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1-05八年级物理《眼睛和眼镜》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眼睛和眼镜》教学反思
我在上了八年级上册中的第三章第四节的《眼睛和眼镜》后,觉得同学们对本节课中的“知识与技能”掌握得较好,学生能很好地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并且了解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中,学生初步学会了用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物理学的原理。比如,在学习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原因时,先让学生自学,找出它们形成原因的关键——晶状体的厚度和眼球前后方向的距离,然后画出一个表格,把它们的形成与矫正做一个比较,我们就一目了然。这样,同学们就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和矫正掌握得较好。但由于我的备课不太充分,对眼睛看物体的工作原理,只是涉及到与照相机(摄像机)的工作原理相关,没有具体的讲解。导致在上课时,同学们对其原理,还是一知半解,有迫切想知道的心理,对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怎样的,虽然知道是成的倒立、缩小的实像,但人却看到的是正立的,好像是矛盾的,学生满头雾水。
再一个就是关于眼镜方面的知识,由于班中的近视眼较多,这个问题都是他们比较关心的,他们问了关于眼镜的佩戴,用眼卫生等很多问题,有些也是我不曾想到的,如眼睛的散光是怎么回事,现在的学生求知欲很强,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知识的机会,特别是一些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
所以,我们老师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揣摩学生的心理,努力做到有求必应,不要给学生留下遗憾,毕竟培养学生的能力,对
学生的未来负责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相关知识
八年级物理上册《眼睛和眼镜》教案分析
八年级物理上册《眼睛和眼镜》教案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球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了解用眼护眼常识。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的探究,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的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及矫正”的探究,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通过用眼护眼教育,强化眼保健意识,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教学难点:近视和远视的成因。
三、教学策略
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建构课堂程序,即: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引入新课,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水、蜡烛、光屏、火柴、眼球模型、近视眼镜、远视眼镜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
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如果把你的眼睛用布蒙上,你生活和学习还方便吗?你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
很多同学戴了眼镜,现在把你的眼镜摘下来,看到的景物还清楚吗?你的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眼镜为什么能够矫正视力?
引入课题──眼睛和眼镜。
学生按要求活动,描述自己的感受,并回答问题。
创设情景,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眼睛
结合眼睛的模型和挂图,观察眼睛的结构。
逐一介绍眼球的结构,并与照相机对比,明确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时,我们就看见物体了(提示学生,我们晶状体的焦距很短,只有1~2cm,因此我们平时看到的物体都在两倍焦距以外;同时让学生观察玻璃体、晶状体、视网膜的位置,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然后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1.眼睛睫状体起什么作用?(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2.眼睛中瞳孔起什么作用?(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若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室外环境下,由于我们的眼睛不用太多光线来观看物体。瞳孔会自动收缩;相反,在漆黑的环境下,由于我们需要更多的光线来看物体,瞳孔便会自动扩张,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
3.视网膜起什么作用?(眼睛中视网膜的作用是把物体成的像的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通往大脑的神经把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4.既然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光线由物体射入眼球,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的折射,然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立缩小的像,但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直立的物像,是因为受生活经验的影响。)
师生总结: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光线由我们所观看的物体发出,经过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再由角膜及晶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再会聚在视网膜上(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实验:利用充水的透明橡皮膜模拟晶状体的变形与调焦。
实验器材: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水、蜡烛、光屏等。
实验步骤:
1.将透明橡皮膜、注射器、水、乳胶管、止水夹按图1装配,利用注射器可以改变透明橡皮膜内水的多少,从而改变橡皮膜的厚薄程度,改变焦距。
2.透明橡皮膜和水构成凸透镜,其共同作用相当于眼球中的晶状体,光屏相当于视网膜,先让蜡烛在距离凸透镜较近处,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相当于眼睛观察较近处的物体,记下此时透明橡皮膜内水的多少和橡皮膜的厚薄程度。
3.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把蜡烛移至距离凸透镜较远的位置,要使光屏上的像变清晰,透明橡皮膜内的水应该多些还是少些?橡皮膜是厚些还是薄些?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
图1
实验结论:人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较薄,焦距较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较厚,焦距较短,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又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
教师介绍:眼睛的调节还是有一定限度的。当物距改变时,眼睛是靠改变晶状体表面的弯曲程度改变焦距。这种作用叫做眼睛的调节。当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最小,眼睛的焦距最大时,人眼能看到的最远点,称为眼睛的远点。当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最大,眼睛的焦距最小时,人眼能看到的最近点,称为眼睛的近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无限远,近点在大约10cm处。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cm,叫做明视距离。预防近视眼的措施之一,就是读写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25cm左右。
眼球好像照相机,总结如下:
眼球
照相机
结
构
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瞳孔
光圈
视网膜(有感光细胞)
底片(有感光材料)
成
像
缩小、倒立、实像
缩小、倒立、实像
调
节
作
用
像距不变。当物距变小(或变大)时,增大(或减小)晶状体的曲率以减小(或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焦距不变。当物距增大(或减小)时,减小(或增大)镜头与底片间的距离(即像距),使物体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
学生观察并交流讨论提出的问题。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和思考,加深对眼球各部分作用的理解。
通过阅读和画图理解主光轴、光心等概念,了解通过光心的特殊光线。
通过实验理解眼睛的调节作用。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请几位同学上台,其中几位视力正常的同学,几位是近视眼的同学,请近视眼的同学摘掉眼镜,配合实验。教师出示印有三字经的卡片,让同学们从眼前开始,每念一个卡片上的字后退一步,逐步后退。
问题:近视眼能看见近处的物体,看不见远处的物体。这些人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处理?
讲解: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使晶状体变凸,或睫状体调节能力降低,远处的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前面,形成近视眼。形成近视眼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是形成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因素。
儿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状体弹性强,睫状体的调节能力大,但是如果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书本放得离眼太近,或采光、照明条件不好,或持续用眼的时间过长,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就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假性近视。
发生假性近视以后,如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造成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正常,就会变成真性近视。
探究实验:近视眼的矫正
猜想:应用什么透镜来矫正近视眼,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实验器材:
凸透镜、蜡烛、光屏、近视眼镜一副、火柴等。
实验过程:
1.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离凸透镜较远处,使光屏上呈现烛焰像。
2.如图2所示,将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将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
图2
3.移去近视眼镜,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这就是近视眼所看到的景象。沿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能重新呈现清晰的像。
实验结论:
近视眼在观察远处的物体时,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的镜片是凹透镜。凹透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后移,从而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学生配合进行实验。
学生进行实验。
从活动中得出近视眼能看见近处的物体,看不见远处的物体。
渗透用眼卫生教育。
通过实验理解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思考:请学生猜想一下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
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近处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后面而看不清。引导学生设想用凸透镜将光线会聚,使近处物体传来的光线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的物体。
根据刚才对近视眼如何矫正的推测,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小组合作探究,探究远视眼的矫正。
远视眼在观察近处的物体时,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矫正远视眼所配戴的镜片是凸透镜。凸透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前移,从而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科学世界:眼镜的度数
这里有几个老花镜,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的科学世界“眼镜的度数”,然后分组进行讨论,设计测量老花眼镜度数的实验方案。多媒体投影相关知识。
1.透镜的焦度(Φ):透镜焦距的倒数。
公式:Φ=1/f(f为透镜焦距)
单位:Φ——m-1f──m
2.眼镜度数=透镜焦度×100
3.凸透镜的度数用正数表示,凹透镜的度数用负数表示。
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
理解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眼睛和眼镜
初中物理教学案
眼睛和眼镜(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四节)
课型:新授课设计人: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知识与技能: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过程与方法: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近视眼的成因,培养爱护眼睛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近视眼的成因及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预习:
1、凸透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它能不能成实像?
2、凸透镜成实像时,当物体离透镜越来越近时,成像位置(像距)会怎样变化?
3、凹透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
二、探究新知:
(一)、眼睛
1、人眼看物体和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是一样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是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来自物体的光线通过瞳孔,经过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再经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经过大脑处理,我们就看到了物体。其中,眼睛中的__________相当于凸透镜,___________相当于光屏.
2、正常的眼睛
睛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本领,观察课本图3.4-2,可知人们之所以都能看清远处和近处的物体,是因为正常的眼使远近物体的像都能成在___________上。
(二)、近视眼和远视眼
1、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图3.4-3示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2、眼镜:
(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在近视眼前加一个焦距合适的_____透镜,能改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情况。
在远视眼前加一个焦距合适的_____透镜,能改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情况。
(三)、眼镜的度数(看课本P70“科学世界”)
调查自己或周围某同学的眼镜的度数,算一算对应的焦距是多少
三、【随堂练习与检测】
1、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1)人的眼睛中,相当于一个,对光线有作用。当人们在看远处的物体时,其眼睛中的晶状体比较薄,这相当于凸透镜的变长了,因此可看到远处的物体;而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这个“凸透镜”的变短。
(2)近视眼是指物体的像在人眼睛的前方会聚成像,造成看物模糊的症状。近视眼的人应佩戴镜。
(3)远视眼是指物体的像在人眼睛的后方才能会聚成清晰的像,从而造成在其前方无法形成清晰的像的症状。远视眼的人应佩戴镜。
2、2、老奶奶配戴的老花镜是一种_透镜,如果某同学拿着“老花镜”去做成像实验,结果该同学无论怎样左右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呈现烛焰的像,则可能原因是_________。
3、3、使用显微镜时,被观察的物体经过________次放大,第一次放大与________原理相同,说明了被观察物体应放在物镜的______之间,成_____像;第二次放大与_____原理相同,成___像。4、使用望远镜时,物镜的作用与___原理相同,成__像;目镜的作用和____原理相同,成_像。
5.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图是,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矫正方法的是
6、光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光学器件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着广泛应用。你认为下面的介绍不符合实际的是:【】A.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B.照像时,被照者应站在距镜头二倍焦距之外;C.借助放大镜看世界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大于一倍焦距;
D.阳光通过凸透镜可以点燃纸屑,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7、小强看远处的某点时,其光路如图4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配凸透镜做成的眼镜B.小强的眼睛是近视眼,应配凹透镜做成的眼镜C.小强的眼睛是远视眼,应配凸透镜做成的眼镜D.小强的眼睛正常,无须配戴眼镜
课堂总结:
我的收获:我的疑问:板书设计:自我点评: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
【教学难点】
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挂图、眼睛模型、投影仪、课件、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眼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滚动放映一组与眼睛有关的一组图片和视频,最后画面定格在一幅带眼镜的卡通画面上: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认识到眼睛是人体中一个既复杂又奇妙的器官,它帮助我们认识身外的世界,判断物体的大小、距离、质感、颜色及长宽等等,但在我们周围许多人的眼睛出现了问题:
汇报上一节课布置的近视率的调查结果:
结果表明,近视已是我们同学们中存在的很普遍的视力问题。你想知道有关近视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确定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教学
问题一:眼球的结构及视物原理:
上节课已布置让学生查阅有关眼睛的资料:
放投影片,课本图3.4—1,眼球的结构,让不同的小组通过挂图和投影片讲叙,然后其他小组补充:
师生总结:
1.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近似球体。此外,还有一些附属结构。
2.眼球由角膜、晶状体、瞳孔、虹膜、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组成。
3.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4.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作用,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5.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小组交流:有关眼睛的结构各小组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让其他小组解决:
问题一:
1.眼睛的睫毛、眼皮不属于眼球的构造,属于什么?(解答:眼球的附属结构:有使眼球运动的肌肉,保护眼球的眼睑、睫毛、结膜、泪器。)
2.眼睛睫状体起什么作用?(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3.眼睛中瞳孔起什么作用?(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若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室外环境下,由于我们的眼睛不用太多光线来观看物体。瞳孔会自动收缩;相反,在漆黑的环境下,由于我们需要更多的光线来看物体,瞳孔便会自动扩张,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
4.视网膜起什么作用?(眼睛中视网膜的作用是把物体成的像的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通往大脑的神经把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5.既然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光线由物体射入眼球,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的折射,然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像,但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直立的物像,是因为受生活经验的影响。)
师生总结: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光线由我们所观看的物体发出,经过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再由角膜及晶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再会聚在视网膜上(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一)眼睛(板书)
主要构造:
设问:我们的眼睛实在了不起,我们不需要像摄影师那样,要考虑到环境的光暗或物体距离,我们的眼睛会自动调节,只要眼睛各部分运作正常,每一次我们均可“摄”取一张美丽动人的“相片”。有些人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处理?
问题二: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小组交流:1.近视眼的成因: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太凸,折光能力太强,致使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还未到达视网膜就已聚成一点,而当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又都分散开,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远视眼是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或者晶状体太扁,折光能力太弱,致使近处射来的平行光线到达视网膜时,还没有聚成一点,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设问:那么怎么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你们能不能通过实验模拟矫正近视和远视的过程?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1.矫正近视的模拟实验方案:
取一个凸透镜,蜡烛、光屏和近视眼镜。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图3—34所示摆好,调节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使得在光屏上得到一个蜡烛的缩小实像。我们用白纸板模拟眼睛的视网膜,上述实验,表示正常眼看物体时,能在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像。
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定距离,此时蜡烛的实像不再落在光屏上,光屏上蜡烛的形象变得模糊,用另一张白纸在光屏前移动,可得到蜡烛清晰的像。这个实验模拟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近视眼视网膜的前方。
用一个近视眼镜镜片放在凸透镜前,模拟近视眼用凹透镜来矫正视力。这时物体发出的光通过凹透镜发散后再进入眼睛(凸透镜),可以看到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蜡烛像。
2.矫正远视的模拟实验方案:
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表示赞扬并总结:
问题三:怎样爱护眼睛:
播放课件:生活中的错误用眼方法:
请几位戴眼镜的同学说说戴上眼镜之后在生活中和学习中的不方便之处。思考怎样注意用眼卫生?同学们举例说明。
教师补充:形成近视眼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是形成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因素。
儿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状体弹性强,睫状体的调节能力大,但是如果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书本放得离眼太近,或采光、照明条件不好,或持续用眼的时间过长,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就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假性近视。
发生假性近视以后,如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造成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正常,就会变成真性近视。
播放课件:你的眼睛累了吗?专家教你做放松眼睛的眼部体操,学生一起跟着做:
课堂总结:
学生分组概括本节的内容。
设问:你还有那些想知道的问题可利用留言板和老师、同学继续交流。
四、课后拓展:
阅读科学世界“眼镜的度数”,回答提出的二个问题。。
板书设计:
一、眼睛
(1)、结构:
(2)成像原理
二、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用凹透镜
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用凸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