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中国地形及部分区域规划

高中中国地形教案

发表时间:2022-01-27

中国地形及部分区域规划。

中国地形及部分区域规划

项目

地形名称

经度

纬度

气候

国土整治

成因/内容/必要性

方案

青藏高原

80-105E

25-40N

高山气候

①资优区优结合,资优转经优②民族团结,共同繁荣③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经济④巩固国防⑤加快流通促进商业发展⑥带动商旅第三产业

①加强区际、省际铁路出口通道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合作

②完善公路网建设,提高公路等级【wwW.zHE135.Com 零思考方案网】

③整治河道港口,发挥水运潜力水路联运

④建设对外国际通道,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促进区域国际合作。

相关阅读

中国的地形1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中国的地形1”,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案示例(一) 

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

第一节 地形慨况

1.使学生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了解我国大陆架的分布。

3.培养学生进一步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明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

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1.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挂图)

2.我国三级地势阶梯概况的空格表(见下表)

本节教学可安排1.5课时(四年制可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讲述“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后面半个课时(或一课时)讲述“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读图指导和“比较法”讲述。

(新课引入)

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提问〕 我们在初一地理课中已经学过有关亚洲和东亚的地形知识。亚洲的地形和地势有什么特点?东亚大陆部分有哪些大的地形区?地势高低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

(让学生稍加议论后回答,教师再作简要的补充和归纳。)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我国的地形。先请同学们阅读“中国地形图”。

〔挂图〕 在黑板前挂出“中国地形图”

〔板书〕 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

第一节 地形概况

(讲授新课)

〔读图指导〕 在图上找出位于我国的西南部的大高原——青藏高原(可由学生齐答,下同),这个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由青藏高原向东、向北,找到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它们的海拔大约在1000—2000米之间。再由黄土高原向东,找到华北平原,它的海拔在100米甚至50米以下。

〔读图提问〕 通过以上读图,从“中国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地势自西向东是怎样变化的?(教师提示:(1)说明地势的概念,即地势是指地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2)提示学生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海拔变化来得出结论。学生回答:我国自西向东地势降低。)再阅读课文中的两幅表示我国地势变化的示意图(图3·1),请同学们看这两幅所反映的地势有什么不同?哪一幅图比较接近我国地势的实际状况。(教师提示、启发学生回答)

〔归纳〕 我国的地势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大致呈三个阶梯。

〔板书〕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读图印证〕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看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界线,以及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

〔指图讲解〕 请同学们看黑板前的中国地形挂图。第一级阶梯,是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它的边缘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的图3·2上,用红笔描出这条边缘线。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深褐色表示它。

〔板书)1.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指图讲述〕 第二级阶梯,在青藏高原边缘以东和以北,是一系列宽广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下降到1000—2000米,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深浅不等的黄色表示。第二级阶梯有两条边界:一条是前面所讲述的青藏高原边缘;另一条由东北斜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也请同学们在图3·2上用红笔描绘这条界线。

〔板书〕 2.第二级阶梯——高原、盆地,海拔1000—2000米

〔指图讲述〕 第三级阶梯在我国东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区,大部分海拔都在500米以下,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主要用绿色和极淡的黄色表示。

〔板书〕 3.第三级阶梯——平原、丘陵,海拔500米以下

〔指图讲述〕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了我国近海宽广的大陆架。同学们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看到这片淡蓝色的部分,就是我国近海大陆架,它包括渤海、黄海的全部,东海的大部,以及南海的一部分。

〔板书〕 4.近海大陆架——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南海一部分

〔提问〕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对降水和交通有什么影响呢?(学生议论,发言)

〔板书〕 5.地势西高东低的意义

〔讲述〕 经过议论,我们认识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第二,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

〔练习〕 完成课文中的“想一想”:长江、黄河在从地势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段时,河流落差有什么变化?水流产生什么现象?这为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提供了什么便利?(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应注意提示)

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让学生填出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也可叫学生到黑板前指图回答。

〔总结〕 出示空格表,用提问法口头填出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海拔、主要地形类型。

〔提问〕 请同学们判读课文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图3·3),说出两图各代表什么地形?(学生回答,教师纠正,强调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都大的地形叫“山地”)

〔讲述〕 我国山川壮丽,境内有绵延不绝的山岭,有气势磅礴的高原和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和起伏和缓的丘陵。

〔板书〕 二、地形多种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

1.山川壮丽 地形多样

〔讲述〕 不同的地形上,可以发展不同的农业生产项目(举例说明)。多种多样的地形,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提问〕 请同学们读P25图3·4,按照图上标出的百分比数字,说说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比重。(学生一一回答,教师重复“山地占1/3,平原只占12%)。

〔讲述〕 按照人们的习惯,把山地、丘陵、比较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的面积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板书〕 山区面积广大(接板书“地形多种多样”)

2.山地占1/3 山区占2/3

〔讲述〕 一般说来,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我国山区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资源不足。但山区有其他资源,例如森林、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因而在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方面,往往又具有优势。既然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我们就应该很好地利用山区、建设山区。

〔总结〕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认识到,中国地形有两大特点,这就是“地势西高东低,大到呈三级阶梯”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复习巩固)

1.你能说出我国地形的若干类型吗?

2.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3.学校所在地的地形(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化)对人们交通、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布置作业) 选做复习题2。(如果时间允许应让学生在课内完成。)

 

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

第一节 地形概况

一、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

4.近海大陆架—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南海一部分

5.地势西高东低的意义

二、地形多种多样 山区面积广大

l.山川壮丽 地形多样

2.山地占1/3 山区占2/3 

4.2城市的地域功能分区与合理规划 3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4.2城市的地域功能分区与合理规划 3”,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城市的地域功能分区与合理规划

考点搜索

名师点拨

概念解读

城市地域功能: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有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文化区、绿化用地等。

城市合理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

规律总结

城市布局:有"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两种,主要受自然条件(如河流、气候、地形等)制约。大多中小城市采用集中紧凑式,可节省成本。而受自然条件限制的中小城市只能采用分散疏松式。采用何种布局形式直接关系到城市内各功能区的用地状况。

功能区的合理布置:要有便利的交通。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无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市区内,有污染的工业应远离城市,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带,有水体污染的企业应在河流的下游区)。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间设置防护带。留有发展余地。

中国区域地理


中国区域地理

1、我国甘蔗分布的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台湾省福建省四川省

2、我国主要商品粮分布地区: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平原

3、我国主要棉基地:

南疆绿洲区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长江中下游和江苏沿海平原

4、近些年来,太湖平原逐渐失去起职能的原因:

(1)经济发达,工业迅速发展,工业占用了大量耕地(2)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道路的建设也占用了大量的耕地(3)人口稠密,粮食需求量大。

5、我国四个主要地区的种植制度:

东北平原:一年一熟

西北地区:一年一熟

黄淮海平原:一年两熟

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三熟

2017高考地理考点归纳分析(中国地理分区)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2017高考地理考点归纳分析(中国地理分区)”,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017高考地理考点归纳分析(中国地理分区)

一、降水带分区

中国可划分为三大自然区,主要依据气候和地貌的地域差异,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三大自然区的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之间,以400mm等年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以3000米等高线为界;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

二、冷热带分区

在三大自然区基础上,依据我国东西降水、南北热量的差异,将三大自然区中的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北方地区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北方地区内部包括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具体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

2、西北地区

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新疆、宁夏和甘肃西北部,非季风气候区,深居内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西。

3、青藏地区

位于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的西部。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海拔高,气候寒冷。

4、南方地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部临东海、南海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是我国季风气候区的南部地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

三、经济带分区

1.经济协作区

1954年建立了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七大经济协作区。1961年华中区与华南区合并为中南区,全国划分为六大经济协作区。这一划分方式影响比较深远。

以当前的情形而论,中国按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和华中进行分区,每个区域各自包含的省份、直辖市和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如下:

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

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华东地区: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台湾省。

华中地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华南地区: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西南地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西北地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沿海与内地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区划一直采用“两分法”,即全国划分为沿海、内地。

3.三大经济地带

经济区划“三分法”是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带。

东部地区包括沿海的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9个省、自治区;

西部地区包括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四、现阶段的四大经济区域

随着我国近年来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发展增速,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域: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西部大开发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

东北振兴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三省。

中部崛起中部六省为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

东部率先发展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山东、江苏省、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省以及海南省共计十个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