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语文《散步》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试讲教案

发表时间:2020-04-21

七年级语文《散步》试讲教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七年级语文《散步》试讲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七年级语文《散步》试讲教案

老师:我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咱们班的同学有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的吗?请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请一位同学谈谈和父母一起散步时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觉得和父母一起散步可以谈谈心,一家人有说有笑,即使父母批评自己,也不像在家中那么严肃。
老师:很好。散步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它是一种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叙事散文——《散步》。先请一位同学把课文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本文一共写了几个?
学生:四个人。作者、作者的母亲、作者的妻子和儿子。
老师:对。这四个人中最喜欢母亲的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母亲?
学生:这位母亲很理解儿子的心意,很疼爱自己的孙子。
老师:请你把写母亲的地方读一遍。
(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老师:母亲尽管走远一点就觉得累,但体谅到儿子的一片孝心,就出来了。这是写母亲的动作。“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母亲十分信赖孩子。
老师:对。哪一个地方写到了母亲的语言?
学生:倒数第二段。
老师:请你读一下。
(学生读课文)
老师:“还是走小路吧。”母亲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学生:因为母亲知道了孙子要走小路的原因,“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孙子想去看看,当奶奶的应该满足孙子的要求。
老师:很好。那么母亲的这段话怎么读才好呢?谁来试一试?
(学生读课文)
老师:同学们注意,文中写道:“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这是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怎样读才能表现出这个转变的过程呢?
学生:我觉得“还是”两个字带点拖音:“还——是——走小路吧。”
老师:很好。你体会得很到家。母亲的第二句话怎么读呢?
学生:(大声地)“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老师:用不着这么大声。母亲让儿子背着自己,提这点儿要求用不用事先跟儿子商量商量?
学生:不用。
老师:对呀。母亲说这话时很放心,很坦然。读的时候要把这层意思表达出来。请听老师读。
(老师范读课文)
老师:以上我们分析了对母亲的描写。
(老师板书: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孙子动作、语言)
老师:最喜欢作者的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作者?
学生:他很孝敬母亲。
老师:哪里看得出来?
学生:“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老师:“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这句话的隐含意义是什么?
学生:伴同母亲的时日短。
老师:对。作者希望在母亲的有生之年能多出来几次散步。作者对这次一家四口在田野散步是很珍惜的。作者的这种感情在前面的哪一段中表露过?
学生:“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老师:哪几个字应重读?
学生:“太”、“总算”和“又”。
老师:好。作者在内心深处为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而高兴。这是什么描写?
学生:心理描写。
老师:对。那么作者的那句话怎么读?
学生:应该干脆利索:“走大路”。
老师:或者说是斩钉截铁。有没有商量的余地?
学生:没有。
老师:对。说一不二。“走大路”。我们把第六自然段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课文)
老师:刻画作者本人,较多地使用了心理描写,也有语言描写。
(老师板书:作者孝敬母亲心理、语言)
老师:最喜欢文中这个小孩的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请你说说理由。
学生:这个小孩没有坚持非走小路不可,他听从了爸爸的话,是个懂事的小孩。
老师:很正确。文中小孩说了两句话,谁来读一下?
(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这个小孩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靠自己细致的观察得出的。说明这个小孩怎么样?
学生:很聪明。
老师:对。
(老师板书:小孩懂事、聪明)
老师:只剩下妻子一个人啦。最喜欢妻子的举手?
(没有学生举手)
老师:请你说说为什么不举手。
学生:我不喜欢这个人物。
老师:为什么?
学生:妻子没有说一句话。
老师:不说话你就不喜欢?
学生:书上写“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就是说,妻子在家里就不听——
老师:就不听丈夫的。你是这个意思吧?
(学生点点头)
老师:同学们想一想,妻子难道一切必须听丈夫的吗?
学生:不行。
老师:对呀。丈夫说得对才听,说得不对还能听吗?那就另当别论了。为什么这个妻子在外面总是听丈夫的呢?那是因为她维护夫妻之间在外界的美好形象,她很给丈夫什么?
学生:面子。
老师:对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妻子在外观上是很尊重丈夫的。但是回家就不同了。在家里夫妻之间完全可以互相批评。这叫内外有别嘛!妻子没说一句话,那是因为她在等待丈夫的决定。一旦丈夫说“走大路”,妻子就毫不犹豫地支持丈夫的意见,也走大路。妻子不说一句话,正说明她是一位默默奉献,更多地操持家务的贤妻良母。她说得少而做得多,同学们不喜欢这样的妻子?反正我喜欢。你们同意我的观点吗?
学生:同意。
老师:喜欢的请举手。
(学生举手)
老师:看法发生变化了,这就是理解了。好,下面我们把文章最后一段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板书:妻子默默奉献、贤妻良母)
老师:同学们,这一段内容就好像一幅电影画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个字表示。
学生:爱。
老师:对。
(老师板书:爱)
老师:家庭的幸福大厦就是由爱支撑起来的,散步所体现出来的温馨与幸福就在于此。希望同学们以后经常与父母在一起散步,去感受美好的家庭生活。

相关推荐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案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标倡导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交流思想,展示成果。

《散步》为读者描绘了一组中国传统美德的亲情场景,文章内容比较浅显耐读,体现了语言美、诗意美、人性美。让学生在阅读中研析课文,品味文章语言,寻找美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思维的重要时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比较研究与拓展强化,可以对课文有切实理解和鉴赏;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进而感悟出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伦理美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整体感知课文。

⑵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

⑶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⑷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⑵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⑴品味文章语言“大词小用”的特点。

⑵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

⑶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

⑴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

⑵体会文章语言“大词小用”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

⑶初步学会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相信同学们和我一样,在生活中曾被许多小事感动过:平平常常的一天,收到了来自远方朋友只有淡淡的一句“你好吧”的祝福;伤心失败的时候,一位平时不是特别亲近的人轻轻地对你说“我们相信你的”……这些都是小事,但总能让人读出许多的真情。

生活中,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

请两至三位同学讲述自己的经历,与大家分享交流。

师:现在,就让我们跟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吧。

看看作者他是如何把生活中最细微的小事写得让我们感动着的。

(投影“散步”画面)

二、整体感悟。

1、鼓励朗读。

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一名代表和老师比赛,借助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其他同学从以下三方面给予评判:

(1)音准的把握;(2)句逗的停顿;(3)语气、语调的处理。

2、通过讨论,统一意见:

⑴本文基调愉快而深沉;

⑵语调平稳,不宜过高或过低;

⑶语气亲切,温和,并含有庄重;

⑷语速以中速为主,第四自然段应快些,第六、八自然段应慢些。

根据讨论结果,自由读课文。

思考:

⑴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⑵初读课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师生互动,形成板书。

三、初步发现。

1、师生共同探讨第一、二自然段。

学习第一自然段:

多媒体投影第一自然段: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请同学们轻轻地把这句话读一遍。(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从这样一句话的表述中,你能读出作者在写这句话时含着的情感吗?自己再轻轻读一遍。

(不急于让学生回答,给他们时间再次阅读。)

(生轻声读。纷纷举手。)

努力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师问:

这样的内容平常习惯是怎样表达的?作者这样选用词语和选择句式,你能否发现什么“特别”之处?

通常习惯的表达有:

(1)我们一家四个人在田野上散步。

(2)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

……

归纳比较结果:

文章选用的句式有强调的意味,突出“我”对母亲的尊敬及对一家人的爱,郑重其事地推出一个镜头。

进一步朗读并感受课文语言,切入到本课主要目标——语言的探究,通过比较发现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感受文章浓浓的亲情。

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自主发现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

⑵推选用得巧的词语,体验其中蕴含的真情。

句子: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词语:信服。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会发现句式与词语的选用上都有一种“大词小用”的感觉,更深入地领会作者用心:把小事情写得很重,写得意义不凡。

2、学生归纳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作者选用句式与词语,整篇文章给人一种小词大用的感觉,使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显得那么不同寻常。

归纳的环节非常重要,它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

四、合作探究。

1、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发现有小词大用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小组活动,师生互动。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

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2、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

(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句话从小孩的嘴里出来,显得特别的天真、可爱,可让学生仿读进行品味。

(2)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教师可适时地追问:为什么他们都听我的?引导学生探讨。

(3)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非常普通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样地富有诗意,并且使它与庄重的话题“生命”联系在一起。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作者为什么看到这田野美丽的春景会想到生命?”“这与前文写母亲有无联系?”等问题。并让学生动笔仿写,深入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4)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这是一句有着深刻含义、富有哲理的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揭示着中年人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中,应鼓励学生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

可能有的词语:

太迟、总算、熬、分歧、责任的重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稳稳地、仔细,等等。

在探讨这些词语时,主要是要分析这些词语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

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如:说母亲过冬天,为什么说成“熬”?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个这么大的词?我为什么会感到责任的重大?假设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母亲会怎样想?为什么我和妻子要慢慢地、稳稳地、仔细地背呢?等等。这些都是开放性的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渗透情感教育,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分享学生的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心与兴趣,把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还给学生。教学目标的真正达成在于学生自主的发现与交流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注意语言、情感,也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课文呈现的,是一个大写的“人”。

五、拓展发现。

1、与以前版本教材比较,推进研究。

以前版本教材对作者原文删了三处文字,出示这三句话,讨论原版本编者删改的意图,并且评价删改的效果。

括号内为作者原文被删去的三句话:

(1)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3)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教学中,讨论原编者的删改意图相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难度,但可以先请学生评价删改的效果,再揣摩原编者的意图;进而揣摩作者的本意,比较两者优劣以及作文修养。

教师根据学习情况决定是学生个体独立思考还是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平等审视的意识,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同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与发现,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放任思维的潮流。只要合理、能说得通就可以。

2、调用积累,向课外拓展。

师:大词小用的语言能把小事情写得庄重、意义不凡,有些能使文章变得轻松幽默,在生活中或者阅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例子,如“扛着一支笔”。

你能否也运用“大词小用”的写法,写几句话,描述生活中感受到的亲情?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让学生读与写结合,也希望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学语文,更应该用语文;其乐无穷。

六、反思小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由同学谈本节课的收获与启示。)

2、师总结:

《散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也是一曲用615字凝成的中华民族亲情的颂歌。

它让我们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举行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散步。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让我们接受一次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教育!

七、布置作业。

1、老师的建议:

大家把课文带回家和家人一起读,也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2、观察自己的生活,是否真的有许多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

相信同学们的语言魅力,能描绘出亲情的生活美。

八、板书设计:

散步【莫怀戚】

…劝说…散步…分歧{母亲走大路…儿子走小路…最终走小路}…解决{敬老爱幼}…中华民族亲情颂歌!!!

寓情于事,小中见大。

七年级上《散步》教案


七年级上《散步》教案
时间:20xx年12月1日
一、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文章独到的语言风格。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进入《散步》一文,你将会对“幸福”有更加真切的体会,会对“生命”有一些更深的感悟。
(二)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三)老师配乐朗诵,并出示问题,整体感知文意。
⑴散步的地点?
⑵散步的季节?
⑶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⑷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如何?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家人?
(四)共赏亲情
1、母亲开始愿意出来散步吗?儿子明明知道母亲身体不好,走远会累,为什么非要劝体弱的老母亲出来散步呢?
2、面对“分歧”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我最终做了怎样的决定你认为我这样做对吗?
3、最终这个“分歧”是怎样解决的呢?母亲为什么改变了决定?
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概括浓浓亲情的奥秘——尊老爱幼
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五)品味探究
这篇散文不仅寓意深远,而且语言精美,值得我们品味揣摩。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好在哪里。
提示:1、两处景物描写。2、对“熬”字的理解。3、两两对称的句子。
(六)拓展体验,感恩亲情
感恩的话语我们要说,感恩的行动我们更要做,请同学们欣赏一则公益广告片《给妈妈洗脚》,希望能有所启发。
看完这则堪称经典的公益广告,再结合课文,两者都运用了相同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试着写一件能体现出父母对你关爱的小事,和大家分享。
(七)美文共赏:
听了同学们的感悟,老师也有很多感慨,就用一首小诗来结束这堂课吧。
如果有一天
我们的父母也老成了我们的孩子
我请你,请你们,也记着做他们的父母
像他们曾经对待我们一样,藏起生活的艰辛与坎坷
微笑地为他们撑起一片温馨的天空
请记得摊开他们的手掌
数一数上面的千沟万壑……
这样
我们的生命原野就会永富春意
我们的生命就会永远朝着那无限的绵长的路走去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其中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在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承担责任的情感。
(教材分析:《散步》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
教学重点:
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感悟亲情美。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象征意义(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法: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教师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扩大教学的容量,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学法: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圈点勾画,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情境导入(约3分钟)
幻灯片出示一组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师述:有一种水,能让人喝醉,这种水叫做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做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整天辛辛苦苦的工作,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他们年纪大了,孱弱的双肩已经不堪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板书课题)散步
二、检查预习情况:(约3分钟)
(幻灯片)1、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熬()nèn()芽咕咕()叫
分歧()shà()时水波línlín()
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随意:任由自己的心意。这里表现初春的田野充满生机和活力,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情景。
分歧:意见不一致。
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所,位置。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三、整体感知(约10分钟)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听读。
2听读课文,你感受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3、让我们把自己融入这个和谐的家庭用喜欢的方式自由的朗读课文,想象一家散步的过程,然后抢答下面的问题。多媒体显示抢答题
a、散步的时间?(初春)
b、散步的地点?(田野)
c、课文中共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
(我妻子母亲儿子;我)
d、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散步分歧产生分歧解决
4、用一句话概括上面的内容
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散步中发生了分歧,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
四研读入境(约10分钟)
1、分歧是怎么产生的?怎么解决的?在解决分歧中,文中的几个人物谁的权力最大?究竟听谁的,是由人决定的吗?(让爱作主)(教师提醒边看书边划书,并做旁批)
老师:一家人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权利是没有大小的,一家三代在田野散步,表现出尊老爱幼,互相关爱的浓浓亲情,推而广之,人类的延续,社会的推进何尝不是这种爱的传递呢?
2活动探究:
(1)请用一句话或词语概括一家四口的性格特点。
我:(孝顺有责任心强)我的母亲:(宽容体谅)
我的妻子:(贤良孝顺)儿子;(活泼可爱)
(2)鲜花献给可敬的人。(分组讨论进行)
(多媒体展示):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选读课文,结合文中描写人物的言行和心里活动的句子,说说你鲜花给他(她)的理由。
五、重点研读(约6分钟)
齐读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提示:
“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合作,最终挖掘文章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启发,尽可能的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总结:
“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希望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最后一句话表现出作为中年人的重大责任感,他们既要好好承担老人的幸福,赡养老人,还要好好照顾孩子的生活,抚养下一代,绝不能有什么闪失,这正是他们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何尝不是如此呢?)
六、亲情行动(约1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有没有和父母发生过分歧?当时是如何做的?学习这篇课文之后应该怎么做呢?(让学生们自己发表观点)
2、出示图片说说自己的感受,以后应该怎样做?(图片中显示小时候父母为我们穿衣喂饭,长大后我们牵着父母的手慢慢走)
七、课堂小结(约2分钟)
亲情不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不只是父母殷切的希望,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亲情不单是今天课堂上的片刻领会,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去实践。就让我们的小家永远亲情洋溢,让我们的“大家”永远爱意无限,让我们的心灵之舟在“家”这片海域里有所归依。
八、作业布置(约1分钟)
课下在笔记本里写一写你为父母分担过的事(300字)
板书设计:
总起:初春、一家四口
散原因:母亲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分歧“我”的态度:委屈儿子
母亲态度:依从孙子

热爱生活,尊老爱幼,承担责任。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