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18课《同桌阿伦》教学设计

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1-18

第18课《同桌阿伦》教学设计。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18课《同桌阿伦》教学设计”,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18课《同桌阿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结合自身体会,理解文章中心.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结构.
自学指导:联系自身实际,理解文章内容.
课堂内容:
课堂导入:(2分钟)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你与同学们朝夕相处,一定会发生过很多值得你深思的故事.你能否把你们的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共享呢从你们的故事中,你得到怎样的人生感悟呢
点击作者(1分钟)
《同桌阿伦》作者(),当代最出色的()之一,以创作()闻名.代表作有()()()(),先后四十余次获各种文学奖.她的小说(),被宋庆龄基金会授予().
生字注音(3分钟)
跳蚤()患病()造谣()奚落()瘪()踅()
力挽狂澜()贻笑大方()滑稽()阐述()肇事()赚钱()蛮()绰号()佯作()罕见()
解释下列词语(3分钟)
奚落决一雌雄贻笑大方大方
肇事颠三倒四佯作罕见
虚张声势狼心狗肺力挽狂澜
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7分钟)
本文作者通过的故事,为我们刻画了
的学生形象:阿伦和贾里.阿伦.贾里
,可是,表现了.
层次划分(5分钟)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文章结构巧图(3分钟)
一起同桌---------------()
产生误会---------------()生活绚丽多彩,友谊深厚无价.
和好如初---------------()
八,当堂训练(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0分钟)
1,掌握文学常识
《同桌阿伦》作者(),当代最出色的()之一,以创作()闻名.代表作有()()()(),先后四十余次获各种文学奖.她的小说(),被宋庆龄基金会授予().2,给下列加点字2,2,生字注音
跳蚤()患病()造谣()奚落()瘪()踅()
力挽狂澜()贻笑大方()滑稽()阐述()肇事()赚钱()蛮()绰号()佯作()罕见()
3,解释下列词语
奚落决一雌雄贻笑大方大方
肇事颠三倒四佯作罕见
虚张声势狼心狗肺力挽狂澜
4,将下列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白处,正确的顺序是
在生命的历程中,能拥有那来自四面八方的种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可以是直对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朝向;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争辩,也可以只是.
A素不相识的陌生人B走了火的雷霆霹雳
C悄无声息的一个暗示的眼神D不停的絮絮叨叨
九,课堂小结:(1分钟)
学习收获
教后记:
评议:优()良()中()差()

初三语文学案
时间:2006.4.6
课题:心声
第二课时
编者:王希安张连民
课题:《同桌阿伦》
学习目标:探究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中心.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会联系自己实际感受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
自学指导:反复朗读课文,体味人物的语言,行动及心理描写.
课堂内容:
检查导入(5分钟)
1,作者简介
2,生字注音
3,词语注释
问题探究(继续研究课文)(22分钟)
1,阿伦原名叫什么他为什么会叫阿伦你有没有给同学起外号或者被同学起外号的经历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2,贾里为什么常常想让阿伦开口说话他用了什么办法结果怎样
3,对阿伦的漫画,贾里是个什么态度这可以看出贾里具有什么性格
4,车铺老板为什么眼神里似乎藏着意味深长的东西贾里是如何解释的你怎么看待车扑老板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5,贾里,阿伦为什么打架后来怎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两人都不能和好
6,贾里和阿伦是怎样和好的当初的误会解除了吗
7,文中哪些句子既生动又形象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8,分析一下贾里和阿伦的性格特点.
课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分钟)
①待到祁老师的理论阐述完毕,外面,星星都()出来了
②挨了这么长时间的训,真是晦气,真想再打一顿把愤怒()掉.
③于是,他()回去几步,用脚把那些碎玻璃渣全()到路边.
④阿伦带着()罕见的忧伤看着贾里,然后笑容慢慢()开:我不会忘记,忘记你,你的!
四,当堂训练(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5分钟)
大约是打架事件过去一周……他听见阿伦粗着喉咙骂了句什么然后把热烘烘的手搭在贾里的肩上,像对一个亲兄弟.
贾里用激将法的目的是什么
贾里阿伦的误会是怎样解除的
3,在你的周围曾发生过类似的遭遇吗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小结(1分钟)
学习收获
教后记:
评议:优()良()中()差()【WwW.weI508.coM 实用文书网】

延伸阅读

第18课展示“历史”教学设计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18课展示“历史”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18课展示“历史”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一堂展示“历史”的活动与探究课,设计者认为应当充分发挥学生们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利用课下的空余时间,指导学生收集各种资料,课上只作为展示的时间,可最大限度节约教学时间。
本教学设计的独到之处在于将课堂搬到礼堂中进行,并邀请校领导和学生家长作为嘉宾,共同完成这堂展示“历史”课。这一做法可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本教学设计共分三大部分:展示——总结——评选,环环相扣,很好的完成了一堂活动与探究课的教学目标。
本教学设计只是为教师们提供了一种开展活动的思路,教师们可以以其为参考充分开拓思路,尝试各种教学形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收集改革开放前后能够反映人们不同年代生活水平的票证、物证等实物资料,增强对社会生活和历史变化的实际体验,并初步了解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学会查阅和积累资料,提高对历史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不同时代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资料的比较研究,了解历史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家庭衣、食、住、行变化的展示,体会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历史发展过程带给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认识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生机,它大大改善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查阅、积累和处理资料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了解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小组分工法,探究式教学法等。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
(二)素材准备
改革开放前后能够反映人们不同年代生活水平的票证、物证等实物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班长作为主持人:首先欢迎各位老师和家长们的到来,今天我们共同聚在这个礼堂里,观看我们的展示“历史”课,恳请各位老师和家长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我们的知识,很多都是通过所见所闻在观察中获取的。如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等,它们可以直观地使同学们了解历史的变化,增长见识,受到教育,提高思想认识。第四单元,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学习已经告一段落了,今天,这堂活动与探究课,将作为对前一段学习的总结。通过展示活动,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了解人们在生活方面的变化,可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和理解程度。
(板书)第18课展示“历史”
(讲授新课)
班长主持人:第一部分活动是展示“历史”。
(板书)一、展示“历史”
班长主持人:课下,同学们已经按照小组分别展开了准备,收集了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包括改革开放前城市和乡村中普遍使用的各种票证,如各地发放的粮票、布票、油票、工业券、购货证、购煤证等;反映人们衣食住行变化的各种照片、报刊资料、回忆文章、衣物用品等,甚至有心的同学还把家中一些无法携带的家用物品拍摄了照片。之后,同学们又将收集到的各种历史资料按类别或时期加以整理,在每一种票证、照片或报刊资料旁,用单独准备的稿纸写明其来源、时间、用途等情况介绍。
经过一周的准备工作,每个小组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今天我们就要把这些成果展现出来。首先有请第一小组同学们的展示——“你还记得吗——老票证”。
(板书)第一组:你还记得吗——老票证
(以下是第一组解说同学的部分讲解稿,与小组同学配合,利用多媒体电脑出示一些图片、视频等。)
你还记得吗——老票证
今天上午,一个名为“让昨天告诉今天”的北京商品票证回顾展作为首都纪念改革开放系列活动的一部分,在市档案馆正式对公众开放。主办者希望告诉人们,商品票证是短缺经济的产物,它诞生于百废待兴、乍暖还寒的共和国初创时期,消逝于经济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改革开放新时代。它像一面镜子,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再现了一部艰苦奋斗、除旧布新的历史。
……
1953年11月1日,北京市首次发行面粉购买证,上面写着“遗失不补、过期无效”的字样,这枚票证被收藏者俗称为“开门票”,它标志着后来整整实行了40年的商品票证制度的开始。
……
到1962年4月13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做出决定,对55类290种日用工业品实行凭购货券供应。购货券发放标准:每名职工按月工资收入,每20元发给购货券一张。
按照规定,买一双尼龙袜子除付款外还需购货券2.4张。以月收入38元左右的普通职工为例,其每月的两张购货券尚不足买一双尼龙袜,这也就难怪,当时谁要是穿一双尼龙袜就显得相当“时髦”了。
由于提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所以缝纫机被视为家庭“老三件”(还有手表和自行车)中最实用的一件。而买一架缝纫机需购货券97张,这就需要东挪西借、经年累月地积攒了。
即使有了缝纫机,要做衣服还得买布。据记载,当时购买毛料每米需31张购货券。所以孩子在过年时得到一件新衣服的喜悦,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1978年,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实现了全党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此后,北京市逐步对农业、工业、商业等实施一系列改革,经济加速发展,市场日趋繁荣。到1993年5月,使用了40年的商品票证终于在北京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自《北京青年报》1998年12月10日
接着,按顺序分别进行其它小组的解说。板书随之更新。
班长主持人:谢谢同学们,小组展示部分到此为止,下面请各位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畅谈观感和意见。
(板书)二、总结
班长主持人:谢谢各位老师、家长、同学们的宝贵意见,下面有请我们的历史老师做总结。
(教师根据课下同学们的表现和展示课上的表现进行总结,并点明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班长主持人:谢谢历史老师。现在,请各位老师和家长填写您手中的评选表,根据各小组的展览设计和情况介绍等评选出本堂课的最佳内容设计奖、最佳图片奖、最佳解说奖和最佳团队奖等。
(板书)三、评选
(评选结果出来后,当堂宣布获奖名单并由老师颁发奖状和奖品。)
(课堂总结)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配合团队协作,完成的一系列准备活动和展示活动,很好的配合了书本知识,使同学们在获得趣味性的同时,加深了对前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课堂板书
第18课展示“历史”
一、展示“历史”
第一组:你还记得吗——老票证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
二、总结
三、评选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生看示意图作答)

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课件显示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

6、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请看历史剧场:①生先自我介绍②师作旁白,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表演完毕后,师说:这个短剧不断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现在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生答略)

8、在刚才的短剧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课件显示)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从上述表演及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9、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0、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生讲故事)

11、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

表演对话(再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智慧)

(请刘备、诸葛亮上台)

12、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请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13、在影片中,我们看到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14、(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15、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16、如果那晚没有刮东风,曹操会失败吗?(在会与不会的激烈争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实际上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17、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8、(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是哪三国?生答后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课件依次显示三国成立情况)首先看魏国成立情况(一起读)。那么蜀国呢、吴国呢?

19、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一起回答:

政权名称

时间

创建者

都城(今名)

20、学以致用,史实辨析:(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21、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22、通过三国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屏幕显示)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轻松闯三关(屏幕显示)

(一)评价历史人物(课件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我们先说曹操。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B: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师: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全面,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这里,老师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二)看图分析

课件显示(1、诸葛亮与周瑜作品中像。2、史书记载:亮生于公元181年,瑜生于公元175年。)问:①从画像上看,二人谁的年龄大?实际上呢?②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一样吗?为什么?

(三)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台独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⑥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⑧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较中,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3、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附学生活动:

1、历史剧场(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划线为旁白部分)

两军交战,相持不下,袁绍的一个谋士劝袁绍说:“袁将军,乌巢乃屯粮重地,不可不用心提防。我劝将军派一支部队驻扎在屯粮处外侧,以防曹军偷袭。”

袁绍傲慢地说:“我筹策已定,你休操心!”

这时,另一谋士许攸拿着搜获来的曹操催粮书信,径直来见袁绍说:“袁将军,曹操主力屯兵官渡,与我相持已久,后方必定空虚。现在,若分一军,星夜偷袭许昌,不但可把许昌连根拔起,而且还可生擒曹操。如今,曹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袁绍说:“曹操诡计极多,此书乃诱敌之计也。”

许攸气愤地出来,恨恨地说:“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出来迎接,还拍着手笑道:“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许攸说:“攸有一策,不过三日,使袁绍百万之众,不战自破。”曹操高兴地说:“愿闻良策。”许攸说:“袁绍军粮辎重,尽积在乌巢。公可选精兵诈称袁将蒋奇领兵到彼护粮,乘机烧其粮草辎重,则绍军不出三日,将不战自乱。”

曹操大喜。随后,曹操率5000骑兵,袭击袁军屯粮处乌巢,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操趁势进攻,大败袁军。

2、设身处地

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为备分析天下形势?

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

备:“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备欲伸大义于天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教备治国安邦之策、济世安民之术。”

亮:“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竞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备拱手谢:“先生之言,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愿先生出山相助。”

亮:“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

作者简介:唐全林,女,1973年11月出生。如今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已有十年。《三国鼎立》--在湖北省教育学会2005年组织的“走进新课改──优秀--”活动中荣获省一等奖,并被选入由省教育学会编辑的《新课改优秀--》一书。论文获省一等奖并发表、课件《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获市一等奖、多媒体教学课堂实录获市二等奖、曾获县优质课一等奖等。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渗透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思想方面: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逐渐认识、理解,由于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分裂割据局面出现,历时370多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通过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和教师分析曹操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重点指出三国时,吴国大臣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祖国的领土。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七擒孟获”治理西南,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是如何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和诸葛亮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
三、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忆一下东汉的兴衰中,所学的有关黄巾起义的内容。谁能够回答出: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作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导言部分,看一看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什么?(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时期的开始──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此外,在这里可以提前把后面有关“屯田”的内容进行处理。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出示下列表格,加以总结。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208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曹军未到,刘表病死。刘表的小儿子刘琮继承刘表的职位,背着刘备降曹,刘备被迫从荆州退到夏口,后又退到樊口,于是江北的军事要塞都被曹军占领。曹军居高临下,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形势十分紧急。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柴桑,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孙权在曹兵压境的生死存亡关头,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沿江西进,联合刘备抗曹。联军不到5万人,同曹军初战赤壁被打败了曹军的先头部队,曹军从赤壁(长江南岸)退到北岸乌林。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
①过程
② 结果
③ 历史作用
④ 曹操失败的原因
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原因。
写出曹操诗《龟虽寿》(摘抄)中的句子,并提问:“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什么情感?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抒发了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表现了曹操为统一国家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提出思考题:“《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国鼎立》的内容后,你对这种说法持什么态度?”借此对曹操进行评价。(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曹操的举措、统一北方的历史作用、在为统一大业奋斗的精神以及评述者的阶级立场等方面进行讨论,证明历史中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指导学生填充下列表格
国 家时间都城建立者

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
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 诸葛亮治蜀
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让学生讲“七擒孟获”的故事,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 吴国开发江南
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