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一单元第3课康熙帝学案

高中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8

第一单元第3课康熙帝学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一单元第3课康熙帝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一单元第3课康熙帝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康熙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和维护国家主权而采取的措施。评价康熙帝。

一、少年康熙
1、幼年继位:1661年,清朝顺治帝的第子继位,年号康熙。
2、面临形势:(1)郑成功(2)沙俄(3)蒙古各部(4)满汉矛盾(5)辅政大臣
3、总揽大权:康熙帝14岁亲政。智擒鳌拜,禁止株连,稳定了朝廷秩序,总揽朝政。
二、巩固统一国家
1、平定三藩之乱
(1)、平西王、平南王、靖南王占有南方广大地区,掌握重兵,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统治与国家的统一。在康熙帝下令撤藩后,起兵反清。
(2)、康熙帝亲自指挥平叛,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2、统一台湾
(1)1681年,任用为福建水师提督,攻占澎湖,迫使郑克爽降清。
(2)设置,使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3、平定西北叛乱
(1)、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发展起来,准噶尔汗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
(2)、康熙帝三次亲政,平叛取得胜利。
4、加强民族团结
(1)、崇尚文化,恢复开科取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2)、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
三、维护国家主权
1、背景: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扰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抢掠中国当地的少数民族。
2、过程
(1)亲自东巡,了解敌情,制定方略。
(2)命令都统彭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组织两次恢复之战。
(3)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意义: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四、评价
1、自评:自己身为皇帝,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总评: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他的子孙共同创造了“”。康熙时期面临哪几方面的民族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及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台湾外纪》
材料二:痛哉!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国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贼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部尚书孙汶也,吏部侍郎徐用仪也。┅┅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输之倭奴!——《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材料三: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开罗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为此,康熙帝对台湾采取了哪些措施?采取这些措施意义何在?

(2)材料二中台湾人民发布“檄文”的背景是什么?“檄文”表达了台湾人民怎样的感情?

(3)材料三《开罗宣言》中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4)通过上述材料,你获得怎样的认识?

第一单元第3课康熙帝
(1)满洲贵族与汉族人民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中华民族与欧洲殖民主义的矛盾(2)措施:①学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文化传统,尤其汉族文化②平定三藩之乱;进军台湾,设置台湾府;粉碎噶尔丹叛乱,维护民族的统一与团结③进行雅克萨之战及签定《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维护和确定中国的领土主权.影响:维护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1)因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设膨湖巡检司.措施:派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意义: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海防(2)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割给日本;表达了台湾民众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对卖国贼的愤恨之情.(3)国际社会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应归还中国.(4)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精选阅读

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教学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教学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教学案

清单一 统一全国
 并吞六国 

1.条件
(1)必然性: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
(2)可能性
①秦国实力:商鞅变法,使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②个人才能:嬴政掌权后,锐意进取,善于用人,广招贤良。
2.过程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相继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
清单二 政治、经济制度变革
 “百代犹得秦政法” 

1.政治制度
(1)皇帝制度:为自己选择了“皇帝”名号,“朕”成为皇帝的专称,玉玺为皇帝专用品,以显示皇权至高无上。
(2)国家体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经济制度
(1)下诏“使黔首自实田”,按亩征税,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2)奖励移民垦荒。
(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密切各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品生产。
[深化认知]
春秋战国时期,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从此“玺”成为皇权的集中体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

清单三 军事、交通、文化措施
 缔造统一大帝国 

1.军事
(1)命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重设九原郡,修筑万里长城。
(2)平服岭南,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2.交通
(1)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五尺道”,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
(2)修筑驰道、直道,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
(3)统一车辆形制。
(4)拆除原六国所设路障、堡垒,使车辆在全国通行无阻。
3.文化
(1)“书同文字”,小篆成为全国通行字体,后出现了隶书,有利于推行政令、发展经济和文化认同。
(2)“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

清单四 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始皇帝的勤政与暴行 

1.功绩
(1)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2)统一后,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起一整套先进的制度、规范,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
(3)勤于政务,富有实干精神,是具有高度行政能力的政治家。
(4)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为实现理想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韧和执著。
(5)对缔造和巩固大一统帝国的事业,倾注了全部热情和毕生精力。
2.过失
(1)“焚书坑儒”是对文化的摧残,在政治生活中造成恶劣影响。
(2)滥用民力,赋敛过重,刑罚严酷,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和苦难。
[深化认知]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其中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在后世封建王朝得到发展。

探究点 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毛泽东说“我是赞成秦始皇的”,“秦始皇是厚今薄古的专家”,“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
(1)从材料一看,毛泽东“赞成秦始皇”的两个主要理由是什么?结合史实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理由:体制创新和统一全国。理解: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建立了以三公九卿制为主的中央官制,地方上废分封、置郡县,并采取了其他一系列加强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等),对当时和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结束群雄割据的局面,统一全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秦始皇制定了种种严酷的刑法,如车裂、活埋、弃市、腰斩……全国两千多万人,囚徒就有几十万。
(2)材料二体现了秦朝怎样的治国思想?
[答案] 严刑峻法的法家治国思想。
材料三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
(3)材料三中“山东乱”“刘项”各指什么?
[答案] “山东乱”指秦始皇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刘项”指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刘邦、项羽。
(4)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在评价秦始皇的时候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态度和立场?
[答案] 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分析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结论形成]
秦始皇历史功过的评价
1.功绩
(1)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2)确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发展。
(3)实行一系列军事、经济、文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对秦以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过失
(1)强化皇权专制,政治独断性和随意性,形成中国长期政治专制的传统。
(2)实施暴政,滥用民力,赋敛过重,刑罚严酷,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和苦难。
(3)思想专制,“焚书坑儒”严重摧残中国传统文化,钳制人民思想,形成中国社会长期的愚民政策。
3.总结
秦始皇是中国古代早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对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我们评价秦始皇应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的分析评价其功过是非。秦始皇的功绩是主流,过失是支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要理解其中关于秦始皇的评论,可能需要依据()
A.统一文字、焚书令、秦朝速亡
B.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秦朝速亡
C.焚书令、秦朝速亡、科举制度
D.焚书令、秦朝速亡、后世没有采用该手段
解析:选D 材料中顾颉刚指出,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推行严刑峻法,实行了“焚书坑儒”,禁止人民读书,但是没有达到想要的目的。秦始皇在思想统治上的失败一方面加快了秦朝的灭亡,另一方面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借鉴,所以D项符合题意。
2.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我们之所以肯定他,最主要是在于他()
A.确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所实行的统治政策对后世影响大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解析:选D 秦始皇对我国后世深远的影响是他创立的政治制度。
3.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共有五次大规模巡游,路程超过2万公里,远远高于《尚书》记载的“天子五载一巡守”的古制。巡游最重要的目的是()
A.宣扬国威,安定天下B.平定叛乱,安定一方
C.奢侈享乐,玩物丧志D.金戈铁马,王道霸业
解析:选A 国家统一之后秦始皇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巡游,其用意只在于宣扬国威,安定天下。
4.开创了大一统帝国的秦朝仅存约15年的时间。造成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
A.武将纂权B.苛法暴政
C.外族入侵D.诸侯争霸
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治国,实行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因此而灭亡,故B项正确。
5.毛泽东善读史书,对嬴政很是赞赏,他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
B.秦推行郡县制,影响重大
C.皇帝制被后世采用
D.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
解析:选B 秦朝推行的一系列政治制度中,郡县制影响深远,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6.在评论秦朝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A.称皇帝、制《秦律》B.置三公、行郡县
C.“焚书坑儒”、筑长城D.统一文字、平百越
解析:选C “焚书坑儒”失去了民心,“筑长城”滥用了民力,这些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二、非选择题(第7题15分,第8题11分,共26分)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卢生说始皇曰:“……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7分)
(2)根据材料,秦始皇愤怒并杀人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又反映了什么问题?(8分)
解析:第(1)问,材料中秦始皇对丞相车骑的在意,反映出皇权的不可僭越,依据皇帝制度的特点概括即可;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以及秦始皇的个性特点上分析其本质。第(2)问,材料中关键信息“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从中概括秦始皇愤怒杀人的原因;从秦朝法律的严酷和秦始皇对方术的迷信两个方面分析问题所在。
答案:(1)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
问题: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事无巨细,皇帝独裁;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
(2)原因:秦始皇相信要成仙人,需避俗人;泄露皇帝去处不仅违法,而且影响皇帝修炼成仙,因此秦始皇才愤而杀人。
问题:反映了秦始皇对方术的迷信以及成仙的决心;同时也是法律苛严、秦始皇残暴的明证。
8.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太史公曰: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二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而当时之筑长城者,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
(1)据材料一、二,概括司马迁和康熙帝批评秦始皇修筑长城所持的共同理由及其目的。(6分)
(2)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对秦始皇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其目的。(5分)
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和材料二中“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的信息中概括其理由,其目的从他们的阶级立场来分析。第(2)问,从材料三中“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修筑长城有助于稳定北方边防;从“始皇虽无道”“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的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否定其暴政和专制。联系孙中山所处的时代,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以及孙中山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来分析其目的。
答案:(1)共同理由:忽视德政,不顾及民生。目的:缓和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回答任意两点即可)
(2)评价:肯定修筑长城有助于稳定北方边防;否定其暴政、专制。
目的:强化民族危亡意识,鼓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高一英语必修3第一单元导学案第2课时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英语必修3第一单元导学案第2课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英语必修3第一单元导学案
第2课时
StepI:Translatethephrases:
1.发生、举行_________2.缅怀祖先_________
3.吃制成颅骨形状的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向亡者祭献食物鲜花和补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乔装打扮到领居家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捉弄他们________________
7.帮助印度摆脱英国的统治独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因他们的农产品而获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赏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告别冬天迎来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街上昼夜跳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看上去就像覆盖了一层粉红色的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聚在一起吃喝玩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各种各样鲜艳的服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祖先引回到世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tepII:Translatethesentences
1.Festivalsaremeanttocelebrateimportantevent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Somefestivalsareheldtohonourthedeadortosatisfytheancestors,whomightreturneithertohelportodohar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hemostenergeticandimpotantfestivalsaretheonesthatlookforwardtotheendofwinterandtothecomingofspr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Thesecarnivalsmightinculdeparades,dancinginthestreetsdayandnight,loudmusicandcolourfulclothingofallkin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Festivalsletusenjoylife,beproudofourcustomsandforgetourworkforalittlewhil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Languagepoints
Festivalsaremeanttocelebrateimportanttimesofyear.
1).Imeanttogothereyesterday.
2).Thesechairsaremeantforguests.
3).Imeantyoutobuythisbook.
4).Inevermeantthatyoushouldcomealone.
5).Theredlightmeans“stop”.
6).Thisneworderwillmeanworkingovertime.
7).We‘llhavetobecarefulwithmoneybutthatdoesn’tmeanthatwecanenjoyourselves.
归纳意思: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语链接]
1.hadmeanttodosth.==hadplannedtodosth.本打算做某事(实际未做)
2.bemeanttodosth.1).(尤指因某人的吩咐或根据职责)应该做某事
e.g.Wearemeanttowriteournamesatthetopofthepaper.
2).意在做某事Festivalsaremeanttocelebrateimportanttimesofyear.
3.Whatdoyoumeanby…?你说/做…是什么意思?

1)Ineve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hosecomments.(打算让她看那些评论)
2)Ithoughtpoliceme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警察的职责就是保护人民。
3)我想请你做我们的班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Theteacher’sword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的话表明我们都通过了考试。
2.HarvestandThanksgivingfestivalscanbeveryhappyevent.
Can:情态动词,用在肯定句中表示客观、理论上的可能性即:“可能、有时会”
e.g.Anybodycanmakemistakes.任何人都会犯错误。
Eventopstudentscanmakemistakesintheexam.
即使优秀学生在考试中也可能会出错。

Goingonatrip______beexpensiveanddifficult,so_____________isnecessary.
去旅行可能既昂贵又困难,所以做个计划是必要的
3.Thecountryiscoveredwithcherrytreeflowerssothatitlooksasthoughitmightbecoveredwithpinksnow.
Sothat在本句中引导了一个“结果”状语从句
e.g.Nothingwasheardfromhimsothatwebegantowonderifhewasdead.
Thebusbrokendown,sothatwehadtowalk.
引导结果状语从句时可用逗号与主句隔开。
Sothat还可引导目的状语从句,从句中常用may/might,can/could等情态动词
e.g.IhiredaboatsothatIcouldgofishing.
Hegotupearlysothathecatchthefirstbus.
asthough/asif仿佛;好像,可引导表语从句,也可引导方式状语从句
e.g.Itlooksasthoughyouareilltoday.
Heactedasthoughnothinghadhappened.他表现的若无其事。
Heclearedhisthroatasiftosaysomething.他清了清嗓子,像要说什么似的。

Itlooks_____________hehasknownthenews.(仿佛;好像)

1.Ineve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hatjob.(让他去干那工作)
2.Themeeting_________________dealwithsomeimportantproblems.(旨在解决)
3.ThekiteFestivals______________inAprileveryyear.
风筝会每年四月举办
3.Wear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yousoon.(期待着接到你的来信)
4.Hismotherisill,___________(因此)shehasto________________(照看)herdayandnight.

第一单元第2课唐太宗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单元第2课唐太宗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单元第2课唐太宗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一、玄武门之变
1、建功立业
(1)劝说李渊在起兵,推翻隋朝。
(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3)统一战争胜利后,率铁骑万匹,凯旋长安,李渊为他加号“天策上将”。
2、夺取王位
(1)统一后,设立“”,收罗人才;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
(2)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
(3)发动“”,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最终登基。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
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出现。
2、原因
(1)吸取。
(2)选贤任能,虚怀纳谏:①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任用太子谋士。②用人扬长避短,提拔和为左右仆射。
(3)实行政策,不夺农时,推行,轻徭薄赋,反复强调“”的思想。
(4)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5)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制,提高地位。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背景:(1)唐朝初年,中国边疆的突厥、薛延陀、吐蕃等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2)唐高祖因为中原未定,采取的态度。
(3)随着唐朝全国统治的稳定与发展,唐太宗开始着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1)武力讨伐,随后采取“”的策略。
(2)加强管理:①在东突厥设,以突厥首领为都督。②在西突厥设,管辖西域地区。
(3)册封首领:630年,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
(4)和亲:唐太宗派入藏与和亲。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
(1)积极开放的政策:交往的范围广,有亚洲、非洲地区的许多国家。设置了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堕婆登、佛菻谴使来唐,唐太宗都复信答礼,并回赠物品。
(2)宽容的宗教政策:经典大量传入中国,并被译为汉文,派到天竺取佛经。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朝鲜、日本僧人到唐都游学。
2、作用
(1)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2)使朝鲜、日本等国家得到发展,加快了日本的进程。
五、晚年的反省
1、晚年治国策略的失当:少于纳谏,大修宫殿。
2、反省与自我评价:撰写《》,反省过失,评价自己“”。
请你评价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时势造英雄,英雄影响时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有无数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
材料二: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陈登原《国史旧闻》
(秦)富者田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之地……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食货志》
于是使御史案问诸生(儒生),诸生传相告引(互相揭发)。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成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由是二十年件,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政要》
材料四:是岁(贞观4年)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民不犯法,刑无作用),东至于海,南至于岭(岭南),皆外户不闭……——《旧唐书卷三太宗本纪》
(唐太宗说)自古皆责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198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3)概括材料三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指出这一思想和材料一的联系。
(4)据材料三、四,归纳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5)根据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相关史实,简述材料一孔子政治主张的积极意义。

第一单元第2课唐太宗
唐太宗在位期间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一系列方针政策,努力调整生产关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并为大唐盛世的来临奠定了基础;加强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促使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繁荣阶段;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特别是其晚年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后世帝王的楷模和典范,对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之,唐太宗的统治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主张:为政以德(或德政、以德治民、反对任意刑杀、反对暴政)。(1分)
(2)主要原因:暴政。(1分)表现:严刑峻法;赋税沉重;思想专制(坑儒)。(任答两点得2分)
(3)治国思想:存百姓(以人为本,或以民为本)。(1分)联系:是对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或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分)
(4)政绩: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相对和谐(或民族联系和团结加强)。(任答三点得3分)
(5)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在今天仍然有积极意义。(任答三点得3分)

第一单元第1课秦始皇学案


第一单元第1课秦始皇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措施及其作用,客观全面评价秦始皇一生。

一、秦统一六国
1、条件:
(1)客观条件: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迅速发展,为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
(2)主观条件(嬴政才略):①广泛吸引各国。②采纳的建议,采取从弱小的开刀,再扫除两翼,最后灭齐的统一方略。
2、过程:(1)对赵国采用计。(2)对魏国引黄河水淹没魏都。
(3)对楚国请指挥全国之兵灭楚。
3、结果:灭燕灭齐,完成统一大业。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
1、政治方面:
(1)创皇帝制:创立皇帝称号,自称。
(2)集权一身:加强制,设、太尉、,对负责。
(3)实行郡县制:在全国设立郡,郡下设县,实行制,强干弱枝避免重陷于四分五裂局面。
(4)奠定疆域:征服百越,北击,奠定了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2、文化方面:统一文字,以为准,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国内交流。
3、经济方面:
(1)统一度量衡,官府制作标准的,发放全国。
(2)统一货币。
(3)修建以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三、秦始皇的暴政
1、焚书坑儒
(1)目的:对严加控制。
(2)概况
①发布令,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焚毁。
②因一些儒生批评秦始皇滥施刑罚,秦始皇大怒,结果活埋460名儒生。
2、修筑长城
(1)目的:阻止匈奴南下。
(2)概况:把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扩建,西起、东至。
(3)评价:①工程艰巨,民夫大量死亡。
②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3、大兴土木
(1)仿建六国王室宫殿。(2)修建阿房宫。(3)修骊山墓。
4、徭役兵役:伐南越,戍边疆。
四、秦始皇的功与过
1、功绩:统一中国,建立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新纪元。
2、过失:致秦速亡。
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暴君,你觉得秦始皇是个什么样的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李白《古风》
(1)材料一中“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颂扬了秦始皇什么业绩?此业绩的完成意义何在?诗中刻画了秦始皇怎样的形象?请你根据诗意用三个以上的成语来形容。

材料二:《史记蒙恬列传》载:“秦已并天下,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贾谊《过秦论》载:“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2)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秦修筑长城的背景、目的、方法原则、大致走向和在当时所起的主要作用。

(3)秦始皇除修筑北方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外,还修筑了对知识分子的防御工程。你知道这个防御工程是什么吗?秦始皇采取此措施的目的何在?这两大防御工程有没有实现秦始皇“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的理想?为什么?

第一单元第1课秦始皇
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暴君,你觉得秦始皇是个什么样的人?
1、是杰出的政治家
1)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通过统一战争,北击匈奴,筑长城,修灵渠,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1)为了稳固统治,他实行暴政,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制定了严刑酷法;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广建宫殿陵墓,无限制使用民力、物力,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颂扬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虎视眈眈、雄心勃勃、威风凛凛、气贯山河、雄才伟略、英明果断、声威赫赫、君临天下、一统天下、舍我其谁……
(2)背景: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目的:守藩篱,防止胡人南下。方法原则:因地形,用险制塞。
大致走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作用:长城和蒙恬所率领的边防军相匹配,形成了有效的国防体系,并作为中国第一次大统一的象征留存了下来,成为当今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3)焚书坑儒目的:防止有学识素养的士人,对时政展开批评。
没有。因为修筑长城和焚书坑儒是秦“暴政”的主要表现。长城修筑征发了大量的劳力,致使许多百姓家破人亡,难以生计。焚书坑儒是秦王朝以焚书和诛杀敢于议论国家政治得失、批评君主独裁的方士和儒生的暴力手段,开思想专制之先例。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在经历短促的十几年后,二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