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愚溪诗序》

高中诗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21

《愚溪诗序》。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愚溪诗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愚溪诗序》
师: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想请问大家。不过,大家一定要说实话哟!
生:(喧动)什么问题?
师:大家是喜欢别人说你聪明呢,还是喜欢别人说你愚蠢?
生:(异口同声)聪明!
师:看样子啊,好智之心人皆有之,恶愚之心人皆亦有之。(生会心地笑)说自己愚蠢,在别人看来那是愚不可及。可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就有这么一位愚不可及的人。他不仅自己称愚,而且连其所钟爱的山水也被他以愚冠之。初中阶段,同学们学过他的《捕蛇者说》。他就是被称为唐宋什么家(生齐答:散文八大家)之一的、与谁齐名(生齐答:韩愈)的唐代文学家(停顿。生齐答)柳宗元。那么,他为什么以愚自称并且称他所钟爱的山水为愚呢?今天,就让我们用问题探源法来共同欣赏他的散文《愚溪诗序》,以解开我们心中的疑团。(板书课题)
【点评】导入设置了一种悬念,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好奇和思索,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同时也注重积累,巧妙复习了相关文学常识。明确提出学习方法,指令明确。
师:这篇课文大家都读熟了吗?
生:(齐声)读熟了。
师:那好。现在呀,我来朗读一遍,请大家当当老师,看我读得好不好,有没有错误,怎么样?
生:(高声)好!
师: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字音是否正确,二是句中节奏是否准确,三是作者以愚自称之处是否读出了悲愤之情,四是次段愚溪七愚景是否读出了层次感。(师范读。其中故设三处机关:一句节奏出错,一个字音读错,一个字读成旧读。)好,我读完了,请大家评判评判?(生掌声)谢谢大家的肯定!不过,我还是想听听大家批评性的意见。
生A:(迟疑,举手)老师,我觉得您有两个字的音读错了。(师期待神情,目光鼓励)一个是塞其流的塞应该读sāi,您读成了sè;一个是夫水,智者乐也的乐应读lè,您读成了yào。
师:能不能说说你的理由?
生A:因为好像只有闭塞、堵塞、塞责这些词中塞才读sè,乐在这里的意思是爱好,喜欢,应该读lè。
师:好,好!能发现问题,还能说明理由。关于塞的读音,你的意见非常正确。同学们注意,这个字有三个读音。读sài好说,如要塞、塞外等,读sāi和sè时,要注意区分。当其为堵塞义时,在某些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合成词中读sè,而不读sāi,除刚才××同学说的外,再比如搪塞、淤塞、阻塞等,其他情况下读sāi而不读sè。关于乐,古人依反切读为yào,沿袭至今。但反切注音,拼读时随意性较大。老师对乐的上古音和中古音进行过研究,认为读yào无必然和充分依据,而且也违背字义之理。所以老师当场更正,这个字按无据从简原则读lè。这就叫把复杂的问题搞简单了,贡献!
生:(大笑)广告辞呃!
师:好。还有哪位发现我朗读的其他什么问题没有?
生B:您朗读确实读出了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抑扬顿挫,很有感染力。愚溪七景您也读出了层次感。但是我认为第一段的今予家是溪的节奏您读错了。
师:(鼓励)能给老师纠正过来并说明理由吗? 
生B:今予家是溪应读成今予/家是溪,而您却读成了今予家/是溪。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我在这条溪流边安家,若按您的读法,那意思就变成了现在我的家就是这条溪流了。
师:(击案)精彩!老师被你说服了。这里就应该读成今予/家是溪,老师怎么就没有想到呢?看来呀,真是活到老,学不了噢!
【点评】积累乃语文课堂之魂。学生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要说学好了语文,那是骗人。关键是积累应融入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而不能一味地死记硬背。在此,老师创设了一种学生当老师的课堂情景,确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
相信,这些知识一定会深深镌刻在他们的脑海里。
师:这篇文章的意思大家都弄懂了吗?
生:(齐声)弄懂了!
师:中气十足啊,好!不过,老师现在却遇到了一处疑问,那就是文章最后寂寥而莫我知中的莫我知究竟应怎样理解。(板书莫我知)一种观点认为它的意思是没有人理解我,一种观点认为是连自己的存在都忘了。老师也搞糊涂了,拿不定主意。同学们能不能认真思考或相互讨论一下,帮帮老师呢?(生兴奋)不过,要求大家说服我的时候,一定要有文中依据。
(生思索、讨论,举手。师随点生C)
生C:我认为应该是没有人理解我。因为作者是由于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受牵连被贬到永州的,所以他一定会认为别人不理解他。而且,文中最后一段明确提到他自己不合于俗。
师:既能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分析,又能找出文中依据,嗯,很有说服力。老师准备接受……
生D:(迫不及待地)老师,您要听听我的。我认为莫我知的意思是不知自我也就是连自己的存在都忘了。因为作者不是清清楚楚地说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吗?这是他对愚溪之美的高度肯定,正反衬了他称溪为愚是迫于无奈的违心之语,其愤激之情可以想见。
师:依据充分,很有说服力。我现在真是双手提篮子,左也篮(难),右也篮(难)啰!这样吧,这两种理解我都接受,同学们意下如何?
生:(齐声)可以!
【点评】抓住两可问题,引导学生依文探究,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持之有故的辩证思维能力。
师:现在,我们不妨将全文核心内容梳理归结一下。我因不合于俗遭贬,是愚;溪因莫利于世而称愚。可以说是以一愚字贯穿全文。(板书归结内容)给大家一个任务,数数正文中有多少个愚字。(生数。有人说28个,有人说27个。)
师:我听到有人说28个,有人说27个。到底多少个?
生:(齐声)27个。
师:对了,27个。28个是包括了题目中的那个愚字的。大家记住了,探究任何问题,首先要弄清条件。刚才我说正文中,那就是条件。那么,我想问一下,面对这通篇的愚字,大家就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生:(哄然)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愚字?愚溪那么美,为什么要说它愚?作者称己愚景愚的目的何在?……
师:大家能提出这么多问题,很好。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连环的核心问题。首先是:愚溪真的愚吗?那么,现在请大家自己思考或相互讨论,要能从文中找到解决问题的依
据。
(生思考、讨论)
师:问题解决了吗?谁来给大家谈一谈?(生举手,师随点一人)
生E:我认为愚溪表面愚,实际上不愚。
师:(颔首)为什么呢?
生E:在世俗之人看来,它很愚,因为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但事实上它很美,因为它善
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只是它这种美不被世俗之人接受和欣赏罢了。
师:嗯,有理有据,言之凿凿。好,好!(生掌声)那么,现在就涉及到第二个核心问题了:既然愚溪这么美,而作者偏偏说它愚,其目的何在?
生F:我认为作者这是正话反说,是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师:何以见得?
生F:作者给愚溪命名,是因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且古有愚公谷之故。根据我查阅的柳宗元的相关资料可知,柳宗元聪警绝众,很有文学才华和政治才干。唐顺宗即位,王叔文、王伾等人发起一场政治革新运动,柳宗元受到重用,成为政治革新的中坚力量。由于改革触犯了权贵和宦官的切身利益,顺宗受手握兵权的宦官俱文珍的胁迫,将帝位让给太子宪宗李纯。宪宗杀死王叔文,逼死王伾,把柳宗元贬到荒凉的永州作司马。这对胸怀大志的柳宗元来说是一个巨大打击,其愤激可知。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只是不合于俗罢了。所以,当他看到秀美的愚溪无人问津时自然联想到自己忠心为国却遭贬谪的命运……
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也就是说,在作者看来,秀美的愚溪和寂寥的自己其实是智的。当真是同愚相怜,痴心不改呀!(板书)好,请接着说。
生F:于是,作者悲愤无奈之情顿生,才正话反说,托物言志,借叙写愚溪之景来抒发自己遭贬见辱、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
师:真是精妙无比的分析!(生掌声大作)我想,到这个份上,老师也没有必要再饶舌了。
【点评】以数愚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利用文本和相关资料自己去探究、解决问题,正符合问题探源法的精义。
师:以上是同学们对课文内涵的探究、挖掘和对课文表现手法的分析。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解决一个行文技巧方面的问题:作者是如何巧妙布局,将愚溪七景叙写得井然有序的呢?
(生思考、讨论,举手。师随点一女生,一男生听错,倏然而起,生哄堂大笑。)
师:(莞尔)好好好,就是你。
生G:作者在介绍愚溪七景时先一个一个地引出景物,就像导游引着游客便走边看、逐个介绍景点一样……
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同学们注意,这里像导游引着游客便走边看、逐个介绍景点一样很重要,这种写法就是所谓的移步换景。请继续。
生G:介绍到愚池时,就像是游客站在某地欣赏周围的美景一样。作者就是这样巧
妙布局的。
师:站在某地欣赏周围的美景的写法,就叫定点取景。这样,作者将移步换景和定点取景两种叙写手法融合使用,由线而点行文,自然使得叙写景物层次井然。大家今后在作文中也不妨试试这种写法。最后,老师归结一下问题探源法的基本思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请同学们利用这种方法完成课外作业:找出文中的典故,查阅相关资料,弄清其内涵,并分析其文中作用。好,下课了。我衷心感谢同学们的精彩展示。同学们再见!
生:(齐声洪亮地)老师再见!
【点评】由老师就课文局部行文技巧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体会,内容技巧并重。
适时对问题探源法进行归结,既显示理性深度,又使学生易于操作、学以致用。最后明确要求学生用问题探源法解决问题,以巩固强化。
附:板书设计
愚溪诗序
柳宗元

莫利于世秀美
愚智
不合于俗寂寥

同愚相怜痴心不改
【总评】双促双发旨在使师生双方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和对话式的教学状态中共同促进、提高、发展,而问题探源法正是教学相长的最佳方式之一,也是师生沟通的一个最佳渠道。本教例中,就是通过一个个问题被发现――提出――探究――解决的过程,使师生双方在一种令人轻松愉快的创造状态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双促双发的目的。
文言文教学的新尝试
王群丽
按照惯例,文言文需要精讲,教师总是对重点字词的详细提示,以逐字逐句的串讲进行微言大意的剖析。即便是自读,老师也是小心翼翼的扶着走。拿到文章,教师是一个中介者,总有贩卖知识之嫌,能不能让学生直接感受作者领悟作品呢?根据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若夫的教育心理学原理,人的学习活动不仅仅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和潜意识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是潜意识与显意识交替的心理活动。当潜意识和显意识处于和谐的相互作用的状态下,学习效益就会成倍的提高。重视他们感性的、直觉的、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方兴未艾的研究性学习,高二学生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搞研究性的学习,但能否在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让学生体味检索、处理,加工运用信息的乐趣呢?平时我喜欢上网,也经常找出来相关的材料贴在墙后,供他们随意浏览。
下面谈谈我对柳宗元《愚溪诗序》一文的教学设想和实践。
首先,我给孩子们找来了《愚溪诗序》相关的材料。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也是至关重要的。朱光潜论古诗词的鉴赏要学会知人论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让学生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走进作品,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我们学的是柳宗元《愚溪诗序》,就应该对柳宗元的散文有着较全面的认识,所以我印发了《柳宗元散文》这篇文章,对柳宗元的身世和文章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让孩子们对柳宗元有个总体的感受和认识。至于课文,我印发了自读提纲,相关资料,包括背景介绍,地理环境,参考译文,还精选了一篇赏析的文章,对课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欣赏。
材料选好了,如何进行学习呢?我把班级分成了两大阵营,以擂台赛的形式,从学生从所给信息中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己挑选主持人,自己分组。为了鼓励质疑,我规定提出问题就可以得分,回答合理也可以得分,如果有创意,可以多加分。孩子们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每个人都在认真的研究材料,拟出题目,准备答案。这样最大限度的将潜意识和显意识协调起来,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积极理解运用知识,鼓励发挥,更鼓励创造。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达到知识预计能的和谐统一。
首先创设一个有利于调动大家探索欲望的思想氛围,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我以激情洋溢的导语导入新课。我说道:本学期我们走进屈原,感受了他那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九死犹未悔的远大抱负;我们走进了海伦.凯勒,感受她那博大的胸怀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们走进了苏轼,感受到他历尽磨难依旧旷达豪放的胸襟,今天我们走进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去感受他的不平之气。
然后由学生代表主持擂台赛。第一是字词比赛,注音解释各占一分,红队蓝队各领风骚,红队略胜一点。(点评:这是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第二是朗读比赛。每组分别出两个人范读。(点评:柳宗元被贬永州,只能与山水为伍,从山水中寻求慰藉,一切凄凉之感、愤激之情,也只能向山水发泄。因此,这时他笔下的山水,都饱含作者深沉的酸甜苦辣。本文非常适合朗读,学生朗读的也非常好,两组不分上下。)
第三质疑比赛。两个组各精心设计了题目,互相质疑问答,答案各异,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课文。例如愚溪有哪些愚的特征?作者为什么正话反说?作者是真心贬损这些景物吗?不少同学提出不同的见解,很有创意。提问时注意了细微的差别,比如,课文有给溪水改名的原因,还有溪水命名为愚的原因,答案不一样,如果不细心读课文,很容易回答错误。还有本文用了那些典故和最后一段用了那些典故?设题的细微差别,很好的锻炼了同学们的审题能力。
第四抢答比赛。对一些浅显的问题,就设成了抢答题,例如全文用了多少个愚字?(24个)有多少以愚命名的景物?(8个)比赛学生的快速反应的能力。
第五,挑战比赛。对难度较高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以愚自称?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主持人设置了不同分值的选答题,两个组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分值高的题目,表露了青年人的可贵的朝气。
最后,我做了总结和补充。首先鼓励肯定同学的积极参与,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然后强调了本文的两个鉴赏要点。一是托物兴辞,寓意深远。作者不是客观地刻摹自然风景,而是托物兴辞,夹叙夹议,蕴藏着深厚的寓意和强烈的个人倾向。第二善于摄景,巧于布局。八景的位置和距离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作者仿佛是一个高明的导游。除写景外,还叙述了作者如何被贬潇水上,又如何迁家于此,如何在愚溪安家栖息,也议论了愚溪的定名问题。在这样短的篇幅中,把议论、叙事、写景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议论清晰,叙事井然。柳宗元把愚溪的纯洁秀美和自己的高尚情操、文学才能联系起来,把对愚溪不能有益于世的惋惜心情和对自己抱负不能施展的抑郁情绪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这节课,学生自主感悟,倾心陶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相关知识

高二语文《愚溪诗序》知识点


高二语文《愚溪诗序》知识点

【原文欣赏】《愚溪诗序》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翻译: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定名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作为积蓄,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运土堆石,堵住狭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有很多浅滩和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唿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煳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

溪水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够映照万物,清秀明澈,能发出金石般的响声,能使愚蠢的人喜笑颜开,对它眷恋爱慕不忍离去。我虽然不合世俗,也还能稍用文章来安慰自己,用文笔自由驱使万物,创造出一个称心满意的审美境界,世间万象没有什么能逃得出我的笔墨形容。我用愚笨的言辞歌唱愚溪,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样的归宿,超越天地尘世,融入玄虚静寂之中,而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了解我。于是作《八愚诗》,记在溪石上。

简介:

《愚溪诗序》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汉族,河东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

背景:

这篇文章是借述愚溪而对自我的写照,表达自己济世之愿不能实现的满腔孤愤郁结。

字词:

一词多义

1.为:

①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动词,叫做)

②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动词,筑成)

③愚池之东为愚堂(动词,是)

④智而为愚者也/睿而为愚者也(动词,假装)

⑤皆不得为真愚(动词,算是)

⑥故凡为愚者(动词,称作)

2.乐:

①夫水,智者乐也(动词,爱好,喜爱)

②乐而不能去也(动词,快乐,高兴)

3.名:

①名之以其能(动词,命名,取名)

②而名莫能定(名词,名称)

4.居:

①冉氏尝居也(动词,居住)

②得泉焉,又买居之(动词,积蓄,储存)

5.莫:

①而名莫能定/寂寥而莫我知也/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代词,在句中作主语,没有人,没有谁)

②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溪虽莫利于世(副词,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没有)

6.类:

①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动词,类似,好像)

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名词,种类)

虚词用法

1.之:

①灌水之阳有溪焉/土之居者犹龂龂然/愚溪之上/愚池之东为愚堂/池之中为愚岛(的,结构助词)

②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故更之为愚溪/又买居之/然则虽辱而愚之/而无所避之(它,代词)

③皆山水之奇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2.焉:

①灌水之阳有溪焉/得其尤绝者家焉(语气词)

②予得专而名焉/咸以愚辱焉(代词,它,它们)

③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兼词,于之)

3.然:

①土之居者犹龂龂然/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②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代词,这样)

练习题:

1.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宁武子“在国家不太平时显得很愚昧”,那是聪明人装煳涂。

B.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过去的凡是称为愚人的,没有谁像我这样愚昧。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D.客喜而笑,洗盏更酌--客人高兴地笑了起来,洗净杯重新斟酒。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哪一项最适合加“如果……那么……”()

A.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B.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

C.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D.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答案:D

3.下列各句是对文段的分析,选出分析恰当的一项()

A.甲文中列举了宁武子和颜子之愚,意在表明要向古人学习,做一个隐者,过着安闲生活。

B.甲文作者说在“有道”的社会而做出“违于理”、“悖于事”的事情,是真正的愚昧,表现作者因遭贬而自省。

C.乙文中“客喜而笑”说明客人从我对“变”与“不变”分析中领悟什么,实际上也是作者化“苦闷为旷达”的一种转变。

D.甲、乙两段文字均从山水着笔,借景抒情,都表达了作者遭贬之后的一种激愤之情,含而不露。

答案:C

高二语文下册《愚溪诗序》复习学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二语文下册《愚溪诗序》复习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下册《愚溪诗序》复习学案

【原文欣赏】《愚溪诗序》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翻译: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简介:

《愚溪诗序》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是借述愚溪而对自我的写照,表达自己济世之愿不能实现的满腔孤愤郁结。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背景: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运动,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心情压抑。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柳宗元在城郊发现了冉溪,于是结茅树蔬,住在了这里,并改其名为“愚溪”,又写了《八愚诗》,此文便是诗的序言。

字词:

古今异义

牢笼百态(包罗,囊括。今为关住鸟兽的东西。)

通假

纪于溪石上(通假,“纪”通“记”,记载)

词类活用

东流入于潇水/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盖上出也(方位名词作状语)

合流屈曲而南/今予家是溪/得其尤绝者家焉/名之以其能/予得专而名焉/故姓是溪为冉溪/溪虽莫利于世(名词活用作动词)

智而为愚者也/睿而为愚者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人)

邦无道则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装愚,装傻)

不能兴云雨(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词多义

1.为:

①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动词,叫做)

②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动词,筑成)

③愚池之东为愚堂(动词,是)

④智而为愚者也/睿而为愚者也(动词,假装)

⑤皆不得为真愚(动词,算是)

⑥故凡为愚者(动词,称作)

2.乐:

①夫水,智者乐也(动词,爱好,喜爱)

②乐而不能去也(动词,快乐,高兴)

3.名:

①名之以其能(动词,命名,取名)

②而名莫能定(名词,名称)

4.居:

①冉氏尝居也(动词,居住)

②得泉焉,又买居之(动词,积蓄,储存)

5.莫:

①而名莫能定/寂寥而莫我知也/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代词,在句中作主语,没有人,没有谁)

②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溪虽莫利于世(副词,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没有)

6.类:

①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动词,类似,好像)

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名词,种类)

虚词用法

1.之:

①灌水之阳有溪焉/土之居者犹龂龂然/愚溪之上/愚池之东为愚堂/池之中为愚岛(的,结构助词)

②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故更之为愚溪/又买居之/然则虽辱而愚之/而无所避之(它,代词)

③皆山水之奇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2.焉:

①灌水之阳有溪焉/得其尤绝者家焉(语气词)

②予得专而名焉/咸以愚辱焉(代词,它,它们)

③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兼词,于之)

3.然:

①土之居者犹龂龂然/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②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代词,这样)

六特殊句式

①皆山水之奇者/夫水,智者乐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判断句)

②溪虽莫利于世(介词结构后置)

③莫我若也/莫我知也(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

④今是溪独见辱于愚(被动句式)

⑤今予家(于)是溪(省略句)

练习题:

1.下列句子中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买居之,为愚泉居:占据B.灌水之阳有溪焉阳:北面

C.夫水,智者乐也乐:喜爱、爱好D.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类:像

2.下列句中的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寡人之于国也

C.故更之为愚溪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D.其南为愚亭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滕王阁序(并诗) (苏教版)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言、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过程和方法】诵读、感受、理解、讨论、鉴赏、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掌握骈体文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大量的典故的作用,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主要内容:

介绍滕王阁,介绍王勃及写作背景,借助注释疏通课文,初步感知骈文的特点、感悟王勃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

……

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崔颢《黄鹤楼》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王勃、《滕王阁序》写作背景介绍:

1.作者简介

说到王勃,我们就会想起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16岁授官朝散郎,后因事被逐,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死。《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论者所欣赏。

2.关于滕王阁

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以封号为名。

三.播放课文录音初步感知全文。

……

1.听完全文,给我们第一个感觉是这篇文章在句式上采用大量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大量用典,而且词藻华丽,节奏鲜明,和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古文相似,大家说是哪一篇?

……

《阿房宫赋》

说得好,因为《滕王阁序》和《阿房宫赋》都属于骈文。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早给骈文特点作了总结说:“铺采离文,体物写志”,即写景抒情,借物言志。

2.根据这样的特点,我们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写景、抒情。该怎么分?

1—2段:描写滕王阁美景

3—4段:抒写人生感概

因为这是一篇作诗序言,因此在第5段,诗人就交代了写这篇序言的情况。课文就可以分成这样三段。

下面我们来熟悉第1、2段的内容。

3.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词语手册》或翻译本,翻译第一段文字。

……

汉代的豫章旧郡,现在称洪都府。它处在翼、轸二星的分管区域,与庐山和衡山接壤。连带着三江,周围环绕着五湖,控制楚地,连接瓯越。(这里)物有光华,天有珍宝,宝剑的光气直射牛、斗二星之间;人有俊杰,地有灵秀,徐孺子(竟然)在太守陈蕃家下榻。雄伟的州城像雾一样涌起,俊美的人才像流星一样飞驰。城池倚据在荆楚和华夏交接的地方,(宴会上)客人和主人都是东南一带的俊杰。声望崇高的阎都督,打着仪仗远道而来;德行美好的宇文新州刺史,驾着车马也在此暂时驻扎。(正好赶上)十日一休的假日,才华出众的朋友多得如云;迎接千里而来的客人,尊贵的朋友坐满宴席。辞采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是文词宗主孟学士;紫电和清霜这样的宝剑,出自王将军的武库里。家父做(交趾)县令,我(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我)一个小孩子知道什么,(却有幸)亲自遇到了这样盛大的宴会。

4.说说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描述了哪些内容?并能找出相关文字。

……

(1)点出滕王阁的地理位置: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2)描述滕王阁雄伟的地势:星分翼轸……控蛮荆而引瓯越。

(3)描述滕王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俊采星驰。

(4)描述滕王阁正在举行的盛会:台隍枕夷夏之交……王将军之武库。

归纳:这段文字概写了滕王阁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最后一句是谦恭的话,表明自己年纪轻轻就有幸参加这次盛会。

棨戟qǐjǐ懿范yì襜帷chānwéi笺jiān

5.完成第2段的翻译。

……

时间是九月,季节为深秋。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驾着豪华的马车行驶在高高的道路上,到崇山峻岭中观望风景。来到滕王营建的长洲上,看见他当年修建的楼阁。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上达九霄;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朱红的油彩鲜艳欲滴,从高处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仙鹤野鸭栖止的水边平地和水中小洲,极尽岛屿曲折回环的景致;桂树与木兰建成的宫殿,随着冈峦高低起伏的态势。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放眼远望)辽阔的山原充满视野。迂回的河流湖泊使人看了惊叹。房屋排满地面,都是鸣钟列鼎而食的人家;船只布满渡口,都装饰着青雀黄龙的头形。云消雨散,阳光普照,天空明朗。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边。

骖騑cānfēi汀渚Tīngzhǔ闼tà

甍méng

孤鹜wù

6.说说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描述了哪些内容?并能找出相关文字。

……

(1)点出时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2)多角度描写了滕王阁在秋天里的景致。

四.注意下面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襟(带):本义是衣襟(衣带),这里是以……为襟(以……为带)的意思,意动用法。

下:使……下,使动用法。

雾(星):像雾(像星),名词作状语。

枕:以……为枕,意动用法。

夷夏之交,东南之美:南方和中原的交界处,东南地区的才俊。这里的“交”、“美”都是做名词用,翻译为“交界处”“才俊”。

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定语后置,雅望之都督阎公(懿范之宇文新州)。之,这里起提宾作用。

序:季节。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状语后置,于上路俨骖騑,于崇阿访风景。

上(下):向上(向下),作状语。

骇:使动用法,使……惊骇。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判断句,城市繁华,里巷遍地,都是钟鸣鼎食的人家(大船堵塞渡口,都是青雀黄龙雕饰的豪华船只。)

五.朗读一遍。

第二教时

主要内容:

翻译第3、4、5段;掌握文言词句;初步理解王勃所发的人生感慨。

一.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篇骈文,题目和作者分别是:

……

《滕王阁序》王勃

课文第1、2两节主要描写了滕王阁的地理风貌、与会人物,深秋时节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气象。

学生朗读一遍。

二.翻译第三、四、五段。

今天我们来学习后面三段文字,看看作者透过前面的铺垫,引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1.先结合课文注解、《词语手册》和翻译本,翻译第三段。

……

远望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的兴致油然而生。排箫发出清脆的声音,引来阵阵清风;纤细的歌声仿佛凝住不散,阻止了白云的飘动。(今日的宴会)很像是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在座的诗人文士)狂饮的气概压过了陶渊明;又有邺水的曹植咏荷花那样的才气,文采可以直射南朝诗人谢灵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都有,贤主、嘉宾,难得却得。放眼远望半空中,在闲暇的日子里尽情欢乐。天高地远,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兴致已尽,悲随之来,认识到事物的兴衰成败有定数。远望长安在夕阳下,遥看吴越在云海间。地势偏远,南海深不可测;天柱高耸,北极星远远悬挂。雄关高山难以越过,谁悲悯那迷路的人呢?(在座的各位)如浮萍在水上相聚,都是客居异乡的人。思念皇宫却看不见,等待在宣室召见又是何年?唉!命运不顺畅,路途多艰险。冯唐容易老,李广封侯难。把贾谊贬到长沙,并非没有圣明的君主;让梁鸿到海边隐居,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能够依赖的是君子察觉事物细微的先兆,通达事理的人知道社会人事的规律。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喝了贪泉的水,仍然觉得心清气爽;处在干涸的车辙中。还能乐观开朗。北海虽然遥远,乘着旋风仍可以到达;少年的时光虽然已经消逝,珍惜将来的岁月还不算晚。孟尝品行高洁,却空有一腔报国的热情;怎能效法阮籍狂放不羁,在无路可走时便恸哭而返?

2.同学们找找看,这里哪一句话是作者由描写转到抒情了?

……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觉:觉得,感觉。识:认识,了解到。

3.王勃抒发了哪些感慨?

……

(1)宇宙无穷,个人渺小之悲: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怀才不遇,功业无成之悲: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3)壮怀激烈,穷且益坚: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上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3.好,下面我们翻译第四段。

……

我,地位低下,一个书生。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虽然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像班超那样)有投笔从戎的胸怀,也仰慕宗悫“乘风破浪”的志愿。(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之外去早晚侍奉父亲。不敢说是谢玄那样的人才,(却)结识了诸位名家。过些天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一定要像孔鲤那样趋庭有礼,对答如流;今天举袖作揖谒见阎公,很高兴登上了龙门。司马相如倘若没有遇上杨得意,只好拍着他的赋而叹息:我今天遇上了钟子期那样的知音,奏一曲高山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4.王勃在这段话中又发出了哪些感叹?

……

表达报国之志和远大的理想抱负:有怀投笔,爱宗慤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5.好的,下面翻译第5段。

……

唉!名胜的地方不能长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遇。兰亭的聚会已经没了,金谷园(也)成为废墟。离别时写几句话作纪念。有幸接受厚恩参加这次宴会;登高作赋,那就指望在座的诸公了。冒昧地用尽鄙陋的心怀,恭敬地写下这篇小序,(我的)一首四韵小诗也已写成。请各位像潘岳、陆机那样,展现如江如海的文才吧。

这段文字写自己应命作诗,有幸与会的心理,是谦逊的说法。

三.归纳:这三段文字主要是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来写的,通过前面对滕王阁景色和盛会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复杂的人生感慨,完成了由景到情的转化,文章也从原来的叙述、描写深入到了抒情、议论,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3、4、5三段。

第三教时

主要内容:

理解王勃所抒发的人生感慨并探索感慨的原因;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欣赏部分写景诗句。

一.复习回顾。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篇骈文,大家来回忆一下作者和题目:

……

王勃《滕王阁序并诗》

2.下面出示一些学过的文言知识,请回答:

(1)注意读音和写法

鹤汀凫渚tīngzhǔ 

孤鹜wù

云销雨霁jì

樽zūn

天高地迥jiǒng

东隅yú

胜筵yàn

(2)找出下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

云销雨霁通“消”

青雀黄龙之轴通“舳”

(3)理解下面加点词在句子中意思

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为衣襟以……为带意动用法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像雾像星名次作动词

川泽纡其骇瞩使……惊骇使动用法

屈贾宜于长沙使……委屈使动用法

窜梁鸿于海曲使……流窜使动用法

(4)说说下面几个句子的倒装现象

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雅望之都督阎公懿范之宇文新州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于上路俨骖騑于崇阿访风景

二.《滕王阁序》是一篇骈文,它1-2两段写景为主,3-4段抒情议论。再听一遍课文录音,感悟作品情景交融的特点。

……

好,我们先来研读3、4两段,看看作者抒发了哪些人生感叹。请简要概括并用原句印证。

……

(1)宇宙无穷,个人渺小之悲: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对自然的感慨

(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一问一答,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3)“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门,济世无路,言辞哀婉,情意绵绵。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抒发作者对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5)“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表现出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6)“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以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意志。

——对人生的感慨

三.好的。我们再来探究一下,王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是什么触动了他的这些感慨?

……

作者有感于前面写到的滕王阁周围雄伟的气势、美丽的自然风景,还有宴会的兴盛。

说得好,这样,我们说前面的景物描写就有了依托,景也就有了作者的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触景生情。

我们在以前学过的文章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苏轼《赤壁赋》,先描写了赤壁胜景,然后引出自己的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杜牧《阿房宫赋》,先铺陈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观,然后引出自己对历史兴替的感叹,提出借鉴意义。

这就是人类的共性。

然后自然转到自己对人生感慨。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

……

因为自己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说得好,但是作者并没有完全沉溺于悲伤之中,作者把重点放在自己积极乐观向上的一面:

壮怀激烈,穷且益坚,表达报国之志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这与作者的性格有关系:

我们来回顾一下王勃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赋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一反离别的悲苦,写出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以说许多时候作品是与作家相关的。

这就是王勃的个性。

归纳:正是因为宇宙的浩渺,人生的经历,触动了王勃的感触,也留下了这篇唱绝宇内的文章。

四.把这3、4两段朗读一遍。

五.另外,这篇作品质所以称为千古美文,不仅仅因为王勃唱出了人类思想上的共性和个性,还因为它在写景时,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些精美的诗句。

下面请同学们找找你认为景物描写写得绝妙的句子,能做点简单的点评。

……

重点赏析以下几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欣赏名句时可根据课堂具体事情,调节欣赏诗句的顺序)

1.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对偶,白描的写法,从动态、色彩、空间等多角度描写,就像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彩色图画:背景是晚霞,时间在傍晚,有动态的落霞和孤鹜,有静态的秋水和天空。

展示图画

2.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这句写出色彩变化之美。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

3.运用夸张突出楼之高,水之深。“翠”突出了层峦颜色鲜艳悦目。“飞”字化静为动描绘出阁道如鸟之欲飞。

小结:由此可见,王勃写景颇具特色,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写山水,体现一定的美学特征。这也是《滕王阁序》成为千古美文的原因之一。

六.总结

韩愈曾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则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这是因为王勃此序不仅有真实的感情和充实的内容,而且有灵活多变的写景方法。

所以说历史是公正的,它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七.朗读全文,再次体会文章的优美动人之处。

滕王阁序赏析

一.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六岁能文,未冠应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父受累贬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惊而死。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尤以五言律诗为工;其骈文绘章絺句,对仗精工,《滕王阁序》极负盛名。于“四杰”之中,王勃成就最大。有诗文集《王子安集》。

二.整体感知

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全文共分三段,第1、2段写景,概述滕王阁的地理风貌,引出参会人物,点明时间,展示了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第3、4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三.精彩语句揣摩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仅用十六个字就形容出台阁建筑的壮丽。“上出重霄”“下临无地”,用夸张的笔法突出楼之高,水之深。“翠”本是翠绿的琉璃瓦色,这里借指瓦,突出了颜色鲜艳悦目。“飞”字描绘出阁道高耸如鸟之欲飞,“流”字形容彩画形貌。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赏析: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四.本文的借代和谦辞

1.辨识六处借代用法

(l)棨戟遥临:棨戟代阎公。 (2)檐帷暂驻:襜帷代车驾,实代宇文氏。

(3)仙人之旧馆:代滕王阁。 (4)帝阍:代朝廷。

(5)奉宣室:代入朝做官。

(6)抚凌云而自惜:凌云代司马相如的赋。因汉武帝曾夸其赋“飘飘有凌云之气”。

2.了解六个礼貌谦辞

(1)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家君,称自己的父亲。童子,王勃自称。全句意思是,家父作交趾县的县令,自己因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指洪州);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

(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三尺、一介,都是王勃的自称。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一介”同“一芥”,比喻自己很渺小。微命,指卑微的地位。全句意思是,我是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一个读书人。

(3)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趋庭,快步走过庭院,这是表对长辈的恭敬。叨,惭愧的承受,表示自谦。鲤对,指在父辈面前接受教诲。全句意思是,过些时候自己将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五.《滕王阁序》的用典

王勃用典不仅多而且灵活,由明用、暗用、画用、连用等。

如“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天柱高而北辰远”等属明用典故。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抱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等属暗用典故。前两句句写自己报国无门,济世无路,言辞哀婉,情意绵绵;后三句又抒发作者对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惭”句属化用,虽说的是古,而喻的却是今,写出自己渴望知音,渴望能展示自己的才华。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句属连用。四个典故恰当地表达出了年轻的王勃受宠若惊而又自怨自叹的复杂心理,也表达了自己报国之志和远大的理想抱负,给人以一气贯之的畅快淋漓之感。

六.《滕王阁序》写景“四美”

1.色彩变化之美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之美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这种写法,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 滕王阁诗


依然极浦遥山,想见阁中帝子;

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

宋荦。滕王阁,在江西南昌市沿江路赣江边。唐显宗四年[公元659年],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都督洪州[治今南昌]时所建,阁以其封号命名。唐上元二年[675年]九月九日,洪州督阎伯玙重修滕王滕,成,大宴宾客。青年诗人王勃于席间作《滕王阁序》,一挥而就,众皆惊服。滕王阁屡有修废,规模历代不同。最大时阁高九丈,三层。解放后曾重修。依然句:站在滕王阁上,依然可以远眺江浦岚山,与当年没有什么不同;阁中帝子:指唐高祖之子、初建滕王阁的李元婴;安得二句:相传王勃省父,次马当,距南昌700里。梦水神,告曰,“助君一帆。”达旦,抵南昌与宴,席间成《序》,故称王勃为江上才人

鸣鸾昼静,画蝶春融,当年文采风流,雨卷云飞余胜赏;

乘鹤楼高,燃犀渚迥,是处江山辉映,诗成酒熟待才人。

王霞新。乘鹤楼:武汉黄鹤楼;燃犀渚:安徽马鞍山采石矶,采石矶原名牛渚矶,传有金牛出渚而得名,晋代温峤来此,闻矶下多怪,燃犀以烛之,后人因建然犀亭于此,今尚存,然与燃通


滕王何在?剩高阁千秋,剧怜画栋珠帘,都化作空潭云影;

阎公能传,仗书生一序,寄语东南宾主,莫轻看过路才人。

周峋芝。滕王:唐太宗之弟李元婴,封滕王,任洪州都督时,建滕王阁;剧怜:最可怜;阎公:阎伯玙,唐朝人,任洪州都督时,重修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于席间成《滕王阁序》;书生:指王勃;过路才人:王勃参加阎公饮宴,是省亲路过,非专程而来,故称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刘坤一。兴废句:滕王阁屡修屡毁达28次之多;看落霞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白云自向杯中落;

小艇原从天上来。

艇:一板之舟,谓极小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