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寡人之于国也

高中文言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1-01-18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寡人之于国也。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寡人之于国也”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寡人之于国也》
(一)文学常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指出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河内凶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四)指出下面语句中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
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然而不王者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谨庠序之教
(五)一词多义:
实词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

①百发百中(成语)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②穷兵黩武(成语)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④草木皆兵(成语)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①然而不王者
②梁惠王日
虚词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寡人之于国也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④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①请以战喻
②可以无饥矣
③以时入山林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填然鼓之
王道之始也
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⑤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⑥鸡豚狗彘之畜
(六)指出句式特征
(1)非我也,岁也
(2)非我也,兵也
(3)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鸡豚狗彘之畜
(6)树之以桑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9)申之以孝悌之义
(10)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七)固定句式积累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必修三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
《寡人之于国也》
(一)文学常识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指出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三)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河内凶(【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四)指出下面语句中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
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
2.然而不王者(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统一天下”)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生,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动词作名词,死去的人)
4.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认真办好”)
(五)一词多义:
实词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
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

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

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
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
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

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

①然而不王者(动词,为王,读“wàng”)
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

虚词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
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
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
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与,和)

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
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
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
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
③未之有也(代词,这样的情况)
④寡人之于国也(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⑤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鸡豚狗彘之畜(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
(六)指出句式特征
(1)非我也,岁也(判断句)
(2).非我也,兵也(判断句)
(3).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判断句)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5).鸡豚狗彘之畜(宾语前置,应为“畜鸡豚狗彘”)
(6).树之以桑(状语后置)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
(8).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
(9).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
(10).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状语后置)
(七)、固定句式积累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有的人……,有的人……)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耳,是……也”:只是……罢了,这也是……啊)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何异于……”:这跟……有什么不同呢)

扩展阅读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师说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师说,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师说》
一、知识点梳理
1、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就属这一文体。
2、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课文解读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本文利用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富有特色。而且涉及很多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例如“师”、“学者”、“惑”等,我们应该掌握这些词含义,夯实古文功底。
二、综合练习题
(一)给下列词注音:
受业()解惑()愚笨()乐师()阿谀()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李潘()经传()或不焉()嘉()贻()句读()读书()嗟乎()长幼()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吾师道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吾从而师之:()
⑥则耻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⑧十年春,齐师伐我:()
⑵【之】
①择师而教之:()
②郯子之徒:()
③古之学者:()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句读之不知:()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⑶【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⑦其可怪也欤:()
⑷【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⑸【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
⑹【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生乎吾前:()
③固先乎吾:()
⑺【于】
①耻学于师:()
②其皆出于此乎?()
③于其身也:()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不拘于时:()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翻译:)
⑵或师焉,或不焉(不:通,翻译:)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吾从而师之:(活用:翻译:)
②吾师道也(活用:翻译:)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活用:翻译:)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活用:翻译:)
(活用:翻译:)
⑤则耻师焉:(活用:翻译:)
⑥小学而大遗:(活用:翻译:)
⑦孔子师郯子:(活用:翻译:)
(五)分别写出下列词的古今含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义:今义:)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古义:今义:) 
③吾从而师之
从而(古义:今义:) 
④无贵无贱
无(古义:今义:) 
⑤句读之不知
读(古义:今义:) 
⑥小学而大遗
小学(古义:今义:)
⑦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必(古义:今义:) 
⑧年十七,好古文
古文(古义:今义:) 
⑨今之众人
众人(古义:今义:)
(六)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①句读之不知(句式类型:)
②惑之不解(句式类型:)
③不拘于时(句式类型:)
④学于余(句式类型:)
⑤耻学于师(句式类型:)
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类型:)
⑦不必贤于弟子(句式类型:)
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式类型:)
《师说》
(一)给下列词注音:
Shòuhuòyúyuèyútánchángxiāngdānpánzhuànfǒu jiāyídòudújiēzhǎng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⑴【师】①(名词,老师)②(名词,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③(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④(动词,从师)⑤(意动用法,以……为师)⑥(动词拜师)⑦(名词老师)⑧(名词军队)
⑵【之】①(代词,指代人)②(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③(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④(结构助词,不译)⑤(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⑥(代词,代六艺经传)
⑶【其】 ①(人称代词,他) ②(指示代词,那些)③(人称代词,他们)④(人称代词,他的) ⑤(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⑥(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⑷【惑】①(名词,疑难问题)②(形容词,糊涂)
⑸【道】①(名词,道理)②(名词,风尚)③(名词,道路、途径)
⑹【乎】①(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介词,相当于“于”)③(介词,相当于“于”)
⑺【于】①(介词,向)②(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受:通“授”,教授)
⑵(不:通“否”,表否定)
(四)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师,意动用法:以……为师②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③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④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⑤耻,意动用法:以……为耻⑥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⑦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五)分别写出下列词的古今含义:
①-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②所以---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从而----古:跟随并且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④无---古:不论;不分今:没有
⑤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⑥小学----古:学习小的方面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⑦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⑧古文---古:秦汉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⑨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
(六)写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①宾语前置②宾语前置③被动④状语后置⑤状语后置⑥判断句⑦状语后置⑧状语后置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劝学


《劝学》
一、文学常识
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它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反对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说,提出了“性恶”的思想,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的意思。所以题意是劝勉学习。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
知明而行无过
君子生非异也
三、解释加点字词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1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2、劝学
13、蟹六跪而二螯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輮以为轮
2、其曲中规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登高之博见也
5、非利足也
6、非能水也
7、积善成德
8、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9、用心一也
10、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五、古今异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輮以为轮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假舆马者
下饮黄泉
蚓无爪牙之利
用心一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六、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句式类型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輮以为轮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七、固定词语
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八、一词多义
1、兴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汉大兴兵伐匈奴
(3)大楚兴,陈胜王
2、疾
(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君有疾在腠理
(3)疾恶如仇
(4)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3、于
(1)青,取之于蓝
(2)而青于蓝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而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之
(1)青,取之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5)不如须臾之所学
6、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7、者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陈胜者,阳城人也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
一、文学常识
荀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它发展了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反对天命、鬼神的迷信之说,提出了“性恶”的思想,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的意思。所以题意是劝勉学习。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知明而行无过“知”同“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三、解释加点字词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枯;“曝”,晒;直;这样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验,检查;省察
5、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片刻
6、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提起脚后跟,指踮起脚;见得广
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这里指声音宏大;清楚
8、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脚步快
9、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凭借
10、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圣人之心,通明的思想
1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
12、劝学勉励,鼓励
13、蟹六跪而二螯蟹腿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輮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其曲中规形容词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
4、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5、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
6、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泳;
7、积善成德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8、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9、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10、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形容词做动词,变直;变锋利
五、古今异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今:人格高尚的人
輮以为轮古:把……做成;今:认为
金就砺则利古:金属的刀类;今:金钱,黄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广泛地学习;今:学识渊博
假舆马者古:凭借;今:与“真”相对
下饮黄泉古:地下的泉水;今:阴间
蚓无爪牙之利古:爪子和牙齿;今:比喻坏人的党羽或帮凶
用心一也古:因为心思;今:读书用功或注意力集中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藏身;今:托付
六、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句式类型
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4、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省略句,假(于)舟楫者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句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词结构后置句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七、固定词语
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有以。有……的(办法)
八、一词多义
1、兴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起
(2)汉大兴兵伐匈奴发动(《史记张汤传》)
(3)大楚兴,陈胜王兴盛,兴旺
2、疾
(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2)君有疾在腠理小病
(3)疾恶如仇厌恶、憎恨
(4)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妒忌(《史记孙膑传》)
3、于
(1)青,取之于蓝从,介词
(2)而青于蓝比,介词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对象,可不译,介词
4、而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表转折,但是,连词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4)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表修饰,连词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顺承,就,于是,连词
(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表假设,如果
5、之
(1)青,取之于蓝代靛青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5)不如须臾之所学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
6、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从这里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此,从这里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助词,句末语气助词,了
7、者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代词,的人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代词,的地方
(3)陈胜者,阳城人也语气词,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语气词,用于主语后引出原因解释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苏武传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苏武传,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武传》
一、文学常识填空
班固,字孟坚,东汉时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229年的历史。“二十四史”之一。
二、注音
煴(yūn)火 啮(niè)雪旃(zhān)毛牧羝(dī)
廪(lǐn)食弆(jǔ)草实节旄(máo) 弋(yì)射
纺缴(zhuó)檠(qíng)弓弩扶辇(niǎn)劾(hé)大不敬
今日之驩(huān)阏氏(yānzhī)
三、通假字
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通“叛”,背叛
2、与旃毛并咽之:通“毡”,毛织的毡毯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通“弆”,收藏
4、空自苦亡人之地:通“无”,没有
5、信义安所见乎:通“现”,显现
6、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通“沾”,浸湿;通“襟”,衣襟;通“诀”,诀别
7、请毕今日之驩:通“欢”,欢宴
8、前以降及物故:通“已”,已经
四、古今异义词
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相抵偿;今:副词,表程度。
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提拔;今:业绩。
3、兄弟亲近:古:亲近的侍臣;今:动词,靠近。
4、我丈人行也:古:老人,长辈;今:岳父。
5、欲因此时降武:古:趁这时;今:相当于所以。
6、且陛下春秋高:古:年纪;今: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古:确实存在;今:诚实、老实。
8、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9、卧起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五、重点词语
1、稍迁至栘中厩监:渐渐;升迁2、汉亦留之以相当:抵押
3、武帝嘉其义:赞许4、数通使相窥观:屡次
5、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适逢6、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暗地里
7、单于使使晓武:通知8、武曰:自分已死久矣:料想,断定
9、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10、凡随武还者九人:总共
11、张胜闻之,恐前语发:揭露,暴露
六、一词多义
1、幸: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希望
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有幸,幸而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不幸指去世
2、使:数通使相窥观:使者
 单于使使晓武:派,使者
3、语:以状语武:告诉
如惠语以让匈奴:说的话
4、引:虞常果引张胜:招供
引佩刀自刺:拔
5、食:绝不饮食:给他吃的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吃
廪食不至:粮食
给其衣食:食物
6、发:方欲发使送武等:打发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动
 恐前语发:被揭发
七、词类活用
1、单于壮其节:意动,以……为壮2、欲因此时降武:使动,使投降
3、空以身膏草野:使动,使肥沃4、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使回去
5、反欲斗两主:使动,使相斗6、羝乳乃得归:名作动,生子
7、天雨雪:名作动,下
8、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意动,以…为甘乐
9、杖汉节牧羊:名作动,执,拄
八、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句子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2、为降虏于蛮夷:介后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
5、何以复加:宾语前置6、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
7、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判断句8、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句
9、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
10、皆为陛下所成就:被动句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全梳理廉颇蔺相如列传”,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司马迁,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历史学和历史传记文学,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人臣言行事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共一百三十篇。《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注音
蔺(lìn)相如 宦(huàn)者令缪(miào)贤舍(shè)人
遗(wèi)赵王书臣语(yù)曰肉袒(tǎn) 曲(qū)在赵
璧有瑕(xiá) 列观(guàn)倨(jù)傲睥睨(nì)
佯(yáng)装揣度(duó)衣(yì)褐间(jiàn)至赵矣
汤镬(huò)渑(miǎn)池酒酣(hān)盆缶(fǒu)
张目叱(chì)之左右皆靡(mǐ)不怿(yì)避匿(nì)
驽(nú)刎(wěn)颈之交斧钺(yuè)汤镬(huò)
三、通假字
1、可予不:通“否”2、拜送书于庭:通“廷”
3、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4、秦自缪公以来:通“穆”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四、古今异义词
1、请指示王:古义:指给……看;
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2、(廉颇)宣言曰:古义:扬言;今义:宣告,声明。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内亲外戚,父母兄弟等;
今义:有婚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4、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古义:指左右侍从;今义:方位词。
5、吾羞,不忍为之下:古义:不甘心;今义:不忍心。
6、明年复攻赵: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7、王不行古义:不能前去今义:不可以
8、于是相如前进缶古义:走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进
9、不过三十日古义:不超过今义:副词仅仅只
10、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义:遵守约定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五、重点词语
1、拜为上卿:授予官职2、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出名
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交换4、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5、求人可使报秦者:答复、回复6、窃计亡赵走燕:私下打算
7、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理亏8、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9、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现,进献10、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几步)
1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违背,触犯12、礼节甚倨:傲慢
13、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只,不过;假装
14、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5、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16、臣请就汤镬:接近,接受
17、不如因而厚遇之:优厚;招待,款待18、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19、度道里会遇之礼毕:估计揣度20、左右皆靡:退却
21、于是秦王不译:高兴,喜悦22、且相如素贱人:向来,本来
23、相如虽驽:愚劣,无能
六、一词多义
1、见: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接见
信义安所见乎:通“现”,表现
(李)陵见其至诚:看见
2、幸: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则幸得脱矣:侥幸
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希望
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有幸,幸而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不幸指去世
3、顾: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只是,不过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顾念
4、负:宁许以负秦曲:担负,承担,使动用法
秦贪,负其强:凭借,倚仗
决负约不偿城:违背,背弃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肉袒负荆:背
5、辞: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臣等不肖,请辞去:告辞
6、以: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凭借)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相当于“而”)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7、徒:徒见欺(白白地)
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8、于: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9、因:不如因而厚遇之(由此,趁此)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经由)
七、词类活用
1、舍相如广成传:名作动,安置住宿2、左右欲刃相如:名作动,杀
3、乃使从者衣褐:名作动,穿
4、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名作动,向人进酒或献礼
5、而相如廷叱之:名作状,在朝堂上
6、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7、卒廷见相如:名作状,在朝堂上8、臣请完璧归赵:使动,使完好无缺
9、秦王恐其破璧:使动,使破碎10、宁许以负秦曲:使动,使担负、承担
11、毕礼而归之:使动,让……回去12、大王必欲急臣:形作动,逼迫
13、且庸人尚羞之:意动,以……为羞14、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动
15、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作动,尊重
16、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名作动,上前
17、怒发上冲冠:名作状,向上
八、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句子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判断句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后置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介后
4、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动
5、君何以知燕王何以知之:宾语前置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
7、故燕王欲结于君:介后8、乃设九宾礼于廷:介后
9、和氏璧,天下所能共传宝也:判断句10、拜送书于廷:介后
11、以勇气闻于诸侯:介后12、使不辱于诸侯被动句
13、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省略句
九、固定句式
1、孰与:跟……相比,哪一个(谁)更……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独……哉:难道……吗,表反问
例:独畏廉将军哉
十、出自本文的成语
1、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2、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比喻极度愤怒
3、负荆请罪: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给自己严厉责罚。
4、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