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小学信息技术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7

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www.JaB88.comp>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第1节遗传信息

学习目标:

A、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遗传信息的了解,使学生能正确理解生命的本质,逐步形成生命世界的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懂得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B、知识要求:

1、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

2、DNA的双螺旋结构

3、生物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C、实验要求:

1、核酸与蛋白质的分离方法

2、核酸的化学鉴定

D、过程能力与方法:

培养自己向研究性学习转化,对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培养自己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表达信息的能力。学习重点:

1.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发现之路中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2.DNA的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原则)3.基因的实质(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就不同)学习难点:

1、DNA的双螺旋结构(碱基配对原则)

2、基因的实质(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就不同)

学习过程指导:

知识精华:

题例领悟:

自我评价:

1.遗传物质DNA

在学习新课时,先复习旧知识(DNA在哪里?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是和。)再思考问题:遗传物质究竟是DNA还是蛋白质,为什么?(用实验事实证明):S型肺炎球菌菌落特点是;而R型肺炎球菌菌落特点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以说明:是遗传物质;

2、DNA的双螺旋结构

在学习新课时,先复习旧知识:DNA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组成它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它的化学成分是由一分子的()、一分子的()和一分子的()组成。构成脱氧核苷酸的碱基有()种;因此,脱氧核苷酸也有()种。再思考:脱氧核苷酸如何聚合成多核苷酸链?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如何?阐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画出其结构简图,最后得出结论,并形成个人笔记。

重点了解嘌呤与嘧啶的碱基配对原则,氢键,呈螺旋状的认识。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是:和配对;和配对。

3、蕴藏在DNA分子中的遗传信息

DNA的多样性体现在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目和序列的不同;基因是DNA上携带遗传信息的一段序列,它决定生物体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等生物性状。

对“想一想做一做”开展讨论和交流。

4、实验指导1.原理是:。2.材料:

3、方法:

50g洋葱鳞叶+5mL洗涤剂(1:5稀释)+2g盐+50mL蒸馏水粉碎机打碎过滤等体积95%酒精沉淀观察、检验粗提取物的化学成分

4、结论:。

5、分析讨论及拓展:

(1)提取洋葱鳞叶中的DNA为什么要用洗涤剂和盐进行处理?

(2)DNA具有哪些物理性状?

(3)是否还可能用其他材料进行实验?

l练习:练习册P1-2

相关推荐

第6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10,8+2)


第6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10,8+2)1.本章核心概念

(1)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其分子结构为由众多脱氧核苷酸排列形成的双螺旋结构。DNA分子可通过半保留复制使遗传信息能代代准确相传。

(2)DNA上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先转录成RNA,以RNA为摸板指导蛋质的合成,即遗传信息以蛋白质的形式得到表达。

(3)科学家可以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设计改造目标生物的遗传信息,以获得具有需要性状的目标生物,为人类服务。2.学习过程

(1)突出科学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他们巧妙的设计实验,运用不同的实验组合、同位素示踪方法,令人信服地揭示了遗传物质是DNA以及DNA的半保留复制特性,揭示了遗传密码。科学家除了有精辟的思路外,他们有着极强的动手能力,试想当年Watson和Crick如果不能动手制作双螺旋模型的话,DNA的分子结构又如何能阐明呢?

(2)通过动手搭建DNA的模型,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而形象生动,改变死记硬背的习惯,牢固掌握基本知识。

(3)从基因的作用以及生物适应角度辩证分析“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这个涉及公众生活的问题,培养科学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3.教育价值

(1)在学习科学家的思路、设计、研究方法的过程中,充分理解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以及遗传信息在复制、传递、表达等方面的规律。

(2)从基因水平上认识生命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

(3)在理解基因特点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认为改造一些生物的遗传特点,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以此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

4修改说明

根据专家意见将基因工程内容与实际例子结合,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应用。考虑到内容的连续性,在学习基因以及表达后,紧接着基因工程内容的介绍,有助于教学活动,因此,将转基因技术部分内容仍放在本章,与课程标准中有所不同。5修改纲要

第1节遗传信息(3,2+1)

关键问题:为什么说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1.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人类探索遗传信息的科学史)

2.DNA分子双螺旋结构

实验6.1DNA模型的搭建

实验6.2DNA粗提取和物理性状的观察(选做)

3.遗传信息蕴藏在核苷酸排列顺序中

发现之路DNA双螺旋模型的建立第2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4,3+0)

关键问题:遗传信息如何决定生物性状的

1.DNA复制使遗传信息代代相传

阅读与思考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

2.遗传信息的转录

发现之路遗传密码的发现:遗传密码表

3.遗传信息的翻译——蛋白质的合成

阅读与思考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想一想做一做探究DNA改变会对蛋白质的组成发生怎样的影响

第3节转基因技术(2,2+0)

关键问题基因工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1基因工程

2基本过程的基本过程(以某一转基因食品的实例说明)

3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农作物和制药的实例说明)

阅读与思考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发现之路基因治疗

本章提要

第1节遗传信息-


第1节遗传信息

教学设计思想

本教案是新课程标准中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生命科学》第6章第1节《遗传信息》内容。本节共3课时完成,这是第1课时。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

本节课教材涉及的内容包括:糖的有氧分解。第二课时则探讨糖的无氧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以及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的比较等。本节课的设计思想为:“知识解构型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运用。

“知识解构法”参与构建的“知识解构型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由四阶段组成,它们依次为提出问题项目阶段、运用专家型思维模式阶段、解构知识点阶段和完成问题项目阶段。这种模式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

提出问题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对课标中与问题项目相关知识的需求;使组块知识的运用有目标对象;提供培养学生形成和运用专家型思维模式的机会。

大量事实表明,专家进行思维时先从全局考虑该问题或项目涉及到的知识有哪些,而不是先着手解决问题。而非专家进行思维时,先选取某个知识便着手解决问题,但往往难以凑效。

运用专家型思维模式的过程是:1)疏理出与问题项目有关的知识点。2)审视自己对疏理出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3)如果对知识点的掌握有缺漏,则完善对知识点的掌握。4)运用知识点或由几个知识点构成的组块知识解决问题项目。

解构知识点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能有序、有效地理解知识;使学生学会一种有序、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主动运用一种有序、有效的方法进行学习。

解构知识点的过程是:1)判定该知识点属结构类知识还是过程类知识。2)按知识类别进行相关方面的解构。结构类知识可从结构类型、来源或存在部位、作用、作用范围等方面进行有序、有效的解构;过程类知识可从过程、起因、结果、条件等方面进行有序、有效的解构。

完成问题项目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运用知识点或组块知识解决问题项目;反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利用投影刘翔奥运夺冠照片说明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能源,并回忆学过的知识,如能源物质、直接能源物质、ATP与ADP相互转变的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铺垫。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文字,同时操作有氧呼吸的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掌握有氧呼吸过程。

3.通过师生交流,探究人和高等动物等生物获取能量的来源等活动。

4.完成课堂训练题。

学生学法指导:

呼吸作用的过程复杂、抽象,学生对呼吸过程的物质、能量变化理解困难,建议同学们联系各种亲身体验,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概念、过程。充分理解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过程。联系课件,并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教师教法设计:

1.制作有关课件,剪接影片帮助学生理解呼吸作用过程等抽象、理解困难的知识。

2.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有关细胞呼吸的知识。

3.让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三阶段的表格,进行教学反馈。

本节课在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方面,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他们根据知识解构的方法,探索问题项目的解决之道,并实现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发掘。教师主要起引导者的作用,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加以完成。并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完成对学习的自我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通过项目驱动,内化能力,辅以助学支架,让学生充分阐述、质疑、讨论、交流,教师适时解疑,借助多媒体手段,来完成教学目标。

教案

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l过程与方法: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培养学生向专家型思维的转化,对相关项目问题及知识点能够运用知识解构的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索;培养其较强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表达信息的能力。

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遗传信息的了解,使学生能正确理解生命的本质,逐步形成生命世界的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懂得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二、重点、难点:

l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l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l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流程图:

课前准备(课件制作、学案设计等)

项目情景展示布置任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引言

(直接导入法)

练习,巩固及拓展

指导学生解构知识、质疑。解答学生的疑问。

小结,形成性评价


四、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行为目的

设疑引入问题项目

1、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显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遗传。那么什么是遗传物质呢?

2、科学家是怎么知道DNA是遗传物质的呢?从而引出经典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学生根据以往的生物学知识以及从媒体上获取的信息都会回答:是DNA。2、学生阅读课本。

引入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一、经典实验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三)烟草花叶病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简要介绍)

1、教师用多媒体分别展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三个经典实验过程的图片。

2、教师针对学生的描述加以完善和补充,将实验的过程表格化或图示化,用多媒体展示。

3、教师针对每一实验各出一组思考题,用多媒体展示

4、教师深入小组成员中参与讨论。

5、教师提供学生烟草花叶病病毒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该部分内容参见后面的附注)。

1、学生观察用语言描述实验过程。2、学生观察、分析、讨论。3、学生结合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然后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和实验现象、分析原因,最后归纳小结得出结论,最终转化为自己设计实验的基础。

1、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5、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师让学生根据以上实验思考问题:①以细菌或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具有哪些特点?②分析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哪些特点?③分析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总结能力。

三、课堂巩固

请学生思考并回答学案中习题。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本节内容。

完成学习性评价。

让学生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板书。

布置下节课应准备的内容;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如参考书目及相关网址等(附在学案后面)。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完成学习性评价表格。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离开教室

五、作业:

1、关于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转化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R型细菌有荚膜,因此它无毒性

B、S型细菌无荚膜,因此它无毒性

C、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鼠体内,鼠死亡

D、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可转化成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2、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转化因子是

A、荚膜B、蛋白质C、R型细菌的RNAD、S型细菌的DNA

3、用DNA酶处理从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使其水解,就不能使R型活细菌发生转化。

A、该实验是格里菲思转化实验的主要环节

B、该实验反面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

C、该实验证实DNA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

D、该实验证实DNA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

4、噬菌体在繁殖的过程中所利用的原料是

A、自身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B、自身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

C、细菌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D、自身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

5、下列关于噬菌体叙述正确的是

A、有细胞结构

B、是一种寄生于细菌体内的病毒

C、是一种专门寄生于动物体内的病毒

D、是一种细菌

6、用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然后用被标记的两种噬菌体分别去侵染大肠杆菌,()

进入细菌体内的成分有()

A、35SB、32PC、35S和32PD、不含35S和32P

l拓展性练习:(课后完成,形成知识迁移)

1.

六、教学后记与反思:(略)

第1节遗传信息


第1节遗传信息

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l过程与方法:通过重演科学家发现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培养学生向专家型思维的转化,对相关项目问题及知识点能够运用知识解构的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索;培养其较强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表达信息的能力。

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遗传信息的了解,使学生能正确理解生命的本质,逐步形成生命世界的结构与功能统一的观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懂得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二、重点、难点:

l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l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流程图:

课前准备(课件制作、学案设计等)

项目情景展示布置任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引言

(直接导入法)

练习,巩固及拓展

指导学生解构知识、质疑。解答学生的疑问。

小结,形成性评价


四、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行为目的

设疑引入问题项目

1、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显示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遗传。那么什么是遗传物质呢?

2、科学家是怎么知道DNA是遗传物质的呢?从而引出经典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学生根据以往的生物学知识以及从媒体上获取的信息都会回答:是DNA。2、学生阅读课本。

引入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一、经典实验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三)烟草花叶病病毒感染烟草的实验(简要介绍)

1、教师用多媒体分别展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三个经典实验过程的图片。

2、教师针对学生的描述加以完善和补充,将实验的过程表格化或图示化,用多媒体展示。

3、教师针对每一实验各出一组思考题,用多媒体展示

4、教师深入小组成员中参与讨论。

5、教师提供学生烟草花叶病病毒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证明RNA也是遗传物质(该部分内容参见后面的附注)。

1、学生观察用语言描述实验过程。2、学生观察、分析、讨论。3、学生结合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然后汇报交流实验方案和实验现象、分析原因,最后归纳小结得出结论,最终转化为自己设计实验的基础。

1、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和归纳总结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5、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师让学生根据以上实验思考问题:①以细菌或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具有哪些特点?②分析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哪些特点?③分析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总结能力。

三、课堂巩固

请学生思考并回答学案中习题。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本节内容。

完成学习性评价。

让学生小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板书。

布置下节课应准备的内容;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如参考书目及相关网址等(附在学案后面)。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完成学习性评价表格。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离开教室

五、作业:

l巩固性练习:(课堂完成,检测教学效果)

1、关于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转化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R型细菌有荚膜,因此它无毒性

B、S型细菌无荚膜,因此它无毒性

C、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到鼠体内,鼠死亡

D、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可转化成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2、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转化因子是

A、荚膜B、蛋白质C、R型细菌的RNAD、S型细菌的DNA

3、用DNA酶处理从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使其水解,就不能使R型活细菌发生转化。

A、该实验是格里菲思转化实验的主要环节

B、该实验反面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

C、该实验证实DNA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

D、该实验证实DNA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

4、噬菌体在繁殖的过程中所利用的原料是

A、自身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B、自身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

C、细菌的核苷酸和氨基酸

D、自身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

5、下列关于噬菌体叙述正确的是

A、有细胞结构

B、是一种寄生于细菌体内的病毒

C、是一种专门寄生于动物体内的病毒

D、是一种细菌

6、用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然后用被标记的两种噬菌体分别去侵染大肠杆菌,进入细菌体内的成分有()

A、35SB、32PC、35S和32PD、不含35S和32P

l拓展性练习:(课后完成,形成知识迁移)六、教学后记与反思:(略)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教学目标
1.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教学难点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三、课时安排
1
四、教学过程
〖引入〗利用“问题探讨”唤起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DNA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学生听到、看到有关DNA应用的报道是很多的,因此,对于“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中的作用可能略有所知。这也是学生倍感兴趣的内容。)
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提示:脱氧核糖核酸。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每个人的遗传物质都有所区别,因此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提示:DNA鉴定技术还可以运用在亲子鉴定上。在研究人类起源、不同类群生物的亲缘关系等方面,也可以利用DNA鉴定技术。
3.提示:需要。因为DNA鉴定只是提供了犯罪嫌疑人的遗传物质方面的信息,还需要有嫌疑人是否有作案动机、时间,是否在犯罪现场,是否有证人等其他证据。如果有人蓄意陷害某人,也完全有可能将他的头发、血液等含有DNA的物质放在现场。因此案件侦察工作应在DNA鉴定的基础上,结合其他证据确定罪犯。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
一、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试验)
DNA(甲基绿)主要分布在细胞核
RNA(吡罗红)主要分布在细胞质
〖旁栏思考题〗
原核细胞的DNA位于拟核区域。
二、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两者的区别如下

脱氧核糖磷酸核糖
DNA腺嘌呤(A)RNA
鸟嘌呤(G)
胸腺嘧啶(T)胞嘧啶(C)尿嘧啶(U)

〖小结〗略
〖作业〗练习。
〖提示〗
基础题
1.(1)√;(2)√?;(3)√?。
2.C。3.C。