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除法教案集体备课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08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除法教案集体备课。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除法教案集体备课》,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2

课次

5

授课课题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

教学基本内容

通过前面的学习,进行首位不能整除的计算。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操作,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基本掌握首位除时有余数的除法笔算。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首位除时有余的处理方法,基本掌握首位不整除的除法笔算。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突出数的组成和平均分,使学生理解算理。

学法指导

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一、导入

出示情景图。

提出问题:把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个班能分得多少个?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在草稿本上试算,说说与前面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

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突出“先分给每个班2筒后,还剩下1筒和2个羽毛球,该怎么办?”

借借助学具或画图,体会先要分整筒的,分给每班2筒,余下的一筒要和单个的合起来再分。也就是余下12个,每班再分6个。每班共分到26个。

说明,52÷2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二、新授

1、教学52÷2

指名回答第一步,板书好十位上的2和2乘2的4。注意想:5里面最多有几个2。

接下去该怎么算?打开书本P7先互相说一说,再试着把题做完。

交流。

提问:十位除后余下1怎么办?

合上书本,想一想怎么除的,在草稿本上再算一遍。

自己验算一下,看看算得对不对。

说说今天学的除法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3、小结

先独立试做前两小题。指名板演。

三、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集体订正。

说说计算方法。

独立做后两小题。

作业

课堂作业:P8(2)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2

课次

6

授课课题

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

基本内容

基本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理解不够商1要用0占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的

和要求

基本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理解不够商1要用0占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理解不够商1用0占位。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注重讲解验算的过程及意义

学法指导

说思路练习和笔算相结合。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练习题校对

一、复习

96÷699÷6

笔算,指名板演。

集体集体订正。

二、新授

1、教学62÷3
先摆小棒6捆带2根,平均分成2份,怎么分?

口答算式,并计算。

再摆小棒6捆带2根,平均分成3份,怎么分?先摆一摆,再同桌交流。

指名摆一摆,说说想法。突出剩下的2根。

口答算式,并写出结果。

说明62÷3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2、教学62÷3的笔算竖式
先在草稿本上试算,再交流。

说说遇到什么问题。

讨论个位上的2除以3不够怎么办。

讨论后明白个位上2除以3,不够商1,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再说说,为什么个位上要写0,能不能省略?

怎样验算算得对不对?指名板演。

先试做“想想做做“第1题。

3、练习

再做后三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小结

作业

课堂作业:P10(4)

板书设计

商末尾有0的除法

96÷699÷6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2

课次

7

授课课题

除法练习课

教学基本内容

本课是以练习的形式对学生前面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教学目的和要求巩固除法笔算中的难点和重点。通过练习,提高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进一步巩固除法笔算中的重难点,打好基础。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学法指导

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一、基础题练习

1、做P10(3)

先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观察,并指出错在哪里。

再在书上改正三道题,指名板演。

出示题目后,先估计第一题的商是几十多。并指名说说

2、做P8(6)1、练习口算
做P5(1)。

出示题目后,先估计第一题的商是几十多。并指名说说估计的方法。

再在书上写出各题的商是几十多。

二、综合题练习

1、做P8(4)

2、做P8(5)

3、做P10(5)

先看图,自己读题。

说说你会解答吗?

先独立思考,再指名提问题。

其他学生口答算式。

先看图,读题。

解答第一问。说明解答格式。

思考第二问:怎样安排?

在黑板上列表帮助解答: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二、综合题练习

1、做P8(4)

2、做P8(5)

3、做P10(5)

方法1

方法2

4

10

10

10

10

20

方法3

10

10

10

10

10

14
4、做P10(6)

三、课堂小结

先看图,读题。

自己在草稿本上试算。

交流。

四、提问:为什么10顶帐篷还得加上1顶?

作业

书本上剩下的题目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3

课次

8

授课课题

练习二

教学基本内容

进一步巩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教学目的和要求

进一步巩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同时继续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收集、整理信息,并灵活组合信息。再进行有条理、合逻辑的思考

教学方法及手段

灵活运用,逐步增强算法.

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细心计算,及时验算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一、导入

二、基本题练习

1、做P11(1)
先看懂要求。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2、做P11(2)

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写一写。

选择几题,指名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再用竖式算出结果,做第一组。

根据估计检验笔算结果是否合理;根据笔算判断估计的

3、做P11(3)
先看懂题目,独立完成填表。

再观察表格,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自己的发现,使同学们体会到钱的总数不变,能买的本数和单价之间的变化规律。

三、讲解思考题

先看懂题。

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提问:为什么男孩会多付8角钱?

这8角钱是几本本子的价钱?

四、布置作业

作业

课堂作业:P11(2剩下三组)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3

课次

9

授课课题

复习(1)

教学基本内容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方法的掌握

教学目的和要求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验算的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及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的口算、笔算方法以及验算的方法;在计算时对各种情况进行比较,弄清联系和区别,加深理解,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突出数的组成和平均分,使学生理解算理。

学法指导

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一、导入

二、练习

1、做P12(1)
直接写出结果。

集体订正。

2、做P12(2)
直接写出结果。

集体订正。

选择几道题要求说说口算方法。

做第一组。

强调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先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做完后集体订正。比一比,说说上下两题在计算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

3、做P12(3)

做两题。

做完后说说验算方法。

看懂题意。说说单价的意思。

直接填在书上。

集体订正。

4、做P12(4)
先看图,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

小组交流,试着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5、做P12(5)

三、布置作业

作业

P12(2)后两组,P12(3)剩下两题。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3

课次

10

授课课题

复习(2)

教学

基本内容

同上

教学目的

和要求

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在练习的同时不仅仅会做题目,还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注重计算能力培养

学法指导

说思路练习和笔算相结合。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练习题校对

一、做P12(6)
出示题目,要求先算一算,然后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规律。

出示54÷18,让同学们根据刚才得出的规律进行试算。

二、做P13(7)
看图理解题意。

做在本子上。

指名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三、做P13(8)

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四、做P13(9)
看图理解题意。

小组先讨论准备怎样租船。

交流租船方案。

再讨论租金的计算方法。

五、布置作业

作业

课堂作业:P13(9)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3

课次

11

授课课题

农村新貌

教学基本内容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与数学联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整幅图的观察,在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在活动中产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会有序地观察,在观察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交流前先独立思考。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解与学生讨论。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一、导入课题

二、观察场景图
1、对整幅图先进行有序的观察。

2、分场景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三、提出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

并把所提出的问题整理出来,写在纸上。

四、组织交流

分场景交流问题,出示所交流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作业

选择你所感兴趣的问题做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4

课次

12

授课课题

认识整千数

教学

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除法计算的验算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使学生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

2.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

3.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

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生对整千数和一万的实际含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及手段

卡片、计数器,

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细心计算,及时验算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完成练习一

一、复习

1.说出下面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并读一读。

86501209900327478701

2.说一说已经知道的数位顺序。

二、学习新知

1.想一想: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下面是几千?五千下面是几千?九千下面是多少?

2.一万是几个千组成的?

3.在计数器的千位上拨3,它表示什么呢?如果在千位上拨5,又表示什么呢?

4.在计数器的万位上拨1,你知道它表示多少吗?

5.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其他学生思考:这些数分别表示多少?(学生进行拨数)

6.填空:3个千是()6个千是()5个千是()1个万是()

7.认识数位顺序表

数位顺序表

……

()位

()位

()位

()位

()位

想一想:从右边起,第()位是万位。

8.你觉得万这个单位怎样?我们学校大约有1000人,要几个我们这样的学校的人数,大约就是1万呢?

三、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请学生进行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3题。

同桌相互读给对方听,再请部分学生来读一读。并思考:你从这些数据中知道了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的第6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组织交流。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只要是合理的都行。

4.完成“想想做做”的第7题。

先让学生讨论:他们两家可能相距多少米?再组织交流。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都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

作业

“想想做做”第4、5题

板书设计

认识整千数

……

()位

()位

()位

()位

()位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4

课次

13

授课课题

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1)

教学基本内容

1.使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和联系实际的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2.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熟练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会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基本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笔算。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实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过讨论和比较,明确算理。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中间连续有两个0的读法。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复习

1.想一想:我们昨天学习了哪个新的计数单位?

2.算一算:8000-2000=10000-7000=

2000+1000=2000+5000=6000+2000=

二、学习新知

1.师拿出计数器,在个位上拨“2”,想一想“2”表示什么?

2.继续在十位上拨“5”,它又表示什么?它和个位上的“2”合在一起,表示什么?

3.继续在百位上拨“6”,表示什么?与个位、十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又表示什么?

4.在千位上拨“3”,表示什么?与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又表示什么?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

5.师出示“2个千、3个百、6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多少?”的题目,请一位同学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其他同学思考:这个数是多少?怎么读?

6.请学生来报一个数,请另一个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要求说出这个数的组成及读法。

7.再出示“3个千、5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请学生试着写一写、读一读。

8.想一想“三千零二是由几个千和几个一组成的?

9.谁能来读一读“3002”这个数?学生先进行试读,在请学生来读。能不能读成“三千零零二”,在什么情况下两个“0”,只要读一个零?

10.读一读:300430403400(体会:如果0出现在数的末尾是不用读出来的。)

三、练习

1.做“试一试”

先说出数的组成,再写一写,读一读。

学生先独立完成,做完后进行交流,比较。

2.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先在书上写一写,再读一读。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说出各数的组成,再读一读。

3745

5160

6030

8002

4.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

写出下面商品的价钱。

三千五百五十元九千零二十元

二千八百零八元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进行交流。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明白了什么?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6题。

四.小结。

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6题。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4

课次

14

授课课题

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2)

教学

基本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熟练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重点

及难点

0的读法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注重讲解验算的过程及意义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1.算一算:2000+2000=4000+1000=

3000+4000=10000-2000=2000+3000=

2.读一读:21763098900120302300

2003

3.6782里面有()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

3004里面有3个()和4个()。

5个千和4个百组成的数是()。

5个千和4个十组成的数是()。

5个千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二、练习

1.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8848米。

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的平均深度大约是4028米。

2.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世界第一斜拉索桥——上海杨浦大桥全长八千三百五十四米。

世界著名的大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宽一千二百四十米。

3.做“想想做做”的第7题。

学生先在书上完成,再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每组3道题之间的联系。

4.找规律: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8题,

然后同桌两人合作进行找规律,看哪个组先找到规律。

5.组数活动:

老师提供3、7、0、0这四个数字,请学生进行组数活动。看谁组成的数最多?

6.连一连:

书上的第1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7.课外小知识:

学生自学“你知道吗?”的课外读物。自

学后请同学来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三、小结四、作业

作业

想想做做剩下的内容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4

课次

15

授课课题

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基本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和联系实际的活动,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能正确地对万以内的数进行大小比较。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学法指导

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比较下面数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324()432324()342

2.一件衣服87元,一条裤子218元,裤子和衣服哪个更贵?你怎么知道的?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一台电视机的价格是2530元,一台空调机的价格是3680元,想一想:电视机和空调机比,哪一台的价格低一些?

2.小组进行讨论。

3.进行交流。(方法可能有两种,一是2530不到3000,3680已超过3000。所以,2530比3680小。二是千位上2比3小,2530就比3680小)

4.你会比电视机(2530元)和冰箱(2350元)的价格吗?自己先把你的方法与同桌说一说,再组织班级交流。(电视机和冰箱价格的千位上都是2,该怎样比呢?)

5.任意选择两种商品,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6.练习:比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380()32802380()2360

2380()82302380()3820

三、练习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进行交流。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火箭每秒能飞行4500米,人造卫星每秒能飞行8000米。谁飞行得快?

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城关小学有学生1036名,林庄小学有学生

890名,哪个学校的学生多?

指名学生说比较的方法,然后完成在书上。4。做“想想做做”的第5题。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

5870401249007104

5003289560448002

学生先相互说给对方听,再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编辑推荐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集体备课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集体备课”,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三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第三单元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有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其中,《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是精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是略读课文。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有的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有的讽刺了那些行动和目的相反的人。有的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判断。有的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还有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有关思想方法的专题在前几册教科书中都有所涉及。因而,本单元的教学应该在抓住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一主题,在以往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扩展,不断提高要求。

单元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4、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要实事求是。

单元重、难点:目标1、3、4

单元课时安排:12-14课时

9、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师: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合作交流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6、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7、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8、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三、品读感悟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9、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四、拓展延伸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

(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板书设计:

想法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做法不补赶快堵(未为迟也)

结果又少再没丢

10、惊弓之鸟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能手”“并不”“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3、了解课文内容,,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师:今天我们又来学习一则有趣的成语故事,题目是惊弓之鸟(板书课题)这个成语的背后有一个好听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默读课文,注意以下几个要求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读通每个句子,注意在长句中用“/”标出句中的停顿。

(3)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二、合作交流

1、检查单个生字

师:同学们都读好了是吗?这里有几个生字想考考你们。

出示:魏弦惨悲愈羸嘣拼

(1)指名读生字

师:谁能来和这些生字打个招呼呢?

指名读

提示:魏国”的魏读作wèi。“更羸”人名,读作gēngléi。“嘣”象声词,后鼻音,读作bēng。“悲惨”的惨,平舌音,读cǎn。“愈合”的愈,整体音节,读作yù。“拼命”的拼,前鼻音,读作pīn。

(2)巧记生字

师:今天这些生字比较难记,你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一下就记住它吗?可以用上那么平时用到的办法,比如:加一加,减一减,编字谜等办法。

指名说

师:知道什么是弦吗?看老师画(用简笔画画出弦)

2、检查词语

师:刚才单个的生字记起来很简单,现在来点有难度的。看生字带来了好朋友你还认识吗?

出示词语:更羸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孤单失群

(1)认读词语

师:谁来当当小老师来带领大家读一读

指名领读

(2)理解词语

指导理解打猎的意思,并出示大雁图片了解大雁及其活动(板书大雁)

三、品读感悟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指名说

师:了解更羸吗?谁来介绍一下更羸?(板书更羸)

(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

出示: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从这句话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呢?

指名说(更羸是魏国人更羸很有名更羸是射箭能手)

2、理解更羸的举动

师:是呀,当我了解了故事后,我也觉得更羸很了不起,你认为呢?请你把你佩服更羸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吧。

(1)生边找边划

(2)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A、指导朗读

师:是吗?不用箭可以把大雁给射下来?真有这样大的奇怪的事吗?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你能学学更羸的样子吗?

指导学生边读边学拉弓的样子。

师:那只大雁怎么样了?谁来读读写大雁的话?

指名读“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掉下来。”

B、理解两个直的意思

师:大雁一听到这么响的拉弦声,你觉得它的心情怎么样?

生:心理肯定很急。师:这一急它就会拼命地往上飞,这样一用力气,它的伤口就又裂开了,对吗?带着伤的大雁还有力气飞了吗?所以它是从半空中直往下掉呀!更羸可真了不起真的不用箭把大雁射了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记住更羸的本领。

生齐读句子

3、讨论

师:如果你是魏王身边的随从,你看到了刚才的那一幕,你的表情会是怎样呢?

生:很吃惊

师:是的,和我们一样,魏王也感到不可思议,让我们学学魏王的样子来替他说说这句话吧。

出示:啊!真有这样的本事!

指导学生朗读出吃惊的语气。

师:不仅魏王感到吃惊,我也很纳闷,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1)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问题

生:因为更羸知道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

师:更羸又是怎么知道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呢?

生:它飞得慢,叫声很悲惨。

相机板书:飞得慢悲惨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更羸的判断吗?

相机板书:孤单失群

师:那你认为这只大雁受伤的时间长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伤口还没有愈合

师:你也是和更羸一样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

板书:没愈合

师:除了身体上的伤害使得这个大雁听到弦响后掉下来,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了大雁掉下来?

引导学生理解大雁心理的害怕

师:更羸是这样说的:

出示: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声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理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

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

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你有什么话想对更羸说吗?

生1:更羸你真了不起

生2:更羸我很佩服你

……

板书设计:飞得慢没愈合

更羸大雁

叫声悲惨孤单失群

11、画杨桃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难: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法:情境再现、画画、评评、读文悟理。

学法:自主学习、多读、多思、多感悟。

教学准备:杨桃两个,课前让学生看读杨桃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师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教师板书“囗”)我写了一个什么?想象一下。像什么?都猜不着啊?它像一块豆腐。再看,

(教师在“口”里写“十”,成“田”)这豆腐怎么了?

一块豆腐切四块(教师板书在“田”下画“画”,成“画”)现在呢?这块豆腐怎么了?放在锅里怎么样啊?(板书在“画”上加“一”成“画”)什么字啊?(画)

现在你们按笔顺写一下,举起手来。(学生用手比划)

(板书“杨”)这是什么?这是什么?(板书“桃”)

2、交流资料

见过杨桃吗?课前你通过查资料、读资料袋了解到什么了?(指名谈)

读过课文吗?还想不想读?

二、合作交流

1、自读:你自己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书。默读也可以;朗读也可以;两个人读也可以;小组读也可以。你说老师我想搬上椅子找我的朋友去读也可以。读一次,开始。(学生各自读文)

2、指读:还想不想读了?谁读得最好?你起来,读第一段。(指名读文)“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画走了样。”

你觉得班里还有读得比你好的吗?你找他当你的榜样。

3、指名的榜样生读下一段。(生读文)“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让生上台)比如我现在是一个杨桃,放在这儿,让大家来画。老师让画杨桃的时候,你按照书上的介绍,当时课文中的“我”坐在什么地方?大家读读那句话。

(生齐读文):“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我坐在前排靠边的地方。”你指指看,“我”可以是咱们班的谁?就按现在的座位。还可能是谁?

4、分角色读:下面我们一起读下面这一部分。谁来当解说员?(指名)你就读叙述部分。谁来当老师?同学们说的话,大家一起读。看看你们能不能分清是谁说的话,开始。(学生按角色读文)

5、齐读:“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就画成什么样。”

6、指名读:最后一段谁来读。

(生读文):“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hǔi)使我一生受用。”(重点指导“诲”的读音)

三、品读感悟

1、再读文:还想不想读?这回我还让你们读,默读,默读完了我要让你们站起来说话,我不提任何问题,就让你随便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提问题也可以。明白没有?一边读一边想,想好你要说的话,想好你要提的问题。(学生默读课文)

2、交流读文感受

(1)你先举手,你想说什么?(指名学生发言,教师相机板书重点问题,简单问题随机解决。)

(2)我给画一样东西,你们能看出来是什么吗?

(教师在黑板上作画)我先画一个圆,中间再画一个圆,里面再画一个圆,还有个小把儿,这是什么东西,你们能看出来吗?如图:

你们为什么猜不到,看不出我画的什么画?因为你们用的是习惯的,常用的,常看到的那种观察角度。你们在喝水的时候,用水杯不用?这个图是从哪儿看水杯?

从上面往下看就是这样子是不是啊?不同的角度看东西就有不同的结论,明白没有?

(3)我再画样东西有兴趣猜吗?(教师在黑板上作画)我最善于画圆圈,一个小圆圈,两个小圆圈,三个小圆圈,四个小圆圈,五个小圆圈,然后再把它们围起来,是什么?你说。如图:

猜不到了吧?你们看我这只手,从这个端点来看(师将手伸展指尖对着学生)看这只手是不是画的样子?

可我要画成这样子(在黑板上画了只正面的手)一看就看出来。因为这是习常性的观察法,而今天我让你们从手的端点来看,就看不出来了。文中那个同学画的杨桃像五角形,同学们都笑了,他们为什么笑?

(生:因为同学们都用平常看惯了的方法去看,觉得画得不像,才笑。)

四、推展延伸

(1)、过渡:你们对画画感兴趣吗?感兴趣你再读读这篇文章。自我衡量一下,这篇文章你们读懂了没有?

(2)、看来大家对课文真的理解得差不多了,究竟理解到什么程度,我下面开始考试。愿意不愿意接受?

(出示手中袋子)你们猜这袋子里面有什么东西?

前两排同学向后转,我这里真有一个杨桃,想让你们来画。你要能够画正确,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课文里面讲的道理,也就是含义,你们也就懂了。你要是没懂就画不正确。我一会一看你的画我就知道你懂了没有。我把杨桃放在这里。(教师将洋桃放到学生中间)只画杨桃。打开你们的本,不用画太细致,只画它的基本轮廊就可以。给你五分钟的时间,开始作画。

(学生作画,教师查看)

好了,好多优秀作品我已收集过来了,咱们先下课,下节课再来评价。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口语交际是“说说我自己”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进一点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习作根握口语交际内容来选取合适的角度来介绍自己。我的发现中安排是的反问句和陈述句进行对比的两组句子。反问是修辞方法的一种。无疑而问,只问不答。有两种类型:

1、否定形式的反问,表示肯定的内容。

2、肯定形成的反问,表示否定的回答。让学生体会两组句子之间存在的意思相同,而语气上存在的差异。“读读记记”选取了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还有思想方法的谚语。“成语故事”《买椟还珠》选自(韩非子)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舍本逐末的人。

【教学目标】

1、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能抓住自己的特点,写写自己。

3、能发现并体会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既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4、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

【教学准备】

1、问问同学老师眼中的自己。

2、小黑板。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说说我自己,与班队活动相结合,之前,请学生去向老师、朋友、同学了解自己,看看在别人眼里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一、班队形式展开活动(主持:老师)

同学们,课前,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的自己。组织一下,请你们来说一说。

(抽一部分学生说说别人眼中的自己)

通过三年的同班学习,老师和同学对你一定都一定的了解,但肯定不全面,而且很多关于你自己的一些方面,我们也许不知道,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

二、老师自我介绍

三、组织语言,小队交流

1、想好自己要介绍自己什么?

2、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3、评一评,谁说出了自己的特点。

4、请小组上台演示。

四、招聘启示“找朋友记者”1、挂招聘启示牌。要求介绍自己。2、由介绍得好的几位同学一起担任评委。

五、找朋友游戏

1、边唱边找朋友,介绍自己。

2、金话筒采访。让别人介绍自己。

同学相互评价。老师总结:

通过今天各种活动形式,同学们与同学们的距离更加接近了。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更能相互理解、愉快相处。

习作

一、结合口语交际导入

师:同学们都做了自我介绍,可惜有些同学还没做好准备,今天我们就把介绍自己的内容写下来,上次如果是面试的话,这次是笔试。

二、范文引入

(我叫……,是个男孩,已经11岁了。你要问我长得怎么样啊,一个词──其貌不扬。奶奶却说我喜相,俊着呢,眼睛小却黑珍珠似的,嘴角向上翘,一看就会侃,再加上一对大耳朵往前扇着,准是个有福人。)

这段介绍是向谁介绍的?

1、自己的老师,同学,朋友?

2、新来的朋友?

3、不认识的人?

三、下笔写作

四、评价,修改:1、自评自改。2、听取别人意见,修改。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

五、优秀作品赏评

老师读一读,同学们猜一猜。

我的发现

一、修辞法引入

1、学过的修辞方法:

师:同学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我们学了不少修辞方法,谁能举例说一说。

(比喻、拟人、夸张等)2、修辞的好处:

师: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字更优美,表达更加清楚。语气不同。)

二、交流新的修辞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修辞方法,叫反问句。学生质疑。

老师留悬。为什么是反问?与问句有什么区别?

出示句子: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了。

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

自已体会,有什么不同与相同?(语气不同,表达意思相同)

归纳反问句的特点:无疑而问,只问不答。把一个确定了的意思用疑问形成表达出来叫反问。

三、句式转换练习

题:认真学习正是好学生的表现。

翠鸟美丽机灵,我们喜欢它。改成反问句。

同学互相出题,相互转换。

日积月累

一、读一读,想一想

以下的句子分别出现在什么课文中,写出课题。

抽生上台写一写。

(结合读读记记与平时对课文的熟悉度。)

青的草,绿的叶,各式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燕子》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翠鸟》

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荷花》

我挑着满满的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珍珠泉》

二、想一想,这些句子好在哪里比喻句或是拟人句。

分一分,哪句是比喻句,哪句是拟人句。

读读背背

一、回忆语文园地二

上次我们读读背背的内容是?抽生背一背,都是描写什么呢?(与风景有关)

今天的与什么有关呢?读一读。(都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的。)

二、小组合作背诵,比一比,赛一赛

成语故事

一、自读故事,读熟短文

1、自己练心读短文,读准生字

2、找好朋友练一练,看谁读得好。

3、检查朗读。

二、自读自悟

根据下文理解椟的含义。理解成语告诉我的道理。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周教案集体备课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周教案集体备课

数学 课程教案

6年级:

周次

1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1 授课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11册第1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5题。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本课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从中感悟出数学的规律,促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情境引入

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出示大雁塔和小雁塔的图片)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出示例1的文字部分)

二、探究新知 1、找出等量关系 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关系? 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 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数量关系式将大雁塔和小雁塔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 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列方程解题

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谈话:我们在五年级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提问: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后,要求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列出的方程,并说说列方程的根据,以及可以怎样解列出的方程。

三、引导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你能说说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大致步骤吗?其中哪些环节很重要?

作 业

练习一 1——5题

板书设

等量关系式: ①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 ②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③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1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 授课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十一册第2页练习一的6~13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形如ax±b=c的方程的解法,能够熟练的列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 系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并讨论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整理复习 谈话:上节课我们在五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了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谁来说说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主要有哪些步骤?其中哪个环节你觉得比较重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小结,明确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二、计算练习(练习一第6题) 小黑板出示练习一第6题。 提出要求:要想正确的解决实际问题,我们首先要保证在计算上不出差错 集体订正,了解学生的正确率。 提问:(指30x÷2=÷360)在解这道题目时,第一步需要做什么?(方程两边同时×2)这样做依据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三、巩固数量关系练习(练习一第7题) 提出要求:在保证计算正确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正确的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 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S=ah÷2。联系这个公式你能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你觉得在这些数量关系中,哪一个等量关系适合列方程?根据这个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板书:1.3x÷2=0.39。 第⑵题生独立思考并列出方程。板书:3x+18=19.8。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8题 生独立解决后再要求说说数量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是根据什么样的数量列出的方程。最后核对得数。 提示学生可从得数的合理性来初步检验 2、练习二第9题 师巡视辅导。集体核对时要求学生说说是根据什么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又是怎样找出这样的相等关系的。 3、练习一第10题 4、练习一第11题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1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3 授课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科书第4页例2,”练一练”以及练习二第1~5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bx=c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正确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进行解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学生仔细审题并积极解答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完成书本练习一的内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教学例2 出示例2挂图。 提问:颐和园和水面面积与陆地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要求什么问题? 启发:为了看得更加直观和清楚,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表示题目中的水面面积与陆地面积之间的关系呢? 追问:从这幅线段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怎样知道的? 提问:如果用x表示陆地面积,那么可以怎样表示水面面积? 启发:题中有怎样的相等关系? 提问:那么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式我们可以怎样列方程? 板书:X+3X=290 提问:这样的方程与我们前面两节课所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之处?出现了两个“X”,同学们会解吗? 指名: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解的。 启发:求出的方程的解,接下来该做什么?这道题可以怎样检验?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本题中有两问,检验时要同时检查两个未知量是否正确。 二、课堂练习 出示练一练。 提问:这题的解答过程与例2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列方程解答这样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1 提问:谁来说说解这些方程时第一步需要怎样做?(化简)化简的依据是什么? 2、练习二、2 提醒学生:填出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要进行化简。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2、课堂作业练习二3—5题 四、评价总结。 你们今天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1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4 授课课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练习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第5页练习二6~11题以及课后的“思考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讨论交流,并认真听讲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阅读书本7-8页,并初步理解解方程的依据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谈话引入

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

二、练习解方程(练习二、6) 谈话:为了正确的解决问题,在找出相等关系后我们还要能够正确的求出方程的解,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这方面的练习。(出示第六题) 集体核对。追问:在计算这类方程时,首先要做什么?(化简方程)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7 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结合线段图,在小组里说一说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 追问:题中的“960米”是小丽所走的路程吗?是小明走的吗?那是什么?

(小丽速度+小明速度)×时间=小丽和小明所走的路程和

提问:你能根据这样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2、练习二、8 提问: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和整理题中的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3、练习二、9 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全班核对。 4、思考题 启发:甲比乙多跑一圈,是指什么? 四、评价总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1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5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7页“回顾与整理”,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ax±b=c、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尝试与教师一同解决问题,积极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阅读书本9页,了解方程解应用的方法。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回顾与整理

组织小组讨论: 实物投影出示小组讨论内容: 1、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二、练习与应用 1、解方程 追问:在解“180+6X= 330” 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在解“27X+31X= 145” 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在得出方程的解后,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指名读题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提问: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三题图。 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提问:小树从 3月1日 到 9月1日 共经过了几个月?长高了多少? 启发:你能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吗? 板书:小树原来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现在的高度 4、列方程解实际问题 提问: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板书:制版费、印刷费 三、评价总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作 业 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7题二、巩固练习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3、掌握36个生字和46个词语。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通过发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记录课余生活,引导他们多个角度认识和思考生活,在练习中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文字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习惯。

4、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5、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四、课时安排:

1、我们的民族小学2课时

2、金色的草地3课时

3、爬天都峰3课时

4、槐乡的孩子2课时

语文园地一3课时

共计13课时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浔中中心小学2012年秋季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我们的民族小学》第一课时主备人员周瑞嵘执教者

教学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

教学重难点

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一、举行“民族风情”展示会

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的民族有不同的服饰,更有不同的风俗。下面我们举行一个“少数民族风情”展示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视学生介绍情况,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3.评选最佳学生,颁发小奖品。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选择具有云贵民族风情的乐曲,如《小河淌水》、《蝴蝶泉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等配乐。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第一自然段:坪坝(bà)绒球花傣(dǎi)族景颇(pō)族

阿昌(chāng)族德昂(áng)族绚丽多彩

第三自然段:蝴蝶孔雀舞摔跤(jiāo)山狸

第四自然段:凤尾竹摇晃(huàng)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浔中中心小学2012年秋季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我们的民族小学》第二课时主备人员周瑞嵘执教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板书:1、我们的民族小学

穿戴不同语言不同

共同学习共同游戏

热爱团结

作业设计:

一、抄写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

二、我会根据课文内容辨别句子对错。

1、这是一所美丽、团结的学校。()

2、文中写小动物主要是为了突出这所学校是在大森林里面。()

3、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的自豪与赞美之情。()

三、填写合适的词语

()的小鸟()的老师()的小学

古老的()粗壮的()洁白的()

教学反思:

浔中中心小学2012年秋季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2.金色草地第一课时

主备人员周瑞嵘执教者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钓、拢”,会写“耍、装”等13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传达出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对草地的喜爱。3.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传达出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对草地的喜爱。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大家去草地上玩过吗?展现在你眼前的草地是怎样的?在草地上你玩些什么?2.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板书课题)草地是金色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自读课文

1.请各自轻声试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2.分段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玩耍一本正经谢寥(liào)沙绒毛假装钓(diào)鱼观察花瓣合拢(lǒng)手掌有趣读书感悟

1.第1自然段a.文中这片草地出现在哪里?为什么称这片草地为金色的草地?学生思考讨论后指名朗读相关的课文(第一自然段)b.谁了解蒲公英?结合课文插图介绍一下蒲公英的外形特征、生长情况。蒲公英,多年草本植物,全株含白色乳状汁液,叶子倒披针形,羽状分裂,花黄色,头状花序,结瘦果,褐色,有白色软毛。根茎都可入药。2.第2自然段a.二年级上学期我们学过《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它告诉我们蒲公英妈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b.“我”和弟弟玩蒲公英可有趣了。“我们”是怎么玩的?请大家各自放声读一读,然后同桌间互相边说边演一演。c.同桌练习后指名一对同桌学生上台边说边演。师生共同评价后,再推选一对学生表演。d.想象一下,当时草地上空会出现怎样的一幅情景?学生描述。

e.谁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第2自然段,把这兄弟玩乐的情景生动地描述出来?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3.开满黄花的草地多美啊,在草地上吹着蒲公英的种子玩多有趣啊!让我们再去经历一回,齐读1.2自然段。

浔中中心小学2012年秋季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2.金色草地第二课时

主备人员周瑞嵘执教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等14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的情形,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

3.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复习一、二段

指名朗读一、二自然段,说说每段大意。感悟第三、四自然段。

1.窗前的一大片草地因为开满了蒲公英而成了金色的草地,当有花结籽吐絮的时候,“我们”兄弟俩就可以摘下带絮的种子吹着玩。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看到,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随着妈妈给它装的白色降落飘起来了,飞得很远很远……多美的景致啊!还有更有趣的事呢,我还发现这草地会变色呢!这又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各自轻声读课文,共同地探究这个奥秘。a.学生读课文。b.指名说说草地早晨、中午、傍晚各是什么颜色的。c.草地怎么会变色?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教师可以出示下列填空题,提示帮助学生理解。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早晨,花朵,,草地就;中午,花朵,它是,草地就;傍晚,花朵又,草地就。d.谁可以不看提示,自己解释?e.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2.那一天,去钓鱼的我又新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什么变化?a.齐读第4自然段。X-k-b-1.-c-o-mb.我们大家都爱上了蒲公英,蒲公英仿佛是通人性的。文中小朋友说蒲公英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你觉得这种说法恰切不恰当?联系上文所讲的早中晚蒲公英花瓣的开合情况体会。总结课文

1、朗读课文。2、小结引申。大自然里有植物、动物,各式各样的物种千千万万,它们色彩缤纷、形态独特、习性各异,经常亲近它们,仔细观察它们,你会有独特的发现、新颖的感受,因而你会激动、兴奋,由此产生眷恋、喜爱……人类是大自然的子女,回到大自然去吧,在那里你会找到欢乐!请大家把自己回到大自然的发现、经历、感受作为课余生活记录下来。板书:2、金色的草地玩耍绿色快乐草地作业:

一、选字填空。纪记年()()住日()()念作做工()留()()事()业相像()声()片好()照()

二、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1.我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2.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反思:

浔中中心小学2012年秋季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3.爬天都峰第一课时

主备人员周瑞嵘执教者

教学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3.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石级:石头台阶。仰望:抬头望。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布置作业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浔中中心小学2012年秋季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3.爬天都峰第二课时

主备人员

周瑞嵘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a.学生读书圈划。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多媒体出示思考题: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板书:3.爬天都峰又高又陡奋力向上互相鼓励战胜困难相互道谢作业:

一、选字填空。纪记年()()住日()()念作做工()留()()事()业相像()声()片好()照()

二、读读写写下面的词。

笔陡石级铁链似乎发颤奋力攀登终于纪念辫子勇气决心意思取得

教学反思:

浔中中心小学2012年秋季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4*槐乡的孩子

主备人员

周瑞嵘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初读细读,感知理解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每个成员在小组里朗读一遍课文,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评选最佳选手。各组选派代表分节朗读课文。3.师生出示图片,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和果实可以制黄色染料。花、果实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以入中药。4.讨论:a.槐树什么时候开花?那花苞什么样的?文中又称槐花为什么?b.槐米有什么用处?c.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读读相关的课文。5.八月份,天很热,这炎热的天气大家都经历过,谁能描述一下这种情景。6.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花的时节,他们是怎么去割槐花的?他们男孩女孩互相分工,协同配合,干得可欢了。练习分角色朗读第二段。根据教室里座位安排,大组间开展比赛。第二句总写槐树的部分每组一起读;第3句写男孩的,男同学读;第4句写女孩的,女同学读;第5句写满载而归的,每组一起读。各组练习后比赛。赛后师生共同评价。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1.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指名交流朗读,并且说说自己朗读的句子写什么内容,自己为什么喜欢。2.通过课文的诵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小结: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不能享受,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板书:4、槐乡的孩子男孩爬削女孩捡塞快乐满载而归作业:

一、填合适的字。()人()意()人()目满()而()()风()动()上()下()丽多()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淡淡的()长长的()蜻蜓的()快乐的()甜蜜的()火热的()

教学反思:

浔中中心小学2012年秋季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语文园地一第一课时

主备人员

周瑞嵘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2.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3.向课余生活安排得好的同学学习,安排好自己今后的课余生活,且认真执行计划。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1.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小学孩子的课间活动,与苏联小朋友一起发现了蒲公英的秘密,目睹了槐乡孩子爬上高高的槐树割槐花挣学费的情形;我们安排了自己的课余活动,认真执行计划,这一阶段的课余生活充实而又有乐趣,许多同学都想把这乐趣与大家分享。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在组内展示各自的课余生活记录本,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自己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a.可以讲讲课间课后同学间开展的游戏、娱乐活动;b.可以讲讲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小制作、小发明、调查考察活动;c.可以讲讲自己读了什么好书,完成了多少万字的读书量,摘了多少卡片,增长的见识和受到的教益;d.可以讲讲自己在兴趣爱好、个人特长项目上花了多少功夫,有多少长进;e.可以讲讲自己随同学伙伴或家人外出游览、休闲获得的新发现、增长的新见识;……2.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位优秀代表进行全班交流。3.共同评议。a.就刚才几位同学们交流的来看,他们的课余生活安排有何不同?我们评比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是不是就看谁的课余生活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课余生活项目记录得多?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看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不是看谁的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记录本上记录得多,而是要看谁的计划安排得切实可行,课余生活计划中的各项安排得到真正落实。b.评选出活动新颖、有趣,开展得认真深入,收获丰富、感受深刻、对大家启发大的同学,教师颁发“课余生活之星”奖章。c.谈谈了解了他人的课余生活之后自己的打算。

浔中中心小学2012年秋季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语文园地第二课时

主备人员

周瑞嵘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发现一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准确区别。3.读“认”,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1.各自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读不准的字可同桌相互请教。2.指名朗读,要求横着逐行读。师生共同正音,再指名几位后进生读读,然后齐读巩固。3.比赛:谁的眼力准,发现独特正确。交流各自的发现。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字字形相同,读音不同。思考深入的学生还会发现,这同一个字在读音不同的情况下意思也不一样。如有这样的发现该大力加以鼓励表扬,并且引导其说说不同的读音情况下的字义。4.齐读巩固。读读认认1.各自轻声读本题中的各组字,读不准的借助注音拼读。2.比赛:谁读得正确、流利。3.谈谈这一题中每一组字有什么共同之处。这一题中除了后两组“穷——穴”外,其余的每组中两个字读音都相同或相近。此外,这一题中每组右边的字都是左边的字的一个偏旁。4.齐读巩固。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浔中中心小学2012年秋季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语文园地第三课时

主备人员

周瑞嵘

执教者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熟读背诵古诗《小儿垂钓》。3.积极参与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积极参与展示活动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个人使用批注

读读背背

1.古代的孩子玩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读一首唐代诗人胡令能写的《小儿垂钓》。教师范读2.短短四句话二十八个字把一位垂钓孩子的外貌、姿势、环境、神情勾勒得生动传神,跃然纸上。请大家各自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模仿老师的样子,读准韵律。3.朗读比赛。指名朗读,看谁读得正确,读得有韵味。4.师生合作,表演古诗短剧。教师准备荷叶、渔竿、竹篓等道具。学生演稚子垂钓,教师演路人,诗句作台词,师生演练后可再请学生合作演练。5.竞赛背诵。为先背出的学生发奖品。展示台

1.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小组内交流各自展示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展示;共同讨论,互相协作,考虑本小组采取何种最好的展示形式,能否搞出特色。协商统一后分头准备。2.班长或学习委员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3.举行“多彩的课余生活”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4.评选最佳展示组,视情况评选“惜时奖”、“毅力奖”、“才艺奖”、“创造奖”、“能手奖”、“勤劳奖”等个人奖,教师颁奖。总结:你有什么收获?附单元训练:

第一单元测试

班级:姓名:得分

一、看拼音写汉字(10)

chuāndàizhāohuhúdiécūzhuàngshǐjìn

()()()()()

jiǎzhuāngguāncháyǒuqùfènlìyǒngqì

()()()()()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在字音下打“——”(7分)

假(jiàjiǎ)装朝(zhāocháo)霞似(shìsì)乎

白发(fāfà)照相(xiāngxiàng)摇晃(huānghuǎng)

三、辨一辨,组一组(5分)

峰()瓣()钓()绿()耍()

蜂()辫()钩()录()要()

四、选择合适的词填入括号中。(5分)

忽然居然果然

1.这本书我丢了好多天了,没想到,今天()让我找到了。

2.气象预报说今天午后有雨,()吃完午饭,下起了大雨。

3.冷不丁,()从路边窜出一条大黄狗,把我吓了一跳。

好奇奇怪

1.放在桌上的花瓶可真(),我忍不住()地观察起来。

五、照样子,写词语。(8分)

白发苍苍()()()()

笑呵呵()()()()

六、我会填(9分)

古老的铜钟做游戏白发苍苍

()的草地跳()()

()的石级爬()()

()的天空想()()

七、给完整的句子加上标点,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6%)

(1)古老的北京城

(2)寒风刮起来

(3)我们在教室里全神贯注地

八、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下面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然后在括号里标上序号。(5分)

()小船顺着水流向前漂去。

()看着一只只小船漂远了,我们心里在说:“小纸船,希望你漂到大海去。”

()星期天,我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来到小溪边。

()我们拍着手,沿着小溪追着小船。

()我们用五色彩纸折成一只只小船,放在水里。

九、阅读填空(6分)

(一)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1.这段话写出了天都峰的两个特点:()和(),我能分别用“———”和“~~~~”来表示。

2.这时候,“我”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二)

路人借问遥招手,__________________。(胡令能:《小儿垂钓》)

十、课外大挑战(12分)

一天,妈妈买菜找回来一张20元的假币,她叫我花掉,说是小孩子,不容易被发觉(juéjiào)。

但是往哪儿花呢?我苦苦思索。这时我看见不远处有个卖草莓的老奶奶,她眼睛似乎花了,看什么东西都要眯起眼睛。

我心中暗喜,走过去递上20元假币,买了一斤草莓,还找回18元。

我紧张地往回走,本来是暖洋洋的春风,但吹在脸上感到很不舒服。我心里难受得像火烧一样。我左右为难(nànnán):是回家跟妈妈“领赏”,还是到老奶奶那儿“赎”回20元钱呢?最后,我回到老奶奶那儿诚恳地道了歉,要回了我那张假币。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心里踏实多了。回到家里,我对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了我的话,妈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完把那张假币撕掉了。

1.在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上打“√”。

2.用“——”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3.小朋友,你读短文时,注意到小作者心情的变化了吗?

开始“我”暗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心里难受得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到家,小作者该怎么向妈妈说呢?妈妈又会说些什么呢?请把这些话写在短文中的横线上。

5.读了这篇短文后,我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写一写你课余参加的一项活动,注意写清活动的时间、地点和活动的过程,还要注意写出自己参加活动时的感受。(27分)

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周教案集体备课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周教案集体备课

数学 课程教案

6年级: 主备者: 马国霖 备课时间:10-9-3

周次

2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1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2)

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第8页 “练习与应用”第5~10题。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ax±b=c、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巩固练习: 1、练习二、5 启发学生回忆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以及周长公式。 第二题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列出“2X+1.5×2=9”,也可以列出“X+1.5=9÷2”) 2、练习二、6 小组讨论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指名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地铁一号线地上部分长度×2-0.7千米=地下部分的长度。 3、练习二、7 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请学生口答检验过程 4、练习二、8 出示第8题,生独立解决后根据数据说说感想。 5、练习二、9和10 重点强调数量关系等以及如何解方程的。 6、思考题 启发:取了若干次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说明什么? 说明取出的红球总数多10个。由此,可列出方程6X-4X=10。 作 业

练习二1——5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2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3)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第9页 “探索与实践”,“评价与反思”,完成第11~14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ax±b=c、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并讨论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探索与实践 1、第11题 组织学生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探索与实践”第11题。 2、第12题 实物投影出示。 操作完成后让同组同学互相测量分成的两段的长度,以检验各人操作是否正确。 3、第13题 可以提示学生课前在学校的跑道上或者其他已知长度的路上,按照正常的步行速度走一段距离,并记录好时间,反复2-3次后借助计算器算出平均每分钟大约步行多少米。 二、评价与反思 活动时,要引导学生根据评价指标回顾相关的学习情况,举例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存在什么不足。然后实事求是地给自己作出评价。同时,要提醒学生针对自己本单元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明确努力方向。

三、评价总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2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3 授课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

教学基本 内容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第10~11页的例1、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5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 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师: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2、师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让学生观察: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长方体有多少条棱?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师:因为最多可以看到三个面,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来画长方体。教师板演画法。 3、出示用细木条(或铁丝)做棱,用橡皮泥粘成的长方体框架,观察一下: ⑴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⑵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通过观察得出: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零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4组 。 引导学生总结出上面的两个问题,并回答。 4、 选择一个长方体实物,说说长方体的特征有哪些,量出它的长、宽、高。 5、出示例2 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 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并在小组里交流。 6、选择一个正方体实物,说说它的特征,量出它的棱长。 7、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呢? 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作 业 1、做练习三第1题。 让学生思考:第三个图形有什么特别之处。你是怎样知道的? 2、做练习三第2题。 3、做练习三第3题。 4、做练习三第4题。 判断出摆出的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指一下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再说说分别是多少厘米。

5、做练习三第5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2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4 授课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 识(2)

教学基本 内容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第12页的例3以及“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6、7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学法指导

讨论交流,并认真听讲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阅读书本12页,并初步理解解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复习特征、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4厘米 4厘米 (1)正方体的底面面积是( )平方厘米 (2)要焊接一个长方体框架长10厘米、宽8厘米,高4厘米,一共需要多少铁丝? 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认识正方体的展开图 1、出示正方体纸盒: 师: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 三、指导完成“练一练”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2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5 授课课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基本 内容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第15页的例4,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四第1~5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学法指导

尝试与教师一同解决问题,积极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阅读书本15页,了解方程解应用的方法。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 复习导入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自主探究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4)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才我们刚才我们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致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作 业 1、做“练一练” 2、做练习四第1题 3、做练习四第2题 4、做练习四第5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周教案集体备课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周教案集体备课

数学 课程教案

6年级:

周次

9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1 授课课题

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3)

基本 内容

第73—74页第9~14题。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3.感受比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

比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的理解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比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知识回顾与整理 师:前两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结合学生回答,师着重提问: ①什么叫做比? ②除法、分数、比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③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它和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样的联系? 二、 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9题。 要加强比较让学生知道化简比与求比值的方法是不同的。但有时可以互相利用。如4:16化简后是1:4,写成分数形式是 1/4,这个结果也可以看成比值;75:25的比值是3,写成分数形式是3/1 ,这个结果也可以看成一个比,但要注意读法。 2.完成练习十三第10题。 师问:你是怎样估计的?你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一样吗? 3.完成练习十三第1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适当补充一些数量关系相同的例子,让学生在比较中初步感受到比化成后项100的好处。 4.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 学生完成后,结合反馈情况强调“盐水”的含义。 5.完成练习十三第13题。 学生完成后,引导讨论:哪一杯饮料最浓?哪两杯饮料一样浓? 6.完成练习十三第14题 反馈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初步感受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加长斜面而省力的合理性。 作 业 出示练习十三的思考题。

提示学生:把重叠部分的面积看作1份……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9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 授课课题

按比例分配的问题(4)

教学基本 内容

第75页的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4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发现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思考步骤,理解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思路,会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等数学学习活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探索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按比例分配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并讨论练习。

一、 集体备课新知引入 出示例5 师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是什么意思?

指出:实际生活中,有时并不是把一个数量平均分,而是按一定的比来分配的。(揭示课题。)

二、讨论解题方法 1.师:想一想,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计算两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 2.组织交流讨论结果,归纳、板书: (1)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3+2=5 30÷5×3=18(格) 30÷5×2=12(格) (2) 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 30×3/5=18(格) 30×2/5=12(格)

3.验证解题方法

三、归纳解题方法 1.完成试一试 师问:按1:2:3涂成红、黄、绿三种颜色是什么意思? 2.师:根据刚才例题和试一试的练习,想一想,怎样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个性化修改

作 业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师:“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给三个班”是什么意思? 3.完成练习十四第1、3题 4.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引导学生看图估计出已用去的时间与剩余时间的比,再解答。 5.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先提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呢?

板书讞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9 课挡(本周猬几课时) 3 授课课题

按比例分配的问题练习(5)

教学基本 内容

第76~77页练习十四的第5~9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巩固比的知识,沟通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重点

及难点

会正确计算“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简单问题 。

运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 基本练习 1.知识回顾与整理。 前几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3.完成练习十四第6题。 4.完成练习十四第7题。 引导思考:当药粉是 400克 时,水的克数与 400克 有什么关系?当水是 400克 时,药粉的克数与 400克 有什么关系? 二、综合练习 1. 完成练习十四第8题 第(3)题要引导学生理解:当黄沙全部用完时,水泥用去黄沙的几分之几?石子用去黄沙的几分之几? 2. 完成练习十四第9题 第(1)题先让学生说说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再对照条件确定长和宽的比值 。第(2)题引导思考:已知长与宽的比是5:3,要知道长与宽分别是多少,必须先求出什么? 3.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在离中点20千米的地方相遇,相遇时客车和货车所行路程的比是5﹕3,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反馈时,引导学生理解:客车与货车所行路程的差是 40千米 。 三、拓展练习 出示: 王大伯养了灰兔、白兔、黑兔共150只,已知白兔只数是灰兔只数的5/6,黑兔只数与白兔只数比是4:5,灰兔有多少只? 让学生说说已知哪些条件,已知灰兔、白兔、黑兔共150只,求灰兔有多少只?需要先求出什么?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9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4 授课课题

大树有多高(6)

教学基本 内容

第78-79页

教学 目的 和要求 1.能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用比的知识表达和交流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运用比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发现规律。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使学生在用比的知识表达和交流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比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学法指导

讨论交流,并认真听讲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一组建筑物与影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比较: 观察建筑物与它们的影长,你有什么发现? 2.教师提问: 要知道一棵大树有多高?你有办法测量吗? 能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揭示课题) 二、实践活动 1.量量比比 1.组织学生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测出影长。 2.组织交流,完成下列表格:

1

2

3

4

……

竹竿长

影长

竹竿长与影长的比值

3.引导比较:比较每次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2.议议做做 1.根据上面测量和计算的结果,推想:一根 3米 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 2.你能根据上面的发现,想办法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吗? 3.组织学生分组去室外测量、计算。 4.讨论:在测量竹竿的影长之后,如果过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再测量大树的影长,这样计算的结果还准确吗?为什么? 三、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作 业 练习册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9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5 授课课题

分数四则混合

教学基本 内容

第80页的例1、“练一练”,练习十五第1—5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本课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利用推移、类比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尝试、观察发现规律。

学法指导

尝试与教师一同解决问题,积极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 创设情境。

1、出示教科书第80页的例题图。提问:要求“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要求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并尽可能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 2、集体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 ×18+×18 (+)×18 追问:列式时你是怎么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是运算,统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谈话:根据以上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你会计算上面这两道式题吗? 学生分别计算,并指名板演。 2、提问:这两道式题的计算结果相等吗?运算顺序呢?第一道算式先算什么?第二道算式呢? 3、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4、做“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然后交流、订 正。 三、教学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引导: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例1的两种解法。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有什么想法? 通过交流明确: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2、做“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讨论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作 业 1、做练习十第1题。 让学生按要求直接写出得数,再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选择一两题要求说说运算顺序。 3、做练习十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每道题分别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 4、做练习十第4、5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周教案集体备课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周教案集体备课

数学 课程教案

周次

8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1 授课课题

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

基本 内容

P63例6和练习十二T9—12。

目的 和要 求 1、结合生活中具体的情景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解答分数连除或分数乘除混合运算的式题。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体会分数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学法指导

本课要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认真解题、自觉检验等习惯,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分数除法应用题,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揭示课题) 二、新知教学 1、出示例6中的三个条件,引导理解题目意思。 (1)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关系?通过信息的组合,我们又可以获得什么新的信息? 2、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 (1)添加要解决的问题:3盒果汁可以倒多少杯?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自己先想一想,看能不能把结果算出来。 (3)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先算的是什么?

3、这题如果列综合算式怎么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 ÷ ÷ ,这题是分数连除,怎么算?

讨论: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可以怎么计算?

明确:计算分数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时,先要把其中的除法转化为乘法,再按照分数连乘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 ×

2、讨论练习十二第10~11题中的数量关系。

3、完成练习十二第12题。

学生解答后,提问:你是分别根据什么计算出各个洲的面积的?

六、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一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 业

练习十二T9-T11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8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一)

教学基本 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66的整理与练习T1—7。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明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体验自己的学习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沟通分数除法与乘法的关系,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3、通过练习,提高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明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本课让学生经历知识梳理的过程,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增强数感,发展数学思考。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并讨论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回顾与整理 1、回顾: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讨论: (1)怎样计算分数除法?

(2)列方程解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时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整理与练习T1 (1)学生先在书上完成,完成后校对。 (2)将做错的展示在黑板上,讨论做错的原因。 (3)让学生说一说,做分数除法要注意些什么? 2、完成整理与练习T2 (1)分组练习,并指名板演。

(2)注意了解学生计算中典型的错误,引导学生分析错因。

三、提高练习 1、对比练习 (1)出示第4题 (2)比一比,这三道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分别怎样解答? 2、分析数量关系 (1)分别画出第5、6、7三题的关键句,并相互说一说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 (2)第5题可以怎么解答?第6题呢?

(3)第7题可以先求什么?还可以先求什么?

作 业

整理与练习T5-7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8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3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二)

教学基本 内容

第十一册P58例4和练习十一T9—14。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或通过画线段图进一步探索、体会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创造性。 2、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反思本单元的学习情况,并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本课让学生经历知识梳理的过程,培养分析、比较、评价、反思等能力,增强数感,发展数学思考。

学法指导

学生仔细审题并积极解答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完成书本练习的内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探索与实践 1、提问: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什么? 你能举个这样的例子吗? 2、探索: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证明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3、实践:分析讨论第9题。 (1)出示第9题 (2)讨论:怎么判断他们各买的是什么水果呢? ①能算出各人各买了多少千克水果吗? ②每人买水果都用的多少元钱? 能算出所买水果的单价吗? ③根据算出的单价,能判断出各人买的是什么水果吗? 4、小结。 二、评价与反思 1、在学习分数除法这个单元的知识时,你—— (1)能积极探索计算方法,并和同学交流吗? (2)能正确计算吗? (3)能联系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4)能正确、有条理地说明解题的思考过程吗? 2、你认为自己在上面的这几个方面中,哪些方面比较好,哪些地方还需要努力?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作 业

写一份本单元的反思小结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8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4 授课课题

认识比(1)

教学基本 内容

第68 - 70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的第1-5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比,进一步体会比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讨论交流,并认真听讲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阅读书本68 - 70页,并初步理解解比的意义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需求 出示例1中的实物图 提问:“2杯果汁”和“ 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 谈话导入:我们已会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也会用分数或除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一一比。那到底什么是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下面我们来共同探讨。(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初步理解比的意义 1. 教学例1 用比怎样表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呢?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68页图下面的一段话,看谁能独立弄懂这部分内容。 介绍比号、比的前项和比的后项。 提问: 2比3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 3比2呢? 追问:为什么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中2是比的前项,而在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中2又是比的后项呢? 2. 指导完成“试一试 3.教学例2 出示例题后,让学生填表。 提问:小军和小伟的速度是怎么求出来的? 启发: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这种关系。你能试着写一写每个同学所走路程与时间的比吗? 根据交流情况板书: 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 : 15 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900 : 20 提问: 900: 15表示什么? 900 : 20又表示什么? 4. 揭示比的意义 启发:仔细观察一下例1、例2、“试-试”中的一些比,想-想,比与什么有关系?两个数的比可以表示什么? 小结: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提问:你能说出我们刚刚认识的几个比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吗? 5.指导完成“试一试” 小结: (1)比与除法、分数是有联系的: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除法中的商,相当于分数值。 (2)比与除法、分数是有区别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3)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但仍然用比的读法来读。 作 业 1. 指导完成“练一练”1-3题。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三第1-5题。 第2题填好后追问:三小题的比值就是每种水果的什么? (单价) 第3题。学生独立测量、计算后,再交流结果。追问:根据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第4题。先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如有困难,教师可适当启发:根据“长与 宽的比是2 : 1 ” 这句话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表示长与宽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

比与除法、分数是有区别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周次

8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5 授课课题

比的基本性质(2)

教学基本 内容

第70-71页的例3、例4以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十三的第6-8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使学生在经历和探索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3.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等数学学习活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比的基本性质,进一步体会比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尝试与教师一同解决问题,积极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阅读书本70-71页,了解方程解应用的方法。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复习引入,激情促思。 1.提问: ①什么叫做比? ②除法、分数、比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2.观察下面的每组题目,说一说各应用了什么规律? 12÷4=3 (12×3)÷(4×3)=3 (12÷2)÷(4÷2)=3 启发:除法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比与分数和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比会有什么样的性质呢? 二、探究新知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1.出示例3,让学生填写表格,并把比值相等的比填入等式。 2.提问:观察上面的等式,联系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想一想,比会有什么性质? 引导发现: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是比的基本性质(板书)

提问:为什么这个相同的数不能为0?

2.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引导观察:上面三个相等的比哪个更简单一些? 2.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出示例4: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让学生根据“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 反馈时追问:为什么要同时除以6?为什么可以同时除以6?…… 作 业 1.完成“练一练”第1、2题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三第6-8题 做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要求说说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化简的方法。 第7题。反馈时相机对学生进行爱护国旗的教育。 做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思考的过程。 板书设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2017秋学期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2017秋学期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第2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第3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4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认位置: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尽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有一些感性认识,但不一定能准确进行判断,尤其是对左右的认识。因而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和前后左右,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从两个角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材通过教室里的情景让学生在认识活动中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由于学生认识上下、前后比较容易,而认识左右较难,所以教材先安排上下、前后的方位学习,再安排认识左右的方位学习。

“想想做做”通过学生的“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判断仍受直觉思维的支配,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情景和活动来进行教学。教材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

二单元目标要求1、通过情景操作,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学生能按下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比较正确地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三单元设计意图1.例题的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编排。

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

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二是指导学生用“×在×的哪面”进行表达;三是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而且从其中的一句话可以推理得出另一句话。要体会这两句话之间的必然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同时说两句话,不要刻意进行这样的练习。

看图说一说以左、右关系为主。图中的小明、小红、小刚、小芳四人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学生按自己对左、右的感受确定小明在小红的左边、小芳在小刚的右边等位置关系不会有困难,也不会有歧义。如果说出前后或上下关系也是可以的。

2.联系自己的身体作出判断。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想想做做”第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要反复进行,让学生学会辨别左右。

“想想做做”第2、4、6题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

3.在开放的情境中练习。

“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苹果上面是鸡蛋”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观察和表达。教学物体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充分地说。图中的五种物体放在冰箱的四层里,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二是语言结构不要过分单调、机械。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什么的上(下)面是什么”,也可以说“什么在什么的上(下)面”。在注意语言准确、完整的同时,鼓励说法多样,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但不要进行说法多样的训练。三是收集一些相关的语言,如苹果的上面是鸡蛋,鸡蛋的下面是苹果;面包的上面是苹果,面包的下面是白菜;牛奶在苹果的下面,牛奶在白菜的上面等,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案集体备课


一年级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6、静夜思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目、耳、头、米”4个字。认识新偏旁点横头、反文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3、在诵读古诗过程中体会古诗意思,感受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I、引言;小朋友,你们在一年级时学过古诗,在电视里、在课外阅读中也曾欣赏过古诗,谁能将你学过的古诗吟诵给大家听呢?看来,大家对学古诗有着浓厚的兴趣。今天,老师带大家再学一首。

2.出示插图,播放音乐,说说图意。

3.板书课题,学习“静、夜”这两个生字。理解“思”。(板书:思念)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李白。

2、自由读古诗,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3、认记生字。

4、齐读课文。

(三)抓住词语,理解诗意

学习第一、二行诗。

(1)指名读。

(2)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井栏前洒满了银白色的月光。)

(3)边读边想象我们在中秋节的夜晚观察到的景色,说说明亮的月光在地上是什么样的。(明亮的月光照在地上很亮。)

(4)过度:诗人看到月光照在井栏前那么亮,以为是什么?

(5)理解“疑”。(以为)你见过“霜”吗?回忆初冬时看到的霜是什么样的。(一层薄薄的白色冰晶)

(6)指名讲述前两行诗意。

(7)小结:诗人把照在井栏前的月光当成了冬天的霜,可见月光是多么明亮、洁白。看到这些,诗人想到了什么?

学习第三、四行诗。

1.指名读后两行诗。

2.说说“举头”的意思,看图理解“举”(板书:举;抬),说说“望”的近义词,能把“望明月”改成“看明月”吗?

3.第四行诗哪个词意思与“举头”相反?(低头)

4.师解释“故乡”后,指导学生口头练说:

我的故乡是。

我的故乡有。

5.指名讲述后两行诗意。

(四)想象练说,揭示诗情

1.诗人站在窗前,想到这轮明月此时不仅照着自己,也正照着

故乡,照着故乡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不由得想起故乡。诗人想起了什么呢?

2。用这个句式把大家想象的连起来说。

诗人想起了,想起了,还想起了。

3.这些思念故乡的表现说明了诗人非常热爱自己的故乡。(板书;热爱故乡)

4.指导朗读。

5、人在他乡思念故乡的心情是一样的。在这深秋的夜晚,诗人静静地站在窗前,仰望着天上那轮圆月,内心很不平静,他有多少话要对故乡、对亲人诉说啊!他会说些什么呢?

出示小黑板;诗人会说;“!”

7、是啊;诗人的心里藏有千言万语,他思念着亲人,思念着故乡,写下了这首怀念故乡的诗。(生齐读)

8.一起学着诗人的样子有声有色地吟诵古诗。

9.欣赏古诗的朗诵录音,试着背诵。

(五)指导写字

头:第一笔写在左上格,中间的横略向上写在横中线上,第四笔竖撇,压竖中线起笔,最后一笔是点,写在右下格。

米:第一笔点写在左上格,小撇写点相对写在右上格,第三笔是小横,写在横中线上,竖压竖中线,为垂露竖,撇捺均从中间的横入笔,不要过上或过下。

四、板书设计

6、静夜思(思念)

李白(唐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疑:以为)

举头望明月,(举:抬)

低头思故乡。(热爱故乡)

7、小小的船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船、两、尖、看、见、闪、星;认识新笔画:横折弯;认识舟字旁、目字底和小字头,说出它们的名称,学会书写;理解“月儿”“两头”“看见”“星星”“弯弯”“闪闪”“蓝蓝”等词语;会用“我看见”例说句子。

2、会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学会想象,初步培养观察天空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课文和认字。

2、体会诗歌意境,发挥想像,说一些简单的比喻句。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挂图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复习检查:

1、用卡片“开火车”认读与课文有关的熟字:门、人、大、小、目、手、儿、在、里。

2、指名认读音节:shanliangchuanjianxing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同学们愿意和老师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就要出发了……天渐渐地黑了,我们也爬上高山(课件出示晴朗的夜空,星星在闪烁的画面,同时《闪闪的小星星》音乐响起。

2、请同学们睁开眼睛,你们看到了什么?画面确实很美,是不是还缺少点什么?

3、点击课件出现“弯弯的月儿”。问:这是什么?(月亮)请你们仔细观察,想一想它像什么?(学生尽情想像,发言。)

4、课件响起《小小的船》的音乐,学生欣赏。

5、师:画美,歌更美。刚才同学们听到的这首歌的歌词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导入课题:“小小的船”。)

三、初读课文

1、老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注意听老师是怎样读准字音的。

2、学生自由读,画出本课生字,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四、学习生字

1、读准音。

船:chuán坐:zuò见:jiàn只:zhǐ

2、记清形。

看:先写一个“手”,把竖钩改成撇,下面写个“目—目zipang”。

见:注意里面的撇应写在竖中线上。

船:左右结构,左边是“舟字旁”。

五、指导书字

1、白:撇从竖中结上起笔,第二笔竖从横中结上向右偏,横折起笔压中线,注意上宽下窄,中间的横稍短,最后封口。

2、扁日写在中间,不要过大,竖弯钩从竖中线上边起笔,弯和钩不要过于死板。

六、巩固练习

1、通过找朋友的游戏巩固字的读音。

2、认读生词卡片。

两头头上看见见到闪电坐下

板书设计:7小小的船

jianbaidianzhimiaoshan

见白电只苗闪

第二教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认读生字词和新教的偏旁。

2、全班齐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老师是怎样有感情地读课文的。

2、学生自由读,数数这首诗有几行、几句话。

3、请三名同学分别读一读。

三、学习第一句。

①“两”第三声,要读准;“弯弯”“小小”“两”“尖”要读重音。

②跟“弯”相反的词是什么?弯弯的月儿像什么?请看图说说。为什么说它像小船?

③教学“两”“尖”

两:不能念成er。口头组词:两边、两样、两旁

尖:上下结构。“”是新偏旁,叫小字头,注意“小”作偏旁时要去掉钩。“尖”怎么记?还有哪些东西也是尖尖的?并请学生指图说说弯弯的月儿什么地方是尖的?

④口头填空。

()的月儿()的船,()的船儿()尖。

⑤指导朗读。这月儿弯弯的、黄黄的、两头尖尖的,多可爱啊!要读

出月儿非常可爱的样子。

四、教学第二句。

①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我、小、坐、只、闪闪、蓝蓝”要读重音。

②教学“在、只、星”

在:中间是土字,上面一横短一点。口头组词:现在、存在、正在。

只:在这儿念zhi。口头组词:只有、只好。

星:上下结构,上面的“日”写得扁一点。

③“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看见了什么?

比较句子: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两句话什么地方不同?课文中为什么说“只看见”?“闪闪”是什么意思?

④口头填空: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看见()的星星()的天。

⑤训练说话。要是坐在船里的这个“我”是你,你会觉得怎么样?(有条件可抽动投影片,使“船儿”动起来。)

⑥朗读指导。在蓝蓝的天空中,星星一闪一闪的,多美呀!谁能满脸带笑地来读这一句。

五、学习第三句

1、指名读,看图回答:“我在小小的船里坐”,这里的“船”指什么?小女孩真的坐到月亮上去了吗?

2、自由读,回答问题。

(1)她看见了什么?(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2)“闪闪”“蓝蓝”与“闪”“蓝”比较有什么不同?

(3)“只看见”是什么意思?

六、指导朗读

1、读词:弯弯的、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

老师:这些词前两个字相同,我们叫它叠词。正因为用上了这些叠词,这首儿歌才写出了小女陔儿想象中的美丽图画。让我们读出它的美来。

2、再听老师范读,自由练习,指名读,评读,齐读。

3、背诵课文。

七、练习说打比方的句子

1、说课后练习中的句子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镰刀、香蕉)

蓝蓝的天空像()(画卷、大海)

闪闪的星星像()(宝石、明珠)

板书设计:

7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8、阳光

一、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也、长、山、出"4个字。认识2个笔画(竖提,与竖折)与一个偏旁(双耳朵)。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难点: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句话。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想象导入:

教师播放音乐

1、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说一段话::清晨,一轮金色的太阳从东方慢慢地升起来,阳光立刻洒遍了田野、高山和小河,啊!阳光,你早!听,鸟儿唱起了欢快的歌!看,禾苗、小树、小河在向阳光招手!我拉开窗帘,哎呀,阳光一下子跳进了我的家!我想和阳光握手,阳光用它那温热的大手抚摸我的小手心!

2、同学们,请睁开你明亮的小眼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3、师:阳光给大地带来了生机,给生命带来了活力,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篇优美的课文,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春天的阳光!(板书课题:阳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第八课,请你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

2、同桌互相读课文,有不会的字,当当小老师。

3、学习生字:

⑴生字娃娃拍着队走遍了阳光照射的第一个角落。现在,他们藏在课文里了,让我们把他们找出来。(圈生字)

⑵向生字朋友打声招呼,把画出来的生字读一读,不会的拼拼音或请教同桌。

⑶游戏:登山看日出。课件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比比谁最先到达山顶。

阳像金野更面

长早晨拉进谁

自己拼读比赛读

⑷男女生分读,抢答,齐读。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2个字:也长

2、教师重点指导“也”字的占格和笔画。

3、在指导写“长”字的占格和笔画。

4、书空记这些生字,巩固笔画和笔顺。

5、自己在书写的田字格里写一个。

四、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的2个生字。

2、把你观察到的阳光画一幅图。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猜谜语导入: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猜出它是谁?(能)。

出示谜语:一个球,热烘烘。落在西,出在东。谁知道这是什么?

2、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阳光》这一课,去感受美好的阳光。(师板书课题。)

3、复习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

1、自己朗读全文,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

2、全班交流

3、引读第一自然段,指导看图,理解“阳光像金子”

4、太阳出来了,它有什么作用呢?(指名说)在阳光的照射下万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播放课件或出示挂图)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出示句子“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

指明读,指导看图,(出示课件和锦缎,让学生说说感觉。)理解“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

6、指导朗读

7、自由练读第三、四自然段,边读边闭眼想象阳光跳进家里,照在你身上的感觉。观察插图小女孩的神情,感受阳光的美好。

理解“跳进”“捉不住”“大家的”

8、阳光这么可爱,请你捉点阳光保存下来。(让他们体会为什么捉不住阳光,为什么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9、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A、多种方式练读课文,边读边相互指出优缺点。(集体读、个人读、分组读、领读、对读、当小老师读……)

B、配乐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10小结:阳光是美好和宝贵的。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2个字:山出

2、随生字认识“竖弯”“出”的第三笔是长竖而不是由两个山组成的。

3、书空记这些生字,巩固笔画和笔顺。

4、自己在书写的田字格里写一个。

四、课后练习“读读说说”

1、自己读这7个字,说说这7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2、口头组词

3、总结

板书

8、阳光

(宝贵)

禾苗更绿

阳光树木更高

小河锦缎

9、影子

一、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飞、马、鸟”3个字。认识两种笔画“横斜钩”和“竖折折钩”,认识两个偏旁“保盖头”和“反犬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识别“前、、左、右”四个方位。

4、?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和辨别方向。

三、教学课时

两课时

四、教学准备

挂图、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趣味揭题

1、同学们看看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然后同桌说说

“我的左边是(),右边是()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

2除了前后左右的同学外,你还有一个好朋友,你知道他是谁吗?(引导学生答出“影子”)板书课题9、影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读通顺句子。

2、出示生字:(带拼音检查读)指名读,当小老师带读(去拼音指名读)

3、检查读课文,评一评

三、识字

1、整体识记“影、前、常、黑”。

2、随生字认识“保盖头”和“反犬旁”。

3、比较“着”“看”

4、多种形式熟读生字。

四、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告诉我们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2个字:飞马

2、用“飞马”口头组词。

3、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写字。

第二课时

一、生字复习

1.齐读卡片。

2.去拼音读生字。

3.开火车读。

4.男女学生比赛读。

二、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读课文,想想:课文这两小节分别写哪一副图

(一)学生自由读文,学习第一节

1、指导看图问:当“我”站在什么方位影子在后?(面向太阳时影子在后)当小朋友背向太阳,影子在哪?理解“前、后”

板书:前后

2、为什么说影子像小黑狗?(因为它们有相似的地方,颜色黑,常常跟着主人)

3、指导朗读第一节

(二)学习第二节

1、指名读第二节

2、看图理解“当太阳在我左边,影子就在我的右边,当太阳在我的右边,影子在我的左边”

理解“左右”

3、“它”指的是什么?(影子)为什么说影子是我的好朋友?(因为影子陪我上学、放学,就好像我的好朋友)

4、指导朗读第二段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字:鸟

2、用“鸟”口头组词。

3、比较“鸟”和“马”

3、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学生写字。

四、完成课后练习“我会说”

五、总结

板书

4、影子

小黑狗跟

好朋友陪

10、比尾巴

一、教学目标

1.认真看图,认识图上的动物,了解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2.独立认读音节,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

3.学习6个词语,学会7个生字,认识4个部首。

4.认识问句、问号。学习朗读问句,懂得回答问题要完整,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问句答句,理解“长”、“短”、“弯”、“扁”等字。

三、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四、教学准备

录像带、录像机、两个盒子(一个稍扁,一个稍长)、小黑板、生字卡片。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孩子们去动物园了吗?看到了哪些动物?

没去动物园的孩子见过动物没有?见过哪些动物?

(二)、揭示课题:

师:森林王国中的动物比你们说的还多,他们正在进行一场比赛。你们看,连牌子都挂出来了。赶快拼拼,看看写了什么?看谁先拼出来。比什么?(在“尾巴”下面打着重符号)

师:读的又清楚又洪亮,简直是最好的啦拉队。那我也希望自己是最好的金牌主持人来主持这场“比尾巴”大赛。(在胸前挂上主持人牌子)

(三)、学习问句部分:

1、师:现在,我们隆重地请出这些参赛的模特。(请6人上台贴出小动物的图片,一边贴一边说出动物的名称。音乐、掌声)

师:模特们多么兴奋啊!它们纷纷蹶起自己的小屁股,高高地翘起了尾巴。

2、师: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评委了。我们来仔细瞧瞧动物们尾巴的特点,哪位代表先发言。(学生说尾巴的特点)

生:兔子的尾巴很短。

师:观察得仔细。那兔子的尾巴除了短的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

3、师:动物们的尾巴各有各的特点,那比赛的项目有什么呢?

(六个问题一起出现:谁的尾巴长?

谁的尾巴短?

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谁的尾巴弯?

谁的尾巴扁?

谁的尾巴最好看?)

师:赶快拼拼,有哪些比赛项目?(先小声拼小声读,再大声拼大声读,最后请小老师领读。)

师:想不想听主持人读一读,仔细听听与刚才小老师读的有什么不一样?(读时突出问句的句末语气上扬)

4、小结:为什么要在句末把声音往上扬呢,因为这个符号在提醒我。(认识问号)

学生试读。

5、小结:我们读这样的问句时,就是要把句子最后的部分读得往上扬,像读二声一样。

(四)、学习答句部分:

师:模特们还站在那儿。各位观众、各位评委,根据比赛项目请公证地、认真地、仔细地评一评。(学生上台贴“长”“短”“扁”“弯”“最好看”“好像一把伞”等词语卡片)

师:你们都同意这样的评选结果吗?如果不同意,请说说理由。

课件演示:着重展示松鼠的尾巴在空中时的姿态,并与张开的降落伞对比,揭示出二者的相似之处。

师:明白了吗?好一把轻巧实用的降落伞!你们能把伞的轻、美读出来吗?(老师指导朗读该句。)

师:说的真好,孔雀的尾巴的确很美。你们能把这种美通过读表现出来吗?(师指导朗读该句。)

师:现在,你们都同意这些评选结果了。你们能用一句话把这些意见说出来吗?谁来说第一句?

例:师问:谁的尾巴长?

生答:猴子的尾巴长。(其余的句子方法相同)

师:你们说的真好,主持人就把你们说的意思贴在黑板上,请检查检查我贴的对不对.(学生读答句部分,注意指导读好写松鼠尾巴和孔雀尾巴的句子。)

(五)、回到课文:

师:动物们的比赛进行的非常成功。一名记者到场参加,心里非常激动,当场做了一首儿歌。他就把这六个问句分成了两个部分。你能把回答的六个句子也分成两个部分吗?(学习小组合作完成)

师小结:这样的一个部分就叫一个小节。我们来数数这个儿歌一共有几个小节。

师:这首儿歌就发表在了我们的语文书上,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先自读,再分四个组轮读。注意:读问句时句末声音要上扬)

六、扩展:

师:比尾巴大赛不仅吸引了这些小动物,还有很多动物从四面八方赶来参赛。它们的尾巴在哪里呢?赶快找出来。

1、学生上台给动物贴尾巴。

2、说说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六)、识记部分生字字形。

1.划出生字,各自读读,记记字形。

2.出示卡片学习生字。

的:分析结构,教学白字旁,书空左半部分。读词;谁的、猴子的。

巴:有几笔写成?范写“巴”。读词;尾巴、嘴巴。

把:“把”比“巴”多一个偏旁,教学提手旁。读词:一把伞、一把剪刀。

长:范写,长有几笔写成?指名分解笔画。

(七)、复习巩固。

1.自由读读,记记字音、字形。

2.抽读生字。

3.做“找朋友”的游戏。(四个字、四个音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卡片:长、的、巴、把。

2.指名读课文第一、二节。

(二)、细读课文第三节。

1.出示黑板:(第三节)看看第三小节,注意读时也要和第一小节问句一样,要强调哪些词。指名说,教师圈重音“谁”,划出连线谁的尾巴。

2.指名读,领读,齐读。

(三)、细读课文第四节。

1.第三小节先问了谁的尾巴弯,我们来看看;(放录像)公鸡、鸭子、孔雀,谁的尾巴弯呢?-指名学生指出来,用手画画公鸡的尾巴。(放特写镜头)大家一齐画。

2.第四小节怎样回答的?(出示黑板)指导朗读。圈出重音“公鸡”,划出连线。

3.谁的尾巴扁呢?(看实物;两个盒子)先看看老师手上的两个盒子哪一个是扁的?用手比划扁盒子。

4.放录像,看看谁的尾巴扁?放特写镜头,看看鸭子的扁尾巴。

5.课文怎么回答的?(出示黑板)指导朗读。指名读,评议,师问,学生齐答。(圈出重音“鸭子”,划出连线)

6.放录像,鸭子的尾巴扁,还有哪一部分也是扁的(指嘴)鸭子的尾巴和嘴巴都是扁扁的,这就叫”扁”。

7.放录像,看看这六种动物,比比谁的尾巴最好看。(放孔雀的特写镜头),孔雀的尾巴上有很多花纹,这些花纹像什么?(眼睛)对,我们叫它“大眼状花纹”。看看大眼状花纹有哪些颜色。

出示黑板:大眼状花纹的颜色有_______、有_______,还有______,________。

指名说句话,谁在后面再加上一句话?

师述:孔雀的尾巴好看极了,没有哪一种动物的尾巴比得上它,所以说孔雀的尾巴最好看,在好看前面加上一个“最”。

指导朗读,老师问,学生答,评议,圈出重音“孔雀”,划出连线。

8.分男生、女生朗读第三、四节。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识记部分生字。

1.划出生字,自学,巧记字形。

2.出示卡片,检查自学情况。

公:教学八字头,下面有几笔?

鸡:左边有几笔?教学右边的鸟字旁。

鸭:把“鸡”的左边“又”换成“甲”就是鸭,一齐书空左边的“甲”。

(六)、巩固复习。

1.看黑板,记字音和字形。

2.抽读生字。

3.猜字游戏.

(七)、指导书写:云公车

1、指导书写笔画:撇折

2、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练习写字。老师巡视,个别辅导。

板书设计:

猴子图尾巴长|公鸡图尾巴弯

兔子图尾巴短|鸭子图尾巴扁

松鼠图像把伞|孔雀图最好看

语文园地三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学过字的笔画数,并按笔画数填写。

2.复习巩固学过的字,逐渐养成正确使用量词的语言习惯。

二、课前准备新标第一网

挂图、字卡、纸做花瓶及红花。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春天到了,草地上开着各种鲜艳的野花,真美啊!今天老师要带着你们漫游语文园地。在那里花仙子姐姐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漂亮的花瓶,哪个小组的小朋友肯动脑筋,会学习,他们小组的花瓶上就会开出一朵朵美丽的鲜花。

(二)、学习文中内容

1.我会填

①.出示题目。(出示“花瓶”图,花瓶上写出“三画,四画,五画”),你们知道这些花瓶里都插些什么花吗?

②.小组的伙伴商量一下,你们要插哪个花瓶的花?

③.集体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板书。

④.口头组词:一朵花上只有一个字,他多孤单呀,我们给他们找些好朋友吧!

⑤.扩展练习:老师再给你们两个花瓶,你能在花瓶里插花吗?(老师在花瓶上贴“二画,六画”)

2、看看读读

小朋友,你们继续跟着老师往前走,闭上眼睛,走呀,走呀……快睁开眼睛看呀,(出示课件或挂图,不出现文字)我们来到了哪里?(田野、郊外)看到那里有些什么?

①.观察图画,说说图意或编一个小故事。(学生自由发言)

②.读词。(根据学生发言,随机出现文字:白云、小船、小河、小狗、鸭子、野花)。

齐读。自读:一只小狗,一条小河,一朵白云,两只鸭子,一条木船,几朵野花)。

③.小组讨论:把图中的事物连起来说一说,比一比哪组说得好。

如:蓝蓝的天上飘着一朵白云,一条弯弯的小河上停着一条小木船,两只鸭子在水中快活地游来游去。草地上盛开着几朵野花,一只可爱的小狗在草地上欢蹦乱跳,高兴地汪汪直叫,多美丽的一副图啊!

④.游戏。(对口令巩固数量词)

老师说数量词,同学说事物名称。

如,一张()几朵()一片()几座()

一条()一堆()一棵()两只()

同学甲说数量词,同学乙说事物名称。

⑤.比一比,抢答。

找一找教室里的东西,比比谁量词用得准确。

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比一比谁量词用得准确。

3、小结

今天同学们真能干,老师没有告诉你们答案,你们通过自己和小组里的伙伴协作就把问题解决了,知道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量词。有兴趣的话回家跟爸妈对口令,比一比,好吗?

4、读读画画

①、出示大转盘,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向自由读字。

②、引导观察:仔细观察这些字,你发现了什么?

(培养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表达的良好个性,发展思维,发展语言。)

③、这道题是什么意思,你会涂色吗?怎样涂?(组内合作,先说说怎样涂,然后再动手。)

④、汇报,集体订正。

⑤、你还知道哪些“艹、扌、足”的字?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通过交流识字经验增强识字的自豪感。)

⑥、拓展:找一找“氵、亻、口”旁的字。

5、读读背背

①、游戏:指方向。教师说方向,学生用手指出来,比比读的动作快。(将东西南北、前后左右打乱顺序练习。)

②、下面我们就来学一首辨别方向的儿歌:东西南北。

③、借助拼音自由练读,注意要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④、多种方式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边评边读,组内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边读边做动作……

⑤、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帮助学生弄清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的方法)

⑥、看图:小女孩早晨起来面向什么方向上学去,你还能判断出其它三个方向吗?

⑦、老师在教室里指出东方,让学生找出其它方向。

⑧、你还知道其它辨别方向的方法吗?

⑨、齐背儿歌。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这样做不好》

1、揭题: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不良的行为,比如随地乱扔果皮纸屑,摘公园里的花,乱摇小树,在公物上乱写乱画……看到这样的现象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板书课题。)

2、师出示课件或挂图。看这两幅图,你能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吗?

3、指导学生简单地说出图意。

4、这样做为什么不好?如果你看到了这种行为,会怎样劝说呢?在劝说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明确要说出这样做不好的理由,道理要能把人家说服,说话时还要态度大方,有礼貌,语气温和,不能强硬等等。)

5、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6、汇报:每组推选出两名代表,一人说一幅图。(师生评议,注意听他表达的是否清楚,理由是否充分,讲话是否有礼貌,挖掘出学生的优点多鼓励和肯定,适当地提出意见和建议。)

(明确:小草也有生命,在草地上踢球会伤害小草,破坏环境,影响别人休息。开着水龙头洗菜太浪费自来水了,可是水资源却是有限的。)

7、表演:自由选择合作伙伴练习表演,注意劝说者的语言、方法、态度、表情,加上被劝说人的语言、动作。可以两个人表演,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合作;可以选择一幅图练习,也可以两幅图都说。

8、哪组想汇报就让哪组给大家表演,评出“最佳合作”奖,奖励一朵小红花贴在成长记录册里。

9、扩展: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不好的行为吗?你应该怎样劝说?(先在组内讨论交流,然后设置情境表演。)

10、反思:你做过这样不好的事吗?今后该怎样做?

11、总结:在我们的生活中象这样的不良行为并不少见,我们不但自己不做这样不文明的事,当我们遇到有损于公共利益的事情的时候要及时大胆地劝说,要注意说话的方法,希望每个人多关心身边的小事,做合格的小公民!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

六年级上册 设计者: 施教者:

课题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五课时 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书上33页例题3及33页做一做内容新课 标 第 一 网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应用计算法则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观察、类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及有关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确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明确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具、

程 教学设计

一、 课前小研究

分数除法混合运算和整数除法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一样吗?

32÷2×3= 48×(12+18)÷2

二、理解情境,解决问题

问题:1. 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用算式表达你的思考过程。

3. (出示方法一)谁读懂了它的意思?说一说。

4. (出示方法二)谁读懂了它的意思?说一说。

5. 上面的两种方法,请你用综合算式表示,并写出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问题:1. 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用算式表达你的思考过程

3. 谁读懂了它的意思,说一说。

(三)布置作业

作业:第35页练习七,第7题、第8题。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

六年级上册 设计者: 施教者:

课题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六课时 分数混合运算的练习)

教学内容 分数除法计算及四则混合运算(课本第35——36页第6~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熟练的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3、对不懂的地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较熟练的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具、

课件

程 教学设计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4/7÷2 9/10÷1/5 15÷1/3 3/4×2/9

1/2-1/4 1/2÷1/4 1/2×1/4 1/4÷1/2

过程要求:(1)用口算卡依次出示各算式;(2)学生完整表达算式,计算过程及结果;(3)说一说分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

2、计算下列各题。

4/13÷2+1 5/63/7÷3/5 0.6÷3/4×5/12

过程要求:(1)学生独立计算;(2) 计算方法。

3、简便计算。

3/8+1/3÷5/9+2/5

过程要求:(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与同伴交流;(2)怎么计算简便?学生汇报,集体评价。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九第5~10题。

1、第5题 (1)学生独立计算;(2)汇报计算方法。

2、第6题 (1)学生独立解方程,然后与同伴交流;(2)选讲其中两题。

3、第7、8、9题。

(1)认真读题,理解题意;(2)说一说解题思路;(3)列式计算,

4、第10题

(1)按题目要求计算出每一步结果。(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 设计者: 施教者:

课题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七课时 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

书上37页例题4及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 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 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具、课件 课件

程 教学设计

一、课前小研究

1、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2、让学生观察题目,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

3、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4/5 =体内水分的重量

4、指名口头列式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的第一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2)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 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4/5 =体内水分的重量

(3)这道题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

(4)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χ,列方程来解决问题)

(5)启发学生应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4/5 =体内水分的重量,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4/5 =小明的体重)

2、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 ,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启发学生找到分率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出示线段图)

①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②算术解: 35÷7/15 =75(千克)

7/15χ=35

χ=35÷7/15

χ=75

3、巩固练习:P38“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

三、练习

1、练习八第1—2题。(先分析数量关系式,然后确定单位“1”,最后再进行解答。第二题注意引导学生发现250ml的鲜牛奶是多余条件)

2、练习八第6题(引导学生先求出单位“1”——爸爸妈妈两人的工资和1500+1000,再根据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

四、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分率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五、作业:

第39页练习八,第3题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 设计者: 施教者:

课题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八课时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用除法计算熟练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用除法计算熟练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具、课件

程 教学设计

一、基础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八第5题。

过程要求:(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选取几道计算题,让学生上台演板。

(3)集体评价。

(4)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二、专项练习

1、只列式不计算。

(1)男生30人,是女生人数的2倍,女生有多少人?

(2)男生30人,是女生人数的1.5倍,女生有多少人?

(3)男生30人,是女生人数的1/2,女生有多少人?

(4)男生30人,是女生人数的2/3,女生有多少人?

过程要求:依次出示题目,学生根据题意列出除法算式;说一说有什么 。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这类问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师结合板书帮助分析。

一个数×几/几=具体量 →

单位“1”的量×几/几=具体量 →

单位“1”的量=具体量÷几/几

2、即时练习。

学校田径队有女队员20人,是男队员人数的4/5,男队员有多少人?

过程要求:

(1)学生尝试用除法解答。

(2)引导提问:4/5把什么看作单位“1”?

如何求单位“1”的量?

具体量是多少,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

怎样列式计算?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第6~9题。

1、第6题:

3/5把什么看作单位“1”?

求每月开支多少元,就是求什么?

列式计算。

2、第7题:

4/5把什么看作单位“1”?

单位“1”的量已知吗?用什么方法解答?

求出的单位“1”是什么时候的产量?求全年产量应该怎么办?

3、第8题:

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你用什么方法解答,怎样解答比较简单?

4、第9题:

认真审题,弄清题意;这里的1/6、1/3、1/2都是以什么数看作单位“1”?

说一说你的解答思路。再计算,把结果填在表上。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 设计者: 施教者:

课题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九课时 解决问题三)

教学内容 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书上38页例题5及练习八第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具、课件

程 教学设计

一、课前小研究

看图回答问题

问题: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怎样理解“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 1/4 ”?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比较;女生人数是单位“1”;把女生人数平均分成4份,男生人数是(4+1)份。)

3你能说说男、女生人数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女生人数×(1+1/4)=男生人数。)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一)阅读与理解

小明的体重是35kg,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 8/15,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问题: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怎样理解“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8/15”?

3这道题怎样解答,请你根据题意先画出线段图,再找出爸爸体重和小明体重之间的等量关系,最后列方程解答。

分析与解答

方法一

问题:

①你们能借助线段图理解这个等量关系式和方程的意思吗?

②图中哪部分是小明体重比爸爸轻的部分?

③他是怎样求小明体重比爸爸轻的部分的?

方法二

问题:

①你们能借助线段图理解这个数量关系式和方程的意思吗?

②图中小明的体重相当于爸爸体重的哪一部分?

③小明的体重相当于爸爸体重的几分之几?你是怎样得到的?

对比小结:

虽然两种解法不同,但是都是依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三)回顾与反思

问题:刚才同学们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求出了爸爸的体重,那么对不对呢?都可以怎样检查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五、布置作业

作业:第39页练习八,第4题。

课后反思

六年级上册 设计者: 施教者:

课题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十课时 解决问题四)

教学内容 两个未知数的和倍问题 书上41页例题6及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会通过线段图理解题意,并根据关键句弄清数量关系设未知数,能列方程解决两个未知数的和倍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会通过线段图理解题意,并根据关键句弄清数量关系设未知数,能列方程解决两个未知数的和倍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具、课件

程 教学设计

一、课前小研究

看图回答问题

问题: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线段图,你能说说男、女生人数间的数量关系吗?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一)阅读与理解

问题: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怎样理解“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这句话?

3这道题怎样解答,请你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二)分析与解答

问题:

1你们能借助线段图找出一个等量关系式吗?

2上半场和下半场的得分我们都不知道,那怎样设未知数?(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42分)

3请你依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

解:设下半场得了x分,则上半场

得了2x分。

x+2x=42

3x=42

x=42 ÷3

x=14

42-14=28(分)

问题:

①如果设下半场得了x分,那么我们把谁看作是单位“1”?

②如果把下半场得分看作单位“1”,那么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几倍?

③应该怎样设未知数?说说你列的方程。

(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42分)

(三)小结

问题:我们依据题意画出了相同的线段图,找到了相同的等量关系,为什么同学们列出的方程不一样呢?

(四)回顾与反思

刚才同学们列出了两个不同的方程,分别求出了上、下半场的得分,那么对不对呢?可以怎样检验?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四、布置作业

作业:第44页练习九,第3题、第4题。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 设计者: 施教者:

课题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十一课时 解决问题五)

教学内容 总量可用单位1表示的分数除法问题 书上43页例题8及练习九第5—9题。

教学目标 1、会通过线段图理解题意,并根据关键句弄清数量关系设未知数,能列方程解决两个未知数的和倍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会通过线段图理解题意,并根据关键句弄清数量关系设未知数,能列方程解决两个未知数的和倍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具、课件

程 教学设计

一、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一)阅读与理解

问题: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要解决“两队合修,多少天修完?”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3如果知道了这两个信息,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解决?

(二)分析与解答

问题:

1 我们需要的这两个信息题目中都没有给,怎么办?

2我们能不能先假设出这条路的长度,再计算呢?可以怎样假设?

(假设这条路的长度是18km;假设这条路的长度是30km。)

(结合学生的假设,可以随机使用数据。)

3 根据你假设的这条路的长度,请你列式计算。

(二)分析与解答

预设1:

预设2:

对比

① 我们假设这条路的长度都不同,但最终的结果是相同的,那么这条路的长度还可以看做是多少千米?

② 这条路的长度可以看做是“1”吗?

③ 如果把这条路的长度看做是“1”,应该怎样解答?

为什么我们假设这条路的长度不同,但最终的结果是相同的呢?

(三)回顾与反思

问题:我们把道路假设成不同的长度,得出了相同的结果,这个结果对吗?可以怎样检验?

小结:

不管假设这条道路的长度是多少,答案都是相同的,把这条路的长度假设成是单位“1”,在计算时是比较简便的。

二、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三、布置作业

第45页练习九,第8题、第9题。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 设计者: 施教者:

课题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十二课时 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 书上46页整理和复习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章所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和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提高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分数除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课件

程 教学设计

一、复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1、这一章我们学习了分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一下分数除法有几种类型?

(1)分数除以整数,例如5/7 ÷5;

(2)一个数除以分数,它又包括整数除以分数,例如20÷4/5 ;和分数除以分数,例如 2/3 ÷ 6/7。

(3)做第52页“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

2、分数除法的意义

(1)第52页“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要把这道乘法算式改写成两道除法算式,应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的关系进行改写,然后让学生将改写的算式填写在书上)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题改写成两道分数除法算式的。

(3)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呢?(使学生明确,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3、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除以整数应该怎样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除法的统一计算法则: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完成P52“整理和复习”第2题。

(4)P53练习十三第2题。

二、推理训练

1、男生占全班人数的3/5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2、一堆煤,用去了4/7 ,还剩下( )。

3、今年比去年增产 1/8,今年相当于去年的( )。

三、对比训练:

1、一步分数应用题

①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500只鸭,鹅的只数与鸭的只数的几分之几?

②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2/5 ,养了多少只鹅?

③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鸭的只数是鹅的只数的5/2 ,养了多少只鸭?

(1)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在结构上,这三道应用题都含有同样的数量关系,即:鹅的只数,鸭的只数, 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不同的是已知和未知发生了变化。在解题思路上,都要弄清以谁作标准,正确判定把哪一种数量看作单位“1”;不同的是需要根据已知、未知的变化确定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2)比较完后,学生将三道题的解答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2、出示题组:

① 上海到汉口的水路长1125千米,一艘轮船从上每开往汉口,已经行了3/5,离汉口还有多少千米?

② 一艘轮船从上海开往汉口,已经行了3/5,离汉口还有450千米,上海到汉口的水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自己画线段图,分析,解答。

(2)对比:两题有什么异同?你是怎样分析的,如何区别的?

3、出示题组:

① 停车场有8辆大客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1/6,小汽车有多少辆?

② 停车场有8辆大客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小汽车有多少辆?

③ 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大客车有多少辆

④ 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1/6,大客车有多少辆?

(1)学生独立画线段图,分析,解答。

(2)对比:1、2两题有什么异同?3、4两题呢?你是怎样分析的,如何区别的?

(3)解答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有规律吗?规律是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出:

㈠ 分析“分率句”,判断单位“1”是哪个数量?

㈡ 画出线段图,找出“量”和“率”的对应关系。

㈢ 确定已知单位“1”用乘法,求单位“1”用除法或用方程

课后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备课

主备人: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包括两首古诗,两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的话题是“秋天的快乐”,不仅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和交流的习惯。

“习作”选一幅与秋天有关的图画,可以是秋天的景物,也可以是在秋季里活动的场面,先按一定顺序把画面内容说清楚,再写清楚、写通顺。

二、学情分析: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学生对秋天已有初步印象和了解。学习本组课文,结合学生的生活积累,借用语言载体,通过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象,品析词句,进一步认识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感受秋天的韵味和独有的风情,在读秋天、画秋天、写秋天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在朗读、理解、背诵中积累语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会认20个生字,会写34个生字,会认的字要读准字音,会写的字要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正确书写。并能正确读写要求掌握的生词。

B.读懂古诗、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文章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C.态度自然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地完成口语交际,语句完整、通顺。

D.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顺序描述画面内容。

2、过程与方法:

A.一边读一边想象:体会古诗、课文表达的意境、情感。

B.利用生活积累,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秋天的美。

C.写一篇文章,画一幅“秋景图”,体现秋天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秋天的美好,品尝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快乐,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四、教法与学法: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围绕秋天这个专题,整体把握教材(导语、课文、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各部分教学相互关联,紧密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意识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画一幅秋天的画,为习作做准备。

五、课时安排:

9.《古诗两首》3课时

10.《风筝》3课时

11.《秋天的雨》3课时

12.《听听,秋的声音》1课时

语文园地三3课时

共计:13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案(三)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案(三)”,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教案(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2-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认识秒,知道1分=60秒,以及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教学活动,逐步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教具准备: 时钟、篮球、秒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孩子们,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请你听一听,猜猜它是谁?那它在生活中可以做什么?

2、师:看时钟老爷爷欢迎我们来了!仔细观察你认识钟面上的什么?

同学们喜欢过年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重温过年时新年倒数钟声敲响的那一刻。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4、观看秒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视频

二、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一)认识秒针和1秒

1、认识秒针(课件播放钟表“嘀嗒嘀嗒”的声音,出示钟面)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作单位。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认识1秒

思考:在一秒钟的时间里你能完成什么事情呢?

3、小游戏:拍拍手

4、认真观察秒针是怎么走的,走了几秒。

5、知识应用

(二)认识1分=60秒

1、探究1秒钟与1分钟的关系

让学生观察钟面,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思考:当分针走1小格时,秒针走多少?

验证:同学们的结论是否正确?

2、玩游戏

写数字、口算练习、拍篮球等。

三、巩固练习

1. 知识根据地

2. 数学高速路

3. 一分高下

4. 小法官

5、火眼金睛

四、自主评价,总结全课

1、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2、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打算今后怎样珍惜时间呢?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珍惜一分一秒,做时间的主人!(展示时间的名言)

五、拓展延伸,深化升华。--欣赏时间名言。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赢得了时间就是赢得了一切。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六、作业

1.第4页“做一做”第1题。2.第6页练习一第1、3题。3.第8页练习一第10题。

七、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秒针走1小格---1秒

走1大格---5秒

1分=60秒

点击查看更多: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扫码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除法教案集体备课》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