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高中中国地形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21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中国古典戏剧概述》,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
元代的戏剧叫元杂剧。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流行于北方。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元代的剧坛,群星璀灿、名作如云。
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他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剧作家,称为“书会先生”。这些落魄文人在团体内,又合作又竞争,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绝大多数是由“四折一楔”构成。四折,是四个情节的段落,像做文章讲究起承传合一样。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这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序幕”。元杂剧在艺术上是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形式。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一个套曲。全套只押一个韵,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主角的正旦演唱。这种“一人主唱”可以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念白部分受参军戏传统的影响,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将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统一起来,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这表明元杂剧的艺术成熟和完善。
梨园领袖关汉卿
不满于黑暗社会的压抑与摧残,关汉卿长期“混迹”在勾栏妓院。在戏剧天地纵横驰骋,发挥着自己的心智和才能。他自称是“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并形容自己是有如“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在玩世不恭的背面,隐藏着冷峻悲凉的内心世界和热烈乐观的战斗精神。关汉卿写作勤奋,一生共著杂剧67部,今存18部,其中“旦本”戏占12个。他那贴切现实、充满血肉之感的笔触,诉说着社会民众的困苦与无奈;又将一腔悲悯的情怀,倾洒在被污辱的女性身上。最脍炙人口的作品是《窦娥冤》。
《窦娥冤》取材于汉代流传下来的“东海孝妇”民间故事,关汉卿结合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体认,精心构制了这个大悲剧。窦娥因家贫被卖给蔡家做童养媳,丈夫早死,婆媳相依为命。流氓张驴儿闯入这个家庭,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们父子为妻,遭到窦娥严辞拒绝。张驴儿欲毒死蔡婆,结果反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便嫁祸给窦娥。昏聩的桃杌太守严刑逼供,将窦娥屈打成招,并被处死。违法的人并未得到制裁,守法的人却被“法纪”送了性命。戏剧的锋芒直指酷虐的封建统治。当窦娥幻想破灭,她愤怒地呼喊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窦娥的责天问地,也是关汉卿的呼喊,代表着不屈从于现实命运的浩然正气。元杂剧多充溢着一种郁闷、愤懑的情绪,这是在异族统治下的元代作家目睹种种黑暗现象后的自然流露。但关汉卿在《窦娥冤》中表达的是对整个社会的否定与诅咒般的诘难,具有无可辨驳的深刻性。
《西厢记》实现有情人的爱之梦
王实甫的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均不可考。但他为我们留下一部不朽的杰作《西厢记》。《西厢记》的故事出自唐代元稹(779-831)的小说《莺莺传》。小说叙述书生张生游学蒲州,与寄居普救寺的崔相国之女莺莺相恋,后入京赴试,将她遗弃。王实甫改写了这个始乱终弃的悲剧,让张生与莺莺相互爱慕,为争取爱情自由,在婢女红娘的热情帮助下,共同向崔老夫人进行斗争,最后相偕出走。剧中对青年男女幽会、私奔行为的大胆描绘,以及剧终时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祝福,都明确宣告了自主婚姻的合法性,尽管它仍属于才子佳人式的一见钟情。在封建正统观念看来,一见钟情的本身,也是十足的叛逆。颇具说服力的团圆结局,成为中国戏曲的常用模式。它体现了中国人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精神气质,对民族的文化心理构成,有着重要意义。
戏剧性与抒情性的完美结合,使《西厢记》成为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作品,被视是古代剧诗的一个范本。在诗情画意的氛围中,矛盾起伏跌宕。张生的热烈执著、莺莺的含蓄蕴藉,红娘的锋利俏皮,都写得活灵活现。尤其是作者怀着民主思想刻划的红娘,以自已的聪明机智、泼辣爽朗,不但为莺莺张生穿针引线,传书递简,而且在私情败露的紧要关头,不畏家法挺身而出,维护着他们的爱情。所以红娘这个晶莹亮丽的形象,在后世成了热心撮合男女恋爱婚姻者的共名。
它们在刻写亡国之痛
白朴(1226──1306以后)《梧桐雨》和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汉宫秋》是两部著名的悲剧。它们分别以唐代安史之乱、汉代与匈奴的民族矛盾为背景,描写了唐明皇、杨贵妃和汉元帝、王昭君不幸的爱情故事。作品用凄婉的绝唱烘托了在民族纷争中的社会景象。即使帝妃之情,也无不灌注着沉痛的政治感受和浓郁的故宫禾黍之悲。无论是作家,还是观众,从不把它们当作严格的史剧看待,因为它们是借助历史故事的铺陈,刻写自己的亡国之痛。以深沉的目光和怅然的心情回顾前朝,曲折地表达对现实的失望和对未来的希望──这是元代作家为中国史剧创作定下的基本格调。
纪群祥(生卒年不详)因一部《赵氏孤儿》而传名古今中外。此剧取材于历史记载并加以虚构发展而成。春秋时期晋国奸臣屠岸贾诬陷赵盾,致使赵家300余口被诛杀。为保护赵氏根苗和晋国同龄的幼婴,草医程婴献出了亲生骨肉,原晋国大夫公孙杵臼抛却身家性命,守门将军拔剑自刎……他们心存正义向死亡挺进,换得出赵氏孤儿的安全。20年后,程婴把事情真相告诉了赵氏孤儿,孤儿把复仇的利剑刺向了血债累累的屠岸贾。纪君祥描绘的一幅幅令人怵目惊心的场景,张扬着民族的百死不辞的复仇精神。剧中提出的“存赵孤”的口号,隐含着怀恋亡灭的前朝(赵宋)、不满元蒙统治的民族意识。
此剧早已流行海外,法国作家伏尔泰受它的启发而写了《中国孤儿》;德国诗人歌德也写过模拟其后半部情节的剧本《埃耳泊诺》。
四大传奇
南戏在元朝继续着经的发展和流行。它自觉不自觉地吸纳了杂剧的优长,对自身作出新的规范与提高。于是,这时的南戏出现了由粗变精的飞跃。其代表作就是元末盛行的“荆、刘、拜、杀”四大传奇。
《荆钗记》中的王十朋与历史人物王十朋生平不符。一说钱玉莲原是妓女,因遭他的遗弃而投江自尽。但舞台上的《荆钗记》,是一个写尽夫妻之间忠贞的爱情故事。王十朋是一位受到称许的人物。这个故事的曲折发展,肯定了一种不随升沉荣辱而转移的婚姻观念;同时,又是对上层社会流行的“富易交、贵易妻”的批判。戏剧以对爱情的坚贞和对富贵权位的傲视,赢得了平民观众的喜爱。
历史人物刘知远以破落户起家,从军卒升为将帅,最后当上皇帝。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生平事迹,自是民间文艺创作撷取的绝好题材。《白兔记》以刘知远鱼龙变化的故事作为全剧骨架,流露出封建时代小生产者的思想意识。他们渴望改变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又苦于上天无路,不免艳慕或幻想能通过某种机遇而出人头地。剧中赞扬李三娘不以贫贱论人,识刘知远于草莽之中,也是从这点出发。但是《白兔记》所产生强烈审美效果的,不是这些思想,而是李三娘所受的非人苦难,“日间挑水三千担,夜间推磨到天明”,几近家奴。这种苦难,控诉了那个妻离子散,民不聊生,几人升迁,万众受虐的年月。质朴自然的艺术特色,却浓重地传递出由动乱酿成灾难的氛围。
《拜月亭记》是在一幅兵荒马乱的画面里,讲述一个颠沛流离的故事。男女主人公踏上逃避战火的风雨旅途,在患难相扶之中,他们萌发了爱情。离乱中的结合,既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不门当户对,自然有悖于封建伦理,但作品肯定了它。充满干戈的人生遭际,是极其痛苦的,舞台上着意渲染的是关切他人的美好情操。温和的关系与严峻背景的对比,人物亮丽的情感色彩和非常巧合的情节的融合,是它的重要艺术特点。
《杀狗记》写富家子弟孙华结交市井无赖,反视胞弟为仇敌,使之沦为乞丐。孙妻屡劝不听,便杀狗伪装成死尸放在家门口。孙华见后十分惊惧,找酒肉朋友帮忙,均被托辞拒绝。只有弟弟不记前恨,将“尸首”背到城外掩埋,并向官府自首,说人是自己杀的,与兄弟无关。孙华顿然悔悟,兄弟和好,共受官府旌表。这是一出劝诫剧,通过一个生硬设计的事件,让那些违背封建行为规范的人改邪归正。观众能接受《杀狗记》并非由于这个主旨,而是在表现孙华的遭遇时,展示了市井无赖的无信、无聊、无行,让人们看到了一幅可憎的世态图画。
南戏绝唱《琵琶记》
在南宋民间文艺和早期南戏中,蔡伯喈是个“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的坏人。高明改写了他,不再是个负心男子。他本无心功名,因严父催逼,才不得已进京赴考;高中以后,屈于皇帝和牛丞相的炎威,被迫入赘相府,不能归家。只因他辞试、辞婚、辞官的请求都被拒绝,终于酿成了父母饥饿而死,妻子赵五娘卖发葬公婆,沿途弹唱行乞,千里寻夫的悲剧。作品的最后,以一夫二妇守孝三年一门旌表作结。剧作家把功名利禄与家庭幸福对立起来,表明对皇帝的效忠义务原来是以剥夺人的赡养权利为前提的。戏剧的结构极富特色,依据男女主人公的两地处境,分成两条线索交错递进。一面是蔡伯喈一步步陷入功名富贵的罗网;一面是赵五娘独自支撑门户,苦苦挣扎。将统治者的飞扬跋扈、安富尊荣和农村灾年一派残破的生活情景同时写入戏中。鲜明的对比折射出社会的深刻矛盾。尤其是赵五娘这个人间苦难负荷者的形象,更具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
全剧典雅、完整、生动、浓郁,显示了文人的细腻目光和酣畅手法。它是高度发达的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的结合。
传奇—明代戏剧主潮
由于传奇这种戏剧样式一直延续至清代,故又被人习惯地称作明清传奇。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南戏体制,且更加完备。一个剧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作家还特别注意结构的紧凑和科浑的穿插。传奇的音乐也是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但比南戏有所发展,一折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
明清传奇包括众多的地方声腔。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是昆山腔和弋阳腔。昆山腔经过嘉靖时期的魏良辅(生卒年不详)的改革,创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的“水磨调”,讲究宇清、板正、腔纯。将弦索、萧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规模完整的乐队伴奏。而一出《浣纱记》的演出,使昆山腔通过舞台的光大流布,成为全国性剧种。产生在江西的弋阳腔则主要流行于民间,由江湖戏班演出,每流传到一地,即结合当地的语言和民间音乐,衍变为地方化的声腔。弋阳腔不用管弦伴奏,仅以锣鼓为节奏,一唱众和,采用徒歌、帮腔的形式,通俗性、民间性和注重演出效果是它的特色。它与昆山腔典雅、清细的风格,形成中国戏曲内部的两种不同走向。明代戏曲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角色分工更加细密。比如昆山腔就有12个角色,主角不限于正生、正旦,净、丑也不止是调笑了。
明后期的舞台,开始流行以演折子戏为主的风尚。所谓折子戏,是指从有头有尾的全本传奇剧目中摘选出来的出目。它只是全剧中相对独立的一些片断,但是在这些片断里,场面精彩,唱做俱佳。折子戏的脱颖而出,是戏剧表演艺术强劲发展的结果,又是时间与舞台淘洗的必然。观众在熟悉剧情之后,便可尽情地欣赏折子戏的表演技艺了。《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拜月亭记》中的“踏伞”、“拜月”,《玉簪记》中的“琴挑”、“追舟”等众多的折子戏,已成为观众爱看、耐看的精品。
嘉靖时期的三部传奇
嘉靖时期传奇创作最优秀的作品,是突破封建说教条框,直接将现实斗争和历史上重大政治题材搬演于舞台的三部大戏:《宝剑记》、《鸣凤记》、《浣纱记》。李开先(1502—1568)进士出身,官居太常寺少卿,后被罢官。他藏书极多,对与正统文学大相异趣的戏曲小说有特殊爱好,家中蓄有戏班。《宝剑记》是他的代表作。此剧取材于小说《水浒》中林冲被逼上梁山的一段故事,但有改动。剧中林冲和高俅的矛盾是由于林冲一再上本参奏高俅等权臣的结党营私,祸国殃民,招致高球的报复陷害,才被逼上梁山,而不像小说起因于高俅的儿子要霸占林冲的美貌妻子;这一情节仍被保留,但移到了林冲发配之后。这样,就给林冲的反叛朝廷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作为禁军枪棒教头的林冲,不过是一个中下级军官,政治上没有多大的抱负及作为。《宝剑记》提高了他的身份,反复渲染他忧国伤时的思想情怀,这是李开先以此来抒发胸中不平之气。戏剧搬演的是北宋故事,但折射出来的却是明代现实。
作者不详的《鸣凤记》写的是一场发生于当时的政治斗争。剧成之时,这场政治斗争实际上还没有完全结束。严嵩从嘉靖二十一年(1542)入阁,把持朝政20多年,是明代有名的奸臣。《鸣凤记》就写一批志士仁人,明知处于“寡不敌众、忠不胜邪之时”,一个个拼死捐生,不屈不挠地与其父子及爪牙进行斗争的故事,以戏剧方式及时地表现现实政治斗争。《鸣凤记》是开风气之先的杰作。
梁辰鱼(1519-1591)的《浣纱记》取材于中国有名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以西施和范蠡的爱情纠葛贯穿全剧。梁辰鱼写西施与范蠡的悲欢离合,跳出了才子佳人的俗套,使政治原则凌驾于儿女私情之上。这一对情人被塑造为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者。
汤显祖和他的梦幻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剧情是这样的:福建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到花园游玩,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梦醒后她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丽娘的墓地,拾得她的自画像,和杜丽娘的鬼魂相会,并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但杜宝不承认他们的结合,直至柳梦梅中了状元,由皇帝作主,事情才获得圆满解决。
女主人公杜丽娘不甘心做循规蹈距的闺阁典范,而大胆披露自己的内心欲望,“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要求过“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酸酸楚楚无人怨”的自由生活。满园春色,更催醒了爱情。现实中被压抑的情感,终于在睡梦中突破了牢笼,到广阔的天地去寻找本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情感和生活。这种勇敢而自主地追求人性自由的女性,是此前戏剧乃至文学的妇女形象中从未出现过的。
这个戏剧的故事出乎生活常理,带有幻想性质。但就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人物的精神而言,极其真实可信。杜丽娘的形象所蕴含的巨大的艺术力量,强烈地叩动着古代青年男女的心灵。一个娄江女子因读《牡丹亭》竟断肠而死;著名女伶商小伶为此剧伤心而亡;以致曹雪芹《红楼梦》中也有林黛玉听了《牡丹亭》曲文,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的描写。以人的感情为出发,提出情理冲突的命题——汤显祖用《牡丹亭》呼唤着一个人性解放的新时代。
晚明的佳作
万历年间(1573-1620)戏剧领域的创作是一个高潮,与汤显祖同时代的作家不少。一些当时颇孚名望的人,虽然把自己的作品存留下来,却未必出色;倒是当时并不著名的人写的剧本,在今天还有光彩。例如高濂的《玉簪记》和周朝俊的《红梅记》,就长期受到人们的喜爱。
《玉簪记》描绘了一位书生与一个女道士的勇敢结合。女贞观主之侄潘必正会试落第,便来女贞观姑母处小住,后遇小尼姑陈妙常。陈、潘经过茶叙、切磋琴艺,你弹我唱,偷阅诗文的融洽,互传心曲,终于私自结合。事情不久被观主发觉,遂逼侄赴试。登程之日,陈妙常追至江边,雇舟赶上,哭诉别情。后潘必正高中得官,迎娶陈妙常。剧本强调的是这对情人的恋爱心理。女尼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害羞畏怯的矛盾心理,使这场恋爱充满了曲折与情趣。这部作品被后世列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
《红梅记》为中国戏曲史和无数观众留下了一个著名的鬼魂形象。故事是这样的:不可一世的奸臣贾似道杀害了只是偶尔赞美了一下书生裴禹为美少年的侍妾李慧娘。此后,他又霸占了裴禹钟爱的姑娘,还把裴禹本人囚禁起来。李慧娘的鬼魂救出了落难的公子,致使裴禹和贾似道政治命运发生逆转,贾似道贬官被杀,裴禹高中,与意中人完婚。《红梅记》把爱情故事和反权奸斗争交织在一起,对李慧娘的描写也不占主线地位。但是,作品的读者和观众特别看重她——一个见少年英俊而出声赞美的“低溅”女子,竟然死后以不屈的灵魂救助受难的好人,勇敢地面斥权奸。李慧娘鬼魂与裴禹幽会,并以鬼魂的方式救裴禹脱险,不灭的仇恨与不熄的情感,化为强烈有力的戏剧行动,并让它真实地流传。这种描述是浪漫主义的虚构,但中国百姓认可这个虚构,并深深地喜爱化为鬼魂的李慧娘。
苏州作家李玉
明清易代之际,在昆曲发祥地的苏州,产生和集中了许多优秀的戏剧作家。在这个专业作家群体里,李玉(1591-1671)是最突出的一个。在明末他以作品《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闻名剧坛。入清后又作《千钟禄》、《清忠谱》。以作剧为谋生手段的李玉的社会地位不高,却常怀忧国忧民之思;文化修养不低,却深知剧场的实际需要。在他所著的40部作品里,题材广泛,但多取材于时事或近代史事。《清忠谱》、《万民安》(已佚)反映当时苏州两次大规模的市民运动。《一棒雪》是一部直接抨击明末奸臣严世蕃的作品。《千钟禄》表现的是明代最上层的一场争夺战,搬演了一则燕王朱棣攻占南京后,建文帝化装成和尚逃亡的故事。剧中那些忠臣义士以身家性命为代价,来掩护这个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的皇帝。而这个天子处在颠沛流离的困厄之中,第一次目睹并感受着黎民苍生所承受的苦难。于是,愚忠观念,政治忧患,悲怨情怀在艺术上组合成一种苍茫雄浑的格调,而这也是李玉剧作的基本格调。
目连戏—中国宗教剧
目连戏是指以目连救母为题材的剧目总称。内容梗概是这样的:傅相一家三代,都是佛徒。傅相死后,他的妻子刘青提(又叫刘四娘)破戒杀牲,大开五荤。刘氏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其子傅罗卜(即目连)前往西方求祈佛祖。佛祖赐“盂兰盆经”和锡杖,以救其母。目连游遍地狱,尽历艰险,寻母劝善,最后一家超升团圆。
作为宗教剧,目连戏是中国戏剧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但从古至今广大城乡民众成群结队,不舍昼夜地看目连戏并非出自宗教的虔诚,倒是为了戏剧的娱乐。宣教的目的逐步让位于审美的功能。剧中离合悲欢,喜怒哀乐,天地阴阳,雷电神鬼,三教九流,仕农工商,种种离奇古怪,应有尽有。在表演上,高跷,耍扇,逗笑,舞刀、弄枪,打铁叉、叠罗汉等绝活特技,处处显露出惊人之态与歌舞百戏之痕。在音乐上,除百余只传统曲牌之外,还有民歌、佛曲、梵音等等。正是它博大纷繁的戏剧形式,无所不包的表演手段,积累丰厚的音乐素材与观众水乳交融的演出排场,使目连戏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而艺人们则把目连戏称之为“戏娘”。
另外,远古的巫傩活动,也并未随着岁月的推移而消失。情况恰恰相反,很多地方通过巫傩仪式,对神话人物及其业续进行模拟说唱,使之向着戏剧方向发展,这就成为傩戏。由于傩戏是与仪式融为一体的,又被称为仪式剧。仪式剧的宗教色彩很浓,歌舞占据重要的成份。
可怜一曲《长生殿》
《长生殿》取材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恋爱故事。从帝妃之间产生了一点真情的那一刻,杨玉环为卫护自己与李隆基稳定的关系,她妒忌、侦审、吵闹、百般邀宠;而作为天子的唐明皇则是“弛了朝纲,占了情场”。朝纲废弛,又引起了野心家安禄山的叛乱和军民的怨恨。在军士哗变的逼迫下,唐明皇在马嵬坡赐死杨玉环。然而,马嵬之变不是戏剧的结束。此后,洪升把情感的实现寄托到理想的天国。男女主人公飞升仙境,在情悔与梦幻中,爱情最终得到升华与净化。《长生殿》不是简单的爱情剧,它是在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下诉说众人皆知的李杨爱情故事。帝妃间“真心到底”的海誓山盟与天上人间的不尽思念,是洪升对至情理想的讴歌与悲剧性呼号;与此同时,在剧中展示的社会动乱、民生疾苦的长幅画卷里,又分明寄寓着洪升的民族兴亡感和对帝王“溺情误国”的政治批判。所以,《长生殿》对李杨形象的塑造,赞扬针砭兼而有之。洪升笔下的情,包容着善与否两个对立的方面,这是他和他的作品难以克服的矛盾。
《桃花扇》底系兴亡
桃花扇是侯方域、李香君定情之物。孔尚任以此记录着男女主人公的沉浮命运,又用它勾连出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动。戏从赠扇定情开始,侯李的爱情与当时复社反对阄党余孽阮大铖的斗争纠缠在一起。杨龙友的帮衬和阮大铖的妆奁促成了他们的结合。新娘比丈夫更看重名节,馈赠被退回,侯方域立即遭到忌恨。阮大铖诬告他勾结左良玉,侯只得逃奔史可法,于是夫妻二人分离。由此,侯、李各自不同的遭际,折射出南明政治的各个方面。侯方域这条线,关联到史可法、左良玉等军国重臣和迎立福王、史可法被排挤等重大事件。李香君这条线,则描写了弘光群丑的偷安宴游之景。后来,侯方域被捕入狱,李香君被迫做了宫中歌妓。直到清兵席卷江南,南明小朝廷覆灭。当这对夫妻不期而遇,已是国破家亡。一个道士撕破了这柄扇子,他们一起出家,也结束了爱情。
一把纤巧的扇子,在孔尚任手中不仅串络着纷乱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并雄辩地展示出它们的破灭的必然性。在民族沦落、社稷倾圮的时代,作者把高尚的人格给予身为妓女的李香君,把一个孱弱的灵魂赋予了享有盛名的才子。而将最深沉的同情寄予在社会地位卑微的民间艺人身上。孔尚任借助他们的口,抒发了对末世既临的无可奈何、无可挽回的叹息。
花部勃兴生机在民间
清中叶以后,地方戏兴盛起来。地方戏是昆曲之外多种剧种的统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乾隆年间(1736-1795)被称为“花部”或“乱弹”的梆子、皮簧、弦索等新兴剧种。“花、雅”之分,沿袭了中国历代统治者分乐舞为雅、俗两部的旧例。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当时奉昆曲为正声;所谓花,就是杂的意思,指地方戏的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
如果说,明清传奇是以文人剧作的繁茂为标识的话,那么花部乱弹则恰恰相反,它极少得到文人士大夫的扶植和帮助。作品直接取自民间,荡漾着泥土的芳香与生命的激情。花部创作可视为是对昆曲雅化倾向的逆反运动。它文辞欠讲究,甚至文理不通,缺少文学上的规范与格式。花部乱弹是在舞台演出与戏剧性上,张扬自己的优势。不论组织戏剧冲突,还是塑造舞台形象,它丝毫不比前代的杂剧、传奇逊色。可以说,花部的艺术性是在舞台上锤炼出来的,而不是案头上推敲出来的。由于剧作家的匮乏,清代地方戏创作始终未能出现像关汉卿、汤显祖那样的大师。中国戏曲从这个时候开始了以剧本文学为中心向以舞台艺术为中心的转移。清地方戏作品主要靠梨园抄本流传或艺人口传心授,刊刻付印的极少。保存至今能看到早期面貌的剧本,只有乾隆年间刊刻的戏曲选本《缀白裘》。
在艺术形式上,花部戏当中的梆子、皮簧等剧种,为了达到通俗易懂,从根本上脱离了曲牌联套的结构。它们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的排偶唱词,代替传统的长短句。唱腔音乐则是以一对上下乐句为基础,突出节奏、节拍的作用;以唱腔板式(如慢板、愉板、流水板、散板等)的变化,表现戏剧情绪的变化。板腔体的出现,是中国戏曲结构形式的变化。它可以根据作品的内容,需要唱就唱,不需要唱就不唱。从此,一个戏不必都以唱为主了。不同的作品(或作品内的不同场次),也可以分别处理成唱功戏、做功戏、武打戏等。显然,这有利于中国戏曲唱念做打的综合性、整体性向更自由灵活的形态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的戏曲剧种,在花部崛起的年月,也似春笋一般,纷纷破土而出了。如贵州侗族的侗戏,布依族的布依戏,云南白族的吹吹腔剧(白剧之前身),傣族的傣剧,以及分布在云南、广西两省的壮族的壮剧等。而15世纪便在西藏地区形成的藏剧,此刻已呈繁荣蓬勃之貌。它们各异的形态、风格,分明体现着自己民族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传统。
花部戏——犯上作乱精神和平淡生涯的讴歌
搬演历史故事,是花部戏的主要内容。19世纪的中国封建社会,已是暮色黄昏。在中国人灵魂深处普遍蕴藏着的对封建统治秩序的反叛心理,强烈地体现在当时的戏剧中。水浒戏是元明时期就有了的,地方戏艺人本着一股对已处末世的封建统治的挑战精神,将一个个逝去的草泽英雄重新举到了台上。演的虽是宋朝旧事,却紧紧切合着清末时代的脉博。
《打渔杀家》借一个年迈的水浒英雄,在压抑、忍让之中不得不走向反抗的悲壮而苍凉的故事,浓烈地传摹了社会政治意向和时代气氛。父女在江边诀别的绵绵情意,震撼了无数观众的心。除了明显带有反抗色彩的水浒剧目以外,地方戏中还有大量的三国戏,隋唐戏,杨家将戏,呼家将戏。在三国戏里有波诡云谲的政治斗争,有超凡绝伦的军事谋略;在杨家将戏里有忠勇与奸佞的比照,有孤单孀妇与驰骋沙场的呼应……。尽管这些戏也多关及朝廷,但它们大半是从民间心理逻辑出发,表达着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揣想。
清地方戏还把戏剧的独角伸到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之中,展示他们的平淡和不平淡的喜怒误用乐。《张古董借妻》是一个民间生活小戏:不务正业的张古董利欲熏心,竟想出了把老婆借给结拜兄弟以骗取钱财的主意。谁料这对假夫妻被强留在岳父家中过夜,而张古董却如热锅上的蚂蚁,被困于城门。他去告状,碰上了一个糊涂官,结果把妻子判给了结拜兄弟。
花部演出的喜剧和武戏是非常引人注意的。社会民众在生活中充满着艰辛劳苦,但在舞台上却创造着欢乐和热闹。劳作之“苦”与艺术之“乐”使他们获得心理平衡和情绪宣泄。在这些民间小戏里,没有沉重无比的冲突和严肃异常的人物,时时呈现出一种活泼之态和游戏精神。至于武戏,则在历史故事剧中得到突飞猛进般地发展。刀枪剑戟,十八般开艺,在舞台上尽情施展。自然,这成为花部戏对中国舞台表演艺术的重要贡献。
京剧——民间风情与宫廷趣味的交汇
1790年,为了给八十岁的乾隆皇帝做寿诞,一个浙江盐务大臣带着皖南艺人组成的戏班“三庆班”入京演出。至嘉庆、道光(1796-1850)时,出现了京都舞台“四大徽班”称盛的局面。以徽班为基础,拉开了京剧形成的大幕。
徽班是演出团体,进京后他们演出的剧目和演唱的声腔,必须克服审美地域性,去迎合与全国各地有着紧密关联的京都观众。这就迫使他们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善于融汇贯通。同期,又有一批湖北艺人相继来京,加入徽班。徽汉艺人的合作,加速着这种融合。于是,唱二簧调为主的徽班兼容湖北汉调、皮簧腔,自此以后皮簧戏为主的戏班,立足帝都。这其间,杰出的艺人余三胜(1802--1866)、张二奎(1814--1864)、程长庚(1811--1880),是徽汉合流、并汲取昆腔、京腔(高腔)、梆子等诸腔杂调,衍变为京剧(即京调皮簧戏)的代表人物。人们称其为“三鼎甲”,自是情理中事。
皮簧戏的艺术水平在高明艺人的推动下迅速提高,它激起了清廷皇室的狂热偏好。咸丰(1851-1861)末年戏班开始被传入宫内演戏,有一个叫“升平署”的机构管理着进宫演出的事。昨日还在茶楼会馆表演,今朝便要为封建最高统治和京师百官献艺。在这种特殊背景下,京剧实行着民间精神与宫廷趣味的融合,实行着南方风情与北方神韵的交汇。而融合交汇的结果,是把京剧引向了更统一、更规整的境地。统一规整到它足以贯通各个社会阶层,穿络不同的地域范围。Www.jab88.CoM

扩展阅读

第3节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案


第3节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教案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收入了哪些中国古典文学的名篇?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一篇?为什么?在课外阅读的内容中接触过哪些和这一篇体裁和方法类似的作品?

1.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学资料的能力;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3.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4.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
5.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使他们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

本课学习,要求全面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脉络,了解各个时代最突出的文学成就,熟悉若干种文学形式的名著名篇。
重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中国的古代文学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的有散文,诗,词、曲,赋,传奇,杂剧,小说等多种形式。中国的古代文学表现形式虽然表现多样,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色,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所以对中国古代文学要结合各个时代的不同特点去记忆和理解。加深对文学形式的了解和把握。
难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联系:了解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都反映一定时代发展的特点。明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从而把握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先秦时期:
(一)诗的经典——《诗经》: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标志
1.《诗经》作品的时间:西周初年——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一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
2.《诗经》的内容构成及特点
(1)《风》:是《诗经》的精粹,民间歌谣: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直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语言生动活泼,其中也揭露了阶级压迫和剥削。著名篇章有《相鼠》、《伐檀》《硕鼠》等。
(2)《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贵族宴饮时的乐歌;分为《小雅》和《大雅》两部分,主要是反够贵族阶级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也抒发对社会不公及黑暗腐败现象的忧虑和不满情绪。著名篇章有《生民》、《公刘》、《绵》等。
(3)《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部分,主要是对祖先和当权者功德的歌颂。
3.《诗经》的艺术特点和地位:
(1)特点:
①句式:四言诗体或间以杂言
②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才感染力极强
③创作风格:现实主义
(2)地位:
①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它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②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二)楚辞的魅力
1、楚辞:
(1)产生: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屈原创造
(2)特点:①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感情奔放,句末常带“兮”字
②句中使用许多楚国方言词语,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3)意义:风骚并称,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
(提示:可以从句式、语言、风格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二)伟大的诗人屈原
1、创楚辞
2、主要作品:
①政治抒情长诗《离骚》:文学史上常以“风”(《诗经》)、“骚”或“诗”、“骚”并称;“骚”与“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②组诗《九歌》、《九章》、《天问》等
3、政治抱负:①对内:追求“美政”:即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变法图强,富国强兵;
②对外:力图实现联齐抗秦,进而统一中国
(三)诸子散文:
二、两汉:汉赋的风采
1.赋的艺术特点:赋,是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赋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巧。文多智的特色。
2.西汉时期的赋
(1)西汉早期: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赋》等,都借物抒怀,意境深沉;枚乘的《七发》,开汉武帝时代长篇赋之先河。
(2)汉武帝时代:赋的创作走向全盛阶段。
①艺术特征:气势恢弘、词藻华美,反映了当时文人气度的宏阔广大,时代精神的豪迈勇进,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鲁多彩。
②主要代表作: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等。
(3)西汉后期:最著名的赋作家是扬雄。
3.东汉时期的赋
(1)主要赋作家:班固、张衡。
(2)风格变化:东汉后期长篇赋渐少,各种抒情写物的短篇赋兴起,从而摆脱了长篇赋文辞铺张的弊病,意境更为清新活泼。
三:唐诗:李杜诗篇万口传
(一)唐诗繁荣的原因
1、政治: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物质基础
2、文化政策:开明、开放的文化政策
3、科举制度的实行,“以诗取仕”的推动
4、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

(二)主要代表人物:
1.“诗仙”李白
(1)风格特点及原因:
①“诗仙”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风狂放炽烈,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②他所抒发的“行路难”、“多歧路”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唐代社会崇尚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时代风气有关;
③其歌咏祖国的壮美山水,名篇名句迭出,这与当时文人学士漫游天下的风气有关。
(2)代表作:主要有《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月下羞酌》、《静夜思》等
2.“诗圣”杜甫
(1)风格特点:①诗风具有凝重与沉郁,充满忧患意识和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等特点;
②同时还具相严整格律、沉郁顿挫的特点。
(2)原因: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离乱和漂泊
(3)代表作:《三吏》《三别》《秋兴八首》、《登高》;五律《春望》、《月夜》等。

四、宋代:词苑
(1)产生:由民间流行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唐朝在民间已产生,宋朝辉煌
宋代著名词人:
词人艺术成就名篇名句

柳永
以切身的感受、市井风光、清浅的语言乃至口语人词,用白描的笔法与文人的意趣,铺叙绘写。极状都市繁华和悲欢离合之情,是婉约派的代表。诗作在民间流传最广
《雨霖铃》“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苏轼
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以词怀古、感旧、记游、说理,使词表达的内容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开拓了词的境界。其词清新俊逸,刚健豪放,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两宋之际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其作品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辛弃疾其以高超的艺术功力、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鲜明的个性风格,成为豪放派的集大成者《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2.宋词兴盛的原因
①经济: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阶级关系: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
③政治:宋朝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
(◆诗、词、曲的关系)
诗(主要是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词则句子长短参差,更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曲则可庄可谐,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更为生动活泼。词、曲都是从诗发展演变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五、元曲与市民社会
1.散曲
(1)兴起: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并兴盛于元明时代的一种诗歌体裁。它包括篇幅短小的小令和套数(套曲、散套或大令)两种主要形式。
(2)特点:
①与词相比,散曲在音节和用韵上都比较自由,句子长短更为参差,而且可以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的新词,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
②题材广阔,语言幽默通俗、明快泼辣,形式活泼,描绘生动,手法多样。
(3)影响:对后来的诗歌与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元杂剧
(1)艺术特点: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它是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的,因此又称北曲或北杂剧。
(2)名家名剧: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
(3)兴盛原因:①早期市民阶层的壮大。②统治阶级宴乐的需要。
F、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
1.成就:
作品作者成书时间内容特点体裁特点和价值
《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叙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许多不同性格的典型人物最早的长篇章回历史演义小说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描写北宋农民起义,歌颂农民的斗争精神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东周列国》冯梦龙明朝叙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风云历史小说
《封神演义》
许仲琳明朝描述商末政治纷乱和武王伐商的历史故事神魔小说

《西游记》
吴承恩
明朝
以民间唐僧取经故事为题材,表现出要求个性解放,冲破传统思想束缚的精神我国古代优秀的长篇神魔小说
《金瓶梅》兰陵笑笑生明朝描写明朝日常生活、人情世俗长篇白话世情小说
“三言”
“二拍”冯梦龙
凌濛初明朝
明朝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令人耳目一新短篇白话世情小说
《儒林外史》吴敬梓清朝真切描绘了知识分子、官僚及乡绅的生活、心理古代优秀的讽刺小说

《红楼梦》

曹雪芹

清朝
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通过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变故,揭示了封建社会败落的历史命运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聊斋志异》
蒲松龄
清朝借花妖狐魅的故事,艺术地反映了广泛的现实社会生活古代优秀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官场现形记》李宝嘉清朝

运用讽刺和夸张的艺术手法,揭露封建统治的腐败,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

谴责小说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沃尧
清朝
《孽海花》曾朴清朝
《老残游记》刘鹗清朝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经济:大批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市民阶层队伍壮大,通俗文学在这种环境中获得蓬勃发展
(2)政治: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写出批判现实的力作。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专题二)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专题二)”,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标要求: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②了解、诗,词、歌、赋等各种不同的知识内容和形式,知道和掌握一定数量的名家作品;

③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学资料的能力;

④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赏析和运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

②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

③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或举办文学作品欣赏会等方式,从历史的角度赏析文学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通过对文学家、诗人及其文学作品的分析,把学生带进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古人的呼吸,思想,情操。增强文化修养。

②通过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③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升华;在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得到增强。

④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使他们理解和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

教学课时:2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和时代特点

难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与政治经济等之间的联系

教学建议:

1、整体教学思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各种形式著名的文学作品学生在语文课上大都学习并深入分析过,所以课上可引导学生先谈谈对每种文学形式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赏析文学作品,分析归纳每种作品的特点。

2、导入:可设问:你知道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有哪些?能否举例说明其特点?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几种表现形式并以其已有知识来说说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3、关于“诗的经典”一目,建议教师:

(1)建议教师先简洁地介绍诗歌的产生:语言──歌谣──诗歌。

(2)从四方面分析《诗经》

①概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共305篇。绝大部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②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其中精华的部分,因多是周代各诸侯国的民歌,从而从各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文,适当引用《伐檀》、《七月》或《硕鼠》的诗句加以说明;

③特点: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艺术感染力很强;

④地位:《诗经》的创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4、关于“楚辞的魅力”一目,建议教师:

(1)了解楚辞及其特点。“楚辞”是屈原采用楚国方言,利用民歌的形式,开创的一种诗歌新体裁。引导学生结合《诗经》对比得出楚辞的特点:一,是浪漫主义的,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丽、风格绚丽、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二,句式较为灵活,更适于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2)了解屈原。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讲解中可引导学生看屈原像和屈子词的图片,以加深印象。突出点出屈原的爱国精神。

(3)介绍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屈原的《离骚》,学生已在语文课中学过,教师可以适当引用《离骚》中的诗句,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5、关于“汉赋的风采”一目,建议教师:

(1)使学生了解赋这一文学形式。赋是两汉时期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体物写志”。它直接源于骚体诗,但与先秦诸子的散文也有重要关系。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质,后来逐渐向骈文、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2)列举西汉、东汉时期赋的成就。西汉代表性成就: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可适当介绍《上林赋》,作品借“子虚”、“乌有”和“亡是公”三人为辞,用对话的形式,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作品情节跌宕,铺陈起伏,视野广阔,气魄宏大。东汉成就:张衡的《二京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3)引导对比西汉、东汉时期赋的代表作品,分析两个时期赋的特点。西汉特点:以恢宏的气势,奇丽的景物,夸张的手法,华美的词藻,表现出当时宏阔硕大的文化气度、豪迈勇进的时代精神,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东汉特点:篇幅大多较短,以抒情为主,字句平浅,意境较为清新。

6、关于“李杜诗篇万口传”一目,建议教师:

(1)先使学生了解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其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作如下归纳: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2)补充介绍唐代诗歌的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3)依据教材着重介绍盛唐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李白、杜甫及其作品特色。

①李白蔑视权贵,愤世嫉俗,向往光明,追求自由;他的诗气势磅礴,热情奔放,想像丰富,手法夸张,意境深远,具有突出的浪漫主义风格,有“诗仙”之称,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都是千古绝唱。教师还可向学生朗诵李白的《赠孟浩然》,体会李白诗的风格。

②杜甫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前后由盛转衰的时代,一生贫困失意,颠沛流离,因而他的诗揭露了统治阶级政治昏庸、生活腐朽,反映了下层人民在战乱前后的悲惨境遇,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国事的关怀。他的诗风深沉浓郁,跌宕有致;语言上的功力非常深厚,“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毫发无遗憾”的严肃创作精神,使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突出的作品有“三吏”“三别”等。还可通过大家回忆初中已学过的《石壕吏》来说明。

7、关于“宋代词苑”一目,建议教师:

(1)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了解词的发展历程,以及宋词的基本概况。然后讨论宋词繁荣的原因。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为三点: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③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在此,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一定社会的文化和经济、政治的内在联系,逐步培养他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讲述两宋具有代表性的词人及其代表作品时,可从宋词的两大流派──婉约派和豪放派入手,评析和鉴赏宋词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并比较两派不同的风格特点。

①婉约派词人及其风格特点。北宋的柳永和两宋之际的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可举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声声慢》,说明婉约派词人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

②豪放派词人及其风格特点。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要结合其代表作进行具体说明。南宋的辛弃疾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风格,取得很高成就。可举出他们的代表作品和名句,总结豪放派词人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

③教师最后还应指出:许多词人的作品往往兼具豪放与婉约两种不同风格,并不截然分开。如陆游不仅是大诗人,而留下了很多的词篇,其词作品既有豪放的佳作,也有婉约的名篇。

8、关于“元曲和市民社会”一目,建议教师:

(1)了解广义元曲的含意,包括散曲和元杂剧。引导学生结合了解散曲和元杂剧含义及特点。

①散曲,是北方民间流行的一种诗歌体裁。包括篇幅短小的小令和多支曲子连缀而成的套数(套曲或大令)。特点:在音节和用韵上比较自由,句子长短参差,且可以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的新词,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

②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用北方流行的散曲曲调演唱。

(2)元杂剧成就,关汉卿与《窦娥冤》,马致远与《秋思》。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建议教师引导他们进行东西方文学比较,如将关汉卿及作品与同一时期英国的莎士比亚及作品作比较,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3)引导学生分析元杂剧日益兴盛的原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一是为适应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二是(主要的)为满足广大市民阶层日益强烈的文化需求。

9、关于“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一目,建议教师:

(1)对此部分内容学生们比较熟悉,不但初中历史课学过,很多小说高中语文教材也分别选讲过其中著名章节。学生也读过这些小说,或观看过相应的影视片。建议教师突出两方面:一是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二是几部著名小说的特点。

(2)关于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

①教师首先应指出,明清小说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是明清文学的代表。明清小说是从宋元话本发展而来的。话本是说书人的底本,在说书人口头创作过程中,不断增加生动的故事情节,加工后的底文便作为书写文学在社会上独立流传,成为小说。唐代传奇、宋元话本都是短篇,明清小说创立了长篇体裁,开辟了我国小说史的新阶段。

②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市民文学蓬勃发展。

(3)通过活动课加深对明清小说特点和成就的理解。如:举行明清小说故事会;或放映根据明清小说改编拍摄的相关电视剧的精彩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再设计探究性的问题。由学生去组织参与,合作探究,既立足课堂、课本,又延伸到课外、社会,既依托历史学科知识,又借助了语文学科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本课小结:建议教师先归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几种文学形式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再要求学生将本课内容概括为“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一览表”(应包括历史时期、文学体裁及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专题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一、土地所有制形式:

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是构成封建生产关系和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史上,土地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重形式)。

中国古代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其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有制。

1、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

(1)性质: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

(2)兴衰:它始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春秋后期逐渐瓦解。

(3)内容(权利与义务):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

2、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

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战国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政府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允许自由买卖,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剥削农民。这种制度是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他们。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有王田制(新)、屯田制(三国)、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三种形式

▲屯田制:

目的:主要是为了戍边和保证军需。不少朝代都实行过,如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都实行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民背井离乡,土地荒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推行屯田。后来,魏、蜀、吴也都实行屯田。

基本特点和具体做法: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含有兵农合一成分

方式:这是政府或统治者组织的农民或军队的开荒种地。屯田有军屯、民屯。军屯:由士兵屯垦;民屯则招募流亡农民进行屯垦;屯田农民要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政府设官管理;屯田民要分别不同情况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但他们不再负担兵役。

作用: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操推行屯田,保证了军粮供应,为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条件。

▲均田制:

实行:均田制始于北魏(485年),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

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实行这种制度不触及贵族地主利益,农民对国家承担租赋徭役,贵族地主无此负担。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地主利益也都得到了保障。②土地不得买卖;——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③官吏得给公田;——其利益得到了保障④农民对封建国家的租、调、役负担。(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

政府规定,一夫一妇要向国家纳租粟二石,纳调帛一匹,产麻的地方纳布一匹(不交帛)。此外,农民还要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调。

作用: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比较完备)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占主要地位,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都存在这种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构成封建经济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在封建经济发展过程中,地主不断兼并农民的土地,使这种土地所有制不断破产。

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认识:古代土地制度变革与调整的实质

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兼并是最大特征:①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阶级力量增加的表现,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封建社会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

②当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两种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使兼并得到一定的缓和,二是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专题三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一、温故知新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知识体系一览

生产工具:原始:,商周:,春秋

耕作方式:原始:,商周:,春秋

农业

公有制:时期

土地制度井田制:出现,瓦解,崩溃

私有制:形成限制进一步发展

部门:

手工业成就:

经营方式:

发展历程:

商业重农抑商:

资本主义萌芽:

经济结构上:

农业生产模式上:

组织经营上:

生产部门:

劳动分工:

手工业生产技术:

经营形态:

生产水平:

商业:

二、本专题你需要理解的概念:

1、我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一览

天文学方面:

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是:

我国对彗星的记载比欧洲早:

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欧洲早:

中国古人对太阳黑子的记录比欧洲早:

我国最早的天文学专著是:

世界上最早的星表是:

东汉科学家张衡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

世界上首次恒星位置的变动是和用发现的。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成的简仪比欧洲同类仪器早:

我国古代最精确的一部历法是:

数学方面:

最先提出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的是:,比西方早

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的是:

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达

农学方面: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元代的详细记载了、

、和等重大发明。

的作者被誉为

医学方面:

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是:

的作者被称为

最早的麻醉药剂和最早的体育保健体操

是发明的。

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是,他还创立了

四大发明:

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是:

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

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发明是:

最早关于火药的记载见于

在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的是:

2、我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的历史之最

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是: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东晋最著名的画家是:,他的绘画理论也是中国古代的开创之作。

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是

在描绘市井生活的作品中,最著名的当数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屈原楚辞中最著名的诗篇是

唐朝最著名的三个诗人是:

宋元时期主要的小说形式是

明朝的“四大奇书”是:

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是在等作品中。

明清时期批判现实的代表性力作是:

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是

最为著名的“元曲四大家”是

京剧迎来第一个繁盛期是在

三、本专题你需要背诵的知识:

1、春秋以来,儒家思想是如何演变和被利用的?

儒家创始人是春秋晚期的孔子。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孔子晚年编订了《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五部书,史称五经。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是孟子。孟子主张施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宽刑薄税。另一代表是荀子,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具有唯物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儒家思想当时不受重视。

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儒学受到打击。

西汉时,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认为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其他学说都要禁止,应当建立太学,用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宋代理学仪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集大成者是南宋朱熹。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明清两代,封建统治者的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相继占统治地位。进步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他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说他们“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2、战国以来,除儒家外,还有哪些学派、思想也有很大影响?

道家:创始人是春秋晚期的老子。老子的学说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严刑峻法。战国时期,继承老子道家学说的是庄子,他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现象。

战国的墨家:创始人是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兼爱就是爱一切人,平民百姓也要爱。非攻就是反对战争,渴望社会安定。尚贤就是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战国的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认为今胜于昔,主张进行政治变革,以法为本,法不阿贵。韩非子的思想在商鞅变法中得到体现。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他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身体力行,对后代学风影响很大。代表作是《天下郡国利病书》。他反对君主专制政治,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唯物观点。他还提出朴素辩证法思想,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

3、战国以来,我国诗词发展的情况怎样?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收集的是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民歌,雅是宫廷乐曲歌辞,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

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是屈原。他创造出新的诗歌体裁——楚辞,《离骚》是其许多优秀诗篇中最有名的。

汉代诗歌以乐府为代表。

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诗人,写出了不少诗赋,史称建安文学。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诗风慷慨苍凉。

东晋诗人陶渊明写了许多田园诗,《归园田居》、《桃花源诗》尤为著名。

南北朝时期,南方民歌代表作有《采桑度》,北方民歌有《刺勒歌》、《木兰辞》等。

唐朝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5万首诗歌。初唐诗人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盛唐山水田园诗人有孟浩然、王维。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李白、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全是他的诗句)的成就最高。中唐白居易,晚唐杜牧、李商隐。

南唐后主李煜是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

苏轼是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代表,代表作有《雨霖铃》。

两宋之交的李清照的词属于婉约派。

南宋词人辛弃疾继承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代表作有《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南宋陆游文学成就以诗为主,词也很出色。代表作有《钗头凤》。

4、战国以来,我国散文、戏剧、小说发展的情况如何?

孟子的文章刚柔相济。庄子的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秋水》、《逍遥游》等,都是古代文学名篇。

兴起于两汉的赋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讲究排比,散文韵文并用。西汉赋代表作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赋代表作是班固的《两都赋》。

宋代兴起话本,艺术成就较高,直接社会原因是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元杂剧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组合的文学剧本。散曲是北方地区的流行歌曲。关汉卿是元代剧作家的代表,代表作有《窦娥冤》。

明清时期,我国古典小说蓬勃发展,产生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长篇小说。

5、春秋战国以来,我国绘画艺术发展情况如何?

春秋战国时期,绘画成为独立的艺术。长沙楚国遗址出土的《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青铜器的装饰发展为完整画面。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壶身刻画多种画面,形象生动,表现出精湛的艺术技巧。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色帛画是汉代艺术的珍品。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艺术性强。

三国时的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

东晋画家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代表作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隋朝画家有展子虔。

唐朝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

6、东汉以来我国书法艺术发展情况如何?

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门艺术。著名学者蔡邕是有名书法家。

曹魏的钟繇,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

东晋王羲之世称“书圣”,代表作有《兰亭序》、《黄庭经》等。其子王献之造诣也挺高,和王羲之合称“二王”。

唐朝书法家有初唐欧阳询,盛唐的颜真卿(代表作是《颜氏家庙碑》),中晚唐的柳公权(代表作是《神策军碑》)。草书大家有张旭(草圣)和怀素等。

7、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天文历法发展情况如何?

春秋时期,公元前613年,留下了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欧洲早600多年。那时基本确立19年7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多年。

战国时期,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汉武帝时,天文学家制定出中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西汉留下了世界上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东汉科学家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他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人早1700多年。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制成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表明中国历法体系的成熟。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第一人。

元朝郭守敬创制简仪和高表等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他主持编定《授时历》,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8、战国以来,我国医学发展情况如何?

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是扁鹊,被后世医家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

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我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华佗和张仲景是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被誉为“神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经典,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

唐朝医药学家孙思邈著《千金方》。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四部医典》。唐高祖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00多种,方剂1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称为“东方医药巨典”。

9、东汉以来,我国数学发展情况如何?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魏晋时的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比外国早1000年。他还著《缀术》。

10、隋唐以来,我国印刷术发展情况如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11世纪中期,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了400年。

11、隋唐以来,我国火药发展情况如何?

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北宋政府在东京设立专门机构,制造火药和火器。

南宋时发明了管形火器“突火枪”。

金的火器制造业比较发达,金军曾用火药武器打退蒙古军的进攻。

12、我国四大发明的传播情况如何?

造纸术:4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后又传到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传到非洲与欧洲。

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

指南针:罗盘针在宋代海船上普遍使用。13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火药和火药武器: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13、战国以来,记载我国生产科技成就的著作有哪些?

战国出现了有关手工业工艺的专著《考工记》,在我国工程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时的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总结了我国许多科技成就,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

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16世纪后期,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徐光启积极引进西学,与来华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将《泰西水法》内容引入,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4、秦朝以来,我国历代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政策是怎样演变的?

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下令把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后又流行一种更加简便的隶书,是为书同文。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规定教育由官府举办,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西汉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两位高僧,用白马驮来佛经。明帝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为他们建造了白马寺。

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曾先后两次灭佛。

唐玄宗时限制佛教,裁汰僧尼,禁建新佛寺。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清代统治者大兴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四、本专题你应该通过的测试

1、右图为我国古代某文物图片,图中文字

A.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

B.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C.是最早的全国统一标准字体

D.是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典范

2、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若止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当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造纸技术的重大改进B.雕版印刷术得以推广

C.胶泥活字印刷的诞生D.金属活字印刷的出现

3、商业的发展与人们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商业不断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也成就非凡,这些成就不包括

A.小说的出现和繁荣B.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

C.宋朝风俗画的发展D.黄宗羲等人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

4、有关“司南”,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郑国人采玉时就带了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被应用到军事、生产、日常生活、地形测量等方面,特别是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记载;1819年奥斯特已发现如果电路中有电流通过,它附近的普通罗盘的磁针就会发生偏移。法拉第从中得到启发,他成功地发明了一种简单的装置——事实上法拉第发明的第一台电动机。两则材料读完后,你的结论是

A.科技是生产力并随社会需要而发展B.磁性的应用有一定的过程

C.“电的鼻祖是我们中国人”D.我国科技战滞后于西方

5、唐代有一位诗人,被称为“诗风壮浪纵恣,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夸张和奇特想象”。根据描述,你觉得位诗人应该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孟浩然

6、《清明上河图》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古代开封的繁荣景象。下列场景中不可能在画中出现的是

A.王家锦帛铺当街而设B.刘三叔精装字画铺出售唐代名家字画

C.驮运丝绸、瓷器的骆驼正在出城D.娱乐场所瓦肆表演杂剧《西厢记》

7、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这一评价反映黄慎的绘画属于

A.山水画B.写意画C.宗教画D.风俗画

8、现代火箭推进的基本原理源于中国的火箭发明,但最早把人送入太空的却是西方人,其主要原因是

A.中国古代科学重经验总结,少理论研究

B.中国人缺乏创新思想和进取精神

C.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D.封建统治和殖民侵略,造成中国长期落后

9、下列关于京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同治、光绪年间是京剧的一个繁盛期

B.京剧在我国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C.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

D.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戏剧

10、从宋代的瓦肆到元代的杂剧再到明清的小说,说明我国古代文学:

A、反映了教育的普及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要求

C、有利于白话文的推广D、在发展中,高雅文化消失

11、明清时期的文化,与以往相比具有新的时代特征,表现为

①产生了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②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市民文学蓬勃兴起

③出现了鞭挞封建礼教的文学作品④出现了介绍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科学巨著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2、在描绘市井生活的绘画作品中,最著名的是

A、《五牛图》B、《清明上河图》C、《水浒传》插图D、《五子夺莲》

13、在明清小说中揭露黑暗现实,抨击腐朽社会制度的作品,不包括:

A、《碾玉观音》B、《红楼梦》C、《聊斋志异》D、《儒林外史》

14、唐朝,其诗体现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的诗人是

A、李白B、杜甫C、李清照D、陆游

15、“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

A、《诗经》中的“国风”B、汉赋C、唐诗D、元散曲

16、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的主色是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你认为“红脸”表示

A忠勇正义B奸诈狡猾C凶猛残暴D刚直果敢

17、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邀请国际友人观看了一部根据我国民间故事改编的彩色戏曲故事片,引起很大反响,该片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曲电影是

A花木兰B红楼梦C梁山伯与祝英台D穆桂英挂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