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案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21《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分析理解特殊句式。
2.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要求找出能体现时代背景的句子并分析,从隐士-----孔子的言行差异中体会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分析孔子孤独、寂寞于乱世,却锲而不舍地追求道的品德。
教学安排: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教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第四专题“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们换一种方法来学习,我们请几个声音比较响亮的同学来上课。
二.阅读理解“知其不可而为之”,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判断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一)14.21
1.朗读、翻译
2.重点掌握以下词语:
弑:杀君朝:朝见,动词讨:出兵讨伐
以:因为之:到
3.给下面两个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
告(之)于哀公
(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4.提问:孔子做了什么?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诉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内心世界?
……
在陈成子弑君后,孔子反复申诉报告,要求出兵讨伐无道。“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反复申诉,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责任来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知道自己的报告不能为鲁国君臣的认可,突出了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复申诉反映了孔子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无奈。
(二)18.5
1.朗读、翻译
2.掌握重点词语
歌:唱歌,动词谏:挽回追:赶上,及
已而:算了,罢了殆:危险下:下车,动词
趋:快步走辟:通“避”,避开
3.一个句子,补上省略成分
(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
4.提问:面对当时社会的无道,精英分子选择了不同的方式,孔子和接舆就是两种不同的代表,你能从这则文字中体会出孔子的孤独、寂寞么?
……
接舆是一个隐者的代表,他们一样担忧祖国的命运和未来,但他们认识到时代的无法挽回,采用了消极避世的态度。孔子明白他们的心理,很想和他们交流,但是得不到他们的理解。身处乱世,自己的主张得不到社会普通人的认可,这可以理解,最可怕的是连社会上所谓的精英都不能理解自己。由此可见,孔子的内心是多么的失落和孤独无奈呀!
(三)18.6
1.朗读、翻译
2.重点词语
耦:两人并排耕作使:让问津:问渡口,后引申为询问
执舆者:驾马车的人与:通“欤”,吗是:这,这里代孔子
滔滔:这里形容社会动乱皆是:都这样谁以:“谁与”,跟谁
易:改革而:你
辟人之世:逃避坏人的人(辟世之世)耰:下种覆土耙平
辍:停止怃然:怅然的样子与:相处、和
3.三个句子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判断句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固定句式,与其……岂若……,与其……哪里比得上……
鸟兽不可与(之)同群:省略句,
丘不与(之)易也:同上
(四)18.7
1.朗读、翻译
2.重点词语
丈人:老人以:用荷:动词,担、扛
四体:四肢植:立起芸:通“耘”,耕耘
拱:双手下垂而立,比喻恭敬止:留宿食:给食,使……吃
见:使……见明日:第二天反:通“返”,返回
行:出门义:宜节:礼节
废:废弃如之何:怎么能洁:使……纯洁
大伦:重要的人际关系,这里引申为君臣之义行:实行
3.几个句子
子路行,以(之)告(子):省略句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判断句
4.子路最后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说明孔子及其弟子都知道了自己的主张是无法实行了。请问,子路是从哪里知道的?
……
丈人是个精英,他懂得礼——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他懂得长幼有节,但是他不仕,废“君臣之义”,甚至反讽孔子——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由此子路知道。
(五)14.38,14.39,9.9
1.朗读,翻译
2.重点词语
晨门:主管城门晨夜启闭的人奚自:即自奚,从哪里(来)是:这,此人
与:通“欤”,吗磬:动词,击磬荷蒉:挑着草筐
心:深意、心意而:过了一会鄙:偏狭
硁硁:击磬的声音己:守己而已:罢了
厉:穿衣涉水提:提衣过河果:坚决
末之难:没有办法诘难他河:黄河已:行不通
3.几个句子
奚自:介宾倒装
有心哉,击磬乎:谓语前置
鄙哉,硁硁乎:同上
果哉,末之难矣:宾语前置。果哉,末难之矣
三.课内练习巩固
1.翻译下面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部分
(子)之三子告,(三子)不可
(接舆)趋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
子路行以(之)告(子)
鸟兽不可与(之)同群
丘不与(之)易也
2.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止子路宿:止,使……留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食,给……吃(饲)
见其二子焉:见,使……拜见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使……保持纯洁
怀其宝而迷其邦:迷,使……迷乱
3.给下面短文加上标点。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四.小结
第三教时
一.复习提问
提问试卷基础知识
二.主要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和他苍凉、无奈的行道生活。
1.参看孔子简历:
(一)艰难的童年
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诞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内“尼丘”山的一个山洞中(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孔子因“尼丘”而名“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老二)。
3岁时,父亲叔粱纥去世,孔母颜征带着孔子回到了娘家曲阜城内阙里,过上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受人歧视的艰难生活。
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
17岁时,孔母颜征在因生活的折磨和社会的歧视心力交瘁而死。
(二)政治上的起落
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开始走上仕途,后因政绩卓著,升大司寇,并代理宰相。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
第五年春季,孔子55岁,齐国害怕鲁国强盛,采用反间计离间鲁国君臣关系。孔子只好离开鲁国。
(三)周游列国
公元前497年,孔子55岁,开始周游列国。从55岁到68岁,共计13年,孔子转辗卫、陈、鲁、宋、蔡、齐、楚等诸侯国推行自己的仁政、礼治思想,多次险遭不测,深陷囫囵,其间因兵、因饿等备受磨砺,尤其使孔子感到难过的是他的为政思想,做人理念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甚至得到贤哲隐士的嘲讽,更不要说推行了。公元前484年,时孔子68岁,他终于在多次碰壁的情况下,带着万般无奈和遗憾,孤独地回到鲁国。开始修诗书礼乐。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去世。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以墓为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故居改名为孔庙。
今天我们就来解读孔子内心万般寂寞、孤独的内心世界,体味他锲而不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2.寻章摘句。
(1)这几则文字围绕“知其不可而为之”编撰在一起,每则短文都体现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请摘录有关语句来回答。
……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表现了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重在“为”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孔子虽然离职还乡,但是仍然以大夫身份关心政事,表现了孔子“知其不为而为之”的精神,两个“不敢不告”,写出了孔子心中无限的感叹和无奈。
孔子下,欲与之言:孔子明知接舆不会与自己一道入世济时,但是他充满幻想,多么希望得到接舆的理解和认可。“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可以想象孔子在碰壁之后多么的无奈和孤独!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写出了孔子悲苦的内心世界,也是孔子大智慧的集中表现。鸟兽都不会同群,假如天下有道,我是不会与这些人一起的,正是因为天下无道,所以我必须积极入世,团结更多的人,争取更多的人。孔子明白自己的形势,所以一个“怃然”写尽了他内心的苍凉。
使子路反见之:“荷条者”本身是一个懂得“礼”的人,他“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对于社会上这样的贤人,孔子是十分尊重和景仰的,他使子路反见之,目的也想博得丈人的理解和支持,体现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面对“荷蒉者”的嘲讽,这次孔子没有表示亲近的意思,多次与隐士的交流,孔子心理十分明白,要得到隐士的支持已经不可能。所以这个感叹应该比前面的“怃然”更使人伤感、无奈。
世道黑暗,社会无道,孔子的理想永远得不到实现,更可怕的是连社会上的这些所谓的贤人都不能理解和支持孔子的崇礼思想,这是对孔子内心最大的打击。所以孔子最后发出了“风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那样沉重的感叹。
公元前484年,时孔子68岁,他终于在多次碰壁的情况下,带着万般无奈和遗憾,孤独地回到鲁国。开始修诗书礼乐。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去世。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守墓六年。以墓为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故居改名为孔庙。
一代圣人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但是他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却流传了下来,传过战国的屈原,传过宋代的范仲淹,传过明代的文天祥,一直传过“戊戌六君子”,传过许许多多抗日英雄,传到了现在那些在大多数人面对小偷选择沉默的时候拍案而起的青年身上,传到了那些在大多数人面对作弊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时依然保持宁静自然的心灵的学生身上。
我要说的是:这种精神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三.理解文章中的“隐士”。
1.寻找课文中出现的隐士有哪些?
……
接舆、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荷蒉者
2.说说这些隐士有什么特点。说明理由。
……
都是一些非同寻常、不等闲的人,或者说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都是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对社会有深刻的理解,知道无法改变社会,所以选择避世,他们理解孔子,同情孔子,同时也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表达了深深的遗憾、惋惜。
接舆: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接舆把孔子比作凤,表达了自己的孔子的理解和肯定;又“何德之衰”“已而已而”,表达了对孔子做法的批评和遗憾,写出了接舆对当时社会的极端失望。
长沮、桀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他们对社会形势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同时委婉地劝告孔子放弃无谓的努力。
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表明了丈人对孔子不干实事,尽做那些无法做到的事而厌恶,同时也含蓄地劝戒孔子停止自己无谓的奔走。
晨门、荷蒉者都一样。
文章把这些隐士和孔子放在一起,并不是要否定谁或者肯定谁,其实无论是孔子还是隐士,他们都是社会的精英,他们忧国忧民的思想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做法两样。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衬托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四.小结。
这就是孔子,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孔子的这种思想后来成了历代儒家的理想和抱负,他们不管世界变得怎样,总认为人应当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管结果怎样,我活着就要实现我的理想:我心系天下,我要为万民造福。
隐士就像生活中的那些智者,而孔子就是生活中的那些仁者。
五.作业
知其不可而为之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14.21)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18.5)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8.6)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条(),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8.7)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14.38)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期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14.39)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9.9)
相关阅读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分析重点句和完成相关练习落实文言词句;
二、通过根据每章内容,对各章节进行归类,及讨论练习来了解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
三、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来探讨孔子积极入世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不足。
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的积极入世思想
教学难点:
如何在翻译、注解的情况下落实文言词句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初读各章
请同学范读、齐读、自读、小组读、男声读、女声读
初步熟悉课文
三、熟悉课文,概括每章内容
14.21
弑:杀
夫三子:那
以:因为
之三子告:到
可:同意
孔子循礼卫道,不敢不告。
探究: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
子对此表明孔事的重视。
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小结: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18.5
歌:唱歌
兮:语气助词
何:多么
已:停止
殆:危险
得:能够
探究: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小结: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18.6
桀:jié
耦:ǒu,两人并耕
然:对
谁以:与
易:改变
从:跟随
与其……岂若:与其……哪里比得上
辍:停止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探究: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
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小结: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知其不可而为之》导学案语文版选修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导学案语文版选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知其不可而为之》导学案语文版选修
一、基本要求
1.背诵l8.5章和l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
2.理解“弑”、“之”、“津”、“为”、“是”、“食”、“见”、“丈人”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为之。
4.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5.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
二、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长沮()怃然()食之()击磬()夫执舆()
硁硁()荷蓧()()耦而耕()弑()耰()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
⑴趋而辟之⑸使子路反见之
⑵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⑹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⑶植其杖而芸⑺今之从政者殆而
⑷见其二子焉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
⑴孔子沐浴而朝⑷杀鸡为黍而食之
⑵子路从而后⑸见其二子焉
⑶止子路宿⑹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4.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
⑴来者犹可追⑶子路从而后
⑵道之不行,已知之矣⑷遇丈人
5.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具体类型,并翻译句子。
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句式翻译
⑵子路行以告句式翻译
⑶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句式翻译
⑷鸟兽不可与同群句式翻译
⑷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句式翻译
⑸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句式翻译
⑹子路宿于石门句式翻译
⑺而谁以易之句式翻译
⑻莫己知也句式翻译
⑼末之难矣句式翻译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过⑵以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以吾从大夫之后
无乃尔是过与子路行,以告
⑶鄙⑷见
鄙哉,硁硁乎 子见夫子乎
蜀之鄙有二僧见其二子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使子路反见之
⑸殆⑹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沐浴而朝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子路拱而立
思而不学则殆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⑺于⑻之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君子之仕也
子路宿于石门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之三子告
青,取之于蓝
⑼使子路问津焉往者不可谏陈成子弑简公
7.成语解释
知其不可而为之: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8.背诵自测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 已而!已而!!”
子路曰:“不仕无义。 ,不可废也;君臣之义, ? ,而乱大伦。 ,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三、思考探究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2.(18.5中)“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3.阅读18.7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长幼之节”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
⑵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4.阅读14.39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荷蒉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⑵孔子是如何看待“荷蒉者”的观点的?
5.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
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
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节选)
鲍鹏山
痴人有多种,或因情深而痴,或因智浅而痴,孔子属于前者,而他的很多徒子徒孙,如宋明之际的理学家们,就属于后者了,新儒家们当更是等而下之。因情而痴的孔子常常沉湎在过去的怀想之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逝者如斯夫!”这时,他就是一位抒情者,抒得很动情,很感人。在一个抽象的、冷酷的、沉闷的老子之后,出现一个一往情深、感怀万端的孔子,使我们再次感受到—种温软,一种熨帖,这实在是让我们大大舒了—口气,历史终于在绝望中咧口而哭出了声,一些可怕的心理能量在孔子的歌哭、幽默、感喟中被释放了。
孔子使一些无序的暴力变成了有目的有方向的努力与企望,他使天下英雄入于他的彀中,并带着这些社会精英致力于建构新的理想。当混乱的历史有了理想与方向时,混乱就不再是一无是处,相反,倒往往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生机无穷的魅力。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流血漂橹的时代,一个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时代,但它不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吗?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是孔子。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当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自己驾车——他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弟子们在车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
…………
这位可敬可叹的老人,想凭自己个人的德行与魅力来聚集一批年轻人,让他们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颠,但年轻人不容易经受得了各种诱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我从未见过一个喜爱德行比得上喜爱美色的人。)“吾未见刚者”(我未见过刚强的人)“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我未见过喜好仁厌恶不仁的人)“末闻好学者”(没听说过好学的人)。这些话不也把他的三千弟子甚至七十二贤者都包括在内了吗?要让这些弟子们“无欲则刚”、“好德如好色”都不可能,更何况别人?韩非就曾刻薄尖酸地揶揄孔子,说凭着孔子那么巨大的个人德行,不就只有七十子之徒跟随他么?而下等君主鲁哀公却能让一国人都服从他,孔子本人也不得不向鲁哀公臣服。所以,人是多么容易向权势屈服,而向慕仁义的人是多么少啊。孔子此时的处境,真是令人同情。
但他更让我们尊敬。这就是他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可以更改主帅,匹夫却不能逼他改变志向)。匹夫尚且不能夺志,更何况圣人之志,得天地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岂容玷污?天下一团漆黑了,不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练就了猫头鹰的眼睛,从适应黑暗而进于喜欢黑暗,为黑暗辩护,他们把这称为提高了觉悟和认识,并且得道似的沾沾自喜于在黑森林中占据了一棵枝丫,又转过头来嘲笑别人不知变通。而孔子,这位衰弱的老人却在那里一意孤行!我很喜欢“一意孤行”这个词,很喜欢这个词所指称的那种性情与人格。敢于一意孤行的人必有大精神,大人格。
一位楚地的狂生曾经警告过孔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你过去糊涂就算了,以后你可改了吧!算了吧算了吧!现在追随政治危险得很啦!)但不能因为政治危险,就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听任他们受暴政的煎熬,置自己的伦理责任于不顾!“政者,正也”——政治,就是对暴政的矫正!就是正义!所以,孔子庄严宣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虽然他也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之类的话;虽然他也称赞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并慨叹“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的聪明别人是比得上,他的糊涂别人就比不上了),大有郑板桥“由糊涂入聪明难,由聪明入糊涂尤难”的意味,但他对自己,却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史鱼一样,“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永远是如射出的箭一样,正道直行,永不回头。
自魏晋以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就有了一种极古怪的现象,那就是人格理想与伦理责任的分离。最受人敬仰的人格乃是那些在天下苦难面前卷而怀之、闭目养神的隐君子!他们的伦理关怀哪里去了?他们的道德痛苦哪里去了?作为知识分子,他们的基本人道精神哪里去了?难道我们不应该要求知识分子有起码的价值关怀吗?但我们却偏偏认为他们是涵养最高、道德最纯洁的人!鲁迅禁不住对这些人怒形于色:泰山崩,黄河溢,隐士目无见,耳无闻!这种目不关注人间苦难,耳不听弱者呻吟的人物,不就是饭桶酒囊茶壶甚至权势的尿壶么!现在不少人飘飘然地要“告别鲁迅”,却又腻歪歪地对“茶壶”周作人大为钟情。这种人是难以让人生出敬意的。一个人让人尊敬是有条件的。在孔子那里,在他的学说之中,那种古典的崇高确实让我们这些聪明机灵的后来人愈显扁平而单薄。
《知其不可而为之》学案参考答案
一、基本要求
1.背诵l8.5章和l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
2.理解“弑”、“之”、“津”、“为”、“是”、“食”、“见”、“丈人”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为之。
4.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5.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
二、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长沮(jū)怃然(wǔ)食之(sì)击磬(qìng)夫执舆(fú)硁硁(kēng)荷蓧(hè)(diào)耦而耕(ǒu)弑(shì)耰(yōu)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
⑴趋而辟之辟避⑸使子路反见之反返
⑵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而辟尔避⑹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与欤
⑶植其杖而芸芸耘⑺今之从政者殆而而尔
⑷见其二子焉见现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
⑴孔子沐浴而朝名作动⑷杀鸡为黍而食之动词作使动
⑵子路从而后名作动⑸见其二子焉动词作使动
⑶止子路宿动词作使动⑹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形容词作使动
4.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
⑴来者犹可追未来的岁月来的人⑶子路从而后跟着……却然后,接着
⑵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不被推行不好,不允许⑷遇丈人老人妻子的父亲
5.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具体类型,并翻译句子。
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句式判断句翻译略
⑵子路行以告句式省略句翻译略
⑶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句式省略句翻译略
⑷鸟兽不可与同群句式省略句翻译略
⑸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句式宾语前置翻译略
⑹子路宿于石门句式状语后置翻译略
⑺而谁以易之句式宾语前置翻译略
⑻莫己知也句式宾语前置翻译略
⑼末之难矣句式宾语前置翻译略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过⑵以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经过以吾从大夫之后因为
无乃尔是过与责备子路行,以告把
⑶鄙⑷见
鄙哉,硁硁乎偏狭,形容词子见夫子乎 见到,看见
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名词见其二子焉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形容词使子路反见之拜见
⑸殆⑹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孔子沐浴而朝表承接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几乎子路拱而立表修饰
思而不学则殆精神困倦而无所得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你
⑺于⑻之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对,向君子之仕也助词,取独
子路宿于石门在陈恒弑其君,请讨之代词,他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之三子告到
青,取之于蓝从
⑼使子路问津焉渡口往者不可谏匡正挽回陈成子弑简公杀。用于臣杀君、子杀父,下杀上
7.成语解释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顽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8.略
三、思考探究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2.(18.5中)“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接舆要表达的意思: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古人说麟、凤,有时候代表人中之君子,或者是天下绝对太平,时代有道的时候,就可见到走兽中的麒麟、飞禽中之凤凰,乱世的时候就看不见。现在楚狂是用凤来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之时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劝孔子不要再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
“已而!已而!”——言乱世已甚,不可复治。
“今之从政者殆而”——劝孔子不要乱世从政,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孔子会说什么?
我们撇开《论语》里这节看接下来一节。在长沮、桀溺的两位隐士和孔子的交锋跟这节的内容类似。两位隐士通过孔子弟子子路诘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薇子第十八》)天下都无道成这样了,谁能改变得了呢?孔子答:“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有道,我又何必改变它呢?在接下一节里,心直多勇的子路更是明确提出一个思想——不仕无义。“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也。”子路的意思是,天下无道,是谁都知道的事。但是,我们应该积极的去面对它、改变现状。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道义。孔子想要同接舆说的,想必也是这样的话。
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转型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同他们沟通交流,“欲与之言”。据记载,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因为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屈原《涉江》里“接舆髡首兮,桑扈蠃行”一句中提到的接舆就是他。另类的的佯狂与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和反抗,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救世的责任感进行的挣扎与逃避。看到衰落,该怎么办呢?接舆是矛盾的。他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的道义和责任,这和孔子的思想作为也不谋而合。他认识到,旧文化衰落成这样,怕是已经无可挽回了:算了吧,算了吧,如今的政治混乱黑暗,推销文化礼仪出力不讨好,有着很大的危险,还是不干这营生,安安生生佯狂避世安全自在。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都忧国忧民,只是做法两样。
3.阅读18.7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长幼之节”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
“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⑵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4.阅读14.39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荷蒉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深则厉,浅则揭”的意思是说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荷蒉者”是在说孔子就是一个不知水深水浅、不顾水深水浅的人,讽刺孔子不知通达权变。
⑵孔子是如何看待“荷蒉者”的观点的?
孔子认为挑筐人的评说干脆利落,很难辩驳。
5.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
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
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
恶乎往而不可导学案
课题恶乎往而不可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技能目标
(1)翻译有关语句和文段。
(2)鉴赏、评价文中所用寓言故事。
3情感目标
(1)了解在所选文段中表现出的庄子的哲思。
(2)学会在困境面前应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引导学生理解庄子“安时而处顺”的思想及其启发意义。
3、引导学生领会庄子的奇思奇想。
课时安排:二课时
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一、导入:
用一般残疾人与海伦凯勒进行比较,引出课题。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要正确,读出文章的意义。
三通假举要
颐隐于齐(齐通脐)
亡,予何恶(亡通无”)
此古之所谓县解也(县通悬)
不翅于父母(翅通啻)
取妻者止于外(“取通娶)
故不足以滑和(“滑通汩”)
课文中还有好几个通假字,大家课后再找出来记一记。
四古今异义
其妻子环而泣之(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今一犯人之形而日(古义:犯,承受;人不与犯连读,应读为人之形;今义:犯人是指犯罪的人,特指在押的。)
丈夫与之处者(古义:成年男子;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无几何也(古义:多久;今义:多少;几何学。)
吾以南面而君天下(古义:南面代称君主之位,面向南而坐;今义:表方向,与“北面相对。)
恐吾无其实(古义:实在的政绩;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五一词多义
恶卫有恶人焉(丑陋)
恶乎往而不可哉(哪里)
死亦我所恶也(讨厌,厌恶)
更更上一层楼(再)
岂更驾哉(更换)
欲通便,道必更匈奴中(经过,经历)
罪彼何罪焉(罪过)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守(惩处,处罚)
善乃所以善吾死也(善待)
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好)
济无君人之位以济乎人之死(拯救、挽救)
晋师济河(渡、渡过)
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成就)
意寡人有意乎其为人也(感觉到、想法)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图)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意料、预料)
信不至乎期年,而寡之信之(信任)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实)(信言不美:真实的话未必动听)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确实是正确)
言必信,行必果(讲信用)
六、学习本课重点词语
①尻(kāo):脊骨最下端,也乏指臀部。
②莫逆于心:内心相契,心照不宣。
③问:拜访、问候。
④拘拘:曲屈不伸的样子。
⑤曲偻(lóu):弯腰。发背:背骨外露。
⑥五管:五脏的穴口。
⑦颐(yí):下巴。齐:肚脐,这个意思后代写作“脐”。
⑧句(gōu)赘:颈椎隆起状如赘瘤。
⑨沴(lì):阳阳之气不和而生出的灾害。
⑩)跰?(piánxiān):蹒跚,行步倾倒不稳的样子。
(11)浸:渐渐。假:假令。
(12)时夜:司夜,即报晓的公鸡。
(13)鸮(xiāo):斑鸠。炙(zhì):烤熟的肉。“鸮炙”即烤熟的斑鸠肉。
(14)得:指得到生命,与下句的“失”表示死亡相对应,“得”、“失”也即生、死。
(15)时:适时。
(16)顺:指顺应了规律。
(17)喘喘然:气息急促的样子。
(18)叱:呵叱之声。
(19)怛(dá):惊扰。化:变化,这里指人之将死。
(20)为:这里是改变、造就的意思。
(21)阴阳:这里指整个自然变化。
(22)翅:这里讲作“啻”,“不翅”就是不啻。
(23)冶:熔炼金属;“大冶”指熔炼金属高超的工匠。金:金属。
(24)踊跃:跃起。镆铘:亦作“莫邪”,宝剑名。相传春秋时代干将、莫邪夫妇两人为楚王铸剑,三年剑成,雄剑取名为“干将”,雌剑取名为“莫邪”。
(25)成然:安闲熟睡的样子。寐:睡着,这里实指死亡。
(26)蘧(qú)然:惊喜的样子。觉:睡醒,这里喻指生还。
引领探究
讨论:
1、第一则中,子舆生病后相貌变得怎么样(用现代汉语表达)?
变得腰弯背弓,五脏比头都高,下巴藏到肚脐眼上,肩膀高过了头顶,弯曲的颈椎骨指向天空。
2、子舆对此态度如何?
世俗的哀乐不“能惊扰他内心的平静”。
3、第一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观点
第一则故事表明像子舆、子来这样的人虽然面临着某种困境,但一定要保持内心的平静,靠道,靠巨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人生的突围,不能被困境压倒。
训练检测:《学习资源》基础梳理部分
总结:(略)
作业反思:做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技能目标
(1)翻译有关语句和文段。
(2)鉴赏、评价文中所用寓言故事。
3情感目标
(1)了解在所选文段中表现出的庄子的哲思。
(2)学会在困境面前应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学习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引导学生理解庄子“安时而处顺”的思想及其启发意义。
3、引导学生领会庄子的奇思奇想。
课时安排:二课时
讨论:
一、我们班有没有同学为自己的相貌生得不如意而难过?
我没有发现我们班有谁生得丑。即使是丑,丑也不是你的错。即使是丑,也可以整容,但整容要有思想准备,有的人是越整容越丑。丑除了整容外,还有一个补救的措施: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其实对待丑,最好的方法还是学习第一则中子舆和第二则中哀骀的处世态度。
二、等到你们到了结婚年龄的时候,如果有一个非常丑的人很中意你,你会不会选择他(她)?
1、师生讨论,教师可以讲钟无盐的故事。
钟无盐复姓钟离名春,无盐人,世称钟无盐。
钟无盐是历史上著名的丑妇,生得高额深眼,长腰粗腿肥颈秃发,鸡胸驼背,皮肤漆黑。由于貌丑,到四十岁还没出嫁。但钟无盐武术高强,天生聪慧,才智过人,是位很有才干的女政治家。虽然齐宣王喜欢饮酒作乐,好色无能,但他对钟无盐的奇才高艺佩服得五体投地,便立她为皇后。在她的辅佐下,齐宣王从此罢宴乐,除佞臣,强兵马,强国库,使齐国强盛一时。
春秋战国时代,兼并侵扰,此起彼落,用现在话说是“竞争激烈”,各国的“民本思想”就都十分盛行,一个黎民百姓,也可以毫无顾忌地求见国君,陈述自己的愿望,对国家施政方针提出建议。有一天,无盐也鼓足勇气,前往临淄求见齐宣王。
无盐见到齐宣王,大言不惭地说:“倾慕大王美德,愿执箕帚,听从差遣!”
齐宣王后宫国色天香的佳丽比比皆是,更不缺执役人等,听了无盐的话,看着眼前这个丑陋的女人,竟然异想天开,不自量力,禁不住哈哈大笑。
不料无盐却镇静自若,一本正经地连说:“危险啊!危险啊!”
齐宣王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说:“你说危险,那是什么啊?愿闻其详。”
于是无盐慢条斯理,侃侃道来:“秦楚环伺齐国,虎视眈眈,而齐国内政不修,忠奸不辨,太子不立,众子不教,齐王你专务嬉戏,声色犬马,这是第一件可忧虑的事情;兴筑渐台,高耸入云,饰以彩缎丝绢,缀以黄金珠王,玩物丧志,利令智昏,这是第二件可忧虑的事情;贤良逃匿山林,诌谀环伺左右,谏者不得通入,谠论难得听闻,这是第三件可忧虑的事情;花天酒地,夜以继日,女乐绯优,充斥宫掖,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秉国家之治,这是第四件可忧虑的事情。危机四伏,已是危险之至!”
齐宣王首先还是要听不听,渐渐地目瞪口呆,无盐说完之后良久才虔敬地说道:“得聆教言,犹如暮鼓晨钟,如果我今后还有一点点进步,皆君所赐。”
刹那之间,齐宣王一惊而悟,即刻下令拆除渐台,罢去女乐,斥退谄佞,摒弃浮华,然后励精图治,从此齐国国势蒸蒸日上。无盐也成了齐宣王的王后。
无盐虽然外貌丑陋,却能在进德修业上补救,学识上的修养,事理上的观察,以及道德勇气的培养,日积月累,都有了丰厚的基础,因此在第一次见面的交谈中就能一针见血地切中时弊,畅所欲言,震撼着齐宣王的心弦。
2、传说中诸葛亮的妻子也是一个丑妇。史书上说木牛流马是诸葛亮发明的,传说却说是这个丑妇发明的,
三、哀骀相貌丑陋骇天下,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想嫁给她?
面对世人认为无可奈何的死与生、贫穷和富有、毁谤和赞誉、饥和渴、寒和暑等一切变化,他的内心不为所动,平和、快乐、通畅而不失于愉悦,充满盎然的生机。他高超的德行就在于养成了这种外在事物无法摇荡的内心的纯和。而正是由于他的德行大大超越了常人,人们都忘记了他形体的残缺和丑陋,感受到一种异乎寻常的巨大魅力。
四、翻译本文题目,思考它体现出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
五、写作特点
(1)寓言中蕴哲思。
本文依然是采用寓言故事说理。从子舆病后的奇状,说明人的死生存亡实为一体,无法逃避,因而应安时而处顺。
(2)夸张手法的运用。
不论是写子舆病的怪状,还是写哀骀的丑相,作者都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在大胆的夸张中更让人体会到像他们这样的人心内的巨大的精神魅力,即道的作用。
六、总结:
大家谈了自己对“安时处顺”这一观点的看法,并举例进行了论证。可以说,有的很在理,但有的观点还需商榷。不可否认,人生在世坎坎坷坷几十年,有时确实需要一点安时处顺的思想,在此路不通时、在无力回天时安然些,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的:佛家开的是百货店,道家开的是药店,儒家开的是粮食店。(粮食店必须要去,药店生病了必须要去。百货店则可去也可不去。)人难免会生病,所以偶尔也得进进药店,但不能天天进药店。如果事事安时处顺,就不够妥当了。我曾想:如果安时处顺,不同命运抗争,邰丽华不过是个普通的残疾女孩;如果安时处顺,不同命运抗争,阳光不过是个曾经会一点模仿的盲人;如果安时处顺,不同命运抗争,被困井下的工人可能早已同他的亲人、同事天人永隔。所以,面临人生困境时,更要求我们积极面对,要有孔子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孟子那种“忧患以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我觉得,生活是苍凉还是绚丽,都是自己的选择,就像那片片风干的落叶,那些酸楚的、苦涩的、甜蜜的和幸福的,一切的一切,尽在叶脉里藏着,而路也早已在我们的掌心延展。
最后用一首诗(改编自《增广贤文》)与大家共勉:
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
自古英雄出炼狱,从来富贵入凡尘。
醉生梦死谁成气,拓马长枪定乾坤。
挥军千里山河在,立名扬威传后人。
七、作业:1、预习《墨子》选读——《兼爱》,思考: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与我们当前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什么联系?
【译文】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在一块摆谈说:“谁能够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柱,把死当作尻尾,谁能够通晓生死存亡浑为一体的道理,我们就可以跟他交朋友。”四个人都会心地相视而笑,心心相契却不说话,于是相互交往成为朋友。
不久子舆生了病,子祀前去探望他。子舆说:“伟大啊,造物者!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的样子!腰弯背驼,五脏穴口朝上,下巴隐藏在肚脐之下,肩部高过头顶,弯曲的颈椎形如赘瘤朝天隆起”。阴阳二气不和酿成如此灾害,可是子舆的心里却十分闲逸好像没有生病似的,蹒跚地来到井边对着井水照看自己,说:“哎呀,造物者竟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
子祀说:“你讨厌这曲屈不伸的样子吗?”子舆回答:“没有,我怎么会讨厌这副样子!假令造物者逐渐把我的左臂变成公鸡,我便用它来报晓;假令造物者逐渐把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便用它来打斑鸠烤熟了吃。假令造物者把我的臀部变化成为车轮,把我的精神变化成骏马,我就用来乘坐,难道还要更换别的车马吗?至于生命的获得,是因为适时,生命的丧失,是因为顺应;安于适时而处之顺应,悲哀和欢乐都不会侵入心房。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解脱了倒悬之苦,然而不能自我解脱的原因,则是受到了外物的束缚。况且事物的变化不能超越自然的力量已经很久很久,我又怎么能厌恶自己现在的变化呢?”
不久子来也生了病,气息急促将要死去,他的妻子儿女围在床前哭泣。子犁前往探望,说:“嘿,走开!不要惊扰他由生而死的变化!”子犁靠着门跟子来说话:“伟大啊,造物者!又将把你变成什么,把你送到何方?把你变化成老鼠的肝脏吗?把你变化成虫蚁的臂膀吗?”
子来说:“父母对于子女,无论东西南北,他们都只能听从吩咐调遣。自然的变化对于人,则不啻于父母;它使我靠拢死亡而我却不听从,那么我就太蛮横了,而它有什么过错呢!大地把我的形体托载,用生存来劳苦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所以把我的存在看作是好事,也因此可以把我的死亡看作是好事。现在如果有一个高超的冶炼工匠铸造金属器皿,金属熔解后跃起说‘我将必须成为良剑莫邪’,冶炼工匠必定认为这是不吉祥的金属。如今人一旦承受了人的外形,便说‘成人了成人了’,造物者一定会认为这是不吉祥的人。如今把整个浑一的天地当作大熔炉,把造物者当作高超的冶炼工匠,用什么方法来驱遣我而不可以呢?”于是安闲熟睡似的离开人世,又好像惊喜地醒过来而回到人间。
【补充】干将莫邪的故事:
干将、莫邪是两把剑,但是没有人能分开它们。干将、莫邪是两个人,同样,也没有人能将他(她)们分开。干将、莫邪是干将、莫邪铸的两把剑。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干将是丈夫,莫邪是妻子。干将很勤劳,莫邪很温柔。干将为吴王铸剑的时候,莫邪为干将扇扇子,擦汗水。三个月过去了,干将叹了一口气。莫邪也流出了眼泪。莫邪知道干将为什么叹气,因为炉中采自五山六合的金铁之精无法熔化,铁英不化,剑就无法铸成。干将也知道莫邪为什么流泪,因为剑铸不成,自己就得被吴王杀死。干将依旧叹气,而在一天晚上,莫邪却突然笑了。看到莫邪笑了,干将突然害怕起来,干将知道莫邪为什么笑,干将对莫邪说:莫邪,你千万不要去做。莫邪没说什么,她只是笑。干将醒来的时候,发现莫邪没在身边。干将如万箭穿心,他知道莫邪在哪儿。莫邪站在高耸的铸剑炉壁上,裙裾飘飞,宛如仙女。莫邪看到干将的身影在熹微的晨光中从远处急急奔来。她笑了,她听到干将嘶哑的喊叫:莫邪……,莫邪依然在笑,但是泪水也同时流了下来。干将也流下了眼泪,在泪光模糊中他看到莫邪飘然坠下,他听到莫邪最后对他说道:干将,我没有死,我们还会在一起……
铁水熔化,剑顺利铸成。一雄一雌,取名干将莫邪,干将只将“干将”献给吴王。干将私藏“莫邪”的消息很快被吴王知晓,武士将干将团团围住,干将束手就擒,他打开剑匣绝望地向里面问道:莫邪,我们怎样才能在一起?剑忽从匣中跃出,化为一条清丽的白龙,飞腾而去,同时,干将也突然消失无踪。在干将消失的时候,吴王身边的“干将”剑也不知去向。而在千里之外的荒凉的贫城县,在一个叫延平津的大湖里突然出现了一条年轻的白龙。这条白龙美丽而善良,为百姓呼风唤雨,荒凉的贫城县渐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县城的名字也由贫城改为丰城。可是,当地人却时常发现,这条白龙几乎天天都在延平津的湖面张望,象在等待什么,有人还看到它的眼中常含着泪水。
六百年过去了。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丰城县令雷焕在修筑城墙的时候,从地下掘出一个石匣,里面有一把剑,上面赫然刻着“干将”二字,雷焕欣喜异常,将这把传诵已久的名剑带在身边。有一天,雷焕从延平津湖边路过,腰中佩剑突然从鞘中跳出跃进水里,正在雷焕惊愕之际,水面翻涌,跃出黑白双龙,双龙向雷焕频频点头意在致谢,然后,两条龙脖颈亲热地纠缠厮磨,双双潜入水底不见了。在丰城县世代生活的百姓们,发现天天在延平津湖面含泪张望据说已存在了六百多年的白龙突然不见了。而在第二天,县城里却搬来了一对平凡的小夫妻。丈夫是一个出色的铁匠,技艺非常精湛,但他只用心锻打挣不了几个钱的普通农具却拒绝打造有千金之利的兵器,在他干活的时候,他的小妻子总在旁边为他扇扇子,擦汗水
第二种版本:
干将是楚国最有名的铁匠,他打造的剑锋利无比。楚王知道了,就命令干将为他铸宝剑。
干将花了三年工夫,终于铸炼出一对宝剑。这是他一生中铸得最好的剑。可是干将明白楚王的脾气,要是他得到了世上罕见的宝剑,一定会把铸剑的人杀掉,免得将来再铸出更好的剑来。
这时,干将的妻子莫邪快生孩子了,这使干将更加愁眉苦脸。到京城交剑的日子到了,干将对莫邪说:“我这一去肯定回不来了。我留下了一把剑,埋在南山上的大松树底下。等孩子长大了,让他替我报仇。
干将带着宝剑去见楚王,楚王一得到宝剑,二话不说,立刻命令士兵杀死了干将。“哈哈,这下天下没有比我更好的宝剑了!”楚王得意极了。
干将死后不久,莫邪生了一个男孩,取名眉间尺。莫邪记住丈夫的遗言,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带大。
十多年以后,眉间尺长成了一个小伙子,莫邪把他爸爸的不幸全部告诉了他。眉间尺流下了热泪:“啊,可怜的爸爸!妈妈,我一定要杀死楚王,为爸爸报仇!”他跑到南山上,把埋在大松树下的宝剑挖了出来,日日夜夜练剑。
就在眉间尺加紧练剑的时候,楚王接连几天做了同一个梦,他梦见有一个愤怒的少年提着宝剑朝他冲过来,说要为干将报仇。楚王吓得直冒冷汗,他忙派大臣们去打听,才知道干将果然有个儿子,正准备进城刺杀他。
楚王害怕极了,一边派人去抓眉间尺,一边命令士兵守紧城门,防止眉间尺混进城来。
眉间尺只好带着宝剑逃进了大山。没法为爸爸报仇,眉间尺伤心极了。一天,眉间尺在树林里遇见一位壮士。壮士非常同情眉间尺的遭遇,决定帮他一起报仇:“我能为你报酬,不过,你得把你的头和你的宝剑借给我,我带着你的头去请赏,趁机杀死楚王。”眉间尺一听这话,立刻跪下给壮士磕头:“只要你能为我父子报仇雪恨,我什么都愿给你。”眉间尺说完,提起宝剑把头割了下来。壮士拾起了头和剑,伤心地说:“放心吧,我一定要杀死楚王。”
壮士来到王宫拜见楚王。楚王见这头和剑跟梦中见到的一模一样,高兴极了,要赏壮士。壮士说:“大王,要是你把眉间尺的头放在锅里煮烂,他的鬼混就不会来伤害你了。
楚王赶紧叫人架起大锅,用大火煮头。谁知煮了三天三夜,眉间尺的头还是没有烂掉。壮士对楚王说:“大王,要是您亲自去看一看,眉间尺的头就能煮烂了。”
楚王也觉得奇怪,就亲自走到大锅边,伸长脑袋朝里看。壮士趁机拔出那把宝剑,用力一挥,把楚王的头坎落在大锅里。卫兵们大吃一惊,过来抓他。壮士手起剑落,又把自己的头砍落锅里。
人死剑在,干将造的一对宝剑留了下来。人们把其中一把叫做干将,另一把叫做莫邪。
《恶乎往而不可》导学案 (教师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恶乎往而不可》导学案 (教师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恶乎往而不可》导学案(教师版)
【温馨心语】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伏契克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解庄子“安时而处顺”的思想及其启发意义。
3、了解在所选文段中表现出的庄子的哲思,学会在困境面前应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支撑。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独学检测
1、诵读疏通文意
2、基础积累(见《新学案》第94页内容)
3、翻译下列句子
(1)、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
(2)、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3)、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4)、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二)、合作探究——问题生成与解决
1、被病痛折磨将死的子来,为什么面对死亡却能“成然寐,蘧然觉”?
因为他完全把天地看成一个大炉子,把造物者看成造诣很高的铁匠,而把自己的死,当作造物者的杰作。
2、作者在文章中举子舆、子来的例子,想说明什么问题?
子舆大病一场,变得腰弯背弓,五脏比头都高,下巴藏到肚脐眼上,肩膀高过了头顶,弯曲的颈椎骨指向天空。然而它安然处之,世俗的哀乐不能惊扰他内心的平静。子来有了病,气喘吁吁地将要死亡。可是他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治,变成鼠肝也好,变成虫臂也罢,无往而不可。庄子借这种奇特的思想,启示人们在陷入困境的时候,要靠内在的精神力量的培育自解倒悬之苦,实现人生的突围,而不是被困境压垮。
3、哀骀它相貌丑陋骇天下,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想嫁给她?哀骀它为什么能够不被他自己的容貌所影响?
面对世人认为无可奈何的死与生、贫穷和富有、毁谤和赞誉、饥和渴、寒和暑等一切变化,他的内心不为所动,平和、快乐、通畅而不失于愉悦,充满盎然的生机。他高超的德行就在于养成了这种外在事物无法摇荡的内心的纯和。而正是由于他的德行大大超越了常人,人们都忘记了他形体的残缺和丑陋,感受到一种异乎寻常的巨大魅力。
(三)、拓展延伸——延伸巩固
1、文中将哀骀它及病后的子舆的外貌描写得极为丑陋古怪,你如何理解《庄子》的这种夸张手法?
一方面,庄子这样写哀骀它和子舆,实际上是把我们置于常人承受不了的绝境中。在此基础上,再来凸显一种超越这种绝境的巨大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庄子及其后学有自觉追求奇怪的审美方向,因为他们“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即认为天下深沉污浊,不能拿庄重的语言跟他们交谈。闻一多认为,从艺术上说,《庄子》体现了一种独特的“荒诞丑恶的趣味”。
2、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见《新学案》94页
3、本文谈了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庄子力图以他特有的方式和观念,为世人解脱生命的负累。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生最大的困境就是病和死,尤其是死。“人固有一死”,死永远都是人生不可改变的结局。然而如果对死亡的忧惧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承受的重压的话,那么生命就丧失了强度和韧性。庄子认为,被生死的哀乐捆缚住的人其实在承受着倒悬之苦。那么怎么去解决这一倒悬之苦呢?答案是要在自己的心上下工夫,要做到心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也就是要安然地去领受人生的无奈,顺从命运的安排。
4、假如你为自己的相貌不如意烦恼过,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仅供参考)我没有发现我们班有谁生得丑。即使是丑,丑也不是你的错。即使是丑,也可以整容,但整容要有思想准备,有的人是越整容越丑。丑除了整容外,还有一个补救的措施: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其实对待丑,最好的方法还是学习
(四)、反思感悟——整理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