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四单元复习

小学英语单元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08

第四单元复习。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第四单元复习”,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4.1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旅游者

旅游资源

旅游业

旅游主体

旅游客体

旅游媒介

具备的条件:动机、时间、金钱能满足旅游者娱乐、享受以及其他方面的需要,实现其旅游目的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旅游交通、食宿、通信、购物、娱乐等方面的服务

二、旅游活动的发展

历史阶段

古代旅游

近代旅游

现代旅游

旅游需求

个体需求

群体需求

大众需求

产业特征

前产业化阶段

初级产业化阶段

高度产业化阶段

18411950(一)现代旅游的发展是社会发展推动的结果①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局势日趋稳定,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②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二)现代旅游的特点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2.旅游空间的扩大化。①科学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使世界距离日趋“缩小”。②人们求知、探秘和搜奇欲望的增长。3.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4.旅游目的的娱乐性。据统计,在全部现代旅游中,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旅游占绝对优势。三、旅游活动的作用

(一)满足人类需求由生存需要——基本发展需要——高层次的享受需要(如旅游等)(二)促进经济发展旅游业是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支柱之一。1.发展进口旅游,能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3.发展旅游业能够扩大就业。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需要资金少,而劳动量大,以及技术限制少,人员培训期短等特点。4.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的相关产业有:酒店、餐饮、交通运输、建筑、商品贸易、金融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产品加工、建材、交通机械等工业部门,以及为旅游业培养各类服务管理人员的旅游教育的发展。(三)扩大交流古代——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马可·波罗的东方之行。现代——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科技切磋、文化交流、商务往来等,无论是出游还是接待旅游者,都会增进了解,扩大交流。4.2旅游资源一、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分类核心意义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景观气候气象景观水文地理景观生物景观地貌景观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性质的旅游人文景观有具体形式:建筑景观、文化艺术景观、风土民情无具体形式:气氛建筑景观更多地表现在教育性(知识的、文化的)旅游方面。

问题:①黄山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旅游资源?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分别属于哪一类型?②路南石林、园林、碑刻分别属于哪类景观?二、旅游资源的特性

(一)多样性自然——多姿多彩的自然事物、变化万千的自然现象等人文——丰富的文化遗产、千差万别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二)非凡性在同类中,具有非凡特点的事物或者现象,才能成为旅游资源。非凡性越突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价值也就越高。(三)可创造性:指人文景观历史——如北京故宫。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都是人类当时根据不同的目的建设和创造的,只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它们才具有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现在——如深圳的“锦绣中华”。5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业在世界范围的迅速发展,人们根据旅游者的心理和需要,更加主动地、有意识地人工建设和创造了大量的旅游资源。(四)长存性许多旅游资源与地球、人类社会同始终,具有长存的生命力。理论上说,旅游资源的使用是无消耗性的,可以反复使用,并且使用次数越多,其价值越大。不同性质的旅游资源还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自然景观具有季节性、地域性;人文景观具有可变异性、可移动性等。三、旅游资源的价值

(一)美学价值——主指自然景观美学价值是自然风景区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根本原因。(二)科学价值——主指自然景观①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在地学上具有某种典型性。如国际上——夏威夷的火山;东非大裂谷;南斯拉夫的喀斯特地貌。中国——泰山、庐山是断块山;桂林山水、路南石林是喀斯特地貌;黄山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长江三峡是典型的河流峡谷地貌。②许多名山、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是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③风景名山对于研究高山气候、山地垂直自然带、云雾的成因等(三)历史文化价值——主指人文景观(四)经济价值旅游资源的使用,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产业之一。4.3旅游景观的欣赏(一)一、选择观赏位置

距离、角度、俯仰的变化造成了透视关系、纵深层次、视野范围的差别,产生不同的美感。

观察对象最佳位置举例千峰万壑(峰峦)远距离俯视武陵源群峰(图4.9)江河的曲线、湖海的矿景远距离俯视岳阳楼与洞庭湖(图4.11)、黄鹤楼与长江、滕王阁与赣江、大观楼与滇池峡谷、洞、一线天近距离观看科罗拉多、长江三峡、桂林芦笛岩等小的湖、沼、池塘近距离观看略瀑布适当距离仰视黄果树瀑布(图4.10)尼亚加拉瀑布山水组合乘船长江三峡、桂林漓江(图4.12)地貌的酷似造型特定的观赏点黄山石猴观海、路南石林阿诗玛、广东肇庆七星岩

二、把握观赏时期

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展示出不同的自然美1.季节的选择北方地区的一些山水风景最宜夏季观赏,越往南,观赏季节越长,华南地区四季皆宜。问题:我国南方地区一些千米以上的高山(如黄山、庐山等)什么季节观赏最适宜?为什么?2.天气的选择游览海拔较高的风景名山,选择雨过天晴的时候最佳,为什么?3.许多景象要在特定的时间出现,要求旅游者确切把握时机。例如:钱塘江大潮——宜选择农历初一、十五青海湖的候鸟——每年4月,大量候鸟飞到青海湖,5月产卵孵化,6月下旬开始飞走。因此这里观鸟的最佳时机是5月份。另有海市蜃楼、峨眉山佛光、大理的“蝴蝶会”(4月15)、傣族泼水节(3月3)等。三、抓住景观特点

不同的景观有不同的特点,所蕴藏的内涵和给予人们的观感也不同。例如:自然景观中——山景有山景的特点,游览泰山、黄山、华山、峨眉山、青城山要抓住它们的特点分别是雄、奇、险、秀、幽。人文景观——欣赏园林景观要抓住园林建筑的特点,才能体会出造园者的匠心和园林的意境。园林景观常见的构景手法有:1.主配。园林都需立主景和配景。主景——应鲜明突出,这是园林整体效果成败的关键。主景区是全园景观中的精华所在,也是园林游览过程中的高潮。配景——为主景起烘云托月的作用。2.层次。障景法、隔景法等都可达到丰富景观层次的效果。障景法隔景法(分实隔和虚隔)在园林中的位置园林的入口处或园林中相对独立景区的入口处园林内部分隔障碍物假山、屏风、竹林等墙、廊、树篱、殿堂等目的运用欲露先藏、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以达到山重水复的效果实隔与障景相似。虚隔造成隐约显现而难窥全貌、近在咫尺但不可及的意境丰富景观层次3.框景。障碍物:门框、窗框、洞框作为取景的画框目的:把景象框限在框中所看到的范围,有意识有目的地优化组合审美对象,达到纯真、精炼、集中的景观美。4.借景。借园外的风景来衬托本园的景色,以扩大园景。例如杭州西湖,妙在借三面云山一面城。问题一、指出“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构景手法答:借景法。借园外的景色,来衬托满园的春色和一支红杏。问题二、(教材89页图4.16)活动第2题大观园入园设计

4.4旅游景观的欣赏(二)一、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1.我国自然风景区最大特色之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①寺、庙、亭、阁、塔、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观,布局、设计的基本思想是因势、得体,使人文景观起到与自然协调,并突出自然美的作用。事例:寺庙与塔

寺庙塔地理位置位于山麓、山谷、山间小盆地的茂林中在湖光山色的低山丘林地区,小山岗的脊线上或山麓湖边人文含义造成深山藏古寺的意境。与佛教中宣扬的超脱于红尘之外的思想一致。用挺立的塔的形象突破地貌的平缓的曲线,从而使塔成为景观中的重要构景。例五台山寺庙(教材图4.17)大理三塔(教材图4.18)

②诗词楹联、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文学艺术形式来渲染自然美,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而和谐地联系起来。2.其他人文景观的建设上表现出的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在我国古代园林建设:要求再现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例如——我国北方园林与南方园林的对比(教材图4.19和图4.20)

北方皇家园林南方私家园林建筑特色规模宏大。建筑色彩浓重,以红黄为主色调规模较小。建筑色彩素淡,以黑白为主色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显示出皇权的尊荣富贵,又与宽阔整齐的地形、多蓝天白云的气候特点相辉映迎合园主追求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水乡风光、湿润的气候特点融为一体

③风俗民情——一定地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是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西双版纳的热带风光和傣族风情内蒙古草原风光与蒙古族风情等二、以情观景

只有以情观景,才能深刻感悟自然的美。(一)中国的山水画、山水诗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教材图4.21)(二)以情观景的具体要求1.综合感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2.发挥想象——泰山、黄山、华山、峨眉山、青城山的特点分别是雄、奇、险、秀、幽,地貌的酷似造型……都要通过想象才能感知。3.移情与景,情景交融——4.登山涉水,求质求真——三、景观观赏的其他要求

1.观赏前,查看有关资料(例如景观介绍、导游图),对景观加以全面了解。2.观赏过程中,观赏项目、活动方式、观赏速度等方面保持一定的节奏,将观赏与思考结合起来。其原因是:①适应建筑、园林以及一些风景区的结构布局的节奏韵律。②满足感官的需要,又能适应心理上的需要。有助于在整个观赏过程中保持饱满的情绪。

4.5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1.环境污染

旅游活动是一种消费活动,会产生各种废弃物。(旅游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是一种物质文化生活、是一种生活消费活动)大气污染——旅游交通的发展和各种能源的使用水污染——各种旅游设施排除的污水固体废弃物污染——旅游者乱抛垃圾等(教材80页图4.25)这些问题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本身。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旅游地居民从事旅游商业活动,不适当地使用当地的动植物资源,例如捕杀珍禽异兽、滥伐森林、乱挖草皮等,会造成生态结构失调。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①道路、停车场、旅店、餐馆等服务性设施的修建②旅游者的参观游览、生活娱乐等活动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①旅游者的践踏、触摸、拍照以及呼吸和汗水的作用等②少数旅游者不文明的行为(教材80页图4.26)5.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一)游览价值1.旅游资源的质量——是否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或者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首先体现在旅游资源的质量上。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孤独的景点,无法与其他景点共同构成景观群,这样的资源游览价值也不大。3.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所要开发的资源在景观特征上雷同于邻近的景点,其游览价值也会下降。(二)市场距离概念——①市场距离即旅游资源分布地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②经济距离指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然后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用图表示如下)

出发地

目的地

时间+费用

经济距离
结论——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与游览价值不一定呈正比。位于或者靠近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利用价值较大。原因——①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相对较高,有外出旅游的动机和条件②旅游是一项耗资较大、费时较多的生活消费活动,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越低。可见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三)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四)地区接待能力现代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事业,涉及到食、宿、行、购、游、娱等许多方面。提高地区接待能力的途径有:①加强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②旅游活动配套设施的建设③提高服务质量(五)旅游的环境承载量1.概念——①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可以从容人量去度量。②容人量:指在满足游人游览的心理要求的基础上,景区旅游单位面积内所容纳的游人数,它反映风景名胜区的用地、设施、投资规模,以及景区旅程、内容、景象、布局等。2.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旅游活动规模达不到环境承载量:说明对旅游资源开发不足,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旅游活动规模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区的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事例分析——庐山与黄山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的比较

相关知识

第四单元复习学案(鲁人版必修二)


第四单元复习学案(鲁人版必修二)

原创:山东省庆云县一中刘士恩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麂皮()门闩()噩梦()怂恿()游说()
美姬()鲰生()戮力()瞋目()刀俎()
杯杓()绮罗()旖旎()青睐()行头()
寒碜()褶皱()锱铢()冗长()冥合()
二、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沛公军霸上()
2.项伯杀人,臣活之()
3.吾得兄事之()
4.范增数目项王()
5.素善留侯张良()
6.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7.沛公欲王关中()
8.距关,毋内诸侯()
9.籍吏民,封府库()
10.刑人如恐不胜()
11.道芷阳间行()
12.旦日飨士卒()
1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4.秦时与臣游()
1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6.臣请入,与之同命()
17.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18.再拜献大王足下()
19.会其怒,不敢献()
20.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三、填空
1.项庄舞剑,
2.人方为刀俎,
3.大行不顾细谨,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字)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2.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3.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4.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8.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9.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10.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1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1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五.小说知识和阅读
1.小说三要素、、。
2.情节六要素、、、、、。
3.《套中人》中的别里科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4.《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5.阅读下面的小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15分)

鞋匠的绝招

郊区开往市区的无人售票公交车上,车门开了,一大群赶着上班的人和挑着担子背着包袱的外地小商贩蜂拥着挤上车来,投币声和刷卡声嘀嘀达达响成一片。喇叭里,电子女人字正腔圆但全无感情色彩的念叨着:本车为无人售票车,请自觉刷卡或投币……
该上的上完了,关车门。司机冲一个小个子乡下人喊:“请自觉投币!”
小个子理了理肩上挎的小木箱,把手中的木凳往地上一放,坐下,很反感地盯了一眼司机,想说什么,但忍住了。从他衣服上闪闪发光的黑色油痕和他随身携带的板凳和木箱我们看得出,他是一个鞋匠。
司机并没因他的反感而放过他,嘴里又说了一声:“大家没有投币刷卡的,请投币刷卡。”
嘴里说是大家。但眼睛只盯着鞋匠。鞋匠有些不自在了,他扬起头对司机说:“我投了的。”
“投了怎么没听见响呢?”
“是纸币!”
“哼,纸币,你们这些乡下人……”
司机冷笑着摇摇头,开始发动车子,准备出发。
这时,出乎他预料的一幕出现了,那个看起来一巴掌打不出三个屁的小个子乡下男人突然跳起来说:“乡下人怎么了?乡下要就该被怀疑?乡下人给钱坐车还要看你的白眼?”
司机出乎预料的遭到反击,有点懵了,他把车熄了火,扯下手套,回过头准备认真地和鞋匠吵一架。他说:“乡下人怎么了?乡下人了不起?乡下人坐车可以不给钱。你看你们那伙子人,上七八个人,投一两个硬币,还有五毛甚至一毛的。我还冤枉了你们不成?”
鞋匠说:“别人买不买票我不知道,我投了币买了票,你就不能冤枉我!”
车上赶着上班的人们开始鼓噪,司机觉得吵下去没意思,就转身准备继续开车,嘴里却有些不甘地说:“你投没投,只有天知道了!”
说罢,戴上手套,吹起口哨,准备开车。他的表情激怒了刷鞋人,鞋匠蹭地钻到驾驶台前,一把抢下车钥匙,大叫着:“天知道,今天就要让天知道,把钱箱打开,验钱!”
司机仿佛是遭到小鸡突然袭击的老鹰,一下子没回过神来。待他反应过来之后,马上恢复了鹰的本色,从工具箱中取出一把铁扳手说:“钥匙拿来!要不,老子把你当抢劫犯给收拾了。”
鞋匠两眼血红瞪着他说:“你今天就是打死我,也要把这事搞清楚!”
车上的人们来劝架。有劝司机忍口气把扳手放下的,有劝鞋匠想开些把钥匙交出来的。更多的人,则是因为上班快迟到了,焦急地跺着脚说:算了,我再投一元钱,求求你们,开车了吧!
鞋匠梗着脖子说:“今天一定要开箱,看看我到底投钱没有?”
不一会儿,110来了,警察对鞋匠说:“就算你买了票的,别闹了,行不?”
鞋匠梗着脖子说:“不行!得开箱!”
司机扳手握得紧紧的,但当着警察的面又不敢有所作为。急着上班的人都坐别的车去了,只剩几个不太急的人在车上看热闹。
警察没办法,就对司机说:“你就把钱箱打开吧!遇上这犟人了,你还真没办法。”
司机说:“钱箱贴了封条的,只有公司的财务人员能打开。”
警察给公司打了电话,半小时过后,公司一个经理和财务人员赶来了。经理说:“这不是瞎胡闹吗?这么一箱钱,你就能认出你那一块?”
鞋匠从口袋里扯出一个牛皮纸做的钱包,里面整整齐齐的排着几张一元面额钞票。他说:“你查,里面保准有一张钱像这些钱一样,左上角有一小块黑胶布。”
经理从钱箱里果然找出一张左上角贴着一小块黑胶布的钱,说:“对,是有这么一块。好了,我宣布你是投了币的。”
鞋匠梗着脖子一下子软了,他得意地冲司机一扬头说:“听着,是……投……了的!”声音中竟带有几分哽咽。
车继续开,我蹭到鞋匠旁边坐下,问他:“你咋想出这招的。”鞋匠说:“如果你遭到怀疑和挨白眼的次数和我一样多的话,你也会想出来的。”
“你可是毁人民币啊!是违法行为!”
“不碍事,能抠掉,一抠就掉!”
鞋匠一面说着,一面很认真地抠下一块,给我做示范。
这时,又一站到了,又一大群人涌了上来,司机想说几句什么,喉头动了几下,但终于什么也没
说出来。

(1)小说开头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概括刷鞋匠的性格特征。(5分)

(3)小说反映了一个怎样的社会问题?读后你受到了什么启示?(6分)

第四单元复习学案参考答案
一、注音
麂(jǐ)皮门闩(shuān)噩(è)梦怂恿(sǒngyǒng)游(shuì)说
美姬(jī)鲰(zōu)生戮(lù)力瞋(chēn)目刀俎(zǔ)
杯杓(sháo)绮(qǐ)罗旖旎(yǐnǐ)青睐(lài)行(xíng)头
寒碜(chen)褶(zhě)皱锱(zī)铢(zhū)冗长(rǒngcháng)冥(míng)合
二、解释
1.沛公军霸上(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2.项伯杀人,臣活之(使动用法,使……活)
3.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4.范增数目项王(名词活用作动词,使眼色)
5.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与……交好,与……友善)
6.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用法,使……跟从)
7.沛公欲王关中(名词活用作动词,称王)
8.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使动用法,使……进入)
9.籍吏民,封府库(名词活用作动词,登记。)10.刑人如恐不胜(名词活用作动词,用刀割刺)
11.道芷阳间行(名词活用作动词,取道。)12.旦日飨士卒(犒劳)
13.谁为(介词,替)大王为(动词,出)此计者
14.秦时与臣游(结交,往来)1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16.臣请入,与之同命(副词,谦语,请允许我。)
17.故(特意)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意外的变故)
18.再拜献大王足下(两次)19.会其怒,不敢献(正赶上)
20.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向西)
三、填空
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2.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平时与留侯张良友善。
2.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张良这时候跟从沛公,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到了沛公的军营,私下里会见张良,把事情全部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3.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其他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了。
4.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秦朝的时候项伯与我交往,他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6.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第二天沛公使一百多人马跟从他来拜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羽道歉说。
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屡次给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玦来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8.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常是在沛公身上啊。
9.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樊哙于是进去,撩开帷幕向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向上竖起,眼眶都要瞪裂了。
10.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惩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天下人都背叛了他。
1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1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像是切肉用的刀和砧板,我们好像是砧板上的鱼肉,还告辞什么呢?
1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了!
五、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情节六要素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套中人》中的别里科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别里科夫是一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典型形象。
4.《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玛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典型形象。
5.(1)环境描写(或社会环境描写)(2分)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两个主要人物的出场提供一个平台。(2分)
(2)诚实、自尊、机智、宽容、果敢(每点1分)
(3)城市普遍存在歧视乡下人的问题。(3分)
不论什么人,只要自身行得正,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捍卫自己的权利和尊严。(3分)

第四单元生命的延续(生物高考复习要点提示)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第四单元生命的延续(生物高考复习要点提示),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四单元生命的延续
1生殖的类型
1.1无性生殖及其意义
1.1.1几种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营养生殖等
1.1.2无性生殖新技术及其应用:快速繁殖,培育无病毒植物,人工种子;克隆哺乳动物
1.2有性生殖及其意义:既具双亲的遗传性,又因有基因重组而具更大的变异性
1.2.1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花粉粒和卵细胞的形成部位、双受精的概念)
1.2.2有性生殖的概念及特征
2减数分裂(以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为例)
2.1减数分裂的过程(图解)(以哺乳动物的配子产生为例)
2.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重要生物学意义:
2.2.1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2.2.2导致可遗传变异——基因重组的产生
2.3细胞分裂图象的变式及辨识

3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
3.1种子的形成和萌发
附“被子植物果实不同部分的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成”(以玉米为例):一粒玉米就是一个果实,它由果皮,种皮,胚和胚乳四部分组成。果皮和种皮属于母体的体细胞组织,其性状特征是由母体基因型所决定的。与当代的授粉作用没有关系。
由于被子植物的卵细胞和精子并不是经过减数分裂直接产生,它们分别来源于胚囊和花药中的大、小孢子母细胞,大、小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大、小孢子后,再经有丝分裂形成。在被子植物的双受精中,两个精子是同源的(染色体组成相同),卵细胞和两个极核也是同源的(为母体其它体细胞中的一半)。双受精的结果,由受精卵发育成的胚,其染色体是二倍的(2n);由受精极核发育成的胚乳,其染色体是三倍的(3n)。一粒正常的玉米籽粒可以说是胚(2n),胚乳(3n)和母体组织(2n)三方面密切结合的嵌合体。这三方面在遗传基础上是有区别的。

3.2 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营养器官(根、叶、茎)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及其关系
4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
4.1 胚胎发育
受精卵的特征
原肠胚三个胚层发育的实验研究: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羊膜卵动物的胚胎发育特点
4.2高等动物生殖发育全过程(图解)

4.3动物繁育的新技术:
核移植技术;胚胎移植及胚胎分割移植技术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教案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教案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教材分析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北宋中期社会矛盾表现的几个方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2)理解三个原因: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实施庆历新政的原因;

(3)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和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时,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4)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实事求是地评价王安石变法,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当今中央重视三农问题,费改税对稳定政局的重要作用;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澶渊之盟的历史评价;

(3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庆历新政的夭折。这些背景一方面表明宋朝中期社会危机四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王安石的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由于北宋中期危机四伏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一时期社会危机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奠定基础。

二、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

师: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从这句引言内容中你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生1:表明作者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

生2: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师:说得很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中的“忧”,到底他“忧”什么呢?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一)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北宋中期”的概念:一般认为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的中期。

宋真宗赵恒(998-1022),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在位25年,宋真宗统治时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北宋比较强盛,史称咸平之治。在位期间,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良、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定澶渊之盟。这是宋朝向番方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

宋仁宗赵祯(1010—1063年),宋真宗的第六子,北宋第四代皇帝,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1063年病死开封,享年54岁,在位41年。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圣主,在位时间最长,其间国家太平,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仁宗善于纳谏还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青天,还出现了“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

宋英宗赵曙(1032-1067年)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仁宗无子)。嘉祐七年(1062)立为皇太子,封钜鹿郡公。嘉祐八年即帝位。体弱多病,继位之初即大病一场,而不得不由曹太后垂帘,后虽亲政,但于1067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

宋神宗赵顼(1048~1085年),英宗长子,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085年在位。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失败收场,不过神宗还是维持新法将近二十年。20岁即位,在位18年(1067—1085),38岁时病死,葬于永裕陵。

1、阶级矛盾的激化:

(1)土地大量兼并:宋代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2)人民的负担沉重:人民的负担有三,即繁重的赋税徭役、连年战争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全国的居民有主户和客户之分。主户分成五等,乡村上三等户为“上户”,是各类地主。四、五等户称为“下户”,有少量的土地;客户是没有土地的农民,占总户数百分之三十五左右。五等户和客户都要租种土地。地租根据具体的情况或对半分成,或四六分成,没有耕牛的佃户要把六成以上的收成交给地主。土地赋税实行的是两税,夏秋两季交纳。从名义上说,客户不交纳两税。但他们要负担各种名目的人头税,还要承担各种徭役。上户采取各种手段把赋税转嫁到下户的身上。纳税户除按规定的数量纳税,还有“支移”和“折变”等负担。在两税之外,还有丁口赋、各种杂变之税。徭役和差役。这是赋税之外的又一项沉重的负担。

(3)各地农民起义不断: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他宣告:“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起义的队伍发展到数万人。同年12月,王小波牺牲后其妻弟李顺为帅,主力军于淳化五年正月攻下成都。李顺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自称大蜀王,年号应远。推行一系列的打击恶霸豪绅的措施,起义军得到百姓的响应和支持。后来政府军残酷镇压了起义军。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又爆发了。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注意;一般的农民起义都发生在王朝的末期,而王小波、李顺起义则发生在北宋中期,可见社会矛盾的激化。

2、民族矛盾的激化: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曾经两度出动大军征辽,企图收回幽云十六州,可是都失败了。1040~1042年(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图讽刺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又上书讥切时弊,希望宋仁宗不要一味信任吕夷简。为此,范仲淹被吕夷简指责为离间君臣、引用朋党,被罢官。从此朋党问题成了宋朝统治集团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范仲淹遭受排斥时,有欧阳修、蔡襄等一批位居政要并以文学知名的人士支持他。当时尽管支持范仲淹的人都被罢官,但不断有人上疏要求复用范仲淹,反对用“朋党”的罪名堵塞言路。朋党之争实质是当时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的斗争。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1、积弱局面的形成:

(1)集中军权:

赵匡胤最了解高级将领发动兵变夺取政权的危险。因此,首先收夺军权。建隆二年(961),赵匡胤在酒筵上用允许将领们兼并田宅传给子孙的办法,示意将领们释去军权,使“君臣之间无所猜疑”。次日,曾经帮他夺取政权的禁军主要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皆称病自请解除军职。此为“杯酒释兵权”。之后,又废除了过去统领禁军大权的殿前都点检,把禁军的领兵机构析而为三,以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分掌禁军,合称“三衙”。三衙地位平行,互不统属,形成鼎立。三衙的长官为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也叫“三帅”,分别统领禁军。以资历浅、名位低、易于驾驭的人任其职。宋初制军的这一特点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

为了限制三帅的权力过大,宋又因袭了唐末五代以来的枢密院制度,在中央设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主管全国军队的调动和招募、训练、供给等事宜。枢密使与三帅各有所司,枢密使有调兵权而无领兵权;三帅有领兵权而无调兵权。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使二者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

北宋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将驻防在京师的军队轮番调到地方戍守,或将驻守在各地的军队定期调动到他地移屯就粮。军队驻守地时常更换,而统兵将领由中央任命,也不固定。如遇征战,多由皇帝临时命将。战事结束,兵归宿卫,将还本职,一切军权都集中于皇帝。这虽然可防止兵与将领结合以反抗中央,但却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且士兵经常往来于道路,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北宋在对辽和西夏的作战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

(2)集中行政权:

宋代以前,宰相握有“事无不统”的大权。宋太祖在建国之初,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通过新设的机构──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削弱宰相的权力。宋设“中书门下省”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庭,称政事堂(即宰相办公的地方),是中央行政机关。长官为宰相,官衔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又另设副宰相“参知政事”,意思是与宰相共同议政,使宰相不能专权。宋初设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掌管全国军事。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并立“对掌大政”,号称“二府”。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皇帝直接控制政权和军权。为了限制枢密使的权力,又设枢密副使。

(3)集中财政权:

北宋设置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大权。度支(掌财政收支和漕运)、盐铁(掌工商业收入和兵器制造)、户部(掌户籍、财赋和专卖),掌管全国财政。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另设三司副使多人,以防三司使专权。在民、军、财三权分立中,三者不相统属,分别向皇帝奏报,一切由皇帝裁决,宋代把中央集权强化到空前未有的程度。

(4)负面影响:

①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②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

③军费开支高涨。

空前强化的蝗专权虽然加强了封建统治,但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国家的权力过于集中,在政治上造成各级官员缺乏进取心,行政效率低下;军事上,高级将领受制太多,不能根据战场情况作出决断。同时,对宋代皇帝而言,权力集中的深层含义是确保自己的统治,因此,为了保住一己私利,不惜牺牲一切,包括国家利益,因此,在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常常表现得患得患失,非常软弱。景德元年(1004)九月,辽兵20万直趋黄河北岸的澶州,威胁宋都城开封。动摇的宋真宗在主战派拥戴下勉强到达澶州,宋军士气高涨。辽在澶州初战不利,加上长驱深入有后顾之忧,辽萧太后乃有退兵之意。双方于当年十二月约定:(一)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辽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三)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由于澶州古称澶渊郡,故称此和议为“澶渊之盟”。

2、积贫局面的形成:三冗——冗兵、冗官、冗费

(1)冗兵:宋太祖时,全国有禁军20万,真宗时增到44万,仁宗对西夏用兵,禁军激增到80万,后来《水浒传》中称林冲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就是这样来的。加上服杂役的厢军,总人数已达140万。当年北宋总人口只有2200万,国家的近十分之一人口是军队,宋朝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十分之七八。

(2)冗官:其一,官僚机构重叠,官职混乱,一官三人共之。其二,科举取士越来越多。1000年(咸平三年),真宗下诏说:“去岁天下举人数逾万人,考核之际,谬滥居多。”但这年,真宗亲试举人,仍取进士、诸科(包括屡试不中者)共一千八百多人。其三,“恩荫”法。皇族宗室和官僚的子孙、亲属、姻亲甚至门客都可由恩荫授官,数量极大。皇族宗室原来七岁时即授官。仁宗时,甚至出生不久,还在襁褓之中,便有官做。文武官员中地位高者,家族亲属都恩荫授官,小至郎中、员外郎也可荫子孙一人得官。正官之外,等候官缺的人员,多到“不知其数”,“大约三员守一缺,略计万余人”。真宗时十数倍于初,仁宗时又两倍于真宗。而且中级以上的官员,待遇极其优厚。宰相、枢密使的正俸,每年铜钱三百六十万文,单以三百六十万文计算,等于北宋中期两万四千亩土地的收入。

(3)冗费:军队和官员数量激增,也使费用大量增加,同时,在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宋代统治者也常常付出大量金银和布匹,以金钱财富买得一时平安,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冗费的局面。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1、新政背景:内忧外患

内忧: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

外患: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

北宋王朝自建立到宋仁宗庆历年,已经统治了80余年,当时,北宋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而行政效率越来越低,军队数量不断增加,但内忧外患不时爆发,百姓负担十分沉重,国家财政却入不敷出。不少有远见的人担心封建国家的命运,连连上疏要求宋仁宗进行改革。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任命富弼等为枢密副使,并多次催促他们立即拿出一个使天下太平的方案。

范仲淹于庆历三年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提出了十条改革主张:(一)明黜涉,按官员的政绩进行升迁。(二)抑侥幸,限制恩荫。(三)精贡举,改变科举的内容和办法,选择“经济之才”。(四)择长官,选好地方官。(五)均公田,这主要是均地方官员的收入。(六)厚农桑,采取措施发展农业生产。(七)修武备。(八)减徭役。(九)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积欠的赋税和大赦方面的内容。(十)重命令,重视法令的制定和执行。范仲淹认为当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整顿吏治,裁汰内外官吏中老朽、病患、贪污、无能之人。

宋仁宗采纳了这些意见的大部分,因为宋仁宗的年号是“庆历”,故历史上称这次改革为“庆历新政”。

2、庆历新政:

(1)中心措施:整顿吏治

(2)主要内容:

①改革文官:改革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磨勘法,注重以实际的功、善、才、行提拔官员,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②严格恩荫制:限制中、上级官员的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③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应举。改变专以诗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④慎选地方长官:由中书、枢密院慎选各路、州的长官。由各路、州长官慎选各县的长官,择其举多者尽先差补。

⑤.“减徭役”,重农桑:将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的五县废为镇,又析王屋县(今河南济源西)并入河南府,以精简乡村投入。

(3)失败原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新政推行一年多就夭折。

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以吕夷简为首的反对派攻击范仲淹、韩琦为朋党。吕夷简诬蔑韩、范的“朋党”之议,也为宋仁宗终止改革提供了借口。宋仁宗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是要富国强兵。但是,如果以牺牲皇帝家天下的利益来实现富国强兵,专制帝王当然不能答应。而庆历新政却恰恰触犯了皇室利益。范仲淹、富弼的各项改革措施包括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中心思想就是要裁汰不称职的官员,而当时北宋的官僚,已经是暮气深沉的腐朽政治集团,真要实行上述改革,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得丢官。这个大手术当然做不得。可是,范仲淹、富弼要给北宋做的手术还不止这些,即使是称职官员,也要削减其薪俸,北宋官员的俸禄是古代中国最高的。而且,还决定要减少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解决官多为患的问题。也就是说,全天下的读书人的利益,都让改革触及了。因此,改革的反对者决不是少数保守派,而是整个士大夫阶层——北宋统治的阶级基础。

如庆历三年十月,由中书与枢密院共同选拔各路的转运使。范仲淹在提名时,翻阅名册,凡庸碌无才的就一笔勾去。富弼对他说:“范六丈公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范仲淹却说:“一家哭,怎比得一路哭呢”?改革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遭到了极大的阻力,有人诬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党”。面对这些言论,宋仁宗对范仲淹和富弼便不再信任,让范仲淹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罢去参知政事的职务。到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富弼又被以更张纲纪,纷扰国经等罪名贬黜。已经颁行的磨勘(考绩)、荫子等新法也被宣布作废,“庆历新政”推行仅仅一年左右就夭折了。

★教学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包含四个主要内容: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

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

三、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想一想,这种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提示:恩荫制度指官宦之弟、亲属及门客不必通过科举即可做官。其影响是使官员人数增加,出现冗官现象;造成政府效率低下,加重财政负担,进一步激化阶级矛盾。

★本课测评:

1、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参考答案提示:北宋集中军权、行政和财政权,扩编军队,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削弱了军队战斗力,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随着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增加,财政危机加剧;农民起义的不断,边疆少数民族的进攻,统治阶级内部的朋党之争也促成了局面的形成。

2、简要分析庆历新政的内容及失败原因。

参考答案提示: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遣升迁的办法,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严格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垄断官位;改革贡举制,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可应举,取士重在策论和操行;慎选地方官;裁并州县,厚农桑。

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他们强烈的反对并污蔑改革者为朋党。宋仁宗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新法。改革措施“太猛”、“更张无渐”、“规模阔大”。改革的思想动员不够,配套措施不到位,对罢黜官员的安置没有着落,农民没有在新政中得到立竿见影的好处。

★学习延伸:

(略)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案

●王安石改革(1069年,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1、背景:①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各种矛盾十分尖锐;②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③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社会矛盾更加尖锐;④王安石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和“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
2、目的:(1)直接目的:为了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局面。(2)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3、主要内容:①富国之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募)役法;市易法;均输法;②强兵之法:保甲法;设军监器;保马法;将兵法;③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惟才是用。
4、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地主阶级针对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
5、评价: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加强了国家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②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6、失败的原因:①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②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③宋神宗动摇,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④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⑤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7、经验教训: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用人。
8、王安石的理财措施针对的社会问题
①青苗法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高息盘剥百姓的社会现象。②农田水利法针对战乱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社会问题。③免役法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的社会现象。④市易法和均输法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的社会现象。⑤方田均税法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社会问题。
9、认识王安石变法关于科举的措施中值得肯定之处。
(1)考试内容:①废除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而考查考生是否理解经义。②联系实际:参加经义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处理能力。
(2)遵循原则:择优录取。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09年江苏高考)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急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纵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举。……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学“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1.(1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请回答: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4分)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2分)

2.(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张载集》
(宝元以后)募兵益广,宗室蕃衍,吏员岁增。……故用度不得不屈。(仁宗时)承平浸(渐)久,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多如一火,天下祸患,岂可不忧?——《欧阳文忠公全集》
材料二(王安石)“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下
材料三熙宁、元丰(宋神宗的年号)之间,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三百二十八《安焘传》
(宋神宗熙宁六年冬十月)时在京诸军出戍还营,教阅多废忘。上初置内教场,训练有法,旬一御便殿,程其能否而劝沮之,人人奋励。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7
材料四上(明太祖)曰:“昔汉武帝用东郭咸阳,孔仅之徒为聚敛之臣,剥民取利,海内苦之。宋神宗用王安石理财,小人进竞,天下骚然,此可为戒。”——《太祖实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中期朝廷面临的经济、政治危机?(3分)

(2)王安石为实现材料二中“民不加赋而国用饶”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

(3)从材料三看王安石变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2分)

(4)材料四中明太祖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1分)依据是什么?(1分)

(5)就上述材料中对王安石变法所持有的不同看法,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1分)



(1)范仲掩: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
苏轼:主张考诗赋;
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
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3分)
(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2分)
结论:材料一,基本肯定;材料二,基本否定。(2分)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2分)


(1)军费开支成为国家最重的负担;官吏增多加大财政危机;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3分)
(2)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任答两点2分)
(3)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增强了军队战斗力。(2分)
(4)反对。王安石变法聚敛财富,盘剥人民,用人不当,导致社会矛盾激化。(2分)
(5)实事求是,客观公正。(1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1、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及对两次变法的认识:
(1)同:
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都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③都触犯了保守势力的利益并遭到强烈反对。
④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⑤都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
(2)异:
①背景:前者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地主阶级因封建经济的发展而要求建立地主阶级专政;后者面临着财政危机、政治危机、民族危机。
②根本目的:前者是建立新制度,后者是巩固封建统治。
③效果:前者使秦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后者使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政府收有所增加。
(3)认识:
①改革必然会受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成败的关键是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改革过程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