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铸剑》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小学习作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28

《铸剑》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铸剑》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铸剑》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一、学习要点
(一)作家作品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一部小说集。收入了鲁迅1922年至1935年间创作的小说8篇及序言1篇,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故事新编》具有古今交融的艺术特色。它以古人古事为情节主干,但也融入了一部分现代生活的内容。如《理水》中的文化山上的学者、水利考察大员,《非攻》中的曹公子大讲民气及募捐救国队等。这些现代生活内容,暴露和讽刺了现实的种种黑暗面,针砭流俗,讽刺世事,批判社会。
(二)课文分析
《铸剑》这部小说可说的问题很多,这里只挑选比较重要且理解上有些难度的问题谈一谈。
1.黑衣人的形象
《铸剑》中的大部分篇幅,写的是一个叫宴之敖者的黑色人在眉间尺没办法复仇的情况下,主动地挑起担子,用剑和头实现了向暴君复仇的使命。
这个黑色人神秘而怪异,说话的声音像鸱鸮,射出的眼光像磷火,气质里透露出一股严峻、寒冷的气息。黑色人第一次出场就显得很不一般,是非常老练、成熟的一个豪侠之士。在小说中,眉间尺遇到了一个干瘪脸少年,他被这个少年扭住不放,说自己的丹田被眉间尺撞坏了,叫他赔偿。正在纠缠不休的时候,宴之敖者出场了。他,只有很简单的一个动作,就是用手轻轻地一拨干瘪脸少年的下巴,两个眼睛瞪着他看,看得这个有些流氓气的干瘪脸少年害怕了,知道形势不妙,就转身溜之大吉。宴之敖者一出场的第一个动作,就表明他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他的干练、机警和沉着都显示了出来。
黑色人代眉间尺向暴君复仇,不但不图任何酬报,而且连自己的性命都要搭进去。这种心理从一开始就有所交代。我们可以读一读眉间尺和黑色人的一段对话:“但你为什么给我去报仇的呢?你认识我的父亲么?”眉间尺问他。黑色人回答说:“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同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仇)就是我的(仇);他(指眉问尺的父亲)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就是我这个人灵魂里边已受过许许多多的伤,有的是人家加害的,也有的是我自己伤害到自己的),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他对自己并不特别看重,意味着他在开始承担报仇这个使命时,就准备牺牲自己,也意味着他有一种热得发冷的性格。
黑衣人又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不只是“仗武”,他也运用了智慧。他之所以能够把专制暴君消灭,与他同归于尽,就是靠了他娴熟的剑艺和过人的智慧。可以说,是靠大智大勇实现了复仇的愿望。
2.《铸剑》思想的深刻性
小说中“三头相辨”和“大出丧”两个情节完全是鲁迅虚构出来的,但也恰是鲁迅深刻思想的集中体现。
鲁迅写《铸剑》的本意,不仅仅是描写复仇本身,他要追问的是,复仇“以后”会怎么样。三头相搏的场面充满悲壮感,三头相辨就变成了鲁迅式的嘲讽。从黑色人、眉间尺的角度说,他们是正义的复仇者,国王是罪恶的元凶,现在复仇者的头和被复仇者的头葬在一起,这本身也是滑稽可笑的。这双重的荒谬,使复仇者和被复仇者同时陷入了尴尬,也使复仇本身的价值变得可疑。先前的崇高感、悲壮感到这里都化成了一笑。而且这样的尴尬、困境还要继续下去:小说的最后出现了一个全民“大出丧”的场面。老百姓从全国各地、四面八方跑来,天一亮,道路上就挤满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名义上是来“瞻仰”王头,其实是来看三头并葬,看热闹。大出丧变成了全民狂欢节。当三头并装在灵车里,在万头攒动中招摇过市时,复仇的悲剧就达到了顶点。眉问尺、黑色人不仅身首异处,而且仅余的头颅还和敌人的头颅并置公开展览,成为众人谈笑的资料,这是极端的残酷,也是极端的荒谬。前面所写的所有的复仇的神圣、崇高和诗意,都被消解为无,真正是“连血痕也被舔净”。只有“看客”仍然占据着画面:在中国,他们是唯一的、永远的胜利者。
鲁迅是相信复仇、主张复仇的。他曾经说过:“当人受到压迫,为什么不反抗?”鲁迅的可贵,就在于他对自己的“复仇”主张也产生了怀疑。虽然他主张复仇,但同时又很清楚在中国这样的一个国家,复仇是无效的、无用的,甚至是可悲的。鲁迅从来不自欺欺人,他在情感上倾心于复仇,但同时他又很清醒地看到在中国这样的复仇是必然失败的。——这就表现了鲁迅的一种怀疑精神。而且这种怀疑精神是彻底的,因为它不仅怀疑外部世界,更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一些信念,这样他就把怀疑精神贯彻到底了。
二、能力训练检测
1.下列加红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水瓮(wèng) 叱咤(chà)瘢(bān)痕揎起(xuān)
B.姊妹(zǐ)蓦(mò)地打诨(hùn)绯红(fěi)
C.三匝(zhā)胡诌(zhōu) 匹配(pǐ)呵欠(hē)
D.鸱鸮(xiāo) 莠民(yǒu)顷刻(qǐng) 憎恶(zè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迭连 篷头垢面 雍容 簪子
B.溶化 骇人听闻 雉堞 焦燥
C.仓皇 光彩照人 用膳 颧骨
D.旌旗 应接不暇 鬼异 惶骇
3.下列关于鲁迅《故事新编》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新编》收录了鲁迅1922年至1935年间创作的8篇小说及1篇序言。
B.《故事新编》中的小说只是以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为由头,其主要情节和人物都是作者编造的。
C.《故事新编》惯用“漫画化”的笔法,通过夸张的手段来塑造人物。
D.鲁迅写《故事新编》强调一个“新”字,意在古为今用,针砭流俗,批判社会。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人迹绝了许久之后,忽然从城里闪出那一个黑色的人来。
“走罢,眉间尺!国王在捉你了!”他说,声音好像鸱鸮。
眉间尺浑身一颤,中了魔似的,立即跟着他走;后来是飞奔。他站定了喘息许多时,才明白已经到了杉树林边。后面远处有银白的条纹,是月亮已从那边出现;前面却仅有两点磷火一般的那黑色人的眼光。
“你怎么认识我?……”他极其惶骇地问。
“哈哈!我一向认识你。”那人的声音说。“我知道你背着雄剑,要给你的父亲报仇,我也知道你报不成。岂但报不成,今天已经有人告密,你的仇人早从东门还宫,下令捕拿你了。”
眉间尺不觉伤心起来。
“唉唉,母亲的叹息是无怪的。”他低声说。
“但她只知道一半。她不知道我要给你报仇。”
“你么?你肯给我报仇么,义士?”
“阿,你不要用这称呼来冤枉我。”
“那么,你同情于我们孤儿寡妇?……”
“唉,孩子,你再不要提这些受了污辱的名称。”他严冷地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
“好。但你怎么给我报仇呢?”
“只要你给我两件东西。”两粒磷火下的声音说。“那两件么?你听着:一是你的剑,二是你的头!”
眉间尺虽然觉得奇怪,有些狐疑,却并不吃惊。他一时开不得口。
“你不要疑心我将骗取你的性命和宝贝。”暗中的声音又严冷地说。“这事全由你。你信我,我便去;你不信,我便住。”
“但你为什么给我去报仇的呢?你认识我的父亲么?”
“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暗中的声音刚刚停止,眉问尺便举手向肩头抽取青色的剑,顺手从后项窝向前一削,头颅坠在地面的青苔上,一面将剑交给黑色人。
“呵呵!”他一手接剑,一手捏着头发,提起眉间尺的头来,对着那热的死掉的嘴唇,接吻两次,并且冷冷地尖利地笑。
4.下列词语不属于黑衣人特点的一项是
A.外热 内冷 B.怪异 神秘
C.诚挚 老练 D.机智 勇猛
5.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文中的叙述来看,黑衣人为眉间尺复仇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各题。
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谓其妻曰:“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及至君觉,杀干将。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得之。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夜跳不烂。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节选自《列异传》
7.下列语句中对加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藏剑在南山之阴阴:山的南面
B.客以雄剑倚拟王 拟:比拟
C.及至君觉,杀干将觉:觉察
D.三头悉烂,不可分别 悉:都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红的词语,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
 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B.乃以雌剑献君
 家祭无忘告乃翁
C.遇客,欲为之报
 尔生男,以告之。
D.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
 十年一觉扬州梦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楚王得到雌剑后杀害了干将,原因是干将没有把雄剑献给自己。
B.干将临行前嘱咐妻子,如果生下男孩,就让他用藏起来的雄剑为父报仇。
C.楚王梦见有人要找他报仇,便下令搜捕赤鼻,赤鼻逃到了朱兴山里避祸。
D.赤鼻自杀后,客带着他的头去见楚王,并用计策替赤鼻报仇雪恨。
附参考答案
1.D(A.叱咤zhà B.绯红fēi C.三匝zā)
2.C(A.蓬头垢面 B.焦躁 D.诡异)
3.《故事新编》中多数小说是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对神话、传说及历史进行的改编,其中重要人物、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
4.A外冷内热。
5.“放债鬼”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资本家,他们把同情、仗义这些本来无私优良品质变成了收买人灵魂的招牌,以图回报,从而达到自己的险恶目的。
6.①黑衣人有不同于“放债鬼”的真正的仗义和同情。②黑色人有一个受了伤的灵魂。他原来也有火热的心灵、热烈的追求,但他受到一次又一次打击和侮辱,他的心变硬了,排除了一切情感与追求,只剩下一个感情——憎恨,只有一个行为——复仇。
7.B 拟:比划,砍。
8.C 都是代词,均指代赤鼻。
(A.形容词,著名的;动词,命名。B.副词,于是;代词,你的。D.动词,梦见;名词,梦。)
9.B干将并没有明确说让赤鼻为他报仇,从后文看,赤鼻也没有具体实施复仇行动,而是逃到山中避难。
作文推荐

北京的小生意
高二(9) 陈希

像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买卖到处都在发生。在那些繁华的商业区,大商场遍地都是。步行街上人流不息,可以知道两旁的商场生意兴隆。然而在北京人的生活中占比重更大的,恐怕还是那些街头巷尾的小生意,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光顾。
蓝白相间的报刊亭特别多见,尤其是学校周边。有时一条马路的两边就有两个报刊亭相望,或者一个十字路的对角线上就有两个争生意。“报——晚报——北京晚报——”,叫卖声此起彼伏。其实它们并不一定是为争生意,而是纯粹为了方便你,连个马路都不用过,就没有不掏钱买东西的道理了吧。越是报亭多的地方它们的生意越兴隆,人多得好像不存在不远处那个帮你分流的伙伴。市民有很多都是报迷,下班后经过报亭就要买份《北京晚报》或者《法晚》、《青年报》之类的瞧瞧。学生买杂志的多。虽然多数杂志都是月刊、半月刊,但橱窗里花花绿绿的杂志那么多,一个月免不了要买上两、三本。学校学生又多,摊开来算,每天有学生送生意上门也就不稀奇了。
北京街边另一种常见的小买卖就是吃喝了。有门脸的不算,单说那些露天做生意的。早晨,中午,晚上,他们也像上班一样赶着趟。走在街上,只要兜里揣着三五块钱,就饿不着。有摊煎饼果子的,有做鸡蛋灌饼的。阵式大的还能炸臭豆腐做麻辣烫。站着卖,站着吃。在夏天,住宅楼旁的过道上,有支把大伞弄个冰柜卖冷饮的,也许你走了半天都没有看到一个树荫,忽然发现路边有卖冷饮的,要有不错的定力才能不过去买根冰棍儿解暑吧。
还有一种不太见天日的叫地摊。他们的生意完全没有保障,但是有的人偏偏就喜欢这种所谓的地摊儿,为便宜,也为方便。有时纯粹是为了蹲在地上淘换东西的随意。所以地摊几一直在城市的边边角角里生存着。
在北京城里,也许生活就可以这样简单,一出家门,衣食全能解决,还不是多亏这些不起眼的小生意。
[评语]
文章如跟熟人拉家常一般,把北京的小生意向读者娓娓道来,颇具市井韵味,神似老舍。能运用平白(但非平淡)的语言写市井小事已属不易,作者在布局谋篇上亦有可称道之处。看似闲聊,实则章法严谨。中间三段分别叙述一种“小生意”,层次分明,且详略得当;每段段首句提纲挈领后有围绕中心之详述,更是难得。(指导教师:杨志刚)

相关知识

《离骚(节选)》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一、课文分析及相关知识介绍:

离骚

(一)“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屈原及《离骚》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比丞相小一些的官职)、三闾大夫(管理皇族事务,主持宗庙祭祀的闲职)。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出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玉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每到端午佳节,江南一带都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这是我国人民对伟大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

(二)《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文是《离骚》的节选,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整体把握课文

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结构图:

前七节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规矩、施美政

政治遭遇:灵修不察、众女嫉余、时俗工巧

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后六节退隐的闪念:回车复路、退修初服

爱国决心:好修为常、体解未变

提问:《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规矩”“绳墨”),主张举贤授能。第二,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第三,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提问: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从屈原在当时社会中的身份来说,他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但以他的巨大的创作成就来说,他又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这标志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时代。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后人曾从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榜样。

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较之《诗经》总体上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出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二、能力训练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

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B.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子形式,体式比较自由。

C.《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

D.惠特曼是英国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

2.下面是屈原《涉江》中的诗句,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

A.用外貌描写,象征诗人洁身自好,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坚强意志。

B.用装束的奇特,象征诗人德行的忠直、高洁及志向的远大。

C.用外貌描写,比喻诗人愤世嫉俗,卓然独立的高尚情操。

D、用装束的奇特,比喻诗人坚持真理,不向恶势力低头的精神风貌。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乐府本来是掌管音乐的官署,负责采集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人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仿的作品都称作乐府。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部分,共305篇,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

C.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人,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代表作《涉江》是我国诗史上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

D.“楚辞”是战国时兴起于南方的一种诗体,由于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

《离骚》简答题

4.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6、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附参考答案:

1、本题考文学常识。关于“骚体”和“楚辞体”的知识,是本课所应掌握的,学《离骚》一课即应学到这些知识,A项是对的。该题错项为B项,元曲的属种关系应是: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曲。

2.四个选项中,首先要分清原诗中的描写具体属于“装束”还是“外貌”,严格的说,这里并非涉及外貌的描写;而这一装束对应的具体内容,准确的说法是“德行的忠直、高洁及志向的远大”,所以答案是B。

3.C《涉江》不是第一首政治抒情诗,应为《离骚》

4.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5.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这是夜里,或者说,我是在黑里。这种黑色我无法形容,细腻而有层次,黑的那么自然。

古时的女子决定要跟世俗决裂似乎都是在夜里,红拂夜奔,锦衣夜行。画油画的时候用象牙黑调进一点点朱红,那块暗色调会变得透阴。竟然会有透明的黑,三维的,流动的,不安的。不禁想起这样一个词:夜凉如水。

人的骨子里是向往光明的,只因为我们的思想进化得个彻底。在人和人的交往中,自然而然就懂得了这样那样,就学会了隐瞒和虚伪,就开始走轨道似的人生。我于是想到了飞蛾,我厌恶的蛾子冒着危险去扑火,却死在光明的下面,它死得有些圣洁。然而我无话可说,我认为白天的光明已经很长,与此相比,夜的黑暗似乎更有价值,所以本无需像飞蛾这样留恋光明,躲避黑暗。

光与黑永远是矛盾的,当白天力不从心地被黑暗吞没后,那商业的灯和人为的光就毅然出来反抗。可自然的力量终不可阻挡,渐渐地,一切终于统一。真的黑夜将一切高度地合拢,融于一体,一种惬意油然而生,真像诗啊。万籁俱寂,是一种完美,别有月亮,不要刮风,月明风轻是片面的美好,会破坏这高贵而含蓄的夜。

这是夜,真实的夜。能看到这夜的人,是清楚的人,能享受这夜的人,我想是忧郁的人。那么我呢?真正的痛苦是人默默地承受着的,是不愿别人怜悯和安慰的痛苦。这样一来,沉默一词好象有了恰当的解释。而思想呢?是一种最不可估量的东西,人的美就源于思想,人的可怕亦源于思想。

我不想玩弄我的思想,提炼出的思想有些生硬,而一瞬间爆发出泉涌似的思想才是真的思想。可我累了,这累倒充分说明我没有白活,生命感总是在这时候占据我的头脑,它撕开白天的浮躁和烦扰,开始过滤,这时周围没有任何声音,你却同样能听见什么,那是在听自己。当人能认识自己的时候,当人能发觉内心深处那久已隐藏的人性的时候,一切都似乎变得清晰而渺小了。而这一切只能在夜的黑暗里实现。这夜,就是思想开始的地方,我估计对很多生灵来说,夜就意味着另一个白天……

我感觉不到一丝困意,却有着一种比常人多活一刻的兴奋。我渐渐发现,这真实的黑不是绝对的黑,黑得很有分寸,黑得那么细致均匀,让人想伸手去触却摸不着,很像生命中的幻想,明知是幻想却依旧幻想。

静夜思,思夜静。夜应该是造物主最神奇的作品了。人的心情需要夜来平静,人的思想需要夜来过滤,人的幻想需要夜来坚定,人的灵魂需要夜来升华。

夜啊,我似乎溶入了你,我不想了,什么都不再想了。我心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静谧,不再憎恨,不再沮丧,也不再渴望,只体验这分难得的宁静一刹,那超然脱俗的顿释……

[评语]面对喧嚣浮躁的世界,能够潜下心来细细体味,感悟这白天的烦扰,亦感受黑夜的静谧,在静夜中体验了刹那的宁静,顿悟了脱俗的超然,这正是本文的独到细腻之处。

《滕王阁序》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检测


《滕王阁序》学习要点与能力训练检测

一、学习要点

(一)关于王勃及“初唐四杰”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律县)人,初唐文学家,文中子王通之孙。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章齐名,称初唐四杰。其以才及第,又因文而失意,并累及其父。其省父时,溺水惊悸而死。生平仅见《新唐书》卷二零一。有《王子安集》。

唐朝初年,当宫廷文士仍把诗歌当作点缀升平的风雅玩物时,诗坛上逐渐崛起了一批锐意变革的新进诗人。他们志同道合,互通声气,使诗歌重新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而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唐诗由此获得了真正的转机。他们就是被称为“初唐四杰”的卢照邻(约630—680后,有《幽忧子集》)、骆宾王(约638—?有《骆宾王文集》)、王勃(650—676,有《王子安集》)、杨炯(650—693后,有《盈川集》)。其中以王勃的诗名最盛。

(二)关于《滕王阁序》的创作佳话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重阳节,洪州都督阎伯屿携文武官员欢宴于滕王阁,共庆重阳登高佳节。此时,王勃因赴交趾省亲探父,乘船路过马当(今彭泽县)遇阻,中原水神以风相助,日行七百里到达南昌,适逢阎都督九九重阳为滕王阁重修竣工盛宴而被邀入席。

酒兴正酣,阎都督请各位嘉宾行文赋诗以纪欢宴之盛况,其实阎公是想让略具诗名的女婿孟学士好好展露一手,孟学士也已经准备妥当,只等当众吟咏,因此在座诸公均再三谦让。

至王勃之末座时,王勃不谙此道,踌躇应允,令得满座愕然。

王勃行文习惯小酌,然后蒙头少睡,起来后挥毫而就,这是王勃“打腹稿”的方式。逢此盛宴,小寐难成,王勃于是端坐书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缓慢磨墨,借机酝酿才思。

阎都督和众宾客看王勃不紧不慢,于是登阁赏景,吩咐小吏随时通报。

很长时间,小吏来报第一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听觉老生常谈,实乃平淡无奇;小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默不言语;及至小吏来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遂拍手称赞天才之笔,急令众文武返滕王阁开怀畅饮,尽欢而散。

此次盛宴,也因此段佳话而名垂文史。可惜天妒英才,王勃作序后的第二年,探父途中渡海溺水而逝。

(三)本文内容及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翼轸”句,“俊采星弛”呼应“物华天宝”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翼轸”句,“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天宝”句。多层次渲染,以壮文气。

第二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潦水尽”二语写秋景;“俨骖騑”四语写自己来到腾王“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第三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于是紧紧相乘抒发身世之感。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四部分: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四)文中名句赏析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二、能力训练、检测

1.下列红色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翼轸(zhěn)骖(cān)騑睇眄(miǎn)捧袂(mèi)

B.瓯(ōu)越潦(liáo)水簪(zhān)笏桑梓(zǐ)

C.台隍(huáng)舸(gě)舰帝阍(hūn)叨(dāo)陪

D.懿(yì)范彭蠡(lí)虢(guó)州遄(tuān)飞

2.下列几组成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物华天宝钟明鼎食老当益壮高山流水

B.人杰地灵鱼舟唱晚穷且益坚清云之志

C.千里逢迎天高地迥桑榆非晚白首之心

D.高朋满座萍水相逢一介书生俊采星弛

3.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③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A.①句与②句的“且”字相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不同。

B.①句与②句的“且”字相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也不同。

D.①句与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相同。

4.下列各组红色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六国灭亡之故事

B.都督阎公之雅望/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C.十旬休假,胜友如云/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D.敢竭鄙怀,恭疏短引/《谏太宗十思疏》

5.江南三大名楼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唐四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字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文集存世。

6.默写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7.下列各组红色词语含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潦水尽/宾主尽东南之美/满城尽带黄金甲

C、即冈峦之体势/胡天八月即飞雪/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穷岛屿之萦回/穷且益坚/觉宇宙之无穷

8.找出与例句对偶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

例:披绣闼,俯雕甍

A、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D、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9.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10.对文中下列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下面是一副名胜古迹的对联,阅读后回答11-13题。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11.“一楼何奇”中的“楼”具体指的应该是()

A.鹳鹊楼B.岳阳楼C.滕王阁D.黄鹤楼

12.“两字关情”中的“两字”指的是()

A.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一诗中说到的“千”、“一”。

B.王勃在《滕王阁序》诗中说到的“老”、“穷”。

C.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说的“忧”、“乐”。

D.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提到的“愁”、“愈”。

13.这副对联的内容丰富,归纳上下联的主要意思正确的应该是()

A.上联写楼的史实,下联写作者的感慨。

B.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位置。

C.上联写楼的传说,下联写湖光景色。

D.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风景大观和作者的感慨。

参考答案

1.A

2.C

3.C

4.A

5.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子安、王子安集

6.

①潦水尽而寒潭清②落霞与孤鹜齐飞③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④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⑤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7、C8.D9.D10.B11.B12.C13.D

失去的余温

四中张忱

失去的余温凉凉的,像老奶奶脆弱的呼吸。我有点心疼,有点感伤。

所以我一直有点怕。因为随时都可能碰触到那种余温。胸前一颗别致的手缝纽扣,害我想起逝去的外祖母来。教室中相似的墨绿色窗帘。叫我想起我不能再归属的高二5班。手腕上的玉坠,唤起我童年玩伴的身影,如今都不再联络。这种余温流进心里,迅速被冰凉,我害怕再体味。

失去,有点残忍,谁让我们有回忆呢,谁让我们注定陪伴时间呢。无能为力,那些余温久久不退。

余温久久不退,像在守侯,像在等待什么。

天黑了,寂寞又降临了。我推着车,却看见前方的某人。我跑过去,那愉悦的脚步声让他回过头。那个腼腆的男生在笑,暗暗的路灯下我也能看到。

“我捡到了你的英语卷子!”我飞快支好车,卸下书包翻出那张卷子。他蹲下身,仔细端详起来。“似乎还果真是我的呢……错了这么多……”

他摇动起我的车蹬,前灯恍恍惚惚的亮了。我默不作声接过,脚灯向后旋转,“吱呀……”前灯亮着昏黄的光。他下意识的松开了手。

“哦……原来的break的过去式是broke啊……”

夏夜的风穿过耳朵,吹醒他泛光的脸颊上的困意。“啊!抱歉抱歉,不用摇了。”他笑着站起身来递给我试卷,“用它擦擦手吧,我不看了,反正也懒得背。”

我没擦,背着他放回我书包里了。

这天,我突然从床下翻出这张布满红叉的卷子,我疑心那是自己初中的外语成绩。猛然被这记忆敲醒,才知斯人已逝,那感情也失真了。

握着这张纸的双手忽然颤抖了一下,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温度。我慌忙闭上双眼去捕捉那余温,像忽然长了好几岁。

到今天也不晓得这突然的顿悟,来源于何处。那只是个安静寡言的小男生罢了。人们总是自发的抱怨着失去,同时还自觉的提拣着生活。想到这里,我忽然不经意地笑了。

我对着镜子,会留意那特别的扣子,欣赏那不值钱的玉坠;我坐在那敞亮的教室,会同样喜欢飘忽的窗帘。失去在见证着成长,那是某种余温,躲藏在我的指间,悄悄诉说我的秘密。

我把这封奇特的英语试卷又同一大堆旧杂志裹在一起,推回床下。不要抱守,我乐于更多的发现。

有种暖暖的余温,象年迈母亲潮湿的呼吸,我觉得满足,觉得安心,足够。

[评语]:

“失去”是一种状态,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境。留恋也好,悔恨也罢,追忆也好,忘却也罢,这种心境怎么讲述?这是一种“余温”,像“老奶奶脆弱的呼吸”,像“年迈母亲潮湿的呼吸”。语言活了,文章活了,感觉也就活了。是啊,“失去”会怎样?“我坐在那敞亮的教室,会同样喜欢飘忽的窗帘。”——失去,并不是真正的失去。即便是那张“布满红叉的卷子”,那段年少时的朦胧,都曾在记忆中挥之不去,留之还美。

再读此文,卷边留有一中暖暖的余温,像是触摸自己的鼻息。我已然“觉得满足,觉得安心,足够”。

《装在套子里的人》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一、学习要点

(一)作者简介

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巨匠。一生写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早期作品有《假面》《变色龙》《胜利者的胜利》《胖子和瘦子》《一个官员之死》《苦恼》《风波》《万卡》。1890年从库页岛回来后,作品的社会意义更加深刻,代表作品有《套中人》和《第六病室》。晚年,契诃夫致力于小说和戏剧创作,小说有《农民》《带阁楼的房子》《新娘》,剧本有《万尼亚舅舅》《樱桃园》,这时作品洋溢着乐观主义情调,对新生活充满信心。契诃夫是世界短篇小说大师,小说的艺术特色:简练、朴实(简练是才能的妹妹,写作的艺术就是精简的艺术),夸张幽默讽刺手法,情节富有戏剧性。

(二)课文简析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作品创作于1898年,其时沙皇俄国正处于专制统治时期,人们失去了思想与言论上的自由,别里科夫就是这种环境造就的一个典型人物,也是当时制度下的一个良民。作者首先通过我介绍了别里科夫生活、习惯上、思想上的有形和无形的套子以及套子对自己的生活、学校的人、全城的人的影响。其次作者以恋爱及失败为中心事件,让别里科夫自己表演,语言、神态、心理逼真传神。一方面让我们觉得他可恶,另一方面又觉得他可怜。可恶之处表现在性格上的顽固保守、躲避现实、害怕变革和人格上的卑劣,可怜之处表现在整天六神无主、谨小慎微,因多疑而诚惶诚恐、为了维护专制制度而丧失了自我。总之,他不但不知自己的奴隶身份,而且想极力地让全城的人都生活在做稳奴隶的时代。

(三)世界五大短篇小说家

都德法国《最后一课》

马克吐温美国《竞选州长》

欧亨利美国《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

莫泊桑法国《项链》《羊脂球》

契诃夫俄国《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套中人》

(四)课外阅读指导

仔细阅读普希金的《驿站长》、果戈理的《外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契诃夫的《苦恼》《一个官员之死》等,写一篇关于俄国作家笔下的小人物形象方面的读书笔记。

(五)补充材料

(1)屠格涅夫(18181883)出生于贵族家庭,彼得堡大学毕业后到德国留学,研究黑格尔哲学。早年醉心于浪漫主义诗歌。随着俄国农奴制危机的加深,他在别林斯基的思想影响下,发表了反农奴制的《猎人笔记》,走上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但他始终是一个温和的贵族自由主义者,拥护沙皇政府的农奴制改革。五、六十年代之交,他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发生了分歧,终于在一八六〇年脱离《现代人》杂志。屠格涅夫长期侨居西欧,自七十年代起定居巴黎,和流寓西欧的民粹主义者往来,并时常资助他们,把他们看作一种能迫使政府实现渐进性政治改革的力量。一八八三年,屠格涅夫在巴黎病逝。屠格涅夫的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猎人笔记》(18471852)包括二十五个短篇。作者采用一个猎人到乡村行猎时所写笔记的形式,描叙了农奴制度下的外省城镇和乡村各个阶层的生活,如不同类型的地主、农奴、磨坊主妇、县城医生、在草原上看守马群的农家孩子,直至脱离现实、脱离人民的贵族知识分子等。其中也有纯粹描写大自然景色的抒情散文,如《森林和草原》。这些作品的题材多种多样,但大都贯串着一定的反农奴制思想。屠格涅夫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罗亭》(1856)和《贵族之家》(1859)反映了三、四十年代俄国社会特别是贵族知识分子的生活。罗亭是多余的人行列中的新典型。屠格涅夫力求在五十年代新历史条件下,探索多余的人性格的社会根源,评价三、四十年代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父与子》(1862)是屠格涅夫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小说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前夕民主主义阵营和自由主义阵营之间的尖锐的思想斗争。屠格涅夫小说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浓厚的抒情风格。他以温情脉脉的笔调抒写男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这种感伤情调是他的贵族自由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想的表现。他善于体察大自然的细微变化,并使之和人物的情绪溶为一体,往往带有怅惘柔弱的色调。

(2)米哈伊尔叶夫格拉福维奇萨尔蒂科夫(18261889),笔名谢德林,生于地主家庭,青年时代钻研过西欧空想社会主义和别林斯基的著作。后来他作了政府官员,一八四八年发表宣传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中篇小说《矛盾》和《一件错综复杂的事》,遭到流放。七年流放使他熟悉了俄国外省官场的内幕,接触到在官僚制度统治下人民的痛苦生活。一八五六年,尼古拉一世死后不久,谢德林回到彼得堡,曾先后任梁赞省和特维尔省副省长,惩办贪官污吏,保护农民。一八六三至一八六四年与涅克拉索夫合办《现代人》杂志。一八六八年辞去官职,与涅克拉索夫合办《祖国纪事》,专门致力于文学工作。《祖国纪事》在七、八十年代始终捍卫革命民主主义传统,谢德林在该刊发表了大量政论、杂文、小说、寓言。一八八四年《祖国纪事》被查封后,谢德林在日益困难的条件下,又用寓言的形式与沙皇制度进行斗争。《外省散记》(1856)是谢德林在流放归来后发表的一部特写集。他用幽默讽刺笔法勾画了许多外省官吏的肖像,暴露他们掠夺人民的种种无耻行径。农奴制改革后,谢德林的创作进入成熟时期。他写了许多讽刺特写和小说。短篇小说集《庞巴杜尔先生和庞巴杜尔夫人》(18631874)揭露自由主义政客在维护祖国利益、发展文化的幌子下掠夺人民,成为专制政权的帮凶。《一龀鞘械睦贰?/SPAN(18691870)是一部用县志形式写成的讽刺作品,以夸张和幻想的艺术手法概括了俄国专制统治者的典型特征。长篇小说《戈罗夫略夫一家》(1880)是谢德林的代表作。他通过一个地主家族三代人命运的描写,真实地展示了地主阶段内部争权夺利、腐化堕落和必然走向灭亡的前途。谢德林是继果戈理之后俄国文学中又一位杰出的讽刺作家。他的作品中对俄国专制农奴制社会的揭露具有深刻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

1、选出字形全对的一组()

A.车蓬天方夜谭胆怯难堪

B.憎恶恶梦没精打彩周济

C.辖制孤僻唉声叹气讥诮

D.撮合怂恿体统消谴

2、选出读音全对的一组()

A、和谐(xi)浑浑噩噩(hn)怔住(zhng)

B、滑稽(ji)契诃夫(kē)搓手(cuō)

C、谗言(chn)黑黝黝(yǒu)傩送(nu)

D、胡诌(zhōu)船舷(xin)悖乎(b)

回答下列关于课文理解的几个问题。

3.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为什么全城的人都受他辖制呢?

4.别里科失与科瓦连科的交锋实质上是一种什么样的冲突?

阅读小说的最后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5、文中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哪样的人?

6、为什么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回来时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7.文中的旧样子指的是什么样子?

8、一个礼拜还没过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一句是什么意思?这样结尾的含义是什么?

附参考答案及简析

1、C(A.篷,B.噩,采,D、遣)

2、C(A、hn,B.hē,D.bi)

3、首先别里科夫的一言一行无不与当时残暴的沙皇制度相一致,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旧思想旧制度。其次,他乐于告密,人格卑劣,给全城的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

4、科瓦连科是一个敢做敢当、具有新思想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生力量的代表。他们之间的交锋,实质上是新旧两种思想的交锋,是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冲突。作者借科瓦连科表达自己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

5、别里科夫是一类人中的一个代表,即顽固保守、害怕变革、人格卑劣、阻碍社会发展的一类人。

6、因为长期生活在专制统治之下,那种完全自由快活的感情已经不复存在了,此其一;其二专制统治没有推翻,人们不敢也不可能享受完全的自由。

7、郁闷、无聊、乱糟糟的生活样子。

8、因为虽然埋葬了一个别里科夫,可是装在套子里的其他人却还有许多,而且将来还会出现。这样结尾启示人们去思考套子里的人与社会制度的关系,别里科夫是沙皇制度的产物。这样结尾含蓄深刻地揭示了改革社会制度的必要性。

学生作文

时间的冥想

高二(1)林路

寒假让人觉得刹那间拥有了一大堆时间,心情好像一个中了彩票的穷汉。但是当我现在站在长假的末尾,却骤然发现光阴又一次似箭般掠我而去,心情好像那中彩票的穷汉,又一次穷得底儿掉,也许是因为炒股,也许是因为炒期货,或是什么别的原因

我不能再容忍自己继续悲哀地慨叹光阴似箭,我为了我的时间而思考。

时间是什么?

时间大约可以归属到三个地方:过去、现在、将来。

过去的时间是住在人们的大脑里的,确切地说是回忆。它是各式各样物质曾经的形式,但对于物质本身,它早已消亡得无影无踪了。可是人们记住了它,当然,是有选择地记。有一个最简单不过的例证:当我们回忆过去的一天,是否会花整整一天的时间去回忆呢?这样,我便发现:过去的时间是有弹性的,当你记住了过去的许多事情,也就留住了过去的时间,换言之就是使过去的脚步变慢了。

现在恐怕是最让人捉摸不定的。只要它成为了现在,便立刻变成了过去。但它是实在的。

将来呢?它像过去一样虚无缥缈,并没有什么物质能与它对应,只能把它看成一长列等待着变成过去的现在。

既然这样说,岂不又把时间混成一团。以上的话要是让一个悲观者看到就更加糟糕了:反正时间将要过去,生命终会完结,活着还有什么劲?

可是我却从这一堆让我头胀了好长时间的思绪中发现了些许道理。

时间的根本是现在。是的,现在要变成过去,但现在是唯一与实在的物质相对应的,是唯物的,是可以创造与改变的。我们还有将来等待着经过我们双手的现在,他让我们时刻拥有现在。而过去呢?不如把它看成我们处理现在的成绩单,有趣的是:这成绩单是自己写,自己读的。当我们在某一段过去中回忆不到什么,自然会慨叹光阴似箭,而若我们有着善于回忆与发现的眼睛和凝聚了自己改造现在之智慧与汗水的过去时,便会发现过去实在是充实的快乐的源泉。而这也加深了我们对现在和将来(现在的储蓄)的热爱。

有了以上之世界观,就不难得出如下之方法论了:慨叹光阴似箭无异于花着现在的钞票沉溺于已经投入了过去这个黑洞的不复存在的现在,即连续不断地向无用的地方烧钱,即只得到了钱包变小却两手空空的悲哀。只要花好心思,享受现在,为了现在而劳作,自然可以在日后如同中了彩票般从过去中发现宝藏,而将来也必将成为使人充满期待的且只为我自己所有的准宝藏。

让光阴似箭说见鬼去吧!

铸剑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铸剑”,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铸剑》学案
刘永生
晨读广场
真善美

如果你想独占真理,真理就是要嘲笑你了。——罗曼罗兰《哥拉布勒尼翁》

不管是多么值得尊敬的人,我也决不会为他而颠倒黑白,把好说成坏。——泰戈尔《一个女人的信》

恶往往是昙花一现的,都要和作恶者一同灭亡;而善,则永世长存。(狄更斯《我们共同的朋友》)

与善人行善会使其更善,与恶人行善会使其更恶。——罗曼罗兰《弥盖朗琪罗传》

人们是为着美而生活在真理和自由之中,谁能更虚怀若谷地拥抱世界,谁更深切地热爱世界,谁说是最优秀的;谁是最自由的,谁也就是最优秀的,在他们身上,才会有最大的美。——高尔基《母亲》

朴素、平凡、善于在危险中看到同危险迥不相同的东西,这一切构成了士兵的美质和优点。——《托尔斯泰传》

一切美好的品质,都是从太阳的光线和母亲的奶汁中生长出来的。——高尔基《意大利童话》

崇高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的狂风暴雨之中。——《泰戈尔评传》
【抚摸经典】
绝句二首选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少暖睡鸳鸯。
【品评】
先唐以五绝写景,有所谓“一时而四景皆列”的手法,这种手法写景,工致如画,杜甫比较偏爱。作于广德二年成都草堂的“迟日江山丽”一首绝句,即运用此法。它四句皆对,工整自然。
“迟日江山丽”。《诗经豳风七月》云:“春日迟迟”,是说仲春的日子,白昼一天比一天长。这时风和日丽,山河尤为秀美可爱。“迟日”二字笼罩全篇,给人以温暖明媚之感。
“春风花草香”。前句描绘春光明媚,此句则表现春的气息。前句偏于触觉,此句偏于嗅觉。因“日”见“丽”,凭“风”传“香”,用字工对,又表现出景物间的联系。
前两句着力表现春天给人的总体感受,较为宏观,如同画图的阔大背景。后二句则着力刻划一二细节,较具体而微,它写的是小径与溪边的景物。“泥融”、“沙暖”都承“迟日”句来。“飞燕子”、“睡鸳鸯”
则描摹两种鸟儿,一动一静,它们分别与“泥融”、“沙暖”搭配,意蕴更加丰富。描摹燕子春来忙做窠,春来土湿,它们啄泥芳径,又复飞去。鸳鸯成双作对,因春水犹寒而日照沙暖,它们便交颈而眠,贪享春天的温暖。通过两种鸟儿的动静刻画,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全诗既从大处着眼,又从细处落墨,有联系又有对照,虽一句一景,但不零乱、单调。“丽”、“香”、“融”、“暖”等形容词,下得准确,堪称诗眼。通过美好春光的描绘,所表达出饱经离乱漂泊之苦的诗人在相对安定和平的环境中的喜悦心情。
【时文选萃】
责任的缺席
作者:魏剑美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接触过不少令人难以乐观的现实:有的大学生在举家负债、弟妹弃学的情况下放弃到手的工作,“继续追求上进”,考研读博;有的花着父母的血汗钱,在外面花天酒地,甚至一掷千金地帮女朋友买手机和高档化妆品;还有的逼着父母变卖家产为他准备出国留学的费用。几年前,曾经有某刊物报道,一对孤苦的农民夫妇卖血送儿子上大学,结果儿子在学校充阔气,大手大脚花钱不算,还完全无心学习,最终因成绩太差被学校除名。
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向我借了200元钱,时间过了两年他一直没提还钱的事。一天我问他什么时候还钱,他居然很吃惊地反问我:“还要还的啊?”借债还钱这种最基本的社会契约在他看来居然是一件怪事。一些老师出于帮助学生的善意,借钱之后没要学生还,但作为学生自己应该有起码的践约意识,不能滥用他人的信任和善意。
曾经被中华民族引为骄傲的责任意识,正在某些大学生那里日益流失。中国读书人历来有着强烈的“济世”情结,所谓“精忠报国”、“兼济天下”、“铁肩担道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事实上,无论报国也好,济世也罢,最基本的前提是先承担自我责任,也即承担一个具体家庭角色、社会个体、社区成员的基本责任。很难想象一个对家庭缺乏爱心和责任感的人能够为社会做出什么贡献。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受教育者永远是没有错的,有错的是教育者。在今天,很多家长盲目地认为为孩子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从来没期待也不要求他们的回报,所以一些家长即便倾家荡产也要满足孩子的要求。学校教育也缺乏系统连贯的责任教育,类似学生借钱不还的情况,不少老师都碰到过,但他们认为这是对学生的宽容。事实上,一个人今天可以滥用家人、老师的宽容和善意,明天他就可能无视最基本的社会约束。
我尊重那些即便面临巨大困难但仍然含辛茹苦不畏艰难地供孩子考学的家长,但我以为在为孩子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更要明确地要求孩子,让他与家庭成员一起来分担苦难和责任。必须让他明白没有人可以无条件地、心安理得地接受他人的付出,无论这付出是来自毫无关联的他人还是最亲近的父母。
做自己该做的事,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一点必须始终明确无误地告诉孩子们。家长无条件地呵护子女,教育者无条件地宽容学生,事实上是在纵容他们,使他们淡忘责任。
素材存盘
我竭尽全力
一天,戴尔泰勒牧师向教会学校的一个班宣布:谁要是能背出《马太福音》中的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他们去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那是许多孩子做梦都想去的地方。但是,《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有几万字,而且不押韵,要背诵有相当大的难度。
但是有一天,一位11岁的学生竟然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把原文背诵了下来,没出一点差错。泰勒牧师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要知道最虔诚的信徒能背诵的也很少有,更何况是一个孩子。牧师在惊叹他有惊人记忆力的同时,不禁好奇地问:“你是如何背下这么长的文字的呢?”这个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竭尽全力。”
16年后,这个孩子成了一家知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名叫比尔盖茨。
分析:人们在做事之前,往往总是强调困难的因素,而不愿动手,其实,这只不过是为自己的惰性找一个借口。大多数时候,不成功仅仅是因为努力得还不够罢了。
话题:“立志与成功”“人生的奋斗”

学习目的
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一、本文的主要情节比较容易掌握,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变化,这是教学重点。
二、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学习过程:
一、题解
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二、初读文章,理清结构
本文共四节,按情节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小说故事的缘起。写眉间尺听母亲讲父亲为大王铸剑反而被害的深仇大恨,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部分(第2、3节):小说故事的主体部分。是“复仇”的完成。其中第2节写眉间尺与黑色人的相遇。第3节写黑色人杀死大王。
第三部分(第4节):复仇后的情景。作者重在讽刺臣子们的可笑与昏庸无能。
三、再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一)眉间尺形象分析
1?眉间尺的母亲最初为什么认为眉间尺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
讨论,明确:因为母亲认为眉间尺的“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也不变”。
2?从这一节里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眉间尺的性情究竟是什么样的。
讨论,明确:在眉间尺的性情中,既有疾恶如仇的一面,又有软弱优柔的一面,而且他还缺少彻底惩恶的决心。
比如:作者写他憎恶老鼠,所以当听到老鼠落水的声音时,他心里非常高兴,而且抱着一种赏玩的态度在看落入水瓮中的老鼠,可是当他看到水中的老鼠快要被淹死的时候,“却忽然觉得它可怜了”,于是伸出芦柴去救老鼠,但当他看见老鼠的全身,“湿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似的尾巴”,“便又觉得可恨可憎得很”,于是“用芦柴在它头上捣了几下,叫它赶快沉下去”。可是当那老鼠“已经不能动弹,不过沉浮在水中间,有时还向水面微微一跳”的时候,眉间尺又觉得很可怜,随即“折断芦柴,好容易将它夹了出来,放在地面上”。当老鼠“四只脚运动了,一翻身,似乎要站起来逃走”时,他却“不觉提起左脚,一脚踏下去”,踩死了老鼠。
眉间尺在对待老鼠的事情上表现出一系列心理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看出他内心充满了矛盾,而且他还只是一个刚刚十六岁的少年,正因为如此,他的母亲才会感到忧虑,认为眉间尺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
3?眉间尺的性格是否就是这样一直持续下去?是什么使他发生了改变?
讨论,明确:随着情节的展开,眉间尺的性格开始发生了变化,促使他产生如此变化的,有母亲对他优柔性情的失望,也有父亲被大王杀害的悲壮。
母亲的失望“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这是眉间尺为不能替母亲分忧而产生的自责。父亲被大王杀害时的凛然与慷慨,更使眉间尺被深深地打动了,“眉间尺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枝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他的双拳,在暗中捏得格格地作响。”
这时的眉间尺,“复仇”二字已经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这是眉间尺性格的一次重大转变。
4?性情改变后的眉间尺是否足以担当替父报仇的重任?
讨论,明确:作者笔下的眉间尺,“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优柔的性情;他决心要并无心事一般,倒头便睡,清晨醒来,毫不改变常态,从容地去寻他不共戴天的仇雠”,“但他醒着。他翻来复去,总想坐起来”。作者借这段描写暗示:眉间尺虽然性情上有了改变,但仍有许多东西需要他去学习。
从后面的情节来看,当眉间尺在城里准备刺杀大王的时候,他虽然勇气十足,但显得有些莽撞,特别是当他与那些围观的闲人发生冲突的时候,眉间尺显得缺少与“看客”打交道的经验,有些手足无措。
但无论如何,眉间尺为父报仇的信念却越来越坚定。
5?眉间尺为什么会相信黑色人的话自刎,而把复仇任务交给黑色人来完成?
讨论,明确:眉间尺与黑色人的对话,是眉间尺性情的又一次重大转变。他在对话中接受了黑色人的“复仇”理论,那就是坚决、彻底地“复仇”,要对一切罪恶进行审判,而这样的复仇是不需要任何名义与借口的。所以眉间尺相信了黑色人的话,然后自刎,而把复仇任务交给黑色人来完成。
(二)黑色人形象分析
1?黑色人为眉间尺出谋划策是为了什么?
表面上看黑色人为眉间尺出谋划策,是因为“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正如黑色人自己所说:“……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他的出发点就是纯粹的“复仇”,而不是什么私心。
2?黑色人为什么找眉间尺要他的头和剑?
讨论、明确:这正是黑色人的精明所在,因为他要借此来使大王丧失警惕,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寻找机会刺死大王。
3?黑色人在刺死大王之后,为什么也要自刎?
讨论、明确:黑色人的自刎并不是一种绝望的表现,而是为了更坚决、彻底地战斗。他对暴虐的大王作了毫不留情的殊死战斗,“他的头一入水,即刻直奔王头,一口咬住了王的鼻子,几乎要咬下来”,不但“不放”“还用全力上下一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离开王头,沿鼎壁游了一匝,看他可是装死还是真死。待到知道了王头确已断气”,才“微微一笑,随即合上眼睛,仰面向天,沉到水底里去了”。
(三)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性格比较
讨论、明确:二人最主要的是内在精神方面的相似。
眉间尺与王有杀父之仇,但他作为一个涉世不深的幼稚青年,不知世道的险恶和敌人的残忍,性格怯懦脆弱。几度“可怜”为害甚多的落水老鼠,报仇之前紧张地睡不着觉,一有动静便“出了一身汗”。但他经过了一番磨炼,最终也成为了一个坚定的复仇者。
黑色人与眉间尺并无私交,素无来往,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大敌——“王”。他富有斗争经验,了解告密者和仇人的动向;他对敌人毫无幻想,他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他绝望于专制统治下的黑暗世界,默默地但却坚定地向“王”复仇;他出发时便胸有成竹,有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他善于斗争,一入鼎便给了“王”致命一击。
可以说,眉间尺是一个现实中复仇者的形象,他有自身的性格弱点,但在复仇的道路上他逐渐成熟起来。黑色人则是作者塑造的一个理想化人物。他始终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冷静的头脑,最重要的是他的复仇是那么彻底,他的复仇精神是那么强烈。
四、品读文章,讨论探究
(一)眉间尺在进城准备刺杀大王的时候,与一个少年发生争执,这个少年及周围的人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讨论、明确:“干瘪脸的少年还扭住了眉间尺的衣领,不肯放手,说被他压坏了贵重的丹田,必须保险,倘若不到八十岁便死掉了,就得抵命。闲人们又即刻围上来,呆看着,但谁也不开口;后来有人从旁笑骂了几句,却全是附和干瘪脸少年的。眉间尺遇到了这样的敌人,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却又脱身不得。这样地经过了煮熟一锅小米的时光,眉间尺早已焦躁得浑身发火,看的人却仍不见减,还是津津有味似的。”
从作者的描绘中可以看出,这些人是一些无聊的看客、闲人,他们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十分愿意欣赏别人的难处与尴尬,以此排遣自己内心的空虚与无聊。
(二)作者在这时写出这样一些人,有什么用意?
讨论、明确:作者一方面以此表现眉间尺涉世不深,不会机智处理问题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一种冷酷的社会现实,眉间尺——一个就要去完成复仇大业只有十六岁的少年,是孤独的,没有什么人能理解他的举动。
(三)本文的主题是十分冷峻与严肃的,但在文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些滑稽的人和事,他们的出现与本文的主题是否矛盾?
讨论、明确:这种情节表面上似乎与文章主题无关,但鲁迅所描绘的这样的人物形象在其他作品中并不少见。正是这些闲人,使“他走进无物之阵,所遇见的却是对他一式的点头。他知道这就是敌人的武器,是杀人不见血的武器,许多的战士都在此灭亡,中了炮弹一样,使猛士无所用其力”。那正是这些愚昧麻木的国民,深受重压而至死不悟。不仅残害自己还束缚别人;正是这些麻木的灵魂使夏瑜(鲁迅小说《药》中的革命者)的血白流。今天又使眉间尺掉进了“无物之阵”而无所用其力。
文中写道,七天之后,是落葬的日期,全城很热闹,城里的人民,都奔来瞻仰国王的“大出丧”,“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丛中出现。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这就是鲁迅曾在“幻灯片”中见到过的民众,是作者深爱着但又憎恶的“路人”。他们与为“复仇”而献身的眉间尺和黑色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强烈的反差。
作者借此来表现自己作品中多次出现的一个主题,那就是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改造国民性的必要与艰巨。
(四)、分析文章主题
讨论、明确:在回顾自己的半生经历时,鲁迅曾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怀疑什么?怀疑的就是那些假革命的反革命者,他们假借革命的名义,杀害了多少无辜而天真的革命者。他深切感到:“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坟娜拉走后怎样》)。辛亥革命果实之被篡夺,秋瑾、徐锡麟等的壮烈牺牲,袁世凯的大杀革命者,“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到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倒在血泊中……这些“血的游戏”把鲁迅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也激发了他的反抗的、复仇的怒火。《铸剑》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构思的。作者就是要通过本文,来表达出自己强烈的“复仇”精神。
五、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
本文描写人物的手段多样,请举例加以说明。
讨论、明确:
1?简洁的外貌描写
例如:“前面的人圈子动摇了,挤进一个黑色的人来,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他并不言语,只向眉间尺冷冷地一笑,一面举手轻轻地一拨干瘪脸少年的下巴,并且看定了他的脸。”这个句子写出了黑色人的特点,强调了他的“瘦”,给人一种坚毅、冷酷、严峻的印象。
2?精练的语言描写
例如:“你不要悲哀。这是无法逃避的。眼泪决不能洗掉运命。我可是早已有准备在这里了!”眉间尺的父亲带着凛然与坚定在向自己的妻子冷静地交待后事,“眼泪决不能洗掉运命”一句,写出了人物的性格。
3?细腻的心理描写
例如:“他看见他的母亲坐在灰白色的月影中,仿佛身体都在颤动;低微的声音里,含着无限的悲哀,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而一转眼间,又觉得热血在全身中忽然腾沸。”写出了眉间尺面对母亲时的复杂心态,既有内心的愧疚,又有为父报仇的激动。
4?生动的细节描写
例如:“一个最有谋略的老臣独又上前,伸手向鼎边一摸,然而浑身一抖,立刻缩了回来,伸出两个指头,放在口边吹个不住。”活化出老大臣的丑态,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基础知识强化
一、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说到阿Q被静修庵的狗追着时,这样写道:“追赶的是一匹肥大的狗”,按量词搭配,狗宜用“只”,这里却用“匹”,同样,课文也有量词搭配异样的地方:
①一匹很大的老鼠落在那里面了
②最先头的那一匹大狼就向黑色人扑过来
谈谈你的理解。
答:
二、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胫自焦躁午膳瞬息
B、绞洁黄钺颧骨瞻仰
C、菲红干瘪窥探龙准
D、韭叶起粟澎湃仓惶
三、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是呵……”老臣们都面面相觑。
B、上自王后,下至弄臣,也都恍然大悟,仓皇散开,急得手舞足蹈,各自转了四五个圈子。
C、上自王后,下至弄臣,骇得凝结着的神色也应声活动起来,似乎感到暗无天日的悲哀。
D、仇人相见,本来格外眼明,况且相逢狭路。
课内阅读探究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人迹绝了许久之后,忽然从城里闪出那一个黑色的人来。
“走罢,眉间尺!国王在捉你了!”他说,声音好像鸱鸮。
眉间尺浑身一颤,中了魔似的,立即跟着他走;后来是飞奔。他站定了喘息许多时,才明白已经到了杉树林边。后面远处有银白的条纹,是月亮已经从那边出现;前面却仅有两点磷火一般的那黑色人的眼光。
“你怎么认识我?……”他极其惶骇地问。
“哈哈!我一向认识你。”那人的声音说。“我知道你背着雄剑,要给你的父亲报仇.我也知道你报不成。岂但报不成;今天已经有人告密,你的仇人早从东门还宫,下令捕拿你了。”
眉间尺不觉伤心起来。
“唉唉,母亲的叹息是无怪的。”他低声说。
“但她只知道一半。她不知道我要给你报仇。”
“你么?你肯给我报仇么,义士?”
“阿.你不要用这称呼来冤枉我。”
“那么,你同情于我们孤儿寡妇?……”
“唉,孩子,你再不要提这些受了污辱的名称。”他严冷地说,“仗义,同情,那些
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
“好。但你怎么给我报仇呢?”
“只要你给我两件东西。”两粒磷火下的声音说。“那两件么?你听着:一是你的剑,二是你的头!”
眉间尺虽然觉得奇怪,有些狐疑,却并不吃惊。他一时开不得口。
“你不要疑心我将骗取你的性命和宝贝。”暗中的声音又严冷地说。“这事全由你。你信我,我便去;你不信,我便住。”
“但你为什么给我去报仇的呢?你认识我的父亲么?”
“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暗中的声音刚刚停止,眉间尺便举手向肩头抽取青色的剑,顺手从后项窝向前一削,头颅坠在地面的青苔上,一面将剑交给黑色人。
“呵呵!”他一手接剑,一手捏着头发,提起眉间尺的头来,对着那热的死掉的嘴唇,接吻两次,并且冷冷地尖利地笑。
1.黑衣人说“知道你报不成”的依据是什么?对此眉间尺的反映怎样(用文中的句子)?
答:
2.“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但我要报仇,却并不为此。聪明的孩子,告诉你罢。你还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报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①文中加点的“他”是指
②谈谈你对“人我所加的伤”的理解。
答:
③依据这段话,你认为黑色人助眉间尺复仇的动机是什么?
答:
3.简析眉间尺、宴之敖者形象及其意义。
答: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七天之后是落葬的日期,合城很热闹。城里的人民,远处的人民,都奔来瞻仰国王的“大出丧”。天一亮,道上已经挤满了男男女女;中间还夹着许多祭桌。待到上午,清道的骑士才缓辔而来。又过了不少工夫,才看见仪仗,什么旌旗,木棍,戈戟,弓弩,黄钺之类;此后是四辆鼓吹车。再后面是黄盖随着路的不平而起伏着,并且渐渐近来了,于是现出灵车,上载金棺,棺里面藏着三个头和一个身体。
百姓都跪下去,祭桌便一列一列地在人丛中出现。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怕那两个大逆不道的逆贼的魂灵,此时也和王一同享受祭礼,然而也无法可施。
此后是王后和许多王妃的车。百姓看她们,她们也看百姓,但哭着。此后是大臣,太监,侏儒等辈,都装着哀戚的颜色。只是百姓已经不看他们,连行列也挤得乱七八糟,不成样子了。
①小说为什么强调“三个头和一个身体”?
答:
②“大出丧”讽刺了什么?
答:

【拓展延伸】
语言运用训练
一、下列词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咻咻:形容喘气的声音。
B、雉堞:城上排列如齿的矮墙,俗称城垛。
C、丹田:道家把人身脐下三寸的地方称为丹田。据说这个部位受伤,可以致命。
D、莠民:不听官府话的老百姓。
二、《铸剑》写眉间尺戏鼠时,写那老鼠“单露出一点尖尖的通红的小鼻子,咻咻地急促地喘气。”北大教授曹文轩评点“咻咻”说:“传神”。小说这类象声词还有很多,你能试着找一些出来吗?

课外拓展阅读
关于眉间尺复仇的传说,《列异传》中有如下的记载:
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而成。剑有雄雌,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谓其妻曰:“吾藏剑在南山之阴,北山之阳;松生石上,剑在其中矣。君若觉,杀我;尔生男,以告之。”及至君觉,杀干将。妻后生男,名赤鼻,告之。赤鼻斫南山之松,不得剑;忽于屋柱中得之。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购求甚急,乃逃朱兴山中。遇客,欲为之报;乃刎首,将以奉楚王。客令镬煮之,头三日三夜跳不烂。王往观之,客以雄剑倚拟王,王头堕镬中;客又自刎。三头悉烂,不可分别,分葬之,名曰三王冢。
(据鲁迅辑《古小说钩沉》本)
又晋代干宝《搜神记》卷十一也有内容大致相同的记载,而叙述较为细致,如眉间尺山中遇客一段:
(楚)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曰:“吾干将莫邪子也。楚王杀我父,吾欲报之。”客曰:“闻王购子头千金,将子头与剑来,为子报之。”儿曰:“幸甚!”即自刎,两手捧头及剑奉之,立僵。客曰:“不负子也。”于是尸乃仆。”
在《铸剑》中鲁迅已经对传说的内容进行了改造。请对照小说《铸剑》和《搜神记》、《列异传》中的记载,将二者不同的地方加以归纳,写一篇分析文章。

参考答案
【基础学习】
基础知识强化
一、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鼠和狼的肥大。(从语法和修辞两个角度,综合起来加以理解。)
二、D粟——栗惶——皇(A.胫——径B.绞——胶)
三、B.手舞足蹈——手足无措
课内阅读探究
一、1.眉间尺性格软弱,敌人强大,而且他复仇的举动已经被发现。“眉间尺不觉伤心起来”知道复仇无望,承认了自己性格的弱点,说“母亲的叹息是无怪的”。2.①眉间尺的父亲②我这个人灵魂里边已受过许许多多的伤,有的是人家加害的,也有的是我自己伤害到自己的。③黑色人帮助眉间尺是一种纯粹的原侠行为,因为他是一个锄强扶弱、舍生取义的侠士。从中可以看出黑色人为了助眉间尺复仇可以牺牲自己的决心,也促使眉间尺坚定地信任他。3.眉间尺、宴之敖者是两个复仇者形象。眉间尺是十六岁少年,开始性情柔弱,后听母说仇变坚决。宴之敖者是复仇精神化身,冷峻似铁,刚毅机智,为眉间尺、自己、一切被残害者,不吝割头与眉间尺一起向暴君讨还血债。通过着两个形象,表现了对暴虐黑暗势力,“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的反抗复仇思想。
二、①任凭宫廷等级制度如何森严,防卫制度如何严密,眉间尺的大仇终究得报,至尊者终究难逃和反抗者同样埋葬的命运。②运用漫画式夸张手法,一是讽刺了王公大臣王后王妃的愚蠢;二是讽刺了正统的“义民”的愚昧、麻木;三是讽刺了顺民,他们以得见国王为荣耀,以磕头低眉而自豪的奴才
性。这是鲁迅改造国民性主张在历史小说中的体现。
【拓展延伸】
语言运用训练
一、D
二、①格支格支地径自咬
②同时听到沙沙地响,是爪子抓着瓦器的声音。
③那剑嘶嘶地吼着,慢慢转成青色了
④听到咻咻的饿狼的喘息
⑤只听得扑通一声,坠入水中去了
⑥坠入鼎中,嘣的一声,雪白的水花向着空中同时四射。
课外拓展阅读

参考范例
小说与原来的传说的差异有:
①干将铸剑成功而遭到楚王杀害的情节,在小说里被虚化,写得不那么实,而是仅仅作为背景,由眉间尺的母亲复述出来。干将、莫邪的名字没有出现,国王也没有明说就是楚王,而是泛称王,这些都没有具体地交待,小说和原来的传说是有所分离的。
②在复仇的过程中,原来主要强调干将、莫邪的儿子眉间尺为父复仇,他是复仇的主角。但是,在小说里,复仇的一号主角已经是一名叫宴之敖者的黑色人,眉间尺已经降为二号主角。为此,小说虚构了许多细节,如,眉间尺遇到了一个干瘪脸少年,他被这个少年扭住不放,说自己的丹田被眉间尺撞坏了,叫他赔偿。正在纠缠不休的时候,宴之敖者出场了。他只有很简单的一个动作,就是用手轻轻地一拨干瘪脸少年的下巴,两个眼睛瞪着他看,看得这个有些流氓气的干瘪脸少年害怕了,知道形势不妙,就转身溜之大吉。宴之敖者一出场的第一个动作,就表明他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他的干练、机警和沉着都显示了出来。
③《搜神记》“客有逢者,谓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询问之后决定为之报仇。鲁迅塑造的这个黑衣人是主动为之报仇的,并且显得神秘而怪异,说话的声音像鸱鸮,射出的眼光像磷火,气质里透露出一股严峻、寒冷的气息。黑色人代眉间尺向暴君复仇,牺牲自己,不图酬报。《铸剑》中的大部分篇幅,写的就是这个黑色人在眉间尺没办法复仇的情况下,主动地挑起担子,用剑和头实现了向暴君复仇的使命。鲁迅把原先传说里边所缺少的或者不太明显的这些思想,大大向前推进了,大大地加以突出了。
④《铸剑》不但写出了发生在宫中的这场惊心动魄、既荒诞又庄严的复仇正剧,还写了血仇得报以后宫廷内外延续下来的一场无可奈何的殡葬闹剧——大出丧,使小说节奏从连续搏斗的紧张气氛得到调节,转向松弛,并在调侃嘲弄声中作结,尽情尽兴地表现了作者鲁迅独特的审美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