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二年级上册《加、减法的估算》学案

小学二年级音乐教案

发表时间:2021-01-25

二年级上册《加、减法的估算》学案。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上册《加、减法的估算》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二年级上册《加、减法的估算》学案

一、教学内容
加、减法估算(教材第98页例5,练习二十第5—7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综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综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情站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四、教学难点
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五、教学准备
教材第98页主题图。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近似数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601人,约是()人。
2.小明家到学校有492米,约是()米。
3.一台彩色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本。
讲一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新知研讨
1.引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大家都学会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下面还是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列表,“明明”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愿意试试吗?
2.出示问题。
展示例5如下的数据表,出示“明明”的问题:“第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收集矿泉水瓶情况
第一周240个
第二周380个
第三周192个
第四周219个
3.讨论算法。先让学生明白:要解决明明提出的问题,不需准确计算,只进行估算就可以了。然后教师出示课题——加减法的估算。
4.探究估算方法。先让学生各自独立尝试着估计,在同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想的。然后全班交流。只要想的合理,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如:192+219=200+200=400,192+219=190+220=410
5.出示问题二。问:再收集多少个,又可以再送一次?让学生结合刚才自己估算得出的结果,回答还需多少个。其中可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算出,也可以用精确计算的方法算出结果。
6.延伸拓展。
师: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能估算出结果吗?
(三)形成应用
1.完成教材第98页“做一做”。
独立估算,指名说一说各自的估算过程,结果是多少。
2.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二十第5题。
先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白题意后独立完成。用连线的方式把鱼分装在两个筐里。
3.集体研讨完成练习二十第6、7题。
第7题
(四)课题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小编推荐

二年级数学加、减法估算教案(表格式)


科目:数学第课执教时间:2011年月日课题加、减法估算编写者: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估算的思路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估算教学准备:情景图,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引导学生了解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1.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情况不需要进行精确计算,只要计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

2.出示情景:双休日,妈妈和小明一起到商店买东西。先买了28元的热水瓶和43元的水壶,然后又到文具专柜买了彩笔,当小明挑选了24元的彩笔时,妈妈拿出100元问:买这三样东西够吗?

3.引导学生谈通过情景知道了什么?

二、探究体验:

引导学生利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帮小明估算妈妈带100元买3样东西够不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组织学生笔算这三中物品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

三、实践活动:

1.完成做一做

2.完成1、23、游戏:能买哪些物品

(看谁估计得又快又准)小组为单位,从标有价钱的图片中迅速选择物品,然后在全班交流时让其他组判断:他们的选择是否合理?为什么?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3.独立完成

(1)完成P32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进行判断。

(2)完成练习六第2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估算方法。

(3)完成练习六第3题教师指导学生交流

修改意见:

备注

二年级上册《估算》导学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二年级上册《估算》导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二年级上册《估算》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估算的意识及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2、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合作、交往的意识,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1、填空。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021人,约是()人。
(2)小明家到学生有492米,约是()米。
(3)一台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本。
小结:这种猜测大约数量的过程叫估计。
2、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估算。
(1)小红想买一支5元的钢笔,一个4元的笔记本,你能快速说一说小红大约要带多少钱吗?
(2)一盆花25朵,一盆花33朵,一共大约几十朵花?(多媒体出示图片)
总结:刚才的过程不仅估计了价钱和数量还进行了计算,就是一种估算。(板书:估算)
二、探究新知
1、阅读与理解。
提问:观察教材第15页图文,题中的问题是什么?解决这个需要利用哪些信息?组织学生读题,并思考。
(1)六个年级的学生共约多少人?
(2)怎么才能使电影院里坐得下六个年级的学生?
2、分析与解答。
师:怎么解决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的问题呢?
生:先求出六个年级的总数,然后将总人数与电影院的座位数进行比较,小于座位数时能坐得下。
师:六个年级的总人数是221+239,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运算,它等于多少呢?
师明确要向知道总人数是否小于座位数,除了计算出221+239的准确值外,还可以进行估算,然后比较大小。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估算的方法,然后交流。
生1:221大于200,239也大于200,221+239一定大于400,但还是不确定是否大于441。
生2:这样的估算差距有点的,可以把221看成220,239看成230,221大于220,239大于230,220+230=450,221+239一定大于450,450比441,坐不下。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估算时,采取的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不同。这两种方法都是估算,但是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如果电影院的座位数时390个,那么刚刚提到的估算哪个更好呢?(学生1的方法)所以,我们在进行估算时,要多观察,然后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3、回顾与反思。
(1)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你的估算合理吗?
(2)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三”第6题。
先让学生估算出写在鱼身上的得数,再填一填将鱼分别写在相应的框里,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完成“练习三”第8题。
要求学生观察题目,弄清楚题目要求,再按要求进行估算,把结果写在教材上,然后相互交流。、
3、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根据条件想一想能够提出哪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学反思:

加、减法估算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老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编写一份教案。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加、减法估算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3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能力点:1、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德育点: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估算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主题图,实物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家今年分了大庆区的房子,我们要搬新家了。妈妈要去商店去买一些日常用品。出示暖壶、烧水壶、茶杯。你能猜一猜的它们的价钱吗?学生猜完后,再出示价格。
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茶杯24元
二、自主探究:
妈妈带了100元钱去买这三样东西,够吗?
小组合作交流,估算一下100元钱够不够。你用的什么方法?
学情预测:(1)热水瓶的价格大约是30元,烧水壶的价格大约是40元,茶杯的价格大约是20元,这三样加起来大约是90元,因此,100元够了。30+40+20=90(元)90100
(2)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烧水壶后大约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100-30-40=30(元)3024
(3)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30+40=70(元)100-70=30(元)3024
三、拓展运用:
1、二年级参加学校的运动会,一班39人,二班42人。二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参加学校运动会?学校准备了62个座位够吗?
2、做练习六第1题。这些算式的估算结果大都和80比较接近,要判断其精确的结果是否比80大,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只要大致估计就可以了。如:31+52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8,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超过80,38+39中两个加数十位上的数相加得6,不管个位上是几,其和都比80小。
开放题:我们班有45人,大家要去公园划船,大船每条租金51元,限乘40人。中船每条租金38元,限乘25人。小船每条租金17元,限乘8人。应该怎样租船?请你设计一个乘船方案,再预算一下大约要花多少钱?哪一种方案较为经济合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小结:

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不进位加》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不进位加》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不进位加》教案

本单元在教材编写上凸现如下四个特点:1、以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作为本单元知识的生长点;2、教材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3、各小节的教学也是由直观操作等依*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进行编排4、“用数学”是结合计算来出现的。教材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培养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总的教学设想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猜想、操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等活动进行探索和实现问题的解决。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其计算方法与已学的计算方法有相通之处,因此,我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实践、体悟等掌握新知识。在本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型学习是我的基本出发点,我注重渗透“转化”思想,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因此,我认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发现、理解和应用100以内加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难点是竖式中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我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已“问题情景——操作探索——解释与交流——应用与发展”为基本模式安排教学。教学中,“以操作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数学实验”、“做数学”的环境。以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为主,来突出教学的重点,以老师引导为辅,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全面、全程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自主探索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下面以本单元第一小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第一课时“不进位加”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1,练习二第1题。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发现、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
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评
教法、学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操作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题卡、学生自备学习小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现代教学理论倡导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在学习新知识时,有必要找准与旧知结构类似的地方,进行同化或顺应,重新建构。因此,本节课我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教材上的“参观博物馆”的主体图,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从主题图中获取信息和发现图中的问题“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根据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每个班前面都有的人数)中研究并猜想出解决方案。“合乘”学生会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提出用加法,提出两种解决方案,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案,我会及时地肯定和赞扬,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样设计本环节,把学生将要掌握的新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多媒体手段、大胆猜想等形式,既创设了理想的教学情境,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谓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现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之一,学生只有参与到实际的实践活动当中,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这也是新课标强调联系学生实践的主旨所在。因此,我就引导大家:“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好不好?”“如果班和班合乘一辆车,车上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学生能很快列出加法算式:30+36,我就紧接着问:“这个算式,你会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呢?请大家各自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学生就会采用过去的数小棒或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根据学生的完成度,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法及时让学生汇报、交流,可能有一根一根地数,也可能一捆一捆地数,还有列竖式的等。我再问:“那么哪种方法又快又准确呢?”学生会感觉数小棒较慢一些,“那么列竖式是怎样列的,要注意哪些,又怎样计算的呢?”结合以前一捆加一捆的方法,引导出数位要对齐。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归纳出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再加以板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因为课堂上,教师的必要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不至于盲目,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更有意义。在学生生动而丰富的操作中,运用“转化”的思想,学生通过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一切不仅仅是列竖式计算的过程这一知识的需要,而且也是探究型学习方式的需要。
三、时间运用,发展能力
由于前两个流程已用去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了保证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我将例题下面的“做一做”用题卡呈现给学生,并将学生分成三人小组,在小组间进行竞赛,并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间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运用了计算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独立思考,巩固新制
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可以检验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得以应用,方法得以提炼,凸现了练习的深度,也培养了学生的“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板书设计
不进位加
1、36+30=66
十个十个十个
363636

+30+30+30
666
不进位加
1、36+30=66
十个十个十个
363636
+30+30+30
666

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学案


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学案
本节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运算顺序,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3.进一步学会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建立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了解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乘加或乘减的运算。
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班班通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星期天,小朋友们去游乐场去玩(课件出示4旋转木马的情景图。)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每个旋转木马上坐几个小朋友?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2.有什么办法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呢?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我们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在小组里互相说说。(教师在黑板上摆上4排小棒,分别是3、3、3、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小组交流解决过程。

说清楚:

(1)你想出了几种方法?

(2)算式怎么列?

(3)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展示学生的解法,交流讨论。
(1)师:看黑板上小朋友做的方法,你看懂吗?有什么问题要考考这些小老师吗?

(2)生生、师生相互质疑。

4.结合磁铁分析意义:3×3+2就是求比3个4多1的数,3×4-1就是求比4个3少1的数。

5.小结: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对同桌说一说算理。

6.怎么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7.观察比较,你喜欢哪个算式,为什么?(优化方法。)

三、巩固运用:

1.小熊想把剩下的玉米分给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够吗?(出示图片:共5张桌子,其中4张,每张3只小动物,第5张4只动物)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交流。

2.买东西

东东去商店买本子。本子每本3元钱,他带的钱最多买2本,请问东东他可能带了多少钱?

3.图中有几朵花?你准备怎么数?圈一圈,列个算式算一算。(出示一张图,里面有19朵花,学生圈的方法不一样,列式也就不一样了。)

四、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上,同学们在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时,能够积极的选择各种方式来解决,而最值得欣慰得是,每个同学列出方法后,我都不急于定论,而是让同学们之间来评论,加深同学们对文字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下册数学《加、减法口算及笔算方法》复习学案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加、减法口算及笔算方法》复习学案苏教版

复习内容:书本第100--101页期末复习第4--7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几十、几百加减几十、几百,或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口算题。掌握三位数的加减法的笔算。

2、通过实际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表格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逆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在解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

教学重点:三位数加减的口算及笔算。

教学难点:在实际活动中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经过近一个学期的紧张学习,我们这本书马上要学完了,想不想在这节内容丰富的复习课上来检验一下。

二、回忆旧知

1、提问:在这个学期里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有关加减的计算知识?

学生说出主要类型,教师加以概括总结。

2、请小朋友们根据自己概括的计算类型,同桌之间相互出些题目并计算。

3、总结:着重强调进位加、退位减、隔位减的计算的注意点。

三、勇夺红旗

谈话:通过刚才的练习,小朋友们对本学期所学的加减计算肯定更加熟悉了。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勇夺红旗”。

1、口算旗:书本第100页第4题

(1)完成第4题口算。

(2)学生在书做完成,比一比,谁做得又快又对。

(3)集体纠正

可以让学生交流各种口算方法,只要有道理的、简单的就给予奖励。

2、笔算旗:书本第100页第5题

谈话:我们在做计算题的时候要细心,有时要注意观察发现其中的奥妙,往往会取得好的效果。

1)一起来做369+504和399+504,注意比较这两道题的异同。

2)提问:你认为在连续进位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你觉得什么地方容易出错?

3)算一算,比一比:

自主计算2、3组

3、验算旗:书本第101页第6题

1)小朋友们真聪明!连夺两面红旗,接下来我们先做书上的第6题。

2)集体核对。

3)总结:

验算是检验笔算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再加一遍的方法检验加法,也可以用减法来检验加法,用加法来检验减法,我们可以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

4、方向旗:书本第101页第7题

1)认识方向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看图上从学校到少年宫一共有几条路线?

你觉得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

2)你能算经过邮局的那条路比经过体育场的那条路近多少米吗?首先要求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回答。

5、表格旗:

1)补充有关加、减的一张表格,我们先来仔细看一看。

2)提问:从表格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你是怎么求出二班有多少本图书的?

要让学生明白330里面包括了三部分的内容,减去一班和三班的本数就是二班的本数了。

三年级一班有多少本图书该怎么求?

6、应用旗

1)谈话:小朋友们非常聪明!连夺5面红旗,现在还剩下最后一面旗帜等大家来拿。

2)出示补充的应用题。

3)指名到黑板上来做。

4)集体核对。

5)总结:

学生中的不同意见,点拨学生利用简便方法计算,可以通过画线段图等多种方式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题意。对做到“105-78”这种简便方法的学生予以表扬。

四、学习小结

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学案


二年级上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学案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情境图动手摆小棒,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发现法。
教学准备:
第14页例3图、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笔算下列各题。
25+42=36+21=24+35=
(2)指名回答,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35+37
①尝试计算。
②汇报交流,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③竖式算法。
学生尝试竖式计算。提问:从哪位加起?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应该怎样写?
④比较总结
例3和上节课的两道计算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反馈练习。
教材第14页“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三、积累提高
(1)森林医生,改正竖式中的错误。
(2)列式计算。
(3)完成教材练习二第4题。
四、总结提升
在做进位加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例3:35+37=72
35个位和个位对齐相同数位对齐
+317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5+2=7
72满十向十位进1

二年级上册《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学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二年级上册《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学案

一、教学内容
课本96页例3,“做一做”第1、2题中加法,练习二十第1、2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在经历算法研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推和迁移的思维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充分利用情景图上的素材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勤俭节约的教育。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情景图引导学生学会几百几十加、减几十的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1.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
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五、教学准备
教材第96页主题图。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出示两位数加的算式卡片,让学生抢答。
(二)创设问题情境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的内容。
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现在搜集矿泉水瓶子的小朋友们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3.出示问题:500个送一次现在够吗?
4.请一个同学板演,其余同学自己在练习上写出算式。
5.订正算式。
6.看看这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
7.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几百几十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三)探究新知
1.现在我们再动动脑,想一想应该怎样计算。
2.提出要求:
(1)先独立计算。
(2)计算完成后同桌交流。
3.组织学生汇报。
用口算。因为18+34=52所以180+340=520
用竖式计算。百位、十位和个位分别对齐,然后从个位开始算起。
4.同学们能想到两种那么好的方法来计算,而且还提醒我们竖式应该怎样计算。我们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每个数位上的竖对齐,如果满了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5.但是老师还是有个疑问:为什么百位上不是4呢?
让学生回答:因为十位上的8+4=12,向百位进了1,百位上就是应该是1+3+1=5
竖式计算时进的1要写上,算的时候不要漏掉了。
口算180+340,算了18+34后要记得在末尾再写上0。
……
同学们很棒,那么你能提醒一下小伙伴们,我们在计算中哪些地方要特别小心吗?
(四)出示动画: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P96-97例4,让学生观察思考。
1.现在我们再动动脑,想一想应该怎样计算。
2.提出要求:
(1)先独立计算。
(2)计算完成后同桌交流。
3.组织学生汇报。
(五)教学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第1、2题中有关加、减法的练习。
2.完成练习二十第1题。
3.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
(1)说说图意。
(2)根据图上问题列式计算。
(六)拓展性学习
想一想:最小三位数加上最小四位数和是多少?
(七)板书设计

二年级下册《小鹿的减法》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二年级下册《小鹿的减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材分析

《小鹿的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鹿想造桥,獐子想铺路,小鹿经过一年不懈的努力最终造好了桥,可以很方便地过河了,而獐子随着岁月的流逝,感到下山越来越费力了。它告诉学生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到底,才能成功。

设计理念

1、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教师应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演读、分角色读、讨论等)的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语文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字及以下词语:成功、坚持、汗淋淋、浑身、开始、造桥。

2、学习动作关系的句子,在语境汇总领悟表达地方法,积累句子,并能模仿造用。

过程与方法:

默读课文,要求不出声,不指读,培养成边读边想地读书习惯。

情感与态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脚踏实地,坚持到底。

教具准备:小鹿,獐子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小鹿图片。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来看看它是谁?(小鹿)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有关小鹿的故事。

【以“图”激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儿童学习最现实,最积极的因素。】

2、板书课题。(师生共同板书)齐读课题。

3、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明确读的要求,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检查预习情况: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齐读。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3、出示生词卡片,齐读。

(坚定、岁月、流逝、结实、坚持)

4、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5、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小鹿造桥,每天坚持从太阳升起忙到月亮出来,花了一年的时间,终于成功的故事。)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学会倾听。从低年级起,注重培养学生概括课文段意的能力。】

2、那么“退却”是什么意思?

3、课件出示獐子图片,介绍有关獐子的资料。

獐子:是一种哺乳动物,体形象鹿,但身体矮小,而且身体上面是黄褐色,腹部白色,毛较粗,没有角,生长在长江流域和福建一带。

【通过图片,使学生能直观的认识獐子,教师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对獐子的认识】

过渡:了解了獐子,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张图片。

4、看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小鹿造桥?

5、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______画出具体描写小鹿造桥的句子。

6、看大屏幕,谁能把画出来的句子读一读?

7、自己试着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哪个词用的好,你读懂了什么?

(汗淋淋)

【在学习课文中,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能力。】

8、师范读,你体会到了什么?齐读

9、你还会说这样的词吗?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下面,我们来看屏幕。

10、出示“我会说”,读句子,填空。

小鹿累的汗淋淋的。

________累的_______。

【此处设计了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很有价值的练习题,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发散了学生思维,既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态,又同时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精神。】

过渡:小鹿造桥,獐子看到后,獐子会说什么?

11、同学们默读课文3-7自然段,看一看小鹿和獐子有几次对话?(两次)

12、同桌两人一组合作读,体会小鹿和獐子的对话,看看怎样才能读好它。

13、哪一组愿意把自己的朗读才能展示给大家?

14、谁还想和他人合作读?

15、师生引读。(师读旁白,男读獐子的话,女读小鹿的话)

【多种方法练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学习,合作学习。】

16、说说小鹿的减法是什么?(相机指导用“坚持”说话。)

过渡:小鹿的桥造好了,它可以很方便的到对岸去,那么獐子呢?齐读课文第九自然段,谁来说一说?(指名说)

17、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白了做事要有坚定的信心,坚持到底,一定会获得成功。)

四、说话,写话练习。

1、你想对小鹿和獐子说什么?

2、把你想对小鹿和獐子说的写下来。

3、交流写话。

小鹿造桥

獐子铺路

板书:18、小鹿的减法

评析

这份教学设计的

主要特点:

1、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阅读是学生地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难看出,学生自主学习是课堂的主要旋律:自主地读、评;讨论不懂的词句意思;分组讨论交流等,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动口读,动口说,动脑想,动手写,自主学习的空间大,时间充裕,使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2、把“读”、“演”、“评”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其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学习效果更好。学生在欢乐的课堂氛围中既发展了语言,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真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分析


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分析
第一单元是在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够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会解答加、减法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编排。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

首先来说说计算教学。

关于计算的新知识有以下三点:一是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应该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运算顺序进行;二是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式题可以列两个连续的竖式或者把这两个竖式连写;三是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应该口算与笔算相结合,提高计算的效率。

3、对灵活计算的要求高。学生在第一节课刚刚学会了连加连减竖式的格式,在第二课时就要求灵活选择口算或笔算的方法,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尤其是第二步能口算的(试一试),学生的错误更多,因为以前都是把竖式的结果直接写在等于号的后面,而这样的题目却要求把竖式的结果在脑中口算后再写出得数。原教材是在二下学习连加的竖式,介绍了三种方法,连减和加减混合的题目没有要求用竖式计算。

针对学生的问题,我想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处理:

1.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

运算顺序是为了进行混合运算而作出的规定。人们共同遵循规定就能避免混合运算时的混乱,确保计算正确、结果唯一。解决实际问题经常要列式计算,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应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相矛盾。例1和例2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教学连加和加减混合运算,能够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是合理的规定。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单元,曾经接触过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初步知道算式里的“加号在前先算加法,减号在前先算减法”。也就是说,学生已经初步知道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本单元继续教学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教学时应该注意三点:

(1)教学时要先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口算,让学生重温运算顺序。

(2)帮助学生说清楚每一道算式的计算步骤。学生一般会说清楚第一步算什么,如例1的算式19+27+26,先算19+27。他们也知道接着算什么,但不会照“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再加26”“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减33”这样表述。教学时,要帮助学生说清楚第二步计算的具体内容,感受这一步是前面计算的结果与算式里第三个数的运算。

(3)联系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运算顺序是合理的规定。例1求三个人一共折多少只小船,可以先求出图画里左边和中间这两人一共折几只小船,再求三个人一共折的只数。在算式19+27+26中,先算19+27=46,再算46+26=72,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完全一致。例2求还剩多少只小船,可以先算出一共折了多少只,再从中去掉送给幼儿园的小船只数。所以算式38+42-33应该先算38+42=80,再算80-33=47。联系实际问题的解答步骤和数量关系,解释连加、加减混合算式各步计算的具体含义,学生能够体会到“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合理性。

2.教学连竖式,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巩固加、减法计算。

本单元采用“分竖式”或“连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分竖式”把两步计算列成两个独立、完整的竖式分别进行。这样的竖式学生容易掌握。“连竖式”把两个竖式连起来写,先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竖式,再把第二步计算接着前一步的得数写,把两步计算的竖式连成一体。学生以前没有用过这样的竖式,但是通过比较能够体会这样写比较简便。

学习“连竖式”计算,对学生有三个好处:(1)连竖式的两次计算是根据运算顺序进行的,写连竖式能够强化运算顺序。尤其是第二步计算接着第一步的得数写,充分体现了第二步计算是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与算式里第三个数的运算。(2)连竖式只是把两个加、减计算的竖式连着写,但每次计算都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与学生已有的计算习惯和能力比较接近,他们接受连竖式不会有大的困难,还有利于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3)没有括号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都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都可以写连竖式计算。学生在连加里学习的连竖式,在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中继续运用,就能越来越熟练。

以前教材中还有三个数一次相加的形式,但是这种写法只适合连加。因此,教材没有介绍三个数一次连加的竖式,而统一采用分两次计算的两个竖式连写的形式,以降低难度,防止竖式写法上的混淆。

学生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可以自主选择采用分竖式还是采用连竖式,教学时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对笔算形式的选择,另一方面也要适当引导他们主动使用连竖式。《教学用书》中是这样表述的:着重让学生掌握用两个竖式连写的方法计算有关的连加、连减两步计算式题。

3.灵活运用口算与笔算,提升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有些是两位数与一位数或整十数的加、减计算,可以口算,有些是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计算,需要笔算。学生通过辨认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中,哪些能口算、哪些要笔算,做到能口算则口算,需笔算就笔算,他们的计算能力就得到了提升。编者的想法很好,但是通过我们的教学实践可以发现,这里正是教材的难点所在。“在计算时,如果哪一步可以口算出结果的,就可以不写竖式”这句话,很好理解,学生却很难做到。

教学时,一方面要适当加强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或整十数的口算练习,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看清楚题目里有哪些计算,分辨哪些可以口算、哪些应该笔算。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进位加》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进位加》数学教案

第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3课时 进位加

【学习内容】:课本P14例3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

【课前准备】:实物投影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11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4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估算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加法估算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加法估算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会加法估算的方法,认识“≈”,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2、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能运用估算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以及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估算,会用“≈”表示估算的结果。
2、体会估算的重要作用,打破思维定势,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激发估计意识
你知道每个数接近哪个整百数吗?
492、695、503、207、813、589、904、296、407、602、399
1、“492”和“503”都是接近500,这是它们的相同点,它们又有什么不同?(492比500少一点,503比500多一点。)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2、“399”这个数常会在哪里看到?(同时出示商场标价单)如果你选中了一件399元的商品,你真的会带399元去吗?生活中,我们总会先估计一下商品大概多少钱,然后准备一个大概的数目去购物,这样比较方便。(同时板书:估计)
【设计意图说明:估算要以数感为基础,要以理解数概念为依托,并且要求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把握数的大小。环节1的设计通过使学生头脑中“大约几百”的数概念的清晰化,为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灵活选择估算方法,合理调整估算结果作了有效的铺垫。环节2的设计把一个简单的数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出学生自觉的估算意识。】
二、创设情境,探索估算方法
创设情境:三八妇女节,老师到商场去购物,一圈逛下来,看中了一件衣服299元,一条裤子198元。小朋友们,胡老师买这套衣服大约需要几百元呢?(同时出示这套衣服的彩图贴在黑板上)
(学生理解题意)
(一)学生交流,汇报方法
1、学生汇报方法一:299+198=497(元),所以要带500元钱。
学生汇报方法二:299元看成大约300元,198元看成大约200元,300+200=500(元),所以大约要带500元。
2、教师处理预案一:如果先出现方法一,教师要加以引导:你的口算能力真强,小朋友们没有你这么好的口算本领,就要动脑筋想想其他办法了。谁想到了吗?
教师处理预案二:如果先出现方法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评析方法优劣。
【设计意图说明:教学估算时,把它置于具体的购物带钱的背景中,这是处于商品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学生所耳熟能详的,当他们把计算和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便自然地理解什么时候需要估算,体会到了估算的必要性。根据估算算式中两个数的特征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学生会想到的方法主要有以上两种,两种方法孰优孰劣应该说大多数学生能够自主辨析,也有小部分学生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语言评价、引导才能认识到“凑整估算”这种策略的优越性。】
(二)辨析式子,认识约等号
1、教师出示:299+198=600(元)
2、学生辨析:299+198的结果是大约500元,不是等于500元,所以不能用等于号。
3、认识约等号:
(1)学生尝试介绍。
(2)教师介绍并完成板书:要表示结果大约是500元,就需要一个新的符号产生,它就是约等号,读作“约等于”。(板书介绍约等号的写法、读法。学生集体写、读)

(3)学生完整地读出算式。
【设计意图说明:让学生经历辨析,自主产生学习新符号的意愿,从而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约等号的写法教学绝对不可忽视,教师一定要注意约等号写法的形象指导。】
(三)方案选择,活用估算
再创情境:胡老师后来又去逛了一圈,又看中了一套衣服,请你估计一下,买这一套衣服大约需要多少钱?(同时出示这套衣服的彩图贴在黑板上,并注明:一件衣服298元,一条裤子208元。)
1、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汇报,教师完成板书。(板书:298+208≈500(元))
2、教师提问:两套衣服老师都喜欢,请小朋友们帮忙想一想,老师带500元能买到哪一套衣服呢?
(1)学生汇报方法一:299+198=397(元),298+208=506(元),所以胡老师带500元能买到第一套衣服。(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方法的麻烦。)
(2)学生汇报方法二:299元是300元不满,198元是200元不满,估计的结果也应该是500元不满,所以能买到第一套衣服。
(3)学生汇报方法三:299元比300元少一元,198元比200元少2元,结果是比500元少3元;而298元是比300元少2元,208元是比200元多8元,结果就是比500元多6元。所以只能买到第一套衣服。
(4)学生汇报方法四:299+198的99+98满100,200+100=300,结果是400多;298+208是98+8满100,200+200=400,结果是500多。所以,带500元能买到第一套衣服。
……
【设计意图说明:在利用估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体会到同一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并且进行引导、评价和优化,让学生知道运用生活经验,灵活选择估算方法。不同的学生处于不同的理解、思维层面:数感好的学生比较容易想到方法二,推理能力强的学生能够理解方法三,而方法四可能更适宜大部分学生的理解,更便于推广应用。】
(四)小结揭题,显化估算方法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许多数目不需要很精确,只需要知道一个大概的数目,因此同学们要有估计的意识,更要学会估算的方法。为了方便、快速地进行加法估算(同时板书课题:加法估算),一般情况下,我们把一个数看成与它接近的整百数来估算。当然,估算的方法不止这一种,同学们要根据估算的目的或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地选择估算的方法。
三、巩固深化,培养估算能力
1、把每个加数看作整百数,再估算结果。
599+297403+508295+306
704+195392+407606+399
(1)学生独立解答,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汇报展示,指名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下面哪道题的结果大于700?在□里画“√”。哪道题的结果小于500?在□里画“△”。
495+198□506+205□596+145□
299+185□136+398□67+414□
(1)学生独立思考,认真解答。
(2)学生汇报交流,鼓励不同的想法,优化学生的想法。
【设计意图说明:第一题起到扎实巩固“凑整估算”的估算方法的目的。第二题辨析结果“大于700”或者“小于500”的情况中,有许多灵活运用估算方法的因素存在,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使他们的思维得以碰撞,估算能力得以提高。体验根据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估算的方法。】
四、总结拓展,活化估算学习
1、你今天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出示挂图。(教师创设情境,略。)
电话机取暖器自行车电饭煲电风扇
206元292元604元305元195元
(1)请你任意选两样东西,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多少钱?
(2)估计一下,花900元钱能买到哪几样东西?
【设计意图说明:本堂课一开始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体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化”这个基于“学习数学培养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而提出的教学理念。课堂结束,教师创设了一个“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活化所学的知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板书:
加法估算
206+292≈500(元)
约等于
“≈”读作“约等于”

练习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加法及估算得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
2发展观察、比较、说理等数学思维能力。
3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正确率。发展有序思维能力。
教学资源:小黑板投影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213+624342+362130+476
(1)学生独立在草稿本上计算并验算。指名板演。
(2)检查订正。说说三位数加三位数计算时应注意些什么。(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2、算一算。比一比。
230+68445+414
260+68445+464
267+68445+469
(1)学生独立计算,边算边比较。
(2)反馈检查。
(3)说说这两组计算题中各小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逐渐增加,和也随着增加,反之,和也随着减少;每一组中的第一小题计算时不需进位,第二小题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1,第三小题个位和十位相加都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1。
3、解决实际问题。做第3题。
二.估算练习
1.估算一下下面各题的得数大约是几百。
304+106402+467248+395
596+297196+729635+208
先同桌说说后交流反馈
2.解决实际问题。做第5题。
(1)独立解答。
(2)交流反馈。说说自己列式是怎样想的。
三.全课总结
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有什么收获,小组派代表交流。
四.作业应用。完成41页第4题。

教学板书:
练习课
158+216+142=516(本)97+105+97=299(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运用所学的加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并有序陈述解题思路。
2、在解决问题和观察比较算式的过程中发展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等。
3。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难点:会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小黑板投影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口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60+90430-400500+300
740-4030+900600-200
2快速口算。
200+50090+300770-70320-300
740-700900-400900-3001000-800
360-300400+600500+200200+100
200+800540-40580-50050+70
二.算一算。比一比
346+113552+175
346+213452+275
346+313352+375
1.学生独立计算,边算边比较,每组中的各个算式有什么联系。
2.反馈交流,检查订正。说说自己的发现。
(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和也增加;一个加数逐渐减少,另一个加数逐渐增加,和不变。)
3你能根据每组中第一个算式的结果很快说出另几个算式的得数吗?
304+106=410596+297=893635+208=843
304+206=496+397=535+208=
304+306=396+496=435+208=
304+406=296+597=335+208=
三.解决实际问题
1做42页第7题
(1)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2)反馈思考。说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做42页第8题
(1)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2)反馈思考。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让学生明白求黄鸡的只数就是求比127多35的数,求黑鸡的只数就是求比162多59的数,所以都用加法计算。
3做42页第9题
(1)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电线原来长多少米的?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应用。完成《练习与测试》

教学板书:

练习课
346+113=459552+175=727
346+213=559452+275=727
346+313=659352+375=727

二年级上册《除法的认识》学案


二年级上册《除法的认识》学案

一、课标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创设了小朋友们最喜欢的喜洋洋请客这一情境。选取了学生既熟悉又喜欢的素材为教学资源。
二、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平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三、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用帮大熊猫份竹笋的情景,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在玩中去学习。
四、教学目标1.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把除法和平均分联系在一起,理解除法的意义,将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与实际相结合。3.让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五、教学策略
唤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我采用了一下的教学方法:
游戏学习法、启发引导、尝试法、演示操作法、练习法、讨论法。六、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八、教学具准备
课件
九、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情景图。
(1)大熊猫是我们国家的一级保护动物,他憨厚的样子惹得很多小朋友都喜欢它。你们知道,它们最喜欢吃什么吗?
(2)饲养员叔叔为大熊猫准备了12根竹笋,打算分4次喂给熊猫吃。每次要喂熊猫几根竹笋呢?
2.开展活动,解决问题。(1)如果将12根竹笋平均分成4次喂熊猫,饲养员叔叔每次该喂熊猫几根竹笋?可以用小棒表示竹笋,边摆边想边说。
(2)学生动手操作
(3)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可以一根一根分,也可以两根两根分,也可以三根三根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次饲养员叔叔可以喂几根竹笋?
(4)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饲养员叔叔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新的计算方法——除法(板书课题)
(3)问:谁能用1句话说一说,我们是怎样帮饲养员叔叔分12根竹笋的?
我们的分法是平均分吗?出示动画
(4)像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5)动画: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这样的几盘?
这也属于平均分的问题,也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2.认识除法
(1)介绍除号: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除法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
(2)介绍写法: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3)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4)解决饲养员分竹笋的算式写法:把12根竹笋平均分成4份,就是用12÷4,每份有3根竹笋,结果就等于3。写成完整的算式: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5)问: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6)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①把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2份,写出除法算式,并读一读,再说一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②平均分成3份呢?平均分成6份呢?
(三)拓展延伸
1.分饼干:出示动画
(1)明确要求:先动手操作,用18个长方形表示18块饼干,依次把18块饼干平均分给3人、2人、6人,再根据分的结果填写除法算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读出填写的除法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2.“平均分”与“除法”
(1)圈一圈,再写一写:24里有()个4,20里有()个5。
学生根据要求,自己动笔圈一圈,再将“平均分”的过程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2)看图圈一圈:10÷2=515÷3=5用“圈一圈”的方式表示出对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包含除”及“等分除”两类不同的含义。
学生独立完成,
3.解决问题
(1)分白菜:有18棵白菜,每6棵分一筐,需要这样的几筐?
(2)做风车:5个小朋友一共做了30个小风车,平均每人做了几个?
(3)做游戏:15个小朋友做游戏,分为3组,每组几个人?
15个小朋友做游戏,每5个人一组,可以分几组?
又来了3个人,平均每组有几人?
每一个问题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说一说是怎样平均分的,再说用哪个算式解决问题更合理。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年级上册《加、减法的估算》学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音乐教案”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