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时、分的认识

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

发表时间:2021-03-15

时、分的认识。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时、分的认识》,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详细介绍:

课题:时、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习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习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习.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学习,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学习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认真观看动画"认识钟面".一组同学观察时针的走动,另一组同学观察分针的走动;结合阅读课本第62页第一段,使学生懂得时针走了一个字是一小时,分针走了一圈是60分钟;这两根指针是同时走,同时停的,所以1小时=60分.

4.结合生活实际,领会1小时、1分钟分别大约有多久.

(1)1小时等于1节课的时间加课间活动20分钟的时间.

(2)1分钟有多久?请学生听一段优美的音乐(播放音频“梁祝片段”).同时教育学生要珍惜每一分钟.

5.讨论.

理解和掌握如何在钟面上用时针与分针表示时间.

(1)“整点钟”的表示.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几就是几点正.

(2)“几点几分”的表示.结合学习课本第62页第二段,认真理解“时针刚过数字几……”的意思,从而导出结语.

6.归纳正确表示钟面时间的读、写方法,并小结.(教师把新课学习内容编成快板,用投影仪打出,师生共读.)时针走1字1小时,分针走1格1分钟.1小时=60分,60分就是1小时.时针刚过数字几,就是表示几点多;要问多了多少分,请你仔细看分针.

三、练习

1.基本练习.

(1)说出钟面上所指时间.(教师演示动画"时钟",全班抢答.)

1:00,5:30,7:15,12:45,12:46.

(2)看卡片读时间.

8:25,11:50,12:00,6:55,4:53.

(3)写出钟面上所指的时间.(教师演示动画"时钟",学生写出时间.)5:10,6:05,2:31,7:59,9:02.

2.实践性练习.

教师板书时间,学生在自己钟面上拨针,同座同学相互检查.

6:00,4:30,9:45,10:10,11:55.

3.综合对比练习.

要求学生辨别接近整点钟和时、分针靠得比较近的钟面所指的时间.

(1)按标出的时间,在钟面上加上分针或时针.

(2)看钟面,选择正确的时间填在方框里.

4.思考性练习.

说出钟面间所经过的时间.

四、总结(略)

五、质疑问难(略)

六、反馈练习.

1.配乐朗诵(或组织小品表演:拨时间)

放录音,在优美抒情的音乐声中,朗诵声起.

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对人们来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是人所拥有的全部财富.让我们好好珍惜每一分钟吧!

2.师说时间,生拨数.

小喇叭开始广播:6:45

大风车:6:05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7:00

有线1台的儿童动画片:6:00

(下课铃响)

师:(指着时钟)这节课是8:50上课,9:30下课.大家想想,这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生:上了40分钟.

师:对.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40分钟.谢谢大家,下课.

板书设计:略.
时、分的认识<Www.jAB88.CoM/p>

扩展阅读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认识时、分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8~89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各是怎样计时的;知道1时=60分。

2. 使学生初步建立1时、1分的长短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出示实物钟)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过钟表,而且还认识了整时。同学们看现在是几时?(上午8时)每天的这个时候你们在做什么?你能说说我们都在什么情况下用到钟表吗?(学生自由发言)

揭题:同学们说得真好!的确,时间就像我们的伙伴一样时时刻刻跟着我们,我们一定要认识它才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钟表的方法。(板书: 认识时和分)

[说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看实物钟认整时,既复习了旧的知识,又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 认识钟面。

(1) (电脑出示钟面模型)引导学生观察钟面,提问: 从钟面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钟面上有12个数;钟面上有2根针,又粗又短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是分针;钟面上有大格也有小格。

(2) 指出: ① 从12到1这两个数之间是一个大格,数一数你的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

② 钟面上有大格也有小格,相邻两个点之间是一小格,数一数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12个大格里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在你的钟面上数一数或算一算,看谁数的方法又清楚又快!

(3) 小结: 我们刚才通过数知道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分针就是通过走多少个大格以及多少个小格来计时的。

2. 认识时针、分针各是怎样计时的。

(1) 认识时针。

① 电脑出示“12时”的钟面,提问:钟面上现在是几时?(12时)

电脑演示时针从12走到1,提问: 现在是几时?时针有什么变化?

提问:时针走一个大格,是多长时间?结论: 时针走一个大格,就是1小时。

② 动手实践: 让学生拿出学具钟拨一拨,要求让时针走1小时。

③ 口头练习: 时针走3大格是几小时?时针从12走到5,走了几小时?

(2) 认识分。

① 电脑先出示“1时”的钟面,再出示“1时零1分”的钟面,提问: 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分针走了1小格)你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吗?结论:分针走1小格是1分。

② 口头练习: 分针走2小格是几分?走3小格呢?结论: 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③ 动手操作: 请你在学具钟上拨一拨,要求让分针走5分钟。提问: 分针走了几小格?再拨一拨,要求让分针走10分钟。提问: 分针从哪儿走到哪儿?走了几小格?

④ 练习: 分针从12走到3,走了多少分?分针从1走到5呢?你是怎样想的?

3. 学生动手操作,感知1时=60分。

(1)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钟,把钟调到12时。

引导:在钟面上拨一拨,分针走60个小格,观察一下时针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后,先让学生讲发现了什么,再用电脑演示加以证实)

(2) 提问: 刚才大家看到分针走60个小格,时针走了1大格,分针走60小格是多长时间?时针走1大格是多长时间?这说明了什么?(板书: 1时=60分)

[说明: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出钟面上的小格,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使学生主动掌握了新知;通过让学生动手拨钟表,以及进一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既探索出了“1时=60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4. 感受1分的长短。

(1) 引导: 1分到底有多长,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2) 分组实验: 第一大组做口算题,第二大组做眼保健操,第三大组写生字,第四大组数脉搏。教师计时。

(3) 提问: 谁来说说1分你都做了什么?

(4) 小结:你看,我们用1分能干这么多的事情,所以同学们要珍惜每1分的时间。

[说明:这里通过活动,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了1分有多长,初步建立了1分时间长短的观念,而且还使学生感受到1分时间虽短,但也可以做一些事情,要珍惜每1分。]

三、巩固练习

1.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小时有多长呢?让我们来看“想想做做”第2题。

一节课是()分,课间休息()分,再加上()分是1小时。学生回答,教师填写并提问: 为什么说再加上10分就是1小时呢?

谈话: 1小时的时间原来有这么长,在1小时里当然也能做很多事情。回去问问你的家长,他(她)1小时里能做哪些事?

2. 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同学们今天表现得真不错。小强、小红和小明三个小朋友也想来考考大家。看看他们都提出了哪些问题。(引导学生从图中搜集信息,并逐一解决)

仿照第3题小朋友提出的问题,同桌互相提问并解答。

[说明:练习的设计既有梯度,又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重视学生间的协作,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

四、自我总结,深化认识

提问:今天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你有哪些收获?你准备用所学的知识去做些什么?

[说明:新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教学应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生活,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把数学课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中去。]

时、分、秒教学设计


时、分、秒

本单元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时、分、秒的知识,初步养成珍惜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在实际的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3、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能够准确读出钟面上的时间,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会读会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1分=60秒。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本单元教学建议:
1、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多设计具体的、不同形式的操作活动,使抽象变直观。
2、关于“说出经过的时间”的教学,要注意围绕“作息时间表”,借助钟面指导学生操作,引导出经过的时间,不要求列式计算。
3、重视复习,可以利用“月球旅行”这个故事,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学习情景,以利于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
本单元课时安排:
5课时

第1课时我们赢了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从“审奥情景”引入钟面,使学生认识钟面。
2、初步了解时、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及按时作息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认时间、了解时、分的关系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手段:
钟表模型(教具、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申请奥运会成功情景图。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场面?
在什么时间?
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得出:从文中的文字和钟面上知道的。
师:还可以怎样知道具体时间?
3、日常生活钟表的种类很多,(教师出示一些钟表)你能说出哪些关于钟面上的知识来?

二、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观察钟面:教师拔出9时整
问:现在是几时?
时针指着几?
分针指着几?
2、教师再拨一时刻继续问:这时时针指着几?分针指着几?
再拨几个整时一次类推……
问: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板书: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时就是几时。
4、教师拨出9时10分问:
现在是几时又过了几分?
这时时针怎么样?分针指着几?
5、教师再拨一时刻继续问:
这时时针怎样?分针指着几?再拨几个一次类推……
问:你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分针刚走过几,分针走过几个小格就是几时几分。
7、教师出示9:00,9:08
问:这样的时间你认识吗?引导认识电子钟面上时间的方法。
8、完成“试一试”其他题目。
汇报时让学生说出理由,教师随学生汇报,在挂图的相应的位置写上时间:9:30,9:45,10:00

三、体验感悟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教师出示四个带有时间的钟面,说一说是什么时间?那时你在干什么?
2、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后得出:
7:45上学
9:05做课间操
10:25正在上课
3:25正在踢球活动
3、完成第2题的“连一连”。

汇报交流

四、实践应用
1、完成第4题的游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
教师拨,学生说
学生拨,教师说
2、作业:完成第3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会认电子表上的时间,能用电子表显示方式写时间;初步认识了钟面上的时间,知道1时=60分,时针走过几时就是几时,分针走过几个小格就是几分)

板书设计:我们赢了
1时=60分
试一试练一练

10的分与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10的分与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10的分与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10的分解与组成,领悟规律。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10的分与合为10的加减法做准备,而且为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掌握“凑十法”十分有利。
3、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和问题意识。
4、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并体会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实践探索得出10的分与合,并领悟规律。
教学难点:掌握并领悟10的分与合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规则:按要求凑数,独立完成。
二、学新知
1、创设情境
活动一:10朵花,放在2个花瓶里,可以怎么分?实物图片
(1)生动手分,动口说。师巡视,指导生按顺序说、摆。
(2)同座相互说
(3)汇报
2、活动二:给图添色。两人合作,把10朵花分别涂成两种颜色,可以怎样涂?你会按规律涂吗?
(1)两人分别涂色
(2)说一说
(3)分别汇报,填写41页鲜花下面的单分表。
(4)你还能想到那些分法。填写横分发。
提示:10可以分成2和8
3和7合起来是10
小结:你学到了那些新知识?
三、游戏
1、摆圆片凑十:女我摆2个,男我摆8个。2和8凑成10。
2、42页3题画气球。(凑十法)
3、比比,里填几。
432654
8310103
四、作业
42-43页4、5题
五、板书分与合
123456789
10
987654321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涂色与对应数字的分与合的结合不好,个别学生还是没理解掌握10的分与合。对于课中的10的顺口溜学生非常感兴趣,对于10的组成即已有很大帮助。以后还应加强数形结合理解训练。

分一分与除法


分一分与除法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的过程,加深学生的数学意识。

2、使学生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初步体验用除法的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意义。

4、使学生会运用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了解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5、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体会“平均分”的过程,用除法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2、了解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3、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的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平均分”的正确含义。

2、“倍”的含义的理解。

3、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共15课时(其中机动2课时):

1、分桃子1课时

2、分苹果1课时

3、分糖果1课时

4、分香蕉1课时

5、飞行表演1课时

练习二1课时(机动)

6、小熊开店1课时

7、运动会1课时

8、快乐的动物1课时

9、文具店1课时

10、花园1课时

练习三1课时(机动1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机动1课时)

第一课时分桃子

教学内容

课本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发现、经历多种分法的操作过程。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和成就感。

教学重点

体会“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平均分”。

教学方法: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手段:

主题图,小圆片或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出示小猴和桃子的图片)有两只小猴子去小兔家里做客,小兔拿来8个桃子想分给小猴子吃,你们愿意帮小兔分分吗?

生:愿意。

二、问题探究

1、让学生动手分一分。。

师:你能用小圆片表示桃子分分吗?分完后在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用小圆片代替桃子开始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师:你是怎样分的呢?
生:我把桃子分成了1个和7个。

生:我把桃子分成了3个和5个。

生:我把桃子分成了4个和4个,它们一样多,就不会不满意了。

3、师:对呀!要想两个猴子都满意,桃子就得分成同样多的两部分。(在图上表示出这种分法)

师:像这样,把8个桃子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个桃子,它们分得的桃子同样多,就是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了两只小猴。(板书:平均分)

4、师:你能说一个平均分的例子吗?

生:6个苹果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2个苹果,就是平均分。

生:49个本子分给49个小朋友,每人1个本子,是平均分。

……

5、师归纳:把一些物体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三、体验感悟

师:(出示试题)小猫和小狗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我们去帮帮它们吧。

1、把6个木块分成2堆,怎么分?找出哪种分法是平均分?生: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

生:分成3和3是平均分。

2、完成第2、3题。

出示小猫分鱼图。

师:先数一数有多少条鱼,有多少根骨头,再用小棒代替鱼,动手分一分。

学生读题、动手分一分,小组交流。

师:你是怎样分的?

生:有12条鱼,4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3条鱼。

生:有18根骨头,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6根骨头。

……

四、实践应用

分别出示试一试的1、2、3题。

学生连一连、圈一圈,利用学具分一分。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出示结果,集体订正。

第4题,让学生利用学具分一分。

第5题,教师要提醒学生:“一半”是把这些小蜜蜂平均分成了几份?

练习设计:第32页的分一分、33页的试一试。

板书设计:分桃子

一样多同样多平均分

○○○○○○○○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3课时)


《大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法,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2.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迁移掌握万级的数的写法,培养迁移能力。
3.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大数的用途,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一)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
1.课件出示信息
(1)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全长六千三百九十七米。
(2)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七千零六十二米。
(3)世界现有哺乳动物20个,四千零一十种。
(4)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大约有七千颗
2.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师:这些信息中有一些数据,你能写出来吗?
4.师:想一想,万以内的数怎么写?(从高位写起,哪一位是几就在哪一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二)点明课题
1.课件出示: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的内外共铸了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个字。
2.师:这里还有一条信息,读一读,“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怎么写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信息,写出信息中画横线的数,一方面,可以复习万以内数的写法,为学生亿以内数的写法做准备;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在生活中的。】
二、探究新知
(一)写数:二十三万零一百八十四
1.师:你能写出信息中的这个数吗?试一试。(230184)
2.师:你是怎么写这个数的?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先写出数位顺序表,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地往下写,如果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方法二:按级写数,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师:看来大家有不同的方法,你们的方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大家是从哪一级写起的?你们为什么把23写在万级,而把184写在个级?
4.师:看来,大家都关注到了“万”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万,“万”字前面的数在万级,万字后面的数在个级)
5.小结:
(1)师:看来,“万”字真的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它圈出来。“二十三万”说明23在万级,就在万级上写23,184就写在个级上。
(2)师:万级上的23怎么写?(与以前写23一样)
(3)师:写个级上的数时要注意什么?(千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千位上写0)
教师边讲边对着数位表板书。
师:我们写得对不对呢?应该检查一下,怎么查?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如:
方法一:把写出的数读一读,与要写的数对照进行检查;
方法二:把数再写一遍,看两遍写的是否一样。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尝试,学生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但都会从高位写起,都会把23写在万级,把184写在个级,抓住这一共同点,突出“万”字的重要。写万级上的23时,注重与已学的万以内数的写法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通过提问“个级上的数怎么写”,突破“什么时候写0”这一教学难点。】
(二)写其他三个数
1.课件出示: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三百零二万六千二千零四十万零七百
2.师:这几个数怎么写呢?试一试,这些数位数比较多,注意检查。
3.师:说说你是怎么写的。(圈出“万”字,“万”字前面的数写在万级,“万”字后面的数写在个级)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写作:102345
三百零二万六千写作:3026000
二千零四十万零七百写作:20400700
4.补充:五万零三
师:这个数会写吗?
问:五万零三,只有一个零,为什么大家写出了三个0?
师:写数与读数不同,读数是每级中间或级首有一个0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而写数正好相反,要把读出来的零还原回去,数中虽然只读出了一个零,但实际上这个数的千位、百位和个位上都是一个单位也没有,所以这三个数位上都应写0。
【设计意图:学生对亿以内数的写法有了初步的感知,再写出三个数,强化学生的认识,为总结写数方法做准备。补充四万零九十的写法,突破“写几个0”这一教学难点。】
(三)总结写法法
1.小组讨论:含有两级的数怎么写?
2.汇报:
(1)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2)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三、巩固练习
(一)基本练习
1.练习:做一做
2.教材第8页第4题
(1)师:没有数位顺序表了,你能准确地写出这些数吗?试一试。
(2)师:说说你是怎么写的?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如:
方法一:自己写数位;
方法二:先确定是几位数,画小横线确定数位;
方法三:边写边分级
无论学生采用哪种方法都应给予肯定。
(3)师:大家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可以用在解决不同的问题上。如果像这种写数,你觉得哪种方法更便捷?
(4)师:我们可以边写边分,就相当于数中的“万”字。
3.写出由下面各数组成的数。
(1)3个千万、5个十万、6个百
(2)四百万、八十万、五万和三千
问:这些数是多少?你有好方法吗?(可以用刚才的方法一或方法二)
【设计意图:没有数位顺序表的支撑时,也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并鼓励他们自己找办法,突出分级的重要。】
教学后记:
《亿以内数的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能正确地按级读出亿以内的数,并能正确地写出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按级来写亿以内的数。因此,复习准备阶段紧紧围绕以上三方面的内容。
在教学中,我从生活情境引入,使学生感到学会写亿以内数的必要性,接着学生在万以内数写法的基础上探究出写亿以内数的方法,学生大致总结出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在数位顺序表下面对应写数,空位写“0”;另一种方法是根据“万”字来分级写数。我引领学生对两种写数的方法加以比较优化,学生发现根据“万”字来分级写数比较方便快捷。整个知识的探究过程是那么顺理成章,我感到学生真的是会学了,也学会了。
在接下来的练习过程中,学生们的表现把我先前的兴奋一下子打消了。探究过程中学生们说得明明白白,可在练习时竟然错误连连,这是怎么回事呢?我手中拿着学生的练习本,冷静地进行了课中反思。分析学生的出错原因,大多是由于“0”的占位问题把数位写多了或写少了。从学生的思考过程来看,他们用的是根据“万”字来分级写数的方法,方便又快捷,可这种方法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容易马虎出错,尤其是中间或末尾有零的数。我想,如果写出数后,让学生把写出的数分级再读一读,这样就会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于是,我马上调整了练习进程,让学生把写出的数分级读一读,检查自己写得是否正确。这样,学生很快发现了自己写数中的错误,纷纷把写错的数改正确了,我又强调了这种检验的必要性。后面的练习中,学生自觉地运用了前面的检查方法,学生写数的正确率达到了百分之百。这节课我收获的经验是:在进行大数的写法教学时,指导学生写完后分级读一读,是自我检查纠错的最好方法,要指导学生习惯它。
我想,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指导学生学会一种方法的同时,也要指导他们及时学会一种合适的检验方法,让自主检验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学会数学,会学数学。同时,我也感到,针对学生在课上出现的问题,随时冷静地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课中反思是不留课堂后遗症的最好方法。

1.8.1认识整时|人教课标



详细介绍: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认识整时。

2.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1、2、3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钟面、小钟面、钟面头饰。

教学设计

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瞧,他来了!(课件演示,教师描述:天亮了,太阳公公早早就起来了……)

2.这就是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新朋友──嘟嘟。

3.嘟嘟的床头放着什么呀(课件展示闹钟)?

4.今天我们和嘟嘟一起认识钟表(教师出示课题,学生读课题)。

认识钟面

1.做钟面。

a.(课件中闹钟放大,展示出钟面)多漂亮的钟面呀!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

b.请参照屏幕上钟面的样子,四人一组,分组做一个钟面。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最好看。谁愿意帮老师做一个?(让一组同学上讲台制作)

c.(教师出示大钟面)谁来说一说钟面上有些什么?

◆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

◆还有12个数,我们来数一数。

◆数字的旁边还有什么?再来数一数有多少格?

(课件中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分别闪动。)

2.说钟面。

a.四人一组,拿着你们做好的小闹钟,互相说一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b.(教师小结)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它们组成了一个漂亮的钟面。

c.哪一组同学认为你们做的钟面最漂亮?举起你们的钟面给老师欣赏一下。

认识整时

1.认识。

a.嘟嘟的小闹钟响了很长时间了,你能说说现在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长长的分针指着几?

◆短短的时针指着几?

◆教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7就7时(学生跟着说,教师在黑板上贴7时的钟面)

b.7时了,嘟嘟还在睡懒觉,再睡下去,他会迟到的!快告诉他现在几时了。

c.(课件演示嘟嘟起床上学,上课迟到,学校教学楼上大钟是8时。)

唉!嘟嘟迟到了,他是什么时候到学校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d.(课件演示嘟嘟迟到,老师皱眉)嘟嘟因为睡懒觉迟到了,老师批评了他。我们可不能学习嘟嘟,我们要做一个遵守时间的好孩子。

2.巩固。

a.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时,老师要考考大家。(课件出示10时、6时、2时。)

b.教师拨钟,学生说几时(5时、12时)。

c.教师说几时,学生拨钟(1时、11时)。

d.学生说几时,学生拨钟。

e.四人一组,说几时,拨钟。

3.总结。

a.认识了这么多时间,你能说说怎样认识整时吗?

b.教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

4.认识电子钟

a.嘟嘟现在改掉了不遵守时间的坏习惯,我们再去嘟嘟家看看,好吗?

b.(课件演示早晨,嘟嘟的房间)看,桌子上放着什么?

你在哪儿见过这样的钟?

c.电子钟是几时,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师在黑板上贴7:00)

d.小结:小圆点后面是两个零,前面是几就是几时。

e.嘟嘟去哪儿了?(课件演示嘟嘟背着书包上学去)嘟嘟确实改正了缺点,我们也要向他学习,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练习

1.练习一:找朋友。

a.嘟嘟想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去游乐场玩,大家快去瞧瞧吧!(课件演示嘟嘟来到游乐场)

b.我们在游乐场的大草坪上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教师发钟面头饰,课件演示嘟嘟带着1时的头饰。)

c.头饰上时间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可千万不要找错呀。(教师带学生唱“找朋友”)

d.时间相同的小朋友,握握手做个好朋友吧。

e.问:“1:00”,你的好朋友呢?

f.同学们真聪明,去海洋馆看表演吧。(课件演示海狮顶球)

2.练习二:老爷爷出难题。

a.这儿是游乐场的聪明屋,也有精彩的表演,可是老爷爷不让嘟嘟进去,他给嘟嘟出了道难题。

b.(课件演示:过一小时是几时)请大家举起小手,用手势告诉老师。

3.老爷爷让我们进去看表演了。(课件演示动物表演:小狗做算术)

总结

1.互相说一说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我们今天认识了钟面,知道了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是几时。

开放题

1.(教师出示缺少时针的钟面,分针指向6)这是几时?少了根针,你能看出是几时吗?

2.(教师在1和2间贴上时针)现在是几时?我们下节课再来和嘟嘟一起认识它。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是“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要求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和实际操作,让学生认识钟面、直观认识整时,初步体验时间的含义。在教学设计时我把教学内容分成认识钟面与认识整时两大部分。

一、课的结构与教学流程。

二、设计思路。

“认识整时”一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抓住他们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是设计教学的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采用情境教学法,用统一的一个动画形象和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将教学的几个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学习。

另外,在设计时,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课件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早晨起床、睡懒觉、上学迟到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新知。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中,我注重让学生主动去学习,自己去探究。如:让学生动手做钟面,学生制作的过程中自觉地去观察和比较,对钟面有了了解。我还注重提供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如:合作制作钟面、互相说整时等环节的设计。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我转变了我的角色,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三、各部分的设计说明。

导入部分:抓住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天亮了,太阳公公早早就起来了……”看动画,听故事,创设情境。

2.“小猪嘟嘟还在睡觉,他的桌上放着什么……”引出闹钟。

3.“我们一起来看看嘟嘟的小闹钟”出示钟面。

新授一: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观察,通过合作制作钟面,说钟面两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解决第一个知识点。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不同,为使学生的理解更加全面和丰富,数学教学要增进师生或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了解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通过合作制作钟面、说钟面活动,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暴露自己的想法。借此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同时,学生通过外部的表述与交流也必然会促进主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反省。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协作,能够帮助学生对不同观念作出比较,对正确观念的认识会更深刻,对错误观念的纠正会更彻底。因为合作为学生所提供的范围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范例来自学生自身,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去选择与判断什么是有效的、正确的、最佳的观念与做法了。

新授二:故事继续发展,学习逐渐深入,让学生投入到情境中去,在兴趣的激发下,在情境中观察、思考、口说、眼看、脑想。

1.“……嘟嘟的闹钟响了很久,我们看看是几时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所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引出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

2.“长长的分针指向几?短短的时针指向几?”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3.“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就几时”共同小结,知识点以儿歌形式出现,易记易懂。

4.“告诉嘟嘟都几时了,他要迟到了”(课件动画演示起床、上学、8时进入校园、迟到、老师批评)“他到校都几时啦?”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活动的过程。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课件中所出现的一些生活情境,学生是有经验的。这对他们了解时间观念、更好的认识整时有很大帮助。8时的认识及时巩固了新知。

5.通过教师拨钟,学生说几时;教师说几时,学生拨钟;学生说,学生拨钟几个环节巩固新知。

6.“去看看嘟嘟今天迟到了吗?”在情境中学习电子钟。

练习部分:“找朋友”“老爷爷出难题”溶练习于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乐中巩固知识。

专家评析

整个这节课的教学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童话故事情境中学得饶有兴趣,学得积极主动。

1.学生在完整的故事情境中学习。

本节课教师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活动氛围。很好地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课的一开始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采用童话故事的情节,以小猪嘟嘟一天的生活为主线,采用情境教学将做钟面、说钟面、学整时、说整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数学活动情境。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别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活动的过程。

时间和刻度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而这节课在情境中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的各个环节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早晨睡懒觉7时起床而迟到,8时到校,老师批评等等。这些环节的设计达到了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从而逐渐建立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

3.设计环节,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以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即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因此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起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都是已知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仍是未知的,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从实践和交流讨论中获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

这节课注意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努力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同时,学生通过合作促进主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反省。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协作,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各种观念的优越性与不足,帮助学生对不同观念作出比较。在教学中的制作钟面、课后的游戏练习等都是教师有意设计的合作学习的环节。

执教:安徽省芜湖市绿影小学朱莉莉

指导教师:安徽省芜湖市绿影小学樊利群

评析:安徽省芜湖市绿影小学樊利群

1.8.1认识整时|人教课标

分糖果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分糖果”,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糖果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操作,感受大数目物品分法的多样化与合理性。

教学难点

通过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反思、优化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准备

小棒(每人20根),圆片(每人5个),分小棒记录表格(每组1张),豆子(同桌1袋),游戏记录表(每人1份)

教师准备

分糖果记录表若干,,圆片20个,彩笔,磁扣,小棒

把学生平均分组,每组4人,如有剩余,独立成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师:星期天,乐乐家来了几位小朋友做客,乐乐拿出了一些糖果与大家分享。可是遇到难题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这节课我们和乐乐一起分糖果。

板书课题:分糖果

请随老师去看看当时的情景。

师: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观察,获取信息。应该能够发现一共有5个小朋友和一些糖果。

师:想帮助乐乐分糖果,还应该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产生糖果总数的需要,再告诉学生一共有20块糖果。

(如果学生直接说出是20块糖,问一下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是现场数出来的,要表扬数的快、数的准。也可能是提前预习得知的,要表扬预习的好习惯。)

师: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可能会提出“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也可能是“想一样多,怎么分?”“够分吗?”“能正好分完吗?”等等。

如果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可随时解决或放入问题银行,随机处理。如果和平均分有关,也可以顺势引出主要问题。

如果提出本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同时板书问题,并接着说:“这正是乐乐遇到的难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活动前想一想

师: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想到实际分一分、算一算等。教师引导学生要动手实际分一分。

师:可是没有糖果,怎么分呢?

根据学生前两节课的经验,会想到用学具代替糖果分一分。

师:用学具代替糖果,同学们真有办法!为了交流方便,我们统一一下,用5个圆片代替5个小朋友,用20根小棒代替20块糖果。请快速准备好学具,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然后,动手分一分。

2.活动中分一分。

学生独立分一分,教师走入其中,了解学生活动参与情况,适当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并掌握学生的不同分法,为后面的展示交流做好准备。

预测:由于有前两节课的基础,多数学生会一次分完。可能会有个别学生是通过几次分步完成的。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与不同方法的孩子做简单交流。让先完成的孩子和同桌说一说分的过程,也可以让他们帮帮未完成的孩子。

3.活动后说一说。

(1)示范记录。

师:同学们都很快地利用学具解决了问题,可是老师发现你们的分法并不一样,想知道哪些方法是正确的、合理的吗?

谁愿意第一个来展示你的方法?

请一名多次分完的孩子到前面做展示准备,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倾听:请同学们仔细看,注意听,认真想,看看这个方法和你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看看你能不能看得懂,听明白。

这时,教师提出,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可以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

出示分糖果记录表格,先让学生认识一下。第一排表示的是5个小朋友,第一列表示的是分的次数,中间应该填上每次分的小棒根数。

小朋友1小朋友2小朋友3小朋友4小朋友5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每个小朋友分块糖。

现在请这名同学边介绍边在展台上进行操作,(教师引导汇报的学生有序表达,如:第一次,给每个小朋友几根小棒,共分了几根,还剩下几根,第二次,……最后,把各次分到的小棒根数加起来,就知道每人分了几根小棒。)其他学生和教师共同完成记录,进行如何做记录的示范。

师:记录表完成了,现在通过这个表格,你能了解这名同学分的过程和结果了吗?他的方法合理吗?

学生简单回复。

(2)学生进行记录。

师:那其他同学想不想把自己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呢?你可以回忆一下刚才分的过程,或者再摆一摆,然后把你自己分的过程记录到书上36页右下的表格中。

学生打开书,边摆边做记录。教师巡视,个别帮助,关注不同方法的学生是否是在记录自己分的过程,为下面的多种方法交流做好准备。适时,请不同方法的学生到板前填表(做展示用的大表格)。

预测: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分法一:

小朋友1小朋友2小朋友3小朋友4小朋友5

第一次11111

第二次11111

第三次11111

第四次11111

每个小朋友分4块糖。

分法二:

小朋友1小朋友2小朋友3小朋友4小朋友5

第一次22222

第二次22222

每个小朋友分4块糖。

分法三:

小朋友1小朋友2小朋友3小朋友4小朋友5

第一次22222

第二次11111

第三次11111

每个小朋友分4块糖。

分法四:

小朋友1小朋友2小朋友3小朋友4小朋友5

第一次44444

每个小朋友分4块糖。

……

(3)交流方法,比较、反思。

师:请大家把学具快速收起来,接下来我们一起交流不同的方法。请观察不同方法,这里一定有和你一样的方法,你能来介绍一下吗?

生介绍,师评价:你的表达真不错!一定是边分边思考了。

师:看另一种方法,谁和他的方法不一样?你能看懂吗?来介绍一下。

请生介绍,师评:你能仔细观察,会动脑思考,更敢于表达,这个方法也属于你了!

对于第四种分法,也就是一次就能分完20块糖果的,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是一次恰好分完,还是想到了什么好方法(如乘法口诀)?如果是后者,应加以赞赏,评价:你们发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看来平均分可以用乘法口诀来帮忙呢。

师:这么多不同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之处在于分的次数不同,而相同之处在于总数相同,人数相同,所以结果相同。还有,每次分给5个小朋友的是同样多的。体验分法的多样化与结果的一致性。

师:现在的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预测:更多的学生会喜欢一次分完。理由是简便快捷。也不排除会有喜欢多次分完的,教师要给学生时间,等待学生从下面的大数目的分小棒活动中,自己发现用乘法口诀帮助平均分的好处。

三、拓展活动,巩固提升

1.提出问题。

师:“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块”,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那再大一些的数目,你还能平均分吗?想试试看吗?

教师拿出一包小棒,提出问题:要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怎么分呢?

板书问题“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怎么分?”。

2.活动准备。

(1)小组分工,明确要求

师:这个活动要在小组内进行,一会儿大家边分,各小组要把分的过程记录到这张表格上(出示表格)。

姓名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每个小朋友分到根,还剩根。

介绍表格:这个表格的记录方法与刚才的表格基本上是一样的。第一行写什么(姓名),为了节省时间,可以只写姓,或干脆用字母A、B、C、数字1、2、3等来代替。再看下面,这一行怎么这么高?(当分的次数多时,可以把这个格子继续分,接着往下写)

现在请各小组进行分工(操作员负责分,记录员负责记录,检查员负责检查,汇报员做好汇报准备)。

(2)组内商定方法。

师:分好工,再请各小组先商量一下,想怎么分,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每个人都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共同选择一个分法。请组长拿出50根小棒和记录表,动手分一分,认真做好记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

3.小组活动

学生小组内分一分。

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个别指导和协助,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次分几根,要用去多少根,还剩多少根,第二次可以怎么分……。提醒学生不要把学具弄到地上,操作员等各负其职。请先完成的小组再次核对每次分的数量及最后结果,并做好汇报准备。对于不是四人一组的小组,要特别关照。

4.汇报交流。

请各小组将表格上交,教师按分的次数的多少倒序板贴在黑板上。

预测:学生可能出现

分法一:

姓名

第一次1111

第二次5555

第三次5555

第四次1111

每个小朋友分到12根,还剩2根。

分法二:

姓名

第一次5555

第二次5555

第三次2222

第四次

每个小朋友分到12根,还剩2根。

分法三:

姓名

第一次10101010

第二次1111

第三次1111

第四次

每个小朋友分到12根,还剩2根。

分法四:

姓名

第一次10101010

第二次2222

第三次

第四次

每个小朋友分到12根,还剩2根。

……

师:请各组汇报员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本组的学生做补充,其他组的学生做检查。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和对表格的观察思考,感受分法的多样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乘法口诀,说清每次每人分了几根,已经分掉多少根,剩下多少根,第二次,……,共分了几次,每人一共分到多少根。并追问:还剩下2根,怎么不分了?引导全体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再次体会平均分也会有剩余,并且余数小于份数。

对于学生的汇报,教师及时评价,如:这个小组很会合作,不但会分,而且用口诀算得清,算得快!这个小组记录真认真,汇报的很有序!……

对于第一次每人分10根的小组,要追问他们的想法,你们是怎么想的?再请其他小组的学生说一说,第一次分掉了几根,还剩几根?追问:怎么算得这样快?引导学生体会到,在够分的情况下,10根10根地分,便于口算一共用去几根,还剩几根。如4人小组,第一次每人分10根,4个10就是40,还剩10根。这样能够很快算出分掉的和剩余的根数,计算快捷,简便,而且分的多,剩下的少,利用后面继续分。

5、比较反思。

再问一下第一次不是分10根的小组,你觉得第一次分10根的方法怎么样?如果让你们重新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你们会怎么分?至少要分几次才能分完呢?

对于学生的比较和反思,及时评价:你们能虚心学习别人的好方法,并及时反思,调整自己的方法,多么难得的学习态度呀!

师:尽管我们仍然是分法不同,但结果还是一致的。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四位小朋友,每人分到12根,还剩2根。

由于班级人数的不确定,可能不会正好平均分成四人小组,那么最后处理特殊的一个小组。如果是小于4人的,可以与4人小组一样,先用较大的计数单位——10来试试,再继续分。如果是大于4人的,尤其是6人小组,正好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让学生体验“试商”。第一次分10根,不够分,说明每人分多了。再调小些,每人分9根,还是多。直到每人分8根,分掉48根,剩余2根。

师小结:看来,对于大数目的平均分,要根据总数和份数各是多少,第一次可以用10来试试,尽可能地多分一些,使剩下的尽可能少一些。这样分的次数会变少,也就能够快捷准确地完成平均分的任务了。

四、数学游戏,活动延续。

1、明确游戏规则。

先让学生自读游戏规则,然后请一生与教师合作进行,并做记录,为学生提供游戏示范。

抓豆子游戏记录表:

抓了几粒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得分

第一局

第二局

第三局

2、学生组内活动。

每同桌一袋豆子,抓一抓,分一分,算一算,记一记,比一比。

每人一张记录表,同桌轮流进行,并做好记录。教师参与活动中,指导、帮助进行。如告诉学生“抓一把”,要随意去抓。根据活动进行情况,可适当改变游戏规则,但强调在活动中,游戏规则必须统一。

3、小组汇报。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我抓的是……粒,可以平均分成……份,得……分等。表扬利用乘法口诀帮助平均分的孩子。如果发现有“违规”操作的,问一问是怎么想的。如果学生说出是想抓确定的粒数,应该在批评的同时,表扬这个孩子肯动脑筋,发现了快速致胜的窍门。

师:这个游戏有趣吗?课后可以和家长、同学继续进行。

(如果前面的活动用时过多,课上时间已经不够,可以把这个游戏活动放在课下与家长进行,做好记录,下节课上再交流。)

五、总结收获,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你都做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说一说,在分糖果和分小棒的活动中,可以有多种方法,结果却是一致的;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帮助快捷地完成任务;……

分苹果


一、说教材

《分苹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上)第40-41页的内容。从教学知识角度来叙述今天的内容是的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法本课的知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它是在学生学了9以内加减法的基础的进一步升入学习。原教材与新教材比较可以看出新教材的《分苹果》这课,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始终让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全身投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本课的一条主线从游戏开始在从游戏结束。

二、说教学目的难重点

1、知识目标:初步学会得数是10的加减法和10减几的减法。

2、能力目标:正确计算10减几和的数是10的加法。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感知数10的组成生活处处都有数学,通过游戏使学生愉快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小组游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信息。

教学重点: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的减法是本课的重点。任何方式的活动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的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的减法。

说教学难点:1、10减几的减法计算是本科的难点。说他是是难点的原因有两个方面1学前教育加法的力度大,减法的力度小、学生计算减法的基础薄弱。2学生年龄小做减法的思维过程难度比加法大。

三、说教法

(一)把问题情境化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化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化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激发求知欲,增强自信心的重要途径,为此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选择了贴近学生的材料分苹果吃苹果贴树叶。....把要学的知识与生活背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情景问题去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身心品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数学学习世界。

(二)、加大活动力度提高教学力度

六七岁的儿童好动,好奇心强、兴趣以调动。但他们注意力不能持久。意志力薄弱。让学生长时间计算的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符号上,必然会感到单调和乏味。影响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和认识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学生活动全课学生有两分钟左右的时间不在动,其余时间手、脑、眼、口都在活动。例如分苹果考一考使学生身心多种器官协调并用。把学生真正推向学习的主人翁位置。极大激发学习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得到巩固,做中学会应用,做中做到发展。

(三)、评价方式多种多样

1、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请轻学习结果。这也是新教材的评价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考察学生在学习活动是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过程,是否乐于与同学进行合做交流,是否有学习兴趣,真诚,不受谎话。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注意评价方式多样化,课堂采取同桌评价,小组评价,集体评价。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是教师的权威作用淡化,同时也是一种巩固知识的方式。

3、评价起点不同,学生入学不仅各方面的能力、态度、习惯和数学知识基础不同,个性差异很大。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的情况给学生恰当的评价。

四、说学法

1、动手操作

通过学生摆一摆,做一做等活动获得数学知识,本节课让学生动手分10个苹果,使学生感知10的分解。再通过指名上分,使学生思维规律化、有序化。最后,通过对比观察完成10的分解合成。这些都是在操作中进行,操作中完成。

2、在游戏中学习

通过吃苹果、贴绿叶、等游戏,有意引导学生在小小游戏中操作,为学习时间而动起来,例如打靶等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孩子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种竞争意识是孩子们渐渐养成不服输,敢于向空难挑战的学习习惯。同时小组游戏中,又加强组织和纪律观念,增强集体荣誉感。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起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游戏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使学生渐渐变成乐之者,一步步走向乐学大门。

五、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拍手引出课堂内容,板书课题。

2、分苹果

学生拿出10个学具苹果把它分成两堆,学生任意放,看看有几种方法,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这一组练习的目的,感知10的分解,活动贴近生活,学生操作一分钟左右,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做事有顺序、有规律。教师板书

10123456789109876543210

让学生观察后提问,哪一组与哪一组可以合起来,变多为少,这就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教学。

101234598765

教师和学生总结出得数是10的加法

2、吃苹果

我设计吃苹果即学习10的加减法,10个苹果吃了几个,还剩几个。怎样算式表示。教师板书减法算式

3、记忆10的加减法,

学完新知识给学生记忆的时间,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系统的记忆一下很有必要,为后面的整理复习做铺垫,有使知识系统化。

4、巩固新知识。

两个游戏巩固了10以内的加减法,重点练习,活跃课堂气氛,把整节课推向。......。

5、说板书

板书简明同时又是一图四式的教学埋伏。

分一分(二)教案及教学反思


分一分(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在动手分一分中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进一步拓展分数的意义。
重点难点:
1、体会一个整体可以由许多个体组成,会用分数表示它的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课前研究。
1、把附页2图8种的小方块分别涂上红、黄、蓝3种颜色。
(1)红色部分占图8的(——)。
(2)黄色部分占图8的(——)。
(3)蓝色部分占图8的(——)。

2、把图8剪成9个小方块,
(1)红色小方块分别占9个小方块的(—)。
(2)黄色小方块分别占9个小方块的(—)。
(3)蓝色小方块分别占9个小方块的(—)。

二、课堂学习。
1、交流课前研究。
引导学生说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个整体可以有许多个体组成,分数可以表示其中的一部分。
学生汇报时,教师注意对其说得不准确的地方进行纠正,如果学生有及时发现,则让学生来说出不正确的地方。
2、试一试
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②出示问题:
⑴一共有几只蝴蝶?
⑵白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几分之几?
⑶花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几分之几?
引导学生说出怎样想的。
⑥出示拓展问题: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分数?与同伴说一说。
⑦汇报
三、练习巩固
完成课本第60页“练一练”的第1、2题,并汇报。
学生汇报时注意引导学生将分数的意义说完整。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分数有了新的认识,你们能举你身边的事例谈一谈吗?
学生说一说今天的收获。

分一分(2)教学反思
一堂课下来,感觉效果并不理想。课前预设的效果没有达到,而且在学生的生成部分,并没有正确引导,导致了出现教学上的失误。
通过学校数学教师们的评价学习,有几点反思:
1、课前准备时,没有考虑到将时间妥善安排。所设计的大正方形由于面积较大,加上学生没有掌握快速的涂色方法。整节课从“练习卡”到大正方形的涂色中,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使得练习与总结的时间变得太仓促。
2、板书太少。整堂课的板书偏少,并没有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通过板书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缺少了板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大降低。
3、课堂过渡不自然。新课程标准要求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各方面的能力。虽然课堂中安排了许多让学生动手、展示、说话的时间及活动,体现了学生是学的主体,但教师没有将这几个环节自然地过渡,完美的衔接,没有体现出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4、教师在出现教学上的失误后,并没有采用正当的方法来解决。在进行“试一试”环节时,教师虽及时发现了前一环节“涂一涂”中的失误,但没有采用巧妙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而是过于直接地指出。在学生进行思考“涂一涂”时,教师又急于把学生的思维拉到“试一试”中,部分学生思维转不过来,也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好“试一试”中出现的数学知识。
基于以上几点,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改善。
1、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课堂中会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以便可以从容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并且要安排好数学活动的时间,使得它能够贯穿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
2、注意板书的书写。板书起到的作用不能忽略,一堂成功的课堂应该懂得利用板书使用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
3、注意各知识点的过渡与小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课堂才能呈现出生机活力。有了教师的巧妙引导,学生的思维能顺利地从一个知识点转移到另一个知识点上,并牢固地掌握。课堂小结能使课堂中所学的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有助于学生把凌乱的知识点总结,并装入大脑。所以课堂小结做得好,课堂效果也会随之提高。

11-20各数的认识(1-4课时)


11-20各数的认识(1-4课时)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11~20各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11~20各数的认识
11~20的加减法
解决问题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1~20各数的认识
※以计数单位“十”为基础,认识11~20各数。
※丰富数数的经验。
11~20的加减法
※加、减法各部分名称只要求学生认识。
解决问题
※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
※可以设计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数数方法解决的问题。
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例1教学数数,通过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再接着数到20根,也就是数出另外的10根单根的小棒,把这10根再捆成一捆;突出把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使学生不仅能在10的基础上一个一个地数到20,并且直观地了解11~20各数都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这可以为进一步学习数的读法和写法做准备。
接着教学数的读法,教材注意通过操作,并在数的组成的基础上来教学。学生在用小棒摆数时,突出10根小棒一捆,就是1个十;还有几根小棒,与前面的小捆小棒放在一起就是十几;2捆小棒就是二十。
例2教学数序,要求学生把直尺上的数读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在练习十七中第12题,还出现了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的习题,要求学生按照数的顺序在□中填上适当的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虽然图形本身是直观的,但是对小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这里不要求向学生介绍“数轴”这个名称,以免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负担。
例3利用小棒图和计数器教学数的写法。通过观察计数器十位和个位上每个珠子表示的数的不同,使学生初步了解进制。学生掌握了11到20各数的组成,对每个数左边的1表示1个十就能理解得更清楚,为此,教材还特别安排了一些练习。如练习十七的第2题,要求学生把各个数用小棒表示出来。
例4教材安排了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口算题,这一方面是为了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些准备。例如,教学9加4时,把4分成1和3,先算9+1=10,再算10+3=13。教材中通过摆1捆和3根小棒来说明10+3=13,3+10=13,13-3=10,13-10=3。这样学生既学了加、减法,也看到加、减法的关系,有助于教学用凑十法计算加法和用加法计算减法。
例5教材安排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练习,如11+2、13-2。安排这部分内容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20以内的数,也为以后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做一点准备,但是这些计算不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不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例6教材安排了一道实际应用题,通过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最后验算得出答案。
《11-20各数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73--74页例1、2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数出11~20各数,知道这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乐于思考的习惯。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认识11~20的各数,能正确数数和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难点:体验计数单位“十”。
教学准备:小棒、萝卜教具、尺子、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尝试发现
秋天来了,小兔子一家去地里收萝卜,看看兔宝宝收多少?
(课件出示小兔子一家拔萝卜的情景)
估一估
兔宝宝拔了一堆萝卜,如果不数,你能猜猜这堆萝卜大概有多少个吗?
(生猜)
同学们都猜有十几个,那看看兔妈妈拔了多少个?
(学生猜)
兔爸爸呢?
(学生猜)
过渡:看来小兔子一家的萝卜大丰收,他们都拔了10多个萝卜,是这样吗?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11—20的数。
(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教学11
1、数一数,兔宝宝一家拔的萝卜,都比10个多,都是多少个呢?咱们先来数一数。
兔宝宝:12,
2、自主学习
教师:可是要数出十几根,每次都这样数,太麻烦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数出的有11根吗?
动手摆:请数出11根小棒摆成一排。
要求:先想想怎样摆能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你摆的是12根,再动手摆一摆。
(生独立地边数边摆)师巡视,找不同的摆法,并发纸条让生摆在上面。
同桌互相检查摆的是不是11根小棒。
3、展示方法,先在展台下展示,再贴在黑板上并在纸条上标上号码
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摆在一起)
教师:他摆的是11根吗?(全班一起数一数)
(2)((1捆带2根))
教师:你是怎么摆的?为什么这样摆?他摆的是11根吗?怎么知道的?
4、方法优化
教师:这些摆法都是对的,那种方法最简单,能看的很清楚,甚至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
为什么呀?
师生共同小结:1根小棒表示1个一,2根小棒表示2个一,5根小?棒表示几个一
那么10根小棒表示几个一呢?(板书:10个一)
为了更清楚地表示11根小棒,我们可以把这十根小棒捆成一捆。
(师慢慢地捆小棒)现在10根小棒变成什么了?(一捆小棒)
这一捆小棒有多少根?
以后小朋友们再看到像这样的一捆小棒,就表示这一捆里有10根,它表示1个十。读“十”
(板书:1个十)(全班齐读10个一是十),1根小棒是1个“一”,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读作“十一”。
(二)教学12--20
1、教师指导学生在11的基础上1根1根地继续添小棒,学生边数边说:1个“十”和2个一是12,读作“十二”........1个“十”和9个一是19,读作“十九。”
2、数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10根小棒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在添加几根小棒,合起来就是十几。11—19各数都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同桌合作数一数,重点讲解20。
一人数兔妈妈的,一人数兔爸爸的。一边数一边说。够十个用皮筋捆上。让我一眼就能看出是多少个萝卜。
师:谁数的是兔妈妈的,说一说,摆一摆。(师板书:一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15。)
兔妈妈真能干一口气拔了这么多。
谁数的是兔爸爸的,说一说,摆一摆。
(2捆)一捆表示的是“1个十”,那2捆表示的是几个十?(2个十)。
(师板书:二个十是20)读作:“二十”。
(三)教学11—20各数的数序
1、看直尺,教学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
师出示尺子图
(1)师:在这把尺子上有我们今天学过的数吗?在哪里?(10后面)
(2)全班从0数到20,在自由读,最后同桌检查。
(3)读了这些数你有什么发现(从左往右数越大,从右往左数越小)。
(4)从0到10是一个十,从10到20又是一个十,那从0到20就是几个十?
2、在活动中强化对数序的认识
(1)师:刚才我们看着尺子会数11到20,如果没有尺子,你会从7数到17吗?(男生数)从11数到20呢?(女生数)
(2)遮住14、18、20这几个数,问:红房子里躲的是几?你是怎么知道的?
17的邻居是几?你还可以怎样问?(指名问)
(3)18离10近一些还是离20近一些?(指名答)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出来师:有谁是数出来的?)
三、游戏巩固。
1、数一数,开头的情境图,每样东西各有多少?
2、比一比,谁翻得快。找出教材8、12、17、20页。数出10页看看有多厚,在数出20页看看有多厚。
3、拿出10-20的数字卡片,发给11个小朋友,站到讲台上。一个小朋友拿一张卡片。
教师和剩余的学生提问。
(1)排序,
(2)请你介绍一下你手里的这个数?
(3)15前面的数请站出来。
(4)12和14中间的数请站出来。
四、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知识呢?鼓励学生交流收获。
《11—20各数的写法》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75页例3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初步认识“十位”和“个位”;认识计数器,并能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地书写11-20各数。
教学难点:认识“十位”、“个位”,初步认识十进制。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数字卡片、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数数。
从1数到20。从20数到1,从10数到20。
2、(出示图片)读出各数并说说数的组成。
1913121514182010
3、选一个数用小棒摆一摆,怎样使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学会数11~20各数,并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我们不仅要学会数数,读数而且还要学会写数。板书:写数。
二、探究新知
1、感知数位
教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位新朋友(计数器)出示并介绍。
从右边起第一档我们称它为“个位”。第二档称它为“十位”。不看计数器,请学生说一遍。
十位上的1表示什么?(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
个位上的1表示什么?(个位上的1表示一个一)
写数的时候,如果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呢?(在十位上写2),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有3个一就要在个位上写几?(在个位上写3).
写数时有一个十就在十位写一,有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
2、学写12
出示小棒图:
师:这是多少根小棒?(12根)
12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随学生回答,将1捆小棒移到十位上,两根小棒移到个位上。
师:计数器的十位上拨几,个位上拨几?(十位上拨1,个位上拨二。)
十位上的一表示(一个十),个位上的2表示(2个一)。)
师:有1个十要在十位上写几?
有2个一要在个位上写几?
这个数是多少?
请你用手指在桌子上写出一个12
3、学生摆小棒试着写15
师:请你先拿出计数器,然后在计数器的上面摆出17根小棒.
说一说15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1个十在什么位上?写几?5个一呢?
请同学们把它写出来.(学生试写)请学生到黑板说自己是怎么拨珠和写数的。
4、小组合作,一个同学摆小棒,一个拨计数器,另一个在数位表上记录写数。写数18、19。分别抽一个小组来示范。
5、学生独立探索20的写法.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交流写法。
师:个位上不写“0”行不行?为什么?
老师演示:擦掉数位表看不出是20了,0起到占位作用.
学生书空,边说边写“20”.
6、总结:
(1)写数时要从高位写起,就是先写十位上的数再写个位上的数。
(2)有一个十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就在十位写2;有几个一在个位上就写几。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图片写数。P75页做一做1题
2、用数字卡片摆出来下面各数。P75页做一做2题
十六十一十九十四十七十九二十
3、老师读数学生写数。
121115171620
4、给小马虎改错。
十二写成102
十七写成71
二十写成2
四、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1~20各数的认识》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78页例4、5
教材分析:
学习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知识,一方面为了巩固11—20各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第八单元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本节课例4一图四式是学生已有的经验,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口算虽是是新内容,但大多数学生在学前已有一定的口算基础,例5的计算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20以内的数,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不作为数学的基本内容,不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因此,本课设计主要从创设情景入手,通过学习让学生经历研究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运算方法的过程,从而掌握计算方法,并从中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知道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的道理,能熟练地进行口算。
2.让学生加深对11—20各数的认识,渗透加减法的关系,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11~20各数的组成,掌握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数字卡片11~19、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复习旧知
1.出示口算卡,口答。
4–27–65+58–29–5
3+74+410–23+47–5
6–32+610–78–49+1
4+510–67+210–57–3
2.复习20以内数的组成。(抢答)
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
1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1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19。
2个十是()。
二、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一)教学例4
1.引导操作,感知四式
师:(出示卡片13)这是多少?
生:这是13。
师:请你迅速在桌上摆出13根小棒,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是13根。
(学生摆,教师巡视。)
师:看着你自己摆的小棒图,说一说可以列出什么算式?
生:可以列10+3=13。
生:可以列3+10=13。
生:可以列13-3=10。
生:可以列13-10=3。(老师板书)
2.小组合作,展示算式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数卡,想请小朋友摆一摆小棒、写写算式,好吗?
生:好。
师:那么,小朋友们就要听老师说清要求了:
(1)每组四个小伙伴讨论一下,找出你们最喜欢的数,找一个代表来前面把数卡和汇报卡拿回去。
(2)先在桌上用小棒摆出这个数,然后根据小棒图写出四个算式,写完后把数卡和汇报卡贴在黑板上。
注意:如果不摆小棒也会写,你们这一组就可以直接写出来算式。
(学生到前面争先恐后地拿数卡,8张数卡拿完后,剩下的小组随意写,也写自己喜欢的数。)
师:写的一样的小组,比一比,谁的汇报卡写得漂亮,把谁的贴在黑板上。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对程度较差的小组进行辅导。)
3.集体讨论,民主评议
师:小朋友们都把算式展现给大家看了,可是这么多算式都贴上,有点太多了。老师提一个小建议。我们评一评,找出最好的留下,其余的先取下来,好不好?
生:(略)
生评(略)(从字体上评,从对错上评。)
师:被淘汰的小组不要气馁,向别的小组学习,继续努力,下次还有机会。
师:我们看一看这些算式都有什么规律?
生:都是用10去加的。
师:这就是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出示课题)
4.总结归纳,再次引入新知(教学例5)
师:小朋友们认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我们还可以分一分类,可以怎样分?
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加法算式,一类是减法算式。
师:说得真棒,我们一起来看加法。每一个加法家庭里都有几个成员,科学家给他们起的都有名字,加号前面的数叫做加数,加号后面的数也叫做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和。(边说边板书)你们认识他们了吗?谁愿意再来介绍一下?
师:减法家庭里的每个成员也应该有一个名字呀。大家都愿意给他们取名字。那你们告诉我,你们取的名字。
师:小朋友们起的名字都很好听,但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起的名字,方便吗?为了使用方便,科学家们也给它们统一起了名字,减号前面的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叫减数,等号后面的叫差。(边说边板书)谁再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5.分类比较,揭示规律
师:我们把这些算式分为4组。下面我们先来观察第一组,这4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生:第一组算式“+”前面都是10,都用10加了一个数。
师:那么10加上几就等于?
生试说。
师:根据这组算式,我们总结出了10加几等于十几。(板书:10+几=十几)
师:下面我们再来观察第2组算式,我们也根据算式的特点编出这样的计算规律。
板书:几+10=十几
师:其实,它就是将第一组中“+”两边的数颠倒了位置,得数变了吗?
也就是说,10与几相加就得十几。
师:第三组呢?板书:十几-几=10
最后一组?板书:十几-10=几
三、多种形式,巩固练习
师:今天,加法家庭和减法家庭的成员要向我们小朋友挑战,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生:愿意。
师:请看。
1.(出示口算卡片)
11+213-210+714-4
11+313-211+28+10
生算(对有困难的学生稍加辅导)。
2.比一比
10+3○1213-10○3
5+10○1811+2○14
15-2○1016+1○17
12-2○1118-6○13
14+6○1919-4○15
3.三数四式。
用11、7、18写两道加减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4.听写算式。
(1)被减数是16,减数是10,差是几?
(2)一个加数是12,另一个加数是4,和是几?
(3)一个加数是10,和是18,另一个加数是几?
(4)差是3,被减数和减数可能是几?
5.“?”下面藏着谁(78页2题)
小结:“?”在大括号的下面,表示的问题是:一共有几个气球?用加法来计算。
“?”在大括号的上面,表示的问题是:一部分有几个?用减法来计算。
四、全课小结
师:小朋友们真棒,不向困难低头,勇敢地接受挑战,都是小英雄。我们这一节课以胜利告终。
《11~20各数的认识》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79页例6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11~20各数的组成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在课的开始要对11~20各数的组成进行复习,这样学生学生起来比较容易上手。但是本节课的知识比较简单,为避免学生可能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本节课的练习穿插到故事的情节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乐园”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2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十几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数学意识。
2、鼓励学生能够用多种算法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教具准备: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
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十几加几和十几减几的算法,现在我们来玩个小游戏,看看哪位同学可以又快又好地口算出来
(出示题片):10+3=12+5=14+1=13+6=
18-2=19-7=15-5=17-4=
2、猜数字:
14、15、()、()、18、()、()
20、19、()、()、16、()、()
2、4、6、()、10、()、14、16、()、20。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前一段我们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有关知识,大家掌握的都很好。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到数学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想不想去?(想)好了,排队,咱们出发吧!
(一)教学例6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孩子们,看着我们这队人谁能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先同桌互相说,然后再指名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选择性的板书:
(1)一共有多少个人?
(2)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3)再来几个女生就和男生一样多了?
(4)小丽排在第10,小宇排在第15,猜猜他们之间有几人?
……………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重点引导第四问)
师:(1)要求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我们得先知道什么?
生:小丽排在第10,小宇排在第15.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学生探究方法:(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1)数一数
(2)画一画
(3)算一算
请列式计算的同学说一说理由,为什么用减法?
3、游戏:“对口令”
师:同学们刚刚积极动脑解决了一个个问题,下面让我们来做个游戏放松一下。
介绍游戏规则:
这个游戏是以击鼓传花的形式来完成。教师拿出一张写有数字的卡片说:“我说几,”铃鼓传给一个同学,这个同学说:“我对几。”再把铃鼓传给下一个同学说:“几和几组成几。”依次类推往下传。如果有说错或重复的,要他给大家表演个节目,再往下继续进行。
4、袋鼠学跳远:
“数学乐园”运动会快开始了,小袋鼠报名参加了跳远,为了能得第一名,小袋鼠每天都在努力练习。今天,小袋鼠又在练习,它从11一直跳了4格,跳到了“?”。大家想想问号是数字几?你怎么知道的。
三、巩固练习,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在“数学乐园”里大家玩得开心吗?
生:……
师:今天是10月12日,咱们6天后再来玩。是哪一天呢?
2、想一想,猜一猜
出示要求:这是一个隐形小动物,是“数学乐园”的国王送给大家的纪念物,你们想知道它是什么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1页完成“数学游戏”。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学前班学生基本上已经会数数到20,也已经认识11~20的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1、注重创设情境,在快乐中学习。
学前班学生年龄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节课的内容都是抽象的数字,单凭老师讲学生一点兴趣也没有。因此我设计了用小木棒数数的方法。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学习了11-20的各数,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了它们的组成。并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2、注重动手操作,在玩中学习。
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如: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建立“十进制”的概念时,把12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借助小棒,把抽象的数具体化,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让人能很快地看出是12根”,学生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汇报摆的方法:(1)1根1根地摆;(2)2根2根地摆;(3)5根5根地摆;(4)一边10根,另一边2根(5)把10根捆成一捆和另外的2根等5种摆法。学生各抒己见,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你认为哪一种摆法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让学生自我比较,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从感知到理解,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运用转化10个一是这一捆,1个十也是这一捆,亲历10个一是1个十的知识形成过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较短的时间内了理解2个十是20。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针对学前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我通过猜数游戏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数识。让学生猜一猜有几支,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提示是多了还是少了,然后让学生实际数一数,看谁估数和数数的结果比较接近,向学生渗透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总之,整节课中,我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

《分一分》教案设计


《分一分》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在“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教学难点
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苹果的营养价值很高。老师这里有两个大苹果,我想请同学们来帮忙把苹果分给淘气和笑笑,他们平均会分到几个?(1个)那我要是只有一个苹果,怎么分才好呢??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两块,其中的一块,你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可以用整数表示吗?不可以,用分数表示。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用不同的方式表示“一半”
(1)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一半来形容数量的多少,可以说一半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你会用怎样的方式表示“一半”呢?借助手中的工具,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一半”。咱们也来创造一回“分数”,果果科学家的瘾。
(2)汇报、交流、展示
预设:实物、线段图、直观图、分数等。
(3)简单认识分一分(一)教学设计(介绍分母、分子以及分数线,分成的分数看作是分母,取得或涂色的份数就是分子。)
(4)学习“你知道吗”。
其实分数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2.涂色分一分(一)教学设计
既然大家认识了分一分(一)教学设计,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忙分别涂出这些图形的分一分(一)教学设计。
(1)看到这些图,首先我们想一想这些是什么图形?其实我们只要作出它们的对称轴就可以涂出来了。现在大家迅速地在书上涂出每个图形的分一分(一)教学设计。
(2)交流、展示。
(3)通过涂你有什么感受呢?(分一分(一)教学设计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半个花瓶、半张纸等,不管怎么分,只要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就是分一分(一)教学设计。
3.小练习。
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68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辅导。
师: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说说第一幅图,谁愿意呢?(学生举手回答)
4.折一折。(认识更多的分数)
现在大家用手中的纸折一折,涂一涂,你还能得到哪些分数呢?先在组内说一说,。诶组在推选一人在班上交流。
全班交流。
(1)我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了八份,涂了其中的三份,就是分一分(一)教学设计……像分一分(一)教学设计、分一分(一)教学设计、分一分(一)教学设计都是分数。
(2)分数的各部分名称以及读写法。
A复习分数的分数线、分母、分子。
B分数的读法:读分数时,先读分母,再读分子,中间用“分之”连接。
C分数的写法:写分数时,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最后写分子。
(3)在学生们展示分一分(一)教学设计时,告诉学生:平均分的方法不同,所以涂色部分的形状也就不同,但它们都是分一分(一)教学设计。
5.学以致用
做课后练习
三、总结提高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那么同学们都学到了有关分数的什么知识呢?
生:我们学习了平均分、分数的意义、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师:对,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学习了分数,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是由下往上读的,也知道了写分数的时候要先写分数线,然后写分母,最后写分子,请同学们课后注意复习。
四、板书设计
分数
平均分分几份取几份
读法:
写法:

2020分橘子


形态特征

橘子树分枝较多,枝扩展或略下垂,刺较少。

单身复叶。翼叶通常狭窄, 或仅有痕迹,叶片披针形。椭圆形或阔卵形,大小变异较大。顶端常有凹口,中脉由基部至凹口附近成叉状分枝,叶缘至少上半段通常有钝或圆裂齿,很少全缘。

花单生或2-3朵簇生,花曹不规则5-3浅裂,花瓣通常长1.5厘米以内,雄蕊20-25枚,花柱细长,柱头头状。柑橘的花是混合花,萌发后具有枝、叶和花等器官,花有单花和花序两种:红桔、温州蜜柑等为单花,甜橙、柠檬、葡萄柚等除单花外还有花序,柚以花序为主。柑橘通常需授粉受精后才结果,但温州蜜柑、脐橙等不受精也能结果,此为单性结果,也称单性结实。

果形种种,通常扁圆形至近圆球形,果皮甚薄而光滑,或厚而粗糙,淡黄色、朱红色或深红色,甚易或稍易剥离,橘络甚多或较少,呈网状,易分离,通常柔嫩,中心柱大而常空。稀充实,飘囊7-14瓣。稀较多。囊壁薄或略厚,柔嫩或颇韧,果肉酸或甜,或另有特异气味,种子或多或少数。通常卵形,顶部狭尖,基部浑圆,子叶深绿、淡绿或间有近于乳白色,多胚,少有单胚。花期4-5月,果期10-12月!

1-5的认识(第1课时)导学案


科目

数学

执教

黄xx

班别

一(1)班

课题

1~5的认识(第1课时)

时间

40分钟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农家小院图提取信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5的基数含义和写法。

教学难点

1~5的写法,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分析、评议、建议

一、给出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同学们知道,一年四季是那几个季节吗?

学生:知道。春夏秋冬。

教师:那现在是哪一个季节啊?

学生:秋天。

教师:对了,现在是秋天,秋风送爽,硕果累累,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们看看这位老奶奶,家里是不是收获了很多东西啊?

学生:是。

教师:同学们瞧瞧,这幅图里面都有什么东西呀?

学生:南瓜/花朵/老奶奶……

二、进入新课

教师:有多少个南瓜呀?

学生:5个。

教师:有多少朵花?

学生:3朵/4朵。

教师:这样一会儿3一会儿5又一会儿4的,老师听着觉得很乱。我们应该按顺序来,老师教大家,我们可以从小到大数。最小的数量是多少啊?

学生:1。

教师:图中有什么数量是1的呢?

学生:一个老奶奶/一只小狗/一串玉米。

教师:对啦!老奶奶、小狗和玉米的数量都是1,可以用数“1”表示。那我们数量1的东西数完了,接下来应数数量几的呢?

学生:2。

教师:那就请同学们数出图中可以用数“2”表示的东西。

学生:2只鸭子/2个筐/2个盘子。

教师:很对。它们的数量都是2,可以用数“2”表示。2数完了应该数几呢?

学生:3。

教师:那就请同学们数出图里面可以用数“3”表示的东西。

学生:3只小鸟/3盆花/3只蝴蝶。

教师:很棒,它们都是数量为3的东西,可以用数“3”表示,3数好了接下来应该怎么数?

学生:数4。

教师:请同学们数数,图中有什么可以用数“4”表示的呢?

学生:4只小鸡/4朵向日葵。

教师:很对,小鸡和向日葵的数量都是4,可以用数“4”表示。接下来我们应该数?

学生:5。

教师:没错!请同学们说说图中有什么可以用数“5”表示的呀?

学生:5个南瓜/5个玉米。

教师:大家表现地真棒。南瓜、玉米

的数量是5,可以用数“5”表示。现在大家一起来认读一下。

学生:1、2、3、4、5。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个计数器。上面有几颗珠子呀?

学生:1颗。

教师:1颗珠子可以用1表示,我们再加一颗珠子,现在是几颗啊?

学生:2颗。

教师:可以用几表示?

学生:2。

教师:看上面这道题,请一个同学回答。

学生1:再摆1颗珠子是3颗,可以用3表示。

教师:那再摆1颗珠子呢?

学生2:是4颗,可以用4表示。

教师:那再摆1颗珠子呢?全班一起回答。

学生:再摆1颗珠子是5颗,可以用5表示。

教师;大家都掌握了吗?现在我们来学习怎么写这些数。大家看一下,1是从上往下写,稍稍有些倾斜,大家拿出方格本,跟着老师一起写。

2像一只小鸭子,看老师写一次。好,现在在方格本上写下2。

3像小耳朵,看老师写一次。好,现在在方格本上写下2。

4要写得直直的,不能有弯曲的地方。看老师写一次。好,现在在方格本上写下2。

5比较难写。看老师写一次。好,现在在方格本上写下2。

三、练习

教师:现在大家在方格本上写1~5,1个数字写一行。

教师:写好了没有?

学生:写好了。

教师:剩下的时间大家把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两道题完成。

教师:好,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利用色彩艳丽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1~5基数含义的认识。

加深学生对1~5基数含义的认识。

教学反思

1~5学生们在幼儿园都已经学习过了,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感知1~5各数的基数含义,知道1~5的数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通过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讨。但实践下来发现课堂游戏少,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可以在接下来的课堂上多开发一些数学游戏,激起学生的兴趣。

《时、分的认识》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数学比的认识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