。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自由读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读中理解“巴望、筋疲力尽、忽然、急忙、窜、”。

3、自学提示: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你是从哪里读懂的?(同桌讨论)(引导学生从这个人想的说的、做的语句体会。)你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

4、再读这则寓言,它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禾苗生长是有自己的规律的。违反规律,急于求成,不能有好结果的。)

5、读到这儿,你想对这个人说什么?

6、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是这样学习寓言故事的。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

四、指导书写

1、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哪个字的书写?

(“焦”、“算”不能少横。“费”、“望”注意上方压缩。“此”、“丢”注意笔顺。)

2、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个别生字的范写。

3、学生书写,老师个别辅导。

四、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守株待兔、树桩、乐滋滋、锄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不劳动不会有收获,不能靠碰运气过日子。

一、复习学习第一则寓言的学法。

个别同学说说学习第一则寓言的方法。

二、自学第二则寓言

1、同桌互学第二则寓言。

2、交流:

理解题目:守株待兔。通过查字典理解“株”,再说说“守株待兔”的意思。

理解“窜、撞”的意思。说说“忽然、急忙”的近义词。

3、朗读检查。

4、“他”这样做对不对?错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

5、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6、寓意揭示:做每一件事情都要踏踏实实,通过辛勤的劳动去获得成功。不能对偶然的东西存有侥幸的心理。

7、齐读课文。

8、学习了课文,你想对种田人说什么?

三、拓展练习

体会用词语的准确性。课后题。抄一抄。

(三个句子去掉带点的词语后,意思和原来的句子不大一样了。第一个句子去掉“好像”一词后,就是肯定禾苗没有长高的意思了,而原句表达的意思是说禾苗实际是在长的,只是由于长得慢,那个人感觉不到禾苗在长。第二个句子去掉“焦急地”以后,那个人在田边怎样地转来转去就不具体了,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个句子里的“整天”是说种田人一天到晚地等着,可见他十分愚蠢。去掉这个词后,种田人什么时间坐在树桩旁等着就不清楚了)

四、写字指导。

1、你想提醒大家要注意哪个字的书写?

2、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个别生字的范写。

五、语文活动

1)说一说你知道的寓言故事的题目。

2)你还读过哪些寓言故事?给大家说一说。

六、课后自学:读更多的寓言故事,准备开展一次寓言故事会。

28、丑小鸭

教材分析:

这是根据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改写的一篇童话。文中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丑小鸭因为长得丑,出世以后就被人看不起,哥哥姐姐咬,公鸡啄,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丑小鸭只能离家出走,但仍然摆脱不了小鸟的讥笑,猎狗追赶的厄运。尽管遭遇如此凄凉,但他仍然没有忘记对美好生活的深情向往。最终,可怜的丑小鸭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充分享有自主学习的权利。教师应重引导,少讲解;重指点,少分析;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得到提升,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词语。

2、体会丑小鸭在极端艰难的境地中顽强生存,不放弃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前自学:

1、自学方法:

1)读。读课文3-5次;拼读生字栏里的生字1-3次,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记。在课文中,给本课生字注音;划出带生字的新词,读一读,记一记。

3)问。问一问自己,读懂了什么;并在不懂得地方打上“?”号。

自学作业:

1、认一认

灰、讨、厌、冰、蛋、壳、鸭、欺、负、鹅、翅、膀

2、写一写

暖烘烘()()()

瘦瘦的()()()

又大又丑()()()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根据安徒生的作品改写编的童话故事——丑小鸭(课件出示,齐读课题)。仔细看老师写一次,板书:丑(反义词:美)小鸭(“鸭”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会写的一个生字。)

指导书写:鸭、鹅

2、再读课题。

这篇童话故事很多同学都读过,但是老师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交流,我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来!赶快翻开126页,自己读读吧!特别注意:课文中有14个生字,读准它,记住它!

二、自学检测。

1、同桌互查生字

2、开火车检查生字。相机巩固难记字。

3、检查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朗读。

这一段包含了6个生字,可难读了,谁来挑战?指名读。

4、再读全文。

连这一段都难不倒大家,那其他自然段就更不用说了,那你自己再去读读这篇课文吧!相信从中你会知道许多,呆会儿我们交流交流。

5、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生:略。

师:小朋友们真会读书!这个故事就主要讲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丑小鸭被欺负,被讥笑,被追赶……经历了种种不幸。板书:天鹅不幸

6、课文是怎样写丑小鸭的“丑”的呢?请你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三、感受丑小鸭的“丑”。

1、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那些句子能体现丑小鸭很“丑”,请用横线划出来。

2、交流。

过了好几天,这只蛋才慢慢裂开,钻出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3、指导读出丑小鸭的“丑”。

4、语言文字训练。

课件中“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变成红色。

1)齐读,问:发现了什么?

(都是写“什么怎么样”,用叠词体现丑小鸭的“丑”。)

2)你还能说说这样的词组吗?

3)瞧!我将这个词组进行了改变,“毛灰灰的”变成“灰灰的毛”(课件显示,齐读)

“嘴巴大大的”你能变吗?

“身子瘦瘦的”?

瞧!顺序变了,意思基本不变。多奇妙的文字呀!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师:丑小鸭因为长得特别丑,所以他身边的小动物都讥笑他,追赶他,欺负他,经历了种种不幸。课文3-6自然段就写了丑小鸭的不幸遭遇,请你好好的、仔细的读,你可以放出声音读,也可以默读。注意边读边思考:这只丑小鸭怎么样?还可以在边上写一写。

三、感悟丑小鸭的不幸遭遇。

1、采取喜欢的方式读。

2、交流:你觉得这只丑小鸭怎么样。

预设:觉得丑小鸭很可怜。

3、你是从哪些词句当中感受到丑小鸭很可怜的?请你再读一读这几段,可以圈一圈,划一划。然后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

预设A: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

引导联系插图,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过渡:是呀!面对不幸,丑小鸭没有屈服,他勇敢地活了下来。为了使自己不再孤单,不再受人欺负,他——

生(接):钻出篱笆,离开了家。

预设B: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

引导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师:是呀!当初,丑小鸭在家里时,虽然“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生接读),但至少可以从妈妈那里得到安慰。可现在只能孤苦伶仃的一个人面对小鸟的“讥笑”(生接),猎狗的“追赶”(生接),连一个呆一下的地方也没有。为了活下去,丑小鸭“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生接)。

[此处也要注意读和感悟的相融。]

预设C: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丑小鸭来到湖边的芦苇里,悄悄地过日子。

预设D:一天傍晚,一群天鹅从空中飞过。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

抓住“惊奇”和“羡慕”,引导说说丑小鸭惊奇什么羡慕什么?

师:是呀,可怜的丑小鸭没有美貌,没有伙伴,没有自由!他渴望有一天能像天鹅一样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话。

预设E:天越来越冷,湖面结了厚厚的冰。丑小鸭趴在冰上冻僵了。幸亏一位农夫看见了,把他带回家。

5、刚才同学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丑小鸭很可怜,那么,你还有别的一些体会吗?你还觉得丑小鸭怎么样?

生:我觉得丑小鸭很勇敢,因为……

生:我觉得丑小鸭很坚强,因为……

生:我觉得丑小鸭很善良,当他看到天鹅这么美丽的时候,没有嫉妒而是又惊奇又羡慕。

四、提升文章的主题。

是呀!丑小鸭很勇敢坚强,还很善良,虽然他外表长得丑。但长得丑是丑小鸭自己的的过错吗?(不是)可他身边的小动物们却因为他长得丑而讥笑他、追赶他,咬他,啄他!你有什么话要对这些小动物们说吗?

总结:小朋友们说的真好!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这样或那样的丑小鸭,他们在某些方面可能不如我们,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欺负他,相反,应该善待他们,尊重他们。

板书设计

不幸

丑小鸭白天鹅

第二课时

一、回忆不幸遭遇。

1、开火车读生字词。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丑小鸭因为长得丑而被欺负,被讥笑,被追赶……经历了种种不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6自然段。

二、研读苦尽甘来。

经历了种种不幸,有一天,丑小鸭终于变成了白天鹅。

1、哪一段告诉我们?

2自由读,读懂了什么?

预设:我从“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读懂了丑小鸭发现自己变成了白天鹅很快乐(或惊喜)。

指导朗读。

预设:我从“他扑扑翅膀向湖边飞去,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漂亮的影子,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读懂了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非常美丽。

指导朗读。

练习积累:雪白的羽毛漂亮的影子()的冰()的湖面

3、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他会想些什么呢?写话练习。

4、齐读这一段。

三、总结全文、拓展训练

1、丑小鸭真的能变成白天鹅吗?不是的,而是这个蛋本身就是天鹅蛋。这只天鹅蛋怎么会跑到鸭妈妈的窝里的?想象编写情景。

2、读有关安徒生的故事,比较作者和丑小鸭的经历,说说感受。

四、写字指导

五、弹性作业

A、积累写丑小鸭和白天鹅样子的语句。

B、读安徒生童话

语文园地七

教材分析:

“我的发现”这一部分是让学生发现汉字的一字多义的特点。教学时,可结合查字典选择字义,复习巩固查字典的方法。“日积月累”这一部分包括“读读认认”、“读读背背”两项内容。“读读认认”是让学生认读八个表厨具名称的新词,从中认识九个生字。“读读背背”是四类成语的积累。第一组是关于团结合作的成语,第二组是关于取长补短的成语,第三组是关于错误思想方法的成语,第四组是关于学习的成语。“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自我保护”。教材给出四幅图,提示了故事的开头。交际的关键是先看懂图意,再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该怎么办。口语交际之后,做“画画写写”的练习。内容由学生自定,目的是学生用画、写结合的形式,练习表达,提高写话的兴趣。写好之后,相互展示和交流。这次展示台,设计了两方面的展示内容:一是“填字游戏”的展示;一是谜语展示。可提醒学生在课前做好有关的准备,鼓励学生展示其他方面的本领。

学习目标:

1、发现汉字的一字多义的特点,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

2、认识9个生字,巩固识字,积累词语。

3、能看懂图画的意思,能根据图意,联系生活实际想出办法,并乐于与同学交流、讨论。

4、能把自己所画的图画用文字表达出来。

5、树立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观念,勇于展示课外学习成果。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三个句子,想想“学习小伙伴”的话,你发现了什么?(回字在不同的词语

中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同,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字多义现象。)

2、指名学生发言:

“回头”的“回”是转过去的意思;“回族”的“回”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有一回”的“回”是次的意思。(如学生说得不是很准确,可让他们通过杳字典来理解。)

a)拓展训练。(可以先让学生自己举例子,如果学生例子说得不好,就出示老师的例

子),例子如下:

A、下课了,张老师在教室里和同学们一起聊天。

B、地上有一张纸,小玲马上把它捡起来。

C、小鸟张开翅膀,飞向蔚蓝的天空。

4、师小结:一字多义是汉字的特点,也是许多外国朋友觉得汉字神奇的地方,使他们对中国文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作为中国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更应该学好它。新华字典对汉字的多义进行了汇总,成为我们理解汉字的工具,我们应该用好它。

b)课堂游戏:用字典查一查“打、够、印”的意思有几种,并用各种词语考考同学,这些字在这些词语中的意思。

二、日积月累

读读认认

1、自由读,能读准吗?

2、指名读,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它们都是厨房用具。)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这些字的偏旁和字义的关系。如炉灶是用“火”烧的,铝锅是用金属铝做成的等等。

3、同桌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

4、指名读要求认的生字。重点检查“漏、壶”。

5、师小结:请同学们回家后,在厨房中找到这些厨具,并能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

读读背背

1、自由读,你发现了什么?(这些词都是成语。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髓,短短的几个字却能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让我们从中受到启发。)

2、指名分行读。你又发现了什么?(同一行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对。)

3、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开火车读、同桌对读、小组赛读、齐读等,让学生读熟这些词语,并能记住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词语。

4、让学生选择自己能理解的词语说一句话,在句子中加深理解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1、学生自由看图,想想图上的意思,然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2、师出示最后图,指名学生发言:“图上的小朋友会怎么办呢?”让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说一说。(提醒学生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门外的叔叔是以前见过的熟人,二是门外的叔叔是陌生人。)

3、让学生把四幅图连起来说一说,把他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教师可提供一些合适的词语,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词语说话,为以后的写话服务。(词语:专心致志、突然、左右为难、小心翼翼)

4、学生小组里讲讲自己编的故事,再选讲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参加比赛。

5、学生讲故事比赛,评出故事大王。

6、师小结: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如果叔叔是见过面的熟人,我们要礼貌待人,如果叔叔是陌生人,要会自我保护。

二、画画写写

方案一:让学生把口语交际中的故事写下来。

方案二:课前让学生画一幅或几幅图(边环画),然后再把画上的内容写下来。教师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全班评议。

三、展示台

1、补充词语,竖着读字:新世纪,我能行。自己设计词语,小组练习。

2、展示谜语,互相猜谜,集体交流。

3、评奖台,对学生的课外学生进行总结,可评出“绝妙设计奖、内容丰富奖、谜语大王”等,激励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外自主学习。

板书设计:

我该怎么办

熟人——礼貌待人

陌生人——自我保护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围绕国际友好为主题,选编了四篇课文。即25课《太阳是大家的》,26课,一面五星红旗》,27课《卖木雕的少年》和28课《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下面就每一篇精讲课文的讲解重点说一说:
1、《太阳是大家的》是该组教材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儿童诗,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不同国家的孩子游玩。诗人从“太阳普照全球”这一自然现象中提炼出诗意,把太阳当作所有孩子的朋友,为他们带去了快乐和希望。“太阳是大家的”寓意是“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孩子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社会的安宁和世界的和平。
课文是儿童诗歌,要抓住诗歌的特点进行教学。诗歌的特点一般是想象丰富,形象感强,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教师在帮助学生疏通文字后,可以让学生了解诗歌的结构层次。这首诗共有四节:第一节是描绘太阳落山的景色,第二节是写太阳一天的活动;第三节是承上启下,回应第一节;第四节是写其他国家的小朋友对太阳的盼望。理解诗歌的结构层次,并不是让学生归纳每节诗歌的意思,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表达顺序。
这首诗歌看似简单,但含义却不易领悟。老师应带领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略作讲解。让学生了解本课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孩子、小树和鲜花的朋友。显得亲切,易懂。诗歌中把孩子,小树和鲜花并列,是因为它们都有蓬勃的生命力,这样写显得新奇,有诗意。本文既然是诗歌,诗歌特点就是它特有的想象,教学时可以设置一些让学生去想象性的思考题:如太阳到了其他的国家会做些什么呢?让每个学生去想象,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2、《一面五星红旗》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讲述的是一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这位留学生断然拒绝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人的尊敬。
课文从三个方面叙述事件的经过,第一部分与“我”在一次漂流活动中出现事故,处境非常困难。第二部分写留学生“我”与面包店老板打交道的过程,“我”断然拒绝老板提出的交换要求。第三部分写“我”的行为感动了面包店老板,并得到了他的救助。课文思路清晰,在表达上的特点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心理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这一写法。
本课教学要抓住两个点进行教学,一是‘我’的爱国情意,一是面包店老板前后态度的转变体现出来的友谊。这两个点是互相储存的。“我”的爱国情意促成了老板态度的转变,而老板态度的转变又衬托了“我”的爱国情意。教学时,可以从学生了解的国旗知识和故事入手,也可以先让学生谈谈平时参加升旗活动的感受。
在学生了解事件大致经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问题让学生思考:(1)漂流事故后我的处境是怎么样的?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了近三天。让学生体会这位中国留学生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仍然没有丢弃国旗,衬托出了作者的爱国行为是更加难能可贵(2)面包店老板先是什么态度?为什么后来又改变了?开始‘我’说明自己的艰难处境时,老板并不同情我,一味强调要平等交易,当我脱下新衣服表示换面包时,老板接过去只是简单地看了看,并不感兴趣地退还给“我”。可是当我拒绝用五星红旗换面包时,老板竟然用恳求的语气一二再,再二三地要交
换。目的是想试探留学生在饥饿与国旗之间如何做出选择。当看到“我”宁可饿死也不出卖国旗时,老板真被我的爱国行为感动了。最终无私地帮助了他。这也说明了无论哪个国家的公民只有爱国只有维护国家尊严,才会真正赢得别人的尊敬。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7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习作7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习作7

文本分析

主要内容:

本次习作着重指导学生装自编童话故事。《找“饿”》是一篇例文,是小作者用自己的动物玩具编写的童话故事。习作后的两个问题是让大家对例文进行讨论,实际上也是对编写童话故事提出了两点要求。然后教材对这次习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仿照例文,发挥想象力,也拿自己的玩具编一个童话故事。

学习目标

双基目标:1、读懂例文《找“饿”》,了解其主要内容和自编童话故事的一般要求。

2、能按习作要求,用自己喜爱的玩具,发挥想象力,编一个童话故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思维发展目标:敢于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编写童话。

课时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各种玩具。

教学重、难点:能按习作要求,用自己喜爱的玩具,发挥想象力,编一个童话故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导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

发挥想象力,用自己喜爱的玩具,发挥想象力,编一个童话故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小就喜欢玩玩具,尤其是动物玩具,好多人还一边玩一边自言自语地讲故事呢?今天我们的习作就是玩玩具、讲童话。

二、明确习作要求

1、请同学思考:这次习作的要求是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1)把玩具摆一摆,玩一玩,自编一个童话故事。

(2)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3)看谁写得有意思。

三、指导读例文

1、激趣:老师拿出两只熊猫玩具(一大一小)。

2、请学生读例文。

3、提问:

熊猫娃娃找到饿没有,是如何找到的?熊猫妈妈为什么这样做?

4、讨论:

你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是不是很佩服小作者的想象力?

自主十分钟

1、学生摆弄自己的玩具,边玩边编故事。

要求:故事要有意思,有教育意义或给人一点启示。

要有想象力,能虚构出一个故事,而且比较合乎情理。

2、跟同桌说说自己编的故事并互相评价。

3、请学生拿着玩具上台来讲自编的故事。

4、师生共同评价并帮助修改。

5、学生再一次明确要求后继续完善自己的故事。

第二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

完成作文稿,在作文本上进行誊写,教师相机指导。

自主十分钟

学生写作。

板书设计

大胆想象

有意思

给人启示

导学反思

拓展阅读

老虎与青蛙

美丽富饶的大森林里,动物们安居乐业,和平共处,只有万兽之王——老虎对青蛙一直怀恨在心,因为它在小动物们面前得罪了老虎。

一天,老虎出去觅食,遇见了青蛙。老虎一直想吃掉青蛙,便一把按住青蛙,“哈哈!这回你逃不掉了!”

“要不咱们来比武,如果你赢了,就可以吃掉我;如果你输了,对不起,你不仅不能吃掉我,还要把你的宝座让给我!”青蛙毫不畏惧地说。

“当然没问题!”老虎想也不想就说。

比武开始了。老虎看了看矮小的青蛙,想,这青蛙这么小,绝对会是我的手下败将!老虎猛地向前扑去,青蛙灵巧地躲开了,结果老虎扑了个空。青蛙猛地一跳,打翻了身边的一个黄蜂巢,黄蜂恼怒了,可却不去叮青蛙,反尔直冲老虎。老虎见势不妙,想躲开,可还是被黄蜂叮得浑身是包。

“比赛结束,二比零,青蛙获胜!”裁判员喊道。

这时,旁观的青蛙朋友们围住青蛙,欢庆它的胜利。老虎哪能想到,青蛙和它的朋友们搽了些青蛙最近发明的黄蜂油呢,怪不得没有被黄蜂叮!而老虎呢,只好垂头丧气地走了,小动物们从此再也没有见到它。

后来,青蛙登上了宝座,把森林治理得井井有条,小动物们都很喜欢和拥戴这个聪明的国王。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苏教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苏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苏教版)

教学内容:
《军神》、《掌声》、《金子》;一篇习作“摆放玩具编写童话故事”和一个综合练习七。
课文间联系:
三篇课文都充满一定哲理,通过人物的一件事或一个故事告诉人们一定的道理。三篇文章共同的特点旨在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感悟坚忍不拔的意志,正确地看待自己,善于转变自己的思路。《军神》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求治——术前——术中——术后”几个部分写刘伯承将军年轻时一次眼睛负伤后,坚持不用麻醉药,忍受巨大疼痛接受手术治疗的故事,表现了军神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掌声》通过小英的经历,告诉我们,人人需要掌声,尤其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金子》一文由彼得的遭遇,告诉我们要想获得财富或者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
单元主题目标:“正确看待自己与别人”
1.学会本单元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感悟坚忍不拔的意志,正确地看待自己,善于转变自己的思路。
4.学习默读课文和快速阅读的习惯,并能有条理地讲述课文故事。养成从多种渠道收集信息,查阅资料的习惯。
5.认识戏剧中常见的几种脸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读背成语和贤文,理解意思,了解战斗英雄的故事及古人刻苦学习的事迹,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培养优良的品质。
6.摆放身边的玩具,并通过摆放玩具编写童话故事。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相关片段。
2.由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质教育。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共思想、共行动,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练习编写童话。
单元课时安排:
《军神》2课时;
《掌声》2课时;
《金子》2课时;
《练习7》3课时;
《习作七》2课时。
单元练习与讲评2课时;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练习7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练习7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练习7
文本分析
主要内容:学用字词句、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
知识点梳理:
1、认识京剧脸谱,了解“红脸、黑脸、猴脸、白脸”的含义。
2、理解成语的意思。
3、口语交际:小小展销会。
学习目标:
双基目标:
1、运用京剧脸谱进行学用字词句的练习。
2、读读背背成语和古今贤文,能了解大概意思。
3、写好“捺”笔变“点”的钢笔字。
4、办好“小小展销会”,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提”。
思维发展目标:
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充分利用京剧脸谱学用字词句。
2、创设展销会情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准备:图片、小黑板等。
教学时间:三课时

导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中国京剧脸谱,了解祖国灿烂的京剧艺术。
2、练习写好钢笔字。
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第一部分
(1)出示京剧脸谱图,请学生观察,想一想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指名说。
(2)介绍:脸谱是中国京剧中花脸脸上画的各种图案,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特点。
(3)请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人物的名字。你了解他们吗?自由读说。
(4)指名说说你了解的内容。
(5)和同桌交流,试着说说这些脸谱分别指谁。
(6)请学生连线。
(7)评一评。
第二部分
(1)指名读题目。
(2)结合上题人物的性格特征及插图,指名说说什么颜色的脸谱代表什么性格。
(3)教师总结:脸谱的颜色符合人物的性格,红脸代表忠义,黑脸代表正直,白脸代表奸诈。
第三部分
(1)读读,想想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
(2)你知道有关这个人物的故事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3)能把你知道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吗?(指名讲故事)
要求:声音响亮,态度大方。

学生十分钟
画画脸谱
1、看了这么多,想给你喜欢的历史人物画张脸谱吗?
2、根据他较为特别的性格,你觉得应该用什么颜色?凶残的黄色,暴躁的绿色,有心计的蓝色,皆而有之确定主色后可以至少选用三种颜色。注意:一般地讲,剧中温文尔雅、清秀潇洒的文人武人不勾绘脸谱。
3、其实脸谱并不难画,他的左右基本对称,每一类型的人物又大致差不多,动手试一试吧!(也可临摹已发下的脸谱)
4、播放录象《雁荡山》选断,学生在京剧声中勾脸谱。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名读题。
2、指导
(1)出示卡片“述、淡、趣”。
(2)读一读
(3)指导观察:这三个字在书写时,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应该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指名说。
(4)教师范写,引导学生观察,重点强调捺要写成点。
3、练习。
(1)请学生练习描红、仿影。要求:边写边想为什么原来的捺要改为点?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反馈:展示写得好的作品,进行表扬评点;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性练习。
(4)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1、读读背背成语和古今贤文。
2、练习写毛笔字笔画:提

一、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1、指名读题目,弄清本题要求。
2、教学第一部分。
(1)出示八条成语。
(2)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查字典或者请教老师或同学。
(3)指名读成语,做小老师领读。
(4)教师范读。(让学生边听边体会每排的两个成语之间的关系)
(5)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6)学生练说所了解的成语含义。
第一组指军人的戎马生涯,第二组指军人的严明纪律,第三组告诉我们一个脍炙人口的典故,第四组指军中指挥者的计谋。
(7)练习:自由读,同桌互相练背。
(8)反馈:指名试背,集体背诵。
3、教学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这段“贤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体会这段“贤文”的含义。
(3)指名读:你读懂了哪句话?能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举个例子吗?
(4)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谁能帮他解答。
(5)练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练读,练习背诵,同桌互相试背。
(6)反馈:检查朗读(要求学生评议朗读者是否能读出感情和韵味来),检查背诵。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今天我们学习“提”的写法。“提”有“提”和“竖提”。
2、教师书写“提”。
(1)指导运笔方法:起笔逆锋,向左上入纸,旋即向左转折,蹲锋向右上挑出,力送锋尖,露锋提笔回缩收笔。
(2)学生练习书写“提”。
3、教师书写“竖提”。
(1)指导运笔方法:是竖与提连写的复合笔画。起笔方法同竖。行笔至“提”处稍驻,提笔微向左,旋即折向下蹲锋,得势后向上挑出,收笔同“提”。
(2)学生练习书写“竖提”。

第三课时
课时学习目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图书、玩具整理一下,并标出价格。
1、审题
(1)读题目,说说题目有几个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谈话,宣布班级举办小小展销会。
(2)交流指导。
明确交流要求。
A、卖物品的要说清楚用途,如:图书的内容,玩具怎么好玩;新旧程度,什么时候买的,是否完好;原来价格多少,现在价格如何公道、合算等。买物品的同学对以上各项内容要询问清楚,并商定价格。
B、交流时说话声音要响亮,举止要大方。

学生十分钟
1、学生先分小组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
2、请每一小组长做推销员,组员们分别当一次小顾客,上前去要价、讲价,买到自己喜爱的物品。
3、讨论:当一名聪明的顾客,要学会哪些买东西的技巧?师生归纳:买东西要会讲价钱,要会辩质量,说出物品不令人满意的地方,还要有礼貌。
4、评选“聪明小顾客“。面对几名”超级推销员“自愿上台争当“小顾客”的同学,谁能在讲价钱,辩质量,有礼貌等方面做得很出色,那他就可以获得“聪明小顾客”称号,并同时获得小红花奖章一枚。
5、再以四人一组进行交际。先做小推销员,把自己喜欢的产品卖个好价钱;再做小顾客,从别人那里买到自己喜爱的东西。

导学反思
拓展阅读

京剧脸谱
【定义】
脸谱是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造型艺术。
【特点】
脸谱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三点:一、美与丑的矛盾统一;二、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三、其图案是程式化的。
脸谱对于不同的行当,情况不一。“生”、“旦”面部化妆简单,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洁面”。而“净行”与“丑行”面部绘画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的,图案复杂,因此称花脸。戏曲中的脸谱,主要指净的面部绘画。而“丑”,因起扮演戏剧角色,故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艺术门类,在国内外流行的范围相当广泛,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脸谱来源于舞台,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筑物,商品的包装,各种瓷器上以及人们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风格迥异的脸谱形象。这远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足见脸谱艺术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说明脸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许多国际友人、国内的有识之士出于对中国戏曲脸谱的好奇与喜爱,都在探索脸谱的奥秘【脸谱的类别】
大家看到的脸谱大致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工艺美术性脸谱。这类脸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思维想象,在石膏材质的脸形上,用绘画,编织,刺绣等手法制作出形态各异,色彩图案变化多样的脸谱制品,这类脸谱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另一类是舞台实用脸谱。这类脸谱是根据剧情和剧中人物的需要,演员用夸张的手法在脸上勾画出不同颜色,不同图案和纹样的脸谱。
【脸谱的起源】
关于舞台脸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是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男子独舞,也带面具。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勾画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
【相关脸谱的介绍】
红色脸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如:“三国戏”里的关羽、《斩经堂》里的吴汉。
其他:有讽刺意义,表示假好人。
关羽(红整脸)
黑色脸既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如“包公戏”里的包拯;又象征威武有力、粗鲁豪爽,如:“三国戏”里的张飞,“水浒戏”里的李逵,“杨排风”中的焦赞。
其他:表示阴阳中的阴,用于鬼魂。肤色较黑或面貌丑陋。
张飞(黑十字门蝴蝶脸)
白色脸表现奸诈多疑,如:“三国戏”里的曹操、《打严嵩》中的严嵩。
曹操(白整脸)
蓝色脸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如:《上天台》中的马武,《连环套》里的窦尔墩。
窦尔墩(蓝花三块瓦脸)
紫色脸表现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鱼肠剑》中的专诸。
其他:面色不好,丑陋。
张郃(紫三块瓦脸)
金色脸象征威武庄严,表现神仙一类角色。如:《闹天宫》里的如来佛、二郎神。
大鹏(金色象形脸)
绿色脸勇猛,莽撞。如:《白水滩》里的徐世英
其他:绿林好汉。
黄色:一般表现性格猛烈。如《南阳天》中的廉颇。
褐色和粉红色:表现比较正直的老人。
金、银色:用于佛祖和神仙一类人物,如如来佛、二郎神。有时也用于一些比较有法力的精怪。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七单元的教材分析

1、单元介绍

本组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有的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有的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有的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这4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2、总目标

(1)、会认27个生字,会写4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后边词语表里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从而明白一个道理。

(4)、抄写好词佳句,积累语言。

3、单元教材的重点

(1)、重视学生生字能力的培养。

(2)、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抓住关键词理解文章内容。

4、单元教材的难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5、课时安排

建议本组教学可用13——15课时。

精读课文25课——27课各2课时

略读课文28课1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2课时

25、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有关发明家的发明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课件播放故事:《自相矛盾》。

2、播放文中的插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矛”与“盾”)

矛进攻

盾自卫

3、学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

4、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交流

(1)互相提醒容易读错认错的字词。

(2)想办法记一记要求会写的生字。

(3)组长安排组员分段朗读,读通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4)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纠正发音。

(5)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看看能自行解决黑板上的哪些问题,先在小组里讨论,还不懂的留着全班讨论。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问题。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师:同学们,通过预习课文,你能自行解决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解决一个,擦去黑板上的有关问题。

2、课件出示词语:先由学生领读到抢读到忆读竞赛,重点纠正要强调读音的生字是“戳、履”,熟读的新词有:

集合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

战场长处首次胜利者合二为一大显神威

乱作一团庞然大物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3、运用练习

(1)选用上面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a.中国乒乓球的国手们在奥运会上()。对方队员面对强有力的进攻,虽然(),但最终(),败下阵来。

b.当猎狗这个()出现在受伤的小鸟面前是,小鸟吓坏了。

(2)选择其中的一个词语说句子。

四、指导书写,完成作业

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1、认读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按结构归为一类读,可以选后鼻音或前鼻音的字读,也可以组词读。

2、本课生字以左右结构的字占主要比例,因此要重点写好左右结构的字:持、般、攻、炮、坦、战、神;难点落在“集”上,右上四横,上部要写得紧凑。

3、练习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注意写字姿势。

五、课外延伸,阅读资料

坦克:又名战车。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力和坚强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乘坐3~4人,分别担负指挥、射击、驾驶等任务。1916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最早使用坦克参加战役。其实,坦克是一名战地随军记者发明的。

六、作业

1、我会写

máobāndùn

(1)敌人的()如雨点()向他的()刺来。

Chíshén

(2)她手()()奇的七色花向我走来。

tǎnzhàngōngtuì

(3)我方的()克冲上()场向敌军发动进(),很快打()了敌人的进攻。

2、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听写句子,引入文本

1、师: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掌握的怎么样?

听写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反馈:打开书本,校对、订正。

二、讨论交流,感悟课文

1、出示听写的句子: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读读这句话,画出这句话中的反义词,圈出能解释课题中“集合”的一个词。

学生读句子,回答。提示:自卫——进攻;盾——矛;合二为一。

2、师:把“矛”和“盾”这样一对矛盾的事物合二为一,怎么集合呢?有什么好处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2~4自然段,读完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反馈

(1)怎么集合?

指名回答。

提示: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具体做法是: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出示坦克的图片,简单介绍。

(2)这样的集合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回答。

提示:“矛”和“盾”的集合实际上是自卫和进攻的集合,既能很好的自卫,又能更好的进攻,这可是“大显神威”。

3、指导学生理解“大显神威”的含义,读第5自然段,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明。

学生读课文、回答。

提示: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你能把大显神威的感觉读出来吗?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引导学生在读中领会“首次、吓得哇哇直叫、乱作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小朋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学生回答,如:“神舟”五号太空飞船、海洋馆的大神龟、我国奥运健儿……

4、师:发明家从“矛”和“盾”中得到启示,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是不是也悟出点什么呢?

引导学生初步领悟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三、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师: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句话,想一想从中可以受到什么启发呢?你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物?

教师可适当提示:充气雨衣、地下多功能车库、双层公交车、节能型马桶、钻井工人的帽子、带橡皮头的铅笔、一个优秀的人……

3、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还有哪些你觉得使用起来不太方便,可以怎样改进,使之更有利于人们的生活呢?

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教师鼓励有创意的想法。

4、小结

师:同学们,社会在迅速的发展,人类时时刻刻在创造,在创造中发明,也许正在勤奋学习的你就是将来的创造者呢!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抄写句子: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记下自己或身边的人留心周围事物、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事例。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的开放,实际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从课本中寻找答案,还会在生活中有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枪口或炮口

矛和盾的集合集合——坦克

盾——防守——铁屋子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6《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要求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多动脑筋,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根据思考、练习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2.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教学方法:讲读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事,往往有些小事能给人以启示。《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就是围绕着一个小木匣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的而又给我们启发的小故事。

1.教师板书课题,问:谁的木匣?

2.学生读课题。

二、学生读预习,按预习要求,自学生字

1.学生读预习部分。

2.学生划出这部分的要求。①自学生字词。②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③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3.自学生字。

本课生字只有5个,请同学们自己按拼音读一读,找出你认为最不好读的字音。

这5个生字分别属于哪种结构的字?填下列表格。

4.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

三、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暂不回答)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思考上面的问题。

学生读后回答: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过了4年,科利亚又重新把埋下的木匣挖了出来,他从中受到了启示。

五、教师带学生读课文练习2,明确分段依据

(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将课文分成三段。)教师板书。

六、学生默读,划分段落

1.首先标出自然段。

2.读每个自然段,明确每段的意思。

3.复习学过的分段方法。

读自然段,明意思。

意相近,并一起。

意相异,就独立。

4.按照“意相近,并一起;意相异,就独立”的方法将课文正确划分三段。

第一段(1~3):讲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讲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段(13):讲科利亚从中悟出的道理。

5.教师问:为什么科利亚要埋木匣,又干嘛把它挖出来,从这件小事中,他又悟出什么道理了?我们先来看看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又是怎样埋的?

七、学习课文第一段

1.教师让学生想一想: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在这一段的什么地方写着呢?(第3自然段)学生读第3自然段。

(1)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东西多,不能都带走。

教师给学生简单介绍课文中的战争——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前后差不多4年。这是场正义的战争。

(2)受到了妈妈的启示。学生读这段的最后两句话。问:“妈妈是怎么做的?(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进地里)科利亚是怎么做的?(量了十步,埋下自己的木匣)妈妈走了三十步,而科利亚为什么只走了十步?(因为他只会数到十,所以就量了十步。)科利亚看妈妈这样做,他也学会了,照着妈妈的样子做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是个善于模仿别人,自己肯动脑筋的孩子,同时他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学生概括说说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教师问:他是怎么埋的?木匣里都有什么呢?

(1)学生读1~2自然段。

(2)学生回答:他先挖坑,再把木匣放进坑里,然后盖上土,最后撒上细沙。

教师问:什么叫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又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埋木匣时年龄很小。)

(3)木匣里都有什么?(学生读)

(4)“盖上土,撒细沙”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认真仔细,想得很周到。)

八、学生有语气地读这段,而后回答: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九、布置作业

写生字新词;预习第2、3段。

第二课时

一、继续讲读

教师说:妈妈和科利亚在临走时,分别把箱子和木匣埋在地里。那事隔四年,当法西斯被赶走后,他们又挖起自己的东西来,他们挖到了吗?(挖到了)谁先挖到的?(妈妈)科利亚开始没挖到,后来为什么挖到了呢?妈妈为什么能很快地挖着呢?学生读第二大段。

1.请一个学生读第二段,其他同学思考:他的妈妈是怎样找到箱子的?挖到后,她说了什么?

2.读妈妈说的话,体会其意思。

3.“如果……就”是一组关联词语,表示的是假设关系,前者假设的情况,后者是假设情况的结果。前后要一致。教师举例,学生仿教师造句。(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改期举行。)

4.科利亚开始为什么没找到,后来又为什么挖着了呢?

“没找到……仍然没找到”中“仍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还是、照旧)

学生用“仍然”造句。

教师问:“当科利亚没找到自己喜爱的木匣时,伙伴们朝他笑,他说什么了?读他说的话。“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这句话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爱动脑筋,现在他已经发现问题了,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师问:“科利亚只发现问题就完了吗?(不是)他还在找问题的原因。在他找问题的原因时,作者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同学们用‘△’标出。”(丢、坐、摸、想)从这几个动词中看出什么?(科利亚遇事多思考、动脑筋。)

教师:科利亚是怎样挖着的?(量了五步,找到了木匣。)“果然”一词什么意思?(结果与预想的相一致,在意料之中。)

学生用“果然”造句。

教师:科利亚埋木匣时走了十步,挖木匣时只走了五步,这是为什么?

学生读科利亚的话。思考:从这儿我们知道科利亚怎样?(善于动脑筋,善于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学生读第二段,概括回答:科利亚为什么后来找到了自己埋下的木匣子?

6.科利亚从这件小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读最后一段,理解他的这番话。

教师总结:事物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动脑筋勤思考。

二、总结全文,有感情地朗读

1.看板书总结内容。

2.总结分段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27《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4.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

1.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2.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方法:合作教学法

教学准备:课件;陶罐和铁罐的实物。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神气、恼怒、相提并论、理会、荒凉、惊讶、光洁、朴素、价值、兴奋“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流程

一、形象揭题,了解特点。

1.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实物,让学生看一看,还可以摸一摸。

2.学生说说陶罐的质地、特点,进行简单比较。

3.板书课题,指名学生齐读,学习生字“陶”的音、形、义。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了解课文大意。

1.课件出示学生自读要求:

(1)圈一圈: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一画:用“_____”和“~~~~~”分别标记出陶罐和铁罐说的话,同桌可以分角色读一读。

(3)想一想:把生字词语放到有关的句子中读一读,想一想它的意思。

(4)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比比谁知道的多。

2.学生按上述要求自读课文。读后交流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3.激励学生积极读书,展示自己的朗读。请2位同学分别读课文1---9自然段和10---17自然段。其它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

4.教师相机小结。

三、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1.课件显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导理解。教师操作课件,将这一段中的“骄傲”、“奚落”2个词语点红。

2.课件显示铁罐傲慢无礼的样子,教师点拨理解。

(1)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找反义词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骄傲”、“奚落”、“懦弱”、“轻蔑”、“恼怒”。

(2)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呢?请你把铁罐的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体会。

(3)课件展示铁罐的话,学生表演朗读。注意学着铁罐的动作、神态读出“奚落”的语气。

3.教师启发学生理解陶罐的表现: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是怎样的呢?

(1)课件显示陶罐笑眯眯的样子。

(2)把陶罐的话连起来读读,体会体会。

(3)通过找近义词、找反义词、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谦虚”、“争辩”。

(4)指导学生读好多音字:和睦相处

(5)课件展示陶罐的话,同座互相配合读一读,看能不能学着陶罐的神态、动作读出它的谦虚克制。

4.课件展示对话。请3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1-9自然段,读后评议。评议后,同座再练分角色朗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课文1-9自然段里要求会写的生字,开火车认读出课文中的词语。

2.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并分组,说出分组的依据。

3.引导分组观察:“陶、谦、嘴、恼、吵”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怒、感”都是上下结构,上长下短的字;“虚”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注意第三笔。

4.学生提出需要教师指导书写的字。教师范写学生提出的字。

5.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进行辅导。

6.展示学生书写的字,互相评议。

五、实践作业

1.和同学们合作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2.课外读文:《骆驼和羊》,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陶罐、铁罐不同的结局,、理解课文讲的道理。交流本文的读书感受。

2.练习写字,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积累词语。

3.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组织教学

1.课件展示要求会认的10个生字和1-9自然段要求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认读。

2.分角色朗读课文1-9自然段。

3.教师小结过渡:傲慢无理的铁罐和谦虚克制的陶罐有什么样的结局呢?我们来继续学习本文的10-17自然段。

二、师生合作学习课文第10-17自然段。

1.课件显示第10自然段,点红“流逝”,学生利用近义词来理解。教师引导生联系课文句子来理解“时间在流逝”。

2.许多年过去以后,陶罐和铁罐怎么样了呢?学生默读课文后同交流。

3.课件出示对比表格。

陶罐被人挖掘,光洁、朴素、美观很有价值

铁罐连影子也没见到

4.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铁罐为什么连影子也不见了。

三、交流感受,明白道理

1.教师启发: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得到什么启发?

2.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

3.口语交际:

我想对陶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对铁罐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选择一个口语交际题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请各组小组长组织。

(2)全班交流。

4.拓展延伸,加深理解。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故事,想到了哪些我们读过的课文或生活中的事情。

【在学生交流感受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口语交际这一环节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师小结:本文通过陶罐和铁罐之间的一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类似的课文有很多:《两只小狮子》、《小白兔和小灰兔》……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课文吗?

【在举例中,学生获得了对本文写作方法更真切的认识,为以后的运用打下基础。】

五、练习写字,抄写词语

1.认读课文10-17自然段里出现的生字。(课件出示)

2.交流记忆这些生字字形的的方法,教师小结: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记,可以利用熟字来记。

3.练习用这些生字并分组,说出分组的依据。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4.学生写字,写完与范字对照,同桌比较检查,学会自我纠正。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5.投影仪展示学生写的字,互相评议。

6.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和观察字间架结构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分析所获得的东西,比教师直接告诉要记得牢。每次都这样训练,学生自学生字的本领会一天天增强。】

五、拓展练习,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还可以抄写课文中其它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

2.用你喜欢的词语写几句人物的对话,(可以写一写回家后与爸爸妈妈有趣的对话)注意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

板书设计

27、陶罐和铁罐

铁罐优点:坚固无影无踪

缺点:看不到自己的短处

陶罐缺点:易碎安然无恙

优点:宽容能正视自己的缺点

28*狮子和鹿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平时,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细长的腿。当凶猛的狮子向它扑来的时候,鹿的四条有力的长腿帮它从狮口脱险;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险些丧了性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先写鹿在池塘边欣赏自己的两束美丽的角,抱怨自己细长的腿,接着写狮子扑来,细长的腿帮它脱离险境,而美丽的角差点让它送了命。全文情节紧凑,前后对比鲜明突出,语言丰富优美,在生动的故事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是课文学习的重点;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是课文学习的难点。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要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容,懂得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二是通过自读自悟,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在反复朗读中感悟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方法:自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动物朋友,瞧,它来了(课件出示:小鹿)

2、谁来夸夸它。

3、师:多美的小鹿呀,我们来看看小鹿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吧?

出示:“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生齐读)师板书:角精美别致

4、师:可小鹿对自己的腿不太满意——

出示:“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生齐读)师板书:腿太细难看

5、师:当经过一件事后,小鹿对他的角和腿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出示:“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齐读,师板:差点送命狮口逃生

6、师:究竟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小鹿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狮子和鹿》的故事。板书课题《狮子和鹿》,齐读。

二、整体感知

1、赶紧打开书,认真地读吧。出示要求:

2、自由读课文,在拼音的帮助下把课文读正确。

3、读完后想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小鹿改变了看法?

4、检查词语,出示

欣赏匀称精美别致

抱怨难看撒开挣脱狮口逃生

5、反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小鹿改变了看法?

①谁能选用老师黑板上的词语说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②出示提示,指导说——生再自由说说

丛林中,一只漂亮的鹿对着池水欣赏自己______的身段和_______的鹿角,抱怨______的腿。而当凶猛的狮子扑来时,却是鹿那_____救了他的命。

③师:这只鹿啊,觉得很美丽的是——(自己的角),它可喜欢了,认为难看的是——(自己的腿)。读读课文的2、3、4自然段,找一找,你从哪儿看出鹿喜欢自己的角而不喜欢腿?

三、细读故事,知鹿。

根据学生反馈,品读重点句。

1、抓“欣赏”,感受鹿角的美丽。

出示:

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A、指名读。

B、他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珊瑚)

C、扣“啊”,读出小鹿的赞美。(感受不同,读法也不一样。)

D、指导朗读。

师:小鹿,当你发现你的角如此美丽,你的心情怎样?(兴奋、惊讶)

师:那你就兴奋地夸夸自己吧!

师评价:啊,老师听出了你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自己的角。“多么……多么……”两个多么,小鹿真喜欢自己呀!

E、齐读。

师:小鹿可喜欢这两只美丽的角啦!可四条腿他就——不喜欢了。

2、抓“难看”,感受鹿腿的难看。

出示:

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仅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A、指名读。

B、你听懂小鹿的意思了吗?

a扣“唉”,读出小鹿的抱怨。

b抓提示语,读出鹿对腿的不满意。

师评价:瞧你唉声叹气,愁眉苦脸的,这就是抱怨。谁也来抱怨一下。

3、改变看法

A、师引读第五自然段。就在他抱怨的时候,——

B、看过动物世界吗?(看过)那老师今天就给大家上演一场动物世界里的雄狮捕食,请大家闭上眼睛,跟随着老师的解说展开想象。

C、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者感受到什么呢?

(生:我看到了头凶猛的狮子像我扑来。我的心怦怦地跳,很紧张,感觉狮子就要吃了我了。……)

D、多紧张的场面,现在把这段里的“鹿”换成“我”,请大家把自己置身于这茂密的大森林里,凶猛的狮子正在后面追着你,试着读读这段。

E、学生们自己试读。

F、师:哪只小鹿来给我们讲述这段惊心动魄的逃离记?

G、经过这件事情,鹿的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H、是呀,危急时刻,小鹿就是靠他有力、灵活、快速的腿躲过了这一个劫难,此时此刻,小鹿又会对自己的角和腿说什么呢?

出示

鹿对着美丽的角说:“。”

鹿对着细长有力的腿说:“。”

I、小结:是呀,孩子们,就像你们刚才说的,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们不能随便的否定它们。而鹿也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它跑到小溪边,停下脚步,他叹了口气,说:……(出示齐读)

“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四、明白寓意,拓展推荐

1、师:小鹿回到家里,把自己今天的遭遇告诉爸爸、妈妈。爸爸对它说:“既然这美丽的角差点儿让你送命,那干脆把它锯掉算了。”同学们,你们觉得呢?

2、师:小朋友,生活中,你是否曾经讨厌过什么东西或什么人吗?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联系生活谈一谈)

3、小结: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忽视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出示,齐读)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4、师:同学们,今天学的这个有趣的故事,来自《伊索寓言》,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呢,读完它你会汲取许多人生的智慧。

板书设计

鹿角——美丽(挂住树枝)险些送命

狮子和鹿

鹿腿——难看(有力)逃生

《狮子和鹿》教后反思

这节课因是略读课,所以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已读,要求读准读通,读出问题,读出自已的感受,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已的启示,并根据课文中的道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讲一讲。学生各自发表了意见,有的学生说自已明白了,好看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有用的,不好看的东西并不是没有用的。有的学生说明白了好看的东西有时也会变得十分令人讨厌,不好看的东西有时却会使自已有所成就。更有一个同学覃素垠说自已明白了,一个人长得虽然漂亮,但有时并不一定美,要看他的心是不是也很好,是不是能为大家做好事。同学们更总结了“有毒的蘑菇往往是漂亮的”。不管做什么都不能只看外表的。看来我们从课文里确实是能教学生学会很多东西。同时我也突然有了一个计划:现在市面上虽然有很多儿童读物,但很多内容却并不能引导学生有一颗美好的心灵,我想为我的学生们多写一些这样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故事中慢慢学会做人。

《语文园地七》

学习目标

①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生活,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②通过练习编童话故事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③引导学生在读读、认认、背背中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

④通过连连认认的方法,认识“谎、笛”等8个生字。

⑤读成语故事,联系本组教材的专题,使学生懂得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重点:

1.通过练习编童话故事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在读读、认认、背背中发现反义词现象,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练习编童话故事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①学生搜集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②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自己喜爱的童话故事。搜集自己喜爱的动物图片与资料。

③写有“日积月累”里内容的小黑板。

④教师准备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的资料制成课件。

⑤教师准备“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最佳表达奖”的奖状。

⑥教师准备一本孙幼军写的《小猪唏哩呼噜》的书。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①事例导入,引出话题。

a.课件展示事例。

要剪一圆纸板,通常先在纸板上画出一个相应直径的圆,再用剪刀仔细剪下,花费时间较长。有同学想到用圆规画圆,把贺规的笔尖改装为小刀片,则成为一个很好的切圆片专用工具。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用具的“缺点”往往是大家主攻的目标,但在不同使用场合,有些缺点有可能成为“优点”。德国一工厂生产的一种纸因严重化水无法使用,按常规只能打浆返工。有个工程师考虑到化水原因是吸水性太强,能否专门用这种纸来吸水呢?经过进一步“扩大缺点”制成了专用吸水纸,并申请了国家专利,增加了工厂收益。像这种“缺点逆用法”就是逆向思维的成果。

一般的门锁锁舌有斜口,这样关门比较方便,但如果朝门缝中塞入硬片等却容易把门撬开,防盗功能差,有个同学发明了“简易防盗锁”把门框上锁孔内侧焊个斜片,而锁舌却改成方形,这样从结构上与原锁反转,关门照样方便,但由外往里撬门,由于锁舌是方形的就不易被撬开了,从而使防盗性能大大增加。

b.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小窍门的资料。

c.教师小结,引出话题。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我们同学在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比如,夜里要开灯,摸来摸去找不到开关;擦高楼上的玻璃,又麻烦又不安全……。大家仔细想一想,你曾遇到过哪些不便之处?在小组里把问题提出来,请组长做好记录。选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讨论可以怎样改进,然后推举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大家在讨论时要畅所欲言,尽量从不同角度想办法。最后我们要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小组。

②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了解每组学生的合作情况,随机给予点拨指导。

③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话通顺、连贯。说的同学要大方自然,口齿清楚。听的同学要专心致志,能提出自己没听清楚的地方。

④评选出“最佳提问奖”、“最佳办法奖”和“最佳表达奖”获得者,颁发奖状。

第二、三课时习作

①交流故事,激发兴趣。

a.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童话故事,课前我们请每位同学准备了一个童话故事。请你们先在小组内交流交流,简要地说说大概,然后选出最有趣的故事在全班讲。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d.教师挑选《小猪唏哩呼噜》书里的一段故事读给大家听。

②点拨角度,开阔思路。

a.教师结合同学交流的故事及《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加以点拨。看作者抓住了这种动物的什么特点展开想象的,拓展学生思路。

b.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动物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展开联想。

③选择动物,编写故事。

a.学生选择几种动物做主人公,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b.学生把自己想象的故事写下来。

④交流展示,互相学习。

学生把自己写好的故事读给大家听,教师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吸取别人的长处,并能根据别人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

①教师和学生玩“对相反词”游戏。教师说:“我说黑。”学生回答:“我说白。”……

②教师出示小黑板:傲慢—谦虚懦弱—勇敢丑陋—美丽愚蠢—聪明

③学生小声读一读,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

④同座讨论从这两行词语中发现了什么。(发现上下两个词意思是相反的。)

⑤延伸拓展。请学生再说一些意思相反的词。

读读背背

①教师出示写有“读读背背”的小黑板,明确题目要求,看谁能很快地背下这些句子。

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背背这些句子。同座可以互相读读背背,也可以“对口令”似的读读背背,如,一个人背“千里之行”,另一个背“始于足下”。

③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学习可以自由选择汇报形式,可以独自背,可以与人合作背。

④集体读、背。

连连认认

①教师板书学生已经认识的字:竹、说、海、木、书、怒、女、子。请学生读一读,组组词。

②教师板书拼音,请学生读读词。

③教师板书生字,让学生边看边猜一猜这些字可以和生字中的哪个字连成词呢?

④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些词语,再找一找合适的字,连一连线。同座可以互相帮助。

⑤全班交流。请学生上黑板连一连线,再请学生做小老师带大家读读词语。

⑥教师出示生字,用多种形式请学生认读。

第五课时成语故事

①教师有声有色地讲成语故事《刻舟求剑》。

②学生自由地小声读读这个故事。

③请学生自己画画简笔画来想一想:那个人最后能不能捞到宝剑?为什么?

④全班交流。先读一读这个故事,再说一说从这个故事中想到了什么。

⑤学生练习讲个成语故事。

⑥教师鼓励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别的成语故事,课后还可以去搜集更多的成语故事。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重要词句汇总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重要词句汇总

一、看拼音写词语。
jǐnzhāngjìngōngmáodùndǒngdéqiānxū
()()()()()
nǎonùchǎojiàpǔsùgǎnshòusuíbiàn()()()()()
二、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反义词。
1、虚心使人进步。()
2、铁罐骂陶罐是个懦弱的东西。()
3、损坏公物可耻。()()
三、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组成完整的成语。
()抵()挡()成一()大显()()
相()()论合()()一千()百()
千里之行,()。(),眼见为实。
百尺竿头,()。(),金无足赤。
四、给“然”组词,再对号入座。
1、科利亚按他的想法去找,()找到了木匣子。
2、刚才还是晴朗的天气,()下起了雨。
3、钻在铁屋子里()安全,自己却变成了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4、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没有找到。
五、辨字组词。
朴()脑()站()坦()价()
扑()恼()战()但()阶()
五.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小溪()地说急得()
()的陶罐()地唱冷得()
()的铁罐()地走忙得()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葡萄园里葡萄架一个接一个,架上覆盖着绿茵茵的叶片,就像长长的凉棚。架下挂着各种颜色的葡萄,青的()绿的()红的()深紫的()玫红色()白色的()好像走进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画。这里盛产国际市场最受欢迎的中国绿珍珠、马奶子、玫瑰、喀什喀尔以及琐琐等葡萄。
1、找出描写颜色的词,写下来。
2、“葡萄架一个接一个”是指园里葡萄架的()多,“五彩缤纷”是说葡萄的()多。
3、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填空。
这句话把比作。
4、给这段话的空白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5、我会照样子再写几个词语。
绿茵茵()()()
玫红色()()()
深紫()()()
七、习作。
请你选择几种小动物,编成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吧!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20恐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
4、对一般说明方法的初步掌握,特别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对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的初步了解和掌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两亿年前,地球广茂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群巨大的爬行类动物,他们主宰着当时的地球,那就是恐龙,(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同领略恐龙的世界。
二、读通全文,解决字词
1、读通全文,读准字音。
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将课文通读一遍,遇到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用查字典的方法自己解决,如果还是无法解决,一会儿我们边讲边提(—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出示生字
yìmàndiàojiànxíngwèiměngchǐbǐmí
亿漫吊剑型畏猛齿匕谜
指导:
“亿”字第二笔为“横折弯钩”,是整体认读音节
“漫”的部首为“三点水”,与水有关,字形辨析:慢(缓慢)漫(弥漫)
“三车并行”其声“隆隆”是为“轰”
“剑”为刀,同为立刀旁的字有“利”、“刻”、“划”、“削”与锋利的刀具有关
“畏”,错误可能多一撇
“型”,后鼻音
“猛”为“反犬旁”,与动物有关,后鼻音
“齿”翘舌音,整体认读音节
“匕”,第三声
“谜”言字旁,谜语用口述
那么,你们对哪些词语不理解呢?或者说你已经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解决了,也可以和大家交流一下。(教师在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进行指导)
漫游:随意游玩,本课指恐龙到处随意走动。
轻型:(机器、武器)在重量、体积,功效或威力上比较小,本课形容翼龙飞行起来比较轻巧。
神秘:高深莫测。使琢磨不透的。本课是指恐龙的突然消失,使人弄不明白其中的奥秘是一个不解之迷。
锋利:本课形容霸王龙的牙齿非常尖锐,很容易刺入别的动物。
消失:逐渐地减少以至没有。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本课形容雷龙的形体很大。
望而生畏:畏,害怕。看到了就害怕。
展翅高飞:张开翅膀高高地飞翔。
齐读生字,并完成课后第2题
三、再读课文,理顺句意
1、指名读各个自然段,相机指导。
2、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四、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1自然段
1、我们知道恐龙这种神奇的动物已经灭绝了,你们想知道恐龙出现在什么时候吗?当时它们生活的环境又是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百闻不如一见,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讲读第2、3自然段
1、过渡:在两亿年以前这么多恐龙就在地球上自由自在地生活,你想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读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恐龙,在这几种恐龙的名称下画一条横线。
2、学生交流
3、这些恐龙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找出来放声读,再说说这种恐龙的特点。
4、学生交流
雷龙:大象在我们同学的眼中是很大的动物,雷龙的身体比六头大象还要重,真是个庞然大物,把雷龙和我们熟悉的大象相比较的说明方法就叫——作比较。说雷龙走路发出的声音就象雷鸣的说明方法叫——打比方。指名读,让大家感受到雷龙又重又大。
梁龙:二十多米,两个教室连起来那么长,二十多米能不能换成很长,这种用数字来说明的方法就叫—列数据。齐读,让同学们都能感受到梁龙很长很大。
剑龙:指名上台介绍,你对他的介绍满意吗?
三角龙:想象它的样子,三角龙的脸我们看了都感到非常害怕,这就是——望而生畏。
鱼龙:和海豚相比较。
翼龙:刚才我们看到翼龙飞得很轻巧,就象一架轻型飞机,这里就采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再让我们走近翼龙。
5、课文中用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这些说明方法,使我们对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鱼龙和翼龙的形态特点有了很清楚的了解。除了课文中介绍的,你还知道哪些恐龙?
小结:同学们了解的可真多,难怪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就说: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课文的2、3自然段就是围绕这一句来写的。
三、那么这些恐龙它们吃些什么呢?在课文中找一找,哪一节能告诉你答案。
1、读读第四小节,看看哪些恐龙吃植物?哪些恐龙吃肉食?
2、学生交流
3、霸王龙真有这么凶猛吗?
指导读(男生读)让我们感受一下它的凶猛。
四、课文除了介绍恐龙的种类和吃食,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1、女生读这一小节。
2、看来这些老恐龙都是称职的爸爸妈妈,它们都能细心照料自己的小宝宝。
五、恐龙这种神奇的动物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多年,可是大约在6500万年以前,这些恐龙突然神秘在消失了。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你们所讲的原因都只是猜测,恐龙灭绝到底是什么原因,至今还是一个谜。但是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说不定解开这个谜的,就是我们班的哪个小朋友。
五、还有许多同学要交流,那下次班会课我们就开展“恐龙知识知多少”的活动,到时候看哪个小朋友知道得最多。
六、作业
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21、恐龙
雷龙庞然大物
梁龙吊桥
剑龙剑板和尾刺
三角龙头上有三只角
鱼龙像海豚
翼龙轻型飞机
霸王龙凶猛

21、槐乡五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写出和“白茫茫”等词语结构相似的词语。
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淳朴可爱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课文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让学生感悟五月“是槐乡孩子们的季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齐读课题。
2、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3、出示槐花图片,简介槐花。
4、释题:“槐乡”顾名思义是因洋槐之多而得名。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检查:
⑴出示词语。
洋槐坡坡岗岗瑞雪初降酿蜜跨走喜盈盈傻乎乎
拌上咸的蒜泥口福季节槐花飘香醇香漩儿浇上
⑵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注意:“酿、盈、醇、襟”。
⑶小组分自然段读课文。自评。他评。
4、找出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5、齐读课文。
三、写字指导。
1、重点指导:初、酿、挎、盈、傻。
2、说笔顺。
3、描红。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生字新词
2、听写词语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听读评价。
2、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3、出示“槐乡的山山洼洼……”句,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答,明确:槐花多、美
哪些词语表明槐花多、美?
想不想带我们到槐乡看一看?学生自由读,指名感情朗读。
4、出示“有的槐花……”句。自由读,思考:
(1)这句话写了什么?这两句话中有几个比喻句,分别把什么比成什么?
(2)读一读,从这比喻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出示:“嗡嗡翁……啪啪啪……”句,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听到小蜜蜂在说什么?从小朋友的脚步声中你听到了什么?
指名答。
谁能读出这种喜悦?
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6、出示:“中午……这时候……在香海中了。”
齐读:你闻到了什么?有几种味道?
从“浸在香海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美读:读出这种香气四溢的感觉。
7、范读课文,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
8、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想一想:这一段写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全班交流。
2、指名读第一层
(1)这一层是写谁的?理解“傻乎乎”。小朋友为什么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呢?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齐读第二层
(1)这一层是写谁的?从中你知道槐乡的孩子有什么特点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3、自由读一读,槐乡的孩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想不想尝尝做槐乡孩子的感觉?男同学扮演小小子儿,女同学扮演小姑娘,试一试。
5、指导朗读。
五、学习第四段
1、齐读
2、说说五月为什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你喜欢槐乡吗?喜欢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
3、讨论: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六、总结课文
1、教师小结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七、作业
1、练习3,照样子写重叠词语。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1槐乡五月
花多色白
槐花花形不一花美
花香味甜
勤劳能干
孩子热情好客人美
纯朴可爱

22、海底世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会用“窃窃私语”造句;能根据问题的提示理解长句与难句的意思。
2、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分段的方法,能抓住过渡段来研读全文。
3、能获得有关海底的一些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大海秘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生学习了解海底世界。并能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让学生自读课文,勾划生字词,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自学本课的生字及课后第3题中的词语。看看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尝试回答课后第4题中的问题,教师给予指导。)
二、揭示课题。
《海底世界》,“海底”指哪里?(大海深处)“世界”在本课指什么?(海底这个地方,这个领域中的情况)同学们,你们读了这一课以后,能说出这一课写的是什么吗?(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三、划分段落。
1、本课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7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提出问题——大海深处是怎样的?
第2自然段:讲海底宁静黑暗。
第3自然段:讲海底动物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
第4自然段:讲海底的各种动物有不同的活动方法。
第5自然段:讲海底有各种各样的植物。
第6自然段:讲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物。
第7自然段:概括说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2、抓住“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两个词语,让学生看看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这两个重点的,从而让学生把课文分成4个结构段。
第1段(第1自然段)先总的提出海底世界是怎么样的。
第2段(第2、3自然段)讲海底景色奇异。
第3段(第4至6自然段)讲海底物产丰富。
第4段(第7自然段)再概括地讲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四、检查字词。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生字,注意正音。
2、写带生字的词语:(可让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写)波涛、却有、是否、窃窃私语、肌肉、伸缩、普通、有些、贝类、免费、峡谷、细胞、煤、稀有金属、景色奇异。
3、注意矫正字形:“类”上下之间无点,“免”的第六笔是撇,“属”的最后三笔是竖、提、点。
4、初步理解词义。
波涛澎湃: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形容波浪很大。
依然:仍然,照旧,跟原来一样。
宁静:形容环境很安静。
器官:生物身上具有一定功能的部分。
是否:否,不。是不是。
窃窃私语:窃窃,形容声音细小。指背地里轻轻地交谈。
听音器:专门用来听微小的或极远的声音的器材。
海参:形如黄瓜,体壁多肌肉,口和肛门在两端,口周围有触手。食小动物,是珍贵的食品。
梭子:织布时用来牵引纬线的工具,两头小,中间粗。本课比喻一种鱼的形状。
乌贼:也叫墨鱼。身体扁平,头发达,眼大。体内墨囊发达,遇见敌人就放出墨汁逃走。
章鱼:身体卵圆形,无鳍。头小,有八只脚。
普通:平常的,一般的。
反推力:与推力方向相反的力。
巴:紧贴的意思。
免费:不收费。
峡谷:狭而深的谷地。
单细胞:指一个细胞。细胞,组成生物体的最小单位。本课指一种最小的海藻。
海藻:生在海洋中的藻类,如海带、紫菜、石花菜、龙须菜。有的可以吃,有的可以提制碘。蕴藏:包含,积存着还没有被发现或被挖出来的。稀有金属:指地球上储藏量很少的金属。
景色奇异:形容景色特别,与“平常”不同,与“奇怪”的意思相近。
物产丰富:物产储量大,花样品种多。
五、作业练习。
1、读读写写课后第四题中的词语。
2、默读课文,思考、练习回答课后问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
(一)体会海底景色的“奇异”
1、理解“奇异”的意思。
2、读1、2自然段,用心体会,把你体会到特别“奇异”的地方找出来好好读一读,说说奇异在哪里。
3、交流板书:暗——光静——动
(1)换词理解“波涛澎湃、依然”
(2)通过思考括号里的问题,理解句子的意思。
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深海里的光点,是怎样形成的?)
(3)朗读理解“窃窃私语”。
(二)说话训练,进一步感悟海底的“奇异”
1、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你用水中听音器一听,就能听见各种声音: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整体感知4、5、6自然段。
1、自由朗读。把课文中写到的具体的物产名称用“——”划出来。
2、给物产名称归类
海参海藻煤乌贼天然气铁
石油贝类章鱼梭子鱼
研读第4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划出。
2、讨论学法抓住“海底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式”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学懂这段话?
讨论得出:
(1)画表格;
(2)出练习;
(3)提问题;
(4)有感情的朗读;
3、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与选择同一学习方法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
4、运用所选的方法先自主学习,再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5、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6、朗读全段。
略读5、6自然段。
1、自由读。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自己能学懂的地方,有感情地把它读好。
2、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推荐课外资料。
你还了解海底的哪些知识,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介绍大家去读一读。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
2、写话练习,深化情感
学了课文,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你有什么想法,写下来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做课后练习4、5题

板书设计
22海底世界
暗——光
景色奇异
静——声
动物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贝类
物产丰富植物海藻
矿物煤、铁、石油、天然气

23、日月潭的传说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能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自然段,知道日月潭的位置和它的传说
4、体会在句中补充相关内容可以将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
5、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尖和水社不畏强暴、不畏艰险、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尖和水社不畏强暴、不畏艰险、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板书课题
你们知道什么是传说吗?
(指的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论述和评价。)
请你举个例子说说,我们都学过或听过哪些传说?
(《鲁班学艺》等)
那这篇课文将的是关于什么的传说呢?(日月潭)
2、介绍日月潭
日月潭位于台湾省中部的南投县鱼池乡,是全省最大的天然湖。潭中有个小岛叫珠仔岛,将湖分为两半。北面为日潭,南面为月潭,因为轮廓近似月亮和太阳而得名。周围有大尖山和水社山等环抱,树木葱茏,是台湾省著名的旅游和疗养的胜地。
3、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给生字注上声调。
(2)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的读音。
“拯”是后鼻音,“潭”是前鼻音。
(3)再读课文,给课文分段,作上标记。
二、理请脉络
一、(1)写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美丽的自然景色。
二、(2-5)写日月潭的传说。
三、(6)写大尖山、水社山和日月潭的名字的由来。
学生再读课文,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和觉得重要的地方作上记号。
4、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读了这一节,你知道了些什么?是从哪一句中知道的?
(知道了日月潭是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泊。)
(知道了日月潭的景色很美)
(知道了日月潭还有一个传说。)
筹字注意要写得紧凑一些。
三、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节。
2、引出下文:
我们知道,日月潭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到底是什么传说呢?请同学们看下面的课文。
二、学习第二段
1、听录音,概括课文内容。
2、指名一生说说故事的梗概。
(将大尖哥和水社姐降服恶龙,救出太阳和月亮,让人民重新见到了光明。他们自己却化作了青山。)
3、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哪一节讲到了?
(起因是恶龙把太阳和月亮吃了,第二小节描写了一个内容。)
4、默读第3节,思考:
①为了降伏恶龙,拯救日月,人们想出了哪些办法?这些办法行不行?为什么?你是怎么体会的?
②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大尖哥和水社姐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比较
A、大尖哥和水社姐要去降伏恶龙。
B、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
比较哪个句子好,说说为什么?
5、默读思考:这一节讲了什么?按地点不同可分哪两层?每层的内容是什么?
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说说他们是怎样和恶龙决战的?(体会冒着生命危险,纵身、激战三天三夜等词语。)
比较句子:
A、他们终于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B、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
练读这两句话。
三、学习第三段
1、轻生读第6段。
2、说说这一节讲了什么?
3、齐读这一节。
四、再读课文,由零到整的再感知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并复述课文内容。
2、看有关录象。
4、学了这篇课文,你们觉得大尖哥和水社姐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设计
23日月潭的传说
恶龙吞吃太阳、月亮(起因)(漆黑一团)
拿到(发展)
救出
见到光明(高潮)
大尖哥
水社姐化作青山(结果)

习作7日记一则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例文,激发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2、读懂习作要求,了解日记的格式、内容及写日记的好处。
3、根据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仿照例文选择一件最有意义的事写成日记,并逐步培养自己写日记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能真实、明白、通顺地记录一天的所见所闻。
2、对日记内容要有所选择。
教学准备:例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让学生弄清日记的格式
1、同学们,你们知道日记的格式吗?
2、指名学生回答。
3、我们不妨再看看例文的格式。
4、教师小结。
二、使学生明白例文的内容
1、观察插图,看看:图上画了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谁?他在做什么?
2、阅读例文,想想:这则日记写的是什么事?
3、朗读书上的分析部分,说说日记的内容包含哪些?(日记就是写下一天中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也可以记下自己在某一方面的收获、体会,如,读了什么书,听了什么故事,自己有什么想法,参加了什么活动等。还可以写自然界中的风霜雨雪,日月星辰等等。总之,不拘一格。)
三、引导学生了解日记的选材
1、师:现在我们知道日记的内容十分广泛,但是是不是不加选择,每件事都要写呢?
2、学生同桌讨论,交换意见。
3、教师不忙下结论,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吃桃子”这件事?
4、师生交流,共同小结:选择的材料要有意义,不应该胡乱编造
5、学生讨论交流。
四、简要介绍日记的基本要求
真实、明白、通顺。
五、引导学生掌握叙述的顺序。
六、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教师讲解一些中外作家勤写日记的小故事。
2、师生共同谈写日记的好处。
3、号召学生养成勤写日记的好习惯,让学生谈谈今后将如何写日记。
七、指导写作。(注意指导日记的格式)

板书设计
日记
所闻
所做
所想

练习7
教学目标:
1、看图认识五种花。
2、读通两则谜语,并能猜出是什么花。
3、能用几句话写出最喜欢的一种花,让同学们猜是什么花。
4、写好钢笔字,一个字有两个捺笔,须分清主次。
5、熟记八条成语。
6、学写毛笔字,写好两个笔画“横折折撇”和“横折折折钩”。
7、口语交际:练习以“我家的一张照片“为话题,具体有条理地说话。
教学重点难点:
口语交际:练习以“我家的一张照片“为话题,具体有条理地说话。
教学准备:照片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用字词句
(一)教学第一部分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明确练习的要求
2、出示五种花的名称,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出示这这五种花朵,请学生说说它们各自的颜色、样子等,随机让学生说出花名。
4、请学生在书中连线
5、交流:你最熟悉哪种花?你还了解哪些,向大家介绍。
(二)教学第二部分
1、审题
2、指导
(1)自读谜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并让学生说说从谜语中看出每种花各有什么特点?
(3)猜一猜并说出为什么这么猜
(4)随机出示“仙人掌花”和“荷花”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这两种花的特点(荷花可以让学生回忆所学课文)
(三)教学第三部分
1、过渡导入:同学们,你们能抓住花的特点给大家出两个有关花的谜语吗?
不能自己说出花名,让大家猜出来。
2、指导
(1)指名用几句花说说说自己最喜欢、最熟悉的一种花
(2)师生随机点评
3、练习交流
(1)学生写句子
(2)请部分学生读自己写的句子,指名猜猜,特别对大家不能猜出来的花进行评议
(3)没有在全班交流的同学与周围的头脑光学交流,互相猜
4、反馈
对没有抓住花的特点的句子,举一例让大家口头修改。
5、学生课后把编写的谜语做成卡片,布置一期:谜语花展。
二、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毛笔字的重点是写好两个笔画:“横折折撇”“横折折折钩”。
2、指导。
(1)指导学生分析“及”“乃”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讲解要领边示范书写“横折折撇”“横折折折钩”。
3、练习。
学生临摹。教师巡视,特别注意写字有困难的学生,并及时帮助。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纠正。

第二课时
一、图片导入:
1、出示插图,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说说图片中的内容
过渡: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八个和这幅图有关的成语。
二、教学八个成语
1、回想成语学习方法。
2、要求学生自由读成语,读准字音,同桌互相读成语。
3、指名朗读,注意纠正读音。
4、理解成语的意思:你了解哪个成语的意思?(在学生交流之前,教师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成语,适当讲解)
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谈笑风生:有说有笑,兴致高。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风平浪静: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
4、引导学生发现每行两个成员在意思上有关联,读起来押韵上口
5、练习背诵。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成语,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再与同桌练习背诵。
6、指名背,集体背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教师谈话,让学生弄清楚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出示卡片:“途”、“蓬”、“蒸透”。认读要写的这三个字,并了解这三个字的结构。
(2)引导观察字形,发现每个字都有两个捺。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两个捺的写法有不同。
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写法,知道两个“捺”的书写注意点。
(3)指导书写“途”。
①出示“途”,引导学生观察字中“点”的写法。
②教师范写“途”,提醒学生注意,“余”中的“捺”不是主笔,要写得收敛一些。走之的“捺”是主笔,要写得平稳、奔放、有力。
③练习。
④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写“蓬”和“透”字。提醒学生注意,仿写时要看清范字,再动笔写。
3、学生按照要求认真练习描红、仿影和描写。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让学生翻阅以前的照片并挑选出最喜欢、最难忘的一张照片
一、谈话导入:
在过去的时光中,有许多事情、很多人让我们难以忘怀,我们用照片、日记记录下了精彩的瞬间和难忘的事情,今天,许多同学把你们家的照片带来了,那就让我们大家都来欣赏一下你的美好回忆、精彩瞬间吧!
二、审题。
1、启发谈话:你知道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是什么吗?
2、指名朗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三、指导
1、讨论说话的顺序。
2、按顺序试说。
3、班级交流。
4、评议。通过师生共同评议,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1)要介绍清楚照片上有什么人。照片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拍的。
(2)自己为什么喜欢这张照片,要把话讲具体,讲得有条理。
(3)要讲真话,心里话,要表达真情实感。
四、练习
1、分组练习。小组内交流,组员之间相互评议。
2、班级交流。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讲述,师生共同评议。
五、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讲话进行简短的评价,注意要有激励性,尽量以表扬为主,但也要明确讲话过程中明显的错误与不足。
2、再次交流、互相欣赏。
3、学生交换影集欣赏,互相交流,增强了解,进一步练习说话。
六、学生把说的话写下来,与照片保存在一起。布置以“我的美好童年”为主题的照片展览。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备课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10、风筝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1)自读,互读。
(2)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我来考考你。
一学生拿着生字卡片,让另外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如有可能再说一句话)。
(2)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词语:
精心憧憬依然踪影似乎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半沉半浮翩翩飞舞
一学生说出词语的大概意思(或做一些动作),其余学生根据他的话或动作,从上列词语中找出该词语。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1.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
读后回答,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感悟课文,体会“我们”的心情变化
(一)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二)找出“我最喜欢的部分”。
1.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地方。
2.说出你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1)做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部分。
②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强调“依然”。
板书:依然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③练习把“虽然……但是……”加进“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里去,进一步体会“我们”快活的心情。
(2)放风筝。
重点句子: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②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出“我们”当时快活的心情?
板书:拼命
③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3)找风筝。
重点句子: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①让学生分别找出这几句话,教师出示这几句话。
②学生连起来读这几句话,整体体会“我们”当时心情的变化过程。
③找出最能表现当时心情的词语。
板书: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垂头丧气
指读,挑战读,再指读,齐读
④练习用上面几个词说几句话,描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中遇到困难、麻烦时的表现。
三、拓展想象
读课文最后部分,思考“我们”找到“幸福鸟”了吗?
让学生大胆想象,能说多少说多少,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
如有时间可以让学生写下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四人一小组讨论。
3.每组选代表发言。
四、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
自由读课文,可以把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
板书:10风筝
做风筝高兴
放风筝高兴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体验
找风筝难受
11、秋天的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钥、匙、趁”等8个生字。会写“盒、扇、邮”等10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
2.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展示课件。
3.唤起情感: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4.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
5.想象导学:
a、请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说说是谁把美好的秋色带到我们的眼前?
b、有位朋友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犹如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
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你们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吗?
3.你们最喜欢哪几段内容?
品读课文,感受神奇
1.品读第1自然段。
a、自由朗读:能不能怀着喜欢的感情把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b、指名多人次地朗读第1自然段:谁愿意把第1自然段内容朗读给大家听听?
c、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情趣体悟情感:你觉得秋天的雨神奇在何处?
d、指名交流并读出神奇之处。
e、激发情趣: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品读第2自然段。
a、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b、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c、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画的景物图片贴到黑板上。
d、品说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e、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说的那样有趣吗?
变读为述,积累语言
1.师引: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诵给大家听?
2.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朗诵练习。
3.指名学生上台进行表演性朗诵并评点。
习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拓展练习
1.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和自己喜欢的语句。
2.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点,仿照书上某一句式写一句话。(两个作业可以任选其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钥、匙、趁”等8个生字。会写“盒、扇、邮”等10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难点: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
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教师引述:秋天的雨就象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田野染得格外美丽,下面请再读读课文第2.3两个自然段,看看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好吗?
2.学生自读: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朗读,丰富表象。
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品悟、想象第3自然段内容。
a、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你从第3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b、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
c、出示“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句话,读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怎会被香味勾住?
d、转换角色,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交流感受:假如你当时在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e、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再读第3自然段,可让学生评赏谁读得好,以评促读。
2.品悟、想象第4自然段。
a、师转换话题:秋天的雨不光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挺会关心人的呢!谁来读读第4自然段?
b、多人次指名学生读后,可让学生说说,秋天的雨举起金色的小喇叭,他会对一些好朋友关心地说些什么?
c、引导学生具体、丰富地想象后,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其他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d、语言训练:出示说话卡片:“它告诉大家,_________。小喜鹊______,小松鼠_______,小青蛙_______,松柏_______,杨柳树叶_______,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先让学生说说其它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然后讨论交流这些话如果放在文中放在哪里最合适。
总结感受,拓展活动
1.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用以评促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好这段话。
2.联系全文内容,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a、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
b、然后集体交流。
3.引导学生拓展活动: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此时同学们最想做的又是什么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课余组织指导学生开展观察活动,为语文园地的教学活动先作铺垫。)
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生字:梨、菠萝、粮、紧、杨
板书:11、秋天的雨
是一把钥匙
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丰收欢乐
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带来冬天的消息
12、《听听,秋的声音》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教学准备:录音带(适合做朗读背景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
1、师:秋的脚步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录音响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像一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师范读全诗)
2、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生:秋天的声音很美。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是否可以小组合作学习)
(其中的哪一种因学生说了拿来体验感悟)(朗读和想象、说话结合)
(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看课件)
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呵,多美的黄叶啊。
(2)“蠷蠷”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看课件)
蟋蟀在唱着“”朗读指导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课件)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朗读表现。
(4)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发出“”的声音,(课件)这是秋风送来的丰收的歌吟。秋风吹过,田野里果园里……人们的心里
你能用朗读表现么?
配乐朗读1----4节。
三、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
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好多,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
出示:听听,
秋的声音
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
师小结: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多么——()
就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吧!
感情朗读。
扩展,可以欣赏一首写秋的诗歌,送给大家作为礼物。
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画面,歌等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
闻闻,秋的味道————
板书:12、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蟋蟀
大雁田野匆匆来去
13、花钟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认知目标:认识“怒、燥、暮”等8个生字,会写“艳、内、梦”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苏醒”等19个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3.发展目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花儿开放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
教学过程:
一、交流激趣,存疑导入。
1、四人小组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说说自己观察了哪些花,它们在什么时间开放?
比一比,看谁搜集的信息多。(可以得到观察小能手的称号)(板书:花)
2、教师播放课件:欣赏一些美丽的花。问:你知道这些花的名字吗?它们是在什么时间开
放的呢?(学生可以猜测。)有一位植物学家,他的做法真绝妙呀!连老师心里都痒痒的,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请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熟读课文,初步释疑。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想一想怎样才算把课文读熟练?(遇到意思不明确的词,可以用自己已有的方法理解。)
2、交流自己读的过程。
3、请学生读1、2两段。
4、评议。
5、余下一段同桌读。(帮助伙伴纠正错误)
6、现在知道那位植物学家做了什么吗?(补充课题:钟)
7、你觉得他的做法如何?(讨论、交流)你喜欢用什么样的心情读一读这课题呢?
(自由读课题)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表扬。
8、读了课文你还知道些什么?(交流)
出示填空:我知道
9、你认为课文哪部分让你很感兴趣?
三、探究课文,感情朗读。
(根据学生的兴趣读懂课文。)
如:学生选择第一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一段。
2、谁想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请学生朗读)
师:你读出了自己的感情,老师都被你感动了。你为什么会如此钟情于这一段呢?
(说体会,谈感想)
3、用课件出示两段话,学生朗读进行比较。(一段是原文;一段是教师改编,描写花儿开放的句式单调、干巴。)为什么你喜欢原文?(说理由)
4、师生合作朗读本段课文。
5、交流自己的收获。
6、带着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再美美地朗读这段课文。
7、背诵喜欢部分,与同学交流。
8、课件出示课后第三题。
小结:大自然实在奇妙,这些美丽的花儿为什么不在一个时间开放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同学们,你们想去探究一下吗?要知原因,下节课再见。
四、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认读,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2、书写生字。
(1)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2)学生自己写,师生评议。
(3)学生练写,反馈结果。
五、课堂练习。
(1)课件出示练习题。
(2)抄写19个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认知目标:会写“艳、内、梦”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苏醒”等19个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能用欣赏的语气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3.发展目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花儿开放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学习作者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个意思。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巩固反馈。
(1)学生听写词语。
(2)同桌相互检查。
二、展开想象,推测原因。
1、为什么这些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
2、学生自由推测。
三、研读课文,探究解惑。
1、默读课文第二段,画出表示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的句子。
2、讨论交流。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学生朗读。
4、用自己的话说说昙花的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等有什么关系。5、小组交流,说说其他植物开花时间和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关系。
四、总结全文,拓展能力。
1、朗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植物学家绝妙的做法。
2、继续观察搜集各种花不同时间开放的资料。然后把这些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给他人。(形式多样:如编科学小报、做资料卡、写观察日记等)
板书设计:
13花钟
湿度
温度花钟光照
昆虫活动
14蜜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试、验、证”等10年生字。会写“论、试、验”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等20年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③理解课文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表达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①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②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③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同桌互读,纠正错误。
③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a.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用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b.交流是怎么认识生字的,肯定各种不同的识字方法。
c.指名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读课文,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④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①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读一读。谁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个什么试验吗?
c.说一说。假如是你,你想怎样做这个试验?(可板书“试验”两字)
②学习第二自然段。
a.读一读。下面我们来仔细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样试验的,请读第二自然段。
b.画一画。画出能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语或句子。
c.写一写。请若干学生把画出的语句写到黑板上。
d.议一议。
◆表示作者试验做法的词句有没有全部找出?
◆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e.猜一猜。假如我们没读过下面自然段的内容,你觉得这些蜜蜂能找到家吗?理由是什么?
f.讲一讲。先指名学生复述这一自然段内容,然后同桌互述。
课堂练习
①学习生字。
a.出示要写的生字:论、试、验、袋、证、概、阻,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b.书写后,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学生写的字。
②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动手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
2、理解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
3、通过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内容,经历探究蜜蜂辨别方向能力的试验过程。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①听写上堂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②说说作者做了一项什么试验,是怎么做的。要求不漏述试验的重要内容。
③试验结果怎样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①激励学生多遍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一自然段,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c.教师激励:觉得自己能读得和他一样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来再读。
②感知主要内容。说说蜜蜂回家的只数和时间。
③讨论辨别。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
④再读再思,深入理解。
a.两次回来的蜜蜂情况有什么不同?
b.结合课文有关内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来的蜜蜂,中途中会遭遇到什么情况,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让学生充分想象,再请多人次说)
c.其他同学评点他们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d.教师深入引导: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
赏读片断,表达感情
①教师引导。小蜜蜂真了不起!你们觉得小女儿告诉爸爸说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再想一想,当作者介绍“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时,口气又是怎样的?
②学生自读体会。
③指名学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现性地分别朗读相关的两段,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①诱导生疑:读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学们对蜜蜂具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产生了一些疑问?
②学生发问。(主要目的就是要诱发学生提出疑问,把兴趣拓展到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去。)
③教师引读。我们来看看作者法布尔是怎么说的,好吗?
④学生多形式地朗读,或指名读,或小组读。
⑤教师再引。
a.对于法布尔所说,同学们还有什么想法交流吗?
b.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指导写字
①出示要写的生字:测、括、确、误、途、超,引导观察,说说书写这些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②学生组词书写书,用实物投影展示,评议优点或不足。
拓展活动
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设计一张手抄报。
板书:
14、蜜蜂
辨认方向能力强
?!
遇到问题实验求证得出结论
15、玩出了名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阅、固、调”等6个生字。会写“堂、镜、闲”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等17年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③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①教师引述。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同学们平常爱玩什么?爸爸妈妈是怎么对待的?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
②学生交流。
③教师导入。玩耍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的行为,然而在科学史,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却是在玩耍中产生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是“玩出了名堂”。(板书课题并读题)
④学生读题,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⑤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在黑板上。如:
c.他玩的是什么?
d.怎么玩的?
e.他玩出什么名堂?
初读感知
①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a.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b.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
②学生自主读书。
③检查自学。
a.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b.出示新词,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的。
c.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精读课文,领悟玩法
①多遍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②画出表示“玩”的句子,指名学生再读。
③教师引导:想象一下,列文虎克是怎样磨镜片的,他心里会怎样想?
④学生交流想象时,教师要注意点拨:尽管把厚玻璃四周磨薄是件枯燥的事,但是因为他喜欢,他想用它来看细微的东西,所以他才玩得这么投入。
⑤指导朗读。能用赞赏的语气读读这一自然段吗?
课堂练习,当堂展评
①练习写“堂、镜、闲、待、阅”这五个字。
②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③当堂展评。
课后活动
搜集并阅读古今中外“玩出名堂”的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阅、固、调”等6个生字。会写“堂、镜、闲”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等17年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从列文虎克玩出名堂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③写写自己玩中的乐趣和收获。
教学重难点:写写自己玩中的乐趣和收获。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①听写生字词。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列文虎克一开始是怎样玩镜片的。
继续读书,了解玩出的名堂
①教师引言:列文虎克就这样玩,玩出了什么名堂?我们继续学习、研究。
②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
a.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想: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他发现了什么?
b.指名学生多人次朗读,以使学生尽可能地摄取更多信息,生发感想。
③交流讨论。
抓住以下要点:
a.有新的想法?: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
b.有新的玩法:一片放大镜固定,另一片可以随意调节。
c.有新的发现:看到了一个平时看不到的“小人国”世界。
④转换角色想象。假如你是列文虎克,这样改变一下玩法竟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心里会怎样想?
⑤朗读体会感情。请同学们朗读“他用显微镜观察水……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体会感情。
a.自由朗读这部分内容,想想朗读时应该表达怎样的感情。
b.感情朗读,评点交流。
⑥表达感悟。了解了列文虎克玩中的发现以后,你想对列文虎克说些什么?(可多人次谈,学生交流时教师要画龙点睛地点拨、肯定)
欣赏玩出的名堂
①列文虎克看到的“小人国”究竟是什么?他究竟玩出了什么大名堂?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最后一段吧。
②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a.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画出有关句子,可多遍地读,另外还可参阅资料袋里的有关内容。
b.指名学生多人朗读。
③交流讨论:a.“小人国”指的是什么?b.他究竟玩出了怎样的大名堂?
④指名朗读资料袋里的内容,议议发现微生物对人类的贡献。
⑤再次品读:对这一段中的标点符号有什么新的发现?(着重体会引号的用法)
交流玩中收获
①教师引述。同学们平常都爱玩,在玩中也得到一些收获和启发,也得到不少的乐趣。下面交流一下我们玩中的收获好吗?
②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选出一名同学到台前介绍。
练习生字
①出示生字卡片或显示电脑课件中的生字:腿、随、调、简、拜、访、具。
②学生说说怎样把这些字写得正确、漂亮。
③学生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拓展活动
把自己的玩法和收获写下,准备在“玩法大比拼”的故事会上讲一讲。
板书:
15、玩出了名堂
磨镜片
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轰动世界
最早发现微生物
16、找骆驼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骆驼在沙漠上走的片断。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自由读)
3、按自然段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此时的心情怎样?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你会怎么做?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4、具体学习课文。
(1)当商人问老人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呢?同桌同学分角色读(1——7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读。
如果你是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随机指导老人的话,与商人越来越紧张、急切的语气)
(2)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你这位商人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3)老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10自然段。
老人说的是真的吗?他没看到骆驼,为什么对情况知道得这样清楚呢?谁能为在座的商人解释解释。
(4)结果怎样,齐读第11自然段。
5、小结。
(1)学过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拨。
板书:
16、找骆驼
左脚跛
左驮蜜右驮米观察所得果然找到
缺了一颗牙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